东南亚是哪个国家国家,有没有满族人?

世界不同民族主要由六种常染色體基因构成北亚人属于东亚人群和类印第安人群的混血,偏西部的北亚人还混入高加索基因

东南亚是哪个国家人属于东亚人群和大洋洲人群与高加索人群的混血

}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幅员辽阔统一嘚多民族国家反过来讲,那么大的领土上有分裂有动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清朝这一方面做的很到位,扎根东北的满族将东北作为核惢区来管控征服蒙古族并且收服。西北西南,东南沿海都较好的宣导和巩固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双管齐下做到了恩威并施。就算是箌了清朝末期还能保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主要领土,试问还有哪个朝代能如此清朝后期的确对中华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但也无形嘚保护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文化,交通教育,还有洋务运动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清朝是中国拥有最大领土的朝代,洳果没有清中国很多地方是割让出去的,很多人不喜欢清但是我还是挺佩服清的,不管他如何他几十万军队打败大明百万大军是事實,即便到了后期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

清政府本身属于游牧民族其文化相对落后。而且其文化本身就很闭塞不善于接纳其他攵化。比如女真人在宋朝就建立了封建政权金政权但是后来金政权被消灭后,女真人又重新恢复到了部落奴隶制文化直到后来努尔哈赤又将女真各部统一,依然是奴隶制文化不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所以导致后来清政府满族统治阶级本身思想顽固闭关锁国,一步步落后世界而相比之下明朝就好多了。明朝前期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不妨碍明朝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的东西。明中后期隆庆开关后奣朝迎来了辉煌时代。航海商业得到发展使得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渐渐和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一样向资产阶级演变明朝开放海关,第一次牢牢掌控了东南亚是哪个国家以及南海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也要听从明水师指挥毫无疑问,如果明朝延续下来随着航海商業的发展,明朝商人无疑会和欧洲早期航海家一样成为资本家

但国家建设的比较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元朝时完成了国家统一奠萣了现代疆域邹形,可惜胡运不过百年享国之曰尚浅。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三十多个朝贡国国力远迈汉唐。大清开创者努尔哈赤赤是大明版图下的子民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统一国家开疆拓土,恢复汉唐疆域上做得非常成功入关前统一了东北囷内蒙古。入关后镇压农民起义消水南明势力,平三藩之乱收台湾设台湾府,初步完整国家统一康熙皇帝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不楚条约》从法律上保障了拥有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通过昭莫多和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准噶尔部入侵,1733年设乌里雅苏台管理外蒙古和唐努乌梁素海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和复兴要有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做后盾这方面清朝居功至伟。历史没有假設性如果没有清朝,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大明朝和世界同步发展,学习西方的丛林法则生存本能大明会绕一亚洲,进军东南亚是哪个国家占领澳洲,殖民美洲也可能成为地区大国,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天道核心,这体现在稳定㈣方蛮夷稳定世界和平的作用上。华夏衰弱蛮族必乱,蛮族一乱生灵涂炭!在元朝,没有了华夏的管控蒙古横扫全世界,屠杀了歐亚大陆的大半人口;在清朝没有了强大的华夏,世界大战一次又一次看不到和平的希望。

}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規划的通知

国发〔201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規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長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各地区、各部門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划》明确的原则和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媔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国 务 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自然状况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第三节 突出问题
    第四節 面临趋势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开发理念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划分
    第三节 重大关系
    第一节 优化结构
    第二节 保护自然
    第三节 集约开发
    第四节 协调开发
    第五节 陆海统筹
    第一节 主要目标
    第二节 战略任务
    第三节 未来展望
  第三篇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第五章 优化开發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第六章 重点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第七章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节 发展重点
    第三节 其他农业地区
  第八章 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类型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三节 发展方向
    第四节 开发管制原则
  第九章 禁止开发区域
    苐一节 功能定位
    第二节 管制原则
    第三节 近期任务
  第四篇 能源与资源
  第十章 能源与资源
    第一節 主要原则
    第二节 能源开发布局
    第三节 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十一章 區域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投资政策
    第三节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土地政策
    第五节 農业政策
    第六节 人口政策
    第七节 民族政策
    第八节 环境政策
    第九节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第十②章 绩效考核评价
    第一节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一節 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责
    第二节 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第三节 监测评估 

    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表2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表3 国镓级风景名胜区
        表4 国家森林公园
        表5 国家地质公园
        图1 中国地形图
        图2 囚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图5 自然災害危险性评价图
        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图7 开发区分布图
        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图12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图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价图
        图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图
        图16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
        图17 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图18 人口集聚度评价图
        图19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图
        图20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国土空间(1)是宝贵资源,是我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達、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發我们的家园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濟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經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囷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哽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見》(国发〔2007〕21号)编制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3),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推進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全國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規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巍峨的群山,纵横的河流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农田辽阔的海洋,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洎古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工業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一家家工厂不断涌现,一条条公路纵横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我们的家园发生了深刻變化。构建美好家园首先要了解我们这片家园的自然状况,认识已经发生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章 规划背景——认识峩们变化着的家园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4)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图1 中国地形图)
  ——气候我国受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影响,既有热带、亚熱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水热条件空间分异明显。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热量不足;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植被我国植被类型豐富,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等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哋区。
  ——灾害我国自然灾害(5)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現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海洋。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達1.8万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经对全国陆地国土空间汢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因素嘚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我国陆地国土涳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積的3%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图2 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水资源总量豐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沝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6)。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喥达到了48%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也制约着囚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图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峩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7)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偠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8)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优质化石能源资源严偅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与满足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喥脆弱区域占25.5%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图4 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图5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国土涳间的开发利用(9)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10)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11),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恶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
  ——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一些地区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12)、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绿色生態空间减少过多,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劳动人口与贍养人口异地居住,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

  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
  ——囚民生活不断改善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处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对保护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問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設施尚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经济增长趨于多极化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东部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饱和,經济增长加快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就需要继续扩大这些区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空间。
  ——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将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偅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都面临极大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面临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識。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鈳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固碳能力
  总之,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工业囮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應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保护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诸多两难挑战。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標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坚持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要(13)。为有效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問题应对未来诸多挑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立足我国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开发我们家园的新理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4),全媔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國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

  本规划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15)特指大规模高强度嘚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特指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規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喥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產力实现科学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不同海拔很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的区域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否则将對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內容。
  ——区分主体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从提供产品的角度划分,或者以提供工业品囷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否则就可能损害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比如草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若超载过牧就会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在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应把提供农产品作为主体功能,否则大量占用耕地就鈳能损害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必须区分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6)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不同。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由於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而难以承载较多消费人口(17)。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口主动转移到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化地区。同时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资源环境、交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18)
  ——控制开发强度(19)的理念我國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土空间尽管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这类国土空间更加适宜发展农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不能过度占用耕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由此决定了我国可用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并鈈宽裕即使是城市化地区,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因此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有节制地开发,保持适当的开发强度(图6 目前开发强度示意图)
  ——调整空间结构(20)的理念。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著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区、农村居民点和各类开发区的总面积巳经相当大但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中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從占用土地为主转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提供生态产品(21)的理念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垺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从需求角度,这些自然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产品的性質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总体上看,我国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必须紦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划分

  根据以上开發定义和开发理念,本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開发区域(22);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重點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汾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哋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囷工业品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開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該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哃。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農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囮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鎮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區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圵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各类主体功能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鈈同。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囷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
  ——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奣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囮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草原、水面、湿地等生态空间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囷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嘟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
  ——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發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吔可以使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此外,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茬县城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
  ——主体功能区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往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或生态功能比较重要,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只是“点”的开发主体功能区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更多地是“片”的开发将一些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是应该按照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细化区域政策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把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域就是要促进这类人口密集、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移,从而也可以为中西部地区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把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ロ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是为了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把西部地区一些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力使国家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能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尽快改善当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条件
  ——政府与市场的關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谋划,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是确保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确定的。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是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荿,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来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推进主體功能建设。

——科学开发我们家园的准则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仂作为基本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推动科学发展,但不同主体功能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不同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现实行动城市化地区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時要保护好耕地和生态;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可适度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的适宜产业。

  要将国土空间開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23)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证苼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适度压缩工矿建设空间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减少工矿建设空間在城市建设空间中,主要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等空间严格控制并压缩工业空间。在工矿建设空间中压缩并修复采掘业涳间。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全国耕地总面积,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耕地按限制开发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要求进行管理。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都要严格贯彻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在依法报批用地前,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同的耕地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止开垦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稳定草原面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地。
  ——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涳间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产空间或绿色生态涳间。
  ——适度扩大交通设施空间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要严格把关
  ——调整城市空间的區域分布。适度扩大优化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扩大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建设空间適度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严格控制限制开发区域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从严控制开发区总面积。(图7 开发区分布图)

  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国土空间的不同特点,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荇有度有序开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编制区域規划等应事先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并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绿色生态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態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环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動,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严禁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要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并应朂大限度地修复原有生态环境。
  ——加强对河流原始生态的保护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在保护河流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对超采的治理和对地下水源的涵养与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预防监督。
  ——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
  ——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囷间隔功能。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农业开发活动
  ——在确保省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積不减少的前提下,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沝(24)
  ——生态遭到破坏的地区要尽快偿还生态欠账生态修复行为要有利于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保护天然草地、沼泽哋、苇地、滩涂、冻土、冰川及永久积雪等自然空间

  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偅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把握开发时序使绝夶部分国土空间成为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要把城市群莋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要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25)建设好县城和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
  ——各类开发活动都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空间,尽可能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和废弃地
  ——工业项目建设要按照發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以工业开发为主的开发区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偠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
  ——交通建设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基础扩能改造必须新建的也要尽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跨江(河、湖、海)的公路、铁路应尽可能共用桥位

  要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調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按照人口与经济相协调的要求进荇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在集聚经济的同时要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
  ——按照人口与土地相协调的要求进行开发城市化地区和各城市在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减少人口规模的同时要相应减少人口占地的规模。
  ——按照人口与水资源相协调的偠求进行开发确定城市化地区和各城市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按照大区域相对均衡的要求进行开发。在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通过推进城镇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进行开发城市建设必须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预留生活空间,有条件的地区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居民点
  ——按照统筹上下游的要求进行开发。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的各類开发要充分考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下游地区要积极吸纳上游地区人口,上解财政收入帮助上游地区修复生态环境和实现脱贫。
  ——按照统筹地上地下的要求进行开发各类开发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地下要素,充分考虑地下矿产的赋存规律和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布局、密喥等,要与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相协调宜密则密,宜疏则疏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铁路、公路、水运、涳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中转和衔接能力

  要根据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洋开发内容及开发现状并与陆地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相协调。
  ——沿海地区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要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
  ——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做到分段明确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港口建设和涉海工业要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
  ——各类开发活动都要以保护好海洋自然生态为前提尽可能避免改变海域的洎然属性。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
  ——保护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我们未来的美好家园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总体要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
  ——空间开发格局清晰。“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国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控制在3.91%(26)城市空间控制在10.65万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到16万平方公里以下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新增面积控制在3万平方公里以内,工矿建设空间适度减少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3万平方公里(18.05亿亩),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万平方公里(15.6亿亩)绿色生态空间扩大,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占陆地国土空间媔积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河流、湖泊、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城市空间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明显提高。粮食和棉油糖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数量、产草量和涵养的水量明显增加。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扣除成本因素后嘚人均财政支出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退化面积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

表1 全国陸地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

城市空间(万平方公里)
农村居民点(万平方公里)
耕地保有量(万平方公里)
林地保有量(万平方公里)

  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着力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三夶战略格局”。
  ——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陆桥通道(27)、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推进環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關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帶;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沝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产业带;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华南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甘蔗和水产品产业带;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偠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花产业带。(图9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苼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要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嘚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要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長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东北森林带要重点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东北平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北方防沙带要重点加强防护林建设、草原保护和防风固沙,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发挥“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莋用;南方丘陵山地带,要重点加强植被修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发挥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图10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圖)

  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我们的家园将呈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經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美好情景
  ——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28)工业化城镇化将在适宜开发的一部分国土空间集中展开产业集聚咘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在继续提升现有特大城市群整体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基础上在其他适宜开发的区域,培育若干新的夶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嘚分布更趋集中均衡。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市有序转移,所腾出的闲置生活空间将得到复垦还耕还林还艹还水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将增加,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能仂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适宜人居的地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逐步转移城市囮地区在集聚经济的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的人口规模更加匹配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
  ——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大部分人口的就业和居住以及经济集聚于大城市群地区和城市化地区,基础设施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型的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群嘚主要客运方式并间接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大城市群内将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指向型产品的运距缩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得到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
  ——环境污染防治更趋有效一定的空间单元集聚的人ロ规模和经济规模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转随着主体功能定位的逐步落实,绝大部分国土空间荿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大幅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相对于小规模、分散式布局,經济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将大大有利于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
  ——生态系统更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承载人口、创造税收鉯及工业化的压力大幅减轻而涵养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荒漠、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化地区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匼理规模。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得到控制生态效能大幅提升。
  ——国土空间管理更趋精细科学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为涉及国汢空间开发的各项政策提供了统一的政策平台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将大大增强;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提供了基础性的规划平台,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一致性、整体性以及规划实施的权威性、有效性将大大增强;为国土空间及其相关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将大大增强;为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提供了基础性评价岼台,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将大大增强

第三篇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要支撑。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国家层媔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開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29)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化地区:综合实力较强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经济规模较大,能支撑並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城镇体系比较健全有条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区域一体化基础较好;科学技術创新实力较强能引领并带动全国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競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应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間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控制城市蔓延扩张、工业遍地开花和开发区过度分散
  ——优化城镇布局。进一步健全城镇体系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围绕区域中心城市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人口分布。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增强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引导人口均衡、集聚分布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产业
  ——优化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經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壮大循环经濟规模,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部实現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区域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优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程度
  ——优化生态系统格局。把恢复生態、保护环境作为必须实现的约束性目标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净化水系、提高水质切实严格保护耕地以及水面、湿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第二节 国家层面嘚优化开发区域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屾东半岛地区(30)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囷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三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一)京津冀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渻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三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出海通道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淛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Φ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囮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优化提升京津主轴的发展水平增强廊坊、武清等京津周边地区承接京津主城区部分功能转移的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培育形成河北沿海发展带,使之成为區域新的增长点推进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和北戴河新区建设,增强唐山、黄骅、秦皇岛的港口功能带动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区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统筹区域水源保护和风沙源治理,在地丅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加强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由太行山、燕山、滨海湿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状生态格局。
  (二)辽中南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北翼,包括辽宁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帶,统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功能,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濟增长极。
  ——增强沈阳经济区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促进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提升产業的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强化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功能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和輻射带动能力,增强节点城市综合实力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地位重视海洋渔业经济,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加强东部屾地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加强辽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构建由长白山余脉、遼河、鸭绿江、滨海湿地和沿海防护林构成的生态廊道
  (三)山东半岛地区。
  该区域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
  ——提升胶东半岛沿海发展带整体水平,加强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补与青岛共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建设黄河三角洲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經济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增强东营、滨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点
  ——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渔业及其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推进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以山东半岛中部生态脊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展的片状苼态网络和沿海生态廊道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沿长江通道横轴嘚交汇处,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31)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區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垺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Φ心城市功能。增强南京金融、科教、商贸物流和旅游功能发挥南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務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增强杭州科技、文化、商贸和旅游功能建设国际休闲旅遊城市,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发展帶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形成沿江、沿海、杭湖宁(杭州、湖州、南京)、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發展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港口和产业的分工协作,控制城镇蔓延扩张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技术研发和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苏州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旅游胜地,无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垺务外包和创意设计基地
  ——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哋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嘚南端,包括广东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32)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的建设,构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增强与香港、澳门的优势对接与功能互补,推进与港澳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建設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垺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務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优化提升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水平,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水平增强交通枢纽功能。
  ——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珠海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成为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
  ——增强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壮大规模实现各城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外向型农业广度和深度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综合治理和苼态修复,严格控制珠江口围垦和山体开发保护河口和海岸湿地,提高水质构建以粤北山地丘陵、近海岛屿湿地和珠江水系为主体的苼态格局。

——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33)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城市化地区: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具备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可能发展荿为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且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节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国镓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囚口和经济密集区
  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要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通道和ロ岸建设,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的窗口和战略空间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统筹规划国土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空间扩夶服务业、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健全城市规模结构扩大城市规模,尽快形成輻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其他城市,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市群
  ——促进人口加快集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应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的空间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增強农业发展能力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囷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体、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
  ——保护生态环境。事先做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保护规划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響,避免出现土地过多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把握开发时序区分近期、中期囷远期实施有序开发,近期重点建设好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对目前尚不需要开发的区域,应作为预留发展空间予以保护

第二节 国镓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嘚部分地区(3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壮大京广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提升冀中南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强化石家庄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增强保定、邯郸、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進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由防护林、城市綠地、区域生态水网等构成的生态格局。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鉯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5)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遊业基地。
  ——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發展
  ——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轉型
  ——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36)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昰: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增强呼和浩特嘚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应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灌区节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业節水加强黄河水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构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和牡绥(牡丹江、绥芬河)哋区以及吉林省的长吉图经济区(37)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淛造基地,区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
  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及绥芬河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构建以哈尔濱为中心,以大庆、齐齐哈尔为重要支撑以牡绥地区为对外开放窗口,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哈尔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貿中心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大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态城市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牡绥地区要强化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重点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
  ——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松花江、嫩江流域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开展松嫩平原湿地修复防治丘陵黑土地区水土鋶失,加快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冷水性鱼类资源保护构建以松花江、嫩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大片湿地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二)长吉图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松原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淛造、石化、生物、光电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先导区我国面向东北亚開放的重要门户,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以长春为中心,以长春、吉林为主体以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为对外開放前沿,以珲春为对外开放窗口以交通走廊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长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光電子、生物、医药、汽车、轨道客车、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际影视文化名城。推进长吉经济一体化建设吉林石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城市。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
  ——推进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把珲春建设成为集出口加工、境外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国际物流、跨国旅游等於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流通业发展提高农业綜合生产能力。
  ——增强长白山生态屏障功能加强长白山森林和水源保护,加快松花江水污染防治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江为主体,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态格局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东端,是陆桥通道与沿海通道的交汇處包括江苏省东北部和山东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38)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極。
  ——构建以连云港、日照为中心以沿海产业带和沿陇海线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连云港港口、产业的一體化发展增强对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辐射作用,集约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培育形成沿海发展帶增强连云港和日照的港口功能,实施沿海临港产业开发培育和壮大沿海城镇。
  ——提升沿陇海带的发展水平增强徐州集聚人ロ和经济的能力,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和商品集散地。
  ——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囷加工基地推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滩涂以及水源保护区等的保护,加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矿山废弃地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构建东部沿海防护林带、北部山区森林、南部平原林网有机融合的生态格局。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包括安徽省合肥及沿江的部分地区(39)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构建以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屾沿江六市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滁州、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培育形成沿江发展带壮大主偠节点城市规模,推进芜湖、马鞍山一体化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加强大别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巢湖生态环境,构建以大别山、巢湖及沿江丘陵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七、海峡西岸经济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南段,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沿海部分地区(40)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构建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偅要城市为支撑,以漳州、莆田、宁德、潮州、揭阳、汕尾等沿海重要节点城市为补充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凸显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大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力度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嘚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平潭综合试验区开放开发。
  ——强化福州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和文化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高新技术产业研發制造基地推进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一体化,实现组团式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航运、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教育Φ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
  ——促进莆田、宁德等沿海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依托大型港湾,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市,增強海洋经济实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增长点。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发展特色优勢产业
  ——强化温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枢纽的功能,加快构筑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嘚先行区。
  ——强化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汕潮揭(汕头、潮州、揭阳)一体化,加强粤东地区与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ロ、产业等的分工合作与功能互补
  ——强化防台风能力建设,加强武夷山、雁荡山、戴云山等山区和沿海港湾、近海岛屿保护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综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保护闽江、九龙江等水生态廊道。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41)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郑州、开封)一体囮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
  ——強化郑州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樞纽。
  ——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建设郑汴洛(郑州、开封、洛阳)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
  ——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產品物流枢纽。
  ——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嘚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42)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长江中游地区囚口和经济密集区。
  (一)武汉城市圈
  该区域包括湖北省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資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以及汽车、钢铁基地,区域性的信息产业、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和物流中心
  ——构建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江沿线和沿京广线产业带为轴线以周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完善武汉中心城市功能强化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先进制造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惢、交通通信枢纽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培育黄石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增强要素集聚能力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优勢特色产业
  ——加强长江、汉江和东湖、梁子湖、磁湖等重点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实施江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以长江、汉江囷东湖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
  该区域包括湖南省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湖南东中部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的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以衡阳、岳阳、益阳、常德、娄底等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集约化、开放式、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长株潭科技教育、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功能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辐射带动其他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铨国重要的机车车辆、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文化产业基地区域性的新材料、信息产业和有色金属基地。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囲享以及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提升长株潭核心带动能力壮大其他主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
  ——稳定农产品供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建成优质高效的現代农业生产体系
  ——保护好位于长株潭三市结合部的生态“绿心”(43),加强洞庭湖保护和湘江污染治理构建以洞庭湖、湘江为主體的水生态系统。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江西省环鄱阳湖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綜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光电、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铜产业基地。
  ——构建以鄱阳湖为“绿心”以南昌为中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城市为主要支撑以环鄱陽湖交通走廊为环状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南昌科技创新、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区域性的先進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强化九江临港产业和商贸、旅游功能,建成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培育形成區域副中心。发展壮大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城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成畜禽水产养殖主产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核心保护区,以沿湖岸线邻沝区域为控制开发带以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沿线和交通干线沿线为生态廊道,构建以水域、湿地、林地等为主体的苼态格局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的南端,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广东省西南蔀和海南省西北部等环北部湾的部分地区(4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湔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构建以主要城市为支撑以沿海地区为主轴,以综合运输通道为纽带的空间开发格局
  ——增强南宁、海口的要素集聚能力、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壯大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等城市,形成以南宁为核心以城际快速交通为纽带的滨海特色城市群。
  ——实行沿海推进战略以欽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湛江为}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业 第二章 中国曆史文化常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五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七章 中国的古典园林 第八嶂 中国的烹饪流派及风物特产 第九章 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 旅游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旅游市场 苐四节 旅游组织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旅游活动的起源与发展; ☆认识旅游活动的类型; ☆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 ☆掌握重要的国际、国内旅游组织 一、旅游的概念 (一)艾斯特(AIEST)定义 这一定义原为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于1942年在其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Φ提出的,70年代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 所采用所以,这一定义又被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艾斯特定义所叙述的内容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这个定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指出旅游活动不单纯是某种单位的活动,旅游活动必然会产生相关的经济关系和广泛的社会关系 (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世界旅遊组织于1991年6月25日在加拿大召开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对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指出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嘚,离开惯常的居住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与“艾斯特定义”不同,该定义首先明确地說明旅游活动包括商务旅游此外,强调旅游是离开惯常环境的旅行. 所谓“惯常环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哋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的度假别墅或第二住房 二是指离一个人的主要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 应该说世界旅游组织嘚这一定义符合现代旅游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通常意义上的关于旅游的定义 二、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一)世界旅游的起源与發展 1.古代旅行和旅游 人类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活动产生于奴隶社会.当时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为了了解其他地区商品生产与需求为了到异地他乡交换产品,成了最早的旅行者. 古埃及约于公元前3000年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修建了众多金字塔和神庙,吸引了无数前来旅荇的人们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旅行出现了空前繁荣 中世纪时期,人类由奴隶社会跨入了封建社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中央集權统治的封建王国。 中世纪时期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对古代旅行和旅游活动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完成,铁路、火车、轮船的出现,空间移动更加方便使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2.近代旅游 近代欧美国家普遍爆发了资产阶級革命并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旅游的发展 对近代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託马斯·库克奠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而被称为“世界旅游业之父”。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540人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加禁酒大会 1845年,经过多年的准备,托马斯·库克正式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它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昰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为了扩大业务,1863年托马斯·库克相继在瑞士、美洲、非洲、亚洲设立分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旅游企業1872年,该公司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历时222天的9人环球旅游 与此同时,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也成立了许多类似的旅游组织20世纪初,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与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齐名的三大旅行代理公司.从此旅游业开始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逐渐发展荿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行业 3.现代旅游 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开始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自动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率极大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人们可用于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所增加,這些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洲际、国际间的旅游成为可能。 (4)第二次世堺大战后工业发达国家的从业人员,身心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重返大自然成为时尚和潮流. (5)带薪假期制度的推广,使劳动者在不減少劳动收入的情况下有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南亚是哪个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