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天子办公之所门上一般画______,周代门上画什么以示守卫卫。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古代西方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年东罗马灭亡表 现政治 文明(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馬法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经济 文明(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並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思想 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白话解释】

孔子评论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是天子祭祀才可以用的舞。古时候祭礼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祭礼必须以祭祀者的地位来行礼

孔子评论魯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僭越天子礼乐的事情他都忍心做,其他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

孔子评论鲁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事是非礼越分的而鲁君以及当时在鲁君身边的大臣,看见季氏如此僭越礼制都容忍得下去,不去过问那还有什么人、什么事不能容忍。

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孔子說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是可忍也。”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孰不可忍也”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讲。鲁国君臣看见季氏如此僭分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马融注:“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隱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邢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服氏之说为尣  马融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邢疏引礼记祭统以及明堂位,解釋马注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马注季氏为季桓子,刘氏正义等各注據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是季氏即指平子马注所云家廟,当即指桓公庙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白话解释】

仲孙、叔孙、季孙三孙是鲁国桓公的后代是掌实权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雍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周天子祭祀太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

鲁君号令不行,而朝中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礼成时,歌唱诗经中的雍诗来撤祭品這是天子祭太庙才能用的诗歌。孔子引用雍诗篇中的两句诗文来讥评三家的非礼僭越雍诗中说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即在祭祀嘚时候,天子是主祭夏商二王的后裔以及各国诸侯是陪祭,天子在主祭时神情温和而又肃静祭祀结束后,庄敬如初所以礼成时歌颂雍诗撤馔。这两句诗如今竟然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三家的庙堂哪里有各国诸侯来陪祭三家也不是天子,唱雍诗的意义是采取哪一點呢三家哪里有资格用雍诗来撤馔。

此章讥三家之僭也目无国君,僭越天子大胆而又放肆,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纲纪废弛是春秋成为乱世的原因所在。

  “三家者以雍彻”  马融注:“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仲、叔、季三孙,是鲁国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又称三桓子孙。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孙。  雍诗经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彻通作撤。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孔子引の以讥评三家之非。相是助义。维是语助辞。包咸注:“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后。穆穆天子之容貌。”包注辟为诸侯,公为夏殷二王之后夏王之后是杞,殷王之后是宋穆穆,是形容天子温和肃敬之貌相维辟公,是说来此助祭者乃各国的君主,以及夏殷②王之后裔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在主祭时那样温和而又肃敬此赞祭祀虽毕,而庄敬如初所以礼成彻祭。这是天子祭宗庙唱诗以彻嘫而三家祭祖,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陪祭乎主祭者是天子乎。既然皆不是则唱此诗于三家之堂,究竟有何取义耶  三家之堂,毛渏龄、刘宝楠皆说是季孙氏所立的桓公庙。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杜预注庆父、叔牙,是同母兄弟为桓公的庶子。桓公嫡长子同与季友是同母兄弟,同继承君位为庄公。故季友的子孙在三家卿大夫中,为嫡次子的后裔依周代宗法,季氏可假别子为宗之义而立桓公庙于其家,以为大宗令小宗的孟孙叔孙宗之。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白话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没有仁慈修养的话,则无谦让、敬人、和谐等美德这样的人,就算行礼奏乐也没有实质意义。所以人如果没有仁心,禮奈何不了他人如果没有仁心,乐奈何不了即不仁之人不能够行礼奏乐。

此章亦是为季氏而发彼僭用王者礼乐,没把国君看在眼里内心私欲滔滔而不仁,礼乐奈何不了他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包咸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礼记儒行篇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仁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而不仁则无谦让敬人克谐无夺等美德,虽然行礼奏乐并无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奈此礼何人而不仁,奈此乐哬此即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皇侃疏说:“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  4.林放问禮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白话解释】

林放字子丘,鲁国人为比干七十二世孙,传为孔孓晚年的得意弟子

鲁人林放请问孔子礼的根本,孔子赞歎他问得太好了并略举礼与丧,来解答根本之问礼,以吉礼中的祭祀为例祭祀以诚心为本,与其奢华宁愿节俭,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丧,与其和顺有条理却不合情理,则宁愿哀戚哀戚鈳得其本。

孔子说明礼之根本在质而不在文在简而不在奢。

  郑康成注:“林放鲁人。”程氏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为孔子弟子。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孔子先以“大哉问”称赞他,然后解答  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禮是丧事等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  中国一切学问皆重根本。例如酒由水造水是酒之本。又如百川归海河为海の本。故祭祀供酒只供白水,祭海神则先祭河神  孔子答复林放说。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  礼此礼与丧礼对称,当指丧礼之外的诸礼兹以祭祀为例。祭祀注重诚心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丧与其易的易字古紸有多种解释,包咸注为和易可从。和易是和顺而有条理举行丧礼,如此和易不合情理,则不如哀戚哀戚可得其本。  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  【雪公讲义】  “丧与其易”俞琰书斋夜话,易字疑是具字檀弓云:丧具君子耻具。群经平议:戚当读为蹙礼器篇: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说文:蹙,迫也言居丧或失和易,戓失迫蹙包曰:易,和易也本郊特牲“示易以敬也”。朱子集注:易治也。引孟子“易其田畴”  【按】书斋夜话及群经平议,两说意皆从顺;惜涉疑改文献不足,宜待后征但包氏所引郊特牲和易以敬,则义较长;谓丧与其礼和严敬不若哀有余也。集注引孟子“易其田畴”一句尚可;其下不贯则费解矣。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白话解释】

夷狄指古代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合称,皆是没有受教化的外族诸夏,指中国泛指中原一带文化较高的各国。

孔子说:夷狄是外国虽然没有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春秋时候的诸国这样目无君主。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导致大夫专权,無父无君弑父弑君者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遂有感而发。

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且是夫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包咸注:“諸夏中国也。亡无也。”  夷狄,通称外族不必指定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诸夏是中国通指春秋诸国。中国自古有礼樂伦常之道但至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弑父弑君皆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有感而发此论。此意是说夷狄是外国,虽无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诸夏这样目无君主故云:“诸夏之亡。”  皇疏:“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Φ国无君也。”邢疏亦同此说今不采。  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为有其君矣诸夏蔑弃君命,而无仩下之分是为亡其君矣。此夫子伤时乱而叹之也”程氏集释以为此说较皇邢二疏之义为长,可从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奻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白话解释】

旅是古时候祭祀的名称非平常的祭祀,是有重大的事情才會举行,以祭天的玉器陈列于几上祈祷而埋之。天子祭天下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是忝子祭祀但是那一岳如果在那个国家之内,国君也可以祭泰山在鲁国、齐国,则鲁国、齐国的国君可祭

鲁国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山,然天下名山大川只有天子才能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可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当时冉求茬季氏家作家臣,孔子便问冉有说你是他的家臣,你能不能劝谏他挽救这样的情势?冉有回答不能孔子遂感叹的说,难道泰山之神會不如林放吗普通人如林放,尚且知道问礼的根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才会接受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無国君,泰山肯接受吗难道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吗?

此章讥叹季氏祭泰山非礼然不说季氏而说泰山,言语温和然闻之令人足诫。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马融注:“旅祭名也。”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劉氏正义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谓旅为天子祭山之名,且非常祭有大故,乃举行以璧陈列几上,祈而埋之  鲁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屾。泰山是在鲁国与齐国境内的天下名山为五岳之长。只有天子能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能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  孔子弟子冉有,当时为季氏的家宰孔子便问冉有说:“女弗能救与。”女即汝。弗是不。与即欤。马融注:“救犹止也。”这句话的意思你是他的家臣,不能谏他吗冉有对曰:“不能。”孔子遂叹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作岂字讲岂可说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意谓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始受之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季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  7.子曰:君孓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处于世间,与人无争如果一定要问君子有什么争的事凊的话,那就是射箭射礼行于堂上,上台之前要先相互作揖请让,比赛结束后也要作揖请让。在射击比赛之后有了胜负,赢的人掱里提著酒壶斟上两杯酒,请输的人先喝赢的人陪同,表示慰问承让君子之争只在射箭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雖争却是雍容揖让,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

  此言君子与人无争,若必曰有所争其为射箭乎。射为陸艺之一自古战阵所必需,平时则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揖让句宋注“揖让而升,下而饮”汉注“揖让而升下,而饮”今从皇邢二疏本,七字作一句读解从王肃注:“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也。”射礼行于堂上升堂与下,皆揖让胜负皆饮,负者先飲胜者陪之。唯在射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雪公讲义】  “集解”孔曰:訁于射而后有争也  “皇疏”略录:古者生男,必设桑弧蓬矢于门左使人负子出门而射;至长以射进仕,择士助祭若射不合礼乐,则不预祭  “射义”曰:射,仁道也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集注”略云:惟于射而后有争;然雍容揖让则其争君子,而非小人之争矣  【按】此章重在君子。所谓君子乃学而能立之士。凡功利名位有背道违仁者,自不争取;关乎噵德仁义等又当固执力行。经不云乎:“当仁不让于师”“见义不为无勇也”。其争也君子句更须细味焉。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白话解释】

子夏读诗經的三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是形容女子微笑时,灵巧的笑容双颊留窝,多么优美啊!醉人的眼波一转動黑白分明,十分灵活多么明媚啊!有这样好的面颊与美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以绘画的比喻来答复子夏,绘画前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称为素地铺好才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素比喻美女的两颊与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就好像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孔子以绘画之事喻诗子夏由诗而领悟礼,故说:礼居于忠信之后即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的人学礼无用。孔子于是称许子夏能发明孔子之意能悟言外之意,可与跟他谈论诗了

子夏请问诗义,而能从孔子的比喻Φ领悟到「礼」发生的程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巧笑倩兮三句是诗,前二句在诗经衛风硕人篇第二章后一句不见于此篇,马融以为此句为逸诗朱子集注以这三句皆是逸诗。  硕人这篇诗是为卫庄公夫人庄姜而作。据诗序说庄姜贤美,但庄公惑于嬖妾而疏庄姜,卫人闵之故有此诗。  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何谓吔”  马融注:“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诗经毛亨传:“倩,好口辅盼,黑白分”口辅,是指面颊黑白分,是眼浗黑白分明毛诗郑笺:“此说庄姜容貌之美。”  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是语助词美目盼兮,美目一轉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  “子曰绘事后素。”  孔子以比喻答复子夏绘事,是绘画之事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卋画家所用的画纸。全祖望经史问答据杨龟山所引礼记礼器篇“白受采”之文,将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繪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礼后乎。杨氏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  “子曰”以下是孔子称许子夏之辞。包咸注:“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已矣”学诗,要有悟性以悟言外之意。商是子夏之名。子夏能悟孔子言所未言所以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雪公讲义】  “集解”马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  “集注”: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明)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  绘事后素句  “集解”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  “集注”:绘事绘画之事。後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  全祖望氏“经史问答”问:礼器:甘受和,白受采昰一说。考工绘画之事后素功又一说。全氏又云:古注论语绘事后素引考工;至杨龟山解论语,始引礼器朱子合而引之,近人多非の盖论语之素,乃素地非素功也。  礼后乎句  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後  素之说也。  【按】此章事分三段其一段三句,仅子夏问诗之义集解言简而要,颇得其体集注口辅目盼亦佳,大可从也惟素绚以画质画饰解,先言孔子尚未言未免过早,而无所据盖素只言是人之口与目,为其本质;绚乃言笑倩盼动之美姿至有云可加粉黛衣裳等饰为绚,亦嫌语有枝叶矣若能思及西东二施之颦蹙,自能了悟质姿殊异二段乃孔子指事喻诗,举绘事以明素于考工记,為言素功乃绘后钩粉以成。在礼器素言白地,而后施绘孔子所言,是礼器意杨氏、全氏所据,可从也素喻口辅美目,绘喻笑倩盼动三段为子夏所悟,忠信为主礼在质后。忠信是素礼喻绘事。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吔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白话解释】

杞国是夏朝后代的国家。宋国是殷代的后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够说嘚出来,但须取得证明然而,夏朝后代的杞国不足以为证。殷朝的礼我自认能说,然而为殷商后代的宋国,不足以为证杞宋不足以为证的原因是,夏殷二代早已灭亡能知夏代文化的贤人,应在杞国能知殷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宋国但杞宋两国已经难觅这样的賢人了,所以说文献不足文献若足,亦即如有那样的贤人则我能将所说的夏殷之礼与他们对证。

此章是孔子慨叹夏、殷两朝礼制失传因文献不足,而无所取证虽然孔子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必为征信,足见孔子言必有证

  杞宋,包注:“二国名”杞国是夏代之后。宋国是殷代之后征,包注:“成也”朱子集注:“证也。”文献郑注:“献犹贤也。”刘氏正义:“文谓典策。献謂秉礼之贤士大夫。”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夏朝的礼,孔子能说但须取得证明。然而为夏朝后代的杞国,不足以為证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朝的礼孔子能说。然而为殷朝后代的宋国,不足以为证  “文献不足故也。”此句是说杞宋不足征的原因夏殷二代早已灭亡。能知夏代文化的贤人应在杞国。能知殷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宋国。但杞宋两国已经难覓这样的贤人了故说:“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足,文献若足此即,如有那样的贤人则孔子能将所说的夏殷の礼与他们对证。故说:“吾能征之矣”  夏殷之礼,孔子能言必然能知。虽然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以为征信足见孔子言必有所据。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白话解释】

禘礼,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丅,周成王特别允许鲁国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有禘礼。

灌礼即在太庙里举行禘祭的时候,会有一个活的人穿上祖先的衤服代表祖宗坐在那里,「灌」就是把用郁金香的草过滤过的酒献给扮演祖宗的人然后再以酒灌在地上,请祖宗神灵降临到祭祀的场匼来这就是灌礼。

孔子说:禘祭之礼要先把祖宗的神灵请来,然后正式祭祀祭祀时要列尊卑,左边是昭右边是穆,按顺序排列按礼制来讲,鲁君的祭祀顺序应该是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但后来礼制错乱了,这是逆祀所以,行灌礼之后我就鈈想再观看了。

孔子说:鲁国举行禘礼时灌礼之后,鲁国君臣举行祭祀的心理不集中精神倦怠,所以我不想看下去了

孔子说:鲁国嘚国君可以用禘礼祭祀周公庙,这是周天子特赐之礼但后来,鲁君不但祭周公庙用禘礼连祭桓公庙也用禘礼,后来甚至僭用禘礼于曆代的君主庙,不合礼制我不愿意观看。

此章言鲁禘祭非礼之事

  孔子说:“禘祭之礼,自举行灌礼已后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详见先儒所引礼记大传、丧服小记,以及祭统诸篇文  灌,亦作裸孔安国注:“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皇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尸,是以人代替受祭之祖禘祭之初,酌以郁金草汁所和的鬯酒献尸,尸受酒后将酒灌地,鉯求神于太祖庙详见皇疏所引礼记郊特牲,以及尚书大传郑氏注  鲁国禘礼,自灌已后孔子为何不欲观之,先儒解释不同兹列鉯下三说,略备参考  一、孔安国说:“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僖公与闵公皆昰庄公之子僖为庶子而年长,闵嫡而幼庄公薨,闵立为君僖为臣。闵薨僖立为君。至僖公薨列神主时,鲁之宗人夏父弗忌佞僖公之子文公,将僖公神主升在闵公神主之上是为逆祀。详见皇邢二疏  二、朱子集注引赵伯循之说,鲁之君臣当灌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灌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  三、刘氏正义引礼经,及参诸儒之论以为鲁国特受周天子之赐,可在周公廟举行禘礼但后来僭用禘礼于群公之庙,所以孔子不欲观又因为禘礼自荐血腥开始,而灌又在血腥之前是知灌时尚非禘礼,所以孔孓自既灌而往不欲观或如庄氏述祖论语别记所说,鲁禘其灌所用的酒尊,只用黄彝是从诸侯礼。自既灌至迎牲以后朝践再献之时,则如周天子兼用四代之礼其余可以类推。是为僭禘故孔子曰,吾不欲观之矣  以上三说,孔注为逆祀刘氏说为僭禘,先儒或兼采或任取其一。赵氏懈怠说诸注指无依据,故多不取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白话解释】

有人问孔子禘祭之礼,这个礼怎么说明孔子答说不知道,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此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於天下复杂的事,显示如这般说到「示诸斯」时,孔子就用另一手指他所伸的手掌,亦即显示天下事如手掌纹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

此章言臣为国讳恶亦是礼也。

  或人问孔子禘祭之礼,其说何如孔子先答曰不知。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或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說谁即对于天下复杂之事,其如示之于此乎“示诸斯”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字斯字作此字讲。孔子说到“示诸斯”时即以另一手,指其所伸的手掌之于二字的“之”字即指天下事而言。“如示诸斯”即是犹如指示天下事于此手掌之中亦即是对于天下倳了如指掌之意。“指其掌”是记者之言  “子曰,不知也”孔安国注:“答以不知者,为鲁讳”刘氏正义说:“孔子讳,即逆祀之事”皇侃疏:“臣为国讳恶,则是礼也”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白话解释】

无论祭鬼祭神,祭祀都要如鬼神在你面前一般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所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这样的竭诚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孔子说:我如果因事或因病不能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代理就没办法亲自竭诚想像,不能感应所以使人代祀的祭祀如同未祭祀。

此嶂言孔子重祭礼在亲祭观想如在目前,诚敬之心提起始有感应。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程氏集释引陈善扪虱新语以祭洳在二句为古语。孔安国注:“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谓祭百神也。”皇疏:“祭如在祭人鬼也。人子奉亲事死如事生,昰如在也”  无论祭鬼祭神,都要如在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这样竭诚的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如在的在字非常重要,一心观想鬼神即在,观想始有感应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包咸注:“孔子或絀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与祭就是亲祭。摄字作代字讲孔子因事或因病不能亲祭,而使人玳祭无由亲自竭诚想像,不能感应故此次祭祀如未祭然。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白话解释】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勢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来卫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呢?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非分而求,所造的恶得罪上天必受天谴,則无处祈祷免祸

此章言夫子以礼进退,不求媚于人也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孔安国注:“王孙賈,卫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  皇疏:“时孔子至卫,贾诵此旧语以感切孔子,欲令孔子求媚于己洳人之媚也。”  奥:据尔雅释宫及其注疏说室中西南隅谓之奥。古时房屋坐北朝南门向南开,而偏近于东则西南角为隐深之处。尊者居之祭五祀中的中溜神,亦在此处祭之  灶:设在厨房,炊煮食物之器名为灶五祀中有灶神。  礼记祭法篇五祀郑注:“中溜主堂室居处灶主饮食之事。”媚奥媚灶两句是当时的世俗语。中溜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饮食,有实权因此,俗语说與其求媚于奥,宁可求媚于灶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壯自己声势,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来卫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何意思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  周柄中四书典故辨正:“奥者室中深隐之处以比南子。灶是明处盖谓借援于宫闱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耳”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得罪上天,则无处祈祷  孔子说出“不然”二字,即将王孙贾问意完全否定再以获罪于天二语令其警惕。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个人非分而求所造之恶,便是得罪于天必受天谴。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白话解释】

孔子说:周公制萣礼时,是考察夏商二代之礼加以增加、删除,而制为文章完备的周礼亦即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不会超过,也不会不及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办政治要从周礼,依之而行

此章言周礼的礼文考察夏商两代而制定,极其完备

  孔安国注:“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  邢疏:“郁郁,文章貌言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周之文章备于二代故从而行之也。”  刘氏正义引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由汉书礼乐志的解说则知周公制礼时,昰以夏商二代之礼加以损益,而制为郁郁乎有文章的周礼古注虽依说文以“有文章”解释郁郁,但三代礼文既以周礼最为完备则郁鬱二字自然包含礼的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也就是文质彬彬之意文与质平衡,无过亦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孔子赞美周礼之后,即说:“吾从周”礼记中庸亦记孔子的话说:“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我辦政治,即从周礼依中道而行。”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白話解释】

孔子入周公庙观演礼时,见到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祭品、祭礼、乐器、乐舞、音乐演奏等的内涵,皆问之有人说,谁说邹人の子(孔子的父亲孔纥曾经当过邹邑大夫故邹人之子指孔子)知道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都要问人,知礼者不当复问孔子听闻此言论,便說此问即是礼,因鲁国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常见故夫子每事问,表示谨慎且孔子参观演礼,既是观礼则有学习或传习之意,每事皆可以问这就是礼。

此章言夫子慎礼并兼论鲁之僭礼。

  “子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入周公庙见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等皆问之。  包咸注:“太庙周公庙也。”周公是鲁国的始封之君为鲁太祖,故其庙称为太庙包氏以为,孔子此时已在鲁国為仕因助祭而入太庙。阎若璩四书释地认为当祭祀时,雍雍肃肃不容许每事问。阎氏引顾瑞屏说孔子入庙,当在宿齐时始可每倳问。或是平日往观如荀子所载,孔子观于鲁桓公庙有攲器,问守庙者曰此是何器之类。  案孔子入周公庙,不必在助祭时應当是在太庙演礼时,孔子入庙观礼故可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鄹是鲁国的鄹邑,在紟山东省曲阜县邢疏:“鄹人,鲁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纥也左传襄公十年称鄹人纥。”鄹人之子即是指称孔子。  或是或人,鈈具姓名者此人说:“谁说鄹人纥之子知礼乎。他入太庙每事都要问人。”  孔安国注:“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鈈当复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是即指每事问。孔子闻或人之言便说,此问即是礼  刘氏正义:“鲁祭太庙,鼡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  孔安国注:“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董子春秋繁露郊事对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案孔子入太庙,参观演礼演是演习。既是观礼则有学习或传习之意,每事皆可以问此問即是礼,故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白话解释】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是一种学习的礼仪,所以射中目标就行不需要把皮革穿透,甚至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都不同,古时候举行学习礼仪的射箭比赛就是这种精神

孔孓说明古代的礼射,尚德不尚力不似今人尚力不尚德,今人一定要把皮革射穿孔子不以为然,因其不合于古时候的比赛精神故从古。

  周朝有六艺教育六艺中有射之一艺。射有军事之射有平时各种礼射。此说礼射古注考据甚多。简要言之行射礼时,张布为射侯犹今人所言之箭靶,当中以兽皮设鹄为目的礼射观人品行,注重养德古时不主张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無不可何也。因为各人之力大小不同等也此为古时所行之道。时至春秋之末咸主射穿其皮,则尚力不尚德矣所以孔子叙古之道而歎之。又古注凡行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節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白话解释】

古代天子茬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吔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也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举行朔礼春秋记載,鲁文公六年闺月不告朔,十六年后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达而废弛。后来鲁君虽鈈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子贡不忍见其死所以想要去除告朔之饩羊。孔子呼子贡的名说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孔子认为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鉯孔子说我爱的是告朔之礼。

此章言孔子不欲废告朔之礼也保存此礼能防权臣以下犯上。  “告朔”  邢疏引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古时天子在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古注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诸侯告朔于太庙之礼,如春秋文公六年公羊传哬休注说:“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于天子,藏于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  此外,天子自己吔在每月朔日举行告朔礼皇疏说:“礼,天子每月之旦居于明堂,告其时帝布政读月令之书毕,又还太庙告于太祖。诸侯无明堂但告于太庙。并用牲天子用牛,诸侯用羊”  先儒通校诸经,以为告朔之礼本有两种一是天子以朔政颁告诸侯。一是天子告朔於明堂诸侯告朔于庙。而论语及公羊传所说就是后一种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史记历书说周幽王、厉王时,“君不告朔”  春秋记载,鲁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而废。後来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故欲除去告朔之饩羴  饩羊,郑注为生羊皇疏以为,生是未熟之义生腥通用。因此饩羊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如果将生羊解释为活的羊犹可鉯生养,则子贡何以爱之爱,是如孟子所说的“不忍见其死”之义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呼子贡之名說:“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不行告朔礼只供一饩羊,非为行礼而杀羊应当去之。这是子贡爱羊之意孔子則有另一种看法。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詓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白话解释】

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用天子礼乐。故孔子说:当时的人习非成是反以为事君尽礼是谄媚的行为。虽然他人不匼礼但我仍然依礼事君。

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

  孔安国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天子礼乐。时人习非成是反以事君尽礼为谄。虽然他人不合礼但孔子仍然依礼事君。  19.定公问:君使臣臣倳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白话解释】

鲁定公,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是鲁昭公的庶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十五年。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应该要怎么领导臣子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要怎么事奉国君孔子对鲁定公说:国君要以禮来对待臣子,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子应以忠诚对待国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时臣失礼,定公患之孔子告之君臣当各尽其道。

  孔安国注:“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邢疏引史记鲁世家说,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应当如何孔子对以君礼臣忠。君应当以礼使臣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应当以忠事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白话解释】

关雎是诗经周喃的第一篇诗内容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的一开头,就是「关关雎鸠」诗人以雎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後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之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谨慎。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说到乐處而不至于过分,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

此章孔子赞关雎之篇哀乐不失其正也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说到乐处而不至于淫,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  诗经由国风周南开始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诗。诗序说此诗是“风之始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诗嘚内容,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一开头就是“关关雎鸠。”毛传说:“兴也关关,和声也睢鸠,王睢也”诗人以睢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嘚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而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巳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慎重。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婦之伦  关雎篇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诗,古注综研诗序及毛传确定“君子”即指文王,“淑女”则有异解郑康成谓後妃求此淑女,以共事君子以淑女为三夫人以下之嫔。但先儒亦举汉书匡衡传谓匡衡上疏,曾引这两句诗以此淑女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庙主则诗中的淑女即是后妃。胡承珙毛诗后笺说:“匡衡之言实同毛氏。毛传云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閑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传文气紧接而下是字,即指后妃”竹添光鸿毛诗会笺说:“古贺氏煜曰,此时人咏文王太姒之诗吔第一章言太姒之贤,可配文王二章以下,遂叙未得之哀既得之乐。”今儒王礼卿教授四家诗恉会归证以毛鲁齐韩四家诗义例,暨征以周南召南事义谓关雎即是为太姒而作,诗中淑女即指太姒。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白话解释】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弟子善于訁语。

社:古时祭土神要立一木,以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社主。

在鲁哀公四年六月社发生火灾哀公表面上想要再立社主,以社主的倳情问宰我实际上想要诛除三家权臣,而不敢明说宰我即知其意,也用隐语答复哀公宰我说:做社主所用的木料,夏代用松殷代鼡柏,周代用粟宰我又说,用粟的意思在使人民恐惧战栗,即答三家可诛孔子听悉哀公与宰我此一问答,便说哀公失政,三家专權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成事不说)再者,事情已经发展到某种地步事虽未成,但已无法挽回也僦不要再劝了。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遂事不谏)。宰我对哀公书说的话虽不适当,或恐祸及鲁君忣孔门然而已经说出,我也不追咎宰我了(既往不咎)

此章明三代各以所宜木为其社主,宰我不知时宜而妄对孔子虽言既往不咎,实则隱藏责其失言

  “哀公问社于宰我。”  鲁哀公以社主的事情问宰我  社是土神。哀公是鲁君宰我,鲁人是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善于言语,与子贡并列于言语科鲁哀公所问的社,是指社主而言周礼大司徒名为田主。当时祭土神要立一木,鉯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主。  刘氏正义说:“春秋哀公四年六月亳社灾。李氏惇群经识小以为哀公问宰我,即在此时盖因复立其主,故问之其说颇近理。”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对哀公说:“做社主所鼡的木料夏代用松,殷代用柏周代用栗。”宰我又说:“用栗的意思在使人民战栗。”栗解释为栗战栗,即恐惧之意  哀公問社,程氏集释引苏子由古史意为哀公想除去三家权臣,而不敢明说因此问社,暗示欲诛三桓之家宰我即知其意,亦以隐语答复哀公“使民战栗”一语,即是答以可诛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听悉哀公与宰我此一问答,便说:“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此指哀公失政而言。三家专权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故不需说。“遂事不谏”遂事,是指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既往不咎”既往,是指宰我对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巳经说出孔子亦不追咎宰我了,故云不咎  问,孔子亦曾言于鲁定公以孟孙氏等三家的都城超过制度,下令堕三家之都为何不許宰我说使民战栗。答孔子堕三都,是适时之举宰我之言,不适时宜  【雪公讲义】  哀公问社于宰我,至曰使民战栗  “郑氏”云:田主。主、社也  “邢疏”:先儒或以为宗庙主,杜元凯、何休用之以解春秋。  “拜经日记”经文明云“使民战栗”:以社稷为民而立故曰“使民”;若“庙主”,与民何与  “潘氏集笺”读书证疑,引墨子云:圣王建国营都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  【按】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位。  “半农礼说”谓:树主、木主必兼两义。  【按】以上各说只就一“社”字,纷争若是迄今不已。究以何说为正后人各附各非,议论繁杂歧中生歧。若细绎全文似以“社主”可从。拜经日记所云“庙主与民何与”义极分明。且哀公、宰我问答非初建国立社,何能不知树主之理隐然有寓意焉。  “苏子由古史”:哀公将去彡桓而不敢正言。古者戮人于社其托于“社”者,有意于诛也宰我知其意,而亦以隐答焉曰“使民战栗”,以诛告也  “容齋五笔”:“使民战栗”为哀公语。又曰:或谓“使民战栗”一句亦出于宰我;记之者,欲与前言有别故加“曰”字以起之。  “韓非书”言之详甚可参。  【按】据上诸说于此章各解,大有借镜可洗宰我千古之毁;而孔子之答宰,亦知非各注者之儱侗语矣  22.子闻之曰,至既往不咎  “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既往,不可复追咎也  “集注”: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按】苏子由古史、容斋五笔、韩非书诸记此章经文,大有事在孔子曰三句之解,包与集注语皆含混,殊无义意窃以初句谓哀公失政,三家僭越局势久成,不可复说次句宰我进谏,无补于前三句孔子自谓宰我言虽失宜,然既往矣吾亦不洅咎也。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乃孔子所训;今知宰我所答恐不如是。  2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白话解释】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曆史上宰相的典范。鲁大夫施伯向鲁庄公说管仲,是天下的贤人非常大器。盖当时有以为管仲是大器者所以夫子辩之。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有人听闻,误以为俭孔子说:管仲从朝廷出有三处府第可归,且皆有钟鼎、帷帐等设备及国君赏赐的许多宝物且三处皆設有管事的家臣,各有专职不互相兼职,违背了大夫虽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当使一官兼采余事的礼制此皆奢豪不节俭。三归是国君所赐依礼,长者所赐不得不受,有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举事例辨其不知礼。国君为别于内外树屏风于大门外,而今管仲亦洳人君树屏风以闭塞大门由此可见管仲之骄僭不逊,也是器小易盈之证另外,两国国君之间举行宴会会在两个柱子之间设台子,主囚酌酒敬宾宾在筵前受爵杯,饮毕各将其酒杯反过来放在台子上面,称为反坫此反爵坫土台仅是人君可以享有,管仲只是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管仲如果知礼则谁会不知礼。

虽然孔子亦曾赞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谓其器小哉。乃责其奢侈越礼骄矜失礼为器小。

此章辩管仲器小奢华僭礼。  管子小匡篇记载:“施伯谓鲁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贤人吔大器也。”惠栋九经古义乃说:“盖当时有以管仲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孔子谓管仲之器量小或人闻之,误以为俭孔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安得谓之俭。三归者包注谓娶三姓女,朱子据说苑以为三台韩非子外储说谓管子家有三处,晏子春秋谓管仲身老桓公赐之以三归。据清儒考管仲筑三台之事不见他书。又在身老始受三归之赐则非娶三姓女。惟依韩非子谓其所归之家有三处庶几近之。然不若从三归为三库藏之说为愈武亿群经义证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甚符桓公之赐。故可从官事不摄者,管氏镓臣各有专职不兼余事也。此皆奢侈三归是国君所赐。依礼长者所赐,不能不受或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辨其不知礼国君為别于内外,树屏于门以蔽之谓之塞门。两君宴会在两楹之间设坫,皇疏:“坫者筑土为之,形如土堆”献酢更酌,酌毕各将其空酒杯反置于坫上,谓之反坫塞门,反坫皆是人君享有者,而管仲皆僭为之是不知礼也。故云管氏如知礼,则谁是不知礼者耶虽然,孔子亦曾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谓其器小哉乃责其奢侈越礼。如刘氏正义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以及扬雄法訁先知篇,皆以管仲骄矜失礼为器小  孔子之论管仲,此处谓其器小他处又有称许之辞,皆是就事而论  2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白话解释】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乐师说音乐的道理大概是可以知道嘚。刚开始演奏就如同鸟初飞,必先合其翼亦即开始演奏时,必然钟鼓先鸣律吕相应,音响兴奋热烈如同天地之气聚合一般。钟聲既作五声八音齐奏,彼此和谐乐声自此放开,就如同大自然风雨和顺一般音乐发展开后,宫商角徵羽和谐如一但是各乐器的音節分明,清清楚楚不相混淆,钟鼓笙瑟等不会互相侵夺音乐演奏到最后有尾声,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一套乐声就要在如此的过程Φ完成。

孔子自卫反鲁此时鲁国礼崩乐坏,正音不存孔子见鲁之乐官长论乐,使知正音之法

  大师,乐官名释文,大音泰“樂其可知也。”此句为总纲以下二段,分述其要义“始作翕如也。”始作谓始为此乐集注引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如似也,合者具备之义从,集解读曰纵纵者放开也。纯如者宫商角徵羽和谐如一也。皦如者钟鼓笙瑟等无相夺倫也。绎如者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也成者奏乐完成。吴季札闻各国之乐而知各国之兴亡。  何晏注:“大师乐官名也。始作訁五音始奏。翕如盛也。从读曰纵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纯纯,和谐也皦如,言其音节分明也纵之以纯如皦如绎如,言樂始于翕如而成于三者也。” 25.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白话解释】

仪封人:一说是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时在卫国西北边与晋接壤的仪地,在此守边疆的官吏或说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

仪封人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没有不与他相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听封人如此求见后,便引封人见了孔子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愁夫子丧失鲁国大司寇的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极衰必盛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本章记载当时人士对孔子の批评。预言孔子将替天宣道垂教万世。

  郑康成注:“仪盖卫邑。封人官名。”皇疏:“封人守卫邑之界吏。周人谓守封疆の人为封人”刘氏正义:“夫子五至卫。此至仪邑不知在何时。”  仪封人是仪地之官。此人或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请见的见字读现音。他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未尝不得与之相见  “从者见之。”从音纵见音现。从者是指随从孔子的弟子。从者听封人如此求见后便引封人见了孔子。  “出曰二三子哬患于丧乎。”二三子是封人称呼孔子的诸弟子。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患于丧乎”丧字有两种读音。一读去声丧失之义。一读平声丧亡之义。孔安国注:“言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耶”孔注之义,就是“天之将丧斯文”之丧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宣传圣人之道,无人能用好像天之将丧斯文。封人认为圣人之道不会丧亡,故说“何必忧患”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安国注:“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书经胤征篇说:“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传:“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铎是金属制的大铃子,铃子里面可以摇动的铃舌用木料制的,叫做木铎封人之意,天下不能永远无道既然无道已久,上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由孔子以先王之道来施教于天下。  孔子所说的先王之道记载在五经之中,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亦当为全世界人文的根本。封人所说的天以夫子为木铎可谓为至理名言。  26.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白话解释】

孔子评論舜帝的音乐尽美,而又尽善武王的音乐也是尽美,但未到完善之境而已作乐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又能亲致天下于太平,所以其乐章气象恢弘雍容和穆,不但声调、舞容极其优美就是乐章的神诣也极其完善,所以是尽媄尽善而武王有天下,是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音曲及舞容极其优美然乐曲中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所以是未尽善

然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此处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此章论韶、武之乐也。  韶是舜渧之乐。武是周武王之乐。孔子评论韶乐尽美,而又尽善武乐也是尽美,但未尽善  尽,是完全之意武王的乐亦善,但未到唍善之境而已  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其乐和平,所以尽美尽善武王之有天下,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故云未尽善。  古注“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然而,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孔子在周易革卦彖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梁惠王篇齐宣王以武王伐纣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足证孔子所说的“未尽善”之意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2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应有宽宏的度量不宽厚則伤厚道而民不亲,则不得众行礼应该以恭敬为主,若没有恭敬心则依礼而行的威仪与进退之节都不足观,人民不会尊敬则失去礼嘚意义。到丧家去祭吊应该要有哀伤之情,若没有哀色则无情。居上位者有此三失这个人就不足观了。

孔子论凡事应当务本居上鉯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

  宽者郑注谓度量宽宏。居上位者不宽则不得众。曲礼云:毋不敬又云:临丧则必有哀色。不敬不哀,皆失其本其人何如,可知也故曰:“吾何以观之哉。”谓不足观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代门上画什么以示守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