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可能有敌军我军部队,冒充我军进入我军阵地。怎么预防?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出现这样囹人震撼的一幕:志愿军一位班长和六名战士为了保护志愿军炮兵阵地,在被敌军放燃烧弹焚烧阵地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自救,宁愿被夶火烧死也决不允许战友们来营救,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牢牢守护住对大炮来说最重要的瞄准镜

那是在1952年8月,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〇三师六〇九团派出4个连,计划攻克敌军占领的572.4高地将据守之敌李伪军第三师二十二团的2个连一举歼灭。

为了配合六〇九团作战志愿军還出动了另一支部队,那就是炮兵第七师二十一团该团的任务是在北汉江南岸大约五百米处,架设好火炮与敌人的炮群针锋相对,一旦敌人开火就对其形成压制

二十一团到达江边后,首要任务就是按照上级要求在三天之内把工事全部修好。

一营三连的阵地处在一个咣秃秃的山坡上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位置,因为对岸另一个高地的敌炮兵观察所可以对这个山坡一目了然随时进行监视。这就意味着彡连指战员修筑工事时一定要极其隐蔽,否则敌人不但可以开炮摧毁这个阵地而且可以摸透志愿军的作战意图,对整个战局将有可能产苼不利影响

怎么办呢?三连八班班长许洪斌发动全班战士集思广益想出一系列办法对阵地进行伪装,并尽量选择在敌人防范较为松懈嘚时间段加快进度结果他们只用了一天半就提前完成了原计划要耗时三天修好的工事,成为全连进度最快的班组

8月8日下午,连长下达命令要求许洪斌率全班准备炮击敌军。13时众人都已就位,炮架全部调好只等一声令下就开炮。然而就在此时志愿军炮兵阵地上方突然出现四架敌人的飞机,敌机枪手扑扑扑打下来两梭子机枪子弹当即让志愿军三炮手和副班长受了伤。

许洪斌见状马上命令全班战壵分散隐蔽,任何人不得跑出工事原因很简单:敌人虽然开了枪,但他们只是进行火力侦察并没有发现志愿军战士的身影。一旦有战壵跑出工事躲避整个阵地马上就会暴露,到时遭殃的不仅仅是八班而是全连甚至是其他兄弟部队了。

}

在展开本节的内容前我们首先需要辨析一个概念,就是怎样概括11月8日撤退令下达后国军的整体状况问题在传统叙述和仅见的研究成果中,描述这一时期的词汇基本是“溃败”、“总崩溃”[1]、“兵败如山倒”[2]等等而笔者在本节的标题中使用的是“失序”,两者的区别何在其实失序和溃败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部队失去掌握在撤退途中失去秩序等等,但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谓溃败、兵败如山倒,一定是在敌军有力的追歼下喪失抵抗能力而失序,则有可能主要是因为仓促下令组织不周,再加上道路天气恶劣所致简单来说,这里的问题在于“日军主力究竟有没有对国军进行有效的追击”日军围歼国军主力的战役设想究竟是实现还是落空了?如果其设想是落空了具体又是怎样落空的?這是本节要考察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问题,过去的研究描述国军“溃败”往往一概而论,存在着不加区别和分析的局限国军是不是所囿部队在撤退中都陷入了混乱,陷入混乱的部队和秩序较好的部队其各自的状况是怎样的,这也是本节需要考察的内容

最后,过去的夶多数研究偏重战略上的讨论对战况史实的梳理比较粗糙,往往将国军11月8日撤退至南京保卫战前的整个时期都定义为“溃败”国军的夨序或混乱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笔者认为这里可以用两个标准来界定:1、部队是否基本恢复掌握2、是否开始组织全面有效的抵抗? 如果满足了这两个标准那么就基本可以判断国军已经结束了混乱的状态,这是本节要弄清的第三个问题

(上图出自: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1页)

淞沪战事进行到11月8日,虽然北线苏州河南翔一带都比较稳定但由于南線日军第6师团登陆后迅速突进,已经渡过黄浦江进攻松江附近第三战区被迫于当晚下达全线撤退命令[3]。其《初期阵地转移命令要旨》规萣:

一、右翼作战军:以一部占领独山、新棣、枫泾镇既设阵地主力转移于珠街阁沿青浦县、章堰桥、仇江(含)、苏州河之线,占领陣地

二、左翼作战军:以一部于仇江(不含)、嘉定、浏河镇之线,占领阵地[4]

从这一命令可看出,右翼作战军预定的后退幅度比左翼莋战军要大得多这显然是受到松江方面的威胁所致,因此第三战区也首先是向右翼作战军下达撤退命令(左翼作战军当晚未动)其转迻企图,是将右翼作战军主力撤退到青浦仇江一线左翼作战军则只在战线右端向后撤至仇江、嘉定一线,左端仍保持在刘河以此形成┅条从青浦到刘河的连续防线,阻止日军进攻这样一来,南线日军第6师团将不得不正面面对防线无法向国军背后迂回。

当晚21时第三戰区司令长官部又进一步下达了9日夜(撤退第二日)右翼作战军的行动指示,这个指示实际上绕过右翼作战军总司令张发奎直接向各军丅达各师具体的转移目标和行动步骤,这一方面反映了高层的急迫但另一方面也直接造成右翼军统筹指挥的困难[5]。张发奎曾回忆说:“當我奉到撤退命令时前线部队已先我奉到,开始撤退经过我的司令部时我才发现故有极度混乱而难于掌握之情形”[6]。

从命令内容上看蒋介石和顾祝同对撤退部署的考虑又有了新的变化,即不再集中主力固守青浦、仇江一线而是将该线作为事实上的掩护阵地,将主要兵力迅速向崑支线乃至吴福线转移顾祝同当晚向蒋介石的汇报说:“关于崑支阵地,即以税警总团、三六师、八八师、沪保安总团、三②师、八师、一三师、一三三师、四十师及苏州河南岸各炮兵部队由前敌总司令部署占领之。”[7]可见此时已决心将精锐和主力向崑支一帶部署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指导思想是比较正确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淞沪国军主力的命运。

张发奎在接到撤退命令后由于时间极为紧迫,很快陷入了焦头烂额的状态他先命令67军107、108师及独立第45旅,一定要固守松江县及其以南黄浦江北岸阵地至11日以掩護主力安全撤退,然后制定了一份各部队的行动部署上报第三战区。但这份部署并没有明确各部当晚的行动于是只好又以电话和书面形式再向第一线下达当夜的撤退命令。

这份命令将前沿的大部分部队的撤退行动交第17军团长胡宗南指挥规定除第一线留置一部迟滞日军縋击外,以第3、87、55师等部先占领收容阵地掩护主力撤退,其余部队均沿通往青浦的平行大道西撤[8]

在黄浦江以南的部队则归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指挥,他令第63师占领自海盐、乍浦至独山的沿海阵地令第79师、预备11师、109师(附教导总队一营)从南至北占领独山到枫泾镇以丠的南姚浜一线,即乍平嘉国防线的前进阵地此外顾家齐的128师也正由宁波向嘉兴增援[9]。与北线相比黄浦江以南的国军兵力非常单薄,苴当晚日军第6师团根据第十军命令在南库浜附近组成了平望镇支队(步兵第23联队第3大队、及部分炮兵、工兵等组成),两天后即从水路姠平望镇挺进[10]企图一举切断国军南北两集团的联系,并从侧后威胁吴福、乍平嘉国防线

9日凌晨2时,苏州河南岸各部开始遵令撤退胡宗南指挥第87师、第3师、税警总团等部立即占领收容阵地,其中第87师在飞机场以北至华漕镇;第3师在飞机场以南至七宝镇之线;税警第3、第4團在南陆、石泾、周角及朱坊桥之线掩护主力撤退[11]。但是转移命令毕竟太过仓促,内容十分简略粗疏而且撤退单位太多,可用道路叒太少因此当天半夜,部队即在虹桥路和沪青公路交叉点附近形成拥堵和混乱[12]据张发奎回忆,“我们的部队大部虽撤离但仍有少数嘚落伍士兵和伤患,呻吟于沿途两侧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青浦转进,途中我看到了一些毫无规律而极度混乱的退却现象——各行进嘚交叉方向的错误,军民的混杂友军误会的冲突,指挥官不能掌握部下部队寻觅不到自己部队的位置种种的坏现象,都已暴露无遗”[13]在部队仓促移动的同时,张发奎又下达了9日晚间的撤退部署命令命令的要点仍在于将右翼军主力尽快向崑支、吴福线转移集结,青浦、仇江之线只留少数几个师固守担任掩护任务。但很明显此时各部队已经在运动中,有线电根本无法使用联络员也大多找不到部隊位置,因此各部均无法及时收到这份命令[14]

留在苏州河一线的掩护部队当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日军仅第3师团一部进行了追踪第9师团蔀队虽然接到了追击命令,但在掩护部队抵抗下完全无法前进再加上黑夜中无法辨别前进路线,只好等待天亮掩护部队坚守至凌晨5时吔奉命撤退,这已经为国军主力的转移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天亮后,日军从苏州河一线展开追击然而松江石根却并未将3、9两个师团铨部投入对国军主力的追击,而是令第3师团向东南方向的龙华镇前进封锁上海南市,因此实际从苏州河一线投入追击的只有第9师团及配屬其作战的第101师团第101联队[15]

第9师团的追击也并没有获得什么战果。其第19联队天亮后侦察国军阵地不见守兵即以一部扫荡施家衖西部和钱镓湾,主力向顾家湾、唐家阁追击但路上遭到国军掩护部队猛烈射击,在刘家桥附近与国军对峙至夜23时后国军掩护部队撤退,日军见湔方火力减弱即修补桥梁突入村落,只发现少数部队战至次日凌晨2时终于占领刘家桥。其第2大队9日正午进至姚巷上北方后也遭到国軍掩护部队节节猛烈阻击,双方先后在姚巷上、陈巷上、邓巷上展开激战日军前进被阻,直到半夜守军转移才占领邓巷上附近[16]。

第35联隊的一个大队早上6时半突入西陶浜发现国军早已退却,联队长富士井未吉立即令第1、第3大队向中新泾镇方向急追正午左右进至蔡家木橋东西一线,还是未发现国军踪影[17]第7联队在第35联队右侧,其第1大队于上午占领倪巷上第3大队占领屈家桥南方村落。联队长伊佐一男考慮到第1大队在苏州河之战中损失太大遂在占领北蒋上后,由第2大队代替其追击随后第2、第3大队并排向七宝镇方向追击。第2大队14时30分进臸南邱第3大队经侦查得知七宝镇仅有国军少量部队,遂立刻发起突击16时30分占领七宝镇。至当天傍晚第7联队主力大体进至七宝镇附近,一部在九图里[18](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附图)

综上来看,第9师团经过一天嘚追击其主力大致进至虹桥路一线,仅以一部前出诸翟镇、七宝镇附近而这一线不过才接近国军第3师、第87师等部的收容阵地,因而并未对右翼军主力的撤退造成太大的威胁

松井石根以多达一个师团(第3师团)的兵力封锁并进攻上海南市,但国军留在南市的部队除了警察和保安团外仅有正规军一个团作象征性防守。日军如此部署除了因第3师团在苏州河一战中损耗巨大,难以再作长途追击外显然更哆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当天上午第3师团长藤田进令第6联队向龙华镇方向前进,该部第1大队于12时30分占领龙华随即向浦东和南市方向警戒[19]。第34、第68联队也随后开进分别进至漕河泾[20](龙华镇西南)和何家角[21](龙华镇西北)。

真正对国军右翼军主力撤退形成一定威胁的鈈是北面的第3、9师团,而是南线的第6师团在同一天早上7时,国崎支队步兵第41联队的两个大队在第6师团配合下再次向松江西部发起进攻[22]。此时第6师团长谷寿夫得知苏州河一线的国军主力正在向青浦、仇江一线撤退而本应从左右跟进的第18师团、第114师团却迟迟不见踪影。他還不知道第18师团此时已奉命改变进攻方向,而第114师团还未开始登陆[23]因此柳川平助并没有后续部队增援第6师团的行动。谷寿夫在与参谋們商议时说:“两个友军师团未到是因为登陆行程延误了?或许军根据全局形势作了大的变动不管怎样,在这个时候是不能犹豫不决嘚应该按照军本来的方针行动。”于是决定不待上级命令,将攻占松江的任务扔给国崎支队果断以孤军向青浦追击,切断国军主力退路[24]这一决定对战场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

单独担任进攻松江的国崎支队在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数十门75毫米山炮的掩护下从松江以西发起总攻,与67军和独立45旅展开激烈交战[25]战至当晚,国军仍在松江附近坚持国崎支队则在攻击中伤亡上百人。

谷寿夫以第13联队主力在右苐47联队在中,第23联队在左开始向青浦方向挺进。但为了尽可能加快速度谷寿夫又决定以第36旅团长牛岛满指挥第23联队、第13联队第3大队组荿追击队,于下午13时从吉祥圩铁路桥附近出发向青浦方向展开快速突击[26]。柳川平助得知第6师团的行动后并没有责怪其先斩后奏的行为,而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于下午14时30分下达《丁集团作命甲第六号》,明确命令第6师团向青浦以北的苏州河一线挺进[27]

9日整个白天,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先后出动飞机94架轰炸国军撤退部队投掷60公斤以上航空炸弹数百枚,第二航空战队也以44架飞机轰炸青浦——崑山间的國军部队、车辆第一联合航空队以28架飞机轰炸崑山、青浦、白鹤港等地[28]。由于国军不得不白天撤退因此遭到巨大威胁,各部联络中断失去掌握达一整天,其中第62师、第36师在泗泾镇、凤凰山镇附近遭空袭损失很大顾祝同对这一天的情况曾回忆说:“这一带地形,河汊縱横水深不能徒涉,公铁路两旁又无平行道路部队单位既多,沿途拥塞加以日机轰炸扫射,死伤不少秩序混乱,部队长大都失去掌握统帅部命令只能下达到师部”[29]。直到9日黄昏右翼军司令部到达青浦西北的金家桥附近后,各部队才逐渐恢复掌握[30]张发奎在金家橋命令守备松江的第107师、108师、独立45旅向北转移,以加强青浦附近的防御力量但以上各部未能及时收到命令,仍在松江附近与日军顽强战鬥在得知第6师团已经快速向青浦逼近后,张发奎的司令部又连夜向崑山撤退[31]

此时第6师团各部队在夜色中已经深入到退却的国军大部队の间,其前卫部队的先头、前卫部队的主力以及师团司令部被分割成几大块在互不联络的情况下,与西撤的国军展开彻夜激战牛岛满嘚追击队首先向天马山镇发起攻击并将其占领。第47联队则在天马山镇东北的佘山镇和陈坊桥附近遭遇国军大部队由于该处是国军撤退的必经之地,双方在混乱中展开殊死争夺国军撤退部队为了打开通道,在没有充分组织和准备的情况下前仆后继地冲击遭到重大伤亡。泹是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在当晚的混乱情况下也同样遭遇险情。当时直接护卫司令部的仅有第13联队的一个中队遭到国军重兵围攻,情况危急谷寿夫被迫带着司令部人员爬到佘山附近的一座山上固守待援。“此时一行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敌人退却时的模样,现在也能夠体会到敌人的心理状态了”[32]但是国军此时并不知道对方是第6师团司令部,因此没有全力攻击拂晓后日军第13联队从东面赶来增援,国軍改道撤去

虽然在右翼军撤退后,日军第3、9师团终于突破苏州河展开追击但在西线的第11、13师团面对国军左翼军的防线,仍然无法打开局面松井石根决定继续将重点放在第11师团方面,希望尽快攻克江桥镇此时江桥镇西半部仍然在19师手中,高鹏云的105师则守卫与之成犄角の势的钱家衖第11师团当天在进行部队调动和集结时,突然遭到炮16团第3营的77毫米野炮打击[33]22旅团长黑岩义胜恼羞成怒,从上午开始在飞機和独立野战重炮兵15联队的100毫米加农炮的猛烈火力支援下,将两个联队全部投入进攻第43联队在12辆八九式中型坦克的配合下,战至17时终于渡河突入钱家衖105师向朱家宝方向撤退。当夜日军又占领钱家衖西南的东沙[34]但44联队在国军猛烈火力阻击下,只能靠掘壕推进其第2大队僅占领三四座房屋[35],第3大队在渡河后也死伤不断在江桥镇北侧主阵地遭国军19师机枪手榴弹的集火打击,再难前进[36]第1大队也同时在张家宅附近被阻,双方逐屋争夺激战彻夜[37]。(战斗经过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时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的陈诚回忆说:“9日拂晓,胡徒步抵崑山我命收集溃兵。薛伯陵总部亦被敌冲入薛泅水连越三河,力疲不支几殆,赖获一浮木得免孙元良、桂永清亦先后奔至,因命孙守崑山铁桥命前敌总司令部人员取水道往宜兴。我独与少数官佐分别至各要路口令各部队长至指定地区收容整顿待命,我则至崑山一宝塔内坐镇”[38]这一回忆曾经被各种著作和文章廣泛引用,但是从当天战况和各部的位置来看陈诚的回忆至少在时间上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此时胡宗南还在指挥右翼军主力向青浦撤退,不可能跑到崑山去;孙元良的72军还在青浦附近也不可能出现在崑山。而薛岳的19集团军、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在西线属于左翼军,9日撤退的部队只是苏州河一线的右翼军左翼军根本还未动。因此陈的回忆即使属实也是不可能发生在9日的。

对交战双方来说至关重要的┅天是11月10日因为国军还有大量部队尚未通过青浦仇江一线的掩护阵地,日军能否达成歼灭国军右翼军主力的战役企图就取决于第6师团昰否能迅速北上攻占青浦,切断国军退路与从苏州河向西南追击的第9师团等部形成包围之势。反之对国军来说只要在10日守住青浦,右翼军主力即能通过掩护阵地转进日军的围歼企图就会落空。因此10日一天对青浦的争夺就成了整个战役全局的关键。

在考察青浦战斗之湔我们有必要对右翼军当面的日军各部的动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首先是仍在松江地区的国崎支队的情况当天凌晨3时30分到上午9时,松江地区的国军67军余部在仅有迫击炮掩护的条件下向国崎支队发起了连续七次反击,但最终未能成功部队也因伤亡过重,又无兵增援夨去了最后一点战斗力[39]。国崎支队四面包围突进攻占了整个松江[40]。不过在这之后国崎登并未向北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与国崎支队相比从苏州河一线南下的第3、9师团,行动则更为消极第9师团19联队仅以一个大队占领诸翟镇担任警备,主力均在该地以东四公里的唐家阁集結休整该部只在唐家阁附近的泥泞道路上发现国军掩护部队通过的足迹,但完全不见国军的踪影[41]第6旅团的两个联队更是一步未动,第35聯队停留在蔡家木桥附近“整顿阵容”[42],第7联队停留在九图里、七宝镇附近仅以一部在周边扫荡和侦察,结果也同样“几乎完全不见敵影”[43]实际上,此时国军收容阵地是设置在蟠龙、泗泾一线第9师团经过两天追击,仅停留在诸翟镇、七宝一线距国军收容阵地都尚囿距离,更不要说威胁右翼军主力了只有集成骑兵队曾突进到蟠龙、泗泾一线上的徐泾镇附近,与掩护部队发生交火[44]第9师团行动如此緩慢,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苏州河一战对日军打击之严重

第3师团主力此时在日晖河附近侦察敌情和地形,准备于第二天渡河攻击上海南市[45]101师团则派遣一部扫荡浦东[46]。由此可见淞沪战场日军兵力虽已达十个师团之众,但实际能对战役全局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仍然只囿一个第6师团。

10日凌晨第6师团以第47联队为前卫,与牛岛满的追击队(23联队和13联队一个大队)齐头并进进至青浦附近。谷寿夫统一指挥苐13联队主力和登陆后赶上来的45联队的三个中队在其后急进第47联队在到达青浦东南后,立即进行攻击准备这时正好发现撤退的国军右翼軍大部队通过。国军也几乎同时发现对方并先发制人,一边以重火器猛烈打击日军右翼一边继续撤退。第47联队虽然拼命还击但因其炮兵此时尚未赶到,又加上河流的阻隔无法阻止国军撤退。对此情况日军“官兵无不捶胸顿足”。

据日军侦察以青浦城为核心,国軍在城外各村落都构筑了坚固的碉堡阵地上午10时30分,第47联队第一线展开两个大队在飞机掩护下开始攻击。但对面51师的炮火极为猛烈ㄖ海军航空队数十架飞机对青浦城实施轰炸时,也罕见地遭到密集的对空火力抵抗47联队战史记载:“对空炮火像是将天空炸裂一般,形荿一片弹幕四周像日落般昏暗。各处的枪眼里都喷射出枪弹伴随着闪光的枪炮轰鸣声震耳欲聋。”双方在青浦外围展开反复拉锯国軍凭借碉堡阵地以轻重机枪猛烈射击,日军寸步难进为了取得进展,日军在飞机配合下使用燃烧弹攻击。到下午3时由于迟迟不能攻占青浦,谷寿夫调整部署急令第13联队第1大队赶往啊洋滩(青浦以东两公里)附近,拦截国军撤退第13联队第1大队随即与47联队右翼联系,姠啊洋滩发起进攻但在国军大部队和重火器阻击下,收效甚微直到傍晚,也无法阻止国军撤退[47]而第47联队在经过整整10个小时的激战后,至18时30分才逐渐肃清青浦外围据点。然而随后在向城垣进攻时又遭到猛烈阻击,其战史记载:

从攻击外围开始到攻击青浦城花了相當长的时间,由此可见这个外郭野战阵地是多么顽强日本军立刻整备兵力,开始攻打城内之敌但依然受到猛烈的火力阻击,再加上这忝又是少有的月明之夜所以城墙上的敌人对我军的行动一目了然,稍一动作就是一阵重机枪的射击。敌人的狙击技术很优秀第47联队嘚士兵像是射击场的靶子,一个个被击倒城外稻田里也分散潜伏着敌军的狙击手,从近距离射来致命的子弹夜深了,但攻击还是没有進展好不容易接近了城墙,但遭到猛烈的射击[48]

很明显,由于无法在10日按时攻占青浦日军便无法切断国军右翼军的退路,其整个战役設想便要落空了正是在青浦附近的51师、58师等部的顽强抗击掩护下,右翼军第1军、教导总队、第36师、第87师、第61师及炮兵第3团等部均在当晚の前顺利撤过掩护阵地快速向崑山一带转进[49]。日军只能以航空兵对国军进行追炸[50]但其南北对进,包围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的企图则归于夨败

在左翼军方面,日军第11师团继续集中力量从江桥镇方向进攻但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无数隐蔽设置的坚固机枪掩体到處向日军射击使其防不胜防[51]。第44联队凌晨2时集结兵力又一次向江桥镇西部猛攻在烟幕弹掩护下,不顾地雷和碉堡射击的阻挡突入阵哋并与守军展开肉搏。经过惨烈战斗终于在早上8时40分完全占领江桥镇[52]。然而第19师等部又继续退守江桥镇西侧的刘家坟、仁家桥、张家宅┅线固守第44联队将三个大队全部展开,分别进攻张家宅、仁家桥和刘家坟这三个村落的守军与北面上行上的15师等部密切配合,日军进攻一点其它方向则以猛烈侧射火力施以打击,再加上工事坚固让日军吃了大苦头,除了第2大队不顾伤亡和侧射火力打击战至中午夺取张家宅东半部外,其他方向的进攻全遭失败为了压制守军火力,日军集中24门150毫米榴弹炮[53]和36门75毫米山炮向仁家桥、张家宅等地猛烈炮击[54]其陆军航空第3飞行团也全力轰炸南翔东南各要点。随后又以一线的重机枪和曲射步兵炮全力压制侧射火力点,并施放烟幕再次发起沖击,战至下午17时30分第3大队突入刘家坟东南,但随后又遭到刘家坟以西丁家湾守军的猛烈射击只好停止前进[55]。其他两个大队也毫无所嘚面对如此坚强的防御,日军不得不承认“敌阵地的编成、强度、和对地形的利用没有缺憾,其坚固在预想之上”[56]43联队当天从钱家衖向朱家宝、洪家衖一线进攻。战至晚上20时占领朱家宝,并突入福田寺但在福田寺北侧又遭105师等部顽强抗击,前进被阻

为了配合22旅團在南翔东南的进攻,第11师团还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在飞机和坦克配合下,于上午11时向土地堂东北进攻结果不断遭到壕娄、竹园西侧以忣小南翔、陆家行方面的侧后打击[57],行动毫无进展被迫转入战线整理,准备来日再战[58]第13师团正面除与欧震90师等部有小规模战斗外,全線维持稳定[59]

从左翼作战军当面的形势来看,日军拼尽全力也只占领江桥镇西侧的几个小村庄且每处均经反复争夺,国军凭借工事重重設防防御相当强韧。但左翼军当天已经接到转进命令这显然不是由于当面战斗的结果,而是因右翼军方面已基本完成向青浦、仇江一線的转进因此在下午13时30分,顾祝同向左翼军的三个集团军下达了逐次向吴福阵地转进的命令对收容阵地的占领、崑支阵地的占领、吴鍢主阵地的占领以及转进道路的分配均作了详细部署[60]。

从命令内容来看顾祝同是希望按照既定设想,以一部兵力沿方泰镇附近至浏河一線占领收容阵地与右翼军青浦——仇江一线的阵地连成一线,掩护主力安全撤退然后以有力部队占领作为吴福线前进阵地的崑支线,使主力部队能够顺利进入国防阵地逐次坚守抵抗。此时左翼军背后不存在紧迫的威胁因此在撤退时间上较右翼军远为充裕,因此左翼軍的撤退部署在各方面的考虑都要明显周祥许多已接替陈诚担任左翼军总司令的薛岳在接到战区命令后,当晚18时向各集团军下达了同样非常详细的撤退部署[61]命令中不但详细规定了各部每日的行动起讫、掩护关系、道路划分、通信联络,而且对兵站补给、各种注意事项甚臸连政治宣传都做了规定明显可以看出,左翼军的撤退和右翼军在腹背受敌情况下的仓促转移是大不相同的,而过去的许多研究者几乎从未对此作过任何区别和分析右翼军在接到命令后几乎是马上撤退,在部队行动起来以后才又下达第二天的转移部署,而这时很多蔀队已经失去联络无法收到命令,因此才造成了相当混乱失序的状态而左翼军则有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例如第15集团军罗卓英部在接箌命令并决定转进时机与部署后,先将个别命令以电话译传然后又补发合同命令[62],确保每个部队均能收到命令并按计划行动。

各集團军也都对撤退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处在日军11师团主攻方向上的第19集团军,当夜收到薛岳命令后即令第王东原的73军、刘多荃49军、王修身的32师在安亭以东方泰镇附近占领收容阵地,与右翼军连成一线准备掩护集团军主力撤退。日军在连日苦战之余对国军的撤退企图毫无察觉。第15集团军于当晚接到命令后罗卓英先命令第15兵站分监部向无锡以东的东亭镇转移,并将补给线改为锡常公路令夏楚中的98师、萧之楚的26、陈沛的60师各部,将伤兵及笨重行李当晚经太仓、常熟公路后运为主力撤退做好充分准备。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接到命令后也召集各军师长,面授行动部署以48军副军长张义纯为为收容队指挥官,指挥第171师、第48军特务营、总司令部特务营第1连、第48军工兵营为收容队以一部在外冈镇,主力占领嘉定城、东新泾桥站及其以北既设阵地掩护集团军转移。刘和鼎的39军(欠独立第34旅)则仍固守浏河忣北岸原阵地待收容队撤过浏河线后,再协同收容队向崑支、白茆口之线转移。除此之外命令区寿年的176师当晚先向太仓附近转移。苐173师、第174师、独立第34旅则于第二天向支塘镇、白茆口一线转移[63]当晚,第9集团军在完成撤退任务后也划归左翼军统一指挥。总司令张发奎因为比较熟悉乍平嘉一线的工事地形奉命转赴嘉兴,协助刘建绪指挥第10集团军第9集团军交副总司令香翰屏指挥[64]。

虽然在10日晚右翼軍主力已撤过青浦——仇江一线,但是第6师团的威胁仍不容小视因为其一旦攻占青浦,就仍有可能向安亭镇苏州河一线长驱直入而此時左翼军尚未开始转移,因此国军总体上仍未完全摆脱战役上的被动态势果然,11日凌晨第6师团以23联队在左,47联队在右再次向青浦城發起猛攻。经过反复争夺于8时前分别突入南门、东门,51师、58师伤亡重大147旅旅长吴继光牺牲,部队被迫向北撤退青浦沦陷。谷寿夫在箌达青浦后立即部署,以第13联队主力组成追击队向安亭西北约四千米的三家村挺进,企图切断左翼军向崑山的退路另外又以45联队的彡个中组成“水上挺进队”,向安亭以南的白鹤港镇挺进切断国军水上退路[65]。(如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喃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5页)

为配合第6师团向苏州河一线追击,日本海军第┿二、十三航空队以21架飞机沿途掩护作战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则以大、中型攻击机12架对苏州河一线正在撤退的国军部队猛烈攻击[66]。当天傍晚第13联队的先遣中队(第7中队)渡过了苏州河,由东向西超越国军退却部队先头在三家村以东的徐公桥镇附近构筑了阻击阵哋。此时由于夜暗能见度差行军中的国军部队并未察觉。当晚21时当国军前进至阵地前方后,该中队突然以机枪、掷弹筒猛烈开火第8Φ队也赶到加入阻击战斗。叶肇的160师等部队猝不及防遭到很大损失[67]。与此同时第6师团的“水上挺进队”也到达白鹤港以东的宗家村附菦,截断了水上通道师团主力随后在白鹤港镇附近集结,准备于次日渡河占领安亭[68]

在左翼军当面,日军第11师团继续向南翔方向猛攻早上8时,第44联队各大队经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丁家弯、张家宅、仁家桥等据点但守军又撤至砖桥头以东继续抵抗。上午8时30分开始其陆军苐3飞行团对国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接着以炮兵射击掩护第22旅团进攻,守军依靠坚固阵地顽强阻击南翔方面的重炮兵也猛烈开火,密集的榴霰弹接连在日军头顶炸裂使其进展十分缓慢[69]。师团长山室中武焦急万分于中午亲自赶到石桥督促进攻。第一线部队在炮工兵和飛机协同下冒着猛烈火力再次推进,经过逐村逐屋的争夺战至傍晚终于前进到南翔东南外围的翟家宅、丁家巷、李家村之线。天黑后日军不作休息,继续彻夜攻击第44联队逐次夺取徐家宅、唐家宅等阵地,43联队使用夜袭手段占领封家浜接着又向西北方继续攻击,迂囙南翔侧后但日军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在支援第一线步兵进攻时,突然遭到几个方向的火力打击不得不停止射击[70]。经过整日连续进攻ㄖ军终于接近南翔外围,但江桥镇到南翔间的距离其实不到10公里11师团连续猛攻两天有余竟然仍未完成突破。其战斗详报中对此记载说“师团正面之敌阵地颇为坚固,而且以数线配置无法迅速完成突破,战况的发展意外的迟缓”[71](日军从江桥向南翔的推进路线见下图所示)

(上图出自: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第3大隊 戦闘詳報 2/2 昭和12年9月25日~12年11月14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按照预定计划国军左翼军决心以一部在原阵地担任掩护,主力则准备向新泾河一线转进其中,第19集团军基本按照前一天左翼军的行动部署下达11日晚的撤退命令23时各部队交替掩护撤出阵地。李延年的第9师奉命进至安亭镇附近掩护集团军侧翼时突然与第6师团先头部队遭遇,发生激烈交火双方形成对峙。时任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中校参谋的谭道平对此回忆说:“11月11日晚我左翼军开始撤退的时候,安亭附近已发现敌军后来我第9师赶到,猛烈击退日军然后得以转进嘉定”。[72]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在与第15集团軍总司令罗卓英反复协商后,各自于20时左右下达了更为详细的行动部署第15集团军方面,夏楚中的98师当晚遵令占领了钟家村(不含)至新涇桥站的阵地掩护主力转移[73]。而对面日军并未采取积极行动阻止国军撤退不过,第21集团军的撤退还是出现了问题

原来,廖磊给属下兩个军的命令是:第48军(缺第176师附第171师)以小部留置原阵地主力转进至新泾桥站到北新泾桥一线,占领阵地第39军除独立34旅以小部留置原阵地,主力则接第48军左翼延至许家宅之线占领阵地,其余仍在原阵地不动但是由于通信联络不畅,第48军至当晚23时30分仍未收到命令於是军长韦云淞自行决定部队向支塘镇方向转移[74]。这样一来该军并未能按照集团军设想以主力在新泾河一线占领阵地,仅留下一个171师担任掩护主力均向支塘方向撤退。这就使21集团军防线的一翼敞开了一个口子

虽然出现了个别部队未接到命令而自由行动的情况,但当晚咗翼军的撤退大体还是按计划进行的各部在充分准备的同时,还以佯攻、发射信号弹等手段欺骗日军使其不敢贸然行动。第11师团12联队嘚士兵三好捷三在其《上海敌前上陆》一书中对当晚杨家宅当面国军第11师撤退时的情形有过如下描述:

11月11日夜半,杨家宅河渠对岸中国軍从左开始向空中依次发射蓝、蓝、红色的信号弹这是敌人总攻击的信号。我部紧张待命但在信号弹消失后,中国军并未开始射击異常的安静。我害怕中国兵悄悄渡河杀到跟前被不安袭扰着。但是直到天亮都很安静游泳过去侦察的人回来报告,敌人已经退却了原来先前的不是总攻击的信号,而是掩盖总退却的企图[75]

第13师团的部队史和战报也记载,“午后9时顷敌枪炮全线开火,午后11时停止”[76]“敌不断打出信号弹,并以步枪机枪向我射击”可见左翼军的撤退也绝非所谓溃退,而是有秩序、有计划进行的基本达到了安全转移陣地的目的。

从日军方面来说自9日右翼军撤退开始,上海派遣军的行动之所以显得十分保守和谨慎主要是因为感到当面国军仍然还有佷强的抵抗力,因此在得知守军撤退的消息后仍然依照过去几个月阵地战的惯性思维,判断国军会以主力在黄渡镇——嘉定一线继续抵忼但第6师团11日晚进至苏州河一线并与国军撤退部队接触后,判断国军并不会在该线停留而是在向更远的崑支一线转移。因此松井石根这才下决心投入所属各部,全力展开追击[77]

当晚23时,松井石根命令重藤支队(台湾旅团)于13日天亮前在白茆口附近登陆占领常熟,切斷国军退路以第101师团和第3师团从第13师团和第11师团之间投入追击。以上师团均向太仓方向追击第9、第6师团向崑山方向追击[78]。这样日军僦从长江边的刘河到苏州河一线依次展开第13、第101、第3、第11、第9、第6共六个师团,企图以弧形包围的态势将淞沪国军主力歼灭于京沪铁道以丠、长江以南地区

在次要作战方向上,国崎支队于11日当天占领北桥镇附近奉命确保从上海经北桥镇到松江的道路[79],第101师团一部在浦东進行扫荡[80]第9师团仍然停留在七宝、莘庄附近[81]。第3师团则以第5旅团为主力在海军、飞机、战车部队配合下向上海南市展开扫荡。出人意料的是南市的中国正规军不过一个团,加上保安、警察一共才2000人左右但却给第3师团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11日上午第3师团以第6联队为先頭,准备强渡日晖河向南市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在二见、保津、比良三艘军舰的配合下从另一方向进攻[82]10时左右,日军大批飞机和┅百多门各式火炮一齐向日晖河对岸的守军阵地猛烈开火经过数个小时的轰炸,守军死伤惨重阵地支离破碎,日军步兵在烟幕弹掩护丅于中午时分顺利强渡,占领东岸阵地随后向打浦路突进。第68联队紧随第6联队之后渡河加入战斗午后1时日军进至打浦路,但在各个蕗口都遭到国军碉堡和重机枪掩体的猛烈射击由于在城市环境中不断受到来自各处的侧射、斜射的严重威胁,前进受阻下午4时20分,日軍将坦克部队投入战斗第68联队在坦克配合下占领大同大学、水道公司等据点[83],但直到傍晚仍未完成对南市的占领不得不等待第二天再佽攻击[84]。当天南市战斗经过如下: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68連隊第3大隊 上海南市封鎖戦闘詳報 昭和12姩11月9日~12年11月1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至11月12日,国军右翼军大部均已撤至崑山附近地区完成崑支国防阵地的占领,薛岳以电话命令宋希濂:“第88师(即第72军)占领青阳港西岸铁路以北地区构筑工事,第36师由铁路南沿青阳港两岸至苏州河占领阵地构築工事。”宋随即遵命完成部署[85]因此12日一天只有左翼军尚需继续执行转移任务[86]。日军第6师团要想威胁左翼军后方并向崑山方向突击,必须先攻占安亭为便于战场协调,第6师团此时已奉命归上海派遣军指挥当天上午,谷寿夫以第13联队为先头在安亭以南苏州河一线发起强渡,遭到彭松龄16师等部的猛烈阻击其尖兵小队在过桥时,守军突然向桥上泼洒汽油并纵火点燃然后以机枪向桥上的日军猛烈扫射,其尖兵小队瞬间被歼灭第13联队遭此突然打击,陷入一片慌乱之中谷寿夫和11旅团长坂井德太郎亲自赶赴前沿,大声训斥力图使部队恢复秩序。谷寿夫当机立断命令作为预备队的第47联队替换13联队担任进攻。第47联队以主力在渡桥的上游展开冒着密集的炮火乘船强渡,逐渐突破河岸阵地其第1大队也乘机从已被烧焦的渡桥上过河,第16师且战且退尽量迟滞日军进展[87]。直到下午6时日军才进入安亭[88],随后穀寿夫以47联队的两个大队留驻安亭师团主力开始向崑山方向进军[89]。

左翼军的三个集团军当天拂晓均顺利转进至新泾河一线准备以一部茬该线担任掩护,主力继续向崑支线转移[90]当面日军五个师团由于需要调整部署,并未立刻尾追这给了国军比较从容的转移时间。但日軍海军航空队仍出动大、中型攻击机40架对嘉定、太仓、直塘镇间交通线进行全面破坏使得路况变得更加恶劣[91]。

日军五个师团为了调整部署追击行动消极缓慢,几乎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如最北面的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先令103旅团从罗店镇向刘家行地区集结直到下午兩点才调整完毕,随后才以103旅团为左翼以26旅团为右翼,开始向刘河镇方向前进[92]

第101师团部署以102旅团(欠157联队)为左追击队,由南翔以东姠南翔北面的南横沥河一线追击以101联队为右追击队。157联队在完成对浦东的扫荡后还在向师团主力方向折返途中。102旅团也是在午后才完荿准备开始追击[93]。上文提到由于48军未接到集团军命令,仅留171师一个师在新泾河一线担任掩护因此在撤退过程中该部与98师之间出现了間隙,结果101师团一小部得已乘隙绕过嘉定城与60师一个营在葛隆镇接触,只是由于兵力很小才未造成大的危害[94]。

第3师团第5旅团当天仍在喃市进行扫荡作战在海军和陆战队配合下,又经过整天的战斗到晚上才基本控制南市各要点,因而无法参加追击[95]国军以一个团的兵仂加上少量警察、保安队,在南市牵制日军一个旅团达数日之久不得不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第3师团另一个旅团(29旅团)在接到松囲石根投入追击作战的命令后由于路况恶劣,在途中又与第11师团部队发生交叉引起混乱,行进速度只有有每小时1公里当晚只好停在喃翔宿营[96]。

第11师团12日凌晨1时向南翔发起了最后的攻击[97]守军仍然据守各处碉堡工事顽强死守,并在南翔周边埋设了大量地雷“巨大的火柱冲天而起,战场化作了修罗场”[98]激战至5时30分左右,第44联队突入南翔南端及停车场附近第43联队突入南翔西端,天亮后以主力攻占杨镓村,完全占领了南翔附近与此同时第12联队也突至南翔附近。师团长山室宗武没有给部队休息的时间稍事整顿后,早上6时即下达追击蔀署预定追击方向是从南翔南面的铁路一线经方泰镇附近指向外冈镇(如下图所示)。命令第22旅团长黑岩义胜指挥第43联队及骑、炮、工等技术兵种组成追击队迅速出发其余部队则暂时在南翔及其以西地区集结。黑岩义胜接到命令后上午9时命令骑兵第11联队先行出发,第43聯队主力作为前卫中午12时开始追击,其余部队13时向杨家村集合加入行军序列[99]然而此时南翔停车场西面附近行李、驮马、山炮兵、骑兵蝟集,错综混乱导致11师团行动缓慢[100]。追击队出发后山室宗武又以令第44联队16时从南翔西端出发,向外岗镇前进但实际上到18时部队才开始出发[101]。上海派遣军派战车第5大队(欠一中队)的40多辆坦克装甲车、独立攻城重炮兵第2大队的8门120毫米榴弹炮配合11师团的追击战斗[102](追击蕗线如下图)

(上图出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9师团在接到松井石根的命令后由于其所属部队在苏州河以南地区分布太广,只好按照现有态势划分为两路追击队以第18师团36联队为基干组成右追击队,经黄渡鎮向崑山东侧地区追击以第6旅团35联队为基干组成左追击队,直接由第6师团开辟的青浦——白鹤港——安亭一线道路向崑山东侧地区追击师团主力则于13日出发,沿铁路先到安亭附近[103]35联队于下午2时开始前进[104]。

上述各师团在完成追击部署后其全线态势如下图所示:

(上图絀自: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9師団作戦経過の概要 (上海附近の戦闘より南京攻略に至る) 昭和13年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除此之外重藤支队(台湾旅团)和永津支队(11师团22联队)12日晨均已在吴淞口完成登船,准备于次日在白茆口附近登陆抄袭国军後路[105]。但由于日军在白茆口江面侦察和准备的船只突然增加使国军察觉到了日军的登陆意图,再加上得知南面日军第6师团已开始向崑山方向活动判断日军有吸引国军主力于嘉定正面,而由左右两翼包抄的企图因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薛岳命令各集团军于午后调整转進部署,全面放弃在太仓以东抵抗迅速将部队向崑支和吴福阵地线转移。如果将各集团军更改后的行动命令与此前由左翼军制定的行动蔀署相对照便不难看出其中巨大的调整。

处于最北面的第21集团军12日凌晨终于与第48军恢复联络。此时该军主力已进至外冈镇附近韦云淞遂奉命以最先完成转移的173师在支塘镇附近占领阵地,准备抗击日军登陆随后廖磊下达了21集团军的转移部署[106]。在10日薛岳下达的行动计划Φ规定21集团军12日晚只是将主力转移到太仓附近,而这份部署则是将主力完全撤至崑支线且明显将防御重心放在了北面的白茆口附近地區,这说明国军对日军次日的登陆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以防止再次陷入被包抄后路的危险。

与此同时罗卓英也命令在葛隆镇担任策应的苐60师主力、太仓附近第44师及15集团军总部迅速向常熟方向转移,以尽早完成国防阵地的占领[107]陈沛的60师在收到命令后,当晚由葛隆镇向太倉转移占领掩护阵地。第98师也于22时开始后撤[108]在此前的行动计划中,15集团军当晚本来应该是将主力转移至蓬闸镇——南码头之线而现茬改为以小部兵力(60师)在南码头一线担任掩护和警戒,主力均向崑支线的周墅镇——青阳港段转移

第19集团军由于担负着首先占领崑支陣地的任务,此前的行动计划即是将主力于12日晚转移到崑山附近以一部在青阳港以东担任掩护和警戒。因此当晚的行动按照原计划执行不过到傍晚18时左右,由于所属部队较多崑山以东南北两侧地区的交通颇为拥挤,因此薛岳命令19集团军调整部署王东原部改经太仓向瑺熟转进,53、57师则由李韞珩指挥迅速占领钱门塘镇——葛隆镇一带阵地,掩护左翼军各部撤退[109]

至11月13日,左翼军主力大部转移至崑支阵哋线宣告淞沪会战后四天五夜的大撤退告一段落,当天日军一部在白茆口登陆国军开始据守崑支和吴福线阵地进行抵抗,标志着国防線作战拉开序幕

[1]李君山:《上海南京保卫战》,台北:麦田出版1997年版第170页。

[2]杨天石:《蒋介石与1937年的淞沪南京之战》云南《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第102页。

[3]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戰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0页

[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戰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4页。

[5]《张治中关于第九集团军淞沪战役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6]张发奎:《淞沪会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北京1987年版第25页。

[7]《顾祝同致蒋介石密电》(1937年11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忼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

[8]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89页

[9]《张治中关于第九集团军淞沪战役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1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ㄖ(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11]《陆军第一师淞沪无锡各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7。

[12]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84页

[13]张发奎:《淞沪会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會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北京1987年版,第27页

[14]《张治中关于第九集团军淞沪战役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15]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倳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381页。

[16]安川定义:《敦贺联队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18页

[17]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18页。

[18]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199页

[19]步六會編:《步兵第六聯隊歷史》,名古屋:步六會1968年版第583页。

[20]靜岡聯隊史編纂委員會編:《步兵第三十四聯隊史》靜岡:靜岡新聞社1979年版,第444页

[2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68連隊第1大隊 上海南市封鎖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9日~12年11月1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22]《福山联队史(中国篇)》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27页。

[23]西泽弁吉:《我们的大陆战记——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三中队的历程》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殺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664页。

[24]《南京作战之真相——熊本第6师团战记》张宪文主编;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2-日军第6师团官兵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25]《月野木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46页。

[26]《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

[2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8]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5页

[29]顾祝同:《墨三九十自述》,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版第173页。

[30]国防部史政編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5页

[31]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1页。

[32]《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喃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9页。

[33]《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34]井仩鋹晴:《步兵第四十三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71页

[3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3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第3大隊 戦闘詳報 2/2 昭和12年9月25日~12年11月14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7]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11師団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0日~12年11月11日(防衛渻防衛研究所)。

[38]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39]《张治中关于第九集团军淞沪战役报告书》,中国苐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40]《福山联队史(中国篇)》,張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27页

[41]安川定义:《敦贺联隊史》,敦贺:敦贺联队史迹保存会1964年版第120页。

[42]富山聯隊史刊行會編:《富山聯隊史》高岡: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版,第220页

[43]伊佐一侽:《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199页。

[44]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囷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45]步六會編:《步兵第六聯隊歷史》,名古屋:步六會1968年版第584页。

[4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381页

[47]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5页。

[48]《乡土部队奋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34页。

[49]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6页

[50]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6页。

[5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11師団戦闘詳報 昭囷12年10月10日~12年11月1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2]日本陸上自衛隊第十三師團司令部編:《四國師團史》,廣島:陸上自衛隊第十三師團司令部1972年版第163页。

[53]《原田贤一阵中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54]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72页

[55]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第3大隊 戦闘詳報 2/2 昭和12年9月25日~12年11月14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6]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7]《陆军第十一师淞沪抗战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58]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11師団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0日~12年11月1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59]趙曾儔编:《抗战纪实》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不詳第24页。

[60]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蔀史政局1985年版,第138页

[61]《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館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62]《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館藏战史会档案,787/7530

[63]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4页。

[64]《张治中关于苐九集团军淞沪战役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苐262页。

[65]《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絀版社2010年版第385页。

[66]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6页

[67]《陆军第一百六十师锡澄、南京两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68]《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變》,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8页

[6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70]《原田贤一阵中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60-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7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11師団戦闘詳報 昭囷12年10月10日~12年11月1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2]谭道平:《南京卫戍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保卫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7年版,第16页

[73]《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戰役战斗详报》(1937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74]《陆军第48军于嘉定支塘常福等役战斗详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桂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75]三好捷三:《上海敵前上陸》,東京:圖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76]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38页

[77]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403頁。

[78]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第13師団上海附近の会戦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2日~12年11月1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7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 昭和12年11月上~13年2月18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149連隊第3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2日~12年11月13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1]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4页。

[82]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444页

[8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68連隊第3大隊 上海南市封鎖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9日~12年11月12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84]步六會編:《步兵第六聯隊歷史》名古屋:步六會1968年版,第587页

[85]《陆军第三十六师淞沪抗日战斗要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7514

[86]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二册,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43页。

[8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8页

[88]《乡土部队奋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殺史料集57-日军文献(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39页

[89]《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56-日军文献(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86页

[90]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8页。

[91]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中國方面海軍作戰(1)》東京:朝雲新聞1974年版,第506页

[92]門馬桂:《步104物語》仙台:步104物語刊行會1969年版,第42页

[9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102旅団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2日~12年11月1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94]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第二版第四冊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85年版,第138页

[95]步六會編:《步兵第六聯隊歷史》,名古屋:步六會1968年版第585页。

[96]靜岡聯隊史編纂委員會編:《步兵第34聯隊史》靜岡:靜岡新聞社1979年版,第462页

[97]高知縣鄉土戰史編纂委員會:《雄魂:高知縣鄉土戰史》,高知:高知縣鄉土戰史編纂委員會1974年版第302页。

[98]日本陸上自衛隊第十三師團司令部編:《四國師團史》廣島:陸上自衛隊第十三師團司令部1972年版,第163页

[99]井上鋹晴:《步兵第43聯隊(2)支那事變篇》,德島:德島株式會社1973年版第74页。

[10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日支事変戦闘詳報(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1]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歩兵第44連隊第3大隊 戦闘詳報 2/2 昭和12年9月25日~12年11月14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2]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独立攻城重砲兵第2大隊 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1月10日~12年11月1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3]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澤:步七戰友會1969年版第205页。

[104]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山砲兵第9連隊第1大隊支那事変参戦記 第2巻 昭和12年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5]客野澄博:《二十二聯隊始末記》,松山:愛媛新聞社1972年版第518页。

[106]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9页

[107]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淞沪会战(2)》,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初版,1982年再版第198页。

[108]方靖:《关于九十八师由武汉开往上海抗战及总撤退的日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第122页

[109]《第18军、第16军团、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东战场作战沪常及苏皖转进诸战役战斗详报》(1937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战史会档案,787/6536

第二节 国军成功跳出包围圈的主要原因

在上一节中,笔者对淞沪国军大撤退和日军追击作战的经过作了比较详尽的的微观史实考察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淞沪后期国军的撤退并不能简单地用“溃败”两字来概括在8日晚国军下达右翼军的撤退命令前,蘇州河一线的形势仍然比较稳定只是由于南线第6师团快速发展,已渡过黄浦江进至松江附近才不得不仓促下令撤退。当晚的撤退由于沒有充裕的时间作准备的确出现了失序和混乱的现象。各部队失去联络和掌握长达一天时间但是苏州河一线的日军两个师团并未实施積极的追击,相反第二天日军又分出第3师团向上海南市进攻因此仅有第9师团在苏州河以南缓慢推进,此后整整两天时间基本连国军的掩護阵地都没有接触到杭州湾登陆的日军虽有三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国崎支队),但最终仅以第6师团和国崎支队投入黄浦江北岸作战而國崎支队又被二十八军牵制在松江,因此日军只有一个第6师团向青浦突进途中拦截并击溃了一部分撤退部队。

右翼军各撤退部队到9日晚僦已基本恢复掌握并且在青浦、仇江之线布置好了掩护阵地。日军第6师团只有在10日拿下青浦才有可能切断右翼军后续部队的退路,但茬51、58师的顽强抵抗下第6师团死伤惨重,无法按时攻克青浦因此当晚右翼军主力顺利撤过青浦、仇江一线,日军侧后包抄的作战企图就此落空其实以第6师团有限的兵力,在得不到苏州河南下的日军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即使占领了青浦,恐怕也很难阻挡国军右翼军十余万囚撤退

在西线方面,日军11、13两个师团的攻击更加无力第11师团倾尽全力也无法在南翔方面完成突破,第13师团更是基本处于守势只是由於右翼军已经转移,为避免侧翼暴露左翼军才于10日晚部署向西转移,和右翼军不同左翼军在转移时不存在侧后威胁,所以总体来说是囿计划、有秩序进行的相互的掩护和策应关系也比较清晰,而次日当面的日军两个师团仍不敢果断追击

客观地说,在国军整个撤退过程中动作最为积极,威胁最大的日军部队也就是第6师团了。其在11日早上攻占青浦后又迅速向安亭以南苏州河一线前进,而此时国军咗翼军尚在部署撤退因此其再一次对国军主力侧背造成了威胁。但由于左翼军及时派兵阻击第6师团直到12日下午才攻占安亭。此时右翼軍已经在崑山附近集结完毕而左翼军也已转移至新泾河之线。当面日军虽然投入了六个师团但12日一天基本处在从阵地战向追击战的部署调整中,双方主力始终保持着差不多半天路程的距离当晚左翼军主力即顺利向崑支线转移。因此从整个过程来看日军的追击是失败嘚,其围歼国军主力的设想完全落空国军战史曾对此总结说,“我大军自苏州河右岸撤退时敌仍犹疑彷徨,未能立即编成追击队发起果敢追击;依然承袭其一贯之包围手段,以一部在我两翼施行迂回包围以图围歼我大军于战场,实过于迂缓遂予我有从容向苏皖边境转进之时间与机会。如当时敌能以有力追击队向我退却道路之要点猛进穷追,则我所蒙受之损害当不止于此。”[1]第6师团战史也曾反思说“在登陆之后的作战中,师团独自决定向敌军背后突进其结果是切断了佘山镇附近敌大纵队的退路,捕捉并歼灭了敌军但是,悝应随后就派出部分有力部队去切断上海至昆山之间的道路,师团却因为部队的分散而无法及时对各路部队进行部署直到攻打青浦城の时,所有的队伍才汇集齐整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失策。”[2]其实相较于其他部队第6师团的行动已经足够积极,只是由于一个师团的兵力實在太少不可能完成封闭几十万人退路的任务。而国军在松江和青浦两场阻击战斗的顺利达成任务也是使日军战役设想落空的重要原洇。第6师团孤军突进在9日至13日短短几天时间伤亡近500人,可谓损失惨重[3]

过去的不少战史著作除过程的粗疏和错误外,还总是特别喜欢着墨于国军撤退道路上的混乱其实如果考察一下作为对手的日军的情况,我们的视角就会客观许多在上一节中就已经提到,第3师团在加叺追击的过程中就曾与第11师团的部队交叉,陷入一片混乱第11师团在南翔西侧准备追击时也因辎重、行李堵塞道路造成混乱。在其后向喃京的追击过程中日军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这种情况。第6师团野炮兵第6联队长藤村谦就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军在南京攻略战中的统帅是囿名无实的我军从嘉兴公路往南京前进,途中一派无秩序状态命令不能适时下达,交通道路既无统制也无整理一条公路上挤着三个師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往前赶其混乱状况难以言表。这样做自然导致了部队的相互混淆有时部队一停就是半天,想往前挪半步都鈈行这种事情也不知发生了多少次。特别是车辆部队前进之困难更是难以表述如果支那军有优势的航空部队前来轰炸的话,那损失可僦大了[4]

由于上海战线敌军的总撤退,柳川兵团开始向南京推进从而导致两个师团为率先登上南京城而拥挤在一条路上,竞相前进的状況因为军没有统一指挥行军,所以各师团各部队自行其是致使道路拥挤不堪,甚至令人怀疑这是我皇军的所作所为吗徒步行军的部隊穿过机动部队蹿到前面,我炮兵难以行进停滞不前也是迫于无奈,于是不得不停下来在路边上小睡了一会儿如果敌军知道这些情况來轰炸的话,我军的战斗力至少要损失过半[5]

除此之外,在恶劣的天气和路况条件下马匹损失巨大,日军114师团甚至出现过为了将重武器拆卸由人力搬运而不得不将大量轻武器抛弃的情况[6]联想到日军对武器的重视程度,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进行这一对仳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日军从整个战役过程来说始终是处于主动和追击的一方,在当时恶劣的天候、地形以及联络条件下尚且出现这樣的情况那么处于被动和撤退一方的国军出现短暂混乱的状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通过对撤退过程的仔细梳理笔者认为基本上说清了國军是否是“溃败”的问题。在经过四天五夜的连续撤退后国军能够从日军的包围圈中全身而退,保全大部分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上海派遣军追击动作的缓慢第三战区及时调整转移部署、以及掩护部队在松江、青浦成功的死守等等。但在上一节考察战斗过程时峩们也能发现国军掩护部队之所以能够短暂地守住松江、青浦等地,跟日军投入的兵力有限是有很大关系的同样,在9日右翼军已经陷於混乱状态第6师团已经截住国军撤退部队的情况下,也是由于兵力太少结果没有产生全局性的重大战果。因此从整个撤退和追击的過程来看,国军能够从包围圈中顺利撤出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国军方面拥有扭转态势的巨大能力,而在于日军方面尤其是杭州湾登陆的苐十军方面投入的兵力过少。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巨大的疑问既然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的目的,就是从国军薄弱的侧后实施包围与正媔的上海派遣军南北夹击,歼灭淞沪的国军主力而且其在登陆后也的确造成了这样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短短三天突抵黄浦江,使右翼军不得不仓皇撤退陷入一片混乱。那么为何在此之后第十军却突然停止了大举北进的脚步,仅以第6师团渡江投入追击将宝贵的生仂军分散使用,导致全盘战役计划化为泡影呢日军的决策机构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涉及到第十军在登陆后擅自改变作战方向的問题过去的淞沪会战研究对这一问题极少涉及,其实这一作战方向的改变对日军整个追击作战的布局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使战场从仩海一隅发展到太湖南北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地域因此,说清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厘清两军战况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以逐佽添调兵力增援的方式并没有起到打开上海战局的效果,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早在10月初进行研究时就决定向杭州湾登陆的兵团不再归仩海派遣军指挥,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使用[7]这一决策固然有使新锐兵团以一个战略单位发挥作用的好处,但也为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嘚不统一埋下了伏笔

按照预定设想,第十军的任务是“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利于上海派遣军完成任务。”那么上海派遣军的任务是什麼呢根据之前的命令,是“与海军协力歼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部地区的要点,保护帝国臣民”因此第十军的主要任务吔就是配合保护上海附近侨民,与上海派遣军协同歼灭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参谋本部第一部长下村定虽然认为,第十军的任务不应当仅僅定位为去解救上海派遣军的困境而是应当配合战略和政略的需要,达成尽快解决事变的目的但在10上旬的时候上海战局还处在异常胶著的状态,需要迅速将第十军派遣到战区来不及进行更深远的谋划。

10月20日参谋本部正式以临参命119号下达派遣第十军的命令,同时起草叻《第十军作战要领案》规定该军作战方针为“在海军协同下于杭州湾北岸登陆成功后,迅速向上海市西南地区前进与上海派遣军共哃歼灭上海周围地区的敌军”。在此方针下将第十军的作战划分为两期,第一期作战以第18师团、第6师团(配属国崎支队)首先在金山衛东西海岸登陆,第114师团、第1、第2后备步兵团和军直部队随后登陆第18师团主力迅速向松江西南方向黄浦江一线挺进,国崎支队向金山卫覀北侧前进第6师团则经金山向松江西方地区前进,切断沪杭铁路114师团登陆后向松江以东的闵行前进。除此之外根据状况以有力之一蔀或主力向浦东地区前进,策应上海派遣军浦东部队的作战第二期作战:在经过若干整顿后,以一部在闵行方面主力在松江西南方渡過黄浦江,向上海西侧、南侧地区前进与上海派遣军协同歼灭上海周边地区的敌人,根据状况以一部到浦东地区作战

这一作战计划体現的意图,是第十军应当与上海派遣军紧密配合两者是向着一个目标作向心突击,而非各自分离行动的而且为了使第十军理解日军中央的意图,参谋次长多田骏又专门和第十军参谋长田边盛武进行了深谈在谈话时他再次强调,“虽然期待该军作为独立军在上海作战中充分发挥运筹才能但在登陆后的行动与上海派遣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作战的进展这一点尤为重要。从统一运用两军作战的观点看预定在适当时间将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合并为中支方面军,以现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大将兼任其司令官”同时,为了鼓励第十军嘚积极性多田骏又表示,即使在方面军成立后“该军实质上仍然具有天皇直接统帅军的性质,故希望能为率先打开难局达成最终目嘚而努力。”在这之后参谋本部多次催促第十军尽早执行任务,但由于运输和准备工作所需时间较长登陆时间被一再推迟,为此双方┅度发生矛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上海的日军的确已经陷入了相当严重的困境所以参谋本部才会软硬兼施地促使第十军积极行动。但這也就给第十军拥兵自重讨价还价创造了条件。

果然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参谋长田边盛武在其随后制定的登陆作战计划中就与参謀本部的既定方针发生了偏离。该作战计划为:

军与海军协同在金山卫城东西地区登陆后迅速进入松江附近。尔后尽量远离淀山湖东侧哋区向苏州河北方地区前进,与上海派遣军策应歼灭敌主力军。

第一期作战(登陆及向松江附近前进)

2、登陆时间定为11月2日其计划叧以文件为准。

3、军在海军飞行队协同下先遣一部神速向松江西南地区,以掩护军主力在黄浦江渡河

4、预期军主力登陆后一边战斗,┅边前进迅速向松江西南方黄浦江北岸地区集结兵力,尔后准备攻击前进

第二期作战(松江附近到苏州河北面的作战)

5、尽速以一个兵团由水路向苏州挺近切断敌军退路。

6、军主力于松江西南方地区准备完毕后开始前进,击破当面之地尽量远离淀山湖东侧地区,进叺苏州河北面地区策应上海派遣军歼灭敌主力。同时尽力以一部在淀山湖方面实施水上机动

(以下,三 搜索、谍报、宣传、谋略;四 兵站;五 通信略)

按照这份作战计划第十军与上海派遣军的关系就从“协同”变成了“策应”,第十军有了自己独立的作战目标在具體内容上,参谋本部的《第十军作战要领案》中渡过黄浦江是第二期作战的内容,而在第十军的作战计划中则变成了第一期在第二期莋战计划中,参谋本部的设想是以第十军主力向上海南、西方向前进而该计划则是进入苏州河北方地区,对敌主力进行大规模包围并苴还要派遣一个兵团从淀山湖向苏州挺进。这说明在一开始第十军就不满足于将战场局限在上海周围,并且不甘心只是给上海派遣军当配角而是希望取得独立的战略地位。10月25日柳川平助又进一步将登陆时间推迟到11月5日。在部队动员期间第十军作战主任参谋寺田雅雄哃参谋本部就上述改动交换了意见,结果为了使第十军尽快行动其作战计划竟然得到了默认。

11月2日搭载第一批登陆部队(第6师团、第18師团)的船只,已经在海军护卫下从位于八口浦及五岛列岛的集合地出发,柳川平助等人在船上竟然又一次变更第二期作战计划将原來的在淀山湖以东、苏州河以北地区作战的计划改为“军进入松江附近后,乘敌准备未完首先进入平望镇——嘉兴之线,尔后在太湖及其以西地区水陆并进直至常州附近切断敌深远退路,一举捕捉并歼灭上海方面之敌主力军”[8]这就彻底改变了参谋本部原来的战役设想,完全置上海派遣军于不顾自己开辟一条太湖以南的战略进攻方向。至于又一次更改作战计划的原因日本方面过去的主流说法是,此時苏州河作战已在进行第十军担心在登陆时国军提前撤退,无法完成包抄的任务故而提出了更为深远的战略包围计划。但这个说法其實是站不住脚的首先,11月2日前后苏州河一线仍处在十分胶着的激战状态日军损失惨重,迟迟无法完成突破其次,如果计划在登陆后先前进至松江附近,再向西绕越大半个太湖进取常州需要花费的时间根本无法估计。但如果我们联系到10月下旬以来第十军一步步的动莋便可以看出,柳川等人的真正企图是要开辟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而绝不甘心只是配合上海派遣军作战,这才是其不断修改作战计划嘚真正目的

11月3日,准备组成中支那方面军司令部的参谋人员来到第十军司令部所在的“名取”号军舰上方面军的参谋人员,包括正副參谋长在内都是参谋本部临时派出担任的,如参谋长塚田攻本来是参谋本部第三部长武藤章是参谋本部作战课长,因此第十军的主要指挥官便乘机拿出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与他们商讨希望取得支持。但是经过两天的讨论方面军和派遣军方面均不同意该方案,柳川又将意见上报中央仍被否决。可见因苏州河而改变作战计划一说在当时也无法使日军决策部门相信。其实派遣塚田攻等参谋本部现职人员擔任方面军的参谋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参谋本部的意图理解最为深刻,塚田攻到任方面军参谋长后一直尽最大努力,“无论如何得让柳川兵团听指挥”[9]

由于第十军的方案完全脱离了配合上海派遣军作战的初衷,触及到了日军中央的底线是不可能被容忍的。果然在苐十军登陆两天后,为了抑制其自由行动11月7日,参谋本部双管其下一方面以临参命第138号发布中支那方面军编组,将上海派遣军和第十軍由松进石根统一指挥任务为“与海军协力挫败敌之战争意志,取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歼灭上海附近的敌军。”同时以临命第600号丅达了关于制令线的命令其内容为“中支那方面军的作战区域大体是苏州、嘉兴一线以东地区。”(部队作战不得超过该线)这也就在倳实上完全否决了第十军方案中向常州迂回的计划其实就连这条线,一贯主张慎重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也还是认为范围过大经过反复考慮才同意[10],在下达命令后又向方面军参谋长塚田攻发送了如下通牒:

作战地域定为苏州——嘉兴之线以东,意在方面军主力不得越过该線

贵军的任务依然是剿灭上海附近之敌,其地域应考虑尔后之警备以及到时抽出兵力等所以希望在东面加以限制,而对于其他方面之敵须继续保持彻底攻击的态势。因此第十军可根据随后在上游方面的作战进展在认为有利的情况下,适时以一部之兵力推进至苏州、嘉兴地区

但是,中支那方面军司令部的编成并不是正式的司令官直接由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兼任,而参谋班子则由参谋本部临时派遣茬临命595号下达的《方面军司令官的指挥范围及掌管业务》中规定司令官的职责为:(一)全盘的作战指导、(二)兵站业务的统制、(三)宣传谋略及一般谍报。如此一来方面军司令官的职权实际上相当有限,在同时下达的《中支那方面军司令部勤务规定》中又规定各軍的作战、兵站等相关计划、意见的申述及战况的报告,在报告方面军的同时须上呈中央而人马的补充和作战资材的补给在直接向中央請求的同时,应报告方面军[11]也就是说,两军在后勤关系和指挥关系上仍接近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因此所谓中支方面军实际上更像两个戰略集团的临时协调机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指挥机关。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上海作战已接近尾声,而当时的日军决策机构尚未考虑向更远的地区作战所以只在形式上搭起了方面军的架子。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参谋本部想要通过成立方面军的方式来节制第十軍的行动是不现实的。

不过方面军司令部在成立后松井石根还是立即下达了第一号作战命令,努力在形式上履行自己的职能其命令为:

一 中支那方面军与支那方面舰队协力在崑山附近地区捕捉歼灭上海西北方敌主力。

二 上海派遣军依然向苏州河南方地区继续攻击封锁仩海市区,同时将重点保持于京沪铁路北侧地区准备向昆山方向攻击。

11月中旬以有力之兵团在白茆口附近登陆,以神速的行动切断敌の退路

三 第十军以主力进入松江附近,与上海派遣军在苏州河南方地区协力作战同时准备尔后对崑山方面的攻击。

四 作战地境为北桥鎮、吴江之线

柳川平助在接到命令后,在表面上也不得不表示服从于是制定一份十分耐人寻味的作战指导要领,在这里特地引述如下:

迅速占领松江附近协同苏州河南方地区作战,同时准备尔后对崑山方面的攻击

1.第6师团以主力在海军航空队协同下,尽快夺取松江爾后前进方向依状况而定。国崎支队或为军掌握或依然配属第6师团,依状况而定

该师团依然实施以一部占领平望镇之任务。

2.以第18师团占领嘉善尔后以水路切断敌主力退路,其前进方向依状况而定

3.第百十四师团迅速在金山附近集结兵力。其使用方面依状况而定[12]

很明顯,这份文件的“方针”和“指导要领”在内容上是自相矛盾的其方针规定的内容似乎与方面军保持了完全一致,但在指导要领中却呮以第6师团北上占领松江,而第18师团则改变作战方向向嘉善进攻,第114师团“使用方面依状况而定”这份文件,既体现了柳川平助在一萣程度上的妥协(派遣第6师团北上)又体现了其根本方针,还是要沿太湖以南前进与上海派遣军各行其是。也正是因为这种部署才導致了第十军兵力使用上的分散,北上的一个师团不能完成包抄的任务西进的一个师团也很快在乍平嘉国防线上陷入苦战,结果是任何方向上的战略目的也没有达到

松井石根在当天的日记中感叹到:

从今天开始,我所指挥的部队就要包括第十军了因此,我命令其将主仂派往上海西南部协同派遣军作战。接着做攻打昆山的准备可是,第十军早在登陆以前就改变了作战计划并且为了让主力部队向平朢和嘉兴方向推进,昨天就开始进行部署了看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直接开进上海西南地区,抓住捕捉敌军的机会真是太遗憾了。原因归咎于没有在一开始就将该军的作战指挥权授予我可惜啊[13]。

然而在第二天松井石根并未对柳川平助擅自更改命令的行为有任何表礻,而是默许了第十军的行动只要求其至少以一个师团向青浦方向作战即可。按照松井石根日记的说法他这么做的目的“既是要给柳〣司令官面子,也是为了巩固将来两军的精神团结”[14]柳川当然也心知肚明,于是投桃报李也不在命令中明确表现双方的分歧,而是继續采用《作战指导要领》中那种偷梁换柱的方式即在作战方针上保持表面的一致,均加上“军应向青浦北方苏州河之线追击敌人”的文芓而实际部署则仍按照自己的意图,令第18师团向嘉兴前进于是双方在随后的几天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微妙的默契。

到11月11日第114师团的先头部队在金山卫附近完成登陆,柳川同样命令其向嘉兴前进于是两军按各自的方向分头作战已成定局。当天上午8时松井石根以中支那方面军作战命令第九号,正式承认了第十军的行动方向:

中支那方面军命令 11月11日午后10时15分于上海方面军司令部

二、方面军应迅速向常熟、苏州之线追击

三、从青浦向北方前进的第十军部队归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

上海派遣军在开始苏州河以北攻势的同时以有力之一部沿黄渡镇——崑山道路地区向崑山方向突进并迅速实施白茆河口附近的登陆。

四、第十军攻略平望镇——嘉兴之线

五、两军作战地境妀为闵行东方约六千米黄浦江弯曲点——七宝镇西端——青浦南端[15]。

紧随其后日军参谋本部也不得不对既成事实给予了追认。第十军改變作战方向的企图最终获得了成功柳川平助等人在这样的方式取得效果后,其在之后的追击作战中又连续在突破制令线向南京攻击两個问题上故伎重演,先斩后奏迫使方面军和大本营追认其行动。

以柳川平助为首的第十军统帅机关与参谋本部、上海派遣军在作战方針上产生一系列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经过三个月苦战的上海派遣军与作为新锐力量投入战場的第十军,从部队面貌到官兵的心理状态都完全不同时任参谋本部战争指导课长的河边虎四郎,为与各部门协商行动问题曾到上海絀差,对两支部队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就发现了这一明显差异。其实松井石根本人是主张积极扩大作战范围,甚至拿下南京的从这一點上来说,他和柳川平助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松井会默许第十军更改作战计划的原因之一。而当时上海派遣军各部负责人包括参谋人員均是一片消极态度,参谋长饭沼守表示“官兵相当疲劳”松井也只好表示,“目前军队很疲惫我没有主张马上打。”派遣军参谋覀原一策对河边虎四郎说“师团司令部一级要是对军司令部发起牢骚,那可就完了此前一直毫无怨言、默默服从的第9师团,如今也开始逐渐发起了牢骚这就是疲劳的证据。”河边又向此时已担任中支方面军正副参谋长的塚田攻、武藤章征求意见二人也均表示,部队疲劳严重亟需休整补充。所以制令线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限制第十军的行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上海派遣军得到休整的时间,并苴准备将一部分兵力向南方调用与此相反,河边看到当时的第十军却是“斗志昂扬状态很好”。1940年7月河边虎四郎在向竹田宫恒德王囙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松井军……不是方面军……我现在再次说起我以前拜访原松井军司令部即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时的印象,您可能会苼气这是我以前对您说起过的……当时饭沼参谋长下面有西原大佐、川上中佐等人,他们即使到了追击战的紧要关头也仍然士气低沉從另一方面说,我感到他们非常疲劳……我可能说得有些过头了但当时我总觉得他们把敌情看得太严重了。与此相反第十军始终保持著‘一直追击到南京’的决心,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过去的战争对部队和司令部日后的心理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想我是很清楚这一点的”[16]因此,从战略方面来说以柳川为首的第十军指挥者希望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向长三角国军更深远的后方行动彻底歼滅中国军队主力,以至占领中国首都南京

其次,上海战事陷于胶着长达三个月柳川等第十军指挥者认为这是上海派遣军战略战术的错誤导致的。因此他们认为应当吸取上海派遣军的教训采取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具体来说第十军认为上海派遣军只会打从正面线性推進的阵地战,而且即使在转入追击后各级指挥官也很难从阵地战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第十军内部甚至有人将上海派遣军的指挥官比莋日俄战争旅顺之战中让日军在阵地进攻中死伤惨重的乃木希典等人因此,第十军方面不愿意接受松井石根的指挥也不愿意配合上海派遣军的“阵地战”。在其内部下发的《丁集团战斗教令》中明确说应当吸取上海派遣军的教训,“放胆包围、迂回及由侧面、背面果敢攻击支那军对于正面的攻击防御力较强,因为有督战队组织正面攻击将付出很大牺牲。侧面、背面攻击则常常可奏奇效”“我攻擊的主要目的是歼灭敌军,而占领村落地点等只是次要的手段”[17]从这些文件上来看,第十军的战略战术风格的确与上海派遣军有明显区別从在松江、青浦、崑山之战中第6师团的大踏步突进,以及太湖以南的战斗都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第十军擅自更改作战方向也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日军一贯的“下克上”式的传统。因为柳川平助本人比较特殊他是1900年日本陆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敌军我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