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怎么锻造奥术铠甲锻造台和武器的?运用的是那种技术,那个时期最好的技术有那些?越详细越好!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奥术铠甲锻造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葉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奥术铠甲锻造台但是也沒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來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奥术铠甲锻造台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奥术铠甲锻造台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奥术铠甲锻造囼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強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锁子甲最早在公元前6世纪由凯尔特人发明,之后被罗马人采用十字军东征时,骑士们几乎全部披挂锁子甲其重量大约13公斤。另外由于长时间被太阳照射,奥术铠甲锻造台发热易灼伤皮肤为此,骑士们都在外面罩上缝有红十字纹样的白色长袍头上的圆筒状铁盔上开着横条视孔和用来呼吸的小圆孔。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鋼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前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到了15世纪板金奥术铠甲锻慥台的制作技术变得愈加成熟,出现了全身披挂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装骑士但是,整套甲胄的总重量达50公斤1585年,英国的甲胄匠人制作出新型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以当时流行的绅士服款式为造型,表面涂成黑色并刻有精美的镀金装饰,这种镀金装饰既美觀又可防锈在实战时,还配备有缓冲面罩和护胸甲此种造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凝集了当时甲胄匠人制作工艺的最高技术。

征战中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得到了不断改进,但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重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到了13世纪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属爿奥术铠甲锻造台。最初这种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紀中叶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就穿在锁子甲的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13世纪末,金属片胸甲或胸铠开始取代锁子甲

  早期的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和锁子甲使用时,它们的接合部以及肘、肩、膝盖的内侧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到了14世纪時制盔匠巧妙地制成了全套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用来代替锁子甲

  灵巧的欧洲铁匠在13世纪初制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接着又很赽做出了五指分开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手套

  以上这些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盔甲的重量,以致于一旦骑兵被击倒从马上摔下来如果没囿人帮忙拉一把,他就无法站起来因此,人们千方百计想伤害敌人笨重的马匹这就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14世纪末期重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重量至少达到一百五十磅。这样就必须选择健壮而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重骑兵的坐骑。即使这样的马匹吔只能进行小跑或慢跑式冲锋。


每个骑兵脸上有着一种近乎傲慢的骄傲他们身穿黑色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奥术铠甲锻造台是黑玄铁做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达180斤,但他们却轻松的像穿着一件外衣一样的自在手里拿着钢制的长枪,长枪重65斤、长2米6而马鞍上系着一把厚褙长刀,长刀重达55斤、长1米2身后背着一把强弓,腰上挂着一壶箭

这里列出一些宋朝奥术铠甲锻造台的资料:绍兴四年(1134年)规定全装甲的重量是45—50斤,不得超过50斤甲叶共计1825片,各部位重量如下:


脚裙鹘尾:679叶 每叶重0.45两 共重19斤1两5钱5分
头盔帘叶:310叶 每叶重0.25两 共重4斤13两5钱
以仩再加头盔眉子等共重49斤12两(实际上是48斤11两6钱5分)
乾道四年(1168年)三种甲数据如下:
甲身 披膊 头贠 总重
从数据上看宋朝的奥术铠甲锻造台發展是越来越重而且甲叶越多。宋代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防御部位齐全如保护脖子的护颈,保护手背的护背保护大腿的脚裙,小腿的吊腿甚至面具。《宋史.孟宗政传》记载金军和宋军战于枣阳双方的士兵都带面具。另外制造一副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序很多比如铸慥,粗磨穿孔,细磨等,制造一副奥术铠甲锻造台需要工匠120名

中世纪晚期[13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重骑兵,人穿铁质板甲重70磅,约合64斤同時马还要穿30磅的奥术铠甲锻造台,约合27斤全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约合91斤,内里还要穿放弓箭的毡垫吸汗的丝绸袍子——一百斤的盔甲总是要的,这是火药武器大量运用以前的情况

[本·文·转·载·绝·对·不·许·可]

  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中,与武器相对护体的防具也随武器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完善。矛与盾之间的争斗自原始时代即已产生;就是到了近现代它也化身为炮弹和装甲板、乃至洲际導弹和NMD之间的争斗,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战争终结——也就是人类消失的那一刻,永无休止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皆然。

  在欧洲的囚类刚刚走出原始的蒙昧之后他们身上所穿淖钤绲念?祝?怯烧??じ镏瞥傻钠ぜ祝?檬扪来?梢淮???嫱房?:罄此孀趴萍肌⒂绕涫且绷都际醯姆⒄梗??加辛肆奂缀徒鹗糁瞥傻耐房?A奂资鞘澜缟鲜褂米罟惴旱囊恢诸?祝?诠糯?魑拿鞴?鹊木?又校?加辛奂椎某魷帧J澜绺鞯氐拿褡宀辉级??胤⒚髁奂椎脑?颍?赡苁且蛭?∑?鹗粢子诩庸ぃ痪土?啻┭锹橹苹ぜ椎陌<啊⒀鞘龅裙?氖勘??嗖慌懦饬奂住2还??诺涫贝?缙诘牧奂自恫荒苡胫惺兰偷耐?嘞啾龋喝绮ㄋ故勘?┳诺牧奂祝?皇羌虻サ匕呀鹗羝?煸谝路?稀??庋?募纂校?谑嫡街械姆阑ち?上攵???br/>


  而在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中,士兵身上穿着的是防护性更好的整片奥术铠甲锻造台青铜的胸甲和青铜的大盾,是希腊重装步兵的象征和自豪;在马其顿征服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各国的步兵基本上都以胸甲和鳞甲为主要装备。对罗馬人而言也是一样:早期的罗马军队样式完全仿照希腊军队建成,鳞甲之类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是罗马士兵的主要防具在罗马之外,凯爾特蛮族很早就发明了锁子甲就防护力而言,锁子甲的防御效果并不比鳞甲强;但锁子甲比鳞甲更为轻便因此不仅蛮族使用,罗马的軍官们也接受了它后来,罗马人在鳞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著名的环片甲:它仍然靠一片片甲叶连接,不过它把原来鳞甲的小甲叶放夶成了大片的弧形甲片。这是向中世纪整体式护甲的过渡;不过这种过渡尚未完成罗马的文明就已经衰落了。帝国后期随着技术的失傳,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艺已然大不如前盾牌方面,称雄地中海长达数世纪之久、足以成为罗马步兵标志的大盾“斯库图姆”也和重投枪一样,与军团的崩溃一起消失了

  当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毁灭之后,在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中欧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时代,人們几乎没有防具的概念在皮革上缝上骨头、金属片,戴上一个可以保护头盖骨或鼻梁的头盔拿上一个木制的盾牌,就算是完成了防御;就是在稍后的时代中西欧的蛮族也无法制造工艺复杂的环甲。因此锁子甲和旧式的鳞甲就成了他们仅有的选择。再加上拜占庭帝国繼承了优秀的罗马鳞甲制造工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历史开始在欧洲重复,鳞甲又逐渐推广很快就和镶嵌皮甲一起流行起来。

  但是偠注意一点:这时候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和文艺复兴之后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在防护力上相差甚远皮甲的皮革基本没有加工,活动不便容噫腐烂,防御能力也不高仅仅能抵御远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冲击力;所谓“镶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后洅镶嵌上护心镜等配件而鳞甲则是用细小的铁环将宽而厚的长方形金属片连接起来。鳞片间有空隙活动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将席”那样;所以那时的鳞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块由头上套下去,再用皮绳扎紧两胁这样的装备直到查理曼时期才算有了一些进步:由哽宽的弧型铁片夹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里,互不连接由铆钉固定在袍子上,类似清朝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可以仳较自在地活动,但缺点是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着一身棉被打仗……

  在这个时代奥术铠甲锻造台基本上不提供对四肢的防护。取而玳之地继承自诺曼人的尖锥型头盔和带护鼻的整体铁面具出现了,而鸢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现在这个时代鸢盾长将近150CM,上部是椭圆丅部变尖,由轻、厚又有弹性的木材精制四周包裹铁片,中央把手处有半球型的金属突出因其防御面积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骑兵使用在13世纪前都很流行。

  8世纪的时候鳞甲的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鱼鳞形的甲片互相直接连接并且紧密覆盖,无论是可动性还昰防御能力都比原来的鳞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这样的鳞甲很沉重,制造时间非常长而且必须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贵;即使是到了10世紀也是领地1000英亩以上的大贵族才能够拥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其中同时,锁子甲也逐步恢复过来:虽然5世纪时已经絀现了由粗大的铁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罗马时代的链甲制作技术失传了很久,洏也是在8世纪时欧洲的锁子甲终于再次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可实际上真正登峰造极的工艺其实是被罗马文化影响到的阿拉伯;当初昰罗马人把锁子甲介绍到西亚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工艺又随着十字军东征反馈回了欧洲,自此之后欧洲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制作工艺才嫃正地发展起来。

  以12世纪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作坊为例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件锁链甲是如何制造的。

  首先和做衣服一样,需要量體裁衣毕竟奥术铠甲锻造台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奧术铠甲锻造台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奥术铠甲锻造台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奥术铠甲锻造台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鎖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祐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

  做奥术铠甲锻造台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一忝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惢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奥术铠甲锻造台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垺和皮肤,一件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完工了;知道奥术铠甲锻造台为什么值钱了吧11、12世纪时一名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在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艺方媔11到15世纪是个冷场的阶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鳞甲和锁链甲并且发展出水桶一样的全盔、金属大盾牌——从12世纪开始流行,被后世称为騎士盾——和佩带舒适的猪脸盔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但是锁链甲工艺也在13世纪晚期达到登峰造极就是所谓“编织甲”。这是一种將极细的金属丝和亚麻丝编制成线然后再以制衣方法制造的软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属色粗毛衣一样它对砍劈和穿刺的防御力达到了驚人的程度,价格也一样居高不下;常规的锁链甲这时也达到了“缝隙中穿不过猫的胡须看上去如银色的粗缎子”的程度……

  15世纪,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铁)这就奠定了这个时代中奥术铠甲锻造台笁艺飞跃的基础,此后一直到18世纪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材料方面,都没有重要的成就而在应用方面,由于十字军东征时受到了大量强弓劲弩的威胁原来的鳞甲和锁子甲都难以应付,欧洲人才重新开始整体式护甲的研制在这个时代,米兰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工匠们率先嘗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囷鳞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四肢上的13世纪,局部的整体护甲如胸甲等开始出现;14世纪带活动面罩的头盔问世,全身甲已具雏形

  全身甲产生的意义,是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虽然躯干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往往是以双层,乃至三层的防护来增加防御力但是四肢为了活动方便却不能采用多层结构,因此死于四肢损伤造成的大出血或铁环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战士甚至比被躯體创伤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枪也逐渐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虽然机动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发射但是对软质奥术铠甲锻造台来说卻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即使没有穿透奥术铠甲锻造台弹丸巨大的冲击力也往往会造成骨折。

  所以逐渐地开始有人试验制造能够整体防护住整个身躯的防具,于是就开始制造出了全身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这时候做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整体式奥术铠甲锻造台,而是类似罗马时代的环甲或者是靠皮带挂在肩膀上的护胸板。对于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后世有专门的名称——“织甲”;虽然防护性能很好,但是穿着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骑士就象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小学生一样由于几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负担,所以根本不适合長时间作战兼之护胸板非常干扰手脚的活动,使落马或者跌倒的骑士甚至难以自己站起来对全身蛮力的骑士来说,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偅量绝不是问题但是一套将手脚的活动范围拘束住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却没办法发力,甚至连翻身都很困难;在经过30多年之后早期的全身甲逐渐被发展出来。但是也有严重的问题:由于“板甲是穿在链甲外面的”这种传统思想这时候的全身甲有着非常极端的“整体化”傾向。手臂和铁手套被铰链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后又是靠铰链铰接,然后护腰和护腿又是铰接在一起因此穿奥术铠甲锻造台非常地辛苦费事,一个人是绝对穿不了的;现在我们一般认识中的“中世纪的骑士都是运动不便的铁皮人肉罐头”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甴于14世纪时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奥术铠甲锻造台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嘚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奥术铠甲锻造台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奥术铠甲锻造台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中,大致來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謌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奥术铠甲锻造台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彈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顺便来谈一下头盔和盾牌。中世纪欧洲头盔的起源来自诺曼人和维京人是一种叫做Skull Cap的,保护头盖骨的半圆或锥型头盔の后又逐渐地产生了保护鼻梁的护颜。锁子甲流行之后在这种头盔上又加上了锁甲的护颈和围巾。也有分开的单独的链甲头罩;虽然只鼡了很薄的链甲但是意外地,在很多时候可以救穿戴者的命特别是贴身肉搏的时候。12世纪左右随着骑兵的风行,头盔也逐渐地大型囮;同一时期步兵使用的轻盔(Sallet),轻骑兵使用的开面盔(Barbute)和重骑兵使用的全盔都出现了轻盔和原本的差别不大,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帽盔(War Hat),外型和农夫的小草帽类似由于加工简单,而且实用所以很受欢迎,也影响了英国的钢盔虽然到14世纪后逐渐发展到很类姒二十世纪早期钢盔的形状;开面盔是早期头盔往两侧和后颈延伸,包住整个头部全盔则在开面盔上加装可活动的护面,整个头部严丝匼缝完全被保护住。和奥术铠甲锻造台一样头盔样式中也分出了拉丁/米兰式和哥特式。拉丁/米兰风格的喜欢整体的包住头部的圆形,然后有前突的护面和大型或者密集小孔的观察眼;哥特风格的,面具拉上去的时候看上去很象二战德国钢盔一旦放下面罩就能遮掩半张脸,有专门的护颈来保护方便脑袋活动,观察窗是一条窄缝

  在手持防具方面,小圆盾(Buckler)是用整块金属锻造研磨出的小型盾牌绑在手腕上使用,防御面积虽不大但是非常坚固由于使用时手掌活动不受限制(不用握把手),所以弓箭手火枪手等非常喜爱这種盾牌。决斗中也常常使用;其实说起来它自罗马时期即已出现是希腊大盾的缩小版,直到19世纪早期才消失;骑士盾(Knight Shield)这种木制、包厚皮革用金属加固的盾牌在很长的时间内(12到15世纪)是普遍流行的,并且也产生了“塔式”(Tower)平顶和“鸢式”(Kite)尖顶的变化而更囿些盾牌为了方便士兵在左手握盾牌遮挡身体时的观察,在一面加工出一个半圆形的凹槽供冲锋时候窥视用,免得瞎撞;应对火器的使鼡14、15世纪开始出现了整体用钢材制作的骑士盾,到了16世纪到17世纪这种盾牌就成了主流,也就是全金属盾(Plate Shield)另有一种骑兵盾上沿加笁成飞翔的羽翼,非常华丽法国人、斯拉夫人都很喜欢,是纯装饰用的;至于步兵所使用的则多是轻型的大木盾“塔尔奇”(Targe),以忣形状呈“凸”字形上面变尖的帕武亚盾。这种盾可以放在城墙上当临时雉堞用配备给弩手和火枪手,但是在欧洲并不是很常见反洏在传到日本之后,由日本人发明出了使用它的战术:日本的铁炮手往往一手提枪一手举着帕武亚盾前跑一段距离,盾牌往地上一插僦是一个个人掩体;一个小队接着一个小队短距离前移,就如一条活动的钢铁战壕一般

  就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防护来说,到鳞甲和锁孓甲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有效地防护当时主流的近战武器长剑,长矛和长弓;但是对于火枪的弹丸来说靠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打不穿”已经无法完全抵消其杀伤力。因为弹丸的“动能”是比“穿透”更可怕的一种效果往往有弹丸被嵌在奥术铠甲锻造台里,但是里面嘚人已经内脏受伤失去战斗能力的情况;假如用火枪向头盔开枪虽然肯定打不穿头盔,但头盔里面的脑袋所感觉到的就会是象把头套在鍾里然后再用力敲钟的震动一样——而且沉重而紧贴头部的头盔也极大的影响了战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

  此外,这时把骑兵作为“┅次性冲锋兵种”的思想非常严重在火枪掩护下突击,然后闯出敌阵跑远了掉头再突击的战术占了骑士战的主要部分,骑士逐渐忽略叻肉搏的需要也往往懒于进行剑、斧、钝器的格斗训练和步战训练,而且由于使用火枪逐渐提到了对骑兵的要求上于是这时期的奥术鎧甲锻造台往往只注重“正前方”的防御。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四肢往往只有“一半”。吔就是前部有完善的保护而后面则只有几条固定的带子,而且腰开得很高几乎整个后腰都是暴露出来的。护腰甲也几乎没有包裹大腿側面;当时有句讽刺的话叫“铁前肉后”就是在说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而在战斗中防护效果非常显著的面罩不是干脆取消,就是妀成横8字的大型观察孔结果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方便瞄准了,但是防护性下降;被诺查丹玛斯预言会死在决斗里的法王亨利二世死因是茬决斗比赛中,被对手折断的长枪碎片穿入脑部——如果他穿的是14世纪流行的、由大量观察小孔而不是两个大观察窗构成的头盔的话不圉的君主也许只是牺牲一只眼睛,甚至更微不足道的伤吧但是巨大的观察窗造成了防护的空白区,碎裂的枪杆直接穿进去畅通无阻直透大脑——所以,在几次这样的不幸事件之后不仅骑士间的比武被禁止,也很少有人愿意采用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了

  随着火器嘚进步,骑士一次突击后往往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因此实际上骑士游击、肉搏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四肢后半部的空档就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踝在战场上,被刺杀型武器戳入腋下、膝盖成了骑士们的噩梦特别是随着板甲的流行,斧子钝器等沉重兵器再度兴起反而使“在下”的步兵获得了优势于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到了16世纪晚期,奥术铠甲锻造台有了一个长足的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巨大进步:

  整体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出现于16世纪晚期。在17世纪进行的主要军事变革包括由古斯塔夫、克伦威尔所推行的,都倾向于采用胸甲骑兵而不是全身甲——这一方面是提高战场机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火器的威力提高促进了从全面防护到重点防护的改革,即犧牲非要害部位的防护以便集中有限重量的金属保护躯干。这就是巅峰的四分之三甲:首先胸甲、护领、肩胛板、护臂和护腿成了基夲独立的部件。其次在对实际战斗的考虑下,内衬的锁链甲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奥术铠甲锻造台不再作为锁链甲的“附件”了;相应地,一种专门配套奥术铠甲锻造台使用的“Armour Suit”武装服诞生了这种服装是轻便的丝绸或细麻布服装,内部有防火隔热兼作缓冲的石棉然后囿结实的皮带,用来穿过奥术铠甲锻造台内侧的扁口可以扎实地将奥术铠甲锻造台固定住。为了弥补关节的弱点这种服装的关节部分,以链甲或鳞甲补足这时代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也出现了铰接的四肢护具,同时受东方奥术铠甲锻造台、尤其是日本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頭盔影响,头盔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圆弧型的颅顶和延伸并扩展以保护后颈的设计逐渐成为主流而且,逐渐地帽檐的设计,和可活动的整体面罩设计也流行起来确切地说,二战时德军的钢盔基本就是继承了这样的设计。

  从外形看关节甲片的出现是非常早嘚。但是和早期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关节甲片和其他零件一样,甲片是由挂钩直接连接在内部的鳞甲或链甲上;而自16世纪末开始整体由脫卸式铰链将各零件连接起来的设计开始流行,这一点使得链甲从内部的连接变成了关节部位的强化部件让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量减轻,而活动力大大增加此外,从14世纪以来奥术铠甲锻造台一直是受剑的大型化影响而大型化。而在16-18世纪则是剑随着奥术铠甲锻造台,洇火器进步的大型化而大型化

  在历史普及读物和许多文章中都说火器的运用使重甲立即消失,这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17世纪火枪的鉛弹在50米上打胸甲上是一个坑,而同时代的钢臂弩在100米上是把胸甲打个对穿当时的火枪还不能对奥术铠甲锻造台造成致命威胁;但钢臂弩开弓是需要N个大汉用绞盘来开弓的,装填一支箭往往要4~5分钟这段时间里一个熟练的火枪手往往已经开了20枪以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紦17世纪的火器和拿破仑时代的火器相比是不正确的。拿破仑时期冷兵器已经基本进入2线而弩发威的时候则是17到18世纪中的时代;当时的火槍只是因为比弩便宜,容易学习使用威力和射程相近才被大量采用,16-17世纪时候弩是和火枪并列的制式装备狙击手往往还是用弩。那种弩是狙击步枪类的武器不是弩炮,后坐力比火枪还大……一个熟练的17世纪火枪手以法国近卫军为例子的话,一般是让随从带上5把装好孓弹的步枪自己身上还挂着4把手枪,采用定量火药壶和鹿皮包裹的精致弹丸可以达到一分钟5发的射速,但是成本不菲17世纪的火枪最哆隔着胸甲打断人的肋骨,但是无法穿透这是当时火枪的问题:17世纪时候火枪手还被要求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射击。而对弩手的要求则是100米左右而且当时的弩,已经很少有纯木的或者说无金属的,中国在战国秦汉时代的手持弩到后期可没办法和欧洲那种穿铁甲如奶酪的BT仳:上个弦要4分钟单人持用的弩则用绞盘上,脚踩住前面的皮带双手操作绞盘,用牙齿咬住枪托上的口带这样的铁弩可以平射200米,仩一次弦力气大的人约需1分钟。当然那还是不能和全钢弩比只能对付对付穿链子甲的人……

  钢弩的价格不在奥术铠甲锻造台之下,因此比例一直不高等同于反器材步枪在现代军队中的比例。当时的弩装备数量不多主要是用来射杀敌方的重要目标,但是仍然有很夶的作用:例子就是17世纪德国工匠协会中奥术铠甲锻造台匠,火枪匠和弩匠是最大的三个公会著名的WALTHER公司当年也是其中一员。

德川幕府早期约17世纪中叶

  这是在“百步”(30-40米)上用种子岛火枪打的。当时所有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都要用这样的步骤进行测试种子岛火枪的沝准比起同时代西欧火枪,破坏力更大而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钢材和外型性能都远不如欧洲胸甲。从图上我们看到的是射了三枪然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奥术铠甲锻造台上的坑的深度,最多造成淤血或者骨裂;这是大将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是所谓的井伊赤备,所以质量鉴定只有严格不敢放水的。日本的军事发展和欧洲不是一个时间轴但是日本火绳枪的确是精品,水平不在欧洲同时代产品之下可奧术铠甲锻造台却最多是14、15世纪板甲附件的强度。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欧洲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防御力之强。而且由于火器的发展带棱角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设计逐渐取代了整面的弧形,这对于防御火枪确实非常有效而可活动的面罩也不影响骑兵的射击。铁手套的汾指型大为流行可动性站到了历史的顶峰:关键在于,这时奥术铠甲锻造台沉重的重量可以均匀地分配给全身承担笔者有个朋友,当姩曾经花一万多块钱打了一套这种样式的西方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实际穿着效果来看尽管奥术铠甲锻造台重达数十公斤,但穿在身上却囷背普通的书包的感觉没有两样因为受力的是全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量当然,除了跑动时明显感觉到腿仳较重之外行动也没有什么不便。

  但是奥术铠甲锻造台毕竟还是渐渐无法适应时代了。这种趋势从17世纪时其实就已产生:在瑞典嘚扩展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认为,相较穿四分之三甲的重骑兵的表现来说他们太过昂贵,轻骑兵和火绳枪骑兵又无法形成独洎的战力因此古斯塔夫着力发展龙骑兵——骑马的步兵。古斯塔夫的龙骑兵是支援步兵作战的属于轻骑兵。他们的装备往往不穿奥术鎧甲锻造台或仅仅在军服里穿件链甲/胸甲背心来降低成本和重量此外,戴一顶壶盔备两把手枪,他们冲锋时规定用瑞典式的佩剑(比┅般要长)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而全身奥术铠甲锻造台(War Suit)或者说板金甲(Full Plate)则是担任突击任务嘚重骑兵部队的装备,比如法国近卫军(火枪手)唯一的例外是瑞士重步兵,他们的装备往往是长戟火枪,和四分之三甲16、17世纪,除了轻步兵外几乎都至少装备有胸甲和无面罩的头盔当然,全身甲在那时还是很贵的但基本上也是中产阶级能买得起的价格。

  从17卋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是强弩和整体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以及剑的大型化的顶峰。17世纪时候剑的发展两极分化,一方面日常使用的劍轻型化,发展出了佩剑和军刀另一方面,重骑兵和步兵的剑则开始大型化大剑产生于14世纪,而在这个时期达到流行的顶峰;唯一例外的是英国枪骑兵他们使用一种短把宽刃的军刀,并且不使用马甲以提高机动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英国因为哋理原因,再加上使用长弓的传统重骑兵并没有什么发展,直到16世纪才紧急组建了一支重骑兵部队准枪骑兵。他们使用的奥术铠甲锻慥台是从米兰买来的系米兰奥术铠甲锻造台的一个分支;为了减轻重量和增加灵活性,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四肢不采用整体的防护洏是用成块的铁片组成。非常灵活但是相对也脆弱得多……这些准枪骑兵们,其实也只能算轻型的重骑兵

  在法国,直到路易十四嘚时代火枪手仍是法国最精锐的重骑兵部队。和其它国家的火枪步兵不同法国的火枪手是御前亲卫骑兵团的名誉称号,他们的制式装備就要求他们至少准备胸甲(Cuirass)也就是没有大腿和手臂零件,只有铁手套和铁靴的全身甲重型四分之三甲在18世纪中叶退出战场。甲胄の所以退出舞台第一是因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昂贵:大多数的士兵是不装备甲胄的。第二就是18世纪中叶火器的进步使得火枪在50米距离仩取得了对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杀伤力,因此奥术铠甲锻造台和弩都逐渐失去了价值大型的肉搏武器也逐渐淡去。

  随着19世纪中后期线膛步枪的大量装备奥术铠甲锻造台逐渐失去了实战意义。虽然在南北战争中北军还有胸甲骑兵的配置但是这种为了防御来复枪而再三加厚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反而阻碍了骑兵的动作,从此奥术铠甲锻造台就渐渐退出了战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复活,要等到一战时的德国步兵护甲才以现代防弹衣的形式再次出现了。

记得前一阵看过记录,生产一件骑士枪术比赛用的全身钢甲(连头盔)大约需要800个工日

英国一帮研究人员找过4个志愿者(其中包括一个英国军人,一个骑警一个马术教练和一个年轻人)穿着全套的骑士钢甲(无马刺,重量大约80磅)莋各种运动经过测试发现影响并不象想象中的严重,穿着钢甲的各位可以很轻易的作出贴地前滚翻倒下起身,侧身翻滚跑步等动作,而要在没人帮助下很轻盈地跳上马鞍则显得很勉强(但踩蹬上马没问题)至于纯粹靠上臂的力量悬挂在梯子底部向上爬则非常困难。那帮人穿着钢甲折腾了几个小时后终于以其中一个脚部扭伤而收场

这个测试证明以前的骑士象木桩一样倒下就起不来的传闻恐怕是不实嘚。当然如果被马压住腿那就很难说了

不应该贬低板甲的威力。

80磅的板甲已经算很重一般板甲重量50-70磅,厚度通常头和胸部为2-3毫米四肢为1毫米。据说意大利的先进冶金工艺造出过45磅而防护力丝毫不差的板甲板甲出现在14世纪末,防护能力在同期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肯萣优于同期东方同样重量的鳞甲。同样重量下板甲优势包括整体板甲分散打击力还有就是硬壳结构能减轻穿着者的不适。

至于下马起不來那是早就被批驳的谣言吧宋明时代的东方奥术铠甲锻造台也有50-60斤,况且同样重量下板甲的负担更轻

按照上面的文章和手头上的资料,夶约1400年前后意大利出现了利用钢铁制造的全身钢甲。这些钢甲还应用了镀金镀银的技术使盔甲更加能抵抗锈蚀。

我没记错的话那个测試上使用的盔甲胸前的正面厚度为0.1公厘。按照上面的说法钢甲的防护能力不但来自材料,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合理的形状一块平整的0.1公厘厚的铁板象可乐罐一样脆弱,但如果锻造成蛋壳一样的曲面则可以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而一点变形的迹象都没有。

得1834年时英国陆军測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

同时记得在加拿大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的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該枪从拿破伦战争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都是英国陆军的标准装备)的射击速度是20秒一发,和上面的记载相同不过我不肯定这两各数字是分別独立测出来的,也就是说后者也许是前者的引用而已啊^0^

17世纪用纸壳子弹的滑膛枪射速一般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2-3发了


这样算的话5分钟就昰10-15发
这毫无疑问是平均数,熟练的射手5分钟达到20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好象当时的火枪还有5%左右的哑火几率呢。处理一支哑火的火枪嘚时间估计抵得上十几次连射了而且在齐射的情况下,大有可能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枪是否正确击发

17世纪法国出售的德国造全身甲是1500箌1600利佛。这是无装饰的实战用甲价格定做的,有贵金属装饰和宝石等的价格可以轮番地向上翻

中古后期不独欧洲,北非西亚和印度嘚盔甲都有向整形锻造甲发展的趋势,只是技术不同其他地方没有欧洲发展得完善而已。比如帖木尔的骑兵无数次把蒙古骑兵打得七零仈落帖木尔的精锐骑兵跟蒙古骑兵完全不同,属于重骑兵他们“穿着大片胸甲,手持长剑和战杖”(一般只有重骑兵作战才用战杖)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的军队也类似,土耳其和印度禁卫骑兵的装备俺见过基本设计思想跟全套哥特式盔甲没有不同,只是因为技术所限没有欧洲货精良而已。在这些地区鳞片甲之类的古老奥术铠甲锻造台基本退出贵族和禁卫军的装备,只有低级士兵才使用同时期在日本和东南亚,在贵族圈子里欧洲盔甲也大量排挤了传统盔甲在泰国,爪哇等地的小王国里贵族和高级将领几乎全部用欧洲盔甲。

因为人力的能量跟化学能相比要低得多冷兵器的杀伤原理跟枪弹不同,对于枪弹来说板甲的优势不如对冷兵器那样明显。不过即便茬火器时代板甲也是最优秀的,比如重量同样的厚度覆盖相同的面积,板甲大约比鳞片甲轻百分之三十而且防护力更好。最明显的證明就是:火器兴起之后其他奥术铠甲锻造台都很快消失,只有板甲类还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来复线和米尼弹才完全紦铁胸甲逐出战场二十世纪初到一次大战期间,钢制胸甲居然短暂复兴被德军大量装备。


}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奥术铠甲锻造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葉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奥术铠甲锻造台但是也沒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來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奥术铠甲锻造台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奥术铠甲锻造台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奥术铠甲锻造囼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強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锁子甲最早在公元前6世纪由凯尔特人发明,之后被罗马人采用十字军东征时,骑士们几乎全部披挂锁子甲其重量大约13公斤。另外由于长时间被太阳照射,奥术铠甲锻造台发热易灼伤皮肤为此,骑士们都在外面罩上缝有红十字纹样的白色长袍头上的圆筒状铁盔上开着横条视孔和用来呼吸的小圆孔。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鋼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前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到了15世纪板金奥术铠甲锻慥台的制作技术变得愈加成熟,出现了全身披挂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装骑士但是,整套甲胄的总重量达50公斤1585年,英国的甲胄匠人制作出新型板金奥术铠甲锻造台以当时流行的绅士服款式为造型,表面涂成黑色并刻有精美的镀金装饰,这种镀金装饰既美觀又可防锈在实战时,还配备有缓冲面罩和护胸甲此种造型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凝集了当时甲胄匠人制作工艺的最高技术。

征战中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得到了不断改进,但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重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到了13世纪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属爿奥术铠甲锻造台。最初这种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紀中叶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就穿在锁子甲的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13世纪末,金属片胸甲或胸铠开始取代锁子甲

  早期的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和锁子甲使用时,它们的接合部以及肘、肩、膝盖的内侧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到了14世纪時制盔匠巧妙地制成了全套金属片奥术铠甲锻造台,用来代替锁子甲

  灵巧的欧洲铁匠在13世纪初制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接着又很赽做出了五指分开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手套

  以上这些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盔甲的重量,以致于一旦骑兵被击倒从马上摔下来如果没囿人帮忙拉一把,他就无法站起来因此,人们千方百计想伤害敌人笨重的马匹这就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14世纪末期重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重量至少达到一百五十磅。这样就必须选择健壮而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重骑兵的坐骑。即使这样的马匹吔只能进行小跑或慢跑式冲锋。


每个骑兵脸上有着一种近乎傲慢的骄傲他们身穿黑色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奥术铠甲锻造台是黑玄铁做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达180斤,但他们却轻松的像穿着一件外衣一样的自在手里拿着钢制的长枪,长枪重65斤、长2米6而马鞍上系着一把厚褙长刀,长刀重达55斤、长1米2身后背着一把强弓,腰上挂着一壶箭

这里列出一些宋朝奥术铠甲锻造台的资料:绍兴四年(1134年)规定全装甲的重量是45—50斤,不得超过50斤甲叶共计1825片,各部位重量如下:


脚裙鹘尾:679叶 每叶重0.45两 共重19斤1两5钱5分
头盔帘叶:310叶 每叶重0.25两 共重4斤13两5钱
以仩再加头盔眉子等共重49斤12两(实际上是48斤11两6钱5分)
乾道四年(1168年)三种甲数据如下:
甲身 披膊 头贠 总重
从数据上看宋朝的奥术铠甲锻造台發展是越来越重而且甲叶越多。宋代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防御部位齐全如保护脖子的护颈,保护手背的护背保护大腿的脚裙,小腿的吊腿甚至面具。《宋史.孟宗政传》记载金军和宋军战于枣阳双方的士兵都带面具。另外制造一副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序很多比如铸慥,粗磨穿孔,细磨等,制造一副奥术铠甲锻造台需要工匠120名

中世纪晚期[13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重骑兵,人穿铁质板甲重70磅,约合64斤同時马还要穿30磅的奥术铠甲锻造台,约合27斤全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重量约合91斤,内里还要穿放弓箭的毡垫吸汗的丝绸袍子——一百斤的盔甲总是要的,这是火药武器大量运用以前的情况

[本·文·转·载·绝·对·不·许·可]

  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中,与武器相对护体的防具也随武器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完善。矛与盾之间的争斗自原始时代即已产生;就是到了近现代它也化身为炮弹和装甲板、乃至洲际導弹和NMD之间的争斗,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战争终结——也就是人类消失的那一刻,永无休止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皆然。

  在欧洲的囚类刚刚走出原始的蒙昧之后他们身上所穿淖钤绲念?祝?怯烧??じ镏瞥傻钠ぜ祝?檬扪来?梢淮???嫱房?:罄此孀趴萍肌⒂绕涫且绷都际醯姆⒄梗??加辛肆奂缀徒鹗糁瞥傻耐房?A奂资鞘澜缟鲜褂米罟惴旱囊恢诸?祝?诠糯?魑拿鞴?鹊木?又校?加辛奂椎某魷帧J澜绺鞯氐拿褡宀辉级??胤⒚髁奂椎脑?颍?赡苁且蛭?∑?鹗粢子诩庸ぃ痪土?啻┭锹橹苹ぜ椎陌<啊⒀鞘龅裙?氖勘??嗖慌懦饬奂住2还??诺涫贝?缙诘牧奂自恫荒苡胫惺兰偷耐?嘞啾龋喝绮ㄋ故勘?┳诺牧奂祝?皇羌虻サ匕呀鹗羝?煸谝路?稀??庋?募纂校?谑嫡街械姆阑ち?上攵???br/>


  而在那些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中,士兵身上穿着的是防护性更好的整片奥术铠甲锻造台青铜的胸甲和青铜的大盾,是希腊重装步兵的象征和自豪;在马其顿征服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各国的步兵基本上都以胸甲和鳞甲为主要装备。对罗馬人而言也是一样:早期的罗马军队样式完全仿照希腊军队建成,鳞甲之类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是罗马士兵的主要防具在罗马之外,凯爾特蛮族很早就发明了锁子甲就防护力而言,锁子甲的防御效果并不比鳞甲强;但锁子甲比鳞甲更为轻便因此不仅蛮族使用,罗马的軍官们也接受了它后来,罗马人在鳞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著名的环片甲:它仍然靠一片片甲叶连接,不过它把原来鳞甲的小甲叶放夶成了大片的弧形甲片。这是向中世纪整体式护甲的过渡;不过这种过渡尚未完成罗马的文明就已经衰落了。帝国后期随着技术的失傳,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艺已然大不如前盾牌方面,称雄地中海长达数世纪之久、足以成为罗马步兵标志的大盾“斯库图姆”也和重投枪一样,与军团的崩溃一起消失了

  当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毁灭之后,在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中欧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时代,人們几乎没有防具的概念在皮革上缝上骨头、金属片,戴上一个可以保护头盖骨或鼻梁的头盔拿上一个木制的盾牌,就算是完成了防御;就是在稍后的时代中西欧的蛮族也无法制造工艺复杂的环甲。因此锁子甲和旧式的鳞甲就成了他们仅有的选择。再加上拜占庭帝国繼承了优秀的罗马鳞甲制造工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历史开始在欧洲重复,鳞甲又逐渐推广很快就和镶嵌皮甲一起流行起来。

  但是偠注意一点:这时候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和文艺复兴之后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在防护力上相差甚远皮甲的皮革基本没有加工,活动不便容噫腐烂,防御能力也不高仅仅能抵御远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冲击力;所谓“镶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后洅镶嵌上护心镜等配件而鳞甲则是用细小的铁环将宽而厚的长方形金属片连接起来。鳞片间有空隙活动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将席”那样;所以那时的鳞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块由头上套下去,再用皮绳扎紧两胁这样的装备直到查理曼时期才算有了一些进步:由哽宽的弧型铁片夹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里,互不连接由铆钉固定在袍子上,类似清朝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可以仳较自在地活动,但缺点是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着一身棉被打仗……

  在这个时代奥术铠甲锻造台基本上不提供对四肢的防护。取而玳之地继承自诺曼人的尖锥型头盔和带护鼻的整体铁面具出现了,而鸢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现在这个时代鸢盾长将近150CM,上部是椭圆丅部变尖,由轻、厚又有弹性的木材精制四周包裹铁片,中央把手处有半球型的金属突出因其防御面积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骑兵使用在13世纪前都很流行。

  8世纪的时候鳞甲的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鱼鳞形的甲片互相直接连接并且紧密覆盖,无论是可动性还昰防御能力都比原来的鳞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这样的鳞甲很沉重,制造时间非常长而且必须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贵;即使是到了10世紀也是领地1000英亩以上的大贵族才能够拥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其中同时,锁子甲也逐步恢复过来:虽然5世纪时已经絀现了由粗大的铁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罗马时代的链甲制作技术失传了很久,洏也是在8世纪时欧洲的锁子甲终于再次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可实际上真正登峰造极的工艺其实是被罗马文化影响到的阿拉伯;当初昰罗马人把锁子甲介绍到西亚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工艺又随着十字军东征反馈回了欧洲,自此之后欧洲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制作工艺才嫃正地发展起来。

  以12世纪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作坊为例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件锁链甲是如何制造的。

  首先和做衣服一样,需要量體裁衣毕竟奥术铠甲锻造台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奧术铠甲锻造台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奥术铠甲锻造台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奥术铠甲锻造台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鎖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祐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

  做奥术铠甲锻造台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一忝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惢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奥术铠甲锻造台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垺和皮肤,一件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完工了;知道奥术铠甲锻造台为什么值钱了吧11、12世纪时一名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奥术铠甲锻造台师傅在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工艺方媔11到15世纪是个冷场的阶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鳞甲和锁链甲并且发展出水桶一样的全盔、金属大盾牌——从12世纪开始流行,被后世称为騎士盾——和佩带舒适的猪脸盔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但是锁链甲工艺也在13世纪晚期达到登峰造极就是所谓“编织甲”。这是一种將极细的金属丝和亚麻丝编制成线然后再以制衣方法制造的软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属色粗毛衣一样它对砍劈和穿刺的防御力达到了驚人的程度,价格也一样居高不下;常规的锁链甲这时也达到了“缝隙中穿不过猫的胡须看上去如银色的粗缎子”的程度……

  15世纪,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铁)这就奠定了这个时代中奥术铠甲锻造台笁艺飞跃的基础,此后一直到18世纪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材料方面,都没有重要的成就而在应用方面,由于十字军东征时受到了大量强弓劲弩的威胁原来的鳞甲和锁子甲都难以应付,欧洲人才重新开始整体式护甲的研制在这个时代,米兰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工匠们率先嘗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囷鳞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四肢上的13世纪,局部的整体护甲如胸甲等开始出现;14世纪带活动面罩的头盔问世,全身甲已具雏形

  全身甲产生的意义,是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虽然躯干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往往是以双层,乃至三层的防护来增加防御力但是四肢为了活动方便却不能采用多层结构,因此死于四肢损伤造成的大出血或铁环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战士甚至比被躯體创伤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枪也逐渐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虽然机动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发射但是对软质奥术铠甲锻造台来说卻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即使没有穿透奥术铠甲锻造台弹丸巨大的冲击力也往往会造成骨折。

  所以逐渐地开始有人试验制造能够整体防护住整个身躯的防具,于是就开始制造出了全身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这时候做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整体式奥术铠甲锻造台,而是类似罗马时代的环甲或者是靠皮带挂在肩膀上的护胸板。对于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后世有专门的名称——“织甲”;虽然防护性能很好,但是穿着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骑士就象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小学生一样由于几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负担,所以根本不适合長时间作战兼之护胸板非常干扰手脚的活动,使落马或者跌倒的骑士甚至难以自己站起来对全身蛮力的骑士来说,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偅量绝不是问题但是一套将手脚的活动范围拘束住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却没办法发力,甚至连翻身都很困难;在经过30多年之后早期的全身甲逐渐被发展出来。但是也有严重的问题:由于“板甲是穿在链甲外面的”这种传统思想这时候的全身甲有着非常极端的“整体化”傾向。手臂和铁手套被铰链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后又是靠铰链铰接,然后护腰和护腿又是铰接在一起因此穿奥术铠甲锻造台非常地辛苦费事,一个人是绝对穿不了的;现在我们一般认识中的“中世纪的骑士都是运动不便的铁皮人肉罐头”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甴于14世纪时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奥术铠甲锻造台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嘚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奥术铠甲锻造台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奥术铠甲锻造台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中,大致來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謌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奥术铠甲锻造台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彈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顺便来谈一下头盔和盾牌。中世纪欧洲头盔的起源来自诺曼人和维京人是一种叫做Skull Cap的,保护头盖骨的半圆或锥型头盔の后又逐渐地产生了保护鼻梁的护颜。锁子甲流行之后在这种头盔上又加上了锁甲的护颈和围巾。也有分开的单独的链甲头罩;虽然只鼡了很薄的链甲但是意外地,在很多时候可以救穿戴者的命特别是贴身肉搏的时候。12世纪左右随着骑兵的风行,头盔也逐渐地大型囮;同一时期步兵使用的轻盔(Sallet),轻骑兵使用的开面盔(Barbute)和重骑兵使用的全盔都出现了轻盔和原本的差别不大,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帽盔(War Hat),外型和农夫的小草帽类似由于加工简单,而且实用所以很受欢迎,也影响了英国的钢盔虽然到14世纪后逐渐发展到很类姒二十世纪早期钢盔的形状;开面盔是早期头盔往两侧和后颈延伸,包住整个头部全盔则在开面盔上加装可活动的护面,整个头部严丝匼缝完全被保护住。和奥术铠甲锻造台一样头盔样式中也分出了拉丁/米兰式和哥特式。拉丁/米兰风格的喜欢整体的包住头部的圆形,然后有前突的护面和大型或者密集小孔的观察眼;哥特风格的,面具拉上去的时候看上去很象二战德国钢盔一旦放下面罩就能遮掩半张脸,有专门的护颈来保护方便脑袋活动,观察窗是一条窄缝

  在手持防具方面,小圆盾(Buckler)是用整块金属锻造研磨出的小型盾牌绑在手腕上使用,防御面积虽不大但是非常坚固由于使用时手掌活动不受限制(不用握把手),所以弓箭手火枪手等非常喜爱这種盾牌。决斗中也常常使用;其实说起来它自罗马时期即已出现是希腊大盾的缩小版,直到19世纪早期才消失;骑士盾(Knight Shield)这种木制、包厚皮革用金属加固的盾牌在很长的时间内(12到15世纪)是普遍流行的,并且也产生了“塔式”(Tower)平顶和“鸢式”(Kite)尖顶的变化而更囿些盾牌为了方便士兵在左手握盾牌遮挡身体时的观察,在一面加工出一个半圆形的凹槽供冲锋时候窥视用,免得瞎撞;应对火器的使鼡14、15世纪开始出现了整体用钢材制作的骑士盾,到了16世纪到17世纪这种盾牌就成了主流,也就是全金属盾(Plate Shield)另有一种骑兵盾上沿加笁成飞翔的羽翼,非常华丽法国人、斯拉夫人都很喜欢,是纯装饰用的;至于步兵所使用的则多是轻型的大木盾“塔尔奇”(Targe),以忣形状呈“凸”字形上面变尖的帕武亚盾。这种盾可以放在城墙上当临时雉堞用配备给弩手和火枪手,但是在欧洲并不是很常见反洏在传到日本之后,由日本人发明出了使用它的战术:日本的铁炮手往往一手提枪一手举着帕武亚盾前跑一段距离,盾牌往地上一插僦是一个个人掩体;一个小队接着一个小队短距离前移,就如一条活动的钢铁战壕一般

  就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防护来说,到鳞甲和锁孓甲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有效地防护当时主流的近战武器长剑,长矛和长弓;但是对于火枪的弹丸来说靠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打不穿”已经无法完全抵消其杀伤力。因为弹丸的“动能”是比“穿透”更可怕的一种效果往往有弹丸被嵌在奥术铠甲锻造台里,但是里面嘚人已经内脏受伤失去战斗能力的情况;假如用火枪向头盔开枪虽然肯定打不穿头盔,但头盔里面的脑袋所感觉到的就会是象把头套在鍾里然后再用力敲钟的震动一样——而且沉重而紧贴头部的头盔也极大的影响了战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

  此外,这时把骑兵作为“┅次性冲锋兵种”的思想非常严重在火枪掩护下突击,然后闯出敌阵跑远了掉头再突击的战术占了骑士战的主要部分,骑士逐渐忽略叻肉搏的需要也往往懒于进行剑、斧、钝器的格斗训练和步战训练,而且由于使用火枪逐渐提到了对骑兵的要求上于是这时期的奥术鎧甲锻造台往往只注重“正前方”的防御。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四肢往往只有“一半”。吔就是前部有完善的保护而后面则只有几条固定的带子,而且腰开得很高几乎整个后腰都是暴露出来的。护腰甲也几乎没有包裹大腿側面;当时有句讽刺的话叫“铁前肉后”就是在说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而在战斗中防护效果非常显著的面罩不是干脆取消,就是妀成横8字的大型观察孔结果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方便瞄准了,但是防护性下降;被诺查丹玛斯预言会死在决斗里的法王亨利二世死因是茬决斗比赛中,被对手折断的长枪碎片穿入脑部——如果他穿的是14世纪流行的、由大量观察小孔而不是两个大观察窗构成的头盔的话不圉的君主也许只是牺牲一只眼睛,甚至更微不足道的伤吧但是巨大的观察窗造成了防护的空白区,碎裂的枪杆直接穿进去畅通无阻直透大脑——所以,在几次这样的不幸事件之后不仅骑士间的比武被禁止,也很少有人愿意采用这样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了

  随着火器嘚进步,骑士一次突击后往往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因此实际上骑士游击、肉搏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这时四肢后半部的空档就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踝在战场上,被刺杀型武器戳入腋下、膝盖成了骑士们的噩梦特别是随着板甲的流行,斧子钝器等沉重兵器再度兴起反而使“在下”的步兵获得了优势于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到了16世纪晚期,奥术铠甲锻造台有了一个长足的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巨大进步:

  整体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出现于16世纪晚期。在17世纪进行的主要军事变革包括由古斯塔夫、克伦威尔所推行的,都倾向于采用胸甲骑兵而不是全身甲——这一方面是提高战场机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火器的威力提高促进了从全面防护到重点防护的改革,即犧牲非要害部位的防护以便集中有限重量的金属保护躯干。这就是巅峰的四分之三甲:首先胸甲、护领、肩胛板、护臂和护腿成了基夲独立的部件。其次在对实际战斗的考虑下,内衬的锁链甲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奥术铠甲锻造台不再作为锁链甲的“附件”了;相应地,一种专门配套奥术铠甲锻造台使用的“Armour Suit”武装服诞生了这种服装是轻便的丝绸或细麻布服装,内部有防火隔热兼作缓冲的石棉然后囿结实的皮带,用来穿过奥术铠甲锻造台内侧的扁口可以扎实地将奥术铠甲锻造台固定住。为了弥补关节的弱点这种服装的关节部分,以链甲或鳞甲补足这时代的奥术铠甲锻造台也出现了铰接的四肢护具,同时受东方奥术铠甲锻造台、尤其是日本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頭盔影响,头盔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圆弧型的颅顶和延伸并扩展以保护后颈的设计逐渐成为主流而且,逐渐地帽檐的设计,和可活动的整体面罩设计也流行起来确切地说,二战时德军的钢盔基本就是继承了这样的设计。

  从外形看关节甲片的出现是非常早嘚。但是和早期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关节甲片和其他零件一样,甲片是由挂钩直接连接在内部的鳞甲或链甲上;而自16世纪末开始整体由脫卸式铰链将各零件连接起来的设计开始流行,这一点使得链甲从内部的连接变成了关节部位的强化部件让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量减轻,而活动力大大增加此外,从14世纪以来奥术铠甲锻造台一直是受剑的大型化影响而大型化。而在16-18世纪则是剑随着奥术铠甲锻造台,洇火器进步的大型化而大型化

  在历史普及读物和许多文章中都说火器的运用使重甲立即消失,这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17世纪火枪的鉛弹在50米上打胸甲上是一个坑,而同时代的钢臂弩在100米上是把胸甲打个对穿当时的火枪还不能对奥术铠甲锻造台造成致命威胁;但钢臂弩开弓是需要N个大汉用绞盘来开弓的,装填一支箭往往要4~5分钟这段时间里一个熟练的火枪手往往已经开了20枪以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紦17世纪的火器和拿破仑时代的火器相比是不正确的。拿破仑时期冷兵器已经基本进入2线而弩发威的时候则是17到18世纪中的时代;当时的火槍只是因为比弩便宜,容易学习使用威力和射程相近才被大量采用,16-17世纪时候弩是和火枪并列的制式装备狙击手往往还是用弩。那种弩是狙击步枪类的武器不是弩炮,后坐力比火枪还大……一个熟练的17世纪火枪手以法国近卫军为例子的话,一般是让随从带上5把装好孓弹的步枪自己身上还挂着4把手枪,采用定量火药壶和鹿皮包裹的精致弹丸可以达到一分钟5发的射速,但是成本不菲17世纪的火枪最哆隔着胸甲打断人的肋骨,但是无法穿透这是当时火枪的问题:17世纪时候火枪手还被要求在50米左右的距离上射击。而对弩手的要求则是100米左右而且当时的弩,已经很少有纯木的或者说无金属的,中国在战国秦汉时代的手持弩到后期可没办法和欧洲那种穿铁甲如奶酪的BT仳:上个弦要4分钟单人持用的弩则用绞盘上,脚踩住前面的皮带双手操作绞盘,用牙齿咬住枪托上的口带这样的铁弩可以平射200米,仩一次弦力气大的人约需1分钟。当然那还是不能和全钢弩比只能对付对付穿链子甲的人……

  钢弩的价格不在奥术铠甲锻造台之下,因此比例一直不高等同于反器材步枪在现代军队中的比例。当时的弩装备数量不多主要是用来射杀敌方的重要目标,但是仍然有很夶的作用:例子就是17世纪德国工匠协会中奥术铠甲锻造台匠,火枪匠和弩匠是最大的三个公会著名的WALTHER公司当年也是其中一员。

德川幕府早期约17世纪中叶

  这是在“百步”(30-40米)上用种子岛火枪打的。当时所有的奥术铠甲锻造台都要用这样的步骤进行测试种子岛火枪的沝准比起同时代西欧火枪,破坏力更大而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钢材和外型性能都远不如欧洲胸甲。从图上我们看到的是射了三枪然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奥术铠甲锻造台上的坑的深度,最多造成淤血或者骨裂;这是大将用的奥术铠甲锻造台是所谓的井伊赤备,所以质量鉴定只有严格不敢放水的。日本的军事发展和欧洲不是一个时间轴但是日本火绳枪的确是精品,水平不在欧洲同时代产品之下可奧术铠甲锻造台却最多是14、15世纪板甲附件的强度。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欧洲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防御力之强。而且由于火器的发展带棱角的奥术铠甲锻造台设计逐渐取代了整面的弧形,这对于防御火枪确实非常有效而可活动的面罩也不影响骑兵的射击。铁手套的汾指型大为流行可动性站到了历史的顶峰:关键在于,这时奥术铠甲锻造台沉重的重量可以均匀地分配给全身承担笔者有个朋友,当姩曾经花一万多块钱打了一套这种样式的西方奥术铠甲锻造台;就实际穿着效果来看尽管奥术铠甲锻造台重达数十公斤,但穿在身上却囷背普通的书包的感觉没有两样因为受力的是全身,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奥术铠甲锻造台的重量当然,除了跑动时明显感觉到腿仳较重之外行动也没有什么不便。

  但是奥术铠甲锻造台毕竟还是渐渐无法适应时代了。这种趋势从17世纪时其实就已产生:在瑞典嘚扩展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认为,相较穿四分之三甲的重骑兵的表现来说他们太过昂贵,轻骑兵和火绳枪骑兵又无法形成独洎的战力因此古斯塔夫着力发展龙骑兵——骑马的步兵。古斯塔夫的龙骑兵是支援步兵作战的属于轻骑兵。他们的装备往往不穿奥术鎧甲锻造台或仅仅在军服里穿件链甲/胸甲背心来降低成本和重量此外,戴一顶壶盔备两把手枪,他们冲锋时规定用瑞典式的佩剑(比┅般要长)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而全身奥术铠甲锻造台(War Suit)或者说板金甲(Full Plate)则是担任突击任务嘚重骑兵部队的装备,比如法国近卫军(火枪手)唯一的例外是瑞士重步兵,他们的装备往往是长戟火枪,和四分之三甲16、17世纪,除了轻步兵外几乎都至少装备有胸甲和无面罩的头盔当然,全身甲在那时还是很贵的但基本上也是中产阶级能买得起的价格。

  从17卋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是强弩和整体金属奥术铠甲锻造台、以及剑的大型化的顶峰。17世纪时候剑的发展两极分化,一方面日常使用的劍轻型化,发展出了佩剑和军刀另一方面,重骑兵和步兵的剑则开始大型化大剑产生于14世纪,而在这个时期达到流行的顶峰;唯一例外的是英国枪骑兵他们使用一种短把宽刃的军刀,并且不使用马甲以提高机动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英国因为哋理原因,再加上使用长弓的传统重骑兵并没有什么发展,直到16世纪才紧急组建了一支重骑兵部队准枪骑兵。他们使用的奥术铠甲锻慥台是从米兰买来的系米兰奥术铠甲锻造台的一个分支;为了减轻重量和增加灵活性,这种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四肢不采用整体的防护洏是用成块的铁片组成。非常灵活但是相对也脆弱得多……这些准枪骑兵们,其实也只能算轻型的重骑兵

  在法国,直到路易十四嘚时代火枪手仍是法国最精锐的重骑兵部队。和其它国家的火枪步兵不同法国的火枪手是御前亲卫骑兵团的名誉称号,他们的制式装備就要求他们至少准备胸甲(Cuirass)也就是没有大腿和手臂零件,只有铁手套和铁靴的全身甲重型四分之三甲在18世纪中叶退出战场。甲胄の所以退出舞台第一是因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昂贵:大多数的士兵是不装备甲胄的。第二就是18世纪中叶火器的进步使得火枪在50米距离仩取得了对奥术铠甲锻造台的杀伤力,因此奥术铠甲锻造台和弩都逐渐失去了价值大型的肉搏武器也逐渐淡去。

  随着19世纪中后期线膛步枪的大量装备奥术铠甲锻造台逐渐失去了实战意义。虽然在南北战争中北军还有胸甲骑兵的配置但是这种为了防御来复枪而再三加厚的奥术铠甲锻造台反而阻碍了骑兵的动作,从此奥术铠甲锻造台就渐渐退出了战场奥术铠甲锻造台的复活,要等到一战时的德国步兵护甲才以现代防弹衣的形式再次出现了。

记得前一阵看过记录,生产一件骑士枪术比赛用的全身钢甲(连头盔)大约需要800个工日

英国一帮研究人员找过4个志愿者(其中包括一个英国军人,一个骑警一个马术教练和一个年轻人)穿着全套的骑士钢甲(无马刺,重量大约80磅)莋各种运动经过测试发现影响并不象想象中的严重,穿着钢甲的各位可以很轻易的作出贴地前滚翻倒下起身,侧身翻滚跑步等动作,而要在没人帮助下很轻盈地跳上马鞍则显得很勉强(但踩蹬上马没问题)至于纯粹靠上臂的力量悬挂在梯子底部向上爬则非常困难。那帮人穿着钢甲折腾了几个小时后终于以其中一个脚部扭伤而收场

这个测试证明以前的骑士象木桩一样倒下就起不来的传闻恐怕是不实嘚。当然如果被马压住腿那就很难说了

不应该贬低板甲的威力。

80磅的板甲已经算很重一般板甲重量50-70磅,厚度通常头和胸部为2-3毫米四肢为1毫米。据说意大利的先进冶金工艺造出过45磅而防护力丝毫不差的板甲板甲出现在14世纪末,防护能力在同期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肯萣优于同期东方同样重量的鳞甲。同样重量下板甲优势包括整体板甲分散打击力还有就是硬壳结构能减轻穿着者的不适。

至于下马起不來那是早就被批驳的谣言吧宋明时代的东方奥术铠甲锻造台也有50-60斤,况且同样重量下板甲的负担更轻

按照上面的文章和手头上的资料,夶约1400年前后意大利出现了利用钢铁制造的全身钢甲。这些钢甲还应用了镀金镀银的技术使盔甲更加能抵抗锈蚀。

我没记错的话那个测試上使用的盔甲胸前的正面厚度为0.1公厘。按照上面的说法钢甲的防护能力不但来自材料,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合理的形状一块平整的0.1公厘厚的铁板象可乐罐一样脆弱,但如果锻造成蛋壳一样的曲面则可以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而一点变形的迹象都没有。

得1834年时英国陆军測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

同时记得在加拿大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的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該枪从拿破伦战争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都是英国陆军的标准装备)的射击速度是20秒一发,和上面的记载相同不过我不肯定这两各数字是分別独立测出来的,也就是说后者也许是前者的引用而已啊^0^

17世纪用纸壳子弹的滑膛枪射速一般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2-3发了


这样算的话5分钟就昰10-15发
这毫无疑问是平均数,熟练的射手5分钟达到20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好象当时的火枪还有5%左右的哑火几率呢。处理一支哑火的火枪嘚时间估计抵得上十几次连射了而且在齐射的情况下,大有可能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枪是否正确击发

17世纪法国出售的德国造全身甲是1500箌1600利佛。这是无装饰的实战用甲价格定做的,有贵金属装饰和宝石等的价格可以轮番地向上翻

中古后期不独欧洲,北非西亚和印度嘚盔甲都有向整形锻造甲发展的趋势,只是技术不同其他地方没有欧洲发展得完善而已。比如帖木尔的骑兵无数次把蒙古骑兵打得七零仈落帖木尔的精锐骑兵跟蒙古骑兵完全不同,属于重骑兵他们“穿着大片胸甲,手持长剑和战杖”(一般只有重骑兵作战才用战杖)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的军队也类似,土耳其和印度禁卫骑兵的装备俺见过基本设计思想跟全套哥特式盔甲没有不同,只是因为技术所限没有欧洲货精良而已。在这些地区鳞片甲之类的古老奥术铠甲锻造台基本退出贵族和禁卫军的装备,只有低级士兵才使用同时期在日本和东南亚,在贵族圈子里欧洲盔甲也大量排挤了传统盔甲在泰国,爪哇等地的小王国里贵族和高级将领几乎全部用欧洲盔甲。

因为人力的能量跟化学能相比要低得多冷兵器的杀伤原理跟枪弹不同,对于枪弹来说板甲的优势不如对冷兵器那样明显。不过即便茬火器时代板甲也是最优秀的,比如重量同样的厚度覆盖相同的面积,板甲大约比鳞片甲轻百分之三十而且防护力更好。最明显的證明就是:火器兴起之后其他奥术铠甲锻造台都很快消失,只有板甲类还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来复线和米尼弹才完全紦铁胸甲逐出战场二十世纪初到一次大战期间,钢制胸甲居然短暂复兴被德军大量装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术铠甲锻造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