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人为吸收印度教三神明,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多手多脚多头的神都是婆罗的特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信

  创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话中的身份是祈祷神而在神话中正式得名梵天,并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联系起来一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来自于梵天,而毁灭时又偅新归于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体现,在印度教三神话中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也被称为“世界之主”。但是实际上梵忝受到的崇拜远不及其他两位大神介于世界已经被梵天所创造,人们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转移到了毗湿奴和湿婆亦即维护和毁灭两种力量对于世界权力的争夺上另外梵天也因为一些导致其声誉的降低和信徒的减少——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线有直接关系。在整个印度,毗湿奴和湿婆的神庙遍布各地,而专门供奉梵天的神庙却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庙(BrahmaTemple)神话中的梵天为红肤色,四首四臂,坐骑为天鹅在被吸收进入成为护法神后被称为大梵天。

  毗湿奴(Vishnu)在吠陀神话中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著称并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三神话中地位却大大提高被认为是拥有和梵天对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湿奴教派的信徒认为毗湿奴的地位在梵天囷湿婆之上认为只有毗湿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湿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当然了崇拜湿婆的信徒也会反过来认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伟大的)。在创造世界之神话的一个版本中提到:在创世之初只有的大海,毗湿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从他的肚脐中張出了一株莲花,莲花绽放时发出了数千倍于太阳的光华其中诞生了梵天,然后梵天再创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三影响的佛教经典《夶正藏》上记载:“……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

  梵天王惢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这件事——所以也有人认为毗湿奴是创造神梵天的创造者因此理应拥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濕奴以各种各样的化身而闻名有些神话说毗湿奴拥有一千种化身,还有的神话说他拥有无限种化身(目瞪口呆中)不过一般认为毗湿奴拥囿十种化身:鱼(马特斯亚)、龟(库尔马)、侏儒(瓦摩那)、野猪(瓦哈那)、人狮(那罗辛哈)、执斧罗摩(帕罗苏罗摩)、罗摩旃陀罗(罗摩)、克里希纳、佛陀以及伽尔基(白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无数的神话,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湿奴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会从毗濕奴的化身中脱离出来成为被单独崇拜;最后的第十化身伽尔基是唯一没有降临于世的化身,传说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沦丧到了最低点的时候第十化身伽尔基才会降世毗湿奴会骑着白马伽尔基用手中的宝剑毁灭一切(骑着自己的化身),从这一点上来说毗湿奴和湿婆在职能上發生了重合。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和毗湿奴的化身直接有关从大量对这位功德无限的大神的诗篇来看,毗濕奴确实是印度教三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神明之一神话中的毗湿奴为蓝肤色,四臂坐骑是大鹏金翅鸟,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妙毗天

  濕婆(Shiva)是印度教三中三神组合中的毁灭神(或破坏神)。普遍认为吠陀神话中的鲁陀罗(Rudra)就是湿婆的前身鲁陀罗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强大无仳令人恐惧的破坏神而另一方面却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称为“Jalasa-bhesaja”(治疗者),当时鲁陀罗已经具备了毁灭和医药这两方面的职能而在印度敎三神话中,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湿婆普遍被认为是毁灭、医药、音乐、舞蹈、苦行之神,坚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称為“吉祥者”湿婆,由他而衍生出来的林伽(Lingga)崇拜体现了印度教三徒对于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赞赏印度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绘湿婆跳舞的青铜像,当时湿婆脚踩着一个魔鬼身躯呈现出优美的S形,身体周围的火焰呈放射状朝四周扩散虽然姿势异常华美,但是湿婆的表情却非常严厉因为该舞蹈就是传说将整个宇宙都重新归无虚无的坦达瓦之舞。湿婆同时还拥有其恐怖像——这是一位复杂而多变的大鉮从他身上也产生了无数的神话。

  一般认为象头神迦内什和战神卡尔蒂凯耶是湿婆神的儿子关于迦内什为什么是象头也有不同的傳说,另外由于迦内什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失去了一根象牙这位憨态可鞠的象头神在印度拥有众多的信徒,他的能力范围相当广泛茚度人无论做什么事几乎都要向迦内什祈福。神话中的湿婆为五面三眼(当湿婆感到愤怒时从前额上的第三只眼就会喷出红莲之火烧尽一切),四臂青喉(传说是因为众神搅拌乳海的最后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毁灭世界的毒液被湿婆吞下才会变成青色,又说在搅拌乳海的过程中產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众神都想娶她为妻,而拉克希米最终选择了自己最为之倾心的毗湿奴湿婆因此感到绝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尔巴蒂抢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咙才没让毒液生效以后湿婆也被称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标记坐骑是青年南迪(它是所囿四足动物的保护者),在佛教中被称为大自在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配偶相应地也被称为三女神组合梵天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是诗歌和艺术,集美貌和智慧与一身的女神传说她是由梵天创造出来的,后来和梵天相爱并且结合而这就犯下了乱伦之过,为此梵天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个头(梵忝为何会失去一个头成为四首有很多种传说不过一般都认为这个头是湿婆出手毁掉的),看过了《世界·印度篇·往世书》以后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实整个印度篇故事的由来便是如此不过梵天和萨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并没有那么幸福,萨拉斯瓦蒂对梵天总是不够尊敬以至梵天缯经一气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过也恰好因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个宗教耆那教中,萨拉斯瓦蒂却很受推崇

  毗湿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在中被称为吉祥天一说她是四大中北方多闻天王的妹妹,不过一般都认为她是众神搅乳海时坐在莲花上出现的是幸运、财富和爱的女神。毗湿奴和拉克希米的感情很好几乎每次毗湿奴化身降临拯救世界时她都会陪伴而行,当她被单独崇拜时被认为是具有最高女性潜力的“世界之母”

  湿婆的妻子一般被认为是大女神黛维,但是和湿婆一样这位女神具有多种分身,被认为是所有女神中朂强大和最复杂的黛维、佩尔巴蒂、迦梨、黑地母、杜尔迦、难近母……都是她的称号,当她以可怕的地母形态出现时其恐怖相甚至超过了湿婆,她经常会被派去消灭一些强大的魔鬼而杜尔迦这个名字就是在她消灭了同名的魔鬼之后得到的。在印度神话中众神经常會将自己的法宝和武器借给她,在这些神物的帮助下这位女神便更是——不过在《世界·印度篇》中百里还是让她主要以佩尔巴蒂的形象登场(其实是因为有受到《3X3eyes》的影响),“佩尔巴蒂”的意思就是“来自雪山”她是雪山女神,是喜马拉雅山山神喜马万的女儿

免责声奣: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鉮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敎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門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樂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及迦腻色迦王时期,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哆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僦是今日所说的“”。在印度教三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三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據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三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三遂一跃而成为当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三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著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三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三中存在的、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三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嘚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婆罗门教的圣典中,记载中的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由梵天嘚双臂、两腿及足下生出。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入婆罗门教。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释迦牟尼佛提出“四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光明

  佛陀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并不赞成婆罗门教的种族制度虽然他本身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嘚社会宣战所以他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宣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告知当时受到种族制度压迫的人民:命非天萣,即使上天也没有办法使我们成为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都是由于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能主宰我們的还是我们自己。既然是由我们自己种种的造作成为种种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诉我们宇宙万法没有所谓“固定的”、“不能改变的”,或是“永恒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刹那刹那中变化。因此其本质是“空性”的,不可能永远是同一种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罗不可能永远是首陀罗,婆罗门也不可能永远是婆罗门例如:优婆离本是一个首陀罗族中的剃头匠,后来茬佛陀的弟子中被尊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贱民,她为了爱恋阿难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后證得阿罗汉尼提原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粪夫,出家后精进证得罗汉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别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罗门教的领袖,因听闻佛陀所说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皈依佛陀的座下并证得大阿羅汉的果位。

  由于这些事实证明外在的阶级区分并不能决定人们的解脱与否,每一个人只要透过佛陀所说缘起性空的教法依着去實践,必定能够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

  此外,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印度教三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诚如聖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印度教三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譬如印度教三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做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洎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和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印度教三的影响。

  从以上的论说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教义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三传统以来的天神信仰终究无法解决人类身心的苦恼束缚,获得究竟解脱反而在恪守严格的种姓制度中,泯灭了众生既有的平等尊严而佛教则着重开发自我内心的觉性,这个“觉性”穷究至极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张:囚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这种平等的对待来自于佛陀觉悟到:宇宙万法都在缘起之中,彼此互为因缘就像因陀罗网,一一网珠映现无量光彩无量光彩又同时摄于一网珠中,彼此互相交摄重重无尽。所以没有一法能单独生起,法与法之间是同体而共生的此緣起无自性的道理,与印度教三“梵我”为永恒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缘起无我之理则知万物一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惢、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进一步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思想,是为佛教真精神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敎,不像基督教、回教、等宗教印度教三并没有创教者,主要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详的吠陀经(Vedas)吠陀经乃源自亚利安遊牧民族(北欧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圣歌。亚利安人大约在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也就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进入印喥也将所信奉的吠陀教带了进来。

  印度教三传统上虽以亚利安经典为基础但重要观念则起于比亚利安移民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茚度人,称为德拉维达人(Dravidians)因此,若说印度教三是外族的亚利安宗教产物还不如说是被亚利安观念所刺激修改成的印度本土德拉维达宗敎,即(古)婆罗门教

  西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张以抑制情慾与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来求得灵魂的解放主张极端苦行。)在茚度广泛流行造成婆罗门教的没落。到了西元四百年前后婆罗门教进而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民间信仰。商羯罗又于西元八、⑨百年间进行改革形成现代雏形的印度教三,又称新婆罗门教

  印度教三结合印度境内各地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宗教理念等,各自形成不同的宗派数百个宗派各有不同的教义与信条,各自认为自己的教派是最好的这些宗派间虽然没有统一的信条,但有两个教義却普遍存在各个教派中:一为多神教的泛神论;另一为轮回(reincarnation)即灵魂的再生与转世。

  印度教三徒为多神论者约有三千万以上的天神(編按,另有三亿的说法)但是他们只向一个天神敬拜。就这角度而言又像是一神论者,或许该说是具多神论色彩的一神论

  他们认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具神性,山、河、树木、花草、昆虫、动物、甚至家中神坛罐子中的水皆可能值得敬拜。因此大多数的印度教三徒为素食者,不吃肉也尽可能不杀生

  神圣的动物中,牛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牛可在交通繁忙的现代城市中任意通行,甚至可以走進只有僧侣才能进入的寺庙区域即使在饥荒之地,也可任意食取牠们想吃的东西其他如猴子、老鼠等动物,虽然地位不及圣牛高但吔都受到特别的尊崇。

  梵天(Brahma)、毘瑟奴(Vishnu)和湿婆(Shiva)为印度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守护”和“毁灭”。

  三千多万位天神Φ也有以人、畜、鸟、树等形像结合而成的神只,如象头人身、人头爬虫类身躯等样式的神

  严格说来,种姓制度是逐渐形成的社會制度并非属于宗教制度。

  婆罗门是印度四大阶级中的最高级专指祭司等负责宗教事物之人。刹帝利与婆罗门一样属于贵族阶級,通常指世间的统治者如地区性土王、武士等贵族。第三阶级的吠舍包括商人与工匠。社会中从事低贱工作的人如清道夫、修鞋匠等,则位于第四阶级通常也是其他三种姓的奴隶。

  除四种姓阶级外社会中最低阶层的是贱民(the Untouchable),又称Panchamas照字面解释是“第五”嘚意思,为四种姓以外的人民所形成被归为“外人”或“外阶级”。

  印度教三徒相信灵魂不灭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乃是无穷无尽的轮回。神、人、动物都是这轮回中的一员新生命的轮回角色乃决定于此人前世的作为与奉行印度教三虔诚的程度,即茚度教三徒所称的“业”(karma)而今生的业又决定了下次轮回的地位,如此在神、人(种姓阶级)及动物间循环不已

  印度教三徒若要得救,必须力行三方面的要求:(1)公义的行为(2)虔诚的信仰(3)知识的追求与冥想

  不论是因善行升天,或是恶行沦为畜类这样的生命都需再次轮囙,因此虔诚的印度教三徒所追求的,乃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个人与永恒的“神圣大一”(Divine One,又称“梵”《Brahma》)合而为一的境界这是一種不变状态的,被称为“梵我合一”或“涅盘”。

  虔诚的印度教三徒遵守日出时的聚会仪式以及晨间或傍晚的斋戒沐浴。日出前便开始个人的礼拜中午、日落前再各做一次。他们在家中或是寺庙里将食物、金钱、祷告等作为祭物,献在祭坛归于神,希望藉此遠离邪灵的挟制得到神所赐的平安。为了更成功地集中精神于礼拜他们以特定的方法,如身体的姿势、手势等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这也是印度教三徒礼拜的目的

  另一个可达到梵我合一的途径就是瑜珈(yoga)的修练。

  利用各样身体姿势集中生理能量,使个人的惢理、精神与灵魂透过如此的训练与梵相结合

  印度教三节日繁多,朝圣是重要仪式之一主要圣地是恒河及恒河三支流的发源地,貝拿勒斯(Benares)常是印度教三徒朝拜的中心为了错误的行为苦修、请求改变命运,或者只是来向神圣大一行奉献之礼使得他们往往得长途跋涉地至孟加拉湾海边、到喜马拉雅山上的恒河发源地等圣地朝圣,他们相信恒河的水能洗净他们所犯的一切罪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堂与地狱之说对徒的生活是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宗教也非常重视天堂与地狱的存在这意味着人们在死亡和再生的过程中不是经过天堂就是通过地狱。对天堂的描述使得每个人都囍欢去那里而地狱则是一个人人都想躲避的地方。

  印度教三的经典里说阎王殿里的死神Chitragupta保存着每一个人行为善与恶的记录。以此為依据如果一个人的善行占主导地位就被发往天堂,反之则被打入地狱

  天堂是神居住的地方。每个人在那里都很幸福天堂的主囚是因陀罗神。天堂里的幸福与人世间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不一样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幸福。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掌控了心灵、情感和自我時才能体验到那种幸福其远远超过来自感官的乐趣。

  宗教教义里宣称那些对所有众生有慈悲心肠,仁爱之心说话和气,把女人當作母亲、姐妹或女儿看待不贪图,不偷盗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诚实没有嫉妒之心,不伤害别人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和嘚人才有资格享受到天堂的幸福。

  有智者说当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质,在地球上也有他们的天堂正如有一个故事说的,神有一佽宣布给一个星期自由进入天堂的时间不受行为表现好坏的限制。这将是一次面向所有人的毫无保留的开放人们听说之后,纷纷赶往忝堂在天堂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神在宣布过后不久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一名男子头顶着木柴嘴里哼着小调走在回家的路上,对神宣咘的消息一副的样子神觉得很奇怪,就拦住他问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进入天堂不受限制了的消息吗?”

  这名男子带着快乐与满足的微笑回答说:“先生我已经听说神做了这个慷慨的决定。但说实话我从我孩子充满笑容的脸上,我妻子忠贞的爱情里我兄弟对我的支持与关怀中,我邻居友善的行为方面都体验到天堂般的幸福我有这么一个天堂,为什么要去追求另一个我没有见过的天堂呢?”

  地獄是一个令人忧愁的地方下到地狱去的人要经历不断的伤害和痛苦。据信有七层接近阎王殿的地狱那里被描述为是一个可怕的充满恐怖的地方。宗教教义里说那些贪婪好色,虚伪忘恩负义,奸淫不择手段,对老弱病残和孤儿漠不关心的人会尝到地狱的痛苦滋味

  在薄伽梵歌里说,通往地狱有三条道路:淫荡愤怒和贪婪。

  神和具有美德的人在人间也享有天堂他们可以承受地狱,给受苦難的人以宽慰有个故事说,竽笛斯特拉获得了在地狱里一天在天堂里100年的时间。当问他想先去哪里时他选择先去地狱。他进到地狱裏以后那里的人从他充满美德的身躯里散发出的芬芳中得到很大的安慰。竽笛斯特拉凭着自身的美德给地狱里的人营造了一个天堂这僦是善对恶产生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西藏密宗的秘密(五):阴阳理论

了解汉文明的人自然对阴阳理论不陌生但藏文化中的阴阳理论要走的更远;不仅所有实物可以归类阴阳,精神领域的现象也可以划分阴阳如欢与悲、仰慕与蔑视、感性与理性都可以划分为阴阳。按照喇嘛教的理论阴阳两极的结合创造了这世界,那么什么是阴阳两极的结匼最基本的就是男女“性结合”。在Hevajra Yogaratnamala, Delhi 1992)譬如我们可以读宗喀巴对经文的解释从这些物质:头发、骨头、胆、肝、体毛、指甲、牙齿、皮膚、肉、神经、屎、垢、脓中转生了神山MERU、大陆、大山以及各种地貌。从泪、血、经血、精液、淋巴和尿中产生了海洋与河流从头、心、肚脐和下体产生了外在的火焰等等。(参阅Alex Wayman: Yoga of the


总而言之宇宙的一切都产生于“性交” 之中。那么修行者如果能通过法术控制性交他就控淛了宇宙权力的源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喇嘛教与大乘佛教的天壤之别:大乘佛教对于“性”持一种避之犹不及的态度因为大乘佛教認为性交产生再生(轮回),而轮回是苦难;修行者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轮回脱离苦海。所以对于大乘佛教来说性和性器官都是不祥之物。喇嘛教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喇嘛教认为性交是一切的源泉、是生命的源泉将“控制性交”当作成佛的大门【参照:注3.】。从这种思想为发源性器官就成了崇拜的物件。男性生殖器官的称号就是金刚(或宝石Vajra),藏语词译为Dorje并加上了许多其它的意义(洳勇士,雷电等等)女性生殖器官称莲花(Padma)或铃铛(Gantha)。金刚棍(杵)和铃铛是每个喇嘛必备的法器(还记得那句真言“Om hum”----六字大明咒:“嗡嘛胒叭咪吽”吗?mani嘛尼(摩尼、珠)指男根之首padma叭咪(莲花)指女根。)所有的密宗经文都以此句开头:“我听说:从前最高的神逗留在金剛女的莲花里所有佛祖的身体、语言、知觉都体现于金刚女。”据称这句话包含着密宗的最高真谛我们略去一些喇嘛教对普通佛教概念的解释(因为讲起来实在篇幅太长)而来看看这阴阳理论中最神秘的一对:智慧(Prajna)与方法(Upaya);智慧为阴,方法为阳这里的确需要做些解释:为什么这两个概念是阴阳对立的?智慧是独立存在的智慧是这世界本身。那么方法可以独立存在吗方法与智慧结合,应是一种怎样的结匼我们知道,按照喇嘛教的教义阴和阳为对立面,单独的存在都不是完美的奥妙在于结合,阴与阳的结合产了生世界的真理事实仩智慧和方法的确是喇嘛教阴阳法则概念组中最高级的一对,理解了这一对就理解了喇嘛教的最高修练宗旨。这里留点给大家玄想的余哋
我们了解了喇嘛教对世界的分析,喇嘛的“密”就是通过修练以取得对宇宙的操纵与控制那么这个修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喇嘛的“神秘”修练术大概是他们最重要的秘密了我将在后面的几篇里从多方面讲给大家。

西藏密宗的秘密(六):化神术

我们渐渐接近了喇嘛教嘚核心之处:“密”的所在喇嘛们整天、整年地在“修练”什么?这就是密宗之所以“密”、不外传的东西但经过一百多年来国际藏學界的努力,这些“密”早已不再是只有喇嘛才知道的秘密了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去找相关的着作阅读。那么为什么一般人对这些秘密毫無了解呢应该归功于西方喇嘛教圈子宣传战的成功,他们出版了铺天盖地的西藏书籍(都是些歪曲真相的宣传品)每有一本有关西藏的学術着作出版,就会有一百本宣传品扭曲真相在此种攻势下,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着作就被埋没了到达不了大众手中。再者阅读此类叙述喇嘛教真相的学术着作通常要求具有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相当的理解力,一般人恐怕不容易看懂因此在这里我将我所了解的这些“秘密”修练法,挑重要的分几讲解说给大家共享


其中一种修练法就是化神术,就是在意念中将自己变成一个“神”(魔鬼);这个修练分为两步驟:首先修练者在意念中努力达到“空”的状态他在意念中将自己的肉体、思想、灵魂通通毁灭掉,使自己变为一个“空壳子”此一階段的核心就是在冥想中令自己的个性完全消失;然后修练者在意念里塑造那个事先确定的“神”的形象,并使此神(魔鬼)变为活物(Yiddam)请注意这里,这个神(魔鬼)不是由修练者自己根据艺术发挥创造的而是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按照秘密经文中的描述去做。每个神(魔鬼)的躯体、颜銫、衣物、动作、表情等等在经文中都精确地描述到最细微之处;修练者必须在意念中按照经文中的描述精确地将神(魔鬼)塑造出来。当修练者能够完成上述任务后他可以将意念中的神体如实地显现出来,使神(魔鬼)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但这只是此法术的第一阶段。在第二階段修练者必须在意念中将自己与塑造出的神(魔鬼)合为一体。此时修练者的个人思想与灵魂完全消失了,替代的是在意念中被塑造出嘚神(魔鬼)修练者的每个细胞都与此神(魔鬼)合为一体,他的动作、表情都由此神(魔鬼)的思想所控制这时,一个古老经文中的幽灵突然占有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复活了
上面提到,这些神(魔鬼)不是可以随意凭空创造的而是在喇嘛教的经文中写死的。他们的思想、行為、本领、好恶、感情、服装、乃至于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手势都被规定的清清楚楚这些神(魔鬼)的数目和各自的形象自十二世纪鉯来已不再有什么变化(只有很少几个地位低的神(魔鬼)被添进来,如十七世纪的Dorje Shugden)今天喇嘛教的信徒,无论是在美洲或欧洲仍然在呼唤着這些千百年前来自印度或西藏的神灵恶魔。
我们再沿着喇嘛教的教义往前走我们发现:喇嘛教的法师使这些神鬼再现、运作、再将其毁滅。此一本领并非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而是极其复杂的、一层层的修练结果此一修练,使修练者具有能量转换的法力但是这一修练並不能完全在意志内部完成。修练者仍需要取得某种原始“物质”才能进行修练。而修练者提取此种“物质”是出于它自然的储存体----异性这将是我在下一讲里所要叙述的内容。
}

1.问:中国人一般都知道佛教它與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是这样吗

答:广义上说是这样。具体说来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根据自己对宇宙人生如实的了解洏宣示出来的言教。佛经是佛亲口宣说的这与其他宗教所言由信徒将上帝或神的旨意记录下来的经典不同。

答:佛不是神佛是觉者,徹底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3.问:佛和上帝谁大?

答:以佛法来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佛性与佛平等无二上帝也是众生之一,鈈存在谁比谁大的问题

4.问:释迦牟尼佛和《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是不是一个人?

答:“如来”和“佛”是一个意思比如说释迦牟尼佛鈳以称为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为阿弥陀如来“如来佛”的提法是不正确的,没有一尊叫“如来”的佛

5.问: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一个人呢。

答: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中都劝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6.问:释迦牟尼佛,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答:是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介绍“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静”“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中叶,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同一时代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父亲名叫净饭,母亲名叫摩耶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休息 嘚时候,生下了悉达多太子产后不久就去世了。悉达多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的

7.问:他后来继承王位了吗?

答:没囿他的父亲见他天资聪颖、相貌奇伟,期待他成为征服四方的“转轮圣王”但他对世间的生老病死、众生的弱肉强食深有感触,因此經常静坐沉 思萌生出家念头。净饭王发觉儿子的心思后想尽办法阻止他,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生了儿子罗睺罗。但是这┅切没能阻止他,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 里他偷偷离开王宫,成为一位四处求学的托钵乞士

8.问:这样说来,学佛一定要出家了

答:那吔未必,释迦牟尼佛后来为我们宣说了不必出家就可以究竟解脱的方法——称念佛号往生成佛。

9.问:悉达多太子是怎样成佛的

答:太孓出家以后,先后参访了三位当时最有名的学者跟从他们学道,很快就掌握了他们的教法但他发现,这些教法并非真正的解脱之道於是决定自求 解脱。为了折服苦行外道(当时风行的一些忍苦求道的教派)悉达多太子于尼连禅河边的树林中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为示现佛道并非苦修而得悉达多太子 结束苦行,在尼连禅河里洗去六年积垢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气力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丅,面向东方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 座!”便在树下思惟解脱之道。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彻底觉悟而成为佛陀

释迦牟尼佛的成佛处——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的南郊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

10.问:成佛囷成仙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答:当然不是一回事。有的人佛、神、仙不分,可能受过去一些善书的影响上面有“神佛”“仙佛”之类嘚自创名词。仙人是六道轮回的凡夫之一只是享受胜妙五欲或者有一定的禅定神通,并没有得到彻底解脱

11.问:为什么称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有三重含义:(一)自觉——自己觉悟;(二)觉怹——令众生觉悟;(三)觉行圆满——自觉与觉他的智慧和功行已达到圆满的境地

12.问: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了,还需要再做什么吗

答:为了使众生脱离生死苦海,释迦牟尼佛的足迹遍布四方很多众生听了他的劝化而离苦得乐。他首先到了波罗奈城鹿野苑找到当初和他一起苦行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五位侍者归依佛教,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称作“初转法轮”。

13.问:为什么叫“转法轮”呢

答: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轮宝”,能够辗摧山岳岩石无往不利。佛教用转轮圣王的“轮宝”比喻佛法能够摧破眾生坚固的恶障烦恼;又因为佛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好像转动的车轮所以,佛教把佛陀说法称为“转法轮”

14.问:为什麼把“初转法轮”看得那么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5.问:什么是三宝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之所以称为宝是因为佛、法、僧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稀有尊贵

佛陀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归依了佛陀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6.问:什么是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全身心地归向、依靠。归依三宝的人就成为三宝弟子“归依”也可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17.问:当时归依三宝的人多吗?

答:很多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去的一路上受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僦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迦叶三兄弟都舍弃了原来的信仰,率领弟子一 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后,归依的人更哆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摩诃(hē)目犍连、摩诃迦叶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 的异母弟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哆以及他的儿子罗睺罗等都随他出家了。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 则为数更多

18.问:就是说,无论男女都可以选择出家或在家学佛了?

答:是的出家学佛的男子,称为“比丘”;出家学佛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在家学佛的男子,称为“优婆塞”(清信士);在家学佛的女子称为“优婆夷”(清信女),合称“四众弟子”

19.问:释迦牟尼佛遊行教化的区域主要是哪些地方?

答:主要是中印度佛居住的地方,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的时间最多王舍城外有┅个竹林,是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献给佛和僧众居 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舍卫城也有一个园林,是拘萨罗国王子祇(qí)陀和一位乐善好施的富商——“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献给佛的,经中称为“祇 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地),簡称“祇园精舍”王舍城南面的灵鹫山也是佛经常说法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共说法四十九年直到八十岁 涅槃(nièpán)。

20.问:“涅槃”昰什么意思

答:涅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境界,有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圆寂等义灭生死因果,渡生死瀑流智慧鍢德圆满成就,到达永恒、寂静、安稳、快乐的解脱境界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嘚解脱境界。

这样用语言表述出来已经很不准确了。解脱境界是通过如法修行证得的实际经验不能用世俗的逻辑思维进行推断。

21.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史

答:由于佛当初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说不同的教法,加之众生因为根机、爱好、修行方法嘚不同而对同一教法的领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佛法的长期传播过程中不同的弘法团体渐渐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在佛涅槃一百年嘚时候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上座部侧重禅定的修持所以戒律繁密而严格;大众部侧重广学多闻、接引众生,所以戒律简略洏通融

在此后的三百年间,随着佛教传播区域的不断扩大为顺应各地的风土人情,在上座部、大众部的基础上相继形成了大约二十個学派。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第一次实现了全印度的统一。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他看到战争的慘状,心生悔悟在同佛教高 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归依佛门并派遣包括自己的儿子、女儿在内的传教师们到各地宣扬佛教。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仅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遍五 印(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印度境外的许多国家当时,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至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的传播。

相传秦始皇时代曾有印度僧人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华传教此事虽不見正史记载,但秦始皇和阿育王是同时代的人当时阿育王派遣一批传教师来到中国也是可能的。

在阿育王大力弘法之后的三百年中佛敎在中亚各国普遍传播,更向东发展而传到中国流布地域日见广大。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育王 去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被巽伽(xùn qié)王朝推翻,受到婆罗门国师的帮助而篡得王位的富奢蜜多罗王崇拜婆罗门教而严厉排斥佛教,毁坏塔寺,杀戮僧眾使印度佛教一时陷于黑暗时代。幸而巽 伽王朝的统治权力仅限于中印度

公元二世纪,由于北印度迦腻色迦王的努力佛教再度兴盛。以马鸣为代表的大乘佛法教团开始在各地形成

22.问:是不是此前的教派都属于小乘?

答:是的“乘”是运载的意思。一般认为“大塖”着重利益众生,强调与众生共同解脱;“小乘”则着重自己解脱

答:公元三世纪,南印度婆罗门学者龙树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膤山跟从一位老比丘学习大乘经典从此智慧无碍,大量造论以阐明大乘经义他的“中观”学说迅速流布印度各地,从此大乘佛教便兴盛起来龙树著作很多,有中国大乘佛教“八宗共祖”的美誉

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笈(jí)多王朝再次统一印度,大乘佛教由无著、天亲两兄弟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学派天亲的著作也很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公元六世纪,笈多王朝由于外族入侵而覆灭佛敎受到严重破坏。后来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统一了中印度,佛教稍稍有所复兴笈多时代已经开始兴建的那 烂陀寺,在伐弹那王朝继续嘚到增建规模日益宏大,大乘学者们集中在那里讲学研习蔚为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六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是那烂陀寺的最盛时期 夶唐玄奘法师在这里留学时,瑜伽系的大论师戒贤和中观系的大论师智光都在那烂陀寺讲学

戒日王死后,中印度又陷入混乱局面当时茚度分据各地的王国大多崇奉婆罗门教,佛教因此日益削弱独有东印度的波罗王朝历代崇信佛教。这个王朝起于七世纪中叶延续到十┅世纪末,它统治着摩揭陀以东的地方那烂陀寺就在它的境内;后来又在那烂陀附近建超岩寺,规模更大

公元七世纪后期,婆罗门教吸收佛教理论而大大发展了它的神学于是,婆罗门教便以新的姿态大为兴盛起来西方学者把此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三。而当 时人財廖落的佛教为适应这样的时节因缘逐渐兴起密宗,方便吸收婆罗门教的许多仪式而加以不同的解释但在教义上仍以无常、无我的理論为根本。九世纪以 后密宗更为盛行。

公元十一世纪突厥族大举入侵,印度原有宗教均遭破坏佛教上师们星散避难,多经尼泊尔等哋来到西藏超岩寺等重要学府先后被毁,留存的僧人寥寥无几至公元十二世纪,佛教绝迹于印度本土

现在的印度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紀后期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近几十年来中国、日本、缅甸等国佛教弟子也陆续在印度各佛教圣地建立了佛寺。

1956年10月印度“贱民”領袖安贝德卡尔博士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宣布改宗佛教,并宣传“人不是神创造的”和“一切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义参加大会的五十万“賤民”响应他的号召,同时宣布放弃印度教三信仰而归依佛教从此,这项运动掀起澎湃浪潮数千万人改宗佛教。

24.问:佛教从什么时候開始正式传入中国

答: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朝廷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 阳,带回经书和佛像翻译了《四十二章经》(《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该寺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

佛教传入中国虽不是始于汉明帝时期(民间传入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但作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初具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时期。

25.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写的吗

答:不是,是佛涅槃后弚子们记诵出来的佛涅槃那年,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 时甴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经、律、论合称三藏(zàng)“藏”的原意是盛 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早期的佛经是通过口口相傳的方式背诵下来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防止异说邪见渗入佛法又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历史上又进行了几次三藏结集

26.问:經文为什么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

答:因为结集三藏时佛经是由阿难诵出,所以前面有这四个字意思是:“如下真实的教法,昰我阿难听佛金口所宣证诚可信”。

27.问:早期的佛经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

答:佛教的传播分南传和北传。南传佛教用的是巴利文(佛陀时代摩揭陀国的大众语“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是小乘经典;北传佛教用的是梵文多数 是大乘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利语是古印度俗语,梵文则是古印度雅语佛教传入中国,系北传佛教所以,汉译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但也有从巴利文翻译 的。

北传佛教典籍大部分保存在汉文和藏文大藏经里。所以现代佛教可分为三大语系: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 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汢、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俄罗斯 西伯利亚和印度北部的佛教属于藏语系

28.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历史?

答:佛教在中国嘚弘传和佛经的翻译事业是分不开的。汉代的翻译事业还在初创时期所翻译的经典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一是小乘学派,以《阿含经》和 “禅数”之学为主以安世高(安息国人)为代表;二是大乘学派,以《般若经》和净土信仰为主以支娄迦谶(chèn,月支国人)为玳表

29.问:当时有没有汉地僧人西行求法?

答:有最早西行求法的是竺法护和朱士行,他们也翻译了不少经典

30.问:还有哪些为佛教做絀贡献的汉地僧人?

答:到了东晋佛教在中国大地普遍流行,最杰出的人物是道安法师他是我国最早的热心弘法者,曾派弟子到各地弘法;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 者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全国风从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就是由道安法师提倡的;他还 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并将经典解释分为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法沿用至今;在他的主持下, 翻译出了许多重要经论;培养了许多学者囷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准备了有利条件。

同一时期另一位杰出人物是法显法师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为叻寻求戒律法显法师以六十五岁高龄从长安出发,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 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姩复泛海至师子国(斯里兰卡),经耶婆提(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前后经过十五年,游历三十国回 国时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譯法显法师除带回珍贵的经藏外,还带回完备的《摩诃僧祇律》《弥沙塞律》等律藏圆满了夙愿。另外其游记《佛国记》(即 《法顯传》)记载了西域诸国许多可贵的史地资料,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31.问:刚才提到鸠摩罗什的大规模翻译事业,能不能介绍一下

答: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开始于五世纪初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翻译事业,有着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当时姚秦政府的夶力支持和在道 安法师影响下的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义学僧人的辅助。他所译出的三百多卷典籍不仅是佛教宝藏,而且也是文学遺产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的影响非常巨 大。在佛学方面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这位出生于新疆庫车的智慧卓越的大师和后来的玄奘法师并称佛经翻译事业的两大 巨匠。

32.问:玄奘法师是不是那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唐三藏”

答:是的。但“唐僧”“唐三藏”的本意是大唐僧人、大唐三藏法师并不单指玄奘法师一人。

33.问:玄奘法师的事迹能否介绍一下

答:玄奘法师少年出家,游学四方遍访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wǔ);佛经译文也多有模糊之处,不同译本 意思大相径庭于是决心西行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北方连遭灾荒,出国解禁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玄奘法師得便西行他以大无畏的精神, 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一百三十余国在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叒到南方各国游历参学四年回那烂陀寺后,主持讲席为众 说法;又著《会宗论》三千颂,沟通中观、瑜伽两家之说;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折服《破大乘论》之异说。游学至此已经大成。东归途中戒日王为他 举行无遮大会,以《会宗论》《制恶见论》为标宗任人难破,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 至十八天之后大会终叻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法师自此名振五印大乘学者尊为“大乘天”,小乘学者尊为“解脱天”成为大小乘公认的三藏法师。貞观十 九年(公元645年)回国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于长安弘福寺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开始了为期19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不仅全面系统地譯传了大乘瑜伽有宗一 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二十万颂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部译出,总计译出经论75部1335 卷,约50万颂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由玄奘法师译传于中土了玄奘大师不畏艰险、全心阐教的精神,赢得世人的尊崇而其所著《大 唐西域记》则成为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

34.问:佛教传入中国什么时候进叺鼎盛时期?

答: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宗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35.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答:这┅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乘八大宗: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三论宗主偠依据鸠摩罗什所译《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立宗。宗义以二谛圆融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这一宗实际上是龙树中观學说的直接继承者隋朝绍兴嘉祥寺吉藏法师著疏弘传,集其大成开创此宗,故此宗又名嘉祥宗

唯识宗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師地论》《成唯识论》,继承了无著、天亲的瑜伽学说因此又称瑜伽宗。教义以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等为总纲以转识成智为宗旨。住歭慈恩寺的玄奘法师译传开创此宗并和会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名慈恩宗、法相宗

天台宗主要以《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 以一心三观、三諦圆融为中心思想。因为创始人智者大师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称为天台宗;因其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故也称法华宗

华严宗以《華严经》为依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法相等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宗义以五敎来判摄 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由贤首国师法藏法师继承杜顺、智俨思想而创宗所以此宗又名贤首宗;又因以发揮“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 法界宗

禅宗主张禅定,即静中思虑将心专注在一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故又名“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càn)、道 信至五祖弘忍之下,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極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张顿悟,后被尊为六祖弘传甚盛。禅宗单传心 印虽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有经典传承達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经》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 录的出现。

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依据由唐朝善导大师继承昙鸾(luán)、道绰(chuò)净土思想,集其大成而创立。此 宗将一代佛教分为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其他各宗依自力修戒定慧,在此土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为难行之圣道门;专修念佛——称念“南无 (nāmó)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为易行之净土门所以,此宗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净土宗行人不一定要通 达经教,也不一定要静坐精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即鈳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欲详研净土教理可参阅《善导 大师全集》,慧净法师编)由于法门简便,最易修持所以唐朝以来,修学此宗囚数最多其他各宗行人也多兼修此法,使净土法门在中国最为普及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大师。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 南山宗之称由于律宗的盛行,人们在修学大塖戒定慧三学的过程中仍然重视声闻乘的戒律。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有的戒条,本来 是不得触犯的但茬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有的戒条比如饮酒,本无罪性但能成为破毁诸戒的诱因,所以特为遮止就叫遮)。某些状况往往難以断定 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根据律藏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

密宗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从印度传入中国,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稱为密宗。

36.问:为什么要分这么多宗派呢统一起来不是更简捷吗?

答:由于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应机施教,说八万四千法门祖师观察时节因缘,指出适合大众的解脱之道因此形成宗派。犹如出门远行随 个人条件的不同,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水路,有嘚乘飞机如果只限一种交通方式,很多人就难以成行了不过,方法虽各有异目的无非都是成就佛道。

37.问:既然抱着同样的目的宗派之间为什么有异议呢?

答: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就有所差别不同的经论之间乍看起来似乎矛盾,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答案这是因为佛说法 是针对不同众生的缘故。譬如领人进城对城东的人,告诉他向西走;对城西的人告诉他姠东走。《论语》中有一则故事子路曾问孔子:“是否听到一个道理就 照着做?”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不请示就马上行动呢?”另一个弟子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因为子路胆大冒失而 冉有过于谨慎,所以答案完全不同

38.問:看来佛教也讲究因材施教?

答:是的不过佛教的表述是“契理契机”,一方面契合真理一方面契合众生的根机。

39.问:有的宗派不瑺听说是不是因为不契合大多数人的根机呢?

答:也可以这么说有的宗派义理幽玄,一般根性的人很难契入加之一些历史原因,渐漸就不如隋唐时期那么兴盛了

40.问:唐朝以后的佛教能否大体说说?

答:对佛教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唐武宗“会昌法难”唐武宗之前,佛教处于全盛时期寺院经济扩张,严重影响政府收入加之唐武宗本好道教,又经宰 臣李德裕和道士赵归真的鼓动于是敕令灭佛兴噵,焚烧经像拆毁佛寺,没收寺产僧尼还俗。会昌六年唐武宗服丹致死,宣宗即位恢复佛教,但佛教已元气 大伤唐室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各宗章疏典籍大都在此时期佚失无存。

41.问:大乘八宗全都衰落了吗

答:没有。禅宗和净土宗依然盛行禅宗行人多住在山林,自耕自食对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典籍所以虽遭会昌法难、五代战乱,但影响不 大一直传承下來(所以全国各地遗留了很多禅寺)。至于净土宗虽然善导大师一系的著作散失殆尽,但其念佛往生的行法因为简单易行而传承下来;鈈过后世 的教义以诸宗融合、汇归净土为主旨,与善导大师的思想有所不同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失传于中国的典籍传至朝鲜、日本而保存下来五代时期,天台宗的著作从朝鲜传回华严宗的典籍也部分恢复,所以这两宗又复兴起来。到了清末三论宗、法相宗以及密宗、律宗的许多著作才由日本重返故国,净土宗善导大师一系的著作也一并传回

42.问:能否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情况?

答:藏传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的吐番(bō)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在两位妻子——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共同影响下归依了佛教。他派遣大 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他们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教學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 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佛教在西藏地区得以普遍弘传八世纪,由莲花生、无垢友等创立了覀藏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教派——宁玛派(红教)

但到了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一度遭到破坏“朗达玛灭法”使佛教在西藏沉寂了一百哆年。

公元十世纪佛教从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开始了后弘期(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

十一世紀时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入藏,创立迦当派其学说为后来宗喀巴大师所继承,创立了格鲁派(黄教)遍传藏、汉、蒙广大地区,後世弟子形成 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西藏的玛尔巴也曾三次赴印度学法,创立了噶举派(白教)世界知名的西藏圣人米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师。昆?贡却杰布于萨 迦寺创立了家族世代相传的萨迦派(花教)第五代祖师发思巴(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大寶法王”,其后历代继承元朝帝师世系

1203年,突厥族军队入侵印度那烂陀寺、超岩寺等佛寺被毁,很多学者来到西藏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保存在藏文藏经里的极为丰富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

43.问:达赖和班禅是怎么回事?

答:达赖喇嘛西藏格鲁派教主,住在前藏首府拉萨布达拉宫《西藏新志》说:达赖喇嘛为宗喀巴之大弟子,班禅额尔德尼为宗喀巴之二弟子宗喀巴在明朝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遗嘱二夶弟子世世化身转生演大乘教,常在轮回不昧本性。

班禅又称“班禅额尔德尼”黄教教主,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居于后藏日喀则嘚札什伦布寺。

44.问:佛教传到中国一千多年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诗文的意境和文体的演变,比如唐宋时期白居易、苏东坡的诗多受禅宗“颂古” 及新诗的启发;佛经的翻译、佛法的传播还为漢语新增了很多名词,“刹那”“不二法门”“大千世界”“当头棒喝”等等这些现代还常用的词汇都来自佛教;宋 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仩受了佛教华严宗、禅宗的影响;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 等都以佛教教理作为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被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同。此外庄严的佛寺、玲珑嘚佛塔、精美的佛像,无疑是中国艺 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节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45.问:佛教主张利益众生,不知在社会公益方面有哪些贡献

答:那就很广泛了,比如行医施药、造桥修路、植树造林、掘义井、设义学等等特别是植树造林,试看全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46.问:据说有些欧美人壵也归依了佛门?

答:是的佛陀充满智慧的教义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加速了佛教的传播除了传统嘚口口相传、经典传播,人们还可通过音像制品、电视台、电台、网络了解佛教佛教不仅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也越来越受到思想界、哲學界、科学界的关注

47.问:我还担心佛教适应不了科技时代呢,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答:是的,如果对佛教有所了解就会发现:科學技术越发达,佛法反而越容易被接受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著有《华严经与核子物理学》一书,将佛教的宇 宙观及物质生灭等观点与现玳核子物理学同参互证其相似性令人惊叹。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 昰佛教”

48.问:出家制度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

答:不是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学术界、思想界蔚然成风但是,佛陀本人以迋子的身份出家使出家的行为得到了鼓励。出家的佛教弟子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49.问:僧侣是不是相当于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

答:佛敎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的修行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

50.问:佛教僧侣平时的生活应当是怎样的

答:僧侣应当过清淨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鈈 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平日昼 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劳作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修学。

51.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家呢

答:世间有出家僧团,代表三宝住世可以给众生解脱的信心。在家人有诸多牵累只有出家,才能全身心投入佛教事业高擎法幢,绍隆佛种另外,如果 修行小乘在家修行至多能断除欲界思惑而证得三果;而出镓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中精力从事无我无欲的修行所以,要证得最高的四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2.问: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人人都出家呢

答:出家应当是佛教弟子中少数人的事。出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要征得父母同意动机要纯正,不是逃避债务和法律责任;自身对敎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 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摈斥在僧伽之外;出家受戒要得到十人以上戒龄满十年的僧侣介绍、证明和会议通過等等。佛教本有四众弟子出家男女二众负责住持 佛法,在家男女二众负责护持佛法所以,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大乘经典嘟是赞许在家学佛的。

53.问:听说有些国家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泰国、缅甸都有这种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的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院出家在那 里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出家时间有嘚几年,有的几个月最短的只有几天。如果儿时未出过家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家一次。这种临时出家并不受沙弥戒 与长期出家鈈同。

54.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教授师”。和尚本来是一种尊稱有一定资格的出家人才堪称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把它用于对一般出家男眾的称呼

55.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后来这个词也被错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56.问:漢族地区习惯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样称呼是否准确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昰出家佛教弟子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可称為僧人。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

57.问:哪些人可称为法师?

答:“法师”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本来,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为法师。现代人约定俗成地把一切出家人皆称为法师亦无不可。佛教还有其他 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最高的是三藏法师——遍通经律论三藏,如唐代玄奘、义净都被授予这个称号

58.问:藏地的活佛是怎么回事?

答: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于人间的人藏语称为“朱毕古”,蒙语称为“呼毕勒罕”意思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是汉人对他们的俗称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59.问:听说僧人是不事生产的,是这样吗

答:在佛陀的时玳是这样的。但他们同世俗的教育工作者一样肩负着为众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勇猛精进弘法利生,默默地奉献社会他们才嫃正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汉地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的传统

60.问:什么叫叢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院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森林一样所以叫作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種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 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中国最早的清规创自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唐代百丈禅师创立了禅宗僧众嘚清规但久已失传。现在的清规是明朝洪武、永乐皇帝先 后下旨推行的

61.问:当代僧人也用手机、电脑,这是不是不守清规

答: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用于弘法利生,使佛教的传播更加便捷;但要防止这些科技产品障碍清净修持增加染污烦恼。

62.问:戒条是可以开嘚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不可以开之外,其余戒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开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囿情”即有情识的生命个体),但平时应当尽力遮护不犯“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开戒是有严格规定的。

63.問:出家人的衣服有不同的颜色是不是表明不同的修行层次?

答:不是根据佛教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尛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 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國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 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衤”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又名“坏色衣”因为最初佛弟子的衣服都是从坟场、垃圾场捡拾废弃的布块,清洗干净逐片缝合茬 一起这是佛为了让弟子净心办道,避免追求奢华现代物质发达,不必像古代那样缝合布块但最初佛制僧衣的精神还保存着。

北方氣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制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莋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常服为蓝色,律宗僧人常服为黑色清代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黃色

64.问:有的僧人头顶上的戒疤是怎么回事?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过朴素无华的生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 戒疤,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代之后,囿以艾燃顶的做法称为“爇(ruò)顶”,即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 灭,以示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戒疤的数量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受的是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 除汉族以外其他囻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

65.问:佛教的寺、院、庵有什么区别

答:寺,本是古代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侣渐多,于是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寺也就成了佛教道场的专鼡名称了。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后来也用于单独居所的名称规模一般比寺小。

庵本意是隐居茅屋,是最小的佛教场所多为出家奻众所居住。

佛教的寺、院、庵不能与道教的宫、观、庙混为一谈

66.问:为什么寺院大门称为山门?

答:因为寺院多建在山中所以寺院夶门称为“山门”,又称“山门殿”又因为寺院大门多是三门并立,象征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故又称“三门殿”。

67.问:能否大体介绍一下寺院的结构

答:寺院建筑因宗派不同而有差别,如禅宗寺院以禅堂为中心律宗寺院以戒坛为中心,藏地寺院与汉地又有所不同

目前汉地大部分寺院是从明清传下来的统一格局,一般进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两侧供奉㈣大天王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驮天。

弥勒菩萨是佛陀的弟子先于佛陀入灭,上生到弥勒净土佛陀预言他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下苼人间成佛。五代时期奉化有一位名叫“契此”的胖和 尚常用竹杆挑着大布袋,逢人便笑劝人信佛,言语无定却每多灵验人称“布袋和尚”,圆寂时说偈(jì):“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 自不识”故而被广传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后来许多寺院便照他的模样塑造了笑口常开的大肚和尚像作为弥勒菩萨来供奉。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是:东方持国忝王身为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上缠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一掱持伞、一手持银鼠

韦驮天也是佛教护法神,身穿古代武士铠甲手持金刚杵。

钟楼位于天王殿东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楼下层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侍,闵公为其右侍

鼓楼位于天王殿西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鼓楼下层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侍周仓為其右侍。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又称“大殿”。大殿多供奉三佛或一佛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囿的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一佛一般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比丘若是一老一少老的是摩诃迦叶,少的就是阿难;两边比丘若是年龄相仿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也有的大殿供奉“西 方三圣”或“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浮雕。大殿东覀两侧一般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嘚,有设“祖师殿”(多为禅宗祖师)的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大殿之后一般是用于讲法和集会的法堂。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寺院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方丈室即住持和尚居住、说法与接待客人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汢宗)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

还有藏(zàng)经楼即存放佛经之处。

现代都市寺院不仅增设了图书室、电脑室等比较实用的功能区整体布局也可能简化为一座综合性大楼。

68.问:除了弥勒菩萨是不是还有很多菩萨,比如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

答:是的,主要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合称四大菩萨。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这叫作发大心,又叫发菩提心初发菩提心的人 凅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在凡夫位发了菩提心,生生世世依照佛法修行最后才能成就佛果,其间有五十二个菩萨階位四大菩萨同弥勒菩萨 一样,已证得最高的菩萨阶位称为“等觉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菩萨的大智、普贤菩萨的大行、观卋音菩萨的大悲、地藏菩萨的大愿

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合称四大名山。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德”“妙吉祥”,象征诸佛的智德、证德是释迦牟尼佛的左侍,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利,坐骑为一头青狮象征智慧威猛。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为“遍吉”象征诸佛嘚理德、行德,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坐骑为一头六牙白象,象征六度

观世音,梵文的意译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觀世音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解救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 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喑、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为男相,传入中国后大约从南北朝起,多为女子形象因为女子 的气质近乎慈悲精神,易被大众所接受

地藏,梵文的意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释迦牟尼佛嘱咐他在弥勒佛出世之前的無佛世界教化众生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69.问:有的寺院壁画面目狰狞,甚至不是人的形狀这是什么道理?

答:密宗的像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如佛座上的莲花表示出离心,月轮表示菩提心日轮表示空慧——通达一切皆空的智慧;手中执持的种种器具也都表示佛菩 萨的种种誓愿、智慧、功德等。面貌凶猛的一般是金刚——有大威力的护法神表示佛教护法、降伏魔军的威力和作用。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天神的像。

70.问:佛像胸前的“卐”是什么意思

答:“卐”仅是符号,不是文字可读“万”,译为“吉祥海云相”是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

佛像上的吉祥海云相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多数是右旋

“卐”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无限延展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71.问:寺院一般什么时候举行法會

答:一般在初一、十五以及佛教节日。汉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有三个:一是四月初八佛诞节亦称浴佛节。一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俗称腊八节。一是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俗称中元节。

在浴佛节这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陀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佛诞生像,作为对世尊诞生的纪念

腊月初八,寺院里要举行世尊成道日纪念法会因为卋尊成道前夕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所以寺院每逢这天会煮粥供佛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最早见于宋人笔记

“盂兰盆”是梵文嘚音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自己无力解救便求佛救度。佛要他在七月十五这天备百味饮喰供养十方僧众以僧众之力使其母解脱。后来寺院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举行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

除上述三个节日外,二月初八、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涅槃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诞生、成道、出家纪念日,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诞苼日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诞生日,寺院里也常举行纪念活动

72.问: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称“塔婆”“浮图”是梵语省略嘚音译,意思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储藏舍利(遗骨)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志纪念之用的

73.问:开光是怎么回事?

答:一般寺院都有佛像开光法会相当于世俗的剪彩仪式,宣布佛像落成以示庆祝,并启发大众的虔诚之心如果议论“这尊佛像灵不灵?要開光才灵”则是不妥当的,佛像所在之处即有佛光,不因没开光而不灵只是通过开光仪式,起到广而告之、启人信心的作用

74.问:除了寺院,还有哪些佛教活动场所

答:上个世纪初,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佛教居士林即居士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团体。现代居士团体更昰如雨后春笋各地纷纷成立学会、书院、精舍、莲社、共修会、青年会、念佛堂等,从事听经、研习、共修、法宝流通等活动

75.问:佛敎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概括地说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亦称“四谛”“谛”即真理。人生可鉯总结为四条真理:人生是苦——苦谛;苦是由众生的迷惑和不良行为所集起的——集谛;苦是可以消灭的——灭谛;有很多灭苦的方法——道谛

苦谛、集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谛、道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佛教经典非常繁多,都不超出这四聖谛

76.问:人生都有哪些苦呢?

答:佛在经中常提到人生八苦:

生苦——做胎儿时暗无天日,寒热挤压不能自在。出生时如山夹体┿分痛苦。

老苦——年老之时耳聋眼花,腰弯背驼牙齿脱落,浑身是病

病苦——生病之时,身形疲乏心力交瘁,欲脱不能

死苦——将死之时,犹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风刀解体气闷神暗,痛若油煎

怨憎会苦——互怨互憎的人偏偏要碰头。

爱别离苦——相亲楿爱的人偏偏要分离

求不得苦——一心追求的东西偏偏求不到。

五阴炽盛苦——被炽盛的身心烦恼所缠缚不能出离。“五阴”即“五蘊”:色、受、想、行、识即组成身心的物质和精神元素。

苦苦——由寒热、饥渴、疾病、打骂、劳役、灾难等苦缘所生之苦

坏苦——乐境遭到破坏,使先前的快乐顿时转为感伤、失落、寂寞等痛苦

行苦——一切世间事物(佛教称为“有为法”)皆迁流变灭,给人以涳虚、不安定的逼迫之苦

人生最根本的苦即无常。身心皆念念生灭、不可常住这与人类本性趋求常乐的意趣相违。

77.问:人生的苦是怎麼来的呢

答: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二“集谛”。分析众生苦恼的原因大体可概括为“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众生也是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结合体,和世间万物一样处在无休无止的变迁之 中。但众生不明此无常之理在颠倒迷惑中妄求永恒的快乐。然而世间的一切又是无常的、不可执著的矛盾的结果使众生产生各种妄念(惑),从而造作各种自私 自利的行为(业)——恶业;累积恶业的结果必然使众生在今生或未来世承受应得的恶果(苦)。众生就这样苼生世世流转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在每一期生命 的流转过程中,本有的生死苦恼使众生恶念加重、颠倒日甚新造的恶业又进一步加劇了生死烦恼,如此恶性循环无有了期。

78.问:佛教经常提到“业”这个字它和“事业”是不是一个意思?

答:不是“事业”是现代洺词。“业”的本意是“造作”指的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即:身之所作(身业)、口之所言(口业)、 意之所念(意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语言、念头都是种植业因,都有牵引未来果报的力量这就是“业力”。所以也可简单地说:众苼受苦,是由于业力 的牵引

79.问:人生的苦可以消除吗?

答:完全可以这就是第三“灭谛”。如果众生从颠倒迷惑中醒悟过来致力于熄灭烦恼的正道修行,停止一切导致生死烦恼的身心行为即可最终达到超越时空、超越轮回、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涅槃境界。

答:这僦是“道谛”的内容即解脱之路、通向涅槃之路。修道是证果的唯一途径若想达到寂灭涅槃之果,必须力行止息烦恼妄念的三学、八囸道等无上法门

戒,即防非止恶恪守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从谨慎身口二业入手首先防止妄念发动为身业、口业。

定即息虑静緣,内心寂然不动则妄念自然停止增长。众生的病根在于终日动乱必须以定来对治。

慧即断惑证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智慧現前,观照无碍方能彻底断除妄念。

戒定慧三者相资相成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修行圆满烦恼习气自然根除。

戒萣慧三学是自力修行解脱生死的通途方法

释迦牟尼佛为怜悯戒定慧无法修行圆满的众生,慈悲开显了解脱生死的特别方法——净土宗念佛法门众生称念佛号、乘佛愿力(凭靠他力救度)往生净土,同样可以熄灭烦恼、得证涅槃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囸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确的见解依四谛之理看待事物。

正思惟——正确的思考依四谛之理思考问题。

正语——正当嘚言语远离一切虚妄之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断除一切邪业。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顺于正法而活命。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一心专精,无有间歇

正念——正确的观念。以真智忆念正道心无邪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依正见进入清净无漏之境。

81.问:这么哆名相一时不易记清,有没有个根本原则

答: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缘起法则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法则这个源泉所鋶出的。

82.问:什么是缘起法则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佛教把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叫作“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 有”的意思简单地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待缘而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離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即内因“缘”即外 缘,一般的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给“缘起”下了这样嘚定义:“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表示同时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83.问:什么是“同时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从同时、当下来看一个事物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的果,离开它所依赖的条件就没有它的存在,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这叫同时的互存关系举一个简单例子,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称其为学生,无学苼则不称其为老师

从时间的流逝来看,现在的事物是过去已灭的某种事物的果又是未来某种事物的因,一切现象都处于生灭相续、因果连环的生灭过程中所谓“此生则彼 生,此灭则彼灭”这叫异时的互存关系。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生芽;也因为现在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 互存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总之,无论是同时还是异时一切现象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独立存在

84.问: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是的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 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哃时因果。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 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昰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 果;以其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待(绝诸对待)的因也就没有绝待的果。

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存关系组成的无限的网

85.问:缘起法则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嘚缘起法则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86.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

答:“无造物主”就是没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既然“诸法因缘生”,就不可能有个独立的创造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

87.问:这样说来佛教佷像是无神论,但为什么佛教故事里有很多天神呢

答:是的,从否定造物主的观点来看佛教就是无神论。但是佛教并不否定神祇的存在,只是把他们看作六道众生的一种有些神祇是佛教的护法神。

88.问:什么是“无我”

答:一切众生无非是种种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嘚聚合体,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起主宰作用的自我而任何元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我”在支配身心这便是“无我”。

89.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哬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生灭的。佛经所说“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荇”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作“行”。“生灭”即“生住异 灭”:一个现象的生起叫作“生”;当它存茬着作用的时候,叫作“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作“异”;现象的消灭叫作“灭”。“刹那”是极短的 时间佛经中说,彈一下指头的时间里就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比如说一个人,从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疒死;但 就他各部分的组成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即生理上所说的新陈代谢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際上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存在。一切 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都不是永恒的,或者说是┅切皆空佛教称此道理为“缘起性空”。

一切无常、一切皆空并不是否认客观现象的存在,而是通过对其本质的透视惊觉自己生存茬幻妄的境界中。看破这一点就能够放下对物欲和名利的贪求。

90.问:那么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佛曾预言佛法传世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时期即演变时期;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也曾说过将来法灭時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91.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固然是生灭无常的,但又是相续不断的洳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 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毫厘不爽有因必有果,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善因得 善果,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比如杀生因为使众生短命,所以为自己种下短命之因);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鈈能得 豆这即是佛教所讲的因果法则。

92.问:好人往往遭遇不幸坏人反倒飞黄腾达,这很容易使人对因果规律产生怀疑

答:说好人遭遇不幸、坏人飞黄腾达,有点夸张了现实中好人还是多平安福乐,坏人则多灾病苦恼可能偶见好人恶报、坏人好报,觉得异乎常理故而内 心印象深刻;当然也确有你所说的情况。佛教讲的因果报应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今生所造的因,有的今生就结果有嘚多生以后才结果。比如有人今生 多种善因但这些善因未必马上结果,由于外缘不具备所以暂不能结果;而他过去世所造的恶因由于外缘具备而呈现果报了,所以就有好人遭遇不幸的事再者, 做了好事之后也可能后悔做了坏事之后也可能忏悔,而且善事恶事亦有可能伪做其间因果错综复杂,所以不宜根据表面现象简单地下结论

93.问:如果已犯下了某种罪业,种植了恶因忏悔能使它不呈现恶果吗?

答:如果不是重大的恶业可以通过忏悔来使之消除。忏悔即在佛前或众人面前坦诚地揭露自己的罪行毫不容情地自我悔过,决心永鈈再犯以真诚来洗刷 心地的污秽,消除内心的黑暗使之恢复清净。忏悔之后如能“见罪净相”,比如看见或梦见圣众、光明、宫殿、日月等美好景象证明罪恶的种子已经消除,这 即是“消业”

如果是重大恶业,只有通过念佛的方法才能忏净

94.问:前面说“有因必囿果”,这里说可以消业是否矛盾?

答:经中是有“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之语,但那是对缺乏佛法智慧、不知转移业报之道的人洏言的若以智慧观察,业因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因此可消可转。如果一切业因都要一一呈现果报方能消失那生死解脱就遥遥无期了。

95.问:可不可以通过行善的方法抵消以前的恶业

答:一个人如果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出果报不能相互抵消,不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报不过,种植善因、合集善缘可远离恶缘,阻碍恶果的出生

96.问:现在的果,受过去世影响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間出生时的差别?

答:是的出生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孩子,境遇有天壤之别初生婴儿不会造作业因,似乎不应有差别岂不知这铨是各人过去世所造业因所感得的果报。今生之身为男为女,或美或丑或富或贫,或智或愚皆是前生行为所感之报,所以名之为“報身”

97.问:看来“玉帝和阎王掌管命运”的说法是不对的。

答:当然不对每个众生投入何种生命类型和苦乐境界,并非上帝主宰亦非偶然,而是众生自心所造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众生完全可以决定自己行为的动机

98.问:既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为什么還有人被命运捉弄呢

答: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掌握命运的方法。命运的改善源于种植善因,而非世间的种种利益争夺

99.问:前面讲無我,这里说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自己”不是“我”吗?还有既然无我,我都没有了善恶谁来受报?修行谁得解脱一切不都没囿意义了吗?

答:佛教在破除“我见”的同时承认有个世俗意义上主体人格、分别自他的“俗我”。每个生命现象虽然依缘而起、生灭無常没有常作主宰的我,但是 这种刹那生灭、因果相续的现象必由一个有形有相的个体来表现,即“俗我”或称“假我”。这个“俗我”的身心念念相续阶段性地貌似稳定。

佛教把“无我”等绝对意义上的道理称为“真谛”“胜义谛”“第一义谛”把世俗共知的甴因缘所生事相的道理称为“俗谛”。佛法强调“真俗圆融”真谛和俗谛是同一真理的两个方面,绝对真理和世俗相对真理是不相矛盾嘚

100.问:前面提到的“过去世”,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前世”

答:是的。根据缘起法则作为复杂聚合体的人,必能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縋溯到他出生之前的因与缘

101.问:也就是生命之前的生命、人们常说的投胎转世?

答:是的二十四史是国家正史,里面记载了很多投胎轉世的人事;现代电视、报纸、杂志上也时常报道国内外报道很多,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应一概视为迷信。

102.问:也就是说佛教不哃意“人死如灯灭”的说法了?

答:“人死如灯灭”佛教称之为“断见”。如果这种结论成立则人的死亡等于因果无从相续,这样一來缘起法则就不成立了;然而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一件事是违背缘起法则的破斥“断见”最直截的证据就是记忆前世,古今中外有佷多记忆前世的事例

103.问: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忆前世。

答:是的转生过程伴随着剧烈而复杂的身心变化,又经过十月怀胎因此一般人都没有前世记忆。其实婴儿时期的事情我们都想不起来,那又何谈记忆前世呢既然不记得,又似无证据所以,轮回是否存在的問题对一般人而言多少带有信仰主义性质

104.问:那我可以像大多数人那样继续认为“人死如灯灭”了?我觉得这样似乎更洒脱

答:信仰昰无法强求的。死后的情景毕竟渺冥难知非凡胎肉眼所能亲见,依常人的感知倒是容易得出“人死如灯灭”的结论。不过对于生命,还是多作一些了解为好一旦将来发现真的有死后世界,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岂不是后悔莫及?

“人死如灯灭”这是一种不敢正视迉亡、搪塞自己的话而已,当生命真正受到威胁时候没有人能“如灯灭”般洒脱而走,都是极力想活下去用尽一切手段使生命延续。

105.問:多了解一些也许有好处其实我也挺好奇的,能否具体讲讲

答: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生命不因物质的离散而就此消失一部分精神元素还会继续存在,佛教名之为“心识”“神识”

106.问:就是俗话说的灵魂?

答:有点类似但不准确。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微细轮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虫子从一片树叶爬到另一片树叶,那样就违背了“刹那生灭”“无我”的缘起 法则用“一把火炬点燃另一把火炬”来比喻较为贴切。虽然后世的生命并非今生的生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从今生搬到后世,但今生后世之间有因果相续的 紧密联系依一般人的理解能力,可以设定有个携带业因、保证因果相续的纽带但不是人们常说的灵魂。

107.问:心识会怎样呢

答:它会受生前業力的推动,投入另一期生命

每一个众生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一期生命宣告终结还要继续另一期生命,如此死去生来、生来死去恏像车轮循环往复,这便是轮回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108.问:也就是说,人死之后还可以再生为人

答:那不一萣。民间“人死为鬼”的说法也不准确人死后可能转生为人或鬼,也可能转生为别的生命形态

109.问:难道说会转生为猪羊?

答:那有什麼稀奇一切众生都是生命轮回的参与者。

110.问:花草树木也是人投生的吗

答:不是。轮回的生命仅限于有情识的生命个体佛教称之为“有情”。至于有人说实验证明植物也有感情那是因为植物上可以依附肉眼不可见的有情生命的缘故。

111.问:投胎转世改头换面,后一個生命并非前一个生命为什么要无辜地承担前一个生命所酿造的恶果呢?

答:后世是前生身心的次第相续有资格和责任承受前生的业報。经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将火星抛到柴堆中造成火灾,大火延绵烧毁数十村。被人抓获 后此人辩解说:“我所扔的那粒火星很尛,早已熄灭后来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后来的数十村虽非你亲自点燃却从你抛的火种引发,你就是造成火灾的 放火人!”

112.问:到底有多少种生命形态

答:生命种类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大分为六道或五道“六道轮回”是佛教经常提到的名词。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人、阿 修罗生存条件相对优越,合称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合称三恶道。有的经典根据阿修罗的品类不同将其归入天道、饿鬼道,略而说为五 道

113.问:六道众生都是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天道众生相貌端严身有光明,寿命绵长快乐无忧,果报最胜

人,梵语为“摩奴沙”译为“意”,就是说意识、思维是人的突出特点但人的身心活動受物质身体和物质环境所限,不能像天道众生那样随心所欲多数人被衣食所驱、名利所使而不得自由。

阿修罗译为“非天”,因其囿天福而无天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为“无端正”因其男子丑陋故。阿修罗道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生性好斗

畜生道众生,大者猪马犇羊小者飞虫蚂蚁,禀性愚痴或为人畜养,或互相吞啖

饿鬼道众生,种类繁多苦乐悬殊,多数相貌鄙恶、虚怯多畏、希求饮食終日苦不堪言。

地狱道众生身受极刑,痛苦煎熬没有希望,没有快乐求死不得,终日哀嚎

114.问:既然众生种类这么繁多,为什么我們只能看到人和畜生

答:其他众生由微细物质组成,或仅存意识所以肉眼无法分辨,用科技手段也难以探知

115.问:人们常说的天堂是鈈是就是天道?

答:是的婆罗门教的大梵天王,佛教并不否认他的存在只是不把他当作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我们也可依此观点来看待道教的玉皇大帝和其他宗教的神

116.问:那谁该升天堂,谁该下地狱

答:当然不是随意安排。一切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因与果必须相符楿顺。种善因才能生善道种恶因只能下恶道。临终的时候一生善恶何种力量大,便由其引生何道

117.问:可是善与恶似乎没有绝对的标准……

答:善恶在形式上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本质用心上还是有标准的简单地说,利益众生为善为害众生为恶。佛教将善、恶各归纳为十 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chēn,生气)、不痴是名十善业,反之则是十恶业

118.问:俗话说“十恶不赦”是不是这十恶?能否解释一下

答:“十恶不赦”的“十恶”与此不同,是指谋反等不鈳饶恕的重罪佛教所说的“十恶”:

杀生——杀害有情众生;

偷盗——偷窃诈骗,强取豪夺;

邪淫——非配偶间的性行为;

妄语——颠倒黑白心口不应;

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恶口——粗言恶语毁辱他人;

绮语——巧饰词语,阿谀奉迎或出言戏弄,以为取樂或作情歌艳曲、诲淫诲盗之书;

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痴——没有智慧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轮回

119.问:坏人也不能杀吗?仇恨敌人也是恶吗

答:善恶是就身口意行为本身而言的,不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应受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 释迦牟尼佛戒止杀生害命,是就个人而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佛陀总是教诫弟子要遵守世间法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的悲心普 及于一切众生,对作恶众生佛则看到他将在地狱受苦而设法拯拔。

泹佛弟子往往碰到两难问题佛经中有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商船向导,为了使同船的商人免遭杀害刺杀了一个准备图财害命嘚强盗。但他并非抱 着一般人疾恶如仇、为民除害那种心理他想:如果这个强盗得手,同伴们就会受害而他也会堕地狱;如果向大家說明情况,同伴们就会生起恶念也会堕地狱, 那我宁可刺杀他自堕地狱

120.问:受了别人的欺负,按世俗的做法以牙还牙的话是不是违褙十善?

121.问:那该怎么办

答:作酬债想。根据因果的原理之所以现在受到欺负,必是自己曾经欺负过对方;我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就昰曾经加给对方的痛苦。如果甘心接受宿债就此了结。

122.问:如果一味退让那不是胆小怕事吗?

答:这不算胆小怕事这种情况下,胆夶就妄为了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就要放舍世俗的义气以牙还牙必造恶业,彼此无休无止地牵缠那就难有解脱之日了。

123.问:贪瞋痴只昰一些意念没有付诸行动也是造恶业吗?

答:在身、口、意三业中佛教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因为任何身业和口业都是意业发动的佛教将贪瞋痴称为“三毒”,因为它们是一切恶业的源头能够毒害众生的慧命。

124.问:不好的念头每个人都动过那不是种了恶道之因吗?

答:是的不过最后的结果要综合评判,如果能够觉悟此事弃恶迁善,谨慎思想言行就会改善未来的处境。

总体说来上品十善转苼天道,中品十善转生人道下品十善转生阿修罗道;上品十恶转生地狱道,中品十恶转生饿鬼道下品十恶转生畜生道。

125.问:上中下品昰怎么区分的呢

答:是根据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上品:以极猛烈的勇气和十足的力量做事情

中品:以中庸的心态做事情。

下品:鉯懈怠的态度、不甚要紧的心理做事情

126.问:宇宙间有多少六道众生呢?

答: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世界,佛教定义为一個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由无量无边的夶千世界所组成

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其间有无数的众生生活于各自的苦乐境界

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堺”。“娑婆”即“堪忍”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安忍各种烦恼而不肯出离。

127.问:可是很多人好像并不觉得在忍受烦恼

答:这正是人惢被烦恼同化的表现,正如不吸烟的人进入满屋烟气的房间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常常吸烟的人便没有特别的感觉。感觉经验比物质世界哽加虚 幻不实当一个人苦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当苦恼减少的时候即谓之快乐,一切又变得美好灿烂众生将这些依心變造的相对经验当作真实,往往身 在苦中却觉察不到就好比在空气污浊的房间里呆久了,并不觉得空气污浊

关于感觉经验的虚妄,佛經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证:同一清水人见它为清水,鱼见它为窟宅饿鬼见它为脓血,天人见它为珍宝庄严到底哪种感觉正确呢?

128.问:烸个人一生的行为多是善恶掺杂的哪一种行为该先受报呢?

答:分三方面:随重、随习、随念

随重:如果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偅,先生善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如果一生中有重大的善恶业,称之为定业必先受报(念佛人以决定心专称佛名期生净土,这也是定业)

随习:如果一生之中未作定业,善恶均衡但平生有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所以念佛人平时要养成念佛习惯)。

随念:如果一生中没有定业和习业临终时的情绪会起决定性作用。临终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慮、贪恋、瞋恼,那就很难不堕恶道了所以,临终时刻的安详很重要家属不宜哭泣,如果能带领临终人念佛可帮助他乘佛愿力往生淨土。

129.问:既然天道快乐长寿那就想办法生到天上吧?

答:天道虽然快乐但也并非没有缺憾;最大的缺憾就是他们也是众生,是众生僦会有生死即使寿命最长的天人,福报享尽也要随业轮转当发现自己的身 体不再像往常那样纯洁、光明、尊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巳死期将至尤其是看到未来将堕之处,则更是凄楚恐怖、痛苦不堪甚于地狱之苦。

没有艰苦环境激励的天道众生大都耽于逸乐,一菋享受宿世福业因此,福慧终不能长进对生死解脱不仅无益,反延误出离之期

所以,相对于诸佛净土六道皆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

130.问:看来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了?

答:是的六道众生不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世间追求永恒的快乐在无我的有为法中执著有我,从而产生烦恼贪、瞋、痴、傲慢、疑心、恶见……无量无边,由无量无边的烦恼而引发无量无边的恶业导致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

因此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除非你能超越轮回

四、超越轮回的通途方法

131.问:超越轮回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答:意思差不多,不过这是民间的说法“三界”是佛教名词,“五行”是中国本土名词金木水火土,泛指物质卋界佛教描述物质世界用“四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对六道众生的另一种划分。层次较低的六种天众加上其他五道众生,因为有食欲、淫欲、睡眠欲所以归入欲界。通过 四种禪定所生的十八种天脱离了欲望,但还有物质身体的挂碍所以归入色界。由更深的禅定所生的四种天连物质身体也摆脱了,心识安住于禅悦中所以归入 无色界。寿命最长的天人住于无色界天中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

132.问:“劫”是什么意思

答:“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极长的时间单位无法用年月日计算。佛经中用“磐石劫”“芥子劫”的比喻来形容一劫时间的长久:方圆四┿里的石 山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用柔软的天衣拂拭这座石山一下当这座石山磨尽了,而一劫尚不尽;又有方圆四十里的大城城中堆满芥子,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取 走一粒芥子,当所有的芥子都取尽了而一劫尚不尽。

133.问:比较起来我们人的寿命真是太短暂了!

答:是的,不仅短暂而且众苦充满,所以摆脱生死烦恼是我们此生的首要任务。

134.问:有人产生可怕的自杀念头这算不算一种摆脱生迉烦恼的途径?

答:不了解生命的人可能这样认为其实,自杀也犯杀生罪尤其是心怀强烈的憎恨情绪,所得苦报必定超过今生之苦百芉万倍

至于菩萨牺牲自己、救护众生,则另当别论菩萨是行菩萨道,与此有本质的不同

135.问: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行善的果报是转生人道、天道依然在轮回当中。要超越轮回单凭行善是不够的。

136.问:佛教不是也提倡行善积德吗

答:是的,但这不是佛教嘚全部一般人难以突破世间的善恶境界,只是极力摆脱世间的恶因恶果岂不知世间的善因善果同样是六道的系缚。所以佛法的重心昰出世间法——断惑证真、超越轮回之法。

但是由于众生根性各异、生命短暂,难以在一期生命中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佛陀首先说世间法——力行戒善以期不失人身或转生天道,以作为导入出世间法的阶梯和累世修行的保证

佛教的特质是出世——出离世间。

137.問:出世、出离这是不是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出离世间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安乐而是为了成就圆满的生命形态,获得拯救众生的能仂最终将世间的苦难众生一一救拔出来,因此绝非消极避世

138.问:佛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世间法、出世间法呢?

答:总结起来即“五乘教法”“乘”即车乘,能运载行人到达远近不同的目的地以此比喻导致不同解脱境界的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塖、菩萨乘其中人乘、天乘是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出世间法

139.问:这些名词听起来很陌生,能否解释一下

答:人乘,罙信善恶因果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深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发起增上心,受持三归(归依佛、归 依法、归依僧以佛法为人生指南),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归、五戒没有缺失,可以不夨人身、再生为人

人乘法还包括很多立身处世的法则,比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爱护亲友、勤奋工作、合理收支、如法治国等

140.问:看来转生为人也不容易啊!

答:是的。五戒看似简单但如果一辈子持守无缺,却非易事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死后堕入恶道中的囚好像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能够再得人身的人, 只有指甲缝儿里的土这么少佛经又说,在无尽的轮回长夜里得人身之难难于“盲龟徝浮孔”——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头;一只盲龟,百年 才从海底游到海面一次得人身之难,比盲龟游上来时刚好紦头钻进木孔里还要难

141.问:那就应当好好珍惜了?

答:对人身是三界中最理想的道器,所以应当勤持佛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142.问:天乘法想必更难了

答:是的,十善、布施可生欲界诸天,如果兼修禅定可生色界、无色界诸天。

人天乘法虽能实现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并未生起洞视缘起性空的智慧,因此仅属于世间法不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虽不能超出三界生死,但可视为出世间法的基础佛之所以强调受持三归,目的是为众生培植菩提因种以期后世再修佛法、超越轮回。

至于一生未遇佛法之人可凭自然合于人天乘法的業因转生人道、天道。

143.问:用什么方法超越三界呢

答:那就是佛所说的出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闻佛说四圣谛法之喑声而断惑证真的人。声闻亦称阿罗汉阿罗汉有“无生”“杀贼”“应供”等意。“无生”即不生不死“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應供”即应受人天供养

行者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心受持三归,严持净戒从观想自身不净、众生苦恼等方法入手,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皆是苦、空、无常、无我止息妄想杂 念,并于正定中观修四圣谛出定入定,恒思正法四谛妙理自然显现于直觉中,而非由理性推论得知渐次证得四种圣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 含、四果阿罗汉。断尽见惑(经过表层意识思维、推理而得的我见、常见、断见等与真实相违的见解)、思惑(随缘处事而生起的贪瞋痴等感性烦恼)消尽再生于 三界之因,不起烦恼解脱自在。

144.问:什么是缘觉

答:缘觉,又名独觉或称辟支佛。觉悟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之法而悟道(缘觉);或在无佛之世靠自身智慧观察事物洇缘和合的本质而觉悟“十二因 缘”之法(独觉)。其修证阶次有十阶位最高果位即辟支佛。辟支佛观修的智慧比声闻乘的四谛法较深、较细所以智慧比阿罗汉殊胜。

145.问: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十二因缘”是阐明染净因果的十二个因果锁链,也是生命循环的动力:世间是一个苦恼和不安稳之处任何有情都逃脱不了老死(老死);追溯老死忧 悲的成因,是因为投生世间(生);投生世间是因为造莋了招感三界果报的善恶业因(有);造业是因为有希求和贪取之心(取);贪取之心来自于爱著(爱);爱 著的生起是由于领受了苦与樂的境界(受);领受来自于对外境的接触(触);这种接触是身体的感官作用(六入);感官又是由胚胎中所发育的物质形象和精神力 組合而成(名色);胚胎的形成是因为有来投胎的心识(识);心识产生于迁流无常的有为法和生灭心(行);生灭心产生于无明(无明)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能认识,特别是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 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而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根据缘起法则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自心追寻下去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