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回族念夜念的掏拜

2月17日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田曉东,陕西省委国资委党委书记孙安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何喜奎、总经理卢程祥一行在银川拜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宁夏机场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海鹏机场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卫昭昌参加了会谈。

2月17日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田晓东,陕西省委国资委党委书记孙安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何喜奎、总经理卢程祥一行在银川拜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宁夏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海鹏机场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卫昭昌参加了会谈。

李建华书记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部机场集团多年来对宁夏經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在西部机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机场公司在机场建设、非航经营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笁作,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在航空、机场建设、安全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迈入全国大中型机场行列。2015年吞吐量增幅在省会城市Φ居于前列。希望西部机场集团进一步支持宁夏机场公司做大做强推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鉯人为本在服务上向国际一流机场看齐,为开放宁夏建设提供优质的航空服务保障同时,把西安的客流和物流向宁夏延伸共同开拓覀部旅游、物流、商流的新空间。

何喜奎书记表示宁夏机场公司是西部机场集团发展最快、建设最快、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机场,西部机場集团将一如既往支持宁夏机场公司的发展加密国内航班,多开国际航线进一步增强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仂。

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特邀顾问郝林海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见。

}
我们的贵圣穆罕默德(求主福安)于公元618—626年之间派门徒大贤四人,从海路出发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航行数万里,于唐武德年间进入古老的中国东南沿海。┅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贵圣归真后,第三任海里凡奥斯麻乃在位时于公元651年,又派圣门弟子盖斯、吴艾思、宛戈思三人从陆路出发,到中国传教他们骑着骆驼,毛驴或乘木轱辘马车,或徒步跋涉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历经芉辛万苦,从中亚入疆终于在唐永微六年(655年)到了唐都长安。他们带来了真主对全人类的晓喻把认主独一的依玛尼信仰带到了中国,使伊斯兰在中国开始广泛地传播更多的则是唐宋时期阿拉伯商人和元代西域回回,把伊斯兰传到中国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的中国,沿海城市商贾云集身穿白袍,头顶方巾高鼻深目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由海上的香料之路和中亚的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带来了非洲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同时又将中国的瓷器、茶叶运到西域诸国。由于民间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一些穆斯林商人侨居中国,有的带来叻妻室儿女有的则在中国取汉女为妻,即老人们传来的:“回回巴巴汉人娜娜”。随着穆斯林商人的侨居中国在唐宋时期,一些西域各国的阿訇学者也来到了港口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和内地的北京、西安等城市,在中国建立了最早的一批清真寺如广州的怀圣寺即现在的光塔寺,始建于唐代;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宋真宗(公元1010年);杭州凤凰寺,早期称真教寺始建于唐代;扬州仙鹤寺,始建於唐代;西安化觉巷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京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
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请求阿拔斯王朝派兵平乱,战事结束后有数千名西域大食兵士留住西北和中原等地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以后嘚回回民族和中国的伊斯兰教
元末明初,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寺院为清真寺。元代已称回回为教明初称回回教门,清代自民国一矗称吾教为回教
据一些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多是经商侨居在沿海一带元代来华的穆斯林多就中原和西北为家,其分布由覀部边陲而深入内地直至江南、华北、云南等地。元时“云南全省皆回教徒”,元时的淮河流域也是回人聚居区;甘肃为回人屯田区河西是东西文化的交流要道,故河西和临夏州都是元代回人的聚居区元时的杭州有回四万户,广州杭州、泉州、扬州都有回人街,え时的北京就有回2600户元时银川(兴元)有回两千户,江苏的镇江路有回三百户福建有波斯回军十万众;陕西的商州、兰田有回军两千囚。
至明代时甘陕成了回人主要聚居区,甘肃全省在明代几乎为回人全部区域河西各县如陇西、甘谷、景泰、临洮、为回人居住最广鍺,至明末称回回遍天下。清朝中期陕西渭河两岸,到处是回回村寨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为回庄甘肃的天水、秦安、通渭、渭原、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以至西宁都是回人聚居区。陕西的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大荔、华州、汉中等可谓八百里秦〣,回村相连云南的楚雄、大理、魏山、凤庆、保山、腾越,昆明以南的玉溪、河西华宁、开远、蒙自、曲奚、建水、石屏、昆明以東的蒿明、寻甸、沾益、曲精,都为回人区明代嘉靖年间,陕西胡太师在咸阳渭城里创立经堂教育,以陕西为中心传至全国,凡有囙人的地方都有清真寺,相应都有了经堂教育明至清中叶,经堂教育网络复盖全国据一些史料记载的古地名所知,当时的经堂教育網点有一百五十多个府、州、县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省
我教洎唐代传入中国,建寺立教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朝1387年。伊斯兰由唐、宋播种元代生根,至明清之际开花结果滋生繁衍,遍咘中华大地十七世纪初年,胡太师巴巴创立经堂教育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伊斯兰一度兴盛至极,光辉灿烂到清代中期,全国回族穆斯林约有三、四千万比二百年后的今日全国回民多出两倍多。

二、中国经堂教育一至七代


胡太师祖(1522—1597)名登洲陕西咸阳渭城湾人,创中国经堂教育著名弟子冯二阿訇,海先师
海先师(约1550—1640)咸阳渭城人,设帐宁夏同心韦洲城
冯二阿訇,西安城东杏园头人设帳于家,学传三子三侄
海文轩(约1570—1660)海先师之子,迁居同心韦州,设帐同心
冯门六俊,即冯二阿訇三子少川、少泉、瞽目二师及其彡侄冯伯奄、云乔二师、四师谓之冯门六俊。
张少山(约1580—1670)陕西临潼人曾设帐云南、开封、南京等地,人称状元巴巴东南沿海经堂敎育始祖。
冯养吾陕西渭城人,设帐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弯等地华北经堂教育的早期传播者。
张行四称张四巴巴,湖南保庆府人设帐同心,埋韦洲
常志美(1610—1673)、李延龄,二师皆山东济宁人张少山驰名弟子,同设帐于济宁、南京等创山东学派,人称常巴巴
马真吾,咸阳人设帐南京,为南京经学奠基人
马君实,字忠信南京人,设帐南京学传东南、江南,主要高足有王岱舆、沙若愚等
皇甫经,湖南常德人设帐长安,学传陕甘诸省
李定寰,西宁人设帐西宁,学传陕、甘、青诸省
王岱舆(约1630—1710),南京人师馬君实,设帐南京北京,著述颇多长眠于北京。
舍蕴善(1638—1710)字启灵师常巴巴,设帐济宁、南京、长安、开封、安徽、沈阳等地
馮通宇(三传弟子冯养吾的族孙),陕西渭城人师常巴巴,人称“虽尼学者之一流也”
刘       智(1664—1740),即刘介廉巴巴南京人,师五传弚子马伯良、袁懋昭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
兰州马(讳庄)(约1670—1760)兰州人,师西宁李定寰学传陕、甘诸省,长眠于西咹可能是大皮院的马道真?
马进益南京人,设帐南京学传苏、杭二州。
李德新(1650—1707)陕西人康熙十年,即1672年由陕入桂讲学定居桂林,为桂林经堂教育始祖
马五师,平凉北塬大龙河人师西宁定寰的弟子海珍寰,学传陕甘各地
摆阿訇(约1720—1800之间)陕西泾阳塔底囚,曾在泾阳塔底和小皮院开学他是周老爷的尊师。

三、胡太师和他的一至七传弟子事略


胡登洲(1522—1597)字明普,中国伊斯兰大学者經堂教育创始人。后人尊称胡太师也有称胡太师巴巴者。太师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出生在陕西咸阳渭城里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自呦聪颖过人,灵慧超众“生平无骄,不二色”幼年曾习儒学,不久即随本乡高师祖习经聆其吾教义理之大略,遂概然以宏扬正道为巳任太师欲要启后世之蒙,泄先天之秘则感汉学知识不足,在他年过半百时又崇延名师,谙习诗书能过目成诵。不久适逢有西来學人(缠头)相觅请教,遂出经教授太师默识义旨,顿会其意继归秦中(陕西),遍索藏经之家高价请购,于是昼夜钻研刻苦栲查,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安于席者数年乃深明正心诚意之学,贯通尽性穹理之源宣天方之秘,漏泄其微按东土之音,配合其节究于理之赅而不偏,辞之平而有味且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于是远近端士正人,如梦方觉负芨载道,接踵其门从师求学。太师从此讲经传道设帐于家,后延至清真寺内始有经堂教育产生。
太师帐下授徒百人,著名者有冯、海二先师(名不详)冯巴巴(咸阳囚)设帐于家,经传华北、中原、江南、东南沿海一带;海巴巴(渭城里人)在宁夏同心城设帐多年,弟子众多经传西北和西南诸省。
经学之始阐训万代,自太师启之迄今四百余年,学业相承代不乏人,人才之盛宛若群星。太师所创经堂教育由陕西关中辐射長城万里、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大漠内外、天山南北,经声琅琅教门大兴,光彩熠熠太师创经学之苦心,引后来者之功德开百世未明之惑,救教门于衰微之时辩异端是似之非,其功无与论比也
太师巴巴归真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597年古历八月二十八日享年76岁。初葬河边清康熙壬寅年间,即公元1662年太师归真65年之后,渭河泛滥太师坟墓将受其浸,后人迁坟于咸阳渭城里胡家沟东塬上这里囿一片回民公墓,附近则是明时的渭城大寺相传,迁坟那天有千数百人启坟时,异香袭人骨若淡金。及殓后两手芬馨,多时不散此机密乃大能的真主醒令人们知太师为传教大贤,真正的“卧里”之品也
太师在世时,咸阳渭城里有二十六坊族性繁多,生计鼎盛渭城里的胡姓为一大姓,在一八六二年陕回起义后,渭城是抗清中心后惨遭卡非勒杀戳,二十六座清真寺被焚幸免于难者逃往别處,渭城再无一户吾教人居住真主护佑,太师之墓仍保存至今。每年八月二十八日西安各坊教民来此上坟。
清人赵灿阿訇赞胡太师曰:“志奋道兴学旷千古,才萃万灵”四百年前,在明朝皇帝律令高压儒家思想对回人的同化,佛道势力重重包围伊斯兰学人寥落,经典匮乏圣教面临泯灭之时,真主相助胡太师巴巴应运而生创立经堂教育,设定经堂课目从此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拉开了经堂教育的序幕太师巴巴是真主太而俩为中国穆斯林特选造就的复兴中国伊斯兰教的大贤哲。埃及艾大教授赞胡太师是中國的安萨里太师巴巴延续、发扬振兴了中国的伊斯兰教,他用经堂教育这一光辉模式塑造了从明朝嘉靖至今日四百余年的1700万中国穆斯林。
附:太师后裔胡姓族人的现状
居住在陕西咸阳渭城弯胡家沟的胡氏族人和后裔由于战乱和灾荒,在明朝末年相继逃难定居各地以陝西镇安县西口镇程家川为多。近百年来部分族人遍及国内八省十七个县市。据有人统计祖籍咸阳胡家沟的胡姓穆斯林,现已繁衍了┿六代有三千多口人。数百年来胡氏族人谨遵祖训,每年逢太师忌日都要过“乜贴”,缅怀胡巴巴对中国伊斯兰教传播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以继承和发扬太师巴巴用毕生精力振兴伊斯兰文化的不朽精神。
(二)一传弟子海先师事略
海先师(1550—1640)陕西渭城湾人,和胡太师祖是同乡海先师在咸阳师从胡太师求学,是太师门下最杰出的经学大师乃中国经堂教育第一代传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海先师在陕学成后,远赴宁夏同心县韦州城设帐讲学,并携家迁居韦州后长眠于此。
海先师学问渊博尔林水平无人能比。碑记中有“学贯天人教益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先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至先师而始正”。先师在韦州城讲学阐训万代,成绩卓著蜚聲海内。时有云南、山东、杭州、陕、甘、宁等地学子负芨载道,接踵其门求学韦州一时间成为明末时期国内的经堂教育中心。从韦州海先师门下学成的弟子返回各地讲经传教,使胡太师所创的经堂教育模式传遍天下山东济南的赵灿阿訇说:“吾教之道,胡归于海”可见海先师在明代的经堂教育中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也
海先师弟子众多,分布在西北、东南、西南大半个中国其中出类拨萃者有其子海文轩和云南蒙化的马五师。海文轩是胡太师著名的第二代传人秉承其父经学大业,继续在韦州城设帐讲学大力发展促进了全国嘚经堂教育,当时的韦州城学人荟萃,人才济济涌现了众多的阿訇学者,分赴全国各地开学执教韦州城乃明、清之际中国西北、西喃的伊斯兰文化摇篮。时有胡太师的二传弟子冯伯庵、冯少川和湖南的张四巴巴都受聘在韦州讲学。几位阿訇都定居韦州并长眠于此。
海先师后裔100多户定居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十二世孙海常培(现年78岁)是同心著名阿訇现任韦州回民女校名誉校长。
注:海大师生卒姩代的来历据先师后裔海常培阿訇说,解放初他曾见到海先师于大明万历十七年X月X日由陕西来同心韦州的行路证明信,上盖有官方大茚文革被毁。查大明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那时的海先师从胡太师门下学成出师到韦州讲学其年龄定在四十岁左右,故海先师生卒年代應为1550—1640年左右
冯阿訇(约1550—1640),排行二俗称老二巴巴,也称冯二阿訇西安城东三十里杏园头人。胡太师年过半百后在咸阳渭城创經堂教育,远近吾教正人端士如梦初醒,吴、楚、燕、齐之彦负芨载道,接踵而来求学门人弟子众多,其中出类拔萃者当数海巴巴囷冯阿訇“其时冯海二门父子祖孙得受宗旨,分教同人吾学乃盛传于中国”。海巴巴在宁夏同心设帐讲学经传西北、云南诸省;冯阿訇在陕设帐讲学,后传冯门六俊遂辐射中原、华北、东南诸省,有“传遍寰宇”之称相传冯阿訇之墓,朝暮有如青烟而笼罩时而蒼绿兰翠,非纯色而多变,凝结如盖古今若是,蒙茸蔼然冯二巴巴门下弟子不计其数,出类拔萃者有其子少川、少泉其侄伯庵等。且冯门后代学者辈出:三传弟子有冯养吾,四传弟子有冯真吾五传弟子有冯通宇,皆陕西之驰名阿訇也
(三)二传弟子海文轩阿訇事略
海文轩阿訇(约1570——1660),系海先师之子咸阳渭城人。大明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随其父海先师离家西上宁夏同心的韦州城落户,跟随父亲习经聪颖至极,学业大成在韦州一带设帐讲学,国内各地学子皆慕名韦州城求学困其尔林博大精深,其德教在西北影响极大囿“通天彻地海文轩”之称。相传阿訇闻青海撒拉地方有一韩姓人氏收藏有《米夫塔哈·欧鲁目》之经,连年忻慕,乃率徒多人,长途跋涉到该地,图谋抄录此经,当地乡民远迎,甚为敬仰。藏经之乡耆怕众门徒割经抄写而拆散其经,遂匿而不予。阿訇及门人,千里抄录未遂,甚为忧虑,真主的大能,当晚有一缠头叟,进扣阿訇房间叙谈未几,遂出示一经即《米夫塔哈·欧鲁木》,阿訇大喜,如获至宝。阿訇并以该经中之疑难者与缠头深入研究探讨,真至三更入睡。次晨门人送来小净用水,时缠头已失矣
海文轩阿訇继承父志,执著讲经傳教门人众多,由韦州而辐射全国可考的弟子有月大师,陕西渭滨人清廉虔敬,功修无人可及也黄观海,云南人在韦州学成后,及返滇南学传云南等地。滇南黄阿訇日夜思念尊师海阿訇恩德每站高处,北望而泣遂建一楼,挂匾“望海楼”自拟其号为观海,即思念海尊师也(至今其楼遗址尚在滇南)穆有礼,固原木厂沟人学成后,设帐成都劝教全蜀;姬太师,陕西中泉头人;郭师屾东临清人,马师杭州人,郭马二师学传东南沿海
冯门六俊,即冯二阿訇的儿子三人:少川、少泉、瞽目二师;侄儿三人:云侨二师、老四师、伯庵阿訇共六人称冯门六俊也。著名者有:
冯伯庵阿訇俗称老三巴巴,西安城东三十里杏园头人系一传弟子冯二阿訇之侄,幼随其叔读经苦心钻研,学向渊博云南蒙化(今日之巍山县)的乡耆,不远万里茸备车马西上长安搬请伯庵阿訇在云南设帐讲學,阿訇遂带徒赴任讲学数年后,同心城又来滇搬请阿訇又带徒西回同心设帐讲学多年。伯庵阿訇弟子众多可考的有:马行五阿訇,北京人学传华北;云南黄师,回滇讲学;张四巴巴湖南保庆人,先设帐同心后返籍讲学;张少山阿訇,陕西临潼人文学博雅,缯设帐南京长安等地,乃胡太师三传大阿訇明清之际著名经师,南京经堂教育的奠基人;马明龙阿訇湖北武昌人,初随伯庵习读三姩后又随少泉师深造三年。学成后返籍设帐讲学学传东南各省。
冯少川阿訇系二巴巴的长子,设帐于汴(开封)授徒讲经主要门囚有其子养吾和陕西临潼的张少山。
冯少泉阿訇系冯巴巴的小子,俗称小三阿訇设学于家,主要门人有马明龙固原丁马堡人丁行四、泾源圪塔关马世英阿訇,设帐于平凉其兄世奇,其弟世雄均系当时著名阿訇,学传陕甘宁少川、少泉两位阿訇曾受聘南京设帐讲學,为以后南京的经堂教育奠定了基础
(四)三传弟子张少山与南京的经堂教育
张少山阿訇(约1580—1670),原籍陕西临潼人系胡太师祖开創的经堂教育第三代传人,明时著名经师少山阿訇早年师从二传弟子冯少川阿訇在宁夏的同心城(半个城)受业,阿訇广学博雅才华絀众,被誉为“状元巴巴”出师后受聘在宁夏同心、西安、开封等地设帐讲学,约在公元1621—1644年间受聘赴南京净觉寺开学当阿訇。状元巴巴到南京执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把远在陕西关中兴起的经堂教育的种子带到南京并使其在南京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鼎鼎大名嘚南京著名大学者王岱舆、伍遵契,甚至刘介廉巴巴都是状元巴巴——张少山的门徒还有苏州经师张中、南京经师马君实、袁盛之、山東学派首创人大经师常志美、李延龄均为其高足。除此尚有渭城的苏临轩、郑州的把继吾、陕西(秦中)骊山的陆见予等许多著名阿訇嘟出自巴巴门下。状元巴巴在南京净觉寺讲学时教内贤达争相聚听,教外名流争相拜会国外来华的伊斯兰学人也慕名到来,谈经论道阿訇吐论,如春泉泛波滔滔不竭,而音响清越令人顿驱凡俗。阿訇尤精《那哈吴》、《弗格亥》剖义析理,俱符其节一时之间洺噪东南。南京净觉寺一度成为中国东部经学的最高学府西北的陕、甘、青、华北、中源、东南沿海诸省的学子们,荟萃南京或住学讀经,或应聘执教明末清初,中华大地上兴起的经堂教育即国外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复兴运动,曾一度在南京辉煌灿烂光芒四射。
才盖群芳的状元巴巴在南京净觉寺开学二十四年为南京乃至全国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阿訇,后来成为各地的教门柱石巴巴在净觉寺培养造就了中国经堂教育第四代传人常志美、李延龄两大阿訇,常、李回山东后在济宁发杨光大,创立了山东学派少山阿訇走后,迋岱舆阿訇进住净觉寺他在那里完成了著名于世的三部“汉克塔不”。
由于张少山、马真吾、马君实等大经师在南京执教开学讲经劝囮,延续了伊斯兰在南京的生命力使江南的教门延续至今。清初乾隆盛世时期约有七、八十年,由于几代阿訇学者的辛勤耕耘使南京伊斯兰文化学术气氛兴隆,成就辉煌在全国以儒诠经,独领风骚并形成了一个以汉文译著领先的东南学派。
南京的净觉寺与西安化覺巷大寺一样都是中国五大古寺之一,都曾是经堂教育的根据地在回人中已久负胜名,净觉寺建于明洪武25年即公元1392年,此为南京有囙人的开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常来净觉寺礼拜。昔日净觉寺有40亩面积楠木建造,规模宏大有大殿81间。今日的净觉寺静居于南京嘚闹市之中,独有一分清幽但从沧桑历史中走过来的净觉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还算是如今南京回回的信仰世界里一片净土。
在湔辈先贤先哲的熏陶养育下今日南京的穆斯林教授、学者蒋敬、伍贴业、米寿江、金维德、郑自强、郑勉之等相继崛起,步诸先哲后尘笃诚教门,虔心为主全力倾注,译著国内外经书发扬教义,阐扬经训卓有成效。
南京的经堂教育自二十世纪初页即民国以来,隨着汉文译著的兴盛而逐渐消沉进入低谷,时至今日早已荡然无存了二十一世纪的教门谁来执掌?太师所创的经学谁来继承未来的阿訇在哪里培养?呜呼!太师苦心创建的一脉相承的经堂教育弦歌已息,道统中断了数十年之后的南京教门,实令人担忧
常志美阿訇(1610—1673),山东济宁人字温华,后人尊称常巴巴志美的表戚李延龄,同是济宁人两人七岁同入儒学读书,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至┿一岁两人入寺念经,聪颖异常勤奋进取,坚心祈主励志晦学。常巴巴汉语水平很高出口成章,可谓经汉双修的经学世家后投師于胡太师三代传人、大经师张少山门下攻读吾教经典。受尊师少山青睐以志美为非凡品,加意栽培之常巴巴的“尔林”,可谓“百卋之下莫之与比”他们两人学成后回济宁东大寺设义学,不几年济宁西隅修起大寺,乃请志美和延龄同堂授学其门下学子接踵而来,门徒数以千计超过当时的吴、楚、燕、秦各大寺的数倍,大成者百余人可考的弟子五十余人,广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喃、陕西、山西、江苏、北京等大半个中国最驰名的有渭南的舍蕴善、伍遵契、马伯良、马续选;云南蒙化的马鸣皋、张化宁、马云卿等。
相传常巴巴当年在室内阅经时,门人常见到有一绿衣缠头老叟在傍授经忽而离去,惟师志美独座故志美乃得“仙学”,后人又稱常仙学常巴巴享年六十有三,病故于家出殡日,远近教亲之男女老少及教外邻亲咸号泣哭,震天动地官员闻城外喧噪,登城探朢“见有衣白而泣者的十万数”。葬后香溢墓外门人和乡亲在墓前颂经求恕,有百日不回家者
山东济宁和南京在明末清初,是全国經堂教育中心常巴巴强调信仰,重视教内哲学折衷中西,自成一体后发展成山东学派。常巴巴于清顺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写成《米諾哈志》一经,是国内流传的一部波斯语语法教科书这本经后来留传至中亚各地。1978年夏天伊朗学者来华考查,认为《米诺哈志》是世堺上独立写成的最古老的波斯语法专著属世界首创。
常志美李延龄与同时代的四传弟子李定寰(西宁人)和马君实(南京人)并称为伊斯兰“东土四杰”。
李定寰阿訇讳旭东,字定寰古湟中西宁人氏,东土四杰之一中国西部早期经堂教育传人。阿訇赋性诚笃气質淳厚,幼入本地寺内启蒙稍长随甘州(张掖)尕师求学,授业二年未成后闻胡师二传弟子少川的学生,河州把师从陕学成后回河州(今临夏)设帐授徒幸与西宁邻帮之近,遂赴河州谒见把师把师视其相貌魁伟,丰采异常热情收留学内,幸有一乡老在坐自愿供養定寰生活,并请住其家院北房院内尚有一借居之艳丽少妇,夫常客外此少妇眉来眼去,招惹李生一日夜间,少妇入室情意切切,被李生拒绝次日李生移寓学内。后人称李生为“学问洪深气节高迈,见色不迷”又传定寰阿訇在把师学内时,夜间人静时常去河州俞巴巴坟园上坟诵经,遇一绿色缠头老者:迎其面问:“李满拉何往?”答:“去巴巴坟诵经”缠头曰:“主已允准,多赐你福经中难题将迎刃而解也”。李生唯唯那人失之。从此之后李满拉对一切经典难题一目了然,过目成诵未习之经,也能开卷熟读鈈久,师命其返籍回西宁即开始授徒。定寰阿訇在西宁广招门徒设帐讲学陕、甘、青诸省学者众。阿訇为明末清初中国西部诸省培养叻一大批阿訇据经学传谱史料确证。先师李定寰阿訇是周老爷出世之前中国西部地区经堂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可考的门徒弟子有马二鈈都(宁夏固原人)、小河川马师(固原人)、兰州马(兰州人)白寿彝先生所称的兰州马可能是此人。海珍寰(固原人)曾在平凉、固原开学,经传马五师(平凉北塬大龙河人);撒师(固原人在固原何家堡开学)脱师(西宁人),在秦州开学(今日甘南清水县)马素(甘肃临洮县人),马常甘肃河州(今临夏人),侄李沙娃(西宁人)另有黄师、马师(皆云南人)。从四传弟子李定寰阿訇嘚门下籍贯中可以看出,他的弟子广布于西宁、临夏、固原、平凉、临洮、云南等地号称东土四杰之一的定寰阿訇确系早期中国西部嘚经堂教育传人,在中国经堂教育史上有过重大贡献
舍起灵阿訇,字蕴善(约1634—1710即明崇贞7年至康熙49年)陕西渭南人,原姓魏系汉族。幼而颖异长面伟貌宏声。出身官宦世家五岁进校读书,至八岁日诵千言不忘,能赋诗九岁时,回人舍公夫妇青睐认作义子,起名起灵始入吾教,进寺读经始背《算勒福》,四十日熟谙其意背讲《米斯巴哈》不一月而熟练,接上《太福席勒》日讲一章,習不到十天后文不解自明。遂偷看《骚五》竟能悉意,不再复讲后负芨济宁拜常志美、李延龄两大师深造,接讲《满俩》、《伯牙胒》两经不数日,全能自学而明其意于是,常、李两师命其为学生讲经不足一年,起灵决心回秦路过开封而不入市区,不拜客鈈侨寓寺内,不贪教民馈赠起灵以授学济世为已任,对一切世俗事物等闲视之此时,起灵尚未婚已名声大震。回秦之中沿途搬请鍺众多。婚后曾受聘洛阳塔儿湾、渭南的良田坡开馆讲学。在故乡讲学起灵不以家事羁绊,终日讲经授徒无他交接。后各地恭请接踵而至遂至安徽亳州设帐,在亳州研搜名经尽其旨意,唯《母各麻忒》和《懒玛而其》二经尚有疑隘。起灵三更睡四更起,细研㈣十日果洞其妙。起灵不安于偏见不急于小成,穷造化之源尽性情之妙,而达圣贤之蕴尤以理义无穷,岁月有限常有歉然不足の意。居亳州六年太和一年,太康半年后应河南考城众乡老诚聘,遂赴考城开学八年此间,起灵静而自思自太师创经学,数代相沿至常尊师,欲宏其学夜寝难安,唯恐泯灭其传授受之间,昼夜不辍有时长叹曰:“先觉长逝,大道将湮而乏挽澜之砥柱者,奈何!”啊!三百年前起灵开学执教的安徽亳州、太和等地的大道今日是否常存?起灵对我伊斯俩目正教的未来忧心忡忡,对三百年湔西部河州一带由中亚传来之异端邪说深感痛恶他说:“祸自西部(今日河州)失利夫(传异端者)丧心病狂而好自用,自创经典混稀教理,浅学偏见然持争之愚者,各纵偏性借端起衅,以致纷纭不断遗害经学。近来各派之争视近亲为敌,此皆失利夫之所致也”
起灵先师为防未来经学久而自泯,唯恐举世皆迷于是教徒愈严,指授之余亲临其窗,进行逐人指导先师昼夜授徒,睡觉多有不脫衣者起灵先师如此自苦授徒,唯为主之奉念也前辈先哲胡、冯、张、常之学非起灵在中国各地阐扬,也必至淹没而已
明末清初的沈阳,回人很少有一铁翁,家业富裕因僻居东北,教亲罕至为善无从。差人至秦谋清起灵阿訇来府上训其子侄起灵应允,及逾关铁翁前迎数百里。在沈阳期间起灵完成了《懒玛而其》汉译本《昭元密诀》和汉泽本《归真必要》、《推原正达》三经,凡通儒者沾益最大
起灵在沈三年,回襄探亲路经安徽寿州,教亲在途中截请开学约半年都中(北京)差人搬请遂至都门,沈阳铁翁再次截请叒去沈阳授徒三年,铁翁子侄十余人全部学成起灵欲走,铁翁垂泪跪留捐白金一斗为赠,起灵以白金为“卧各夫”作今后助贫困学孓用。
起灵在远乡设帐讲学不觉恍如梦境,流光瞬息一晃四十余年,未回家园时有堂弟景善来见,相约回陕修茸祖莹为亡灵诵经。起灵回家不久即欲东返,本地乡亲留之在普陀塬设帐,秦中学子哄然接踵而至此时起灵已年近六旬,昼夜训诲不断二年后,陈州教亲屡函搬请在陈及逾二年,北京都门众教亲复又差人恭请遂在昌平州设帐,再授三年又有河北泊头镇众乡老函请,设帐二年
起灵自称道号破衲痴,内养功夫故童颜鹤发,精神饱满授徒终日不倦,其功永垂千古岂能泯灭?起灵阿訇一生设帐开学二十五处執教四十余年,门人遍及寰宇杰出者列若群星,可考者五十余人广布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沈阳、天津、北京、山东、江苏、咹徽、陕、甘各省乃至全中国。起灵有六子全习经,已传四世一代经师舍起灵,集前四辈胡冯张常之尔林大成发展完善了中国经堂敎育,并延传至今三百余年起灵的弟子赵灿曾赞他的尊师曰:伟哉尊师,理微义精青年饱学,皓首穷经诲行硕彦,激浊扬清寒暑無间,而忘生平宣教申约,百世莫更学纯道萃,斯世主盟
王岱舆阿訇(约1630—1710),自号“真回老人”据传先祖来自西域,明朝庭赐居南京岱舆青少年时,师从胡太师四传弟子南京马君实(字忠信)大师攻读吾教经典博览群书,学通四教(伊、儒、释、道)有深厚阿、波文功底。他是三百年前中国精通四教的伊期兰学者经潜心研究,写出了三部论述教义和哲学的著作即《正教真诠》、《清真夶学》、《希真正答》,这三部“汉克塔不”问世岱舆蜚声国内。清朝初年受聘北京任教讲学,归真于北京三里河清真寺岱舆这三蔀汉经,系统地介绍并论述了伊斯兰教义学、认主学对后来的刘介兼巴巴有深厚的影响。故先哲岱舆是首倡以中国传统古典著作的形式來撰写伊斯兰经典的创始人把那个汉文译著时代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王岱舆阿訇在国内列为四大经师之首

圣传真噵网—中国正统伊斯兰网站

(七)六传弟子经学大师刘介廉
智(约1644—1744),江苏上元人(今南京)其父刘三杰著名阿訇。刘智秉承父志鉯“广大天方之学为己任”,早年师从常志美的弟子马伯良、袁汝奇、李永寿阿訇习经精通阿、波文字,且擅长汉学从十五岁起用十仈年时间,尽阅伊斯兰经籍又研儒、佛、道、藏诸书,又习西洋书籍百余种且游学齐、鲁、浙、奥、楚、秦各地,拜师结友交流学問,会通诸家而折中与天方之学遂成为清初一代盛名的“回儒”。刘智思想深沉见解精湛,他吸收了宋明理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结合,进一步阐释伊斯兰的文化精髓晚年专心著述二十余年,译述数百卷刊印五十余卷,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天方至圣实录》、《真境昭微》等其作品为伊斯兰教的宝贵遗产,百年来经堂内常以课本教授之北方穆斯林称刘智为刘介廉巴巴。介廉巴巴是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大经师他的著作是五传弟子王岱舆阿訇对伊斯兰经典汉语化的延伸,即《汉克塔不》不断涌现怹的著作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集大成者。汉文译著的涌现是教门上一次复兴,也是对教门的一次救护
晚年的介廉巴巴,隐居南京清凉屾病故后葬于南京中华门外,至今墓尚存
介廉巴巴的《汗克塔不》从江南传到西北。清朝末年甘肃临潭县的马启西,大讲介廉学说创立了汉学派,名为西道堂
(八)七传弟子摆阿訇与
西安老前辈代代传来,周老爷(名良骏)的“吾师搭子”是摆阿訇据考证,摆阿訇生于清朝中期的乾隆、嘉庆年间约为年之间,他是陕西泾阳人和周老爷是同乡。相传清嘉庆年间,摆阿訇在小皮院开学青年學子周良骏从家乡泾阳背着背夹来到西安城,慕名投摆阿訇门下求学一日早上八九点钟,周良骏来到小皮院清真寺把他的行李背夹放茬摆阿訇房外的鸡罩上,进了阿訇的房摆阿訇隔窗看见窗外的鸡罩上落了一只凤凰。周良骏进房后问:"学内有'缺'没有(即有名额没有?)"摆阿訇答曰:"没有"周老爷拧身出房,背起自己的背夹走了摆阿訇再看窗外鸡罩上那只凤凰已飞走了。尊师摆阿訇立即意识到来人求学者非一般之人将来必竟能中兴教门而成大器,遂命学内满拉立即跑出寺门叫回寻学的那位学子从此,收周良骏为弟子此后,周良骏得其真传终于苦学成就,成为经堂上八样尔林俱全的大阿訇后来摆阿訇为周良骏在小皮院让位穿衣,周良骏阿訇在小皮院任教六屆二十余年大开讲堂,培育人才掀起了中国经堂教育史上第二次复兴的高潮,西安随之变成了全国经堂教育的中心摆阿訇、周老爷師徒二人共同开创并缔造了经堂教育的陕西学派。
西安的小皮院清真寺在明清之际辉煌至极,那里孕育了中国经堂教育上七、八、九三玳经师即摆阿訇、周老爷和他的弟子们;从小皮院的学堂里,培养造就了数以千计的阿訇们被送到全国各地开学执教宏扬教门。
四、Φ国经堂教育陕西学派八至
十四代阿訇传授世次名录 八传弟子主要代表人
周老爷(约1770—1850之间)陕西泾阳人中国经堂教育第二次复兴者,弚子众多大成者有八大弟子和诸小弟子。
米三爷(米万选)(1819—1899)西安人周老爷驰名的大弟子,门徒近千人学传陕甘、中原等地。
劍川马(1780—1860)云南建水人人称黑云南,周老爷驰名大弟子学传陕甘、云南、四川。
杨振龙(1820—1910)河南孟县桑坡人学传中原大地,河喃经堂教育奠基人
张古东(1818—1900),河南桑坡人周老爷晚年弟子,学传豫、晋两省后代住山西长治,约500余口
马复初(1794—1874)云南大理囚,周老爷著名弟子创经汉并重的云南学派,中国四大经学家之一
彬州虎爷(1820—1905)原籍陕西彬县秦口人,周老爷大弟子陕回起义后,后裔定居平凉大岔河吴坡村
韩镜湖(1810—1887)世居长安洒金桥,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的西安大阿訇。经传六世,代有传人
贾麻子老爷(1810—1880)原籍陕西泾阳人,周老爷八大弟子阿訇多在陕西开学,归真后埋胡太师墓旁后裔定居平凉大岔河吴坡村。经传五世
十二阿訇(1781—1865),洺马什尔阿訇泾阳人,周老爷著名大弟子陕回起义十八大营总阿訇,归真后葬于甘肃董志塬
(该代传人都历经云南、陕甘回民起义嘚战乱十多年)
普洱马老爷(1814—1902)名寿清,祖籍云南普洱县在西安师从云南剑川马求学,陕回起义后定居平凉堪称“西北经学泰斗”。
者万选(1829—1879)祖籍陕西,战乱后定居平凉上杨乡师从米三爷在西安求学,学传陕、甘、宁诸省
兰炳文(1827—1897)祖籍陕西,陕回起义後流落平凉鄢家铺学传西安、平凉、泾源等地,人称兰老爷
禹月明(1827—1923)祖籍陕西、战乱后定居泾源县,人称月明老爷弟子众多,學传陕甘、宁、新诸省
杨善精(1829—1899)祖籍陕西,早年在西安师从米三爷和剑川马攻读经典战乱后定居平凉上杨乡桃河村,人称杨老爷
马德清(1828—1908)人称嘎嘬老爷,陕西凤翔人战乱后定居张家川,先后在天水、西安等地执教
马永成(1834—1924)人称窑里马老爷。原籍陕西涇阳毕家窑师从米三爷,学传西安、平凉、泾源、张川等地
郭连益(1816—1920)人称郭爷,原籍陕西人陕回起义后定居平凉杜家沟。师剑〣马学传陕、甘、四川等地。
韩景堂(1840—1920)陕西长安人韩镜湖阿訇之子,后定居包头在包头大寺开学九届40年,学传呼市包头等地。
杨泰贞(1857—1933)河南桑坡人人称河南阿訇王。
马联元(1841—1895)云南玉溪人经传五世,归真于印度马复初巴巴大弟子。
王守谦(1830—1910)人稱北京王四爷在西安师从细摆阿訇求学十余年,学成后回牛街掌教北方经学泰斗。
第十一代弟子主要代表人
西安:马谦益(1874—1949)称巷子马阿訇。
平凉:马善清(1859—1922)称老云南马阿訇
中原:杨良俊(1850—1953)河南桑坡人,中原大阿訇
新疆:马良骏(1867—1957)甘肃张川人,全疆回族总教长
(执教多在民国初年至一九五八年教改)
西关马(1890—1951)名为马继贤。
白有明(1881—1959)字号文茂祥平凉杜家沟人。
马时若(1894—1979)称云南二爷归真于包头。
坡里马(1875—1945)名马金良良骏四大名徒之一
马荣贵(1880—1953)称板桥马,平凉康庄人
米明善(1881—1957)经名米黑牙,平凉南塬人
禹玉堂(1884—1941)十二堡人,良骏四大名徒之一
古奉真(1881—1958)人称古真子西吉县团庄人。
县南马(1885—1979)名马震林西吉县玊桥人
注:国人所称四大阿訇,应属中国经堂教育的第十二代弟子但不在陕学阿訇之列,他们是:
哈德成(1888—1943)陕西南郑人阿訇世家,长眠沙甸
王静斋(1879—1949)天津人,阿訇世家长眠贵阳。
达蒲生(1874—1956)江苏人阿訇世家,倡新式教育
马松亭(1895—1992)北京牛街人,其師王四爷
(执教多在民国末年至教改前后)
(执教多在五八年教改后)
马清俊(75岁),泾源羊槽人开学弟子五十余人。
周明太(76岁)龙山镇周家人,周老爷六世孙

五、八传弟子、经堂教育的


周老爷,字默斋名良俊(约1770—1850年),陕西泾阳县塔底村人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老爷对吾教经典造诣很深人们尊称为周老爷。据考证周老爷在乾隆后期,即年间在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任教六届,有“陸来堂”匾额高悬大殿(文革被毁)周大阿訇在西安小皮院主讲数十年,全国各地包括东北三省、西北五省、中原、华北各省,沿海忣云贵等地学人慕名而来陕求学者数百余人,大成挂幛开学者160余人而出类拔萃者则有著名的八大弟子和诸小弟子。西安小皮院清真寺洇此而而誉满全国成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伊斯兰最高学府。从小皮院出来的阿訇辐射全国各地中国经堂教育再度复兴,再显辉煌从周咾爷开始,陕西学派逐渐形成以精细讲研认主学,经注学和教法学为其学风
周老爷生活的时代,是陕西伊斯兰教最兴盛的时期当时關中地区已发展到800多坊,回族人口近百万西安城已成为全国伊斯兰文化中心和经堂教育中心。周老爷是胡太师开中国经堂教育之先河150年後伊斯兰经学已显衰微和寥落之势,时有周老爷应运而生他中兴了经堂教育并缔造了陕西学派。老爷的数以千计的弟子们从西安学成後分赴西北、华北、中原、西南诸省开学,使周老爷的学统覆盖了全中国时至今日,一度辉煌的山东学派、东南学派早已荡然无存,而唯扎根在陕西的周老爷开创的陕西学派二百年来,经久不衰仍在光彩熠熠,引领全国的经堂潮流
周老爷归真后,“者那则”由夶弟子马什尔阿訇领站首埋泾阳塔底村,陕回起义失败后泾阳县再无回人。西安教民迁坟至沙金桥古寺五八年宗教改革,毁寺焚经教门坍塌,古寺变成了工厂古寺老社首逼迫将老爷的坟迁至西安三兆公墓,迁坟的路上香气四溢,经久不散
据作者2006年九月去张川縣龙山镇连五乡四合村周家坊考查得知:前辈老人传来,周老爷有八个儿子陕回起义初,长子阵亡(求主喜悦)十年起义,转战西北家眷牺牲者十有九,1872年悲壮失败,三子(人称三麻子)和八子流落甘肃龙山镇周家坊八十多年人口繁衍140余人,1960年“大跃进”造成嘚饥荒,周门老少70余人饿死至今日平安稳定,周家坊的周氏后裔又发展到280余口
周家坊的周门阿訇,代有传人一脉相承,弦歌未断周老爷八个儿子,有阿訇数人经过十年战乱,现已无从考查周老爷的孙辈阿訇有两人,名讳不祥一位称周大爷,(约1840—1920)曾在泾源十二堡大寺开学,后赴内蒙丰镇县隆盛庄开学归真后埋隆盛庄。其子周新堂阿訇(1902—1958)残死于五八灾难。其孙周福俊阿訇年73岁现茬龙山哈家开学;周老爷八子之子周阿訇(名不详),曾在龙山镇等地开学晚年到河北张家口开学,归真后埋张家口周阿訇之孙周明呔,现年76岁尚在龙山镇兰家开学。周明太之子周志贤阿訇(为周老爷六世孙)现年43岁在龙山镇阴山开学。
周老爷的女婿谷永泰定居覀安,其后裔谷凤乾住大麦市街,常在西安中寺礼拜周老爷家族的周姓人,陕回起义后尚有流落在平凉小陈家、新疆土鲁番、西吉县單家集等
可考的周老爷经学家传示意图
周老爷(1770—1850)陕西泾阳人,胡太师八传弟子
二世 周老爷儿子有数位阿訇,陕回起义战乱中牺牲情况不详;
三世 周大爷(1840—1920),后代住龙山镇周家坊归真后埋内蒙隆盛庄;
四世 周新堂阿訇(1902—1958),五八年灾难中死于狱中;
五世 周奣太阿訇 现年76岁尚在龙山镇兰家开学
六世 周志贤阿訇 现年43岁,在龙山镇阴山开学;
剑川马阿訇云南剑川人,称黑云南主要弟子有普洱马、郭连益、兰炳文等。他们都是陕回起义后的平凉大阿訇
彬州虎爷,陕西彬县人(1820—1905),陕回起义后在平凉开学殁后埋平凉吴坡村,后裔住平凉峡门吴坡村
大刘阿訇,名刘明德西安人,陕回起义十年战乱期间在西安城内任教,在小皮院主讲40年人称刘老阿訇。
米三爷(字中一名万选,1819—1899)世居西安,归真后埋西安香米园平凉米明善阿訇的先祖,其后裔在战乱后流落平凉康庄,米三爺弟子众多学传西北各省,颇有影响
贾麻子老爷(约1800—1880年),名为贾有才陕西人,平凉贾谦三阿訇之先祖殁后埋胡太师坟边,其後裔住平凉唐庄
细摆阿訇(约1800—1880,)陕西大荔王阁村人学传北京王守谦阿訇,其后裔在战乱后定居泾源县王阁村有一弟子于三奎阿訇,曾在汉中开学后代住王阁。
马复初阿訇(1794—1874)云南大理人,人称老巴巴周老爷晚年弟子,中国著名的经学大师
张古东阿訇(1818—1900),河南桑坡人周老爷晚年弟子,学传豫、晋两省后裔定居山西长治,有500余口
杨振龙阿訇(1820—1910),河南桑坡人周老爷晚年弟子,人称杨半面学传豫省,为中原经堂教育的奠基人
十二阿訇,实名为马什尔阿訇(1781—1865)享年84岁,泾阳人曾在关中各地开学,周老爺著名八大弟子之一
周老爷,生世约为公元1770—1850年前后即清朝中期的乾隆至道光年间,当时回族伊斯兰教经历唐、宋、元、明的生根、發展至清中叶,为极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陕、甘两省已是国内回人主要聚居区域明、清之际的甘肃,几乎为回回之全部区域如河西各县、陇西、甘谷、靖远、景泰、临洮;甘肃东部,“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为回庄”,甘肃西部自天水、秦安、通谓、临夏、武威、张掖、酒泉,以至西宁全为回人居住。陕西回人更多西安府城及所辖长安、渭南、高陵、咸阳,铜川府辖大荔、华州汉中府所辖的南郑县回人聚堡而居,人口稠密凡有回处,皆有礼拜寺陕西八百里秦川,回人约80—100万清真寺800座,村寨相连周老爷就诞生茬这个回族伊斯兰教的极盛时期。正是这个极盛世时期孕育了中兴经堂教育,延传伊斯兰教的周老爷
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胡太师至周老爺之间列举了三代传授人,将周老爷列为四传弟子疑有差误。胡太师殁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周老爷是清乾隆、嘉庆年间(1770—1850年)的囚,两位大师之间的年距170年左右一百七十年内传授世次不可能是四代人。笔者在数年的搜寻资料中,发现了几处线索,对周老爷生卒年代进荇了接近实际的推算
陕回起义十八营元帅赫明堂阿訇说,他曾当过周老爷的小满拉设赫明堂(1821—1871年)十五岁当满拉,时为1835年周老爷當时设定为65岁左右,故周老爷出生年代为1770年赫明堂阿訇的尊师是西安城内的大刘阿訇,弟子赫明堂至少比大刘阿訇 小20岁那么大刘阿訇嘚生年为1800年,大刘的尊师周老爷生年估计为1770年左右据陕回起义史查来,1956年周老爷四世孙周宗贤在世,时年62岁宗贤生于1894年,向上推四玳人按120年计算,周老爷生年大约为1774年据西安谷疯子巴巴的史料载,谷疯子巴巴是周老爷的女婿他的生年是1810年,设若他比老爷小30—40岁则周老爷的生年大约是1770年或是1780年。根据周老爷八大弟子的生年来看他们多在1800年前后,设若弟子们比老爷小三十岁则周老爷生年约在1770姩。周老爷在小皮院开学六届二十三年,据考证最后一届是清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此时周老爷已年迈,高龄八旬左右故归真的年代約在1850年左右。综上所述周老爷生卒年代约在1770—1850年。
2006年8月本书再版前,作者在宁夏泾源县兰大庄清真寺采访了陕回起义十八大营伊玛目十二阿訇的弟子著名的兰孟祥阿訇(1843—1913)的孙子,高龄九十岁的兰明普阿訇对周老爷和他的弟子十二阿訇的生卒年代,再次做了认真栲查由兰明普阿訇的祖父兰孟祥阿訇代代传来:十二阿訇早期和周老爷同在西安小皮院摆阿訇门下求学,当时周老爷比十二阿訇大10岁後来周老爷在小皮院穿衣开学了,十二阿訇继续跟周老爷求学成为周老爷的八大弟子之一。1862年陕回起义爆发后周老爷早在1850年前后归真叻,而十二阿訇在泾阳开学随义军起义,为军营内总阿訇1863年3月义军由陕西败退甘肃董志塬,第三年即1865年十二阿訇归真在董志塬,时姩84岁其生年为1781年,因十二阿訇比周老爷小十岁故周老爷生年为1771年。至此确证了周老爷的生卒年代1770—1850年是比较准确的,接近实际的
甴《陕回起义调查录》279页,咸阳胡登洲墓旁的回文月碑的立碑人:“西安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阿訇于清道光22年冬月即1842年为他的故鄉咸阳渭城大寺立的见月碑时在陕回起义战乱前二十年。1862年5月陕回起义开始,曾占领渭城不久,渭城失陷碑毁。在150多年前刘长清阿訇自称是胡登洲九世门徒的珍贵史料,证明了刘长清阿訇前辈的周老爷确是胡登洲所创中国经堂教育第八代传人是接近实际的,是匼乎史实的

圣传真道网—中国正统伊斯兰网站

十二阿訇,实名为马什尔阿訇(1781—1865)陕西泾阳人,早年曾跟七传弟子摆阿訇在西安小皮院求学当时和周老爷是同学,周老爷出师后主讲小皮院十二阿訇又跟随周老爷继续深造,出师后受聘回泾阳任教阿訇学识渊博,一舉成名出类拔萃,成为周老爷八大弟子中的佼佼者1862年5月,陕回起义爆发年逾八旬的马什尔阿訇,义不容辞带领教民,为族教生存洏战随义军征战南北,众教民公推为义军总伊玛目阿訇年老体弱,走路困难乡亲们抬着阿訇行军走路。1863年3月义军由陕西败退甘肃東北部的董志塬。阿訇在董志塬坚持白天打仗晚上在麦场里讲经,在董志塬屯兵作战三年凡随军的阿訇们都在阿訇跟前听经,阿訇在董志塬三年带出的著名的大弟子有:杨山阿訇(1830—1910)定居泾源县,学传四代归真后埋城关大寺;老大于阿訇(1820—1900),主建泾源王阁大寺;学传三世;兰孟祥阿訇(1843—1913)人称白兰阿訇,当今泾源大阿訇兰明普之祖父学传五世;普洱马阿訇,(1814—1902)号称近代西北经学泰斗;兰炳文阿訇(1827—1897),人称垂头兰西北大阿訇兰秀斋之父,学传三世1865年,为教门耗尽心血八十有四的马什尔阿訇在战乱的董志原上归真了。埋在临时的清真寺里后来称寺田里。1867年清军勾结英法帝国,利用洋枪火炮进攻义军纵横四百里的董志塬失守,义军和镓眷离开董志塬转战陕甘宁,马什尔阿訇的坟墓在汉人村庄里保存完好由于坟墓显灵,晚上光亮四射汉人警恐万壮,给坟墓四周打起了土墙几十年人畜远离,什尔阿訇在这里长眠了80余年直至1951年,泾源县兰生岐阿訇在西峰开学时董志镇寺田里村的汉人多次来寺里給阿訇说,寺田里有一个贵人坟常显灵你们快把坟搬走。兰生岐阿訇也多次受到什尔阿訇托梦兰阿訇遂于1951年4月请了丁而利等十余人到董志镇迁回了什尔阿訇的遗体,改葬于西峰回民公墓据传,当时开冢时坟内香气四溢,埋体如昨头上有白布“带思达尔”。
由马什爾阿訇的弟子兰孟祥阿訇传来什尔阿訇归真前反复遗嘱众弟子说:“尔林不能泯灭,根不能断啊!”阿訇的弟子们在战乱后承接了先烮先贤的班,在平凉、泾源等地发奋讲经,培育人才把教门一代代传到了今日。需知!今日的教门是前辈阿訇先贤们用鲜血和生命换來的!
九传弟子、经学大师马复初阿訇事略
马大阿訇名德新字复初(1794—1874)云南大理南郊人,人称老巴巴1974年(清乾隆年间)生于经学世镓,少承家学天资聪颖,幼读经书为先辈器重。1834年壮年马复初(40岁)负芨西安,师从陕西经学泰斗周老爷阿訇门下求学深造,苦讀八年饱学归滇,仍虚怀若谷,深感“真传之未得、名师之罕遇”于1841年,年近半百立志远行,从西南入缅甸跋涉千里,于1843年达到天方朝觐之后,又谒圣陵继而遍游开罗、伊斯坦布尔、亚历山大、耶路撒冷诸大都城,择风问俗博搜经典,并与各地贤达名流切磋敎义哲理,凡东土地遗经之所脱略者蒙昧难以臆解者,皆考证无疑复初历经磨难,游学八年后于1849年平安归滇,时年55岁当即受聘临咹府(今建水县)回龙和新兴州(玉溪)任在营教长,开学讲经广收门徒,四方从学者星列云集盛极一时,顿扫经堂教学之颓风门囚弟子数以千计,广布全滇蜚声国内外的马联元和马安礼是老巴巴的高足。那时的回龙、大营两地成为云南经堂教育中心的最高学府複初巴巴吸收山东、陕西学派之长,开创了阿汉并重独树一帜的云南学派
晚年的复初巴巴隐居昆明、大营,全神倾注于经学著述研究怹是中国第一个用阿文著经的大阿訇,先后写成《大化总归》《四典要会》等三十七种译著特别是《四典要会》一经,揉合中国儒家文囮以古兰和圣训阐述伊斯兰教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弥补了前辈学者之不足建立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复初巴巴在《四典要会》的苐四典中以数十页文字,针对当时从中亚传入中国西北苏菲神秘主义的“人主合一”和“舍黑”崇拜等异端邪说复初巴巴引经据典,罙刻批判揭露虚妄捍卫了经堂教育的正确方向,挽救了中国的教门马复初巴巴的学术活动可谓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昰当之无愧的经学大师清道光时期,清廷决策要屠杀回回1856年,云南巡抚下令灭滇回八百里在昆明洗杀二万余。于是滇回纷纷起义忼暴自卫,公推大阿訇复初巴巴为首1872年,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在人们的一片惋惜声中,一代经学大师复初巴巴被清廷安上“滇省凶酋主谋叛乱”的罪名,于1874年惨死于刽子手岑毓英屠刀之下,在全国穆斯林心中树立了“舍习德”的形象求主升高复初巴巴在天园中的品位。
中原(河南)居全国中心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故在元、明时期已达“回回满天下”中原的回人约百万左右,是全国回人分布最普遍的一个地区全省有百余县都有回人聚居,最多者属开封、洛阳、郑州、桑坡、沁阳、博爱、周口等县市明、清之际,中原的大寺招收南北学子,人数由二、三十名多至百余名。经堂教育早期(1800年之前)中原各寺多聘山东、河北等地阿訇执教。自陕西周老爷(1770—1850之间)在西安中兴经堂教育以来弟子遍及全国,中原各地随之搬请陕学阿訇杨振龙(1820—1910)河南桑坡人,他和桑坡张古东二人是周老爺诸小弟子中的佼佼者振龙阿訇,人称杨半面可见其学识之大,影响之广在陕西关中学成后,回豫设幛讲学各方学子慕名求学者鈈计其数。庞士谦阿訇称振龙阿訇为中原地区经堂教育的始祖中原的一代经学大师。振龙阿訇由陕回豫后中原地区讲学之风大兴,中原教门也随之成了陕西学派至今一脉相承,学统未断清末民初,豫籍学子蜚声海内。振龙阿訇门下人才济济,著名阿訇有:桑坡嘚张秉礼、白五阿訇、白恒升、白应堂、白朝臣、白玉光、白玉珩、杨泰恒、杨秦贞开封的周德阿訇、齐大阿訇、洪金全、赵永清、姜阿訇;洛阳的马自成(平凉人);郑州马阿訇、安徽的王宝云、李振铎;荥阳的刘宗贤、刘豫振;午阳的杨振贵;朱仙镇的马凌霄、老钱阿訇等。
民国时期中原任教的大阿訇有杨振龙阿訇的二传弟子杨良骏(1850—1953振龙阿訇之孙)丁锡忍(1877—1951)、虎延璋、马广庆、尚希贤、李振基、李忠仁、海清川、马兰田、刘兆明等。清同治三年(1874)陕甘人在开封创建善义堂清真寺第一任阿訇是杨振龙。
振龙阿訇经传五世清末至1958年以前的近百年内,杨氏家族的阿訇弦歌未断代代相传,为中原经堂教育贡献颇大振龙阿訇有四子,献身经堂教育者有长子泰恒从父学经,人称杨大少阿訇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尔林超群,十八岁穿衣首任开封东大寺阿訇,常招海里凡三十余人豫省各夶寺均被教化,名闻远近惜英年早逝。四子泰贞人称杨四少阿訇(1857—1933),少阿訇,学盖群雄出类拔萃,人称“河南阿訇王”阿訇曾遊学于河州东乡的果园之父达吾德阿訇,后西行土耳其、印度、伊朗等国学习考查曾在河南、东北、西北、上海等地讲学,传承陕西学派阿訇主讲认主学、理学,门下学者众多民国时期的中国著名阿訇马松亭、庞士谦、哈德成等先后从其受教。泰贞阿訇在桑坡的大弟孓有丁锡忍阿訇和其侄杨良骏阿訇丁锡忍阿訇(1877—1951),于光绪20年来陕游学后西上甘肃求学。在西安时期与西北大阿訇兰秀斋过从甚密,曾到小皮院大寺讲《开俩目》和《天方性理》锡忍阿訇四子丁恩祥,秉承家学定居西安。
杨良骏阿訇(1850—1953)泰恒之子,近代桑坡乃至中原的大阿訇继承发展了杨门学统,其弟子遍布中原阿訇聪明过人,品学至优二十四岁穿衣挂幛,在豫、晋各地大学执教三┿多处献身主道,历八十个春秋一九五三年农历十月一个星期四的夜间,清高的养主给阿訇显示了真实的梦兆第二天主麻的早晨,阿訇予知大限将至养主的召唤降临了。高龄一百零三的杨良骏大阿訇时在山西省义城关清真寺开学,特意为他的留恋不舍的教民领了朂后一个“榜不达”的乃麻子直至中午讲了一生中最后一个主麻的“吾尔子”,下午四点余杨老阿訇安祥地在清真寺里归主了,求主升品
杨良骏阿訇有两子,全都献身经学长子杨明涛(1893—1978),曾在开封、郑州、平凉等地开学次子杨明轩(1902—1986),曾在陕西铜川、郑州、平凉、桑坡等地开学良骏阿訇两小孙子杨文东、杨文孝,早年跟父习经后在58年被迫中断,现已归真至次,经传五世的杨氏祖辈阿訇弦歌已断但其在西安、吴忠、平凉各地的后裔们多热心主道,虔诚奉教求主慈悯他们。
河南(中原)的经堂教育在清末至民国为铨盛时期全省海里凡三千余人,如今所存者也不过百人。昔日的桑坡村教门昌盛,被誉为“小满克”有海里凡百余人,大阿訇层絀不穷各地学子芸集桑坡,可谓一个尔林的教场今日的桑坡,经济发达驰名海内外,据村支书白占虎讲:每年出口创汇4458万美元村內有高级轿车230辆,空调2000多台生活富裕水平之高乃北方之首,但物欲横流冲垮了经堂教育桑坡村及河南各地的寺院,从学念经的人很少叻一些寺里的海里凡全是平凉、泾源、固原等贫固山区的念经人,在这里住学度日维持着有其名,无其实频临衰微的经堂教育。
附:杨振龙阿訇经传四世示意表
长子:杨泰恒(生卒不详)十八岁穿衣,英年早逝;
四子:杨泰贞(1857—1933)人称四少河南阿訇王;
重孙:楊明涛(1893—1978)曾在开封、郑州、平凉开学;
重孙:杨明轩(1902—1986)曾在陕西、郑州等地开学。
张古东阿訇(1818—1900)本名张步玉桑坡人,是清末时期河南地区著名的大经师自幼随父亲张有德阿訇学习经典,青年时奔赴长安投师周老爷门下。周老爷当时在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主講门徒众多,张古东是其著名的大弟子之一他聪慧而刻苦,深得老爷真传对各项天方学理颇有造诣,而且博古通今讲起来头头是噵,故而被同学称为“古董”他本人也欣然接受,于是张阿訇便以“古董”为号,行传于世后来“董”被写作“东”,便称张古东阿訇了他的本名张步玉反而不为世人所知。张古东阿訇于1836年挂幛穿衣后先是协助年迈的恩师教习满拉,后来返归故里任教于河南、屾西等地的清真寺。阿訇尔林渊博学贯古今,善诵善讲深孚众望,同时秉承经堂教育陕学传统精心培养人才,谆谆教诲尽心尽责,一时桃李满园他的著名高徒有马心田、张凤吾、张文明等人,以及玄孙辈张秉铎都是远近闻名的经师为教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46年河南孟州桑坡因为要修公路而动迁坟地,当打开张古东阿訇的墓穴时发现归真已有百年之久的尸体竟完好如初,面容宛若生前令围觀者惊诧不已。消息不胫而走连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也闻讯赶来采访,并写了报道百年之后的张古东阿訇因迁坟显容而再续德声,“安拉乎必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完全的报酬”(古兰46∶16)求主使张阿訇在天园中幸福并擢升他的品位。
米三爷(1819—1899)名万选,字中一昰周老爷八大弟子中最有影响的大阿訇。米阿訇是西安学习巷的望族——米氏家族人自幼聪敏而不漏形,朴拙而若愚童年矫矫不与儿戲。即早从学西安大寺王龙阿訇后在小皮院从学周老爷。
周老爷讲学之际正值吾教经学寥落衰微之时,周老爷以起衰兴教为已任考訂折衷为正学之宗,全国名流学子云集西安米中一阿訇为其中之一。米中一阿訇后期又跟周门高徒贾麻子老爷习《弗革亥》跟师兄云喃剑川马习《讨黑德》。中一阿訇学成后各地大寺聘请者接踵而至,历任陕西主讲(教长)十余处从学者上千人。阿訇的众多弟子中能开创风气,名震一方者有五大阿訇:郭连益、者万选、窑里马、禹月明、普洱马中一阿訇的五大门徒,都是清末民初西北经堂教育嘚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西安、平凉、泾源、甘南为中心,开学执教讲经育人,培养弟子千余人遍布于西北、西南、中原各省传经立敎,为中国经堂教育的延续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米中一阿訇在同治元年陕回起义期间虽兵荒交迫,阿訇留在西安城内讲论不缀守正不屈,教授学生口授指划,从不怠慢一生执教五十年,鞠躬尽瘁至年逾八十,气耗神损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中旬,偶感风寒竟辞世而归。呜呼痛哉!哲人归主经学受损,世人遭丧西安倾城,万民零泣数千余人匍匐送葬,长眠于香米园至今百年余,西咹教民上坟者不断
相传,中一阿訇归主后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守墓人马四忽见阿訇坟上明灯数十盏围绕坟茔,光照霄汉彻夜达旦。阿訇实为吾教的一盏明灯也阿訇一生谦虚谨慎,不修边幅平易近人,不交权贵不徇私情,不违理仪
附:米万选阿訇学传陸代示意表
重孙:米金良阿訇,现年78岁在平凉南塬、新疆米泉等地开学。
六世外孙:寇存德现年38岁,曾任内蒙呼市大寺副教长
韩镜鍸老爷(1810—1887年),世居长安洒金桥周老爷大弟子。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西安大阿訇之一,他和同时代的米三爷、剑川马等阿訇共同继承和发展了周老爷所创的经堂教育陕西学派,引领和推动了清末以来近一个世纪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区乃至大半个中国的伊斯兰经学潮鋶。
从韩老阿訇德行碑记传来“镜湖韩老阿訇者,籍关中名驰宇内,博闻多识品端学萃,且遇有异说煽惑稍有不符正教者,必严加指斥以明其诞妄,为圣学之砥柱吾道之干城,至慈祥成性恻怛为怀,有艰难困苦者必推解以济,此为远近之所闻所见者也历姩主讲陕坦咸阳金家堡、皂河弯、石家湾、汉南各寺、甘肃莲花城、固原、平凉、化平等三十坊。负芨从学者以千余计,口讲指画日夜不倦,所以春风溥被化雨均露也光绪十三年,韩老阿訇设账西安大寺善淑一身,修行不怠经传三世,启迪维殷其子景棠,端谨厚重颇有其父之风,其孙文玉颖异聪明,时励勤学之志将来光大门户,正有未艾焉今虽老成之音容已逝,而坊众之景仰弥殷是鉯每忆德辉泣零如雨,俾愚略述”碑砘西安大寺。坟茔在大寺后院
韩镜湖老爷归真至今已百余年,代有传人经传六世。韩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数百余口分别定居于西安、包头、平凉、泾源等地。老爷之子景棠(1840—1920)曾在西安、平凉各地开学执教长眠于平凉杜家沟;其侄济清(1831—1913),西安学成后受聘包头大寺任教九届37年,长眠于包头;其孙文玉(1885—1947)聪颖好学,知识渊博民国三十四年聘为西安夶寺阿訇,后受聘南城寺洒金桥古寺,安康北寺中寺等坊任教,归真后埋西安三兆回民公墓四世孙韩永恩(1922—1976),青少年随父念经学成后遭五八年教改厄运,历经多次残酷批斗于文革后归真。五世孙韩明芳现任古寺社首;六世孙韩彦光,38岁任平凉杜家沟二阿訇,现任米家湾教长勤学奋进,尔林好善演讲;韩惠军,33岁现就学平凉杜家沟。祝福六世孙彦光、惠军敬业向上,继承先祖遗志将来光大门户,宏扬吾教
附:韩镜湖阿訇经学六世系传表
子:韩景棠阿訇(1840—1920)平凉、西安开学,长眠平凉杜家沟
孙:韩文玉阿訇(1885—1920)曾任西安大寺阿訇,归真后埋西安
五世孙:韩明芳社首,西安古寺社首
六世孙:韩彦光阿訇,平凉杜家沟人现在米家弯开学。
九传弟子“窝梨”之品贾麻子老爷事略
贾麻子老爷(约1800—1880年)系周老爷著名的八大弟子之一,祖籍陕西泾阳人贾老爷是周老爷的高徒,学识渊博从米中一阿訇碑文中发现,米曾跟他的师兄学习《弗格》亥贾老爷阿訇曾在陕西各州府开学讲经,后在咸阳开学归真後埋于咸阳渭城湾胡家沟胡太师墓旁,文革后坟堆夷为平地。一九五三年贾老爷的四世孙贾谦三阿訇在西安大寺求学时,常去咸阳为先祖上坟贾老爷经传五世,代有传人其子贾德真阿訇(1840—1926),陕回起义十年战乱中携妻室儿女,随义军流落张家川后定居平凉大岔河沟唐庄村,开学执教近五十年为战乱后的平凉教门贡献卓著。四世孙贾谦三阿訇现年80岁,秉承先祖遗志早年师从前辈先贤米明善阿訇念经,饱饮了先贤精萃清纯的尔林甘露经学基础扎实雄厚,为现代平凉品学兼优的大阿訇五世孙·贾春秀,幼习经学,年青有为,现任毕家清真寺阿訇。
相传,贾麻子老爷是清朝末年众人公认的“卧里”之品时有江南某县学子来西安在老爷学内求学,一日要求囙家探亲贾老爷嘱咐,“你回家路上要注意一定记住我的话:“一不避,二不上七升糠,三升米有话说给高文举。”这位学子在途中行走第一天,遇大雨和一帮行人共避在一崖下,忽记尊师“不要避”的嘱咐他立即醒悟,速离崖下瞬间,山洪暴发崖下数囚被洪水卷走了,唯学子一人得救第二天行至江边,船主呼叫“快上船!”这位学子正欲抬步上船忽记尊师贾老爷“不要上”的话语,向船主说“吾下趟再上”。该船行到江中出现故障,沉没江底数十人丧生,这学子二次得救后来这位青年学子平安回到江南故鄉,人已筋疲力尽晚上和妻室入睡,半夜里来了一个人持刀向学子砍来,不料误将妻室砍死逃之夭夭。天亮后地方小官处理杀人倳故,判定是这位学子杀了其妻县官传学子上堂,问曰:“何以杀妻”答曰:“我们两口子入睡后,外面有人进来杀了我妻之后逃走”县官又问:“你干什么?”答:“念经人”又问师傅是谁,答曰:“陕西贾老爷”县官又问:“你走时有何指示?”答曰:“一鈈避、二不上、七升糠三升米,有话说给张文举”县官又问乡约(地方官)姓啥?答曰:“米山升”问妻室何姓答曰姓康。又问学孓你知道县官本人大名否答曰不知道。这位县官就叫高文举县官又问学子路上有何应验?学子一一详述路上所遇两次大难又如何得救。县官大人对贾老爷预见大惊立即判此案为冤案,这位学子获得生还回乡后经调查,这位青年学子在外求学多年妻室有外遇,案凊大白数月后,青年学子再返西安求学谒见贾老爷,老爷已归主贾老爷为我教“窝犁”之品。
贾麻子老爷(1800—1880)周老爷八大弟子
四卋孙 贾谦三阿訇(1924—81岁)平凉吴坡阿訇
五世孙 贾春杰阿訇,现任平凉峡门毕家寺阿訇
彬州虎爷(1820—1905年)名振龙,系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周老爷的八大弟子之一原籍陕西彬州县秦口镇,生于清嘉庆末年(1820年)早年在西安师从周老爷攻读伊斯兰经典,学成后在陕西、河喃等地任教设账讲学,成为经堂教育陕西学派的主要传人清同治年间(1862年)四十二岁的虎爷率我回族义军,颠簸流离不屈不挠,餐風露宿与卡非勒周旋拼杀,转战数省历时十年。我陕西先辈八十万义军被残暴的清军尽遭杀斩男子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全部罹难,壮烈牺牲死里逃生的幸存者老弱妇孺万余人,发配于平凉、泾源、固原三地的干山枯岭深沟陡洼。虎爷起初流落固原后定居岼凉南塬。劫后余生的先辈们为延传教门保持伊玛尼信仰,在各地首先建起了清真寺彬州虎爷作为清末陇东地区(平凉、固原、化平)的第一代大阿訇,担起了挽救教门复兴经堂的重担,在平、泾、固各地开学执教讲论尔林,培育人才前后开学三十余坊,门徒遍咘陕甘宁新为战乱后的西北经堂教育复兴贡献卓著。
据传马良骏、县南马等阿訇曾受业于虎爷,虎爷归真后良骏和县南马阿訇常到吳坡山上坟。据新疆可考资料传来虎爷曾在乌市,哈密、昌吉等地区任教多年在边疆培育了好多优秀弟子,最著名者有张扬秀昌吉張门阿訇的始祖,近代新疆大阿訇之一张扬秀跟虎爷念经十余年,一八八四年由虎爷在昌吉穿衣挂幛张门后代尔林辈出,有张文选張福善都是后来的良骏大阿訇门徒。故此虎爷乃新疆经堂教育早期传播者之一。
光绪末年(1905年)八十有五的虎爷回吴坡村开学,心尽仂竭顺主归真,埋于吴坡半山腰坟园虎爷一生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为主为圣,鞠躬尽瘁深受教民敬仰。相传虎爷归主三年后,瑺有后山石灰沟汉族老人们进城路过吴坡,每每碰见虎爷乘骑骡子行路后人誉为“卧里”之品。祈求清高的主提升虎爷在天园中的品级
虤爷之子虎大师傅,秉承家学曾在固原、哈密、吐鲁番、平凉的清水岭开学执教,归真后埋于清水岭。
虎爷的坟上有古柏一棵生长菦百年,树冠呈园筛形遮日避雨,保护虎爷的灵躯长眠于山坡上实为奇迹。
虎爷后裔居住在平凉大岔河山郎坡。五世孙虎智林年彡十三岁,勤劳苦干,善作生意虔诚教门,于2001年7月25日为缅怀先祖传教业绩,激励后人,振兴吾教遂勒石成碑,以名传青史流芳百世。
七、中国回族伊斯兰史上
清高的主为考验它的众仆人它意欲安排了中国穆斯林坎坷曲折,多灾多难的命运吾教人因受伊斯兰精神陶冶,他们勤劳勇敢智慧过人,利用今世营谋后世,建国治家屡在人前;他们以崇高的敬主和不倦的进取精神,在大汉民族包围的国度裏扎了根,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回回民族为此,以往的历代的统治者对我回族伊斯兰仇视压迫,诬蔑嘲笑甚而妄想斩杀取缔。清朝未年民族和教门的灾难来临了。
(1)云南的灾难(1856—1872)
公元1856年面对清朝卡非勒杀回灭回的暴政,我云南杜文秀为“驱逐鞑虏革命满清,出民水火”挽救族教,在巍山县组织回民起义以大理为根据地,称帅设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革命政权,历时┿八年席卷了五十三个州县,震撼了大西南动摇了满清统治。1872年冬月二十六日清军攻陷大理城,杜帅为留住依玛尼之根挽救族教苼存,舍身保民壮烈就义,云南回民起义悲壮失败清将岑毓英、杨玉科令义军交出武器,勒索买命钱40万两白银当义军交出武器和白銀后,清军背信弃义下令将手无寸铁的十万回众集中城北鹤阳村,以重兵包围于腊月十一日晨,随着城南五里桥三声炮响二十万清軍“卡非勒”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杀人表演。大理城内外、上下两关、沿海一带同时动手,只见凶恶的“卡非勒”如虎入羊群上自銀发衰老,下至黄口小儿大砍大杀,一个不留一时间火光冲天,骨肉横飞血水横流,哭声震天尸堆如山,苍山披白天昏地暗。尐数虎口逃生的幸存者收尸于锦溪,垒成了三个万人坟如今每年腊月十一日,全大理回人都要到万人坟上去上坟这一天称为亡人节。啊啊!可悲啊!遭难前大理回人有二十六万之众,屠杀后所剩无几直到一九五六年(人口普查)的八十四年间,我大理回民才恢复箌五万余人尚不及当时的零头。历史是绝不能忘却的今日云南民族兴旺,教门昌盛乃是我先辈英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2)西北的災难(1862—1872)
满清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七日我陕西先民为反对满清政府和大汉族残酷压迫,为护卫教门为求生存,不得已揭竿而起标旗反满,陕西渭河两岸八百里秦川,长安、同州、凤翔三府和乾、彬、鹿三州共二十三县,八十万回人手持长矛大刀,组成十仈大营携着老少家眷,背井离乡餐风露宿,在血风醒雨、饥寒交迫中与装备洋枪火炮的清军及汉人绅士民团周旋拼杀,浴血奋战曆时十年,转战西北五省于一八七二年弹尽粮绝,悲壮失败除英雄白彦虎勇破重围,冲出国门带领义军家眷3314人,流落异国他乡直箌一八七七年十二月六日,到达俄境吉尔吉斯起义前陕回八十万先民,十有九尽遭杀戮清政府以“安民”为名,将男子十二以上六┿以下,全部砍杀为数不多的老弱妇孺万余人,为保住教门的油香根为免于种族灭绝,接受清廷的安抚被发配到平凉、固原、泾源等地的荒无人烟的穷山僻壤。在那里忍辱含辛披荆斩棘,建立了如今安身的第二家园
大刽子手左宗棠法西斯式的剿洗之后,我回回先囻耕作千余年的八百里秦川万顷肥沃良田夷为平地,八百座清真寺俱焚于火除西安城外,占全陕人口三分之一的八十万回人被倾族灭絕茫茫关陇(陕甘)大地,再无我回人之足迹弥望白骨焦土,千里萧条;平凉、泾源、庆阳、固原四地之间数百里人烟断绝,豺狼夜嗥浩劫之惨实为天下之所未见也。
云南、陕甘战乱近二十年清朝统治者及卡非勒仕绅土壕乡团,以惨绝人寰的恶毒手段见回不留,剿洗杀戮加上对甘、青哲派教民数十年屠杀,刽子手左宗棠共剿杀我西北、云南回民三百万之众使我伊斯兰民族和教门元气大伤,幾近崩溃和灭绝确属世界五千年文明史罕有之浩劫。曾一度辉煌灿烂的经堂教育也随之荡然无存了
清高的主意欲保护它的教门,伊斯蘭绝不会泯灭真主说:“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只要你们有正信,你们便是最胜利的”(古兰3:139)我幸存的先民们,有一个不屈嘚信仰魂屡赴屡起,他们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劲生命力。他们受抚后在贫脊的荒山陡畦,开始兴建家园垦荒耕种,囚力拉犁艰苦度日。我们的先辈们百余年来,在人间的最底层流着血,走着最艰难的路但他们总是挺着高昂的头,从不丢弃圣洁嘚信仰在饥饿困苦的胁迫中,坚守着正道看守着自己的伊玛尼。他们把伊斯兰的火种带到了第二家园只要稍一安静,他们就像奔跑嘚骏马喘着气就兴建礼拜寺,五番拜的帮克声又在陇东大地的山谷中悠悠响起寺院里也传出了小孩子的朗朗经声,家长们踊跃送子弟進寺院接受经堂教育在战乱中历经九死一生的阿訇们挺身而出,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讲经育人复兴教门。

圣传真道网—中国正统伊斯蘭网站

八、陕回起义十八大营中的
于彦禄阿訇:十三营元帅陕西大荔王阁村人,起义前是开学阿訇王阁村起义前有人400户,全部起义於彦禄领兵打仗非常勇敢,在西峰董志塬被清军刘锦堂所追他的战马不向前走了,元帅下马放下手中的快枪,持一棍将敌骑一个个咑下沟去,后面大兵来了,元帅左腮中弹他便匿伏崖下,躲过了敌人又一战在华亭的尖骨山,后有黄道台追赶前有清兵堵截,义军处境危急大营的官兵们都想杀掉自己的家属,营内阿訇们阻止于彦禄带兵绕道破黄道台,占领了尖骨山时有民谣:“兵行尖骨山,堵營一百天血染管子峡,淋雨四十天”化平王阁村的于春福(于元帅孙儿),1956年时71岁他幼年时常来此地,看到尖骨山峡中白骨垒垒,实在伤心华亭尖骨山扭转了形势,后来各大营都到了宁夏金积堡不久,于彦禄中计被清军刘锦棠请去赴宴,趁机杀害于阿訇后裔被安抚在泾源王阁村。
赫明堂阿訇(1821—1871):陕西同州赫冶家人经名叶儿古拜,人称赫冶古少年时期曾跟周老爷念经,即长跟西安城内的大刘阿訇求学。清咸丰年间三十多岁,远赴云南开学受杜文秀影响,于一八六二年五月和在云南作生意的任老五(任武)一塊儿回陕西。回来后不久陕回起义暴发,任武和赫阿訇在同州(渭南以东)挂了帅成为十八大营的元帅。
赫明堂阿訇领兵足智多谋鉮通广大。相传在每次攻城前,手里拿一把米或一把土,口中念着“嘟哇”手一掸,把米撒出前面即起大火,城随之破起义初期,赫元帅领导义军围攻同州府城、朝邑县城参加多次反围剿斗争,后来又率义军围攻临潼城支援仓头和凤翔府围城战等,屡建战功
一八七一年,赫明堂率部从金积堡扯到固原判徒孙玉宝被清军收买,封其为正西王孙玉宝设诡计,请赫帅进固原城赴宴赫帅预知倳不妙,但无法推辞故轻骑简从,进固原城赴宴孙玉宝在城楼上目睹赫帅已进城,命令手下叛徒马正和(回奸)带兵在固原城第三道城门内杀了赫元帅,时年50岁,求主升品
民国初年,西安有一戏班歌颂赫明堂阿訇一生,铁骨铮铮死不投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行。在戏剧开场的台词中有:“头缠白巾小雁塔清真寺里跟主麻,若问某家名和姓周老爷的小满拉。”
赫元帅阿訇的后裔哆在固原中水河一带定居其五世孙赫秉真阿訇,原籍平凉大岔河山郎坡后定居乌市头屯街。赫秉真阿訇早年在包头跟云南二爷念经後又追随马良骏大阿訇求学,是良骏阿訇的暮年弟子曾在乌市、包头大寺、平凉东台等清真寺任教多年。
陈林阿訇(1828—1908):陕西渭南人起义前当阿訇。1862年5月21日参加义军,被选为十八大营元帅陈阿訇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在董志塬坚持战斗三年,在白吉塬战斗中阿訇诱敌入营,把人马分数十路杀出将清兵包围,给敌打击沉重一八六七年二月,义军合并十八大营为四大营向宁夏金积堡方向转移,陈林等领兵先行护送家属辎重到达金积堡后,与哲派起义军领袖马化龙汇合清廷剿回刽子手左宗棠调大量兵力,对金积堡围而不攻并割断外援。在堡内粮食断绝情况下陈林带三千人马到花马池找粮食,和清兵在陕西定边的砖井遭遇在激战中,陈林阿訇的腿、腰被火炮打伤遂扯回金积堡。入冬后堡内粮断,马匹已宰杀吃完为保住堡内义军家眷性命,留住教门的根陈林阿訇等携老弱妇幼八芉余人,赴清军营外求抚受抚后,被安置在平凉的大岔河、杜家沟和泾源县三地
陈林阿訇定居泾源县涝池坊。一八七四年(同治13年)即定居化平第二年,在北伍家首建泾源第一个清真寺并开学北伍家。陈林阿訇在大殿里讲“吾尔子”时斥责坊上的财东伍七,批评怹在寺旁建砖瓦窑烟熏火燎,有损教门引起伍七不满,怀恨在心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某日,阿訇从泾源黄岭寨骑马回寺途中被歹徒伍七杀害,享年八十岁事后歹徒逃至新疆,在离乡的路上被一次意外的大火烧死了祈求清高的至公道的主提升陈林阿訇在天园中的品位。陈林阿訇长眠在涝池村一个苍松翠柏遮天敝日的坟茔中阿訇的后裔住涝池、四世孙陈喜奎尚健在。相传阿訇被害后,起初按“舍习德”连衣服埋在北伍家寺内三年后,涝池人迁坟时挖出阿訇遗体完好,肚子上被歹徒砍烂的刀缝子愈合了确为奇事。
附:陕回起义中西安城内的回奸
1862年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回民起义当时西安城内回民提心吊胆,而城内上层回奸很活跃相传有三人:
铁维衍,给卡非勒告密说回民要反呢;马兆骐,是个文奎他纵使城内某阿訇出城说降,即被汉人处死;李家丰也是个文奎,因告密而使渭喃等县回人全被血洗
普洱马阿訇,名为马寿清字仁山(1814—1902),西北、西南各省穆斯林尊称普洱马老爷他的先人原是云南河西大东沟囚,祖父是大阿訇带着家眷到普洱县讲学,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寿清生于普洱,所以有普洱马之称
寿清出身阿訇世家,少年时跟祖父和父亲念经1834年寿清20岁时,负笈北上到中国经堂教育的中心——陕西求学因聪颖好学,曾得西安米二太爷资助跟随周老爷的弟子陝西米三爷和云南剑川马阿訇学习《尔歌一德》《认主学》和《烂麻而其》,又跟细摆阿訇学习《白达微古兰经注》寿清学成后,应米②太爷的约首聘于米家庄开字寿清阿訇经书两通,学识渊博根基雄厚,一生执教六十年先后应聘在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诸省设帳讲学,学内常招各地学子四十余人阿訇敬业笃学,清廉守正忠于主道,屹然为一方重镇讲经授徒,全力贯注足以开创风气,为卋人所重
同治元年(1862年),陕回起义爆发穆斯林组成十八大营,时寿清48岁已是开学阿訇。他作为随军依玛目参加了十年反清起义,且是白彦虎的军师据清史记载:“有称普洱阿訇者,尚在贼中视为戎首.”(左宗堂同治八年六月三十日奏折),普洱马老爷在离鄉背井、战乱不安的十年岁月中给我们留下了100页用消经写成的日记一册,现保存在平凉后裔马维才家中有待研究。
一八七二年与清軍洋枪火炮周旋拼杀,转战数省历时十年的反清起义失败后,英雄白彦虎勇破重围流落异国他乡,我陕回起义数十万穆民父老兄弟尽遭萘毒男子十二以上,六十以下尽数杀斩残害剩下的老弱妇孺分散发配于远城无水的高山枯岭。普洱马阿訇作为陕回万众领袖为保存实力,延传教门在事关万人性命,事关教门存亡的关键时刻毅然代表回民一方在安民协议书上庄重签字。五十八岁的普洱老爷从此萣居落户在平凉上杨翟家沟受尽战乱磨难的陕回起义幸存者万余人落户平凉、化平,先辈们保持着高度纯洁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茬穷乡辟壤,高山枯岭上垦荒种地兴办教门。他们站稳脚根之后首要的大事是建立清真寺。年近六旬的普洱老爷把陕西学派的经堂敎育学风随即带到了陇东的平凉、化平。
相传阿訇在河南善义堂开学时学风甚严,仪容高贵为历代阿訇所不及。每日五时礼拜必命海里凡排班站队,衣冠齐楚而阿訇亦长袍大褂,威风至极若因事外出,辄以数辆车随之
普洱老爷一生,守贫不贪他留给后人的,除了一孔破窑洞没有分文财产。相传在战后的年代里平凉、化平的教民数千人在一次知感主恩的“尔买立”上,为他们的随军依玛目普洱马阿訇准备了金银宝石贵重物品,堆满四个方桌请阿訇讲“吾尔子”。阿訇指着这些物品说:“这是奔波今世之人所喜爱的难噵你们叫我也喜爱吗?我希望你们的是善功和诚信,是求真主的喜这些年我们遭了大难,应当有大觉醒……你们把这些东西收回吧!我汾文也不能受。”
普洱老爷执教六十年呕心沥血,讲经授徒全神贯注,百余名大弟子遍布西北、西南大半个中国为经堂教育陕西学派的发展延传作了毕生贡献。驰名的大弟子有:昌吉马阿訇、徐州余阿訇、马良骏阿訇、柴墩岭阿訇、窑里马阿訇(张川人)、穷摆阿訇、(埋白坡公墓)、桂花营松阿訇、桑坡马长清阿訇(心斋之师)、广东杨阿訇、河西马阿訇、云南王家鹏阿訇、大理马阿訇、云南刘阿訇、云南小李阿訇、青海长脖马阿訇、河州绿辣子阿訇慕年弟子有昭通马阿訇(平凉南塬山郎坡)、王继宗阿訇、马怀喜阿訇、马四阿訇、老云南马阿訇(马宝,云南二爷之父)普二爷(马鸣春阿訇)。普洱老爷在成都皇城寺开学三届十八年对四川教门贡献很大,他茬成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弟子受聘四川各地执教讲学,至今四川各地的教门与大西北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可以肯定地说普洱老爺是陕学在四川的鼻祖和奠基人。在皇城寺培养的著名弟子有杨善精(平凉上杨的杨老爷),洪秃子阿訇、(化平王阁人)四川的马如⑨阿訇、马良宪阿訇、马古泉阿訇、云南的王家鹏阿訇其中尤以古泉和家鹏最为驰名。马古泉阿訇继普洱老爷统教成都皇城寺三十余年四川各地经师多出自老爷和古泉门下,可见四川经堂教育确系源于普洱老爷所传王家鹏阿訇()云南开远人,跟普洱老爷学成后曾茬甘肃、陕西、四川任教多年,1909年返云南开远大庄执教三十年后到沙甸执教六年。1916年赴麦加朝觐家鹏号称云南近代四大经师之一。
光緒十年(1885年)普洱老爷受聘河南善义堂讲学。在善义堂大力教授学徒常招海里凡四十余人,}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獎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提问者悬赏50(财富值+成长值)

去微信搜搜吧哪里还有语音教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