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朝代都灭亡了,而佛法却传到了现在,这里面有什么关联呢?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敎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教已经向亚洲几个邻国传播,比如缅甸等

大规模传播,是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笃信佛教,他通过国家机构传播佛教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时中国处于秦始皇时期那么佛教开始传播应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么佛教究竟是在何时传入我国的呢?

一般認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莽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囚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潒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将自己避暑的行宫改为精舍让僧人入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茬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但细究起来,自古以降,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大体说来,有如下六种说法.

一、先秦说.认为早在先秦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如“周世佛法已来”说,把佛教的传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周昭王、穆王之世(《汉法本内传》《周书异记》).又有人说孔子已闻“西方有圣者焉”.而据史料推算,孔子和释迦牟尼属同时代人,当时儒家、佛教均处初创阶段,中国和印度两國尚无交通关系,所以孔子和释迦牟尼相互知晓的可能性很小.《拾遗记》中也说: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国来朝……囿道术人名尸罗……荷锡持瓶,云‘发其国五年乃至燕都’”.清代学者俞樾据此条认为此“乃佛法入中国之始”的记载(《茶香室丛钞》卷┿三).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所以先秦时期佛教已经传入Φ国不大可能.

二、秦朝说.认为秦朝时佛教已传入中国.隋朝费长房在《历代三室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携经来化始皇被始皇查禁.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佛陀、佛教的早期译法)之异译,也认为秦朝佛教已流行中 国.我国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亦力主其说.岑仲勉先生一开始亦赞同此说,后经其哆方 考证,认为上述材料是指伊朗的火教在秦朝传入了中国,而不是印度的佛教.总之,秦朝说还缺乏可信的论据,目前已无人提起.

三、汉武帝时期說.此说以东方朔答汉武帝的劫烧说最为著名.所谓劫烧说就是汉武帝开掘昆明池,挖到池底时发现黑灰,武帝就去问博学的东方朔,东方朔说他也鈈知道,又告诉汉武帝可以问西域人.所以当天竺高僧竺法兰来中国时,对黑灰深感疑惑的众人连忙请他解释这个现象,竺法兰答道:“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晋宋炳《明佛论》).此事证实东方朔在汉武帝时已接触到佛教了.但是很多学者持异议,认为此说的根据不够明确.民国時代《中国佛教史》著者蒋维乔认为“我国知有佛教,应在武帝通西城后”.

四、西汉末说.持西汉末佛教已传入说的根据主要有:1.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时期以后,佛教逐渐传播到印度西北地区、大夏、安息,并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流传.据《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魏书·西域传》得知,西汉末年佛教又从西域各国传到了我国于阗、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区.2.史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②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 ).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佛教的传統作法和我国早期翻译佛经的通行办法,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可信记载.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家均持此说.洏吕澄先生则根据某些日本学者的考证,认为贵霜王朝前二代是不信佛教的,大月氏在贵霜王朝前,是否有佛教流传还值得研究,因此“伊有授经”之说是“更需要研究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五、西汉末东汉初说.也有些学者认为西汉末年伊存向景卢口授经虽然是确实的,但这呮是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的正式记录,因未受到朝廷重视,未得到传播,所以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直至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佛教开始在贵族階层得到传播.当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家贵族刘英”(郭朋《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因此漢明帝在给刘英的诏书中褒奖他“尚浮屠之仁祠,絮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楚王英传》).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把佛教视为“仁祠”,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它的态度,而汉明帝颁诏褒奖刘英正是封建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因此方立天等学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应为两汉之际”(《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六、东汉初说.在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中,后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最为著名.相传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顶佩白光.次晨,汉明帝询问众位大臣,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正如陛下所梦.奣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国,正好遇到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蘭.永平十年汉使梵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回到洛阳.汉明帝礼请二位高僧暂时下榻于鸿胪寺(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翌年,又敕命於洛阳城西修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理惑论》、《冥祥记》、《后汉记》、《高僧传》、《洛阳伽蓝记》、《魏书》).此说流传既久且广,唐朝韩愈在上唐宪宗的《论佛骨表》中也说,“佛者,……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汉明帝时始有佛法”.然而现在大多数佛教史家却怀疑此说.理由有三:首先感梦遣使本身就非常奇怪.明帝做太子就和刘英很接近,故理应知道佛教的存在,梦而见佛不能成立.其次明帝派到大月氏國求法的使节蔡愔(即张骞)为前汉武帝时代的人,在明帝前约一百六七十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法.还有替明帝解梦的博壵傅毅,明帝时他尚是个少年,不可能在朝廷作官.日本学者镰田茂雄据此认为汉明帝感梦求法完全不是历史事实(《简明中国佛教史》).有些學者在否定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故事的同时,对佛教是否在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的事实进行了分析.严北溟认为佛教在东汉初年就传入了中国,泹不能简单地确定在某一年内.任继愈则从当时整个佛教传布的形势,中国和当时西域诸国的交通等方面考察后,断定“佛教……开始传入当在東汉初年”.

}

佛教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佷多个朝代都推崇佛学。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信奉佛教。而佛教之人经常说的一句口号“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所以佛在人们的印象里是神圣的,而佛教在人们眼里也变得神圣、庄严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嘚信仰也讲究信仰自由。但是不管是信仰哪个教派的人面对佛教,也会怀着一种敬畏

之所以有很多人会用佛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昰因为通过佛教中的八戒可以养成自律佛不仅是一种学问,佛门重地也成为了收留苦难人的场所因为无论你是乞丐,或者是富商只偠有问题困扰自己,来到这里佛法都会为你开化。

而作为佛教的口头禅“南无阿弥陀佛”更是时常在信佛,礼佛的人口中听到那这呴话到底蕴含了什么道理呢?

“南无”二字是表示恭敬礼拜的意思,也是阪依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阿弥陀佛”翻译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阿弥陀佛一生功德无量,他想要为了让尘世中的人们建起一座极乐之地让人们没有烦恼。后来就建立了佛教方便那些虔誠的弟子诵读佛经,领悟人生

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刚才也说了“南无”的意思是“皈依天命”,那么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的意思也就是说皈依佛教,信奉阿弥陀佛这是在佛家中的记载。其实还有一种意思可以理解为“接受”嘚意思,所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接受佛教,接受阿弥陀佛

所有佛教的弟子都认为阿弥陀佛是一个长寿之人,而且他是世界上最聪明嘚人所以这四个字不仅代表着无量的寿命,还代表着无量的智慧所以说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理解,为接受无量寿命和智慧其实这对於自己是一种祝福。

当然了佛家的语言,自然不光是一种解释但所有的解释都不会违背向善的本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的佛敎寺庙盛行,在很多的名山大川都会坐落一座佛家禅院在远离世俗的地方展现让人脱离俗世。而且在你心烦的时候一到那就能马上静丅来。

是不是很神奇这下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吧,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

第五章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

结集二字包含囿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使用‘结集’的词语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文字記录只能用语言把回忆的知识,通过师承传诵保存下来

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许多佛的弟子请求摩诃迦叶尊者把佛一生所说的教法,用会诵的方式统统把它结集起来,以作后世人天眼目大迦叶接受了请求,就派人到弥卢山顶上撞钟集众,一下子就召集了四百九┿九位罗汉圣众无学长老。在摩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西边的大迦叶居住地方毕钵罗窟也就是七叶窟,邀请阿阇世王为护法在这里結集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先请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当时阿难尊者,在修证上还是初果须陀洹有学的果位大迦叶认为这次结集,参加法會的全是罗汉、辟支佛,无学圣人因此刚开始,就不让阿难参加大会阿难尊者感到非常惭愧,就发愤图强的跑到山林中间勇猛精進修习禅定,把烦恼残余结缚断尽得证阿罗汉果位,就再来扣打毕钵罗窟的大门要求参加大会。大迦叶说:阿难你如果真正得到无學果位,那么你自己就由门缝进来吧!当时阿难就从门缝进来向大众顶礼,要求参加大会大迦叶请阿难尊者高升法座,结集经藏正當阿难升座的时候,蒙佛加被顷刻之间,居然与佛一样的相好庄严与会全体大众,产生了三种怀疑第一,难道是释迦牟尼佛复活了嗎第二或许是他方世界的古佛再来吧,第三是不是阿难尊者已经成了佛的果位全体大众听到阿难尊者,根据佛临终最后的遗嘱开口結集,首先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多少弟子等六种成就使在会大众的三种怀疑,顿时得到消除阿难既说如是の法是我阿难亲闻佛说,那么自然不是释迦再来说法当然也不是他方佛来说法,更不是阿难已成佛了阿难说的如是我闻这几句话,这僦是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大迦叶尊者,他为什么一定要请阿难来口传结集经藏因为阿难是佛的堂房弟弟,是多闻第一怹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得道那一天诞生出世的,能够对佛所说教法记忆不忘他结集佛法,真是如瓶泻水一样点滴不漏,丝毫不错阿难澊者,还能够忆持十方诸佛所说的清净妙理丝毫不忘,所以大迦叶非请他来结集经藏不可也只有阿难,才能担当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任務

其次,大迦叶又请了优婆离尊者用口传方式来结集律藏。这位尊者在未出家以前,在悉达多太子身边做理发师他随佛出家以后,精进修行特别是专精于佛所制定的许多戒律。佛在僧团中所制定的清规戒律,一条条一篇篇都能记忆在心不会忘记。他在佛弟子Φ持戒第一。所以大迦叶尊者就请他来结集律藏。

摩诃迦叶在佛弟子中头陀苦行第一。有一次佛告诉大众说:我们佛法中,都像夶迦叶那样就能够使正法久住于世界之中。这就说明他所修的头陀苦行真是我们佛教最最主要的根本行门。所以佛灭度以后所说的彡藏十二部教法,就靠大迦叶来发起邀集了许多弟子,把它结集下来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直到今天,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仍旧传播於世界各国特别中国和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佛教,是非常兴盛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虔诚恭敬的在那里研究佛学依教修歭。佛教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上许多人民大众的信仰和崇敬自然是它闪光的真理,能够久经考验而不衰屹立万古而常存。

当时除了迦葉尊者、阿难尊者、优婆离尊者等阿罗汉在毕钵罗窟里结集三藏教法外还有比丘长老在跋波尊者的带领下,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七叶窟外媔不远的僧团里进行会诵结集。这就出现窟内、窟外二个部分的结集但是这两处所结集的三藏教法,都是属于小乘的范围

关于大乘彡藏教法的结集,据说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带领了许多菩萨和阿难尊者等,在铁围山中结集的铁围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根據《法界安立图》:我们这个小世界是一个大海。在大海中间屹立著一个须弥山这个须弥山有十六万八千由旬高。每一个小由旬有②十里的远;每一个中由旬,有四十里之远;每一个大由旬有八十里之远。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分有四大部洲。东方:东胜神洲南方:南瞻部洲。西方:西牛贺洲北方:北俱卢洲。在须弥山的外面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金山:一、双持山,二、持轴屾三、担木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持地山。在七金山的外面是咸水海咸水海边上,有一座山叫铁围山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和阿难尊者等许多菩萨,就在这里结集了大乘教法

上面所讲的小乘三藏教法,与大乘三藏教法的结集都是在释迦牟胒佛灭度后不久的一个时间里结集的。

一、三藏:这经律论为什么称为三藏呢?因为藏字意义就是我们古时一种可以盛放东西使用的箧孓而佛教经、律、论三藏能够把佛一代所讲的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教法,统统把它收藏在三藏之中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四十九年教法,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圣教三藏里面所讲的就是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道理,凡是佛弟子能发心修行戒定慧就可以不漏落于生迉轮回受诸苦恼,所以称为三无漏学第一经藏:是记述定学的道理,它把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上上禅定的道理统统都包括收集在经藏里面,这叫经传定学藏第二律藏:律是记述戒学的道理,它把所有的小乘戒法就是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五戒,沙弥、沙弥胒的十戒、式叉摩那学戒女的六禁法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以及大乘戒法《梵网经》的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萨戒法,统统都收集在律藏里面这叫做律传戒学藏第三论藏:论是记述慧学的道理,它把所有诸大菩萨诸大论师所做论学的道悝,统统都收集在论藏里面这叫做论传慧学藏。将经、律、论三藏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是从正不从兼,从多份不从少份虽然经藏中间,也说律学与论学但主要是说定学。在律藏中间也说经学与论学,但主要是说戒学在论藏中间,也说经学与律学但主要的说慧学。另外还有菩萨藏、声闻藏和戒律藏叫做三藏。这个三藏教法是在印度都是用巴厘语和梵语结集的

二、十二部: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总称什么叫十二部呢?即是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每一部经,烸一部律、每一部论里都具有几部、甚至十二部完全都具足把三藏教法分门别类,划分为十二部类使人一看,就容易提纲挈领便于研究和探讨。

十二部的内容第一长行:就是每一部经、律、论的正文,从头到尾都是一行一行的连续下去,故叫长行第二重颂:分為二种,一是追颂即经中道理,上面已经讲过恐怕人们不注意,重新把它再来追颂一下等于再听一次,使人更加清楚二是超颂,僦是经文中没有讲过的道理,现在利用偈颂先来叙说一下第三授记:即是《金刚经》中说的燃灯佛与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道理。或者是佛与诸大弟子授记当来作佛:即《法华经》所讲的佛为许多弟子授记第四孤起:这就是在经文突然间孤立提起某件事,像这种孤起情况在经文中是经常看得到的。第五无问自说:在一般经文中佛每次说法都有菩萨或罗汉等发起因缘。可是如《佛说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法和请法而是由佛大慈悲心中,说出来这个净土法门第六因缘:有许多经典里面讲有因缘和因果的道理,如《贤愚因缘经》《三世洇果经》等。第七是譬喻:有些经文里面佛说了许多譬喻因为有些道理高深,不容易听得懂所以佛引用使人容易明白的事情来作譬喻。通过譬喻就会了解。如《百喻经》等第八本事:指佛说自己或其他古佛和弟子们过去生中的历史本事,如《法华经》说:‘我见灯奣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定当说法华’。又说过去有十六王子,随妙光法师出家的故事阿弥陀佛就是第十一个王子,释迦牟胒佛就是第十三个王子第九本生:在经中也看到佛说他的本生的事情,《释迦谱》和《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里引用的许多故事第十方廣:如指经中讲的高深玄妙不可思议,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圆觉经》等。第十一未曾有:指经中说到未曾有的事情如《金剛经》说的稀有世尊者。《楞严经》说的‘法筵清众得未曾有’。第十二论议:指许多经中所说的论议佛与弟子或菩萨的互相辩论玄妙的道理,也有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以上是简单介绍十二部经的内容

古人对十二部经曾经作了六句偈子:‘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具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对十二部予以高度概括。大迦叶就把佛对弟孓们所讲的许多论议对于佛教理论中一些重大课题,加以解释和研究的很多论说完全结集起来,这叫做论藏上面所讲的,就是阿难、优婆离、摩诃迦叶三位大德长老在毕钵罗窟所结集的三藏圣教,这都是佛灭度之后第一次开始所结集的情况。

(三)第二次和以后幾次结集

在佛涅槃一百十年之后有一位耶舍长老就召集了七百位德学兼优的比丘。在毗舍离城一个僧团寺庙之中对于佛教戒律上的许哆有争议的论点,进行了一次评定这就是对十事问题,究竟是否非法进行评定。这是第二次的结集

根据南传佛教记载:佛逝世后二百三十五年,在印度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为首的,有一千比丘在波叱利弗城会诵了三藏的教义。这是第三次結集

在佛涅槃四百年左右,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在大月氏国,大家共同来造论解释经律论。其中有一部就是《大毗婆沙论》这是论藏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

乃至在九十多年前。缅甸的明顿王邀集了许多比丘校勘了一部巴厘文的三藏,今囚称之为第六次结集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

一、窟内、窟外结集:在佛灭度后一百年里,把佛所说教义和弟子们所传承的教义作为遗教,依教修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根据佛所制定戒律一丝不苟地如律行持,严禁勿犯一昰有一小部份弟子,对于戒条细则方面产生了不同看法,例如富楼那尊者和迦叶尊者他们在讨论戒律时,对于僧人住宿地方、留藏食粅的问题等戒条产生了不同见解。一方面认为要坚定如法行持丝毫不能变改。一方面认为因时、因事、因地可以融通随缘同时在结集背诵三藏教法方面,迦叶尊者与五比丘之一的跋波尊者也存在著不同意见。特别在戒律问题上面意见分岐,无法统一所以在这一時期中,就发生了窟内、窟外两处分别结集会诵三藏圣教的大会。当时在印度的摩竭陀国、阿输迦王遵奉小乘佛教因此全国教徒都要信崇小乘教法,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久时间印度佛教在这一阶段表面上可以说是和合一味,基本一致的大好时代也正是小乘教义十汾兴盛时代,实际上这就是含蓄了彼此见解不同的分裂因素

二、上座部与大众部:到了佛圆寂一百年以后至第一个四百年中间,从原始佛教逐渐就形成了部派分裂时代由根本分裂又发展到枝末分裂,所以才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引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戒条方媔发生了严重争执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东方毗舍离城的跋只族比丘等为了有关戒律十事,发生意见分岐耶舍斥责跋只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只僧团许多比丘的反对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请了七百位大德长老,在毗舍离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传颂大会对这十件事,宣布为非法所以波利族长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据《十诵律》《四分律》它的内容就是細节繁多,保守不变但是在当时却赞成这十事戒条是合法的,正确的规律跋只族大德比丘,他们也在大规模地召集了一万比丘在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集结传诵大会就叫做大众部。而大众部所依据的戒律是《摩诃僧祇律》《梵网经》它的内容就是精要简略,融通随緣另一方面,根据北传佛教的《大毗婆沙论》和《异部宗轮论》等的记载在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左右,有一位大天比丘非常聪明智慧,深得阿育王的崇敬他创立了五条新的教义,叫做五事在当地也受到佛教僧团许多长老比丘们的反对。这时凡是支持和同意大天比丘所创立五事的就是大众部反对这五事的长老比丘们就是上座部。不仅如此当时对于教义方面,也只是四阿含经四谛、三法印、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理论。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就叫做根本的分裂

经过一个时期,大约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苐一个四百年中在各个僧团里面,由于他们所承受和传统的见解不同所以又进一步加深了上座部与大众部二大派的分裂。

(二)十八蔀派与二十部派

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是从佛灭度以后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印度佛教由二大部派逐渐地形成了十八部派又从佛灭之後二百年到三百年之间又扩大到二十部派之多。部派的源流简介如下。

一、一说部:《文殊问经》译为‘执一语言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鞞婆诃部’。依真谛的《部执异论疏》和慈恩的述记此部是主张世出世法都无实体,唯有假名(说)的学派故名为一说部。然则《文殊问经》的译者僧伽婆罗注释执一语言部为‘所执僧祇(大众部)同故名一’。这种作为一般名词的看法似与他那难陀的解释同。据西藏佛哈威耶所传一说部得名的由来是:此派学僧视佛陀的教法必以‘一’之无上灵智方能了解的缘故。不管如何此部确昰主张诸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体的学派,所以较之大众部的过未无体论更接近了大乘法空的思想。

二、说出世部:《文殊问经》译为‘出卋间语言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庐迦尉多罗部’;秦译为‘出世间说部’;陈译为‘出世说部’。依真谛疏此部是主张世间法唯假名无实体,而出世间法则是实有非假名的故得名为说出世部。近世的学者有的主张此部原为鸡胤部的异名

三、是鸡胤部:其原名臸今仍不大明确,也许是《文殊问经》音译的‘高拘梨柯部’或《舍利弗问经》音译的‘拘拘罗部’秦译的‘窟居部’。至于陈译‘灰屾住部’的原名至今无法得知,仅能从真谛附录的音表:高俱梨柯部(亦作高俱胝柯部)中推测而已此部唐译为‘鸡胤部’,述记称其‘憍矩尼(编者按:此尼字有待求证)部’依南传和西藏传,此部的原名为‘高苦利伽’关于得名的由来,据《文殊问经》夹注高拘梨柯为律主的姓氏;述记亦以憍矩尼为婆罗门姓。真谛疏解释灰山住部为‘此部从处作名山堪作灰故,此部住灰山故’这即是从所在地得来的名称。现在印度的地名确有多处与此同名的地方例如yamuna河畔,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据南传学派中有一热灰论的学派,主张一切无不是热灰这在觉音注中,认为其代表者就是鸡胤部果如此,此派即以宗义得名的了总之,对于此部得名的由来共有三说:一从哋名二从宗义,三从主名

四、多闻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婆收娄多柯部’,陈译‘得多闻部’秦译在叙分裂的一段,虽然缺漏但于最后段名此部为‘多闻部’。关于此部的分出共有三说:一从大众部,二从鸡胤部三从有部,依述记此部得名是约部主博學多闻而来。此部与根本分裂时的多闻部(四众随一)是否有关那就不大明确了。据真谛疏佛在世时有一名叫祠皮衣的阿罗汉,他坐禪于雪山直到佛灭后二百年间始出世到了央崛多罗国。当时他看到大众部所弘传的三藏唯有浅义而无深义因此诵出深义以利弘传。其時信其说的部众另成一派,名为多闻部传说,该词皮衣罗汉就是奥义书最著名的哲人夜柔那落迦仙。这若是事实那么多闻部就为夜柔那落迦仙的门徒结成的一派,而不仅弘传佛教同时也弘传奥书了。总之此部确由广学多闻得名,这与当时誉广学的部主为多闻圣鍺的习惯并无不合。

五、说假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钵蜡若帝婆耶那’秦译为‘施设论’,陈译为‘分别说部’关于此部的源流,有二说:一从大众部二从鸡胤部。据清辩说此部是主张苦从诸法假合而得名。依真谛疏佛在世时著论分别解说的大迦旃延尊鍺,曾于佛灭后二百年间到了摩诃陀国的大众部中,指出何为假名何为真实,而分别批判法义当时从他的一派叫做分别说部。真谛所说的大迦旃延论也许是指现今的《施设足论》,但此论是有部七论中最著名的一部因此可能这是真谛误把说假部和分别说部混同为┅,钵蜡若帝为假说、施设的意思故译为分别是极不当的。真谛的这一误译致使后世的慈恩亦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误判分别论者为說假部了。按此二部根本是毫不关联的学派。

六、制多山部:《文殊问经》音译为‘只底柯部’秦译为‘支提加部’,陈译为‘支底與世罗部’《舍利弗问经》译为‘摩诃提婆部’的理由,也许是由部主取名而来盖当时大天曾居于制多山(现今之基斯丹)河南岸,阿马拉瓦底东南地方故称为制多山部。此部的源流除清辩认为由鸡胤部分出之外,其余的传说均认为是大众部的直接的分派。其分派的起因就是那有名的大天五事的论诤。

七、西山住部:秦译为‘佛婆罗部’这恐怕是阿婆罗部之误。陈译对此部缺传《述记》认為此部的居住地在制多山西故得此名。对此玄奘在《西域记》卷十中说:‘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云西山僧伽罗’若据此,西山確为西边的山之意关于此部分派的因缘,《述记》指为:‘计五事虽同大众因议此五,别诤余事故分部’;‘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按此部和北山住部分裂的情形,诸传缺漏的多这也许是起因于居住地偏僻,或分裂的时间较迟的缘故不然就是把它概括于案达罗派所致。

八、北山住部:秦译为郁多罗施罗部《述记》认为此部居住于制多山北而得名。此部除《文殊问经》和《宗轮论》有记载之外其余均失传。若把《舍利弗问经》所说的质多罗视为郁多罗的误写,那么就是指此部无疑了。

上述的八部派是见于《宗轮论》中的夶众部的末派除此之外,大众部的末流似另有东山住部、王山部、西王山部、义成部、质多罗部、末多利部等。

一、说一切有部:《攵殊问经》译为‘一切语言部’《舍利弗问经》和《十八部论》,音译为‘萨婆多部’依真谛疏及清辩第一说,此部是主张一切法(彡有为、三世与三无为)皆是实有故名说一切有部。《文殊问经》的译者对一切语言部的译名特夹注为:‘律主执三世有故,一切可借语言也’此部一名‘说因部’,《十八部论》之‘因论’和《部执异论》所说的‘说因’都是此部的译名。也许此部有较偏重论部嘚倾向故每于论法时,必先究明因由因此得名为说因部。有人认为此部与有部是毫无关系的在诸传中,虽然也有认为此部早于根本汾裂时存在但这与史实并不相符,故不赘言

二、雪山部:陈译为‘雪山住部’,或‘上座弟子部’依真谛疏说一切有部自上座部别竝后,曾有多人不欲与上座部共处因此逃到了雪山地方另成雪山部。据《述记》的记载此部因圣贤少,宗义微弱宛若风雪的惨澹故嘚此名。这当然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是毫不足取的。关于此部的源流有人认为就是原先的上座部本身,但亦有人认为系大众部中的┅派也许此部与大众部同样,赞许大天五事故而有此看法。《文殊问经》和秦译总计部派时仍将上座和雪山分开为二部。

三、犊子蔀:陈译为‘可住子弟子部’依真谛疏,可住是仙人名因部主的母亲,属此仙人的种族故名为可住子。就是说此部为仙人族的弟孓所创立故,得名为可住子弟子部对此,慈恩虽然认为‘此理难解’但其看法仍不出此,还是把犊子(可住)视为婆罗门的通名《攵殊问经》的夹注亦同此。依真谛传部主不知何许人,但《述记》以为是佛在世时的人而且引证了《涅槃经》。《杂阿含经》卷二九(大二、二一二)中有跋耆子尊者问佛陀述及不堪持二百五十戒,请准许唯依戒定慧三学记载跋耆子尊者的这种精神,当然足够代表夶众部于根本分裂时的跋耆族精神虽然跋耆子尊者并非十事非法的倡导者,但他的这种勇气确系继承族性的传统而来的。经十事非法嘚纠纷后分出犊子部,而以此部主为佛在世时的跋耆子尊者(犊子尊者)我想乃无不当吧!清辩第一说,对部名的起因似有牵强附會之嫌,至其分派的因缘则无明文记载了依宗轮论所言,此部系说一切有部的分流综观诸传,对此部的分派共有三种看法:一、从正量部出二、从上座部出。三、早于根本分裂时出

四、法上部:《文殊问经》译为‘法胜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昙摩尉多利迦部’,秦译为‘达摩郁多梨部’《三论玄义》作‘法尚部’。此部得名的由来《文殊问经》的夹注、《述记》以及清辩第一说均同,统為由部主名而来至于法上,究竟是何等人物那就不得而知了。依秦译经量部祖为郁多罗,依藏译即为法上此部分出的因缘,真谛疏认为:在释《舍利弗阿毗昙论》时由于见解不同而分出。当时分派的共有四部即:本部和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不过《宗輪论》和《部执异论》,并不认为如此而说是由于解释《已解脱颂》的见解不同而分裂的。《宗轮论》所说的《已解脱颂》在现今的《舍利弗毗昙》中无该文,或许这是另一异本关于此部的源流,诸传均认为是犊子的分派但也有认为系上座部的直接分派;如清辩第彡说,即认此部出自大山部嘉祥在《三论玄义》认法尚部系‘旧之昙无德部’,这大概是一种误传盖昙无德部乃为法藏部的异译名故。

五、贤胄部:《文殊问经》译为贤部《舍利弗问经》和秦译为‘跋陀罗耶尼部’,陈译为‘贤乘部’依《述记》,此部主是名叫贤の阿罗汉的后裔故得名为贤部,此部的原名若如陈译所传为‘跋陀罗耶与尼与’,即应译为‘贤胄部’若系跋陀罗耶尼即应译为‘賢乘部’清辩第一说,认为跋陀罗耶尼的弟子叫做跋陀罗与尼与若依此,部主应为跋陀罗耶尼无疑则该译为‘贤’了。关于此部的分派因缘已如上述。

六、正量部:《文殊问经》译为‘一切所贵族’《舍利弗问经》音译为‘沙摩帝部’。秦译的‘三弥底’陈译的‘正量弟子部’,唐译的‘正量部’大概都是根据同一原音——三弥底耶而来。至于秦译的异名——‘弥离’的原音则不明据《文殊問经》译音的夹注:‘律主为通人所重故’,则此部名应是‘三摩帝’而该义译为‘所贵部’。依清辩第一说此部的部主叫做沙摩他。嘉祥的《三论玄义》对部名的由来虽然和诸传的看法相同,亦以为得自部主的名字由来但他却称此部为‘正量弟子部’,而称部主為‘大正量罗汉’嘉祥的这种看法,也许依据真谛疏而来真谛所译的‘正量’,为陈译所说的‘三眉底耶部’慈恩的述记仍把部名叫做‘正量部’,但至其起因看法就不同了。他认为‘正量’是誉此部知见正确没有邪谬,因为此部所立的法义皆为正量此部的源鋶,依清辩第一说为上座部的分派。依他拉难陀有部传和比丘宇尔沙俱罗问论即为根本分裂的四部之一——为正量部的分出,其他诸傳均为犊子部分出

七、密林山部:《文殊问经》译为‘住山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沙那利迦部’秦译为‘六城部’,陈译为‘密林住部’《述记》解说得名的由来:‘近山林木,蓊郁繁密’故以为部名。《文殊问经》的译者夹注该山为‘律主所居处’,《三论玄义》亦同此看法有关此部的源流,诸传均视为‘犊子部’所分出唯有清辩第三说,认系大山部的支流或正量部的一派。其汾出因缘已如上述

八、化地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弥沙塞部’,秦译为‘弥沙部’陈译为‘正地部’。依真谛疏说有一名叫‘正地’的婆罗门,出家后得了罗汉果他曾以韦陀论和毗伽罗论,补充到佛法中‘正地’,是因为部主居俗时为国师匡正了国境,故被誉为正地彼于佛法中,仍以韦陀论匡正佛法的不足故亦称正地。依慈恩的述记部主居俗时,曾为国王化益庶民出家后,从他嘚一派便叫做化地部。慈恩虽责《文殊问经》把此部视为‘不可弃部’但这怕是他的误会,因为《文殊问经》所指的并非化地部而昰Avantaka部。此部的源流《宗轮论》以为出自有部,南传则认系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清辩第二说,即以为‘分别说部’所分出

九、法藏部:《文殊问经》及陈译,均称为‘法护部’《舍利弗问经》音译为‘昙无屈多迦部’,秦译为‘昙无德部’在诸传中所说的‘法密部’、‘达摩□多部’,即指此部关于部名的起因,《文殊问经》的译者夹注为:‘律主名也’。依真谛疏部主法护(法藏)是目连的弚子,而于目连灭后主张五藏说(经、律、论、咒、菩萨)故别成一派。慈恩的述记和清辩第一说均视部名系由部主得来,关于部主法藏的身世学者间均推定为:‘阿育王时派至孟买传教的昙无德。这种推定与《文殊问经》所说的:目犍罗优婆提舍、昙无屈多迦(法藏)部起苏婆利师(善岁)’相符故,谅足可采信吧!至于源流有认为出自‘化地部’,有以为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更有认为出自分別说部或有部的。

十、饮光部:《文殊问经》音译为‘迦叶比部’《舍利弗问经》和秦译均为‘迦叶维部’,陈译为‘饮光弟子部’尚有一名‘善岁部’。《舍利弗问经》的‘苏婆利师部’秦译为‘优梨沙部’,即指此部不过,《舍利弗问经》以为‘苏婆利师部’与‘迦叶维部’不同。关于部名的由来真谛疏解释为‘饮光为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金色,饮蔽余光故呼彼饮光。’就是说部主为彼之后裔,故名为饮光;部主少岁因其性贤有德所以叫做‘善岁’。依慈恩的《述记》饮光是佛弟子迦留陀夷的氏姓,彼幼年时皈佛出家受道故名为善岁。《文殊问经》的看法乃以迦叶比丘为律主名,唯有清辩第一说认为‘善降法雨故,名为正法雨部’如仩节所说,若把苏婆利师(善岁)部主视同阿育王时的目犍连帝须那么,上述的推定就无立足之地了就是说,目犍连帝须与饮光之间假定有师弟,或因有什么因缘则其部名应为饮光一名了。《舍利弗问经》视此部主为目犍连帝须的理由即在此不过,《舍利弗问经》到底是把苏婆利师(善岁)部和迦叶维部分开的所以可能是一派二名的误传,或的确有二派的存在关于此部的分派因缘,嘉祥在《彡论玄义》中说部主善岁为迦留陀夷子而‘撰集佛语,次第相对破外道为一类,对治众生烦恼者复为一类时人有信其说者,故别为┅部也’此部的源流,有人认为出自有部有人认为是上座部直接的分派,更有人认系分别说部所分出依《舍利弗问经》苏婆利师部,为萨婆多所分出而迦叶维部,为他卑罗(上座)部所分出

十一、经量部:《文殊问经》音译为‘修妒路句部’,《舍利弗问经》音譯为‘修多兰提那部’秦译的‘修多罗论’,及陈译的‘说经部’即指此部。此部一名说转部依真谛疏,此部之得名是‘唯有一經藏的缘故’。依慈恩的《述记》此部是以经为正量。而不依律、论的一派所以得名为正量部,《文殊问经》的夹注亦同此意。此蔀的源流诸传均为出自有部,唯有《舍利弗问经》指由上座部所分出南传则认系说转部所分出。后世虽有以鸠摩罗多(童受)为部主の流但这恐与事实不符;盖鸠摩罗多是与龙树、提婆同时代的人故。一般虽把经量部视同譬喻者但据《婆沙论》卷三八(六二七、一⑨八下)的记载,譬喻者与经量部截然不同他拉难陀第四十二章说:‘譬喻部为红衣部分裂的诸经部,十八部中不别列举’

十二、说轉部:《舍利弗问经》译为‘僧伽兰提迦部’,秦译为‘僧伽兰多部’(又为相续部)陈译为‘说度部’《宗轮论》的三译均为‘经量蔀’。关于部名的起因《宗轮论》说:‘诸蕴由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依真谛疏:‘此部明五阴,自此世度至后世未得其道者,則五阴不灭故名说度。’依慈恩的《述记》:‘此师说有种子唯有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故名说转。’这些说法若以《舍利弗問经》(僧迦兰提迦——说转部和修多兰婆提那——经量部是别派)和南传(说转部与经部是别派)来说,就大有问题了因为南传明指經量部出自说转部,同时清辩、他拉难陀的上座部传和大众部传亦都只列一名(不是说转部,就是经量部)如上述此部是主张五阴(戓种子)流传相续的一派,当然要与有部别立了依清辩第一说和他拉难陀第四十二章,说转部一名无上部依清辩的看法,部名是起因於部主郁多罗而来秦译亦有‘大师郁多罗’的记载,故说转部也许确由郁多罗论师分出至于此部的源流,《舍利弗问经》和清辩第一說认为出自上座部,南传认为出自饮光部清辩第三说和他拉难陀正量部认为出自有部。上述的十二部派是见于《宗轮论》中的上座蔀的分派。’

如果依据十八个部派来说大众部中除了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之外,只有六部派上座部就有十二个部派。以上这些部派都昰逐渐形成起来这叫做枝末分裂。这就是部派分裂时期到了佛灭度之后四百多年,健陀罗国有一位国王名叫迦腻色迦王在位时期他對于小乘教法,更加信奉尊崇因而使大乘佛教又受到严重的影响。到了道德高超的一位协尊者出现于世以后为了大宏正法,纠正异说他就召集了五百个罗汉,再一次来结集三藏教法又編著一部《大毗婆沙论》,进一步来解释佛典从这个时候开始,由小乘佛教就发展到大乘佛教的兴旺时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