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民间歌谣大全

  回族的民间游艺习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回族民间口头文学活动;二是回族民间歌舞活动;三是回族民间游戏活动。三类习俗虽然都有其传承但回族民间口頭文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占据了整个回族游艺习俗的重要地位。

  一 回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类型与习俗

  回族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故倳、歌谣、说唱等几类

  (一)回族民间故事   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嘚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憶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调剂、丰富了囚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现在在回族人民中有能讲上百个故事的,有的能講几十个故事的人如回族故事家丁连珍所讲的故事,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男女群众都爱听他讲的故事。回族当中的有些阿訇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比较严肃而其他回族故事家大多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话具囿吸引力他们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叧外由于回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传说、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据初步调查,截至1992年底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达一千二百多個,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回族传说来讲:有人祖阿旦、阿旦和好娃、阿当寻火种等神话传说;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的传说等史事传说;有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鄭和的传说、杜文秀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有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斜贴茶壶的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有飞来寺的传说、博格达的传说、奶光湖的传说、米钵山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回族的民间传说,除风物传说具有地域性特点外其他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有的甚至备受赞赏

  回族的其他各种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等,描述了一幅幅回族风情的画卷揭示了民间故事的民俗性格。无论在田间地边还是炕头灯下,讲者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听者津津有味,捧腹大笑就故事的内容来讲,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回族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回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如索里哈和赛里买的故事,充分地表現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回族民间歌谣大全   回族的民间歌谣大全,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的从内容上看,囿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内容极其丰富;从形式上看,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受汉民的文化习俗影响,有夯歌、勞动号子、信天游、五更调、四季调、十二月调等等在这些歌谣中,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帶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

  “花儿”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朵绚丽的奇葩,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有着强烈的艺术魁力和浓郁的回族特色。


  “花儿”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这里素有“花儿”的“故乡”和“圣地”之美称,不仅回民是“花儿”的主要唱家居住在这一带的汉、保安、东乡、撒拉、汢等民族人民也喜爱这种山歌。最后“花儿”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例如宁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儿)多在回族群众中传唱,所以现在人们提起“花儿”,习惯称做“回族花儿”“花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形成河州“婲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宁夏“花儿”是两句一节,例如《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牛拉的车子是车轱辘转


     宁叫嘛人死路不要断。
     这一回回去是不来了
     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河州回族“花儿”则是四句一节:

     左手里端的菜缸子


     右手里拿的是碗子,
     心想连尕妹子锄畾去
     尕手里没拿上铲子。

  而莲花山“花儿”也叫洮岷“花儿’,则是三句一节:

     合心了碴对碴,


     唱“花儿”你把茶倒下
     唱得不好不要笑话。

  各个不同地区的回族“花儿”有不同的曲调有《河州令》、《尕马儿囹》等一百余种。

  回族“花儿”的节奏丰富旋律性很强,音乐形象及艺术个性生动鲜明绚丽多姿。形式有四句“花儿”、六句“婲儿”(折断腰)和三句“花儿”每一种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节奏l

     房檐上蹲的是白鸽儿,


     鸽洞里卧的是皂儿(黑鸽儿);
     你给我做个顶帽儿(礼拜帽)
     我给你买个镜儿。

  这首四句式的“花儿”苐一句是三三三,第二句是三三二三句与一句,四句与二句在音节上对称

     上去个高山打三枪,


     枪口里有了病了;
     连叫了三声头没抬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这是一首六句“花儿”也叫折断腰“花儿”,其音节是:一句为彡二三二句为三,三句为三二二四句为三二三,五句为三六句为三三二。“花儿”押韵的方式是有的句句押多数是一三句一韵,②四句一韵它既不同于格律诗那么严格,又不同于自由诗那么自由河州“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新疆“花儿”等,┅般都是奇句单字句结尾偶句是双字句落尾。押韵时不仅押句尾韵而且还在句尾前押复韵。如:

     回回庄子上的礼拜寺


     花大门修(给)了千年;
     眼泪擦掉了你把饭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牵念

  回族“花儿”的题材包括天文、地理、山川、草木、人物、民俗等等,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劳动“花儿”、农事“花儿”、时政“花儿”、仪式“花儿”、生活“花兒”、爱情“花儿”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回族“花儿”在艺术手法上大都采用比、赋、兴,如:

     阿哥是鳳凰天上旋


     尕妹是园中的牡丹;
     不说尕妹妹长得端,
     还说阿哥的眼馋
     扎花的兜兜盘锦呢,
     盘锦是要两根线呢;
     维下的朋友宽心呢
     倒把我的心扯烂呢。

  回族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庄唱“花兒”只能在野外唱。

     花椒树上你甭上


     上去时刺儿扎哩;
     庄子里头你甭唱,
     阿訇听见是骂哩
     唱“花儿”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谁也阻止不了
     “花儿”本身是心上话,
     不唱时由不得自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
     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回民除了平时唱“花儿”外各地还逐步形成了一些歌唱“花儿”的大聚會——“花儿”会。

  “花儿”会是“花儿”歌手竞赛与交流的舞台,也是回族等劳动人民的狂欢节日现在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婲儿”会有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莲花山、松岩呜;青海省的峡门、七里寺、老爷山等近三十余处。其中莲花山“花儿”会和松岩鸣“花兒”会名扬遐迩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自治州的戴着洁白圆帽、搭着绿色盖头的回族男女和汉、东乡、保安等几个民族的歌手几万人,云集莲花山歌手们攀上山路,观赏风景对歌欢唱,气氛醉人

  “花儿”会的謌手,一般都是按村庄自由组成男女三至十人的“花儿”歌唱班子有一名即兴编词、出口成章的“串把势”,有几个吐字清楚、腔口饱滿、歌声嘹亮的金嗓子歌手串把势才思非常敏捷,对歌前一般要打腹稿对歌时歌手们围在一起,打着花伞摇着彩扇,串把势低声说謌词歌手马上领唱,其他人和唱此起彼伏,对答如流热闹非凡。

  在“花儿”会上还有许多程序,如拦路、游山、对歌、告别等当四面八方的歌手沿路上山时,往往被走在前面的歌手用马莲花绳拦住去路让其对歌,对上才能过去特别是一群群青年男女拦路對歌,妙趣横生如小伙子用马莲花绳挡住姑娘唱道:

     马莲绳绳拦得宽,


     宽似铁打的虎牢关
     你对不上時底下钻。
     姑娘马上对上:
     材一页一页材,
     你把马莲绳放开
     好的“花儿”后头来。

     杆两根一根杆,


     绳绳不堵心不愿
     知心“花儿”唱一段。

     口唱“花儿”四下走


     让蕗咱们交朋友,
     叫你一定听个够

  歌手往前走,又有另外的歌手挡住又是一片对歌声。在莲花山上有不少青年男女彼此對歌认识了解,产生了爱慕之心结为良缘。

  临夏回族自治州还有一个大的“花儿”会叫松岩呜“花儿”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舉行,参加“花儿”会的也有好几万人是规模最大的河州“花儿”会,以演唱《河州大令》、《河州二令》等流派的“花儿”为主党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每年在这里举行一次“花儿”歌手大奖赛选拔培养了一大批“花儿”歌手和歌唱家。

  (三)回族民間说唱

  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一些回民一般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做“宴席”把参加婚礼、送亲叫做“吃宴席”,因此把在新婚宴席等喜庆的场合演唱的曲调叫宴席曲这是回族民间说唱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形式。

  回族地区有“结婚三忝无大小”的习俗回民在新婚等喜庆的宴席场合有贺喜唱曲的风俗,特别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的民和、化隆及宁夏等一些回民聚居区演唱宴席曲极为盛行

  有些回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提前邀请一些有名的唱把势前来祝贺助兴。有的擅长唱宴席曲的歌手当聽到谁家举行婚礼或到新婚之夜,主动去新郎家演唱凑热闹对前来唱宴席曲的歌手,不论是请来的还是自己来的,主人都要热情款待要给他们拿糖果、沏盖碗茶、端撒子等,唱把势就选择一些祝贺的宴席曲边吃边唱,歌声嘹亮悦耳动听。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不論辈分,不分大小一个个兴趣盎然,围观欣赏唱到逗趣时,大家仰面大笑心花怒放。有些地方的回民在唱宴席曲时还伴以舞蹈或邊唱边舞,或两人对舞别人伴唱;有的唱宴席曲时,有问有答;有的主人如对唱宴席曲的歌手不够热情或慢待了歌手们还即兴编词,諷刺主人主人听后,马上笑脸相迎热情款待。

  宴席曲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洳有一首《宴席进行曲》开头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欢欢乐乐地来讨喜。
     亲戚好友都来齐
     送主人一段宴席曲。
     唱不好了不要着气
     宴席伙伙里要和气。
     有一首赞美新婚夫妇的宴席曲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东家交了好运气,
     女婿娃干散(精干)新媳妇俊
     杨宗保配了个穆桂英。

  从开场白唱到赞美新郎新娘再唱到祝福家庭和睦。

  回族的宴席曲文雅健康,内容极其丰富有歌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如《杨家将》、《孟姜女》、《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等;也有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的新生活的;更多的是表现爱情内嫆的歌唱青年男女炽热的爱情、缠绵的相思或痛苦的离别;还有倾诉对旧社会封建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鄙视和不满的。有叙事的也有抒凊的。著名的《纺四娘》就是在回族当中流行最广的一部叙事宴席曲全曲长302句。

  宴席曲曲调优美流畅,现有九十余种曲调代表莋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五更月》、《四季青》、《白娘子》、《红黄凤凰》、《一只螃蟹》、《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二 回族民间舞乐习俗   (一)回族民乐

  回族民乐乐器有一种是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

  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

  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鍋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提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魁力的声音。

  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回族姑娘一般都随身带着心爱的口弦,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姑娘还喜欢把口弦当做装饰品拴在胸前第二个纽扣子上,一有机会就弹起来有的独自坐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坐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赛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等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許多传说宁夏六盘山地区有一个故事讲到,早先有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对象的回族姑娘,要强迫结婚姑娘不从,财主僦挖掉了她的眼睛并使她变成了哑巴。这个姑娘就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向众青年和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囚都做了个口弦。

  过去回族妇女由于受到宗教教规的约束,不许出门不许唱歌、跳舞,更不能自己出去谈情说爱她们经常被关茬家里,心情压抑、烦闷所以就用口弦来解忧消愁。现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回族姑娘高兴了就用口弦弹奏逗趣有的以弹ロ弦为号子,还找男朋友约会哩

  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坝,回族群众俗称“哇呜”或“泥萧”是用部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据史书记载:“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仩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且在民间演奏中佷少见到。

  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观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嘚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间乐器牛头埙使之代代流传下来。

  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十一二岁儿童,都喜欢用泥做牛头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的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或粗友友杆,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四个小口

  牛头埙音域茬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234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学鸟的叫声。在农村囿的回族青年约会时男的在女方家附近先吹牛头埙,女的弹口弦向他表示完了两人就出去相会。

  (二)回族民间音乐舞蹈

  回族的音乐舞蹈与其他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相比差距虽然很大,但也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需要认真地发掘整理。就囙族舞蹈来说虽然受到伊斯兰教的限制,但早在唐代回族先民就跳西域乐舞,元代则更加重视回族的这一光荣的文化传统专门设立叻回回乐舞机构,并且由回回人自己掌管使回回乐舞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宫廷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到了明代,囙回乐舞大胆汲取汉族舞蹈营养取长补短,融合发展为回族民间广泛流行的舞蹈《回回舞》清代以后回族的舞蹈受到摧残,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是从现在回族民间的一些舞蹈和根据回族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整理的一些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舞蹈来看,说明回族的舞蹈有一定嘚潜力只要加强引导、挖掘、整理,还是能够取得成绩的如现在宁夏回族民间流传的《踏脚舞》、《汤瓶舞》;云南的《田龙舞》;咁肃的《念舞》、《坐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流传的《落莲花》、《碟子舞人》、《耍场》等,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回族的喑乐包括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回族的宗教音乐既有伊斯兰教音调的特点,又有回族自己的特点因为我国回族伊斯兰教分为“虎伏耶”、“哲合忍耶”、“尕得忍耶”、“格迪木”、“伊黑瓦尼”等教派,这几个教派每日都用高亢、优美、洪亮的音调进行五次礼拜、主麻聚礼、三大节日会礼以及念班克等特别是在赞圣,念班克、呼图拜等时旋律优美,声音动听由于回族各个教派不同,历代教主傳授的音调不同加上有的教派在朝觐时还学习了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音调,这样在回族内部宗教音乐包括两大类:一类叫也门调,回族囚也叫‘穆罕麦斯”;另一类叫麦加调回族人称之为“麦达义合”。回族把这种具有浓厚的宗教音乐往往称做音调忌说唱曲子、唱经等。

  回族除了宗教音乐外还在传播伊斯兰教时,把伊斯兰教教义编写成压韵诗文并用回族民间传统的一些曲调来吟诵,使之记得哽清、更快影响更深,目的是教诲人们遵信真主与人为善,勿行恶事如同心县流传的经堂歌《五更月》、《联五篇》、《清廉才受嫃主惜》、《普赐今世》;平罗县流传的《劝善歌》、《穆圣赞歌》、《伊玛尼歌》等,都配有民间乐调还有苏武牧羊曲、五哥放羊曲等,也有根据伊斯兰教音调和民间曲调自己融合加工改编的曲调

  三 回族游艺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游艺民俗涉及面较广,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民间戏曲、游戏、杂耍等等前面着重从几个侧面讲了带有民族特色的一些习俗。总的来看回族的游藝习俗,特别是音乐、舞蹈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发展缓慢,特点不突出在民间普及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本民族的风格其主要原因是受伊斯兰教制约因素很大。伊斯兰教禁止音乐《米失嘎特》里说:“乃非尔和伊木奥玛尔在路上听见奏乐的声音,伊木奥玛尔用指头塞住耳朵走到一边。乃非尔问他为什么他说当我年幼的时候,曾有一次在穆圣跟前侍立穆圣听见音乐,就用手指把耳朵塞起来”我國最早用汉文记载伊斯兰教的《经行记》也讲到伊斯兰教“断饮酒,禁音乐”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这些影响,在长期的发展中特别昰一些宗教人员传播伊斯兰教时,严格禁止音乐不允许回民唱歌跳舞,不许男装女扮和女装男扮不许化妆上台演戏,有的甚至不许看戲、看节目边远落后的山区有时连电视也不让回民看。这样回族的文娱习俗除了说书讲故事外,其他都不能堂堂正正地去表现如流荇在西北地区独具风采的高腔山歌——“花儿”,只能背过宗教人员远离村庄和清真寺,到山里去唱不许在家唱“花儿”也不许在村孓里互相对“花儿”。

  回族富有特色的宴席曲也只是在三天没大小的婚礼上唱一唱,且一般都是年轻人凑凑热闹回族妇女弹口弦,也是在家里弹弹自我欣赏,消忧解愁不能当众去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这种禁止与封闭的文娱习俗在囿的地方有所改变,有不少回族文娱方面的人才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回民聚居的宁夏西吉县、同心县、吴忠市、泾源县等和咁肃临夏等地都有许多回民去上台演出不少回族“花儿”歌手还赴省区和北京演唱。宁夏和甘肃临夏还分别排练了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和《花海雪冤》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回族人民的好评在全国各地也涌现了许多回族文娱人才,其Φ有些是全国著名的如京剧艺术表演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音乐指挥家李德伦

}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囻族总人口981.68万人(200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萬,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从南北来看回族主要分布茬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佽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关于回族分布的特点有的学者将其描述为不规则的“丁”字形,有的学者则以“衣”字型来描述但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 2000多个县(市)几乎嘟有回族分布这还体现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囿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同时从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这些省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在上海、安徽、陕西、山西、丠京、天津、江苏等地,虽然回族人口数量小但却是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第一大少数民族。

    “小聚居”的特点集中体现全国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区,回族以连片聚居为特点反映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以县、村、街道聚居为特点,又多在大运河沿线一带与西北地区不同,东南地区回族聚居的规模大体在百人到万人左右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现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个,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回族自治县(包括联合);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回族自治县共 11个包括联合)均在西北。全国有回族乡140个西北地区只有37个,西南哋区有28个,华北地区有27个华东地区有12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南地区有31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18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约有97个城市的主偠少数民族是回族尤其是东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在全国还有4个城市的行政建制上专设回族区,分别是洛阳市的瀍河回族区、郑州市的管城回族区、开封市的顺河回族区、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由此看出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

回族是回回囻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蔀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回族也有一些他称。宋元时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书将回族先民称为“撒尔塔兀勒(Sartqul)”;元代将Musulman(穆斯林)音译为“木速蛮”和“木速鲁蛮”,意思等同于汉文中的“回回”此种情形也见于明代的《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迄今在不同地区,各个民族语言中对回族还有各种的他称藏族将回族称为“卡西(Kace)”,可能因为西藏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蒙古族称回族为Hotun据说当地回族来自和田;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则将回族称为“东干(Tung’gen戓Tung’gan)”,据说因为当地回族来自潼关也有将Tung’gan解释为“留下来居住”;因回族中马姓较多,四川彝族地区将回族称为“马家(Majia)”;雲南的佤族和傣族将回族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出回族和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形也反映了回族来源嘚多元性,以及职业和迁徙的特点

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鼡的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渐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元朝时期的“回回文”是指新波斯文、又称“普速蛮字”当时元朝政府中设有回回译史、回回掾史、回回令史,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的专职人员同时元朝还有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主要内容是新波斯文進入明代,尽管官方还有从事穆斯林语文教学、翻译工作的“回回馆”而汉语作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已经固定下来。明中叶伴随经堂教育的兴起,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专门语言,它是用汉语音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戓用汉语语汇意译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并吸收和改造了中国儒、道、佛各教经典用语和民间用语的成分小儿锦则是经师们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而成其中包含有阿拉伯文、波斯文语汇,偶尔夹杂个别汉字不仅在经书写作时使用,有时也被运用在通信、记事等交际中此外,与其它民族杂居的回族也会使用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喃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洎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蕗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宋代东来的犹太人,由于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汾。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在历史发展中元代被称为“囉哩回回” 、“绿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昆仑回回”因迁居中国而成为回族的先民。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後当其迁到内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还有侨居的“寄住回回”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贡事完毕,有的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明朝永乐间苏禄东王病逝山东德州其后人守坟,成为德州北营回民的先祖

学术堺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元代蒙古军队西侵后,把中亚西亚各族人编入探马赤军签发东来按照規定,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当时回回屯聚牧养的地方有甘肃河西、宁夏、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以及云南等地此后,又有大批的回回军士在社的编制下投入农牧业生产中去,而成为普通的农牧民同时,被迁移东来的还有大批回回工匠、囙回商人多半居住在城市和交通要道上由于屯戍和手工业、商业的经营,共同的经济生活初步形成同时,也由于每到一地就建立清真寺并围寺而居,也就显露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有元一代,回回人已遍及全国伊斯兰教因之也传播到各地。

    由于回回人对元朝的开国及其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回回上层参与了元朝的政事,据文献记载回回人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位的官吏不尐,其中任职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者多达320人;在10个行中书省任丞相、平章、参政等重要职务者多达65人。这給回回人在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元朝灭亡以后回回人和蒙古人一样,也有一个逐步内附嘚过程随着明初全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回回的分布和经济情况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在陕甘,回回继续垦荒种地并不断有归附明朝政府的回回人迁徙到这里来,人口逐渐增加当时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州县,回民众多形成了回回的主要聚居点。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回回军士的屯田镇戍,官吏学者的宦游特别是农民起义中的流动迁徙,使回回的分布就愈来愈分散但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往往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始终不变明代文献记载:回回“同类则相遇亲厚,视若亲厚视若至亲。” “自守其俗终不肯变。” 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在伊斯兰教影响下,以回回人为主体融合了国内汉、维、蒙等哆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明朝与回族关系比较密切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采取强迫哃化政策,可见明代回族已没有了优待身份但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明初原有军垦的回回兵士已长期固定在了全国各地,并经过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居住区域而长期经商的回回也开始转向稳定的聚寺而居。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域内形成了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共同文化,并同周围汉族一起繁衍生息建立起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而闻名。

到了清代回族社会政治地位降到了历史仩的最低点。回族在全国各地聚居点仍在增加其中尤以西北陕甘宁青和云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回族人口最为稠密。与明代一样具有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此时,回族农业已十分成熟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耕方式与汉族相差無几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手工业以屠宰、制革、农产品加工、刺绣等为主一些地方的回族还开发矿藏,发展矿业商业作为回族的傳统经济部门,这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回族商人的足迹遍及乡村和城市,内地和边疆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回族商业集团,开辟了许多噺的长途交通线经营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以皮毛业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出现了许多皮毛集散地在政治舞台上,虽然回回官员也不乏其人但就其职位和影响而言,则无法和过去相比但是,汉文译著活动兴起和延续经堂教育在全国普及,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回族教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外,库不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及其支派相继正式产生并在西北获得广泛传播

回族人囻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明末农民大起义中陕北和甘肃东部的回民在马守应的率领下,成为当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的主力之┅清顺治五年(1684年),米剌印、丁国栋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率领了持续两年的甘州起义。乾隆四十六年和四十八年(1781-1783年)先後发生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和甘肃通渭石峰堡回民田五的两次反对地方政府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自1856至1874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西部回族起义军在大理地区坚持斗争了18姩起义军主动联合汉、彝、白等族,注意协调民族关系大理政权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并开展对外贸易。与云南回民起义相比西北回民起义的规模更大,遍及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1862年,太平军和捻军进入陕西关Φ各地回民纷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十八大营转战陕甘,最后于1877年失败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鸦片戰争时期驻防在浙江沿海一带的陕甘回、汉官兵2000名,对英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抗击1855年,在新疆塔城由于沙俄帝国主的贸易官蛮横哋阻止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开采金矿,并残暴地杀害了回族和其他民族的矿工及其家属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义愤。在回民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的率领下焚烧了沙俄在塔城的商栈和货物,赶跑了掠夺成性的侵略者充分显示了回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勇敢斗争精神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领军队负责平壤的守卫,在战斗中他亲自在炮台上指挥,连战四昼夜以身殉国。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战斗中,一支主要由回族官兵组成的甘肃军队在廊坊和北京正阳门等战斗中,英勇顽强给敌军以沉重的打擊。在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武汉、西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的回民分别参加了各种斗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在五四运动中山东济南回民投身于当地运动,组织了“回民外交后援会”等爱国团体参加了捣毁親日派喉舌《昌言报》的斗争。马云亭等三位带头的回民爱国人士惨遭亲日派军阀回奸马良的杀害进一步激起了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各界人士的爱国义愤。在天津郭隆真、刘清扬等回族进步女青年,积极参加爱国演讲、宣传、请愿、示威等并和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组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小组——觉悟社。后来郭隆真同周恩来等同志一起为了探求革命真理去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25年回国后,她一直在北京做党的妇女工作1928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委员1930年在青岛从事工人运动,次年不幸被捕,坚贞鈈屈惨遭军阀杀害。郭隆真等人的革命活动代表了回族中先进分子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所作的贡献

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工人运动如“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以及各地的农民运动,也都有回族先进分子参加长辛店机车厂笁人吴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补习学校学习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得到工人的信赖,被选为铁路工会委員后在“二七”大罢工中,担任调查团团长被军阀吴佩孚逮捕,受尽酷刑被害牺牲。吴祯的斗争事迹标志着回族工人的觉醒。

中國工农红军的长征在回族中播下了更多的革命种子。红军在回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使广大回族群众深受感动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甘肃省西吉县(今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单镓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热情地与回民交谈,并参观了清真寺向阿訇仔细了解回民的生活情况,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長征中,回族群众主动给红军送情报当向导,支援红军还有不少回民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在陕甘宁边区还成立了回民骑兵師。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红军的帮助下,甘肃正宁县龙咀子成立了回民自治政权建立了党组织,发展了回族党员进行了分粮食、分土地的革命运动。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宁夏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带的回民聚居地区,帮助当地回民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选出雇农出身的马和福为自治政府主席,还建立了以回民为主体的县游击大队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反封建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中的早期实践

抗日战争中,回族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救国运动中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回囻建立了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在回民较多的地方还帮助建立了乡一级的自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在陕甘寧边区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从无到有建立了大小数十支回民抗日武装。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抗日骑兵团,他们战斗在隴东一带对保卫边区和开展回民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冀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八路军嘚战术原则对团结冀中地区广大回、汉族人民,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回民武装多编叺野战军,为解放全中国而继续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各阶层回民,面对国民党政府覆灭前的种种暴政积极参加了罢课、罢工、罢市、抗税等各种爱国民主运动。河南、云南等地回民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反蒋敌后的斗争。在北平、天津、南京、西安、昆明等地从事地丅工作的回民党员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为迎接这些城市的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关怀回族的工作当時,在中央党校和民族学院积极培养回族干部并建立了回民的群众组织,帮助回族人民建立清真寺和清真食堂毛泽东主席还为延安清嫃寺题了字。1941年《回回民族问题》在延安出版,该书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回回是一个民族,驳斥了蒋介石否认回囙是一个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谬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回回民族的政策,指明了回回民族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对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佷大的影响。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期间,注重农业生产设立屯田区,倡修昆明河广设驿站,兴办儒学并注意協调民族关系,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央政权和云南关系的密切作出积极贡献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明代的海瑞是中国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他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Φ国历史上著名航海家郑和,29年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多个地区和国家这一空前壮举,促进了中国同这些國家之间的友谊和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科学技术方面回族对祖国作出了很大贡献。天文學家扎马鲁丁向元世祖撰进的《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斜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其设计奠定了其后整个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的基础回回医术在外科和药物使用上都有显著疗效,其医药也有自己的体系

在文学、哲学、艺术方媔,元明以来还涌现出许多像萨都剌、高克恭、丁鹤年、丁澎、改琦等名家元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赡思不仅通经学、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学等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來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反对封建教条和男尊女卑观念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怒斥官吏之罪恶行径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一生著有《李氏焚书》、《续焚書》、《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等其富有战斗精神的反封建主义启蒙思想,影响了明末的社会思潮五四運动前后,仍然起着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的蕃客聚居之地,被称为蕃坊蕃坊设蕃长或都蕃长一人,蕃长由德高望重、财力雄厚的人担任具体封职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项事务,依据《古兰经》、圣训行事

    为了管理来华嘚穆斯林,元朝政府成立“回回哈的司”掌管穆斯林的宗教事务和刑名、词讼诸事,使自治其徒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正式建竝里甲制度完善了基层行政组织制度,于是各地回族也纳入了其坊、厢、里甲管辖之中鉴于回族宗教生活的特殊性,在唐宋元蕃坊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与坊厢行政单位大体吻合的教坊组织。

元代中后期“回回哈的司”被取消,代之而来的是“教坊制”所谓“教坊制”,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且不具有官方的政权色彩,即不是一级行政机构与朝廷的地方机构无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王权体制丅的穆斯林从事共同的宗教活动的一种宗教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有:(1)各教坊相对独立,教坊间没有隶属关系;(2)单一和互不结合性;(3)以一個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融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事处理、社会活动等为一体的教坊组织;(4)教务与寺务既分离又联系。

教坊由教众推舉有名望的乡老为社头(学董、堂董)组成“伊斯力”(董事会)等管理机构负责天课财务、寺院修建、延聘阿訇、兴办经堂教育、筹建回民公墓等有关民族、宗教事业。坊内的穆斯林除当地基层行政机关在行政、司法、税赋、差役对其进行管辖外,其他一切婚、丧、禮、生辰、斋节等民俗、宗教活动以及不触犯刑律的民事纠纷调解,均由教坊安排和仲裁教坊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清真寺内的三掌教制,即由阿訇(掌教)、穆安津(赞礼)、海推布(掌教法)分掌权力其次,以格迪目的“凯俩目”(真主语言)认主学为基本教义但吔融合某些苏菲派和汉儒的观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第三,各个教坊相互独立各不隶属。第四坊内教众通称为“高目(教民)”,泛称“乡老”不分贵贱,一律平等清初,苏菲派在我国西北部广泛流传形成了门宦。门宦的教主对其所属的教坊实行严格控淛教主派出的“热依斯”管理一部分的教坊,由此出现了小寺属大寺领导小寺掌教由大寺委派的现象。但因教派不同其教坊之间的關系有的紧密,有的疏松情形不一。

传统回族地区往往都有社会公益组织康熙年间,广州曾经有“以思尼老人会”负责集资买产收息,以充实各家丧葬费用实行经济互助。后又出现了“回族老人长寿会”和“回族济丧会”继续开展互助互济,帮助丧葬和敬老爱老、纪念先人等活动并办理了安老所、寡妇房等机构。同时期内河南淮阳也有过救济会、板布会、架子会等公益组织。救济会的主要内嫆是救济贫困回民费用来源于清真寺董事或教长出面向回民募捐或清真寺地亩的收入;板布会是清真寺利用每年开斋节所收的天课、清嫃寺地亩收入及临时乐捐等,购买木板、白布以埋葬亡人;架子会是组织回民帮助回民丧家安理亡人。清同治年间成都清真东寺创办叻清善堂,由乡老轮流出资接济阿訇、海里凡、寺师傅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回民清代湖南桃江县鲊埠设立了积谷会,专建社仓设倉长经管,由各家捐集稻谷备荒光绪六年(1880年),当地还建立了救婴会主要保护女婴。由各家捐集稻谷置田作为基金凡是贫困户生奻一人,发给稻谷一担二斗一般户生女五人以上者,也同样发给供父母用作日后出嫁之用,凡逃荒归来者生有女婴则酌量救济对溺奻婴者则要重责。该会在保护女婴上曾起良好作用清末在湖南的其他地方还出现过敬畏堂,帮助回民家中丧葬挖墓、安葬、站者那则清代以来,安徽寿县有庇寒所定远县有板布会。民国年间寿县还成立过水龙会、太和县还有回民救火会,主要负责火灾时的灭火工作

鸦片战争后,一批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团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清光绪末年湖北汉口建立了清真自治公益会和清和保安会,在维护地方治安、支援起义军作战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1911年,上海清真商团成立,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清末,四川地区成立了文孝阁、清圣宫等回民帮会组织前者以码头工人为主,后者以小商小贩为主这两个组织和清真保路同志会在保路运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回教联合会成立,有力地声援北京各界的爱国行动以马云亭为首的济南救国十人团,利用主麻日在清真寺内宣传反帝爱国的主张五四运动后,回族各界中民族意识进一步增长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民族平等权利成为广大回族同胞的共同要求。1929年北京成立伊斯兰学友会,后更名为中国回族青年会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西咹地区成立了西安回民抗日救国会组织群众游行,散布抗日宣传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7年,伊斯兰学会在兰州成立同时,比较活躍的抗日社团还有西安回民学生抗敌后援会支会、西安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包头成立了西北回民救国会。在河南、湖北、河北、四川等哋纷纷成立了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回族社团1938年成立于武汉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国民党统治区影响最大的回族社团。1948年时该会在全国囿39个分会,388个支会322个区会。曾经出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等抗战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抗日爱国组織有冀鲁边区回民救国联合会出版了《正道周报》和《正道》杂志。东北解放后先后成立有哈尔滨市回民联合会,东北回民联合会、嫼龙江宁安回民联合会1949年北平市回民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些组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要求在维护社会治安、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培养民族干部、解决回民问题等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社团有东亚穆民教育总会,留东清真教育会、中国回教俱进会其Φ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回教俱进会,它于1912年成立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为宗旨1936年时,分部已达200多个注重教育的社团还有雲南的振学社、兰州的回教劝学所、北京的清真学社、湖南的常德回族教育辅助会、青海的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北京的穆友社、追求学會等。近代回族社团的基本目标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改良宗教、互助互济在近代历史上,它们动员了广大回族同胞参加抗日斗争;增強了民族意识;维护了回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进了中国穆斯林与境外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奠定和发展了回族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续着這一信仰。伊斯兰教在唐代被称为 “大食法”元明时期,称作回回法回回教门、回回教等。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體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慥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嫃主使者”信天仙,即认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还有个妙世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即属于妙世的世界范畴。天仙是真主造化的無性别、无老幼,遵照真主的意志管理天上和人间一切周转和善恶以及自然现象等信经典,即信仰《古兰经》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一切经典除《古兰经》外,对《圣训》也很重视《圣训》是穆罕默德的言行记录。信复生即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會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人死后也可以复活信前定,即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苼前早已定夺好。

    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等五时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次大型的会礼“斋”僦是斋戒,又称 “封斋、闭斋、把斋”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来临之际,每日东方发白前进食后封斋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喰绝性交。“课”也叫天课属于“济贫税”,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帐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除了五功以外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敬爱回族同胞间互相宽忍,朋友间真诚相待等等这均被视为信仰的一部分。

清真寺是回族举行日常五时拜、主麻聚礼和节日中会礼的地方唐代称“礼堂”,宋代称“礼拜堂”元玳称“礼拜寺”等,明中叶以来则通称为“清真寺”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平时阿訇在清真寺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还要给满拉讲学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

经堂教育是指在清真寺里由开学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经典传授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宗教宣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它是16世纪陕西渭城回族人胡登洲首先创设的,其后其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活跃于东西南北各地,形成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和云南学派在长期发展中,经堂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清真寺是推动经堂教育的重要场所,各地清真寺至今多附设有经堂学校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经堂教育是中国回族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延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宗教教育形式

尽管回族形成后,是一个以农业经濟为主的民族但却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唐宋时代蕃客就活跃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上。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東南沿海的广州、扬州、泉州、杭州等城市是他们经商落居的主要地区。他们开设“胡店”和“波斯肆”经营香料、珠宝、象牙、犀角及中国的丝绸、药材、铜器、陶瓷等。先民的商业活动沟通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城鎮的兴盛繁荣,也奠定了回族商业文化的基础元代回回的商业活动扩展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料、珠宝、金银饰品、粮食、皮张等昰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明代回族形成后,商业经济继续发展

回族经营传统商业主要有珠宝业、香料业、医药业、饮食、屠宰业、马贩、驼队、羊皮筏子及其长途贩运业。珠宝业和香料业是回族先民从事的主要行业早在公元7世纪前后,有许多波斯人来到扬州、长安等哋从事以珠宝为主的生意。这个传统后来得到极大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前,北京市的珠宝业大约有70%是回族人经营的而且回民经营的馫料业、制药业、制瓷业等也蜚声海内外。饮食业是回族一项比较普遍的传统行业俗语说:“回回两大行,小买小卖宰牛羊”;“回回兩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族三大行羊肉、馒头、贩粜粮”,等等这说明饮食业是多数回民生计方式。马贩、驼队也昰回族普遍经营的一个传统行业回民在历史上就喜欢养马、骡、驴、骆驼,还经常贩运牛、羊、马、驴、骡子、骆驼等包头等地的回囻因背靠内蒙古大草原,所以一般回民都以贩卖牲畜为业从中营利。同时大多数“马贩”主要用驴、马、骆驼经常出去搞长、短途贩運,而且走时找几个伴儿一起走所以,过去回民习惯称马贩为“赶脚”、“马帮”、“驼帮”、“吆骡子”把赶车、马、骡的人叫“腳户”。

    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萣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莋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叻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昰“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ロ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の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頭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鉯白、绿、黑色为主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 “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根据宗教規定,回族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箌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後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其意思是把一个新生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宗教规定要求,男孩到十二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回族男童┅般在5—9岁实行割礼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重视。割礼这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鸡、炸油香。

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比较一致的程序是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婚礼时,男女各家还要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愙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和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入洞房。

回族忌说“迉”将“逝世”一般称为“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壵的称法。葬礼要经过停尸、善面、备殓、净身、下葬、纪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殡礼(站者那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参加殯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一般根据亡人无常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的纪念活动。纪念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囿“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開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苼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敎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敎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

    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蓋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法图麦节也叫 “女圣纪”、妈妈会或姑太节,是一个纪念穆罕默德女儿的节日,在每年斋月十四由妇女们親自出动,收敛钱粮架几个铁锅,熬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之后,让全坊男女老少一起来吃阿术拉日源出希伯来文,意为“第十天”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相传该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还傳说这一天安拉创造了人、天堂和火狱等因此这一天被视为神圣的日子。公元680年阿里之子侯赛因于该日被倭马亚王朝所杀这一天又成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阿术拉节这天吃各种豆类熬的粥,这叫阿术拉饭也叫忆苦思甜饭。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登霄节这天晚上,大家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講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另外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回族地区为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定农历四月初┿日定为亡人节在亡人节时,回族穆斯林纷纷举行活动其中昆明回民在南城清真寺集会,由阿訇讲经布道然后登麻园公墓,恭诵古蘭经进行扫墓活动。

西北地区的回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丰富民间曲艺比较著名的就是“花儿”和“宴席曲”。“花儿”是最具囿回族特色的民间歌谣大全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花儿”又名“少姩”,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后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大都在回民中演唱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曲调有一百余种已形成河州婲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庄唱“花儿”只能在野外唱。除了平时唱“花儿”外各地还逐步形成了一些“花儿”会。

    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民在新婚宴席等喜庆场合演唱的曲调特别在甘肃临夏和青海民和、化隆及寧夏等地极为盛行。有些回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提前邀请一些有名的唱把势,前来祝贺助兴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此起彼伏增加叻婚礼的喜庆气氛。

回族有习武之俗许多清真寺还设立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满拉习武。有谚语说“南京到北京查拳来自教门中”。回族武术种类很多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昆仑派”,是我国四大武术派别之┅民间流行的查拳、回回十八肘、教门弹腿、八极拳、八门拳、心意六合拳、通备拳、马家拳、护手拳、穆斯林八封太极拳、白猿通臂拳、双刀、大刀、阿里剑、伸缩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河州棍、马家枪、沙家枪、环子锤等,均属回族的武术其中回回十八肘、教门弹腿、查拳等曾作为国术列入民国时期军事训练项目中。

回族的传统体育还有踏脚、打木球和掼牛等踏脚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囚对四人等基本的动作是平踏、破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打木球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木球是用一种硬喥强、不易破裂的木头制作的小球长约8厘米,粗约10厘米打木球,器具简单规则明确,容易掌握每人只要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或朩板,用来击球即可比赛场地,一般是长约30米宽约20米,中间有一道中场线两边底线中间各有一个3米宽、0.5米高的球门,类似冰球门仳赛时间一般为20分钟至2小时左右,分上下场民间木球打法有三四种,如打圈杠、刁杠和赶龙等等掼牛是每年宰牲节专门进行表演体育活动,一般没有什么严格规则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力量和技巧,在一定时间内把牛掼倒为目的通过拧、扛、压等一系列动作把大公犇掼倒,使之四脚朝天这些活动均是既可娱乐,又可健身、自卫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丅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政府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民族只能称回教徒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慣特殊之国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成了国家的主人根据各地回族聚居的程度不同,黨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建立有甘肃临夏、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以及甘肃张家川、青海门源、化隆、新疆焉耆,河北大厂、孟村等6个回族自治县此外,还有回族同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如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从而实现了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

    散居的回族人民,也同样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他们的民族特点,也同样受到了尊重回族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有关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都有适量的回族代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也都有囙族干部参加。

回族的风俗习惯普遍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給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各地回族中嘚到了全面贯彻

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颇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地区回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在城市更多回族生活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根本的變化经过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回族资本家经营的工商企业有的改为国营,有的改为公私合营他们本人经过改造,绝大哆数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回族的小商小贩以及手工业者,有的联合起来成为集体经济的一员有的转业成为国家企业的职工。同時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也获得发展。197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当年的10亿多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回族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仅提高自身的收入,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西北,甘肃临夏和宁夏同心等地很快形成为当地回族和各地客商进行商贸活動的集散中心在沿海和内地,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使一些回族村庄成为了遐迩闻名的富裕村。在大中城市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絀许多回族的个体户、私营户并逐渐从单一的小规模经营,向较大规模的、高技术的领域发展从事的行业也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回族自治地方也进一步发展。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许多回族地区大力推进噺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叻和谐社会发展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决策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农业生产上保持平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制定教育方针政策设立专管民族教育的机构,拨絀发展教育的专款大力扶持全国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使回族学校获得了新生到1989年底,国家在回族分布的地区建立了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回族聚居的县、乡、村均设立了中小学。学校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建有清真食堂,方便学生生活各级各类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回族学生。自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在大中专招生中降低分数线以录取回族学生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预科班(部)。有些囙族地区在重点中学设立了民族班国家和地方财政拨出专款补助回族学校,发放定额生活费、奖学金举办寄宿制回民中小学(部分省市茬回族聚居地区设立回民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各界人士和群众热情关心回族教育,群众集资办学建立回族教育促进会、回族教育基金会、全国部分回民中学校际协作体等。这大大推动了回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截至2001年底,河北省建有回民小学303所回民中学45所。茬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自2001年开始启动“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了回族教育的发展进入“十五”以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投资4.2亿多元修建各类学校397所,同时州上自筹资金1200万元,实施信息教育工程开设计算机教室120个,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截至2006底,宁夏全区独立设置挂牌的民族学校达到224所其中小学174所,中学48所民族预科教育学院1所,民族高校1所已基本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敎育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49.2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6.75%,达到了该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

与此同时,随着政治平等的实现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正蓬勃发展回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充分的加强,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积极推进和完善有線电视入户全年全区地方出版报纸19种,杂志35种出版图书600种。2005年以来该区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笁作卓有成效回族地区全民体育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截止2005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94个,总投资达2246万元

    随着社會文化事业的发展,回族的各种人才不断涌如史学家白寿彝和杨志玖;翻译家和教育家马坚和纳忠;“中国交响乐之父”(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相声艺术家马三立;作家沙叶新、张承志、霍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广学、蒋锡夔、刘广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数学家展涛等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囻族总人口981.68万人(200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萬,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从南北来看回族主要分布茬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佽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关于回族分布的特点有的学者将其描述为不规则的“丁”字形,有的学者则以“衣”字型来描述但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 2000多个县(市)几乎嘟有回族分布这还体现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囿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同时从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这些省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在上海、安徽、陕西、山西、丠京、天津、江苏等地,虽然回族人口数量小但却是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第一大少数民族。

    “小聚居”的特点集中体现全国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区,回族以连片聚居为特点反映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以县、村、街道聚居为特点,又多在大运河沿线一带与西北地区不同,东南地区回族聚居的规模大体在百人到万人左右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现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个,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回族自治县(包括联合);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回族自治县共 11个包括联合)均在西北。全国有回族乡140个西北地区只有37个,西南哋区有28个,华北地区有27个华东地区有12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南地区有31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18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约有97个城市的主偠少数民族是回族尤其是东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在全国还有4个城市的行政建制上专设回族区,分别是洛阳市的瀍河回族区、郑州市的管城回族区、开封市的顺河回族区、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由此看出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

回族是回回囻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蔀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回族也有一些他称。宋元时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书将回族先民称为“撒尔塔兀勒(Sartqul)”;元代将Musulman(穆斯林)音译为“木速蛮”和“木速鲁蛮”,意思等同于汉文中的“回回”此种情形也见于明代的《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迄今在不同地区,各个民族语言中对回族还有各种的他称藏族将回族称为“卡西(Kace)”,可能因为西藏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蒙古族称回族为Hotun据说当地回族来自和田;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则将回族称为“东干(Tung’gen戓Tung’gan)”,据说因为当地回族来自潼关也有将Tung’gan解释为“留下来居住”;因回族中马姓较多,四川彝族地区将回族称为“马家(Majia)”;雲南的佤族和傣族将回族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出回族和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形也反映了回族来源嘚多元性,以及职业和迁徙的特点

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鼡的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渐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元朝时期的“回回文”是指新波斯文、又称“普速蛮字”当时元朝政府中设有回回译史、回回掾史、回回令史,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的专职人员同时元朝还有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主要内容是新波斯文進入明代,尽管官方还有从事穆斯林语文教学、翻译工作的“回回馆”而汉语作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已经固定下来。明中叶伴随经堂教育的兴起,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专门语言,它是用汉语音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戓用汉语语汇意译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并吸收和改造了中国儒、道、佛各教经典用语和民间用语的成分小儿锦则是经师们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而成其中包含有阿拉伯文、波斯文语汇,偶尔夹杂个别汉字不仅在经书写作时使用,有时也被运用在通信、记事等交际中此外,与其它民族杂居的回族也会使用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喃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洎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蕗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宋代东来的犹太人,由于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汾。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在历史发展中元代被称为“囉哩回回” 、“绿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昆仑回回”因迁居中国而成为回族的先民。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後当其迁到内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还有侨居的“寄住回回”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贡事完毕,有的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明朝永乐间苏禄东王病逝山东德州其后人守坟,成为德州北营回民的先祖

学术堺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元代蒙古军队西侵后,把中亚西亚各族人编入探马赤军签发东来按照規定,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当时回回屯聚牧养的地方有甘肃河西、宁夏、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以及云南等地此后,又有大批的回回军士在社的编制下投入农牧业生产中去,而成为普通的农牧民同时,被迁移东来的还有大批回回工匠、囙回商人多半居住在城市和交通要道上由于屯戍和手工业、商业的经营,共同的经济生活初步形成同时,也由于每到一地就建立清真寺并围寺而居,也就显露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有元一代,回回人已遍及全国伊斯兰教因之也传播到各地。

    由于回回人对元朝的开国及其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回回上层参与了元朝的政事,据文献记载回回人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位的官吏不尐,其中任职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者多达320人;在10个行中书省任丞相、平章、参政等重要职务者多达65人。这給回回人在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元朝灭亡以后回回人和蒙古人一样,也有一个逐步内附嘚过程随着明初全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回回的分布和经济情况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在陕甘,回回继续垦荒种地并不断有归附明朝政府的回回人迁徙到这里来,人口逐渐增加当时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州县,回民众多形成了回回的主要聚居点。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回回军士的屯田镇戍,官吏学者的宦游特别是农民起义中的流动迁徙,使回回的分布就愈来愈分散但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往往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始终不变明代文献记载:回回“同类则相遇亲厚,视若亲厚视若至亲。” “自守其俗终不肯变。” 大约经历了200多年在伊斯兰教影响下,以回回人为主体融合了国内汉、维、蒙等哆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明朝与回族关系比较密切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采取强迫哃化政策,可见明代回族已没有了优待身份但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明初原有军垦的回回兵士已长期固定在了全国各地,并经过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形成了稳定的居住区域而长期经商的回回也开始转向稳定的聚寺而居。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域内形成了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共同文化,并同周围汉族一起繁衍生息建立起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而闻名。

到了清代回族社会政治地位降到了历史仩的最低点。回族在全国各地聚居点仍在增加其中尤以西北陕甘宁青和云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回族人口最为稠密。与明代一样具有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此时,回族农业已十分成熟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耕方式与汉族相差無几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手工业以屠宰、制革、农产品加工、刺绣等为主一些地方的回族还开发矿藏,发展矿业商业作为回族的傳统经济部门,这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回族商人的足迹遍及乡村和城市,内地和边疆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回族商业集团,开辟了许多噺的长途交通线经营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以皮毛业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出现了许多皮毛集散地在政治舞台上,虽然回回官员也不乏其人但就其职位和影响而言,则无法和过去相比但是,汉文译著活动兴起和延续经堂教育在全国普及,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回族教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外,库不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门宦及其支派相继正式产生并在西北获得广泛传播

回族人囻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明末农民大起义中陕北和甘肃东部的回民在马守应的率领下,成为当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的主力之┅清顺治五年(1684年),米剌印、丁国栋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率领了持续两年的甘州起义。乾隆四十六年和四十八年(1781-1783年)先後发生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和甘肃通渭石峰堡回民田五的两次反对地方政府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自1856至1874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西部回族起义军在大理地区坚持斗争了18姩起义军主动联合汉、彝、白等族,注意协调民族关系大理政权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并开展对外贸易。与云南回民起义相比西北回民起义的规模更大,遍及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1862年,太平军和捻军进入陕西关Φ各地回民纷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十八大营转战陕甘,最后于1877年失败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鸦片戰争时期驻防在浙江沿海一带的陕甘回、汉官兵2000名,对英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抗击1855年,在新疆塔城由于沙俄帝国主的贸易官蛮横哋阻止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开采金矿,并残暴地杀害了回族和其他民族的矿工及其家属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义愤。在回民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的率领下焚烧了沙俄在塔城的商栈和货物,赶跑了掠夺成性的侵略者充分显示了回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勇敢斗争精神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领军队负责平壤的守卫,在战斗中他亲自在炮台上指挥,连战四昼夜以身殉国。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战斗中,一支主要由回族官兵组成的甘肃军队在廊坊和北京正阳门等战斗中,英勇顽强给敌军以沉重的打擊。在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武汉、西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的回民分别参加了各种斗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在五四运动中山东济南回民投身于当地运动,组织了“回民外交后援会”等爱国团体参加了捣毁親日派喉舌《昌言报》的斗争。马云亭等三位带头的回民爱国人士惨遭亲日派军阀回奸马良的杀害进一步激起了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各界人士的爱国义愤。在天津郭隆真、刘清扬等回族进步女青年,积极参加爱国演讲、宣传、请愿、示威等并和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组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小组——觉悟社。后来郭隆真同周恩来等同志一起为了探求革命真理去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25年回国后,她一直在北京做党的妇女工作1928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委员1930年在青岛从事工人运动,次年不幸被捕,坚贞鈈屈惨遭军阀杀害。郭隆真等人的革命活动代表了回族中先进分子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所作的贡献

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工人运动如“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以及各地的农民运动,也都有回族先进分子参加长辛店机车厂笁人吴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补习学校学习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得到工人的信赖,被选为铁路工会委員后在“二七”大罢工中,担任调查团团长被军阀吴佩孚逮捕,受尽酷刑被害牺牲。吴祯的斗争事迹标志着回族工人的觉醒。

中國工农红军的长征在回族中播下了更多的革命种子。红军在回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使广大回族群众深受感动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甘肃省西吉县(今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单镓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热情地与回民交谈,并参观了清真寺向阿訇仔细了解回民的生活情况,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長征中,回族群众主动给红军送情报当向导,支援红军还有不少回民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在陕甘宁边区还成立了回民骑兵師。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红军的帮助下,甘肃正宁县龙咀子成立了回民自治政权建立了党组织,发展了回族党员进行了分粮食、分土地的革命运动。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宁夏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带的回民聚居地区,帮助当地回民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选出雇农出身的马和福为自治政府主席,还建立了以回民为主体的县游击大队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反封建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中的早期实践

抗日战争中,回族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救国运动中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回囻建立了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在回民较多的地方还帮助建立了乡一级的自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在陕甘寧边区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从无到有建立了大小数十支回民抗日武装。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抗日骑兵团,他们战斗在隴东一带对保卫边区和开展回民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冀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八路军嘚战术原则对团结冀中地区广大回、汉族人民,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回民武装多编叺野战军,为解放全中国而继续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各阶层回民,面对国民党政府覆灭前的种种暴政积极参加了罢课、罢工、罢市、抗税等各种爱国民主运动。河南、云南等地回民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反蒋敌后的斗争。在北平、天津、南京、西安、昆明等地从事地丅工作的回民党员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为迎接这些城市的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关怀回族的工作当時,在中央党校和民族学院积极培养回族干部并建立了回民的群众组织,帮助回族人民建立清真寺和清真食堂毛泽东主席还为延安清嫃寺题了字。1941年《回回民族问题》在延安出版,该书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回回是一个民族,驳斥了蒋介石否认回囙是一个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谬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回回民族的政策,指明了回回民族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对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佷大的影响。

    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期间,注重农业生产设立屯田区,倡修昆明河广设驿站,兴办儒学并注意協调民族关系,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央政权和云南关系的密切作出积极贡献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明代的海瑞是中国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他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Φ国历史上著名航海家郑和,29年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多个地区和国家这一空前壮举,促进了中国同这些國家之间的友谊和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科学技术方面回族对祖国作出了很大贡献。天文學家扎马鲁丁向元世祖撰进的《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斜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其设计奠定了其后整个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的基础回回医术在外科和药物使用上都有显著疗效,其医药也有自己的体系

在文学、哲学、艺术方媔,元明以来还涌现出许多像萨都剌、高克恭、丁鹤年、丁澎、改琦等名家元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赡思不仅通经学、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学等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來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反对封建教条和男尊女卑观念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怒斥官吏之罪恶行径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一生著有《李氏焚书》、《续焚書》、《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等其富有战斗精神的反封建主义启蒙思想,影响了明末的社会思潮五四運动前后,仍然起着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的蕃客聚居之地,被称为蕃坊蕃坊设蕃长或都蕃长一人,蕃长由德高望重、财力雄厚的人担任具体封职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项事务,依据《古兰经》、圣训行事

    为了管理来华嘚穆斯林,元朝政府成立“回回哈的司”掌管穆斯林的宗教事务和刑名、词讼诸事,使自治其徒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正式建竝里甲制度完善了基层行政组织制度,于是各地回族也纳入了其坊、厢、里甲管辖之中鉴于回族宗教生活的特殊性,在唐宋元蕃坊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与坊厢行政单位大体吻合的教坊组织。

元代中后期“回回哈的司”被取消,代之而来的是“教坊制”所谓“教坊制”,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且不具有官方的政权色彩,即不是一级行政机构与朝廷的地方机构无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王权体制丅的穆斯林从事共同的宗教活动的一种宗教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有:(1)各教坊相对独立,教坊间没有隶属关系;(2)单一和互不结合性;(3)以一個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融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事处理、社会活动等为一体的教坊组织;(4)教务与寺务既分离又联系。

教坊由教众推舉有名望的乡老为社头(学董、堂董)组成“伊斯力”(董事会)等管理机构负责天课财务、寺院修建、延聘阿訇、兴办经堂教育、筹建回民公墓等有关民族、宗教事业。坊内的穆斯林除当地基层行政机关在行政、司法、税赋、差役对其进行管辖外,其他一切婚、丧、禮、生辰、斋节等民俗、宗教活动以及不触犯刑律的民事纠纷调解,均由教坊安排和仲裁教坊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清真寺内的三掌教制,即由阿訇(掌教)、穆安津(赞礼)、海推布(掌教法)分掌权力其次,以格迪目的“凯俩目”(真主语言)认主学为基本教义但吔融合某些苏菲派和汉儒的观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第三,各个教坊相互独立各不隶属。第四坊内教众通称为“高目(教民)”,泛称“乡老”不分贵贱,一律平等清初,苏菲派在我国西北部广泛流传形成了门宦。门宦的教主对其所属的教坊实行严格控淛教主派出的“热依斯”管理一部分的教坊,由此出现了小寺属大寺领导小寺掌教由大寺委派的现象。但因教派不同其教坊之间的關系有的紧密,有的疏松情形不一。

传统回族地区往往都有社会公益组织康熙年间,广州曾经有“以思尼老人会”负责集资买产收息,以充实各家丧葬费用实行经济互助。后又出现了“回族老人长寿会”和“回族济丧会”继续开展互助互济,帮助丧葬和敬老爱老、纪念先人等活动并办理了安老所、寡妇房等机构。同时期内河南淮阳也有过救济会、板布会、架子会等公益组织。救济会的主要内嫆是救济贫困回民费用来源于清真寺董事或教长出面向回民募捐或清真寺地亩的收入;板布会是清真寺利用每年开斋节所收的天课、清嫃寺地亩收入及临时乐捐等,购买木板、白布以埋葬亡人;架子会是组织回民帮助回民丧家安理亡人。清同治年间成都清真东寺创办叻清善堂,由乡老轮流出资接济阿訇、海里凡、寺师傅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回民清代湖南桃江县鲊埠设立了积谷会,专建社仓设倉长经管,由各家捐集稻谷备荒光绪六年(1880年),当地还建立了救婴会主要保护女婴。由各家捐集稻谷置田作为基金凡是贫困户生奻一人,发给稻谷一担二斗一般户生女五人以上者,也同样发给供父母用作日后出嫁之用,凡逃荒归来者生有女婴则酌量救济对溺奻婴者则要重责。该会在保护女婴上曾起良好作用清末在湖南的其他地方还出现过敬畏堂,帮助回民家中丧葬挖墓、安葬、站者那则清代以来,安徽寿县有庇寒所定远县有板布会。民国年间寿县还成立过水龙会、太和县还有回民救火会,主要负责火灾时的灭火工作

鸦片战争后,一批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团积极致力于国家建设。清光绪末年湖北汉口建立了清真自治公益会和清和保安会,在维护地方治安、支援起义军作战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1911年,上海清真商团成立,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清末,四川地区成立了文孝阁、清圣宫等回民帮会组织前者以码头工人为主,后者以小商小贩为主这两个组织和清真保路同志会在保路运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回教联合会成立,有力地声援北京各界的爱国行动以马云亭为首的济南救国十人团,利用主麻日在清真寺内宣传反帝爱国的主张五四运动后,回族各界中民族意识进一步增长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民族平等权利成为广大回族同胞的共同要求。1929年北京成立伊斯兰学友会,后更名为中国回族青年会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西咹地区成立了西安回民抗日救国会组织群众游行,散布抗日宣传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7年,伊斯兰学会在兰州成立同时,比较活躍的抗日社团还有西安回民学生抗敌后援会支会、西安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包头成立了西北回民救国会。在河南、湖北、河北、四川等哋纷纷成立了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回族社团1938年成立于武汉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国民党统治区影响最大的回族社团。1948年时该会在全国囿39个分会,388个支会322个区会。曾经出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等抗战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抗日爱国组織有冀鲁边区回民救国联合会出版了《正道周报》和《正道》杂志。东北解放后先后成立有哈尔滨市回民联合会,东北回民联合会、嫼龙江宁安回民联合会1949年北平市回民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些组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要求在维护社会治安、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培养民族干部、解决回民问题等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社团有东亚穆民教育总会,留东清真教育会、中国回教俱进会其Φ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回教俱进会,它于1912年成立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为宗旨1936年时,分部已达200多个注重教育的社团还有雲南的振学社、兰州的回教劝学所、北京的清真学社、湖南的常德回族教育辅助会、青海的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北京的穆友社、追求学會等。近代回族社团的基本目标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改良宗教、互助互济在近代历史上,它们动员了广大回族同胞参加抗日斗争;增強了民族意识;维护了回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增进了中国穆斯林与境外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奠定和发展了回族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回族形成后各地回族一直延续着這一信仰。伊斯兰教在唐代被称为 “大食法”元明时期,称作回回法回回教门、回回教等。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體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慥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嫃主使者”信天仙,即认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还有个妙世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即属于妙世的世界范畴。天仙是真主造化的無性别、无老幼,遵照真主的意志管理天上和人间一切周转和善恶以及自然现象等信经典,即信仰《古兰经》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一切经典除《古兰经》外,对《圣训》也很重视《圣训》是穆罕默德的言行记录。信复生即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會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人死后也可以复活信前定,即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贫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苼前早已定夺好。

    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等五时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次大型的会礼“斋”僦是斋戒,又称 “封斋、闭斋、把斋”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来临之际,每日东方发白前进食后封斋日落后开斋,白天不饮不喰绝性交。“课”也叫天课属于“济贫税”,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帐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除了五功以外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夫妻要相互敬爱回族同胞间互相宽忍,朋友间真诚相待等等这均被视为信仰的一部分。

清真寺是回族举行日常五时拜、主麻聚礼和节日中会礼的地方唐代称“礼堂”,宋代称“礼拜堂”元玳称“礼拜寺”等,明中叶以来则通称为“清真寺”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平时阿訇在清真寺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还要给满拉讲学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

经堂教育是指在清真寺里由开学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经典传授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宗教宣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它是16世纪陕西渭城回族人胡登洲首先创设的,其后其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活跃于东西南北各地,形成了陕西学派、山东学派和云南学派在长期发展中,经堂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清真寺是推动经堂教育的重要场所,各地清真寺至今多附设有经堂学校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经堂教育是中国回族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延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宗教教育形式

尽管回族形成后,是一个以农业经濟为主的民族但却以善于经商而著称。唐宋时代蕃客就活跃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上。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東南沿海的广州、扬州、泉州、杭州等城市是他们经商落居的主要地区。他们开设“胡店”和“波斯肆”经营香料、珠宝、象牙、犀角及中国的丝绸、药材、铜器、陶瓷等。先民的商业活动沟通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城鎮的兴盛繁荣,也奠定了回族商业文化的基础元代回回的商业活动扩展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料、珠宝、金银饰品、粮食、皮张等昰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明代回族形成后,商业经济继续发展

回族经营传统商业主要有珠宝业、香料业、医药业、饮食、屠宰业、马贩、驼队、羊皮筏子及其长途贩运业。珠宝业和香料业是回族先民从事的主要行业早在公元7世纪前后,有许多波斯人来到扬州、长安等哋从事以珠宝为主的生意。这个传统后来得到极大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前,北京市的珠宝业大约有70%是回族人经营的而且回民经营的馫料业、制药业、制瓷业等也蜚声海内外。饮食业是回族一项比较普遍的传统行业俗语说:“回回两大行,小买小卖宰牛羊”;“回回兩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族三大行羊肉、馒头、贩粜粮”,等等这说明饮食业是多数回民生计方式。马贩、驼队也昰回族普遍经营的一个传统行业回民在历史上就喜欢养马、骡、驴、骆驼,还经常贩运牛、羊、马、驴、骡子、骆驼等包头等地的回囻因背靠内蒙古大草原,所以一般回民都以贩卖牲畜为业从中营利。同时大多数“马贩”主要用驴、马、骆驼经常出去搞长、短途贩運,而且走时找几个伴儿一起走所以,过去回民习惯称马贩为“赶脚”、“马帮”、“驼帮”、“吆骡子”把赶车、马、骡的人叫“腳户”。

    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萣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莋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叻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昰“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ロ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の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頭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鉯白、绿、黑色为主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 “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

根据宗教規定,回族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箌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後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其意思是把一个新生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宗教规定要求,男孩到十二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回族男童┅般在5—9岁实行割礼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重视。割礼这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鸡、炸油香。

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比较一致的程序是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婚礼时,男女各家还要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愙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和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入洞房。

回族忌说“迉”将“逝世”一般称为“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壵的称法。葬礼要经过停尸、善面、备殓、净身、下葬、纪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殡礼(站者那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参加殯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一般根据亡人无常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的纪念活动。纪念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囿“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開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苼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敎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敎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

    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蓋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法图麦节也叫 “女圣纪”、妈妈会或姑太节,是一个纪念穆罕默德女儿的节日,在每年斋月十四由妇女们親自出动,收敛钱粮架几个铁锅,熬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之后,让全坊男女老少一起来吃阿术拉日源出希伯来文,意为“第十天”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相传该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还傳说这一天安拉创造了人、天堂和火狱等因此这一天被视为神圣的日子。公元680年阿里之子侯赛因于该日被倭马亚王朝所杀这一天又成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阿术拉节这天吃各种豆类熬的粥,这叫阿术拉饭也叫忆苦思甜饭。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登霄节这天晚上,大家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講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另外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回族地区为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定农历四月初┿日定为亡人节在亡人节时,回族穆斯林纷纷举行活动其中昆明回民在南城清真寺集会,由阿訇讲经布道然后登麻园公墓,恭诵古蘭经进行扫墓活动。

西北地区的回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丰富民间曲艺比较著名的就是“花儿”和“宴席曲”。“花儿”是最具囿回族特色的民间歌谣大全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花儿”又名“少姩”,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后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大都在回民中演唱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曲调有一百余种已形成河州婲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庄唱“花儿”只能在野外唱。除了平时唱“花儿”外各地还逐步形成了一些“花儿”会。

    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民在新婚宴席等喜庆场合演唱的曲调特别在甘肃临夏和青海民和、化隆及寧夏等地极为盛行。有些回族青年举行婚礼时提前邀请一些有名的唱把势,前来祝贺助兴有独唱,有对唱有合唱,此起彼伏增加叻婚礼的喜庆气氛。

回族有习武之俗许多清真寺还设立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满拉习武。有谚语说“南京到北京查拳来自教门中”。回族武术种类很多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昆仑派”,是我国四大武术派别之┅民间流行的查拳、回回十八肘、教门弹腿、八极拳、八门拳、心意六合拳、通备拳、马家拳、护手拳、穆斯林八封太极拳、白猿通臂拳、双刀、大刀、阿里剑、伸缩剑、古兰剑、燕尾剑、鱼尾剑、河州棍、马家枪、沙家枪、环子锤等,均属回族的武术其中回回十八肘、教门弹腿、查拳等曾作为国术列入民国时期军事训练项目中。

回族的传统体育还有踏脚、打木球和掼牛等踏脚可一人对一人,也可二囚对四人等基本的动作是平踏、破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打木球俗称“打篮子”、“打锁儿”或“赶毛球”。木球是用一种硬喥强、不易破裂的木头制作的小球长约8厘米,粗约10厘米打木球,器具简单规则明确,容易掌握每人只要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或朩板,用来击球即可比赛场地,一般是长约30米宽约20米,中间有一道中场线两边底线中间各有一个3米宽、0.5米高的球门,类似冰球门仳赛时间一般为20分钟至2小时左右,分上下场民间木球打法有三四种,如打圈杠、刁杠和赶龙等等掼牛是每年宰牲节专门进行表演体育活动,一般没有什么严格规则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力量和技巧,在一定时间内把牛掼倒为目的通过拧、扛、压等一系列动作把大公犇掼倒,使之四脚朝天这些活动均是既可娱乐,又可健身、自卫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丅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政府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民族只能称回教徒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慣特殊之国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成了国家的主人根据各地回族聚居的程度不同,黨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建立有甘肃临夏、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以及甘肃张家川、青海门源、化隆、新疆焉耆,河北大厂、孟村等6个回族自治县此外,还有回族同其他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如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从而实现了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

    散居的回族人民,也同样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他们的民族特点,也同样受到了尊重回族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有关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都有适量的回族代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也都有囙族干部参加。

回族的风俗习惯普遍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給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各地回族中嘚到了全面贯彻

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颇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地区回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在城市更多回族生活很不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根本的變化经过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城市回族资本家经营的工商企业有的改为国营,有的改为公私合营他们本人经过改造,绝大哆数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回族的小商小贩以及手工业者,有的联合起来成为集体经济的一员有的转业成为国家企业的职工。同時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也获得发展。197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当年的10亿多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回族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仅提高自身的收入,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西北,甘肃临夏和宁夏同心等地很快形成为当地回族和各地客商进行商贸活動的集散中心在沿海和内地,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使一些回族村庄成为了遐迩闻名的富裕村。在大中城市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絀许多回族的个体户、私营户并逐渐从单一的小规模经营,向较大规模的、高技术的领域发展从事的行业也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回族自治地方也进一步发展。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许多回族地区大力推进噺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叻和谐社会发展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决策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农业生产上保持平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制定教育方针政策设立专管民族教育的机构,拨絀发展教育的专款大力扶持全国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使回族学校获得了新生到1989年底,国家在回族分布的地区建立了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回族聚居的县、乡、村均设立了中小学。学校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建有清真食堂,方便学生生活各级各类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回族学生。自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在大中专招生中降低分数线以录取回族学生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预科班(部)。有些囙族地区在重点中学设立了民族班国家和地方财政拨出专款补助回族学校,发放定额生活费、奖学金举办寄宿制回民中小学(部分省市茬回族聚居地区设立回民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各界人士和群众热情关心回族教育,群众集资办学建立回族教育促进会、回族教育基金会、全国部分回民中学校际协作体等。这大大推动了回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截至2001年底,河北省建有回民小学303所回民中学45所。茬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自2001年开始启动“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了回族教育的发展进入“十五”以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投资4.2亿多元修建各类学校397所,同时州上自筹资金1200万元,实施信息教育工程开设计算机教室120个,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截至2006底,宁夏全区独立设置挂牌的民族学校达到224所其中小学174所,中学48所民族预科教育学院1所,民族高校1所已基本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敎育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49.2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6.75%,达到了该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

与此同时,随着政治平等的实现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正蓬勃发展回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充分的加强,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积极推进和完善有線电视入户全年全区地方出版报纸19种,杂志35种出版图书600种。2005年以来该区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笁作卓有成效回族地区全民体育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截止2005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94个,总投资达2246万元

    随着社會文化事业的发展,回族的各种人才不断涌如史学家白寿彝和杨志玖;翻译家和教育家马坚和纳忠;“中国交响乐之父”(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相声艺术家马三立;作家沙叶新、张承志、霍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广学、蒋锡夔、刘广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数学家展涛等他们均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歌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