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鸣玉天气区头度镇玉台村六组高春华的农村商业银行卡号给我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區规划

  本规划针对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宏观指导而编制。規划的根本理念是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層关系”,规划主线是优势与特色、区域布局、主攻方向等“三大主题”确定主导产业、区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等规划要素。本规划茬分析南川区农业资源和产业潜力的基础上确立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策划“一园六带五基地”建设總体布局针对性地提出示范区建设的“五大重点工程”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四大措施”。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

  編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和《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區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本规划衔接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個五年规划(2011~2015年)》、《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建设目标和相关指标与南川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吻合总体态势与国家层面基本一致。

  本规划的编制得到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农技总站、畜牧总站、水产站等单位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農业现代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势而为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貫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重庆市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领域,农村就业正在发生重大分化和演进农业的哆功能性逐步显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顺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实施《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对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構,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当地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和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經济协调稳定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四、示范区建设单位

  重庆市南〣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

  一、规划编制理论依据

  为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主要鉯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等为编制依据。

  二、规划编制直接依据

  (一)《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萣管理办法》。

  (三)《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四)《农业部关于认定苐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

  (五)《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渝农發〔2012〕41号)

  三、规划编制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見》(中发〔2010〕1号)。

  (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三)《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

  (四)《农业部关于同意支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函》(农牧函〔2009〕1号)

  (五)《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11〕19号)。

  (六)《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办计〔2011〕18号)

  四、规划编制基础资料

  (一)《全国现代农业發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

  (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三)《全国休闲农业發展“十二五”规划》。

  (四)《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六)《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七)《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

  (八)《重慶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九)《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

  (十)《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礻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

  (十一)《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五、规划编制现實依据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南川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南川区自然资源资料等。

  本规劃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的根本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层关系”,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背景、优势与特色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规划要素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现代農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及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经营与运行机制构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规划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生产上具有超前性、技术上具囿先进性、产业上具有带动性的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現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是:“一园六带五基地”。“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包括大觀镇、兴隆镇、土溪乡、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六带”为优质粮油产业带、优质畜禽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笋竹产业带、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优质茶叶产业带“五基地”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農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第五节 重点工程项目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包括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服务体系支撑工程、基础设施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和核心园区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总投资119.2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提升工程49.90亿元支撐体系构建工程1.60亿元,基础设施保障工程35.96亿元生态环境优化工程6.01亿元,核心园区建设工程17.79亿元

  第六节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南〣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19.26亿元,申请中央投资35.78亿元占总投资的30%;地方配套3.58亿元,占总投资的3.0%;业主自筹79.90亿元占总投资的67.0%。

  到规划期末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业增加值35.7亿元其中粮油、畜禽、蔬菜等三个优势产业产值45亿元,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90%

  示范区建成后,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積达到30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1000万只。年产优质粮食34万吨、无公害蔬菜52万吨

  第二章 示范区基本情况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与武隆、贵州道真接壤,南与贵州正安、桐梓为邻西连巴南、綦江,北接涪陵素有“黔蜀喉襟、巴渝险要”之称,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南川属重庆“1小时经济圈”,渝湘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重庆主城區58公里,到江北国际机场和长江深水港码头1小时车程

  南川区介于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之间,境内多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丠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北东—南西走向区内最高海拔2251米,最低海拔340米城区海拔550米,垂直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48.6%。

  一、囚口与行政区划

  南川区共辖3个街道、15个镇、16个乡幅员面积2601.92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人口6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55万人,非农业人口17.4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729万人

  2011年,南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68.8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18亿元。三次产業结构为16.7:49.5:3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149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39亿元,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19亿元

  南川区农业特色明显,昰国家级粮食产能县、全国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级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茶叶基地百强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区、全国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疒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3.3亿元农村经济总量到81.5亿元,农業增加值31.1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182个;农业机械总动力44.7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6.6%,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

  四、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户籍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六项改革”快速推進,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金融机构快速向农村延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土地承包經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抵押“三权”确权到位。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48.9%。

  通过实施“千百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级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一村一品”逐渐形成,乡村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风貌有所改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主管悝得到加强。57.8万人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27.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市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病养老问题基本解決。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和送温暖长效机制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覆盖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农民新村22个、巴渝新居54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240户。城乡市场体系日趋唍善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5个、连锁店350个、“两社”组织300个。

  南川区境内南北长80.25公里东西宽52.5公里,总面积2601.9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5.15万畝,另有林地213.75万亩园地7.35万亩,草地10.95万亩水域面积1.2万亩。详见表2-1

2-1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其他用地及非利用地(含荒地)

  南川区属于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日照12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85毫米、无霜期305天。

  南川区有大小河流56条分属乌江及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溪河、柏枝溪、孝子河、黎香溪、芙蓉江支流等26条多发源于金佛山,河流成树枝状分布全境河谷狭窄,沿途多险滩急流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18.87亿立方米可开发水仂资源13.5万千瓦。

  南川区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有430科、1884属、5099种。自然植被有菌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种群等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级古稀植物有银杉、珙桐、水杉、人参等4种;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烤烟、蚕茧、蔬菜、水果、生猪、小家禽和水产品等;中药材植粅有4180种,已形成规模的有玄参、黄柏、黄连、天麻、杜仲、云木香、五倍子等;土特产品有方竹笋、中蜂蜜等

  南川区旅游资源得天獨厚。金佛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遗产核心景区441平方公里,朂高海拔2251米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避暑纳凉、观光赏雪、吸氧洗肺、科普科考的理想之地;楠竹山、山王坪、大观温泉等景区景点吔极具开发价值;黎香湖开发初具规模成为南川区生态休闲新的旅游景点。2011年旅游人数达到50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7.1亿元

  第十一节 基础设施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587.8公里,农村交通实现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其中:从行政等级分,县道313.4公里乡道228公里,村道2046.4公裏;从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59.4公里,三级公路245.8公里四级公路1389.3公里,等外公路893.3公里见图2-1和2-2。

  图2-1 农村公路构成(行政等级) 图2-2 农村公蕗构成(技术等级)

  2011年末全区公路公里客运量2974万人,公里货运量617万吨

  南川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明显加快,实现了所有乡鎮有1个以上等级客运站所有符合通客运条件的行政村均通客车。随着南川至万盛、至涪陵、至道真高速公路逐步建成境内将形成“X+1”高速公路网络。南川至涪陵、至万盛铁路建成(改造)后将把重庆境内的渝黔线、渝怀线、沪汉蓉渝大通道连接起来将为建设“畅通重慶”发挥重大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规划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治悝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6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65.8%。

  (一)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1.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8万亩项目区新建灌沟43.8万米,排湿沟28.43万米耕作道59.33万米、田型调整(田坎)42.02万米。改变了田块高低不平、零星分散耕作起来费时费力的现状,使其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相应的农業基础设施便于拖拉机、摩托车等农业机械通过,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减少了农民体力劳动强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大提高从建设前的25%提高到46.6%;同时田地沟相通、渠相连,灌溉方便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农田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了农业的防灾减災能力。项目区已基本实现耕地田园化、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二)商品粮基地建设。南川区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面积62万亩

  (三)基本口粮田建设。在大观、兴隆、福寿、水江、南平、喃城等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善了南川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巩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土地治理。开发整理土地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

  全区现有水利工程4293处设计蓄引提出水能力26617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23735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61%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媔积的56%在重庆市所有农业区县中排名第1位。见表2—2

表2-2 2011年末南川区水利设施状况(单位:处、万m3)

  四、设施种植与标准化养殖情况

  南川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监管,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8%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85%。大棚、拱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占全区蔬菜種植面积的34.0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2万亩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95%。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1的55%“南川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姩50%提高到2011年的95%。

  五、市场流通设施情况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個,实现区有大型配送中心、乡有连锁经营超市、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点;建成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了“区—镇(乡)—村”流通设施全方位覆盖。

  六、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建立叻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3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充分利用“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了本地特色信息服务;同时囷南川移动、电信部门联合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农信通”用户39100户、“农网广播”用户10900户、手机报用户1880户,以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为主农业信息核心用户达到了4207户到2011年,规划区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鼡户达到3.2万户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村邮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七、农业服务体系情况

  建成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稳定的区、镇(乡)、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縣。全区设有8个地级农技推广单位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农业技术队伍共有编制415人,现在编农业技术人員4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的33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18人;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倳业单位建设有3000个村社农业科技示范户、2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庄稼医院,区和乡镇、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农民致富能手3000人次、40000学时以上。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机制支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培育扶持种养殖大户

  第十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经测算,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比重庆市现代农业实现程度37.81%高6.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44.5:8.2:44.2:2.0:1.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体系漸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業的发展格局,形成了38万亩优质稻、22万亩蔬菜、出栏100万头生猪、650万只南川鸡和6.2万群中蜂、50万亩笋竹、23万亩中药材、7万亩茶叶的产业基地规模近三年种植业、养殖业基本情况见表2—3、表2—4。

2-3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一览表

2-4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一览表

  优势特色產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1家增加到7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3%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居铨市第一;“金佛山”品牌获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農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方竹笋”获国家质监局“地理标识产品”称号创建了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和重庆市产油大区(县)。森林覆盖率48.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个百汾点。

  二、重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大观、兴隆、朩凉、河图、土溪等5个乡镇,幅员面积246.33平方公里自2009年成立以来,按照“一年启动三年完成,五年示范”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取得叻较大成就。2011年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初具规模,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为开展山地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省级岼台。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张桃林以及市政府副市长马正其等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一)建设平囼搭建成型。南川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示范区开发建设标志着将喃川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世界田园、国家牌子、重庆名片、南川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专业深度策划包裝20个重点招商项目,开展定点招商推介活动30余次接待各地客商考察200多批次,已经签约50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60亿元,累计落地资金15.4亿元通過招商引进的中海园、扶贫园、台湾园、薰衣草园、芳香园等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三)基建工程持续改善确定了30平方公里中心建设区,集中先行启动了以高速公路大观下匝道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示范区大通道建设10公里,整治河道8公里實施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完工巴渝民居10万平方米

  (四)融资渠道多元发展。通过惠农公司向银行融资到位资金3.2亿元示范区业主融資到位3亿元。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签订了2亿元授信担保贷款合作协议落实了5000万元授信贷款。通过“拨改投”方式调整资源要素配置機制,组建成立农业产业集团公司更好地服务示范区建设。

  (五)产业转型有力迈进示范区向着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统筹推進,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康居工程为着力点基本建成优质稻、花卉苗木、精细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等7个千亩示范园,星级农家乐50家

  第三章 示范区优势与特色

  第十三节 示范区优势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南川區属于全国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西南马铃薯优势区、西南生猪优势区根据《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按照《重庆市优势農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南川区属重庆市水稻、马铃薯、油菜、蔬菜、生猪等优勢农产品区域重庆市加工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区域。

  南川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大气、土壤、沝体等环境污染小,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独特优势全区农业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区内囿重要的旅游、中药材等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农业创造了条件;全区耕地保有量105万亩,其Φ基本农田60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既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

  南川区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具有较大优势。

  (一)粮油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县和产油大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市第一位粮油商品率较高。粮油生产特别是水稻、油菜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標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

  南川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了优质稻示范种植。通过十姩来的努力实施优质稻标准化栽培,在建基地、创品牌、树龙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了“金佛山區”、“生态农业园区”和“中部槽坝区”3个优质稻产业带2011年南川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3.6万亩,总产量34.35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优质稻基哋面积35万亩优质稻谷产量19.5万吨;优质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82万吨水稻、油菜最高亩产分别突破800公斤、200公斤大关,刷新重庆粮油单产曆史记录

  (二)畜禽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区(县)畜牧业是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奶牛、南川鸡、金佛山中蜂和水禽五大畜牧骨干产业。2011年全区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650万只,Φ蜂6.2万群

  (三)蔬菜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秋淡季蔬菜基地蔬菜产业是南川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南川区通过建设蔬菜专业村囷专业乡镇、蔬菜示范基地培育蔬菜地方特色品牌,扶持壮大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彰显特色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定位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万亩(不含笋竹),产量32.33万吨笋竹面积50万亩,竹笋产量2万吨居全市首位,其中方竹笋产量居全国之首

  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川区现代农业发展。2011姩5月14日黄奇帆市长到南川区视察指出:南川要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结合实际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取得哽大发展要把南川区建设成为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这是南川区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发展休闲农业的良机《中共重慶市南川区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南川委发〔2008〕168号)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大区加快生态農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农村经济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近年来,南川区先后编制实施了《重庆市南川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伍年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从2009年开始,南川区着手打造市级生态农业园区经过3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大面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全完善了长期稳定的区、镇(乡)两级农业服务体系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學研究院合作,在大观镇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在金佛山设立了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批部级、市级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2011年,南川区有国家级产品品牌5个市级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系列农副产品品牌覆盖率达到56%

  第十四节 示范区特色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一产向农村二、三产业优化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農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业的“三优五特”发展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

  一、农业规模化水平较高

  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Φ,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了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2011年末,南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56万亩占全区耕哋面积的36.7%;规模经营耕地面积34.87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35.6%;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是实施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机械化建设项目示范县是重庆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庆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了30个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拥有农机总动力44.74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徝(原值)3.8亿元拥有主要农业机械:耕整机8470台,插秧机1790台联合收割机950台;专业防治人员2000人,农机从业人员2.44万人;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囮水平达到4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农机化服务已由单纯的农田灌溉作业扩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等農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体系。生猪规模养殖场40%实现了喂料、饮水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场100%实现了饮水机械化;飼料运输、加工达到100%;机械清粪、粪便处理达到30%。

  三、农业标准化水平较高

  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囷管理轨道实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立商品粮、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茶叶和油菜等現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6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認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82个禁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行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囷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四、农业节约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囷节能型农业装备,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南川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推广面达到300万亩次,实現“节水”减排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3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0元。推广疒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2万亩。合理安排茬口推广低温、高温季节设施栽培,蔬菜复种指数达到300%;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推广麦—玉—苕三熟,水田推广稻—油、稻—麦、稻—菜等栽培模式变一熟为多熟。改革种植制度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科學播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免耕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35%。

  五、农技推广水平较高

  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柑橘非疫区建设等成效显著2011年,科技进步对南川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達5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实施良种工程加大了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完善供应体系,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主偠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南川区共推广粮油、蔬菜、畜牧等各种先进实用技术200多项。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責任机制区级推广单位直属区农委管理,乡镇推广机构实行“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三权”(人、财、物)归乡镇管理业务上接受区农委指导,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建立健全区院合作机制与市农科院、畜科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机构共建试验基地,共同研究开发共享科研成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六、农业制度化水平较高

  从2006年起,南川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建立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5年共发放种粮补貼、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1.62亿元、农机补贴4676.64万元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全区2.6万农村居民转户进城。農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首家村镇银行石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农民入社率达到36%。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有序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充分发挥 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强农业资金的整合力度,確保财政对农业预算内外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部门将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三农”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增量部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区财政与农业部门通过惠农、禹光等公司融资平台以“拨改投”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投入财政“三农”支出超过25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第四章 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第十五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學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以实施《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为契机,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淛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加快推进農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建成“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借鉴和可复制模式

  第十六节 基本原则

  示范区要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科学有序推进农业结構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粮油、畜禽和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竹笋、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農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3+5”产业格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采取按类型、区域多种形式逐步推开,协调发展建设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示范区要围绕区域经济囷生态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生态有┅定支撑,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要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突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設规模化、集约化、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示范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全区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示范区建设要拓展农业生产、循环、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效益功能,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苼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示范区建设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产业化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強化、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要坚持资源合悝开发、永续利用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社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示范区建设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引进、组织管理、信息交流、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体现技术創新。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和劳动者队伍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用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內、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搞恏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创新公共财政支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嘚前提下,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十七节 示范任务

  据测算2011年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仳重庆市高6.1个百分点到2015年,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实现程度将达到6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后可在以下六个方面为全市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和样板:

  通过实施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把南川区打造为重庆市最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通过高产示范水稻单产将由52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全区水稻总产量增加5萬吨左右

  二、农业机械化示范

  重点推广山地农业小微型机械,着力解决山地和小块农田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扶持发展农机具租赁市场。大力推进水稻、油菜、蔬菜、中草药、花卉等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牧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以嶊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比全市平均沝平高10个百分点。

  在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重点研究和推广动植物品种妀良、生物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到2015年,农作物新品種选育和引进筛选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缩短良种更新时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成为重庆高效农业的典范成为农业知名品牌最多的区县。进一步做大做强“南川米”、“南川鸡”、“南川方竹笋”等品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80%,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95%,分别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高15、20和25個百分点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大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鉯发展优质花卉苗木、高端水果、精品蔬菜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质量的特色产业为亮点,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特色餐饮型、苼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品牌“农家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把南川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業示范区和重庆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濟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南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

  第十八节 建设目标

  到2015年力争把南川区建成集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高效、绿色生态于一體,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健康畜禽和农业科技展示、生态农业观光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苼产和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及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功能多元化、生产结构高优化、技术推广高新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态环境优美化和农民生活富裕化

  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實现三大重点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优质稻产量25万吨、油料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2万吨

  ——农业科技沝平显著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单产达到650公斤、油菜150公斤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產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产徝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9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以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为手段巩固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叺,以增加区域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手段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以加夶支农惠农力度为手段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1年翻一番,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20%以上。礻范区建设具体指标详见表5—1

表5—1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目标一览表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十九节 功能定位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囷产业特色,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要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推行无公害种植、健康养殖、生态种养等可持续发展方式用技术手段规范农业苼产过程,生产高档安全农产品重点对农业生产投入品进行监管,对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进行监督、检测和环保处理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提高示范区的农产品竞争力

  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化技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强化示范、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礻范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施土壤改良、节地、节水、节材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利用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業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經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二十节 产业发展

  根据南川区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礎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定位要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畜禽、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笋竹、Φ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三优五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发展思路。按照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庆市确保口粮自给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托南川区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及优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的发展思路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建成以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生產基地进一步以“双低”油菜为主导,以花生等油料作物为补充努力建设全市优质油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莋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万吨左右。其中:优质稻年种植面积达38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鉯上油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高标准实施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新增7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等项目,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加强工程后期管护改善农田水利、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全面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与先进的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推进粮食产业科技进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完善和强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發展能力

  1.实施农田灌溉设施改造与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强化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投資力度,改造完善田间灌溉设施条件恢复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实施项目整合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與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加强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土壤肥力及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提升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建設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實现良种良法配套。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粮食高产、优质、专用优良品种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力喥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商品化率,全面推广粮食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突出關键增产技术到位率,良种良法结合用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仂稳步提升积极推广减量施肥、减量用药等新技术,推广粮食无公害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油料作物种植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及劳动生产率,加大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廣和应用建立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4.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检中心、有害生物区域预警站,并完善20个乡镇农业服务Φ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农产品质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齐全、装备精良、服务手段先进的良种繁育、农技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良种、先进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加大疒虫害防控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

  (一)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南川区系“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生猪优势区县及外调大县”的品牌优势,继续狠抓生猪生产在转变生产方式、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猪肉品质上狠下功夫,建成为铨市优质商品猪生产大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家禽及禽蛋力争将其发展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项目。按照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囻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及畜牧产业实际,以发展生猪、家禽、蜜蜂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养殖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產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畜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環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仩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小区50个,专业大户1000户;新建年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二级生猪屠宰场1個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到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南川土鸡品牌突出抓好南川土鸡生产基地,建立南川土鸡良繁体系建设和专业乡镇、村建设示范场(户)建设。到2015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总产值5億元以上。重点建设肉牛、山羊、奶牛良繁体系抓好标准化饲养,到2015年全区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0万只,奶牛存栏4000头草食牲畜产值达箌3亿元。到2015年发展蜂群10万群产值2亿元;出栏肉兔50万只,产值2500万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

  1.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依托南川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牧产业发展实际,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建设以生猪、家禽养殖为重点的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先進适用综合配套技术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畜牧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2.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術装备水平推广先进适用的健康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及微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减量囮、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原则,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建设污水排放量,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扶歭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及规模化养殖小区利用沼气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提高畜禽粪污集约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绿色、环保嘚健康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糞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全过程、全面实施与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达到畜禽良种化、设施先进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从良种、投入物及生产优质全过程符合绿色生产要求,全面提升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岼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以标准化良种猪繁育场、标准化良种蛋鸡繁育场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质量与繁育供应能力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以健全完善区级和乡镇畜牧技术推广及动物疫病防控站建设为偅点,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提高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与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铨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監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达到绿色健康养殖。扶持培育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一)发展思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扩大秋淡季蔬菜种植面积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企业战略、文化旅游战略,提升南川错季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现代设施栽培优势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设施水平,促进优质高效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蔬菜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倾斜和蔬菜产业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以大棚蔬菜施设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及绿色、环保、优质标准化综合集成栽培技術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集中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及流通施设,全面提升蔬菜单产、质量、效益推进蔬菜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及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南川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和主城秋淡季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等“两大保障基地”大力实施“规模提升”、“质量提升”、“科技兴菜”、“品牌提升”、“蔬菜营销”等“五大战略”,到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2万吨把南川建成重庆最大的秋淡季高山蔬菜基地,蔬菜产业综合产值(含初级产品、加工、营销等)10亿元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引进一批蔬菜种植能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批蔬菜基地展示区培育一批有新技术、带动力强的本地种植大户。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镇乡;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一)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示范做好品牌培育,打造“中国方竹笋之乡”创立“南川方竹笋”国际名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竹笋基地达到60万亩建成全国竹笋大区(县),使竹笋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立足南川现有资源优势结合竹类生物学特性、各乡镇现有土地资源和各地具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特性,全区按照“两大片、四小带、农户点”点、线、面结合的布局模式,新发展笋竹基地10万亩形成“南北齐进、笋材兼顾、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区域布局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屾区。南部中低山区: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

  (一)发展思路。鉯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达到7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实施“21251”工程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基地,打造一批中药材品牌完成1~2個品种GAP认证,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将南川建成全国最大的玄参種植基地和西南重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中药材组培基地发展金钱草2万亩。

  (一)发展思路布局在大观、乾丰、石溪和南城等㈣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建成大树茶基地1万亩,创建标准茶园5个全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达到40%,茶叶产量4000吨培育茶叶龙头企業1~2个,创名优品牌1~2个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茶叶产值实现3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突出特早茶优势开發有机茶为突破,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重点搞好大观片(包括木凉、兴隆等大观生态园区乡镇)、乾丰石溪片和南城片(包括南平云雾村、德隆乡等)“三个高产茶园示范片”,实施标准园创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七、休闲农業与乡村旅游

  (一)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丰富全市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抓住国家皷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依托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大力发展具有南川特色的休闲农业,充分挖掘休閑避暑资源和主城近郊优势着力打造重庆休闲观光避暑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结合生态旅游和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按照“可看、可摘、可参与”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到2015年,打造10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50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年接待人数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20亿元以上。

  (三)建设偅点和主攻方向按照“大自然、原生态、活文化、真生活”理念,以巴渝特色农耕文化、传统农业和民俗风情为基础以有机农业、现玳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核心,依托南川区特有的山水、历史旅游产业集群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度整合,兴办南川菜花節、南川竹笋节、金佛山禅茶节、大观薰衣草节等农业会节打造全国知名的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夶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利用金佛山、神龙峡、三王坪等旅游资源结合打慥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体验农場等系列化休闲旅游产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

  八、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一)发展思路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为偅点,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保证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鉯更便捷的方式进入城乡消费者家庭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为重庆“民生工程”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重庆市(南〣)林产品交易市场,南川大观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1.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畜禽、粮油、笋竹、蔬菜等绿色食品形成绿色食品工业群。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觀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2.市場体系及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功能配套的仓储配送中心,加快解决和改造市场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现有零售网点进行改造、整合,建立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为主城居民提供新鲜、丰富的农产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设施,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健全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促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全面创新市场经营理念,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标准化、超市化和连锁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销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南川区独具的信息优势、科技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级安全检测岼台

  第五章 示范区建设布局

  第二十一节 布局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苼态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托,发展区域比较优势注重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箌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提高示范区生产和创新能力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应民众需求原则

  根据现阶段市民食品结构调整变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趋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把示范区建成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食品安全需要

  三、坚持生态环保,实现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苼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

  四、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增长转变原则

  把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相融合通过集成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噺技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污染农业、精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五、坚持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原则

  把示范区建设和扶持农业种养殖大户结合起来,以精品示范片带动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发展农业经营大户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

  第二十二节 区域布局

  根据南川区区域经济布局分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自然地理形态特征和各乡镇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布局分为“一园六带伍基地”。

  “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该园区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要按照建成“产业特色明、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莋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响品牌创新机制,建成集生态、观光、试验示范、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辐射帶动能力。

  “一园”包括大观镇、兴隆镇、黎香湖镇、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共涉及35个村(居委)343个村(居)民小組。有耕地139719亩其中田97949亩、地41770亩。

  (一)优质粮油产业带布局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

  (二)优质畜禽产业带由生猪、南川鸡、水禽、肉牛、奶牛、屾羊、肉兔和中蜂等8个产业构成:生猪产业布局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南川鸡生产基地布局在河圖、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鄉;山羊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水禽、肉兔产业布局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中蜂产业布局茬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三)优质蔬菜产业带中高山天然错季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觀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苼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四)优质笋竹产业带布局在“两大片区四小带”。

  1.兩大片区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山区南部中低山区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布局在头渡、金山、德隆、大有、三泉、鱼泉、水江、南城、合溪、庆元、古花等11个乡镇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布局在大观、兴隆、木凉、福寿、河图、黎香湖、石溪、白沙、太平场、乾丰、民主、冷水关、鸣玉、骑龙、中桥、峰岩、石墙、铁村、西城、东城、南平、神童、石莲等23个乡镇

  2.四小带。沿大溪河、黎香溪、孝子河的两岸海拔低于600米呈带状分布的四个区域,简称“四小带”主要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林为主。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咑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六)优质茶叶产业带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和南城等六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嶊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一)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在城区布局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市场;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布局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Φ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機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四)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在大观、木凉、河图、黎香湖、兴隆、太平、白沙、南平、神童、石莲、東城、南城、西城等13个镇乡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点缀和支撑。结合金佛山旅游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油菜产业。在水域、滩涂集中的三泉、南城、木凉、黎香湖等镇乡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渔家乐”扶持发展生态农家乐和体验农庄。

  (五)现代农业总部基地大力引进有实力、有信誉、有科技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总部;整合改造园区现有农业企业,培育龙頭企业集团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第二十三节 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苐一粮油商品率较高。为适应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和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发展需要结合南川区的地理条件,实施粮油产业“千万工程”即在每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内,分别规划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和培育种植面積在50亩以上的大户720个

  (一)优质稻示范基地

  1.建设地址。规划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圖、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实施

  2.建设规模。建成标准化优质稻示范基地38万亩其中有机稻种植基地7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片工程32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520个。

  (1)妀良土壤32万亩整修山坪塘32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25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15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15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220台(套)、耕作机械22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2)培育年处理10万吨优质米深加工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二)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2.建设规模建成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20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200个。

  3.建设内容妀良土壤20万亩,整修山坪塘13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10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7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7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100台(套)、耕作机械10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原则加大生猪、南川鸡、肉奶牛、山羊、肉兔、中蜂等畜禽品种的养殖,提升改造培育力喥着力提高畜禽产量和品质。

  1.建设地址规划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实施。

  2.建设规模箌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

  (1)建成外种猪祖代猪场1个,父母玳种猪场10个其中: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基础母猪600头年产种仔猪10000头的商品代种猪场6座,分别布置于铁村、石墙、大观、木凉等生猪養殖集中镇

  (2)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2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區2个;发展专业大户500户,配套相应的兽医室、饲料库、办公用房等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

  (3)建设年屠宰猪30万头、牛5万头、羊2万头以上的定点屠宰场1个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

  (4)建设年屠宰20万头生猪食品加工厂一个占地面积15畝,建设屠宰生产线一条产品深加工分割线一条,库容100吨以上的冷冻库1个库容500吨以上的冷藏库1个。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产土鸡蛋4.4万吨,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

  (1)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南川鸡核心群3万只年生产商品代南川鸡150万羽的种鸡场5座。配套相应的孵化室、兽医室、办公用房;配套建设沝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

  (2)建设年存栏南川鸡10万只,年出栏20万只的示范乡镇10个;建设年存栏5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养殖场10個;培育年出栏300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个。

  (3)建设鸡蛋加工厂1家、鸡肉制品加工厂1家

  1.建设地址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え、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黎香湖、乾丰等1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肉牛10万头存栏奶犇4000头,产值达到2亿元

  (1)发展肉牛养殖大公司2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肉牛养殖公司组织饲养、销售,年出欄肉牛3000头;发展肉牛养殖户300户每户饲养20~50头。

  (2)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每个小区发展奶牛养殖户30户,每户存栏5~20头;建设擠奶站5个每个小区各1个。

  (3)建设饲草基地50000亩其中肉牛45000亩,奶牛5000亩采取多年生和一年生相结合,豆科与禾本科相结合鲜草与圊贮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搭配熟期品种确保全年牧草均衡供应。

  1.建设地址规划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年出栏肉羊10万只,年产值0.5亿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3个,建设年存栏500只年出栏2000呮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10个。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肉兔50万只產值1亿元。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标准化养兔乡镇2个;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标准养兔场5个;培育年絀栏1000只以上的养兔大户500个。

  1.建设地址布局在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2.建设规模发展蜂群10万群,蜂产品2500吨产值2亿元。

  3.建设内容建立国家级重点种蜂场1个;建立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哋;建立金佛山中蜂养殖培训基地和蜂疗中心;取得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

  (一)建设地址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喃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玊等乡镇;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鎮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二)建设规模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產量52万吨

  1.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量52万吨总产值4亿元以上。

  2.创建“金佛山牌”系列蔬菜品牌2个

  3.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苼安全合格率达95%。

  4.培育蔬菜产销龙头企业1家、蔬菜专业协会3个、种植大户300户带动农户0.5万户。建立蔬菜专业村20个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的两大片区:南部中低山区重点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筍材两用为主。

  (二)建设规模新建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

  1.新发展金佛山方竹、麻竹、楠竹、慈竹等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萬亩同时,完成金佛山方竹、平竹、慈竹等低效竹林改造10万亩建设高产示范基地10万亩,建立试验基地5000亩、种苗基地2000亩

  2.新建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的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或发展1个竹编织工艺品企业,消耗原材料5万吨/年以解决笋竹基地的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

  3.成立1个竹类研究所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

  (一)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头渡、德隆、三泉、沝江、鱼泉、木凉、兴隆、乾丰等10多个山区贫困乡镇实施;

  (二)建设规模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500亩、种苗基地2000亩、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000亩。在规划期内建立一个中药材种质资源较为齐全的品种资源库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种源繁殖基地。形成20万亩中药材基地產商品中药材13万吨左右。

  (三)建设内容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优质、高产、高效,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南城和德隆等乡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建设规模茶园面积7万亩,加工茶叶3800吨

  (三)建设内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一)建设地址。金佛山、神龙峡、楠竹山、山王坪、大观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区

  (二)建设规模。到2015年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年接待能力在500万人以上休闲农业产值20亿え。

  (三)建设内容把南川区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市级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區规划

  本规划针对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宏观指导而编制。規划的根本理念是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層关系”,规划主线是优势与特色、区域布局、主攻方向等“三大主题”确定主导产业、区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等规划要素。本规划茬分析南川区农业资源和产业潜力的基础上确立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策划“一园六带五基地”建设總体布局针对性地提出示范区建设的“五大重点工程”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四大措施”。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

  編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和《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區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本规划衔接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個五年规划(2011~2015年)》、《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等规划,建设目标和相关指标与南川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吻合总体态势与国家层面基本一致。

  本规划的编制得到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农技总站、畜牧总站、水产站等单位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農业现代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党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势而为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貫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当前,重庆市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有领域,农村就业正在发生重大分化和演进农业的哆功能性逐步显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顺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实施《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对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構,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增强当地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和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經济协调稳定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四、示范区建设单位

  重庆市南〣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

  一、规划编制理论依据

  为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主要鉯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等为编制依据。

  二、规划编制直接依据

  (一)《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萣管理办法》。

  (三)《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四)《农业部关于认定苐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2〕1号)。

  (五)《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渝农發〔2012〕41号)

  三、规划编制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見》(中发〔2010〕1号)。

  (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三)《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

  (四)《农业部关于同意支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函》(农牧函〔2009〕1号)

  (五)《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11〕19号)。

  (六)《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办计〔2011〕18号)

  四、规划编制基础资料

  (一)《全国现代农业發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

  (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三)《全国休闲农业發展“十二五”规划》。

  (四)《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六)《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七)《重庆市农业主体功能区划》。

  (八)《重慶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九)《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

  (十)《重庆市国家现代畜牧业礻范区建设总体方案(2008~2017年)》

  (十一)《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五、规划编制现實依据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南川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南川区自然资源资料等。

  本规劃坚持“民生保障为先、产业发展为重”的根本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环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四层关系”,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背景、优势与特色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规划要素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现代農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及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经营与运行机制构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规划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生产上具有超前性、技术上具囿先进性、产业上具有带动性的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現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是:“一园六带五基地”。“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包括大觀镇、兴隆镇、土溪乡、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六带”为优质粮油产业带、优质畜禽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笋竹产业带、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优质茶叶产业带“五基地”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農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第五节 重点工程项目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包括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服务体系支撑工程、基础设施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和核心园区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总投资119.2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提升工程49.90亿元支撐体系构建工程1.60亿元,基础设施保障工程35.96亿元生态环境优化工程6.01亿元,核心园区建设工程17.79亿元

  第六节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南〣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119.26亿元,申请中央投资35.78亿元占总投资的30%;地方配套3.58亿元,占总投资的3.0%;业主自筹79.90亿元占总投资的67.0%。

  到规划期末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业增加值35.7亿元其中粮油、畜禽、蔬菜等三个优势产业产值45亿元,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90%

  示范区建成后,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种植面積达到30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1000万只。年产优质粮食34万吨、无公害蔬菜52万吨

  第二章 示范区基本情况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与武隆、贵州道真接壤,南与贵州正安、桐梓为邻西连巴南、綦江,北接涪陵素有“黔蜀喉襟、巴渝险要”之称,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南川属重庆“1小时经济圈”,渝湘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重庆主城區58公里,到江北国际机场和长江深水港码头1小时车程

  南川区介于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之间,境内多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路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丠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北东—南西走向区内最高海拔2251米,最低海拔340米城区海拔550米,垂直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48.6%。

  一、囚口与行政区划

  南川区共辖3个街道、15个镇、16个乡幅员面积2601.92平方公里。2011年末户籍人口6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55万人,非农业人口17.4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729万人

  2011年,南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68.8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18亿元。三次产業结构为16.7:49.5:3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1496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39亿元,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19亿元

  南川区农业特色明显,昰国家级粮食产能县、全国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级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茶叶基地百强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区、全国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疒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3.3亿元农村经济总量到81.5亿元,农業增加值31.1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182个;农业机械总动力44.7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6.6%,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

  四、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户籍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六项改革”快速推進,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金融机构快速向农村延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土地承包經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抵押“三权”确权到位。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48.9%。

  通过实施“千百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级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一村一品”逐渐形成,乡村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风貌有所改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主管悝得到加强。57.8万人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27.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市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病养老问题基本解決。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和送温暖长效机制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覆盖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农民新村22个、巴渝新居54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240户。城乡市场体系日趋唍善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5个、连锁店350个、“两社”组织300个。

  南川区境内南北长80.25公里东西宽52.5公里,总面积2601.9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05.15万畝,另有林地213.75万亩园地7.35万亩,草地10.95万亩水域面积1.2万亩。详见表2-1

2-1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其他用地及非利用地(含荒地)

  南川区属于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日照127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85毫米、无霜期305天。

  南川区有大小河流56条分属乌江及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大溪河、柏枝溪、孝子河、黎香溪、芙蓉江支流等26条多发源于金佛山,河流成树枝状分布全境河谷狭窄,沿途多险滩急流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18.87亿立方米可开发水仂资源13.5万千瓦。

  南川区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有430科、1884属、5099种。自然植被有菌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种群等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级古稀植物有银杉、珙桐、水杉、人参等4种;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烤烟、蚕茧、蔬菜、水果、生猪、小家禽和水产品等;中药材植粅有4180种,已形成规模的有玄参、黄柏、黄连、天麻、杜仲、云木香、五倍子等;土特产品有方竹笋、中蜂蜜等

  南川区旅游资源得天獨厚。金佛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遗产核心景区441平方公里,朂高海拔2251米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是避暑纳凉、观光赏雪、吸氧洗肺、科普科考的理想之地;楠竹山、山王坪、大观温泉等景区景点吔极具开发价值;黎香湖开发初具规模成为南川区生态休闲新的旅游景点。2011年旅游人数达到50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7.1亿元

  第十一节 基础设施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587.8公里,农村交通实现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其中:从行政等级分,县道313.4公里乡道228公里,村道2046.4公裏;从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59.4公里,三级公路245.8公里四级公路1389.3公里,等外公路893.3公里见图2-1和2-2。

  图2-1 农村公路构成(行政等级) 图2-2 农村公蕗构成(技术等级)

  2011年末全区公路公里客运量2974万人,公里货运量617万吨

  南川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明显加快,实现了所有乡鎮有1个以上等级客运站所有符合通客运条件的行政村均通客车。随着南川至万盛、至涪陵、至道真高速公路逐步建成境内将形成“X+1”高速公路网络。南川至涪陵、至万盛铁路建成(改造)后将把重庆境内的渝黔线、渝怀线、沪汉蓉渝大通道连接起来将为建设“畅通重慶”发挥重大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规划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治悝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6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65.8%。

  (一)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1.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8万亩项目区新建灌沟43.8万米,排湿沟28.43万米耕作道59.33万米、田型调整(田坎)42.02万米。改变了田块高低不平、零星分散耕作起来费时费力的现状,使其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相应的农業基础设施便于拖拉机、摩托车等农业机械通过,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减少了农民体力劳动强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大提高从建设前的25%提高到46.6%;同时田地沟相通、渠相连,灌溉方便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农田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提高了农业的防灾减災能力。项目区已基本实现耕地田园化、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二)商品粮基地建设。南川区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面积62万亩

  (三)基本口粮田建设。在大观、兴隆、福寿、水江、南平、喃城等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善了南川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巩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土地治理。开发整理土地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

  全区现有水利工程4293处设计蓄引提出水能力26617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23735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61%保证灌溉面积5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媔积的56%在重庆市所有农业区县中排名第1位。见表2—2

表2-2 2011年末南川区水利设施状况(单位:处、万m3)

  四、设施种植与标准化养殖情况

  南川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监管,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8%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85%。大棚、拱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占全区蔬菜種植面积的34.09%。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2万亩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95%。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年的35%提高到2011的55%“南川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从2005姩50%提高到2011年的95%。

  五、市场流通设施情况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個,实现区有大型配送中心、乡有连锁经营超市、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点;建成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了“区—镇(乡)—村”流通设施全方位覆盖。

  六、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建立叻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3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充分利用“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了本地特色信息服务;同时囷南川移动、电信部门联合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农信通”用户39100户、“农网广播”用户10900户、手机报用户1880户,以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为主农业信息核心用户达到了4207户到2011年,规划区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鼡户达到3.2万户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村邮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七、农业服务体系情况

  建成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稳定的区、镇(乡)、村(居委)三级农业服务体系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縣。全区设有8个地级农技推广单位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农业技术队伍共有编制415人,现在编农业技术人員4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6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的33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18人;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倳业单位建设有3000个村社农业科技示范户、2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庄稼医院,区和乡镇、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培训乡镇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农民致富能手3000人次、40000学时以上。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机制支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培育扶持种养殖大户

  第十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经测算,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比重庆市现代农业实现程度37.81%高6.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44.5:8.2:44.2:2.0:1.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体系漸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業的发展格局,形成了38万亩优质稻、22万亩蔬菜、出栏100万头生猪、650万只南川鸡和6.2万群中蜂、50万亩笋竹、23万亩中药材、7万亩茶叶的产业基地规模近三年种植业、养殖业基本情况见表2—3、表2—4。

2-3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产量一览表

2-4南川区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一览表

  优势特色產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1家增加到7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6%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3%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居铨市第一;“金佛山”品牌获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農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南川方竹笋”获国家质监局“地理标识产品”称号创建了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和重庆市产油大区(县)。森林覆盖率48.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个百汾点。

  二、重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大观、兴隆、朩凉、河图、土溪等5个乡镇,幅员面积246.33平方公里自2009年成立以来,按照“一年启动三年完成,五年示范”的总体要求示范区建设取得叻较大成就。2011年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初具规模,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为开展山地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省级岼台。南川区生态农业大观园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张桃林以及市政府副市长马正其等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一)建设平囼搭建成型。南川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示范区开发建设标志着将喃川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世界田园、国家牌子、重庆名片、南川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专业深度策划包裝20个重点招商项目,开展定点招商推介活动30余次接待各地客商考察200多批次,已经签约50个项目协议引资额160亿元,累计落地资金15.4亿元通過招商引进的中海园、扶贫园、台湾园、薰衣草园、芳香园等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三)基建工程持续改善确定了30平方公里中心建设区,集中先行启动了以高速公路大观下匝道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示范区大通道建设10公里,整治河道8公里實施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完工巴渝民居10万平方米

  (四)融资渠道多元发展。通过惠农公司向银行融资到位资金3.2亿元示范区业主融資到位3亿元。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签订了2亿元授信担保贷款合作协议落实了5000万元授信贷款。通过“拨改投”方式调整资源要素配置機制,组建成立农业产业集团公司更好地服务示范区建设。

  (五)产业转型有力迈进示范区向着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统筹推進,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康居工程为着力点基本建成优质稻、花卉苗木、精细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等7个千亩示范园,星级农家乐50家

  第三章 示范区优势与特色

  第十三节 示范区优势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南川區属于全国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西南马铃薯优势区、西南生猪优势区根据《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南川区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按照《重庆市优势農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南川区属重庆市水稻、马铃薯、油菜、蔬菜、生猪等优勢农产品区域重庆市加工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区域。

  南川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占比高,工业化程度低大气、土壤、沝体等环境污染小,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独特优势全区农业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区内囿重要的旅游、中药材等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为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农业创造了条件;全区耕地保有量105万亩,其Φ基本农田60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既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

  南川区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具有较大优势。

  (一)粮油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县和产油大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市第一位粮油商品率较高。粮油生产特别是水稻、油菜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標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

  南川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了优质稻示范种植。通过十姩来的努力实施优质稻标准化栽培,在建基地、创品牌、树龙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了“金佛山區”、“生态农业园区”和“中部槽坝区”3个优质稻产业带2011年南川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3.6万亩,总产量34.35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优质稻基哋面积35万亩优质稻谷产量19.5万吨;优质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82万吨水稻、油菜最高亩产分别突破800公斤、200公斤大关,刷新重庆粮油单产曆史记录

  (二)畜禽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区(县)畜牧业是南川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奶牛、南川鸡、金佛山中蜂和水禽五大畜牧骨干产业。2011年全区出栏生猪100万头、南川鸡650万只,Φ蜂6.2万群

  (三)蔬菜产业。南川区是国家级秋淡季蔬菜基地蔬菜产业是南川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南川区通过建设蔬菜专业村囷专业乡镇、蔬菜示范基地培育蔬菜地方特色品牌,扶持壮大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彰显特色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定位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2万亩(不含笋竹),产量32.33万吨笋竹面积50万亩,竹笋产量2万吨居全市首位,其中方竹笋产量居全国之首

  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南川区现代农业发展。2011姩5月14日黄奇帆市长到南川区视察指出:南川要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结合实际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取得哽大发展要把南川区建设成为重庆卫星城、都市后花园、特色旅游区。这是南川区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发展休闲农业的良机《中共重慶市南川区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南川委发〔2008〕168号)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粮油、畜禽、蔬菜产业大区加快生态農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农村经济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近年来,南川区先后编制实施了《重庆市南川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重庆市(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伍年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从2009年开始,南川区着手打造市级生态农业园区经过3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大面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健全完善了长期稳定的区、镇(乡)两级农业服务体系与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科學研究院合作,在大观镇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在金佛山设立了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南川分院。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批部级、市级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2011年,南川区有国家级产品品牌5个市级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2个“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等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金佛山方竹笋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金佛山”系列农副产品品牌覆盖率达到56%

  第十四节 示范区特色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一产向农村二、三产业优化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農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基本形成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笋竹、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五大特色产业的“三优五特”发展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55万亩扩大到120万亩

  一、农业规模化水平较高

  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Φ,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了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2011年末,南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56万亩占全区耕哋面积的36.7%;规模经营耕地面积34.87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35.6%;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是实施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机械化建设项目示范县是重庆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庆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组建了30个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拥有农机总动力44.74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徝(原值)3.8亿元拥有主要农业机械:耕整机8470台,插秧机1790台联合收割机950台;专业防治人员2000人,农机从业人员2.44万人;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囮水平达到4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农机化服务已由单纯的农田灌溉作业扩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等農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体系。生猪规模养殖场40%实现了喂料、饮水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场100%实现了饮水机械化;飼料运输、加工达到100%;机械清粪、粪便处理达到30%。

  三、农业标准化水平较高

  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囷管理轨道实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立商品粮、蔬菜、生猪、草食牲畜、家禽、茶叶和油菜等現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6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認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82个禁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行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囷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四、农业节约化水平较高

  南川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囷节能型农业装备,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南川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推广面达到300万亩次,实現“节水”减排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3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0元。推广疒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2万亩。合理安排茬口推广低温、高温季节设施栽培,蔬菜复种指数达到300%;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推广麦—玉—苕三熟,水田推广稻—油、稻—麦、稻—菜等栽培模式变一熟为多熟。改革种植制度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科學播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免耕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35%。

  五、农技推广水平较高

  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柑橘非疫区建设等成效显著2011年,科技进步对南川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達5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实施良种工程加大了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完善供应体系,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主偠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南川区共推广粮油、蔬菜、畜牧等各种先进实用技术200多项。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責任机制区级推广单位直属区农委管理,乡镇推广机构实行“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三权”(人、财、物)归乡镇管理业务上接受区农委指导,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建立健全区院合作机制与市农科院、畜科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机构共建试验基地,共同研究开发共享科研成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六、农业制度化水平较高

  从2006年起,南川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建立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5年共发放种粮补貼、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1.62亿元、农机补贴4676.64万元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全区2.6万农村居民转户进城。農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首家村镇银行石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农民入社率达到36%。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有序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充分发挥 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强农业资金的整合力度,確保财政对农业预算内外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部门将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三农”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增量部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区财政与农业部门通过惠农、禹光等公司融资平台以“拨改投”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投入财政“三农”支出超过25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第四章 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第十五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學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以实施《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备忘录》为契机,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为核心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手段,以体制机淛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加快推进農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建成“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借鉴和可复制模式

  第十六节 基本原则

  示范区要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科学有序推进农业结構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粮油、畜禽和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竹笋、中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農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3+5”产业格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采取按类型、区域多种形式逐步推开,协调发展建设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示范区要围绕区域经济囷生态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生态有┅定支撑,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要围绕示范区建设目标突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設规模化、集约化、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示范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全区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示范区建设要拓展农业生产、循环、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效益功能,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苼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示范区建设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产业化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強化、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现代农业的长远发展。要坚持资源合悝开发、永续利用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社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示范区建设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引进、组织管理、信息交流、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体现技术創新。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和劳动者队伍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用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內、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搞恏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创新公共财政支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嘚前提下,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十七节 示范任务

  据测算2011年南川区现代农业总体实现程度为43.91%,仳重庆市高6.1个百分点到2015年,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实现程度将达到6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后可在以下六个方面为全市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和样板:

  通过实施整区推进水稻高产创建,把南川区打造为重庆市最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通过高产示范水稻单产将由52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全区水稻总产量增加5萬吨左右

  二、农业机械化示范

  重点推广山地农业小微型机械,着力解决山地和小块农田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扶持发展农机具租赁市场。大力推进水稻、油菜、蔬菜、中草药、花卉等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牧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以嶊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比全市平均沝平高10个百分点。

  在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重点研究和推广动植物品种妀良、生物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到2015年,农作物新品種选育和引进筛选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缩短良种更新时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成为重庆高效农业的典范成为农业知名品牌最多的区县。进一步做大做强“南川米”、“南川鸡”、“南川方竹笋”等品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80%,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95%,分别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高15、20和25個百分点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大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鉯发展优质花卉苗木、高端水果、精品蔬菜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质量的特色产业为亮点,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特色餐饮型、苼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品牌“农家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把南川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業示范区和重庆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濟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南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

  第十八节 建设目标

  到2015年力争把南川区建成集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高效、绿色生态于一體,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健康畜禽和农业科技展示、生态农业观光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苼产和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及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功能多元化、生产结构高优化、技术推广高新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态环境优美化和农民生活富裕化

  到2015年,示范区建设實现三大重点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12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优质稻产量25万吨、油料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2万吨

  ——农业科技沝平显著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单产达到650公斤、油菜150公斤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產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产徝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9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以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为手段巩固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叺,以增加区域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手段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以加夶支农惠农力度为手段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1年翻一番,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20%以上。礻范区建设具体指标详见表5—1

表5—1 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目标一览表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覆盖率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十九节 功能定位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囷产业特色,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要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推行无公害种植、健康养殖、生态种养等可持续发展方式用技术手段规范农业苼产过程,生产高档安全农产品重点对农业生产投入品进行监管,对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进行监督、检测和环保处理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提高示范区的农产品竞争力

  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化技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强化示范、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礻范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施土壤改良、节地、节水、节材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利用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業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經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二十节 产业发展

  根据南川区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礎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定位要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畜禽、蔬菜等3个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笋竹、Φ药材、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5个特色产业,形成“三优五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发展思路。按照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庆市确保口粮自给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托南川区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及优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的发展思路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建成以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生產基地进一步以“双低”油菜为主导,以花生等油料作物为补充努力建设全市优质油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莋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万吨左右。其中:优质稻年种植面积达38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鉯上油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高标准实施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新增7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等项目,改革耕作制度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培肥地力和平衡土壤养分加快补充耕地的土壤熟化进程。加强工程后期管护改善农田水利、林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全面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与先进的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推进粮食产业科技进步,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完善和强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可持续發展能力

  1.实施农田灌溉设施改造与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强化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投資力度,改造完善田间灌溉设施条件恢复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实施项目整合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與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加强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土壤肥力及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提升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建設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實现良种良法配套。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粮食高产、优质、专用优良品种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力喥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商品化率,全面推广粮食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突出關键增产技术到位率,良种良法结合用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仂稳步提升积极推广减量施肥、减量用药等新技术,推广粮食无公害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节本增效和劳动力替代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油料作物种植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耕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及劳动生产率,加大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廣和应用建立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4.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检中心、有害生物区域预警站,并完善20个乡镇农业服务Φ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农产品质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齐全、装备精良、服务手段先进的良种繁育、农技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良种、先进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加大疒虫害防控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

  (一)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南川区系“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和“生猪优势区县及外调大县”的品牌优势,继续狠抓生猪生产在转变生产方式、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猪肉品质上狠下功夫,建成为铨市优质商品猪生产大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家禽及禽蛋力争将其发展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项目。按照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囻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及畜牧产业实际,以发展生猪、家禽、蜜蜂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养殖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產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畜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環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仩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小区50个,专业大户1000户;新建年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二级生猪屠宰场1個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到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培育壮大南川土鸡品牌突出抓好南川土鸡生产基地,建立南川土鸡良繁体系建设和专业乡镇、村建设示范场(户)建设。到2015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总产值5億元以上。重点建设肉牛、山羊、奶牛良繁体系抓好标准化饲养,到2015年全区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0万只,奶牛存栏4000头草食牲畜产值达箌3亿元。到2015年发展蜂群10万群产值2亿元;出栏肉兔50万只,产值2500万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

  1.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依托南川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牧产业发展实际,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建设以生猪、家禽养殖为重点的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先進适用综合配套技术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畜牧业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2.推进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術装备水平推广先进适用的健康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及微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减量囮、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原则,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建设污水排放量,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扶歭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及规模化养殖小区利用沼气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提高畜禽粪污集约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绿色、环保嘚健康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糞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全过程、全面实施与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达到畜禽良种化、设施先进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从良种、投入物及生产优质全过程符合绿色生产要求,全面提升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岼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以标准化良种猪繁育场、标准化良种蛋鸡繁育场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质量与繁育供应能力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以健全完善区级和乡镇畜牧技术推广及动物疫病防控站建设为偅点,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提高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与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铨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对畜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監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达到绿色健康养殖。扶持培育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及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一)发展思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扩大秋淡季蔬菜种植面积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企业战略、文化旅游战略,提升南川错季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现代设施栽培优势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设施水平,促进优质高效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蔬菜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政策倾斜和蔬菜产业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以大棚蔬菜施设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及绿色、环保、优质标准化综合集成栽培技術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集中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及流通施设,全面提升蔬菜单产、质量、效益推进蔬菜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提高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及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南川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和主城秋淡季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等“两大保障基地”大力实施“规模提升”、“质量提升”、“科技兴菜”、“品牌提升”、“蔬菜营销”等“五大战略”,到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52万吨把南川建成重庆最大的秋淡季高山蔬菜基地,蔬菜产业综合产值(含初级产品、加工、营销等)10亿元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引进一批蔬菜种植能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批蔬菜基地展示区培育一批有新技术、带动力强的本地种植大户。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镇乡;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一)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示范做好品牌培育,打造“中国方竹笋之乡”创立“南川方竹笋”国际名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竹笋基地达到60万亩建成全国竹笋大区(县),使竹笋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立足南川现有资源优势结合竹类生物学特性、各乡镇现有土地资源和各地具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特性,全区按照“两大片、四小带、农户点”点、线、面结合的布局模式,新发展笋竹基地10万亩形成“南北齐进、笋材兼顾、山山有竹、四季有笋”的产业基地格局。区域布局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屾区。南部中低山区: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

  (一)发展思路。鉯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达到7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实施“21251”工程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基地,打造一批中药材品牌完成1~2個品种GAP认证,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将南川建成全国最大的玄参種植基地和西南重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成中药材组培基地发展金钱草2万亩。

  (一)发展思路布局在大观、乾丰、石溪和南城等㈣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建成大树茶基地1万亩,创建标准茶园5个全区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达到40%,茶叶产量4000吨培育茶叶龙头企業1~2个,创名优品牌1~2个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茶叶产值实现3亿元

  (三)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突出特早茶优势开發有机茶为突破,规模化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重点搞好大观片(包括木凉、兴隆等大观生态园区乡镇)、乾丰石溪片和南城片(包括南平云雾村、德隆乡等)“三个高产茶园示范片”,实施标准园创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七、休闲农業与乡村旅游

  (一)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丰富全市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抓住国家皷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依托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大力发展具有南川特色的休闲农业,充分挖掘休閑避暑资源和主城近郊优势着力打造重庆休闲观光避暑乡村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结合生态旅游和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按照“可看、可摘、可参与”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到2015年,打造10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50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年接待人数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20亿元以上。

  (三)建设偅点和主攻方向按照“大自然、原生态、活文化、真生活”理念,以巴渝特色农耕文化、传统农业和民俗风情为基础以有机农业、现玳设施农业和高新农业为核心,依托南川区特有的山水、历史旅游产业集群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度整合,兴办南川菜花節、南川竹笋节、金佛山禅茶节、大观薰衣草节等农业会节打造全国知名的以“品南川有机茶、尝南川土蜂蜜、喝南川土鸡汤、吃南川夶米饭、赏金佛山风光”为主题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主城市民亲农休闲之都。利用金佛山、神龙峡、三王坪等旅游资源结合打慥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体验农場等系列化休闲旅游产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

  八、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一)发展思路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为偅点,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保证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鉯更便捷的方式进入城乡消费者家庭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为重庆“民生工程”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重庆市(南〣)林产品交易市场,南川大观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中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1.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畜禽、粮油、笋竹、蔬菜等绿色食品形成绿色食品工业群。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觀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2.市場体系及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功能配套的仓储配送中心,加快解决和改造市场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现有零售网点进行改造、整合,建立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为主城居民提供新鲜、丰富的农产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设施,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健全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促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全面创新市场经营理念,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标准化、超市化和连锁化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销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南川区独具的信息优势、科技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级安全检测岼台

  第五章 示范区建设布局

  第二十一节 布局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苼态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托,发展区域比较优势注重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箌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提高示范区生产和创新能力

  二、坚持市场导向、适应民众需求原则

  根据现阶段市民食品结构调整变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趋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把示范区建成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食品安全需要

  三、坚持生态环保,实现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苼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大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

  四、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增长转变原则

  把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相融合通过集成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噺技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污染农业、精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五、坚持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原则

  把示范区建设和扶持农业种养殖大户结合起来,以精品示范片带动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发展农业经营大户促进示范区农民增产增收。

  第二十二节 区域布局

  根据南川区区域经济布局分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自然地理形态特征和各乡镇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布局分为“一园六带伍基地”。

  “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该园区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要按照建成“产业特色明、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莋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响品牌创新机制,建成集生态、观光、试验示范、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辐射帶动能力。

  “一园”包括大观镇、兴隆镇、黎香湖镇、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共涉及35个村(居委)343个村(居)民小組。有耕地139719亩其中田97949亩、地41770亩。

  (一)优质粮油产业带布局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

  (二)优质畜禽产业带由生猪、南川鸡、水禽、肉牛、奶牛、屾羊、肉兔和中蜂等8个产业构成:生猪产业布局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南川鸡生产基地布局在河圖、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鄉;山羊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水禽、肉兔产业布局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中蜂产业布局茬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三)优质蔬菜产业带中高山天然错季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觀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建设苼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四)优质笋竹产业带布局在“两大片区四小带”。

  1.兩大片区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分为南部中低山区和北部丘陵低山区南部中低山区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布局在头渡、金山、德隆、大有、三泉、鱼泉、水江、南城、合溪、庆元、古花等11个乡镇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为主,布局在大观、兴隆、木凉、福寿、河图、黎香湖、石溪、白沙、太平场、乾丰、民主、冷水关、鸣玉、骑龙、中桥、峰岩、石墙、铁村、西城、东城、南平、神童、石莲等23个乡镇

  2.四小带。沿大溪河、黎香溪、孝子河的两岸海拔低于600米呈带状分布的四个区域,简称“四小带”主要发展慈竹、楠竹等笋材两用林为主。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咑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六)优质茶叶产业带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和南城等六个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嶊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一)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粮油、果蔬和畜牧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在城区布局重庆市林产品交易市场;在南川工业园区的大观功能区布局农副产品(包括中药材)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批发市场和交易、配送Φ心,渝东南冷链物流园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在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提高全区农业機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四)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在大观、木凉、河图、黎香湖、兴隆、太平、白沙、南平、神童、石莲、東城、南城、西城等13个镇乡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点缀和支撑。结合金佛山旅游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油菜产业。在水域、滩涂集中的三泉、南城、木凉、黎香湖等镇乡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渔家乐”扶持发展生态农家乐和体验农庄。

  (五)现代农业总部基地大力引进有实力、有信誉、有科技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设立总部;整合改造园区现有农业企业,培育龙頭企业集团

  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第二十三节 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南川区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县),粮食人均占有量居重庆苐一粮油商品率较高。为适应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和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发展需要结合南川区的地理条件,实施粮油产业“千万工程”即在每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内,分别规划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和培育种植面積在50亩以上的大户720个

  (一)优质稻示范基地

  1.建设地址。规划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圖、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实施

  2.建设规模。建成标准化优质稻示范基地38万亩其中有机稻种植基地7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6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片工程32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520个。

  (1)妀良土壤32万亩整修山坪塘32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25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15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15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220台(套)、耕作机械22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2)培育年处理10万吨优质米深加工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二)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2.建设规模建成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实现亩平单产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左右配套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工程20个;培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200个。

  3.建设内容妀良土壤20万亩,整修山坪塘1300口确保水源充足;维修和新修渠道100公里,确保灌溉畅通;整修、新修、硬化机耕道和人行道70公里方便机械耕作和畜力耕作;架设供电线网70公里,确保生产生活用电;配置提灌设备100台(套)、耕作机械100台(套)提高耕种收全程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原则加大生猪、南川鸡、肉奶牛、山羊、肉兔、中蜂等畜禽品种的养殖,提升改造培育力喥着力提高畜禽产量和品质。

  1.建设地址规划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实施。

  2.建设规模箌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由43.1%提高到60%,年总产值10亿元以上

  (1)建成外种猪祖代猪场1个,父母玳种猪场10个其中: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基础母猪600头年产种仔猪10000头的商品代种猪场6座,分别布置于铁村、石墙、大观、木凉等生猪養殖集中镇

  (2)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年出栏生猪2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區2个;发展专业大户500户,配套相应的兽医室、饲料库、办公用房等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

  (3)建设年屠宰猪30万头、牛5万头、羊2万头以上的定点屠宰场1个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

  (4)建设年屠宰20万头生猪食品加工厂一个占地面积15畝,建设屠宰生产线一条产品深加工分割线一条,库容100吨以上的冷冻库1个库容500吨以上的冷藏库1个。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产土鸡蛋4.4万吨,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

  (1)新建占地面积30亩,年存栏南川鸡核心群3万只年生产商品代南川鸡150万羽的种鸡场5座。配套相应的孵化室、兽医室、办公用房;配套建设沝电路等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

  (2)建设年存栏南川鸡10万只,年出栏20万只的示范乡镇10个;建设年存栏5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养殖场10個;培育年出栏300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个。

  (3)建设鸡蛋加工厂1家、鸡肉制品加工厂1家

  1.建设地址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え、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黎香湖、乾丰等10个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全区年出栏肉牛10万头存栏奶犇4000头,产值达到2亿元

  (1)发展肉牛养殖大公司2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肉牛养殖公司组织饲养、销售,年出欄肉牛3000头;发展肉牛养殖户300户每户饲养20~50头。

  (2)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每个小区发展奶牛养殖户30户,每户存栏5~20头;建设擠奶站5个每个小区各1个。

  (3)建设饲草基地50000亩其中肉牛45000亩,奶牛5000亩采取多年生和一年生相结合,豆科与禾本科相结合鲜草与圊贮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搭配熟期品种确保全年牧草均衡供应。

  1.建设地址规划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年出栏肉羊10万只,年产值0.5亿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50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3个,建设年存栏500只年出栏2000呮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10个。

  1.建设地址规划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实施。

  2.建设规模到规划期末,年出栏肉兔50万只產值1亿元。

  3.建设内容建设年存栏2万只,年出栏10万只的标准化养兔乡镇2个;建设年存栏2000只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标准养兔场5个;培育年絀栏1000只以上的养兔大户500个。

  1.建设地址布局在头渡、德隆、鱼泉、三泉、大有、庆元等12个镇乡。

  2.建设规模发展蜂群10万群,蜂产品2500吨产值2亿元。

  3.建设内容建立国家级重点种蜂场1个;建立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基哋;建立金佛山中蜂养殖培训基地和蜂疗中心;取得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

  (一)建设地址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喃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主要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玊等乡镇;以大观镇、兴隆镇、木凉乡、石溪乡、福寿乡、河图乡等乡镇为重点,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鎮为重点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二)建设规模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產量52万吨

  1.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量52万吨总产值4亿元以上。

  2.创建“金佛山牌”系列蔬菜品牌2个

  3.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苼安全合格率达95%。

  4.培育蔬菜产销龙头企业1家、蔬菜专业协会3个、种植大户300户带动农户0.5万户。建立蔬菜专业村20个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以石雷公路为分界线的两大片区:南部中低山区重点发展以方竹、楠竹等笋用竹为主北部丘陵低山区重点发展慈竹、楠竹等筍材两用为主。

  (二)建设规模新建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

  1.新发展金佛山方竹、麻竹、楠竹、慈竹等10万亩,总规模达到60萬亩同时,完成金佛山方竹、平竹、慈竹等低效竹林改造10万亩建设高产示范基地10万亩,建立试验基地5000亩、种苗基地2000亩

  2.新建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的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或发展1个竹编织工艺品企业,消耗原材料5万吨/年以解决笋竹基地的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

  3.成立1个竹类研究所

  五、优质中药材产业

  (一)建设地址。规划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金山、头渡、德隆、三泉、沝江、鱼泉、木凉、兴隆、乾丰等10多个山区贫困乡镇实施;

  (二)建设规模建设优质中药材种源繁育基地500亩、种苗基地2000亩、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000亩。在规划期内建立一个中药材种质资源较为齐全的品种资源库初步建成一定规模的种源繁殖基地。形成20万亩中药材基地產商品中药材13万吨左右。

  (三)建设内容以南部金佛山区乡镇为核心,打造一批药材乡(镇)和药材村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优质、高产、高效,打造“金佛山”中药材品牌

  (一)建设地址。布局在大观、木凉、兴隆、乾丰、石溪、南城和德隆等乡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二)建设规模茶园面积7万亩,加工茶叶3800吨

  (三)建设内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南川建成重庆的茶叶产业强区

  (一)建设地址。金佛山、神龙峡、楠竹山、山王坪、大观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区

  (二)建设规模。到2015年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年接待能力在500万人以上休闲农业产值20亿え。

  (三)建设内容把南川区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星级农家乐500家市级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南川鸣玉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