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30年代哪个国家的城市最发达最繁荣?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倳务学院教授

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显示按照目前的人口生育率,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出现倒“V”型反转加速下滑至6.13亿,在不到百年时间里将由人口大爆炸反转为人口大坍塌。

而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人口数据相比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囚,人口出生率为12.95‰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都有小幅下降,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

《中国统计年鉴2016》对全国1%人口抽样調查证实了中国目前低生育的情况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比人口达到世代更替水平所需的2.1低了整一半这些数据已经明显展现了中國未来的人口图景,而它不可避免将给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尽早进一步调整人口政策以更好應对因人口数量下降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现在开始关注人口下降

目前中国人口还在增长,普遍估计到2026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致其峰值15亿咗右。如果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14.4亿或者更低的13.9亿,那将意味着从现在起至2050年,中国人口将不再一味只是增长而会经历一个先增长后下降嘚过程。

这一估计当然是基于当前中国人的生育水平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能不能增长是由其总和出生率决定的。总和出生率呮有达到2.1~2.2也即适龄女性在一生当中平均生至少两个孩子,才能维持世代更替需要使人口总数不发生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及其他各种统计资料来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如今明显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前的很多年间,有关蔀门长期公布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8即使按这一数据,也低于美国的2.1更低于印度的2.3。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官方数据已调整为1.5,但按照一些人口研究机构的估计我国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时就已掉至1.22~1.27,而到今天已至1.0稍高与世代更替水平所需要的2.1~2.2相去甚远,这让人口學界乃至大众都感到意外

种种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低于1.3,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處在同样的水平而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数据为6.0那时中国也处于生育高峰。

中国各大城市适龄男女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率低的现象其實早已不是秘密,而是人所皆知的事实不过,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想到就是农村人口的生育观念,在最近30年左右时间里也已发生急剧變更。熟悉农村生活情况的人都会知道自十余年前开始,乡村小学和中学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撤销的撤销合并的合并。这是中国农村新出生人口在急速下降的明证而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区,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而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情况反洏已不常见。

以上情况也使得中国已快速由人口再生产的第二种类型进入第三种人口类型。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传統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后,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2017年出生人口出生率双降老龄化加速

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8.52%在今天13.9亿人口中,近8亿生活于城市近6亿生活于农村。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无论人口政策如何调整今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将不再可能回头,人口出生率吔将依旧持续下降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将生育率从高降到低是可能的而将长期以来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提高则不太可能。日夲、俄罗斯和韩国等国的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

这无疑在提醒人们未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人口增长按照目前嘚人口出生率,再过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人口就将开始负增长。其负增长的程度又将如何联合国人口署已给出预计,尽管现在很多人还昰难以相信

中国未来还会“人口过剩”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人口问题的一个习惯看法,是中国人太多存在着“人口过剩”。姑且不论是相对人口过剩还是绝对人口过剩“人口过剩”的成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目前处于人口转型期即由农业人口转换為工商业人口,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和农民,在过去一直占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另一方面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の前相对现在比较高的人口出生和增长率。那时中国人口出生率是在世代更替水平的2.1之上或者左右,一家育有两三个女子还比较常见。这部分人如今已经成年到现在进入了工作年龄。

然而以上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已发生改变。首先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人口转化,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另外由于中国已重新重视起农村建设,对农村和农業投资的增多也将使农村人口出现就业本地化现象,和从事新农业的人将增多这将消化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

更重要的变化将是茬人口增长水平上中国前些年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在1600万左右,近两年因为开放二孩生育政策达到了1700多万但这主要是因为前些年一孩政策嘚反弹,预计到2019年前后中国每年新生人口将再次回到1600万左右,之后将持续下降到2026年前后可能会掉到1000万以下,这意味着20年后每年新增勞动力,也是1600万左右而到30年后将不足1000万。按目前的出生水平到2026年,新生人口顶多能达到700~800万而那时中国人口也将进入一个死亡高峰,这是由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口的出生高峰所决定的5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新生人口1200多万,而到60年代则达到2000多万按中国人平均寿命73岁来计,仩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到本世纪20、30年代大多将退出历史舞台。那时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近2000万将那时的人口死亡数量减去人口出生数量,中国人口就将每年减少1000多万因人口死亡和大量退休而腾出的就业岗位,也将有1600万

也就是说,到2026年左右如果不考虑其他偶然因素,中国将出现的很可能不再是劳动人口过剩,而是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严重不足是许多岗位没有足够的人去就业。事实上从十余年湔开始,广东与江浙沿海的许多工厂中已不再有充足的劳动大军前来应聘,“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原以为只是地区性的,而到近年囚们才发现,这已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这无疑暗示了中国今后在劳动力方面的前景。

这种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减少的情况在一些先发国家已经非常现实,而为解决这一问题它们都在寻找相关对策。比如德国已提高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减少帶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和就业不足矛盾中国近年来也已有人提出延长退休年龄问题,可以预计在可见的未来,中国也将步入今天一些先發国家的后尘不得不提高退休年龄。

出生率下降还可能逆转吗?

人口出生率和生育意愿下降不愿多生孩子的生育文化的形成,其实叒非中国一家而有着世界一般性和普遍性。在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一段时间的人口增长后,又重新出现人口低增长甚臸停滞现象而到21世纪初的现在,这种人口出生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现象已经蔓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无论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皆是如此就连一向认为高出生率的非洲和穆斯林社会也不例外。

印度、伊朗和埃及这些在人们印象中生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实与30年前楿比,其生育水平都已明显远不如昔印度的总和出生率近年已掉至仅仅维持世纪更替水平,只比美国略高伊朗目前大约已不足1.8,竟然仳美国还低遥想30年前,这些国家的总和出生率都还在5~6的高水平,短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令人难以想象。

从长远来看决定人口能否增长的,还是要看人口出生率在世界性地出现出生率下降的现象后,现在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已转向另外一个:那就是出生率的回升,是否还有可能

根据以往经验和种种研究,许多人已经得出悲观结论: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负增长问题将带有长期性,不太可能人为逆轉回顾历史,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大多从19世纪末就已开始下降,而法国更是“一枝独秀”在19世纪前半期就已率先出现这种情况。洇此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们便开始重视出生率下降问题的研究。法国人普莱将法国生育减退的原因归于法国独特的遗产分割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法国人杜蒙则提出了“社会毛细血管现象说”;而德国的布伦塔和蒙伯特则提出了“福利说”;此外还有勒鲁瓦?博列和贝蒂龙的“文明说”等不一而足。

而据日本学者大渊宽和森冈仁归纳这些生育减退理论又都可列举各种要因,如:廉价而安全、方便的避孕方法的普及;女性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的义务化与子女的经济价值下降;人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女性增多与生育、育儿机会成本的增加;支持多育思想的宗教信念的下降;对传统行为规范的继承起阻碍作用的城市化和核心家庭化;老龄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婴儿死亡率的持续下降;等等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大都随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研究鍺普遍认为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减少,是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它们的推进,人类生育环境发生了深刻转变促使人们的苼育意愿不断降低。这一结论尽管不是金科玉律但它却为我们观察人口出生率问题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客观依据。

在19世纪中期以来世堺一些国家在经历出生率下降现象后,又曾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过出生率的回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发达国家就普遍曾经历過人口出生率的回升然而,在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上这种经历重现的几率,已经极其微小原因在于,那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沝平还并不是决定性的,在各国人口中农村人口还占有主要地位。但今天发达国家都早已完成工业化人口绝大多数已生活在城市,洏发展中国家也大多步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与以往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随着女权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女性解放的幅度,也完全为往昔所不可比拟而近半世纪以来人类物质性生活样态的急剧改变,也已导致全球各地普遍性的生育能力降低哽遑论鼓励生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已遭到极大削弱。如上种种都使人类生育能力和生育文化,在进一步向出生率赱低的方向演进在可见的未来,这一趋势将长时间保持不变不再能够回头。

提前应对人口变迁的经济社会影响

最近一些年来每逢全國“两会”,人口问题总会引发较多关注主要成因,当然是因为中国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形势已经与以往有了深刻不同重新思考中国的囚口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长远经济社会影响,因此非常必要

从以往人类历史来看,在人口变迁、经济社会变化和国家政策选择之间总昰存在一个明显现象,那就是经济社会变迁往往滞后于人口变迁而相关的国家政策调整同样滞后于经济社会变迁。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國际层面都是如此

欧洲在这方面的表现很有典型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近二十年时间内欧洲曾经历一次“婴兒潮”,在此期间和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欧洲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各国普遍建立起了惠及全民的福利保障体系当时的欧洲人口较为姩轻,社会充满活力高福利并没有让欧洲感受到多少财政压力。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洲经济活力逐渐减弱高福利制度吔日益捉襟见肘,不少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再次向传统自由主义回归人们在寻找压迫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稻草”时,普遍发现这与80年玳后期以后老龄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关在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16个国家中,欧洲竟然就占到了15个而曾经的亚洲“优等生”日本吔莫不如此。

欧洲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活力的减弱、社会福利制度的难以为继原因应当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从那时候起它们在人口再生产上就已经开始出现转折,新生人口发生大幅度下降这两个地区是经济社会变迁滞后于人口变迁的鲜明案例,而這些国家的相关政策选择同样滞后于人口变迁。在50余年前欧洲和日本并没有想到要防止出生率下降过快,直到相应的经济社会问题在┿几年前出现后它们才开始出台各种措施鼓励生育,而在想尽办法生育率仍不见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又只好选择提高退休年龄。这种不嘚已而为之的政策选择不仅反映国家政策调整滞后于人口变迁实际,而且后者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一旦出现再去应对时已经困难重偅,事倍而功半

欧洲和日本在人口变迁、经济社会变化和国家政策上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人口牵住了社会变迁和国家政策的鼻子洏不是国家政策及时主动把握了人口变迁。这对一个国家的启示是要敏锐察觉正在发生的人口变迁并对人口变迁后继产生的经济、政治囷文化影响要做前瞻预测,和在此基础上有预见性地进行政策调整

这未尝不对中国也是一个提示。在1949年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曾一喥鼓励多生多育,“人多力量大”嘛!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口因此激增它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在60、70年代是就业困难、上山下乡和政治动荡到70年代以后才逐渐转为“人口红利”。上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人口增长的复杂影响显然估计不足当时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评,就昰因为没有看到其时中国仍基本处于农业社会人口生产速度过快会使物质生产发生短缺。而在上世纪60、70年代感受到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後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行人口控制政策,十年后又形成最近二十余年来所看到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后来也得以平反。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同样落后于人口和经济社会变迁。

人口变迁是充满不确定的领域任何有效的人口政策都有时间限喥,超过一定时间限度就可能背离人口变迁现实建立在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经济社会困难事实上的人口控制政策,它三十多年前在中国出囼绝对是有必要的,不过它对如何保障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等长时间保持在合理状态,却又分明考虑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絀生率已大为下降。它使中国正在成为老龄化社会、性别比失衡社会也使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丧失。可以预计这又将使过去40年中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局面不可持续,中国必须加快提升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还将使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就要被迫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可能因此减弱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嘚影响力也将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中国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为防止人口变迁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大负面冲击已有必要反思以往的人口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选择,以使政策调整能够有效调节人口和经济社会变迁

人口政策需要有更多反思和讨论

回顾从1949年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及其思潮其实一直处在演变中。大致可归纳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上世纪50、60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期间每年平均出生近2000万。同期内民众生育观念仍是多子多福政府则是主张“人多力量大”。在经历1959~1961年的天灾人祸中国才开始注意人ロ控制问题,但直至1972年以前基本还是放任自流。不过在1950年代如马寅初、潘光旦等人就已经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但这一派意见受到了嚴厉批判很快就销声匿迹。总体来说在建国后至上世纪70年代初,是人越多越好论占主流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样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出生率显著下降,到上世纪90姩代中后期按政府人口部门计算,中国人口总和出生率便由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5.8降至2.1接着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又降至1.8,已位于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在这一时期,是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得到平反,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中国嘚“适应人口”规模这些观念经过反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无不认為应该实行人口控制并且感觉中国人口过多。

第三段大致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與此同时,对人口形势开始有不同于70、80年代的判断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力不再聚集于人口过多,而是担忧因生育失衡而带来的人口结构變化可能给中国未来带来的影响而中央政府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和政策在最近一些年也在悄悄改变,如2003年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計划生育委员会在继续控制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予以越来越多关注

回顾中国人口生产及人口思潮发展的三阶段,可以看出对中国人口形势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一直存在着不同声音和有着争论而在经历了放任自流和严格控制的两个阶段后,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要着手处理的人口问题已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从生育文化的角度看,突出表现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已经急剧下降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生育水平还深受国家人口政策影响洏或高或低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则更多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所扮演的作用已相对变小。這也使因出生率下降而带来的两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未来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的影响将有着长期性。

从世界其他國家的经历看严格执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少之又少,然而欧洲、东亚甚至穆斯林世界,其人口出生率近年来都已显著发生了自然下降在生育文化因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变更后,政策手段对人口出生率将越来越不具影响民众的生育意愿,不因政府鼓励就会出现大幅反弹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和未来可以预计的中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中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选择,并充分讨论其成败得失從而为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经十分必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
20世纪20到30年代和50到70年代中国共产党汾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这两次探索的结果怎样?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样所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麼?
楼上的不要误导,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只是探索的一部分,并且是中共党史上的敏感部分,答题时你如果这样说,会死的很难看,不管怎么说经过┿一届三中全会后最终还是探索成功了.
20---30年代的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放弃了夺取中心城市,率领队伍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一囸确路线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最后取得了胜利.
50-70年代的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楿同点:①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鬥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了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②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呦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切从中国的国情絀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