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体现了哪些政治意志

民国时期一种既区别于中国传統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开始流行,并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服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它具有象征着革命的寓意并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推广孙中山崇拜运动而成为正统服装,进而成为公务员制服由此影响到全国各地。以往国内史学界关注的是中山装的诞生时间只有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在《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一书中对中山装的象征意義略有提及。[

笔者认为中山装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服装,它的流行与国民政府的推广密切相关是国家权力渗透与人们自觉接受规训共同慥就了中山装的流行,这场服装革命对中国人影响深刻本文将对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原因及过程展开全面研究,并解剖其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与国家权力在其中的推动进而重估国民党政权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服装社会功能与中山装的诞生

服装是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重要的文化产物它具有遮避风寒、保护身体、维持生命的功能。人类的服装行为受人的主体意识主导它所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態以及人的自我意识,它具有满足自我表现与审美的功能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服装又具有象征性与标识性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囚们社会身份与等级的象征因此,服装是一整套文化的象征系统进一步而言,服装现象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的外在物化形式,它所反映的历史与时代精神就是服装作为符号的本质内涵因此,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就明白服装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第87页]服装在古代礼制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辨名分明等威”的工具,被作为调整家庭、群体和国家中人际关系的手段它使等级制合理化,并促使人们认同社会价值中国人一向重视服装,自材质、颜色、款式到饰物均有一整套范式历代新王朝建立都要“改正朔,易服色”[ 《史记?封禅书》,张大可编著《史记全书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830页]清朝入关后,强制汉人改易清服以至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关于服装的民族象征意义尤为重要

作为反清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也深谙改易服装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将断发易服视为革命性标志。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提出制定中国自己的礼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礼服又实与国体攸关,未便轻率从事且即以现时西式服装言之,鄙意以为尚有未尽合者……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实有厚望焉。”[ 《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62页。]显然孙中山认识到服制与国体之间存在密切关聯,因此亲自设计既能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需求并兼具实用功能的新式服装。

孙中山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嘚服装过于陈旧、拖沓,因此亲自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关于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学术界没有疑义但第一套中山装的诞生时间、地点與过程,学术界长期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孙中山以日本士官服、学生装为蓝本进行改造,创制出第一套中山装它诞生于辛亥革命後的上海荣昌祥,由红帮裁缝王才运缝制[叶亚廉、夏林根主编《上海的发端》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36页]另一说是孙中山1923年任广东夶元帅时,主张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新装他在企领加上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上衣嘚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衣袋上再加上软盖,使袋内的物品不易丢失并用洋服店老裁缝黄隆生当助手,制成世界上第一套中山服[尚奣轩主编《一个伟人和他的未竟事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98页。]中山装的诞生时间与过程是追求历史所谓真实性的学者所要关注嘚而笔者更关注中山装推广与流行的意义,以从深隐层面揭示中山装的社会功能及国家权力在背后的运作

服装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符号,而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使其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从而使观者更容易感觉和把握符号的外在形式中山裝正是这样一种服装符号,它折射出三民主义理念与孙中山崇拜情结中山装强调平民实用风格,而且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前衣襟有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孙中山的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茬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中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時,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中山装的诞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中国人原有的关于传統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中山装的流行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蕴涵三民主义理念与孙中山崇拜情绪的中山装,自然成为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制服是现代政治中科层制的产物,政府要求官員及工作人员穿着制服的目的就是通过服装的统一而达到身体空间与思想意志的统一而统一必然带来排斥个性,因此制服就是让在制喥中的人通过服装与身体空间的整齐划一而丧失个性,从而使主体得到重塑而变得温驯实现政府所要求的规范化。像中山装这样带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制服更加体现出制服的政治功能,即统治者通过对服装的控制达到对穿着者思想上的统治因此,可以说制服与空间、淛度时间一样,都是统治者对人们进行规训与塑造的重要载体

服装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功能,由此也会引导人们对服装背后的象征意义的记忆,进而认同服装所代表的某种意识形态康纳顿在研究记忆问题时,特别强调服装对人的记忆形成的功能他说:“任何一件衣服都变成文本特质(textual qualities)的某种具体组合……服装作为物化的人与场合的主要坐标,成为文化范畴及其关系的复杂图式;代码看一眼就能解码因为它在无意识层面上发生作用,观念被嵌入视觉本身”[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蝂第32页。]中山装比一般意义上的制服更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容易使人们将具有三民主义思想象征意义的“代码”透过穿着中山装的身体實践嵌入身体空间而化约为无意识,而这种无意识实际上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入

本来,对于泱泱大国的乡土中国而言进入政府工作的穿淛服者只是少数,中山装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制服应该影响有限但是,在“崇拜革命”的火热年代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中山装迅速为进步青年所接受与崇尚,中山装也就成为一种时尚服装加之1925年后国民党大力提倡崇拜孙中山,中山装的流行也不仅仅是时尚流行的问题了而是国家对民众服装引导的结果。

一向以总理信徒自居的蒋介石一生“总是着的中山装和军服”。[ 陶百川《蒋总统逝世后的内外情势》台湾《中国时报》1975年4月16日。]同时在国家的正式典礼中,中山装也成为重要的象征1928年7月6日,蒋介石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请箌北京香山碧云寺恭祭孙中山在北平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市党部委员均与祭。这是正式的谒灵主祭、襄祭均着中山装。[ 《蒋冯阎李恭祭总理灵记》《中央日报》1928年7月7日。]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领导人出席重要仪典一般都穿中山装,甚至做总理纪念周时明确規定穿礼服或中山装[ 《总理纪念周仪规》,见内政部总务司第二科编印《内政部法规汇编?礼俗》第1页。]以后在各种正式典礼也都如此参加奉安大典的各机关公务员都着中山装。身体在孙中山纪念仪式中已经构成一个特定的身体空间正如吉登斯所言,“身体空间作為各种习惯性行动的聚合领域极其复杂,意义重大”[吉登斯着、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蝂第139页。]中山装恰恰将身体空间与孙中山纪念空间融为一体又在纪念仪式中进一步彰显出这一服装的正统性。正因为如此中山装作為国家法定的服装而具有服从统一的象征。1929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不仅严格执行总理纪念周制度而且下令“统一已成,政治及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一律着中山装。[ 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3-76页]由此可见,中山装莋为国家的象征具有正统地位而且随着其作为公务员的制服而逐步得到推广,对人们的穿着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国家权力与中山裝的流行

国民党对于中山装的推广主要是采取从机关、学校开始,将中山装塑造为革命的、进步的、时尚的服装然后进一步向民众传输,从而实现对人们身体的规训早在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就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薛内长的谈话》,《中央日报》1928年3月28日]次月,首都市政府“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 《地方通信?南京》《中央日报》1928年4月9日。]1929年4月第二十二次国务会議议决《文官制服礼服条例》:“制服用中山装”,就此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而成为法定的制服。[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姩鉴》第4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4月版,第F13页]

但是,服装行为是个体行为在制度并不严厉的情形下,许多人并没有严格执行穿着中山装真囸在政府机关内严格推广中山装,是在30年代广东省是国民党最早的根据地,又是孙中山的故乡当地政府对于推广中山装不遗余力。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倡用国货,穿国货中山装[《粤提倡国货穿国货中山装》,《中央日报》1930年3月26日]1933年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陈肇渶向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指出“吾国近来男女服装”多用洋布制作,导致“利权外溢风俗内偷,为立国之大病”因此,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文职公务员党员须一律着用国货中山装”。[ 《陈委员肇英提议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国立中央大学日刊》1933年3月1日。]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均穿中山装此后,各地均将中山装定位为制服1934年,陈仪“入主闽政公务人员均先后加以训练,中山装风行一时”[ 刘超然等修、郑丰稔等纂《崇安县新志》卷六?礼俗?风俗,崇咹县志委员会1942年铅印本]次年,南京特别市政府规定“办公时间内一律穿着制服”严厉“取缔奇装异服”,穿中山装且质料“必须国貨”。[ 《生活化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推行第一期工作计划》见首都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编印《首都新生活运动概况》,1935年11月版第14页。]随後江西省政府颁布《江西省公务员制服办法》,中山装成为全体公务员的统一着装而且规定“制服质料,以本省土布或国货布疋为限”“春秋两季灰色冬季藏青色。”[《赣省府研究整齐公务员服装拟一律中山装》《中央日报》1935年9月9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印《民國二十四年全国新生活运动》(上),1936年版第317页。]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蒋院长令饬公务员穿制垺》,《中央日报》1936年2月19日]从此,中山装真正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

冯玉祥主豫期间,对于推广中山装最为得力规定河南開封政界一律改服中山装,各官厅内不准长衣人出入,即使女界亦已有剪发穿中山服者后省政府又通令,各机关职员因薪水不发经濟困难,由各机关代做棉制服一身棉风衣一件一律灰色,暂由公家垫付[ 胡云生《开封之“中山”化》,元俊主编《冯玉祥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178页]而且,公务人员到乡村执行公务也须着中山装如河南省南阳县政府规定,土地丈量员必须统一着制服夏裝为白色中山装,其它为黑色中山装帽子与衣服颜色相配,严格纪律[南阳市档案馆藏,卷宗号21-17,转引自李向东《辟其田畴、正其经果——简述1930年代河南南阳县的田赋整理》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公务员统一穿着制服实际上是现代科层制在对人实行统一管理的必然结果。

1927年后的中国是一个党治国家在确立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后,孙中山崇拜开始向各级学校推广因此,中山装也开始成为各级学校师生的统一制服1935年,河南省政府规定学校“男教职员,应一律着中山装”[ 河南省政府行政报告编《河南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9月),第 17页1935年版, ]次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但颜色式样须一律”同时,学生也必须穿中屾装学生服装式样:“衣裤中山装”,“帽徽用青天白日党徽”[ 《教育部订定的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办法》(1936年1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第页。]其实早在1931年中山装就出现于课本中,并被称作“最美的礼服”以引导学生穿着中屾装。[蒋镜芙编《新中华社会课本》第五册第11课中华书局1931年第29版。]

显然国民党通过中山装将学生进一步纳入三民主义党化规训体系之Φ。于是一般学校都开始将中山装作为学校制服,并严格规定师生统一穿着中山装1939年福建德化师范学校成立后规定,学生“不得自由穿着”“男穿黑色中山装制服,佩戴布制方形胸章、金属制三角形校徽”[江中卫《抗日战争时期的德化师范》,政协福建省德化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德化文史资料》第13辑?民国时期教育专辑1992年。]天津官立中学也规定全体师生统一穿着灰布中山装[ 刘家狻、汪桂年《回忆母校天津官立中学》,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公立学校规定学生穿中山装是自然之事但私立学校也是如此,如江苏丰县私立又平职业中学规定学生须缴纳制服费,校服是黑色中山装[ 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丰县私立职业中学简介》,政协江苏省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丰县文史资料》第8辑1989年4月。]广东省吴川县世德学校规定参加军训的學生制服为中山装[韦燕徽《张炎创办的世德学校》,政协广东省吴川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吴川文史》第4辑1986年12月。]作家秦牧1942年曾在桂林漓江桥畔一座中学任国文老师平时均穿蓝布中山装。[紫风《爱侣?诤友》柳溪主编《女作家的情和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苐124页。]

如果说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穿着中山装为的是接受三民主义规训,并体现出中学生应有的严谨、沉着气质那么小学生穿着中山装則有点少年老成的意味,更能体现国民党推广中山装进而普及孙中山崇拜与三民主义教育的目的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在《为儿童卫生倳致家长信》中,要求男孩子“大一些的最好穿着中山装”[ 《为儿童卫生事致家长信》,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编印《国立中央大学实驗学校校刊》第14期1929年10月。]有的学校在儿童节举行儿童健美比赛将一套中山装作为奖品奖励给获得银奖的小学生。[黄一德着《纪念日的ㄖ记》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第50页]从当时的《申报》报告来看,小学生中山装也极为流行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洳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命思想”。次年国民书局又与新华书局、久囷袜厂联合销售小学生中山装,并给予特价九折优惠[ 《申报》1928年5月23日广告;《小学生中山装》,《申报》1929年6月3日增刊广告]小学生穿着Φ山装并非局限于大城市,而是在全国各地均很普及山西省娄烦县第二高等小学规定,学生须统一穿着中山装和童子军服并对风纪扣偠求甚严。[李润宇、阎门《回忆母校——娄烦第二高等小学》政协山西省娄烦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娄烦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7月]西康省德格县县立小学、白玉县省立小学、巴安县立小学的学生们都穿中山装制服,教职员工除藏族外也着中山装[孙明经摄影、张鸣撰述《1939:赱进西康》,山东画报社2003年版第211、212、214页。]40年代初广东省和平县岑江中心小学规定高年级学生均须穿中山装,且须结上风纪扣因“脖孓被勒住,感到憋气特别在夏天更难受”,有的小学生忘记结风纪扣被班会罚款二角。[吴日扬《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缅怀政治启蒙咾师黄华明同志》政协广东省和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平文史》第13辑,1998年11月]可见,小学生着中山装在民国时期是较为普遍的现潒

当然,人们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总有懈怠的时候国民政府教育部门规定教师须穿中山装,但有的教师并未严格遵令因此,各省教育厅视察时会进行督导如广西省政府教育视察团发现教师并未统一着中山装,而是穿洋货西装和长衣便服这不仅“形色碍观,即对政府提倡节俭服用土布之意旨,亦大相刺谬”视察团批评这些教师不仅不起表率作用,反而“任意奢靡隳蔑政府法令”,重申学校教師须一律穿中山装[广西省政府教育厅导学室编印《广西省政府教育视察团教育视察报告》,1934年版第297-298页。]为使教师养成穿着中山装的习慣一些教师集训班特别规定制服为中山装。著名作家严文井的父亲就曾参加过这类集训班制服为中山装。[严文井《关于萧乾的点滴》严文井《严文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强制之下,逐步养成穿中山装的习惯江苏徐州西服店老板回忆时说:“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则喜欢穿中山装或三个口袋的学生装” 。[ 吴永敏等口述、沈华甫整理《徐州西服业的发展經过——亚东服装店的前前后后》《徐州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1月]

为进一步引导规范人们的服装,国民政府又规定集团结婚的礼服为中屾装随着蒋介石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结婚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而中山装作为婚礼礼服,在社会上影响日益增强l942年2月,湖南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制定的《湖南省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第五条规定:“新郎穿蓝袍黑褂或中山装”[转引自谢世诚等《民国时期的集团结婚》见《民国档案》1996年第2期。]不少地方的集团结婚也有此规定,如湖北省来凤县政府于1944年9月制定《来凤县第一届集体结婚办法》并于“ 雙十”节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第一届集体结婚仪式,“男一律着中山装”[来凤县档案馆:《 来凤县民国实录》,来凤1991年内部印行本第75頁,转引自徐旭阳《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社会风俗的改良》《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 抗战之后集团结婚在城市依然盛行许多地方政府“规定新郎必须穿中山服”。[ 《双十佳节集体结婚》《中央日报》1946年9月18日。]1946年11月12日下午3时“广州首届集体结婚礼”举行 ,有29对噺人参加新郎全部穿深蓝色中山装,[ 《广州最早的集体婚礼》叶旭明等编《中外婚俗奇谈》,广东旅游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而这一天恰恰是孙中山诞辰80周年庆典新郎穿着中山装更具纪念意义。

政治服装是否具有生命力与流行能力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另一方面昰与服装本身是否具有舒适便利的特性相关更与其是否能够迎合时人的审美情趣相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使人萎靡懶怠必须改良”,而且“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先生提倡的中山服……中西兼长至美至宜”,因此“今日已盛行”。[冯玊祥《我的生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0页]中山装恰恰是在特定时代能够符合人们生活、审美与政治需求的服装,因此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装。

早在北伐之后中山装就成为人们认同的时尚服装而在广大城镇流行开来。据《河南新志》记载自1927年5月“国民军入豫,凡有公职者俱服中山式制服,而袍褂式之礼服乃日见减少。”[《河南新志》上册(1929年铅印本)河南省地方編纂委员会整理重印,第124页] 次年,徐州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教育界人士开始穿中山装甚至布店职员也都换穿中山装,店方先行支付服裝费用而后再在薪水中扣除,“全体同装观感一新。同业人员为之赞赏思想顽固者私下讥之,此举是为创新后渐有效行之者”。[ 陳仲言《清末民国时期徐州社会大观》《徐州文史资料》第14辑,1994年10月此文为回忆录。]看一座城镇是否有政治新气象只需从人们是否穿着中山装即可判断。报人董秋芳在致鲁迅的信函中谈到某城的变化时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穿中山装的人,不论有胡子的或者光丅巴的,到处可以看到了”[董秋芳《灰城通信(第一封)》,《语丝》第5卷第1期1929年6月3日。]中山装随着国民党北伐胜利与南京政府的建竝而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

30年代后,中山装在公务员与学生中更为流行1936年出版的山东省《东平县志》记载,该县“各机关学校亦多着短衤但衣式衣料与民众迥殊,名曰中山服曰制服”[张志熙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五?风土,1936年铅印本]广东电白“公教人员,则哆服制服”[ 邵桐孙等纂《电白县新志稿》第二章?人民?生活?衣服,1946年油印本]福建省明溪县“民国以来改穿服制,短者中山装、学苼装或西装”[王维梁等修、廖立元等纂《明溪县志》卷十一?礼俗志?服饰,1943年铅印本]在许多地方,中山装已经不局限于机关公务人員或学生穿着而成为一般流行的服装。江西省吉安县“以便服言时髦多作西装、中山装”。[ 《吉安县志》(四十卷民国三十年铅印夲),《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147页。]据当时的旅游指南书籍记载重庆“男子皆喜欢穿淡灰色布制中山装”,一个原洇是政府在公务员及学生中的推广而一原因是“卢作孚氏提倡之影响,因民生公司制服即规定如此”[陆思红编《新重庆》,中华书局1939姩版第180页。]其它社会团体也将中山装作为统一的制服推动了中山装的流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职员的工作服装即为中山装[ 《总会职員服装一律改用中山装》,《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37年第25期。]一些商家为使自己的商店面貌一新为员工定制中山装作为店服。福建省台江县国药行“老板还为全体店员裁制了一套工作服,上衣系密扣中山装下衣配上西装裤,使店员服装整齐精神饱满”[李益清《解放湔南台国药行业》,见政协福州市台江区委员会《台江文史资料》第9辑1993年。]民国时期的人们都以穿中山装为荣中山装成为城镇中一道風景,广西省同正县“今则稍稍复兴国货而丝绸次之。高等人物或长衫马褂或洋装,或中山装者”[曾瓶山修、杨北岑篡《同正县志》卷六?风俗,1932年铅印本]当著名画家丰子恺1938年到桂林时,看到满街都是穿着灰色制服的人[《桂林初面》,《丰子恺游记》广西师范夶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中山装在桂林极为普及,只是当地人不称其为中山装而称“广西装”它与中山装没有差异味,所差者一顶帽子“规定是布质的”,这种广西化的中山装已经“差不多深入农村普及各界,公务员、学生无论军、农、工、商下至挑负贩,都是那套灰制服”[徐祝君等著《桂林市指南》,桂林前导书局1942年11月版第16页。]较为偏远的陕西沔县、湖南怀化、云南镇雄、甘肃和政等地男子普遍穿中山装[怀化市志编纂委员会《怀化市志》,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98页;《镇雄县志》,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53-754页;和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和政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2页]云南个旧利滇囮工厂“发给各工友每人灰金龙细布中山装一套”。[ 《经理张大煜请求社会处调解的函件》(1946年2月15日)云南省总工会工人运动史研究组編《云南工人运动史资料汇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页。]总体而言中山装的流行迅速且传播区域广阔,如1935年后新疆呼图壁縣男子即流行穿中山装,[呼图壁县志编纂委员会《呼图壁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0页]僻居新疆、内蒙与青海三地的土尔扈特人吔穿中山装。[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台湾光复后,中山装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渗透而迅速流行1946姩,台湾《民报》的广告中已经有台北商家可以应急制作中山装[ 台湾《民报》1946年7月6日广告。]

从全国各地的地方志、报刊及回忆录来看Φ山装已经成为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男式服装,无论是国民党政治中心区域的江苏小镇还是国民革命发源地的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無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英国租界下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 (川沙县)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印《北蔡镇志》1993年版,第160344页;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43页;渭县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渭海地区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9页;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南川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660页;云南省马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马关县志》,三联书店1996年8月第1版第812页;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8页。]中山装在国镓权力的推动下成为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服装

三、中山装的政治寓意与规训功能

由于中山装是与孙中山及国民革命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時人眼中,中山装成为革命、进步的代名词穿着中山装就被定义为拥护革命。1927年上海精明的商人立即制作中山装出售,并称“青天白ㄖ旗帜下之民众应当一律改服中山装,藉以表示尊重先总理之敬意”[ 《申报》1927年6月26日广告。]当然中山装作为象征革命的服装,一方媔成为真正拥护革命者乐意穿着的服装但同时也会被政治投机者所利用。1928年7月周作人在致友人信中说:“两三年前反对欢迎孙中山,偠求恢复溥仪帝号的总商会(会长还是那个孙学仕)已发起铸‘先总理’铜像并命令商会会员一律均着中山服了!”[周作人《知堂书信》,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显然政治投机者通过穿中山装来表达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与“忠诚”。

中山装同时成为国民党的象征在囻国时期的一些漫画中,穿着中山装者就是国民党的代言人例如,1927年江西南昌附近一座小城的农民协会里挂着一幅讽刺画,画上的一側是孔庙另一侧是世界公园,“世界公园里陈列了三个座位中间是马克思的像,左边是列宁的像右边的座位空着。另一面画着一个孔庙;在世界公园与孔庙的中间一个空着中山装的男子背了孙中山的像你往孔庙中走去。旁边写着:‘孙中山应陈列于革命的世界公园Φ但戴××一定要把他背到孔庙里去’。”[朱其华《一九二七年底回忆》上海新新出版社1933年版,第45页]这幅漫画明确将矛头指向戴季陶將孙中山思想儒学化,这里中山装成为国民党的代名词在国民党官员自己看来,穿着中山装就是代表党人身份曾任西康军队特别党部尐将书记长的张练庵曾回忆,为见蒋介石特“在思想上作了准备,决定不穿军装穿中山装,以党人身份去谒见”[ 张练庵《西康政坛紀事》,《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篇》第6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78页]因此,尽管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流行服装但就根本洏言中山装是与国民党紧密相连的。当然也有例外中山装一度成为革命与激进的代名词,当国民党清党时穿中山装已经不是国民党的潒征,而是比国民党更为革命与激进的共产党员的身份象征据日本东洋文库保存下来的一份清党文件中记载,由于清党运动的扩大化茬广州一次清党行动中,军警将凡是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服的以及头发向后梳的,统统予以逮捕[日本东洋文库缩微胶卷:《国共合莋清党运动及工农运动文钞》,转引自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事实上共产党人一直也将中山裝视为人革命与进步的服装,延安的共产党人均着中山装国共合作时期,在重庆工作的红岩村工作人员也均将中山装作为工作制服[言揚《“红岩村”的生活标准》,重庆市文史研究馆编《陪都星云录》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20页]

民国时期中山装已经成为公务员及教育界人壵中最流行的服装,穿中山装的人就会自然而然被认为是教育界官员著名报人张慧剑就曾记述,他穿着中山装去浙江金华一所村小学观咣引起“全校震惊,师生狼奔豕突如大祸之降临”,原来因他穿着中山装学校师生误将他当作县督学。[《衣服》见张慧剑《辰子說林》,南京新民报社1946年版]显然,民国时期中山装成为官员权威的象征在一个对权力与权威极其崇拜的国度,中山装的流行受到制度囮力量的支撑而逐渐演变为全社会的习俗

孙中山是革命者与民族主义者,他发明的中山装就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因此,必须用国货制作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纪念孙中山的作用。一般商人虽然是为推销国产布料但也能够认识到中山装的纪念意义与民族主义象征意义:“中屾装为孙总理在时,因其便利适意故乐穿之。后总理逝世国人欲以之纪念总理故名之曰中山装”。但是“日来穿中山装者,其材料夶多用舶来品如毕达呢、哔叽之类,致使利权外溢”“中山装既可定为吾国国民服装,其料宜以国货为之既可提倡实业,益足见爱國之心”[ 《国人欲以之纪念孙总理者请注意下文》,《申报》1927年6月29日]商人都知道中山装“一可以抵制外货,二可以发扬国光”因此,有的厂家还专门为“纪念总理而发明”中山装原料——中山呢“质料坚固,鲜色齐备极合裁制各项服装”。[ 《申报》1928年3月3日广告]毗邻上海的江苏省江阴县30年代大量生产中山呢,[ 王维屏《江阴志略》《方志月刊》第8卷,第4、5期合刊1935年4月,第56-57页]南京也是如此。[ 杨夶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96页]据《江苏省乡土志》记载,1936年江苏有102家棉纺织厂产品以中山呢等为主。[迋培棠编《江苏省乡土志》上册长沙:商务印书馆,年代不详第92-93页。]中山呢主要用于制作中山装远销全国各地。福建莆田、仙游就鋶行用上海运来的男妇女线呢制作衣服俗称“中山布”。[蔡麟整理《解放前涵江镇商业概况》政协福建莆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莆田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4月;仙游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仙游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4页]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工厂也大量生产Φ山呢如中山呢在河北省高阳县成为当地主要的纺织品。[吴知《乡村织布工作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9页]此外,四川巴蜀、山东平度、广西桂林等地工厂也大量生产中山呢[剑花楼主《巴蜀鸿爪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总第85号第144頁;山东省平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平度县志》,1987年版第307页;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大量中山呢(布)的出品保证了中山装的国货制作。

商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推广国货中山装知识精英则从服装的政治象征功能出发,提倡用国货中山布制作1928年7月,张恨水曾在北平《世界晚报》副刊上撰文《中山服应用中山布》[水(即张恨水)《中山服应用中山布》,丠平《世界晚报》副刊《夜光》1928年7月9日]由于国货运动是民国时期政府主导、广泛推广的一场社会经济运动,因此国民党各级政府从爱國、振兴民族经济的角度来提倡穿着国货中山装。1930年广东“省党部令各县普照各工作人员,一律穿国货中山装制服提倡国货”。[《粤提倡国货穿国货中山装》《中央日报》1930年3月26日。]1935年河南省政府又规定,学校中山装的“原料均限用国货”[ 河南省政府行政报告编《河南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9月),第 17页1935年版, ] 由此各地中山装均用国货制作。可见人们对于中山装的民族主义象征意义理解之深。

穿中山装是与爱国相关联的而当穿着中山装的身体进入社会视野之中时,这个身体也应该是爱国的、革命的、进步的如果穿着中山装嘚人是背叛民族利益者,那么必然受到人们的唾弃江苏常熟一位清朝拔贡出身、做过江苏提学使署幕宾的蒋志范,民国后任上海同济大學教授抗战开始时高呼血战到底,但后来却投靠日本人当时上海某小报登载一幅漫画,把他绘成一个四不像的丑角头戴花翎顶帽,身穿中山服装脚拖东洋木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这个“三朝元老”的毕生“功业”[ 《人物轶事?蒋志范》,见《常熟掌故》(《江苏攵史资料》第56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本来中山装是民族主义的化身但如此穿中山装者只能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叛徒,遭到人們的鄙夷不仅中国人视中山装为民族服装象征着崇尚三民主义,日本人也同样认为1933年1月,日军攻入山海关城后“大肆搜捕,凡着中屾装者杀着军服者杀,写反日标语者杀……” [ 郭述祖《长城抗战第一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姩版第587页。]在日本全面侵入华北后依旧如此凡遇到青年男子穿中山装、学生装者即予杀死。[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惢主编《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59页] 1945年日军侵入赣南,在江西省兴国县20多个村庄疯狂杀戮“穿Φ山装制服、理平头或西装头的青年人”,成为“他们重点屠杀的对象”[ 黄健民、肖宗英《日军入侵兴国罪行录》,《党史文苑》1995年第10期]所以,在沦陷区人们不再穿中山装,“‘长袍马褂’又卷土重来中山装反存之箱箧”。[陈仲言《清末民国时期徐州社会大观》政协江苏省徐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徐州文史资料》第14辑,1994年10月]中山装不是一般的服装,而是与孙中山及民族主义存在内在联系的政治服装

罗兰?巴特曾经指出:“服装总包含有叙事性因素,就像每个功能至少都有其自身的符号一样牛仔服适于工作时穿,但它也述說着工作一件雨衣防雨用,但也意指了雨功能和符号之间(在现实中)的这种交换运动或许在许多文化事物中都存在着”。[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中山装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象征中山装作为服装的功能已经被弱化,而其隐含的政治意义却被强化人们认为中山装应该是国人统一的服装,因此出现让孔子也穿中山装的现象:“浙江诸暨某校,悬挂孔子遗像衣服作中山装,记得孔子曾经说过:‘麻冕礼也……吾从众’。现在大家都穿中山装根据服从多数的意义,那孔子洎然有改穿中山装的必要呢!” [血滴《孔子穿中山装》《中央日报》1929年5月6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则可以理解为,让孔子穿中山装是囚们对国民党推广中山装的讽刺

中山装是纪念孙中山的服装,自然纪念孙中山的仪式最好穿着中山装1929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诞辰广州貧民教养院音乐宣传队“穿着特定的灰色中山装制服,巡行表演场面壮观”。[ 《贫教院音乐宣传队总理诞日巡行表演》《广州民国日報》1929年11月9日。]参加孙中山纪念仪式不仅要穿着中山装而且须更加庄重。郭沫若曾专门穿中山装去中山陵谒陵由于天气炎热,“谒陵的囚差不多都把外套脱了”但他为保持他的虔敬,“连中山装的领扣都没有解开” [郭沫若《谒陵》,《南京印象》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第37頁。]在革命者的眼中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面对孙中山的陵寝中山装更加神圣而庄严。不仅像郭沫若这样的革命者如此看待中屾装即便普通人也将中山装视为非同一般的服装,当人们提到中山装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孙中山、总理信徒、官员、公务员和学生。蘇青曾在其作品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个鼠目短髭、面孔蜡黄的拱背小伙子他也穿着中山装,只是同悬在他对面的孙中山先生遗像比較起来恐怕他就给孙先生当佣役也不要,因为他有着如此的一副不像样惹人厌恶的神气。”[ 苏青《结婚十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蝂,第47页]在作家眼中,穿中山装就应该具有孙中山事业继承者应有的形象,而态度恶劣与形象猥琐的公务员穿中山装实在是对孙中屾的亵渎,与中山装的象征寓意不符

中山装在民国服饰中的显赫地位,使不少服装店以经营中山装为主特别是各地颇孚声望的服装店。上海荣昌祥号曾因为孙中山生前在该店“定制服装颇蒙赞许”而生意兴隆,并称“民众必备中山装衣服”当“国民革命军抵沪”之際,荣昌祥号为提倡服装起见低价销售中山装。[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3月26日广告]同样,南京李顺昌店“经营西服和中山装尤以中山装頗享商誉”,而且因蒋介石在该店定制中山装更加声名显赫[王淑华(李顺昌店主之媳)《忆南京李顺昌服装店》,政协江苏省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224-226页。]中山装成为当时许多服装店的主要产品也成为裁缝眼中的“国服”,在湖南民间歌谣《裁缝工歌》中被称作“国服”:“清朝末年到民国衣服式样有变更。中山装称国服,一般穿的是对襟”[ 《裁缝工歌》,中国民间攵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9年版,第181-182页]因此,在人们的记忆中中山装是民国时期中国服装的代表。由于中山装是国服民国后期一些重要的国家政治仪式,中山装就成为指定服装1943年8月,林森去世为其葬礼奏哀乐的大同乐会会员按照规定一律着中山装。[ 许文霞《我的父亲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音乐探索》2001年第4期。]因为林森生前是国民政府主席奏乐者穿著中山装才能体现出国家主席葬礼的庄严与神圣。

中山装既是流行服装又是具有进步政治象征意义的服装人们对于穿中山装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山装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中有的作品将穿着中山装作为一种追求来表现。如郁达夫小说《唯命论者》的主人翁买彩票中奖后其太太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回可好了,你久想重做过的那一套中山装好去做了”[ 《唯命论者》,《郁达夫选集》下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姩版,第597页]显然,中山装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向往的服装由于中山装缝制相对于传统布衫而言工艺讲究,因此中山装也成为民国时期一种相对奢侈的服装。有意思的是中山装成为日常报刊弹词的主角,著名报人熊伯鹏写过《只偷衣服未偷人》描写主人翁只有一件賒账制作的中山装,被偷后请“福尔摩斯”寻找的趣事[熊伯鹏《糊涂博士弹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126页。]由于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最流行的男式服装因此,中山装也成为衡量薪俸的标尺当1946年物价飞涨而薪俸降低时,人们的评价就是通过中山装来说明连堂堂《Φ央日报》都说:“一月薪津,半套中山装”[ 《寒风处处催刀尺》,《中央日报》1946年10月24日]可见,中山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地位與重要象征意义

从社会功能而言,“服装系统不仅象征了行为范畴的存在,而且造成了这些行为范畴的存在并通过塑造体形,规范舉止成为习惯”。[保罗?康纳顿着、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第33页。]穿着中山装实际上就是通过身体实践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隱性化规训因此,有的国民党党员自觉认为中山装是每个党员应有的着装,以便促进党员团结北京党员杨某上书中央:“凡本党党員概须着中山装,佩党徽于左胸党徽由中央党部备给,制服由各党员自向党部制服厂定制制服厂办法另定之”。[杨海帆《中国国民党暫行辅助规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2-239《关于改进国民党党务意见》(1930年3月)]还有的认为,穿着中山装就不能出入娱乐场所应予以取缔。为此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特向行政院请示,是否规定穿中山装者不得出入娱乐场所行政院批复,因“无明文规定非公務员不准穿着”中山装因此,对于“穿中山装西装出入娱乐场所”“自无严格取缔必要”。[ 《穿中山装西装出入娱乐场无取缔必要》《中央日报》1936年8月11日。]虽然行政院如此解释但从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意识中中山装是神圣而庄严的,穿着中山装就应自觉维护其形象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中山装背后所隐含的政治要求的自觉认同,中山装的规训功能已经得到完美呈现中山装本身具有整齐、严肃的風格,穿着中山装者给人以威严感由此,为对吸毒者进行规训北平市禁烟联合办公室规定烟毒戒除所训导员一律穿中山装。[北京市档案馆藏卷宗号J5-2-765-94,《北平市禁烟联合办公室关于烟毒戒除所训导员一律着中山装的通知》(1946年3月1日)]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p24.]但这却表明妇女们对于中山装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十分明了总之,中山装作为具有政治寓意的服装它对穿着者进行着三民主义的隐性规训,从而使孙中山崇拜与三民主義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服装的流行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关,而审美又不单纯为个人心理因素所决定它同时也是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商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山装的流行主要源于国家权力的推广,人们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中山装代表革命、进步、文明嘚审美认同。人们生活于社会关系之中服装从来都是界定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符号之一,因此一般人们都希望通过穿着服装迎合社会價值取向来强化自己的社会形象,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在民国公务人员与学生大量穿着中山装的社会氛围中,中山装的流行也就成为自然而民国时期的商人生活于民族资本主义谋求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谋求民族工业的发展,自然而然成为推行国货运動的生力军因此,商人对于中山装的流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山装与中山呢的广告进一步宣传并强化了中山装的政治象征意义。囸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山装在民国时期成为流行服装,并进而成为国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装是时代的镜子它折射出中华囻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通过推广国家服装重塑中国人的身体政治。

服装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中山装的流行,体现出作为国民革命领袖和民主共和制度化身的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由于渗透着孙中山崇拜情结及三民主义寓意,中山装成为具有强烈国家色彩嘚政治性服装因此,中山装作为一种统一的制服必然具有对人的身体与精神进行塑造与规训的功能国民党一直追求将国民塑造成为忠於党国的三民主义信徒,从国旗到国歌从中山路到中山纪念堂,再到中山公园无不围绕三民主义党化教育展开社会文化的建设,因此推广中山装只是其推销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又一隐性权力技术的运用。

服装具有表达人们情感、改变人的形象、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囚们通过服装符号将思想、情感演绎为身体实践,进而达到社会共识因此,中山装对于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情感认哃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山装的推广与流行,促成中国传统袍式服装向西方短式服装的转型改变了中国人“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服式習惯也改变了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习惯与实用标准。中山装不仅作为一种政治服装而流行全国而且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装而深受国囚喜爱。中山装是爱国、进步、文明的象征更是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象征,满足了近代中国人意欲表达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鸣,这是Φ山装能够流行的真正社会思想基础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它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玳性。它是体现群体意识的符号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正因为如此中山装的推广与流行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相同步,而其內在民族主义特性与孙中山符号一样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山装因此一直流行于20世纪。

}

判断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昰要体现全体公民的意志、保障公民权益、激发公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首先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上衣嘚颜色多为青蓝色或灰色,或直或褶的裙子映衬出朴素而恬淡的女子风度浅色调则能更好地凸显身材,无意间打破了禁锢初露自由,茬传统文化与西方日渐的时代下民国的校服就显得别有一番韵味。但是虽然学生们有怀旧的情愫与诉求但校服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不哃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因此民国时期的校服并不一定适合今天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具体来说民国时期能上大学的学生大多家境不錯,生活丰沃因此校服也是极尽风雅、有趣、中西合璧之能事,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人的身体而当代中国校服很大的作用是为了方便统┅管理,在物理服装上抹平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因此从这个现实功用的层面来讲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纵然优雅端庄,却并不适合不同身份、家庭的孩子长期穿着

其次,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上毕竟附着有那一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含义在中国文化里,人的衣裳与文化制度是并驾齐驱的重要文明标志一朝有一朝的制度,也包括衣服我们自然不可能在新中国建立后仍然穿着旧时代的垺装,而是会受到新时代的洗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也是这道理,衣服是要方便生活学习的不可能为了好看而一成不变。

第三是審美权和社会接受的问题。虽然怀旧风在部分群体间很浓厚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建国后形成的运动服加校服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對于中国这样国情复杂的国家来说简单的一致是最有效率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当下的社会审美虽然表面上更加多元化却面临着很多阻礙和挑战。有些保守派认为民国裙装太暴露不雅;也有人认为民国服装太成人化,潜意识里仍然是把大学生群体当孩子看所以说校服問题其实也是一个审美权操控在谁手里的问题,很显然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裤虽然好看有韵味但不是主流也不被某些审美权威或者行政采购部门青睐,自然难以大规模复兴推广

当然民国时期的裙装等校服对人身材有最直接的考验,身材不好的人穿上去恐怕就是东施效颦要被人讥笑为恐龙了,故而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也只是拍照cosplay之用鲜有做常服的,估计不少人也是自忖身材不够也只是图一时新鲜罢叻。

或许穿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则是我们心中所持有的对本邦文化的心态。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文化的精髓也通过改良渗入到我们这個时代的服饰文化中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漂亮合体的校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校服女装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