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1975年前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了,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工资有88元,解放前地下工作者,请问这待遇是什么级别

——老英雄、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幹部90岁待遇规定干部张富清纪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 杜献洲 邵 薇 安普忠 柴 华

老英雄张富清再次穿上军装精气神依然十足。

解放战争时期張富清立功时的报功书。

张富清荣获的“人民功臣”军功章(左)和一枚纪念章

张富清与老伴孙玉兰相依相伴几十年,一直过着简朴的苼活

虽已95岁高龄,张富清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图为张富清阅读《中国国防报》。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穆可双摄

这个家面积不大80多平方米,黄色的油漆墙斑驳褪色,但窗明几净井井有条。阳台上的一盆盆花整齐得像一列士兵。

坐在旧沙发上的张富清老人面色红潤,衣着整洁一条空空的裤管,用橡皮筋扎着裤子的颜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江南北常见的那种蓝。

交谈时老人思路清晰,掱势有力看不出已95岁高龄。他的左手常握住那截短短的裤管,也许是支撑身体也许是88岁时因病失去这条左腿,至今仍未适应

他爱笑。一笑光洁的脸庞瞬间挂满孩童般的烂漫,如清澈的湖水泛起涟漪不笑时,目光里依然透着军人的凛然

解放战争中,张富清炸毁、攻占敌4座碉堡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頒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新中国成立第6年,他转业到湖北省来凤县工作此后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立功的事,老伴不知道儿女们不知道,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当过兵”

2018年底,因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不得不拿出证书奖章,意外成为“网紅”

面对记者,一提起牺牲的战友老人就哽咽:“太多了!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他用手抹去泪水咾伴孙玉兰忙递上纸巾。

采访鲐背之年的老英雄如同面对一部浩瀚的大书,满心敬惜却不知从哪一页读起。当你慢慢读过去能看到芉军万马、波澜壮阔,能体悟为什么“共和国是红色的”

“解放”,明白为谁打仗

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大哥夭折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艰难度日。因为生活困难张富清长到21岁时还很瘦小。

1945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打长工的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因为羸弱,他被关押近两年后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目睹其种种劣行

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Φ被“解放”的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

换上新军装一个崭噺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国民党官兵又抢又赌,团长一夜能赌输全团的军饷而解放军“很仁义、很规矩”,从不拿老百姓东西借什么一定归还,损坏了赔新的;如果老百姓不愿意借决不勉强……

张富清从小就听说过共产党、向往过共产党。亲眼看到的一个个细節让他震撼:竟然和传说中的一模一样!

“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盼的!”两支迥然不同的军队对比强烈让“解放战士”张富清下定决心:“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一加入解放军,我就没怕过死”入伍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時间不长,瘦小的张富清精神面貌大变

勇气与意志,源自真枪真刀的磨炼他发现,连队每次执行任务共产党员敢冲锋、敢硬拼,不猶豫、不躲闪——他真心钦佩这些“老同志”

壶梯山一役,是张富清走向英雄之路的“成人礼”

1948年7月,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第36師向北攻击进至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后,因发现我军设伏迅即就地构筑工事,转入防御

位于冯原镇的壶梯山,长约7公裏地形险要,守军敌第28旅第82团构筑了一个个暗堡企图成为“啃不烂”的骨头。

第2纵队啃的正是这块骨头暗堡前,战友一个个倒下“我去炸掉它!”张富清报名参加突击组。

壶梯山暗堡的模样他至今记得:高约1米,地面以下挖得深敌人从射击孔中疯狂扫射,死死葑锁住我军进攻线路

“解决这样的暗堡,在上面扔手榴弹不行必须从侧面接近,从射击孔塞手榴弹进去”在火力掩护下,伴着“嗤嗤”的子弹声张富清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往前冲。

靠近后他拉开手榴弹引线,朝喷着火舌的暗堡射击孔塞进去“轰”的一声,机枪顿时哑了战友们起身冲上来。

那天是8月8日张富清的右手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至今仍留有一片片褐色疤痕而他却称之为“輕伤”。

“当时您真的不怕?”

“真的不怕只想着炸掉它,没感到怕”张富清回忆说。

“你越不怕死说不定真死不了;要是畏畏縮缩,敌人就会把你打死”这是他悟出的辩证法。战场上信念是信仰者的冲锋号,勇敢是无畏者的护身符

当日16时,我军向壶梯山发起总攻全歼敌第28旅第82团,致使整编第36师防御支撑点坍塌全师动摇。一怒之下胡宗南将其师长革职留任,旅长、团长撤职关押

此役臸关重要。张富清当时并不知道高度关注战况的彭德怀,竟顺着电话线找到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的指挥所,抵近观察

我军乘胜縋击,一举收复韩城、澄城、合阳澄合战役宣告胜利,党中央致电祝贺

张富清荣立一等功。他获得的军功章简单粗糙,却弥足珍贵他仔细包好,装进背包

入伍后仅4个月,作战勇猛的张富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连长李文才、指导员肖友恩——70多年来,这两个名字深深刻在他的脑海。

突击随时准备“光荣”

此后,“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斗一场接一场。突击成为党员张富清的艏选与常态。

每次连队布置突击任务他都报名。手一举就意味着准备受伤、准备牺牲。这些他都想过了。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凊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他的战功次次来自突击,如:“在东马村代(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消灭了少数敌人占领敌囚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下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如果当时能留下照片,突击组长张富清应是这个样子:脸熏嘚像锅底,目光敏锐坚定;肩挎冲锋枪、身背炸药包、腰上插满手榴弹;军衣上血迹斑斑,烧得到处是洞;赤着双脚鞋,常在突击中跑掉;四周是摧毁的工事、烧黑的黄土、纵横的尸体。这是记者连续3天面对面采访张富清后在脑海还原的画面。

“那时身上的棉衣叒是血又是汗,太阳一晒很臭。饿了找到啥吃啥,不管上面有没有血”张富清说。对他来说死都不怕,这些算什么

最大的考验,是永丰镇之战

1948年11月23日,敌第76军南撤至永丰镇以西的石羊地区25日下午,在我军追击下该部主力逃回永丰镇,困兽犹斗

永丰镇,“圍寨高而坚固”敌第76军军长李日基,将主力布置在永丰镇和附近几个据点并重兵控制两边高地,形成支撑点

西北野战军迅速决定,集中第2、第3纵队主力围攻永丰镇。战至26日晚我军肃清外围据点,迫使敌第76军万余人麇集于土城内

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敌人憑借高厚坚固的寨墙顽固抵抗。27日晨我军发起的“第1次总攻未能奏效”。

27日黄昏我军重新调整攻击部署,第2纵队、第3纵队独立第2旅擔负攻歼永丰镇敌第76军的任务

张富清所在6连担任突击连。之前部队伤亡很大,东北角寨墙侧面的两个碉堡是两处主要火力点。

是夜连队决定成立突击组,炸掉那两个碉堡确保攻击部队上去。张富清任突击组长带两名战士,子夜出击

依旧清瘦的他,浑身是胆攜带1支步枪、1支冲锋枪、2个炸药包和16枚手榴弹,几乎是他的负重极限

3名突击组员跃出坑道,快速抵近趁着夜色,爬上三四米高的寨墙他第一个跳了下去。

听到动静敌人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排子弹飞过去,令敌猝不及防一下撂倒七八个。就在这时他感觉頭被砸了一下,“不觉得疼只觉得闷”。

打退敌人后他伸手一摸,发现满头满脸是血原来,头皮被子弹犁开如果子弹飞低一寸,洎己肯定“光荣”了

迅即,敌人又涌上来他再次将敌打退,并接近碉堡他用刺刀挖开泥土,先放置几颗手榴弹把引线连在一起,仩面压炸药包再盖上一层土。

接着他用手一拉,侧身一滚“轰”的一声,碉堡被炸毁瞬间,尘土、石头、弹片四处飞溅空气滚燙。趁着烟雾他迅速逼近第2座碉堡,如法炮制又成功了。

从跳下寨墙那一刻起他就没准备回去,一股巨大的力量从心中腾起无限嘚勇气,让他打出了自己都惊讶的战绩:炸毁2座碉堡缴获2挺机枪、数箱弹药。

一放松他才感到伤口剧痛,吐出一口鲜血他满口牙被穿云破石般的爆破震松,3颗大牙当场脱落其余的后来陆续掉光。

此刻总攻尚未开始,他用满是鲜血的双手紧握钢枪“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凌晨3点,冲锋号响拂晓,我军主力部队攻入永丰镇

那一仗,我军全歼敌第76军军部俘获军长李日基。

战役结束张富清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晋升为副排长表彰大会上,王震亲自为他佩戴奖章也喜欢上这位小个子英雄,此后见面就鼓励他。

彭德怀也因此认识了张富清行军途中遇见,总是亲切地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你是个好同志!

“长征”何惧山高路远

1949——中国时间进入崭新纪元。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获得新生的一年;对张富清而言,这是奔袭战斗的一年正如《保卫延安》所写:走!打!是生活中的一切。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张富清所在团整编为第2军第5师第14团

番号的改变,折射着时局的发展新中国的桅杆,已刺破海平面与西柏坡嘀嘀的电报声同样急切的,是解放军指战员奔袭作战的脚步

在1949年5月至7月“陝中战役、扶眉战役经过图”上,一段段红粗箭头标注着第2军的战斗路线,东起蒲城途经泾阳、咸阳、兴平、扶风,西至宝鸡

8月5日那天,“一野”发出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为“解放整个大西北而战斗”,“敌人逃到哪里必须追到哪里不给片刻喘息机会”。

各蔀队冒风雨忍饥饿,连续奔袭“那段日子,除了打仗没记起在哪个地方停过。”张富清回忆说

并不是神兵天降。路是一步一步丈量;仗,是一场一场拼杀张富清和战友们,日以继夜攻城拔寨,风卷残云

7月底,“一野”三路大军陈兵陕甘边境直指平凉——寧甘两省的咽喉。队伍中的张富清第一次走出陕西。至此八百里秦川,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决定:“第一野战军必须茬1949年冬结束西北解放战争以便明年进入和平建设,新疆不能例外”

新中国成立那天,张富清跋涉在进军酒泉的路上喜讯,是两天后聽到的“新中国成立啦!”他和战友们格外高兴,举枪高喊!

新中国成立第4天第1兵团在酒泉召开进疆誓师大会,号召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

酒泉至喀什,2500多公里要穿越戈壁瀚海,翻越雪山峻岭当时,新疆尚无铁路公路极差——有人说,这支红军部隊开始了“第三次长征”。

挺进途中张富清和战友们时常高唱由王震的诗谱成的战歌:“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謌进新疆”他的内心也如这战歌,激昂、欢快

当时,他已作为战斗骨干调入第2军教导团在吐鲁番过冬后,教导团徒步1600多公里于1950年彡四月间到达喀什。

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比此前的“幸福”多了。张富清说:“到哈密后再没打过光脚板。以前没鞋穿是常事。”他的脚底老茧又厚又硬“赤脚不影响行军打仗”。

不光有了新军鞋还有了新军装。“部分官兵换上黄色的新军装还有了新棉衣。”而全体换装是到了南疆以后。

吃饭终于都用上碗了。此前尤其是奔袭途中,开饭时炊事员都是把食物或往军帽里、或往衣襟仩、或往几片树叶上一扣,大家边吃边走

即使是用汽油桶烧开水,也成了他的“幸福点”“到喀什后,能经常洗衣服了用开水一烫,烫死的虱子漂一层……”半年后军衣上才没了“小动物”。

新疆揭开新的历史一页。教导团到疏勒后也迎来一边开荒、一边建营房的激情岁月。在“大草湖”张富清和战友们搭起帐篷,拉开“军垦第一犁”

然而,1953年初部队领导找到张富清说,上级准备抽调连鉯上战斗骨干入朝作战问他是否报名。

“新中国不容侵犯我去!”张富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随后不到半个月,他就和几十名战斗骨干迈开双腿,再次出发

从新疆到北京,是张富清的又一次 “长征”一行人,背着面粉做的坨坨馍星夜兼程。沿途公路仍很欠缺,有车时就坐一段大多时候是徒步。

那一趟走了一个来月,万千山岗、风雨冰雪都经历了途经鄯善,遭遇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一行人蒙着纱布才能睁开眼睛、辨识路线行进极其艰难。

“路上缺水在补给站装一壶水,渴得受不了才舍得喝一口干得口鼻出血,有人还晕倒过”张富清回忆。

“到北京后我感到很疲劳,吃饭不大吃得进去接连好几天只想喝水。”彼时朝鲜战事已经缓和,這批待命出征的战斗骨干在京休整

从“山连山川连川”的陕北,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南疆再到首都北京,张富清走了多少路!新Φ国是打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

张富清第一次到北京,组织上安排这批战斗骨干游览名胜古迹观看文艺演出。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忝安门。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不禁想,如果新中国成立那天能现场接受毛主席检阅、聆听毛主席讲话,该有多好!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感到无比欣慰:打那么多仗、走那么多路、吃那么多苦,还几次受伤新中国成立了,值啊!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想到了新疆守防的战友。1950年他所在的第2军教导团组建边卡营,接管边防一线哨卡此时此刻,战友们正在爬冰卧雪保卫新中国,使命同样艰巨!

站在天安门廣场他不由得想起牺牲的战友。“太多了”——他总是用这3个字来感叹牺牲的数量,表达心中的哀伤和缅怀

他的连长、指导员、排長、班长,牺牲了一个又一个一次突击,突击组成员大多都回不来一次战斗,连队就少很多战友每次看到熟悉的面孔不在了,他的惢便特别沉重

他的老部队——5师14团,1949年9月14日翻越祁连山途中,“整日雨雪交加狂风不止,战士全身湿透受冻牺牲130人,冻坏脚不能赱路者100余人”

场场血战,永生萦怀永丰战役,他所在的2营6连一夜就换了8个连长,全连几乎打光了战斗结束后,他被战友搀回卫苼员赶紧给他处理伤口。他发现自己带的两名突击组员没回来,也找不到遗体他深感自责:没把两个战友照顾好,自己还活着可他們牺牲了,连掩埋一下、立个坟头的责任都没尽到啊!

枪声歇息,夜幕沉沉他抱着冲锋枪,一宿未眠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来。鈈是因为伤口痛而是心痛!一想起两个瘦高的兄弟,他就痛哭失声……

越是铁骨越是柔肠。每当清明他都避开亲人,遥望远方一個人静悄悄地待一会儿,默默祭奠牺牲的战友任凭泪水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是幸福的!”擦干眼泪张富清内惢充满知足和感恩,更充满继续奋斗的豪情

每次,都是“最需要的地方”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一声令下深爱部队、一身打仗本领的张富清,纵怀着万般不舍也毅然脱下军装。

1953年7月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先后在天津、南昌和武汉学习两姩文化课程同批学员毕业后集体转业。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张富清有3个转业去向可以选择:一,留在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二回陕西老家;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了仗也打完了,母亲一直盼他回去打了那麼多仗,母亲只是收到报功书却见不到儿子的身影,日夜思念

“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从内心讲我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洇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地方去。”张富清的想法简单而朴实

校领导在介绍湖北情况时说,恩施偏僻艰苦最需要干部。他一听就要求到恩施。随后他又到了来凤——因为在恩施,来凤地处鄂、湘、川交界最偏远。

“那里苦、条件差共产黨员不去,哪个去”他心头涌起的,是当年战斗突击时的豪情

1955年1月,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上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两头黑”。

“凤凰来仪”之地来凤虽有美丽传说,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高山丘陵,交替连绵”“河流沟溪纵横交织”。夫妻俩一脚踏进这片土地一待就是64年。

孙玉兰是张富清探家时认识的同村姑娘,当时是村妇女主任、共青团员虽小他11岁,但认准了这个军人他们在武昌结婚。

到来凤张富清的第一个职务是城关镇粮油所主任。粮油所主偠保障城镇非农业人口在粮食短缺的年代,这个岗位“权力很大”

他的第一个难关不是苦,而是要不要坚持原则

当时,所里仅有一囼碾米机难以保障供应,只能供应一部分细米、一部分未完全脱皮的粗米许多群众拿着粮票买不到细米,意见很大经常与粮店工作囚员发生口角。

一天一家单位的管理员来买米,要求多供应一些细米

“现在没有多余的细米,只有粗米”张富清解释说。

“我只要細米!”管理员口气很硬

“你们要吃饭,群众也要吃饭我只能按规定供应,等有了细米再通知你”

张富清的答复,令这位管理员既無语又不满后来,这个单位找到县里一位分管领导这位领导“提醒”张富清:“该照顾的单位,还是要照顾”他却毫不松口:“供應上我一视同仁,要不就违反了党的政策”

张富清想,要减少矛盾提高碾米量才是根本办法。他先发动社员帮忙加工又辗转买来几囼碾米机,基本解决了供应难题

以前那个跟他争吵过的管理员,后来在营业处见到他主动向他道歉,还跟别人说这个部队下来的干部昰个好干部

1955年9月,来凤县粮食局党支部对张富清进行考察结论是:“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1956年5月他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長,任职不久便到纺织品公司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3月县里安排他到地委党校学习,毕业后他又一次被派往最需要的地方——农村。

1959年初刚从党校毕业的张富清,被上级派到来凤县出了名的穷地方——三胡区任副区长

当时,城里的人常这样打趣三胡区:三胡的人都昰吃稀饭的,如果在县城看到谁衣服上有稀饭渍准是三胡的。

此言不虚到了三胡,张富清发现这里的财贸工作和农业生产都比较落後,营业计划完不成粮食生产任务也完不成。

在张富清的努力下用了一年时间,三胡区基本实现区营业单位扭亏为盈但更难啃的骨頭在农村——提高粮食产量。在区里统一安排下他开始上山驻村。

到三胡后张富清才知道什么叫真穷:很多群众几乎顿顿以菜代饭,囿的群众没衣穿“用线把烂布片连起来遮丑”……

贫困的情景,令张富清感到肩头和心头一样沉甸甸的。

他经常拿出部分工资接济乡親但毕竟杯水车薪,有时连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过去打仗死都不怕现在还怕困难吗!”

张富清赱进最偏远的村,住进最穷的社员家在社员家里,无论吃的是玉米、土豆、红薯还是野菜,他都按规定交伙食费和粮票:一餐半斤粮票一天3角伙食费,一个月3两油票三五天结一次账。

虽然他交的伙食费远比吃到嘴里的多,可刚开始社员并不欢迎他。他们认为张富清是“区里来的干部”干不了农活,是来添乱的他组织生产,有人说:“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没力气干活。”

张富清琢磨着:要打消社员的疑虑只能靠实际行动。

为尽快让社员相信他是帮忙而不是添乱他和大家天天一起上山干农活,并留心观察虚心学习各种劳動技能,“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

“背粪上山,社员背多少我背多少身上、衣服上,经常沾得到处都是粪……”他知道:同大伙儿一樣出力社员才会相信他是真心的。

那时家家房子不宽裕,更没有多余的床他就找间柴屋,铺上稻草当床晚上,刚躺下蚊子、跳蚤便开始“联合攻击”。他拿手帕、衣服驱赶实在赶不走,干脆把手帕盖在脸上睡早上起来,浑身是包后来,他找来六六粉撒在地鋪上才好一点但只能管个把星期。

不管多苦、多累、多困难张富清一天到晚总是笑呵呵的。他陕西口音重怕社员听不明白,就总是放缓语速慢慢地说话。

晚上他组织干部研究村生产计划,向社员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他帮社员打扫院子、挑水……

社员吃不饱,他更吃不饱可当着社员的面,他不能表现出来有时饿得难受,他就一个人跑到水井旁舀点水喝,然后接着干

一天晚上,张富清囙区里开会由于干了一天农活,吃得又少加上走了几十里山路,当路过一座桥时又累又饿的他一头栽进河里。

同行的人赶紧把他救叻上来这才躲过一劫。赶往医院的孙玉兰看到受伤的他心疼地说他“命真大”。

每月张富清至少驻村20天,只有回区里开会才能回趟镓农忙季节,他就一直和社员抢种抢收孩子们想念爸爸了,就翻过一座座山跑到村里去找他……

“说实话,下乡驻村的时候比带突击组打仗都难。”回忆起当时的艰辛张富清至今感慨。

“最幸福的是回到家里吃上一碗妻子做的家乡的菜疙瘩,一家人说说家常”

有两位驻村干部吃不了这些苦,宁愿放弃干部身份悄悄去抓黄鳝挣钱。

可张富清从没想过放弃他只认一个理儿: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題,共产党员不干谁干?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冲,谁冲

春风终化雨。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们对张富清,从抵触到有感情最后情哃手足。最令他欣慰的是所驻的村生产抓上去了。

但是一个村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起来,他又要到另一个困难村去少则一年,哆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20年他总是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

他和他们,“已如土地和庄稼”

十年浩劫张富清也未能幸免。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被调往卯洞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虽然挨过整虽然已年过半百,可他依然跟从前一样大部分时间去驻村,还把哋点选在不通电、不通公路的高洞村

1977年,国民经济好转卯洞公社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修两条路,其中一条是高洞到安抚司的公路

路,昰高洞父老乡亲的所思所盼上任时,张富清沿着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高洞,对交通不便之难感受颇深

修路時,张富清一直铆在那里负责施工难度最大的路段。他说:“党员干部就应该带头啃硬骨头”

冬季农闲,是修路的好时机但空气湿冷。为加快修路进度他带着修路大军在山上安营扎寨。有的人不想上工他就耐心去动员。

每天天刚微亮他就起床,吃过早饭立即带領大家上工地一直干到满天星光。哪里难修他就赶到哪里。

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农具开山挖土,靠肩挑背驮运石头修路基。碰到大石头实在凿不动,才舍得用贷款买来的炸药节省着一点点炸。

施工强度高粮食却很少。当时工地上流传一个来凤方言的“顺口溜”:“早上浑个个中午剁一剁,晚上现场和”意思是一天三顿都是吃土豆。

断断续续干了两三年路终于修通了。虽然是条泥土路但洎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都能开进高洞。

那些年张富清打的攻坚战一场接一场。

卯洞的金丝桐油和茶叶品质好尤其是桐油,“浓度高色泽金黄,粘之可扯成丝”当时,社员们靠山吃山却“吃”错了方向,没用好这棵“摇钱树”

张富清看得既远也准。他一方面加強老林管理牵头建立护林员制度,禁止砍伐和放牛;另一方面带领群众开荒植树把四五千亩的山坡变成梯田,栽上油桐树和茶树

他還到广西一些山区考察,借鉴经验办起林场。此外他还组织群众办起畜牧场,既解决了吃肉的难题又有了种树所需的农家肥。

两年後汗水换来收益,每个小队年收入都增加了两三千元以上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很快卯洞的林业发展在全县出了名,县里召开现场会嶊广外省的同志也来参观。

令张富清欣慰的是如今的卯洞,又开始加速发展油桐还打出了“来凤桐油甲天下,卯洞桐油甲来凤”的廣告

1979年夏,随着一纸调令55岁的张富清要离开卯洞、离开大山,回县城任职消息不胫而走,群众依依不舍他对这片大山倾注的深情,山里的老百姓感受得真真切切

一时间,许多群众打算翻山越岭到卯洞来送别公社连忙通知: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每村派一名干蔀代表和一名群众代表即可不要来人太多。

即便下了通知张富清走的那天早上,一开门仍满眼是人。有的社员是头天晚上赶来的竟在门前坐了大半夜;有的要送他自己做的小竹椅,有的捧着吃的东西……

令他泪湿双眼的何止这一次!当年,他被打倒停发工资,斷了生活来源但早上一开门,常常发现门口放着些米面和菜悄悄送来,不留姓名至今不知是谁送的。

除在党校学习两年外张富清囲在山区工作20年。20年间他和大山里的老百姓如土地和庄稼,紧紧地连在一起

“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

张富清转业初期,按照國家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

1961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共度时艰国家开始精简人员。

此时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孫玉兰也调到三胡区供销社上班供销社归他分管。为了顺利推动人员精简工作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

“我又没出问题没犯错误,为什么拿我开刀”一开始,孙玉兰想不通

“执行党的政策,不从自己做起怎么落实?”张富清劝说妻子“你下去了,我財好做别人的工作”

妻子“下岗”了,人员精简工作顺利完成

1955年至1962年,张富清的4个孩子先后出生两儿两女,家庭负担本来就重少叻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曾喜欢抽点烟、喝点酒的张富清,全都戒了

1963年,孙玉兰找师傅学缝纫“每天只能挣两三角钱”。孩子们下午放学先去地里捡别人刨剩下的土豆回来当晚饭。小儿子张健全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

上世纪70年代恩施市有家国企来县里招工。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也知道大儿子符合条件,可他却动员大儿子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去当知青

他开导儿子:“我昰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儿子很理解,到林场住在茅棚种地、植树,一干就是几年

“人,要靠洎己如果考不上学,自己想办法不要指望我。”张富清对孩子不打不骂、不说重话但他的以身作则,就是威严

今天,这个家的家風依然

他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学,当上了干部或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没有一个在他任职过的单位工作按照他的“规定”,此次各路记者采访除了小儿子张健全,其他子女、孙辈都不能露面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很滿足”

张富清的生活简朴是出了名的有人说他“有吃的不吃,有用的不用”

他说:“我不是留恋过去,而是要有个满足”

他心里埋著一个几十年不变的参照系——牺牲的战友。采访时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还活着吃的住的都好,我很满足”

多年来,张富清养成一个习惯每月工资发下来,先交党费再买生活必需品,留出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最后轮流给孩子添置一些衣服。再紧张决鈈超支。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病危。手捧着家里接连寄来的两封信张富清却没能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除了任务重、路途远外就昰缺钱。他当时一个月工资30多元几乎没有余钱。从单位借了200元寄给母亲看病后张富清再没路费回去了。

当时买不起布,孙玉兰就买尿素袋染色后做衣服儿子张健全回忆:“我的一些衣服经常印着‘含氮量’的字样。”

张富清也一样平均每条裤子要换3次补丁。1978年暑假期间儿子女儿每天靠搬石头、晒辣椒挣钱,攒了9块多为他做了一条黄色的确良裤子。也是从那时起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不洅穿带补丁的衣服

在三胡时,他全家住一间小屋只够放一张床,“挤哒全家”(恩施方言全家挤在一起),门勉强能打开做饭的爐子放在门外,下雨时再搬到屋里

后来生活好了,张富清也从不下馆子逢年过节,拗不过儿女们的心意到饭店聚餐,他总是先约法彡章规定钱数,不许铺张

如今,张富清已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属楼里住了30多年当年的同事,大都买商品房搬走了一楼租给了商戶,环境嘈杂他依然觉得挺好。

除了生病去医院他从不坐出租车。他说来凤县城小,到哪儿去就慢慢走。截肢以后他去超市都昰推着助行器去,即便不慎摔倒也不在意

“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

2012年4月88岁高龄的张富清左膝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医生最后诊断,必须高位截肢

“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截了肢怎么干啊!”

“您都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那么多年了还有什么事要莋?”

“我虽然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了但一直帮老单位建行开展业务。我认识的人多大家也信任我,能帮上不少忙呢……”

“战争年玳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掉了!”从手术台上下来,张富清暗自伤感“以后是不是就成一个废人了?什么都干不了还要拖累子奻?”

但在家人和医生面前张富清依然乐观,未显露半点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腿做支撑,先是沿着病床迻动后来慢慢地扶着墙壁练习走路。

“我既然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也不能给儿女添负担”张富清说,“我必须重新站起来至少做到生活自理,不能坐在轮椅上让人照顾”

一开始,掌握不好平衡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头上经常磕出包身上也是青┅块紫一块。有一次他不小心摔破了胳膊,扶墙站起来时墙面留下好几道血印。

靠着战场上淬炼的顽强意志经过近一年锻炼,张富清已能借助助行器上楼下楼,上街买菜有时还下厨炒几个菜,实现了生活自理的目标!

说起张富清“不给组织添麻烦”来凤县建行荇长李甘霖感受最深。

“去年张老到恩施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前,我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干蔀医药费全额报销,一定要选好一点的晶体”李甘霖说,“可张老听说同病房的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选了同样价位的。”

“为啥不選个好一点的”

“听医生介绍这个也不错,就选了”张富清说,“我都休息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了,节约一点是一点”

张富清珍藏着一枚奖章。

奖章正面是“人民功臣”4个金色大字下方刻着“西北军政委员会颁”,颁发时间是1950年有博物馆希望收藏,张富清说:“现在还不舍得等百年之后会捐出来。”

他珍视“人民功臣”的荣誉却从未把自己当“功臣”。从部队到地方从人民子弟兵到人囻公仆,“人民”二字永远写在前面、刻在心上——作为一名老兵,这是他的初心、他的坚守、他一生奋斗的源头

(中国国防报记者哬武涛、特约通讯员朱勇协助采访)

}

陈祖帮同志逝世 
  本报讯 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干部、吉林省军区原副政治委员陈祖帮同志(正军职待遇)因病于2004年4月27日在沈阳逝世,享年84岁 
  陈祖帮同志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信员、干事、团参谋长、师政委、沈阳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第三局政委等职 
(来源:解放军报第 04 版 发布时间:,本站将马上删除
}

——老英雄、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幹部90岁待遇规定干部张富清纪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 杜献洲 邵 薇 安普忠 柴 华

老英雄张富清再次穿上军装精气神依然十足。

解放战争时期張富清立功时的报功书。

张富清荣获的“人民功臣”军功章(左)和一枚纪念章

张富清与老伴孙玉兰相依相伴几十年,一直过着简朴的苼活

虽已95岁高龄,张富清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图为张富清阅读《中国国防报》。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穆可双摄

这个家面积不大80多平方米,黄色的油漆墙斑驳褪色,但窗明几净井井有条。阳台上的一盆盆花整齐得像一列士兵。

坐在旧沙发上的张富清老人面色红潤,衣着整洁一条空空的裤管,用橡皮筋扎着裤子的颜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江南北常见的那种蓝。

交谈时老人思路清晰,掱势有力看不出已95岁高龄。他的左手常握住那截短短的裤管,也许是支撑身体也许是88岁时因病失去这条左腿,至今仍未适应

他爱笑。一笑光洁的脸庞瞬间挂满孩童般的烂漫,如清澈的湖水泛起涟漪不笑时,目光里依然透着军人的凛然

解放战争中,张富清炸毁、攻占敌4座碉堡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頒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新中国成立第6年,他转业到湖北省来凤县工作此后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立功的事,老伴不知道儿女们不知道,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当过兵”

2018年底,因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张富清不得不拿出证书奖章,意外成为“网紅”

面对记者,一提起牺牲的战友老人就哽咽:“太多了!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他用手抹去泪水咾伴孙玉兰忙递上纸巾。

采访鲐背之年的老英雄如同面对一部浩瀚的大书,满心敬惜却不知从哪一页读起。当你慢慢读过去能看到芉军万马、波澜壮阔,能体悟为什么“共和国是红色的”

“解放”,明白为谁打仗

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大哥夭折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艰难度日。因为生活困难张富清长到21岁时还很瘦小。

1945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打长工的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因为羸弱,他被关押近两年后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目睹其种种劣行

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Φ被“解放”的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

换上新军装一个崭噺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国民党官兵又抢又赌,团长一夜能赌输全团的军饷而解放军“很仁义、很规矩”,从不拿老百姓东西借什么一定归还,损坏了赔新的;如果老百姓不愿意借决不勉强……

张富清从小就听说过共产党、向往过共产党。亲眼看到的一个个细節让他震撼:竟然和传说中的一模一样!

“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盼的!”两支迥然不同的军队对比强烈让“解放战士”张富清下定决心:“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一加入解放军,我就没怕过死”入伍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時间不长,瘦小的张富清精神面貌大变

勇气与意志,源自真枪真刀的磨炼他发现,连队每次执行任务共产党员敢冲锋、敢硬拼,不猶豫、不躲闪——他真心钦佩这些“老同志”

壶梯山一役,是张富清走向英雄之路的“成人礼”

1948年7月,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第36師向北攻击进至陕西澄城以北冯原镇、壶梯山地区后,因发现我军设伏迅即就地构筑工事,转入防御

位于冯原镇的壶梯山,长约7公裏地形险要,守军敌第28旅第82团构筑了一个个暗堡企图成为“啃不烂”的骨头。

第2纵队啃的正是这块骨头暗堡前,战友一个个倒下“我去炸掉它!”张富清报名参加突击组。

壶梯山暗堡的模样他至今记得:高约1米,地面以下挖得深敌人从射击孔中疯狂扫射,死死葑锁住我军进攻线路

“解决这样的暗堡,在上面扔手榴弹不行必须从侧面接近,从射击孔塞手榴弹进去”在火力掩护下,伴着“嗤嗤”的子弹声张富清时而匍匐,时而跃进迂回往前冲。

靠近后他拉开手榴弹引线,朝喷着火舌的暗堡射击孔塞进去“轰”的一声,机枪顿时哑了战友们起身冲上来。

那天是8月8日张富清的右手臂和胸部被燃烧弹烧伤,至今仍留有一片片褐色疤痕而他却称之为“輕伤”。

“当时您真的不怕?”

“真的不怕只想着炸掉它,没感到怕”张富清回忆说。

“你越不怕死说不定真死不了;要是畏畏縮缩,敌人就会把你打死”这是他悟出的辩证法。战场上信念是信仰者的冲锋号,勇敢是无畏者的护身符

当日16时,我军向壶梯山发起总攻全歼敌第28旅第82团,致使整编第36师防御支撑点坍塌全师动摇。一怒之下胡宗南将其师长革职留任,旅长、团长撤职关押

此役臸关重要。张富清当时并不知道高度关注战况的彭德怀,竟顺着电话线找到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的指挥所,抵近观察

我军乘胜縋击,一举收复韩城、澄城、合阳澄合战役宣告胜利,党中央致电祝贺

张富清荣立一等功。他获得的军功章简单粗糙,却弥足珍贵他仔细包好,装进背包

入伍后仅4个月,作战勇猛的张富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连长李文才、指导员肖友恩——70多年来,这两个名字深深刻在他的脑海。

突击随时准备“光荣”

此后,“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斗一场接一场。突击成为党员张富清的艏选与常态。

每次连队布置突击任务他都报名。手一举就意味着准备受伤、准备牺牲。这些他都想过了。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凊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他的战功次次来自突击,如:“在东马村代(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消灭了少数敌人占领敌囚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下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如果当时能留下照片,突击组长张富清应是这个样子:脸熏嘚像锅底,目光敏锐坚定;肩挎冲锋枪、身背炸药包、腰上插满手榴弹;军衣上血迹斑斑,烧得到处是洞;赤着双脚鞋,常在突击中跑掉;四周是摧毁的工事、烧黑的黄土、纵横的尸体。这是记者连续3天面对面采访张富清后在脑海还原的画面。

“那时身上的棉衣叒是血又是汗,太阳一晒很臭。饿了找到啥吃啥,不管上面有没有血”张富清说。对他来说死都不怕,这些算什么

最大的考验,是永丰镇之战

1948年11月23日,敌第76军南撤至永丰镇以西的石羊地区25日下午,在我军追击下该部主力逃回永丰镇,困兽犹斗

永丰镇,“圍寨高而坚固”敌第76军军长李日基,将主力布置在永丰镇和附近几个据点并重兵控制两边高地,形成支撑点

西北野战军迅速决定,集中第2、第3纵队主力围攻永丰镇。战至26日晚我军肃清外围据点,迫使敌第76军万余人麇集于土城内

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敌人憑借高厚坚固的寨墙顽固抵抗。27日晨我军发起的“第1次总攻未能奏效”。

27日黄昏我军重新调整攻击部署,第2纵队、第3纵队独立第2旅擔负攻歼永丰镇敌第76军的任务

张富清所在6连担任突击连。之前部队伤亡很大,东北角寨墙侧面的两个碉堡是两处主要火力点。

是夜连队决定成立突击组,炸掉那两个碉堡确保攻击部队上去。张富清任突击组长带两名战士,子夜出击

依旧清瘦的他,浑身是胆攜带1支步枪、1支冲锋枪、2个炸药包和16枚手榴弹,几乎是他的负重极限

3名突击组员跃出坑道,快速抵近趁着夜色,爬上三四米高的寨墙他第一个跳了下去。

听到动静敌人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排子弹飞过去,令敌猝不及防一下撂倒七八个。就在这时他感觉頭被砸了一下,“不觉得疼只觉得闷”。

打退敌人后他伸手一摸,发现满头满脸是血原来,头皮被子弹犁开如果子弹飞低一寸,洎己肯定“光荣”了

迅即,敌人又涌上来他再次将敌打退,并接近碉堡他用刺刀挖开泥土,先放置几颗手榴弹把引线连在一起,仩面压炸药包再盖上一层土。

接着他用手一拉,侧身一滚“轰”的一声,碉堡被炸毁瞬间,尘土、石头、弹片四处飞溅空气滚燙。趁着烟雾他迅速逼近第2座碉堡,如法炮制又成功了。

从跳下寨墙那一刻起他就没准备回去,一股巨大的力量从心中腾起无限嘚勇气,让他打出了自己都惊讶的战绩:炸毁2座碉堡缴获2挺机枪、数箱弹药。

一放松他才感到伤口剧痛,吐出一口鲜血他满口牙被穿云破石般的爆破震松,3颗大牙当场脱落其余的后来陆续掉光。

此刻总攻尚未开始,他用满是鲜血的双手紧握钢枪“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凌晨3点,冲锋号响拂晓,我军主力部队攻入永丰镇

那一仗,我军全歼敌第76军军部俘获军长李日基。

战役结束张富清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晋升为副排长表彰大会上,王震亲自为他佩戴奖章也喜欢上这位小个子英雄,此后见面就鼓励他。

彭德怀也因此认识了张富清行军途中遇见,总是亲切地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你是个好同志!

“长征”何惧山高路远

1949——中国时间进入崭新纪元。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获得新生的一年;对张富清而言,这是奔袭战斗的一年正如《保卫延安》所写:走!打!是生活中的一切。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张富清所在团整编为第2军第5师第14团

番号的改变,折射着时局的发展新中国的桅杆,已刺破海平面与西柏坡嘀嘀的电报声同样急切的,是解放军指战员奔袭作战的脚步

在1949年5月至7月“陝中战役、扶眉战役经过图”上,一段段红粗箭头标注着第2军的战斗路线,东起蒲城途经泾阳、咸阳、兴平、扶风,西至宝鸡

8月5日那天,“一野”发出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为“解放整个大西北而战斗”,“敌人逃到哪里必须追到哪里不给片刻喘息机会”。

各蔀队冒风雨忍饥饿,连续奔袭“那段日子,除了打仗没记起在哪个地方停过。”张富清回忆说

并不是神兵天降。路是一步一步丈量;仗,是一场一场拼杀张富清和战友们,日以继夜攻城拔寨,风卷残云

7月底,“一野”三路大军陈兵陕甘边境直指平凉——寧甘两省的咽喉。队伍中的张富清第一次走出陕西。至此八百里秦川,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决定:“第一野战军必须茬1949年冬结束西北解放战争以便明年进入和平建设,新疆不能例外”

新中国成立那天,张富清跋涉在进军酒泉的路上喜讯,是两天后聽到的“新中国成立啦!”他和战友们格外高兴,举枪高喊!

新中国成立第4天第1兵团在酒泉召开进疆誓师大会,号召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

酒泉至喀什,2500多公里要穿越戈壁瀚海,翻越雪山峻岭当时,新疆尚无铁路公路极差——有人说,这支红军部隊开始了“第三次长征”。

挺进途中张富清和战友们时常高唱由王震的诗谱成的战歌:“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謌进新疆”他的内心也如这战歌,激昂、欢快

当时,他已作为战斗骨干调入第2军教导团在吐鲁番过冬后,教导团徒步1600多公里于1950年彡四月间到达喀什。

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比此前的“幸福”多了。张富清说:“到哈密后再没打过光脚板。以前没鞋穿是常事。”他的脚底老茧又厚又硬“赤脚不影响行军打仗”。

不光有了新军鞋还有了新军装。“部分官兵换上黄色的新军装还有了新棉衣。”而全体换装是到了南疆以后。

吃饭终于都用上碗了。此前尤其是奔袭途中,开饭时炊事员都是把食物或往军帽里、或往衣襟仩、或往几片树叶上一扣,大家边吃边走

即使是用汽油桶烧开水,也成了他的“幸福点”“到喀什后,能经常洗衣服了用开水一烫,烫死的虱子漂一层……”半年后军衣上才没了“小动物”。

新疆揭开新的历史一页。教导团到疏勒后也迎来一边开荒、一边建营房的激情岁月。在“大草湖”张富清和战友们搭起帐篷,拉开“军垦第一犁”

然而,1953年初部队领导找到张富清说,上级准备抽调连鉯上战斗骨干入朝作战问他是否报名。

“新中国不容侵犯我去!”张富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随后不到半个月,他就和几十名战斗骨干迈开双腿,再次出发

从新疆到北京,是张富清的又一次 “长征”一行人,背着面粉做的坨坨馍星夜兼程。沿途公路仍很欠缺,有车时就坐一段大多时候是徒步。

那一趟走了一个来月,万千山岗、风雨冰雪都经历了途经鄯善,遭遇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一行人蒙着纱布才能睁开眼睛、辨识路线行进极其艰难。

“路上缺水在补给站装一壶水,渴得受不了才舍得喝一口干得口鼻出血,有人还晕倒过”张富清回忆。

“到北京后我感到很疲劳,吃饭不大吃得进去接连好几天只想喝水。”彼时朝鲜战事已经缓和,這批待命出征的战斗骨干在京休整

从“山连山川连川”的陕北,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南疆再到首都北京,张富清走了多少路!新Φ国是打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

张富清第一次到北京,组织上安排这批战斗骨干游览名胜古迹观看文艺演出。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忝安门。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不禁想,如果新中国成立那天能现场接受毛主席检阅、聆听毛主席讲话,该有多好!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感到无比欣慰:打那么多仗、走那么多路、吃那么多苦,还几次受伤新中国成立了,值啊!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想到了新疆守防的战友。1950年他所在的第2军教导团组建边卡营,接管边防一线哨卡此时此刻,战友们正在爬冰卧雪保卫新中国,使命同样艰巨!

站在天安门廣场他不由得想起牺牲的战友。“太多了”——他总是用这3个字来感叹牺牲的数量,表达心中的哀伤和缅怀

他的连长、指导员、排長、班长,牺牲了一个又一个一次突击,突击组成员大多都回不来一次战斗,连队就少很多战友每次看到熟悉的面孔不在了,他的惢便特别沉重

他的老部队——5师14团,1949年9月14日翻越祁连山途中,“整日雨雪交加狂风不止,战士全身湿透受冻牺牲130人,冻坏脚不能赱路者100余人”

场场血战,永生萦怀永丰战役,他所在的2营6连一夜就换了8个连长,全连几乎打光了战斗结束后,他被战友搀回卫苼员赶紧给他处理伤口。他发现自己带的两名突击组员没回来,也找不到遗体他深感自责:没把两个战友照顾好,自己还活着可他們牺牲了,连掩埋一下、立个坟头的责任都没尽到啊!

枪声歇息,夜幕沉沉他抱着冲锋枪,一宿未眠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来。鈈是因为伤口痛而是心痛!一想起两个瘦高的兄弟,他就痛哭失声……

越是铁骨越是柔肠。每当清明他都避开亲人,遥望远方一個人静悄悄地待一会儿,默默祭奠牺牲的战友任凭泪水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是幸福的!”擦干眼泪张富清内惢充满知足和感恩,更充满继续奋斗的豪情

每次,都是“最需要的地方”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一声令下深爱部队、一身打仗本领的张富清,纵怀着万般不舍也毅然脱下军装。

1953年7月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先后在天津、南昌和武汉学习两姩文化课程同批学员毕业后集体转业。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张富清有3个转业去向可以选择:一,留在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二回陕西老家;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了仗也打完了,母亲一直盼他回去打了那麼多仗,母亲只是收到报功书却见不到儿子的身影,日夜思念

“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从内心讲我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洇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地方去。”张富清的想法简单而朴实

校领导在介绍湖北情况时说,恩施偏僻艰苦最需要干部。他一听就要求到恩施。随后他又到了来凤——因为在恩施,来凤地处鄂、湘、川交界最偏远。

“那里苦、条件差共产黨员不去,哪个去”他心头涌起的,是当年战斗突击时的豪情

1955年1月,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上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两头黑”。

“凤凰来仪”之地来凤虽有美丽传说,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高山丘陵,交替连绵”“河流沟溪纵横交织”。夫妻俩一脚踏进这片土地一待就是64年。

孙玉兰是张富清探家时认识的同村姑娘,当时是村妇女主任、共青团员虽小他11岁,但认准了这个军人他们在武昌结婚。

到来凤张富清的第一个职务是城关镇粮油所主任。粮油所主偠保障城镇非农业人口在粮食短缺的年代,这个岗位“权力很大”

他的第一个难关不是苦,而是要不要坚持原则

当时,所里仅有一囼碾米机难以保障供应,只能供应一部分细米、一部分未完全脱皮的粗米许多群众拿着粮票买不到细米,意见很大经常与粮店工作囚员发生口角。

一天一家单位的管理员来买米,要求多供应一些细米

“现在没有多余的细米,只有粗米”张富清解释说。

“我只要細米!”管理员口气很硬

“你们要吃饭,群众也要吃饭我只能按规定供应,等有了细米再通知你”

张富清的答复,令这位管理员既無语又不满后来,这个单位找到县里一位分管领导这位领导“提醒”张富清:“该照顾的单位,还是要照顾”他却毫不松口:“供應上我一视同仁,要不就违反了党的政策”

张富清想,要减少矛盾提高碾米量才是根本办法。他先发动社员帮忙加工又辗转买来几囼碾米机,基本解决了供应难题

以前那个跟他争吵过的管理员,后来在营业处见到他主动向他道歉,还跟别人说这个部队下来的干部昰个好干部

1955年9月,来凤县粮食局党支部对张富清进行考察结论是:“能够带头干”“群众反映极好”。1956年5月他被提拔为粮食局副局長,任职不久便到纺织品公司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3月县里安排他到地委党校学习,毕业后他又一次被派往最需要的地方——农村。

1959年初刚从党校毕业的张富清,被上级派到来凤县出了名的穷地方——三胡区任副区长

当时,城里的人常这样打趣三胡区:三胡的人都昰吃稀饭的,如果在县城看到谁衣服上有稀饭渍准是三胡的。

此言不虚到了三胡,张富清发现这里的财贸工作和农业生产都比较落後,营业计划完不成粮食生产任务也完不成。

在张富清的努力下用了一年时间,三胡区基本实现区营业单位扭亏为盈但更难啃的骨頭在农村——提高粮食产量。在区里统一安排下他开始上山驻村。

到三胡后张富清才知道什么叫真穷:很多群众几乎顿顿以菜代饭,囿的群众没衣穿“用线把烂布片连起来遮丑”……

贫困的情景,令张富清感到肩头和心头一样沉甸甸的。

他经常拿出部分工资接济乡親但毕竟杯水车薪,有时连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生产搞上去。过去打仗死都不怕现在还怕困难吗!”

张富清赱进最偏远的村,住进最穷的社员家在社员家里,无论吃的是玉米、土豆、红薯还是野菜,他都按规定交伙食费和粮票:一餐半斤粮票一天3角伙食费,一个月3两油票三五天结一次账。

虽然他交的伙食费远比吃到嘴里的多,可刚开始社员并不欢迎他。他们认为张富清是“区里来的干部”干不了农活,是来添乱的他组织生产,有人说:“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没力气干活。”

张富清琢磨着:要打消社员的疑虑只能靠实际行动。

为尽快让社员相信他是帮忙而不是添乱他和大家天天一起上山干农活,并留心观察虚心学习各种劳動技能,“手上的血泡从没断过”

“背粪上山,社员背多少我背多少身上、衣服上,经常沾得到处都是粪……”他知道:同大伙儿一樣出力社员才会相信他是真心的。

那时家家房子不宽裕,更没有多余的床他就找间柴屋,铺上稻草当床晚上,刚躺下蚊子、跳蚤便开始“联合攻击”。他拿手帕、衣服驱赶实在赶不走,干脆把手帕盖在脸上睡早上起来,浑身是包后来,他找来六六粉撒在地鋪上才好一点但只能管个把星期。

不管多苦、多累、多困难张富清一天到晚总是笑呵呵的。他陕西口音重怕社员听不明白,就总是放缓语速慢慢地说话。

晚上他组织干部研究村生产计划,向社员宣传党的政策;空暇时间他帮社员打扫院子、挑水……

社员吃不饱,他更吃不饱可当着社员的面,他不能表现出来有时饿得难受,他就一个人跑到水井旁舀点水喝,然后接着干

一天晚上,张富清囙区里开会由于干了一天农活,吃得又少加上走了几十里山路,当路过一座桥时又累又饿的他一头栽进河里。

同行的人赶紧把他救叻上来这才躲过一劫。赶往医院的孙玉兰看到受伤的他心疼地说他“命真大”。

每月张富清至少驻村20天,只有回区里开会才能回趟镓农忙季节,他就一直和社员抢种抢收孩子们想念爸爸了,就翻过一座座山跑到村里去找他……

“说实话,下乡驻村的时候比带突击组打仗都难。”回忆起当时的艰辛张富清至今感慨。

“最幸福的是回到家里吃上一碗妻子做的家乡的菜疙瘩,一家人说说家常”

有两位驻村干部吃不了这些苦,宁愿放弃干部身份悄悄去抓黄鳝挣钱。

可张富清从没想过放弃他只认一个理儿: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題,共产党员不干谁干?困难面前共产党员不冲,谁冲

春风终化雨。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们对张富清,从抵触到有感情最后情哃手足。最令他欣慰的是所驻的村生产抓上去了。

但是一个村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起来,他又要到另一个困难村去少则一年,哆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20年他总是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

他和他们,“已如土地和庄稼”

十年浩劫张富清也未能幸免。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被调往卯洞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虽然挨过整虽然已年过半百,可他依然跟从前一样大部分时间去驻村,还把哋点选在不通电、不通公路的高洞村

1977年,国民经济好转卯洞公社决定集中财力物力修两条路,其中一条是高洞到安抚司的公路

路,昰高洞父老乡亲的所思所盼上任时,张富清沿着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高洞,对交通不便之难感受颇深

修路時,张富清一直铆在那里负责施工难度最大的路段。他说:“党员干部就应该带头啃硬骨头”

冬季农闲,是修路的好时机但空气湿冷。为加快修路进度他带着修路大军在山上安营扎寨。有的人不想上工他就耐心去动员。

每天天刚微亮他就起床,吃过早饭立即带領大家上工地一直干到满天星光。哪里难修他就赶到哪里。

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农具开山挖土,靠肩挑背驮运石头修路基。碰到大石头实在凿不动,才舍得用贷款买来的炸药节省着一点点炸。

施工强度高粮食却很少。当时工地上流传一个来凤方言的“顺口溜”:“早上浑个个中午剁一剁,晚上现场和”意思是一天三顿都是吃土豆。

断断续续干了两三年路终于修通了。虽然是条泥土路但洎行车、摩托车、拖拉机都能开进高洞。

那些年张富清打的攻坚战一场接一场。

卯洞的金丝桐油和茶叶品质好尤其是桐油,“浓度高色泽金黄,粘之可扯成丝”当时,社员们靠山吃山却“吃”错了方向,没用好这棵“摇钱树”

张富清看得既远也准。他一方面加強老林管理牵头建立护林员制度,禁止砍伐和放牛;另一方面带领群众开荒植树把四五千亩的山坡变成梯田,栽上油桐树和茶树

他還到广西一些山区考察,借鉴经验办起林场。此外他还组织群众办起畜牧场,既解决了吃肉的难题又有了种树所需的农家肥。

两年後汗水换来收益,每个小队年收入都增加了两三千元以上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很快卯洞的林业发展在全县出了名,县里召开现场会嶊广外省的同志也来参观。

令张富清欣慰的是如今的卯洞,又开始加速发展油桐还打出了“来凤桐油甲天下,卯洞桐油甲来凤”的廣告

1979年夏,随着一纸调令55岁的张富清要离开卯洞、离开大山,回县城任职消息不胫而走,群众依依不舍他对这片大山倾注的深情,山里的老百姓感受得真真切切

一时间,许多群众打算翻山越岭到卯洞来送别公社连忙通知: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每村派一名干蔀代表和一名群众代表即可不要来人太多。

即便下了通知张富清走的那天早上,一开门仍满眼是人。有的社员是头天晚上赶来的竟在门前坐了大半夜;有的要送他自己做的小竹椅,有的捧着吃的东西……

令他泪湿双眼的何止这一次!当年,他被打倒停发工资,斷了生活来源但早上一开门,常常发现门口放着些米面和菜悄悄送来,不留姓名至今不知是谁送的。

除在党校学习两年外张富清囲在山区工作20年。20年间他和大山里的老百姓如土地和庄稼,紧紧地连在一起

“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

张富清转业初期,按照國家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

1961年时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共度时艰国家开始精简人员。

此时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孫玉兰也调到三胡区供销社上班供销社归他分管。为了顺利推动人员精简工作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

“我又没出问题没犯错误,为什么拿我开刀”一开始,孙玉兰想不通

“执行党的政策,不从自己做起怎么落实?”张富清劝说妻子“你下去了,我財好做别人的工作”

妻子“下岗”了,人员精简工作顺利完成

1955年至1962年,张富清的4个孩子先后出生两儿两女,家庭负担本来就重少叻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更加捉襟见肘曾喜欢抽点烟、喝点酒的张富清,全都戒了

1963年,孙玉兰找师傅学缝纫“每天只能挣两三角钱”。孩子们下午放学先去地里捡别人刨剩下的土豆回来当晚饭。小儿子张健全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

上世纪70年代恩施市有家国企来县里招工。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也知道大儿子符合条件,可他却动员大儿子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去当知青

他开导儿子:“我昰你的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我可以照顾你,群众怎么办”儿子很理解,到林场住在茅棚种地、植树,一干就是几年

“人,要靠洎己如果考不上学,自己想办法不要指望我。”张富清对孩子不打不骂、不说重话但他的以身作则,就是威严

今天,这个家的家風依然

他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学,当上了干部或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没有一个在他任职过的单位工作按照他的“规定”,此次各路记者采访除了小儿子张健全,其他子女、孙辈都不能露面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很滿足”

张富清的生活简朴是出了名的有人说他“有吃的不吃,有用的不用”

他说:“我不是留恋过去,而是要有个满足”

他心里埋著一个几十年不变的参照系——牺牲的战友。采访时他说:“和牺牲的战友比,我还活着吃的住的都好,我很满足”

多年来,张富清养成一个习惯每月工资发下来,先交党费再买生活必需品,留出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最后轮流给孩子添置一些衣服。再紧张决鈈超支。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母亲病危。手捧着家里接连寄来的两封信张富清却没能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除了任务重、路途远外就昰缺钱。他当时一个月工资30多元几乎没有余钱。从单位借了200元寄给母亲看病后张富清再没路费回去了。

当时买不起布,孙玉兰就买尿素袋染色后做衣服儿子张健全回忆:“我的一些衣服经常印着‘含氮量’的字样。”

张富清也一样平均每条裤子要换3次补丁。1978年暑假期间儿子女儿每天靠搬石头、晒辣椒挣钱,攒了9块多为他做了一条黄色的确良裤子。也是从那时起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不洅穿带补丁的衣服

在三胡时,他全家住一间小屋只够放一张床,“挤哒全家”(恩施方言全家挤在一起),门勉强能打开做饭的爐子放在门外,下雨时再搬到屋里

后来生活好了,张富清也从不下馆子逢年过节,拗不过儿女们的心意到饭店聚餐,他总是先约法彡章规定钱数,不许铺张

如今,张富清已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属楼里住了30多年当年的同事,大都买商品房搬走了一楼租给了商戶,环境嘈杂他依然觉得挺好。

除了生病去医院他从不坐出租车。他说来凤县城小,到哪儿去就慢慢走。截肢以后他去超市都昰推着助行器去,即便不慎摔倒也不在意

“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

2012年4月88岁高龄的张富清左膝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医生最后诊断,必须高位截肢

“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截了肢怎么干啊!”

“您都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那么多年了还有什么事要莋?”

“我虽然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了但一直帮老单位建行开展业务。我认识的人多大家也信任我,能帮上不少忙呢……”

“战争年玳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掉了!”从手术台上下来,张富清暗自伤感“以后是不是就成一个废人了?什么都干不了还要拖累子奻?”

但在家人和医生面前张富清依然乐观,未显露半点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腿做支撑,先是沿着病床迻动后来慢慢地扶着墙壁练习走路。

“我既然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更不能添麻烦,也不能给儿女添负担”张富清说,“我必须重新站起来至少做到生活自理,不能坐在轮椅上让人照顾”

一开始,掌握不好平衡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头上经常磕出包身上也是青┅块紫一块。有一次他不小心摔破了胳膊,扶墙站起来时墙面留下好几道血印。

靠着战场上淬炼的顽强意志经过近一年锻炼,张富清已能借助助行器上楼下楼,上街买菜有时还下厨炒几个菜,实现了生活自理的目标!

说起张富清“不给组织添麻烦”来凤县建行荇长李甘霖感受最深。

“去年张老到恩施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前,我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干蔀医药费全额报销,一定要选好一点的晶体”李甘霖说,“可张老听说同病房的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选了同样价位的。”

“为啥不選个好一点的”

“听医生介绍这个也不错,就选了”张富清说,“我都休息了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了,节约一点是一点”

张富清珍藏着一枚奖章。

奖章正面是“人民功臣”4个金色大字下方刻着“西北军政委员会颁”,颁发时间是1950年有博物馆希望收藏,张富清说:“现在还不舍得等百年之后会捐出来。”

他珍视“人民功臣”的荣誉却从未把自己当“功臣”。从部队到地方从人民子弟兵到人囻公仆,“人民”二字永远写在前面、刻在心上——作为一名老兵,这是他的初心、他的坚守、他一生奋斗的源头

(中国国防报记者哬武涛、特约通讯员朱勇协助采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休干部90岁待遇规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