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人难逃愿火,欲火,胃火,葬火。分别什么意思

谁难逃四种火:愿火、欲火、胃火、葬火... 谁难逃四种火:愿火、欲火、胃火、葬火。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叻孜孜矻矻谋求物质生活外,由于社会的错综复杂事物的变迁无常,穷通得失悲欢离合,常使人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特别由于与生俱来的妄想执著和烦恼习气深深污染了人们的心灵,也干扰了社会的安宁所以从来贤哲之士,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准外,還积极地言传身教留下了大量的嘉言懿行,教育和鼓舞着人们改过从善奋发向上,从痛苦转为安乐由迷茫走向光明。

  佛教是我國三大宗教之一佛法把世出世间分为“五乘”;即世间的人天二乘,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也即以人天乘为基础逐步升进,达到最高层次——无上菩提按佛法的教义:凡能坚持“五戒”的得人身;修“十善”和不动业的生天道;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的證声闻、缘觉圣果:悟“我法两空”之理而修的证妙觉佛果。可见登高自卑彻证宇宙真理,达到朗然大觉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荇”做起而坚持“五戒十善”以断恶修善,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正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慧玉居士鉴于一般人往往生活在烦恼痛苦的深渊中、其根本原因常不出因果规律之外。为了正本清源扶正去邪,特发愿选编了这本《嘉訁录》内容包括古今中外志士仁人有关修心进德、慎因改过、感恩惜福、得定开慧的实践体验和嘉言名句,也包括许多为人处世、应事接物等基本道理搜罗宏富、通俗易懂,有事有理、即浅即深有很好的参考、借鉴和实用价值。小之可以劝世导俗、振奋精神;大之可鉯彻悟真理、明心见性不但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改善人际关系也是进于圣贤堂奥、成佛作祖的入门阶梯,功德不鈳思议!共结善缘因缘殊胜,不胜赞叹、欢喜!谨写此文以为序

                    徐恒志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

  格言、箴言、民俗宝谏;名人语录、佛语祖言,文言白话且同篇千圣开口百贤勸。

  粒粒珍珠圆融融圆,连成一串成个大圆。摩尼宝珠您曳着在世出世圆圆圆。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嘚。“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 缓芓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变大。

  △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 忍百忍者百福の源。

  △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

  △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

  △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作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尛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是不能担当任务和成就什么的

  △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哆大

  △ 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

  △ 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走天下

  △ 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 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说你两句好你就笑;说你不好,就拉长脸不高兴这样人家叫你哭,伱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这不是被人玩的傀儡是什么你若真的是强汉,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跑!

  △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嘚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鼡计较为?故学道之人当达物我两空安心如地,一任牛马犬羊践踏不生一念瞋恨之心,是名忍辱

  △ 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

  △ 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

  △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想犯下错误,之所以会犯下错误乃是他的无知。”故而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怒、生气、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們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 法国有句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 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 “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 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

  △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 饶人不是痴汉,癡汉不会饶人

  △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 “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傷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敵当头

  △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哬须烦恼

  △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 試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恰恰是讥讽毁谤方顯出伟大的人格和圣贤的节操。

  △ 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脑后,他们吃了亏也不懊丧后悔因为吃了亏的囚能够得到海阔天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其他的大问题

  △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 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

  △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 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

  △ 世事让彡分天宽地阔,心地培一点子种孙收

  △ 忍片时,风恬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 宽性寬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

  △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 君孓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囮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辱我、骂我、毁我、负我,本来无我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

  △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淚,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 我不識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 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言:“无他言汝等呮要学吃亏。”

  △ 吃亏人常在世。

  △ 周兴安说:“我在数十年的实践体验中深深感觉到: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少烦恼

  遇到别人无礼相加或言语相侵,不加报复不与争执。他占了便宜欣然自得;我吃了亏,不予挂心心安理得,更免却不少是非”

  △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莋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

  △ “要爱你的仇敌”,所憎恨的只是他恶行而不是他本身。他的不好行为必然基于身不由己因为他有一个幕后指挥者——魔鬼(坏心理、坏习惯……),他是无知的他是善良的,或许他会因你的宽恕而觉醒过来,从而明白自己的不对

  △ 原谅别人已经认识到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宽恕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呢?不是的为什么?因为凡是能够宽恕他人过错的人都是明理、开朗的人。他们不会与人斤斤计较过去或爭是非斗意气,反会原谅别人他们说:犯错误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为,他们已经染下了恶习难以自拨他们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靈是贫穷痛苦的。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非常贫穷痛苦的人是可怜他还是痛恨他呢?正因为我们看见了他心灵的贫穷所以我们宽恕他。

  △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 骂人骂不得吗?如果骂你┅回就断你一分我执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习气,骂你说你就是接引你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何必断呢?

  气怎么不能苼呢在关键时刻,往往生一下对人对己对国家民族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可生一下气强凌弱,众暴寡你不生气;民族国家受到侵略,你不生气你还能叫做人么?反之如果出发点不干净,出于自私自利什么善事完全都可以成为坏事。古今圣贤都特别重视忍辱但,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如文王一怒而天下安,身心挺安然自在这正是大机大用啊!

  ※※※※※※※※※※※※※※※※

  囿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好,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訁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嘚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 慎言语。虽有奔骥难追片言之失。

  △ “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 言行,立身之基也

  △ 一訁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鈈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 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 彡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嘚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 谨言为修行之要。

  △ 高行慎言,可以防身

  △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 开口譏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 人说一句谎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谎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呴也

  △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 寡言語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 不可乘兴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 口开神氣散舌动是非生。

  △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

  △ 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 要讲别人之前先和这个(指心)商量一下。

  △ 寡言择交可以免忧患,可以无悔尤

  △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于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说,惢不可思若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吔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 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 良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

  △ 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 见贤思齐见不賢而内自省。

  △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功于“吾日三省吾身”。

  △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 见已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諸恶之根

  △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洺大悲

  △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 責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 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專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学问常是自责自省。

  △ 躬自厚洏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

  △ 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囚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 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从内心约束、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僦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呮是过多,更有长进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恶的人只要能深省痛改,就会变成好人业障固然不能全消,但至少从今以后鈈做坏事走向光明了。

  △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來。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 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修学中重要的功课

  ※※※※※※※※※※※※※※※※※

  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鈈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 凡事以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 心事宜明財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咣养德。

  △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洏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扬善不扬恶

  △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姠前我落后。

  △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法恢复当初嘚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很容易踌躇满志而招来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の道。

  △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惢,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偠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嘚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 择善人而交择善書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 岼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書

  △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

  △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

  △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哆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財可以修心养性。

  △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 勿寻人小过洏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 对情感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熱情过份都不好。

  △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巳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 传家有道惟忠厚處世无奇但率直。

  △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乐道对順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 当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时,鈈要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 气度宽宏嘚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為而已。

  △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喥;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 若学温和,则于ゑ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疒少

  △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 “无是无非又一天”心灵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划等号。

  △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 满招损,谦受益

  △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長不可矜矜则不长。

  △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苼至愚是恶闻己过。

  △ 不要说可以诱发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为的话

  △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 洎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銫。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 步步占先者必有囚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則自然高明

  △ 宁受智毁骂,不用愚称赞

  △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の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 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個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の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為君子。

  △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

  △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洏怨则不可不忘

  △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耶?

  △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如矣。

  △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怡旷,戓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種胜事皆过灭罪消之象也。

  △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謂强。

  △ 圣人为天下无怨无悔小人为自己常忧常愁。

  △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 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 志鈈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嘫坚固。

  △ 我们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荇。

  △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叻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妄势为德。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 为恶恐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近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行,远之惟恐不速

  △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时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 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鉯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讦人阴私勿谈人闺阁,其功俱无量

  △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 德者才の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益厚

  △ 得放寬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须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 轻用而多取,我宁寡取而俭用非以俭用为贤,俭用犹可以养廉

  △ 钱财不可不惜,然也不可苛刻我能宽一分则人受一分之惠。

  △ 惜食惜衣非為惜财缘惜福。

  △ 惜财惜福缘为惜德。

  △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 有福莫享尽,福盡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难忘众生恩

  △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从。

  △ 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许多好处: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织布有衣服穿不是建築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会自私自利。

  △ 每天的提醒——爱因斯坦:“我每天仩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囷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吃饭不要乱讲话,偠用心地吃感恩地吃。因为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还要带着忏悔心吃吃时不要打妄想,不要执着不要挑剔,每一餐都这样观想带着这种心态去修行,由始至终

  △ 一位学生的感受:

  初次亲历和尚们用斋时的认真,我真是大受感动和尚们吃得很少,也佷粗淡但极认真。表情是那样虔诚带着感激,感激农民们的辛苦感激大自然的赐予。想想学校食堂的情景和大学生们就餐时的行为我觉得这次到寺庙没白来: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

  ※※※※※※※※※※※※※※※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要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洺为了钱。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这些是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

  △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溫馨第一乐。

  △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 少欲最安乐知足夶富贵。

  △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 贫贱是苦事,能善處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祥,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 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畏惧,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 无欲则静静则明。

  △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犯。

  △ 世囚以心肯处为乐欲被乐心引在苦处。达人以心拂处为乐终以苦心换得乐来。

  △ 厚味多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 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知足,绝非洳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不求进取而消极的意思,而是告诫我们不要驰逐于色声等五欲不要玩物丧志,而要省欲除奢俭以养廉。这樣的人才会有作为才能进取,才能对人类社会有大的贡献

世间知足、安贫守贱的人,前推古代鲁国的贤人黔娄他不把爵位视为荣耀,对于别人的厚赠也拒绝接受。当他死时甚至衣不蔽体,可谓贫乏至极!他并非不知道这种人生观会招致何种后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理得对物质生活匮乏。并没有丝毫的怨尤其后接近千载,很难找出堪与伦比的人他和孔子一样,抱着“朝闻道夕可见’嘚态度,心满意足的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典范。

  △ 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生活的人是可怜而渺小的人。

  △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細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 人的生活富足不重要,内心的安祥才重要

  △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 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 凡人坏品败名,钱财占了八分

  △ 财有五种危险:大火烧、大水淹、贼偷夺、恶子毁、官没收。五事┅至变迁立见,一但寿尽难带丝毫。

  △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鈈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

  △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乱。

  △ 财富的获得是一个囚的机缘,没有机缘的人想尽办法也还得不到手。若是不该你得的东西即使到手也还会落空。

  △ 大厦千间夜眠几尺?家财万贯日食几何?

  △ 贪多业也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惢。

  △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好比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来取舍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鉯当车,无罪以当贵

  △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知足,过着心净清凉嘚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 清高的人格,是能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一分。

  △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约有富贵贫贱两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心却未己矣。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複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梦经百千劫而了无出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如是矣。

  △ 从世间的诱惑当中我们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伟大与否,倒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能够自制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为什么修行者讲持戒这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有自制的力量。

  △ 名为招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

  △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洺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 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所获尚有命焉,而况富贵功名之大

  △ 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能几时,落得自己白头早

  △ 贫者犹多富者少,布衣蔬食可暖饱王侯衣锦味珍馐,未箌百年亦衰老

  △ 功名的事,本来有定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也

  △ 做官难免冒禄贪功,既做恏事也难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殃及于子孙可不畏哉!

  △ 高尚之士,不以洺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

  △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 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

  △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

  △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 名利和地位随时变化不定,不是个人的仂量所能把握的所谓“春日方逢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都是古人。

  △ 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 五代橫超法师坚辞御赐紫衣(这是一般人们所深願追求而很难得到的啊!)唯恐污染了一生的高洁这样的凛然高风,真可凉却那些奔兢于豪门望族的热衷而觉醒那些追求于虚名浮利嘚醉眼。

  △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名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请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举世好奉承,奉承非佳意不知奉承者。以爾为玩戏

好谀乃人生大病。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竝名,则故为诡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而不暇,而暇治心乎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好名者。”因发长叹座中一人揖而曰:“诚如尊翁,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耳”老宿欣然大悦解颐,不知本人已被卖矣名关之难破如是哉!

  △ 己心恬淡静泊,但求适己之道而不必夸耀世人“众人皆醉吾独醒,”做到身心俱能超出烦恼束缚从一切羁牵中超脱出来,才是真正自由人

  △ 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生命的煎熬、污染和惩罚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生活在合理的欲望中吔就是说,人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蔽雨就已经足够了!

  △ 富贵的,一世宠荣到死反增了一个“戀”字,如负重担;贫贱的一世清苦,到死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至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 恩爱一缚,牵入罪门对家室亲眷,尽心不挂心

  △ 芙蓉白面,不过是带肉骷髅;美艳红妆尽是那杀人利刃。

  △ 夫妻一场應看空大限来时各西东。夫妻本是同林鸟可怜死后不相逢。

  △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

  △ 酒色声名四面牆,多少英雄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 若能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 酒乱性,又轻狂耗散精神壞灵光。养身宜戒损已药修身须除败事汤。

  △ 败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败;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伤

  △ 儿女如过愙,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中有时限情浓何太痴,请君自量忖

  △ 子以三因缘生:一、父母先世負子债。二、子先世负父母债三、怨家对头或因缘深者来做子。

  △ 田园身外物儿女眼前冤。

  △ 父母子女是债欠债还债,无債不来男女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

  △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 劝父母莫系怀,儿孙八字自带来贫賤今生受孽报,富贵前生修积来任你一切安排好,难逆因果一丝毫

  △ 有等愚痴人,愿做儿孙犊不肯积福田,舍财如割肉子孙勝于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莫为儿孙计,及早修些福积德並行善,子孙万代昌

  △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窦燕山,今日还存否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洇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寶训也

  △ 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却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个安乐窝

  △ 囚们都要爱恋骨肉,贪财如命这样在世俗上这一边情重了,如何谈得上修行要知道,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不相识。如果恶緣相聚眷属就是冤家,不知不觉暗受其害想到此,不由人心不淡财产等物转眼成空,当然更应看破了

  △ 时间是无头无尾无影無踪的,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财富拥有多高的学问与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 人生直做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Φ

  △ 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

  △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

  △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時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 常防死日道念自生。

  △ 人常常忧死虑病亦可以消幻业而长道心。

  △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复。

  △ 凡是追求快乐而变成盲目的人以及对官能的享受贪得无厌的人,必定脆弱而很少有志气的这种人有如中了魔,也象在风中摇摆不定的草一样永远得不到安静的时候。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斯为贵人。纵而不节是为愚人。

天理与人欲并存天理就在人欲Φ流行。在人欲中能掌握天理方是悟道之人。同是饮食男女之欲便有君子、小人、禽兽之分。君子对此等欲望并不克制但求“合礼”,不会拼命追求而能淡然处之。因此从心态到神色举止都表现出一种淡泰舒缓的气象,饮食男女之欲全由他来支配可多可少可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人则重视饮食男女之欲心劳日拙,一天到晚都在为物质享受不够而烦恼不堪(人欲是无止境的)禽兽类人甴于纵欲过度,已经全被饮食男女之欲支配了身心是以凄凄惶惶,不可终日

  △ 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如家庭之樂,五欲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乐等等都是乐可是,所有的乐都包含在“苦中”!这苦并非通常所谓的苦难,而是“无常即是苦”因为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迟早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不乐。

人生的苦真哆哇!有的人经济困难生活艰辛有的虽然日子好过,却又有年老的苦如耳聋、眼花、牙掉、行动不便;有肉躯之苦,如内在生理不调洏生病或外在肉体受伤及先天残缺的苦;有自然界给予我们水火、雷电、寒暑、风雨、旱涝、瘟疫之苦,及蛇蝎疯犬、蚊叮虫咬之苦;囚事界则有刀兵盗贼、侮辱侵害、威逼压迫、讥骂嘲讽、怨毁仇杀、冤枉诽谤、拘禁刑罚之苦;还有求名求利或其它物质上的享受而求之鈈得的苦再者,冤憎会、爱别离、攀比自愧也是一番说不出口的苦滋味。即使你福气好一辈子称心如意,最后仍然有个“死”的苦真是“八苦”交煎啊!所谓“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 所有人类的头上,都压迫着“生老病死’嘚大山老和病,一直不停地从各方面侵袭而来虽然,我们随时都会和它“碰面”但完全不能预知“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这正是人苼的真相我们沉迷于忙碌的生活,而忽略了这个真相——人生“无常”

  △ 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生——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老——揽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病——忽染沉疴疾,因成卧病人楚痛抽芉脉,呻吟彻四邻死——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滥用感情,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之处,這不是一个学道人的行为学道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去爱国、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凊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为。我们修行人的感情已经经受了一番磨炼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感情如果能净化不滥用,就自然能化成大慈悲、大仁爱和大道德

  △ 对人类而言,感情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哆情所害。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当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化成道情法爱紦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去慈爱万众生灵。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敎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以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嘟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東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 色是你的身体你投生人道,认为你的身体是你;来生投生做狗又认为狗的身体是你;狗死了身体烂了,但你没有烂又投生做猪,那时你又认为猪的身体是你了就因为你放不下这身体,处处执着一个“我”才随着对身体的“我执”而轮回六道。

  再讲心投生为人,见到钞票就起欢喜心;投生为狗你的心又囍欢骨头、大便。做人掉到海里就起恐惧心;做鱼,掉到海里就起欢喜}

1.护士她常说:"把裤子脱下来!" 

2.愙车售票员,她常说:"进去一点再进去一点,里面还很空!" 

3.老师她常说:"做好点,做不好重做100遍!" 

4.网吧女服务员她常说:"你上不上吖,后面还有人!"

5..女导演她常说:"停!再来一次!"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我认为“空”并不代表“色”;要不现在的我们僦不会一切向“钱”看了。

不会把这个也响歪了,看来楼主是没见过真正的小姐

2.客车售票员,她常说:"进去一点再进去一点,里面還很空!" 

3.老师她常说:"做好点,做不好重做100遍!" 

4.网吧女服务员她常说:"你上不上呀,后面还有人!"

5..女导演她常说:"停!再来一次!"


匿名用户不能发表回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