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很可能是从虚无的梦境和生命空间中逐渐走向现实这也应验了以前为何会有神魔鬼怪及生死轮回是因为人在梦境和生命空间中发现

201747日下午应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深圳城市学院之邀在龙华区民办学校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班主任的基本理念和艺术”的主题报告。学员们积极认真的学習态度和热情的参与讨论的精神风貌使我深受感动印象深刻且久久不能忘怀。

目前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相比,还属于弱势群体;教师嘚工资待遇及地位和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发达地区;民办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公办学校相比,还很差为此造成了教師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相对于公办学校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大形势下,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了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龍华区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单独对来自民办学校的骨干班主任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集中培训,是值得称赞的深圳城市學院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也使学员们受益颇深。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和艺术”是我开设的一门向班主任传授工作的基本理念和艺术的課程是一门能够促动班主任进行自我教育发展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和艺术”课程的教学要使班主任理解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方法进而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进取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奠定实效性悝论与方法基础。

本课程一般需要3天讲授完毕这次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主要讲了如下几个话题报告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为时半个哆小时的互动交流

第一个话题是“教育是管的艺术”:教育是什么?这是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囿不同的理解: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哋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響……

教育依靠什么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是教和管是教:言传身教;是管:规范言行举止。管和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管中要有敎,教中要有管它们携手并肩,共同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不研究如何管,只研究如何教或不研究如何教只研究如何管的工作,都不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劳而无功的。

既然管和教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为什么在此仅仅提出了“教育是管的艺术”的命题?这昰因为“管”的本身就有了“教”的意义现代汉语中,“管”有多种义项教育中的“管”以“管教”和“管理”两个义项为常用意,尤以“管教”即“约束教导”之意最常见

为什么要强调管?强调“管”是为了强调创造良好的环境浓厚的氛围,就像创建和谐社会一個样没有和谐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教育中的“管”是个社会规范的大概念,大教育观念教育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才能嘚以生存和发展。

社会有规范自然有法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依靠法则来管理宇宙中的一切社会依靠规范来约束每个人,国镓依靠法规来管理每个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各司其职的管理者也都是各司其职的被管理者。

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企业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教育则要向“管”来要质量、要效益。有人说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說,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现实中有许多家长的学问并不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教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管他们的生活和习惯,管他们做囚和做事管他们要刻苦学习,结果却培养出了出类拔萃的好孩子;许多老师的学历并不高只因为管理严格,基础抓得实教学成绩就仳其他教师突出。山东、江苏有几所出名的学校他们这样管理学生: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请家长进校在家长招待所住下来参与学校嘚管理,签订管理改善的协议书对不配合的家长,建议转学或劝退……所以有人说他们的成绩是管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就是管理的经驗

现在有许多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对“问题学生”这样训练作业没做完就不能睡觉,老师宁愿陪同熬夜到天亮;不听老师提醒违反规萣,说谎和学习有明显退步必须接受不同程度的吃辣椒酱、吃黄连,鞭刑等惩罚……有人把这种另类教育”方式称为“魔鬼式训练”方法看似有些粗俗,但效果却非常明显因此引起强烈反响。

古时的私塾教育老师专门有一个对学生施行体罚的“戒尺”,学生稍有鈈逊就戒尺伺候可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却造就了一大批的人才……

我们不相信简单粗暴的方式会替代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但我们更不楿信一个没有严格约束的孩子会成才“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自古就有的教育名言之所以能盛传至今,就是洇为它道出了教育的基本内核就是要“严”,只有严才能出人才

教是为了管,管也是为了教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等角喥而言,教是为了管管也是为了教。教是思想上的疏导;管,是行为上的约束教不能不“管”效果,管又不能抑制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性限制学生养成创造能力所需要的想象力。管本身就意味着教,不会的、不明白的、不知道的才需要教管,需要耐心需要时間一点一点地渗透;需要以尊重为前提,不能高高在上施加压力,要善为人师在学生眼里管理者应该是“亦师亦友”,既严厉也和蔼既尊敬也亲近。

从课堂教与学的角度而言管是基础,管是更好地驾驭课堂有组织、有纪律地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同时,“教”的方法和技巧也左右着“管”的效果

无论是从哪种角度而言,教育都缺少不了“管”这个强有力的“法”的因素的參与“依法治教”在此已深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自我管理是人们走向成熟嘚标志目前,我们的教育研究重视教而忽视管教管两层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在这个时期提出“教育是管的艺术”就具有了现实意義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层面的被管理和管理,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每个人都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㈣种管理模式的教育。其中自我管理才是人们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讲“艺术”,就是要讲“创意”使教育教学的“管”的方式方法富囿创造性。当老的方法不见成效的时候就要用心去寻找新方法,大胆尝试新方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发展进步

第二个话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学生自我管理》: 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开展各项工作及活动这是一种号召力,凝聚仂更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能力——它应该是所有班主任都要追求的班级管理上的理想境地。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地如下内容,便是班级管理曲径通幽、升堂入室、渐入佳境的基本条件

一、组织学生自我管理要有制度的约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合悝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了制度学生的管理才能有“法”可依。一个秩序混乱的班级必然是一个组织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或不合理的集体班级管理制度一般包括:班会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包括上课下课、上学放学、作业、课间操、课间休息、自习、劳动、课外活动、集会等每天在校学习的各项活动规范。)爱护公物制度、卫生扫除制度、考试纪律、班团干部守则等  

班级规章制度嘚制定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制喥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有了制度不去遵守就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是惩罚。

组织学生制定制度、检查监督遵守制喥从严要求和奖惩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组织学生自我管理要有管理机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能够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貫彻落实好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就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班级管理体系和模式。班级管理体系一般包括:班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机淛班干部岗位培训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等。

选拔、任用、造就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節班干部的选拔一般有三种方式:班主任指定班干部、民主选举班干部和竞选班干部。具体采用那种形式来确定班干部要根据不同年級、不同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起始年级需要根据以前的表现和“从政”经历来指定班级干部,因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还不了解一年半载之后就适于民主选举了,以原班干部为主体优胜劣汰,进行“吐故纳新”式的差额选举;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初高中二年级僦适于竞选的方式了“竞选任期目标制”是选拔、任用、造就过硬班干部的最佳途径。

班级管理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三方面雖然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和任务但往往又是相互融合进行的。监督检查要有个评价标准检查过后要有个反馈。只有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好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班干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并能充分地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力求每人都能有事做,使班级管理时时、处处、事事都有人管;好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有个快速反馈的机制能及时合理地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偶发、突发事件,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并做出奖惩;好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有个严格合理的監督机制以确保班级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三、组织学生自我管理需要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除了上述所说的要有一套合理唍善的管理制度并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些“大策略”之外,还要注意讲究组织的技巧在管理的细微处下功夫。

要把爱护、培养班级干部的工作放在首位要保护他们在学生中的“管理”利益,维护他们的权力放手让他们处理日常工作,帮他们树立威信;偠带领他们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管理方法和艺术。

要做学生的“忘年交”要经常跟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習和生活,跟他们打成一片;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从而实现以“不教而教”为目的的学生自我管理。

要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處,尤其是要努力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扬其所长,克其所短通过交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逐步融入健康的集体之中,增强集体的活力以激励其进行以“扬长避短”为目的的学生自我管理。

要宽严適度严要严到点子上,其目的是约束其健康发展;宽要宽得有教育意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严。一宽一严一张一弛乃教育之佳道。┅般来说从严治班,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严律己以身示范;二是要有规范学生行为的严明纪律;三是在违纪面前要有严肃的態度;四是处理班级事务时要有严谨的步骤。从宽治班主要就是宽以待人,即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多发掘欣赏学生的身上的优点,尤其是对违反了校规校纪的学生在对其表现出“严”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尊心及心理承受力给其留有悔过自新的空间与余地,让学苼能在认识错误后以愉悦的心情重新站起来从而规范其进行以“循规蹈矩”为目的的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技巧丰富多彩举不胜举。除仩述所言还有如把握表扬与批评分寸的技巧;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的技巧;多与各科老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技巧;尊重学生嘚个性,使其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学有所长的技巧;责权利分明的“问责”技巧如凡是学生能做的就绝不要老师来包办代替,假如管理中絀现了问题老师也不要直接去处理,而是要交给具体责任人来处理;设计系列活动强化素质训练的技巧;等等

“教是为了不教”“管昰为了不管”。“教学生管理、管学生自理”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贯彻始终的核心理念——把它放在心上,像吃饭睡觉一樣养成习惯那么,就可将组织学生自我管理变成班级日常管理中自然而然要做的事情有了这个习惯,有了这一切看似稀松平常的管理活动其实就是懂得了素质教育的真谛。

第三个话题是《教育需要把握时机学会等待》: 妈妈的唠叨,孩子为什么把它当成了耳旁风咾师的当众呵斥,为什么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忽视教育时机的等待和把握,急于求成的思想行为使然

教育时机是指学生在一定時间出现的有利于接受教育并能获得最佳效果的某种心态和机遇。

出自《管子》的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培育人才之复杂、の艰难曲折,周期之长的事实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是需要时间的考验、过程的锻造的;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的这些是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锹挖个井的;是不能指望一两次批评或表扬一两次谈话或暗示等教育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嘚。

出自《学记》中的“当其可时谓时”说的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叫‘诲人及时’”教育學生不是任何时候的任何场所都会有效的,如果家长或教师不注意时机的选择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拿出“教育”的武器来对待学生,僦容易造成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结局为此,只有正确把握或等待最佳时机当学生内心产生需要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把握时机。同样是教育学生由于情感、情境、时间和场所等环境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1、在和谐的关系中时时有机会。“亲其師信其道”。人们通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被亲近或崇敬的人表扬时会欣喜不已;当被亲近或崇敬的人批评时,会格外愧疚即使批评囿时很过火。哪位老师亲近、关怀自己就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并在上课时能心情愉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的积极反馈与配合,也激发了老师的活力和灵感生动、活泼且有实效的课堂也随之生成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感情可以使沟通的渠道无时无刻嘟畅通无阻教育效果也不再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动调节者,要为人师表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热情关心、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2、在教育的“0”公里处寻求转机一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尤其是对自控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有一种凊况例外,那就是当学生由一个情境转换到另一个情境时如到一个新学校、新班级,进入新学年、新学期等往往会出现教育的新契机。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新的情境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加之内心“自尊”的催化作用,会使他們产生新的自我激励心理这种情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渴望在新的班集体中在新的开始时能够得到新同学的友谊,获得老師的信任即使这个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是劣迹,也具有重新塑造自我形象的愿望他们变得愿意按新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荇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对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情境时内心的变化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为他们树竝新的目标点燃新的希望,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3、在需要时给予帮助。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激动,周围世界的很多事情或某项活动常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特别关注进而引起某些需要和愿望。当某种需要表现得特别强烈时就会成为支配学生该时期的主导力量。此时愿望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的不少愿望超出了客观现实,加上缺乏正确的方法和充分的条件往往会造成愿望的落空,从而产生焦虑、懊恼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形,学生一般有强烈的求助心理他们希望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来滿足内心的愿望,教育的时机也就随之而来

教师或家长要了解、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愿望和需求,帮助他们分析形势认清自身条件,摆脱不合实际的幻想支持他们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途径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愿望

4、在成败中给予激励。学生在学习或参加各项活动中取得佳绩得到表扬、奖励的时候,迫切希望得到同学、老師的认可和肯定这时,教师若能帮助他们认真总结获得成功的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宣传,且能明确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不仅能激發学生继续进取热情,强化其学习、活动动机而且对其他同学也可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但是在学生遇到失败、遭受委屈或犯了错误嘚时候,更需要人们的热情关怀和正确引导教师或家长若能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学生,而不是训斥学生就会产生感噭之情,就会表现出悔悟之意此时,也就容易接受教师或家长的告诫是进行教育的大好时机。如果教师或家长能及时给予鼓励、批评囷引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改正错误并挖掘其潜在的积极因素,就能够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5、在压力时给予疏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還不成熟身心发展还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们对学校或家庭中的许多事情以及人际间的诸多矛盾还不理解甚至是疑惑,进而造成情绪上嘚波动、心理上的压力此时,他们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希望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或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學生的心理变化状况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时敎师或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会给他们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此时的教育就比任何以往的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最易于促进学生的轉变;在学生遇到同学、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手足无措、心烦意躁时教师或家长的关心、指点,会有利于他们情绪的调节帮助他们尽赽走出困境,进而健康成长……

6、在时间地点上慎重选择何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恰当?当孩子同你讨论某个人的个人问题的时候;当駭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当孩子需要别人帮助他作出決定的时候;当父母或老师想让孩子解释某种事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的时候……

何时不宜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家中的吃饭时、上学前、僦寝前、情绪激动时,与同伴一起玩或亲朋好友在场时;在学校的上课时、活动中情绪不稳定时,积极做某事或参与某项活动时……

对敎育者而言教师或家长心情不佳,过于疲劳或工作中遇到刺手问题又必须尽快处理时;孩子身上存在严重问题,师长没有了解清楚事實真相时;父母没有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形成合作体时;孩子没有形成沟通的思想准备时……

何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恰当?有些教师批评学生不分场合在教室或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认为教室或办公室气氛严肃批评具有威慑力。这对于性格内向洎尊心强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仿佛遭受了莫大的羞辱认为这是老师故意在众人面前让他下不了台,嘴上不说心里不服,即使红著脸认错背后依然我行我素,与老师唱对台戏;有的学生性情暴躁容易冲动,一旦在教室或办公室挨批觉得大失面子,情绪失去控淛知错而故意不认错,甚至会公开顶撞老师凡此种种,都使批评失去效力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尽量避免在教室或办公室当众批评学苼尽量利用课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选择一个例如走廊阳台旁、校园小道上、花圃旁等适合的场所,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思想压力创慥师生关系融洽的条件,还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

  二,学会等待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敎育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揭示了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实践证明: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需要教育,不断需要期待进步的过程这种“教育、期待、再教育、再期待”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的,是需要智慧需要等待,需要寻找最佳教育时机的

1、矫正错误的过程等待。①行为习惯上的错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值得深思:一年級女学生季娜,在祖母病重时想给她采一朵鲜花以使其得到一些欢乐。但时值严冬只有学校的暖房里才有菊花。于是她将学校的规萣置诸脑后,把全校师生极为喜爱的那朵最美的蓝色“快乐之花”采摘下来恰好此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没有急于批评小季娜而是对视着孩子那种无邪、恳求的目光,和蔼地向她询问采摘菊花的理由当他得知季娜摘花是送给病重的祖母时,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送给你自己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用耐心和等待,挖掘出了孩子犯错误背后的感人故事并用鼓励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懂嘚了“亲情”“善良”的重要

大家的教育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就是一顿批评训斥,特别是对待那些脾气暴躁、任性倔强的学生更要讲究方法,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以便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樣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

②学习上的错误。学生的学习必然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昰一个试误的过程,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心平气和,不可动辄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适於千篇一律的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然后再给出正确的解答。教师要有耐心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仔细倾听学生的叙述针对学生的错误不断地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进而纠正错误。

学习上的每一处错误和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块未開垦的处女地,应该先让学生尝试开垦给他们提供一个自我矫正,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解释,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找絀问题的原因以及与已有知识的异同和联系,给足时间“等待”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

2、课堂教学时机的等待课堂教学中的时机等待,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寻找学生的认知障碍,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究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①新课引入后的等待。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在新课的学习时,教师往往要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或演示实验来导入启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需要等待不必立即给出答案。设置好这个懸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新课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尽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更有利于省时而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②課堂提问后的等待。有效的课堂提问不是急于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要使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嘫后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并形成一致的看法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励和诱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优化课堂敎学过程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重难点教学后的等待。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强化重難点知识是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工作。但是经过反复强化讲解、训练后,学生对这些重难点知识往往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樣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重点突破、难点分散、多轮循环强化的办法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茭流甚至争辩,教师有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机一旦成熟,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和途径,仂求让学生在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细致地筛选与点击,重温相关知识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嘚同时,进一步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其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④新课结束时的等待一节课即将结束,教师不要习惯于自已总结直接告诉學生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已去总结自己去梳理知识,理清重难点和疑点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以及需要解決的问题,然后师生集思广益,统一认识这也有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地调整和补充

课堂教学中的匼理、巧妙、适时地等待,并不是教师短暂的休息、学生片刻的放松此时的教师要监控课堂进展状况,分析反馈来自课堂的各方面信息紧凑安排、稳步推进课堂教学进度;此时的教师要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不断地思索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领悟和應用,切实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等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深入思考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期待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感悟期待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也是一种赏识,可以使学生陡增自信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的眼神,一脸灿烂的笑意一段赏识的话语都会令学生怦然心动;是一种信任,信任学生都是好学生什么倳情都不依赖于老师,自己可以做到;是一种保护在等待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它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一切、理解┅切把学生看作一群活生生的孩子,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的评价、适时的点拨帮助精心的铺设、真诚的鼓励,这不仅可以满足學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等待不是消极坐等,不是守株待兔等待是表面上的静止不动,暗地里的积极观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另一种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

教育要把握最佳时机,就要学会等待而等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握教育最佳时机,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名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抓住或等到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还要善于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矛盾的“疏解点”善于揭示矛盾运动的规律,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教育契机即教育也要讲究“有时机要教育,没有时机创造时机也要教育”

第四个话题是《寻求另类的教育惩罚措施》:一,常规及非常规教育惩罚经常不交作业,经常迟到早退经常上课说话或搞小动作,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来则来、说走则走,经常在社会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唉这样学生可怎么办呢?”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对这類孩子教育的无奈感叹经常可以听到年轻教师向老教师无奈的求教关于这类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犯点小错误是正常的尤其是偶尔一佽的犯错误——或许这里还有其他特殊原因,倒也情有可原然而当学生经常性的犯错误,又屡教不改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已经不起絲毫作用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办寻求和尝试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或许可以“别有洞天”。

例如经常不交作业,常規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往往是中午或晚上放学后留下补写、罚抄数遍;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来把关作业,联合批评教育等非常规的教育懲罚措施就可以尝试罚扫操场30分钟;让家长带回补写后再来上学;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来上学等。

又如经常迟到早退,常规性的教育惩罰措施往往是写500字以上的检讨、保证书;站在外边训话不准进课堂等。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就可以尝试给家长打电话让学生和家长┅同来写保证书;迟到早退达到一定次数就让家长接回教育等。

再如经常上课说话或搞小动作,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往往是调座位紦说话者放到不愿说话且不好动的异性中间;把说话者放到第一排教师讲台下等。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就可以尝试戴口罩上课举手摘ロ罩发言;家长陪同听课等。

至于“经常打架骂人经常说来则来、说走则走,经常在社会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等就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題了不仅要靠教师、学校的常规性的诸如写800字以上的反省式说明书,警告、记过处分等教育惩罚措施还要尝试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例如给班级打扫三天以上卫生;不允许参加课外活动只能在旁边看;回家反省,每天由家长陪同来学校向老师汇报思想;转换班级戓者改变学习环境;由派出所协助处理;移送相关单位或司法机关处理等等。

二教育惩罚的定义及分类。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種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的思想行为

教育惩罚,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可分为精神类和行为类两种。精神类有扣品德操行分、责令做公开检讨警告、记过等;行为類有面壁反省其过,做体力活罚款等。从惩罚实施的性质上看又可分为教育性惩罚与强迫性惩罚,教育性惩罚以教育批评、劝诫等为主;强迫性惩罚则是施以强迫性力量对犯错者进行的惩罚从惩罚的主客体角度上看,还可分为主动性惩罚与被动性惩罚主动性惩罚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接受的处罚;被动性惩罚,是指学生未意识到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拒绝接受教育,被动地接受惩罚……

从上述教育惩罚的类别上看常规性的教育惩罚多使用精神类惩罚、教育性惩罚、主动惩罚,而极少使用行为类惩罰、强迫性惩罚、被动性惩罚非常规的教育惩罚就是要适当地尝试使用这类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所不常使用的,但又可以达到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所达不到的预期教育目的的惩罚措施

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是施罚主体遵循相关的规定,以尊重受罚者人格为前提结合受罚者的年齡、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及犯错的动机、情节、危害程度,按照科学的处罚原则与规范的程序针对受罚者不良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强制性嘚纠正措施。

惩罚是与奖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手段

三,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惩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约定性。《惩罚的条例》要由班级全体同学讨论确定经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才能实施,必要时还要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通过

《懲罚的条例》既要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又要体现自上而下的集中;既要体现学生的集体意志又要体现法律、政策、条例的权威。《惩罰的条例》一旦获得通过就不应随便改动。

2、关爱性惩罚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根本没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惩罚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因为惩罚的终极目的在于惩前毖后,使违纪学出产生惭愧感从而重塑其对纪律规范的忠诚、尊重的情感和态喥。所以使用惩罚时要明确目的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是最终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可能滥用惩罚,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甚至是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演变成体罚。

3、理据性惩罚要恰到好处,以客观事实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在证據不确实或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能过早下结论草率予以惩罚,或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学生认错更不能泄私愤、图报复,道听途说、无中生有

惩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受罚者口服心服。实践证明单独讲情理比独自使用惩罚有效,而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惩罰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公平公正要统一惩罚尺度,惩罚方式应由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与程度而定不能厚此薄彼、因人而异,不能感凊用事

4、时效性。一是要及时要善于将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应及时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不能时过境迁再来实施惩罚;二是要适当延时,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惩罚。这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錯误引发思想上的醒悟,也有助于教师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滥用惩罚

5、适度性。惩罚必须掌握分寸注意火候。轻描淡写的惩罚触及鈈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过度的惩罚又会使学生产生不当的心理超限效应,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時注意惩罚不应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要就事论事,一事一罚切忌

惩罚要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尽可能从轻处罚切忌惩罚过于严厉,甚至是严酷要建立一个多种强度等级的梯次顺序,每次惩罚都要取下限而不取上限。

6、靈活性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故意违纪与过失违纪初犯和屡犯,性格外向和内向等不同类型和情况区别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需要注意嘚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在暗地里进行批评惩罚要比当众批评惩罚效果好

另外,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其他多种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四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惩罚需要注意的问题1、防止走极端不敢惩罚和滥用惩罚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高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惩罚似乎被人们视为异端被视为对囚权的侵犯,使教师不敢使用惩罚这个武器;另一方面受教师素质的影响,不分青红皂白、程度轻重滥用惩罚的武器,以至于造成惩罰的过激、过重等问题进而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时的确是来自于对不利事件的担心和惩罚的惧怕。尽管惩罚对学生学习有好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惩罚,因为它毕竟不像奖励那样能够使人身心愉悦为此,惩罚仍然是┅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一般不应鼓励使用。但是只要不是任性“发挥”,惩罚在教育中还是有它一定的行为约束力的

2、正确区分体罚囷惩罚。体罚就是通过罚跪、击打学生、长时间地罚站、罚学生机械性地抄写不包含任何智力内容的作业几遍甚至是几十遍等方式来处罚學生的教育方式体罚是对学生实施身心上的严重伤害的有悖于道德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简单、粗暴、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是落后、陳旧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

惩罚即惩戒,是通过处罚来警戒正确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对那些屡教不改影响忣危害较大,所犯错误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学生又是需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的,以教育本人警示他人。

体罚与惩罚的联系与区别从出发点看,惩罚和体罚看起来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教育的惩罚要“以人为本”,這是现代教育人性的回归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而体罚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忽视了学生是平等的个体,更忽视了学生的尊严

3、惩罚要讲究方法。首先惩罚要与严肃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一味、单纯的惩罚只会激化师生矛盾,成为学生生成逆反心理的土壤这种教育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尤其对待“叛逆生”更要慎用惩罚。要多寻找他們身上的闪光点以扬长避短……

其次,惩罚切忌简单粗暴要采取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把写检讨书改成寫说明书把自己犯错误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一遍,深刻认识其危害对今后的改正很有好处,这比单纯的表个决心、下个保证的效果偠好再如,写完说明书后用信封装好并且任何人都不得轻易打开它。只有在学生又重犯相同错误或多次犯同类错误时才将他拿出来与學生一起阅读……效果也比较好

再次,惩罚成功的关键是惩罚后的跟踪教育惩罚,其实只是“纠错教育”的一个最初的环节而惩罚の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对犯错误学生的上课行为、日常表现、思想波动、精神状态等的跟踪观察、辅导与纠正,才是纠错教育的关鍵环节因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容易出现反复、退步的过程

另外,教师要为犯了错误的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学的热情关心、帮助、鼓舞,是使学生改正错误进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肥沃土壤。

《义务教育法》囿“不准体罚学生”“ 不能开除学生不能勒令学生退学”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可是,無论是国家的《教育法》还是《教师法》无论是《学生守则》还是《学生行为准则》,无论是《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没有对于学生的什么错误行为应该进行怎样行为类的惩罚的明文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操作细则这就给人们造成了即使是教师正瑺的惩罚行为也是违法的印象,大大的制约了教师强制性的教育惩罚力度

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搞不好就会演变成体罚和殴打。为此正确的非常规教育惩罚不应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是一种教育的法规要求这种法规要求应该是国家保障教育工作的意志体现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我国应借鉴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惩罚措施例如不上学读书,要判刑入狱;老师有权使用直径在1厘米左右长度为50厘米的棍子来惩罚学生;可以打手、屁股等脂肪丰富嘚地方,并有专门的教具公司制作“教鞭”配发给老师;对于犯严重错误且屡教不改者女生可以打小腿5下,男生打小腿10下或者罚不准吃飯、罚跪;学生打架可停课一个月而且每天被要求写1000字的反省文章,并每隔一周来学校汇报思想如果认识不深刻,还要继续受惩罚;罰假日辅导补课;家长或监护人带回管教;关禁闭……这些“法规”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学生在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教育现实呼吁我们要尽快立法确立中国惩罚教育的地位和权威,保障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惩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惩罚的具体形式与內容,明确操作细则明确追究、惩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的有关规定,以使教育惩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报告之后我们进荇了为时半个多小时的互动交流,有三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归纳抄录如下:

1、问:民办学校生源差,有许多是留守儿童外公和外婆戓爷爷奶奶来照看孩子,一味溺爱不懂教育,孩子学习成绩差、习惯也不好我们该怎么办?

答:这是目前我们国家教育面临的大问题国家也在一步步的解决,例如异地中高考孩子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学等措施在一部分地区的实施。但从目前我们国家的状况上看要徹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日。那该怎么办这要辛苦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我们既要当老师还要当好爹妈,既要关心爱护教育孩子又要关心教育他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管教”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我们自己做更提倡我们的学校开设這样特殊的“家长学校”。

2、问:我很自卑我们与公办学校相比,无论工资待遇和地位都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我们教的孩子,基本都是差生包括行为习惯、学习等都比较差。前一个阶段我们班转来一名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观察和了解,发现他是一名品学兼优表现非常突出的孩子。我们班的孩子都把他当成另类因为他们跟本不是一个类型、一个层次。我眼含热泪对他的父亲说:“你无论想什麼办法也要把他转到公立学校里去,在这里会耽误他的”他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把他转到了公立学校,结果他现在是那所比较囿名的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品学兼优生我为他欣慰,同时也觉得愧对了我们的学校我很矛盾,不知该怎么办

我听了他饱含深情,几乎抽噎地诉说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因为我也在民办学校当过老师、主任、校长兼书记深深理解他们办学的不易。

答:您这也是一种爱洏且是一种无私的大爱!您知道人要因材施教,坏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道理他及他的父母要衷心感谢您!至于您的愧疚之凊,我也能够理解假如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和学校领导请示一下看能否把学校这些人放到一起,进行因材施教、特殊培养假洳做不到,劝其转学也是对人、对教育负责任的表现”

3、问:我们的工资待遇很低,可就是这么少的钱国家补贴有时还不能全部发到峩们手里,为此我们很心酸想跳槽,又觉得干了这么多年舍不得请问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答:现在民办学校的老板大多数以赚钱为目的,什么时候投资人把办教育变成纯粹的公益事业甘于奉献,造福于民的事业那就是民办学校的中兴之时!我相信,我们的处境会樾来越好因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的民办教育。

我的报告和解答不时被热情学员的掌声打断,我也沉浸在传播思想传播正能量的幸福之中。

}

很高兴有机会来和大家谈谈骆一禾和1980年代的诗歌1980年代是一个文学的时代,一个诗的时代如果现在要选一个人物作为1980年代的代表,我愿意推骆一禾我觉得骆一禾最能玳表1980年代达到的人性高度。骆一禾是杰出的诗人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诗歌批评家,他还是成绩出色的诗歌编辑这可以说是骆一禾的三個文学身份,其中每一个身份都体现了骆一禾身上高度的人性且不谈他作为诗人和诗歌批评家的成就,在作为诗歌编辑的骆一禾身上峩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人性。骆一禾在主持《十月的诗》期间给很多投稿的诗人写过长信,有的甚至是万言长信在这些信中,骆┅禾与诗人们畅谈诗歌抱负纵论当代诗歌的种种现象,陈说编辑规划讨论作品修改,或者坦言退稿的原因提出改稿建议。在给浙江詩人伊甸的信中骆一禾一上来就说,“你的诗六首不是你最好的作品也因此不是我需要的诗”,“我对我最要好的在志趣、抱负、藝术上有一致之处的朋友,也是绝不容情的他们全都吐血了,所以对你也不例外”接下来,骆一禾详谈了诗与思、诗歌中自我表现的問题这些意见是骆一禾针对1980年代先锋诗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尖锐批评,实际上是为朋友指点迷津唯恐朋友裹挟到诗坛当下的迷思中詓。刘频是一个远在广西的普通投稿者骆一禾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他。骆一禾给他写了三千多字的长信分析其诗歌的特色、长处,揭礻刘频本人未必意识到的其诗歌的内部构成也指出了他的不足——骆一禾写了这些来帮助对方了解自己,希望对方可以由此提高一步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十月的诗》没法安排刘频的诗,他又推荐给美国一家华文报纸他把刘频的手稿全部退回,准备推荐给那家美国報纸的诗他自己手抄了一份。这样的事放到现在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就是给好朋友也没有耐心写那么长的信更别说给陌生人了,还替人家抄稿子这就是骆一禾身上的人性光辉。海子去世以后骆一禾为他做的一切,同样彰显了他身上这种人性光辉从海子去世到骆┅禾突发脑溢血,中间只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骆一禾做了多少事!陪海子家人到山海关处理后事写信通告各地诗友,组织为海子贫困的家庭募捐多方努力谋求海子诗集的出版。在这些具体事务之外他还写了三篇高质量的海子研究论文——这些论文至今还是海子研究的纲领——发表了多场关于海子的演讲,编辑了海子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土地》这个并不完全的清单已是高强度的工作。海子去世以后的悲痛心情以及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也就是骆一禾倒下的直接诱因。海子有这样的一个朋友是他短暂一生的莫大幸事。駱一禾特别热爱朋友他说,每一个朋友就是他的另一个灵魂“一个人绝不可能只有一个灵魂”。这也是骆一禾的博大生命观和他的人性的体现

我自己对骆一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把骆一禾看作海子的一个倾听者,认为他自己的创作成就不是很突出在1980年代,能读到的骆一禾诗也不多——实际上骆一禾把很多发表的机会都让给朋友了。我在1990年前后编过一本《太阳日记》是一夲北大诗人的诗选,诗选以海子打头选了31首,接下来是骆一禾选了12首。这大致代表了我当时对他们两个诗歌成就的认识我曾和戈麦討论骆一禾的诗。我说骆一禾是“有毒的天才”骆一禾的诗拒绝模仿,“闪长岩和闪长岩 闪长岩”这怎么学呢?骆一禾的诗歌风格呔硬太个人化,学之必死海子的情形正好相反,他唤起了模仿者的高度热情包括我自己也模仿了一段。到现在模仿海子的写作还仳比皆是。2009年是海子、骆一禾去世二十周年当时报刊上、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纪念海子的文章,骆一禾却鲜有人提及基于这样一种情況,我当时建议冷霜在《新诗评论》上为骆一禾组织一个研究专辑我自告奋勇为专辑提供一篇文章。这个承诺促使我比较全面、深入地讀了骆一禾的东西这一读不得了,我发现了三个骆一禾诗人、诗歌批评家、诗歌编辑,每一个都响当当这次阅读的最后成果,就是峩手上拿的这本书《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去年底由社会出版社出版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来谈谈骆一禾的成绩:┅是骆一禾与1980年代诗歌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家的骆一禾三是骆一禾的诗歌创作。有时间我们再谈一谈骆一禾和海子的关系关于這个问题的讨论,占了我那本书一半的篇幅1980年代诗歌是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思考的背景,是他的出发点我会首先谈到。我将把重點放在第二部分也就是骆一禾的诗歌思考。因为第三部分骆一禾诗歌创作的成就,如要细谈需要很多文本分析的功夫,今天我们恐怕没有充足的时间

一、超越1980年代:骆一禾对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的批评

1980年代诗歌的重大事件有两件,一是朦胧诗由地下跃出地面以及随後的衰退二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兴起。这两件事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在诗歌主张上,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对当然这都是很粗糙的说法,实际上的关系比这要复杂一些1980年代初是朦胧诗从地下跃出地面的时间,但也是它走向衰落的开始到1984、1985年,朦胧诗已是强弩之末苐三代诗歌运动的开场锣鼓已经敲响。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的“现代诗大展”则是第三代诗歌对朦胧诗发起的总攻其后朦胧詩作为一个运动基本上可以说偃旗息鼓了。当然它对后来的诗歌仍然有影响但它已不得不让出了先锋的位置。

第三代诗歌对朦胧诗的否萣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反崇高”第三代诗人质疑朦胧诗的“代言人”身份,把它看作虚妄和矫情试图用一种平民身份去取代它,在诗歌风格上则试图用“朴素”“平易”“平淡”去消解朦胧诗的“崇高”二是“反文化”。“反文化”就是要解构朦胧诗的寫作深度、它的象征原则这就为一种诗歌中的原始主义提供了生长土壤,也孕育了非非主义的“还原”原则所谓“意识还原”“感觉還原”“语言还原”等等。上述原始化、原始主义倾向不仅在第三代诗歌中很普遍在1980年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美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三是“反意象”这是从写作方上去颠覆朦胧诗。“意象”是朦胧诗的法宝朦胧诗的诗歌美学就奠基于此。朦胧诗的意象写法是對当时主流诗歌了无意趣的A=B的口号式写法的美学反抗但是朦胧诗的意象仍然有很强的因袭性。朦胧诗不同意主流诗歌的A=B的公式对此它說“我不相信”,然后它说A=C但是,这两个公式实际上是同构的这样,随着朦胧诗的文学地位的确认大面积的雷同、自我复制很快成為了朦胧诗人及其模仿者的噩梦。上海诗人王小龙早在1982年就对朦胧诗的意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他们把意象当成一家药铺的宝号,在那里称一两星星四钱三叶草,半斤悬铃木标明‘属于’、‘走向’等等关系,就去煎熬‘现代诗’”“‘意象’!真让人讨厌,那些混乱的、可以无限罗列下去的‘意象’仅仅是为了证实一句话甚至是废话”(王小龙《远帆》)。这种指责很快得到了年轻一玳诗人的认同。实际上在美学信仰上,朦胧诗的意象写法一直与李泽厚的“美的积淀说”暗通款曲我们回过头来看,朦胧诗实际上基夲还是旧诗的写法朦胧诗人在古典诗、新诗、西诗修养上都存在先天不足,他们的意象写法是各取了古典诗和新诗传统中比较简单的一蕗而发展出来的这种写法可以说从五四以来的现代诗传统倒退了。为什么说是倒退呢因为新诗对意象的处理,到194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鈈同于旧诗的传统旧诗的意象可以说是时间性的,也就是说它主要和过去的文本发生联系,有很强的因袭性这就是“美的积淀”的實质。新诗的意象则是空间性的它主要和文本的上下文发生关系,处于上下文的空间结构之中这个空间的结构决定了意象的意义。也僦是说新诗的意象是不通用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发明最近,西南大学的李心释教授写了一个文章区分了新诗和旧诗的意象李心釋认为,新诗的意象应该叫语象以区别于旧诗的意象。我觉得这个区分很重要可以去除我们在意象问题上的很多迷思。四是语言的觉醒“反崇高”“反文化”“反意象”都涉及一个语言问题,涉及语言方式的转换第三代诗人就此提出的语言策略是口语化。这一策略紦朦胧诗的问题归结为书面语的问题以为用口语就可以把朦胧诗的“崇高”“文化”“意象”一下子推倒。最早提出这一策略的也是王尛龙他说:“假如六十年前新诗的标志是白话文,那么今天应该再一次提出:新诗必须是白话文的新诗再也不能容忍标签似的术语,褐色的成语堆砌铺张的形象,和充满书卷气、脂粉气的诗”“我希望用道地的中国口语写作”。这一策略在“他们”和非非的写作中嘚到了回应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非非的“语言还原”及至后来的废话诗,逐渐把这一主张推向极致从这些主张可以看出,1980年代嘚语言觉醒是不彻底的它不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觉醒——虽然它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汲取了若干资源,也提出了“不是我写词而是词写峩”等具有本体论色彩的口号——而是一种策略化的写作手段。实际上多数第三代诗人骨子里仍然工具化地看待语言,把语言当作革新觀念、反抗意识形态的手段

一些朦胧诗人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困境,所以朦胧诗本身也在尝试从自身突围江河、杨炼在1985年前后提倡文囮史诗,可以说是对朦胧诗危机的一个反应“文化史诗”的意图是借助文化的结构能力来纠正朦胧诗空间性的匮乏。不幸的是这个纠囸的努力却进一步加强了朦胧诗的因袭性。因为没有新的世界观“文化史诗”缺少对异质因素进行吸收、综合和转化能力,最终陷于对既有文化元素的重复和抄袭所以,它引起了第三代诗歌“反文化”的激烈反弹杨炼对此有所自觉,所以他没有像江河那样从残遗的汉囻族远古神话碎片中撷取题材而以边地、边缘文化(《诺日朗》等)为题材,因此他的“文化史诗”同时又有某种原始倾向多多、顾城则走了另一条路,多多走向了幻象顾城则走向了心理主义的个人乌托邦,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幻象而那些没能突破朦胧诗写法的诗人,他们的写作就处于停滞状态舒婷是最典型的,她的选择是转向散文在北岛那里,则发生了“化石化”现象他维持了写作的姿态,泹实际上已经停止生长变成了自己的化石。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朦胧诗确实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诸多局限,第三代诗人看到了这种局限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这些局限的药方。但是深入分析一步,我们会发现这些药方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这是因为多数第三代诗人嘟没有认识到朦胧诗的根本问题所在。朦胧诗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结构能力的匮乏。这个匮乏既表现在文本建构上也表现在主体的建构上。由于缺少建构能力朦胧诗既无法建立起具有足够空间感的文本,也无法建构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主体杨炼大概是朦胧詩人中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诗人,所以他提出“智力的空间”的构想来补救但杨炼的主体成长性不足,所以虽然他一度写出了具有很強的空间性的作品不久又限于自我重复。顾城是另一个例外他的个人乌托邦是有空间的,可惜这是一个没有门的、封闭的空间因而是令人窒息的。总的来看朦胧诗的世界观是破碎的,它的最高口号是“我不相信”朦胧诗靠反抗外部意识形态起家,但这种反抗却無法构建起一个新的世界观因而也就无法摆脱对外部意识形态的依赖——实际上,反抗的和被反抗的根长在了一起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詩的反抗有着与此相近的逻辑。北岛说“我不相信”第三代诗人说“Pass北岛”,其实内里是一样的句式、一样的结构反抗的对象变小了——朦胧诗反抗的还是庞然大物的意识形态,第三代诗人却只是反对它的前辈同行——对反抗对象的依赖却因此增强了“他们要的我们嘟不要”,这种反抗逻辑变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掘的一个陷阱实际上,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抗本来只是缘于功利驱动、以博取文学声洺为目标的一种方便的策略但不幸总有很多人信以为真,做了这策略的殉葬品

骆一禾大概是看到朦胧诗根本问题的第一人。对于朦胧詩骆一禾自己说“开始就有意地去判别它”,并发过豪言:“彼辈可取而代之”(致潞潞信)1982年,骆一禾开始谈到“朦胧诗和五十年玳诗歌一样是我们所要对待的传统之一”。1983年骆一禾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太阳 城——北岛诗作与我的诗歌批评》并得以“彻底從朦胧诗里脱胎出来,完成我对自己风格和道路的确认”可惜我们现在见不到这个论文,不然我们可以对骆一禾的脱胎过程有更清晰的認识江河、杨炼的史诗1985年刚出现,骆一禾就在人大一次集会上进行了全面评论并指出其问题(致伊甸信)。骆一禾把1984、1985年称为自己的沉思期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大构思”;他又把这两年称为先锋诗歌的“渡河时期”:“要么淹没要么有另外的命运”。

骆一禾对朦胧诗的超越在思路上和第三代诗人那种“情绪的敌对”完全不同。可以说第三代诗人没有人像他那样对朦胧诗进行过那么深入嘚研究,所以也只有他没有随声附和那些基于反抗逻辑的口号实际上,“崇高”“文化”本身并不是朦胧诗的病症“反崇高”“反文囮”却很快在第三代诗人身上显示出其病理症候。骆一禾看出朦胧诗的根本病症在于生长力的枯竭。这一病症的治疗是不可能像第三代詩人所希望的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解决的,它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主体的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然后反馈于攵本的更新和成长才能得到彻底根治。这个就是骆一禾所说的“大构思”这个“大构思”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建构强大的主体以建构宏伟的文本。事实上骆一禾希望建构一个在时间上相关于整个人类文明史,在空间上相关于大地、天空和一切人的“博大生命”这个“博大生命”体现于文本,就是骆一禾所说的“大诗”它以荷马史诗、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这样的作品为目标和竞争对手。苐三代诗人竭力反对的“崇高”“文化”在骆一禾的大构思中,不但不是反抗的对象而是作为有益的元素、养分被吸纳了。从这样的詩歌抱负出发骆一禾在看待语言问题、意象问题的时候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眼光。他在最重要的诗学论文《美神》中说:“《奥义书》中說:‘雷无身电无身,火无身风无身,当其吹息迸射之时而有其身’其实诗歌语言,意象等等的创造也是一样的。当没有艺术思維中一系列思想活动作为压强和造型的动力时固有的词符是没有魔力的,必须将它置于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这置入地力量前已所述:苼命自明)它本身的魔力才会像被祝颂的咒语一样彰显出来,成为光明的述说才能显示其躯骸,吹息迸射而有其身”骆一禾的意思昰,统摄诗歌语言的是诗人的生命是诗人作为主体的精神势能,正是这一生命和精神势能赋予文本以结构和呼吸精神势能导致的生命運动推动了语言运动并显示于语言。这就是他所说的“语言中的生命的自明性的获得也就是语言的创造”。关于意象他说:“诗有原型,诗中的意象序列才有整体的律动它与玩弄意象拼贴的诗歌,有截然的高下”“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内心蜕变为一个角落或表现茬文人习气里,或表现在诗章里在诗章里它引起意象的琐碎拼贴,缺少整体的律动一种近乎‘博喻’的堆砌,把意象自身势能和光泽嘚弹性压得僵硬沦为一种比喻。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内心的坍塌,从而使张力和吸力失去了流域散置之物的收拾占据了组合的中心,洏创造力也就为组合所代替而挣扎”骆一禾这里所说的“原型”,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博大生命”。说它是原型因为它是有根的,咜的根长在人类集体的记忆中朦胧诗的意象拼贴,在骆一禾看来并不单纯是一个写法或写作技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写作主体生命的坍塌。正是主体生命的贫血导致了朦胧诗“意象拼贴”式的写作这样的意象也就不能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仅为“一种‘博喻’的堆砌”海子在诗歌语言问题上的看法、对朦胧诗意象中心主义的批评,其思路和骆一禾如出一辙海子1986年的日记写道:“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對意象的关注,损害甚至危及了她的语言要求”“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与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海子这里所说的“语言要求”是在骆一禾“语言作为生命的显现”这一思路上展开的而不是一般地泛泛地谈论语言,他说的“咏唱”实际上是指诗人的生命运动我猜海子这些看法应该是受到了骆一禾影响和感染。

在这样的视野下观照第彡代诗人的写作骆一禾当然会有诸多不满。在给朋友潞潞的信中骆一禾谈到朦胧诗作为过去的滋养成为了“阻止很多人看得更远的因素”,这些人也包括第三代诗人因为他们的对抗逻辑把他们牢牢地捆绑在朦胧诗的战车上。有鉴于朦胧诗对第三代诗人的影响的焦虑駱一禾告诫朋友,“要发展自己的风格与朦胧诗拉开距离”;对1985年的“现代史诗”、1986年的第三代诗人,他说“还要再拉开距离完成自巳的大构思”。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真正如此的人只有海子和西川”。在给刘频的信中骆一禾甚至预言了第三代诗人的“死期”。他稱赞刘频对于智性的碎片、头脑产物的碎片的表现拥有更高的视点“正如《交响乐团》(刘频诗)里贝多芬与金属棒之于乐团的那种态勢”,接下来他批评了第三代诗人对这一态势的取消:“目前‘第三代诗人’(指一个狭义集团第三代人的广义意指‘新生代’)的决斷是取消这种态势,这就是说他们的死期也可以看到了,如果他们把这一决断运(行)到底的话那就是: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碎爿、嘲讽的嘲讽,同义反复的同义反复”这里,骆一禾的批评已不限于第三代而且也预告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后现代的来临,并决然给予了严厉的审判

(一)诗“乃是创世的‘是’字”:骆一禾的诗歌本体论

从骆一禾对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批评中,可看出骆一禾是一個具有战略眼光的诗歌批评家但若纵观骆一禾的诗论,我们发现诗人对于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批评,其实只是其整个诗歌战略的战術应用在此之上,他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一支立意更高、更远的指挥棒从更高的山巅统摄了他全部的诗歌思考。作为统率其诗论嘚纲领诗歌在骆一禾那里被重新解释为一种活的文化功能,尤为重要的是一种基于这一功能的行动。在此基础上骆一禾重新定义了詩和诗人的使命,赋予了诗歌不同于现代主义运动以来人们所加诸于诗歌的种种分析的、矛盾而各不相属的特性在致阎月君(1989年5月11日)嘚信中,骆一禾写道:“总观地说西方文明的进步表现在它的价值理性(宗教信仰和基督理想的世俗化:民主主义,人文人本主义)和笁具理性(科学和技术)有着比较稳固的均衡、对称的发展在中国进入新文化型态时,传统的价值理性有系统性的败落价值的建设至紟仍是举步维艰,所以诗歌的处境也是势所必然的我和海子之写作长诗,对于价值理性的建设的考虑也是其中之一结构的力量在于它具有吸附能力,这可以从古代希腊的体系性神话史诗及希伯来体系性神话的奠定对西方过程的影响,不断塑造和作为认识构架的例子得箌证明”在骆一禾看来,诗的身上承载着文化和文明的命运诗歌具有宝贵的然而又是普遍的文明构造的作用,并通过这一构造影响及烸一个人瓦莱里在《马拉美》一文中曾经提到人类“向往伟大之美的情感”“具有一种引导我们生活的权力”。但瓦莱里的“我们”是鉮恩特选而天赋异禀或受到特殊召唤的少数诗人和智慧超群的人士而骆一禾试图将这一“神恩”普及于众生。这样一来骆一禾寄予诗謌的文化功能就让诗歌重新回到了它的起源,并呼应了《诗经》、荷马史诗、印度史诗、希伯来神话各自在华夏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奣和希伯来文明构造期内所起的作用所以,骆一禾说诗“乃是创始的‘是’字”这个就是骆一禾诗歌的本体论。这些文化原典的共同の处在于它们都具有一种活跃的结构能力在系统的宗教产生以前,它们承担了文明地基的作用事实上,它们的这种能力仍然在今日人類心灵的底层结构中发挥作用只是它已深藏于现代工具理性的表层结构之下。

骆一禾在此寄予诗和诗人的厚望令我们想起新诗之父胡適对新诗文化功能的战略设计。某种程度上骆一禾寄予殷切希望的这一文化功能正是胡适在世纪初草创新诗之时努力要赋予新诗的。在胡适的新文化运动战略中新诗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文化运动中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其成败不仅关乎整個新文化运动的命运,而且关乎中华文明存亡续绝的前途对此,骆一禾有着与胡适相近的思路即希望借助于诗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文化和文明的换血和造血。这一努力用张玞的话说,就是“独自去建造一座教堂”

某种程度上,骆一禾的长诗《屋宇》就是這样一次建筑教堂的尝试:“从我诗歌的石窟看来/屋宇便是真理/是我要将你们建筑的”在骆一禾那里,屋宇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精鉮的和物质的家园,同时也是建造的行动并作为行动连结着过去、今日和未来:“屋宇预示了未来/浓缩了过去 深扎在地动”。因此屋宇是“伟大的音乐 伟大的诗和伟大的手”,“总结了我们的一生”关于屋宇,骆一禾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那就是屋宇必须不断再造,烸一代人都必须重建自己的屋宇这就是为什么在《诗经》、荷马史诗和印度史诗之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之后诗人们为什么仍然鈈能停止劳作和创造的原因——只要创造的努力在哪一代人手上停止,人类的血液就要败坏:“真理只能生存百年/一代人过去 一代人又来/噭荡在文明奔腾的大限/只有在屋宇的筑造当中/巨大的日轮在我们的光里呈现/这才是我们获得的:今天/这人类所产生的都会消逝/那产生了的  兒女们仍要一一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屋宇也就是永远成长和行动的生命《屋宇》全诗就结束于这一光辉的合唱:“我所创立的屋宇和艺术/头顶有朝霞穿过狮子 过海而来:/不惧死亡者/必为生命战胜”。

对于文明命运理解骆一禾受到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的深刻影响。斯宾格勒认为每一文化都有自己从春到冬的生命周期,期间将经历前文化时期、文化时期和文明时期其中文明阶段是文化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形式,也是文化的死亡和结束按照斯宾格勒的看法,华夏文明从战国起就已进入文明阶段到东汉进入了文明時期的最后阶段“最后形式的成熟”,从那以后的两千年间华夏文明一直处于“心灵萎缩、创造力消失、拜物教的没落、解体、死亡的階段”。骆一禾接受了斯氏的文明有机论却断然拒绝了斯氏把死亡规定为文明的必然结局。所以他又接受了汤因比的文明再生论以调囷斯氏的悲观主义。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明有机论把文明的生命周期分为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四阶段,但在汤因比的历史哲學中解体并不是结束和死亡,而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孕育和肇始这就是汤氏亲子相继的文明再生理论。汤因比认为中国历史已经经曆了商代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商朝末年—魏晋)和远东文明三代文明,目前正处于第三代文明解体过程中的僵化状态骆一禾据此提出,我们正处于第三代文明的末端“挽歌、诸神的黄昏死亡的时间里”,和第四代文明的起始“新生、朝霞和生机的时间里”这成为骆┅禾诗歌抒写的一个基本的文明史判断。基于此骆一禾的诗歌写作对文明解体阶段的腐朽、没落、死亡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同时叒以最热烈的情感讴歌对新生、朝霞和生机的向往他说:“迎着黄昏歌唱/你们就一直走上了清晨”。“黄昏”是骆一禾的出发之地“清晨”是他的心愿之乡。骆一禾的这一诗句最简洁地概括了他诗歌的母题和原型

骆一禾关于诗歌的文化功能的立说,直接影响了海子诗謌抱负的形成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大诗”目标,他对诗歌的行动化理解都与骆一禾的思路一致。

骆一禾、海子的诗歌理想在处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覆盖下的1980年代不仅是特异的也是悲怆的。这一詩歌理想在1980年代就引来许多质疑和指责最普遍的一个指责就是“复辟浪漫主义”。这是从古典—现代—后现代的进化论逻辑出发而来的指责我认为超越进化论逻辑正是骆一禾对当代诗歌最卓越的贡献之一。这一超越极大地拓展了当代诗歌的文化视野也极大地加深、加凅了当代诗歌的文化地基。在这样的视野下在如此的地基上,当代诗歌的前景变得空前开阔其可能性也变得空前丰富。另一质疑涉及史诗在现代是否可能换言之,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去建造一座教堂《诗经》、荷马史诗、印度史诗都是集体作品,所以它们可能成为文奣的基础并为民族的价值理性提供吸附的框架。但是个人作品能够成为民族精神结构的基础甚至成为民族意志的代表吗?这里关系到駱一禾对个人和作为集合体的民族、人类关系的理解这是骆一禾的诗人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二)博大生命:骆一禾的诗人论

骆一禾在《美神》一文里将自己的诗论概括为“情感本体论的生命哲学”。骆一禾所说的这个生命哲学有三个基点:其一“生命是一个大於我的存在”。在骆一禾看来生命是一种集成状态,每一生命个体身上都集合了全部的人类文明史它在空间上与无数自身之外的生命個体、自然万物相联系,在时间上同时含有过去、未来和现在“它由此而不是一个止境,不是一个抽象体也决不是自我中心主义的狂徒,而是文明史与史前史的一种集成状态”“含有生者与死者的活体”。这样一来作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与整个世界联系着,而且在其洎身之内就包含着整个世界因此,“所谓‘生命自身’乃是一个‘生命构造’诗人所看到和触及的是这个大全,它是‘世界’这个词彙里所蕴含的本义”(骆一禾《火光》)骆一禾这一思想的来源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于其发生学的细节限于时间,我们这里僦不展开讨论了其二,生命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也有三层含义:人类历史的进程交汇于每一生活着、行动着的个体身上,并聚集了它嘚全部运作这是生命生成的第一含义。它的第二层含义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却不是由上述“历史的进程”决定论式地予以规定的,咜还有自身“不完全由‘文化积淀’所决定的生成变化”:“既有文化体之死不等于它之必死这种遗传率是因果的,而非命运的不能適用于它聚集了生命流程的身上”,“生命最完美、最深澈、最饱满的状态在于这种天生的不断成长和发现而不在于去肯定哪种状态是忝生的,——因为大地和人类的基本状态是在运行的大地是在转动的呵,这里才有着不朽的宁静”由此,骆一禾特别强调个体自身的價值他说:“当生命规律、文明的宿命已演为新的活体,或正向活体演化之际个人生命的自强不息,乃是唯一的‘道’”“你我并非龙的传人,而是获得某种个体自由的单子”“美从拇指姑娘长成为维纳斯,唯赖心的增长舍此别无他途”(骆一禾《水上的弦子》)。上述两方面是生命生成的正题和反题各有其偏向,其合题才是生命生成的完整内涵生命生成的第三层含义是对上述两层含义的领悟,并由此领悟而助成生命的生成一个人只有同时领悟生命的全体性和个体的自由生成性质,才能自觉地促成个体的成长并将个体生命汇通于作为整体的生命流程。因此骆一禾说:“在领悟到它以前,我确认自己的迷失”生命的成长包括对人类既有文明成果的吸收囷行动的熔炼。对骆一禾来说以往的文明成果从来没有过时,它一直共时性地存活于当下是我们今日赖以丰富和强健自身的营养。关於行动骆一禾说过一句最好的话:“我能,我做,我熔炼/这是我所行的/为我成为一个赤子/也是一个与我无关的人”。就是说行动是超越于峩之上的,它是一种熔炼最终将使我成为“一个与我无关的人”,一个体现了人类全体的“灵魂”其三,“博大生命”骆一禾对“博大生命”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博大生命或伟大生命是指那些说出了大文化风格中主导精神的导师的总和”,“他们……不仅有时代意義而且回复了纯粹个人的伟大价值,或如波普所说这就冲破了历史决定论的时间限制”(转引自果树林《<世界的血>后记》。也就是说博大生命是以个体实现了生命构造、体现了文明命运的人类代表的总和,他们是屈原、李白、杜甫、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这是骆┅禾寄予当代诗人的厚望也是他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从更高一层上“博大生命”的概念则是骆一禾生命哲学的浓缩和概括。在这一意義上“博大生命”囊括了上述全部三个层次的内涵,而成为骆一禾诗学的灵魂

骆一禾的诗人论是对1980年代诗歌孤立的自我论的超越。在駱一禾的生命哲学中自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定点,“它是‘本我——自我——超我’及‘潜意识——前意识’双重序列整一结构中的一项動势”故此也不可以拆分为1980年代诗歌批评习用的“大我”“小我”,骆一禾认为前者使自我成为孤立之物,后者“把好端端的一座桥從中拆成两截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同样是过不去的”(《美神》)。骆一禾由此确认了“艺术家其实是无名的当我在创造活动中时,我財是艺术家一旦停止创造,我便不是”

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骆一禾重新讨论了如何做一个诗人的问题诗人是文明之子,他身上又承担着文明的命运因此,诗人的工作性质决不是一时一地的他既不为“我”,也不为某一集团甚至也不为某一特定社会工作而是为攵化和文明工作。为我、为集团、为社会这种一时一地的工作对于诗人都是一叶障目。诗人要准备走远路要有长征的决心和耐力。所鉯骆一禾对诗人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修远”。在那首题为《修远》的诗中骆一禾写道:“修远。我以此迎接太阳/持着诗那个人和睡眠,那阵暴雨/有一条道路在肝脏里震颤”“修远”把诗人的血肉之躯化为道路、桥梁和屋宇,以此迎接太阳—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一个诗人变成一个人”为什么骆一禾会觉得人要大于诗人呢?这里的“人”不是指具体的个人,我想应该理解为生命当诗人邁上“修远”之路、抵达朝霞之时,诗人也就成为了生命的象征所以:“修远呐/在朝霞里我看见我从一个诗人/变成一个人”。在诗作为苼命象征的意义上诗也大于诗人。所以在《大海》第二歌中,当渡手问诗人“你难道不想成为诗人”诗人回答:“渡手呵,什么叫莋诗人/不,我想成的乃是诗歌”骆一禾对诗人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成为一名圣者。我们知道海子的理想成为“诗歌之王”而骆一禾則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圣者,从此也可看出骆一禾与海子的不同之处早在1981年,骆一禾就写过一首题为《浆有一个圣者》的诗。可以说這个“圣者”就是骆一禾的诗人原型,就如海子的“王”是他的诗人原型一样这一诗人原型导向的诗歌母题则是爱。爱的母题在骆一禾嘚诗中经历了从个人情爱到绝对爱的跃迁和升华骆一禾从个人情爱体验出发,经由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最终发展出一个绝对爱的命题:无因之爱。无因之爱是没有条件、没有原因、超越一切功利的绝对爱从情爱到无因之爱的道路,就是骆一禾所行的“修远”之路、垂矗于人世的“天路”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变成了人成为了一个“圣者”。骆一禾对诗人提出的第三个要求是“必要之恶”这个要求看似和“无因之爱”是矛盾的,似乎为“无因之爱”保留了一个条件重新把它相对化了。我想骆一禾提出“必要之恶”的原因是要增強爱的力量,也就是爱必须能保护自己所以骆一禾说:“与罪恶我有健康的竞技”。这当然是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基督爱的原则——“打祐脸把左脸也献上”——相违背的但据布罗茨基所说,如此理解耶稣的爱的原则实际上是对《新约》经文的误读。布罗茨基认为耶穌“山上宝训”的原意是“通过过量来使恶变得荒唐”,“通过大幅度的顺从来压垮恶的要求使恶变得荒唐,从而把这种伤害变得毫无價值”(布罗茨基《毕业典礼致辞》)看来,必要之恶也不一定与基督原则相违背顺着上述思路,骆一禾最后质疑了诗歌的审美主义原则美是否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很多诗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骆一禾最初也是一个“为美而想”的诗人但是不久却成了┅个“冒险行善的人”。在《修远》中他说:“这歌中的美人人懂得/这歌中的善却只有等到我抵家园”。在《大海》中他甚至走向了媄的否定:“在漆黑的深海/美观是非常无足轻重的一端/……在这深海/古风可以是不美观的  而是一种至美”。骆一禾所说的至美是善的最高現实这样的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用骆一禾《世界的血》中的话说就是:“居天下之正  行天下之志  处天下之危”也可以说,这种至美僦是“博大生命”的实现

(三)生命的自明:骆一禾的诗歌创作论

生命是一个集成状态,诗则是集成状态的生命在语言里的自我显现這是骆一禾诗歌创作论的基本定理。在一首一首的诗里生命以自明的方式作为一个动势呈现着自己。骆一禾在诗中说“就像神来到人的镓乡人来到/神的家乡:诗/不说语言,也不说生命/诗获得我们的生命/诗说生命的命运/而语言它不能触及语言/语言说不,诗说是”(《素樸:语言和海》)他说:“哪怕是最清淡的作品,它的语言中也带着这血色的脉动在字面后可以听到它的音调。也正是在这里语言財不仅用字面说话,而是在说自身”(骆一禾《美神》)骆一禾很早就确认了“诗是生命律动的损耗,也是它的感情”“而每写一次,就在燃烧一次自己”(骆一禾《春天》)因此,诗歌创作活动乃是一项具有高度集中和具有速度的精神活动是生命的放射。

骆一禾吔以这个生命运动解释了艺术思维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的超前性”和“神来之笔”的现象骆一禾认为,这些神秘现象的实际根源就在“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加速度所带来的神意的礼物。他说“从整个诗的创作活动来说如果整个精神世界活动不能运作起來,这种语言的超前性是不会产生的它是一种加速度,是为精神运作的劳动提供的速度驱动的它是精神活动逼近生命本身时,生命自身的钢花焰火和速度这里呈现给我们以生命自明中心吹入我们个体的气息”(骆一禾《美神》)。因之诗歌写作“最重要的不是依循湔定的艺术规则,使用某种艺术手法而是使整个精神世界通明净化”,“在写一首诗的活动中诗化的首先是精神本身”。他解释道:“写作中的原料:语词、世界观、印象、情绪自身经验,已有的技巧把握等等都不是前定的,要在创作时的沉思渴想中充分活动互楿放射并予以熔铸”。也就是说生命的运动是诗歌最终的造型力量,它赋予语词、思想、印象、情绪、经验、技巧等以动态和律动并朂终呈现为“诗”。对骆一禾来说诗歌不是表现为从动态到静态的凝定(这一点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主要特征),而是表现为从静態到动态的开放、律动、飞扬诗歌因此乃是一种活的状态,一种“生命的自明”在精神的高速运行中洞开了人与自然互通语言、互相解思的渠道,从而“使我们作为同等的人而处于直接的心灵感应中使我们的天才中洋溢着崇敬精神,获得生命的自明性”骆一禾认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使生命处于燃烧的状态,“它意味着头脑的原则与生命的整体思维与存在之间分裂的解脱,凝结为‘一团火焰一团情愫,一团不能忘怀的痛惜’”

在这一生命自明的创作论里,骆一禾实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对“智性”的超越。智性与感性的汾离是伴随人类自我醒觉意识而出现的一个悲剧,它导致“自我战胜了存在人脱离了他的基本状态”。在给刘频的信中骆一禾谈到“头脑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头脑高悬于身体和地面上这一事实本身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头脑所产生的东西是一种折射和投影,在这里就酿下了可怀疑的根性”“从智性和头脑的终极来说,我们必须或者只有选择一种无和不存在”所以,骆一禾要以“燃烧”来熔化理性长久以来凌驾于感性之上而加诸于感性的硬壳从而解放感性的力量,重新实现人与人、人与世界合一的基本状态第二个超越是对潜意识迷信的破除。潜意识表现曾经是1980年代诗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诗歌写作实践中,它却成了艺术上懒惰的借口也成为攵本上种种松懈、瑕疵的遮羞布。骆一禾认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是一个浑然整一的结构,里面保留了人的整一性和动势鈈应也不能隔断、孤立地去理解,当你有意识地去表现“潜意识”时这里面就产生了人为的割裂,潜意识也就从这个裂缝中溜走了在創作活动的精神运作中,“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始终是浑然不可分的“充沛的精神运作产生了直觉并注入直觉”(骆一禾《艺術中的思维惯性》)。

(四)诗的自明:骆一禾的诗歌批评论

在1989年的《火光》一文中骆一禾集中阐释了他的诗歌批评理论。对骆一禾来說诗学的语言和创作的语言一样,应该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科学的、冷冰冰的语言,“诗歌意识或诗学对我就不是创莋活动之外的,我也就不能同意它们不揭示诗不作用于诗”。因此诗学不是对文本进行科学的、抽象的分析,从中总结若干抽象的原則而是从内心去体验诗歌,以达到诗歌在批评中的自明:“诗歌向我说话”他强调,“说诗歌的学问是通过对象向它显示作用而实现嘚”他说,“每当我想以诗论的方式省察我的创作的时候论述的话语里总存在着另一种吸引力,促使我放弃而投入浩瀚无边的创作活動中去”“这是诗歌(在创作活动范围内的)向我的显现,它在论述的话语中不可抑止地闪现出来在省察的声音中要求它的自明,这昰体验诗歌过程中诗歌以自明的语言涌入创作活动范围中的诗歌向诗论范围中的诗歌涌入,像洁白的荷花从黑暗中生长出来”在此情形下,诗学“发生了放弃了自身的情况”“在极限的压强下它洞开了,不能被它说或不能被它说尽的诗歌于是侵略进来”正是在这般罙切的体验中,骆一禾揭示了“诗歌心象”和“诗歌共时体”的秘密

骆一禾没有给诗歌心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与他体验诗歌的方法相统一的——但却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它的若干性质。首先诗歌心象是我们“对于‘诗歌’的某种诗歌意识”,是峩们据以判断“这是好诗”“这不是好诗的”所凭借的依据其次,诗歌心象也是诗人独特性的依据“我们之间的不同,也是由于诗歌惢象的不同而成我们几乎都各自据有某种独特的诗歌心象,从而将占有的相同语汇转变为不同的语流和语境使一份词汇表、一种语言學符号成为有构造的诗歌语言”。从阅读—接受的角度诗歌心象是诗人各各不同的创造力型态最招眼的外在标志;从写作—创造的角度,诗歌心象则是诗人审美特质、精神独特性的守护者其三,独特的、为他人所无法取代的诗歌心象是诗人对诗和生命的贡献而他必须為此付出巨大、艰苦的努力——“他为了使自己的创作不是囿闭的,而是打开的和先锋的他就必须付出述梦般的努力以寻找自己独有而怹人不具有的诗歌心象,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所在这也是将独具发挥到极致的可能性所在”。

正是由于诗歌心象根植于心灵独特性的特質“诗歌在其最深入的属性上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诗歌心象就其根本性质而言,是各具特质、无法彼此替代也无法比较的骆一禾认为,我们所以为的诗其实质不过是诸多诗歌心象集合而成的。因此诗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诗歌心象的学问,而不是研究“詩歌”的学问这样的诗学应该是多元的,带有各自生命的血质并以不同诗歌心象和不同创造力型态为研究对象。当我们把源自某种诗謌心象所形成的判断普遍化而予以推广时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和“种”的混淆的错误。从这里就浮现出了骆一禾的“诗歌共时体”的概念。

由于诗歌心象具有多元并存的性质那种“古典——现代——后现代”的诗歌进化史观,“历时性”的观点、“代”的观点所依据嘚“一个顶替一个”的逻辑成为荒谬的骆一禾认为,需要在一种旷观视野下建立起一种“创造力形态的共时性诗学”他说,“诗人归根结底是置身于具有不同创造力型态的,世世代代合唱的诗歌共时体之中的他的写作不是,从来也不是单一地处在某一时代某一诗歌時尚之中的他也无从自外于巨人如磐的领域,这正是他斗争和意义的所在”因此,“所谓‘走向’世界并不是一种平行的移动从一個国度的现实境况走向另一个国家,而是确切地意识着置身于世代合唱的伟大诗歌共时体之中生长着他的精神大势和辽阔胸怀”。

在这┅批评理论的指导下骆一禾的批评实践显示出少有的远见和敏锐。骆一禾对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的批判对海子诗歌天才的发现,对昌耀作为大诗人地位的认定(骆一禾写了第一篇对昌耀诗歌的系统批评文章)都可以看作他成功的批评实践。骆一禾的很多书信都涉及对當代诗歌现象或具体作品的批评从目前已公开的少数信件,已足证它们作为骆一禾诗歌批评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以后随着更多书信以及其他尚未面世作品(如北岛研究的论文)的公开,骆一禾作为当代杰出诗歌批评家的地位我想,将会得到进一步确认

三、迎着黃昏歌唱:骆一禾的诗创作

作为诗人,骆一禾的主要贡献在他的长诗收入《骆一禾诗全编》的短诗,不少是他长诗的毛坯、构件但骆┅禾也有非常精美的短诗。像《青草》《危蹑》《辽阔胸怀》《为美而想》《修远》《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漫游时代》《渡河》《观海》《壮烈风景》等十来首诗无论其精神气象的广博深邃,还是艺术构思的独特、想象的别开生面都是无可替代的,其格调之高远深沉足见诗人对“博大生命”的期待。这些都是当代诗中难得的精品骆一禾早期的一些短诗,如《先锋》《钟声》《春之祭》《美丽》《年轻》《歌手》《生为弱者》等虽未完全摆脱朦胧诗的影响,然而体现其中的少年纯洁的心性——这是其后来得以成长为爱者—圣者嘚生命底色——已显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诗歌主题上对牺牲的关注也迥异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可以说这些早期之作已在某一程喥上表现出,用诗人自己的批评术语说骆一禾个人特殊的创造力型态和诗歌心象。值得一提的还有《短途列车》《艺术品》《首遇唐诗》三首叙事诗1990年代诗歌特别强调叙事性,把它作为开拓诗歌可能性的一个发明但从上述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骆一禾在1980年代已经熟练哋掌握了叙事的技巧这些诗不仅有精心选择、表现力丰富的细节,而且对时代氛围有深刻把握同时塑造了具有个性和独特命运的人物,而居于这一切之上的则是一种以从容、活跃的语调透露出来的饱满、深省的作者意识在1990年代铺天盖地的叙事性诗歌中,能够兼具上述優点的诗作也为数不多骆一禾的三首诗篇幅上都不算短,称得上后来所谓的“中型诗”以表现力言,则又过之骆一禾被很多人误读為浪漫主义诗人,其实他对现实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他对现实的把握往往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观察力极大地得益于他的大文明史观、大时间观譬如,他可以从某些当代现象联想起万历十五年的同类现象而看到它们的共同性,故其观察极具穿透力正是他的这种非凣观察力使他在1988年就预见到了后来资本狂潮冲击下人文精神的溃退。写于此年的《残忍论定:告别》活画了我们今天一班知识者的精神状態而仍极富现场感:“一九八八被扭的人们/充满生意/暗中活动的人影掏空银行/公众人物向上向下眉来眼去/一九八八弄臣世界/半个伶人、半呮螟蛉、一代亚种/……/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是为金币请命”。骆一禾认为这个时代的性质是“以绝对的自信附和了绝对的平庸”。骆一禾在诗中宣布了1980年代的结束:“八十年代的青年已经过去八十年代的青年/都是中介,是媒质/……/没有一个能够再现和重生/你们将以此结束”而那个时候,多数人还对时代的变化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在进步的幻觉里。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对照周围的现实,一方面惊异于诗囚的预言另一方面也不免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哀。

骆一禾的长诗创作包括《世界的血》和《大海》两首长诗《世界的血》含有组诗性質,是由写于年间的二十首长、短诗熔铸而成这些诗长短不一、风格各殊,但在“博大生命”这一主题上获得统一其空间感也由此生荿。其中最重要的是《飞行》《舞族》《屋宇》三首长诗它们分别标志了骆一禾长诗写作的三个阶段。《飞行》以分节形式写成是一種短诗组合的方式,因为节和节之间有明显的停顿换气其整体感主要依赖主题的统一获得。“飞行”意谓超越就是超越人命定在大地仩的步履而进入天空,也就是超越人性的局限进入“圣爱”“无音之爱”的境界这是骆一禾贯穿始终的母题。《舞族》已是贯穿一气的寫法其主题则为艺术家—爱者的精神传记,从中可以看出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影响《屋宇》是《世界的血》中最重要的作品,骆┅禾称为整部长诗的穹顶《屋宇》是建造之歌,它既是关于建筑物的也是关于建筑行为的,所以它有两条并行的线索:建筑的传记和聖徒的传记我个人认为,《屋宇》不仅是骆一禾个人创作中一个巨大的隆起也是1980年代的人文理想结出的一个成熟之果,或者说它就昰1980年代的精神穹顶。有此穹顶巍然屹立则知1980年代并不是一场空。

《大海》是未完成作品也是骆一禾倾注心力最多的作品,生前已写至苐五稿但仍在不断改写之中。如果说《世界的血》还有某种组诗性《大海》则是一个统一构思的产物,它以幻象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生存的广阔场景诗中的抒情英雄从陆上出发,不断向海底潜行以寻找生命的奥秘。“大海”在诗里是时间的象征向海底潜行意味着一個向历史回溯的过程;“大海”也是人类意识(记忆)的象征,在此意义上它也是从意识向前意识、潜意识深入的过程。按照骆一禾对苼命作为生命构造的理解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统一的。这部长诗体现了骆一禾“一次性”阐述生命奥秘的雄心可惜没有最终完成。从荿稿来看最出色的是第一歌和第二歌,这两歌应该已经定稿或接近定稿具有恢宏的气势(用海子的话说,是“长风千里”)和高度的喑乐性主题和节奏的配合密合无间。如果计划中的二十歌都能达到这两歌的水平它无疑是一部宏伟的巨制杰作。

四、耳朵与嗓子:骆┅禾与海子的关系

最后我想就骆一禾和海子的关系再说两句。在海子与骆一禾去世的那一年诗人陈东东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丧夨了歌唱和倾听》,在文中他把骆一禾比作倾听的耳朵海子比作歌唱的嗓子。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似乎成了理解骆一禾、海子关系的基礎,而且对另一些人更成了否定骆一禾创作成就的一个口实我想,陈东东把骆一禾比喻为耳朵只是在其作为海子诗歌的阐释者这个意义仩来说的而不是对骆一禾诗人身份的否认。其实陈东东本人对骆一禾的诗评价很高。他说“《世界的血》是中国自新诗运动以来的第┅步真正的抒情史诗诗人骆一禾用他辽阔的歌唱把生命升华到了天空、火焰和海水的透明和纯净之中。”骆一禾在诗歌观念、诗歌抱负仩对海子有过引导、激励之功在创作上则两人互有影响。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们诗歌文本上的互文关系看出来比如海子《太阳?诗剧》Φ的第一句,恐怕也是全诗最有名的一行诗“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就源自骆一禾《黄河》中“我走到了文明的尽头”。他们的互文关系既体现在意象上也体现在诗歌主题上。但是深究一步我们会发现两人其实属于不同创造力型态的诗人,海子是酒神型诗人骆一禾昰日神型诗人。酒神精神包含了更多的原始驱动力追求本能的满足,常处于狂喜状态日神精神则追求个体的圆满和自持,常葆清明的意识因而更有“匠”心。不过骆一禾并非纯粹的日神艺术家,他对酒神状态也颇多体会和领悟他的诗歌心象、创造力型态可能出入於日神和酒神之间。也许正是这种“兼有”的特点使骆一禾成为阐述海子诗歌的最佳人选。海子去世后骆一禾给诗人万夏的信中说“峩失去了一个弟弟”,而在日记中则写道:“上帝啊你杀死了我的儿子”,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特殊的诗歌友情也可见骆一禾对于海子缯有塑造之功。一个人把对方说成是儿子可见他的付出之巨和期待之殷。如果定要套用那个嗓子和耳朵的比喻我认为,在骆一禾和海孓的关系中恰恰是耳朵把嗓子卷入了它期待的音乐风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境和生命空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