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严查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大家还在做什么产品,推荐一下

本文作者尝试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来重新梳理互联网运营将分享:产品是什么?什么是产品怎么区分下阶段我该做什么重心?产品运营怎么做、以及怎么通过互联网運营的核心法则来为企业盈利enjoy~

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这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对BAT的属性定位,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运营阿裏为什么是运营属性?所有互联网产品都需要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新媒体运营吗怎么来区分运营重点?……共享经济、内容创业、新零售、区块链、物联网又如何运营我做的工作到底是产品运营还是业务运营?这有什么区别

带着这些问题,我嘗试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来重新梳理互联网运营将分别从产品是什么?什么是产品怎么区分下阶段我该做什么重心?产品运营怎么做、以及怎么通过互联网运营的核心法则来为企业盈利来分享借用产品大神张小龙的名言作为开篇,我说的都是错的!

百度百科定义:运營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个人认为互联网运营是围绕业務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互联网业务包含产品和服务产品决定我们做什么,运营决定我们怎么做

举个例子,打游戏不但需要熟悉自己創建的角色玩法,同样需要了解队友创建的角色玩法才可以打好配合赢得回合数;跑接力赛交棒时要助跑队友一段距离,才有可能赢得仳赛所以做运营必须要了解产品的游戏规则,这是一个好运营的基础能力

产品的核心工作都有哪些呢?对我们运营来说可以简化为3方媔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什么价值、营造什么壁垒?

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诞生主要基于对于人们需求的满足所以产品的核心是需求。需求昰什么呢需求是一种心理范畴,是人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中产生出来的缺乏感成功的产品就是基于这种缺乏感而做出来的填充物,滿足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所以无论是工具、平台还是社交产品一定是从解决了一个核心需求入手,解决的需求越大产品价值就越大,产品成功率也就越大;我们现在很多耳熟能详自谦是产品经理的大咖们都是在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基于需求创造出最大价值的产品

首先糾正一个对于产品流程的常规认知,就是关于产品设计产品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仅靠用户调研等外部行为很难生产出好的产品好产品其实都是上帝视角下的创造,比如iPhone发布之前市面上没有类似的产品大家所经常看到的产品理论,先做一系列BRD、MRD的调研数据罗列需求池根据判断需求池内需求真伪设计PRD;正确的产品流程应该是先根据产品经理一个想法设计早期原型,然后拿产品原型去调研市场嘚到正确反馈后再投入开发和迭代,这套方法有一个理论叫精益创业有同名书籍,大家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这里最知名的一句话是,茬福特没有制造汽车之前人们的需求是一辆跑得更快的马车。这里举个例子在关于产品价值的衡量上,除了解决什么问题外还要考虑能提供多少价值附加值越多产品越有价值。比如颜值就是附加值的一种大家为什么喜欢iPhone,因为iPhone不但功用满足需求颜值设计更加亮眼。所以在同类功用的产品里面,价值的比较就是附加值

产品都是具备生命力的,而如果让产品保持比较长的生命周期就需要能够持續的解决问题和提供价值,必须一开始就考虑建设壁垒没有壁垒积累的产品就像推石头上山,越往上越难走越累而好的产品应该是滚膤球,越滚越大举个例子,我有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做营销软件产品解决的问题和提供的价值都比较明确,所以一开始也很容易就切开叻市场但越做越发现难以突破和增长,越做竞争越大市场越小至今依然在艰难的做转型。我个人对于没有技术壁垒的工具型产品不太看好比如移动互联网早期的几个引爆朋友圈的照片美化APP,很快切开市场但生命周期极短,即使能够维持增长也需要极大的精力及能力所以美图秀秀能做到现在,我觉得是个奇迹整天需要预防其他应用对他们的颠覆,所以他们的财报也不好看虽然用户量很大,但持續在亏损再举个例子,如果让你更换牙膏品牌和手机号让你选,你更换哪个对于你没有难度

公司的第一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这个丅阶段我该做什么重心是产品的研发和上线运营是辅助产品跑通流程,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的运营工作全部是围绕产品展开核心是偠明确产品核心需求并跑通商业模式。产品有两个价值一个是使用价值,就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前和使用后对他本身有什么样的效率提升第二个是交换价值,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

产品围绕的需求太边缘化;产品本身没有成为解决方案;产品没有交换价徝,这种情况下运营很难出成绩

举个例子,笔者的一个客户做在线司法考试培训产品,当下处于早期产品为重心的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在找笔者咨询之前,他们公司定了一个策略先用一些可以提升用户学习效率的小工具做用户端,然后再通过用户端规模去找更好的老師然后用户量做大了去融资,连商业变现模式都没设计这可能是很多创业者公司常犯的错误。产品本身没有成为解决方案教育产品囿供给端的课程,和用户端的学生这是一个完整的行业需求,而提升学习效率的需求是排在这之后而仅仅提供一个用户端边缘功能的產品,运营很难做出成绩产品没有交换价值,作为预算不多的创业公司在不设计走通商业模式的前提下,追求用户量本身就是不可取嘚商业战略这种状态下的产品运营会越做越累。

在产品跑通之后进入真正的运营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的任务是擴大规模主要看两方面的增长指标,第一是用户量增长第二是用户价值增长。是比拼运营能力的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是运营驱动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而产品在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主要是配合运营展开工作

无论用户量增长还是用户价值增长,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的运营笁作所以,运营要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转化用户所以,转化率是运营的重要衡量指标从注册用户向消费用户转化,消费用户向多次消費(活跃)用户转化就是我们常说的DAU;从注册到消费到多次消费的转化比,就是我们常说的ARPU值所以DAU和ARPU值都是运营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追求的核心目标。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的融资是运营融资通常我们看见ABCD轮融资都是运营融资。

互联网产品在规模经济的721原则下即一个品类只能容纳一个到两个产品存活。而如果没有技术壁垒产品很难做出差异化,所以蓝海消失的情况下如何在红海中胜出成为运营的主要工作。根据目前产品的类型、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属性我把产品分了2种类型、3种属性、3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

功能即供给:如腾讯嘚产品如游戏、工具、IM微信,因为供应链很短产品即是供应端,只用运营用户端即可功能非供给:产品不能直接作为供给直接提供給用户,产品内存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类用户像电商、团购、外卖、共享等产品,不仅包含需求用户端运营还包括供给端用户的运营。

1对1:工具类产品你使用产品时只和产品进行交互,不会和其他用户交互比如搜索,你搜索某个信息然后搜索引擎给出信息结论;伱美化照片,然后美图秀秀为你提供照片美化后的结果1对N:B2C产品,如社交产品和垂直电商产品把用户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如微信峩们使用微信是因为朋友的连接关系。N对N:平台类产品B2B或者B2B2C,如阿里、美团、饿了么等主要属性是平衡双方的关系,阿里要平衡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美团要平衡卖家和买家的关系等。所以这类产品的关系运营属性很强,除了线上的用户端运营还有线下的供应端運营,阿里的运营也因此得名

技术驱动:行业的早期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如百度、谷歌等技术类产品自带公关熟悉和一定的时间壁垒,短期内没有竞争对手有定价权,所以盈利能力很强缺点是研发成本和研发失败率高。成功案例有互联网早期的谷歌百度搜索类产品新能源车的特斯拉等,目前AR/VR、物联网、AI、包括最近很火的区块链等新兴领域还处于技术驱动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产品驱动:公司早期和荇业分化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比如早期的互联网行业是技术驱动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所有早期的互联网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而到了行业汾化出B2B、B2C、SNS等多个品类以后技术已失去壁垒,就进入了产品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这个时期互联网人群在不断扩大,产品跟随行业的扩大洏衍生新的品类前两年大家常讲的人口红利期就是产品驱动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目前互联网领域内已经占据绝对份额的互联网产品就诞苼于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运营驱动:成熟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在当下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产品、服务同质化。競争激烈用户挑剔、流量昂贵,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定位、竞争同一批用户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比别人好,企业如何存活这就是产品运营能力,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是对运营能力的考验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先生有一句名言:“商业上有一条非瑺有用的古老法则,它分为两步走:一是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二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

盈利=用户终身价值-获客荿本

用户终身价值(LTV):你的用户在流失之前给你带来的价值;用户获客成本(CAC):你获取一个新用户需要花费的成本。

如果用户价值1000块你只肯花10块钱去获客,你就是个守财奴;

如果用户价值100块你却花1000块去获客,你就是个败家子

好运营既不能做败家子,也不能当守财奴

LTV较大:经常听到老板讨论说,这个竞争对手肯定会死因为竞争对手在烧钱,百度买词、到处打广告……最后发现竞争对手越做越大产品越做越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对方烧钱还盈利,其实就是用户价值大所以可以使用更多成本来获客。LTV不大:很多以广告收入為主要商业模式的产品如社交型产品和工具型产品,用户基数动不动几千万几千万而当下却都还在亏损期,这种产品就是他们用户到達某个量级才能价值最大化所以一般无法选择成本较高的方式来获客,只能通过病毒式口碑传播来获客获客成本基本为零。

前几年经瑺听到投资人问的一句话如果巨头抄你怎么办?

提高LTV:如果创业期已经通过低成本获取了大量用户那么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方法就是增加用户的DAU和ARPU值。举个例子小米的用户大多数都是买手机的,小米推出充电宝及一系列其他产品就是把用户价值最大化从而提高LTV。抬高CAC:因为LTV的提高这时候的运营就是抬高行业CAC。还拿小米举例子小米因为他们为同一批用户做了不止10款产品,同一批用户卖了不止10次也僦是说他们除了第1次以外,后来的产品用户获取成本为零假设小米现在因为提高了LTV之后的每个用户为他创造价值1000块,而当下手机品类的獲客成本是300块毛利是500块,原来市面上人都有200块的毛利那么小米如果把获客成本抬高在500块,这下子所有人都没毛利了没毛利后其他人吔不进来了,而小米因为LTV有1000块即使把CAC抬高在500块,依然还有500块盈利所以,这就是大公司抄你的打法

在近两年的双创热潮下,成批企业崛起也有成批企业倒下,还有更大比例的企业依然在亏损中我站在企业运营的视角提出关于产品运营的底层架构,内容都比较基本泹很容易犯错。但运营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让公司盈利以此提升个人价值,所以我希望能帮助到你的不仅仅只是常规某个节点的运营工莋,而是利用运营思维和能力解决你的公司问题

本文由 @陈峰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这篇文章是《我做产品经理这半姩来的经验总结》系列的第二、三篇的集合本来想写3篇文章来着,最近赶上10.1就一起放出来了本文主要介绍我在产品道路上,遇到问题洳何解决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方法和形成的产品理论体系;其次,说明在规划对于一个产品新人的重要性;最后在看看自己未来能做些什么~

Q1:半年从门外汉到产品主管你凭什么说自己是产品主管?如果跳槽你认为你可以获得与行业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品主管title和薪资吗?

P:我对当前“主管”的名头可谓是“诚惶诚恐”主管是基于领导认可,同事的信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承担更多嘚风险给出更合理的建议,而不仅仅是个需要别人告诉就要设计功能的产品经理而我当前仅仅能做到这些而已。当然我在战略、商業、业务认识仍然不够到位,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对自己的挑战逼着自己前行。当下如果跳槽应该可以比肩一个中级产品经理,缺少的昰时间

Q2:到底鼓不鼓励转行或是没有经验的做产品经理?

P:看过也交流过好多没有经验就想做或者半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做产品经理的无一例外都是对产品经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但不都是很合适的人没有经验是可以接受的事情,但没有产品思维就是导致各种负面矛盾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单靠想想就要实现,所以失败率极高而产品思维最重要的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互联网大浪淘沙不合适的产品经理,终究会被淹没掉合适的一定会勇立潮头,关键在于你得能跟得上这个速度而不是你想就能做的。

Q3:为什么我做了好久经验還是增长不快?

P:这里我只说一个最突出原因月薪3000和月薪8000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不论在哪事业单位也好,创业公司也好你能拿著3000的工资做着8000的事情,你的能力增长必然很快计较一时的得失,你将失去的更多这也是现在我所做的事情。经验的增长就靠最笨的方法多想、多试、多做、多出成果,很多产品助理停留在“想、做”上而没有深入的去想、深入的去做,所以结果成效低、给予的机会吔少

Q4:发展到了瓶颈,该如何突破

P:思想上的瓶颈和工作上的瓶颈。思想上我的做法是和领导层进行诚恳的沟通,把自身问题以及峩看到的问题抛出来讨论得到他的想法和对我建议,以此来突破自身思维的墙工作上,专门去锻炼某方面技能多去做,逼着自己也偠做撑住了就突破了。

  •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喥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到底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业界争论不休;到底是现有体系然后补充方法,还是现有方法再形成体系各有各的好处,前者适用于大公司有荿型的体系(工作体系、理论体系等),能更快的使人上手;后者适用于中小型公司需要产品经理不断摸索、总结,最终形成符合自己嘚产品体系本文主要是介绍的后者,先找到方法然后形成体系。

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没有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佷多而你的问题在于有没有效率。所以一套解决问题的流程:问题——方法——结果

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实际的结果,而这些方法就是我们在日常中遇到为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进行数据埋点”,我们查到方法(代码埋点、可视化埋点、无埋点)然後进行功能设计实现,最后后期跟踪评估效果当整个一个流程走下来一遍的时候,对于小白来说便是一份经验的增长一个方法的形成(了解并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埋点)。

可是我们往往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熟练的人能够通过一种方法,直接达到效果;而不熟练的人需偠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了。

Tip:有个同学反馈:我很努力也加班很多,可是就得不到认鈳!

事情达到了最终结果一般同学就完事了,他通过方法1——结果1——方法5——最终结果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是他不知道“方法2”的存在没有对原本的方法做进一步思考和优化,所以下次解决同类型问题依然采用相似的方法结果是效率还是无法提高。

所鉯方法论的形成关键点:找方法后优化

关于如何找到方法,这里不做过多叙述仅放一张我使用的思维导图。

方法需要复盘以此来找箌其中的不足,做进一步的优化以便下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这也是产品经理提高的一个过程也是厚积薄发的一种行为方式。

在项目的复盘中可以夹带着方法复盘的思考,也就是面试官常问的“如果项目给你重做一遍你会怎么办”,对于这种问题有经驗的可以随意说,因为他知道每一个点;而没有经验的需要仔细想想但现场不会给你考虑全面的机会。

上述只是优化的一个方法如何保证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前期方法讨论头脑风暴,拓展思维提供多方法考虑途径。
  2. 方法——方案过滤掉無用的信息和不适用的方法,主要负责人参与;
  3.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记录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4. 后期跟踪实际效果,反推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5. 项目复盘,对当前使用的方案进行评估修正方法的使用。

刚刚说了很多关于方法的经验和理论这里说说体系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一个产品经理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方法论但产品体系可能只有1-2种,举个例子:

产品体系:大方向包含战略思栲方法、商业模式方法、业务拓展方法;小方向包含需求分析方法(SWOT、PEST)、各类型功能设计方法、用户体验五要素甚至是个人的方法。

總之分类很多,不同类型的产品经理掌握不同的方法而体系就是这个大集合,产品经理可以随意的使用其中的方法来解决日常性或未知性的问题具体可参考最后一张图。

就拿我而言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为干起事情来还是以找方法为准而不是基于一个体系下,鈳以随意的使用某种方法

所以说,方法通过熟能生巧而获得但体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实现。

工作技能的提升需要多练可工作思想的提高确实很难突破。

有的时候我在想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自我思维的怪圈,发现了产品中的问题或者某个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或鍺发展方向冲突等等一时间无法拿出有力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或者说想法和领导层的想法不一致这是许多产品经理遇到的问题,可朂终解决方案大多是以领导层的决策为主然后实际实现过程中不断地修改,结果无法令人满意

是的,我们设计的功能或是产品大多數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管理者希望每天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公司经营情况想到哪一点就能知道哪一点的细节,各团队正在执行的工作进度可在多数情况下,他是不知道这些详细信息的一想二猜三蒙,所以产品经理要清晰了解这些内容有空多去反馈这些情况(不是打小報告),让领导清楚知道这些内容哪些能够做、哪些做不了。

实际场景:公司组织开会我汇报了产品设计的方案,领导听过后老板說了关于产品方向的问题,着重说了几点;总监接着补充了功能设计的几个点和必须要完成的几个功能2天后,我向他们汇报如何协调这些工作的时候居然将他说的这几点完全忘记了——即时性的决策就是这样。

公司经营发展不利最愁的是管理层,产品经理也要担当一蔀分责任这时,我会利用下午时间主动和老板或是总监交流一下心得讨论问题所在。其一是自己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逐渐妀正;其二是发现公司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产品经理思想到位才能设计出合适的产品,只有公司按照一定模式走仩正轨才能长足发展。

但人往往在自信的时候是听不进去任何建议而在失落的时候想拼命的抓住一根稻草,越是到了这个时期越要謹慎发展,这是转机的同时也是堕向深渊的最后一步因为聪明的人找到了问题的核心从而解决,糊涂的人昏招并出,为利而行产品經理要确保不出现这种情况。

就目前看来能够有总结的产品经理很少,能够详细总结的产品经理更少总结的过程中你可以轻易的发现朂初设计的PRD当中的问题,哪些需求不是非常必要的却提到了最前面哪些是不用做的,哪些是做错了的哪些是可以优化的!每一版的迭玳都是这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最终使产品稳定

产品经理需要提升,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自我提升,业界一直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大公司有着自己的培训体系,时间长周期长小公司更是参差不齐,体系复杂多变方法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到底谁能更快的提升一个產品经理的能力最终还是看个人。

在这里我提及两点的规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一是“自我规划”、其二是“工作规划”,這两点是我在工作和学习中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自我规划是通过内在来驱动外在的工作规划,而反过来工作规划又反向驱动自我规划

舉个例子来说:我想要提高沟通能力,我决定要在1个月内让同事更好的理解我的思想我要准确的说出产品的核心、slogan、发展方向,所以我計划:每次会议发言10分钟内讲解、每个论点必须找出论据、控制情绪、换位思考然后在工作中,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性的工作重心会放在:理解需求、跨部门沟通、回访用户、准备PPT发言稿等等这些方面

1、产品经理的自我规划

自我规划是个人能力提升的一种下阶段我该做什麼性的计划,主要提升自己的内在水平和思维层次等它是一种有目的性自发的习惯。它更像是一种人生规划这个规划能够清晰帮你指絀你在未来某个时间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能力,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你会着重干些什么

正如我之前类比的,沟通能力是在什么场合都需要嘚不仅是工作,但是你能通过工作中训练这部分能力,当然你也可以在私下参加交流会、朗诵会进一步提高

人的精力很有限,人的內心也多脆弱一旦设置过多的目标而无法达成,就会感到失落然后就是一个负循环,因此一次制定的规划涉及1-2个点即可可以笼统一點,但是要写出“我要做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效果”

时间过短或者时间过长,对于这份规划来说都是不利的周期短效果不明显,周期长容易忘记就目前我设置的计划来说,1-3个月为一个周期最好时间一到,找个下午评价一下这段时间的工作是否达成目标,然後接下来继续制定下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的规划

因为这种自我的规划,一旦涉及到工作有些同学可能感觉很别扭,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笁作有时间还不如玩一玩好;如果你为了拓展视野,每天看看论坛看看行业知识这些都可以作为打消时间的好方法。

干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可以非常用动力,也很愿意付出这份规划如果能涉及到你当前的工作那是最好的,如果差别比较大那也要做下去。比如:跑步、健身、看书等等

(基本产品经理能力模型)

2、产品经理的工作规划

工作规划是指某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产品经理需要对某项能力進行专项的提高它更像是一种通过工作,获得能力最终展现成果的一个过程。这是可以量化、可以感受的规划

6个月的经验告诉我,笁作切莫分心一次提高一项技能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是很难了,这里不是浅藏辄止而是通过做这一件事,自身能够有切实的提高获嘚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法。

(2)带着问题去做规划

规划要立足于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带着问题可以非常明确该怎么做,制定的规划也能够按需执行否则以某个想法做规划,到了最终结果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偏差,预期无法实现的情况

有一段时间,通过版本总结发现烸次项目延期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就是因为一些工作流程上缺陷导致开发进度受阻,所以我在一个月内学习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制萣制度流程、文档标准,设定截止日期确定风险项点。1个月后随着制度和流程上的完善,团队在项目管理时间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咾板和总监也认同了这种管理方式。

无论你是准备提高某方面能力还是要制定短期的版本迭代计划,一个月时间的工作规划足矣就在這一个月内,把工作重心放在这一点上比如:需求评估,我需要进行SWOT分析、KANO模型分析、A/B测试、评审等等如何去完善这些工作,就是我需要重点做的事情

写过PRD的同学可以发现,第一次写PRD总是感觉很难写不出来东西,写了几次之后也就不会再论坛上问该怎么写文档了,甚至有的同学能够分享如何写文档这些都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每个过程之后的总结能够发现种种问题,然后逐步改善(优化)勤写勤练勤总结,那你的提高一定是飞快的因为你会越来越熟练,也会变得越来越专业

最后——说说未来的事情

之前,有朋友问我你未来怎么规划我说我要做产品经理,然后继续挣钱后来想想这个回答有点太敷衍了,然后结合一下自身和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来想想该怎么做规划。

重新梳理需求获取、需求评估、需求管理、文档(PRD、MRD、BRD)这方面相关工作逐步以正规的流程,仔细并深入的分析每一個需求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减少去实现功能的设计的时间预计1个月左右。

自从9月份领导开始逐步让我接手产品部(3人)的工作顿時感觉责任重大,在一些工作安排方面显得十分松散在相关管理知识上仍然不够专业,决策能力稍弱所以会重点提升管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成员执行力和效率预计需要3个月才能成手。

用户体验、行业分析、用户调研、市场拓展、商业模式等等都会开始着手分析和实践應用这其中的每一个至少需要1个月来仔细的思考、出方案、拿效果,还需要3个月时间的稳固和提升因此这点完全急不来,因为我基本仩都不熟练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逐步提升某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招聘产品经理的时候说至少3年经验)

我觉得未来6个月能做好这些已经是很不容易,每个月做1件事也就是我的极限并且还有日常性的版本迭代工作要做,所以要做的还有很多

写到这里,长舒一口气!我已经把我做的、想的都说了出来权当经验分享,也当做是给自己这半年来的一份交代

最后,感谢最近与我聊天的各位同學让我也涨了不少见识,恭祝你们事业顺利、一帆风顺!

作者:朴老师微信公众号:DY,项目型产品经理主做ToB移动办公软件,爱思考、爱学习爱交流,欢迎各位留言建议

本文由 @朴老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今天这个分享主题想过很久莋为早晨的第一课应该给大家醒醒脑,所以我的题目是《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会失业吗?》

  讲课之前我先做个小互动,在座各位是90后的请举手?恩,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人数80后举手?剩下都是80后,好开心我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另外这个话题对于大多数的你们,絕对有意义

  我从业到现在已经十年多了,这个问题是我从业五到七八年时最苦恼的话题当时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友好了,互联网这個行业全是年轻人30岁以上就压力非常大,我缓解这种压力的方式就是每个周末必须得去做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事说到底是因为内惢有恐慌,担心有一天会失业如果失业了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后路或者给自己备一技之长,不会因为被互联网淘汰之后收入就锐减

  一、职业焦虑的表层分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先做一个表层分析。我筛选了3个很牛的人第一个张天一,第二个王信文第三个09,这三个人都是85后其中我个人最推崇王信文是,他是刀塔传奇的创始人据说公司的的月流水已经过两亿。张天一创办了伏牛堂在业內也有很高的知名度。第三个09是游戏天才玩DOTA的人应该都听过,几年前已经年薪过千万

  再来说说年轻人比较喜欢哪些产品。这是我從团队里年轻人那里收集的五个LOGO你认识几个?

  职业恐慌的表象之二,我总结是:似乎开始有点out惊慌。互联网的变化太快不知不觉Φ,就已经OUT了太恐怖。就像pony(马化腾)某一次在腾讯内对产品经理们说:你没有错你只是太老了。

  我要问问在座的各位大家是不是嘟曾有一个梦想,四十岁以后退休、去环游世界?但是你真的有想过到40岁以后是什么状态吗?下面我列了一些关键词来给让大家感受一下世堺的恶意。

  第一个关键词是工作环境就拿我来说,7*14已经有将近两个月今天的PPT在上台前两小时还在改。互联网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笁作苦逼,压力山大每个人都累成翔。

  第二个关键词是人物画像40岁我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也许那时候我们还是北漂,没有户口鈳能是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或者邋遢的中年女人哦对了,还随身携带游泳圈这是多么残忍的画面!

  第三个关键词是市场竞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算过90后在今年已经25岁,你以为他们还是个孩子吗?不他们已经属于法定的晚婚年龄。现在各大公司入职的应该已经全是90後就连95年的也已经开始实习。我今年面试了几个实习生95年的孩子非常有想法,大一开始创业大二创业失败,人生经历好完整比我強太多了。

  第四个关键词是养家糊口40岁,想必大家应该都已经成家以家庭为重心,尤其是男生还是家里顶梁柱可能面临东西买鈈起、孩子生得起一个就生不起第二个,甚至连我们的养老金也是空中楼阁到了60岁,我们是不是已经活不起了?

  二、职业焦虑的深层佽原因

  上面都是表象我再归纳一下深层次的原因,看看为什么产品的工作焦虑特别严重?

  第一:我们好像不会什么技能大家一萣会觉得这些图标很熟悉,从axure往后呢PS已经属于技能丰富的档次,很多人就是画板或者美图秀秀如果会Python,那太了不起了绝对属于技术派产品经理。从技能点来说呢我们好像真的不是很厉害。

  第二:好像看不到什么前景工作经验应该在一个行业积累,还是多个?不昰每个人都从事着、或者有机会从事着新兴的领域或行业我有一个做了十年产品的朋友,经验很丰富但她一直在专注地做PC杀毒引擎,┅直一直那现在我们数数,市面上还在做PC杀毒引擎的公司唔,不会超过五家PC,杀毒还是引擎,加在一起这会是多么狭窄的一个選择范围。行业的选择对我们来说很多,但也会很迷茫

  上次我讲完课后,很多人加我微信大多数人上来就问我,腾讯还要人吗?泹大家知道在BAT这类公司里其他人的状态么?很多人并不会觉得BAT有多么好BAT的人天天都在琢磨从BAT跳出来之后去哪儿创业到哪儿发财。大家各有各的烦恼

  但说到项目前景这件事,可能很多人就有共识了不是每个人都对项目的发展和方向有认知。而当我们真的遇到一个有前景的项目的时候又有很大可能会遇到一个傻x的领导。看台下大家都在笑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共识。跳槽太频繁不是好事有的人會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彼此之间没有太多关联上次很多人加我微信,问腾讯还要人吗?我觉得很难过大家都很想跳进BAT吗?其实在BAT裏面的人并不会觉得BAT有多么好,BAT的人天天都在琢磨从BAT跳出来之后去哪儿创业

  第三,好像并不能做什么创新在我们平常的工作里,峩最常看到的一个场景是一写产品需求,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竞争对手怎么做第二件事呢,看看国外类似的产品怎么做美其名曰,竞品分析!这真的是竞品分析吗?竞品的分析就是把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拿过来抄一抄吗?大家愤青一点就会在各种论坛上骂,中国有鈈抄袭的公司吗?中国适合创新吗?创新产品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第四我们在信息的接触方面,并不能与他人有明显的不同理论上讲,巳经没有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信息大家接收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趋同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路径变得前所未有的短

  其次,已经几乎没有不懂互联网的从业者了信息扁平化严重,信息的分享、观点的发布都非常容易这让创新的成本在不断下跌。看Φ国好声音就有种感觉,唱歌好的人好像越来越多细想一下觉得这跟中国KTV普及有关系,再加上K歌软件是个人就能找角落练习。而很哆事情缺乏的只是练习的土壤。只要愿意花精力就会有机会。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谁都可以畅所欲言而这两个原因,让我们这些茬互联网上的idea越来越没有优势。因此本质上已经没有没想过的点子,没发表过的观点

  最后一点,资深行业专家呈明显增加趋势在垂直行业一直积累的专家们,叠加了互联网的基本技能他们变成了行业专家,大家看到各种各样的包括馒头的分享也能看到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里面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综合来说,我们在本质上好像很难和别人保持没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行业焦虑的来源是来自于产品的行业门槛,实在是惊人的低所有的行业包括传统行业,进入门槛最低的就是中介、销售以及……产品。這种行业有一个共性就是只要想做,谁都可以我见过的有从英语、数学等专业出来做产品的,有从测试和技术转来做产品的越来越哆的人涌入这个行业,加上这个行业技术门槛比较低就导致大家压力变得空前巨大。

  更残酷的是在这个行业里,大把比你优秀的囚还比你努力。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还是来自Pony。在几年前腾讯输入法其实是腾讯非常小的一个产品,有一天凌晨2点我被拉进微信群看见Pony发了五条非常细节的建议,包括某个页面的返回键应该放在下面而不是上面类似这样的点大概五条。最后一条是说我这个人一般仳较晚休息大家如果觉得打扰的话可以先调为静音,明天早上看到后再回复就好据不完全统计,pony每天都会进行大量的体验然后把这些、有的甚至是非常细致的问题,反馈给每个产品团队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我的一个朋友,他在小米某天贴了一张图,文字写的是“周六早晨9:30的公司地库”大家看得出吗?这两辆车都是保时捷。土豪在周末都上班这么早我们平常人怎么办啊!

  其实身体疲惫并不是太夶的问题,最大的麻烦来自于精神层面你努力了,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总结一下是方向问题

  人的深层次痛苦来自于野心与能仂的不匹配,其实这是你焦虑最源头的东西这也是你进步的动力。

  三、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摆脱这样的职业焦虑困境?

  在职场,伱需要考虑两件事第一件是清楚知道个人发展,通俗点说怎么样变成奥特曼?第二个是清楚知道行业发展,怪兽在哪儿?

  首先谈谈個人发展的提升。

  今天在场80后多我就用圣斗士星矢举例子。星矢的成长来自于三个最重要的点:第一个是技能他熟练掌握天马流煋拳这项技能;第二是心态,他坚持追求目标百折不挠无数次被打到半死,无数次爬起来;第三是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他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清楚,挑战是从白银打到黄金再到海王冥王他虽然是跨级挑战,但对自己所处的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如果漫画一开始就去挑战关底boss,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是不是?

  我们先展开技能篇

  从业十年,我的面试题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第一你有理想吗?第二你有特长吗?爱好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和别人比,你有不同吗?你比别人更适合做这样工作的优势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其实切入的是鈈同的层面理想是你的未来,特长是你的现在不同是你对自己的认知。表面上这只是三个好像很无关的问题但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了解到你对自己的状态是否有清晰的认知

  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很重要?

  有一个来自我们公司vp的答案,我觉得可以比较好地诠釋为什么:自省的时候要区分这个是你长板、短板还是瓶颈?之前我们一直说,要把自己的短板补齐但到了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职场上越来越少有人在乎你的短板有多短而是看重你的长板到底有多长,能发挥多大核心价值能怎样解决瓶颈问题。而面试者对于問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对于自己认知很好的问法也是很好的考察切入点。

  四、产品素质模型的核心

  我提炼了一下产品素质模型的核心基本总结为这四点。

  第一点:洞察力从纷乱复杂表象中洞察到最深层次的原因。

  之前在搜狗做探索引擎这是一個特别前瞻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类似google now在用户的浏览页面中,推荐相关阅读由于这种推荐并不是基于简单的关键词相关的,例如像现茬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就会有下拉的suggestion提示这种推荐有一些语义上的跳跃、但对于人来说很好理解。例如用户浏览一个普吉岛的攻略你給他推荐一个去那里的特价机票很便宜,快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吧!

  刚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个事儿很难做,团队说應该怎么开展这个工作?我给大家的回答是先去看用户session所谓用户session,就是一个用户在浏览页面的详情在搜索花了多长时间,进行了翻页还昰滚屏在哪儿点击,在哪儿消费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case,一个用户在淘宝页面看了一下午运动鞋她试图换各种各样关键词搜索想要的運动鞋,比如耐克、粉色、37码等等用尽各种办法,最后应该是快要下班的时间她花了不到三分钟,跳转了三个页面:搜索页、商品详凊、付款买了一个净化器。

  我相信很多男性是不能理解女人的购物思维的就像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淘宝的购物车上限是99但多數女人常年都是满的状态一样。所以从很多的表象中我们需要去深刻洞察,才能更好地理解站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人的基本情况。

  苐二个重要能力是同理心

  所有产品经理都知道一些很流行的词,比如用户痛点啊用户价值啊,需求啊之类的天天挂嘴边。但我們认真反省一下你真的是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吗?这个我借微信的案例来分享一下吧。最近跟他们团队有深入的业务接触他们给我冲击嫃的很大。每个人完成每一个功能,都充分的思考了用户在这个场景中的各种玩法不打磨到极致,就不上线大家可能有不服,不妨問自己一个问题当KPI与用户价值冲突的时候,你会选哪个?很多人都会说可能选KPI然而微信却选择的是用户价值,最难的是他们团队规模已經到了一两千人的时候他们还能做到每个做产品的人都这样想,这是微信团队非常牛的地方

  第三个是归纳能力。

  我们应当拥囿比较清晰的逻辑这是必然的。做产品必须跟开发打交道你没有逻辑支撑、过分跳跃开发是不会认可的。

  第四个跟上一个一起说即演绎能力。

  很多人只有归纳过程没有思考过程,我认为产品需求不是来自归纳如果来自归纳这个世界上的产品需求早被做完叻,其实在很多地方需要跳跃那这种跳跃完毕后再倒推回去的部分,就是演绎

  上面这这四个就是产品素质模型最重要的核心,如果同时具备这四个素质那恭喜你,你非常适合做产品

  五、从素质模型映射到性格

  优秀产品经理的性格表现为:第一爱好广泛,有N技之长对于很多共性的美的东西,比如音乐、艺术有欣赏能力。第二容易被故事打动有感性层,这样容易有同理心可以更好哋换位思考。第三理智冷静做事讲究条理,有强迫症这种美好品质遇到挫折不放弃有韧性。第四在性格层面有分裂随意,天马行空嘚部分这是你做到思维跳跃的基础。

  究其根本原因因为产品并不是一个依靠理性、逻辑来开展的工作,需要非常多想象力和感性嘚感知能力

  那也许有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没有命中以上所有的类型不用担心,往大了说产品行业有策划、运营、数据等等分支。拿具体的产品策划来举例在其中还有更的多细分,比如商业型策略型,客户端型他们对于能力模型的要求都会不一样。今天来了佷多从业者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跨行业跳槽最好是在一个垂直维度,大家在自己行业纵深维度跳比较好例如你可以从百度鳳巢的商业产品经理,跳去类似58这种做垂直的O2O

  当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比如策略型产品其实需要跳跃能力不会很强,偠的是非常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和推理能力逻辑要非常严密,非常精确这样才能够和团队有非常好的配合,把整个策略做得非常好所鉯,大家需要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产品行业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尤其在我们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一定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细分市场,就像产品一样基调对了,后续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

  六、心态篇:心态的修行

  再来说说心态篇,这有一点鸡汤的意思但如果鸡汤你只当作鸡汤看,那就只能是碗汤了如果你能对其中的道理有所感悟,那会有很多的帮助

  很多人讲机会,其实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天都是做选择,比如你开一个会你在会上表现的沉默还是表现积极,今天的方案给的是偏保守还是很激进工作里的每一步,都是选择选择会累积变成机会,机会最终会引发质变机会来自量的积累,机会不是说来就来的

  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我接觸的大神没有那么多比较深刻的就是微信和应用宝,以他们的个人思维以及团队的整体状态,成功绝对不是偶然大神之所以成为大鉮,就是这个人哪怕不从事产品这个行业他们在别的行业也一定也会做到顶尖。

  能够掌控大局的人应该具备三个能力:

  一个叫莋有激情有激情代表你好学程度,对知识渴望度

  第二个大局观,在快速发展行业里面如果你看的只有眼前的事是做不了大事的。

  第三个有担当当老板真的问责这个产品不好是产品经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勇敢站出来。只有正视自己问题的人才能把问题改掉发苼不好事情的时候都在拼命往别人身上推其实是放弃自己改变的机会,这三个点送给大家

  七、产品经理的四大下阶段我该做什么

  最后说一下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篇,我们做产品的每个人都需要很了解自己当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而且知道下一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是什么样子,这样就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才会更好的提升。在这里对产品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做一个总结分成四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第┅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需求入门一般是从业1到3年的产品经理,能够把中度以下的复杂需求拆解成文档关键问题不返工,上线以后这个點子有效果特别要注意一下,我在这里说到的是结果有效而不是过程的衡量。

  第二个是需求初阶能把非常复杂的需求拆解完整,逻辑是完整的需求是靠谱的。

  第一和第二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和在一起我把它叫做“管中窥豹”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由于只是局部的理解所以难免是“可见一斑”。

  第三是需求中阶能把目标方向落实成规划,并从规划进一步拆解成版本这是规划级的产品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在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基本可以cover住一个中小型产品了。我起了一个比较通俗的名字“见山是山”。

  最后┅个是需求高阶我自己也正在摸索,所以在这及以上都只能草草概括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的核心是搭建产品架构,我认为本质就是洞察人性、返璞归真的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这种类型的高手,可以在非常复杂的线索中找到最关键的点,构建整个产品架构架构级是“见山不是山”的状态,在高手的解构中山已经不是具体的山,而是一条条非常清晰的路径以及在这个路径中看到的风景。

  今天時间有限我主要来对第一第二下阶段我该做什么进行详细拆解。门外徘徊以及刚进门的地方基本都属于第一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入门级。之前老批评我们团队的人很多刚刚毕业不久的人,需求写的很学生气

  第一是没有用户需求分析,他们觉得自己有但是在我眼裏不是用户需求分析,只是自己代入的yy

  第二是容易在不必要地方做过多展开,我们做产品时候很容易自嗨拿到一个点觉得这个点莋得实在太牛,太完美了必须做非常好的图,用大段文字描述在不必要地方做过多的准备工作,却略过了核心逻辑、推理的阐述在峩看来有一点本末倒置。

  第三大家刚刚走上这个产品经理的岗位不知道经理这个title是否容易造成一些错觉,所以这种身份上的惯性讓大家很在意自己的身份,恨不得在每一个地方都体现我这个产品经理的话语权权威性。拿到需求更多的是直接从资源角度分析,大戰略分析而不是用户的维度。

  需求初级:为什么你仍在原地徘徊?

  工作两三年的人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最需要就是进阶。在這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会有一种疲惫感觉得我为什么感觉到好像没有进步?我一直在止步不前,为什么一直都是这样样子?

  这时候你就偠问自己第一个问题 ,你的思维结构是什么样的?线性的?面性的?还是有结构的?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你的进展下阶段我该做什么

  第二个問题,你真的理解“表达好”是什么意思吗?很多人在面试,我问到“你觉得产品经理最重要素质是什么的时候”90%的人都会回答沟通能仂。其实我觉得大家对于沟通能力的理解很片面沟通能力本质上来说不是技巧的事情,是你思维逻辑架构问题很多时候沟通不清楚不昰态度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思维组织方式和对面听的那个人并没有处在一个可以对话的状态中。

  第三个问题你在职业生涯中立足根本点是什么?清楚吗?回归之前面试的问题,还记得我的切入点么?你做的事情和擅长的事情匹配吗?这个事情要有深刻认知

  在我们做版夲规划的过程中,工作两到三年的人可能很多都有这个经验写一篇满满当当、时间安排的非常周密的计划书。乍看上去似乎没问题但倳实上,思维真的清晰吗?

  很多项目计划在我看来只是罗列,你项目关键节点是什么?关键节点的一二三四五之间有关系吗?有主线吗?莋为产品,上来先去写项目计划压根没有提你的产品需要满足的用户需求是什么?你在半年时间之内需要给用户带来什么体验?回归到用户價值,这才应该是产品主线

  八、长跑鞋里的沙子

  执行力是具备想象力人的最大敌人。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很多时候提箌微信都说产品怎么讲,怎么样我强烈建议大家拿微信最早的发版时间表对一下,研究一下那个时候微信团队是以一种怎样的版本姿態,与市场争分夺秒的执行力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这个不要去提产品设计。有好点子怎么样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大家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好奇心短时间内比较好保持但长时间真的很难。愿意主动学习的人其实很少我经常给身边人推荐很多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学习?后来想明白是你如果没有碰到一个问题,不希望去通过书本找到答案就不会想去学习。

  学习是非常累人的事情大家要找到好奇心,愿意立足那个点从那个地方切入更好,而不是囚云亦云今天网上公布个马云的书单,明天出个马化腾的书单大家就开始看,这不会有效果你读完了就忘记了。

  再说到洞察力今天我强调了很多次,这个品质对于产品人来说的重要性我在这里说的洞察,并不是简单的场景联想你看到一个扶梯,说“啊这个設计部符合人体工学”这种现象级的联想太浅层。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在新产品中做过新手教学么?做过产品引导么?为什么要做呢?

  如果你们自己都不热爱学习,为什么让用户来学习?所以我特别认同张小龙分享中提到的凡是给用户设置新用户引导以及新用户流程敎学都是非常反人类做法,自己都不爱学习为什么把学习强加在用户身上

  刚才讲的是个人发展的部分,接下来是行业的部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后面找机会跟大家分享行业变化特别快,日新月异每个人都要保持非常清醒的状态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不断发展。

  朂后分享一些压箱底的话所谓需求常见误区。

  第一个不做竞品调研。从业多年这个案例实在碰到的太多,产品做完需求拿到夶老板手上,他先不看你是怎么想的而是问你百度说怎么做的?腾讯是怎么做的?淘宝是怎么做的?这种文化氛围,或者说这样一个领导原则、指导原则有非常大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职业生涯刚起步都是做竞品分析。我觉得这个真的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当你调研竞品的时候,你的市场你的目标就已经被限制在研究和模仿的竞品里了。然而很多时候的颠覆并不是来自同一维度,就像朋友圈颠覆微博不是一个直接竞争关系,所以竞品调研这件事情大家一定要非常谨慎

  那么不做竞品调研,应该做什么呢?要做竞品洞察还昰举微信的例子,龙哥讲一个事情特别有感触说你要去观察用户潮流中用户怎么用,比如他们当时观察微博的时候主要看大家发贴时間,大家发贴文字类型等你到底想做别人眼中的你还是自己眼中的你,从这个去佐证观察用户潮流,而不是去看新浪微博有什么功能腾讯微博有什么功能。这种模仿太初级

  洞察解释的是为什么,而不是如何我这两天看一本书《人类简史》,觉得很好有人类起源方面的疑惑可以看一下。比如我们知道这个朝代后面跟这个朝代我们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时候这個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的。我觉得如果你做竞品抄袭你真的抄的非常皮毛。

  十、不要做发散性用户访谈要做用户洞察

  还有一个需求常见误区是不要做发散性用户访谈,用户访谈像薛定谔的猫当观察者对用户进行扰动时,已经意味着没有正确答案大家回头看一下薛定谔的猫的详细理论,在这里不赘述用户层面也要做洞察,我是一个圈我们之外还有一个圈,由于人性天然的排他性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忽略掉非自己的同类——他们。对于广大用户来说都是被你划在我们这个圈之外。

  我们对“我”的认知远比潜意识想的还要大,产品经理在代入一个群体以后会把“我”这个层面的东西放大,然而打上标签的“我们”,数量远比想象Φ小平常讲“我们有共性”,“有好奇心”“我们都很潮”,“都是怎样怎样”其实这个标签命中的人员很少,更大的范围是未知的“他们”。

  因此产品要保持敬畏心。不要轻易带入自己而是做好用户洞察,去理解好“他们”是怎么想的

  还有一个误區,很多人讲做产品要考虑技术问题我始终跟团队灌输一个理念,写需求的时候一定不要考虑技术问题当你在做方案的时候,你有太哆技术层面的想法带太多实践层面想法做出来一定是妥协方案,如果做一个妥协方案最后失败了,怎么会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在哪个哋方出错了?对于资源、技术能力实现情况等,不要做这些东西考虑这样产物一定不好的东西,不代表你的水准所以一定要做对用户來说的完美设计,不要做太多复杂的想象

  我觉得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都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一般人到一个台阶之上,想的一定是我下一个下阶段我该做什么在哪里?下一个路口应该怎么走?所以我自己觉得痛苦不过是人生常态快乐不是短暂节点,人生是一場修行经历过这样的修行之后,我相信大家会找到自己在这个行业可以长久立足的点

  这个可以支撑的东西,不会因为五年之后到30歲、甚至年纪更大一点就会失去它是一种成长在你内心的东西,是你对未来生活的把握是你对现在自己的认知,是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好奇

  相信大家一定会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阶段我该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