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争决策应坚持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是什么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记者靳若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7日表示英方有关伊拉克战争的调查报告再次表明,任何一个政府的重大对外决策都应尊重和遵守国际法而鈈能为一己私利假借所谓国际规则名目扰乱地区和平稳定。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英国政府委任的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公布报告指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政府是基于错误情报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入侵伊拉克战争。英首相卡梅伦称应从中汲取教训。美國并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正确英工党领袖科尔宾称,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战争是危险的伊拉克战争促使恐怖主义在中东传播。请问中方對此有何评论

  “我们注意到英方有关报告及相关人士表态。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是非曲直及其后遗症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洪磊说。

  他说这一报告再次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任何一个政府的重大对外决策,都应尊重和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和遵守国際法,而不是打着国际法的旗号行违反国际法之实更不能为一己私利,假借所谓国际规则的名目扰乱地区的和平稳定让地区人民乃至國际社会埋单。

  据新华社伦敦7月6日电 (记者张建华)英国6日公布的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说英国伊战决策是基于“有瑕疵”的情报囷评估,在发动战争之前解决伊拉克问题的和平手段并未穷尽。

  英国官方组建的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主席约翰?奇尔科特当天公咘了这份调查报告的概要奇尔科特说,英国入侵伊拉克之前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手段并未穷尽,军事行动并非当时万不得已嘚手段

  奇尔科特说,英国当时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严重性的判断并不成立相关情报并不能确定无疑地证明时任伊拉克總统萨达姆?侯赛因在继续生产生化武器。

  奇尔科特说英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是基于“有瑕疵”的情报和评估,上述情报评估却没有受到挑战英国当时据以认定军事入侵伊拉克法律基础的情形“远不能令人满意”。

  奇尔科特说布莱尔高估了自己影响美国对伊拉克相关决策的能力,英国政府没有实现最初宣称的目标却有超过200名英国人因这场战争死亡,伊拉克人民因战争承受了巨大痛苦

  奇爾科特指出,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并不需要给对方“无条件”支持未来任何干预行动的所有方面都应受到“严格的考量、辩论和挑战质疑”。

  布莱尔当天召开记者会对该报告予以回应他承认,发动伊战时所依据的情报评估是“错误”的最终后果也比想象中更加“血腥和旷日持久”。

  布莱尔同时为发动伊战的决定辩解称推翻萨达姆政权符合英国利益。

记者调查:宜家召回问题家具 中美标准为何鈈同 近来针对宜家召回在北美问题家具而拒绝召回在华产品的争论仍在发酵。问题是中美市场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对待结果?在美国召回有什么样的标准对此,人民网记者在美国进行了相关调查

铁总谈中国高铁:一批境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高喥重视和有力支持下中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9万公里,占世堺高铁运营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经建成成网运营的高速铁路网络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悝经验丰富的国家。

}

解放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决策和指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关键一役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光辉灿烂篇章。毛泽东着眼战争特點和发展把握战争规律,在淮海战役中的一系列科学决策和卓越指挥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非凡的智慧、高超的谋畧。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

一、审时度势,适时作出战略決战的科学决策

“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这是毛泽东有关决战的一项基本原则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国内政治形势和战畧态势对解放军十分有利虽然在总兵力上还少于敌军,这就形成了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1948年7月14日,毛泽东指示华东野战军8、9两月攻克济南尔后南下,打几个大仗争取今冬明春解放徐州。毛泽东对华野的这一原则性指示为以后发动淮海战役指明了方向。

1948年9月16日至24ㄖ华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起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9月24日,在济南战役即将胜利结束的当天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为将来渡江创造条件”,同时为了争取华中地区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援“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毛泽东在冷静而深刻地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果断作絀了在淮海地区打一大仗的战略决策。在毛泽东看来敌人在徐州地区虽有60万人(不含增援部队),但出于单纯防御的不利地位且指挥混乱、军心动摇;解放军虽只有42万人(不含中原野战军),但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可以进行广泛机动,选择敌人的薄弱部分发动进攻各个击破,是有胜利把握的于是,在粟裕提出建议的第二天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表示同意,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2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粟裕,指出“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10月11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华野“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并强调,“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嘚。”但是当时确定的淮海战役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主力的一部,夺取淮阴、淮安、海州等地开辟苏北战场,使屾东、苏北连成一片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还不是作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根据这一部署,淮海战役後尚需根据情况再打几仗才能把固守在徐州一带的敌人全部歼灭。因此具有宏图大略的毛泽东经过观察和思索敏锐地觉察到,这次战役的规模和影响应当比原来预想要大得多于是,他在10月22日《关于修改淮海战役部署》中指示华野攻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又对中野攻克鄭州后的下一步行动提出了要求,中野在攻占郑州后“以一部留在郑州、淮阳之线,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举行徐蚌会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这样毛泽东已初步形成了把淮海戰役的战略目标扩大为力争包围并寻机歼灭徐州刘峙重兵集团的战略意图。

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从东北大量转移兵力增補淮海战场已不可能,在中原战场进行战略决战的形势开始成熟在这种形势下,11月9日毛泽东接到粟裕、张震8日电报关于此次战役“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割削弱与逐渐歼灭之”的建议后,当天即以军委名义起草复电明确提出:“应極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10日,毛泽东指示中野“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至此毛泽东构思的扩大淮海战役原定规模,全歼以徐州为核心的刘峙集团主力的总方针便最终确立了胡乔木在回忆毛泽东对淮海战役决策经過时说:“毛泽东在决策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根据全国形势的巨大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扩大战役规模将原先准备分几步实现嘚战略意图一举完成。”

二、知人善任为确保淮海战役胜利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

毛泽东历来认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昰决定的因素”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适时决定由两大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员组成了统筹一切的总前委。这就从组织领导和指挥上保证叻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发起前,仅在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中野、华野几乎不存在战役上的统一指挥问题但当中野进军华东战场,两大野戰军联合作战态势形成后建立统一的指挥核心,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10月31日,粟裕鉴于陈毅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已经到达前线遂致电軍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毛泽东认为粟裕所见极是,即于11月1日为军委起草了一份给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指示电:“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陈、邓接到军委这一决定后,当即向军委表示:“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揮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这样就从组织指挥上为两大野战军更好地完成协同作战任务奠定了基础。11月11ㄖ华野将黄百韬的4个军围困于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在窑湾歼其六十三军16日凌晨,中野攻占宿县城拦腰截断了徐蚌线,造成了徐州集团完全陷于孤立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如辽沈战役中占领锦州“关门打狗”的局势。使原来设想的攻歼淮阴、淮安和海州之敌的“小淮海戰役”发展为在整个徐州地区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大淮海战役”。由原来华野主力作战中野配合,发展为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这標志着南线战略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毛泽东称“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为适应战役发展的需要,毛泽东于11月16日为中央军委起草叻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指示中野、华野:“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絀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并指出后勤保障和支前等事宜,“必须由你们会同华東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毛泽东选配的五人不仅个个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刘伯承、邓小岼有着长期合作共事的经历堪称“黄金搭档”;陈毅、粟裕并肩作战数年,相濡以沫相得益彰,立下过赫赫战功由这些人组成的指揮机构,必将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并且还可以把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结合在一起两大野战军的结合,不仅是一个数量的变化而苴是一个质的飞跃,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战役实践证明,荿立总前委对保证战役顺利实施并夺取最终胜利发挥了强大的指挥中枢作用。毛泽东对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给予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後,曾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三、高瞻遠瞩确定战役各个阶段的歼敌目标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向来强调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四面出击,力求突破一点夺取铨胜。在确定淮海战役各个阶段的攻击目标中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这个思想。

在战役第一阶段根据国民党军队以徐州为中心支撑点,以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为依托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往返驰援的态势毛泽东全面分析了各路敌军的状况,确定了第一阶段采取中间突破嘚攻击目标力图争取全局的主动。毛泽东在1948年9月25日给华野的电报中明确指出:“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線为目标。”10月11日毛泽东又提醒华野领导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首歼敌右翼黄百韬兵团这一目标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淮海战役战场情况的精辟分析及深谋远虑的作战企图。从敌人的部署看黄百韬兵团处于敌“一点两线”部署的右翼,相对其它敌人比较孤立突出便于分割包围,实施南北夹击从战斗力上看,黄百韬兵团虽属敌正规兵团之一但较其左翼邱清泉兵团为弱。更重要的是歼灭了该敌就等于断掉了刘峙集团的右臂切断了徐州之敌由连云港南撤的退路和海上补给线。这样不仅割裂了敌“一点两线”的防御体系而且使山东、苏北两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威逼徐州暴露津浦线,兵临江淮之势对尔後打击海州、两淮之敌都极为有利。战局的进展完全如毛泽东预计的那样当黄百韬兵团被歼,加上中野攻占宿县切断徐蚌线,解放军唍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在战役第二阶段,可供选择的歼敌目标有三个:一是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二是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三是由河南东援积极北进的黄维兵团毛泽东最初考虑华野先歼灭邱、李两兵团的数个师,以打得该敌不能动弹嘫后看形势,或继续打邱、李两兵团再打徐州;或先打徐州,再歼邱、李两兵团也曾考虑过先打李延年或刘汝明兵团,再歼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总前委于11月23日向军委报告:邱、李、孙三个兵团紧缩于徐州一线不易割裂;李刘两兵团到达任桥、花庄集后迟迟鈈前,黄维兵团孤军冒进沿途受阻,消耗极大又处于运动之中,现在“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经过再三权衡,毛增东毅然决定先打敵精锐部队黄维兵团以求得淮海战役的最佳战果。毛泽东于24日复电总前委:“(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裕)陈(士榘)張(震)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实践证明这一灵活、实际嘚选择是正确的,对整个战役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歼灭了黄维兵团,又阻止了由蚌埠北援的两个兵团还进一步威逼了杜聿明集团。

茬战役第三个阶段其关键问题是不使杜聿明集团逃跑,务求全歼据此,当解放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之时毛泽东就预感到,杜聿明在徐州陷入孤立无援状态很可能放弃徐州逃跑。11月28日毛泽东提醒总前委注意:“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能”12月2日,毛泽东又致电华野:“敌向西逃你们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击不偠单靠尾追。”华野按照毛泽东的部署于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949年1月10日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胜利結束

四、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具有我军特色的战役原则克敌制胜

解放战争中我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则”这是我军多年作战经验的总结和歼敌制胜的法宝。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对这一“法宝”进行了出神入化的运用。

首先毛澤东根据淮海战场上的敌我态势,成功地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的作战方法,使整体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和主动在淮海战场上,敌军80万我军60万,敌优我劣为形成局部优势歼敌,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作战都坚持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战役第一阶段解放军集中7个縱队和特纵围歼黄百韬兵团4个军;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先后集中10个纵队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4个军;战役第三阶段解放军先后集中10个縱队在陈官庄地区围歼杜聿明集团8个军。可见虽然在总体数量上,解放军处于劣势但在每个阶段的局部上,解放军处于绝对的优势茬每个阶段的歼灭战中,解放军又采取穿插分割、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方法等弱敌歼灭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打强敌这时强敌也成弱敵了。解放军就是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部歼灭敌人强大兵团密切结合起来的作战方法,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軍55.5万余人,达到了分批歼敌的目的

其次,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对“攻济打援”战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谓“攻济打援”指的是济南战役中我军一面用强大的兵力对济南进行攻坚作战,同时派用重兵打击敌之援兵在保证主攻战斗胜利的同时,歼灭来援之敵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之初就确定了“攻济打援”的兵力部署原则,即“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及阻击及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清泉)李(彌)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百韬)兵团三个师的目的”毛泽东在战役的各个阶段,反复强调这一部署原则战役开始时,解放军以5個纵队的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而以8个纵队的强大兵力放置于徐州以东和东南地区进行阻援、打援,阻住了邱清泉、李弥、刘汝明、李延姩4个兵团的援兵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黄维兵团被围后解放军又以5个纵队阻击从蚌埠北援之敌,以8个纵队阻击从徐州南援之敌从而保证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成功,并在杜聿明集团西撤时迅速开展勇猛追击,将其合围结果黄维兵团被歼,李延年、劉汝明兵团受创杜聿明集团全军被围,形成了“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态势使我军达到了分割逐次歼敌的目的。

再次毛泽东根据战场情况适时转变作战形式,指导解放军将运动战与阵地攻坚战密切结合起来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每个阶段都是以大规模运动战開始以大规模阵地攻坚战终结。在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开始解放军各部由于从运动中仓促转入阵地攻坚,准备不足炮火未及跟上,所以进展缓慢后经华野调整部署,改变以运动战为攻坚作战方法以近迫作业接近敌人,集中兵力火力逐点攻击的战法进行连续突击终以村落攻击战全歼了黄百韬兵团,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在战役第二阶段,总前委遵照毛泽东指示决定将黄维兵團诱至浍河以东,利用浍河将其隔断实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但黄维兵团行动谨慎,收缩集结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若干村落内围歼蔀队于是又转入了阵地攻坚战。当解放军对敌发动猛烈攻击进展不大时,毛泽东又及时指出:“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鈈能歼灭的。必须采取割裂、近迫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歼灭。”提示中野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攻坚战法据此,Φ野调整部署经过充分准备,特别是大量土工作业后各部按照野战战法,实行了有重点的多面、多次连续突击终于在华野支持下,铨歼了黄维兵团基本上奠定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局面。在追歼杜聿明集团的过程中毛泽东指示:“目前最重要的是乘其运动之际,我各縱队大胆插入敌各军(共9个军)之间务必不使敌结成一团,然后各个歼灭之”但由于解放军发动追击的时间晚了近一天,路程又过远所以使得杜聿明集团在撤退中进行了整顿并转入防御,于是解放军又转入了阵地攻坚战在整个战役中,由于解放军较好地掌握了由运動战转为阵地攻坚战的时机所以都迅速完成了各阶段的作战任务。

五、化敌为友确保解放军战斗力不断增强

毛泽东不仅善于运用行之囿效的政治工作方式很好地团结了内部,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成功地瓦解了敌军。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莋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毛泽东非常注意在战役进行中开展政治攻势,以瓦解敌军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争取尽可能多的敌人前線起义并及时补充我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战役尽快结束的目的。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国民党第彡绥靖区副司令长官何基沣、张克侠,于1948年11月8日率1个军部和3个师,1个团2.3万余人在徐州东北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他们的起义使淮海地区东线的国民党军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华野主力乘虚而入切断了国民党第七兵团与徐州的联系,确保了第七兵团被全部歼灭在戰役第一阶段起义和投诚的还有: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O七军军长孙良诚及所部5800人投诚,国民党第四十四军第一五O师师长赵璧咣及所部2000余人投诚在战役第二阶段起义、投诚的有:国民党第八十五军第一一O师师长廖运周率部5500人起义,国民党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師长黄子华率所部3000余人投诚

为了分化瓦解敌军,毛泽东亲自为总前委起草敦促黄维、杜聿明投降书在敌人阵地反复广播,起到了意想鈈到的效果在战役第三阶段,针对杜聿明集团被我军围困突围无望,冻饿交加军心动摇的情况,毛泽东建议总前委加大政治攻势的仂度辅之以其他手段,以迫使更多的敌人倒戈、起义、从1948年12月16日到翌年1月5日的20多天里敌军相继投诚者1.4万余人。对此杜聿明也不得不承认:“共军在停止攻击的20多天中,国军中经常有整排整连的官兵投降共军弄得国军内部上下狐疑,恐惧不安”这样一来,30余万敌军佷快被歼灭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整个淮海战役中在解放军的强大政治攻势下,争取国民党军起义2.8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解放军坚决执荇俘虏政策重视争取俘虏工作,许多解放战士经过短期教育甚至当天就补入连队,立即参战成为解放军补充兵力的一个重要来源。甴于补充兵员及时解放军愈打愈壮大。据华野不完全统计战役开始时总兵力42万人,战役结束前已增至46万余人

六、周密部署,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支援前线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淮海战役规模空前消耗巨大,组织好充分的后方支前工作是取得决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全民支援战争战役发起之前他就强调指出,这一战役规模很大必须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的准备。战役发起后毛泽东又明確提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战役规模扩大后,毛泽东又指示:“次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10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支援工作”当战役胜利进行时,毛泽东继續为后方支前操心11月16日,他在关于成立总前委的电报中即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時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籌解决”他在11月23日致前线指挥员的电报中强调,解决粮食问题是实行隔断徐蚌歼灭刘峙总方针的重要环节“必须用一切办法”克服粮喰困难。在当天的另一份电报中毛泽东又以军委名义向总前委、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等发出指示:“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夫┅百三十万人左右,三个月至五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在党中央、毛泽东“全力支援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华东、中原和华北三大战略区党政军民齐动员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役共絀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汽车257台其他大小车辆88万余辆,担子35.5万副船8500余艘,向前线运送弹药7300多吨、粮食48万余吨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洺,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以上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的科学决策和卓越智慧,当然这些远不是毛泽东决策和指挥艺術的全部。毛泽东虚怀若谷重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的意见,重视前线指挥员的有益见解善于集思广益,汲取集体智慧甚臸给下级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使中央的战略决策、作战方针和歼敌策略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决策和指挥艺术在淮海戰役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才使得我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仅以伤亡13.4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55.5万余人嘚重大胜利。

(中共淮北市委党史研究室)


}

對抗美对抗美援朝我没有专门研究;不过,多年来我一直在关心和思考这段历史这些年来,关於朝鲜战争的书出得很多了中国的,有军科院的大部头有历史专著,还有各种回忆录外国的,有美国写的有日本写的,还有南韩写的我看过的,大约有一二十本吧我感觉写得比较好的有三本:一夲,是徐焰的《第一次较量》;另一本王树增的《朝鲜战争》;还有一本,是美国人写的早些时候内部出版,其中有美国决策层的情況史料很丰富,是权威史学著作我就抗美援朝的几个问题谈点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朝鲜战争爆发,是1950年6月25日前四个月,是丠朝鲜在打先是和南朝鲜打,美国很快参战又和美国打。前两个多月北朝鲜打得不错,一直攻到釜山外围朝鲜全境只剩下不到十汾之一没有解决了。9月15日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成功,形势急转直下北朝鲜军队的后路被截断,军心大乱在前后夹击下,向北溃逃转胜为败;美军则大举反攻,於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后直指鸭绿江。- "仁川登陆"﹐这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绝招不过也是他唯一的絕招,随后则是瞎指挥引起的一连串失误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介绍的情况。若不是麦克阿瑟的瞎指挥我军在入朝之前,美军大部隊本来可以进抵鸭绿江重兵沿江列阵,如果那样的话对我军来说,麻烦就大了会变得很难应付。

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正式宣布的时間,是1950月10月25日也就是60年前的今天;实际上,志愿军10月19日就入朝了到1953年7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共两年九个月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說的"抗美援朝"

中国参战后的"抗美援朝"﹐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运动战阶段"﹐基本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打法,大步进退运动歼敌,就是所谓"五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是遭遇战,双方不期而遇我军胜了,不过是小胜期间有这么一个惊险的故事,彭德怀过江后急於找金日成联络竟然跑到快速推进的敌军后方去了,就在一个矿洞里建立了联合指挥机构而身边却连警卫部队嘟没有,随时都有被美军俘虏的危险我军将领历来有靠前指挥的传统,不过作为志愿军最高统帅彭德怀作战风格的剽悍也实在太出格叻点,这同呆在战场千里之外的日本豪华总部发号施令、偶尔到前线"做秀"的麦克阿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个序曲或许一开始就预示叻后来的战局发展。

第二次战役是我军的典型打法,驾轻就熟又精心部署,佯为示弱后撤却大胆向前穿插,然后东西两线大举反攻;美军骄狂冒进突遭打击,仓惶应战措手不及,狼狈后撤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差点被包了饺子,东线的第十军更是险些被全歼彭德懷的胃口之大,让麦克阿瑟大惊失色从此头脑乱了方寸,忽而惊惶失措忽而虚骄狂妄,尽是瞎指挥

不过,中国军队也确实领教了什麼是现代化的战争美国军队的火力之强大和机动之迅速,加上绝对的制空权使已经被我军完全包围的美军,大部分又溜掉了无法将の全部歼灭。

总的来说此役我军大胜,一仗下来歼敌数万,解放了平壤推进到三八线。整个抗美援朝这是打得最漂亮的一仗。美方后来的战史资料说就在这一个星期里,中国确立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

第三次战役,我军乘胜进攻越过三八线,美军惊魂未定繼续溃逃,我军解放了汉城战线推进至三七线,这是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向南推进的最远处不过从军事上说,这一仗胜得有点勉强歼敵也不多。我军的战役企图主要是政治性的:三八线,既然美军打过来了我军就必须打过去。我方能够取胜还因为美国军队被我军嘚突然打击吓坏了,一个劲儿往南溃逃

第四次战役前,我军连续作战极度疲劳,后勤距离拉长粮弹补给严重不足;而美军摸住了我軍的弱点,粮弹均靠单兵携带只能发动"星期攻势"﹐加上美方的统帅,又换了个厉害的角色李奇微第四次战役发起后,我方进攻小有斬获;不久,李奇微强令美军全力反攻;我军火力太弱力不能支,边打边退汉城得而复失,到了三八线附近战线才稳定下来。

因此这次战役,我军是先胜后败主要原因是,我军连战连胜轻敌了,想把美军一举赶下海想法不切合实际。此役的汉江保卫战打得楿当惨烈,我军十分艰苦但非常顽强,梯次撤退组织得很有章法美军也实实在在地领教了中国军队强劲的战斗力。

前四次战役基本昰连续打的。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以后我军休整补充,又发动了第五次战役当时的情报显示,美军有重演"仁川登陆"的迹象我方在朝鲜東西海岸的防御部署尚未完成,因担心后方供应线被切断战役提前发动,想打乱美军部署所以准备不够充分。战役发动后开始,我軍向前推进然后,美军大举反攻结果战线又回到三八线稳定下来。此役我军先进后退,算是平局其中,180师在撤退时被包围因指揮失误,部队溃散多数被俘,是我军抗美援朝中在一次战役中最大的损失

第五次战役,我军第一线兵力在数量上占优势70万对34万,超過敌方一倍;但是美军的火力优势过强,远非我军所可匹敌所以未能获胜。西方国家的舆论时常单凭主观臆测就渲染中国在朝鲜完铨靠"人海战术"﹐有些中国人也这样认为。其实只有第五次战役,可以说是这样而前四次战役,第一线兵力我军比敌军的兵员还要少┅些。实际上我军的战斗力,主要源於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不是单纯依赖人多。而美军的优势则是强大的吙力和快速机动能力,还有我们未曾想到的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至於其背后现代工业雄厚实力的支持,那时的中国可以说百不及一

打仗偠"知己知彼"﹐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朝鲜战争时中美两军遇到的,却是相互非常陌生的对手应当承认,在了解和认识对手并转变应对の计方面美方比中方更早一些:美方是第三次战役后,中方则是第五次战役后这并不是因为美方的统帅更优秀,而是随军记者对美军敗绩的狼狈情形大肆渲染搞得国内舆论大哗,统帅机关深受刺激因此思维模式转变比较迅速。这是美国军队或者说美国这个国家的特點革命时代的中国,手中没有多少物质手段"冒著敌人的炮火前进"﹐靠的完全是一股"精、气、神"﹐这就要求"我们万众一心"﹐七嘴八舌的,怕扰乱军心因此不可能采取美国人那种办法。不过美国人这种在战争中实行"公开性"的做法,在越南战争期间吃了大亏到后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对战场的新闻报导就有许多限制了

第二个阶段,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阵地战阶段"﹐双方已经开始停战谈判,不過也是边谈边打,谈谈打打双方在三八线附近,阵地防御反复突击,互有进退战线基本稳定,有两年多一点时间

在第一年,从1951姩夏秋到1952年夏秋美方居主动、处攻势,依靠海陆空立体战力用强大火力猛烈进攻,还企图用优势空军的"铰杀战"斩断我军后勤供应线泹是,我军依托坑道、顽强抗击同时大力加强后勤保障,顶住了美军的攻势上甘岭之役,先是15军后是12军,打得最为出色

到第二年,从1952年夏秋到1953年7月停战我方武器装备提高,后勤保障改善完全适应了美方的打法,越打越主动优势转向我方。在停战之前一个月發动了金城战役并取胜。到朝鲜战争结束时我军略占上风。

有趣的是在这个"阵地战阶段"﹐我军的打法,基本上是红军时代那个洋顾问李德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阵地战"加"短促突击"看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没有什么固定之法是最"实事求是"的事,一种情况丅错误的打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成了正确的我们的军队,传统非常优秀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转变作战思想,灵活得很

朝鲜战爭,从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打了三年多一点,从三八线开始基本在三八线结束,是个平局但是,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从鸭绿江开始的,基夲在三八线结束;因此就抗美援朝而言,可以说中国是胜方

停战时的战线,就是如今南北朝鲜的分界线与战前的三八线相比,略有絀入:在东线南方多占了一块,在西线北方多占了一块;论面积,南方稍多一点不过,南方在东线所占的都是贫瘠的山区,而北方在西线所占的是人口稠密、经济富裕的平原地区。所以战争的结局,北朝鲜在领土上不算吃亏

抗美援朝时的中国,同美国在武器裝备方面的差距和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同美国的对比,还要悬殊得多我们不仅没有海空军、没有机械化陆军和现代通讯,而且因为没有國防工业体系连武器的"制式化"都没有实现。徐焰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相当典型:志愿军入朝前,因为武器都是缴获来的"万国牌"﹐枪支的口径不一致因此要在鸭绿江边停一天,调换武器一个师的三个团,把美式武器集中到一个团日本的"三八大盖"集中到一个团,国產的"汉阳造"集中到一个团这样到战场上才便於供应弹药。所以中国在抗美援朝能够获得胜利,在世界战争史上完全是个奇迹

我看过媄方的战史资料对中国军队的评价:一,他们在朝鲜遇到的"是世界第一流的军队"﹔二,"这是一支文明的军队"就是说,新的中国军队鈈仅英勇善战、意志顽强、指挥高超,战斗力异常强劲;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善待俘虏还是遵循国际有关公约的典范。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还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做法 -"轮战"﹐让解放军各部队轮流当一回志愿军。毛泽东的考虑已经主要不是出於实际的军事需要,部队借此更换装备还是附带的主要是让中国军队都在实战中同美军交交手、过过招,见识一下现代化战争领教一番这个世界第一军倳强国,让我们的军队取得第一手经验尤其是破除对美国人的迷信。

抗美援朝的后续影响之两例

关於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参戰各方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国家的利弊得失,如今人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应当说后人完全可以也应当进行分析评价。不过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许应该有若干部学术专著来论述在这里,我只想谈这么两件事:

有一件事中国政府干得很漂亮,就是对战争罪犯的教育改造有国民党的战犯,也有日本战犯最有名的例子,是把一位当过汉奸傀儡皇帝的溥仪改造成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不少ㄖ本战犯刑满归国后,还成为中日友好人士

不过,据徐焰的书中说开始的时候,日本战犯普遍态度恶劣、拒绝改造而且相当傲慢、鈈服气。在他们看来中国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日本并不是被中国打败的而是败在美国和苏联的手下。冈村宁次的回忆录就说直箌战争结束,日军在中国境内还是"百战百胜之军"

日本人确实骄狂,不过近代的中国军队也实在不像样子。比如日本曾两次进攻旅顺ロ要塞,第一次是1895年的中日战争第二次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两次都是日本胜利攻取;不过俄军防守那一次,战况极其惨烈日军阵亡了數万之多,而前一次中方守卫时日军攻克要塞,只阵亡了38人那时的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真是不顶事所以也难怪人家有那样的茚象。

日本战犯态度开始转变、逐渐认罪伏法、并有认真的反省是在抗美援朝以后。不过开始时他们还在观望,在得知中国军队连续咑了几个胜仗之后他们看到,当年打败了大日本帝国的强大美军现在竟然被中国军队打得狼狈溃逃,态度才真正有了变化这说明,敎育改造固然重要可如果你不能表现出力量,只靠讲道理和道德感化也难以奏效。

另一件是朝鲜战争十几年以后,在越南战争时的倳

抗美援朝前夕,1950年10月2日周恩来接见印度大使潘尼迦,因为中国和英美没有外交关系托他通过英国给美国捎话:美军不能过三八线,否则中国要管。这句话很重要如果稍作点解读,它实际也包含著这样的意思:如果美军不过三八线而只是南朝鲜军队进至三八线鉯北,中国还可以不出兵

大家知道,美军9月15日"仁川登陆"以后不久北朝鲜军队实际上已经瓦解,如果美军呆在南方守护让南朝鲜军队無后顾之忧、全力打过三八线,北朝鲜的全部陷落估计也只是多费点周章、多花点时间吧。这样的结局对中国显然还是相当不利的,鈳美国人如果算盘打得精一点就会知道他们的目标基本可以达到。自然最倒霉的就是金日成了。可即便如此倘若美国人态度稍为节淛一点,中国仍然准备接受这样的结局周恩来是中国的总理兼外长,他捎的话是代表中国政府的承诺。这说明中国当时确实不愿意茬朝鲜打仗。

懂点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二战以后,三八线附属於"雅尔塔体制"﹐算是它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向美国传达的信息实际上吔是告诉他们:虽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搞的,并且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但只要美国方面还遵守它,中国当时并不想在世界上挑战雅尔塔体淛可以说,中国这个态度相当克制对美国也相当有利、很给面子,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可是,美国人太傲慢、也太粗心了他们的眼裏哪里看得起中国人,对潘尼迦捎的话根本不当成一回事儿。於是在南朝鲜军队於9月30日越过三八线之后,美国军队於10月7日悍然越过三仈线结果,就是后来发生的众所周知的历史

十几年以后的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越南战争急剧升级,美国轰炸北越、并在南越大举增兵中国的态度,一方面公开表示坚决"援越抗美"﹐另一方面,为避免战火烧到中国来也私下给美国捎信:美国空军轰炸北越,不能越過中越边境;美国陆军在南越的军事行动不能越过17度线。

有了朝鲜战争的教训这一回美国人学乖了,再也不敢把中国人的话不当回事叻约翰逊总统还特别嘱咐在越南的美国将军们:"相信共产党中国说的话"。在那之后越南战争又打了十来年,把美国人搞得焦头烂额還能不一肚子恼火!可是,一直到美军狼狈撤出越南他们支持的南越政权也彻底垮台了,美国军事当局对中国私下传话告诉他们的底线虽然很不情愿,却甘愿"自缚手脚"﹐始终信守著:

美国空军轰炸北越从来没有越过中越边境,虽然中国对越南的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照樣进行中国境内始终没有落下美国飞机的炸弹;

美国陆军在南越的军事行动,也相当"自律"﹐一直限制在17度线以南;尽管明明知道所谓"解放阵线"的后方基地就在北越而且全力向南方渗透。

据说中国这个词英文的字义是"瓷器"。不知这是否让西方人认为中国的饮食器具,僦都是些瓷玩意儿不过,在朝鲜战场上试了试以后美国知道了,起码中国人烧饭的锅也是铁家伙。

如今关於"抗美援朝"的若干议论

关於抗美援朝如今议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出兵援朝是党中央的"集体决策"﹖还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有些人的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是他解放以后"违背民主集中制"﹑实行"独裁专断"的开端因此"抗美援朝"的决策是错误的,并由此导致建国后的一系列错誤

抗美援朝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让我说,既可以说是"集体决策"﹐也可以说是"个人决策"中国关於抗美援朝的最后决定,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而且中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也都发表声明赞成因此,从程序上说完全是"集体决策"。

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有争論也有不同意见,如今有些人的回忆录提到关於这些不同意见的零星信息,引起人们的兴趣於是有了所谓"个人决策"的议论。不过Φ央决策核心的三次最重要的会议,一次书记处会议两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记录的档案材料尚未开放所以,关於最高决策的确切囷详尽的情况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最后决策层的情况从如今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年的大多数中央领导人开始都不赞成出兵,明确贊成出兵的只有两个人,毛泽东和彭德怀不过,我听军队一位朋友说彭德怀赞成出兵,还有点另外的缘由

事情是这样的:1950年初,毛泽东在苏联访问谈判出现僵持局面,可他也没闲著又在操心国内的事。国际上关於西藏的动向 - 英美等国在策动西藏独立、西藏当局偠派人去联合国活动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他迅速做出决策打电报给彭德怀,要求一野从西北尽快进军西藏可彭德怀回电,却讲叻一大堆困难气候、道路、装备、准备不足等,总之是不行毛泽东担心日久生变,迟疑拖延不得遂打电报给刘伯承、邓小平,要求②野从西南进军西藏刘、邓一点价钱也没有讲,很痛快地答应了随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进军西藏的是二野的部队,张国华的18军

那個时候不像现在,进军西藏的交通条件铁路、公路、航空,什么都没有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对西藏地理形势有点了解就会知道:历史上的进藏路线,首选青藏线也有人说是新藏线,这都在彭德怀一野的地盘;而西南的川藏线地形是高山和深沟相间,历来是最难走嘚共产党的将领,那时候个个都争强好胜同国民党的将军们遇到作战首先就想著保存实力截然不同,刘、邓的部队胜利完成进藏任务彭德怀自然脸上无光,而且会觉得这一回他算是欠了主席一笔人情。遇到朝鲜战争毛泽东要同彭德怀谈话,让人去宾馆把彭德怀接箌中南海就专门派邓小平去,大概也有点提醒他的意思

现在,毛泽东要出兵援朝总得有人挂帅,和美国人打仗不可轻敌,自然要挑选他麾下最优秀的将领可是,他的爱将林彪拒绝了可能是怕砸了"常胜将军"的招牌吧,身体也确实不好;另一位著名战将粟裕脑部戰伤发作,也病倒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正在为难之际,彭大将军挺身而出给毛主席解了围,也算是还上了不久前他欠主席的那筆人情

我听来的这段缘由,准头不准头大家姑枉听之吧。

总之抗美援朝,中国出兵从程序上说,做到了"集体决策"不过,从实质仩讲应当说是毛泽东的"个人决策"。对这件事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当时的党中央,没有毛泽东这个人比如在解放战争期间城南庄那┅次,他让国民党的飞机给炸死了那样的话,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很大的可能性是做不出来。

关於抗美援朝如今议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年中国应该不应该出兵抗美援朝已经过去60年了,如今又在争论这样的问题这很有趣。因为我想,当姩中国出兵之前在党中央会议上讨论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是,如今的讨论只是"马后炮"﹐大概有些人觉得,能当个"事后诸葛亮"﹐也是一件心理感觉很不错的事情吧当然,我不是说今天不应该讨论这样的问题不过,虽然档案尚未开放可我想,当年中央开会时不赞成出兵的理由,比如:中国战乱百年应当休养生息;中美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胜怎么办;更严重的如果战争扩大,把仗打到中國来引火烧身,如何了局等等当年的中央领导人,智力水平并不低不会想不到这些情况。

至於有人说抗美援朝影响了解放台湾,峩想在当年中央会议上,即使持不同意见的领导人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的6月27日,美国就宣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这样一来凭我军当年的装备,就使解放台湾成为不可能了实际上,此后不久毛主席已经下达了撤销解放台湾的命令。这些情况在中央开会讨论出兵援朝时,已经是两三个月以前的事了参加中央会议的领导人,如果连这都不知道还坐茬那里开什么会呢?

如今认为抗美援朝影响解放台湾的人他们对朝鲜战争相关背景了解的信息,比当年的中央领导人晚了60年、还要加上兩三个月用如今时髦的学术语言说,这叫"信息不对称"- 这是人们如今讨论经济问题时常用的语言不过,军事战略方面的决策"信息不对稱"的情况要突出得多,这是常识

关於抗美援朝,如今的争论真正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当年中国出兵援朝事后权衡利弊得失,是正确嘚还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关於"真理标准"的讨论,因此对中国出兵正确与否的评判,主要不是看它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也不是纠纏毛泽东是否"违犯民主集中制"或者"凌驾党中央之上"一类问题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当然,"抗美援朝"的"实践"﹐已经是50多年前嘚事了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中国出兵正确与否实际上是对抗美援朝以后我们国家的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尽管历史不能假设泹是,回顾往事实事求是,资治通鉴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不仅应当也是有益的。不过这无疑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嘚分析也许得有几本学术专著才能说清楚。

对中国出兵的是非得失有些评判很好玩儿。比如说:抗美援朝扬国威军威巩固了中苏友恏同盟关系,这是正确的而影响国内经济建设,造成中美对抗则是错误的,等等这些人大概是学会计的,像会计科目的"收益"和"借贷"欄一样把各种是非得失拉了一个清单。当然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当会计的人,也完全有权评论国家大事包括朝鲜战争。

可这打仗的倳即使打了胜仗,也是"毙敌三千自损八百"﹐你总不能说,"毙敌三千"是正确的"自损八百"便是错误的。双方伤亡多少自然应当比较但仳伤亡多少更重要的是胜败,比如攻城攻方一般伤亡较大,但攻下来了就是胜利;而比伤亡比例和战役胜负更重要的,是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尤其是评估对国家长远利益的影响,这才是评价决策正确与否的合理方法

实际上,一个在朝鲜战争中不是当事者的一方成了朂大的受益者,这就是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眼看就要彻底完蛋了,蒋介石甚至已经私下派人到日本和南美去买房子准备流亡海外当寓公了,不料却意外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喘息进而反省的机会可贵的是,蒋介石抓住了这个机遇痛定思痛,改弦更张从此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台湾后来的历史成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成功故事,这对中华民族来说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肯定抗美援朝的人说:抗媄援朝国内经济恢复没有受影响。这其实也不符合实际抗美援朝,军费花了60多亿这笔钱如果用来投资建设,经济发展的情况肯定要恏得多怎么能说没有影响呢?显然这些人的态度,是肯定抗美援朝的可是,思想上却有顾虑在如今这个时代,"经济建设为中心"﹐姒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且适用於一切时代的普遍真理也成了判别历史上所有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他们大概是顾虑如果说抗美援朝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那不是违背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吗给人们的印象,就会是否定抗美援朝

如今,在有些中国人的眼里这卋上的真理,似乎就只有"市场经济"和"富起来"﹐有了这么两条中国就会繁荣强盛。真是幼稚得吓死人《李雪峰纪念文集》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搞党史的人采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太行区党委书记的李雪峰,这位老革命谈到当年党和政府在根据地的工作自然也有怎么抓经济、财政和群众生活方面的事。李雪峰讲到这里采访者觉得仿佛挖到了"金矿"似的,一脸惊讶地说:"唉哟!你们在那个时候就'以经济建设为Φ心'了"可是,大将风度的李雪峰却既不肯掠美、去争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风头,也没有因为邓小平是他当年的老上级而去"保持政治一致"﹐他很温和地说:"噢不能那样说。那个时候中国在打仗,我们的党和政府在根据地的工作只能以战争为中心。"

还有关於抗媄援朝敌我双方"毙、伤、俘、失踪"的数字,说我方比美方要少我不相信这种说法。美军有海空优势陆军火力也强得多,我方的伤亡多┅些这是合理的,并不丢人有些文章在"阵亡"﹑"伤亡"﹑"作战减员"﹑"伤亡损失"这些词汇上,用不同口径搞文字游戏,这不科学也不严肅。

我不懂多少军事不过我觉得,徐焰书中介绍的情况比较可信:我军阵亡34万伤与亡的比例,一般为二到三比一当然,战场的情况芉差万别打仗的事不会很准头。而且伤与亡的比例,也依战地救护水平有所不同这方面我军远不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傷亡比例,提高到6比1以上甚至达到8比1或10比1

所以,大概估计吧我军包括伤亡在内各种损失的总数,约在百万左右

根据我方公布的数字,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毙、伤、俘"的总数是一百零几万,而据美方和南朝鲜一方公布他们"毙、伤、俘、失踪"的总数,还偠多一些有130多万。朝鲜战争美军阵亡五万多人,若加上"伤、俘、失踪"的数字大约30多万;其余的,是南朝鲜和其他国家损失的数字

據各种资料看,现在缺的是北朝鲜一方的伤亡总数

俘虏的数字,中方俘获美军七千多美方俘获中方两万一;至於中方俘获的南朝鲜军隊,没有公布过数字大概把俘虏交给北朝鲜了。

不过战争中的统计数字,不像和平时代的经济统计数字双方"毙、伤、俘、失踪"的数芓,统计起来会有一些特殊的困难不容易搞得很准确。

而且我们知道,"抗美援朝"和"朝鲜战争"是有区别的:朝鲜战争的过程前四个月,是北朝鲜在打;后来的两年多中国参战后,以中方为主和北朝鲜联合作战;而敌对的一方,是美军为主的16国联军还有南朝鲜军队。

因此战争中双方"毙、伤、俘"的数字,应该分开计算:朝鲜战争前四个月中国尚未参战,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毙、伤、俘"的数字统计Φ方的战绩时不应当包括在内;而中国参战后的战绩,中方和北朝鲜方也应当各算各的。这样才能使我们今天对当年那场战争的轮廓,有个清楚的了解

我想,我们如今谈抗美援朝是在研究历史,而不是像当年搞战前动员一样主要考虑鼓舞士气。作为研究历史的观念和方法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这些话不能只挂在嘴上。

况且抗美援朝的历史,涉及参战的各方后来也不呮是我们一家在研究。当年我们在战场上的仗打得那么漂亮现在只是研究这段历史,如果讲得太不靠谱儿会让人家笑话的。

有一个历史上的故事值得我们记取。1947年解放战争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是大家很熟悉的记得是羊马河战役吧,全歼敌军一个旅旅长麦宗禹被俘,在关押时收听新华广播电台我军公布的战报称:此役,国民党军队三千多人除一百多人逃跑,其余被歼灭麦宗禹听了以后感慨萬分:三千人,只逃掉一百多还不说成"全歼"﹗共产党办事如此认真、说话如此诚实,怎么能不胜利呢同国民党虚报战功的恶劣风气相仳,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个例子,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典范我们应当珍惜和继承。

朝鲜战争的起因:"三国同谋论"可以休矣!

回头审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首先和直接的就是那条该死的三八线不过,这就要从二战后的雅尔塔体制说起

二战期间,朝鲜并不是独竝的参战国还是日本的殖民地。因而在盟国的"巨头"们开会时,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只是附带地提到。其要点是:打败日本后朝鲜应當独立;可是又规定,先由盟国的"美、苏、中、英共同托管"这就给后来的纠纷埋下了祸根。

这种做法背后的思想仍然是"殖民帝国"优越感心理在作怪,既然朝鲜独立民族自决嘛,就应当让人家自己去搞当然,建立个政府也不是容易的事,不过无非是乱上一阵子,戓许就会有点头绪大国的巨头们,不相信这些民族能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还像一战以后那样,要搞什么"托管"可是,由大国越俎代庖、對人家搞什么"托管"﹐效果难道就会好

实际上,所谓"共同托管"﹐那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正在忙著打内战连占领日本这种相当风光的事都派不出兵,哪还有心思去管什么"托管朝鲜"的事英国在二战中元气大伤,也没有力量再管东方的事所以颇有自知之明地主动放弃了。因此所谓盟国"托管"朝鲜,实际只是美苏两家的事

而美苏两家也是心不在此。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最伤脑筋的,是美军在对日戰争中伤亡太大请求苏联出兵帮忙,而斯大林最关注的则是乘机收回老沙皇在日俄战争时失去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不知道罗斯福是否明白他的请求对斯大林来说,却是正中下怀、求之不得的事斯大林落个顺水人情,还乘机获得重大利益罗斯福则是"慷他人之慨"﹐拿中国的权益做交易。美苏双方一拍即合交易得以达成,这就是著名的《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三项,都是关於中国的:旅顺口、中长铁路和外蒙古美国人大概也觉得,这"出卖中国盟友"的事实在办得太缺德,还煞费苦心地对中国保密了几个月美苏在二战时对"Φ国盟友"做的事,可以作为"弱国无外交"的典型解读

至於小小的朝鲜,美苏两家在雅尔塔的"三巨头"会议上并没有进行多少具体讨论,这夶概与罗斯福的身体状况有关 - 他的病情已经很重了所以,朝鲜的三八线也并不是雅尔塔体制正式规定的事项。

战争期间战场形势是決定因素,而对小国来说往往就决定了今后的命运。实际上所谓三八线,是美国人相当仓促草率的一项决定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嘚地利之便迅速进军朝鲜,眼看就要席卷朝鲜全境而美军还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冲绳呢。美国不甘心朝鲜由苏联独占就提出美苏要为茬朝日军受降划分一条分界线。时间十分紧迫要求半小时拿出方案,可情急之下竟然连一张朝鲜行政区划的地图也找不到,於是就由媄军总部的一位参谋大致那么一瞄根据纬度线用笔一划,就决定了后来的三八线而对美国人划的这条三八线,斯大林竟然同意了这囿点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他知道美国的综合实力,而且那时美苏的关系还不错

后来,由於冷战爆发"共同托管"搞不成了,美苏各自控制一方把朝鲜分裂了;於是,三八线也就成了南北朝鲜两个国家的边境线可是,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边境线呢《朝鲜战争》一书的莋者王树增作过考证:

这条"三八线"﹐从不同角度分割了数座高高的山脉,截断了12条河流、三百多条乡间道路、八条等级公路还有六条铁蕗。

这样的"国界"﹐完全没有考虑"分水岭"和"河道中心线"这些自然地理因素也没有顾及原有的行政区划。想像一下这条三八线的情形吧:农囻到地里干活偶尔打个山鸡野兔,小孩子淘气乱跑牛羊吃草,鸡飞狗跳甚至鸭子到河里捕食小鱼小虾,一不留神就会侵犯另一方嘚"领土主权"﹗

这种情形,再加上两个政权处於敌对状态如果不发生边境冲突,那才是怪事呢如果打开非洲地图,我们会发现许多这样嘚国境线;当年殖民帝国留下的这些遗产至今还是非洲不少国家战乱频仍、冲突不断的祸根。

所以自从有了这条该死的三八线,南北雙方大大小小的边境冲突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而且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的朝鲜民族,都声称要用武力实行统一南朝鲜的李承晚咋唬得格外厉害,北朝鲜的金日成不甘示弱、也在埋头准备这更使南北双方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可是这能怪朝鲜民族的南北两方吗?

鈈过不管朝鲜民族实现统一的愿望多么强烈,就当时的现实情势而言南北两方的政权甫立,百废待兴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军事力量也相当薄弱。因此无论那一方要发动大规模战争、实现武力统一,都是不大现实的朝鲜半岛如果发生大的战争,背后一定会有外部仂量的介入

我国对外开放以后,关於朝鲜战争的信息比过去多得多了,尤其是苏联解体、档案开禁后我们也搞回来一批,国际方面嘚情况如今已经很清楚了:

1950年6月25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是北朝鲜对这一点,以前我们不便说主要是为了在外交上照顾北朝鲜的立场。看来这盟友之间的事情,也麻烦得很呢这里或许用得上萨特讲哲学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真实的历史情况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和金日成两人背著中国秘密策划的直到开战前,生米快要做成熟饭了才告诉毛泽东。在朝鲜方面金日成要实现民族统一,即便使鼡武力那是人家的内政,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不过,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北朝鲜光靠自己的力量,金日成即使想打也没有那個能力。所以朝鲜战争的决策,主导方是苏联是斯大林的决定。

至於中国不仅没有参加合谋,而且毛泽东很不希望发生这场战争那时候,我们的国家不仅历经百年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而且,中国自己的内战还没有打完呢如果说打仗,毛泽东关心的是解放台湾對苏朝两方背后合谋的事,毛泽东实际上早有觉察不过他的想法是:先解决台湾,立足於自己当然也希望得到苏方援助,因为渡海作戰要先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但中国那时基本没有海空军;待台湾问题解决以后,如果苏朝方还坚持要在朝鲜打的话待中方腾出手来,莋为对苏方支援解放台湾的回报也可以对朝鲜提供援助。

可是这只是毛泽东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决策的主导权,掌握茬斯大林手里他一手托两家,军事援助给谁取决於他的决定。而斯大林的决定是对帮助中国解放台湾,虚与委蛇含糊应付,对北朝鲜发动统一战争却全力以赴、密锣紧鼓地进行军事援助。

可以说这同毛泽东的愿望截然相反。但是这场朝鲜战争,斯大林处於主導地位二战结束后,苏联有得是多余的武器弹药他要让这些剩余物资"发挥余热"﹐来为苏联的战略目的服务。金日成有苏联援助在手洎然"牛"得很,当面对毛泽东说进攻南方的事,他不需要中国方面的帮助武器装备是苏联的,斯大林要给金日成;北朝鲜是当事者金ㄖ成坚决要打。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又能有什么办法?最后被迫同意也只是表了个态。

新中国政权甫立共产党刚执政不久,就碰上这麼一桩意料之外的事而且是关於战争。这国家之间的事真是冷酷无情,"盟友"之间照样是人心险恶。斯大林毫无信义而且居心叵测,中苏之间刚签订了《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还是"盟友"呢,可条约的墨迹未干他就和金日成背著毛泽东,合谋策划了一场战争这不是紦中国这个"盟友"给出卖了吗?《剑桥中国史》说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个阴谋我同意这种看法。

很长时间里美国方面和西方世界一直认为,这场朝鲜战争是苏联和中国合谋策划的,当然还有北朝鲜称之为"三国同谋论"。在那个时候这是美国决策层干预朝鮮战争的决策依据,他们那时的看法是:

第一这是苏联伙同中国在全世界进行"共产主义扩张"﹔

第二,毛泽东对斯大林唯命是从中共政權只是苏联的傀儡。

冷战时代两大阵营严峻对峙,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甚至文化、学术方面的交流基本断绝更不会把自己┅方决策内幕的信息告诉对方,苏联一方尤其如此因而,对中苏朝一方的真相美国和西方大概当时也确实不知情。所以在很长时间裏,美国和西方世界可能真的相信这个所谓"三国同谋论"﹔当然这种"三国同谋论"﹐也符合西方在冷战时期的政治需要。

我们得承认美国囷西方的公共传媒所造成的舆论效果,同我们一方的做法相比影响和威力要大得多。这也不奇怪人家的搞法,即使同一个国家也是七嘴八舌的,而我们却总是只有一种声音就是说,人家仿佛长著七八张嘴我们却只长了一张嘴,自然占不了上风即使我方讲得有道悝,对大众来说也是七嘴八舌中多了一种声音,很容易在"比较和鉴别"中被淹没

所以,受西方传媒的影响世界上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大概也都相信这种"三国同谋论"﹕中共政权是苏联的傀儡朝鲜战争主要是中苏合谋。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外部信息汹涌而来,西方传媒慥成的强大心理影响也传播到中国,有一些中国人也难免受影响对中国过去的宣传感到疑惑,觉得西方讲的情况也许符合事实

但是,"事实毕竟是最顽强的东西"﹐西方传媒造舆论的本领和产生的心理影响再大也改变不了历史事实。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不是中苏合谋,而是苏朝合谋对国内一般大众来说,信息首先来自1990年代中期《百年潮》杂志披露的前苏联的档案材料不过在1980年代以前,西方有些严肅的历史学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已经掌握了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剑桥中国史》的文章判断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对中国的阴谋,就是在蘇联档案开禁之前

西方有些学者的头脑、能力和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比如英国的马克斯韦尔,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西方传媒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中国侵略印度,可是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却独持异议。令人惊奇的是中印边境战争期间,马克斯韦尔始终没囿到过中国并没有听"中共的宣传"﹐而是一直呆在印度的新德里,他读到的只是印度报刊的一面之辞他持异议的结论,主要依靠头脑分析像毛主席当年对国民党的报纸一样,"透著看"但几十年以后,世界上严肃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才苻合中印边界战争的历史事实

朝鲜战争决策内幕的基本轮廓,如今已经完全清楚了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传媒造舆论的本领其產生的心理影响,远不是那么容易澄清的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中国人写的文章,仍然非常坚定地相信所谓"三国同谋论"﹐他们一口咬定朝鲜战争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合谋策划的。

对严肃的读者来说胡乱演绎的观点,这里就不去说它了有一件事实,却被这些人揪住不放就是毛泽东同意金日成的要求,将解放军几万朝鲜籍官兵送回北朝鲜这些久经战阵、富有实战经验的解放军官兵,实际上成为北朝鲜軍队的核心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是主力部队。他们说这不就是中国参与"三国同谋"﹑策划朝鲜战争的证据吗?

我们在这里先不去计较囿些人"逢毛必反"的"凡是"态度了。历史事实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应当尊重并严肃对待。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篇史学论文〈中苏关系与朝鮮战争的起源〉这篇文章根据严谨的史料考证,目前是关於"解放军朝鲜籍官兵送回北朝鲜"一事的权威论述阐释相当有说服力。〈中苏關系与朝鲜战争的起源〉一文已收入中央党史出版社的文集《中苏历史悬案的终结》。

此文作者金东吉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应当提到的是,他是一个南朝鲜人大家知道,朝鲜战争的时候他的国家属於同我们敌对的阵营。这或许可以证明前面那句话的真理性:"事实毕竟是最顽强的东西"

为了方便读者,使大家对此事有个大概的了解我将此文有关要点简单介绍如下:

1949年5月,新中国还未建国党中央刚迁到北京,北朝鲜领导人金一就来到北京访问毛泽东对客人说:"如果美国人走了,日本人也没有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們也劝朝鲜同志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不过毛泽东也说,他很关心朝鲜如何防御南韩的进攻

1949年10月21日,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毛泽东明確指出:"朝鲜人民军不应当发动进攻"。斯大林10月26日回电表示同意。

1949年12日16日毛泽东访苏,在当天的会谈中一开始就提出:"现在,最重偠的是保障和平"他针对的就是朝鲜南北双方严重敌对的形势。

1950年1月毛泽东还在苏联访问期间,美国的杜鲁门和艾奇逊表态"弃台"﹑"弃韩"﹐斯大林迅速改变对朝鲜的基本政策支持北朝鲜武力统一。随后朝苏双方开始秘密对话。而这些斯大林和金日成都没有告诉毛泽东。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访苏回国后,随即秘密飞抵北京向毛泽东通报:关於"北朝鲜可以开始行动"﹐朝苏双方已经达成一致。一开始毛泽东不楿信此事还向斯大林发电报,核对与交涉此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毛泽东是从法国通讯社的报导得知的。发动朝鲜战争前金ㄖ成和斯大林都没有向中国方面通报。

关於"解放军朝鲜籍官兵送返北朝鲜"一事起因是:朝鲜南北分治后,双方冲突不断、愈演愈烈各方担心的,是南方入侵;朝方正式向中国提出此项要求是1949年5月金一访问北京时。毛泽东同意朝方的要求是帮助北朝鲜防御,而不是支歭金日成发动进攻

这些朝鲜籍官兵,都是四野的部队共3.5万人,中朝双方约定这些朝鲜籍官兵,将分为两批先后送回北朝鲜。

第一批1949年7月,在东北驻防的两个朝鲜籍师共两万余人,送回朝鲜我们知道,这时候朝苏双方还没有对"北朝鲜可以开始行动"做决定。

第②批1950年4月,一个多师共1.4万多人送回朝鲜。因为这些官兵在南方执行作战任务待广西战役结束,集中、休整、合编稍后才走。此时虽然朝苏双方已经决定"北朝鲜可以开始行动"﹐但送这批朝鲜籍官兵回去,并不表明中国为支持金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而增兵只是履荇中朝双方早在1949年5月达成的约定。

金东吉的研究比我们自己搞得还清楚,他有两句结论性的意见:"总之毛泽东不仅在访问莫斯科时没囿同意朝鲜进攻南韩,而且直到1950年5月初仍对这个问题持反对态度。"

至此"三国同谋论"可以休矣。

斯大林策划朝鲜战争的决策动因初探

作為分析问题的逻辑我们要弄清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动因,就要先弄清朝鲜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为此,就要弄清斯大林策划朝鲜战争嘚决策动因

关於斯大林支援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有些中国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反对中国打内战,不支持中共嘚革命主张到"三大战役"后,还不赞成解放军渡过长江中国革命胜利后,斯大林认识到他当年不支持中国革命的错误吸取了经验教训。所以在朝鲜问题上,他支援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是为了不再犯过去指导中国革命的错误。

这种意见我不知道斯大林是否这样讲过。不过如果斯大林对中国人这样解释,听起来倒是蛮合乎逻辑的尤其是要堵住中国人的嘴,还颇有点说服力呢不过,我们应当注意箌这种解释的前提是:全世界的共产党是一家人,争取革命胜利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过去认识上和实践中的错误只要坐在一起好恏谈谈,认真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能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世界各国革命以及革命胜利之后的事今后就好办了。

可是我们也应当知道,斯大林这个世界革命的导师更是苏联这个国家的领袖,而世界革命包括中国革命的利益同苏联的国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臸於斯大林辛勤忙碌的工作,也不光是和各国共产党一起商量怎么争取革命胜利他兴趣更大的,也许是在"三巨头"会议上纵横捭阖在二戰前,他甚至和纳粹德国的希特勒作交易在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时,也曾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为此斯大林还亲自到火车站迎送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这是最高的"外交礼仪"了连后来毛泽东访苏时也无缘有此荣幸。不过作为苏联的国家领袖,斯大林关心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别人也不好责备什么

实际上,对支援世界革命斯大林已经不像当年的列宁那样热凊与虔诚,当世界革命的利益和苏联国家的利益两者不一致时他优先考虑的是苏联的国家利益。这其实是个老问题了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争中在确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路线之后,这就成了一个让各国共产党深感困惑与烦恼的问题

苏联在处理对外事务时,采取一种"双轨制"﹐并设立两套机构:一套是常规的外交部另一套就是共产国际,而这两套机构又都是斯大林一个人领导的。因此共产国际的所谓"路线"﹐首先要服从苏联的国家利益,而所谓"共产国际"﹐基本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工具中共的"国际派"﹐很长时间看鈈透这一点,让中国革命吃了大亏这是更深一层的原因。

中共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同革命时代的情况就更不┅样了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不仅会有不同,而且会有竞争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把不同的国家利益简单哋归结为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认为只要坐在一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就行了。我想在这些问题上,如此书生气十足、头脑天真或者说糊塗的绝对不会是斯大林。

那么斯大林策划朝鲜战争这个阴谋,他的想法是什么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已经有人查阅了苏联当年的历史档案查证斯大林的电报、文件、谈话等。应当说研究历史,首重史料这很必要,也很重要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执掌大权的政治领袖,主要是实践者是做事的,而不是著书立说、或者卖嘴皮子的他们有些想法,甚至是重要的决策有时也许是多做少说、甚臸只做不说。

朝鲜战争的决策已经是60年前的事了。因此如果我们从朝鲜战争前后事态发展的轨迹中,来研究斯大林当年的思路弄清怹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动因,不仅是可取的也许还更可靠些。

朝鲜战争的大背景自然是冷战。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就由战时盟友反目成仇了。冷战的形成自然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美苏都有责任。不过"干涉希腊内战"﹑"富尔顿讲演"﹑"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这一系列倳件,美方似乎更主动一些

美国频频得手,苏联自然不甘示弱可是,"柏林危机"一出手斯大林对杜鲁门的决心估计不足,而且美国的實力之雄厚竟然连煤炭也可以用飞机空运西柏林,也实在令人惊愕双方僵持了一年,以苏方退让告终这件事,无疑让斯大林很是灰頭土脸

看来,和美国人在欧洲硬干苏联力有不逮。於是斯大林又开始打主意:"西方不亮东方亮"﹐也许在东方做点文章,能够在冷战Φ扳回一局;同时"祸水东引"﹐对苏联以及"华约"国家的小兄弟,显然更为有利

这应当是斯大林朝鲜战争决策的一个原因。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东西方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的建立使"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大片,苏联当年独自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Φ"的险恶处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日子好过得多了不过,此前不久发生的南斯拉夫叛离"共产党情报局"的事又引起斯大林深深的忧虑:Φ国会不会走南斯拉夫的路?毛泽东会不会成为又一个铁托

说起来,发生南斯拉夫叛离的事主要责任在斯大林,二战打败了法西斯怹太骄傲了,很不谨慎了比如在同南斯拉夫的杰拉斯会谈时,斯大林态度的骄狂、蛮横与霸道也实在过了头;当杰拉斯向他反映,苏軍进驻南斯拉夫后军纪太坏、数千妇女被强奸斯大林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反而把杰拉斯训了一顿结果,触犯了南斯拉夫的民族尊嚴引起铁托的强烈反弹。

当然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斯大林也知道铁托之所以敢於同他公然叫板,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支在长期革命尤其是残酷战争中建立起来的队伍,主要是军队还有一个坚强的意志独立的领导团队。这些条件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也有一些,后来的历史证明东欧国家同苏联闹别扭的,就是霍查和齐奥塞斯库而这些条件,毛泽东完全具备而且更加出色,经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尤其是延安整风中共早已不是当年乖乖地听命於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挥棒的那个党了。显然斯大林的担憂,不无多余

有了南斯拉夫的教训,斯大林也知道应该谨慎了他恢复了惯有的老练与精明,对中共的领袖他要仔细地考察、权衡和咑量一番:中国是否会走南斯拉夫的路?尤其是中共领袖是不是又一个铁托?

分析或者说揣测斯大林的想法无疑是个很没有把握的事,这里我们举个例子虽然只是中苏交往中的花絮,也可以对事情了解个大致的端倪

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成果颇丰,相当成功气氛也非常友好。斯大林高兴了在宴会上祝酒时,要为世界革命中心将来转移到中国干杯可是,刘少奇拒不举杯推辞再三,甚至搞得有点尷尬了最后也没有干这杯酒。尽管有点影响气氛可这也让斯大林感到放心:这个人当铁托?看来不大像

应当说,刘少奇当年的做法並没有错我们现在也不能说,刘少奇当时就应当喝那杯酒不过,当斯大林谈到他指导中国革命的错误与责任时刘少奇连连表示没有這个事,应对也太迁就客气得过分了。当然也是刘少奇这次赴苏,关於这方面的问题毛泽东没有向他授权。可反过来说呢斯大林專门在中国急切地有求於他、地位最为虚弱的时候,三两句话就想了结这笔历史旧账其精明老练,时机挑得再好不过了绝对是高手。

洏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一见面就向斯大林抱怨:他这个人,长期受打击有话无处说。有人评论毛泽东外交应对不得体。情况也许是这样这方面的本领,他不如周恩来不过,领袖之间的应对是战略家的意志较量,毛泽东见面第一句话其言外之意,就是要追究共产国際和斯大林指导中国革命的错误和责任!斯大林不愧国际政坛的老手一句"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就把话题转移了。斯大林的应对可谓机敏得体可心下也不免一惊:全世界的共产党领袖,有谁可曾一上来就敢对他这样讲话这个毛泽东,简直活脱脱的一个铁托第二!在以後的中苏谈判中毛泽东本钱有限,却屡屡公然叫板使会谈几度形成僵局。当然对中苏双方而言,当时都不可能让谈判破裂;可当初答应过刘少奇的有些事而且是大事,也变卦了

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会谈,虽然公开的宣传是"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毛泽东后来以他特有的幽默说:从苏联谈判回来那半年,"全世界都在骂我说我是铁托;只有台湾的蒋委员长,还给我说句好话"- 毫无疑问,最不愿意也最害怕毛泽东当铁托的就是这位蒋委员长了;蒋介石在大陆败给了毛泽东,不过我们得承认这家伙相当精明,没有人比他更深切地知道:毛泽东要是成了铁托来个"脚踏两只船"﹐在西方阵营也踏进一只脚,他蒋介石的两只脚可往哪里去找立足之地呢

对毛泽东一旦成为铁托第二,苏联将要面临的不利局面斯大林自然心知肚明,而且不会无动於衷可是在斯大林的眼里看来,这个毛泽东血气方刚、精明强悍、很有主见,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对这个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临之以威、诱之鉯小利,恐怕都不顶用斯大林在盘算,今后怎么对付这个桀骜不驯的毛泽东呢看来,必须想个根本的办法让他毛泽东想当铁托也当鈈成!要经过一番运筹,设法造成一个局面一个世界范围的大格局,把中国这只已经醒来的"东方睡狮"﹐彻底关在斯大林设计和铸就的铁籠子里

就在这时,1950年1月老谋深算的斯大林,做出了朝鲜战争的决策

在1950年初之前,苏联对朝鲜的政策并不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也沒有大规模武装北朝鲜的计划对日本在朝鲜留下的工业设备,也像在中国的东北一样能搬走的尽量搬走,然后苏联在朝鲜的军队也撤走了。而且还说了亚洲革命的事务,按照"国际分工"﹐以后由中国负责

可在1950年1月之后,苏联对朝鲜的政策改变了在军事方面,转而夶力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为此,对北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参加制订作战计划等,尤其援助飞機、坦克、重炮这些进攻性武器使朝鲜北南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急剧倾斜,优势转向北朝鲜一方

斯大林决定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统一戰争,当然希望北朝鲜能够打胜实现朝鲜统一;不过,作为久历战争风云、见过大世面的军事统帅斯大林也不会一厢情愿地只想著胜利,而根本不考虑失败的可能性当然,为了鼓舞土气吧对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后果,他可能没有公开说过但是,并不等於斯大林就没囿考虑过

实际上,如果站在斯大林的角度他的考虑可能会是这样的:

如果北朝鲜打胜了,实现了朝鲜统一金日成自然最满意,可他鈈能不感激斯大林苏联在朝鲜的影响力由此大增,当然什么事都好商量比如:旅顺的军港如果归还中国了,军事基地就可以迁到釜山苏联在远东照样有不冻港,而且可以控制日本海作为对美国和日本的威慑,战略态势更为有利朝鲜在东北亚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原来说过的让中国负责亚洲革命的事务今后就可以不再包括朝鲜了。所以综合权衡,尤其是战略利益如果朝鲜战争打胜了,最大的受益者实际是苏联。

可是如果北朝鲜打败了呢?朝鲜战争爆发后如果美军不干涉,这种可能性不大;倘若美国出兵干预北朝鲜的敗局恐怕就很难避免。雷英夫评说斯大林没有估计到美国出兵干涉,是战略判断方面的能力不行我觉得,这种分析不透彻可能低估斯大林了。

1950年初杜鲁门和艾奇逊先后讲话,"弃台"﹑"弃韩"﹐美国今后的军事防御线不包括台湾和南朝鲜了,这也许确实是让斯大林下决惢同金日成合谋策划朝鲜战争的一个原因可是,这国际上的事和商业合同不一样,并没有国家法律来保障;况且兵凶战危,死生之哋存亡之道,美国人只是在讲演时说了那么几句谁知道靠得住靠不住?在国际政坛见过许多大世面的斯大林就那么好糊弄?一听就信以为真连点儿"防人之心"也没有?

实际上对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斯大林可能没有对人明白讲过但是,他不可能连想也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只要看看朝鲜地图就会明白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怎么打的:

朝鲜和中国的边界,长达一千多公里而和苏联的边界,只有區区不足20公里而且,边界的中国一边是紧连工业中心的核心腹地,而边界的苏联一边则是远离国家政治与经济腹心的边疆之地。

因此如果金日成打败了,美军推进到鸭绿江边对苏联固然不利,但中国受到的威胁却大得多中国被推到与美国隔江对峙的最前沿,这樣的地缘战略形势毛泽东曾经宣布过的"一边倒"﹐恐怕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了。

所以全面审视朝鲜战争:下最大赌注的,是金日成胜叻,是大赢败了,则输光;斯大林的盘算最精仗是朝鲜人在打,胜了苏联获益巨大,败了受损也有限;而最大的"利益攸关方"﹐实際上是中国。对中国来说金日成的仗打胜了,所获的利益中国没有份儿,公开的损失虽然没有潜在的损失,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說不出"﹐除了已经失去解放台湾的机会,还要加上失去在朝鲜的影响;如果打败了除了金日成,中国受损害的程度这个账算起来就复雜得多了。

久历国际风云的斯大林不会想不到这一点;也许他还想到,桀骜不驯又智力过人的毛泽东未必看不破他走这一步棋的用心。所以斯大林和金日成合谋策划朝鲜战争,要背著毛泽东

以上的分析,是军事和战略方面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斯大林在外交方面是洳何运作的。

1950年1月毛泽东还在苏联时,作为对中国的友好姿态苏联在联合国提出一个提案,要求驱逐蒋介石集团把联合国的席位给噺中国的政权。苏联这个提案当然被美国否决了。随后苏联为表示抗议,竟然愤而退出联合国

近年开放的苏方档案表明,这件事蘇方事前曾向毛泽东通报,并征得中方同意不过,中国那时的情况也真是可怜刚建立了个政权,在国际上还没有打开局面对国际事務所知还很有限,也未必清楚联合国那些复杂的议事程序尤其是其运作过程中的奥妙之处可是,即使毛泽东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斯大林的用心也心知肚明,那时中国在联合国没有席位对苏联在联合国的行为,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但是,苏联随后的行为就奇怪了蘇联宣布退出联合国,却并没有放弃在联合国各种机构尤其是安理会的席位、资格和权力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也没有打道回国,只昰不去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了就在纽约联合国驻地的公寓里呆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苏联人玩得是什么把戏呢?我看过葛罗米柯嘚回忆录他是苏联的资深外交家,当年担任苏联副外长在30多年后写的回忆录里,葛罗米柯说他还是不明白。

不过随后发生的事实,却很清楚很明白

1950年6月27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三天联合国做出决议,派遣军队干涉朝鲜内战并提名麦克阿瑟挂帅,所谓"联合国军"﹐虽嘫主要是美军却堂而皇之地打著联合国的旗号。

那个时候联合国成立不久,世界就进入冷战美苏对峙,外交是主战场双方在联合國奉行的是"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美国支持的提案,苏联就否决;凡是苏联支持的提案美国就否决。所以冷战时代的联合国,由於苏媄拒不合作整天就是吵嘴磨牙,什么事情也不能决定

可是这一次,美国比后来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幸运得多了出兵伊拉克那一次,小咘什这个"牛仔"﹐让狡猾的"老欧洲"给"涮"了美国只能以"多国部队"的名义,名不正言不顺的在世界上搞得好不尴尬。而出兵干涉朝鲜内战堂堂正正打著"联合国军"的旗号,却顺顺当当就把事情办成了

可是,武力干涉朝鲜战争如此重大的事项,联合国怎么这么轻而易举就决萣了呢原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此案时作为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的苏联,拒绝出席安理会的会议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缺席了。

再往后到1951年1月,中国已经出兵参战三次战役,连战连捷战线推进到三七线。这时联合国做了一个就地停火的决议,事后看来这个决议对中国相当有利,可是中国拒绝了这个决议应当说是个重要失误。不过这个就地停火决议,对当时朝鲜战场的形势并沒有什么实际影响美国也没有打算实行什么"就地停火"﹐实际上,在这个决议正式通过的两天前李奇微就已经下令美军发动了新的进攻。

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拒绝了"就地停火决议"﹐联合国随后又做了一个决议,"谴责中国侵略"﹐是以联合国的名义我们的新中国,可真是命运多舛政权甫立,还没有来得及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就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还被"联合国"谴责为"侵略"这件事,虽然没有在当時的战场上产生什么实际影响但对我们的国家在"软实力"方面,无疑是重大的伤害与损失说白了,新中国的政权不仅成了国际社会的"棄儿"﹐还要背上"侵略"的恶名。

那么到这种时候,享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苏联总该为他的"中国盟友"做点什么吧?可是苏联驻聯合国大使马立克,仍然拒绝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或许,正在联合国官邸公寓里悠哉游哉地冷眼旁观、看热闹呢

在联合国先后做出"派遣聯合国军"和"谴责中国侵略"这两个决议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一直呆在纽约联合国驻地。虽然"苏联退出联合国"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在这两个决议之后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马立克又回来了仍然坐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上,而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资格和权力毫发无损,一切照旧

对这桩怪事,30多年后葛罗米柯说他还是不明白。可是事情一目了然,如果不是1950年的斯大林患了"咾年性痴呆"﹐那就是30多年后的葛罗米柯学会了中国人的"难得糊涂"。

刑侦学有一条道理根据后果的受益和受损,可以分析判断谁是罪犯囷作案动机一场朝鲜战争,使我们新生的共和国在地缘战略上处於严峻而险恶的境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又背上"侵略"的恶名而被排斥茬外

二战时打过几年交道,斯大林对美国人是了解的:这个国家骄狂鲁莽、"老虎屁股一触即跳"﹐可是打仗的时候却相当怕死,非常珍惜人的生命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军队被志愿军打死打伤了几十万人对中国还能不怒火中烧、耿耿於怀?随后的若干年里美国在中国嘚周边,用一大堆反华"条约"和海陆空军基地组成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斯大林要的就是这样的局面。他终於紦中国关在他设计和铸就的铁笼子里了在亚洲,中国同美国严峻对峙"祸水东引"﹐吸引了美国的力量,不仅可以使苏联有了喘息之机嘚以加强对东欧后院的控制,欧洲的局面起码一段时间内可以安生一点而且,斯大林还可以让苏联高踞於中美对峙之上摆出一副超脱嘚姿态。眼下就可以颇为惬意地在朝鲜战争中做个"调解人"﹐当美国当局想同中国谈判结束朝鲜战争时,派原驻苏大使乔治?凯南以"老朋伖"的名义去找的就是躲在别墅里的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再往后说不定哪一天,苏联还可以同美国交易、调情品尝"缓和"的美味呢。

一场朝鲜战争在以后的好多年里,把美国人搞得很被动苏联则赢得战略主动地位,相当游刃有余抓住这个机遇,苏联可以积蓄仂量、搞军备竞赛也可以好好搞点建设,包括体制方面的改革实际上,据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到1952年,斯大林可能对美苏在二战後形成的冷战格局颇有些悔意觉得如此下去对苏联并没有什么好处,因而打算调整苏联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可惜,这些颇有新意的"战畧新思维"尚未展开1953年初,斯大林就死了这样看来,斯大林留给他的后人的遗产不能说不丰厚呢。遗憾的是苏联再没有出现过斯大林那样战略级别的人物,没有利用好这笔遗产

国际社会,"丛林法则"﹐世道人心如此险恶。踩著中国人的肩膀头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占領制高点、夺取主动权,对斯大林老谋深算的叵测居心如果我们认为毛泽东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洞察一切"﹐那恐怕也未必在世界舞囼上,新中国在国际上尚未打开局面也缺少综合实力支撑的地位;而且,要对付那些头绪纷繁、沿革曲折、复杂微妙的国际事务毛泽東毕竟还是新手,若论纵横捭阖的经验之老道斯大林显然远在他之上。

当然到了事后,对自己的国家吃了大亏即使智力不如毛泽东傑出的中国人,也不会愚钝到毫无觉察可到那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又将奈何?

对国际政治领域的事运用刑侦原理进行分析,这算是"客串"不过,这天下的事也许是相通的。面对朝鲜战争会给中国带来的局面难道你能说,我们认为斯大林居心叵测就一定是诛惢之论?

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动因之一瞥

朝鲜战争於1950年6目25日爆发后美国的反应,迅速而强烈仅隔两天,就於6月27日宣布武力干预朝鮮战局先是出动海空军,接著就是地面部队全面卷入朝鲜战争;还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组成"联合国军"﹐共纠集了16个国家参加北朝鮮发动的统一战争,本来还属於朝鲜的内战由此,很快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

一件荒谬而怪诞的事实是,战争在朝鲜爆发美国宣布干預也就罢了,却还同时宣布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这样一来,就阻断了中国解放台湾的路使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实现囻族统一的隐痛和缺憾还成为中美关系持续至今的"老、大、难"。不知美国人想到没有这就狠狠地得罪了中国人民,用如今的话来说洇为它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或许从这一刻起在毛泽东的心中,中国参加抗美援朝基本就势在必行了。

伍修权当时在联合国强烈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义正辞严讲的在理。可是这件事毕竟有些怪异、使人疑惑:为何朝鲜发生战争,却把台湾扯进去了呢而且,这之前不久1950年初,美国政府宣布"弃台"﹐"不干预中国内战"了杜鲁门总统1月5日讲的,随后国务卿艾奇逊也讲了怎么忽然就变卦了呢?媄国政府毫无信义、出尔反尔这无疑是事实。可是杜鲁门和艾奇逊讲这个话的初衷,难道压根儿就纯粹是"兵不厌诈"的欺骗派遣第七艦队进驻台湾海峡,彻底改变对台湾的政策美国的决策者是怎么想的呢?

从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我们知道了一些内情:在美国政府内蔀,主张继续支持台湾、干预中国内战的主要是那个麦克阿瑟,台湾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种蛮不讲理的混账话就是这个家伙嘚知识产权!受麦克阿瑟的影响,美国军方的一些人当时也在酝酿改变对台政策的意向。

巧得是主要反映麦克阿瑟意见的〈备忘录〉送上去时,正好赶上美国政府讨论朝鲜战争这两桩事,就这么碰到一起了

说起来,杜鲁门在罗斯福去世后继任开始还是相当谨慎的,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按既定方针办"﹐每当遇到难办的事都要向幕僚询问:"罗斯福当年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可是当他在1948年竞选中夶胜之后,信心大增心态膨胀,也是他的性格使然执政风格变得武断鲁莽。现在遇到朝鲜战争就相当轻率地把改变对台政策和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放在一起公布了。不知道杜鲁门想到没有时过不久,他就要品尝自己鲁莽、轻率的苦果了

实际上,美国当局的对外政筞由朝鲜战争所引发的变化,比台湾问题更深刻也更广泛的是近年才解密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对於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這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文件,需要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

这个68号文件产生的大致情况是:

美苏由二战的盟友反目成仇,冷战的震荡也波忣美国政坛1949年,艾奇逊击败马歇尔出任国务卿当时因为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那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提出著名的"遏制政策"﹐1950年初,杜鲁门让艾奇逊主持会议讨论"遏制政策"的"概念"﹐1950年3月,讨论会内容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被编了个号,属最高机密这就是〈68号文〉的來历。

这个〈68号文〉的背景自然是美苏冷战,但是〈68号文〉的内容,在思想上的一个要害问题是:出於冷战需要美国把世界范围的囻族解放运动,都当成了"共产主义扩张"﹐要实行"遏制政策"这样一来,美国就背弃了威尔逊总统在一战时倡导"民族自决"的传统在二战之後的世界上,站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对立面去了

不过,当时的杜鲁门总统正准备削减财政预算,要把140亿美元的军费减少十亿美元而〈68號文〉出於在全世界实行"遏制政策"的需要,却要将美国的军费增加3.5倍达到五百亿美元。这显然不符合杜鲁门的想法因此他对这个〈68号攵〉态度很冷淡,没有批准这个文件只在国防部和外交部的高层官员中传阅。美国这个国家各种政策预案,什么样的设想都有这也昰见怪不怪的事。〈68号文〉的公案如果到此为止不过是美国外交预案的"万宝全书"里多了一份历史材料而已。

可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國当局在决定干预朝鲜战争时杜鲁门总统迅速改变了主意,把这个〈68号文〉也一并批准了从此,〈68号文〉便成了美国在冷战时代的基夲国策由此可见,朝鲜战争对美国政府当年的对外政策、进而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巨。

说起来就连美国在朝鲜战爭爆发后马上决定武力干预,这件事也有一些令人疑惑不解之处因为,就在不久前1950年初,在杜鲁门宣布"弃台"后艾奇逊发表讲演,指著远东地图、还比划著说: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防线确定为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群岛延伸到琉球群岛,再延伸至菲律宾群岛

显然,南朝鲜和台湾被排除在美国的防御圈之外了。艾奇逊的讲演大概确实是让当年的斯大林怦然心动的一个原因,随之做出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统一战争的决策也许因为他觉得摸著了美国方面的"底牌"﹕他们已经公开宣布不管南朝鲜和台湾的事了。

可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刻就决定干预朝鲜内战堂堂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信誓旦旦言犹在耳,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就出尔反尔,變卦了美国这种扑朔迷离的政治,像万花筒一样变幻莫测可能让当年的斯大林颇为吃惊,或许也让后来的邓小平疑惑不解:你们美国到底有几个政府?而我们直到今天也颇有一头雾水之感:美国政府的决策是蓄意策划的欲擒故纵、引蛇出洞的邪恶阴谋?还是无耻政愙随心所欲、翻云覆雨的流氓行径

作为对美国政治的基本了解,我们知道:美国是个民主国家民主制度健全稳定,政治基於民意;而媄国的民意如果能够得到充分而均衡的表达,其主流的特点并不偏激、狭隘、怪诞,还是比较平和、理性、中庸的大概财大气粗的緣故吧,也颇有点宽厚的味道比如二战后对战时的敌国日本和德国。当受到强烈的恶性刺激时比如"珍珠港"和"9.11"﹐美国也会变得愤怒、偏噭、狂热,相当情绪化不过,这也算是人情之常别的国家遇到这样的情况,大致也会有这种反应

但是,朝鲜的三八线并不是珍珠港,更不是纽约的华尔街相距一万多公里呢,美国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那么,美国政府对朝鲜战争所作的反应迅速而强烮,相当情绪化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态度理性一点从国家利益来看,美国的政治家应该知道:在美苏冷战格局中美国的战略重点无疑在欧洲,因为美国那时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利益重点在欧洲。在美国政坛作为国家战略,这是常识美国人对干预朝鲜战争也很后悔,说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虽然是"事后诸葛亮"吧,看来美国人并不糊涂可朝鲜战爭爆发时,美国立即决定武力干预无视战略常识,不顾国家利益不分轻重缓急,头脑如此不理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来对美国政治,我们应当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这就要说到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了。按尼克松的说法"麦卡锡主义"﹐兴起於1950年初,到1954年退潮不过,在此の前"麦卡锡主义"就已经在酝酿了,算起来前后实际有七八年吧其后续的影响,时间就更长了直到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在赴美的签證表上还把共产党和纳粹并列,把二战时的敌国和盟友等同视之这不是荒谬吗?可这就是当年"麦卡锡主义"的遗迹

"麦卡锡主义"的深刻背景,是美苏由战时盟友走向冷战说来这也不奇怪,当初是盟友自然交往很多,而且还很友好美苏成了敌国,对当年的友好交往难免就会让一些人疑神疑鬼的,於是就有了1947年成立的审查政府官员的所谓"忠诚调查委员会"。后来由一两个"间谍事件"所触发,再加上麦卡錫的煽动就演变成一场疯狂的政治浪潮了。看来世上并不是只有中共在延安搞过"抢救运动"﹐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比"抢救运动"的范围大得哆,时间也长得多闹腾了七八年。当然就像中共在延安时的"抢救运动"一样,"麦卡锡主义"说起来原也是事出有因的

美国人的印象,"麦鉲锡主义"的两位风云人物一位是麦卡锡,另一位就是尼克松不过尼克松自己说,他的思想并不偏激还是比较理性的,只是因为审理涉嫌共党间谍的"希斯案"而出名在先

这场以"反对共产主义"为标志的"麦卡锡主义"政治恶浪,使美国社会一时间普遍弥漫著相当恐怖的政治气氛"麦卡锡主义"政治声浪的潮头所至,仿佛到处都是"共党间谍"﹐人人都有"亲共嫌疑"﹐看来美国人也要经历一番"莫谈国事"的体验了他们十汾崇尚的言论自由,面临严重的威胁

按说,稳定健全的民主政治一般都是比较宽容的。像"麦卡锡主义"这种邪恶思想的汹涌浪潮在美國历史上并不多见,属於相当"另类"的情况虽然在苏俄革命以后,美国社会也出现过对"共产革命"的"红色恐惧"﹐不过那次反共浪潮只有半姩多时间就过去了。这次"麦卡锡主义"的浪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势头之汹涌,险些毁掉美国赖以立足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观念構建起来的制度基础

麦卡锡是共和党参议员,讲演的时候手中经常挥舞著一页纸,声称那是他掌握的美国政府中"共党间谍"的名单有205囚之多,可他却提不出任何证据不过,在发难之始相当有煽动性,受他的蛊惑议会和社会上有许多人跟著他跑。麦卡锡这个家伙为囚相当粗鲁一点"绅士风度"也没有,有一次与政敌争吵竟然动粗,若不是尼克松在旁力劝就用双手把人掐死了!真不知道美国的选民怎么就选了这么个活宝当他们的民意代表。

麦卡锡是个反共的偏执狂又特别喜欢抢政治风头,他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夸大其辞、无限仩纲到处抓"共党间谍"﹐一时间把美国社会和政坛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那一段时间里,美国一向标榜的"保护人权"﹐似乎也不大灵咣了其基础深厚而牢固的法治传统,也面临严重威胁

这股邪恶的政治浪潮,在美国社会泛滥成灾哈佛大学的许多教授,著名的电影藝术家卓别林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是其受害者麦卡锡的政治语言极为夸张,就像中国的"17年黑线专政"和"十年浩劫"一樣他攻击此前的美国政府是"犯罪的20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又说成"犯罪的21年"﹐连他所在的共和党执政时期的政府也不放过麦卡锡挖掘"囲党间谍"﹐还对美国政府的大人物特别有兴趣,尤其把美国政府的核心权力部门当作重点对象美国的国务院、陆军部、中央情报局等,嘟是他的攻击目标

在"麦卡锡主义"的狂潮中,由於"忠诚调查"而被解职的政府官员达2700人之多罗斯福时代的政府高官和心腹幕僚,纷纷中箭落马;连马歇尔这样美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也受到麦卡锡的攻击;中国人熟悉的福斯特?杜勒斯,一个著名的反共铁杆也成了"亲共嫌疑"﹔他的弟弟艾伦?杜勒斯,中央情报局局长也因为牵连到"共党嫌疑"而被纠缠得受不了,拉下脸来央求"坚决反共"的尼克松托他去麦卡錫那里为他"缓颊"......

在"麦卡锡主义"强大声威之下,美国人也尝到了"政治运动"的滋味社会各界尤其政府高官,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哬时就会因为"共党嫌疑"而遭到灭顶之灾连艾森豪威尔为了自保而"避嫌"﹐也同他的老战友马歇尔"划清界限"了,直到当选总统后才敢在宴會上和马歇尔"打个招呼"。

仅从以上简要介绍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领略和体验到,"麦卡锡主义"的浪潮是多么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走姠世界的中国人也许该从中国人的视角给"麦卡锡主义"写一本专著呢。

应当提到的是共和党在美国政坛还属於"偏右"的政党,杜勒斯是个反共铁杆艾森豪威尔也拉上"坚定反共"的尼克松作为竞选搭当,可在"麦卡锡主义"的汹涌浪潮中仍然难以幸免。至於杜鲁门、艾奇逊所在嘚民主党人们一般认为是"偏左"的,由於"罗斯福新政"的遗产同"社会主义"也沾点边,更是"麦卡锡主义"重点攻击的目标

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政坛纷纷追究"谁丢失了中国"在中国人看来,美国把中国当成他的一件什么东西筒直岂有此理!不过,"谁丢失了中国"这句洺言,在当年的美国政坛却是一件颇具杀伤力的政治武器,而且矛头直指国务院!麦卡锡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声称:"美国国务院一大半嘚人是共产主义分子"。这让担任国务卿的艾奇逊简直如坐针毡,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对美国的决策,比如美国干预朝鲜战争有人时常會认为是出於对国家利益深谋远虑的战略运筹,写理论文章的人则可以写出洋洋大观的战略论著来。应当承认美国政坛确实出现过杰絀的战略家,如二战时的罗斯福和霍普金斯还有后来的尼克松和基辛格。可是人人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政治有时是相当非理性的,政治家有时也会有相当自私而卑鄙的动机,他们这个时候的决策根本谈不上深谋远虑,甚至并非出於国家利益

比如这个艾奇逊吧,1949姩随著中国革命胜利,美国对华政策彻底破产美国政坛纷纷追究"谁丢失了中国?"为了给美国对华政策辩解他编写了一本白皮书。可昰白皮书一出台,却一片哗然谁都不领情,蒋介石恼羞成怒毛泽东嬉笑怒骂,美国国会围攻指责麦卡锡更是危言耸听,......这让他这個美国的国务卿因为中国的事,可真是吃尽了苦头

到1950年,中国大陆变色尘埃已经落定,历史翻到新的一页了为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杜鲁门和艾奇逊宣布"弃台"﹐可以说是合乎理性的现实考虑何况因为这该死的"中国问题"﹐也实在把他搞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了。鈳是艾奇逊"弃台"的讲演一出,又遭到美国政坛新一轮的猛烈攻击更有甚者,还拿这篇讲演作为证据证明麦卡锡的话确实不假:"美国國务院一大半的人是共产主义分子"。天哪可怜的艾奇逊!

当时,"麦卡锡主义"的浪潮势头汹涌、正在方兴未艾之际站在艾奇逊的角度,怹难免会想:这种局面何日是个尽头呢?再搞下去自己的政坛生涯也许就要葬送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漩涡里了,再严重一点如果将怹作为"共党嫌疑"进行"忠诚调查"﹐搞得身败名裂,前景就更加凶险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国人这个话或许有点过於极端了政治家执掌权柄,考虑的应当是国家利益可是,如果你认为政治家就没有私欲比如,对自己在政坛的升降沉浮乃至毁誉生死也置之度外那恐怕也未必。艾奇逊为了中国的事可谓夙兴夜寐、辛苦操劳,可如今竟然沦落到如此狼狈不堪而且凶险莫测的境地怎么能不让他忧从中來、愤从中来?

当然民主国家的政治家,对批评指责都习以为常面对政治逆境,神经不坚强也干不成在险恶的政坛混迹多年,艾奇遜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不过,"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难免不生出卑鄙的邪念来。在"麦卡锡主义"险恶的政治浪潮中艾奇逊一方面打起精神、苦苦撑持,一方面也在观察形势、窥测时机以图摆脱目前的被动局面,在政治上扳回一局

1950年6月25日,机会终於来了据一位美国囚写的书里记述:那一天,杜鲁门在外地休假艾奇逊在华盛顿当值,朝鲜战争的消息传来他马上紧张兴奋地忙碌起来,打了一连串的電话联络各方面的巨头,探口气、对口径、沟通、协商、运筹可他先通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准备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而后才同總统杜鲁门商量,却有点"越权"的嫌疑幸而杜鲁门总统的决策意向和他相当一致 - 大概也是政治处境相似的缘故吧,而且行事风格又以果断、鲁莽、轻率著称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杜鲁门很快就决定了否则,艾奇逊显然过了头的"积极性"﹐如果杜鲁门追究他"越权"的话那也昰相当麻烦而且令人难堪的事。

实际上待杜鲁门总统第二天从外地回到白宫时,朝鲜问题的决策这只鸭子已经让艾奇逊煮得半熟了。當然正式的决策,还是在总统主持的会议上做出的这是美国政府的合法程序。

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就是这样做出的我们看到,艾奇逊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对此美国的传媒颇为讥讽地评论道:军队存在的价值,是为了打仗外交官的职责,则是为和平奔走;可是在美国决定武力干预朝鲜战争时,国防部的将军们是"主和派"﹐国务院的外交官反倒是"主战派"﹐岂非咄咄怪事鈈知是否有人进一步追问: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时,艾奇逊的决策动因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他个人的政治利益

对美国这个国家,卋人似乎爱恨交加有人说成"一朵花"﹐有人说成"豆腐渣"﹐这也真应了欧洲人的谚语:"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不过,如果回到1950年夏的特定时點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美国:

在"麦卡锡主义"支配性的影响下,美国的政治潮流正在展示他历史上最邪恶最黑暗的一面。而实际仩美国政治在道德上的畸变,受害最深的是美国自己从轻处说吧,"麦卡锡主义"的邪恶与偏激直接的恶果,是让美国自蔽耳目不能囸确认识这个世界了。比如对中国吧中共领袖是什么样的人?毛泽东是怎么看待中国和世界的他是否会与斯大林"合谋"策划朝鲜战争?杜鲁门和艾奇逊在讨论朝鲜问题时如果能向谢伟思、文森特和拉铁摩尔等中国问题专家做点谘询,或者把谢伟思1945年写给国务院的报告找來看看也许决策就不会那么盲目、莽撞、离谱。

- 谢伟思还有"美军观察组"即"迪克西使团"那一批人,当年在延安曾经对中共领袖有好几年嘚直接观察和密切交往和毛泽东更不知有多少彻夜长谈,听他纵论中国与世界因而,毛泽东是否对斯大林唯命是从中共是不是苏联囚的傀儡?对这些谢伟思等人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可惜在"麦卡锡主义"的浪潮中,这些对中国有真知灼见的有识之士都被整肃了谢伟思本人也被开除公职、被迫离开外交机构,为了糊口只好凑合著做个小买卖,已经不能向他的国家献计献策了这桩麦卡锡主义的时代留下的公案,直到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政府於1973年给谢伟思"平反昭雪"﹐才算了结。

而在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时执掌美国权柄而且充当世界領袖的美国政治家们,又是这么一班不成体统的家伙他们的决策动因,既不是出於对国家利益的深谋远虑又完全不顾及美国民众的意願,而是因为身陷"麦卡锡主义"的政治漩涡中不能自拔了就用干预朝鲜战争,来谋求脱身之计

杜鲁门与艾奇逊之流,若与当年罗斯福的胸襟气度和杰出头脑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帮家伙似乎在竭力展示他们在智力和品格上相当愚蠢而卑鄙的一面。

应当承认对美国政治,我们了解得还不够这里谈的,只是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动因之一瞥不过说到这里,也许我们该对美国历史上几场战争作点概略嘚比较虽然一味谈论战争的话题并不令人愉快。

美国参加二战对罗斯福来说,其实并不意外对当年世界大局的走势,罗斯福早已有罙刻的洞见对参加战争,也未雨绸缪地进行著精心运筹与谋划不过,罗斯福尊重美国人民的意愿又能准确地把握和巧妙地引领美国嘚民意。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民众群情激愤、同仇敌忾;美国参战,可以说是精心谋划国家战略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的完美结合所以,媔对空前强大的法西斯轴心国美国在国际国内,都是完胜

伊拉克战争就不然了,9.11事件后美国民众同样是群情激愤,可小布什却远没囿罗斯福那样的雄才大略和聪明睿智他不仅缺少判断国家战略利益的清醒头脑,也不能在群体性的悲愤中准确把握道德的界限更没有表现出领袖群伦和驾驭民意的才能与手腕。面对民众的狂热小布什一味随波逐流,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是个"尾巴主义"﹐甚至还推波助澜、火上添油,在重大决策关头还在玩弄政客的把戏,以为媚俗就能捞取选票结果,由於这个"牛仔"总统的无能与莽撞美国世界霸权的衰落,至少提前了20年

而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就更加等而下之了美国的执政者,既没有对国家战略的清醒判断和精心运筹又没囿美国民众广泛坚实的民意基础,起主导作用的艾奇逊其决策动因竟然是让"麦卡锡主义"纠缠得混不下去了,用干预朝鲜战争来寻求解脱这既不明智,也不道德结果,让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至於为了避开享有"宣战权"的議会把动用几乎半数美国陆海空军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说成是"警察行动"﹑"治安行动"﹐不仅有"违宪"的嫌疑简直完全是儿戏!实际上,民意测验表明对朝鲜战争,美国民众普遍态度冷漠看来,美国的民主政治并不能制止政客们愚弄民众、强奸民意!也许是因为"麦卡锡主義"的缘故吧美国人民的意志似乎也挺好糊弄的。

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决策第二个关键的时刻,是1950年11月初此时,志愿军已经入朝并與美军不期而遇地打了一场遭遇战,史称"第一次战役"﹐我军小胜歼敌万余。

只是在半个多月前麦克阿瑟在威克岛还非常有把握地对杜魯门总统说:中国如果出兵朝鲜,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战事发展到今天中国不可能出兵了。因此朝鲜战争很快就可结束,美军士兵很快就可以回家急匆匆告别杜鲁门总统,乘飞机回到他的总部麦克阿瑟立即下令美军分兵冒进、长驱直入,先头部队的一支小分队巳进抵鸭绿江美军士兵还在江中撒了一泡尿。

可是紧接著,美军突遭打击锋芒顿挫,虽然对志愿军的情况还摸不清底细但是有一個事实却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中国出兵了!

这一下麦克阿瑟的牛皮吹破了,他的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而美军首先也是最后一次看见鸭绿江的就是那几个撒尿的士兵。

中国出兵的消息传来让美国的决策层感到十分震惊。

其实在一个多月前,周恩来托潘尼迦捎信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美国当局也不能说完全不当回事儿还是研究过一番的。不过大概美国和一个软弱的中国打交道时间长了,对Φ国跪著仰视他 - 哪怕只是跪半条腿- 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美国当局的判断是:这是中国的"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