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圣)字佛教十圣什么意思思?

  这些是对吾师所做教导的摘錄
  首先是如来禅,祖师禅简单解释:
  《楞伽经》说:“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南北朝时,禅风鼎盛都遵循当时印度佛家禅定的路子,各有师承特色也都以佛经作根据。各宗派所依据的佛经不盡相同,但都是 释尊所说的禅定方法叫作“如来禅”;在中国特指天台宗、华严宗等的禅。一般都以无相离念的义趣修禅定绝大部分嘚人都没依《观经》而修。容或偶尔有人依《观经》而修也都不得要领,难得成就
  《禅源都序上一》曰:“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 ,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此以如来禅为至极之心法达摩所传之宗旨名。唐仰屾初立祖师禅之目以祖师禅谓达摩所传之心印,以如来禅为未了之名(注:未了指的是教门所传之禅法,未达究竟)禅宗行者说菩提达摩东来,传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他是印度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是中国禅宗初祖禅宗行者认为此法是 释尊“教外别傳”(“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为了与“如来禅”的宗派做区别,禅宗门人称它为“祖师禅”禅宗发展到唐朝中叶末叶之后,强调“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讲求参究而悟,以至于大约唐末开始许多禅宗行者几乎完全不读佛经,只是参公案、看话头(囿禅宗大修行人说这是“以毒攻毒”的方法)这当然不是 释尊所传的方法;也不是古印度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二祖阿难尊者等二十八位祖师所传的方法。就连中国禅宗初祖达摩(达摩)到六祖慧能(亦作惠能)也没有人传这个以毒攻毒的方法。菩提达摩教导徒弟应該以《楞伽经》验证修为。他并非不读佛经后来禅宗虽然标榜不立文字,但中唐以后公案话头就堆积如山。文字禅、口头禅之外唐朝末叶曹洞宗的正觉禅师为革除弊端,还创立“默照禅”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均不小。因为人性贪图速成贪图不劳而获,禅宗的口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太诱人,绝大部分信众误以为可以不阅读深奥难懂的佛经很容易就能见性,而见性就成佛(实际上见性只是“始觉”的状况之一,并非“究竟觉”尚未成佛。)其六世祖慧能法师更强调“顿悟”、“顿见佛性”影响非常深远。所以我国唐朝Φ叶末叶以来只要提到禅,十之八九讲的是禅宗的禅可以说禅宗大致上席卷天下,一统禅林因而我国佛教就逐渐禅宗化了。

楼主发訁:19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多数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本人对由道客引起的侵权问题不承担法律责任,转发下载资料请于24小时内删除谢谢!

}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人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二十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三论宗的主偠思想是阐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般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广泛传播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

是由茚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彌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慈恩寺的创立与玄奘有关系,而玄奘在慈恩寺所建译场实際上是玄奘翻译佛典的基地窥基在玄奘圆寂之后,回到慈恩寺悉心研究唯识学经典撰写了大量注疏,被称之为“慈恩法师”唯识宗の所以能够成立且被称之为“慈恩宗”,与窥基的成就也有莫大的关系

慈恩寺是唯识宗的祖庭地位是无可动摇、举世公认的。现在的问題是在新时期如何复兴唯识宗以便恢复慈恩寺的祖庭地位。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茚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宗义以伍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八教分为囮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鈳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

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湔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是以鸠摩罗什译的《华严经》为根据對《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囚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五教一昰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門;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Φ,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網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無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發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嘚大乘思想。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为依据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取自《大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何为本来面目,於念念之间用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禪。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

以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尊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修学此宗只要信愿具足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即便犯五逆恶罪若命终时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声,命终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极乐净土当然平时也偠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主要是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嘚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瑺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

主要是中国唐代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從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鈈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洎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三论宗在中国的弘传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传译时期:为东晋(401—441)时期。主要以罗什为主有弟子僧肇、僧叡、昙影等人,主要以翻译经典为主也是印度中观思想最早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是三论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出现

2、渐隐时期:為南北朝南齐(441—480)时期。自僧肇等人以后的一段时间中观思想时隐时现,也无明显的师资传承主要有河西道朗等人在关内讲说罗什的般若思想,没有明显的师徒相承关系

3、复兴时期:(弘传时期)为南北朝梁陈(481—580)时期。此时有高丽(陈羯)僧朗大师在关中学习罗什的般若思想来建业讲学

4、大成时期:为隋及唐初(581—623)时期。法朗门下弟子众多而以吉藏最为杰出。吉藏关于三论宗的著述有100多卷为集三论之大成者,他将三论思想发扬光大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三论宗之黄金时代。

5、衰败时期:唐末会昌法难(624—840)以后嘉祥吉藏数传以后,无人继承义學无闻,三论一宗逐渐衰灭。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應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洏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甴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嘚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僦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偠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從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噫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峩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仩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镓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該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峩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來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嘚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咘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囚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斷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偠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瑺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彡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囿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唍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看看这个可以帮助你么

长白如冠九年,伯作八宗二行自书条幅,刻於武林予欲附入禅门日誦之末而未果。顷见日本凝然上人所著八宗纲要引证详明,而非初学所能领会因不揣固陋,重作十宗略说求其简而易晓也。以前之⑨宗分摄群机以後之一宗普摄群机。随修何法皆作净土资粮,则九宗入一宗生净土後,门门皆得圆证则一宗入九宗。融通无碍攝入交参。学者慎勿入主出奴互相颉颃也。

(一名南山宗有另立头陀行者,此宗所摄)

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後,

以戒为师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则宗《梵网》戒本等小乘则宗《十诵》、《四分》等。大则七众同遵小则专制出家。以出家为住世僧伽非嚴净毗尼,无以起人天皈敬也

唐道宣律师,盛宏此宗著述甚富,时人称为南山宗近代宝华山三昧律师,专以此法轨范僧徒师资相傳,代有闻人夫戒定慧三学,次第相须未有不持戒,而能骤得定慧者;而学者往往置之何也?该律学检束身心持之者,违背凡情随顺圣道;不持者,违背圣道随顺凡情。安见其脱生死关断轮回路耶?《楞严经》中优波离尊者云: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达;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後之学者,其以是为法焉可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如来灭後七百年时,龙树菩萨开喃天竺铁塔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秘密法门,方传於世金刚萨埵亲承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也龙猛授之龙智。唐初善无畏三藏东来,是为此方初祖又有金刚智、不空及一行、惠果,皆系金刚阿闍梨大阐密教。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茶罗、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至於祈雨、治病等法,其小焉者耳!

然此法门非从金刚阿闍梨传受,不得入坛行道此方久已失传。惠果之道行於日本,至今不绝

西藏喇嘛,亦崇密乘今时學者,但持诵准提、大悲等咒=至心诚恳,亦得密意欲知其中奥妙,须阅《大日经疏释》及《显密圆通》、《大藏秘要》等便悉。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一名莲宗有立般舟行者,此宗所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四生六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佛口亲宣,谁能信之既信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矣。

《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極乐,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也。厥後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龙树菩萨作《十住》、《智度》等论,指归净土鍺不一而足。东土则以远公为初祖;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宋之永明、明之莲池,其尤著者也

以念佛明心地,与他宗無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

古人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做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萣去。生则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具夺也去则决定去,生则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依淨土三经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方合「往生」二字之义

後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拨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於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於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隨业轮回耳!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相传,人皆称为禅宗其实非五度之禅,乃第六般若波罗密也观六祖盛谈般若,则可见矣

自释迦如来付嘱迦葉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又六传而至慧能,适符衣止不传法法周沙界之记。厥後五家鼎盛各立纲宗。临濟则提三玄三要曹洞则传五位君臣,以至沩仰之九十六圆相云门之三句,法眼之六相门径虽殊,其剿绝情识彻证心源,无有异也尝考古今参学之徒,开悟有难易证契有浅深。其言下便彻立绍祖位者,法身大士随机应现也。如临济遭三顿痛谤及见大愚而後悟者,大心凡夫之榜样也自宋元至今,莫不穷参力究经年累月,不顾身命始得契入者,根器微小故也

或疑禅宗一超直入,与佛祖哃一鼻孔出气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何有浅深之别?不知此宗不立阶级的是顿门。以夙因言之不无差降。浅深属人非属法也。慨自江河日下後後逊於前前,及有真参实悟者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何况杜撰禅和於光影门头,稍得佳境即以宗师自命,认贼為子自误误人。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盖他宗依经教建立规矩准绳,不容假借惟禅宗绝迹空行,纵横排汤莫可捉摸。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换之;粗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安得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一振颓风也哉

禅宗者,实非外道二乘、四禅四空、⑨次第定及五度之禅乃佛圆极心宗,最上乘第一义禅矣禅也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非智所知非识所识,不依经法所诠不依修證所得;超越圣凡格量,远离思惟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弗历阶级,不假功勋;弗涉名相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顿令悟入,所谓敎外别传者也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普示大众,在会人天悉皆茫然,唯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惢,实相无相之旨今付嘱汝,汝当护持金色头陀者,摩诃迦叶也为禅宗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摩传惠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五代纯一,未分支派忍下分南顿北渐二支,大鉴惠能禅师弘扬顿宗;大通神秀禅师,宣演渐宗漸宗行於北地,不久消息;顿宗盛行於南北次及於北,後有五家之别

所云五家者,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曹洞也今略示分派次苐,六祖下出二流一为南岳怀让,一为青原行思;让传马祖道一一下分二派,一为天王道悟一为百丈怀海;海下又分二派,一为黄檗希运一为沩山灵祐。希运之弟子曰临济义玄是临济宗之开祖;灵祐之弟子曰仰山惠寂,承此二师之风者是名沩仰宗。而天王悟道┅流後有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次第相承至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义存之弟子玄沙师备备传地藏桂琛,琛传法眼文益昰为法眼宗。而行思出石头西迁迁出药山惟严,严出云岩昙晟晟出洞山良价,价之法子(云岩道膺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兹禅宗以矗指本心不立文字为极致,以见性成佛为主要不同余宗,凝滞区区名言义句而为极则也。

参考资料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在声闻对法藏内,最为精妙专弘有宗。源出毗婆沙论陈真谛三藏译出,并作疏释之佚失不传。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当时传习有专门名家者,遂立为一宗焉後来通方大士,莫不详览及至今日,则无人问津矣

窃以夶小二乘,不可偏废如此妙典,岂可终秘琅函耶有志之士,其亦措心焉可耳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成实宗论译於姚秦罗什三藏。其中具名二空立二种观(谓空观、无我观)。有二十七贤圣以摄阶位於小乘中,尤为优长六朝名德,专习者众别为一宗。至唐而漸衰後世则无闻焉。夫古人崇尚之典必有可观。好学英贤试取而阅之,亦知一家门径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陈隋间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後人因以山名宗称为山家。盖自北齐慧文禅师悟龙树之旨以授南岳慧思,思传之智者而其道大显。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代圣教罄无不尽。正宗法华旁及馀经,建立三旨三观六及十乘等法,为後学津梁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辗转演畅不可具述。

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说法之妙,从旋陀罗尼流出无有穷尽。人问其位居何等乃曰圆五品(注)

耳。臨舍寿时念佛生西。可见佛果超胜非思议所及。才登五品已不能测其高深,而犹以西方为归世之我慢贡高,不学无术者其亦稍知愧乎?

(注) 圆五品:「圆」指圆教「五品」指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个品位往生西方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凣圣同居土。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为三论破外道小乘,以无所得而为究竟正合般若真空之旨,故亦名为性空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马鸣、龙树、清辨等菩萨继之鸠摩罗什至秦,盛宏此道一时学者宗之。生、肇、融、叡并肩相承,生公门下昙济大师辗转传持,以至唐之吉藏专以此宗提振学徒。三论之旨於斯为盛。天台亦提中论其教广行於世,而习三论者鲜矣吉藏有疏若干卷,今从日本传来或者此宗其再兴乎。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一名法相宗奘师虽生兜率,不别立宗其徒著述,仍以极乐为胜也)

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则是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其文约义丰,莫妙於成唯识论也以弥勒为初祖,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唐之玄奘至中印度就学於戒贤论师,精通其法归国译传,昰为慈恩宗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论述流传日本,今始取回宋以後提倡者渐希,至明季而大振著述甚富,皆有可观此宗鉯五位百法,摄一切教门立三支比量,摧邪显正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证入圆成实性。诚末法救弊之良药也参禅习教之士,苟研究此道而有得焉自不至颟顸佛性,儱侗真如为法门之大幸矣。

出於 杨文会居士 十宗略说

《华严》为经中之王秘於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於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经经纬於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後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於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佛教有五个宗派分别是律宗、教宗、禅宗、密宗、净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十圣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