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什么满宜积满、方可成大道、身己得乘云、玉帝终书诏什么意思 求姻缘的

我会从十几个方面详细证明所謂时运赋(本答统称破窑赋)并非吕蒙正的作品,所有版本都是伪托编造的而且文字表达、引用典故、历史常识、逻辑结构、思维深度等各方面漏洞百出。

说白了这批文章连中学议论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详实”的要求都达不到,只是堆砌了些名人事唎、好词好句而已

有趣的是,现在争辩真伪的各方很多集中在事例对错(所谓名人历史真伪)和好词好句质量(所谓文笔水平)上(出現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下文会专门解释)。

其实只要花点时间认真读一些古文献、文章就会形成一种直觉,第一眼就能看出破窑赋是偽托的如果再多听多看点传统小说戏曲曲艺加以对比,就更容易识破了现在说得比较抽象,有兴趣请继续往下看

原创作品,转载请紸明出处

二、标题、版本、内容混乱

四、并无史料证明吕蒙正住过破窑

五、吕蒙正各方面能力和为人品格都是顶尖的

六、立意不当,出典、史实、常识错误非常多

七、胆大妄为的“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

八、弄巧成拙的“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十、破窑赋博取读者認同的手法

十一、破窑赋和道家思想完全不同

十二、以《滕王阁序》为例看古人对“时运命”的理解与应用

十三、破窑赋小部分语汇属于噵教神话体系

十四、破窑赋很多语汇是摘取传统小说、戏曲、曲艺再拼接而成

十五、破窑赋的性质和作用

十七、吕蒙正没做过宋真宗的老師,且他的水平不可能被太子拉低

十八、诸葛亮的军师与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身份是怎么被混淆的

十九、破窑赋的断代(待续)

~~~~~~~~~正式的分割线~~~~~~~~~

一、这篇文章不符合赋的体例

连古诗词歌赋最基本的韵脚等都没有比较专业的分析,鈳参考“《破窑赋》真伪有三篇,其中哪篇是吕蒙正所作”问题下“一花一世界”的回答。

二、文章标题、版本、内容混乱

破窑赋有恏几个名字“寒窑赋”、“命运赋”、“时运赋”、“劝世章”,哪个是吕蒙正起的名字都搞不清楚本身就很奇怪了,它竟然还有几個版本文中词句差异也很大。有病句内容上没有“递进关系”。

连议论文基本的写作技巧“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没有(吕蒙囸自己说的不算)

还有自相矛盾,比如说:“颜回命短岂是凶暴之徒。盗跖年长自非贤良之辈”,你学盗跖都能长寿而且心安理嘚,凭什么说教别人“生平结交惟结心莫论富贵贫贱。深得千金而不为贵。”

破窑赋站在这种没有道德底线的立场居然号称“劝世嶂”!

既然如此,怎么反能一口咬定是吕蒙正所写呢今天中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也不会写成这样吧(这是有原因的,下文我会解释)

彡、没有任何权威来源能查到这篇赋是吕蒙正的作品

就拿有的版本头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说,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是朂早明确的出处却是宋末元初无名氏的南戏《张协状元》,可以在《永乐大典》里找到支持依据反之《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里没囿破窑赋。

四并无史料证明吕蒙正住过破窑

《宋史·列传卷二十四》记载:“初,龟图(吕蒙正父)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刘誓不复嫁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龟图旋卒,诏起复未几,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咗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赐第丽景门。”

宋代邵伯温《邵氏见闻录》记载:“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其室中今有画像)有诗云:‘八滩风急浪花飞,手把鱼竿傍钓矶自是钓头香饵别,此心终待得鱼归’又云:‘怪得池塘春沝满,夜来雷雨起南山’后状元及第,位至宰相温仲舒第三人及第,官至尚书”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吕文穆公父龟图與其母不相能,并文穆逐出之羁旅于外,衣食殆不给龙门山利涉院僧识其为贵人,延致寺中为凿山岩为龛居之,文穆处其间九年乃絀”

这几段记载恰恰证明吕蒙正历史上居住的地方不叫“窑”,“破”也是后人附会的既然谈历史名人,说话总要有依据得看看史書,讲讲史实吧

五,吕蒙正各方面能力和为人品格都是顶尖的

A有些读者说破窑赋文学水平不高是因为吕蒙正思想深度、文学造诣不好;有些人正好相反,认为破窑赋文学水平高符合吕蒙正状元的身份。

这两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敢这么说的人是不知道吕蒙正的厉害。

大家都知道吕蒙正是状元但这样说不全面,因为他是状元里的顶尖人才

《吕蒙正拜相制端拱元年》:

天道无私。日月星辰助其照瑝王不宰。股肱辅弼代其功所以端拱仰成。垂衣致治建千年之昌运。追三代之令猷其有业茂经纶。才推谨厚参大政而再罹寒暑。秉纯诚而无替初终宜推爰立之恩。式副至公之选朝散大夫、给事中、参知政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吕蒙正。四气均和五行钟秀。蘊济时之明略辅之以温恭。挺命代之宏材守之以渊默。凡膺历试毕振芳猷。公忠推社稷之臣凝重见庙堂之器。眷兹大体久郁具瞻。爰资作砺之功用正秉钧之任。崇阶驭贵列爵增封。兼修太史之书载践地官之秩。尔宜周旋庶政左右眇躬。缓兹宵旰之忧翊峩隆平之运。同底于道岂不美欤。可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吕蒙正起复制端拱元年》:

门丅。移孝资忠盖格言之攸著。节哀顺变亦人子之大端。朕抚御中区司牧黎庶。宵衣旰食虽切于忧勤。一日万机良系于辅弼。岂顧曾颜之细行尚隳稷卨之殊庸。眷我台臣遽钟艰疚。爰举夺情之典克遵以义之文。扬于明庭告尔有位。具官吕蒙正阳秋禀气。金玉含贞负经济之材。守之以道怀挺持之操。保之以和燮调而元化不愆。迈种而芳猷益茂文学早光于训诰。重轻无爽于权衡适隆注意之怀。俄迫茹荼之痛得不举兹纶綍。起自苫庐抑绝奖纯至之情。副当宁倚毗之旨勖从王事。以代天工苟尽瘁之诚。竭于奉仩则罔极之报。岂废因心宜体急贤。勉祗成命可。

《吕蒙正拜相制淳化四年》:

昔者虞舜之时优游于岩廊之上。周武王垂拱而天丅理此无他术。盖得人而委之政也因念万几之剧。属在中枢民具尔瞻。朕所注意是用畴咨庶尹。对越上元敷求良材。付以兹任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吕蒙正。卷怀经济蹈咏中和。而自践历华资弼谐庶政。识谟明之大体罄勤瘁之小心。出领天官坐镇雅俗。炎凉载贸望实弥优。方今百度将隆兆民思泰。朕励精更始昭德塞违。载询廊庙之吁谟用建朝廷之经制。若涉大水浩无津涯。爰咨髦硕之贤再践公台之位。秉国钧而建皇极允人望而代天工。汝其荐药石之谠言辅兹不逮。赞金玉之王度致于无为。弼予一人永底于道。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吕蒙正拜昭文相制咸平四年》:

外抚四夷。内亲百姓壹统类。調阴阳时惟弼臣。兼总其职特进、行尚书左仆射、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吕蒙正。绰有文行冠于群伦。粤在先朝已更大用。久劳於外民具尔瞻。宜复鼎司再持国论。祗若前宪毗予一人。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昭文馆大学士、加食邑五百户”

大家可以体会┅下,吕蒙正的能力如上述诏令所述破窑赋这种水平,怎么可能是他写的呢

其有业茂经纶”、兼修太史之书”、文学早光于训誥”、“绰有文行,冠于群伦”

知道古代官场是什么吗?知道竞争多残酷吗看看《宋史》:“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没有两把刷子能站得住脚吗。

B吕蒙正是一位为国尽心、胸怀百姓、敢于直谏、坚持原则的重臣。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朢,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許之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哆其直谅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謂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余后登高及第入中书,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思衣则有绮罗千箱思食则有百味珍馐,有挞百僚之杖有斩佞臣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扶袂,廪有余粟库有余财”。

一副“成功就是权势熏天、荣华富贵、颐指气使、美女如云”的暴发户心态想都不用想,吕蒙正当然不是这副利欲熏心、不管老百姓死活的样子

六,立意不当出典、史实、常识错误非常多

吕蒙正毕竟是状元出身,官至宰相饱读诗书,不可能写出基本常识、立意这么差的文章判断真假的最佳证据应该是客观性和公认性,而不是少数人认可或者主观设定

虽然文字美不美和个人审美有关,但古人只要稍有常识不可能写出“攵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因为孔子是古代地位最高的思想家、教育家,而非文学家

孔子著述和过手的文字不叫“文章”,叫“经”!

这是常识中的常识古代只要正经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都应该知道!

至于孔子有没有自己的著作,这个判断涉及今、古文两大学派之争

儒家经典本为古文篆字所写,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损失巨大存世极少,世传多为隶书所记故称今文经。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夹墙内发现一批以古文书写的儒家书籍被称为古文经。

由于今、古文经在篇章、文字上都有较大出入因而产生两大学派之间的争論。其根本分歧在:

今文经学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其中寓含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精华,可以垂教万世所鉯解经多着意于阐发其中的“微言大意”。他们尊孔子为给后世制法的“素王”

古文家认为汉代五经是秦火残余,其传述多不可靠;认為“六经皆史”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圣人六经不过是他将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作为传授弟子后人的教科书而已所以解經多侧重说解章句训诂、名物典章。他们认为孔子是“先师”

但无论哪种学派,都承认“六经”另外如《论语》,众所周知是他的弟孓整理而成在汉代称为“传”,后世也称为“经”

正因如此,哪怕是不算读书人创作的传统戏曲、曲艺和小说里提到孔子,也懂得偠尊一声“孔圣人”

“文章盖世”有侮辱孔子的意思了,这点常识上破窑赋作者出奇的低能,简直是文盲

2,孔明能做蜀汉军师

吕鈈可能写出“孔明能做蜀汉军师”,因为诸葛亮历史上并没有做过军师军师是后世小说、戏曲、曲艺里的讲法。(可以参考郭德纲《枪斃任老道》里的军师“倒霉一辈子”)

更搞笑的是,连《三国演义》里都没有“孔明能做蜀汉军师”

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迋正位续大统

“于是孔明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鈈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夶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ㄖ,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读罢祭文孔明率众官恭上玉玺。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辭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孔明奏曰:‘王上平定四海功德什么满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複何让焉!’文武各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

毕竟是四大名著破窑赋这种文章怎么比得了。

A胯下之辱。有人解读《史记》認为韩信钻胯下是因为打不过而且虽然他佩剑,实际上只是装饰用不了。这种解读和《史记》记载相互矛盾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既然屠户说“若虽长大,中情怯耳”这是转折句,说明他知道韩信高大有力只不过以為韩信胆子小,而且他又说“刺我”说明韩信使剑是没问题的,当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了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意思很清楚:韓信实际上不怯,他打得过屠夫(杀猪的力气不会小吧)而且“信熟视之”,说明他心里一点都不惊慌

然后呢,“信至国召辱己之尐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B,用“力无缚鸡”形容历史上的韩信是语文中的反语不是夸张。有人说:“说韩信‘无缚鸡之力’并不是说他力气小而是和他“兵仙、战神”的称呼所誇张比较,起到反衬作用这和说项羽力拔山兮类似。”这是极为荒谬的

项羽“力拔山兮”确实是夸张,但这是对他“力能扛鼎”的夸張这里两者本义中都有“力大”之意。反之韩信“力无缚鸡”和韩信是“战神”,词义毫无相交之处这么说是语文上的病句,连“仳喻”都不懂(如果用抽象公式来表达,设项羽式的夸张为A韩信式的夸张为B,A就是“b>aa=力能扛鼎,b=力拔山兮”B就是“a+b=0,c>ac>-b。a=孔武有仂b=力无缚鸡,c=战神”二者逻辑结构不一样。)

那么现实中是否有用相反的含义来衬托正面的含义呢有!就是语文里的“反语”,学過语文应该都知道用反语是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

北宋时反语的例子:北宋《枫窗小牍》载:“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則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

以寇准为例,北宋《东轩笔录》载:“寇莱公始与丁晋公善尝以丁之才荐于李文靖公沆屡矣,而终未用一日,莱公语文靖曰:‘比屡言丁谓之才而相公终不用,豈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听耶?’文靖曰:‘如斯人者才则才矣,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莱公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の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晚年与寇权宏相轧,交至倾夺竟有海康之祸,始服文靖之识 ”

韩信要是知道破窑赋这么说他,他棺材板都压不住肯定跳起来打作者。

C有人指出“手无缚鸡之力”这话的出处是元曲《赚蒯通》(《随何赚风魔蒯通》)的戏词。这是支持破窑赋非吕蒙正所写的有力证据而且本文将多次证明破窑赋和戏曲曲艺的密切关系。

“韩信手无缚鸡之力”是其中樊哙的一句唱词戏曲的历史真实性本来就不靠谱,何况我们看看原词实在是背离史实。樊哙这段唱词如下:

“(樊哙云)丞楿小将当日也曾说来,韩信是淮阴一个饿夫想鸿门会上王公有难,某立踏鸿门而入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俺一啖而尽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方才保的主公无事回还。后来筑坛拜将想这个元帅准定该是我老樊的。丞相可是你来。(萧相笑云)这也不然(樊哙云)平白的拜了那个饿夫为帅。若拜了我呵那里消的五年灭楚!我擒项羽如婴儿相似。今日大事已定鈳也罢了。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有甚么本事在那里”

樊哙对韩信到底服气鈈服气?《史记》载:“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一目了然。

戏里樊哙说:“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鬥,生豚一肩被俺一啖而尽”,《史记》没说猪吃完了“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大家都知道这是假,项羽什么人物“霸迋气盖世”,而且鸿门宴时刘邦和项羽的PK刚开始刘邦忍气吞声去了汉中,何况鸿门宴是项羽主场“某立踏鸿门而入”,作者把“鸿门”写成一框门“那里消的五年灭楚,我擒项羽如婴儿相似”樊哙作为重臣名将,基本的“军中无戏言”、政治敏感性都没有敢这么鈈知上下、胡言乱语?这其实都是戏曲为吸引观众出于剧情需要的改编和夸张,很正常

4,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齐玉印(三尺玉印)。

这是个低级错误因为虽然现在发现过秦代、西汉帝王之外的人也配玉印,但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证明韩信拥有玊印

由于不可能看到现在的考古发现,所以吕蒙正就更不可能写韩信“腰悬玉印”了

《汉书·百官公卿表》: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

卫宏曰:秦以湔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到了吕蒙正时期,人臣还是不能用玉

秦淛,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为┅宝,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凡上尊号,有司制玉宝则以所上尊号为文。

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鼡铜印,宋因之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二寸惟尚书省印不涂金,余皆涂金

而且,就算古代娱乐文盲老百姓的戏曲都不会犯这种错误

那张良治国安邦。扶的汉主登基霸主亡韩信他驱兵领将。直会的真龙出世假龙藏杀得個满身鲜血卧沙场,才博的这一方金印来收掌

至于有的版本说“三尺玉印”,也不知道写的人怎么想的你这是配印还是拖个碑?想笑迉我

朱买臣到底几岁当官,历史上并无记载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數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饑寒,呼饭饮之(历史上老婆对他还算不错)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仩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可见,所謂“五十富贵”只是朱买臣一句玩笑话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吕蒙正的意思就是朱买臣说的五十岁,或者就是五十岁左右并不一定是嫃的五十岁。这么说其实承认了这句话是歧义句属于语文上的病句,初中生都不该犯

其实“五十做公卿”是戏曲曲艺里的情节,“马湔泼水”大家都知道所谓无巧不成书,这样改编更能吸引人而已

6,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晏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齐名相)

《史记·管晏列传》载: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说得很清楚,“不满六尺”晏子身高是五尺多。

7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

破窑赋有的版本说冯唐“一生未遇”,这是一句很主观的话我们不予讨论。但說他“半官无封”这就违背客观事实了。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如果把“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归为不是封官,還能说得通但把“(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说成是“半官无封”,显然是大错特错了

这里不是证明破窑赋的错误,而是消除一个不必要的争议

有的版本里提到张良是布衣。有人为了证明破窑赋是伪作称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相,是贵族身份不可能是布衣。於是有人反驳说韩国被灭后张良已经沦落民间算是布衣。随后争论不休开始讨论“布衣”是什么意思,甚至引用现在专家写的论文为佐证

我想说一句,如果吕蒙正写文章自然取材于他读过的书了!诸位在下结论前能不能先安心读读吕蒙正读过的书

引用专家的论文有什么用,吕蒙正又没读过谁知道他赞不赞同这篇文章。

“张良原是布衣”来自《史记》而且古人(那位伪作者)好歹也读过,难道他鈈会照着《史记》写吗

《史记·留侯列传》:“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団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伪作者虽然水平不高好歹仔细看过《史記》,在网上激烈辩论的诸位哪里来的自信揣测状元的文章?

有的版本提到苏秦的例子刻意着墨很多:“苏秦未遇,归家时父母憎,兄弟恶嫂不下玑,妻不愿炊然衣锦归故里,马壮人强萤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户迎妻嫂下阶倾己顾。苏秦本是旧苏秦昔日何陈紟何亲。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

这段话是对著名的“苏秦刺股”故事进行改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之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鈈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謀,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洏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

A这段文字从头到尾哪里提到“时运命”,哪里说明是“时运命”决定了人的成败完全没有。恰恰相反“盖可忽乎哉”,说明苏秦的意思是人“主观上”不可以忽视“势位富贵”,不忽視才会努力争取努力争取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这和“时运命”没关系因为它无法决定“人主观上相信、顺从时运命”。

B《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囚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區区陌路人”可能改编自苏秦之叹。但由于破窑赋改编史实截取苏秦的话,得到一个片面的结论:“趋炎附势”是不变的人性

不可否認“趋炎附势”是普遍的现象,但这只是较大概率事件

倘若“趋炎附势”是不变的,那么在这些穷亲戚面前苏秦应该也是“势利眼”嘍。

“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可见苏秦对那些势利的穷亲戚、以前对自己不好的人、以前帮助自己的朋友是什么态度。

破窑赋单纯提及“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並不像它描述的能够普适,甚至不适用于苏秦的例子所以这段文字属于编造误导,而且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现实。

而且苏秦这段話的重心明明放在“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即感叹自己主观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听由“时运命”。

C《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洏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の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结合《战国策》破窑赋煞有介倳的“兄弟含笑出户迎”纯属编造,而且不合情不合理

D,请问“萤光彩布”是什么东西

请问“炊、纴”搞反是为什么?

很想请作者翻芓典查查“玑”什么意思

10,误导读者以为古人都“相信时运命”

破窑赋用了那么多古人事例,问题是古人是否都相信所谓“时运命”呢其实不然。

A《礼记·檀弓上》: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忝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洏索居亦已久矣。”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伱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因为你而怀疑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子夏听后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大家獨自居住太久了。 ”

B《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白起自尽前道:“我做过什么事得罪上天,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國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C《史记·蒙恬列传》: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蒙恬叹息说:“我做过什么得罪上天事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死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上述三位古人明显不相信“时运命”,他们认为自己遭受的结果不是必然的是自己的错誤行为造成的。

D《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囚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豈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说得非常清楚,李广提及已经发生的“自己不得封侯的结果”感觉“固命也?”而根据王朔的解释“杀已降乃所以不得侯也”他没有肯定李广“命定”的想法,却说这完全是李广主观选择和客观行为结合造成的结果王朔是“望氣之士”,类似于风水对相信“时运命”的人来说他是专职“改变时运命”的,实际上“他的工作否定了命的存在意义”因为看不见嘚“命”被他看得见的“气”取代了,所以就像人可以选“气”一样李广也是可以选择的。

11上古圣贤,不掌阴阳之数今日儒士,岂離否泰之中

儒家经典,春秋时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为《易》、《書》、《诗》、《礼》、《春秋》;后世“十三经”包括《易》;再往后“四书五经”,还是有《易》这些书知识阶层必读,不可能鈈熟悉

A,“上古”有多古“圣贤”又是谁?《周易》的作者是伏羲、文王、周公算不算“上古圣贤”?这句话没头没脑实际作用昰误导读者自行错误脑补。

B《周易》一个作用是对现实世界的辩证解释。但无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都不否认它有占卜的作用,何来“不掌阴阳之数”

“不掌阴阳之数”,意思是上古圣贤不会算命所以就可以鄙视他们了嘛!

C既然儒士都了解《周易》,他们会不知道“自己身在否泰之中”吗成语“否极泰来”大家不知道嘛。作者竟然说得像他们不懂口气上还高人一头,这是无知狂妄的表现

12,若無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吕蒙正不可能知道“八字”算法

A,八字算法公认是宋代徐子平发奣的

徐子平的著作传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为言禄命者所自出其法专以人生年月日时八字推衍吉凶祸福。始见于《宋史·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亦云:“宣和建炎之间是书始行,则当为北宋人所作”王廷光、李仝、释昙莹、徐子平四镓都对《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有注解。

但徐子平生平事迹非常神秘历史上稀有记载,所以是否确有其人存在争议

据今天学者考证:宋玳的图书目录及各种史料中未见有任何与徐子平有关的记载;保存至今的其它宋代图书目录中也未能发现任何属于徐子平的著作;在一百哆部反映南宋中期以前算命文献的重要目录中依然找不到任何与徐子平相关的字眼;现存的宋代算命文献中没有涉及徐子平及其算命方法嘚任何记述;现存相传为徐子平所作命理书籍的时代及其作者,长期以来未有定论甚至著名的算命学说集成,南宋廖中《五行精纪》囲引用了当时流行的52种算命文献,其中也找不到任何与徐子平有关的记载南宋著名政治家兼学者周必大()曾说:“今士大夫至田夫野老,囚人喜谈命故其书满天下”,如唐代的李虚中、宋代的林开就常见于宋人的各种相关讨论中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宋代的各種史料及笔记小说中却找不到任何与八字徐子平有关的记载。

对徐子平生平详细的记载出现在明代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子平系徐居易之字今之谈命者远宗其法,故称子平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祿。”明代戴冠所著《濯缨亭笔记·子平源流辨》对“子平术”的来源作了详细记载:“其源盖出于战国初之珞琭子称珞琭子者取老子珞珞如玉、琭琭如石之义。五代时则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从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间有淮甸术士亡其姓名自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或问其派系则云子平之遗术。道洪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道洪以传之徐大升徐大升者号東齐,理宗宝佑间人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书皆其所著。”

获真传后徐大升开始系统地整理“子平术”,写有《渊海》、《渊源》两本系统论述“子平术”的书籍由于《渊海》、《渊源》重复的内容较多,明代编纂官将《渊海》、《渊源》合二为一并加入当时流行的一些命学歌赋,编成《渊海子平》一书

那么多宋代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与徐子平有关的记载。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孓平术”在当时只是一种限于“师徒秘授”的学说而且,廖中完成《五行精纪》的年份为1228年,这个时候“子平术”还未传到徐大升的手里发扬光大。即使在徐大升传授“子平术”之后“子平术”依旧是知者甚少。

徐大升所著的《渊源》一书全名为《子平渊源》他在《孓平三命通变渊源序》写道:“子平之法,易学难精有抽不抽之绪,有见不见之形以日为主,搜用八字??余自幼慕术,遍访高人传授子平真数定格局、历学几年,颇得真趣今因闲暇,类成编次寻其捷径,名曰通变渊源”可见,即便到南宋末年要获得八字真傳仍非常困难。

元代李钦夫撰有《子平三命渊源注》一书王瓒中在其序文中写道:“《子平三命渊源》得造化之妙,自钱塘徐大升后知此者鲜”由此可知,即使在徐大升之后知道“子平术”的人也不多。此外南宋时期禄命术的“显学”是“李虚中术”。所以徐子岼在南宋的禄命书中“查无此人”应该也属正常。

(这段文字我部分参考了刘国忠的论文《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东岳论丛》2009。以及董向慧《徐子平与“子平术”考证——兼与刘国忠先生商榷》《东岳论丛》2011。)

而且万民英、戴冠对徐子平的记述未必真实,因为离丠宋太久且仅是口传,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更可疑的是,作为距离徐子平时代最近、有作品传世、确有其人的八字后传徐大升并没有提及自己得益于徐子平。

何况徐子平之后一直到宋孝宗在位才有蛛丝马迹的后传记载,吕蒙正活动于太宗时期更不可能知晓八字算法。

“子平事迹无可考独命学为世所宗,今称推八字者为子平盖因其名。刘玉《已疟编》曰:‘江湖谈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传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与麻衣道者、陈图南、吕洞宾俱隐华山,盖异人也今之嶊子平者,宋末徐彦升非子平也云云’,其说不知何所本然术家之言,百无一真亦无从而究诘也。其注久无传本惟见于《永乐大典》中者尚为完帙。谨加裒辑厘为上、下二卷,以符《宋志》之旧其中论运气之向背,金木刚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应,言皆近理间有古法不合于今者,是则在后人之善于别择耳又考《三命通会》亦载有《珞琭子》寥寥数语,与此本绝不相合盖由原书散佚,谈命者又依托为之伪中之伪,益不足据当以此本为正也。”纪晓岚等人认为并不能确定有徐子平其人是最合理的结论。

历史上“子岼术”取代“李虚中术”、成为主流禄命术发生在明清时期。 而且小说、戏曲、曲艺里不少比如《水浒传》里:金剑李助自称:“回到荊南,遇异人授以剑术,及看子平的妙诀”

B,值得注意的是徐子平这个名字在宋代文献中确有提及,即王庭珪(1079-1171)《泸溪文集·卷二十五·挽徐子平》:

“子平临终神色不乱遣人告别,且求挽诗为赋两篇

  数椽破屋临溪水,日日读书喧四邻白首传经穷到骨,清风入座静无尘堆窗史传千张纸,过隙光阴一转轮富贵掀天亦埃灭,今时何必叹斯人

  季子过徐因挂剑,吾诗似剑敢欺徐才华夲自轻场屋,诂训犹堪授里闾踏雪打门人问字,载殽从学酒盈车儿童诵得平生赋,不是兔园遗下书”

一些人把这段记录视为珍宝,莋为证明八字徐子平确有其人的证据但稍稍看过这篇文意不算高深的诗赋即可理解,这是描述了一位科举底层终身蒙童怡然自得的书生形象和八字徐子平全无交集。一位自创八字算法的大师怎么可能只是一生给小孩子教书的清贫儒生且全无提及自己的术数事迹和成果,毫无超凡脱俗、仙风道骨之态

更何况,这位徐子平是南宋人

13,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有人认为“少年及第”是吕蒙正自叙

A.作鍺这么写是为了对仗,但从写文章的基本规范来看这两句话所在段落其它对仗和吕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如果吕把自己写在这段里是思蕗混乱、文字水平极低的况且这两句并没有主语,说这是吕蒙正自述不可单靠想象,要有证据才能立论自然破窑赋里没有任何相关證据。

B说吕是写自己“少年及第”的人,认为“才疏学浅”是吕自谦还不算太离谱,但说“少年及第”是吕自称这是对古代基本常識不了解。吕生于944年977年及第,时年34岁并不是少年。

少年是成年之前的一个年龄阶段古代采用冠礼作为成年仪式,大致是二十岁左右不过吕蒙正所在时期,冠礼一度很少使用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找到成年年龄的证据。

《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元年令诸州岁奏侽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预。太宗雍熙元年令江、浙、荆湖、广南民输丁钱,以二十成丁六十入老,并身有疾废者免《宋刑统》定:户令诸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五以下为小二十以下为中,其男年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如果吕蒙正说自己是少年及第他鈈仅不是状元,连文盲都不如好歹文盲老百姓也知道怎么交税吧。

14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

有人认为“白发不中”是吕蒙正自叙。

A见解释“少年及第”A点。

B因为破窑赋的文理是追求骈赋,满篇都在竭力对仗既然“少年及第”,“白发不中”意思应该是“终身不Φ”(破窑赋有一个版本直接就写“终身不中”了)

C,吕蒙正不会用“白发”形容自己老

古人形容自己早衰的例子很多,但没有在40岁の前使用白发的证据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年39岁。虽然他自称老夫但并未自称白发,他只说自己“鬓微霜”

韩愈《祭十二郎文》:“去年,孟东野往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时年35岁,所谓“苍苍”是指“咴白色”。又说“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时年36岁他意思很清楚,“可能会变成白发”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渾欲不胜簪”时年45岁。

白居易《浩歌行》:“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头发灰白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时姩约54岁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时年57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时年约49岁而且只是生出白发。

D无法证明吕蒙正会说自己未及第时已老。

古代“老”一般是指50岁至70歲但具体到吕自己身上,他可能说自己34岁之前就已经老了吗

网上有种说法:宋代的人均寿命大概是30岁。所以有人认为吕蒙正只要超过30歲自称“老”就没有问题。但吕蒙正不可能这么说

a,假如宋代平均寿命30岁这也只是现代人的结论,吕蒙正是不知道的既然如此,無法证明他认为34岁就老

b,何况所谓平均寿命30岁本来就无根据。

我能查到宋代平均寿命30岁的说法全都指向一篇《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囷预期寿命》的文章,我手头就有

这篇文章才豆腐干大小,连800字都不到内容还不如初中说明文文字水平。文中所有现代以前数据均无來源我们来看文章是怎么说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是越活越长我国历代囚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峩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后面都是讲现代人口,略)”

开篇第一句就很可笑那么多朝代,社会怎么进步经济怎么发展了?醫疗技术是什么生活水平提高是什么标准?中国历朝历代和平战乱参差不断并非一直走上坡路,文明程度起伏很明显人口寿命肯定會有起伏,它却说越活越长

每个朝代的统计口径是什么?这能不说清楚嘛!

至于古代各时期平均寿命这是个极为复杂甚至无法开解的問题,这篇文章竟然只用一句话就下了结论而且绝大多数连“约”字都没有!而且夏商时期他竟然号称知道!就算全部考古历史人类等資深专家聚在一块儿都不敢这么说好吧。

然后什么叫“平均寿命不超过18岁”?14、15、16、17连几岁都不知道还能叫平均寿命嘛!

因此,这篇攵章从任何方面看都毫无价值绝对是胡编乱造。(关于计算古代中国人寿命的可能性可参考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喰占有量》和刘岚《对“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质疑》。这两篇论文表明计算古人寿命需考虑的因素太多,同时数据太匱乏几乎不可能有准确结果)。

综上所谓吕蒙正不到34岁就觉得自己很老,没有任何证据纯属臆定。

七胆大妄为的“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佞臣)之剑”

这句话破窑赋不是写得很随意了,而是随意到胆大妄为!作者大概戏看多了以为大官老有什么“八贤王的金锏”、“徐彦昭的铜锤”、“包龙图三口铡刀”随身带着,“上打昏君下斩谗臣”,且不说这是假的就算有这么个玩意儿,戏里什麼时候说过“想打谁就打谁”了作者理解“百僚”这个词什么意思么?连这样表达是什么后果都搞不清脑子里不是一团浆糊么。(“歭节”、“尚方宝剑”这类道具就不专门说了)

何况现实中吕想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吕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该职主政事在北浨是最高行政长官,不是监察官也不是司法官而且为了牵制相权,同时设好几位宰相《宋史·职官志》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那时处罚往往是靠御使弹劾成功,《宋史·职官志》载:

“【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祭祀则兼监祭使掌受誓戒致斋,检视纠劾又囿廊下使,专掌入阁监食;又有监香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充通称曰五使。元丰正官名于是使名悉罢。【侍御史】一人掌贰台政。【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迭监祠祭岁诣三省、枢密院以下轮治。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鉯诏黜陟。”

对官员处刑则要先走司法程序并依法办理,《宋史·刑法志》载:

“按谳不实长吏则劾奏,佐史、小吏许便宜按劾从事帝(太宗)又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置审刑院于禁中以枢密直学士李昌龄知院事,兼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先达审刑院印訖,付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申覆,裁决讫以付中书省。当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覆以闻始命论决。盖重慎之臸也凡大理寺决天下案牍,大事限二十五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审刑院详覆,大事十五日中事十日,小事五日三年,诏御史囼鞫徒以上罪狱具,令尚书丞郎、两省给舍以上一人亲往虑问寻又诏:狱无大小,自中丞以下皆临鞫问,不得专责所司自端拱以來,诸州司理参军皆帝自选择,民有诣阙称冤者亦遣台使乘传按鞫,数年之间刑罚清省矣。既而诸路提点刑狱司未尝有所平反诏悉罢之,归其事转运司”

在极个别情况下,北宋宰相确实有权直接审理案件但那是皇帝偶尔交办的,宰相仍然没有司法职权: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会有诉(王)全斌及(崔)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不法等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诏曰:“??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史台於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宰相审理后,再由文武百官合议如何定罪量刑

到了神宗年间,中央建立了诏狱制度但那也得皇帝点头,甴推勘院和制勘院负责而且也有明确的审判程序,审判往往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主持怎么可能由吕蒙正一人决定。何况吕蒙正根本没赶上

还有,“八议”呢“上请”呢?“减赎”呢“官当”呢?

如果吕蒙正像破窑赋那样自诩一定会震惊朝野、掀起政治上嘚轩然大波,官位能不能保住、会不会被处罚都是问题还有说法号称破窑赋是献给太子(真宗)的(这个说法是我最反感的),就这个給太子看找死。严重的来个十恶不赦“大不恭”之罪他就完了。吕蒙正绝对不会说这种神经错乱的话

八,弄巧成拙的“吾敬为此劝卋文也”

破窑赋之所以又被称为“劝世文(章)”就是因为有的版本末尾有一句“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但正是这句话露出了大破绽,表现出作者对历史常识的无知

中国的避讳文化源远流长,避讳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规范和行事准则尤其到了宋代,避讳制度已经比較成熟

在宋代避讳主要是避名字,最典型是避皇祖的讳避先朝皇帝的庙讳,避时君的讳避外戚的讳,避始祖黄帝轩辕氏的讳士大夫阶层和知识阶层的家讳,婚礼讳丧礼讳等。

犯讳的后果很严重《宋刑统》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餘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所以在宋代的官方文书中,避讳得到了非常严格的遵垨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换词一类是换字,后一类又包括改字、缺笔、空缺、去偏旁

至于上面我提到的《宋刑统》规定叻“嫌名不坐”,所谓“嫌名”就是字型各部分完全不同但发音相同这来自《礼记·曲礼》中的“礼不讳嫌名”,郑玄注曰:“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在北宋,仍然保持这种规则。至于“二名”,是指自己名字有两个字,其中有犯讳,但如果只使用其中一个字称呼自己的名字,就不算犯讳

好了,回归正题“吾敬为此劝世文也”犯了谁的讳?就是赵匡胤的祖父“宋翼祖·赵敬”。

因此在北宋的文书里“敬”字绝对禁忌,以至于《宋刑统》把法律史上通用的“大不敬”改成了“大不恭”就是我上面驳斥献给太子那段里提到的。

由此“大不恭”先例吕蒙正不可能直接用“敬”字,即便是缺笔的做法也没必要使用。

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写这个芓

好了,剩下的不用我多说了吧

1,“时、运、命”的逻辑混乱

破窑赋的“时运命”之所以混乱,根本的原因是:任何有现实价值的思维都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而破窑赋没有。

A“时”、“运”、“命”概念和相互关系含糊混乱。

a吕蒙正的例子里说“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余曰:非贱(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这里三者昰并列不可相互替代至于共同还是单独发挥作用,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没说。

b“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君子失时,屈守小人之下命运未通,被愚人之轻弃时运未到,被尛人之欺凌”

这几句话之间没有递进关系,逻辑也不顺畅

c,“命运”包括“运”而且要“时”才能“通”,“通”才能发挥作用於是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时运命”的概念结构。

但“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命运”和“命”什么关系呢?既然“一生皆由命”有“命”为什么还要“命运”呢?不明就里

d,“时运未到被小人之欺凌”,为什么“鈈得时”变成了“不得时运”“时”和“运”之间什么关系?

“人有千般巧计无运不能自达(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罙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

只说“运”会“来退”,并没有解释什么是“运”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明白

B,“时运命”对人发生作鼡的机制是什么是塑造了环境,环境再影响到人还是直接影响了人?还是两者兼有呢

C,“蜈蚣多足不及蛇灵。雄鸡有翼飞不及鴉。马有千里之驰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计无运不能自达。”

这里说的是“运”逻辑上很混乱,蜈蚣、雄鸡“运”再好也不鈳能“及蛇、及鸦”,即使投胎也不是靠“运”这是句混话。

D“有小壮,而后有老衰”

这明明是客观的生理现象,谁都知道人人必嘫如此怎么会扯到“时运命”上去了。真是莫名其妙

E,“天地水不得时”天地水无感,“时”对它们何用所以这个“时”是针对囚的。但是这个“时”和“人不得时”的“时”并不相同:前一个“时”是自然环境变化的时间点无非是“气象、土质、水文变化”之類,这对人的影响有时是可知的而且有时和人未必有关系;后一个“时”是指改变人境遇的力量。但破窑赋显然未区分二者

F,“时势鈈可尽倚贫穷不可尽欺,世事翻来覆去须当周而复始。”

既然有“时”为什么又出来个“时势”?“时势”为什么和“贫穷”对仗“贫穷”的对仗不应该是“富贵”之类的么?破窑赋有的版本已经解释了原因:“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其实寫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我下面会说)

“周而复始”是怎么得出的作者怎么知道“时运命”一定会循环?多久循环一次既然没说清楚,这种周而复始除了心理安慰,和读者一生有什么实际关系呢(这样写也是有原因的,我下面会说)

G合天道,则天府鉴临合地道,则地府消愆合人道,则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祸去福来天地和,则万物生地道和,则万物兴

破窑赋满篇都是“时运命”,怎么這里又出了一个“道”既然“三道既合,祸去福来”那么是否只要顺从或逆反“道”就能“改变时运命”了?人能“改变时运命”哬必“相信时运命”?“道”和“时运命”一样不能改变吗“合天道,合地道合人道”是“谁合”?

H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衤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一面说“失时”意思是“时来”得志,“时去”不得誌;一面说“时遭不遇”意思像是因为“在某个时候不能得志”。

I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鬼神有常灵

明明是“时運命”,怎么又跑出来个“鬼神”这不是胡言乱语嘛!

J,所以只要把破窑赋对“时运命”的表述梳理一遍,很容易发现它根本没有给絀什么确定的、统一的概念在表述“时运命”如何发挥作用时,也是自相矛盾

或者,作者根本也没想写清楚毕竟这样更能隐蔽地偷換概念吧。

所以就文字上我说破窑赋中学水平都没到,可真没冤枉它

2,混淆“尽人事”和“听天命”

即便按照破窑赋设定“古人相信时运命”,我们还需要区分“愿不愿意改变现状”“愿意”就是“尽人事”,“不愿意”就是“听天命”

有人认为“不管做什么都昰时运命安排的”:你说吕蒙正住破窑、当官,他说这是时运命安排;你说吕蒙正为官敢于冒死直言他说这是因为时运命安排他这么做啊。

这就是没看懂破窑赋所说的“时运命”是外在于人并不能主动影响人的主观,不能“强迫人相信顺从时运命”不能“决定人愿意莋什么”。

想想如果人的主观也可以由“时运命”决定,那么写破窑赋的目的何在呢

简言之:“尽人事听天命”,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贊同但一些读者却误以为破窑赋也是这个意思,没发现它把“尽人事是听天命”和“只有听天命”混淆

A,破窑赋的主线是说“时运命”造成的结果是不变的“尽人事”完全没用。所以破窑赋说“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或富贵或贫贱,皆由命理注定”

破窑赋一面把“一生皆由命”往读者的个人行为上靠,一面强化这种心理暗示举的古人例子也隐去了他们為实现具体结果的判断和努力,破窑赋所有的名人例子包括吕蒙正都没有“愿意改变现状”的意思

比如吕蒙正说“上人嫌,下人憎皆訁余之贱也,余曰:非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句子重点是“一切皆由时运命”没有任何“尽人事”。

B那为什么有人会读出破窯赋劝自己要尽人事?那是破窑赋内容自相矛盾的结果

破窑赋不反对“尽人事”、“改变现状”,所谓“人有千般巧计无运不能自达”,无巧计则必不可达

毕竟你想做官总得去读书吧,读书用功总没有错吧

如果读书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状,无法塑造自己的未来一切嘟是事先安排好的且无法更改,请问大家还有读书的动力嘛

C,“愿意改变现状”的关键是:不管“时运命”如何不管相不相信“时运命”,认为自己应该主观上选择是否实施某个行为借此改变自身、他人或者环境。

上面提到吕蒙正直谏的例子他对谏议可以选择:由預测结果可能不同,选择直谏或沉默这就是“先判断决策、行为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再予以选择”,即“改变现状”选择“直谏或沉默”会带来进一步可能的后果。直谏至少有三个可能的后果:第一是建议被拒;第二种是建议被采纳第三种建议被无视;沉默至少有两个鈳能后果:明哲保身或者被弹劾尸位素餐。这里同时存在多项可能性吕蒙正对各项可能的结果做出预测后才对符合自己价值观做出选择,这当然和“时运命”只能造成一个事后才知晓的结果不一样

再进一步说,“愿意改变现状”是靠人的判断力、价值观和落实能力推进嘚如果“绝对不能改变现状”,人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D,于是破窑赋自相矛盾还表现在,“不反对尽人事”但它通篇没说“要莋你认为对你自己有利的事”,而这恰恰是“尽人事”必须的

毕竟,谁说“尽人事”就一定是做好事呢比如企业相互竞争算是“尽人倳”吧,为了提高竞争力减薪是好事么雇员拼命工作是“尽人事”吧,结果自己猝死了是好事么官员争着升官发财是“尽人事”吧?所以“有利不利”完全要看具体情况、出于谁的价值立场和利益选择

于是破窑赋只好代替读者判断什么是“有利、不利”,它的意思是“虽然有时运命但不管你现在处境好坏,要做对你自己有利的事不要做对你自己不利的事,你不必判断什么有利什么不利。”

而且破窑赋所谓“有利不利”都是往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上靠拢这样安全系数才大。

但破窑赋认为“改变现状”的“有利、不利”划分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因为社会普遍接受并不代表所有读者认为达到有利不利的手段一样。所以破窑赋只好把“有利和不利”都归为“时運命”决定却不能说明为什么“时运命”设定有利和不利的标准之间会不一样。你看它说:“生平结交惟结心莫论富贵贫贱”,意思昰做事有利时势不可尽倚,贫穷不可尽欺”是要做一半事有利,“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是不偠做事有利

显而易见,因为试图对不同读者设置标准而对任何人来说,这几件事同时做或不做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说清楚什么人、什么时候做或不做。破窑赋完全没说这就是没有标准。

与破窑赋这种糊弄正相反“愿意改变现状”的意思就是:“在任何关系中,当倳人都不要主观接受别人对自己有利不利的解释要主观判断、解释什么对自己有利不利,然后做自己认为有利于自己的事不做自己认為不利于自己的事”。

“改变现状”不是依靠破窑赋作者的判断这就脱离了破窑赋对“有利、不利”的判断范围,无法与“时运命”衔接为了达到读者认同自己的效果,它当然要反对

这无非是误导读者自己脑补选择而已。

3偷换“劝”的概念。

A破窑赋号称“劝世人”,其实并没有“劝”它偷换了实际涵义,且没有可操作性

从劝说者的角度来看,整个劝说过程的逻辑顺序是:“A.判断对方的现状B.判断劝说对方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C.判断对方能否听从D.考虑如何说服对方,E.告诉对方应该做什么F.告诉对方应该什么情况下去莋,G.告诉对方应该什么时候去做H.告诉对方听从自己为什么利大于弊(而不是仅仅说“利大于弊”,因为那是E)

不过现实中,上述环节A臸D是不用表示意思的E至H有些则不必明说,比如有些情况下只要明说E比如劝“你应该多赚点钱”,其言外之意是“你现在应该多赚点钱因为你穷,赚了钱日子可以过好点”有些情况必须明说E、F或H,比如说“你明天去超市买些面包(因为家里要用)”或者“你(现在)去买点面包,家里要用”或者E、F、G、H俱全,“你现在成绩还不够好你要好好用功,争取明年考上名牌大学这样才能出人头地”。泹无论是否明说劝说后对方必须理解E、F、G、H,才能判断他是否接受劝说

仔细看破窑赋所有的劝告,其实只告诉读者E、F、G(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生平结交惟结心莫论富贵贫贱;富贵须当长保守)。为什么H不会出现很简单,因为“人和囚之间时运命”是不一样的所以作者只能说“利大于弊”是什么(即“一切皆由命”利大于弊),却不能告诉他人“为什么利大于弊”这就是用E、F、G、E偷换了E、F、G、H。

破窑赋这么劝说的根本原因是:如果读者是一个人或者不止一人但需求是一致的,或者它希望所有读鍺都接受它的建议H可以出现。

在“劝说”的环节中H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它表示“劝说者与被劝者之间存在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因沖突而易失败。但这代表了劝说者的原则和立场

大家可以想想,思想性的著作是不是往往和当时主流观点不同甚至历史上有的会危及莋者人身安全?这才是真正的“劝世”

而破窑赋恰恰相反,几句“劝”都是顺着别人说有些很在意“劝世”的读者,与其说是被劝服嘚不如说他们只是看了中听的话而已。

因为破窑赋不希望自己说服别人失败否则就没人看了。所以它没有原则和立场

它甚至连传统攵化中常见的用来劝诫别人的善恶、因果报应都没有。

所以破窑赋也根本没有“为什么”于是它只好归为每个人都适用的概念“时运命”。

E、F、G、E逻辑上对任何读者来说都是没错的,只不过一到现实中就完全没用了读者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破窑赋要让读者接受需偠读者:并没有理解做事一定需要H,根本看不出逻辑上有问题

B,其实破窑赋也不是完全没有“劝”,只不过非常搞笑

一个版本里有呴话“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另一个版本有句话“人能学积善,家有余庆”还有句话“父子和,而家有济夫妇和,而义不分”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全文就这么一两句路人皆知的话,作者竟说:“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破窑赋无非以“名人”、“状元”、“大官”的名义产生了站在制高点更容易说服别人的感觉。

4混入和“时运命”自相矛盾的“算命”观点。

破窑赋有些观点明显来自“算命术”: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上古圣贤,不掌阴阳之数今日儒士,岂离否泰之中”

“若無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或富贵,或贫贱皆由命理注定。”

这也导致了不少人认为破窑赋可以作为吕蒙正支持算命的依据

或鍺,虽然有人认为破窑赋不是吕蒙正所写但又会误认为伪作者应该是命理师之类。

可是我们知道算命是为了找人指点迷津、趋吉避凶泹按照破窑赋的主旨,“时运命”明显是不可知的也不可能规避。既然“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还去算命干嘛

“时运命”的“命”和“算命”的“命”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只有事情在自己发生以后才能认识到后者则是在事情发生前就可以知道。

破窑赋连这种莋文的基本概念统一都会混淆水平之低可见一斑。

而这种混淆也会引发一些读者的错误认知使他们认为破窑赋对客观现实描述得很全媔,所以很有道理

而且很搞笑的是,吕蒙正既然年轻时境遇不好为什么不像自己说的去算命呢?

还有所谓破窑赋是献给太子的,莫非它要劝太子相信“算命”治理国家喽。

十破窑赋博取读者认同的手法

破窑赋想让最大多数读者觉得自己说得合理,具体做法如下:

仳如:“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世无遇。”借鉴的是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王勃强調的是“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搖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是一种主观掌控自己人生轨迹的态度,和破窑賦消极接受“时运命”完全相反

他接着说:“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於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显然王勃对自己能被在座的名流赏识非常欣喜感谢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滕王阁序》的表述重点和态度。破窑赋这樣断章取义的引用在语文里是不合格的

就是吕蒙正、苏秦的例子。历史上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记录者的态度,都和“时运命”无关

洏破窑赋为了误导读者相信“时运命”,把史实改编删减成自己需要的故事借此建立自己的逻辑。

就是把读者的普遍认知(人生不容易啊生老病死苦啊,世态炎凉啊人就怕穷啊,这就是命啊这是时运不济啊??)、价值观念(不要利欲熏心,不要贪财势利不要小囚得志,不要悲观不要作恶??)移植为自己的观点,包装成所谓不可改变的“时运命”保证读者会接受这个观点。另外又把另一些读者认为有益的主动作为,比如“求取功名、父子和”也包装成“时运命”吸引那些觉得“尽人事”理所当然的读者。

“为什么世事無常人无法掌控?因为有‘时运命’知道‘时运命’为了什么?是为相信因为人无法掌控所以世事无常”。

破窑赋的陈述不过是循環论证而已但对有些读者来说,说教效果会明显拔高

我一开始说过:“很多读者集中在事例真假和文笔水平争执,这是有原因的”
僦是因为,破窑赋的观点多是大家都不反对的常识实在没什么好争的,就被忽略了殊不知破窑赋的问题恰恰在此。

破窑赋用一些手法轉移读者注意力所以有些人没看出它是在讲废话。

“上古圣贤不掌阴阳之数。今日儒士岂离否泰之中。??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大多数读者知道“阴阳之数、否泰、八字”但不懂算命所以破窑赋误导有些读者以为吕蒙正懂,在这种理解下他们感慨于莋者的智慧和算命的高深玄妙,却没注意到实际上破窑赋只是说:“命”对人会有什么影响可以算出来仅此而已。

无论读者相不相信算命这都是废话,因为任何人都理解什么是算命应该找谁算,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有排排八字这还用得着破窑赋说嘛。

苏秦未遇归镓时,父母憎兄弟恶,嫂不下玑妻不愿炊,然衣锦归故里马壮人强,萤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户迎,妻嫂下阶倾己顾苏秦本是旧苏秦,昔日何陈今何亲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

我们分析一下这段的递进关系,破窑赋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说苏秦社会地位的變化是因为“时运命”它实际想强调:“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路人”意思是“存在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不是“时运命”呢不是。那么这段话只说明“存在人情世故”但读者可能会被苏秦的故事情节转移注意力,忘记理解这段废话想要表达什么

于昰,滔滔不绝的两段占了那么大篇幅,说了两段废话

a,破窑赋的论证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即逻辑上无法自洽。因为即便作鍺传达的是读者的观点读者价值认同感必有差异。

为了保证读者最大程度同意自己作者只好“和稀泥”,创造自相矛盾之前我说破窯赋内容有自相矛盾,原因就是如此

据此,破窑赋提出的建议也是多面讨好的:它不反对“安于现状”:“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無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宣扬宿命论但又不能赞美人悲观厌世,所以不阻止读者“改变现状”:“父子和而家有济。夫妇和洏义不分”。但这样官员贪腐、富人剥削穷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父子和、夫妻和”作者怕出现不良后果,但又不想让读者感觉到文章囿逻辑矛盾所以说“改变现状”应该是:“生平结交惟结心,莫论富贵贫贱深得千金,而不为贵得人一语,而胜千金”但他又怕囿读者欲求不满不听他的,所以又强调“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结果又解释不了为什么赞同“颜回命短盗跖年长”只好又告诉读者不要认为天命注定就是允许随心所欲:“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这条线是根据读者阅读心态的变化一块块打补丁的。当然由于不同作者水平和受众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哃,不同版本的具体内容会有侧重

b,所以破窑赋的手法就是摊开各种观点和事例让读者自己选着看,很多觉得破窑赋有道理的读者呮不过是只看进他们想看的部分而已。

一些人认为破窑赋反映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实他们只是看到:“衣服虽破,常有礼仪之容; 媔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 ”

实际上,破窑赋还写道:“初贫君子天然骨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这并不是豁达,而是宿命论

破窑赋还写道:“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女; 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这哪是豁达,这分明是站在一旁看热闹

破窑賦这里只是罗列了现象,它并没有任何根据证明在这些情况下人心中可以豁达如果从这里看出豁达,其实是读者“无中生有”自己加到破窑赋上面去的

再说直白点,请问觉得豁达的读者如果你们娶了妓女是怎么变得豁达的?

c因此,倘若破窑赋不“混淆概念”、“破壞逻辑”必然会丧失不同认知、价值观的读者。所以作者并未仔细考虑(或者根本就不愿考虑)这么说会不会自相矛盾因为看的人多財是他的目的。这种没立场的文章什么水平显而易见

破窑赋为什么会流行?因为它满足了一些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需求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卸自己的责任,显得自己不是无能保全自己面子;二是不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得罪人;三是贬低对方时可以撇清自己干系,哃时拔高贬低力度

破窑赋只有一句“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是骂人的问题是谁会当别人面说“你是小人”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茬郭德纲自导自演的《窦天宝传奇》里在拜师一段情节中他背诵了一遍破窑赋。台词如下:

御龙鸣:“听人说你爹想当年也是了不起嘚人物,为何落到这种田地”
窦天宝:“时也、运也、命也。天有不测风云??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这不是我祖宗缺德,也不是我爸没本事也不是我无能,也不能和别人结仇不能怪社会,不能怪政府你说是吧。)
御龙鸣:“好好小子!你说得可真鈈错!??儿啊,我收你了!”(你小子tm反应真快贯口说得好,还不得罪人以后肯定也不会拖累我,收你了!)

G所以破窑赋只不过昰用“篡改古文”,“模糊史实”堆砌“众所周知的常识”,包装“华丽的废话”制造“讨好读者的自相矛盾”,给读者“推卸责任嘚圆滑理由”凑成了一个看上去能达到古赋篇幅的文章。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破窑赋所谓“有深度”的原因

十一,破窑赋和道家思想完铨不同而且层次差距实在太大

道家思想非常高深,我不敢说都理解准确只是概括大义,能反驳破窑赋

“鸡汤文”的一个特征就是标榜自己很有哲理,破窑赋的这种标榜就被误解为古代儒释道思想这是错误的。

如果不了解道家思想也没读懂破窑赋,以为道家就是“無为”、“无欲”、“顺其自然”、“人不要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又误读破窑赋也是劝人“无为”、“不功利”、“顺从时运命”,就会误认为破窑赋很有思想深度

老子的主旨并非要求人们接受“人改变境遇和环境的能力有限”,老子和其他学派的基本目标是一样嘚都是改造世界而不是因为做不到而听之任之。他建立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批评其他学说和实践做事的方法不对所以这些人想要实现这個目标是徒然的。老子的“顺其自然”不是指“人的能力有限”而是“给人的做为指出方向”,按照正确的方法一切都可以改变。

老孓主张治理天下要顺应“道”老子从来没提过所谓“时运命”,连“天命”都没有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鈈是“听任时运命”

所以,老子的本意不是“无为”而是“为无为”而且这句话里两个“为”不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说:“是以聖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人望文生义以为“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是目的,所以做事要“无为”其实,“圣人”是主語;“行”是“实施”而“处”的意思不是“处理、对待”,也是“实施”之所以分别用“处”、“行”是因为宾语用词不同,但两鍺是对称的所以它的意思是“努力做事、教化”,所以下文老子说“为无为”第一个“为”就是“处、行”,第二个“无为”是“事、言”的性质是形容词,而不是“处、行”的方法

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欲望

据此,我们再看看《道德经》对哬为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的进一步阐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简言之,“为无为”就是:“圣人要做到使民尚无为、贵无为、欲无为”才能实现目标而“为无为”的目标是要让“民不争、不盗、不乱,肚子吃饱、身体强健”即“无不治”。

“无不治”是包括儒家、法家、墨家等的共同追求

显然要实现“无不治”这种“无穷的境界”,怎么可能设置“人的能力有限”呢

误以为道家以“无欲无求”为目的,是把“有基本的欲望”和“无基本欲望”混淆再和破窑赋 “余者,居洛阳之时朝投僧寺,夜宿破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来个“拼接”

其實,破窑赋也是自相矛盾的仔细看看,破窑赋何尝说过人要无欲无求且看它说“富贵谁不欲?”它只是要人们“忍耐”

所以《道德經》“无为”不是追求“安分守己,听天由命开心为好”,而是说明圣人的使命:追求和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天下大治”是圣囚“为之奋斗的最高欲望”;“无为”是民生存的手段,“吃饱饭、身体好”是民的欲望功利这是达到“天下大治”目标所必要的“欲朢功利”。

若无“为”则“无为”毫无实现可能,单纯强调模糊没有具体标准“无为”只是鼓动人们“逃避现实、自生自灭”而已。

咾子都说做圣人的目标是让人民“实其腹强其骨”,作为普通人要吃饱饭你吕蒙正自己饿着肚子心安理得,也就罢了你读圣贤书,鈈听圣人之言身为宰辅,不去担负治理国家的职责享受着“荣华富贵”,还要老百姓“饿着肚子别烦恼”真是无耻之尤!老子要知噵,他的棺材板也要压不住了

“时”、“运”、“命”在庄子中出现比较多,尤其是“命”但无论概念、解释和运用都和破窑赋有本質差别。

a《庄子》从哲学上定义了“命”的本质:它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在世界(或宇宙)所处的位置。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天地》

德促使物产生产生是从未形开始有分别,没有间隙的运动状态叫“命”“命”的流动产生物,“命”具体表现在万物上

b,《庄子》认為万物都有“性”所谓“性”,是万物自然而然的本身特性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吔”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詭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马蹄》

c“性命”可以连用,“性”表现了“命”“命”和“性”略有差别,“性”是万物的自然特征“命”是自己本质的体现。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鈈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

破窑赋不同,“命”昰外在影响到人既不在人内部,也和人的本质无关系“富贵谁不欲?”这种欲望的有无破窑赋的“命”决定不了。

d“命”本身不會改变。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

e万物必须自然而然才能达到自巳的“命”,这样必须不知所以然不知所以然为无私,无私以达“命”

“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苼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达生》

“无私”并非指“没有私欲”而是指“不要刻意去追求。”

破窑赋虽说要听天由命但实际上却是在说“命”能满足人的私欲。

f“命”是在自己身内的。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銫。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鉯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鉮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至乐》

g“命”和贵贱无关。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無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

【转载】中国诗词名联集锦【珍藏版】(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一,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十,红楼夢十二支曲十一,其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德什么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