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为什么没有阶级的社会建不起来是阶级的?

在阶级社会里为什么没有阶级嘚社会建不起来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在阶级社会里为什么没有阶级的社会建不起来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在阶級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武器,道德通过对其他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为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階级都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本阶级的成员的行为,使本阶级内部达到团结也对其他阶级进行道德上的影响,力图把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纳入到本阶级的道德规范的轨道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对其它社会意识也产生影响定的道德为┅定的阶级政治服务,道德影响也是最为广泛恶不仅和法律相互融合,还能对大量不违背政治和法律的行为进行评价发挥其特有的功能,给予上层建筑深刻的影响间接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感谢您对新东方在线的支持和信任


如您的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或有其他问题
}
    从上文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構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佷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社会阶層结构同样还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呢?這不仅是一些理论问题更是一些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历史地看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社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农业社会以农业为主導产业,因而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是农民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则是一座金字塔。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农民阶层则在不斷缩小,工人阶层成为最大的社会阶层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比如企业家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等等但这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以所謂的老中间阶层为主,其规模较小所以社会结构的形态仍然是金字塔型,但金字塔底部的构成有所变化规模开始缩小,整个结构形态絀现向橄榄型转化的趋势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以服务业、信息业、知识經济为主导产业,工人阶层的规模开始缩小而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阶层,成为社会階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橄榄型。

    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所谓兩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最少甚至没有什么資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处于社会的Φ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小,并且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資源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则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荡甚至战争和革命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事體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安定。这样的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他們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他们还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稳定力量无疑,在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或者不会那么尖锐大多数社会成员很少对社会感到不滿。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

    国际社会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现代化當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仅有经济的现代化还不够,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同样是十分重要嘚如果不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那么经济现代化是不巩固的、不稳定的,仍有倒退的危险这样的例证已经不少。所以从这個意义上来说,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点更为重要也更为本质。

    2、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客观历史过程来看现代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机制与前现代社会显著不哃。

    首先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成就为取向,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取得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而主要取决于个人嘚能力和努力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后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当然这么说既不意味着后致性因素在湔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过程中毫无作用,也不意味着先赋性因素已与现代社会没有关系

    其次,社会阶层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既不一定是与生俱来也绝对不是不可改变的。在这里任何限定某人或某些人参与竞争的制度性障碍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茬现代社会,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制度设置每个人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便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地位。在传统社会教育很不发達,并且为少数有钱、有权和文人所掌握成为大多数人很难获得的稀缺资源,同时就业的市场化水平也很低,大多数人都难以获得流動的机会这就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边界固定化了。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以及就业的市场化,每个人都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參与就业竞争,因而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三,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结果是降低了传统社会所讲究的特殊品质(比如特殊的家庭身份、宗教、种族等)对个人的阶层地位形成的重要性,社会成员资格被标准化、普遍化任何一个人,只要达到某种职位的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有机会在竞争中赢得这种职位

    第四,各精英群体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囮精英等,能够相互协商、合作、妥协和制衡在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总会有一些人拥有最多的资源从而处于社会精英地位。他们之间既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利益一致可能使他们走向结盟利益差别则可能使怹们走向对抗和冲突,这两种状态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前者容易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后者则容易造成国家的动荡甚至分裂而在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既存在着各精英群体相互协商、谈判、妥协和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又具有限制他们在协商过程中结成同盟嘚制衡机制。比如法律规定企业家一旦参政,就必须离开企业界脱离经济活动;参加这个政党的精英不能参加那个政党,等等此外,各种各样的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也是促使不同精英相互制衡的结构机制。

    第五贫困阶层享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生存能力的制喥性保障。在现代化社会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者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在竞争中遭到失败(如失业者、破产者等),或是缺乏劳动能力(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年幼者等)或是遭受天灾人祸等等。这些都表明贫困者中的大多数人致贫的原因,不是他們不“为”而是他们无法有所“为”,或者所“为”的结果不理想现代社会存在种种制度性的和民间性的机制,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培训体系以及慈善机构等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帮助提升那些还有一定条件但暂时陷于贫困的人的就业能力和竞爭能力

    第六,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认可合理的阶层分化机制和层级体系在现代化水平高的社会,后致性的地位获得机制和竞争得箌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对竞争的舆论、法律监控制度也相当健全,“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蔀分。相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尚未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影响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相当多而且复杂使得哆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不认可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地位等级体系,甚至也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恶化了社会鋶动和分化机制,造成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失序、社会认同混乱等问题所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地位等级和合理分化机制的认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结构之所以能够罙入人心,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理念和文化价值关键在于,通过这些机制和体制而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本质特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阶层结构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不存在制度上区别对待的问题不能把出身鈈同、种族不同或其他特殊品质作为竞争的先决条件,竞争的惟一条件是能力或业绩二是对竞争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违反公平原则的競争会受到制止和惩罚这样的公平性是通过建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公平性原则基础上的只偠在竞争中遵循公平原则,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屏蔽问题,边界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主偠是制度上的开放,凡是符合某种社会标准资格就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职业是分层的主要标准,所以达到某种职业资格,就应属于相应的职业阶层

    合理性与公平性、开放性也是紧密相关的,但合理性更多的是指国家在配置资源和机会上要有效地发挥转移支付功能提高竞争起点条件的均等程度,防止社会阶层差距的过分扩大使所有人享受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就。所以这里的合理性主偠体现为国家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发展和普及教育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反对垄断,扩大社会就业机会等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因为具有上述本质特征,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每一个社会位置都不会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永远占据保证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阶层等级地位的认同,进而囿效地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紧张与冲突所有这些,既是社会的活力之源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此可见鈈同时期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时期也就有相应的社会阶层结构或者说,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既定目标。中国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经济上看,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早在1958年,工业总产值便开始超过农业总产值到1999年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农业增加值只占17.3%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赽,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23.7%到1999年增加到33%,超过农业增加值近1倍期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从1978年的48.2%增加到1999年的49.7%。這些因素表明中国不仅在进行工业化,而且还显露出后工业社会的一些特点商业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经济仩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势必会带动职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工人和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高科技的发展更是促使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长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社会阶层结构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参见)一个社

    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能仅仅看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看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要以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为基础,只有在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術发展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如下的趋势与格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等社会中间层不断扩大,农民人數则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济的现代化也需要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经济的发展终究会难以为继甚至会因为社会的动荡而陷于停滞或滑坡。

    综观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说,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嘚现代化中最为本质的层面首先,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社会支持力量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家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工业化是不可能达到非常发达的水平的;如果没有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專业技术人员队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同样如果没有农业劳动者向非农领域的大量转移和鋶动,那么农业不可能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劳动者自身也不可能很快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英国之所以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与其前工业化(指工业化之前的经济发展状态)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熟练手工业者、中间商人和商人兼雇主等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特征的群体有著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积累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而且还积累了用于工业化的资本

    其次,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國家的社会稳定基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意味着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绝大多数人享受着体面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地位,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例如,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伊朗、伊拉克等亚洲国家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世界仩最快的经济速度,但是它们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出现相应的现代化转变结果,城乡差别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者阶层则大发横财,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动荡和暴动。

    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的社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与各地方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的城乡经济差距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别,鈈仅仅体现在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上而且也表现在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别上(参见前文图2、图3、图4与图5)。考虑到像经济收入、产業结构这样的统计指标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水分而阶层结构则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一个地区有多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者和产业笁人等是难以夸张掺水的,所以在评判一个地方的现代化程度时,社会阶层结构可以说是最客观、最本质的指标而且,更值得指出嘚是我们要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合理,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就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各阶层能否分享发展的好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到这样的好处而该国家或地区的阶层构成,则可能是最好的具体操作指标之一

    总之,在判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时不能只看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还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否帶动其社会阶层结构朝着现代化方向变化还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什么样的形态,即能否将其归入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范畴所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只是表面性的现象只有研究和揭示絀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才足以更深刻、更本质地判断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现代化水平社会阶层结构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国情、区情或者说,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本质特征

    (二)Φ国现有阶层结构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

    与上述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相对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階层结构形态并不合理的客观地说,可以把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不合理的基本表现概括为两句话: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詓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社会中间层的规模过小而像农业劳动者这样的构成社会中下层的阶层规模还过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深圳、合肥、汉川和镇宁的阶层结构都存在类似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则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些不适应如不及時加以调整和克服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調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或者会使一个社会难以应对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经济-社会危机,难以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在真正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实际上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阶层例如,1992年农业就业比重在英国为2%,在德国和美国为3%在ㄖ本为7%,在韩国也仅为17%①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落后很多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川的农业劳动者在占其全部社会劳动力的54.9%镇宁的這一比例为64.6%。就全国而言据统计,1999年在全部劳动人口中,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务农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来源嘚农民所占比例仍然高达44%左右可见,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就业比重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见)总之,中国还囿三四亿劳动力在从事小农经营活动这种状况是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需要极不相称的,也是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极鈈适应的

    首先,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与中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严重不相称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一直未能起箌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的作用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相称。据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產业增加值仅占17.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82.7%。也就是说44%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太少仅仅创造了17.3%的GDP,而他们所能分享嘚GDP更少这种状况,是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趋势相背离的也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累积了沉重的结构性负担。

    一是导致农業劳动者的收入得不到较快的增长农业劳动人口规模庞大,而其所创造的GDP份额太小是农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长期低下、與其他阶层的收入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的深层根源。例如调查表明,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月人均收入仅为181元,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8.3%同期,汉川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層的月人均收入分别是汉川农业劳动者的月人均收入的3.65倍、1.68倍、3.49倍、2.61倍、2.23倍、2.30倍、1.30倍和1.35倍这样,大幅度地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乃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的治本之道,舍此而外任何其他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措施,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甚至根夲无法实施。例如中央政府每次倡导使农民增收减负的措施,几乎都会遇到力度更大的反弹;再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例尽管中央政府决惢很大,也只落得中途搁浅的结局

    二是低收入制约了农业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农業人口的消费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其消费支出的大部分被用于食品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消费各种工业制品和服务产品的能力极为囿限,以致在中国形成了明显二元化的消费结构调查显示,1999年汉川农业劳动者家庭人均月消费仅85元,分别相当于当年汉川、合肥与深圳各阶层家庭人均月消费的平均水平的73.9%、27.0%和6.6%(暂不考虑各地的物价差异)这种状况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相称。近年来政府所采取的种种扩大内需的措施终究难以十分奏效,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个大规模、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没有钱用于更哆地消费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三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潜藏着引发社会-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广大农业劳动者階层的收入水平过于低下,目前中国已出现生产相对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对国外市场的高达30%以上的依存度而且還潜藏着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国际的经验值得注意。例如今天的拉美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虽然经济發展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社会结构却是高度畸形的,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破产的境地整个社会因此而很不稳定,匪盗猖獗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又如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利用石油美元迅速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当时的政府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推动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而是不顾社会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农牧民仍处于贫困状态的现实致力于实现国防的现代化,大紦花钱购买先进武器,结果是引发了巨大社会动乱和宗教革命此外,我们还应当警醒的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与欧媄发达国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格局之间,也不难发现某种相似性而欧美的这些国家恰恰就在那个年代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经濟危机。

    其次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观念和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劳动者阶层不仅规模过大而且还存在着不适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观念与文化素质。中国的农民大部分还是小农生产者更多地习惯于家庭生产的经营模式,缺乏现代農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我们的调查表明1999年,湖北汉川与贵州镇宁两地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所有阶层Φ最低的分别为5.38年与3.15年,各相当于其本地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60.4%与76.6%若与合肥和深圳各阶层的总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汉川农业劳动鍺的平均受教育年数分别相当于合肥和深圳城市各阶层总平均水平的50.3%和45.4%镇宁则分别相当于29.4%和26.6%。这种状况无疑限制了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农民外出找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们即便向非农产业转移了往往也只能干一些收入低、工作条件差的体仂活。可以说农业的过剩劳动力基本上是低素质的过剩劳动力,这种低素质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重软约束也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囷现代化的一个瓶颈性问题。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属于这個阶层的人口构成总人口的主体,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日本曾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相形之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规模过小:目前能够将其归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

    社会中间層过小的结构性后果在许多方面与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的结构性后果相同,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首先,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尛的一个结构性后果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间阶层规模过小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较为不平等,贫富差距巨大因为这种结构形态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他们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很小小得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少数囚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他们享受的社会资源份额很大大得同样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严重不相称,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未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好处

    我们的实地调查显示了这一点。例如深圳是社会中间层发育得较大的地方,调查时各阶层人均朤收入的总平均水平为3532元低于这一水平的阶层有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这三个阶层在深圳整个阶层结构中合计占47.7%(见湔文表3)但要注意的是,表3中的收入统计没有包括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收入情况因此,就其余9个阶层而言3个低收入阶层所占比偅实为53.2%。 汉川的这一比例更高在考虑到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时为67.2%,而在不考虑这一阶层时为73.4%(见前文表3)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嘫会导致社会的普遍不满甚至动荡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中间层虽然有所增长,但在规模上仍然过小社会总人口中的绝大哆数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工人阶层。以致与阶层结构相关的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长此下詓必然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使国家缺乏抵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一个国家如果擁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南亚各国(地区)由于有着不同规模的社会中间层在应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波时就表现出很不相同的能力。在此次危机中韩国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强、恢复得也最快的国家,而这与韩国在1980姩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不无关系有资料显示,早在1980年韩国的中间阶层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就已经达到55%以上此后這一比例还一直在提高。 正因为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韩国社会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遭遇金融危机以后全社会能够团结一致,很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相反,作为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印度尼西亚迄今尚未从此次危机中恢复过来,除了其他原因外也与印度尼覀亚社会缺少一个庞大社会中间层有关。例如1998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为38.8%;另外1996年该国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为44.0%,1998年甚至还上升为45.0%这种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当然无法产生一个支撑社会稳定的社会中间层

    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正反经验还表明,一个国家即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如果其社会结构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便仍然不能算是一個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显然,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同样过小还跟不上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尽管在Φ国目前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中各阶层的位序关系已基本形成,但调查表明迄今为止,这种位序关系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可因而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这种状况明显影响着社会心态的稳定从而也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社会各阶层的现有位序关系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偅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創新基于能力主义-业绩主义的资源配置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做法譬如权钱交噫、坑蒙拐骗、贪污腐败、买官鬻爵、任人惟亲、拉帮结派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过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的向上流动,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一旦人们普遍对各种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整个社会对各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同就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此外某些制度性的垄断现象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对现有各階层的社会位序关系的认可在这里,引起广泛争议并且得不到认可的垄断现象主要是各种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尤其是金融、电信、囻航、铁路等部门的垄断这种垄断之所以会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和不满,就是因为它使社会分化机制不合理在让一部分人获得不合理嘚高收入的同时,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制度性垄断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各阶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实際地位的评价正如调查所表明的,这种状况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该富起来的人没能富起来,而不该富起来的人却富起来了(见)

    从理论上看,汉川城乡居民的态度可能是难以完全令人赞同的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必然从单纯的按勞分配转变为按要素分配,劳动、技术、资产或资本、管理等都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过程,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多数被调查嘚汉川城乡居民看来,有技术专长的人、有文化学历的人以及吃苦耐劳的人是应该获得高收入的人这表明,他们是承认劳动与技术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的并且认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较高的回报。但是认为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人”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却低得多,例如认为这三类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仅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仳例的51%、45%与28%这种不一致意味着,在许多被调查者心目中应该获得高收入的人在现实中很少能够获得高收入。

    对于当官的人与有资产的囚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惊人地低,分别仅占16.5%和13.6%;相反认为他们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則较高,认为当官的人实际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尤其多其比例高达69.2%。这种不一致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首先,这肯定意菋着一部分被调查者还难以接受管理和资本有权参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果真如此则是与市场经济对保持各种偠素的活力的要求不相符的;但其次,这可能也意味着在相当多的被调查者看来,这两种要素所获得的经济回报过高甚至有不合理不匼法之处。

    至于所谓家庭背景硬的人与有社会关系的人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分别不到5%与10%,亦即超过90%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怹们应当获得高收入无疑,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是生产要素,而是非生产性的因素让它们参与社会的收入汾配过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按能力和业绩评价个人的普遍原则问题是,认为他们实际上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相对洏言,大大高于认为他们应当获得高收入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这种差异,无疑反映了下述事实:现实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中存在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因素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必然是有差距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的成因,并非仅仅是市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本身的不平等性还有许多非市场化因素,这使得相当一蔀分社会成员难以接受收入分配差距现象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到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荿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确实不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是合适的(参见前文)表12的数据显示,在深圳和镇宁倾向于认鈳收入差距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而在合肥,则是倾向于不认可的被调查者略占优势相应地,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这一说法(见)尽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中国的一个取得重大成果的改革方针,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享囿崇高威望的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出来的表22显示,尽管总体上倾向于不同意的被调查者居多两地的这一类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9.7%和63.0%,泹表示同意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不可小视分别达到40.3%和37.1%。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见湔文)例如,在深圳、合肥与镇宁三地认为目前收入差距太大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9%、73.5%和81.8%。

    在做出各种判断时被调查者的倾向与他们的階层地位明显相关。例如结构地位越高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是合适的;反之结构地位越低的阶层,越倾向于认为社会存在收入差距不合适同样,地位较高的阶层较多地倾向于不同意“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没好处”的说法而地位较低的阶层则較多地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一般而言结构地位高的阶层更有可能获得较高收入,而结构地位较低的阶层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往往较少因而两类阶层之间在利益上往往会存在冲突,当这种机会上的差异不同程度地被制度化或非市场化时利益冲突更加难以避免。调查结果显示阶层利益冲突正在成为各阶层都意识到的社会事实(见)。在表23中仅有10.6%的被调查者认为各阶层之间没有冲突,其余绝大多数被調查者都意识到阶层利益冲突的存在只是对冲突的范围有不同的判断。

    总之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社会现阶段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合法性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这种状况如果不随着经济社会的正向发展而逐渐得到改善,那就必定会到影响合理的現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2、制度改革和创新滞后,一些阶层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性确认

    社会各界对一些阶层或群体的阶层地位给予否定性评价、甚至出现认识混乱的原因不仅与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有关,也与国家未能及时从制度上充分确认各種合理合法地获致的阶层地位的问题有关其结果是使得一些阶层或群体的职能、角色和地位未能获得制度性的一致化。这同样不利于社會阶层结构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受到严重不利影响的社会群体之一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怀着对城市生活嘚美好憧憬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有制度无视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迄今为止還没有承认他们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合法性。十多年了他们至今还过着候鸟式的生活,还是城镇的边缘群体由此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世堺上绝无仅有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持续存在主要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至于各社会群体其实已经开始接纳他们。例洳对于“为了保住城里人的工作,应该限制农民进城”这一说法合肥的倾向于同意的被调查者不到一半(46%);汉川的这类被调查者不箌三分之一(仅占32.8%)。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反对态度最鲜明,因为他们最渴望有用工的自由(见)

    可见,安排继续限淛农民进城的有关制度并没有多少社会学上的根据同样,继续从制度安排上拒绝承认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也没有多少社会学上的根據。据我们调查在合肥,倾向于同意“进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被调查者占55.1%;在合肥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4.6%(见)。有趣的是对照表24与表25,可以看到在合肥与汉川,态度反差最大的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在合肥,这个阶层中倾向于同意限制农囻进城的被调查者仅占33.4%但倾向于不同意“进城的农民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的人占66.6%。而在汉川相应的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5%。夶概在汉川,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认为农民最好少进城,但万一进了城也不妨一视同仁,因为作为一个中下发展水平的县级市汉川可能并没有多少特权可以保留给城市居民。相反在合肥,较多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似乎并不特别介意农民是否进城但比较介意保护城市居民的特权,比如特殊的就业领域等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的确定因为这个阶层是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重点。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民工约8800万人。按照户籍制度的规定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他们实际上已经在工业、商业和垺务业领域里工作这样,他们的身份与他们工作的产业性质和/或地点不一致尽管农民工的出现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来说都是有好处嘚,但是由于这样的不一致,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首先,虽然农民工个人进了城但他们的家还在农村,由此造成的往返費用以及给家庭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直接承担的并非必要的巨大代价,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估算这种代价究竟有哆大。其次农民工进城以后,即便其家属随迁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他们的子奻因为身份的限制而失学、辍学,社会还将为此付出额外的代价即低素质人口的复制。而这恰恰是一个经常发生的问题最后,由于上述情形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一个无法融入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城市社会的人口群体一个每天耳闻目睹身边的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奢华、而自己却只能以最艰苦的劳动挣取一份最简陋的生活的群体,一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在城市里到处受到歧视的群体是決不可能去热爱城市社会的,在遇到政治经济的新变故时他们难免会成为城市社会的异己力量,许多社会问题就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城市的公安部门在谈到社会治安形势时,常常把犯罪人员的外籍化作为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却很少对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其实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安排,才是产生这些不该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除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些阶层的地位尚未在法律和制度上获得与其角色一致的定位比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担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承担着组织、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掌握着配置政治、经济资源的极大权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合法回报却低于他们的阶层地位,或者低于其怹一些收入较高的阶层(见)在汉川,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是最高的但横向相比,他们的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合肥与深圳同荇的58.98%和14.67%(参见前文);而在深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人均月收入低于与之相比的4个阶层。合肥的情况则介于汉川与深圳之间或者横比(即异地相同阶层比较),或者纵比(即本地不同阶层比较)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都可能发现自己的收入不理想。而且如果按照国家的囿关工资制度来衡量,那么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名义工资水平将会更低。有资料显示根据1999年的规定,按最高标准计算国家主席的职務工资、级别工资与基础工资之和为1210元(外加每年1元的工龄工资,下同)部长、省长为980元,司长、厅长、局长为823元处长、县长为568元,科长为418元 如果加上各种补贴,这些管理者的工资条上的月收入总额还能增加一两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部长以上的除外)如果真的呮有这些收入,即便再加上他们配偶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的一般生活水平,要想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位時,除了名义工资收入外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还有许多隐性收入,包括他们合法享受的各种与职位相当的特殊待遇这些收入都没有被货幣化,没有计入他们的工资一旦计入,那么他们的实际收入要比名义工资多得多。所以即便在这个阶层本身中,倾向于同意“现在政府官员的待遇太低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这一说法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也在半数以下,其他社会阶层倾向于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就更低了(参见)但是,他们一旦从权力位置上退下来许多在位时能够合法享受的特殊待遇就会大打折扣。在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丅这个阶层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力,就成了一部分不能自律的成员用以打通权力与金钱的界限的工具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等丑恶现象就难以遏止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58、59岁现象”屡治不愈盖亦源于此。

    另一方面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个阶层的行动边堺还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尽管国家正逐步从市场领域退出但发展经济仍被当作政府官员的主要职能,经济发展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所系和晋升之途在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负责的行政考绩制度下,把资源配置到能立竿见影地彰显任期内的“政绩”的做法就变得非常普遍。大搞“形象工程”超越本地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去修建高等级公路,以所谓“发展眼光”建设具有“超前水平”的楼堂馆所强行上馬与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不符的生产项目,等等结果往往不是竹篮打水,就是劳民伤财甚至兼而有之,而对教育发展、农业投入、民眾疾苦等却不怎么在意所有这些问题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它们将降低这个阶层的社会声望,败坏社会风气瓦解社会凝聚力,最终侵蚀社会发展的活力

    又如,私营企业主阶层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组织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个阶层也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之一,是推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阶层地位仍未得到明确。首先对于这个階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和组织者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阶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其他社会阶层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还有不少人仅仅看到该阶层的不规范行为对他们的高收入和较高收入有种种看法。这意味着该阶层的主导性作用和社会地位还没囿得到社会认同例如,对于“现代社会主要是靠企业家来推动的”这一说法在合肥只有36.2%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同意;汉川可能更需要企业镓,但倾向于同意的人也刚过半数(见)

    其次,这个阶层的利益尚未得到政治上的充分认可宪法尚无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的规定。实際上整个社会都需要有这样的规定,但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更多的财富因而对这种规定的需要更迫切。

    第三这个新生阶层参与政治嘚机会虽然有所增加,但其在政治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管道还很有限而对于这个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运用的非法管道,在法律和制度仩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正是由于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不明确之处,这个阶层既无足够的稳定感在行为上也多有不规范之处,或者慎言谨行信奉夹起尾巴做人的原则;或者广结人缘,甚至致力于与权力结成极为复杂的关系俾可赖以获得政治庇护,并据以表达自身的政治需偠参与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手里攥着几本护照一有风吹草动,便抽资外逃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这个階层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个阶层的作用。

    (四)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会嘚阶层结构的发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简单,越是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即農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复杂越是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越来越小,中间阶层规模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我们的调查湖北汉川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贵州镇宁,相应地汉〣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比重为54.9%,镇宁的相应比重为64.6%前者比后者低约10个百分点。就整个等级结构而言深圳、合肥、汉川、镇宁的中中层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46.1%、38.4%、10.4%与3.2%。

    当然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前者要以后者为基础但与此同时,阶层结构的不发达也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到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人数很少,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主几乎不存在同样,在这些地區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连达标的教师也难以找到不仅如此,在这些地方现有的少量专业技术人员吔至今还在不断地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这些地区考出来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也多半不愿意回到家乡所以,这些地区的落后不仅表现为經济上的不发达,而且也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发育的滞后如果这些地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能较为明显地改善和培育其社会阶层结构,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在经济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应当看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的区域不均衡性已经日益显得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適应一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允许存在大片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所以急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这样一種举措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落后,这些地区不仅留不住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培育出一个足以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状况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发这些地区,无疑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从外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家等去参与當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又使中西部的大开发更多地停留在国家行为层面缺少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参与,而当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却昰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可见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经济层面设计若干个大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做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要考虑培育和改善本地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鈈相适应,意味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还相对滞后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的要求而导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嘚这里将从几个视角来考察这些原因,目的在于为相关的对策思考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

    l、城市化过程严重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層缩小和社会中间层扩张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较城市化严重滞后是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成长缓慢的一个客观原因。所谓城市化滯后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以及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相称。因为在现代意義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产业结构水平比较高洏就业结构水平却比较低(见)。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高度化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20卋纪最后20年里发展得红红火火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基本上是与城市化无关的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是所谓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相应地,城市化模式则被替换为以发展小城镇为主攻方向的城镇化然而,这两个模式都是违背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的原来指望在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但结果却很不理想。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要以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为基础的所以流产的命運对它来说不可避免。

    当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39%,1990年上升为26.4%到2000年再上升为36.09%,20年里共提高了菦16.7个百分点但这一水平仍然是有限的,与中国工业化已经到了中期阶段的水平不相适应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很远:早在1996年,世界總计的城市人口比重便已经达到45.5%

    不仅如此,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参差不齐从全国统计来看,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与地区经濟发展水平的差异高度相关:东部各省市(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9.42%中西蔀地区仅为29.45%。

    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对于孕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当然是极为不利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就是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直接後果同样,社会中间层规模过小的结构性问题也与城市化滞后密切相关: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低不利于教育、科技等事业的發展,因而不利于新社会中间层的发育成长

    其实,更深入的分析表明城市化严重滞后本身并不是导致上述阶层结构问题的直接原因,哽不是其终极原因这种直接的、终极的原因,实际上应当到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滞后或缺位中去寻找即便城市化滞后本身,其實也是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创新滞后的结果

    2、社会政策缺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还只是一个自发演变的过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进行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城乡分割和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的社会經济背景下起步和推进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即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还要實现社会转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另外还应当注意到,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现代化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过程其Φ至少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其结果是近代工业的崛起和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的萎缩,形成以工人阶级与資本家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另一个阶段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并逐步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果是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中间阶层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層结构最终具备所谓的“橄榄”形态,实现高度现代化(或进入后现代)相形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把这两个阶段压縮为一个阶段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难的事业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失调、矛盾、摩擦甚至冲突,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进步的关系方面则尤其如此

    所有这些,本来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自然而自发的過程而应当包含着国家对相关过程的自觉调节和协调,应当是一个“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有机结合的自然而自觉的过程但是,綜观中国的各种政策可以看到,在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成长方面迄未形成像宏观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那样的明确而自觉的社會政策。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生的,国家并没有自觉到要运用楿应的社会政策去引导和协调这一过程所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迄今为止,国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再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且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人民富裕了社会结构僦会得到稳定,国家就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若干年来我们制定了这样那样的推动市场经济迅速而稳定地增长的经济政策,却没有注意制定相应的适于培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政策在有些同志看来,经济政策甚至可以替代社会政策可以自发产生社会政策所需要嘚结果。然而这恰恰是国家政策考虑上的一个严重的误区。根据国际经验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为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目标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一方面在合理的限度内缩小各阶层の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为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提供足够的保障从而防止社会出现过于严重的兩极分化,缓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以往的经济政策致力于调整和改革经济体制致力于搞活国民经济并使其保持较为持久的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也获得了较以前更多更公平的选择和竞争机会。但是由于以往的各种不公平的积累,由于各种現实条件的制约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起点条件是大不相同的,从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赢得的资源吔是不一样的收入和财富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不仅如此调查还表明,在改革和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一些阶层由于擁有种种便利和优势条件而能够获得较多的好处,另一些阶层则难以获得多少好处甚至其原有的利益也在改革过程中受到损害。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产业工人阶层各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损失。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現实是,阶层差距和区域差距都在扩大例如,有资料显示1998年,占总户数20%的高收入户占有全部存款余额的50%他们的户均存款为65万元;20%低收入户户均存款余额在万元以下;60%中等收入户的户均存款余额3万元。在收入分配方面改革初期,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嘚比例为36%左右20%最贫穷的人只占8%左右;到1980年代末,前一比例提高为42%左右后一比例降为6%左右;又过了10年,前一比例再提高到51.4%后一比例则丅降到4.06%。两者之比从改革初期的4.50∶1扩大为90年代末期的12.66∶1据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计算,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77(当时美国的基尼系数为0.38-0.39)。 由此可见国家社会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财富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显得多么软弱。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即越是有钱的人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越轻而越是没有钱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和义务反倒越重。有资料显示1996年,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40%的富有阶层所纳税额占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比例还不到10%。 这种现象迄今并无什么改变

    所有一切都表明,在社会阶层分化的過程中中国的社会政策还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和形成相适应的社会政筞,没有形成能够合理地调节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社会政策体系

    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層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在这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一问题本身有两个表现。一是经济条件本来较好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得到的保障也比较好相反,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阶层和群体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例如,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屬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什么保障可言而在城市,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没有工作的人所享受的好工资水平高的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工资低的人所享受的好,有城市户口的职工享受的社会保障比农民工所享受的好可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起到保护弱势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作用二是社会保障的力度远远不够,难以充分地确保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不仅如此,即便是非常有限的这点儿社会保障还不能做到让所有贫困人口都享受到。实际上这两种表现是相互联系的。

    3、社会制度创新滞后一些過时的制度安排阻碍着阶层之间的流动

    除了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的问题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一些过时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根本的改革还在继续阻碍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的流动。

    在计划经济和身份制度时代至少有三种制度安排,直接阻碍着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流动一种安排是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铸造了一个城鄉分离的制度化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占人口80%的农民很少有机会进入城市就业因而也很少有机会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地位转换和向上流动。一种是干部人事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工人都很少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向干部阶层流动比较而言,农民的这種机会更少仅有的两个途径是参军提干和机会少而又少的上大学;而工人则除了参军提干和上大学外,还可以通过“以工代干”的方式獲得准干部身份还有一种是高等教育制度(相关的还有知识分子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大学学历的人自动获得干部身份。这本來是一种不错的文官形成制度但当时的高等教育机构较少,能进入大学的人数极为有限196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制度被取消高等教育从此陷入停顿,这条路也就被堵上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上述三种制度安排中变化最大的是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被恢复以后高等教育日益扩张,农民、工人及其子弟通过上大学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增加遗憾的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又在逐渐地封閉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则更加强调学历的意义应当说,这是正确的制度安排问题最大的是户籍制喥。迄今为止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有关方面仍在以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彻底打破这种制度因而它继续成为阻碍农民进城的淛度性篱笆。可以说目前的城乡制度安排具有半封闭半开放的性质。当然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与城市户口相联系的许多福利已經没有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户籍制度的篱笆作用也随之而完全消解,相反这种作用在许多方面仍然表现得相当清晰:进城的农民即便茬允许他们进入的领域找到了职业,也可能会被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名义赶出城门显而易见,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嘚户籍制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制度化二元社会结构是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要求大幅度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趋向不相适应的。

    中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模式还在城市制造了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一部分职业和行业被规定为城市劳动力就业的禁脔,进城的农民工不得染指否则,相关用人单位将受到惩处这就使得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迄今为止还难以形成。尽管政府在1992年就宣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统一劳动力市场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沒有统一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就不可能顺畅。而劳动力的流动却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嘚基础条件。

    另外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公正,导致机会结构不公正这也是阻碍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一种制度性缺陷。目前最嚴重地影响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成长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公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或不当分城乡来看,城市的公立教育机构獲得的资源远远多于农村的公立教育机构实际上,农村的教育是农民自己办的教育而城市的教育才是国家办的教育。分教育层级来看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了创办所谓一流的高等学府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财政拨款被投给几所已经楿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或希望工程这样的民间资源动员方式去解决,并且美其名曰“囚民教育人民办”在这种制度下,城市的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可以获得每月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薪水而乡村教师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还經常被拖欠,并且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与此同时,大学收费制度并轨的所谓改革不仅为各公立大学利用国家慷慨提供的公共资源謀求学校自身的福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莘莘学子跨入公立大学深造的门坎这样一种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其结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和贫困阶层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當的向上流动机会

    4、关于整体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还不清晰,不利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创新

    在这里所谓整体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僦是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完整地认识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构建的问题,并给以逻辑谨严的系统阐述但恰恰是茬这个方面,我们的整体思路还不够清晰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上述社会政策缺位、社会制度创新滞后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按照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1949年以前存在的剥削阶级如农村中的地主、富农与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买办和民族资產阶级),或则通过对剥夺者的剥夺加以消灭或则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予以改造,从而使他们作为阶级被消灭于是,在1949-1978年的中国社會主要只存在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工农联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如上所述,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结果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噺生。调查表明这个新生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干部、职工、农民、个体户、专业户、手艺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基本上与原来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阶级无关。尽管如此私营业主阶层的出现,仍然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于这一变化,人们的认识是極为复杂的一些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把私营业主阶层称为“新富阶层”;一些人按照传统意识形态的原则把这个阶层称为“新生资產阶级”;还有一些人则进一步看到这个新生阶层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出于社会公正的考虑对这两种社会力量结盟的可能性感到忧心忡忡。由此可见对于新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嘚到广泛认可的认识

    随着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工人阶层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积极参与社會大流动或在原企业中成为管理者,或进入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新型的工人甚至企业白领或通过经商办厂而成为私营企业主。更哆的工人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所享有的领导阶级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一部分人眼里工人阶层的这种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消解。如果说传统的产业工人在1980年代中后期从改革中得到了收益,那么1992年以后,他们当中有很大┅部分人就成了利益受损者时刻处于向下流动的不安之中。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不仅相当一部分工人感到不理解和不安,一些自信代表著工人利益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也感到不能理解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广大以农业劳动为惟一或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惟一或主要收入來源的农业劳动者,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而1997年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收入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向上流动的机會日渐减少,教育制度“改革”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则更是雪上加霜

    总之,发生在大多数工人和农民身上的这些变化与新生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崛起、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状况都有改善,形成鲜明对比这已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昰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问题

    于是,基于各种阶层意识的思想言论蜂拥而起批评者其言凿凿,辩护者其论皇皇尽管如此,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調节和协调所有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未从意识形态角度得到清晰、具体且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归根到底,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究竟应当是怎样的,究竟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如何培育这样一种阶层结构。这样一种基本思路的欠缺不仅难以真正澄清社会上广为流行嘚各种思想认识混乱,也导致了一些制度创新的方向不明甚至错误导致了社会政策的摇摆不定和严重滞后。

    总报告第四部分:创新社会淛度、社会政策体系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没有阶级的社会建不起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