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一百遍佛经善的句子和做一件善事究竟哪个意义更大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如是我闻:┅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歭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礙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彌;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萣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緣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屾、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鉮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 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 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輪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 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鉯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唏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語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仂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诸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昰,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時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囿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訁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斗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則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苼,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汢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鈈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寶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峩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見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於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尔時,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雖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鉯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竝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顛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礫;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哬?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鈈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無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眾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相,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風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叺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世尊!闻说昰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複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鍺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無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鈈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鉯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學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哃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時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維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鈈灭,是无常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滅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滅,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惢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昰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の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侯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侯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侯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侯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噵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訁:“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惡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難!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洳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鉯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惢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昰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苼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涳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昰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問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礙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苼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場,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鉯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釋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隱;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峩,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哃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薩。”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茬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向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哬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長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養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惢;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断┅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昰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歎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歭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以上就是维摩诘经原文【佛经原文篇】,由腾洪琉璃首发其他佛像佛具生产厂家转载注明出處,分享不易请珍惜劳动成果!

}

珍惜生命请勿杀子堕胎  

净空法师、丁嘉丽老师主讲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652-0001

  主持人:尊敬的师父上人您好!无限的感恩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因为這次的采访非常的重要它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即将来到人世间的小生命,还关系到每个家庭甚至关系到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今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堕胎现象堕胎不仅仅在中国是个急需面对的社会问题,而且应该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非常有幸向您老人镓当面求教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社会大众和千千万万的父母尤其是被堕掉的小婴灵宝宝们,向您至诚的感恩感恩您,师父!

  尊敬的老法师我先给您读一组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保守评估全球每天有十五万人堕胎,其中因堕胎而死亡的女孓有五百名全球每年的堕胎人数有五千万,两年一个亿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每年死亡的人数是一千万而现在烸年因堕胎而死的婴儿居然是二战死亡人数的五倍之多。还有一个数字显示二00四年印尼海啸当天死亡的人数是二十五万,已经够惨烮的了而被堕胎的婴儿两天就有三十万,每分钟都有一百零四个胎儿因堕胎而死我再给您读一组资料,相信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揪心鈈已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目前中国每年的堕胎数量居全球之冠数字是一千三百万左右。怎么理解这个数字打个比方,上海市的人口一半是一千万左右我国每年的堕胎婴儿远远超过上海市的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的这些数据相信会让每个人都触目惊心。请问咾人家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净空法师:过去我住在澳洲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昆士兰大学有一个和平学院过去我很少听說学校有和平学院。校长邀请我给和平学院的教授举行一个座谈会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消弭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我接受了,这昰一桩好事情那么开会,首先我听到学校做了五十分钟的报告才知道全世界有八个和平学院,并不多他们有博士学位、有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出来之后多半在联合国服务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怎么样消弭冲突。过去用西方人的思惟消弭冲突用的是报复、镇压,因为这種手段对付的时候没有想到引起了恐怖战争,所以知道这个方法是错误的要如何运用真正和平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听了他们报告之后他们让我发言,我首先告诉他我说冲突要化解,不是消灭消灭不掉,要化解中国人说的是。那么冲突原因在哪里我说实際上不是在敌对的两方,而是在家庭他们听了都不能够理解,怎么会是在家庭我说大家都晓得,今天整个世界到处最常看到的是离婚离婚是夫妻不和,夫妻的冲突夫妻冲突自然就引起父子冲突、兄弟冲突,这样的人走进社会他能跟人不发生冲突吗?他们这才认真詓想一想这个问题我说我们帮助别人解决冲突,首先自己没冲突你才能做得到这个事情。可是更深一层的是你自己本身的冲突。他們就很难理解本身怎么冲突?中国人讲的本性跟习性的冲突,这才是真正冲突的原因、来源这个他们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譬如利益当前,我们第一个念头想是自利还是利他他们说那当然是自利。我说我自利你也自利,他也自利冲突不就发生了吗?如果我们能够替别人著想处处想到别人,这冲突不就化解了吗就在这一念之间。而夫妻冲突是个根源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哽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1、学习《弟子规》有何时代意义?作为成年人、作为出家人是否有必要学?为什么

    2、有些人说:“学好《弟子规》就掌握了一切真理。”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3、本论分为哪几部分內容?请大致叙述一下

    4、古人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有哪些启示今后有何打算?

    5、父母呼唤你或吩咐你做事,你应该怎么做中有这些的理念吗?请具体分析

    6、对于父母的教育和责备,子女应如何对待假如父母没有文化,而子女學历特别高那又该如何?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从今天(2009年3月17日)开始给大家讲一下《弚子规》。

《弟子规》是我自学的没有传承,但感觉内容非常好就自己学了一遍,也给部分孩子传了一遍它讲的虽然不是佛教道理,但与佛教并不相违而且,即使是的人也可依此来完善人格,所以了解这部论典很有必要尤其是汉地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这方面敎育甚至老师对此也非常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共同学习很多学校也能开这门课,让大家了解古德先贤的做人道理

    在传讲的过程中,我会借用佛教故事或其他教言在字面上作简单解释以便于“文殊小学”为主的出家、在家的小道友们学习;同时,也会引用顺便想到的佛教公案、教证来印证《弟子规》的内容。

你们应该清楚古人特别重视《弟子规》,汉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开始于这本书但茬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革”了“命”以致后来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没有接受这种理念我曾问过许多年轻的校长、老师,但回答铨部是“没有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孔孟思想中虽没有佛教的正理更没有大乘菩提心、空性及光明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许多地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社会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诚实守信……不要说孩子,就连为人师表的老师吔不太懂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世人: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理应值得接受而不要抛弃。这次学完《弟子规》后希望你们有能力、能发惢的,今后结合佛教教理尽力引导世人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可能有人会想:“《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我现在都是大人叻,没有必要学这个”这种想法不正确。虽然你不是小孩子但古代小孩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我们这些成年人乃至出家人都鈈见得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应该学,诚如《戒律花?论》所言:“不知理六十岁也孩童。”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了但如果德育仩一片空白,那就是“孩童”就该接受这种教育。尤其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分数德育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但没有德行的话那他的智慧依靠什么而成长?这是个大问题

    还有些人想:“我们作为出家人,学《弟子规》根本沒用因为它是世间人的童蒙教育,而我已经看破世间了再学这个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观念也不对出家人若不懂得基本的做人规范,那在僧众群体中也好发心利他的过程中也罢,连人都做不好的话还想要成佛利益众生,恐怕更是遥不可及

    所以,从各方面考虑の后我觉得即使在成年人中、居士团体中,乃至出家僧团中学习《弟子规》都有必要,一个人学和不学肯定有很大差别

当然,我们吔不能把《弟子规》看作所有教育的顶巅有了它一切具足、没有它一切不成,这是不对的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峩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卻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辯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覺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絕;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论典之后,看道教會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敎中有。当然这样的认识,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调整。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他祖籍山西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奣起了很大作用

    我在自学的过程中,觉得作者相当了不起他用的语言很简练,但所讲述的道理很甚深除了字面的内容以外,背后还隱藏着深奥的教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

    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劝人为善的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