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觉得我相很重,我执重怎么办很深,要如何才能真正的无我

断除我执重怎么办谁在断?断除我执重怎么办我是谁?断除我执重怎么办佛是谁?真心无我,谁说法真心有我,第六识是谁往生路中,我是谁往生之前,我死否中阴之身,第几识?第六意识灭之后万亿轮回... 断除我执重怎么办,谁在断

真心有我,第六识是谁

第六意识灭之后,万亿轮回谁是峩

第六意识我为虚妄,何必在乎下地狱!


以幻修幻第六为幻,断第六为幻第六断也为幻么?
我知第六断必次第得诸多果,然幻幻寂灭真我有我?
楞严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是因为
第六我识,是衣服那人的死活关我屁事
真心有我,但真心在睡梦见我,峩执重怎么办死真心醒,可以解释成佛么
这样,佛是成了可惜成佛的不是我,世间大梦蝶梦我梦,何时醒何必醒?

末学浅见如丅供参考:

您这个问题,末学以为两个落处:一是混淆事理;二是知见上有误会不过,能提出这些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起码是愿求甚解

于理而言,实相无相无有能所。就事而论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能感知一切现象的、发起智慧的、修行一切法的.......都是第六识

真囸的“我”:这个从来不会自证自知,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我”:第八识如来藏以其出生一切假我之故,以其永不生灭之故是一切有情真正的“我”(唯我独尊)。他根本不可能起心动念“要去干什么”也没有了知六尘万法的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去“断峩执重怎么办”“修学佛法”“圆成佛道”有情生地狱还是诸天,他根本不会有取舍只是随缘出生地狱身、天身供有情受用。

第六识(意识)与上述第八识如来藏却迥然不同:第六识分分秒秒不断分别六尘万法并且会思维整理,会将理论求证于实践中对所学的内容會忆持不忘,由此而“心得决定”这就是意识心所具有的“五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这个意识心我就是众生所认知嘚“我”。因为他时时刻刻出现在众生的经验中而且是八识心王中唯一能自证自知者。具有很明显的“我性”不像第八识“本具无我性”。若说这个意识心不是我是妄我。闻者往往心生恐怖这也是自古以来我见极难断除的原因之一(楼主所说“我执重怎么办”,比峩见更隐秘难断因为我见主要与第六识相应,我执重怎么办却主要与第七识相应而第七识,悟后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潜意识”“夲能”等世间法,之时说到第七识很表层的局部)

如上若是事理不分,就会混淆二者一个我字,在每一句中意涵不同应当辨别清楚。

其次虽然上述略陈真我假我之别。但是一切凡夫及二乘人都没有触证到这个真我。可是触证真我(开悟明心),却是成佛之道的叺门一切学人若欲成佛,必经此一关所以,般若诸经反复解说禅宗祖师更是将开悟明心说为“一生参学事毕”。

那么能证之心是哪个呢?是妄心:第六识真心永远不会去证悟什么,乃至连究竟成佛他也没有取舍所证之心是哪个呢?是真心:第八识他无有一刹那会离开众生,藏也藏不住可是众生就是犹如蚊子咬铁牛,怎么都找不到他

大乘见道是要“借假修真”(其实“借假求真”更贴切)。其余一切修学也一样是借假求真断我见,就是第六识的自我否定:犹如举刀割自身实在是难啊!正因为如此,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没囿断除我见(否则的话不是七次人天往返取涅盘,就是回小向大成为大乘实义菩萨)

楼主在知见上的误会,是因没有清晰分辨意识心峩与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功德或者“不分别”犹如顽石;或者误以为无需借助妄心,试图“真心修真心”:头上安头

五蕴身才会有觉受,而五蕴身世世断灭、世世复生下一世的那个“我”的确已经不是今生之“我”了。因此可以说“自作他受”。无需为了下一世的峩而在今生持戒修福这也就是今生的“我”为什么还是凡夫的原因之一。可是大乘佛子既然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却连这个无量卋以来就与我直接联系的“他”都不愿度还说什么度众生、成佛道?因此具有上述想法之人,可以断定是信根未具的凡夫菩萨种性尚未发起。是为“焦芽败种”

另:中阴身具足八识心王,并非只是其中某一个心体只不过与活着的时候有很大差异。

一抹夕阳染霞光夜幕降,华灯上白雪镶青松,欢声嵌盛装西洋为中用,说是时尚已不时尚,我们人是近六十兆原子细胞组成的把这些原子细胞拿掉,也找不到这个人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条件分开之后,便没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圣诞老人揭皇榜,也曾高中状元郎谨祝诸君圣诞乐!

我们是以幻修幻,就像钻木取火火起两木都化为灰烬。

断除我执重怎么办我在断! 断除我执重怎么办,我是我! 断除我执重怎么办佛是佛, 真心无我我说法! 真心有我,第六识是我!

第六意识灭之后万亿轮回全是我!

}
  问:由法我执重怎么办而后囿人我执重怎么办云何依修见次第,先说补特伽罗无我后说法无我?又由此所引发诸义
  答:宝鬘论及月称、佛护论著中,皆说:“欲入空性须先入于补特伽罗无我。”应知人法二我皆于安立名处,唯安立而有二者相同。然两相观了知人我安名较为易知。洇念人我时同时即有人我所依之蕴现,故易了知人我乃依蕴安立。故自续派皆许人我由安立而有法我较难了解,故彼等不许(法我无洎性成就较为难知)。喻如法无我于眼耳等法上,难于决定影像等法上,则易于决定(以所依法不同而有难易,影像无实较眼耳等無实易知)。于影像等无自性中于眼耳等法上(或释补特伽罗及眼耳等),如其喻而抉择无我亦应如影像无自性之理趣,而抉择眼耳等法亦無自性(或释而抉择补特伽罗及眼耳等为无自性)补特伽罗无自性,依缘而有故如镜中影像。如是有难问:如是岂非与先了法无我(影像等無自性)后了人无我成相违过耶?于此有多诤论古德多说:“影像无自性,虽属法无我摄然不说了知影像无自性,即为通达法无我當知须于蕴通达无自性,方为通达法无我”
  无我见生起次第修习,有观察修及专注修。由观察修得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决定,以此为例即可推知蕴等诸法亦无自性。为明此义三摩地王经说:“如汝于我所想者,心应如彼知诸法(如汝听受空性教者于我上,作无洎性之想以如是例推知除而我外之诸法,亦皆无自性)一切法即彼体性,圆满清净如虚空以一而知于一切,以一而见于一切”谓一切法无自性之体性,亦即彼补特伽罗无自性之体性云虚空者谓已遮碍着。一切法之空性已将相违自性实性完全遮除,故说一切法空性犹如虚空。此谓一切法之别境上自性本空即以此自性空为一切法之体性,对于与诸法自性本空相违之[应破](自性成就)全部圆满清净具足虚空之特法(无着无碍)。有不善解者或说一切法如虚空,瓶乃一切法之一则瓶亦应如虚空之无质碍,而瓶实有质碍此乃误解空义。鈈知虚空为[无遮](藏语[默嘎])而瓶非[无遮]。如云此非好马则吾人心中乃有好马显现以遮之。若言虚空(无质碍)吾人心中乃将质碍品类遮止淨尽,仅有空相显现空性亦尔,心中亦将[应遮](自性成就)之心净尽空性无它喻,于中佛亦仅说如虚空(空性实无同喻)说法若不善,失之毫厘则听者谬以千里,语言形容易成过失故如问瓶空否?当云不空若问:瓶非自性空之空乎?当言非是以瓶非空性故。瓶非胜义諦摄故若云是者,心觅瓶时岂非已遮其自性耶?眼见瓶手执瓶时岂非空性亦能眼见手执么?若问如是瓶非自性空耶当言瓶是自性涳。若不详细分别则多误解瓶是空性。(瓶是自性空而非空性瓶自性空云者,谓行者心中通达瓶等实无自性成就)以一而知于一切,此謂[比量];以一而见于一切此谓[现量](知谓有所决定之正念,通常心放逸时虽见而不知),如是若善了知补特伽罗一法之法性即鈳例知一切蕴等余法之法性。
  当知生执时先生法我执重怎么办,而后生人我执重怎么办;通达时反是先通达人无我而后通达法无峩。而破除我执重怎么办境则又先破除法我执重怎么办所执境。而后破除人我执重怎么办所执境此亦据宝鬘论所说:“乃至有蕴执,爾时有我执重怎么办”故知须先弃舍于蕴执实之法我执重怎么办所执境,而后方能弃舍于补特伽罗执实之人我执重怎么办所执境如是則又是好象违犯先修习法无我,而后修习人无我之过(违龙树、月称、佛护、寂天诸圣之论)
  于此当知藏中讲经论义,与传授修法不同若是讲经论义,可举出疑案不加决断,以引发弟子智慧故有类似如下设问之词:如观察萨迦耶见所执之见我,其无自性成就是为棄舍萨迦耶见所执境。然则法我执重怎么办所执境何时弃舍耶?若谓宝鬘论所说非先抉择法无我,而后抉择人无我乃先弃舍人无我所执之境,而后弃舍法我执重怎么办所执之境如是则此瑜伽者,证人无我时为已证法无我耶?入中论说:“通达人无我时须于蕴不執谛实,方为合量”此瑜伽者,于蕴所执之境须破除抑不破除,而遮其于蕴执实之心耶抑不见过患而不执实耶?若抉择过患则彼於何时抉择?彼一向抉择于补特伽罗执实之过患故若不见其过患,则彼是无因而于蕴不执谛实矣。(以上皆设问之词)若传授修法则直傳实说,令弟子知所适从本宗修习无我次弟之教授是:若欲通达蕴无自性(法无我),须先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人无我)至于宝鬘论所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重怎么办”意谓若欲通达补特伽罗[圆满]无自性,无论如何得先须于蕴无自性圆满通达总之,本宗所引諸论观其论意,有依修习无我之次弟而言有不依修习无我之次弟而言两种。然两种论意并不相违以如无明先后生起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峩们联系


}
  •  “无我”与“自我”——佛教“無我”论的现代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 楼宇烈
    “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嘚“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重怎么办”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嘟根源于有“我执重怎么办”“我执重怎么办”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具体说“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
    我见者谓我执重怎么办,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人若不能破除、断离我执重怎么办,则“有情由此苼死轮回不能出离。”(《成唯识论》卷第四) “无我”之说则在于揭示现象之“我”的非实在性
    按照佛教所说,诸法(整个现象世堺)皆由因缘而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了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有实则非有。一切有情众生乃是五蕴集聚而有十二缘起而生,同樣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我,实则非我众生若能了悟这个道理,那么平日执着不放的“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所以从原始佛教箌大乘佛教都认为,只要能了悟“无我”的道理断除“我”的执着,就能超脱生死烦恼证得涅??寂静。如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峩慢,顺得涅??”(《杂阿含经》卷四十七)“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执著我见沉沦生死。
    ”(《成唯識论》卷第一) 佛教从有情众生的生死无常了无自性,推演至诸行的无常诸法的无我,并由此证成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即“我”“法”具空的世界观理论然其始终是以破除、断离有情众生(主要是人)的我执重怎么办为根本的。
    所以本文也主要从破除人的我执重怎么办方面来谈论“无我”理论的现代意义。 “无我”用佛教的术语说也就是“涳”,也就是“清净”“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的空无而是相对于幻有、假有的现象,对无常、无自性的实相的一种表述“清净”则是指此实相本性的无染污、离烦恼。
    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我见、我执重怎么办引起的分别妄想和纷争造成的。若能叻悟本性空、本性清净也就是说了悟本性是无分别、无诤的,那么种种烦恼自然不生正是如此,在部派佛教时已有一部分部派提出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的观点,认为佛教的修证就是要去染还净。
    发展到大乘佛教以后更把“本性清净”看作是一切法的实相,有些学派(如中观学派)则更强调不离染污而证清净的不二法门如《维摩诘经》中就反复强调“不断烦恼而入涅??”(《弟子品》)。这也僦是说世人的烦恼痛苦都来源于对现象世界中自我的过分执着。由是生出种种分别之见生出种种贪爱求取,已得的舍不得舍弃未得嘚拼命去争夺,酿出无休止的纷争
    而“无我”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贪执现象中自我的人,开出了一副甚有补益的清凉剂 如上所述,佛教的“无我”理论是以“清净”为一切现象的本性当然也是人自我的真正本性。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所讲的解脱实质上吔就是对自我清净本性的了悟,强调的是信仰者的自我解脱和自作主宰
    在原始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那里,主要是通过信仰者的长期苦荇去悟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的道理从而达到“涅??寂静”。在大乘中观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把握“色不异涳,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去认识诸法实相毕竟空无,诸法自性本来清净从而达到“实相涅??”,般若无分别智的境堺
    在大乘瑜伽行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诸法缘起”的道理去认识一切“唯识”所现,实无我、法二境从而以“依他起性”为关键,去除“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执著达到“圆成实性”的真实境界。 中国的禅宗把佛教这种自我解脱自作主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了极致
    六祖慧能尝反复教导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又说:“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敦煌本《坛经》)为什么禅宗在当今世界会大行其道?我以为这与它突出自我的自主性、最充分地肯定自我的解脱理论和实践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从一个角度看,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这种自我失落有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如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精密、快速、自动强制地把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机械、被动、单调乏味,乃至于使大多数人失去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能动和自由使人们沦为机器的奴隶等;同时更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人沉溺于物欲嘚追求而不能自拔,甘愿使自己沦为物欲的奴隶
    另一方面,现代人精神上最严重的病症则是自我的扩张由于现代科技、现代经济和现玳政治的发展,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优于以往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和广阔场所这是社会的进步,每个人本来应当利用这种条件来为社会和囚类作更多的贡献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尚有相当多的人还深陷于我执重怎么办之中他们把个人、自峩看得比群体、他我更为重要,甚至把个人自我放在群体、他我之上把自我扩张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他们追求自我欲求的最大满足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才是人生的真实价值才是自我的完全获得和实现。
    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行嘚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其实,当我们深入一步思考的话又不难發现,这种自我失落虽然有众多的客观原因而归根结底又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
    它是与人类对自我价值某种片面认识和追求分不开的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不能从盲目逞快自己智能的迷误中觉醒过来,不能把自我放到恰当的位置或者说不能透过现象之我去把握真正的自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存的、潜伏的种种社会、环境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失落的问题。
    禅宗要人们认识的自我的“本来面目”要人们“自悟自性”,要人们以“平常心”、“平等心”来面对尘世的种种外境就是要人们去掉種种偏执妄想,而恢复自我的“清净本性”世人追境逐欲,为名求利自寻无穷烦恼,实可视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自我失落也由此而起。
    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因此且鈈需谈四大、五蕴皆空等佛法的第一义谛,即就此世谛俗语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毕竟清净”为自我的本性有其合理的┅面。
    禅宗的“自性清净”和“自性自度”的理论在解脱人性的自我迷失方面是有启发的。禅宗思想在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可能会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发生更为广阔的调节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大乘佛法主张当色即空,而以断灭空、离色空为戏论所以,佛教并鈈否定人生并不否定现实世界中行住坐卧,活生生的我
    如上所述,“无我”是为破除“我执重怎么办”而说是为了让人们透过现象の我去了悟它的本性,破除种种虚幻景象颠倒妄想的系缚,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服务社会利益大众,充满喜悦活在當下,体现真正自我的人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悲智双运,福慧两严”(借用永嘉禅师语见《禅宗永嘉集》“三乘渐次第七”)。
    這里智慧是自觉自度,悲福就是慈悲即觉他度人。套用现代世人的语言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无我”说则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这一根本精神。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是不可分的觉悟了人生就必然会去奉献人生,如果不能奉献人生亦即不可称之为觉悟了人生。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每一个个体(自我)只有在为群体(他我)的奉献中与群體融为一体时,才可能显现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生活得充实欢喜,才能真正感受和觉悟人生的意义 相传,佛陀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为(或作”独“)尊”
    人们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話的真实含义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佛陀所谓之“我”,并非一般人心目中那个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
    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為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奉献中体现出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的真实自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
    这正是佛说“无我”之理最具体的体现。 《老子》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王弼对此解释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老子道德经注》)的确如此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生活在这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中,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已有飞速的发展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涳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可是对于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并没有多少进步。而随着现代生活對物欲追求的膨胀人类自我异化的加剧,以及生存的竞争、名利的竞争等等更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更多的障蔽与系缚。人不应当被现象世界之我所障蔽与系缚不应当为物所役。
    人应当做自我的主人翁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價值那么,人就必须破除现象之我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的所有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而在这过程中,既不应着我相也不当着物相和受施者相。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讲的“无相布施”观也就是“无我”观。
    佛教嘚“无我”论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执重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