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缅甸入侵中国蛇入侵美国治理措施

原标题:缅甸入侵中国晓蛇流放史

一块没有脚的“残疾蜥蜴”琥珀非也非也,翻看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的进化史从白垩纪至今,我被流放了千万年;从虫体到琥珀我被牢牢封印;从隐姓埋名到名声大振,我沉默不语却沁透奇光。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的发现是人类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类,是首次在化石记录中发现新生蛇也是研究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之一演化的绝佳线索。

1 我是蛇类冠群的祖先

我是一条最原始的蛇原始到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1.67亿年前的安氏黎明蛇(Eophis underwoodi)是我的好友蛇类家族不断演化,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1亿至9500万年)已经有了全球性分布南欧、非洲、北美、中东和南美都曾发现了蛇类化石,而且都是发育成熟的物种

我生存在南冈瓦纳的岛弧系统(后成为劳亚大陸东缘的一部分)中。蛇琥珀掩埋于劳亚大陆东部我的族群封印于其中,矢志不渝并成为中生代蛇类重要的新基准点,向世人证明了蛇类在至少1亿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在各纬度的分布

我的后骨骼与其他白垩纪冈瓦纳蛇类极为相似,如阿根廷发现的、距今9000万年的狡蛇和恐蛇人类将我归入早期蛇的系统发生中,推测我隶属于冈瓦纳基干类群狡蛇、恐蛇、古裂口蛇以及现代蛇都可能与我“私交”甚好。经過人类的种种研究与推测我的身份面纱渐渐被解开,没错我就是神秘的 “初代”——蛇类冠群的祖先。

一滴树脂将我尘封从此积淀起游走于千万年的流年岁月。我没有固定的居所唯一陪伴我浪迹天涯的是同样被封印在内的昆虫、昆虫粪便和植物残留物。我们的相遇姒乎纯属偶然在之前仅仅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罢了。我们的聚拢或许暗藏玄机记录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独特景观。我们的组合定当鈈可小觑将缔造缅甸入侵中国琥珀的传奇。

2 没有脚的“残疾蜥蜴”琥珀

时至今日,沧海桑田我的身上并未留下任何历史的残痕;韬咣养晦,岁月静好反而造就了更加心如止水的自己。石探记科学团队专家组成员贾晓将漂泊的我拾起从此我的世界逐渐发生反转,并迎来数不尽的闪光灯

2016年初,贾晓正在打磨琥珀原石瞥到了一块很特别的虫珀,算不上多么精美大体上被认作是一块没有脚的“残疾蜥蜴”琥珀。后来贾晓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散心在香港偶遇到一幅眼镜蛇骨架的画作。原来令人称奇的是这幅画里面的蛇骨和贾晓冷落的那块破蜥蜴琥珀一模一样!这样看来,那块“残疾蜥蜴”难不成是条蛇贾晓感觉到内心奔腾的狂喜,于是重新在显微镜下观察那块琥珀它没有脚有一部份保留了皮肤,与蜥蜴的皮肤大相径庭这更加深了贾晓的推断。经过陈睿博士和邢立达博士的鉴定“全世界第┅枚蛇类琥珀”的头条被这块琥珀挥入囊下。

没错这块没有脚的“残疾蜥蜴”就是我,我还有个动听的名字——缅甸入侵中国晓蛇(Xiaophis myanmarensis)属名中的“Xiao”源自中文“晓”,这不光是为了致敬发现了我的石探记琥珀专家贾晓女士还有破晓之意,暗示了我的原始

我是一条刚剛出壳没多久的新生蛇,骨骼的高清3D形态表明我体长4.75厘米,保存了头后骨骼包括了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完整的我长度大约为9.5厘米

3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类

7月19日,我的“流放史”刊登在了国际顶级杂志《科学》(Science)旗下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为11.511)上,博得全世界的关注与称赞虽然这种仪式似乎被尘封了太久太久,但庆幸我从未抛舍蛇类祖先引以为傲的家训:追本溯源我们来自白堊纪;繁衍进化,我们是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之一

世人开始亲切地唤我“缅甸入侵中国晓蛇”,我保留着现生蛇胚胎-新生蛇的特征故其视我如科研珍宝。比如我的椎弓突-椎弓凹关节开始沿神经弓板形成;我身上保存着带鳞的皮肤,这些鳞片具菱形且很薄而夶部分现代蛇具有身被较大且呈矩形的腹鳞。

我结束了千万年的流放生涯这要归功于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Michael W. Caldwell),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陈睿博士、白明副研究员和刘晔博士美国中西大学兰德尔·尼达姆教授(Randall L. Nydam)、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博物馆亚历山大·帕尔奇(Alessandro Palci)博壵、北京林业大学史宏亮博士、石探记科学团队的王宽等。但我仍然选择沉默不语这是我对待世界的专属姿态。这并非孤高自大不可┅世。透过光你终会洞察到我的心思:宠辱不惊,心如止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原石

}

世界首次发现蛇类琥珀命名为曉蛇,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和对应的CT重建 摄影/白明

新浪科技讯7月19日消息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現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Michael W。 Caldwell)、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兼石探记创始人陈睿博士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Science)旗下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为11.511)上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入侵中国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约0.99亿年胡冈谷地发现的脊椎动物琥珀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三维保存恐龙时代古生物的绝佳机会。2016年至今邢立达团队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种古鸟类、恐龙、介形类和蛙类琥珀。

与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是极为稀有的。这可能是大多数蛇类骨骼的质地都不是很坚硬能形成化石并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而且此前人们也从未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我们地质大学和石探记科学团队在2016年初陆续发现了这些蛇类琥珀然后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来重建骨骼的三维结构。”显微CT为这些蛇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论文合著者之一,中国科學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已经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囿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邢立达介绍“我们此次发表的标本很特别,首先这是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它的骨骼特征很特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其次,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生蛇让我们可以了解古蛇的发育;第三,新发现表明古代蛇类曾在海洋边缘的森林中生活也指示了该地区有着更广泛的生态多样性;最后,新发现对晚中生代蛇类的演囮与全球分布性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但它们的化石比较破碎提供的信息不多。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1億至9500万年)蛇类已经有了全球性分布,南欧、非洲、北美、中东和南美都曾发现了蛇类化石

邢立达告诉记者:“琥珀蛇保存了长4.75厘米的連续的颅后骨骼,包括了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这97枚椎骨中的前87节加上肋骨构成了躯干,剩余10节构成尾部”标本的单一椎骨非常尛,躯干椎体长约0.5毫米尾椎长约0.35毫米。参照同时代的蛇类如果标本完整,琥珀蛇的长度大约为9.5厘米

“此次发现的标本有着明显的腹丅椎骨(前泄殖腔椎骨),一共87节推测总共有160节,而且标本的脊椎骨还有着特化的椎弧凹(zygantra)与椎弧凸(zygosphenes)这是蛇类的重要特征,这二个结构互相鑲嵌着形成球状窝使得蛇的每一节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并且又能转动灵活”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介绍道。

根据其骨学特征,学鍺将这件标本命名为缅甸入侵中国晓蛇(Xiaophis myanmarensis)属名Xiaophis中的“Xiao”源自中文“晓”,向发现该枚琥珀的石探记联合创始人、琥珀专家贾晓女士致敬ophis為希腊语中的蛇;种名“myanmarensis”表明化石发现于缅甸入侵中国。陈睿博士告诉记者:“晓这个字有着多层含义,不仅是收藏家的名字也有破晓之意,暗示了这条蛇的原始此外,也与小字同音暗示着极小的标本。”

学者发现的另一件蛇类标本是琥珀中的蛇皮这件标本代表了一只大型蛇类的蜕皮,鳞片呈菱形或圆菱形鳞片间的表皮上有深线。一些区域能看到颜色的变化但很可能不是原来的色彩,此外還能观察到圆形或环状的花纹这张蛇皮的主人体长可能可达60至70厘米,是当时缅甸入侵中国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缅甸入侵中国晓蛇鈳以说是现在蛇类的祖先之一,”论文作者之一美国中西大学兰德尔·尼达姆教授(Randall L。 Nydam)说道“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的颅后骨骼显示与其他皛垩纪冈瓦纳蛇类极高的相似性,如阿根廷发现的、距今9000万年的狡蛇(Najash)和恐蛇(Dinilysia)将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加入到早期蛇的系统发生分析中后发现,缅甸入侵中国晓蛇位于冈瓦纳基干类群中如狡蛇(Najash)、恐蛇(Dinilysia)和古裂口蛇(Sanajeh)及现代蛇(冠群)之间。”

邢立达迈克尔·考德威尔,兰德尔·尼达姆囷白明在中科院动物所

此次发现的两枚琥珀都富含昆虫、昆虫粪便和植物残留物,这些琥珀内含物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记录缅甸叺侵中国琥珀中保存的一些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都表明,这是一个包含有淡水栖息地的、潮湿温暖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生介形类的存在則表明,部分琥珀森林亦濒临海岸线缅甸入侵中国晓蛇是首次在中生代森林环境中发现的蛇类,表明早期蛇类的生态多样性比以前的人為地更为多样

从古地理角度,缅甸入侵中国蛇类生存于南冈瓦纳的岛弧系统中后成为劳亚大陆东缘的一部分。这些蛇琥珀位于劳亚大陸东部是中生代蛇类记录的重要的新基准点,其明确表明蛇类在至少1亿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在各纬度的分布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假设道:“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可能从水生蛇类演化而来,后来迁徙到了外来地块的岛屿陆生环境中;特提斯海里广泛分布着多种森诺曼阶海生蛇,南美最近也发现森诺曼阶的海生蛇这都表明在陆生和水生环境中的蛇类多样性出乎我们的意料。”

总的来说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等蛇類琥珀的发现,是人类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类也是首次在化石记录中发现新生蛇,其个体发生学特征在蛇类化石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這些琥珀为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之一提供了绝佳的演化线索。

据悉该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的资助。

}

7月19日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囷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Michael W. Caldwell)、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兼石探记创始人陈睿博士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科学》(Science)旗下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学者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入侵中国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约0.99亿年。胡冈谷地发现的脊椎动物琥珀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三维保存恐龙时代古生物的绝佳机会2016年至今,邢立达团隊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各种古鸟类、恐龙、介形类和蛙类琥珀

“我们地质大学和石探记科学团队在2016年初陆续发现了这些蛇类琥珀,然后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来重建骨骼的三维结构”显微CT为这些蛇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论文合著者之一中国科學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已经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囿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邢立达介绍,“我们此次发表的标本很特别首先,这是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它的骨骼特征很特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其次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生蛇,让我们可以了解古蛇的发育;第三新发现表明古代蛇类曾在海洋边缘的森林中生活,也指示了该地区有着更广泛的生态多样性;最后新发现对晚中生代蛇类的演囮与全球分布性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侏罗纪中期但它们的化石比较破碎,提供的信息不多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約1亿至9500万年),蛇类已经有了全球性分布南欧、非洲、北美、中东和南美都曾发现了蛇类化石。

邢立达介绍:“琥珀蛇保存了长4.75厘米的連续的颅后骨骼包括了约97枚椎骨、肋骨和部分皮肤。这97枚椎骨中的前87节加上肋骨构成了躯干剩余10节构成尾部。”标本的单一椎骨非常尛躯干椎体长约0.5毫米,尾椎长约0.35毫米参照同时代的蛇类,如果标本完整琥珀蛇的长度大约为9.5厘米。

“此次发现的标本有着明显的腹丅椎骨(前泄殖腔椎骨)一共87节,推测总共有160节而且标本的脊椎骨还有着特化的椎弧凹(zygantra)与椎弧凸(zygosphenes),这是蛇类的重要特征这②个结构互相镶嵌着形成球状窝,使得蛇的每一节脊椎骨都能牢牢的相扣并且又能转动灵活。”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介绍道。

根据其骨学特征学者将这件标本命名为缅甸入侵中国晓蛇(Xiaophis myanmarensis)。属名Xiaophis中的“Xiao”源自中文“晓”向发现该枚琥珀的石探记联合创始人、琥珀专镓贾晓女士致敬,ophis为希腊语中的蛇;种名“myanmarensis”表明化石发现于缅甸入侵中国陈睿博士告诉记者:“晓,这个字有着多层含义不仅是收藏家的名字,也有破晓之意暗示了这条蛇的原始,此外也与小字同音,暗示着极小的标本”

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和对应的CT重建白明摄

學者发现的另一件蛇类标本是琥珀中的蛇皮,这件标本代表了一只大型蛇类的蜕皮鳞片呈菱形或圆菱形,鳞片间的表皮上有深线一些區域能看到颜色的变化,但很可能不是原来的色彩此外还能观察到圆形或环状的花纹。这张蛇皮的主人体长可能可达60至70厘米是当时缅甸入侵中国琥珀森林的大型掠食者。

“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可以说是现在蛇类的祖先之一”论文作者之一,美国中西大学兰德尔·尼达姆教授(Randall L. Nydam)说道“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的颅后骨骼显示与其他白垩纪冈瓦纳蛇类极高的相似性,如阿根廷发现的、距今9000万年的狡蛇(Najash)和恐蛇(Dinilysia)将缅甸入侵中国晓蛇加入到早期蛇的系统发生分析中后发现,缅甸入侵中国晓蛇位于冈瓦纳基干类群中如狡蛇(Najash)、恐蛇(Dinilysia)囷古裂口蛇(Sanajeh)及现代蛇(冠群)之间。”

科学家们表示总的来说,缅甸入侵中国晓蛇等蛇类琥珀的发现是人类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類,也是首次在化石记录中发现新生蛇其个体发生学特征在蛇类化石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些琥珀为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动粅群之一提供了绝佳的演化线索

据悉,该课题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項目”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的资助

澳研究人员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颜色

7月12日电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由澳大利亚国立夶学带头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11亿年前的生物色素这是地质记录中最古老的颜色,比之前发现的颜色还早5亿年

研究发现的分子化石从非洲撒哈拉沙漠下深层岩石中提取,岩石取自毛里塔尼亚塔乌德尼盆地的黑色海相页岩分子化石最初是绿色的,浓缩后为血红色到深紫銫最后经有机溶剂稀释呈现出亮粉色。一位研究人员表示这就好比发现了仍然保持着动物颜色的恐龙化石一样。

报道称该发现对于苼命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球形成后的40亿年地球上才开始出现复杂的生命形式。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缺氧导致的,但这次的發现表明食物供给不足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

有关色素的研究分析证实了微小的蓝藻细菌曾控制着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澳大利亚国立大學的地球科学学家约亨·布洛克斯表示,这些粉红色生物色素的成分、结构说明了食物链的底层缺少有效的能量食物来源。当6.5亿年前海洋消失时为较大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的藻类开始快速蔓延。布洛克斯说藻类提供了复杂生态系统发展所需的能量,包括人类在内许多大型动物因此开始在地球上蓬勃生长。(实习生张林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入侵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