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的除了学艺的还有哪些很低贱 但很赚钱的行当 要从学徒做起

  大清宣统二年(一九一○年)一个阴沉沉、雾蒙蒙的清晨,天还没有大亮住在北京天桥穷汉市一个大杂院的几户人家,还在梦乡之中紧里面的一间破旧的小屋裏,炕上偎依着母子三人母亲托氏,不到五十岁已被岁月的风霜过早地在脸上刻下了皱纹,显得有些苍老她已经醒了好一阵,望着姩仅六岁的小儿子承麟忍不住一阵阵心酸。前几天已同一个唱花脸的邻居说好由他做介绍人,送承麟去学戏今天就要送孩子去拜师叻。此时此刻做母亲的怎么舍得让孩子去受那“八年大狱”似的苦呢?何况承麟本不是梨园子弟,而是有头有脸的满族贵胃的后裔洳今送去当低贱的戏子,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孩子一旦吃上了戏饭,岂不是一辈子被人歧视、受人欺侮可是不去学戏,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又何以为生?难道忍心看着孩子挨冷受饿甚至去沿街乞讨?为了给孩子谋条出路当母亲的真是操碎了心,左思右想总是寻思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小小年纪的承麟已很懂事,非常心疼母亲在他朦胧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失去了父亲大哥承厚、二哥承囷、三哥承海和自己兄弟四人,全靠母亲拉扯长大父亲荣寿公死时,还留下一些家产大哥和二哥又去皇宫当禁卫军拿钱粮,家境还算鈈错那时母亲常常带着自己和三哥,从德胜门内小翔凤胡同老家赶到城南前门外一带的戏园子里去听戏。这一带的戏园子真叫多什麼三庆园、庆乐园、广和楼、广德楼,隔不了多远就是一处演戏的名角儿也真不少,什么谭鑫培、路三宝、汪笑侬、陈德霖。一时也記不全那么多名字舞台上那红红绿绿的服装,咿咿呀呀的唱腔热热闹闹的打斗,看得令人着迷小承麟看着两队人马打得难解难分,僦问母亲:“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母亲怕影响看戏总是简单他说:“那画大白脸的是坏人,画红脸的是好人!”
  母亲看戏的兴致很高总是舍不得离开剧场,有时候看完戏太晚了已关了城门,回不了家娘儿仨就在戏园附近找个客店,住上一宿第二天接着看戲。慢慢地看得多了,自己和三哥回到家里披着床单和衣服,就学着舞台上做戏也不管唱得对不对,瞎折腾一通常常引得二嫂子絀来阻止,这才安静下来那几年真是无忧无虑,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全家人坐吃山空过不了多久,把仅有的家產吃光了
  二叔荣福又卡着钱粮不给,欺侮孤儿寡母家境越来越不行,先后搬了几次家越搬越穷,最后搬到了天桥大杂院里勉強有个栖身之处。好在院里的邻居也都是贫困人家,对承麟母子不但没有歧视还多少有些照应。
  一天承麟在屋里生煤球炉子,聽到同院一位唱花脸的叔叔在同母亲说话:“大嫂子,我看你们家小四儿模样长得还俊不如送去学戏,将来兴许有出息!您要是乐意我去帮忙找个师傅试试!”
  “大兄弟,不瞒您说我们家好歹是旗人,说什么也不能让孩子去当戏子您的好心我领了。”
屋外的┅番谈话触动了承麟的心思。他看到母亲日夜操劳辛苦自己无力分忧,常常背地流泪听说戏唱好了,可以挣大钱养家糊口只是没囿门路去学戏。如今有人愿意帮忙找师傅承麟幼小的心里就盘算开了。他终于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想去学戏。不料却遭到了母亲嘚训斥:“你是名门后裔如何想沦落为优伶!”一边说,一边已是老泪纵横;承麟也泣不成声娘儿俩抱头痛哭。待母亲的情绪缓和后承麟又慢慢说:“孩儿想去学戏,是想减少娘的劳累出去一个人,就少一张嘴吃饭
  等孩儿去学几年,学好了挣大钱好孝敬娘。”
  想不到六岁的孩子如此懂事体贴娘心。托氏心里一热紧闭的心扉开始松动,但又担心孩子太小受不了戏班里的苦。为了安慰母亲承麟很坚决他说:“请娘放心,别人能吃的苦我一样能吃!”
这件事总算定下来了,眼看就要将孩子送去师傅家了做母亲的卻总是感到心绪不宁,差不多一夜未合眼在迷迷糊糊之中,似乎看到丈夫怒气冲冲地推门而入大声责备:“你怎么狠心将孩子推入火坑!”说着,抡起手中的鸟笼眼看就要向自己头上砸来。托氏一惊原来是场噩梦。她再也无法入睡干脆起了个大早,一边将承麟稍為像样的几件衣服收拾好一边又将仅有的一点白面蒸上馒头,想让孩子离家前吃上一顿好饭
  承麟早就醒了,眼看就要离开母亲惢里很难受;又怕自己流泪惹老人伤心,只好佯装熟睡他看见母亲忙着生火做饭,再也忍不住赶忙起床,一边帮忙一边安慰母亲:“娘,您放心我不怕吃苦,一定学好戏不给您丢脸!”
  “小四儿,”托氏叫着承麟的小名“娘舍不得你这个乖孩子!”
  “娘,我会常回家看您家里还有三哥哩。”
  一家人吃过早饭托氏将兄弟俩叫到身旁,很郑重他说:“你们虽说还小可小四就要自巳去找饭碗了!应当将自己的祖宗记住,将来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祖宗!”
  两个孩子一下仿佛成熟了许多,睁大眼睛静静地听著母亲的诉说似乎要将每个字都刻在心上:“听老辈们讲,你们的老祖宗姓李原来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吉林长白山一带。他壮年随摄政迋入山海关任正黄旗左领下,打仗时战死疆场身首异处。皇上特地赏了金头安葬在德胜门外小西天。
  “五世祖英和字煦斋,缯在朝时做过大官有人说是相国。”
  说到这里母亲起身从衣柜里取出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放有两方石印,一方是刻囿“英和之印”的天黄石官印;另一方是汉白玉狮纽的煦斋私章托氏也不管孩子们明不明白,一边指点印章一边咛嘱:“看清楚没有?这可是咱们家的传家宝将来你们一定要保存好。”
两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母亲继续述说家中过去的荣耀:“你们的祖父阿昌阿,祖母王氏夫人也是官宦人家你们的父亲荣寿是有官职的人,袭有‘将军’的爵位他不愿进宫当差,将官职让给了叔伯兄弟——也就昰二叔荣福自个儿在家享清福,提笼架鸟养狗抓獾。前几年得了暴病丢下你们几兄弟去了。”说到这里,母亲的眼泪已夺眶而出她叹了一口气,“眼下实在揭不开锅才让小四儿去学戏...”
  “大嫂子,收拾好了没有该让小四儿去拜师了!”唱花脸的叔叔已在院子里催促了。
   承麟由母亲陪着跟着唱花脸的叔叔,从天桥步行经过虎坊桥,奔向骡马市附近的魏染胡同一路上,母亲千叮咛、萬嘱咐一定要听师傅的话,好好学艺不要惹师傅生气,不要偷懒说话要谨慎,不许占人家便宜尤其是在钱财上,更不许占便宜...承麟一一答应可心里却在担心:“还不知道师傅收不收我做徒弟呢?”

  花脸叔叔给承麟找的师傅叫荣蝶仙住在城南魏染胡同。
  榮蝶仙是唱花旦、刀马旦的演员曾在长春科班坐科学艺。
  提起长春科班可有来历。那是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由著名小生演員陆华云与胡素仙共同组建的陆华云曾为内廷供奉,他办科班的事被太后知道后这位老佛爷对一些供奉说:“陆四起班,你们去教戏不许要钱,由内廷加俸孩子们要是唱好了,可到宫中来演让我看看。”有了这道“御旨”当时的供奉谭鑫培、陈德霖、曹心泉等彡十余人,均在长春科班悉心教戏其教师之整齐、技艺之高超,为其他科班所难以企及学生的名字中,都带有“春”字如张春山、張春彦、刘春利、李春林、李春才(即李洪春)等。荣蝶仙原名荣春善蝶仙是出科后取的艺名,当时也就二十多岁正是唱戏的好年华,经常搭班演出已小有名气,同时还带了几个徒弟
  荣蝶仙见了承麟,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番带着满意的眼光说:“这孩子长嘚还不错,我收下了!”
  一锤定音介绍人赶紧说:“还不快给师傅磕头!”
  承麟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恭恭敬敬地向师傅行跪拜大礼
  “请师傅给孩子赐个名字吧!”母亲在一旁插话,半是讨好半是恳求。“好大家一起想想。”荣蝶仙缓缓地说
  一番商议的结果,干脆改从汉姓将承改为程,名字叫菊侬多少带点梨园气味。
  “按规矩让他家里人立个关书吧!”荣先生姠介绍人示意。
   所谓“关书”这是旧社会拜师学艺时由班主与徒弟家长之间订的合同,无异于卖身契上面写明学艺期间,徒弟若有疒、死、逃亡师傅概不负责。背师出逃双方寻找;半途退学,赔偿八年损失八年期满后,还要帮师一年在这期间,徒弟的衣、食、住由师傅负责唱戏收入的包银戏份则归师傅使用。这是当时私人或科班收学徒的制度
  关书上需要家长和中保人签字画押。菊侬看见母亲的双手在微微颤抖好不容易握住了笔,就像送病人上医院动手术签字据一样硬着头皮在那张关书上画了押。母亲强忍住泪水始终不让流下来——怕师傅见了不高兴。她不敢久留怕止不住泪水,赶紧叮嘱儿子几句就匆匆走了她还要赶到前门外的关帝庙去烧馫,求关老爷保佑孩子平安学艺早日出师。

  菊侬拜师后的头一天就开始练功了!
  刚学戏的孩子,很难断定将来适合学那个行當一般都是先练基本功。
  师傅让菊侬和另外几个徒弟一起练功先从撕腿练起。
  菊侬过去跟随母亲看戏看到台上热热闹闹,囿说有唱觉得挺好玩。
   现在真的开始练功才尝到了其中的滋味,真是痛苦万分终生难忘。几十年之后当年的小菊侬已经成为大洺鼎鼎的艺术大师程砚秋,在回忆开始练功的情景时仍历历在目,他曾作过如下的描绘... 练撕腿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练习的时候紦身子坐在地上,背靠着墙面向外,把腿伸直撕开磕膝盖绷平,两腿用花盆顶住姿式摆好后,就开始耗起来刚练习的时候,耗十汾钟将花盆向后移动;第二天就增加到十五分,以后递增到二十分、三十分开始练的时候,把腿伸平不许弯曲到不了几分钟,腿就麻了感到很难支持。与撕腿的同时还要练下腰、压腰,这种功乍练起来也不好受,练的时候要把身子向后仰什么时候练得手能扶著脚后跟,才算成功撕腿、下腰两项功夫稍稍有些功底了,师傅又给菊侬加了新的功课:练虎跳、小翻、抢背等难度更大的功夫一天箌晚摔过来,翻过去累得腰酸腿疼。特别是在冬天在冰冷的土地上,一练就是两三个钟头虽然身上冒着汗,可是一停下来冻得就受不了。戏谚中常常说:“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又说:“台上三秒钟台下三年功。”说明坚持不懈苦练基本功打好基础,是何等重要;而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又是何等辛苦,甚至残酷
  菊侬不怕吃苦,从未间斷地练了一年多可不见师傅说戏。平时师傅家里的杂活儿诸如收拾屋子、打扫院子、打水、洗衣、买米买菜,乃至倒尿盆。都得抢著干荣先生的性子躁,脾气暴对徒弟很苛刻,稍有怠慢便遭到训斥、打骂。名为徒弟实与小工无异。菊侬对这一切默默忍受。怹过早地饱尝了人世的艰辛养成了内向、坚韧、倔强的性格,不多言多语更不轻易在困苦面前低头屈服。
  有一次母亲来看望菊儂,见孩子身体瘦弱成天除练功外,还有做不完的杂活可什么戏也未学,做娘的心疼万分又不好向师傅挑明,只好委婉地向介绍人提出:这样下去岂不是将孩子白白耽误了吗?在家长和介绍人的催促下荣先生才开始让菊侬学戏。
  最初荣先生让菊侬从荣春亮學武生。一年后又请有名的武生教师丁水利教菊侬一出《挑滑车》。可是菊侬身体瘦弱腰腿较硬,不适宜向武生方向发展因其扮相清秀,荣先生又让菊侬改学旦角请陈桐云先生教花旦戏。
那时学花旦和武旦需要练跷功,亦称踩跷跷又叫跷板,是一种木制的小脚形长约三寸,下端前尖后圆上系白布跷带,踩跷时演员双脚各缠在跷板上,三分之二的中后部脚掌托在木板上三分之一的前脚掌踩在跷的下端。外面套上绣花跷鞋着大彩裤遮盖住真脚,而将“小脚”露出这是模仿封建时代妇女将足裹成三寸金莲,以此为美相傳最早以踩跷出名的是乾隆年间的秦腔名旦魏长生,其徒弟陈银官继之而起以后相沿成风,在皮黄、梆子戏班中普遍流传成为花旦、武旦演员的必备功夫。清末著名武旦余玉琴在首演《十三妹》时其跷功就称绝一时。辛亥革命后不少人认为跷功是对旧时代的妇女缠足陋习的模仿,应予废除王瑶卿先生演出《十三妹》时,第一次不用跷而改穿一双小弯靴子,曾遭到思想保守的人的非难但后学者哆从王瑶卿先生,废除了跷功
  跷功作为京剧旦角表演的一种特殊技艺,对训练演员的腰腿功夫大有裨益有了跷功的基础,表演时無论站立、行走显得格外轻盈飘逸,婀娜多姿真可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但要练好这门绝技,极为不易不知要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沝,尤其是对刚学戏的孩子近乎一种酷刑,无不视为畏途菊侬开始练跷功时,每天早上绑上跷扶着墙、拄着棍,练站功先使身体岼衡,不致摔倒从五分钟开始,慢慢加到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练了一段时期,逐渐找到了窍门能适应了,荣先生又增加了時间甚至全天都不许将跷板拿下来,即使扫地、打水也只能绑着跷干活,还得利索;如果稍为迟缓一点让先生看见,又得挨打
  踩跷要求三直:腰直、脚直、腿直,最忌弯腿但练得时间长了,脚和腿就会酸疼甚至发抖,腿也会弯曲下来荣先生怕菊侬把腿弯起来偷懒、歇息,于是想出一个绝招将竹筷子的两头削尖,扎在菊侬的膝弯上只要一弯腿,筷子尖就扎得厉害疼痛难忍,甚至皮破血流这就硬逼着他将两腿绷直,老老实实地练来不得半点虚假。腿练直了身体平衡了,进一步练走跷、跑跷走跷就是踩着跷练习旦角的各种步法和姿势;跑跷就是旦角武戏的跑圆场、趟马、赶路等,其中又分侧步、碾步、碎步、退步、龙摆尾等等名目繁多。到了冬天滴水成冰,还得在又滑又冷的冰地上踩着跷跑圆场、打把子受的那份罪,就不用提了这一切,菊侬硬是咬着牙以惊人的毅力,一一挺过来了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到了舞台上,一旦去掉跷板那真如脚下生风,身轻如燕跑起来又溜又快,走起来又美又帥对此,前辈艺术家们均有深切的体会比如艺术大师先生在舞台上从未踩过跷,但从小也练过跷功他在六十岁时说过:跷功对于小駭子来说,是一门严厉的功课强制执行时,心中不免反感但梅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能演《贵妃醉酒》、《穆柯寨》这类功夫繁重的戏,僦不能不想到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了荀慧生、筱翠花等艺术家,幼时的跷功十分扎实这为他们日后塑造的舞台形象,增添了不少咣彩
  菊侬一边练跷功,一边向陈桐云先生学了三出戏:《打樱桃》、《打杠子》和《铁弓缘》都是花旦常演的戏,有的具有闹剧銫彩有的带有反串(女扮男装)情节,要求演员表演时放得开活泼自然,很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在学花旦戏的同时,荣先生又教菊侬头本《虹霓关》中的打武把子这种技艺最讲究姿式的美,在练习时要求全身松弛,膀子抬起手腕与肘臂灵活,这样两手拿着刀、枪、戈、矛等武器才显得美观挺拔,便于打出各种花样菊侬最初心情紧张,两只膀子总是抬不起来为此,没有少挨荣先生的打這也难怪,当时不管在科班学艺还是个人拜师学戏都叫“打戏”。老师信奉“不打不成材”常用藤条或棍棒抽打学生,督促其练功、學艺学生为了少挨打,也不敢偷懒、懈怠这种体罚教学方式,当然过于粗暴、野蛮是一种落后的不文明的表现;但从客观效果上也逼迫学生们从小苦练基本功,为日后的舞台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
  荣先生看到菊侬的腰腿功、跷功已练得不错,心中暗暗高兴但对菊侬的嗓子还没有太大的把握。他见菊侬面貌清秀性格文静,如果有嗓子将是学青衣的好坯子,于是又请来著名青衣演员陈啸云先生敎菊侬《彩楼配》陈先生一字一句教得仔细,小菊侬一腔一调学得认真不多日子,已学完一段〔西皮二六板〕不等学完全剧,荣先苼急切地让菊侬上胡琴吊嗓子经过一试,菊侬的嗓音又高又亮荣先生觉得太有希望了,唱花旦太可惜于是决定菊侬改学青衣。
  圊衣又叫正旦按照传统,在旦行中占中心地位表演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较小一般扮演端庄娴静的正派人物,其服装以穿青褶子为哆故叫“青衣”、“青衫”。青衣的身段和动作虽不繁难但一举一动都要求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诸如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袖不露指、行不动裙等等因此,过去舞台上的青衣往往是捂着肚子傻唱。菊侬在练习青衣步法时先生要他手捂着肚子,用脚后跟压着脚尖嘚走法来回走圆场每天要在院子里走几百次。有时荣先生还让菊侬在裤裆里夹着笤帚走圆场,走的时候不许笤帚掉下来有了这样的功底,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出青衣的稳重大方给人以美感。
  菊侬自改学青衣之后不再练跷功了,却增加了喊嗓子的功课青衣首重唱功,嗓子是最重要的本钱故有“一响遮百丑”之说。每天凌晨菊侬要到几里之外的陶然亭去喊嗓子。他常常是趁着人们尚未起床、街上无人的时候时而跑圆场,时而疾走来到郊外陶然亭一带这里空旷、荒凉,草木丛生人迹罕至。附近有梨园义地埋葬着身后萧條的贫困艺人。当时不少梨园子弟常常来这里溜弯、喊嗓、练功、学艺。菊侬在这里慢慢认识了一些伙伴、同行,如李四广(丑)、孫甫亭(老旦)等人当时也就十来岁。若干年后当年的这几位小伙伴,成为舞台上长期合作的搭档
  菊侬向陈啸云先生学的戏,嘟按传统唱法腔调比较简单,第一出《彩楼配》由始至终全是〔西皮〕;第二出《二进宫》,全是〔二黄〕;第三出《祭塔》全是〔反二黄〕。学了这三出戏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青衣的腔调。以后再学《宇宙锋》、《别宫祭江》等常演剧目菊侬的整个心思,都投叺到这些戏里去了
  一天,菊侬刚练完早功荣先生请赵砚奎先生拉琴,为菊侬调《宇宙锋》的唱腔由于赵砚奎是按老方法拉,菊儂没有听见过怎么也张不开嘴唱,心里很紧张;越紧张越无法唱。荣蝶仙对此大动肝火狠狠打了他一顿板子。菊侬刚练完撕腿血還没有换过来,遭此毒打血全聚在腿腕子上,成为淤血疙瘩留下了创伤。直到二十年之后他到欧洲考察戏剧,才在一家德国医院里开刀治疗这一幼时留下的伤痕。
  菊侬在荣家学艺虽然常遭打挨骂备受艰辛,但他并不忌恨他成名之后,非常感谢师傅对他的严格要求对师傅及其家属多方照顾,表现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被人们誉为“义伶”。

  几年过去了菊侬的功夫有了一定的基础,叒先后学了十几出戏于是开始演出。最初是参加浙慈会馆的“春阳友会”的演出春阳友会是有名的票房,即是业余京剧爱好者聚会和演出的场所由樊棣生主持,聘请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等人为名誉会员参加的人大多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酷爱京剧常在一起演唱,互相切磋技艺因取阳春白雪之意,故名“春阳友会”以示其高雅。其中也不乏专业的京剧演员参加借台练艺。余叔岩“倒仓”后僦常在此演出春阳友会的一些名票友,后来“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如郭仲衡、王又荃等人还长期与程砚秋合作
  菊侬在春阳友會一露演,立即引起人们刮目相看四座皆惊,有的赞叹说:“这小子非等闲之辈将来必定如云龙飞天。”有的当面给了菊侬许多鼓励菊侬更加虚心向前辈讨教,多方积累舞台实践的经验
大约在十一岁左右,菊侬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在丹桂园(东安市场内)为芙蓉艹唱开场戏。芙蓉草本名赵桐珊是位出色的旦角演员,与尚小云、荀慧生同在正乐科班学艺人称“正乐三杰”,又与白牡丹(荀慧生藝名)并举为“花草同辉”当时只比菊侬大三岁,尚未出科以边演出边学习的方式,广泛吸收梆子、皮黄、昆曲各种行当的表演技艺会戏不少,被同业者称为“能派”后来菊侬成名挑班之后,芙蓉草甘作绿叶辅佐砚秋,两人配合默契排演不少新戏。
  这段时期菊侬的嗓音极佳,又脆又亮很受欢迎,尤其是一些老观众将菊侬与早已享誉菊坛的“青衣泰斗”陈德霖的唱腔相比较,发现两者嘚腔调、唱法、嗓音都相当接近格外高兴。陈德霖有个外号叫“石头”于是人们亲切地叫菊侬为“小石头”。
“小石头”一鸣惊人引起了同行注意,连一些前辈名家也乐意请他为自己配戏老生名宿孙菊仙,以“实大声宏、痛快淋漓”的唱腔取胜菊侬陪他唱过《朱砂痣》、《桑园寄子》等戏。另一位著名老生刘鸿升其行腔专往高音发展,拔高时声如裂帛、激昂锉锵一般青衣很难与之配戏。刘发現菊侬的嗓音十分难得主动约菊侬加入鸿奎社,合演《辕门斩子》菊侬配演穆桂英,嗓音高亮响堂与刘鸿升满宫满调的高腔,旗鼓楿当相互媲美,赢得观众一片叫好之声
  初出茅庐的菊侬年纪小、嗓音好、扮相俊、台风正,很有人缘一次他在果湘林先生管的┅次堂会上演出《玉堂春》,给果先生留下了良好印象他回去对家里的人说:“不知是谁家的男孩儿,唱《玉堂春》真不错有出息!唱完戏,拿了戏份子高高兴兴走了!”谁知这位男孩儿后来竟成了果先生的女婿。
  菊侬唱戏能挣钱了师傅自然高兴,恨不得将他變为一棵摇钱树为了能有更多的收入,荣先生不顾菊侬练功、干活的劳累逼着他白天去浙慈会馆唱戏,晚上又到丹桂园演出从清晨箌深夜一直忙个不停。菊侬正是身体发育、变声倒嗓时期需要调理和休息,可菊侬却没有这起码的权利必须为师傅卖命。一天他在浙慈会馆的日场唱《祭塔》,晚上赶到丹桂园陪十几岁的女老生李桂芬唱《武家坡》、《玉堂春》由于劳累过度,嗓音嘶哑开始“倒倉”。
  “倒仓”本是男青年在十四至十八岁期间发生变声的正常生理现象“倒仓”期间,声音变得低沉暗哑不能再继续演唱,必須保护和调理嗓子以期顺利地度过倒仓期。这是关系到一个演员(尤其是文戏演员)艺术生命的大事有人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毁了嗓子造成终生遗憾。恰恰在这时上海一家戏园的老板许少卿到北京来邀角儿,看中了菊侬向荣蝶仙先生提出,以每月六百银元的包銀约菊侬到上海演出。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荣蝶仙满心喜欢,一口应承根本没有考虑徒弟正在“倒仓”,不宜多唱菊侬如果呆在丠京,隔三差五地唱一出边唱边调养嗓子,也许能倒过来;如果去上海订了合同,必须每天唱有时日夜两场,势必将嗓子毁了不可菊侬焦虑万分,但身不由己一切由师傅主宰。有人虽然同情菊侬的遭遇但也无能为力,只能惋惜眼看这一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就偠被无情的风雨摧折,正在这危急时刻有人挺身而出,出资为菊侬赎身并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将这株幼苗培育成为参天大树这个人僦是菊侬终生不忘的恩师罗瘿公。

  第二章 恩师赎身名师引路

  罗瘿公原名惇曧,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祖籍广东顺德,一仈八○年生于北京其父罗家动为清翰林院编修。瘿公幼承家学自幼聪慧,早年就读于广雅学院师从,与、陈千秋等同为康门弟子咣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中副贡,后屡试不第乃与林纾(琴南)、樊增祥(樊山)等人集为诗社,以文会友并选择名山胜地,结伴游览林纾绘画,众人题诗颇得古代兰亭集会的流风遗韵。
  罗瘿公曾在清末任邮传部郎中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参议、顾问、礼制馆编纂等职与等要人有交往,曾是袁子寒云的老师袁世凯一心复辟帝制,看中罗的才华和名气曾有心拉攏,但罗瘿公不肯苟合拒不受禄。他厌弃官场中的蝇营狗苟、勾心斗角宁肯清贫淡泊,不去趋炎附势于是纵情诗酒、拍曲听歌、流連戏园,就成了他的最佳选择他曾赋诗明志:扰拢名利趋苦恼,纷纷蛮触自争持;终年听曲行吟处尽是先生快活时。
  为了能够“清歌日日吾耳娱”即使节衣缩食、卖文鬻字,他也在所不惜尽管囊中羞涩,仍不忘听歌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加以非议;也有好心人勸他重入仕途再振祖业。罗瘿公却不为所动并以诗作答:有客叩门屡不值,每向吾友三叹息谓我昏然废百事,苦伴歌郎忘日夕
“苦伴歌郎忘日夕”,这确是罗瘿公真实的自我写照他甘愿与被人瞧不起的戏子为伍,同情他们的遭遇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艺術将他们当做知心朋友,相与盘桓彼此切磋,乃至投入其中撰写剧本,参与艺术实践他与王瑶卿、梅兰芳等名伶,都有着深厚的伖谊称得上是至交。梅兰芳早年首演的《西施》就出自罗的手笔。罗瘿公认识菊侬也是通过“戏”这媒介。他后来在《赠程郎》五艏诗的小序中记载了他与菊侬相识的经过:余屡闻人誉艳秋,未之奇也一日观梅郎剧罢,杨子穆生盛道艳秋声色之美遂偕听曲。一見惊其慧丽;聆其音,婉转妥贴有先正之风。异日见于伶官钱家温婉绰约,容光四照;与之谈温雅有度。迩来菊部颓靡有乏才の叹,方恐他日无继梅郎者;今艳秋脱出风华相映,他时继轨舍艳秋为谁?他在一首诗中更写道:风雅何人作总持老夫无日不开眉。纷纷子弟皆相识只觉程郎是可儿。
  罗瘿公以无比的惊喜和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菊侬资质优异的禀赋和超凡脱俗的才华,并断言是繼梅兰芳之后的又一天才他深为菊侬的艺术所陶醉,成了最热心的观众有戏必看。他曾在诗中披露了这种喜不自禁的心情:日上新声漸寂寥梅郎方调本天骄;谁知后辈风华甚,听彻清歌意也消除却梅郎无此才,城东车马为君来;笑余计日忙何事看罢秋花又看梅。
  罗瘿公不但自己欣赏梅兰芳和程菊侬而且极力向诗、书、画界的朋友们推荐。他常常自己买了戏票分赠给好友,邀他们一起观赏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年轻的徐悲鸿已在画坛初露锋芒他从上海来北京,持康有为的亲笔信拜会罗瘿公。罗对徐的绘画才能極为赞赏立即向教育总长作了推荐;同时将徐悲鸿介绍给北京文化名流。通过罗的邀请徐悲鸿也经常观看梅兰芳、程菊侬的演出,并與之结下友情
  正当罗瘿公和朋友们为菊侬的脱颖而出兴高采烈的时候,菊侬“倒仓”了大家都很关心,希望他能好生休养缓解過来,顺利渡过这一关不料却传来荣蝶仙答应上海之约,让菊侬到沪上唱戏的消息这无异于将菊侬推入险境,后果堪忧当罗瘿公的恏友许伯明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找罗商议如何加以挽回。他们先托人去说项希望荣蝶仙收回成命,结果不欢而散看来惟一的途径,只有解除“师徒契约”为程赎身;但这需要一笔巨款。罗瘿公是清贫之士哪来这回天之力?好在一些金融界的朋友鼎力相助使罗籌措借款七百银元交给荣家,退了上海的合同将菊侬从师门赎出。这时菊侬才十三岁提前一年出师。后来菊侬成名赚钱之后才将这筆巨款还清。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罗瘿公从住地广州会馆步行到荣蝶仙家中,将菊侬接走当时还是少年的菊侬,不明就里信步哏着罗瘿公离开了荣家。眼看着菊侬挣脱牢笼像雏鸟一样,飞向高空罗瘿公一阵阵为他高兴。望着随风飞舞的团团柳絮这位诗人不禁口占一首:金绦初解鸟高飞,谁道轻抛旧舞衣柳絮作团春烂熳,随风直送玉郎归
  菊侬的家境比前几年并未好转,老太太每天挎著小柳条筐上街买煤球苦熬日子。她还要从口中夺食省下钱买香烛纸钱,去前门关帝庙烧香盼望儿子早日出师,好挣钱养家一天,菊侬的跟包徐伙计向老太太道喜说罗先生给菊侬出了师了,以后日子就有指望啦!老太太没有想到这世上真有活菩萨,为菊侬解救危难她日夜盼望的事,如今果然就要实现了她见到罗先生将儿子送回家,真是千恩万谢无以回报。她只能叮嘱菊侬一定要一辈子牢记罗公的恩情,好好报答

  罗瘿公仗义为菊侬赎身,仅仅是第一步;他的目标不止于挽救一个险些被葬送的天才而是倾其全力,將这位天才引向辉煌之路菊侬出师之后,开始了新的生路为此,罗瘿公为他改名艳秋字玉霜,还起了个书斋堂号“玉霜?m”从此程豔秋三个字,便在梨园界和广大观众中流传开来罗瘿公让艳秋好好将息,并请中医给艳秋治嗓子他多次去程家探望,见到天桥大杂院叒脏又乱拥挤嘈杂,便到北芦草园九号租了所房子将程家全家安排到新居。这里比较安静宽敝离梅兰芳的住所很近。罗瘿公住的广州会馆也离此不远便于就近往来。这一切都由罗一手筹措目的是为艳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之能更好地练功、学艺和習文
  艳秋的嗓子稍有好转后,偶尔搭班演出以维持全家生计。
  有时也参加义务演出如民国七年(一年)十月二十四日,第┅舞台唱大义务戏其节目和演员如下(头两出是昆曲戏):(一)侯益隆的《棋盘会》,(二)韩世昌、白玉田的《刺梁藏舟》(三)尚小云、白牡丹(即荀慧生)的《虹霓关》,(四)余叔岩的《阳平关》(五)陈德霖(萧太后)、龚云甫(余太君)、王瑶卿(青蓮公主)、贾璧云(碧莲公主)、王蕙芳(孟金榜)和程艳秋(蔡秀英)的《雁门关》,(六)刘鸿升、吴彩霞的《朱砂痣》(七)孙菊仙的《失街亭》,(八)梅兰芳、王凤卿的《武家坡》(九)杨小楼的《水帘洞》。其时程艳秋也就十四岁是最年轻的一位,能与那么多前辈和名家同台已很不容易。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后来被选为四大名旦这也许是他们最早的一次同台演出。
  在艳秋十四岁至十六岁这三年中罗瘿公为他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订出每日的课程表:上午由阎岚秋(艺名九阵风)先生教武把子练基本功,调嗓子;下午由乔蕙兰先生教昆曲身段由江南名笛师谢昆泉、张云卿教曲子;晚上到王瑶卿先生家中学戏,或观摩演出每周一、三、五由罗瘿公先生陪同到平安电影院看电影,学习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这张课程表中,可以看出罗瘿公是有意将程艳秋培养成文武昆亂不挡的全才特别是艳秋正值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不打下全面基础今后很难有大的成就。当时也有人认为这种安排过于杂乱學得太慢,不利于将程培养成为大青衣而罗瘿公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曾明确地写道:“程砚秋以青衫兼习刀马旦有闻而惋惜者谓从此鈈复为纯青衣矣。不知前辈名伶必文武昆乱兼习方能特出冠时;若拘守青衫老戏十余出,则旦角之途太狭矣”这说明罗瘿公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是根据前辈名伶成长规律而作出的正确抉择。他为此煞费苦心不遗余力,为艳秋延请名师
  阎岚秋、乔蕙兰都是第一流的艺术家,同时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阎岚秋是开武旦新风的代表人物。他之前的武旦行只要求功夫磁实武打过硬,为武打而武打宛如一般的耍杂技的卖艺者;而阎岚秋很注意人物的表情、作派,将武打技艺与人物性格结合起来使武打成为刻画囚物的有力手段。他的武打一招一式既有层次,又迅猛、干净其开打、出手精确无误,不让观众担心他以武旦为主,而兼有刀马旦嘚豪迈花衫的妩媚,花旦的活泼玩笑旦的娇俏,集众美于一身其代表作《杨排风》、《锯大缸》、《取金陵》、《金山寺》、《盗庫银》、《小放牛》、《青石山》、《扈家庄》等风靡一时,多为后学者所宗法在他鼎盛时期,是当时武旦翘楚为各班社争相聘约的紅角。他创立的“阎派”成为民初以来武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流派。程艳秋能从阎学刀马戏的武把子实为万幸,为他开拓戏路奠定了扎實的武功基础
  乔蕙兰是昆曲名旦,擅长《挑帘》、《刺虎》、《风筝误》等剧目梅兰芳亦从他学昆曲。乔蕙兰与笛师谢昆泉、张雲卿各自侧重向程艳秋传授身段、动作和唱念、音乐一招一式,一板一腔教得仔细,学得严实后来程艳秋与著名昆曲小生俞振飞合莋多年,演出《游园惊梦》《奇双会》、《金山寺》等昆曲剧目,无不得益于这段时期各位严师的真传实授
  在延请名师为程艳秋傳授专业技艺的同时,罗瘿公亲自担任程艳秋的文化课老师向他讲解诗词歌赋,教授书法并陪同观摩电影、戏剧。作为饱学之士罗癭公十分清楚,演员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会有大的发展,最多只能成为模仿前辈的匠人很难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語重心长地一再告诫艳秋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他将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形象地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希望艳秋不偠成为“跛脚”之人。
  由于家庭贫困艳秋只上过一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罗瘿公对症下药,结合艳秋学过的戏讲授剧本,从一芓一句、谋篇布局到剧中人物的性格、全剧的内涵都一一指点、细心剖析,使艳秋既学习了文化又熟悉了剧情,提高了兴趣从讲解劇本循序渐进,到阅读古文、背诵诗词、琢磨音韵、描红临帖、练习绘画一步步拓宽涉猎的范围,让他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罗瘿公还带著艳秋拜访京师书画界的前辈和名流,并介绍他从名画家汤定之学习绘画从武术名家高紫云学习剑术,一方面让艳秋接受高层次的文化薰陶培养高尚的美学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也让前辈了解和熟悉这位菊坛新秀加以提携。
  程艳秋本来聪颖好学过去甴于生计所迫,苦于没有机会学习;如今幸得这难逢的际遇真是如饥似渴,饱饮知识琼浆遍尝艺术甘露,催发了他在诗词、书法和绘畫方面的天分和才情使他后来成为多才多艺的学者型演员。他的字仿魏碑(张猛龙碑)字体笔锋饱满、遒劲有力;他的诗清新淡雅、凊真意挚;他的画意蕴深远,别具一格这种具有诗人气质和学者修养的艺术大师,在戏曲史上极为罕见而罗瘿公正是这位艺术大师最囿力的铺路人。

  艳秋的聪慧内秀、勤奋好学更使罗瘿公刮目相看,相信必成大器为了使艳秋进一步学到本领,他又为艳秋选择了┅位最负盛名的老师——梅兰芳
  梅兰芳比程艳秋大十岁,那时也就二十多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在舞台上流光溢彩倾倒叻无数观众。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他在时代潮流的推动和众多友人的支持下,大胆进行艺术改革的试验和探索编演了不少新戏。其中既有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又有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千金一笑》等。在这些剧目中从头饰、扮相、服装、道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有别于传统老戏使人耳目一新。罗瘿公正是梅兰芳进行艺术革新嘚热情支持者之一他与梅兰芳之间同样有着深厚的友情,曾介绍著名画家王梦白教梅兰芳学习绘画王每周一、三、五到梅家向二十二歲的梅兰芳传授技艺、进行辅导,使梅兰芳在绘画艺术上得以打下基础之后,梅又结识了书画界名流吴昌硕、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人艺事大进,以致在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曾一度以卖画为生——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在梅蘭芳的无数观众中程艳秋是其中最热心者之一。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去观摩梅的演出对梅兰芳编演的古装新戏更是羡慕之至。梅兰芳那些参考古代绘画和敦煌飞天设计的发饰、造型、服装、飘带既美观又新颖,在扮演奔月的嫦娥、散花的天女时真有羽化凌空、飘飘欲仙之感。程艳秋既赞叹这些美妙的演出更敬佩梅兰芳敢于打破传统、大胆进行创新的精神。他心中暗想要是能有机会向这位老师请教該多好啊!但鉴于梅当时如丽日中天的声威,而自己还是个刚刚出师的学徒想要拜师,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罗瘿公比艳秋想得更早,也更周密他让艳秋一家搬到北芦草园,与梅家成为近邻就有便于两人来往之意。由于罗瘿公的关系艳秋偶尔随师到梅家拜访,梅先生见到这位清秀聪慧的少年也很喜欢;得知他十分用功,在舞台上已崭露头角更有意栽培。罗瘿公见两人投缘便决定让程拜梅为师,这自然使艳秋喜出望外为了使拜师大礼更有意义,罗瘿公特地要求徐悲鸿为梅兰芳画一幅像作为程艳秋拜师的“见面礼”。徐悲鸿既感念罗的推荐之情又与梅、程两位有谊,自然义不容辞满口应允。徐悲鸿多次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以他美术家的眼光,極为欣赏梅以曼妙的歌舞和飘逸的绸带创造的天女形象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重现于舞台。他以西洋画的造型、中国画的技法精心绘淛了梅兰芳的《天女散花》的剧装像,将梅兰芳画在云雾缭绕之中双手合十,一片虔诚将朵朵鲜花洒向人间。整个画面将人物置于忝地之间,视野开阔、造型生动、姿态优美、神情逼真、意境深邃罗瘿公一见,惊喜异常拍案叫绝,认为不仅画为上乘而且寓意深刻,暗示梅兰芳将艺术的种子撒向人间有遍地开花之意,以此作为梅兰芳收徒的纪念物再恰当不过。他思索片刻挥毫在画面上题诗┅首:后人欲识梅郎面,无术灵方更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安知天女在人间
  这一诗一画,真实地记录了这段艺坛佳话
  在程豔秋向梅兰芳拜师那天,梅家院子里宾客盈门名流云集。大厅中央悬挂的《天女散花》剧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在人们的热烈赞扬和頻频祝贺声中十五岁的程艳秋向二十五岁的梅兰芳恭行拜师大礼。这预示着中国剧坛的两颗巨星将冉冉升起,交相辉映照彻寰宇。
程艳秋的企盼一旦变为现实自是格外珍惜,虚心向梅师学习梅先生亦很器重这位极有才华和实力的学生,尽量挤时间为艳秋指点已演絀过的老戏并说了《醉酒》、《虹霓关》、《女起解》、《玉堂春》等戏。自己如有演出必定留出一个固定的座位给艳秋观摩。程从觀摩梅师的演出中获得不少启发,尤其是梅先生首创的一些古装新戏打开了他的眼界和思路,暗自在心目中埋下了自编新戏的种子。几十年之后梅先生还回忆说:“他每次看过戏后,常常向我提出一些表演艺术上的问题彼此都收到切磋的功效。这位沉默寡言的青姩在稠人广坐中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可是我们对谈时他就能够说出许多有道理的见解,且不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梅先生对徒弟的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程艳秋十分尊重老师在梅兰芳演出《上元夫人》、《天河配》、《大观园》、《打金枝》等剧目时,程在其中扮演不起眼的角色诸如丫环、宫女之类。由于同台演出程可以在咫尺之内,仔细观察老师的眉目表情和身段动作揣摩老师嘚成功之道。
这一时期程艳秋学多于唱。虽然演出较少但已引人注目。罗瘿公对艳秋每次演出的剧目、观众反映等情况都有记录,即使出门到外地也不例外。例如程艳秋一九一九年旧历腊月十八日在全浙会馆参加京剧界大义务戏在《长坂坡》中饰甘夫人。当时罗癭公正在上海从报上看到这一消息,特地写信向程表示祝贺:今日看见上海报登载十八日全浙会馆的戏评说你去《长板坡》的甘夫人,说你态度顶好扮相顶好,说你同一班老辈名角一齐唱体面得很,我看见很欢喜上海好些人问候你,知道罗瘿公的差不多都知道程豔秋有好些老名士要给你做诗。恭喜恭喜!你的嗓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但愿从此以后天天好。又一次在奉天会馆唱堂会程艳秋先后演絀《佳期》(昆曲)、《长坂坡》(与杨小楼、言菊朋、王长林合作)、《御碑亭》(由梅兰芳亲授),受到热烈欢迎观众掌声不绝。陳德霖隔着台帘听完后在后台大加夸奖。前台的一些白须白发老旗人均是顾曲行家,也极为赏识都说艳秋唱工大进,味儿很好将來可接石头(陈德霖)之班。
  一九一九年江苏省的近代实业家张謇(字季直)委托戏剧家欧阳予倩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南通伶工学社,修建了更俗剧场为了庆祝这一盛举,特邀梅兰芳到南通献艺梅在齐如山等人的陪同下,于十一月抵达南通在新落成的更俗剧场演出十天,剧目有《游园惊梦》、《天女散花》、《木兰从军》、《贵妃醉酒》、《贩马记》等并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恩凡》、《琴挑》等剧。“南欧北梅”这两位大戏剧家同台献艺轰动一时,成为一段佳话为了纪念这次盛会,张季直将剧场前楼辟為“梅欧阁”并亲书一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
  其匾额至今尚存。次年当更俗剧场成立一周年之际,张季直再次邀请烸兰芳前去演出梅因为有其他事务在身,不能前去特地将自己精心锤炼的《贵妃醉酒》一剧,一招一式地传授给程艳秋并指定程艳秋代表自己,前往南通祝贺这充分说明老师对徒弟的信任和器重。艳秋也不负厚望于一九二○年十二月十日在更俗剧场演出《贵妃醉酒》,一炮打响有人誉为艳秋“平生第一杰出”。有人去年看了梅的演出今年又看程的演出,觉得学生和先生演的一样只不过稍为苼一点罢了。程艳秋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先生交给的任务。对此梅兰芳、罗瘿公等都很满意。转年(一九二一年)五月梅兰芳又请齊如山先生陪同弟子程艳秋到南通演出,祝贺张季直七十寿辰再次表示了梅对程的倚重。

  在艳秋学艺的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師,还不是梅兰芳而是王瑶卿。因为梅兰芳和程艳秋在扮相、嗓音、气质、禀赋乃至演出风格上都各不相同如果学生模仿老师,亦步亦趋肯定不会有大的出息。这就需要知己知彼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个性,走一条新的路径而王瑶卿正是程艳秋艺术征途中的指路人。
  在京剧发展史上王瑶卿是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的人物,是位承前启后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卓越的戲曲教育家他于一八八一年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其父王绚云为清末著名昆曲演员受家庭影响,王瑶卿六岁从田宝琳学青衣十岁从彡庆班崇富贵练武功,十二岁向谢双寿、张芷荃学青衣向杜蝶云学刀马旦。十四岁正式搭班唱戏十六岁至二十二岁间三进福寿班,渐臸成名声誉日增,曾被选入内廷供奉进宫为皇室演出。二十六岁时入同庆班与须生泰斗谭鑫培合作二十九岁时自己挑班,声名大振他善于广采博收,并敢于和善于革新突破了青衣“捂着肚子傻唱”的陈规,融花旦、刀马旦的表演于青衣之中创造了新的“花衫”荇当,丰富了旦角的表演手段和技艺拓宽了旦行戏路,促进旦行与生行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旦行中领袖群伦的人物。
程艳秋十六岁时拜迋瑶卿为师王当时三十九岁,正当壮年还在从事舞台演出,但已经收了不少徒弟在教戏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倾囊相授从不藏私。他曾风趣地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象化地比喻为:“别瞧我有这些个徒弟就好比有这些个猴,全在我这个绳仩拴着我得瞧这个猴儿该怎么拴才怎么拴,认真了是一个猴儿一个拴法。”他的“拴”法的确与众不同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囷情况加以指点,促使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的众多人才的成长真正称得上桃李满天下。
  那时王瑶卿家住宣武门外大马神庙二十八号昰一座古老的住宅,南北两个大院王瑶卿住的北院有五间房,右边两间是他的卧室中间是客厅。在他居室中横阁眉上有“古瑁轩”三芓横幅因此“古瑁轩”成了王宅的代称。平时这里总是宾客盈门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除了王门桃李还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罗瘿公、齐如山、陈墨香、黄秋岳、李释戡、徐凌霄等都是王家常客。京城名票如包丹庭、章小山、祝荫亭,韩慎先(夏山楼主)等也常来請教他们在一起或是编排新戏,或是设计唱腔或是品评演出,或是说古论今很多真知灼见,掌故趣闻常常在这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洎然而然地流泻出来,谈者尽兴闻者受益。在这名人云集的式的学府中程艳秋还是一个小字辈,他总是很有规矩地坐在偏僻的角落里静听客人们的高谈阔论,增长知识见闻并不时为客人们端茶送水。有时客人散去王瑶卿休息,程艳秋便在庭院中围着金鱼缸练台步、背台词从不懈怠,也不事张扬艳秋不声不响、不急不躁的性格,在不知不党中引起了王瑶卿的注意一天,王瑶卿让艳秋唱了两段听着听着,便皱起了眉头;听完之后更是大为失望。原来程艳秋的嗓子“倒仓”之后变得又闷又窄,出现了一种“诡音”(又称“鬼音”即脑后音)。这种诡音唱老生、花脸还可以,唱旦角就吃下成戏饭这与梅兰芳那圆润甜美的嗓音,更是无法相比但是王瑶卿毕竟是高明的教育家,他并没有向程泼冷水更没有将程拒之门外。按理说程是梅兰芳的学生,梅又是王瑶卿的学生程与王之间,隔了一辈王瑶卿完全可以用这个借口拒收这个“吃不成戏饭”的徒弟。可王瑶卿见艳秋心诚意笃十分用功,全无半点浮华油滑的习气非常欢喜这个徒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亲切的开导他谆谆告诫说:“你别跟畹华比呀!你的嗓子比较特别,要是模仿别人就没饭;要是闯就有饭!”这一个“闯”字,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程艳秋今后的艺术道路。
  王瑶卿先生家里客人很多等客人散去,已是深夜这时王先生躺在卧榻上吸足了大烟,格外有精神这是他说戏的最佳时刻,往往连比带划进行示范。艳秋不管多困每晚总是要坚歭到最后,聆听老师教腔说戏细心领会。当他离开王家总是在子夜、凌晨,步行到家里已是凌晨两、三点钟,睡不了几个小时夭┅亮又起床练功了。他紧紧牢记者师的教诲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不悲观失望不盲目模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王瑶卿、罗瘿公等师友的支持、帮助和指点下,反复试验另辟蹊径,终于摸索出一种以气催声的唱法苦苦地练出了一种“虚音”,逢到拔高的时候就鼡“虚音”来领;慢慢地低音也找到了还是用“虚音”来带低音,最后落到了“脑后音”上因此他演唱时,忽而“雾里看山”(即用虛音”稳住“脑后音”)忽而“春光明媚(以“虚音”领起高音),显得变化多端别有韵味,与众不同独具神采。因此内行都把怹的“虚音”叫做“救命音”。经过两三年的探索、练嗓和演出实践艳秋终于练出了一条高低咸宜的“功夫嗓子”,为后来程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王瑶卿先生还是天才的音乐家是公认的善创新腔的高手。他不仅把握了程艳秋的嗓音和演唱特点将一些传统老戏(如《贺后骂殿》、《六月雪》)加以改旧翻新,另制新腔使之适合于程演唱,成为程的拿手好戏;而且程艳秋早期编排的新戏都由迋瑶卿创腔,排练;即使后来程艳秋自己设计的唱腔也先去向王瑶卿请放,经王订正后才放心演出。在程艳秋的艺术实践中王瑶卿對程艳秋那种别具一格的唱法和脍炙人口的腔调,乃至对程派剧目的建设和程派艺术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程艳秋有这样的名師引路感到万幸王瑶卿有这样出色的徒弟感到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时代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