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佛像文佛前世还是凡人修行时是不是经常被别人欺辱

在学习佛法中,释迦摩尼佛的故事感动了我。正在修念佛法门的我,念阿弥陀佛圣号差不多有一年左右了,有一天我一个人去动物园见到各种动物毎走到一个动物面前都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为... 在学习佛法中,释迦摩尼佛的故事感动了我。正在修念佛法门的我,念阿弥陀佛圣号差不多有一年左右了,有一天我一个人去动物园见到各种动物毎走到一个动物面前都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为了得到功德。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念等我走到一个巨大的鸵鸟的面前鸵鸟双腿跪地用自己的头不停的敲打自己的背发出声响好像知道我在为它念佛,那天那个时候天下了一阵毛毛细雨。可怜的动物见到人能这样热情,于是我想到自己和别人的心太肮脏了。就在那天我改念“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圣号。请问念“释迦摩尼佛”的圣号可以去释迦摩尼佛的净土吗?谢谢。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一、释迦牟尼佛没有在经中明确告诉我们如何去他的净土。但是根据世尊对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的介绍,可以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等于生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引经文证明:

   1、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2、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3、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4、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二、念“释迦摩尼佛”的圣号能不能去释迦摩尼佛的净土,要看你念佛的功夫。按照一般的佛理,想生到佛的净土,不仅仅断除了见思烦恼,而且要断除尘沙烦恼,至少破一品无明烦恼才有可能做到,而这是凡夫在这一生当中根本办不到的事,唯独阿弥陀佛的佛土不需要断除任何烦恼,只要具足信愿念佛三资粮,哪怕临终时能念十声一声都能往生,这完全是靠佛的大愿力,而不是靠个人断惑证真的功夫做到的,这是极为容易之事,人人都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劝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阿弥陀佛的佛土超逾十方一切佛土,成佛速度也最快,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没有叫我们往生到他的世界,佛弟子应该尊师命,依教奉行。

  参考资料:《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本回答由社会民生分类达人 盛红升推荐

本师为什么介绍给我们极乐净土,为什么还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愿您慧眼识别。念释迦摩尼佛。请问这个佛在哪个经的教诲?我觉得还是老实听从老师的教诲念阿弥陀佛是最好最适合我们这个时期的根性的,这个也是佛的教诲

念本师释迦牟尼可以与弥勒结缘,但要生到弥勒兜率内院就太难了。过去无著、天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结果师子觉先圆寂,只生到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所以,后来无著重新发愿,愿生极乐。

释迦牟尼的净土就是娑婆世界。心净则土净。娑婆世界确实是净土,但由于众生自性被三毒遮蔽,故所现之土为秽土。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最主要的还是修行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可以修成佛的.昔日,地藏王菩萨曾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只是念佛号,精诚至极,也可以去净土。

总之,说不清楚,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吧. 传念诵“大悲咒”可以成佛呢,不过得看个人的定力了,一不小心就会被书中的魔怪给诱惑堕落。而念诵佛号,最简单,但是只要持之以恒,也是很好的。

}
 从妙法莲华经可知,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其实,诸佛同一法身,诸佛一体,为了度众生,传播宇宙真理,在不同的时期,取不同的名示现而矣。所有众生的自性、真心、佛性等(不同的名称、实为同一东西),皆为同一个,大家共用。待我们也修成佛时,发现自己就是释迦牟尼佛、燃灯佛、阿弥陀佛......悉达多太子成佛以后,可以说他早已成佛,如果他不出家,不修道,则只能成转轮世王,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说他早已成佛了。佛传播真理,不仅以口传播,还要以身演道。我们学佛,身语意均应以佛为榜样。个人见解,仅供参考。阿弥陀佛!
}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胜之一,来这里的朋友们除了观光,更多的是礼佛,感受佛教文化,关于佛教,你应该了解一些关于佛教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寺院的常规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九华山因为地势的原因,很多寺院都是依坡就势建造,所以在布局上会有灵活的变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天王殿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况,为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寺院历经朝代变换,或因用途有别,或因建筑各异,而有种种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

  庵:又作“菴”,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殿堂和塔庙,合称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舍利殿、开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至于形状,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以利说法。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和尚: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僧: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区别。

  尼: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出家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龄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法师:是佛教的一种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佛: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佛为人们指出一条解脱人生烦恼的道路。只要我们遵照佛陀慈悲为本的教诲去做,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佛法:佛法是释迦摩尼佛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

  佛教:佛法是本来宇宙中就具有的,而佛因为悟道了,他把这些佛理告诉世人,世人按照佛教导的言行去做,而久而久之形成了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觉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论本身博大精深。

  求佛: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求佛的过程,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

  佛像: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佛陀的教训去做?

  磕头: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萨是觉者,我们磕头是为了众生觉悟,是生惭愧心的时候。很多众生还有从无始劫以来形成的高慢心,每当我们磕头的时候,为所有众生去掉这颗高慢心。

  木鱼:佛门法器中的木鱼,是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诵经时敲打鱼头,其用意在于:鱼有一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贤警众偈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

  业障: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当这个果结了后,我们要找因,这个果肯定和我们所做的事有关联,或许一句话,或许一件事,或许我们做了什么,都是我们种下的因。当果出来后,我们不要沉浸在悲伤里,我们只能找方法,去面对。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不对的改正,对的就吸收。

  修行: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自己度自己!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持戒: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断恶向善;学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宝,自觉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制约心的粗显活动,令不作诸恶。学佛是为了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生活,当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时,我们应该破戒,功大于过。

  口业: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口业里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他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布施:布施主要表达了一种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着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着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因为我们有贪心,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贪心;

  禅定:“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我们散乱,所以佛教我们用禅定来对治自己的散乱。

  般若:佛教用般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我们有愚痴,所以佛教我们用般若对治自己的愚痴。

  开悟: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开悟是开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论身在何处都能用安静平和之心对对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开悟者能够正确地圆融地对待生活,因为他体证宇宙世间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知道什么才是真实无虚,而什么是虚妄烟云,所以就能够正确和圆融地对待生活。

  莲友: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必须是无贫富之别、无贵贱之分、爱我恨我、逆我顺我,皆永为其友,随时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我,常做此想,是即莲花之德。

  回向:“三个殊胜”中的后行回向殊胜,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做功德,种善根,积福德,都不是为自己解脱,自己成佛,而是为了众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都舍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使它们成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因缘。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求回报,就是回向。括干家务,只是付出,不求回报,不要看别人的脸色。今天干了很多活,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做了很多好饭菜,自己满意得不得了,认为他们回来了肯定会高兴,肯定会表扬我。但是他们回来,没有表扬你,也没有对着你笑,心里就觉得受委屈了,又开始烦恼、痛苦了。如果你觉得受委屈了,就说明你没有发心,没有回向。他们无论是否高兴,你都是在付出么!如果他们赞叹你了,给你什么回报了,你一高兴,这个功德就毁了。你求回报,就没有回向。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心,我们为家人做事的时候,为大众做事的时候,为他人做事的时候,是不是没有要求,不求回报?如果有要求,求回报,想得到一些好处,这样统统都是发心不纯正。发心一定要纯正。不求回报地去付出,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这才叫回向。

  无明: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光明,就会一片黑暗。我们人生路上,没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这里的黑暗即为无明。“无明”就是我们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功德:功德,功劳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罪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涅槃: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是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

  超度:超度含义有三:一者,令现生中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在思想上纠正之、破迷启悟,此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从而得以解脱,此为现生超度; 三者,肉体灭后,家眷以虔诚之心请出家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以求亡灵得以归往生净土,此为善后超度也。

  放生: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是一种“不迷于万法万相”的境界。在工作中、爱情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佛经:佛是智慧,经是径,佛经就是走向智慧的捷径。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

  皈依: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向、投靠;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皈依。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皈依了。皈依三宝,三宝分别是佛、法、僧。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阿”,是没有的意思;“弥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是极具智慧的人;“阿弥陀佛”是无量功德的觉悟者,是一尊佛的名字,这位佛的寿数,是几千万年无穷无尽的,没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是没有限量的。这里的“无量寿”“无量光”指佛的智慧、慈悲是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是很完备的一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相应,因为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所以与一切众生心相应。世间所有一切好话都在这一句当中,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就圆满了。

  传法:特指法教的师徒相传。据传,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前,主张”以心传心“并以袈裟、钵孟作为正法传授的标志,即”衣钵传承“。故袈裟又称”信衣“,师徒传法成为”传衣“。后来虽然不再传衣,但仍沿此习称。

  水陆法会: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俗称”打水陆“。相传南朝梁武帝创始。据南宋志磐《佛经统纪》卷三十三载: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因而批阅《大藏》,创立仪文,于天临4年(505年)在金山寺设水陆法会。自宋朝开始,水陆法会盛行,是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内容为诵经舍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贡品以饮食为主,悬挂毗卢、释迦、弥勒等像,陈设香花、灯烛等贡品。外坛有”梁皇忏“、”华严“、”法华“、”诸经“、”净土“、”施食“等坛。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内坛也有从第三日开始,为期五昼夜),时间多者为49天。规模较大的水陆,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

  焰口: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它的全称是“瑜伽焰口施食仪”,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种行仪,后来广为佛教寺院所采用。瑜伽为梵文音译,那密部的总名,据清初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解释,其意是:“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故亦译作“面燃”。施焰口的仪轨,最早依据的是唐不空所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国汉地失传,此仪轨随之亦失传。宋代,佛教各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但未能得其道。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随之复兴,焰口施食亦得以复传。明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于是形成混乱,史有“七家焰口八家忏”之说。明代天机禅师对。当时流行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加以删改,撰订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也称《天机焰口》。后来,此书在实践中屡经修订。其中,集成的修订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现代汉地佛教寺院放焰口所采用的仪轨,大多沿《华山焰口》,不过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有异同。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口的,则称为“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圆满日,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则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放焰口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毕。作法事之前,须在殿堂内设立瑜伽坛,中间为主坛,两侧为陪坛。主坛上坐的法师称为座主,又称为金刚上师。作法时,金刚上师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案上放着法铃、戒尺和香炉等。背后一般设绘有狮子的大型布屏。陪坛为竖放的两排条案,僧人们身披袈裟相对而坐,案上放着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鱼、铙钹、手鼓等。作法事的僧众不得少于七人,一般为十三人至十五人。殿堂外设立面燃大士坛,灵坛上陈放香烛供品。面燃大士坛还供鬼王面燃,其貌凶狠丑恶,嘴里喷出三道火焰。有的是纸扎的,有的是彩绘的,有的仅供牌位,现在寺院中多不采用纸扎的面燃大士像。灵坛上供被超荐的灵位牌,上书“佛力超荐某某往生莲位”。灵位牌多少不拘,因为一台焰口可同时为多人施放。瑜伽坛、面燃大士坛、灵坛是“阴焰口”必备的三坛,“阳焰口”不设灵坛。

  打七: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盛行后,禅宗以直接参究心性的本源为目标,净土宗以专心念佛求往生为目的,于是此二宗的主要修行仪式不是礼拜忏法,而是于七日之中,除必要的包含睡眠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叫做”打七“。该佛事仪式又有两种:一种是”打禅七“,这是禅宗僧人每年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从十月十五日至腊月八日止,共七七四十九天。另一种是”打净七“,是净土宗僧人进行的念佛活动,随时可以举行。七七四十九天中,只念”阿弥陀佛“,敲木鱼、击磬,故又名”打念佛七“。九华山禅宗寺院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一七(一个七日)乃至十七(十个七日)的”打七“活动。

  安单:佛寺丛林的成品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僧人到寺,都可挂单(亦称挂搭,意指僧堂东西两序的名单,衣钵就挂搭在名单下面的钩子上),暂住于旦寮(又称云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供住的,即送上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

  普请:指集结僧众劳动的制度,亦称出坡。唐代《百丈清规》中规定僧侣在修行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九华山丛林大寺和小庵茅蓬普遍实行”农禅结合“制度,组织僧众种茶、植树、美化环境,以这些劳动作为佛事活动的一部份。另外,召集僧众,也称普请。

  早殿:寺院僧众于每日清晨(约3时30分)齐集大殿,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配有赞歌。其中《楞严经》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为一堂功课。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

  晚殿:每日傍晚(约17时30分),寺僧闻上殿摧板,到大殿念三堂功课。这就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诵《大忏悔文》,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云恶从善的愿望。蒙山施食是取出午斋中的少许饭粒,上晚殿时诵《蒙山施食仪》,施于饿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摩尼佛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