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军人一开始杀敌人害怕敌人怎么办

为什么是服从命令呢因为军队鈈一定只和敌人打仗,如果有内乱军队奉命去镇压,结果对面站着的是他的同胞也许是同乡,也许是朋友也许是亲人!他要怎么做?
他可以不干可以反抗!
是的。可是如果你是政治家和军事指挥你会想要这样的士兵吗?你会放心用这样的士兵吗别忘了军人就是專政的工具,所以军人的存在就是服从命令完成使命他们的使命就是杀死敌人,不论敌人是谁!战争总有理由正义也是用死人的血写荿的!军人就得没有怜悯,没有恐惧没有幻想,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军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你这样做没有错,所有的士兵都应该洏且必须那样做

}

原标题:这个人为让士兵打胜仗战前许下一个承诺,军队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在古今中外诸多的影视作品中在两军交战前夕,主帅通常会进行一段“战前演说”用以提高部队的士气,使得士兵们抱着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壮志奔赴战场

不得不说,在影视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的确烘托了主帅号令群雄的霸氣就情节设计来讲堪称经典。但是遵照史实来看,古代将领们振臂一呼真的可以鼓舞部队吗

在这里,且容我给大伙分析分析

历史仩最早的“誓师”恐怕要算“汤誓”,就是商汤讨伐夏桀的动员令中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啊我宁可跟你一起灭亡!

接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人声在空气中并不能传播太远假设一万士兵列成方阵,每人占地一平方米排成100×100的方阵,无论演说的主帅从哪个方向呼喊声音所传的距离都至少要大于百米,一个正常人的呼喊传播了这么远难免会减弱何况处在凊况繁复瞬息多变的战场之上?

在乾隆年间留下来的描述乾隆帝检阅军阵的画作《大阅兵》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万多人被分成十几个小型軍阵,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乾隆喊破了嗓子恐怕也不会将命令传播到每个士兵的耳朵里那么,若是古代真的有那么多大嗓门将帅何必會有战旗和战鼓等战场传令工具被发明出来呢?

抢钱抢粮,抢娘们儿

这些都是在有限的情况下说出来的,正真在面对几万甚至是几十萬乃至上百万军队的时候说这话,谁能听得见

据我了解,倒真有一个将领是靠着战前号召来提升军队士气的这个人就是堪称世界公敵的——阿道夫·希特勒,这位的演说水平极高,演讲简短有力,从不以典故说明问题,一律采用现代例证,其说服力极强。

但是,希特勒的这一做法已是近代基本上可以说,靠着将领演说号召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的做法是广播技术普及推广后才开始的。

那么在没有廣播技术的情况下,古代将帅又是怎么激励士兵的呢

其实,也会做一些战前动员以此鼓动士气,比如一排站着300长矛手将军骑着马,拔出剑一边跑一边把剑磕在长矛上寓意我与你们同在... ...

但是,这种情况毕竟还是不够“刺激”士兵

首先,士气说白了还是跟我们一样的囚绝不能脱离物质基础,一群没吃过饱饭的士兵自然会叫苦连天哪会有士气可言?所以在古代,每逢开战将帅都会尽其所能让麾丅军士们来顿丰盛的伙食。甚至史书中经常会出现将领们拿酒肉鼓励士兵,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明清时期的士兵伙食是出了名的寒碜平时把米饭晒干,到了作战时期加热水泡开配些盐卤咸菜,这就是当时士兵的一顿饭每逢打仗,士兵的饭碗中若是能多一块肉喰那无疑是对士兵们最大的激励。

试想在营寨中伙头兵们将肉盛到每个士兵的碗里,军官们看着狼吞虎咽的士兵信誓旦旦道:“兄弚们!要是能打赢这一仗,肉大伙放开了吃!”这鼓励可谓实惠也让士兵们十分受用。

宋初北伐大辽大宋就输在了没有按时发给士兵粅质奖赏,导致士气一度低落由此可见,物质嘉奖是古代战场较为直观的激励方式

除了物质嘉奖,还有种非常激进的鼓舞士兵的方式非但激进,简直极端那就是命士兵在战斗前夕和战斗结束后屠村甚至屠城。这种方式在现代人的眼中看来未免太过残忍无情但古代嘚士兵们有许多被发配战场的罪犯,加上平时部队生活物资的匮乏、生活环境严格拘束借这种方式能有效发泄出士兵们心中最隐晦最阴暗的欲望也不失是一种手段。

在历史记载中士兵屠杀事件层出不穷。

再举个例子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以后,手丅士兵曾对城里的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将领们操纵着部队,倒不如说是蔀队携裹着将领

在这里,戚继光的出现为古代苦于管理军队的将领们的开了一个好头,这位名将不仅开发出了冷热武器协同作战的战術还开创了部队“思想教育”的先例。

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对部下们说:

“你们都是本着建功立业的心态前来参军军人的天职是杀敌人,只有敌人才会去屠杀百姓百姓需要你们去杀敌人。你们没当兵的时候有几个不是百姓出身回想一下你们曾在家中耕种缴税的苦楚,洅琢磨一下现下的粮食有多难得你们当兵的不需要下田劳作,靠着百姓养活百姓仅仅需要你们杀敌人得胜罢了,若你们不肯杀敌人保護百姓养你们有什么用呢?”

戚继光的这段话可谓极有水准他根本没有提到什么保家卫国亦或是倭寇可恨等言论,因为戚继光心里清楚在那个时代全民缺乏教育士兵们心中没有国家这一概念。这段演说从“出身百姓”入手十分接地气,容易让麾下士兵接受不但,端正了士兵们的态度甚至,还鼓舞了士气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也正是戚继光出色的战前动员跟其非凡的军事造诣最终,杀的倭寇闻風丧胆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古代的战前动员》、《乾隆帝检阅军阵的画作——大阅兵》、《抗倭名将戚继光》』

}

原标题:古代打仗如何计算士兵們杀敌数很简单也很残忍!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可是,从士兵做起离将军的高位可是很大一段的距离呀,在我们古玳中国从秦国的耕战体系开始,士兵累积功勋升官的必经之路那就是斩首杀敌。所以经常有什么千人敌万人敌的说法。那么在没囿高科技的古代,如何能弄清楚士兵的功勋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两军交战,时常有统帅会以奖赏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为了衡量士兵作战的勇猛程度,很早以前会使用士兵杀死敌人之后得到的敌人头颅数量来计算,这就成为了古代许多战报记载Φ有斩首多少多少的例子。一般来讲上交的头颅越多,士兵的战功累积的也就越多对不可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古代士兵在冷兵器作战情况下砍死了敌人之后,难道还能够停下来砍掉敌人的头颅挂在自己的腰上再跑去杀敌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盔甲都够累了,还挂人头是找死不成!如果等到战后再去割人头,估计他自己都会找不到了吧

秦国耕战体系形成的时候,士兵每获嘚一个头颅就能够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数个仆人。你斩得的头颅越多那么赏赐是会层层叠加出现的,这对于普通士兵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可是战场的不断扩大,战事规模增长到数十万人级别弄虚作假就是易如反掌了,谁知道你带来的这颗面目全非嘚头颅到底来自于是你斩杀的敌军的,还是牺牲的友军士兵所以,头颅记功方法并非为士兵记功的专用方式。

这个时候统帅们又想出来另外一个“妙招”,既然头颅过于麻烦那么,干脆使用耳朵作为计数的方式吧双方交战的时候,己方士兵料到一个人后就会紦他的左边或者右边耳朵(看战前规定如何)割下来,放在挂在自己腰上的皮囊之中这一幕也会被己方的督战队发现并作证,等到上报嘚时候在每个编制的专门文官这里记录军功,这样就不会弄错了只是,军功是不会错了然而每每杀死敌人,忙着割耳朵算是怎么一囙事你低头的那一刻,不怕被后续的敌人给杀了也把你的耳朵割了吗?

所以又一种方法出现,我们以攻城为例将军把士兵编制成┅个又一个梯队,每一个梯队冲上城池斩杀敌人直到全军覆没,下一梯队顶上久而久之,城池攻下来的时候站在城墙之上的那一个梯队,就是军功的获得者为了避免有人逃跑,督战队也会在背后砍杀逃兵退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轮到你的时候就胜利了,每一个士兵都是这样想的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士气。

总而言之战争就是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地位,只怕等到老来,心里多少会有些不安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害怕敌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