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会不会去了西方被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得到了

为获得最佳体验效果,我们推荐您使用最新版本Google Chrome或任何基于Chrome开发的

}
  • 洪光良牧师(图:福音时报)

卡城福禾堂洪光良牧师应教会弟兄姊妹的要求,于2015年6月7日主日礼拜再次分享诗篇二十三篇,这既是一篇从“我的”人生场景出发的读经心得,更是一篇引导弟兄姐妹更深入明白神话语的讲章,愿弟兄姐妹都能得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的人生体验及真实告白。

读经:诗篇第二十三篇1-6节
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2,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3,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4,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5,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诗篇第二十三篇是我最熟悉和最喜爱的诗篇之一,短短的六节经文不但概括了大卫的一生,拿来对照我的人生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大卫把耶和华比作自己的牧者,我自小也希望并相信拥有这位牧者。因为从五岁开始,我就随着母亲在乡间过着沿门乞讨的生活。整个童年都在任人欺凌侮辱中渡过。那时,母亲就教我念《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篇诗。从此,这篇诗似乎就成了我的唯一财产和安慰。

青年时代,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受到众所周知的原因的牵连而进了监狱,又先后到过砖瓦厂、石矿场、农场各处劳动。也多次遭遇严重意外和工伤,那个时候,就是这篇诗给我力量和盼望。所以,一般人都喜爱诗篇第二十三篇,我就更把它视为自己一生的得力泉源了。在艰难的岁月里,她就是我的良伴。

说实在,她也真是一篇很特别的诗,篇幅短小精悍,诗人完全沉浸在一种满足的喜乐中,对自己的需要和难处只是偶尔道及而已;我们甚至没有听到他对上帝有祈求或感谢;然而耶和华在这位诗人心目中,却确确实实是一位看顾群羊的好牧者,和为客人预备丰筵美食的好东主。

有人说:出身牧羊人的大卫,当然明白牧羊人和羊的关系,所以,当其联想到自己一生的遭遇时,顺理成章地就将耶和华比成“我的牧者”了。所以说这不会是偶然的。其实,大卫只是把以色列的牧者借用为自己的牧者而已,因为古代东方列国统治者都有把自己比拟为国民“牧者”(希伯来文作roeh,希腊文作poimen)的习惯。在文化深厚的中国,很早同样也设有“牧监”、“牧伯”、“州牧”等官名。我们从旧约中更是不止一次地看到耶和华要作以色列的牧者的应许(赛40:11;耶23:3;结34:11-13;以及诗80:1,比较28:9;100:9等等)。

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寄居在广东省普宁县麒麟镇(现已改称祥麒)的芼寮乡,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都照例穿村串落地在外面到处讨饭,但到了星期六下午,妈妈就会把一周乞到的红黄黑白各式各样米粒搀和着各种野菜、煮成一大锅类似干菜饭的东西;吃饱后就用一方土布把另一份包扎成一个饭包袱,然后放入一只有长把子的竹篮里。黄昏时分,母亲将弟弟背在背上,手里拉着我,又把那只长把子的竹篮挂在脖子上。最后就是祷告、出门、上路,朝三十里外的普宁县城(现已改称洪阳)进发;因为我们要到那里的礼拜堂去敬拜上帝。人们看到母亲这副模样都觉得好笑,有的因此管叫母亲为“疯婆”,但更多的人则叫妈妈为“阿篮”。母子三人,就是这样风雨不改,每个礼拜天我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普宁县小溪旁离“百里桥”不远的一座小礼拜堂里。很多时候,我们比当地的信徒还到得更早。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孩夜里行山路,累了就借用某些比较干净的坟台歇息,吃点布包里的野菜饭,喝点山坑里的活水。这时候妈妈就会用她自己的腔调唱起《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来给我们听。记得有好几次,她的歌声竟然引来几只好奇的野狼,牠们蹲在不远处用闪着青光的眼睛望着我们,但没有接近我们,也没有骚扰我们,唱着歌的母亲也不理牠们。就这样,在最凄怜、孤单无助的岁月里,在充满恐怖、神秘的山野幽谷中,母亲所唱的歌对初涉人世的两个小孩子来说,不但成了我们的胆量,也给我们终身的感恩和安慰。所以,《诗篇》第二十三篇的歌声和母亲的音容已经溶入我们的生命。以致每逢读到这篇诗的时候便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时候脑海中便会不自觉地浮现这篇诗。

以色列人虽然承认耶和华是他们的牧者,整个民族却常常如羊走迷;大卫也承认耶和华是他的牧者,但他期望永远住在耶和华殿中的终极宏愿却未曾实现,因为先知拿单奉命否决了大卫为上帝建殿的意图。所以,“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对大卫而言无异只是一种属灵生命的寄托而己。

直到新约时代,“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才亲自成为上帝在人间的帐幕,如此他就成了牧养万民的牧者,那才真是具体而微的恩典。我们从《约翰福音》10:1-18中读到耶稣自己的见证,已经明白每个基督徒确认的“我的牧者”确实就是耶稣基督。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称他为“群羊的大牧人”(来13:20);彼得则提醒大家“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2:25)。

由于“灵魂的牧人监督”的意藴更加丰富,这就把供给水草的“我的牧者”的意义深化了。原来“不致缺乏”不一定只限于享受物质层面的丰富,更重要的反而是对灵魂深层的积极保证。因此,不少人便喜欢选用这篇诗为其亲人作安息礼拜用的经文。

二零零五年春节,我因同时害上血癌和骨髓癌绝症而住在卡城“汤培克癌病中心”(Tom Baker Cancer Centre)。接受化疗期间,恰巧和昔年曾经服事过的教会里一位叫做“阿玉”的姊妹成了邻房病友,因此早晚有机会碰面。由于住在这里的人都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很少有人敢抱回家的奢望。然而,我和阿玉都是基督徒,我又曾经做过她的牧者,但一想起耶稣基督是我们共同的大牧者,所以对“回家”并未绝望。在我们的意识里十分清楚,若是出于主的旨意,回到地上短暂的家或天上永恒的“家”我们都是乐意的。这期间,我们就常常用《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篇诗来互相支持和鼓励。

同年十月底,感谢主耶稣带领我走出这个“死荫的幽谷”,主诊医生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你在天上有人,所以好办事”。这样,我便被医院批准回家休养、接受观察和定期入院抽血复检;而阿玉则被转到另一家医院等待善终。这段日子里,我和教会的弟兄姊妹天天都去探望她,又应她的要求,我们每次都会唱《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篇诗给她听,直到她安息前的那一刻还是如此。我事先还接受了她的叮嘱,在她的安息礼拜中一定会用这篇诗来为她送行。二零零六年二月十日,我带着几位姊妹连同阿玉的夫婿伍弟兄都在阿玉床边,阿玉竟还能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最后一次和我们同唱《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翌日,阿玉走了,五天后,照她的要求,我就用这篇诗作她安息礼拜的讲题。大家选唱的也是这篇诗。

Beecher,)的研究,诗篇第二十三篇在美国文化中是深具意义的,无论是对心灰意冷的军队,憔悴哀伤的寡妇,寂寞的孤儿,坐牢的囚犯,乃至垂危的病人等等,这篇诗都能给人们带来勇气、安慰、宁静、温暖和盼望。特别是在南北战争(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以后,这篇诗更被普遍应用到临终的场景上。阿玉是否听闻过亨利毕奇的见证我不知道,但她要求我们在她的安息礼拜中一定要讲这篇诗的那份执着,的确让我感动和惊讶!谅必她是坚信“她的牧者”会领她走过死荫的幽谷。如今,阿玉姊妹已经安息了十年,我却更深地相信:等到我们共同的大牧长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她和我都必得到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5:4)。

我们读完大卫这首诗,如果只简单地看到“我的牧者”对我们仅仅是在物质供应上的丰富、环境安全上的保障、身心疾病上的医治、战场争战上的得胜、社会身份上的提升、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坚定等等;那就不够味道了。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致缺乏”?照我的理解,“不致缺乏”并非什么都齐备的意思。因为,我们就是缺乏饱足才需要他的供给;缺乏安全才需要他的保护;缺乏健康才需要他的医治;灵魂缺乏活力才需要他的苏醒;道路缺乏方向才需要他的引导;等等,等等。所以,诗人所指的“必不致缺乏”只是一种公开的肯定或确认:当我们有任何缺乏的时候,都可以从“我的牧者”得到所缺乏的一切好处而已,这就是绝对的自信。作诗的人甚至未曾祈求就有把握达到“我必不致缺乏”的境界。设想一下,如果他对他自己的“牧者”没有深入的认识,或者和这位“牧者”没有深厚的感情,他能说得出这样豪迈自信的话吗?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作诗的人原来也是一位深谙“牧养神学”的人。当其使用起“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个牧羊人“意象”(shepherd image)的时候,不单是在用“隐喻”(metaphor)说明自出埃及以来上帝与以色列的亲密关系;也是在用“明喻”(simile)说明上帝和诗人本身的亲密关系;更因为作者的君王特殊身份,不难想象这个意象还含有一种后续的“敞开性”(openness)抱负,就是诗人不忘提醒自己也应该努力做个让人民可以信赖和倚靠的“牧者”。这样,《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就不但仅有历史上的民族意义,也有经验上的个人意义,更有现实上的政治意义了。

“我的牧者”的确带给历时历世不少人具体的自信和安慰,这也是许多人喜爱《诗篇》第二十三篇的最大理由。当然,这个理由是充分的。诗人借用“列举”(catalogue)的笔法来描绘羊群一天的生活和旅程,从供应、引导、保护、安慰、疗理多重变奏中逐步扩展到牧者对羊群全面照管的主题上。在整首诗中,诗人一共十六次用“我”这个词去强调自己和牧者的交集,但牧者的人身代名词却出现了多重变奏。例如,在第一节中,诗人所宣布的是“耶和华”和“我”的关系;在第二和第三节中却变成了“他”与“我”;到了第四、五两节,就已经发展到“你”与“我”的亲密程度了。但在最后,在第六节却又回到了“耶和华”与“我”的原处。于是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迂回弧度,弧度的中心便是牧者(耶和华)和羊(人)的联结。因此,这篇诗便成了最能安慰人的作品。但正如前面所述,我们若因此就忽略诗人“意在言外”的民族认同、和“意犹未尽”的政治抱负的话,那就不能说是真正领略《诗篇》第二十三篇的精髓了。因为诗人无疑是以自己为立足点,藉此向前和向后各自延伸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向前,耶和华始终是以色列民族的牧者;立足点,耶和华是诗人个人的牧者;向后,作为以色列的君王,他也同样要学习成为全体人民的牧者。

前面说过,古代东方各国的统治者,都有视自己为百姓牧者的习惯,大卫当然不会例外。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更加认真,最出名的或者是管仲和他的《管子》了。在《管子?牧民》篇中,他极力为国家领导人设计了周详的纲略。

管仲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但要有经济实力,也要着重人民的道德修养。至于国家政令能否推行的关键则在于统治者的施政措施能否顺应民心,若能关顾百姓对于忧劳、贫贱、危难和灭绝等四个方面的切身处境,人民就会拥戴和顺从统治者;反之则会招至众叛亲离而招致灭亡。《牧民篇》的论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也是历代统治者为政之本。君王之职若是牧者,百姓就是羊群;道德若是种子,人民就是土地。毛泽东对此想必十分会意,所以他说过:“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162页。)

我们因为诵读大卫的诗而联想到国家之需要大牧,又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了解到他们的大牧者就是耶和华,这个发现,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和正在逐步完善中的国情不失是一种善意的启发。我曾想过,难道耶和华只作以色列和大卫一国一人的牧者吗?不也是万国万人的牧者吗?所以,我们相信耶和华必定也是中华民族的大牧和善牧;上帝必定同样在供应、带领、保护、医治上赐福中国;并且令中国领导者成为更出色的全民善牧。

所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个概念应该是没有国界的,这篇诗或这首歌也应该是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情来唱的。也即是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首歌即使已经被世人唱过亿遍万遍,依然还没有唱完,而《诗篇》第二十三篇的工作也远未停止。我们不妨检索一下近世有多少人为这篇诗作谱作曲,就知道世人对《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的感情有多厚多深。在我们较熟悉的人里面,就有怀丁咸(Whittingham)的《主是我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赫伯特(Herbert)的《慈爱神乃我牧者》;和倍克(Baker)的《慈爱的王乃我牧者》等等。由此可知,只要大地上还有羊群,就需要牧者;国家还有人民,就需要领袖,世上还有生灵,就不能没有上帝。即使一切都要过去,灵魂还是需要归宿的。所以,这篇诗也好,这首歌也罢,只要太阳还存,月亮还在,我们和我们儿女的儿女就会千秋万世、一路不停地吟唱下去,直到大牧人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在美国出版过一本由赖特(W.A.Kinght)撰写的,叫做《我们的叙利亚客人之歌》(The Song of Our Syrian Guest)灵修册子中,如实地介绍了中东的牧人与羊群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全程,其情形大抵上和《诗篇》第二十三篇所写的情况基本上并没有大出入,人们因此更有理由相信,这篇朴实玲珑小诗的作者,应该就是作过牧人的大卫了。果如是,大卫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的坚定信心,就足以作我们的楷模了。大卫的歌不但安慰和鼓舞过许多人,也帮助过不少人恢复力量和勇气。这其中,有一个人便是我自己。回顾自己一生中从未缺乏颠沛坎坷,也不缺乏死荫幽谷。然而,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所以,在坎坷中耶和华还是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正确的道路;虽然多次面对死荫的幽谷,我的救主耶稣基督却时常与我同在。他就是“我的牧者”,他保护我,安慰我,又陪伴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过死地和险境。因此,我也想过要用诗歌来记念和感谢“我的牧者”。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人生的旷野里漂泊了四十年之后,我得以活着回到母校“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承蒙母院暨五十年代的南京众校友的厚爱,为这只经历诸般风雨之后平安归来的老“羊”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感恩会,并颁送给我一幅意义深长的大中堂题字。写的是:

为洪光良校友随主脚踪风里雨里四十年(五七至九七)历程感恩“走 过 幽 谷 迎 向 光 明”金陵协和神学院暨五十年代南京校友一九九七年三月廿三日于母院

感谢母院师友接纳我的归来,在激情的场面中难免有人会流下感恩的眼泪。特别是看到“走过幽谷迎向光明”这几个字的时候,大家都不无感触地承认,这不但是在上帝引导下我一个人的经历,也可以说是母院前进路上的写照。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这句话,此时此刻就特别显得亲切。因为它已经不单单是三千年前一个以色列君王的诗句,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见证和现代体验了。

对我而言,如果我有大卫的才华,那么,《诗篇》第二十三篇的每一节,几乎都是我自己想说的话了。因为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这篇诗的确活现了我生活和生命的写照。不管别人如何理会,自己的经历却让我无法否认:当我孤单凄怜的时候,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第一节);当我穷乏饥饿的时候,耶和华是我的供应(第二节);当我迷途的时候,耶和华是我的道路(第三节);当我身心伤痛的时候,耶和华是我的安慰(第四节);当我卑微贫贱的时候,耶和华是我的福杯(第五节);当黄昏逼近的时候,我确信,耶和华是我的归宿(第六节)。

虽然,小羊如今已经变成老牛,灿烂的晨光已经渐渐变成如锦的晚霞,但自信此生仍有未尽和当走的路。所以,天宅虽美、天筵虽丰、天堂虽圣洁、天父虽慈爱;但是,在牧者交付我的使命未完成的时候,地上的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庆幸的是牧者的杖和竿依然与我同在,诗人说:“他们行走,力上加力,直到各人在锡安朝见上帝。”(诗84:7)而中的“他们”,有一个人肯定就是我。

时常忍受着遍体鳞伤,十字架的路很苦很长;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牧者必关爱自己的羊。

躺卧在石矿场上梦想绿草芬芳,喝着马桶里的水渴望着清溪旁。「缺乏」常常是我的「不缺乏」,但「缺乏」从未曾令小羊心慌;

身心灵屡次直面凶残,生机却永远战胜死亡。依赖牧竿牧杖的安慰,走出了幽谷迎向晨光!

孤儿寡母啊谁曾顾怜?悬崖峭壁啊下临深渊。血癌绝症啊恩膏膏我,救我离开啊临终病房。

周遭的试探啊何竟猖狂?灵魂的杀手是无形虎狼。我主为我摆设丰筵美食?恰似宾主同乐举爵飞觞。

有牧者的羊何必惊惶!苦杯将变成福杯芳香。围护我的是恩惠慈爱,弭仇消恨啊和睦平康。

我的牧者乃是万王之王,上帝的殿无限圣洁辉煌。日升月恒啊,回到你的家里,从卑微的教会到荣耀的天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和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