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女性的开示为什么不重视女性

《善生经》主要有两个译本,关於夫妻相处部份,分别如下所述。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注: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复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若以现代话简述其观念,是相互依存,相互供养;和言悦色,以礼相待;衣食起居,彼此敬重。如此必能和谐相处,共同增益。

}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少女名叫宝女,特到佛陀之处,请问如何修养品格及说话时的态度,怎样才能使言辞清净。佛告宝女,有以下所列诸法,可以使少女言辞清净,气质改变,态度优美一切如意,常生快乐:
1. 羞惭:一个女孩子,要常常有羞得脸红,惭愧惶悚的样子,才不会为人所厌恶。
2. 造德:一个女孩子,不可生缺德心,做缺德的事;凡是所言所行,一切造作,都要表现出一种女性柔美之德性。
3. 常怀耻愧: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切实的觉悟,自知廉耻,颜面上要有惭愧的神色,而心里觉得不好意思。
4. 等修于善:一个女孩子,在平时对身、口、意三业,要同时等修一切善法。
5. 不为劣恶:一个女孩子,不可作出卑劣而使人觉得厌恶的事情来。
6. 不索讥谤:一个女孩子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在人面前,在人背后,都要端庄,不可有招人讥评或诽谤之事。
7. 不为卒暴:一个女孩子,要养成忍辱的德性,千万不可因些许小事,或遇不解的困惑,而寻短见,心存暴卒,都是不可以的。
8. 教化诸天:一个女孩子,平常要学习许多美妙的言词,或布施济世的道理,常常讲给人听,要以天使自居,使人听了你的话,或是一则动听的故事,人人都有快乐和光明优美的感觉,因受感化,死后生天。
9. 不兴恐惧:一个女孩子,不要像个罗刹女,颜面上虽然美丽,而心中毒恶不堪,随时制造恐惧的情绪,那是要不得的。
10. 烧诸恶趣:一个女孩子,千万不可做出贪瞋痴,杀盗淫的恶事来,要常修戒定慧,有了智慧的光明,也就可把三恶道的种子烧焦而不生长了。
11. 开演善归:一个女孩子,平素所作所为,都要以求最善良的归宿为原则,不可轻浮放荡不羁而妨害自己美满的幸福。
12. 贤圣所命:一个女孩子,要时常有希圣齐贤的观念,要常行圣道,自以为贤圣所命,做一个光明的使者。
13. 恭奉明智:一个女孩子,要时常有恭谨的态度,要奉行一切善业,要有光明的智觉。
14. 其内清净:一个女孩子,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外表上要天真活泼,在内心要常乐我净。
15. 善修于外:一个女孩子,于外表方面,要时刻注意修持,不良的现象,都要修掉;有了真善美的表现,使人见之而生欢喜。
16. 而爱言教:一个女孩子,无论在家或外出,都要保持一种谦恭和气的美德,随时接受他人的善言指教。
17. 分别言辞:一个女孩子,要时刻保持智觉,不可糊里糊涂,无论听什么人说话,都要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分别其言辞,千万不可受到花言巧语之徒所欺骗。
18. 言无误说:一个女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向人说话,千万不可误说,以免害己误人。
19. 口演柔软:一个女孩子,无论对什么人说话,都要以和雅音,出柔美语,不可粗声大气,说话似鸣锣,则不美矣!
20. 言语殊特:一个女孩子,要有高尚的风度,优美的气质,一般俗言俚语,野鄙之辞,不可挂在口上,凡是出言必善必美,使人听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为妙。
21. 口畅香洁:一个女孩子,说话要流畅,出言尽美尽善,使人听起来,有一种口齿芳香,纯朴圣洁的感受才好。
22. 而随教命:一个女孩子,无论在家庭、在学校,或在亲戚朋友之处,对于长辈有所教导,或命令作事,要随而不抗,喜而乐从才对。
23. 无有欺诈:一个女孩子,随时随处,要品行端正,不可养成欺骗诈取的不良恶习。
24. 无所热恼:一个女孩子,无论在任何地方,不可乱交,更不可随便与异性为友,不堕情欲之中,保持清凉,不生热恼。
25. 造业可爱:一个女孩子,所作所为,一切行为,都要使人不生厌恶,身、口、意三业为善,都要使人有一种清凉爱乐的感觉才好。
26. 内无有失:一个女孩子,无论在任何地方,内心上都要时刻光明觉照,起心动念,不可误失。
27. 外亦无误:一个女孩子,只要随时保持心念没有任何过失,而表现于外的,或在行为方面,也就不会误事了。
28. 不为罪业:一个女孩子,无论在何处,只要心地纯良洁白,内外无失,即不会造出任何的罪业。
29. 造众福地:一个女孩子,要有慈悲的心肠,要好好的读书,成就学业,或作善良的职业,所想所为,都是为了社会群众,福利人群。
30.乐于佛道: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乐于诸佛圣教,自觉觉人,自利利人,上求下化,而行菩萨之道。
31. 传语至诚:一个女孩子,要特别注意,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就是替人传话,也要至诚,不可不实。
32. 言辄获利:一个女孩子,凡是说话,言语之间不可伤人害己,凡所言语,动辄获益,不可不利才好。-----------------------------------..

}

大乘佛教将贪欲转为道用的公案

摘自《前行广释·第七十六节课》 索达吉堪布开示


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原因也在这里。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当然,这种现象,小乘行者肯定无法接受,但在具大乘境界的人面前,则完全可以理解。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某些教义,尤其是接受明妃的行为,非常不合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1]

  可见,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善巧方便经》[2]的几则公案。假如说贪欲永远不能转为道用,那汉传佛教中很久以前就翻译出来的这些经典,其中的公案又该如何解释?因此,大家不要随便排斥藏传佛教。

《观佛三昧海经》云:尔时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胜诸世间一切人类。此女见已身心欢喜,为化年少五体投地,敬礼年少白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福力自在众宝庄严我,今以身及与奴婢,奉上丈夫可备洒扫。若能顾纳随我所愿,一切供给无所爱惜。”作是语已化人坐床。未及食顷,女前亲近白言:“丈夫愿遂我意。”化人不违,随己所欲即附近已,一日一夜心不疲厌。至二日时爱心渐息,至三日时白言:“丈夫可起饮食。”化人即起缠绵不已。女生厌悔白言:“丈夫异人乃尔?”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与女通,经十二日尔乃休息。”女闻此语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体苦痛如被杵捣。至四日时如被车轹;至五日时如铁丸入体;至六日时,支节悉痛如箭入心。女作念言:“我闻人说迦毘罗城净饭王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愍诸盲冥救济苦人,恒在此城常行福庆,放金色光济一切人,今日何故不来救我?”作是念已懊恼自责:“我从今日乃至寿终终不贪色,宁与虎狼师子恶兽同处一穴,不贪色欲受此苦恼。”作是语已复起饭食,行坐共俱无奈之何。化人亦嗔:“咄弊恶女废我事业,我今共汝合体一处不如早死,父母宗亲若来觅我于何自藏,我宁经死不堪受耻。”女言:“弊物我不用,尔欲死随意。”是时化人取刀刺颈血流滂沱,涂污女身萎沱在地,女不能胜亦不得免。死经二日青瘀臭黑,三日膖胀四日烂溃,大小便利及诸恶虫,迸血诸脓涂漫女身,女极恶厌而不得离。至五日时皮肉渐烂,至六日时肉落都尽,至七日时唯有臭骨,如胶如漆粘着女身。女发誓愿:“若诸天神及与仙人,净饭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宝以用给施。”作是念时,佛将阿难难陀,帝释在前擎宝香炉烧无价香,梵王在后擎大宝盖,无量诸天鼓天妓乐。佛放常光明耀天地,一切大众皆见。如来诣此女楼,时女见佛心怀惭愧藏骨无处,取诸白[迭*毛]无量众香,缠裹臭骨臭势如故不可覆藏。女见世尊为佛作礼,以惭愧故身映骨上,臭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极惭愧流泪而言:“如来功德慈悲无量,若能令我离此苦者,愿为弟子心终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现。女大欢喜为佛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为咒愿梵音流畅,女闻咒愿心大欢喜,应时即得须陀洹道。

  [2] 《善巧方便经》:《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之略名,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对女性的开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