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本立方配资公司真假配资是否有优势


         9月30日是关闭伞形信托第三方接入系统的大限,在清理的推进过程中,券商与信托公司之间、二者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不断出现。


         从券商来看,由于各自确定的清理时间和清理标准不尽相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摩擦也在不断增多,而这也必然会涉及相应客户,就是否违约产生争议。


一家接入规模近300亿的券商拟在9月底将伞形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全部清理。类似采用“一刀切”的还有

,中融信托的抗议也将双方的矛盾摆到了桌面上。


就明确列出了厦门国际信托5只特定信托产品的清理要求,从9月16日起禁止买入并取消接入权限。



、西南、华泰、国信等券商纷纷跟进。自8月证监会对场外配资出重拳至今,从限制交易到要求存量全部清理,各家证券公司已将清理配资外接系统作为阶段性关键任务。


         据了解,近日曾有某大型券商因迟迟不愿清理场外配资,而后遭地方证监局约谈。今日,证监会还对华泰、海通、广发、方正这4家对外部接入的恒生HOMS系统、铭创系统等第三方交易终端软件未进行有效管理的券商进行处罚。


         目前对伞形信托接入系统的清理要复杂一些,首先是各家券商推进时间不一,其次是对于单一信托是否需要清理理解不一致。


         从华泰对中融国际信托的通知看,中融接入华泰系统的信托规模比较大,规模约133亿元,准备终止数据系统接入的时间是9月30日。


         记者获得的国信证券通知函显示,国信将对厦门国际信托的特定信托产品禁止买入并取消数据系统接入权限,时点是9月16日起。


         华北一家大型券商,接入的信托产品规模很大,据了解大约有300亿元。该券商内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争取在9月底之前清理完毕,“不希望被监管层盯上。”该人士称。


         总体而言,清理整顿外接系统原则上应于9月30日前完成,个别存量较大比如超过300亿的券商要求不得晚于10月底前完成。


         但这与地方证监局的监管力度有关,山东、深圳等地执行较为严格,个别地区的券商表示尚未确定清理时点,仍在观望其他同行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家券商按照监管要求对场外配资情况进行了自查,但清理范围和力度并不一致,关于“单一信托产品是否也在清理范围”的理解存在差异。


         上述华北大型券商决定“全面清理”,包括伞形信托和单一信托产品,因其规模达到300亿左右而不得不谨慎执行。


         同样采用“一刀切”的是华泰证券,其给中融信托的口头通知并未说明清理的具体信托计划名称,可见全面清理的力度较大。


         类似的还有华南某上市券商,不管是伞形、还是单一信托都全部清掉,该券商表示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比较大。


         不同的是,部分券商只排除伞形信托,给单一信托留了一线生机。国信证券就在自查基础上,挑出了涉嫌违反监管规定的特定信托产品名称,列出的厦门国际信托这5只产品都是集合信托产品(下附全文)。


         针对配资清理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最大的变量就是存量配资的清理情况,而各家券商清理进度和力度都不一样,市场影响不好判断。配资清理完会形成市场底,还是市场能消化配资清理压力,暂不明朗(券.商.中.国. 证.券.时.报 杨.庆.婉.)


证券等已陆续向信托公司发函。日前,则有包括国信证券、上海证券在内的券商致函信托。还有部分券商向信托方发出口头通知,表示可能很快也将有类似举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券商与信托此前签订了证券经纪服务协议,信托方与投资者亦有签订信托合同,提前清理场外配资,必将引发投资者与券商及信托的大量纠纷。
         大型券商与信托业龙头中融信托日前的“隔空交战”,即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双方日后纠纷的“提前演练”。
         由于接到华泰证券部分营业部的电话通知,将于2015年9月30日起终止向中融信托提供任何外接系统的数据服务。中融信托日前正式向华泰证券发出沟通函,表示为避免终止外接系统数据服务引发的大量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希望双方领导能就此进行面谈。但华泰证券方回应态度强硬,重申将严格清理整顿外部接入的各类系统,只留下合规部门认可的接入系统。
       据记者了解,此番清理场外配资并未对信托产品类型加以区分,凡是被券商认定是使用了外部信息接入软件、存在非实名账户和配资情形的,全部纳入清理范围。而券商核查账户是否合法的关键点包括,是否外部接入Homs等分仓系统、信托客户实名制、配资比例等。
         “我司有两三个阳光私募产品也被合作券商纳入清理范围。”南方某信托公司证券投资部门负责人坦承,所幸受到波及的阳光私募产品不多,不然信托方承受的压力将更大。
         上述人士称,由于产品必须提前终止,信托公司至多可以做到免掉客户的管理费。而按照此前签订的协议,出现提前终止情况时,劣后客户必须向优先资金赔付一个月罚息。“配资客户在这个点位被强制清仓,还要向银行缴纳一个月罚息,不满情绪非常大。”(信.托.百.佬.汇.杨.卓.卿)

昨日再现暴力抄底的翘尾行情,临近A股收盘前10分钟资金流入力度突然加大,资金流向图形也变得非常陡峭,暴力抄底特征十分明显。截至10日A股收盘,沪股通录得净流入31.71亿元。这是继9日出现净流出约28亿后,9月10日沪股通又转为净流入。
         从日线看,出现这种交投十分低迷、量能极端萎缩现象,往往是市场情绪落入底谷时,而这也往往质化着一个新的起点。例如,昨日沪市全日成交2528亿,不仅低于周二极端地量2639亿,还低于2015年2月25日沪市创下的2651亿单日地量。从日K线图看,今年“2.25”地量恰恰是这波波澜壮阔的牛市中继点,沪指从3215点攀升到5178点。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沪指的点位恰好处于今年2.25地量附近,极端地量的模式也十分接近。可以说是,股指从3200点到5178点再回到3200点,已经完成了一个两千点的大轮回。
         本周是沪指创下2850点新低后的第三周,全周上涨1.27%,振幅达7.77%,操作难度很大,但本周K线收阳意义重大,它毕竟终止了A股周线三连阴的局面。
         从年线看,目前年内指数涨幅仍为负的有:上证综指-1.07%、深证成指-5.0%、沪深300-5.28%、上证50-14.96%;年内指数涨幅为正的有:创业板指上涨40%、中小板指涨29.9%、 涨21.99%。到底是主板 ,还是中小创补跌,抑或相向而行,仍须观察。
         A股出现如此诡谲的走势原因复杂,清理配资无疑首当其冲。近日监管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对场外违法违规配资的清理整顿工作设定最后时间表。通知要求,清理整顿工作原则上应于9月30日前完成;对于个别存量较大的公司,不得晚于10月底前完成。监管要求券商于9月1日起每日报送清理进展情况,短期内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压力。机构投资者目前仓位很轻、 金正准备入市,只有清理干净违规资金,合格的长线投资者才敢入市。
         极端缩量凸显空头“武功”被废。这几日开盘,集合竞价的时候既没有看到买盘力量,也没有看到卖盘的力量。原来周一晚间,上交所发公告宣布加强50ETF期权持仓限额管理,要求自2015年9月8日起,将单日买入开仓限额调整为单日开仓限额,对投资者单日买入开仓与卖出开仓实施合并限额管理。此举意味着机构彻底失去了可供利用的风险对冲工具,彻底与散户投资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以肯定,中金所、上交所仓位管制行为同样抑制了短线投机行为,沪深两市个股暴涨、暴跌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市场波动率大幅下降。可是,随着股指 交易规则的大幅修改,期指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由于不担心空头肆虐,人气板块换手相对稳定,筑底行情有望伴随着缩量调整而展开。(证.券.时.报.网.)

,股吧)、华宝证券等多家券商日前对信托公司发出清理账户的告知函之后,据新浪财经获悉,国泰君安近期也已通知中国对外经济贸 托公司(下称“外贸信托”),要求重新签署《客户自备客户端准入协议》(下称“协议”),若今年9月16日未能完成上述协议的签署,将于16日起终止向信托方提供任何外接系统的数据服务。
         外贸信托在与国泰君安沟通函中提及,由于他们有多个计划正在使用该数据服务,信托规模较大,涉及投资者众多,国泰君安单方面停止相关服务会引发多方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值得说明的是,因为券商与信托方签订了证券经纪服务协议,而信托方与投资者也签订了信托合同,这种提前清理账户的行为则会引起投资者、券商、信托三方的纠纷。
,股吧)就与中融信托“隔空交战”,后者发函表示“由于接到华泰证券部分营业部的电话通知,将于2015年9月30日起终止向中融信托提供任何外接系统的数据服务。中融信托日前正式向华泰证券发出沟通函,但华泰证券态度强硬,重申将严格清理整顿外部接入的各类系统,只留下合规部门认可的接入系统。”
         同样外贸信托也在沟通函中提出,根据双方签订的证券经纪服务协议,国泰君安有义务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如因其单方面暂停服务导致的损失要求由国泰君安承担;如果双方未能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希望国泰君安能于16日前提供书面通知,包括停止服务步骤,停止服务给投资人、相关当事方造成损失处置方案等;而一旦国泰君安擅自单方面停止协议,他们则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顶层设计,周一市场高开低走大幅收跌,沪指盘中跌幅一度接近5%,虽然尾盘银行保险等权重股拉升护盘,沪指跌幅收窄,上证50指数收涨超1%,但仍无法掩盖市场的悲观情绪,市场做多量能和信心较弱。国投中谷期货的吴鹏则认为,目前市场最大的利空是所有券商对于最后一批配资盘的清理。成交量不足加上配资盘清理的利空消息,这次反弹或已经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资咨询管理暂行条例》关于证券投资 咨询的监管规定和银监会《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银监发[2009]11 号)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均禁止投资顾问代为实施投资决策。对信托产品聘请投资顾问的规定,均禁止投资顾问拥有下单权。
         此外,对于部分信托给证券公司发函,声称如果清理将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一说,文件表示,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三)项之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无效,个别客户依据《合同法》要求证券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缺乏合法依据。
         "综上,违法出借证券账户的机构和个人应当主动、及时清理整顿;证券公司应严格落实证券账户实名制要求,不得通过外部接入信息系统(含网上证券交易接口)为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违法证券业务活动提供便利。《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对违法从事证券活动的行为,证监会将依法查处;涉嫌犯罪 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监管层再文件中这样表示,
         而针对第 5、6 个问题,监管层强调,目前的清理并不是简单地将涉嫌参与违法证券业务活动的账户进行销户或断开外部接入信息系统。实际上是在前期证券公司自查、证监局核实的基础上,将符合《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 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列明的违法业务活动特征的账户予以规范。清理中,如涉及停牌股票的,可通过技术风控措施限制其新增资金或买入其他股票,并在停牌股票复牌后十个交易日内予以 清理;如涉及混用同一外部接入系统或线路的,可通过技术风控 措施予以标识和控制,限制应予清理的信托(资管)产品。
         "按照‘摸清底数、突出重点、疏堵结合、稳妥处理‘的基本原则有序规范场外配资活动,以规范账户实名制和违法证券活动为重点,以加强对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为切入点,稳 妥开展相关工作。"文件称。
         "经过一段的清理,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薄弱的情况有了明显进展,原有的‘重业务、轻管控‘、 ‘重技术安全、轻合规风险‘、‘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测和检查‘的现象得到一定改观。"文件强调,各证券公司应当继续按照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和统一布署,如期完成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证券账户的清理工作。
         按照《证 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以及证券账户管理规则,证券公司在为客户开立证券账户时,对客户申报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保证同一客户开立的资金账户和 证券账户的姓名或者名称一致。证券公司不得将客户的资金账户、证券账户提供给他人使用。对通过外部接入信息系统买卖证 券情形,证券公司应当严格审查客户身份的真实性、交易账户及交易操作的合规性,防范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借用本公司证券交易 通道违法从事交易活动。(.第.一.财.经.日.报)

题材股异常明显,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创业板指泡沫破裂后,各大题材股一地鸡毛的残局。如前期涨幅巨大、业绩暗淡的 、体育、教育概念继续暴跌6%以上, 星通(002151)、际华集团(601718)、洪涛股份(002325)连续跌停板等;此外,未跌透、杀跌趋势形成类个股更是持续暴挫,如合康变频(300048)、新能泰山(000720)继续跌停板,云南铜业(000878)、威创股份(002308)连续6个跌停,锦富新材(300128)更是从35跌到11元直接暴跌66%,空头杀跌可谓极端凶猛。因此,在配资盘出逃题材股下,对反抽无量、筹码松动、业绩惨淡、跌势形成与未跌透类个股,我们广州万隆(")认为,不应留有幻想坚决斩仓出局。 
         题材板块持续血腥杀跌,确实说明当前的最大风险并不是配资盘,而是创业板指泡沫的加速破裂。我们广州万隆认为,本轮股灾式的暴跌,看似是由场外配资盘爆仓所引爆,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创业板估值史无前例的泡沫所诱发。好股道显示,创业板在4000点时动态市盈率一度超150倍,远超过中外股市牛市时峰值,且指数4个月翻一倍的涨幅也历史罕见。如此巨大的泡沫一旦被捅破,市场自然无视管理层的众多救市利好,在3个月内出现多达16次的千股跌停,而场外配资盘清理只不过是加速了题材股泡沫破裂的速度。 
         因此在创业板估值仍巨大、残余配资盘将清理出局下,空头短期内对题材股或还有一波砸盘大动作。特别是不符合 、股价仍虚高的题材股,被空头持续杀跌可能性更大,我们更应逢反弹不留幻想的斩仓出局,如以下四类高危险性个股。 
         1,趋势力量是强大的,那些下跌趋势形成类个股将会在弱势中杀跌不断,此类股逢反抽我们就应逃命;2,由于创业板指泡沫加速破裂,那些近年来涨幅超8倍个股,只要不符合高成长就应逢反弹出局;3,前期涨幅巨大、股灾停牌又躲过一劫的个股,只要一打开跌停我们可出局,此类股后市补跌风险是极强的;4,所谓跌时重质,在当前跌势下那些质地差、仅靠讲故事类个股,往往腰斩后还有腰斩,我们应最先出局

         摘要:今天盘后,人社部宣布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李超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免去庄心一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免去李超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今天盘后,人社部宣布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李超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免去庄心一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免去李超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李超系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除了长期在银行工作,也有证券系统的从业经历。其曾在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历任中国建设银行办公室副处级秘书;中国建设银行人事部机关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干部管理处处长;中国建设银行办公室秘书一处处长、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此外,李超还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并且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
         2008年12月李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1年9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党委书记,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李超在外管局期间曾主管综合司(政策法规司)、资本项目管理司两个部门,在负责打击热钱方面颇有建树。资本项目管理司的职能主要包括:负责依法监督检查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依法实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并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完善管理工作;规范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
         2011年,“热钱”一度成为经济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热钱是否大规模流入中国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当年9月,李超表示,虽然外汇资金净流入压力比较大,但并未发现热钱大规模流入迹象。他将外汇资金净流入分为三类,一是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合法合规;二是没有真实贸易投资背景,以短期套利为动机即热钱,但目前从监管上没有发现热钱大规模流入迹象;三是两者兼具,这加大了外汇资金流入和实体经济背离,容易引发金融领域潜在风险,给宏观造成麻烦。
         李超同时表示,外管局将加大打击热钱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规范银行结售汇管理、抑制异常资金流入提高套利成本、运用检测分析检查手段加大对违规主体的处罚。
         当年10月,李超还在央行[微博]主管的《中国金融》撰文称,外管局将把抑制套利资金流入作为减少顺差的着力点,同时,强化对外汇资金的真实性审核,把好抑制热钱流入的闸门,将充分发挥外汇检查和处罚手段的作用,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行为,压缩套利空间。
         在本轮A股行情中,有消息称,一些外资对冲基金通过贸易公司等途径进入A股市场进行套利交易,证监会也进行了多方查证。业内人士分析,从这个角度看,李超的任命跟救市不无关系,李超拥有丰富的外汇、资本项目管理经验。
         有投资者表示,李超火线就任,至少在心理层面对提振市场的信心。更有股民调侃直指,如果能直接换了主席,那效果肯定更“可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地区多名信托公司和基金子公司人士处证实,券商对于账户背后涉嫌存在配资行为的单一结构化信托或资管计划,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清理方式。
         报道称,取而代之的是,将原有的第三方交易端口取消,并重新桥接券商自身的PB(主经纪商业务)端口进行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三方交易软件除具有程序化追保、平仓功能外,还能通过第三方系统进行策略交易,而券商的BP业务则发展相对较为迟缓,因此接口的变化也对部分客户带来影响。
        近期,监管层对于场外配资的清理进一步升级,关于信托伞形账户以及单一账户清理的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在证监会的高压之下,券商凌厉将清理矛头对准了信托公司高达4500亿的伞形信托接口,一度引发券商和信托的正面交锋。
         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中融信托9月10日向发沟通函称,华泰终止信托外接系统数据服务将致大量纠纷,希望双方领导面谈。据悉,中融涉及资金规模或高达1500亿元。而华泰证券回应称,将严格清理整顿外部接入的各类系统,只留下合规部门认可的接入系统。
         而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告称,截止9月11日,完成清理资金账户3255个,占全部涉嫌场外配资账户的60.85%;还有2094个账户尚未清理,持股市值约1876.27亿元。证监会表示,按照现有方式、节奏对剩余场外配资账户进行清理,对市场不会造成明显冲击。
         《第一财经日报》昨天的报道更是令多日来坊间流传的"最严清理方案"浮出水面。一财获得的来自监管层的文件显示,券商对外部信息技术系统的清理整顿已经不再仅限于场外配资,所有通过券商各类信息技术系统接入的非实名制账户均面临清理。这意味着,不仅是此前讨论的伞形信托,连单一结构化信托产品也将在此次清理范围之内。
         这份来自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的文件,回答了近期市场对清理场外配资带来的一些疑惑。并措辞严厉地提出,证券公司应严格落实证券账户实名制要求,不得通过外部接入信息系统(含网上证券交易接口)为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违法证券业务活动提供便利。(华尔街见闻 王懿君)

、分级基金、期权等已经暂停或者大幅减弱功能;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8月7日介绍,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协会近期分别组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召开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工作座谈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会上分别肯定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前期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所做的工作,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专业理性分析当前市场形势,继续把稳定市场、稳定人心作为当前首要工作。
         在证券公司座谈会上,张育军强调: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融资融券业务管理,防范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审慎控制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使之与自身资本实力、流动性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二是要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切实遏制非法证券活动。严格按照证监会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自查和清理规范工作,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应立即终止与其合作并向监管部门报告。三是要加强结构化偏股型资管产品的管理,降低杠杆风险。不得为场外配资和伞形信托提供资金和便利,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四是要加强程序化交易和客户管理,严禁利用程序化交易恶意做空。
         在基金公司座谈会上,张育军指出,一是要积极配合监管机构做好维护市场稳定的具体工作;二是继续认真做好赎回应对和流动性风险防范工作;三是抓好专户业务杠杆和配资风险的防控;四是抓好分级基金和创业板投资的风险防控工作。
配资业务的情况,邓舸介绍,近期,证监会在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期间,也关注到部分机构和个人借助信息系统开立虚拟期货账户、代理客户买卖期货,这些行为违反了现行期货市场有关开户管理、账户实名制、期货经纪业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督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强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一旦发现期货公司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证监会将依法查处。
改为T+1的情况,邓舸表示,8月3日,沪深交所分别对其《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完善。上述规则的修改,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完善融券业务交易规则,防止部分投资者利用融券业务变相进行日内回转交易,加大股票价格异常波动。上述规则修改完善后,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2015年08月08日 .证.券.日.报..侯.捷.宁.)

         张育军,现在时中国关注最高的人物之一,从有关他严斥大券商救市不力的内部讲话稿,再到晋升央行的小道消息近乎满天飞。
         张育军,作为2012年证监会大改革中被郭树清提拔起来的新派监管官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金融危机的看法是怎样的?研究这个话题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庆幸的是张育军的个人专著给我们留下了观察他、了解他的重要线索。出版不久的《金融危机与改革》,是张育军先生赴哈佛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系统与深入思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书中,他深入剖析了金融危机的形成与演进,梳理了美国等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与得失,提出了中国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关联性与系统性。……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必然影响交易对手、客户和其他类似机构的心理,往往由慢到快、由小到大迅速扩展。一旦牵涉具有广泛关联的大型金融机构,就会对原本脆弱的市场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恐慌心理相互强化,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放大市场风险,最终形成系统性、全面性危机。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和把握金融风险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当重要个体发生风险时尽早救助流动性,切断危机信息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渠道,避免系统性的金融恐惧引发全面风险。"
         "市场出清速度决定金融危机时长与复苏能力。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在应对政策和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只有决策迅速、行事果断、执行有力的政府及时采取破产重整、政府接管、 [/tag]等方式,真正做到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第一时间处理爆发风险的金融机构,才能避免风险"毒瘤"的持续恶化和扩散,赢得金融体系的复苏和新生。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及时推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直接注资接管"两房",推动金融机构收购贝尔斯登、美林证券,为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众多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提供支持。尽管部分举措广受争议,但这一系列政府行动及时利落地处置了问题机构,提振了市场信心,抑制了风险扩散,对于体系尽快摆脱危机泥潭、实现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观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反应迟缓,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保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了掩盖、拖延的态度,对于已经陷入瘫痪的金融机构,不断打"吊瓶"以防止其破产,没有及时彻底出清不良资产,出现了大量效率极为低下的"僵尸银行"及"僵尸企业",加剧了经济衰落,最终酿成"失落的20年"的苦果。"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大有可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但通过深化对金融危机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政府可以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与有效性。政府可以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做好应对危机的政策储备,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社会恐慌;果断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切断危机的关联及传染渠道,减弱危机强度;通过临时监管干预以及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拖延或转移危机,以争取时间和空间。次贷危机爆发后,作为研究美国大萧条的资深专家,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吸取大萧条中政府应对的经验教训,倡导积极货币政策,通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同时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等人创造性地规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危机救助方案,全面推动 ,取得了积极效果。大萧条期间,指数花了26年才回到危机前水平;次贷危机后,道琼斯指数仅用了5年就走出阴霾,并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政府的有效应对可以减小危机损害,使经济金融体系更快地应对危机冲击并恢复生机与活力。"
         尽管作者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分析颇为详尽与中肯,但鉴于他作为市场耕耘者和实践者的独特身份,书中有关应对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冲击、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等重大问题的梳理与思考,无疑更值得读者关注。

         ●金融领域的危机很多时候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调的产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大有可为。政府可以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做好应对危机的政策储备,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社会恐慌;果断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切断危机的关联及传染渠道,减弱危机强度;通过临时监管干预以及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拖延或转移危机,以争取时间和空间。
         ●在防范金融危机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当督促其优化公司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金融机构个体风险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都会产生一轮全新改革,最深刻的改革往往产生于最严重的危机之后。
         卡门·M·莱因哈特与肯尼斯·S·罗格夫两位学者在对800年间亚、非、欧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史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无论每次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但其实并"没什么不一样"。我在考察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中,也经常有同感。其中得出的一些观察结论,并非次贷危机独有。它们或隐或现于历史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金融危机背后,或许体现了金融危机的共性规律。
         第一,金融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周而复始地发生。观察西方经济发展史,经济周期必然伴随着不同程度与范围的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都发生于重大技术革命之后,承接了技术长周期推动的经济繁荣之后的必然收缩,体现了生产要素周期性变革的深层影响。政府交替与政策更迭带有周期性特征,公共政策很难超脱当时的经济情景和舆论民意,通常倾向于短期化,金融监管政策也经常在强化和放松之间周期性摇摆。如果更深刻地考察,金融危机根植于人类的本能缺陷。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恐惧、健忘、侥幸与群体性盲目,使经济金融活动无论涨跌永远都会过头,所谓的理性运行总是遥不可及。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总结说,金融危机无法避免,在一段持续的繁荣期后,人类本性总是会重蹈过度投机的覆辙。因此,不要幻想消灭危机,也不必害怕危机,最重要的是做好应对准备。
         第二,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与频率。资产泡沫是金融危机从不缺席的前奏。大萧条前,工业平均指数在年经历了为期10年的暴涨。次贷危机前,美国市场在年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周期。再拉远一点儿看,尽管郁金香泡沫投机癫狂的时间只有两三年,但从16世纪末郁金香泡沫的积累开始算起到1637年泡沫破灭,历时近40年。一个浅显的考察结论是,标的资产流动性越强,泡沫形成的速度越快,周期相对越短,反之则周期越长。货币、股票等流动性强的资产小周期通常为3-5年,大周期则在10年左右;、房地产等流动性也较强,小周期为5-10年,大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 与稀有商品流动性较弱,小周期为10-20年,大周期通常在30年左右。同时,泡沫的形成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货币供应量、利率政策密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大大加速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第三,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关联性与系统性。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始于不起眼的偶发事件,但任何危机都不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完全解释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涉及宏观政策、市场监管、行业风控、参与者行为心理等一系列因素。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的风险高度关联,而且传染极快。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必然影响交易对手、客户和其他类似机构的心理,往往由慢到快、由小到大迅速扩展。一旦牵涉具有广泛关联的大型金融机构,就会对原本脆弱的市场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恐慌心理相互强化,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放大市场风险,最终形成系统性、全面性危机。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和把握金融风险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当重要个体发生风险时尽早救助流动性,切断危机信息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播渠道,避免系统性的金融恐惧引发全面风险。
         第四,市场出清速度决定金融危机时长与复苏能力。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在应对政策和改革措施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只有决策迅速、行事果断、执行有力的政府及时采取破产重整、政府接管、 等方式,真正做到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第一时间处理爆发风险的金融机构,才能避免风险"毒瘤"的持续恶化和扩散,赢得金融体系的复苏和新生。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及时推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直接注资接管"两房",推动金融机构收购贝尔斯登、美林证券,为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众多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提供支持。尽管部分举措广受争议,但这一系列政府行动及时利落地处置了问题机构,提振了市场信心,抑制了风险扩散,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尽快摆脱危机泥潭、实现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观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反应迟缓,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保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了掩盖、拖延的态度,对于已经陷入瘫痪的金融机构,不断打"吊瓶"以防止其破产,没有及时彻底出清不良资产,出现了大量效率极为低下的"僵尸银行"及"僵尸企业",加剧了经济衰落,最终酿成"失落的20年"的苦果。
         第五,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大有可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但通过深化对金融危机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政府可以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预见性与有效性。政府可以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做好应对危机的政策储备,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社会恐慌;果断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切断危机的关联及传染渠道,减弱危机强度;通过临时监管干预以及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拖延或转移危机,以争取时间和空间。次贷危机爆发后,作为研究美国大萧条的资深专家,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吸取大萧条中政府应对的经验教训,倡导积极货币政策,通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同时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等人创造性地规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危机救助方案,全面推动 ,取得了积极效果。大萧条期间,道琼斯指数花了26年才回到危机前水平;次贷危机后,道琼斯指数仅用了5年就走出阴霾,并创下历史新高。这说明政府的有效应对可以减小危机损害,使经济金融体系更快地应对危机冲击并恢复生机与活力。
         第六,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都会产生一轮全新改革,最深刻的改革往往产生于最严重的危机之后。大萧条后,美国政府重拳出击,严厉整顿银行和证券业体系,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为美国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出台,被视为继大萧条时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颁布以来对美国金融业影响最深远的监管改革法案,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正。美国谚语说:"没有彻底坏掉之前,就不要修理。"危机产生的巨大损害与冲击,倒逼政府决策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民众避开政策立场分歧、意识形态纠缠、政治利益考量,从切肤之痛中形成推动改革的强烈意愿和共识,迅速推进平时举步维艰的改革。只有伤得越深,改革才能越坚决、越彻底。一旦危机平复,政府及社会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各方分歧牵制决策,改革阻力重新加大,社会矛盾及问题也会延迟解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危机是改革的最佳助推器,危机时期是推进改革转瞬即逝、不容错失的重要机遇期。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2013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四个半月的访问学习。结合个人长期兴趣与工作需要,拟定的研究主题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总结与反思"。访问学习为近距离考察、研究次贷危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把视野拓宽一些看,美国自1863年颁布《国民银行法》限制银行权力以来,在15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构建了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爆发后,一系列旨在严格管制银行业和规范股票市场的举措为直接融资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二战"前后30年的沉浮,有组织的期权和 市场创新活动的不断涌现,场外市场NASDAQ(纳斯达克)3的诞生(1971年)、佣金自由化改革(1975年)、资产证券化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成长等,都强化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导向,直接融资体系逐渐与美国经济发展相结合,帮助美国逐步树立并巩固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21世纪的前10年更是美国金融业经历光荣与梦想的年代。利率、通胀率和失业率长期徘徊在低位;对于中产阶级甚至穷人而言,拥有一栋宽敞的独栋房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股指创新高,华尔街从业者薪酬飞涨。虽然偶有泡沫在升级的另类声音,但也被"这次不一样"的欢呼声层层淹没。"阳光下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证券化",以金融为特征的虚拟经济日益膨胀。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狂欢的舞曲戛然而止,次贷危机爆发了。
         2007年2月,汇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按揭业务遭受巨额损失,减记108亿美元相关资产,次贷危机就此拉开序幕。随后华尔街的著名投行,如贝尔斯登、花旗、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瑞银等相继爆出巨额亏损,恐慌情绪弥漫市场。危机很快扩散到信用市场、股票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华尔街陷入了流动性紧缩的漩涡。大量资产因缺乏流动性而在价格的一路狂跌中被减记,一批华尔街金融巨擘陆续陷入破产保护或面临被收购的困境。截至2008年9月,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有3家或者消失或者"投奔他人"。危机持续发酵并席卷全球,使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感受到了严重冲击与阵痛,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围绕这轮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访问学习期间我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集中拜访了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证监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 者金融保护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与相关机构,实地调研了高盛、摩根大通、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标准普尔、穆迪等经历次贷危机考验的主要金融机构,前后调研了近60家机构,做了近80场访谈,取得了关于次贷危机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期间,我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演进历程、政府应对、争议问题、借鉴启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思考。眼前这本书正是在哈佛大学期间研究思考的一个初步成果。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次贷危机是如何发生的?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华尔街从业者、国际组织、民间力量等各方众说纷纭。争论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情绪的宣泄,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但任何单一因素显然都不足以解释次贷危机的成因。本书在全面梳理次贷危机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对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总结与归纳。首先是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住房政策等宏观政策失当的反思,除此之外还包括金融的过度自由化、金融机构的风控失误、监管的缺失、经济结构的整体失衡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在这一部分,本书特别选取在危机中遭遇巨大风险的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花旗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金融机构,设立专栏,通过个案解剖的方式整理分析了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与问题所在。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次贷危机汹涌来袭时,美国政府与监管部门是如何应对的?围绕这个基本问题,本书在第三章系统总结了包括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等在内的各个组织采取的危机应对举措,第六章对这些举措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七章专门梳理了次贷危机中美国监管部门在股票市场中的应对举措。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总结、分析危机应对举措的利弊得失,第五章把次贷危机与大萧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特别分析了两次危机时期美国政府应对举措的差别。第四章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视角出发,集中讨论了危机应对中12个方面的困惑,其中包括许多根本性的理念争议。这些问题都很难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简单抉择,最终的决策考验政府部门的监管智慧与艺术。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对中国来说,从次贷危机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次贷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了严重冲击,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措施,保证了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本书第八章总结分析了我国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冲击举措的利弊,对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家金融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九章借鉴美国应对2007年次贷危机的经验,着重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危机监测与 制、流动性救助机制、政府接管和 机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金融 者保护制度、衍生品监管框架、破产重整机制、货币市场基金监管体系,以及构建跨市场、跨行业的"超级监管者"10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相关机制建设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做好预防与应对金融危机准备的建设性意见。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巨大、教训深刻,在诸多方面值得借鉴和反思,本书相关章节从不同角度分别做了阐述。在本书的终章,针对政府、企业与家庭,我提出了一些此次金融危机中至关重要的经验启示,共计3个部分40条。这些结论非常直接,也必然非常主观,仅供读者参考、讨论。概括起来看,我觉得有5个方面的启示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宏观政策要注重审慎平衡。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领域,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住房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失调是引发危机的首要原因。2000年以来,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政府减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因素,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巨额的财政赤字加上全球贸易失衡,给美国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增添了动力。美联储于2000年开始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货币供给长期保持宽松状态。与此同时,"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标准不断放松,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低利率、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不断放宽的放贷标准,促使投机者和低收入者大量贷款购买,推动房地产泡沫持续增长,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泡沫破裂导致房价下跌,直接引发次贷危机。这充分说明,金融领域的危机很多时候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调的产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
         二是虚拟经济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是,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泡沫化。非审慎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等各领域层出不穷的 工具,推动了虚拟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营造出了一片虚假繁荣,最终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本次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作为调整经济模式、重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针。这些充分说明,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基础,适度的虚拟经济能在资金融通、信息传递、市场定价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相反,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就会形成资产泡沫,引发资源错配,造成经济体系相对价格关系混乱,加速实体产业空心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本基础,虚拟经济应该把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审视贝尔斯登、、、"两房"等在次贷危机中遭遇重大风险的机构,首要问题都在于公司风险管理失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杠杆倍数大幅提升,投资银行经营杠杆由以前的10多倍快速飙升至危机前的三四十倍,风险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流动性风险集中,部分机构严重依赖回购和商业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金融机构的相关风险过于集中,持有大量与住房风险高度相关的金融产品;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薪酬的短期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借鉴次贷危机的教训,在防范金融危机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宏观审慎,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当督促其优化公司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金融机构个体风险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创新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场外复杂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监管空白,对投资银行和住房信贷机构公司治理建设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也严重滞后,形成了明显的"监管失灵"。金融监管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未能充分评估和化解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风险,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持续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不断地对现有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制度造成冲击。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打破了旧的金融秩序和格局,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需要新的规则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始终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使金融监管紧紧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缺位。金融监管与市场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监管-创新-再监管",最终才能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
         五是政府在危机应对中要坚决果断、前后一致。在应对次贷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及时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一,美国货币当局创新性地创造和使用了多种金融工具,并且确立了其超级监管者的角色。第二,美国政府在货币、财政、税收、住房、资本市场等各相关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相互配合支撑,发挥了政策上的综合协同作用。第三,国际社会紧密合作,在共同应对危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修复和经济复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危机发生前,美国政府对信贷泡沫、房地产泡沫、经济结构失衡等较为明显的预警信息认识不足,延误了最佳的应对时机。在主要金融机构倒闭时,美国政府先救助了贝尔斯登与"两房",后又救助了美国国际集团,却任由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雷曼兄弟倒闭,政策的前后矛盾导致市场预期混乱。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正反两方面的应对经验表明,在重 风险面前,政府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并及时应对,同时应当保持政策的横向协调性与纵向一致性。这不仅是政策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也是管理市场预期的重要手段。

活动的不断深化,金融危机爆发的频次显著增多,超过此前300年的总和。最近30年,从拉丁美洲到东南亚,从欧洲到北美洲,金融危机如不散的幽魂四处游荡:20世纪80年代把拉美国家拖入了持续10余年的经济困境,90年代开始迫使日本经历了"失落的20年",世纪之交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汇市造成严重创伤,2007年在美尔街掀起了最终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回顾人类探索发展金融业的漫长历程,金融危机始终如影随形。如果说世界是一部金融史,那么毋庸置疑,它一定也是一部金融危机史。
         人类的局限性在于,漫长的金融史见证了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的残酷洗礼,却始终无法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马克思指出,经济运行存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轮回变化。西方经济学中无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还是熊彼特的综合性周期理论,都试图揭示经济发展在扩展与紧缩中周期性更迭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金融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资产价格上升,投机行为开始盛行。当社会中的投机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开始出现泡沫。泡沫持续膨胀,经济和金融中的总供给大大超出总需求,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且难以持续。人们由乐观狂热转向犹豫怀疑,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会引发市场信心的坍塌。随后,恐慌情绪四处传染、蔓延,资产价格在竞相抛售中一轮又一轮地下降,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甚至枯竭。人们陷入绝望,情况进一步恶化:大量企业破产,银行遭遇挤兑,股市大幅下挫,甚至连整个金融系统都开始瘫痪。这正是在经济大潮的周期性涨跌中金融危机形成和爆发的典型图景。
         在周而复始的金融危机中,尽管每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演变历程各不相同,但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总结次贷危机教训时引用马克·吐温的名句所指出的:"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危机故事的开始,总是充满了逐步生长的大众性癫狂。、公司股票、 、运河、铁路、矿产、债券、货币,甚至郁金香和 等都曾经成为投机标的,被人们热情追捧。危机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升,投机盛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债务杠杆提升,政府自律性放松,市场脆弱性不断增强。无论故事一开始讲得多么美妙动人,结局总是冷酷无情的。郁金香泡沫破灭后,一些品种的郁金香甚至跌到最高价位的0.005%,千百万人倾家荡产;大萧条时期,仅在年,美国25000家银行中就有11000家破产,约900万储蓄账户消失;在拉美金融危机中,阿根廷1989年的通胀率达到3079.8%,1990年达到2314%,民众辛苦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对于所有的金融从业者来说,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就是,要通过深入研究金融危机,把握危机演变的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都能采取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与痛苦。金融危机云诡波谲,卷起惊涛骇浪,把正常时期掩藏在静水潜流中的矛盾逼出水面,在短期内集中展示出来,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精彩。这恰恰给金融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标本和绝佳的切片,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金羊毛工作坊编)

过度投机;8月28日四部委发文鼓励上市公司 回购股份;
         9月初,li*总理多次表态中国经济发展良好,经济增长无忧;周小川也明确指出,中国股市调整已大致到位;证监会拟引入熔断机制、三部委发布股息 个税红包等多项重磅利好。
大戏。因为培育一个有号召力、有故事、够分量的热点,和"救市"方子是绝配。其逻辑在于:在结构性降杠杆及IPO暂缓的背景下,未来资本市场必将迎来一轮资本运作大年。现在的好消息是,上周日国企改革意见已经正式出台,后续配套细节应该会逐步发布;坏消息便是,本周国企改革概念因利好见尽而出现调整。该怎样决策?现在是最考验投资智慧的时候了。 (.证.券.时.报.网.刘.少.叙.)

和涨跌幅制度,监管层从没有在意,而倒是熔断机制让监管层重视起来,市场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既然有了10%涨跌停制度,为何还要推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涨跌问题,该涨还是涨,该跌还是跌,所以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在股灾发生过程中,因为涨跌停制度而致使流动性不足,关键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实施了近20年的交易制度,被监管层认为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制度?还是根本就是没有比这一制度更优越的制度?
         现在,监管层基本清理完了场外配资,但工作重点接着转向了对 市场的监管上,似乎认为现在的股市已经安然无恙了,但事实上,股市眼下的情况更加令人不安,监管层似乎有些主次不分了。
         从全球股市来看,唯一有希望走出牛市的就属中国A股了,因为基本面要比其它国家都要好,但事实上,盘面并没有理会这些因素,主要原因就是监管严厉,给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心理反应。尽管证监会就此做出了澄清,但市场却并不这么认为。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想把股市搞成没有一点问题,那么代价是相当大的,可能要以更大的股灾来换取。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元素就是不把人逼到绝路上,这种以和为贵的文化存在了几千年,事实证明也是对的,但严厉的监管可能给人以绝望的感觉,私募是这个市场最活跃的,对私募监管过于严厉就非常容易导致负面看法,他们甚至可能联手与监管层为敌,而这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3080一带是非常关键的位置,按照波浪理论,熊市将被4浪所包容,4浪就处于3080一带,向上突破,意味着大盘将恢复牛市,或者反弹,而向下则意味着看法完全变了个样,可能将会到达1000点。这一技术观点存在两种:
         按照牛市观点:本届政府开启了“经济第二季”,这是li*总理刚刚上任时说过的一句话,那么经过了一年的牛市后,现在处于牛市中的第二浪调整,这一调整浪要么就是现在的位置不再向下,要么就是回到本轮涨幅的75%或者更低位置。
         按照熊市观点:上证月线经过了三个上涨波,年完成了第3个上涨波达到了5浪波峰,然后经过7年的调整后,才有了本轮的b浪反弹,那么,照此逻辑推演下去,现在是c3浪了,其最少目标位是2250点,即c1浪()的1.618倍,按照2倍计算,则是1570点。
         不敢想下去了,这是非常可怕的走法,估计外资们就是按照熊市逻辑进行做空A股的。真若如此,那么,套在市场里的资金就是所有的机构了,散户那点资金根本用不着上层担忧了,要知道这些机构的资金包括了太多,不仅是产业资本,还有各种套利和投机的机构,关键还有一些产业资本在银行里做了抵押。别说IPO无法恢复,国企改革也将泡汤了,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9月17日晚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清理配资问题作出了一些细化的指导意见。
         证监会要求各证监局应当督促证券公司不要单方面解除合同、简单采取“一断了之”的方式来清理信托配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信托配资账户的对接问题,证券公司应当与客户协商采取多种依法合规的承接方式,这也为这些违规账户提供了“转正”的路径,其中就包括:可以采取将违规账户的资产通过非交易过户、“红冲蓝补”等方式划转至同一投资者的账户,或者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合法交易方式等方法处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通知》显示,截至9月16日已经完成了3577个资金账户的清理,占全部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账户的64.30%。在完成清理账户中,84.96%以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合法交易的方式进行清理,1.01%账户仅余停牌股票 ,其他账户已无资产余额或采取产品终止、销户等方式处理。
         为确保场外配资清理整顿工作有序开展,证监会要求各证监局应当督促证券公司根据19号公告 (即《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519号))的要求,仔细甄别、确认涉嫌场外配资的相关账户。此外,各证监局应当督促证券公司按既定部署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积极沟通、协调,不要单方面解除合同、简单采取“一断了之”的方式进行清理。
         值得注意的是,16日市场就传出券商对账户背后涉嫌存在配资行为的单一结构化信托或资管计划,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清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这些信托配资账户经过评估认证之后,将原有的第三方交易端口取消并重新接入券商自身的交易端口进行交易,即信托配资盘将由信托系统直接接入券商的信息系统。
         上述消息也可从的一则告知函得到印证。函件显示,广发证券对于中融信托在广发证券开立的6个账户进行清理,将于2015年9月18日收市后暂停外部信息系统接入权限。广发证券要求中融信托在完成清理后,报中国证券业协会申请评估认证,中融信托可继续通过广发证券自有的网上交易平台及手机证券平台进行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信托产品配资账户清理的范围包括:一是在证券投资信托委托人份额账户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的信托产品账户;二是伞形信托不同的子伞委托人(或其关联方)分别实施投资决策,共用同一信托产品证券账户的信托产品账户;三是优先级委托人享受固定收益,劣后级委托人以投资顾问等形式直接执行投资指令的股票市场场外配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监管层要清理的场外存量杠杆资金主要分为两块:伞形信托和部分私募单一结构化信托或资管计划,这两者目前都是使用HOMS系统或者铭创系统来进行产品的运营和管理,但是不同点在于,伞形信托客户数量多,账户金额小,而伞形信托的存在至少有五六年的时间;而单一结构化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多半使用的是恒生的HOMS系统,一般是私募账户下有三到五个资金额度比较大的账户,客户数量少,账户金额较大。
         私募人士向记者透露,单一结构化信托是能够追溯到实际投资人的,因此可以用实名制来作为清理单一结构化产品的一种路径,将原有的第三方交易端口取消,并重新接入券商自身的交易端口进行交易。不过目前来看,券商方面对于单一机构化信托或资管计划,可能要求接入券商自有的BP系统,这意味着单一的机构化信托计划只能使用券商的BP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将产品给券商代为托管,这相当于将单一结构化信托或资管计划纳入场内两融的范畴,便于监管层进行管理。(每日经济新闻)

法,整合考虑违法行为的不公平性,不合理性,对是否构成操纵行为作出审慎规定,证监会依据有关法规,依据事实、情节、危害程度,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近期处理的几个案件因为涉案金额巨大,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基础上给出了三倍罚款。(.证.券.时报.网.)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近期对五宗操纵市场案件进行处罚,已经进入告知程序。其中青岛东海恒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涉嫌操纵180ETF,这是证监会查处的操纵ETF第一案。
         其他是,金建勇涉嫌操纵“国海证券”股票价格、张春定涉嫌操纵“中国卫星”股票价格、袁海林涉嫌操纵“苏宁云商”、“蓝光发展”股票价格、叶飞涉嫌操纵“信威集团”、“晋西车轴”、“江淮 ”、“奥特迅”、“中青宝”等5支股票价格。其中,金建勇涉嫌操纵“国海证券”股票价格案,是证监会查处的利用融券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的第一案,其余3案均是通过短线操纵方式影响相关股票价格与交易量的案件。
         邓舸表示,操纵市场行为营造了市场虚假的供求关系,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损害投资者利益,证监会依据证券法、期货管理条例等,综合考虑相关证券交易价格等因素,对是否构成操纵行为进行审慎决定。上述5宗案件中,证监会在没收违法所得基础上,给予了处罚三倍罚款的从重处罚。(中.国.证.券.网.李.丹.丹)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拟对五起操纵市场案件处罚,其中包括青岛东海恒信涉嫌操纵,另外四起案件均为 涉案,涉及股票包括,,,,等,上述五起案件已进入告知程序。
         没收东海恒信违法所得1.8亿元,并处以5.5亿元的罚款,对法定代表人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没收叶飞违法所得并处以1991万元的罚款。
         邓舸称,证监会已完成对第二批共19宗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一致行动人及实际控制人违反法律规定减持和短线交易案件的审理工作,上述案件已经进入事先告知程序。至此,41宗移送审理的违法减持、短线交易类案件已经全部审理完毕并进入事先告知程序。
         对于第二批19宗案件,证监会将坚持依法、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进行审理。涉案当事人在超比例减持之后,通过各渠道对减持股票进行适当 的,属于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行为,证监会将在不改变对违法行为认定的前提下,在违法减持罚款数额方面对涉案当事人予以从轻处罚。
         邓舸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对促进上市公司发展,维护市场稳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大股东违规减持缺乏守法意识和守信概念,对此,证监会将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华.尔.街.见.闻)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已完成对第二批共19宗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一致行动人及实际控制人违反法律规定减持和短线交易案件的审理工作,上述案件已经进入事先告知程序。至此,41宗移送审理的违法减持、短线交易类案件已经全部审理完毕并进入事先告知程序。
         对于第二批19宗案件,证监会将坚持依法、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进行审理。涉案当事人在超比例减持之后,通过各渠道对减持股票进行适当 的,属于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行为,证监会将在不改变对违法行为认定的前提下,在违法减持罚款数额方面对涉案当事人予以从轻处罚。
         邓舸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对于维护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证.券.网.李.丹.丹)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持续对违法减持和短线交易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日前已经完成第二批19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股东违法减持类案件的初步工作。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持续对违法减持和短线交易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日前已经完成第二批19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股东违法减持类案件的初步工作。其中违法超比例金额最高超过9亿元,违法减持比例最高达7.81%证监会表示,在这些案件中,此后出现相当比例增持的,在不改变违法行为认定的前提下,在罚款数额方面进行从轻处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8日表示,证监会注意到近期超比例减持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通过各种途径增持股票,以维持上市公司股价,其增持比例超过违规减持比例,对此,证监会将酌情予以考虑,但需强调,增持行为不影响对违法行为的定性;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实际增持达到一定比例将予以从轻处罚,实行有梯度的从轻处罚幅度;只限于违法减持数额,不涉及对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证.券.时.报.网)

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发布公告,为维护市场"三公"、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对违反实际控制关系报告备案管理规定、未切实履行市场诚信义务的18组、146名客户给予通报批评、采取限制开仓的监管措施。
         我国期货市场实行实名开户、一户一码制度。中金所于2011年发布《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报备指引》,重点加强实际控制关系管理,以此维护市场公平公正,防范违法违规行为。按照规定,实际使用、控制他人期货账户或者期货账户被他人使用、实际控制的,必须切实履行诚信义务,主动向期货公司和中金所予以申报,相关账户的合并持仓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度。
         近期,中金所在有关方面支持下,经全面仔细排查,发现杨祖贵(客户号)、张能斌(客户号)等18组、共计146名客户未履行实际控制关系的报备义务,违反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报备指引》第四条的规定;部分客户还存在合并持仓超限情况,违反了交易所限仓规定。依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违约处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实际控制关系账户报备指引》第九条的规定,中金所决定对上述违反诚信义务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中存在合并持仓超限、不配合报备工作情形的13组客户采取限制开仓6个月的处罚措施,对另外5组未履行报备义务的客户采取限制开仓3个月的处罚措施。
         中金所已将上述客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对其未来的交易行为重点监控,一旦发现可疑行为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中金所呼吁投资者切实履行实际控制账户报告与备案义务,诚信参与市场,合规、理性交易,并敦促期货公司会员加强客户管理,严格落实实际控制关系报备管理要求。中金所将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违约行为,切实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臣乾金融)、杭州米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米云)等5家公司及黄辰爽涉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调查、审理完毕。上述6案已进入告知程序。
         经查,福诚澜海、南京致臻达、浙江丰范、臣乾金融及黄辰爽利用信托计划募集资金,通过恒生HOMS系统、铭创系统等第三方交易终端软件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证券委托交易、清算、查询等证券交易服务,且按照证券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杭州米云通过运营米牛网,使用恒生HOMS系统招揽客户,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证券委托交易、清算、查询等证券交易服务,且按照证券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一百二十二条“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所述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行为。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我会拟对福诚澜海、南京致臻达、浙江丰范、臣乾金融、杭州米云及黄辰爽分别作出以下行政处罚:没收福诚澜海违法所得1,642,909.37元,并处以4,928,728.11元罚款;对福诚澜海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丁凯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对董事总经理罗程元给予警告,并处以15万元罚款;对董事副总经理王暾给予警告,并处以15万元罚款。没收南京致臻达违法所得1,564,074.10元,并处以4,692,222.30元罚款;对南京致臻达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马强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没收浙江丰范违法所得12,126,000.42元,并处以36,378,001.26元罚款;对浙江丰范法定代表人石敏军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没收臣乾金融违法所得6,392,186.25元,并处以19,176,558.75元罚款;对臣乾金融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孙肖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对臣乾金融董事长李成波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没收杭州米云违法所得15,951,825.76元,并处以47,855,477.28元罚款;对杭州米云董事长兼总经理柳阳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没收黄辰爽违法所得267,058.14元,并处以60万元罚款。
         按照《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证券业务必须经证监会批准,禁止任何人未经许可非法从事证券业务,对于此类行为,我会一经查实认定,将坚决依法予以打击,有力维护资本市场的市场秩序。

         证监会隔夜有关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通知再次引发市场热议。认为,通俗的话来说,配资从跌停板上拉起来了,但是抛压也还是有的,预计规模为1600亿。未来监管趋势将严格执行实名制,现有不合规产品均会被纳入到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内。
         申万宏源王佳音和谢伟玉分析师指出,单一结构化唯一的问题就是证监会不认可投顾直接下单,因为理论上说没有经过证监会认证,不能管别人的钱。但是,过渡期投顾通过信托下单规范一下就可以了,以后投顾都得上证监会白名单,讲得规范点:未来的监管趋势,严格执行实名制,现有不合规的产品均会采取这样那样的方式纳入到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内,避免再出现分业监管带来的种种矛盾。
         不过伞还是清理的,1600亿该卖还得卖。推算目前已经没有1800亿了,但是抛压摆在那里。对比证监会9月14日和9月17日的表述变化(见下表),如果按照本周的日均清理81个账户的速度,需要22个交易日(即10月22日,不过注意清理速度不可能匀速,只是外延类推),相比此前要求9月30日清理完毕的速度有所放缓,如果要求按期完成则会加速,不过假设清理规模与清理账户成正比,那么未清理账户的持股市值不到1600亿。
         因此,重点跟踪接下来清理信托产品账户的速度和实施程度,如果规模不足1600亿,市场的恐慌情绪将有所缓解。
        周四证监会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通知》,申万表示主要有两方面新增内容:
         1)对于信托产品账户清理的范围,增加了之前有争议的单一结构化信托,并且强调了是优先级委托人享受固定收益、劣后级委托人以投资顾问等形式直接执行投资指令的股市场外配资,关键词有几个:“优先”,“劣后”,“投资顾问”,“股票市场场外配资”,简单来讲就是:以投资顾问模式直接执行投资指令的单一结构化信托。这首先表明监管层主要清理的意图在于“配资”,对于实名制涉及到的除配资之外的模式并不在本次信托产品账户清理的范围,但根据9月11日发布的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主办的《机构监管动态(第13期)》中的法律规定,“实名制”原则将在后续逐步规范,现有的大量通过信托、资管、基金公司子公司等渠道发行的产品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个问题。
         2)清理整顿工作的具体操作方面,强调不要单方面解除合同、简单采取“一断了之”的方式。证券公司应当与客户采取多种依法合规的承接方式,可以采取将违规账户的资金通过“非交易过户”、“红冲蓝补”等方式划转至同一投资者的账户,或者取消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权限并改用合法交易方式等方法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非交易过户”和“红冲蓝补”说到底就是不通过二级市场交易来解决,从而避免对二级市场股价造成太大冲击,但是规范还是要规范的。
         对于部分投资者担心通过这些方式转让可能会造成实际价格降低的问题,核心问题是该类产品是否会被“实质性”的未到期解散或者清除,通知并没有明确,申万倾向于认为暂时不解散或清除,因为所谓的“非交易过户”和“红冲蓝补”就是为了解决账户合规问题,主要是给结构化产品提供一个从信托账户中划转出来到实际责任人账户的通道,相当于同一个主体“左手”倒“右手”,而非一个主体转给另外一个主体,从而解决实名制等合规要求,就不必清户。理论上,这样做不存在价格问题,但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和风控管理问题。还有一种情形:划转后依然会被实质性的未到期解散或者清除,从而达成完全清除场外配资的效果,这种情形依然会对二级市场造成一定的抛压,但这种情形的可能性不大。
         注1:关于“非交易过户”,主要适用范围为继承、赠与、依法进行的财产分割、法人资格丧失等情形涉及的证券非交易过户业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中证登有《证券非交易过户业务实施细则(适用于继承、赠与、依法进行的财产分割、法人资格丧失等情形)》可以参考。
         注2:关于“红冲蓝补”,就是通过手工调账的方式在一个账目上减去(资金或股票)即为红冲,在另一个或者同一个或多个账目添加同样给的资金或股票即为蓝补。实际上就是通过手工修改数据,会计的借贷两边做调整,总资产或总量不变,变的只是借贷双方,不需要通过交易方式过户,也就不存在二级市场抛压。

         9月18日,证监会宣布又完成了对5起操纵市场案件的审理,完成了对19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股东违法减持类案件的审理,违法的个人和机构、企业将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是证监会严格执法,加大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重要步骤。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件多数是6月末以来开始立案,调查审理速度是比较快的。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有近2亿个账户,个人投资者数量达到9000多万人;同时,还有众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市场秩序是否稳定,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关系到所有市场参与者资产安全、信心稳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上市公司实施科学健康的市值管理、提高运营质量的大事。进一步说,股市不能稳定健康运行,已经对实体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肆意兴风作浪、破坏市场秩序的个人、机构、企业,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还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案例宣传,让所有市场参与者警醒起来、严肃起来,彻底纠正"法不责众"、"伸手未必被捉"、"股市本来就是投机场所"的错误认识。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机制发生改变,操纵案件也呈现新的特征;不过,不管违法犯罪手法如何千变万化,其特征都是一样的,即人为维持、引导、强化证券 价格走势,扭曲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从事相关交易谋取不当利益。上周公布的两起操纵案件和本周公布的5起操纵案件均属于新型案件,东海恒信涉嫌操纵案是操纵ETF第一案,金建勇涉嫌操纵""股票价格案是利用融券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第一案。对于涉案人依法从重处罚,可以彰显法治的威严,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形成警示,十分必要。
         近期,监管部门查处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案件,除了涉及在二级市场上兴风作浪的"炒手",还涉及一些上市公司和相关人员。昨日公布的15宗违法减持案件,共涉及6名 股东、10家法人股东以及法人股东的11名责任人,违法超比例减持的金额最高为95659.1万元,违法减持的比例最高达7.81%。至此,41宗移送审理的违法减持、短线交易类案件已全部审理完毕并进入事先告知程序。
         这一执法行动是对上市公司及人员异常行为的"矫正",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既是依法办事,也十分契合我国股市现阶段性特点。这是因为,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不关心中小投资者利益,不顾及资本市场的稳定,甚至把自己等同于二级市场"炒手"。对此,必须猛敲警钟,严格依法纠偏。目前,部分涉案当事人在超比例减持之后,已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减持股票进行相当比例 ,监管部门在不改变违法性质认定的前提下,将依法从轻处罚。这样做,目的在于既给警示,也给出路。
         维护股市正常秩序,维护三公原则,稳定市场长期预期,需要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出力,而遵守法律法规是基本的底线。无论投资者、中介机构还是上市公司,都有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的基本责任,这是推不掉的;如果谁试图推掉这个基本责任,最终"受伤"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近期监管部门强力出手,依法查处、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也是对投资者信心的维护。这样的行动只能不断加强,而不能有丝毫的削弱。我们确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就是对理性投资者的最大保护。(.证.券.日.报.)

金优势在尾盘阶段买入信威集团( )、晋西车轴( )、江淮 ( )、}

【股票配资世界】这篇文章让你一下就懂了股票配资的世界

股票配资的世界一直都很火热,基本我已经接待了不下二十家机构和个人来咨询我关于股票配资的事情,缘由估计大抵是因为我是国内最早投资这个领域的人吧,2013年开始起,陆陆续续投资,没想到迎来了2014年7月份以来的大牛市,着实火了一把,我这个人很短视向来没有大志,在我看来能拿到眼前的几百万,一定不要未来的几个亿,所以,差不多就陆陆续续的都在后续的并购交易中,撤了出来,也就刚好趁这个时候来总结下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讲的不对的地方,各位海涵。

我在13年7月份,在北京一个峰会上做演讲,提到P2P的问题,核心弊端在于无法解决资产的风控问题,看过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对P2P个体存活概率的悲观一直未曾改变,只要找不到好的风控手段的东西,一旦P2P化了,压根就死路一条,完全靠资本堆积或者团队运气进行维持,这种路线一定会生存下不少还不错的P2P,但是大部分一定是死的,所以我对P2P的判断是整体有意义,个体很悲哀,投资角度看,这种模式,真要投资的话,只能铺开足够的数量来投资,或者就是准备好足够的钱,扶出一家好公司。两种模式都需要钱,很多的钱。

那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资产是安全的?能否在市场上发现这样的资产,能屏蔽风控能力的模式,才是可以被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前提,我对任何依赖能力判断的东西都一概否定,我文章提到过很多类似的说法,因为我无法判断你的能力能否维持,也怀疑能力是否可以批量复制,所以见过很多团队之后,基本都否定了投资,除了最早期几个P2P,因为实在价格便宜,所以,我做了些小投资外,其他的我都屏蔽了。后来我自己整理出几个我认为可以屏蔽风控能力的债权标的,分别是四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个是银行债权,我相信在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银行兜底的债权理论上都是可以屏蔽个人风控能力的,第二个是票据资产,票据资产的背后就是银行的信用背书,可以等同第一条,而且中国拥有庞大的票据地下流通市场,也间接证明了票据资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调研,我屏蔽了票据的资产,大家可以去看下我写的《为什么看上去安全的票据资产会出问题》,票据的问题在于流程风险太大,这个环节就是因人而异也是无法规模化的,同时票据的收益率太低,在P2P市场无竞争力。

第三个是政府资产,也就是后来比较流行P2G的模式,我当时的确投资了一家类似的公司,后来因为管理团队的矛盾问题,没有做起来,我也从头到尾看他们闹矛盾,也从未介入过他们之中的纠纷,每次来问我,我就说我就当亏了,你们不用管我,爱怎么办怎么办?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总共就投资一百多万,占比也就不到10个点,我去处理他们的纠纷干什么呢?处理好了,也就是10%的股份,大钱也不是我赚的,而如果处理不好,估计还若了一身的腥,何必呢?有这个时间去介入纠纷,不如再找个好团队继续投资就行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事情上,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很宝贵,有时间浪费在垃圾事情上,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这个也是我为什么自认为很好人缘的原因,我每次坐出租车都会多给司机钱,至少十块起步,这样司机心情就会好很多,然后也就会降低脾气暴躁带来的很多不好的事情的可能性。我见过有人为一块钱跟司机吵架,大打出手的状况,有时间浪费在小事情上的人一定赚不了钱,因为他的时间不值钱。

不好意思扯远了,第四个我认为是安全资产的就是股票资产,我2013年在港股买腾讯,当时接到一个电话问我是否要融资买入,我就问了些细节,然后想起了融资融券的业务,然后回到国内约了很多人谈这个事情,发现了不少民间机构都在做这个业务。而且存活了至少十年以上,换句话说,这个业务的风控其实是被时间证明了的,而且线下某些公司交易量极为惊人,完全是大体量的业务,从我自己对金融的理解角度来看,金融的真正风险,并不是在最终的业务风险上,而在于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最好的东西自然就是有价证券了。

有价证券符合几个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要素,风控简单直接,不需要认为判断,到了点位直接砍仓就可以了,小学毕业就可以了,压根不要技术含量,相比房产抵押、车辆抵押,存在的各种需要能力判断的基础,这个明显风控更简单,而且在处置上也是如此,房产、车辆的处置毕竟还是需要周期,而有价证券是不需要处置周期的随时就可以抛售,相当的简单。所以可以是可被标准化资产,另外一个就是金额大,我当时调研下来,整个民间的配资规模,至少在2000亿左右,而同期整个P2P规模大概不到1400亿,所以,我个人认为配资一定会是将来一个重要的债券来源基础,而且我当时也写文章提出未来P2P要纵深发展,一定会走到差异化产品中去,差异化,无非就是切入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专业性优势,然后建立壁垒,大而全的P2P只能是大资本的天下,差异化才是小资本的机会。

而就配资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非常的标准化,对能力依赖度极低,整个配资的风险点其实就是两点,第一个是连续暴跌超过两个跌停板,直接击穿,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当然有了,但是概率并不大,但是碰到会很危险,正常的做法一般就是通过极大的做大规模,分散股票,然后来规避的,而且实践来看一个股票哪怕跌了50%,事实上客户的本金损失也就是不到40%左右,如此极端的情况下,还能最大程度保障客户本金,应该是风险极小的业务了。

第二个是停牌风险,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股票第二天会不会停牌,所以有时候一个客户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停牌也将出现很大风险,但是这个风险跟第一个一样,出现的概率很低,你只要在后台设置好足够的分散可能性,基本上都可以把风险屏蔽在一定幅度之内。

其实这两个风险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其实是极大的风险点,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之后,你就会发现实际的风险反倒降低,确切说规模越大,意味着风险是越低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可以下的,我自己看来为了规模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自有资金还是要足够大,尽可能的多准备些钱来对抗这种可能性,度过最危险大阶段之后,也就问题不大了,这里自然衍生出要介入这个行业还是要一定的资金门槛的。

觉得可行之后,我就梳理了下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发现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法律风险,事实上,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个也是目前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为什么陆续退出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但是我的思考点是这样的,也当是我给证监会或者相关部门,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层面是存在即合理,我们过去的监管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很多法律法规之外的极大空白地带,当一个市场存在了将近2000亿规模的时候,一定不是这个现象不对,而是我们的监管有问题的原因了,如同我的民间借贷将近二十万亿,也一定反应了我们现行监管体系的弊病,一个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法外之地。

需求的存在一定意味着通过打压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疏导应该是王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就是金融相对自由化,机构数量的放开,我也注意到目前证监会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是做了不少工作,2014年3月份就说逐步放开券商牌照的审批,以及今年不断放开对互联网公司的牌照审批,都是非常积极正确的做法。

而我自己想的事,一旦金融相对自由化,很多基础性需求就能被合理解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金融自由化之后,谁最容易被是自由化的受益者呢?一定是业内的原先被隐在线下的从业机构了。所以很多人都说,有一天券商进来了,配资就不能操作了,我感觉逻辑是错的,我们的券商一直存在也一直在操作,但是配资业务从未停掉过,说明只能是机构数量不多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对配资机构的一个想法是,有一天金融自由化了,配资机构完全可以申请牌照,主动纳入监管,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个层面,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是对市场是起到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呢?我就自己调研,认为配资的互联网化其实是好的作用大于坏的作用,原先线下配资的成本普遍在1.8分左右,也就相当于年化24,部分的确至少30%以上,而且中间层层扒皮,大量收益被中间商赚取了,许多线下配资公司利润极为惊人,也间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打掉中间层,至少可以降低成本五个点以上,实践也是如此证明了,目前很多配资网的利息仅在12%左右,互联网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大降低了配资成本,来获得足够的用户多方式,从而改善了整个业态。

第三个层面,我当时很顾虑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从整个政策层面上来看其实是要要引导资金进入实体,而配资则明显是引导资金进入虚拟市场的,所以,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态度明显背离,但是随着我自己对金融的理解,当然也跟某领导沟通了之后,我感觉股市的发展只会对整个国家是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这个可以从2014年7月份股市飞涨可以看的出来,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其实是对实体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就这个观点,我都可以写上一篇文章来论述,为什么会如此。实际的情况其实是我国的资金泛滥到了实体所不能承受的阶段,需要一个宣泄口,原先是高利贷和房地产,现在这两个都无法承担了,需要新的出路,二级市场和其他虚拟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泄口,结合最近某领导的说话,这个态度好像还更明确了。

如果还有第四点的话,我还是觉得,配资才是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资金池的可能性,配资的一比一操作可以非常透明化的呈现,每个借款人都可以进入股票操作方的账户进行查看资金的余额情况,直接就打掉来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池的可能性,

我自己对的定义其实是典型的信息中介,配资网站只是把愿意借钱炒股的人跟愿意出资金给人炒股的人对接起来,平台是不依赖收取利差为生的,而配资公司其实是靠利差而生的,这个直接点区别,使得同样看上去是一件事情的商业模式最终产生了极大的区别,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去谈。

配资公司如果恪守信息中介的职能,理论上法律风险是极低的,而且我自己对刑事犯罪的理解是两个核心,第一个是主观上故意,第二个是客观上实现。主观故意指动机上有非法侵占他人财务的想法,客观上实现是实质达到了非法侵占的结果,两个合一才是刑事犯罪,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建立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户的资金都是清晰明确的,只要确保平台不碰资金,那么刑事犯罪的可能性总不大吧,我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有个阐述,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定义,那么所有的P2P都是违法的,这点本质跟配资的P2P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最后想谈其实是账户问题,配资因为是独立双方交易之外,他匹配了双方的信息之后,然后双方资金都是放在网站的账户上的,网站作为第三方接受委托进行账户监管等行为,这里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账户问题,根据我们目前的法律环境,这个是个死结,一直无法解决,法人账户不能出借,但是个人账户一直是没有办法明确规定的,而且我国规定一个人不允许开设多个股东卡,这种情况下,就会需要不断去借账户来扩展业务,但是总归非持久之计,于是,业务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受限,最近恒生的homus系统大放异彩,也是在这个前提下出现的。但是无论则样,最终都是解决不了账户本身归属的问题,还是带有很大的法律边缘地带的。

这个问题如何深究呢,很难,如同宜信,都是通过唐宁个人买入资产,然后做成债权包转让,他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方和债务方一样,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这个死结还真很难打掉,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然后等着监管出最终意见,我自己感觉单纯从账户放开的角度来看,出资方授权第三方监管账户的模式,法律上是没有瑕疵的,但是会有争议,至于非法集资问题到是相对好解决。

3为什么线下配资公司很难线上化

我在2013年准备投资配资网站的时候,我找过四五家配资公司,让他们转型,但是都被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一般是两个,第一线下日子很好过,即使在2013年这种不是很好行情的日子里,他们很多利润都是过千万的,甚至有更高,他们没有动力进行转型。很多线下公司因为账号资源的稀缺,他们都很少操作一千万以下的单子,所以线下公司的规模都很大,但是人员都很少,大概三五个人就能做十几亿的盘子,事实上由于监控一个十万的单子,跟控制一个一个亿的单子的能力和人力都差不多多情况下,很多线下公司都不接小单子。成本算不过来。第二个原因深究起来就是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线下配资的公司讲究盈利性,每一笔钱的投入都是老板自己的投入,所以他务必要求每笔都赚钱,也就单纯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都必须使得每笔单子都赚钱,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线下的市场也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地带可以被切入。

很多线下公司当初跟我说,你做哪些小单子干什么,又苦又累又不赚钱,我跟她们说,再苦再累再烦,我给他们钱,他们就不累了。其实这个世界上苦点、累点,但是能赚钱,还是不少人会来做的,线下公司不做小单核心原因不是苦、累,而是因为不赚钱,那么资本是做什么的,资本看的不是现在,资本如果认为一个商业模式是有未来的话,那么就根本不会计较现在盈利与否,最终变成的情况就是亏钱抢市场,于是我们发现资本投资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就演变成了,那未来的盈利跟现在的人打,而对运营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往往意味着是拿没成本的钱跟有成本的人打,这种情况下,竞争难度其实是不大的。

我自己当初从风险角度以及商业价值出发,我坚决不做大单,我要求配资网站,只做五百万以下多小单子,因为互联网的价值一定在于解决零碎的、小额的、高频的业务,平台的价值则在于两头都无法控制交易过程,从而对平台产生依赖的价值,任何一头过于强势都会使得平台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两头都不强势,才能被平台控制,形成对于平台的依赖,而一旦形成依赖,盈利问题只是时间问题,这点可以看我写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里面对于平台的分析。

现实中,大额的单子,本身就是个议价能力很强的事情,从而使得配资公司就是地位过于弱势,无非就是比价的过程,今天你价格稍微高点,明天就走了,这种模式是无法产生真正的商业价值的,平台必须是大量的无法形成控制力的群体在上面聚集,所谓每个都很重要,但是又每个都不重要,这样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离开平台,而对平台产生过大的冲击,这个才有商业价值。

所以,投资的核心其实就出现了,投资一定是看中一个事物未来的价值,而不是看中当下的商业利润,任何一个事物,如果当下利润很高,往往意味着会失去未来,为什么呢?因为会被利润裹挟,使得未来的商业价值丧失,许多上市公司都有这个问题,每年都要考虑财报,不敢过大的牺牲利润来换取未来,从而直接把未来机会给丧失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过高的利润,会吸引一堆竞争对手,一定要记得,资本就如同鲨鱼,对于高利润的渴求如同鲨鱼对于鲜血的敏感一样,所有投资的本质,其实都是去冲垮曾经的高利润行业。

我有段时间跟人家说,如何看一个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其实只要去想,你要搞死谁就可以了,曾经有一个创业者跟我说,他的商业模式是要搞死哪些大货车的司机,我跟她们说,你就算了吧,哪些大货车司机每天起早磨合,贷款买辆车子,无非就是养家糊口,你要去搞死他们,第一不道德,第二没意义,本身就是低利润行业,你搞死他们干什么呢?只有你的对手有高利润,你跟他打才有足够的空间,你的对手都是低利润你搞死了他,你能赚什么钱!

这年头,既然要打就找个高手打打,才能打出未来!你看互联网金融的对手,是被称之为暴利的银行业,那么意味着或许打不死银行,也能分杯羹吃吃。这里的问题其实只是你如何去搞死人家的问题而已。

在搞死人家的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资本扮演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想资本喜欢什么?资本喜欢利润这个事肯定点,那么利润来自哪里?利润一般都是来自对手,前面阐述过了,但是在打死对手这个过程中,资本一定是喜欢改变社会商业机构的东西,这个就是我很多文章里说的要有格局观,因为只有改变和颠覆商业逻辑形态的东西,才有大价值,你说你去搞一个别人搞过的东西,第一你很难打的过别人,第二打过了别人,其实你的利润上限也被封死在哪里,很难形成足够的想象空间,什么东西,最美好,只有想象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资本喜欢那些新模式,只有前所未有,才能有足够想象空间。

资本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扶持出一个小玩意,然后看着他慢慢长大,让他表现出能搞死别人的样子,至于是否真能搞死与否,并不重要,很多我们看上去牛逼哄哄的东西,最后都死了,但是不代表资本不赚钱,资本在这个从小到大到过程中,赚了很多点钱,那么最后谁亏钱了呢?谁接盘谁亏钱呗,在中国亏钱的一般都是二级市场的散户们,所以很多人说现在资本在回馈社会,扯淡去吧,一个打车软件,一个屌丝被补贴了几十块钱很高兴,却不知道他在二级市场上可能亏了几百块钱回去给人家。反正一场游戏而已。资本就是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不断的赚钱呗,当然失败的概率也很高,也正因为失败概率很高,所以必须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支撑这样的失败率。

这个世界上,一旦一个商业模式一旦被资本看中了,其他的能力方面的问题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这个世界上的资本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在于用钱可以直接砸死所有的能力,这个年代,你只要被资本看中了,你不成功都很难,资本会帮助你硬生生砸出一条路来,红杉曾经很傲娇的说,他总能跟成功的人站在一起,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只要你跟红杉站在一起,你不牛逼也不行了,因为他有足够多钱让你搞死你的对手,一轮给你钱,搞不死,给你二轮,二轮搞不死,再给你一轮,到最后真不行,也要帮你走上市,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资本有多重要了。有大钱足够你任性试错,没钱只能保证步步正确。

所以有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有钱还意味着你用零成本跟对手打架,我投资了配资网站后,就跟她们说,不要赚钱,不要盈利,不要手续费,什么都不要,人家不做的,我们都做,我只要用户数和资产规模,亏钱,贴钱,都可以,不计成本,一千万不够,两千万,两千万不够,继续融,作为投资人深怕就是创始人不敢花钱,钱花得不够快,这种情况下,对手怎么跟你打?

前几天,几个线下配资公司来跟我们聊天,他们也表现出了想转型的想法,我说,不容易,真不容易,对于他们来说,要做两个改变,第一个改变,其实是先要缩减利润空间,本来赚十块,现在要赚五块,甚至不赚钱,这个很难。第二个转变是要加大投入,确保跟竞争对手在一个水平线上,很多配资公司,其实都有不少钱在手,但是问题是烧自己的钱,跟烧别人的钱能一样么?更何况问题在于一旦处于后发阶段的时候,你的博弈困境在于你烧了那么多钱后,你能确保一定能活到最后么?对于我们投资的网站来说,他们都说屌丝起步,哪怕都失败了也轰轰烈烈一场,反正无可失去,而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失败是家常便饭,更是无所谓,但是对于线下公司而言,这个转变是在是太难了。所以都到最后很难愉快的聊下去。

当然也有很多线下配资公司的老板很乐观,认为配资网站很难打败他们,理由基本上归纳起来,第一个是他们的用户集中在三四线,所以相对信息不对称,对互联网配资的信息不是很了解,所以互联网配资对于他们而言不太会正面冲击,第二个理由是他们的客户目前的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对互联网很抗拒,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所以更不会有什么冲击。第三个理由是他们有强线下公司,所以跟客户粘性很好,不容易被互联网抢走用户。还有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成本相对互联网的成本而言还是更低的,这个的确是,目前很多线下配资公司成本通过伞型信托大概在8%左右,而互联网配资的p端成本在10-12%之间。第五个理由是线下他们都是大单模式,小单他们本来就不碰,所以冲击算不上。

怎么看这几个理由呢?我自己感觉第一个,第二个理由很难成立的,任何一个社会靠固守一个信息不对称以及使用习惯的问题来抗衡趋势很难成功,这个社会是指数化前进的社会,改变一个习惯的时间越来越短,我记得前几年大家上网购物都很不习惯,现在基本普遍,去年发红包这个事情,还集中在小众群体,今年发红包,连我奶奶都懂得抢微信红包了,这个社会改变一个习惯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利益驱动,只要有钱赚,天大的事情都不是事情,人性本来就是如此的。

决定配资客户到哪里去申请这个事情,不在于习惯,不在于客户粘性,只在于配资成本,成本只要低,哪怕曾经是你杀父仇人估计他也会来找你,除非就是他不知道,找不出第二个理由,目前互联网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给线下配资成功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这个空间被压缩最多不会超过两三年时间,而且空间会越来越小,不是说这段时间赚不了钱,而是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个理由其实更很难成立,因为配资这个事情,理论上账户集中在配资公司,线下的点,更多是寻找借款人而设立的,跟风控好无关系,配资其实从较长时间来看,真正瓶颈压根不在流量段,而在于借款端,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股市好转,催生了一批借款人,但是从较长周期来看,借款人的能力显得更重要,所以考验互联网配资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获得线下客户的能力,段时间内表现为地推能力,但是地推能力的铺设最终是靠流量竞争来实现的,如何理解呢,就是同样找到借款人之后,往往是一个单纯的价格竞争行为,谁给的价格更低,谁就更有能力。

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就是不断的扩大规模,最终来获得更好的流量能力,从而不断降低流量成本,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流量必然是随着规模的增长,不断降低的,因为编辑成本是递减的,尤其是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这个逻辑不可改变。那么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所有的核心就集中如何不断降低流量成本,事实上互联网配资出现之后,这个已经很明显了,目前的互联网公司获得持续流量成本在甚至在8-10%左右,都已经接近了券商的融资价格。

这里可能很多人说了,既然线下公司是8%左右成本,你互联网公司是8-10%的成本,那还是线下公司更有优势啊,但是这里大家千万别忘记了,获得资金成本跟资金供给出去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不断做大规模是核心,压根不追求短期盈利,更关键的是资金都是投资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他走的就是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而线下公司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哪怕同样的资金成本,线下配资公司一般都必须要有五个点左右的利润,才会操作业务,而互联网公司根本不需要,不赚钱都会操作,不惜成本,不惜代价。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线下配资公司所谓的线下优势,很快被击垮,在利益面前,很多代理点都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兼职业务员。傻逼的事情就是你花钱却给别人推客户了。因为你给客户成本高,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很多线上配资平台都在做免费的代理加盟模式,线下公司认为无可抵挡的优势,维持不了多久。

第五个理由的理解比较简单,很多互联网公司培育了许多小单客户,然后也衍生来很多大单业务,最终成为了业务渠道方,他们自己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选择不做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输送给线下公司,但是前提是一定把利润空间压的很低了,从而使得原先线下公司如鱼得水的商业模式也渠道给冲击。

当然,我也很难认为互联网公司会搞死线下配资公司,但是可以确认的是线下的商业价值会越来越小,可以参考苏宁和国美被京东和阿里不断挤压可以得出结论。所以,现在很多线下公司跟我说,如何发挥他们的线下优势做点事情,我觉得吧千万别太看重了,在相对标准化的产品里面,线下被压缩是必然的,时间长短问题而已,很多线下老板舍不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线下网点,觉得可以卖个大价钱,或者充分利用,他们也在想是否可以开展例如房屋抵押、车辆抵押、线下放款,等其他业务,从而产生出更大的价值,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我个人感觉是,要想明白你是谁?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全能的,你能做的好A,往往未必做的好B,别真以为自己是全才,两个行业之间是否是递进关系很重要,如果是的话,就是优势,如果不是的话,就毫无意义,线下配资网点多,跟是否可以跟进其他业务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不是网点多,就可以切很多业务的,如果比网点多,你比的过邮政局?比得过顺丰快递?比的过全家连锁?配资业务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线下无非就是拉皮条、找借款人的行为,一点审核能力都不需要,这种网点,就是个拉客的技术含量,想要升级,就还是想想算了,不可能,有时候,废物就是废物,垃圾就垃圾,别没事想着废物利用,成本更高,机会更小,有限精力全浪费到里面去了。还把未来给丢没了。

所以,千万别因为扔的筹码太多,就真觉得有价值了。德州游戏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因为前期扔了不少筹码,就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下去,还真觉得自己有胜算,无非只是因为没法后退而已了,感情里也是如此,很多人以为自己真的很爱很爱一个人,扯淡吧,所谓爱一个人,回到最后无非是因为付出太多,所以心有不甘,从而感觉只能把爱当成一个理由罢了。

当然我说这么多,并非是说线下就无法活下去,但是大规模的生存肯定是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从商业模式来看互联网配资更多是个商业模式讲究的是平台价值,更多想象空间来自于股权溢价,而线下配资则是一门生意,他的利润来自于批零差价,很难说那个会更好,只能说大家自己想赚哪方面的钱而已了。相比之下,我个人感觉线下好切入,能赚小钱,而线上难做成,但是能赚大钱。看你想要什么的问题。

4互联网配资还有机会么?

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乐观的说,当然还有机会,中国地下配资2000亿市场,地上8000亿市场,目前排名第一、第二的加起来不到五十亿,怎么会没有机会呢。但是在悲观的想说一句是,如果你资本不够多,这个机会就很渺茫,如果说13年的时候做网络配资,砸个一百多万就可以起来,那么现在没个三五千万,基本就算了。

作为一个投资首先要考虑的投入产出比,很多事情是能做起来,但是取决于做起来之后的收入能否覆盖成本,只有可以被覆盖才有意义,否则无意义。几年前一百多万的投入做一个别人没有做过但的事情,很快能换来资本的溢价,因为便宜,因为有想象空间,而现在基本梯队都出现的情况下,你新起配资网站的投资价值在降低,很少有资本会愿意跟人陷入到砸钱比赛中去,一般一个商业模式容不下几个大佬,像阿里和腾讯这种天生带有互搏的竞争性公司毕竟少数,甚至哪怕他们之间最后也以合并了事。所以,后续的配资公司要做好自己拿钱砸到足够高的准备,否则难度就很大。

那么为什么是三五千万呢?那是因为现在互联网流量成本以及地推成本都极高,最终打一个商业模式打到最后都是打钱的,没有足够的低成本资金托底的话,你的平台就起不来,现在一个p2p的有效客户获得,连陆金所大概都需要五百左右多成本的时候,你觉得你成本会更便宜么?基本不可能。如果无法获得更便宜的低流量成本,来吸引和转化线下借款人的话,那么你就要拓展你极强的地推能力,真正去跟线下配资公司抢饭吃,线上如果是相对文明的商业模式的话,线下就绝对是野蛮暴力的模式了。而且线下的道路未必比线上好走,地推成本未必比线上低,而且互联网的人学习线下本身就欠缺优势。线下业务一定是苦活,累活,如果不苦,不累,那就必须砸钱。这个其实可以说是很重的商业模式。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这篇文章让你一下就懂了股票配资的世界”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快帆股票配资世界门户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自:股票配资_证券配资_炒股配资_在线配资_线上融券 - 快帆配资公司,谢谢合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立方配资公司真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