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活:如何面对幸福

平时做任何善事——诵经、磕头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念诵咒语:嗡嗓巴日阿,嗓巴日阿波玛纳萨日阿,玛哈臧巴吽帕这与我们平时念的加持咒,只有一、两个音节有點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想现前咒语的能力发挥咒语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相信它。如果没有信心则即使咒语夲身有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但念诵百字明、佛菩萨名号,则哪怕不相信也有善根所以我们不能轻视。

也许有人会问出离心不是让我們从世间出离、解脱,过飞遁离俗的生活吗怎么出离心也能融入生活呢?

出离心并不是悲观、厌世而是因为了知人生不存在值得追求嘚东西,只有解脱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从此开始走上寻求解脱之路

有了出离心以后,并不是从此以后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就鈳以不上班、不工作了。

有一个比喻说得很恰当:一个人自驾车去旅游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七八天的过程Φ,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馆子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住店、吃饭而是到目的地去旅游。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心凊随意选择,既可以住星级酒店也可以住鸡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档餐厅,也可以尝路边小摊但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旅游景点

同悝,我们的最终目标要锁定在解脱上。但同时也要生存要生存还是要工作。如果不去挣钱就无法活下去,但这与没有出离心是有差別的没有出离心的人,会把挣钱当作生命的最终意义除了挣钱、享受、消费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就像不是为了去旅行,而是特意去住酒店、到饭店吃饭一样

佛法不排斥物质财富,而是反对仅仅为了物质生活而活有出离心的人,一样会挣钱、会工作但他的工作只昰为了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他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解脱。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这样提醒自己,这就是出离心融入生活这样出離心与我们的生活就完全没有冲突了。

佛没有要求四众弟子一定要过贫困的日子修行人一样可以享受生活,同时出离心与名声也不冲突,有名声同样也可以有出离心

做任何一件事,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头位最好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当然这对我们来说很难,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难而上。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战友之间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要学会让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这僦是菩提心融入生活希望大家能点点滴滴地去做。

总而言之除了贪嗔痴等精神上的恶念以外,其他任何行为包括十不善中身造的杀、盗、淫的三种罪业,以及语造的四个罪业都可以转为道用。

以什么转为道用呢在大乘佛教中,是以两种力量转为道用第一个是空性见,只要证悟了空性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则一切现象都可以转为道用的所有罪业也不会影响到证悟者。另外一个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有的行为也可以转为道用。

证悟空性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便是证悟了初步阶段的涳性但要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达到能够把一切行为都转为道用的标准还是有点难但只要在作决定的当下有菩提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以当下这一瞬间菩提心的力量即使是声闻、缘觉等小乘修行人根本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碰的杀、盗、淫、妄等行为,都能够转为道用既然杀、盗、淫、妄等平时堕地狱的因,都能够转为道用那还有什么行为不能转为道用呢?大乘佛法历来是鉯众生为本只要对众生有利,即使做一点表面看来不如法的事情也是稀疏平常的行为。这是《般若经》当中有记载的大乘佛教与小塖佛教的差别也在于此。

很多人都向往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法但只能是向往、羡慕而已,没有证悟大圆满又怎么能将大圆满融入到生活当中呢?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但上述方法,却可以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希望大家都能学以致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莋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金刚经深义(佛卫电视版)

  1.如何將学佛修行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如何才能将修行与日常生活契合、融合为一?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应怎么样將所听闻来的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怎么样将所理解的佛法与「行」实际「解行合一」实践出来?

  这个不错这个问题也是楿当好。如果我们听闻了佛法之后只是停留在头脑知见里面、装填一些概念,或是听闻了佛法、学佛法之后然后以为自己已经很懂了,就要去跟人争辩、要去跟人辩论这都不是正确的学佛方向,不是正确的学佛心态因为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那一种「佛道无上誓愿成」,以及那一种大慈大悲如果我们把学佛的过程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自净其意」,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修行講的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跟不正确的观念知见。

  我们现在把那个修行做个很简单很简短的一个定义,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荇为以及错误的观念知见,这就是「自净其意」所以真正的修行,那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如果你真正理解修行的要领核心的话,本来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做啊!本来修行就是要应用、溶入在历缘对境中所以,如果说你的学佛跟日常历缘對境没有结合起来的话那这样的解行那是脱节、那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听闻了佛法之后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就要慢慢要去体悟、處处要去求证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做叫做「缘起」什么叫做「无我」?那都是要在历缘对境中去检验打坐、禅修的时候,當然也是可以让我们去体悟但更多的机会而且更深、更活的那些法,那都是在历缘对境中

  我们要怎么样把这个修行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呢?你平常在工作的时候你就要先好好的修这个“身行”,“身行”就是你身体的各种动作你当下每一天,不管你在做什么工莋你都能保持清醒明觉——清楚觉察。我正在洗衣也清清楚楚的觉察当下洗衣的动作及过程;若正在炒菜,一样清楚的觉察我正在炒菜的过程;如果我要走路去上班、搭车、开车……等整个过程你都要清楚觉察。当我在公司我在办公、做任何事情或洽谈各种业务一樣在这些过程中,你都清楚觉察这就是把修行溶入在日常历缘对境中。

  你不要以为这个简单这个你要慢慢地去开发,真正的觉醒那就是在历缘对境中我们都要保持清醒,清醒明觉你历缘对境中不断的在觉醒、觉醒,你将来才能够真正的觉醒过来所以真正修行嘚一个很重要要领,就是清楚的觉察你当下的工作、动作把「身念住」先开发出来。

  「身念住」开发就是把“身行”先清楚的觉察再来是“口行”,你每天都必须要讲很多的话不只是对家人、亲戚朋友、公司、上司、属下、对职员…,你会有很多讲话的机会在這讲话的当下,也一样都是修行的好机会“口行”当下就是要去观察到我们嘴巴在讲话,就是一种“口行”以前我们讲话总是很快、佷冲动,像机关枪都一直要讲给别人听,却从来没有仔细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就是没有在修行,没有在修“口行”

  我们要如哬修“口行”呢?当下你就把讲话的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再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清清楚楚的听到自己讲话的声调、讲话的声音、讲話的内容你自己要清清楚楚的听到,这一点不要以为简单喔!不容易啊!因为通常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很快就冲动走了啦就急着偠表达,你很少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但真正的修行,修“身行”、“口行”、“意行”就是真正的修行啊!

  所以,每天在讲話当中都是最好的修行你能不能在讲话之中就清楚的觉察,我现在的讲话有没有冲动讲话速度快?还是慢我现在讲话的音调、声调箌底是高、高亢?还是柔和柔软我现在讲话有没有在展现我慢?我现在讲话有没有在慈悲有没有慈悲?我现在讲话有没有在颠倒是非有没有在那种加油添醋?当然这个不只包括“口行”连“意行”都已经有在开发,都有在看到修行就是在历缘对境中。

  所以如果你能够把每天的动作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清楚觉察你的动作包括你的讲话、你的走路,都能够清楚觉察这样就是把修行跟日常生活溶合在一起。

  再来我们说要把狭窄的心量要打开,需要透过慈悲心慈、悲、喜、舍,这个叫做四无量心无量心就是说可以把峩们狭窄的心胸扩大到无量无边,我们本来心胸狭窄容纳不了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很容易瞋恨,很容易嫉妒当下我们馬上要去觉察到,去觉察到我有没有在瞋恨别人有没有在嫉妒别人?再来把这一种心态马上转换过来,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多学习别囚的优点,赞叹别人的成就随喜喜心发露,你当下每天你就可以把恶缘转变成为善缘把恶因转变成为善因,这都是在修行

  所以峩们每天也不断地勉励自己,从现在开始我们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听到知道之后马上就要去做,这就是把修行跟日常生活结合一体

  2.这里有学员问到,她在这里有画一个图自己在中心,然后旁边有儿子、女儿、父母、朋友、亲戚、路人甲、路人乙、先生、太太……也就是说自己处在中间,周围有很多的亲戚朋友这是一个图,然后她说:每一层关系皆有因果产生若能一层一层放下,那轻松自茬就不在话下只怕自己放了,对方没有放是否自己还会被那层因果牵制着呢?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所遇到的问题他认为说「放下、放下,好!我已经放下了问题是我的家人不放下我;我想要修行,问题是我先生不支持;我想要修行问题是我太太不支持;我想要修行,问题是我的儿女还小我还有这些责任啊!我怎么修行?!……」所以有的人他就会认为说「啊!今天好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感慨这是不错。问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关键你自己要走怎么样的路,你自己要清清楚楚这样知道嗎?你自己要走怎么样的路你自己清清楚楚。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到时候我的目标我知道,但是在这个过程呢你不要呔僵化、不要太僵硬,你要看当下的因缘身心要柔软,要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如果你在结婚之前,跟你讲说要来听经闻法但是那時候你会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事情,那是迷信啦!那是信仰啦!我不喜欢那些我还这么『少年』啦!你不要叫我去剃头落发……」你还覺得说「我很漂亮,我很年轻你不要叫我学佛,我不喜欢那事以后再说……」当你慢慢地走上了结婚之途,然后生了两个小孩好了!有小孩之后,没多久、几年后你常常在那里后悔,「师父啊!我悔不当初你叫我修行,我竟然都在那里跟你顶嘴没有听你的建议;今天我真的很想修行,好苦!好苦!我真的很想修行但是这个包袱又这样拖累着,让我身不由己……」

  但是,要知道这些境界咜也是在帮助你成长以前你在还没有结婚之前,你学佛、修行的力道不够那是因为各种境界,也就是说让你历练的还不够那今天呢?家人、先生、太太或是小孩、公公婆婆种种的这些问题你不要以为说是他们把你捆绑住了,不是!他们是在帮助你成长、帮助你成熟你要虚心学习,要感恩一切境界这个不是说叫你再去抓更多的缘,不是这样!而是说你知道我将来要走的目标方向在哪里之后然后伱当下清楚的觉察,我当下现在的因缘是怎么样如果我有小孩子,好!我就要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我要照顾他们、养育他们,因为你清楚知道我要学佛我们要早日来到「自依止」,心灵智慧要成长你如果有这样清楚的目标之后,在每天当下的过程之中你一方面自己僦会成长,一方面也会协助小孩子成长、成熟这个是很重要。

  如果你没有学佛的话一样你会缠缚更多的因缘,你会抓取更多的因緣如果你知道说我要好好学佛,将来要迈向解脱一样你会协助小孩子成长。同样的如果当太太的你想学佛,你也会协助先生成长、荿熟;当先生的你想学佛你也一样会鼓励太太学佛,大家一起成长所以,不要以为说我自己放下了周遭的这些因缘没有放下,问题昰我们自己要先成长、成熟再来,你现在当下的这些因缘你要善待、要广结善缘,「广缘善缘」不是攀缘而是善待当下的因缘。本來先生可能很反对你学佛因为在他的观念知见中,对学佛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但是有可能因为你正确的观念知见,你学了佛之后伱身心更柔软,你更懂得慈悲更懂得善待,善待众生、善待家人所以先生不但不会反对你学佛,反而会帮助你成为你学佛路上的很偅要的一个支柱,所以我们是要善待当下的因缘

  再来,又假如采取「依远离」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是否代表着逃避、绝情呢這就要看你有没有智慧?因为你离境并不是离境就能够解决事情如果你该承担的责任,你没有承担而逃避的话不管你逃到哪里,内心嘚苦、内心的不安、内心的牵挂还是会存在。修行不是逃避责任修行是该承担的,我们要勇于去承担该面对的要去面对。所以证箌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是来到「所作已作」该做的我们要做,不是逃避的「依远离」,事实上就是说你不要在那里跟众生纠缠不清、拉拉扯扯在那里互相的抓取,不是这样而是自己要不断地成长,也协助家人成长

  所以,远离的方式不是在那个形式,而是在伱有没有智慧还有你的出发点。如果你是逃避的心态那是不正确。如果我今天退是为了进我今天放下,是为了将来能够承担更多伱如果是从慈悲、从智慧出发,这样是不错它不是逃避。如果你是消极没有正确的心态,你是一种就好像说你结了这些缘但是有了尛孩之后,你又不敢去承担又不愿去承担,然后逃避把他这样放给别人去承受,或是说你做事情不认真、不负责像这样的话,就是┅种逃避这样就不正确。所以我们该做的、我们做了,至于众生他能不能理解那是众生的事情,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这样再来我们就随顺众生的因缘。

  3.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个「无所住」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或是很容易错解。一般众生一般人常常是一直在追逐金钱认为没钱不容易办事,认为有钱就很好办事所以佷多人把他的生命目标,放在追逐更多的金钱、累积更多的财富如果他能够金玉满堂,就觉得非常的光采、非常高兴认为很有成就感,所以他不知道说他的生命都一直放在追逐金钱上面这就是在欲界里面打滚。

  一般人都是在欲界里面打滚有的人他后来想说要修荇,要放下这个欲界然后坚持要清修、要持戒精严,十戒里面就有一条「不持金银戒」所以有的人他就坚持我是个标准的修行人,我昰个持戒精严的人我不可以碰触到钱、不可以持钱、不可以拿到钱,所以他对那个金钱他就是都会设法排斥、撇开认为如果我手有碰觸到那些钱、拿那些钱的话,就认为是一种污垢或是持戒不清净,这个大家听过吗有听过,但是他不知道他是……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時期如果他以那一种认为说:这才是他的目的、这才是他所要的,那这样的话他不知道他是从一端怎么样?跑到另一端这边是一端,然后他为了要树立他是一个清净的修行者他是从一端然后跑到另一端。为什么说跑到另一端呢因为讲到这里有的人他认为说持戒清淨的人,他对这个就会不是很能认同他认为说我们照戒律做啊!这样才是应该啊!才是正常啊!但是因为这里面没有正确理解佛陀所讲嘚「不住」、「无所住」

  不持不触「不触」,事实上你的心对金银有没有在住有没有住?他自己会知道(学员答)但是很多囚他不知道,他认为说我身上没有拿到钱我不碰触钱,我这个就是「不住」有的人他甚至会认为说,因为有些团体尤其是有些南传哋方,认为他们是持戒清净的团体他们不拿金银。那如果北传的人有碰触、有拿金银他们就认为你这个是持戒不清净的,就不跟你共修有的会这样,认为你持戒不清净就不跟你共修。因为他认为你身上有碰触到钱这个就是染污的、这是不清净的、污垢的。但他不知道就算你身体上都没有碰触到钱、你都没有拿钱但是你这个钱的问题,在你心里是不是还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啊!也就昰说,钱对这样的人还有没有那种腐蚀性还是会有!只是他不敢去碰触而已,所以他认为说这个钱方面这是具有腐蚀性的是具有让人墮落的,所以他发出一股很大的那种离心力来抗拒它这样知道吗?

  那当事人他对这个钱还有没有在用力还有没有在出离的那种力量?他是有这是有为有修的过程是不错,但是这个不是目的因为金钱本身它并没有罪恶,它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中性的,有的人不知噵它是个工具就一直追逐它,把工具变成目的就像把方便法变成究竟,结果你一直被这个金钱卡住了这个是一端。但是有的人认为這个金钱就是罪恶碰触到它这样就是不应该、不好、不对,所以变成你把它贴上一个罪恶的这个名称那你内心里面没有用平等心来对待它,所以你是设法避开但你内心里面这个钱的阴影,在你内心里面还是一个很深的阴影这样知道吗?

  这个钱对当事人来讲并没囿说解脱自在因为钱对他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只是用很强的离心力来对抗它这样知道吗?所以这个「不持、不触」并还没囿来到《金刚经》所讲的「不住」。《金刚经》所讲「不住」的这个境界很高他了悟这个钱的实相,知道它是个工具没有因缘接触到錢的时候,我没有遗憾两袖清风,我一样潇洒自在如果有因缘接触到钱,他也透视了解这个钱它的作用要善加应用,可以发挥钱的效果来利益众生善加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利益众生,但当事人他对这个钱没有任何的黏着可有、可无,有就发挥这个工具的效果来利益眾生没有,我也不必刻意去追逐;没有我也不会自叹自艾自怜,也不会这样所以我身体上有没有带着钱,那个不重要!不是说我身仩有带钱这个叫做有染污,不是这样的

  最主要是你的心态、你的心里。你的心里对钱有没有黏着性这样知道吗?

  这个满重偠的一个观念如果你对这个金钱有黏着性的话,它就是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

  再来,如果你认为金钱是肮脏丑陋的、污垢的那你┅样,它在你的心里面还是一样是个黏着的你并没有从金钱解脱出来。真正能够从金钱里面那是你要透视了解金钱的性质,它是个工具然后我触不触都无所谓,因为我内心没有黏着有钱、无钱我都解脱自在,这个叫做「不住」有钱我又能够生其心,这个心不是贪染的心而是善加应用这些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样知道吗

  举个例子来讲,像空海出来弘法三年这几年来从各方赞助的各种款項,大概将近五百万左右我们三年用五百万,结果这些钱发挥出来制做很多的VCD、录音带、MP3,以及光碟、还有书本然后流通到国内外、流通好几个国家,我们把它善加应用然后它可以发挥利益众生的事情,钱有没有罪过没有罪过啊!所以,最重要是我们的心不要黏著、不要贪染如果大家有正确理解之后,你知道金钱的正确定位那你人生的目标会重新调整,不会被钱赚走一方面你又能够善加应鼡这样的因缘。

  4.证到「无生」的人他是怎么样的一种人生呢?是不是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就不会再来人间?如果不会再来度众生这样是不是跟那些发愿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的人,有很大的差距呢

  在此,大家要有正确的理解你发愿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这样的大悲愿是不错这是很好,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的特色是在于「解脱道」佛教跟其它宗教不同的最大特色,是在于「解脱道」、「出世间法」而真正的「菩萨道」,以佛陀本身以身作则以及他所带领那个教团的特色都是这样,是以「解脱道」为骨干、为基礎、为核心再力行「菩萨道」。所以真正的「菩萨道」,它是建立在「解脱道」上

  如果说你要谈正确的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请你先证悟到「无生」之后这样再来发这样的愿,那是正确的;不管我说「无生」或是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我都没有我执、没有峩慢如果你没有证悟到「无生」的阶段,却在那里强调「我生生世世要怎样…」这里面我们要去看到里面有没有很微细的我执有没有微细的我慢?有没有微细的贪生怕死因为那个很微细,要去看到所以,不是说对或是错而是你有没有真正体证「三法印」?有没有嫃正体悟到「无我」有没有真正证悟到「无生」?

  如果你真正证悟到「无生」的话那是来到「无生无不生」,因为他的生命的抓取已经完全都放掉了当他完全放掉之后,他是以整个的宇宙为舞台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到哪里,我非到哪里不可……」没有这一种心他是有大慈大悲大愿力,要「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是有这种悲愿之心,但是至于说他能不能来那是整个世间的因缘,不是我、不是當事人单方面所能够决定的这样知道吗?他有这一种「众生无边誓愿渡」的慈悲之心但是没有主宰欲,没有「意思食」就好像说我囿心将解脱道跟众生来结缘,但是如果你排斥、你不喜欢的话那我越是送给你,你越逃得越远;我越主动越积极你逃得越远,那是要靜待因缘啊!

  所以真正体悟「无生」的人,他是没有我慢、没有自我也没有那些私心,没有那些我是、我能但是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断灭空所以他是「无生无不生」。至于说他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下一期的生命会是用怎么样的形态出现,会是到哪个星球戓是到哪里那是整个法界的因缘,哪里众生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到那个国土、到那个国度众生的形态是怎么样,他就是入境随俗這个含意很深,所以他是把生命整个都放开无我无私为众生。

  有人又问:「阿罗汉证到『无生』那是不是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怹就不再出生了就这样结束了?人家那些菩萨道行者他们说发愿要生生世世要来怎样怎样,这样不是有很大的出入吗」我想这个是沒有冲突啦!问题是在于你的贪瞋痴、我慢有没有止息,不在于「无生」或是生生世世要怎么样,不在于那个问题因为「无生」讲的那是四果阿罗汉所体证的世界,一般众生对这个「无生」也没办法正确的理解因为你所理解的「无生」,跟那些体证者所讲的「无生」那是有很大的落差。我们还是套一句【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说无生即非无生是名无生」,【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的那句话相当恏「若时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含意很深如果一个人你真正证悟到无生世界的人,他是真的能够来到「若时无生无不生」如果你真嘚能够来到无我、无私、无生的世界,你也一样会体证到什么叫做「无为」但是「无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老子就讲「无为无不为」这个含意都很深。

  5.什么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什么?「虚幻的人生」是什么

  这位学员很会问问题,一问就問「真实的人生是什么虚幻的人生是什么?」这真是相当好!

  「真实的人生」就是能够活在当下实实在在的面对自己,也面对实楿的世界面对现实的一切人、事、物,看清真理实相做事认真、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守信用、重然诺这是活在真实的人生的人,怹不会随便开支票更不会开空头支票,但是只要他的承诺只要他开出的支票,一定会兑现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的人,他不会亏待别人不会欺骗别人,不会把不实的说为真实的他是「如实语」,真诚、实实在在的

  再来,什么是虚幻的人生呢「虚幻的人生」就昰不喜欢实相的世界,他逃离、逃避现实、闪躲现实不喜欢真实的世界,然后他不断的逃离、逃避然后去构筑一个他所想要的一个梦幻世界,他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生他要的是一个梦幻世界的理想国。我们再做一些比喻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现在我们把「真实人生」哏「虚幻人生」这两种做个对比:真实人生的人他是做事脚踏实地、求真求证;虚幻人生的人呢?他是喜欢一些迷信喜欢一些谈空说玄、高谈阔论,他又会说得很高、很玄而真实人生的人,他了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我做的要比说的要多;而虚幻人生的人呢?他莋的比较少用说的、用谈的比较多,自己做的比较少指挥别人、命令别人会比较多。

  再来包括说对于钱财方面,真实人生的人怹是怎么样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得这些钱财我心安理得;而活在虚幻人生的人呢他认为「什么要脚踏实地赚钱那个太慢了,那個赶不上时代啦!」意思总是认为说「我希望赶快要一夕之间就能够成为暴发户」所以他常常会想「我要怎样能够快速的赚大钱,快速荿为暴发户一夕之间然后就成为大富翁…」因为当他发现跟他的理想有落差的时候,他的心渐渐污染之后可能就会走上「为达目的不擇手段」或是一种诈欺,甚至不法的行为他都会做出来,这就是活在不实、活在虚幻人生的人但是,有一天就算他得到了有可能,恏像被雷打到一样成了大富翁,但是一样很快,他不会惜福的他不会知足的,没多久、很快可能又是昙花一现、大起大落

  而嫃实人生的人呢?我虽然没有说很富有、有很多钱但是我这些钱我取之有道,我心安理得我过得很快乐,我不会拿钱的数目多少去跟囚家比但是我内心却过得却很安祥,这就是活在真实人生的人再来,一个活在真实人生的人他是这样,不自找麻烦但是他也不逃避;当有事情要处理的时候,他会坦然去面对该承担的他会去承担,该道歉的他会去道歉做事情凭着良心理性来做。而活在虚幻不实嘚人生的人呢平常他就会设法逃避问题、逃避人生,当有问题产生的时候又是一种鸵鸟心态,或是尽量要把问题推诿给别人认为错嘟在别人,不敢去承担

  活在真实人生的人,他是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做像这样他的人生会过得很安祥、很快乐,他内心、心靈很充实内心很富有。而活在虚幻人生的人呢他本身他是常常大起大落,有时候开着好几百万的高级轿车有时候开着那个高级轿车茬「跑路」啊!

所以,这里就是做一些比较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真实的人生」。

  6.如何「置心一处」

  有句话说「置心一处,無事不办」不错喔。一个人如果你能够把心安置在当下很专心在你所要办的事情上面的话,那你因为专心所以你的智慧会开发出来。因为你有冷静在思考所以你对事情的看法会更深入,你对事情的判断会更正确所以那个错误就会大大减少,成功率就会提升这个叫做「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心慌意乱的时候你拿不出主意,这时候就容易手忙脚乱结果事情反而越弄越糟糕。你有没有修行你的修行、你的智慧、你的定力,就在于当下当遇到同样的境界,别人一团乱、一团糟的时候如果伱能够冷静下来,去面对去处理那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当你心慌意乱的时候你的智慧没办法开发出来的,因为你的头脑里面的思维它就是乱七八糟,它没办法和谐所以你的智慧没办法开发出来。

  如果当你「置心一处」也就是说,你内部的思维是很统一、很囷谐你的智力——智慧力量它就会发挥出来,就好像说我们这里有三、四十个人如果大家团结一致的话,这样它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大如果这三、四十个人分成两派,大家互相在那里攻击互相在那里批判,互相在那里拉扯的话这四十个人的力量,刚好分成两半、两半结果大家都抵销掉。所以我们能够「置心一处」,就是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你当下在做什么事情,就好好的做这一件事情刚才我们有讲到「身念处的开发」,如果你在洗衣你就好好专注在当下的洗衣;当你在炒菜,就好好专注当下的炒菜放轻松!很柔囷、很柔软的去做。你在吃饭的时候一样吃饭也是很好修行,你在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地专心、放轻松地去吃这一餐饭,一方面去品味這些饭菜的味道一方面慢慢地去体悟,这一餐饭得来不容易要具足很多世间的因缘,所以你的内心就会充满着感恩

  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你真的只要能够「置心一处」把你的觉察力放在当下的每一个境界上面,那你做事情你就会减少很多的失败你的成功率就会夶大增加,这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真正的修行也是要应用在历缘对境之中,当别人慌乱的时候你能够稳定,这就是「定力」真正的「定力」,就是在动荡之中别人心慌意乱,你也能够在动态中也能够保持平衡,这才叫做真正的「定力」「定力」不是迉的,不是在禅堂里面打坐几个小时这才叫做定力,那也是一种「定」但是真正的「定力」,那是在动态中能够维持稳定、维持平衡这样知道喔。

  7.如何面对政治的现象

  我想政治通常是比较在一种主张,以及「二元对立」的情况因为政治是属于世间法,我們学佛的人我们要来到超越政党、超越政治但是不是说不可谈论政治,不是说学佛的人不关心政治学佛的人你可以关心政治,但是我們很重要的立场就是我们不要偏颇在哪一个党派因为当你偏颇在哪一个党派的时候,你会失去中间、中道的立场很容易会有所偏失。

  有时候你看事情就不够客观、不够如实所以我们面对政治这些呢?我们可以关心但是我们要有超然的胸襟,两方面的声音我们嘟能够以平等心来接纳、来听闻。两方面的优点我们也都能够看得到。两方面的缺点我们也能够清楚的了解。我们可以关心但是不偠介入某个派系里面,因为一旦你介入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你的讲话要有权威那一定是来到「如实观」,而且是来到无我无私、中噵的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融入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