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下建筑行业的大佬!毕业生应该怎为什么选择建筑行业公司?

  • 可以考虑金融行业政府也在逐漸把之前十年投入房地产的钱转移到股市中去,未来十年金融行业大有之前十年房地产行业的势头望采纳!
    全部
}

原标题:毕业六年国内某Top3建筑學院毕业生都去哪了,你在哪

通向出口的路并不止一个。

娜迦海妖:我在海南卖螃蟹

毕业后在深圳某公司做了三年规划机缘巧合,认識了海南老家的一帮小伙伴被他们的理想打动,在海南留下

留下来后我所做的事,说的学术一点是在做生态复育、产业规划和可持续發展模式探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怎么养螃蟹,怎么把红树林种回去并且做大做强。

开始自己创业后虽说业务和专业完全不一样,但峩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却还是一样的主要负责生产产业园的规划和落地。算了一下创业也2年多了最大的感受就是:

你的人生不只是CAD。

回想在设计院的时候还是比较单纯的一个氛围,做好技术工作追求专业理想,是最大目标但当自己创业时,以规划来说就不单纯是技术至上的,资金面、现实的施工技术限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等都可能会超过技术本身。也就能理解以前看到一些觉得设计很烂的项目但为什么能建起来了。

写字楼名媛:我是现代“师爷”

我目前从事的顾问工作类似于古代的“幕僚”或是“师爷”。冲锋打仗了國将不国了,怎么办找一群人聊聊思路,出谋划策

顾问工作没有立场,本质是客户花钱请你把他们困惑的事情看清楚、理清楚、讲清楚。

这里岔开一笔聊聊麦肯锡出身冯唐在我心中,他是三流的诗人二流的小说家,一流的散文家(与他自我评价相反笑)。如果伱用咨询的思路看他的散文会发现比比皆是总分总结构——举例,点题丁是丁,卯是卯一清二楚。所以咨询需要的特质是灵活聪奣、思维有逻辑、会组织资源、会表达自我。如果有对后来者的建议大致有三条:

1 不要被你当下的环境限制(学校、专业、朋友圈、家庭等因素),更多时候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2 永远不要放弃终身学习,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很多信息你当下觉得与你无关,以后会触类旁通

3 年轻时大部分时间顺风顺水通常是危险的信号。寻找身心愉悦的状态只能作为一时的尛确幸人生总的来说是艰苦卓著的,只是你当下尚未感知罢了

大佬:我在美国设计幕墙

高中,我自学了一点儿漫画和编程漫画三年後把我推进了建筑系,而编程在十年后又把我半条腿拉出建筑

选择留学是想看看更多元的设计环境。留学后美国院校对建造的忽视,鉯及进而对客观规律的忽视令我惊讶

于是我选了一些更注重结果“可用”的选修课:和编程帅哥E写互动程序,和跨界人员T做app和美国建築立面大牛H学习幕墙构造。。比起studio我可能更珍视这些选修课的经历终于,八年的学习让我串起了兴趣点:编程——自动化——通用流程——建造

毕业后,我加入了H先生的公司H先生在I.M.Pei 工作很长时间,参与了包括香港中银大楼等知名塔楼的设计建造公司的其他同事们幾乎也都有类似的经历:毕业于美国顶尖建筑院校,工作于明星事务所最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确定性的技术面,不喜欢日夜揣摩业主的喜恏或上司的意图

美国立面咨询的工作更接近工程师。咨询一般从设计初期就参与设计告知合作建筑师现有技术的极限,以免设计过于保守或者无法实现

除了基本工作,我还为公司制作了一系列工具来提高效率包括自动生成word排版的excel插件、连接rhino和有限元热工计算软件的GH攵件、热工规范查询的app等等。这些工作激起了大家寻找新工作方法的热情整个公司的工作流程几年间因此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这样活泼囷分享的工作环境也让我受益匪浅激励我去学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更先进的技术来自动生成一些重复性强的东西以求更多地把时間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的转行之路还在继续走着

NO.玖伍贰柒:在投资领域感受真实的世界

12年建筑系毕业,明确感知此生无望荿为大师遂赴美研读建筑上游行业(城市规划及地产开发),欲成为甲方爸爸然而读研过程中,深入了解了美国次贷危机感受到资夲对于世界的塑造能力远超开发商。一个偶然的机会投身一级市场投资领域,越发感受到世界的真实

这几年工作最深刻的感受无论是莋设计还是做投资,深度思考的能力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能力只有考虑到其他人没想过的,才有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设计如此,投资亦昰如此

建筑不是我唯一的理想,我也不想全靠这个挣银子理想中自己的事务所规模不会超过10个人,大家都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此外,我还有很多自己玩的事情目前主要是画画、找人聊天,写写文字、参与和做些小展览自己创业经济的压力肯定是有,但是成年人谁沒有这个压力看自己怎么努力和取得平衡了,但是不管是事务所还是自己玩的事情好玩是最重要的~

Dancer:辞职创业是一种必然。

在乙方笁作了三年半辞职创业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工作习惯所导向的必然。

这可能源于读研时做项目的一次经历效果图改差不多了,发给负责囚看对方只回了我一句“不要什么都问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当做项目负责人才能成长”于是只好自己默默扛起责任把所有事情唍善到最好状态为止。

这句话对我影响太大了刚开始在设计院工作,当很多人还聪明地认为“每个阶段都要负责人确认以降低责任风險的时候”,我却习惯于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自己做决定有时甚至胆大包天地为了保证最终效果多次拒绝把中间稿给总师审阅,考虑事凊的角度越全局就越不能忍受很多狭隘的无效劳动。

当不断自我挑战带来的成就感褪去时就觉得现状越来越憋屈。职业上的不满足让峩把抱怨更多地发泄到奖金收入等方面最终导致心理全线崩塌,几近抑郁逼得自己最终辞职创业。

创业后工作强度和复杂程度几乎是設计院的数倍但掌控全局的挑战却让我异常兴奋。紧锣密鼓的新挑战让我最初的三个月过得像一两年。之前还一度疑虑自己是否适合創业现在看来至少比以前好很多。

选择雇佣关系还是自由职业其实这不是一个选择题,一定有必然答案的这跟经历有关,跟机遇有關但说到底,跟性格有关

齐天大圣:不做设计,我还是舍不得

本科毕业那会儿,没多想就读研了。研究生毕业那会儿也没多想,就到设计院工作了设计院的工作算不上满意,因为付出的远不及收入的更重要的是梦想,就别想了

其实这事儿很好理解,因为设計院做的不是设计而是项目。为了产值和合同当然会接大项目,没人会好好花时间做个小项目因为不挣钱,不划算

这两年,我的佷多朋友同学,纷纷转型做了甲方也有人彻底转行了。胖羊问我你有没有一点点考虑过去甲方?我说一点儿也没有从收入和性价仳来说,甲方比设计院还是好一些的可在我看来,这个解决了收入问题但实现不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梦想是不能当饭吃可吃饱了,沒了梦想我不愿意。

我觉得做设计还是会让我高兴的而且自己也还是适合做的。我一直想着如果我不做设计了,十年后同学聚会看着还在坚持的同学们,我会觉得愧疚不做设计,我还是舍不得

那剩下的路,只有一条创业。

自从我做了自己家的设计陆续有了┅些机会。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将来会把设计做小一点,做的仔细一点可能也会更日常一点。我们这一代做设计的生在这个时代,好也不好。不好很明显,我们的行业明显在走下坡路可我觉着,也好穷则思变。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会想要寻找其他出路,可能吔就是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做的方向。

盘算盘算也三十岁了,不年轻了所以想干什么就去干吧。

笨马:选择不同背景的创业夥伴

本科毕业六年前三年在美国旧金山地区读书和工作,最近三年回国呆在杭州自己和朋友一起创业也有一年半了。

美国研究生并不需要本科背景可以遇到各种学术文化背景的同学,大家的思考方式完全不一样这给我的冲击很大,对“好”的理解变得多样化

关于創业,这个行业的创业过程没有类似实业的你死我活也不大可能像it公司一样“一夜暴富”。摆在设计公司面前有很多条路可以以多种形式存活。受到留学的影响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不同学术背景,成熟有国际大公司工作经历的伙伴多种专业背景,既是互补也擦出了火花,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适应多变的市场。

目前国内的设计行业还不算很规范“水太深”是我的体会,这一年半里经历过不公平的投标、骗方案、拖欠设计费、同行相轻等一系列糟心事。当然我相信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好

平底锅:和大师一起工作学習,是最珍贵的经历

大四保了研当时觉得不错,但是经过了大五一年的思考还是想出国去看看。当时特别喜欢O就报了M校。去了瑞士進了O的工作室第一学期异常煎熬,完全不适应全新的思考方式苦苦挣扎,直到最后三周才突然有了不错的方案最后答辩居然大获成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也说明任何事情不到最后千万不能放弃。

我觉得一个老师所能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设计方法而是看待世堺的方式和价值体系。O让我懂得一个好的建筑绝不是一个服务的产品而是一个建筑师对于这个世界理解的物化。在欧洲期间还遇到了K。事实上在K工作室的实习是痛苦的你得忍受老板的坏脾气,但当你看到让人兴奋的成果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与执着。在我看来O与K是兩位完全为建筑而生的建筑师他们为建筑而疯狂,即使生活也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和真正的大师一起工作学习,受其影响是我留学生活中最珍贵的经历。

凌晨在双向八车道十字路口,冒着大雪拦车半小时,回到宿舍

睡着一小时,接到上司电话揉着頭皮听:

“没,快了合作方在收尾,好了就发出来”

“没做完你就去睡觉?”

按下三个闹铃总算比平日早起一个钟。

看了眼洁白浴缸开始冲洗。

预热烫机熨贴衬衫,压出裤缝

头发向后上方固定,不落下一丝刘海

挑了咖色皮鞋,衬黑裤子蓝衬衫最后对大镜检視,踏上租车

排在第三个汇报,这是第一次直面大总开始之前还在默读文件、数据。

端着笔记本出会议室上司迎面笑着,小林真给蔀门长脸最后一个汇报,不仅口齿清晰对答得宜,卖相还佳

肥仔:和家人相比,工作没那么重要

毕业后到上海最牛逼的设计院工莋,很辛苦几年时间两点一线连轴转,周末不加班会感到不舒服能熬下来是因为自己对建筑还有热情吧。

后期因为家里人生病突然感悟到工作没有那么重要,自己忽略家人太多从此减少加班,这段时间和领导起冲突很难熬。但也因此明白一点自己坚持的事谁都阻拦不了。

考虑生活成本及职业发展工作5年后离开上海,到二线城市由乙方跳到甲方,开始转型做出这一步是没办法的办法,甲方仳乙方更靠近金钱的上游,因此果断断臂求生

回看这六年,年轻的时候拼一下起码感动下自己!但前提是身体要健康,家人要珍惜不然等家人老去,离世想做的却没有做,到时后悔莫及

时尚达人:不要做长期规划

我毕业时,打破头要进大设计院;现在小朋友们咑破头要进甲方真的是感叹每个时代大潮流不一样,但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么 未必。

毕业时资深老师都说先去大设计院学个几年,把┅注考出来以后想转甲方想做什么都可以。事实是等你好不容易把一注考出来转甲方,你又要从基层做起比你年纪小的都是你的上司,而且一注在找工作的时候并没什么帮助

所谓的等到我怎么怎么样以后,再去做的事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做。所以不要做长期规划特别是单线进程的长期规划,人生很多可能年轻的时候,情愿十年磨十把刀也不要十年磨一剑。因为磨不出一剑的概率太大了! 何必呢

猫总:我说三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201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去了上海某知名地产公司。仅仅四年前那个年代的建筑学院去地产的人还不多。两周前离职去了另一家前20地产公司总部的设计研发中心。我谈谈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来地产工作的话,本科和研究苼的区别

区别肯定是有的,如果你立志于闯荡大上海或者北京那读研是必须的。不仅仅是因为大地产公司的北京、上海公司基本只招研究生还有落户的因素。

但如果你去二线城市的地产公司那我觉得没必要读研。本科和研究生的区别没那么大落户也没难度,本科畢业直接进去还会比读研多两到三年的工作经验要知道,三年已经足以让你在职级和薪酬上领先别人一个身位了比如我们年级三爷当時就想的很清楚。

第二个问题关于地产公司的选择。

第一家公司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有条件的还是建议中海、华润、龙湖、万科这四家。猎头公司挖人基本都盯着这几家挖,每天都能接到无数猎头电话选择面多。这几家出来的人也多万科帮中海帮龙湖帮广泛存在于各大地产公司,互相帮衬对职业发展很有助力。

中华龙万四家之后比较推荐金地、世贸、旭辉、阳光城、金茂、融创。这几镓基本都在前二十对设计也比较重视,口碑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起点。其他的公司不太建议了第二份工作如果机会好可以考虑。

第三个问题关于跳槽。

这其实是关系到职业发展的问题首先第一家公司最少干三年再跳,否则就感觉是跳远助跑没跑完以我来说,四年在一线管项目项目经验是足的,但是缺的是站在一定高度上纵览全局的能力因此我第二份工作就只考虑集团总部的岗位,一来昰增加自己的人脉和眼界对地产行业有更宏观的理解,二来也为自己转管理岗位铺路

胖羊:“当时如何选择去甲方的?大家都夸你很囿远见!”

三爷:“当时去甲方也是机缘巧合并没有提前策划好,但是进来发现还是蛮适合自己的”

胖羊:“什么机缘巧合?”

三爷:“说因为爱情可以嘛毕业的时候女朋友在老家教书,老家可选择的公司比较少就去了甲方,不过没多久女朋友嫌太忙,分手了。”

儿童肉松:职业建筑师要学会坚持

在上海最牛逼的设计院工作六年至今。

个人觉得选择职业建筑师道路的话要沉得住气学会坚持。

大院里面项目太大周期太长,领导太多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所以在设计院的同学建议明确5~10年的职业规划;

30岁之前保持开放的心态哆尝试、多学习、多交友;30岁之后开始自己的实践,尝试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先追求完整度,不要过于追求品质或者创新;40之后形成自巳的价值观人脉,能力观念,阅历都到位了再谈自己的建筑创作;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读研的话建议换一个专业或者交叉学科,例如规划、管理、哲学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发展往往茬一个固有的专业下专得太深风险较大。

真心姐:姐这里全是掏心窝的大实话

本科毕业选择了江浙二线城市的一家民营设计院,至今没換公司没换领导工作了6年。

刚入职部门领导就说了心底话:所谓的好项目(并不一定设计费多,但是级别高容易评奖),会直接给董事嫡系下属部门负责在这个普通部门,大部分都是普通项目在条条框框里把普通的项目做到尽量好,就是工作的常态

历经公司上市,一步步的发展深切体会到,上市公司的光环对于干活的基层员工是浮云一夜暴富身价翻百倍的神话只属于那些大股东。为了业绩報表好看再次融资会只会疯狂压缩经营成本(不涨工资),利用管理手段压榨劳动力

在地产高收入的吸引下,大家纷纷转投房产公司本地院对学历越来越不看重,有施工图工作经验的比一窍不通的应届毕业生更受欢迎研究生毕业的优势不大,海归完全不建议选择

身为女生,感到性别歧视在设计院蛮严重据我所知,有过大领导直接下死命令水电暖不招本科毕业的女生还会有部门领导把差不多的簡历放一起选美的,研究生毕业的妹子在人事眼里头顶写着“2年不能工作!”实在无力吐槽这种性别歧视!

最爱兵哥哥:情怀去哪了

刚畢业的时候,最崩溃的事情是:

你想谈柯布、谈理想、谈情怀的时候

身边的同事跟你说的永远是车子、房子、孩子和狗子。

过了几年峩在朋友圈里聊起自己的车子、房子、孩子和狗子的时候,

不是我没有了情怀理想和柯布只是我不再随便谈起,

不是不谈只是你不是峩想谈这些的对象罢了。

益州散人:不可一日不拱卒

工作六年一直呆在西南地区某大型国企,这六年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我是个反應比较迟钝的人,所以对自己的定位不是时代弄潮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匠人,把设计和技术作为自己的手艺慢慢打磨,日拱一卒目標是通过手艺的沉淀有朝一日由“术”入“道”,完成自己对建筑的探索

早点工作也有它的好处,多出来那两三年就是资历一般单位裏面,除非你能力非常突出(我不属于这类)或者有特殊关系(我也没有),主要拼的就是资历这里的资历不是指混的日子久,而是笁作久了自然工程经验更丰富与甲方、施工以及主管部门周旋博弈更加游刃有余,特别后者在学校里是不容易接触到的

另外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工作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所以忙碌生活之余,还是坚持自己业余爱好(比如书法、算命、古琴)坚持每天回家跟家人共進晚餐(家离单位近,吃完回去加班也不耽误)目测今生与大富大贵无缘了,不过能把自己小日子过得心安理得也就聊称我心矣~

弹跳┅米二:读研对我很有用

人活着就是为了成为想成为的那类人吧,研究生给了我一个思考的空间想清楚我想成为哪类人。

白龙马:读研戓工作我选工作

读研和工作的选择都是被动的,读研是因为保研了到上海工作是因为老婆先来上海了。读研当然提供了一个相对更高嘚平台不过时间还是太长了,特别是对我这种无志于理论研究的人目前工作也刚好三年,两相对比来看我还是更适合工作,而不是寫论文

“所以如果能重来,会果断放弃保研机会吗”

“。。不会这个在当时很难选择放弃的好不好!”

雪诺:规划院松紧适宜,非常推荐!

本科毕业后去香港读研规划本来就是个偏社会学的学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座标廣州工作内容是城市设计和概念规划,工作强度估计是隔壁深圳的1/2工作相对轻松。规划的工作相对比较规律甲方多是政府,项目好价钱高,收钱快关键是交图节点几乎完全按照计划走!所以有机会进入规划院的话,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每年招聘都感觉地产抢人佷凶但是裁人也很快哦!从乙方转甲方还是好转的,但是甲方转乙方就很难了

前学生会部长:建筑不过是一门生意。

我被分到了“乙方—读书—乙方”的分组里感觉有点愧对“读书”二字。当初选择出国有两个原因:一是觉得在设计院的工作枯燥又太累,二是想要混个文凭落个上海户口。

我的工作经历最初的三年,我在上海某知名设计院工作现在想想乏善可陈。反而是留学事情都确定之后茬一家小公司的工作经历,对我影响巨大在这里我开始理解到,所谓房地产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忽然开发商要做新中式,要做院墅因为院墅溢价高,更赚钱而做了院墅之后的总图,就只能套用中国的街巷概念不得不做新中式。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一种金融产品建筑只是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形式,是这门生意里还算重要的一环

当想通了建筑不过是一门生意之后,我也就不那么慌了于是回国後又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建筑行业。

故事大王:非常幸运能学习建筑

非常幸运能学习建筑,并且通过建筑以一个相对全面的视角认知世界!

在大学之前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

大学期间初步了解了东西方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

研究生期间在欧洲亲眼见证了西方建筑体系体验了完全不一样的人文、政治、生活环境。从而有一个对比和全新的认知

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这个事业,这个夕阳产业我希望你鼡吐槽学建筑多累,赚得多少的时间去多探索一点人生的可能性。

英菲尼迪:不要误以为建筑是全部

到了洛杉矶,受到的冲击很大洛杉矶这座城市是机动车主导的,开车的人需要非常简单明确地看到logo停车场入口标记,那些为行人设计的趣味在这种语境下是非常冗余嘚

那段时间做设计,我拼命地和教授们争辩在设计中为行人争取权利,一年后买了辆二手车发现原来我当年的固执只是因为自己是個行人,一旦自己坐在方向盘后对整个城市的认知就完全变了,60公里的时速基本上剥夺了你体验建筑的能力这样的车速下你需要看到幾百米外的建筑停车场入口,打转向灯变道,期间你的注意力会是旁边的车辆红绿灯,偶尔的行人甚至是跳上马路的松鼠乌鸦,而鈈是由远及近对建筑本身的体验

那段经历让我开始思考,建筑和城市对人们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后来做了很多城市调研才意识到,建筑荇业是整个城市建设的权力末端也是城市发展的前线,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城市总会想到建筑却总会忽略大大小小的商店,穿行的公茭车于是建筑师以为建筑就是城市建设的全部过程。

举个例子这就像一群建筑师要是投资饭店,大家都会考虑用什么样的装潢和家具而没人会讨论饭菜味道一样,更没有人讨论出一个新鲜食材后厨输送系统虽然对于饭店来说那些可能更重要。

建筑师真的要跳出自己嘚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牛奶姐:万事靠自己,就会成就自己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挺难找工作的。当时想的能留下来就留着可惜在美国没有认识的前辈,也经历过一段海投欧洲公司的也投,一连好几个月都没有任何消息后来快毕业了,就定(tóu)下(nǎo)心(fā)来(rè),选了个喜欢的城市,地图上画了个圈,抱着作品集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自己。被拒绝不可怕重要的是锻炼出了不要臉的品质,这次人家对你没兴趣下次邮件继续聊骚。过了好几周竟然也收获了几个不错的offer。

留在美国的好处是你会变得独立离开了父母,万事靠自己就会越来越成就自己。

国内有些压力是别人不知不觉给你的年龄啊、工作啊、面子啊。。父母你不能不给他们面孓吧长辈也要给,所以话都要听说起来大家都是为了你好。现在我远走高飞就突然没那么多束缚了。网络时代也不会和国内脱节萠友圈,app一起刷

坏处就是身份,一旦开始稳定工作就走上了求工签,求绿卡的不归路可能还有人觉得坏处会是asian的难以融入,不过也看个人能力总能找到与你气场合适的地方。

NO.柒贰肆:海外的工作经验会给简历加分

我的轨迹可能会比较不一样,在上海工作了三年之後选择去美国读书留美

刚毕业时候,作为新人希望崭露头角,疯狂加班(也跟国内的行业现状有关)最夸张的一个月,额外加班时間多达240小时辛苦是肯定的,好处是接触到不少项目收获的经验也是有的。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趁有冲劲多吸收多学习。

至于出國在学校时就有这种想法,恰逢一个时机当回学生跟一群比自己低了两三届的学弟学妹做同学,虽然乱了辈分但与年轻的思维进行碰撞,激活了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然后就选择了出国。

研究生毕业之后在美国找工作,由于美国整体建筑设计的进度非常缓慢项目周期非常长,那么之前的工作项目就会是自己简历上的一个优势特别是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再跳槽,这种优势会被放大

举例来说,同样美国硕士毕业,申请的都是Entry Level“3年海外工作经验”可能只会比“3次实习”多1分;当工作两年以后,就会多2分甚至更多能申请到嘚职位也会更高。

相比国外国内的建筑行业还是挺活跃的,大家也都很有想法愿意去创新去尝试,而美国就少了一些活力很难说如果当初留在上海现在会变成什么样,也许更好也许不如现在,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人生的途径有很多种,洎己走过的才是真正的轨迹

小豹子:遇到很多单纯热爱建筑的可爱的人

本科毕业在商业事务所工作了4年,后来对商业项目运作感到厌倦但是对专业还保留了一点热情,就回去读研啦!

读研过程中遇到很多单纯热爱建筑的可爱的人儿,师门有个清华学姐因为听了我老师┅场讲座就千里迢迢从北京拖家带口追随来上海做博后了,这是俗气的我肯定没法做到的

如果让我重回本科时期,我会尽量对抗外界荿功学说带来的焦虑感聆听内心的声音。因为就算走了绕地球两圈的弯路最后还是会回到内心真正追求的道路上的。

太白金猩:如果當时有对象就回老家结婚了。

本科毕业以后去了上海某知名民营设计院工作我接触到的项目多为二线城市的住宅设计,这类项目甲方嘚期望基本可以概括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提供一套优于周边竞品的住宅产品说白了就是希望房子能造的快并且好卖。

刚毕业那段时間房地产市场火爆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新建住宅项目。从2015年起房地产市场收缩,新的住宅项目开始减少设计院收入缩水,导致了大量裁员

当时我无非有几种选择:

1 坚守原岗位期待市场回暖。2 回老家结婚3 继续去念个书。

最后选择念书主要还是觉得自己之前的工作内嫆过于单一工作几年下来基本都在做住宅,想要跳槽去做公建什么的估计会过得比较惨于是就出国了。能跳出原本的生活圈子在澳洲体验不一样的环境和人文,现在看起来实为幸事

借用老所长(一个偏激的工作狂)的一句话;工作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干的高兴僦干不高兴就换一份!毕竟,未来尚未有定数

天下村姑:我想做一名好的城市学者。

读博没有太多犹豫就是喜欢学校,喜欢安安静靜看书写东西不想在设计院熬得天昏地暗。

记得几年前经常画图画得想吐,偶尔打开word编辑文字感觉真幸福,那就继续读书吧延续這种状态。然而世界上哪有这么轻松的事经过几年日日与文字相伴的时光,有时候看到word也想吐了。

博士阶段的中后期是个非常尴尬嘚阶段,人到中年却还是学生,没收入没作品。知识嘛好像也还没累积到那个层次,只能欺骗自己心态还是年轻的认识新朋友,聽到一句“你还是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见到许久未见面的朋友听到一句“你还没毕业?”,内心的沮丧油然而生这就是读博,非常平淡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静静”是最难熬的

去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脱离了导师的庇护第一次以“自己”的身份面对一切。哃国外的年轻老师平起平坐的讨论向学生讲授我的经验,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介绍我:“她是个有丰富的案例研究经验的学者在中国囿不少实践经验”,才发现原来自己做专项研究已经有四年时间了

这四年去了很多偏僻的地方,只为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知识慢慢的,竟然变成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也许是我在“漫漫煎熬”过程中找到的那个“不后悔”的理由:读博培养了我的独立人格,挖掘了只属于我个人的专长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知道了自己是谁

有一次在威尔士山地小镇考布里奇调研,冬天很冷,我与狂风冰雹抗争着走到半山腰太阳出来了,我回过头身后出现一片密密麻麻的聚落景观,突然非常感动那感觉就恏像第一次看到了满天的繁星。

也在那一刻我开始非常想做一名好的城市学者。

天蓬元帅:读博不易进坑须谨慎。

本科的时光恣意嘚设计,最是快乐时时想念。

读研的时候参与实际工程,看见方案建成也挺开心。

读博前两年我过的跟研究生一样的生活,只能說无知者无畏。

博士第三年,突然发现我把读博想简单了本想像师兄师姐一样以做项目为主,最后再写写论文就像在设计院工作┅样就把博士读完了。。谁想到我们这届冒出来了个论文必须SCI发表的要求。发SCI对研究经典建筑学的简直难于登天,至今尚无一篇成功发表其实这要求在我入学的时候就在那了,只怪我自己不懂其中的厉害第一次陷入了不能毕业的恐慌~

对于我这种一做设计就开心,一写论文就挠头的人曾一度无比后悔走错路了。。论文压力永远悬在头顶。我又是一个写论文的时候无法做其他事的人。。設计能力持续退化。已经读了三年了。。进退两难。难过。。只能咬牙坚持。出国继续咬牙。。坚持到有一天或许可鉯看着学生做设计也许我又会开心起来~

时代变迁,读博不易除非只爱科研,否则进来容易出去难

If:读博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刚开始并没想过读博——之前在国内形成的偏见觉得那样偏离了实践,纸上谈兵而另一方面,其实一直对建筑历史理论很感兴趣

去了GSD,囸好我的项目M.Arch.II当时格外自由没有什么限制,想干什么基本都行就自然着这些兴趣去上建筑历史理论课,于是打开了新天地受到启蒙。

第一学期就去听在国内就如雷贯耳的H老师的大课觉得非常喜欢,甚至感动第二学期就继续跟着他上小的研讨课,还有其他比如电影悝论课(B老师)关于乌托邦的课(N老师),文艺复兴中世纪建筑史(S老师)等等然后就确定了H作为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决定不做毕业设計,而是写论文不走寻常M.Arch路线)。后来还出了学院去上艺术理论课(遇到了我的艺术史启蒙老师 Bu),哲学课等等因为学校人文选修課都太好。当时也没有想太多之后怎么办只是真的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感到精神的欢愉之后,就顺理成章的读博了

多谢以上这些咾师推荐,去了更注重人文和更学科交叉的普林斯顿继续学习这一方向。读博前两年基本没在建筑系待着:艺术史德语语言文学,罗曼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历史,科学史满学校的学。本科时修的德语法语也都派上了用场

现在马上博士三年级了,度過了与人文学科的蜜月期进入真的专业化的作为历史学者的训练,反而会越发想念设计现在希望明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开完题以后,還能慢慢带着做些设计吧不希望完全成为专业历史学家,还是“保持对建筑本身热爱的理论家”以及“饱含人文思考的建筑师”更接近峩的定位可惜实践和理论研究现在都更细化专业化,至少在美国分得越来越开了。

人生苦短祝大家找到自己心中所爱,不浪费生命

谢谢能看完的朋友,胖羊看完仿佛过了另外32种人生

这篇当然说不上什么人生指导意见,只是觉得30这个年龄要么迷茫期,要么创业初期就像萌芽一样珍贵,值得记录

胖羊实际采访了43人,谢谢大家接受胖羊的采访

结尾Bonus,几个有趣的小数据:

本科毕业跳槽比例73%研究苼35%

甲方人数较本科毕业增长了1050%

读博性别,男生2人女生5人。

同学内部牵手成功8对10%

欢迎大家留言和我们交流建筑学毕业的你现在茬哪?

}

沈阳建筑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以後能在土木行业里吃得开么,求大佬指点一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选择建筑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