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能和黄金双排吗双排有没有可以skype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Skype真人真事】一位Skype用户真实的故事,悲催...
&&&今天是4月1,传统的“整人”节。早晨上班的时候,同事们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整人的办法,我自己却在心里想着今天一定提高百倍的小心,否则出糗就没面子了。就这样我提心吊胆,百倍小心的熬到了10点半,我以为今天就这样过去了,可是一个柔美女生的来电让我今天的厄运彻底开始了。这里透漏一点,我死在一个神器的手上,他的名字叫——skype。  事情是这样的,我本以为平安无事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我拿起来看的时候发现上面并没有详细的电话号码,不过我想反正我手机是接听全免费的,管你上面电话是什么我接就是了,于是接了起来。对方传来了柔美的女生声音,他还叫出了我的小名“帅帅”(PS,这个名字只有和我有特殊关系的女的才知道),听了这个叫法我就蒙了,她是谁?。对方貌似也知道了我的这个想法,就问我,你猜猜我是谁?我就凭着声音的感觉猜出来她好像我的大学女友雯雯,于是我就说你是“雯雯”??对方顿了下说“不是”。于是我很囧,但是我又不生怕露出破绽,于是我支吾着猜出了其他的名字,就这样我把所有和我有特殊关系的女的都说了一遍,对方始终就说不是,最后当我傻了的时候,对方却幽幽的说:“从雯雯到……………………,怎么就没有我的名字,我是你老婆@#¥%…………&*()”听了这个话,我完全石化了,坑爹啊!  后来我问了下朋友,这是什么软件啊,为什么拨打电话没有号码呢?朋友说这个软件是一个网络电话,名字叫skype。他现在在国外已经支持来电显示了,在国内暂时还没有,所以我看到的就是没有号码的电话。他说skype能跨平台拨打,能从电脑打到手机和固话。哎,这都是我无知惹的祸,谁让我不知道skype是什么了呢?。哥们儿们看好自己的电话,仔细的去了解下skype吧,这都是我血的教训,我都不知道今天晚上该怎么回家了。悲催啊。。。。。。。。。。。。skype……&410.00&片
河南 郑州市
&155.00&张
广东 深圳市
&345.00&部
广东 深圳市
&180.00&张
广东 深圳市
广东 深圳市
广东 深圳市
浙江 金华市
浙江 金华市
浙江 金华市
广东 深圳市
四川 成都市
四川 成都市
广东 深圳市
广东 深圳市
广东 深圳市
&343.00&部
广东 深圳市
浙江 金华市
浙江 金华市
广东 深圳市
浙江 金华市
客服咨询热线:400- (免长途费)
投诉热线:010- (工作时间:8:00-19:00)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 海淀公安局网络备案编号:
版权所有 慧聪网
通用网址:hc360
Copyright& hc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区块链里谁是王者?中本聪来自无政府的有序星球?
你是哪个级别?
世界,众生芸芸。其中的人与人,还真不是一回事。
层级一:倔强青铜
青铜只是在新闻里听过区块链。
毫无疑问,青铜是世界的多数派。过去一年,行业市值狂飙十倍,两万亿人民币的体量。尽管如此,参与其中的,不过百万级别的人群。
青铜不分行业贵贱。他甚至可能是金融街的央企白领,可能是CBD的金融精英——即使这些颇有见识的人群,多数人连行业入口都找不到。更别说三四线县城里,喝酒打牌的机关老爷了。
一个有趣的故事。早些年,某加密货币矿池大佬,去西部省份开矿场,和当地政府谈电力接入。一开始说要搞比特币,官员们一脸懵逼,连连摇头。大佬连续吃瘪,然后痛定思痛:改说自己是大数据,嗯嗯嗯,就是国家鼓励的那个云计算和大数据。于是被热情欢迎,无往不利。
青铜不明白比特币和Q币的区别。青铜对所谓的“区块链颠覆论”嗤之以鼻。青铜不认为几个技术极客鼓捣出来的玩意,能掀起多大风浪。
对待这个新事物,青铜的策略很清晰:不听,不信,不参与。
在高层级的眼中,青铜是固执倔强、食古不化的,是要被时代抛弃的——已经站在了波澜壮阔大时代的入口,你们怎么还能心安理得、优哉游哉地坐在那里?
顽固的青铜遇到顽固的钻石?脑补一下画面,场景一定十分迷人:
两个人迎面走来,暖心微笑,礼貌寒暄,擦肩而过,然后心中互道了一声傻逼。
层级二:混沌白银
白银炽热而感性,混沌而懵懂。白银只是用赚钱的眼光看区块链。
相较青铜,白银有了明显的进步。白银已经知道了,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而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追溯”的特点。
白银多数知道“荷兰郁金香”的故事,但若问比特币和郁金香的区别,他说不出来一二三。
白银不了解冷热钱包的区别,甚至可能都没有一个去中心化的钱包,但这不影响他们对区块链的热爱。区块链颠覆世界?这并不是白银内心的真正关心——电视上还说“人工智能颠覆世界”,为什么他们对阿尔法狗却没有热情?
白银的心中,充满了对财富的渴望,赤条条急吼吼的渴望。而赚钱效应是白银最好的春药。
白银每天会接触很多ICO项目——其中80%是拙劣蹩脚的骗子,还有19%是有责任心的骗子。尽管是明明白白的庞氏结构,白银也想杀进去:投资嘛就是博傻,最后一棒肯定不是自己。白银,就是这么自信。
在一个鱼龙混杂、狂热浮躁的市场里,踏空是让人无法忍受:最悲剧的事,不是他输了,而是他差一点赢了。
当有人提醒,市场有泡沫,白银不以为然:什么叫泡沫?你不在其中,才叫泡沫;你身在其中,那叫中国梦,真金白银的中国梦。
白银是半醋不懂的一群人。他们的判断依据,通常来自于微信群和小密圈。沐浴在群主的深邃思想里,财务自由那简直触手可及。群主振臂一呼,群众云集相应: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三根大阳线,韭菜追高不听劝……
黑色幽默的是,常有狗庄潜伏进韭菜群里:群众的意见很重要,是狗庄们的重要参考。
嗯,反向操作的参考。
层级三:分野黄金
黄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档位。
这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临界点,是一个里程碑,是break even,是旧世界和新航路的分野。
入门级的黄金,阅读过比特币的白皮书,清楚挖矿的原理,理解“51%攻击”和“四年减半”,有过转账五次以上的转账经历。
进一步的黄金,知道非对称加密,知道分叉和扩容,知道隔离见证;他密切关注着闪电网络的进展;他明白SiaCoin和Storj的区别。
更资深的黄金,会将CoinMarketCap收藏置顶,会用TradingView观测行情;在BitCoinTalk论坛上,他至少有一个账号,级别在“ Jr Memeber ”及以上;当然大概率,他在鱼池(F2Pool)或蚁池(AntPool)有过挖矿的经历。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现在是过去故事的延续。一篇文章、一次谈话或一个饭局,黄金们因缘际会,发现了这片新天地,人生也呈现了不同的样子。大风起于青萍,那次戏剧性的偶然就是青萍。
可以肯定的是,刚入行的那一周,黄金的三观会被洗礼,被这个魔幻的世界深深洗礼。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个层级及以上,没有不喜欢比特币的。
层级四:成熟铂金
铂金是显著进化的一群人。
入行甚早,久历江湖,铂金是秋名山的老司机,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他们早已摆脱了白银的低级趣味,而在手法上,比黄金更老辣更专业。铂金是老鸟,他们的人生成熟了一大步。
铂金是幸福滋润的一群人:这些先知先觉者,被行业慷慨地奖赏了。他们吃到了市场狂飙的红利,他们获得了远超平均的财富。这里有相当数量的人,用不长的时间,从无到有,获得了财务自由——乞丐版甚至标配版的财务自由。
铂金是训练有素的一群人。比如操盘手。
这个级别的操盘手,不再是土枪大刀的游击队,而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他和欧美狗庄沟通频繁,他和业内大咖关系密切;他懂得用交易费和未确认交易池测试水温;他手感精微,能闻到盘面的味道。
他不能精准预判每一根K线,但他能比韭菜快一个身位——而这区区一个身位,就足以创造碾压散户的业绩。
说句题外话,对许多二级狗而言,区块链才是天堂市场:概念火辣,没有监管,没有涨跌停,全球化市场,资金持续流入,韭菜跑步进场……还有, A 股每天交易4个小时,这里7×24小时营业。
如同一个诡异的外挂,将这个市场的一切都加速了:在这里, 10%的波动简直就是横盘;在这里,天天有传奇,夜夜有行情。肾上腺素狂飙十个小时,保证你畅意人生,玩的痛快……正所谓,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
所以能理解,为什么铂金操盘手,终日猫在操盘室里,盯着六块弧面大屏幕,通宵达旦,舍不得睡觉,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铂金操盘手是勤奋、聪明、令人尊敬的。他们不仅做到了努力常态化,而且做到了单身常态化。情人?不需要的。哪有精力弄那个。
键盘和可乐就是最好的情人。
层级五:永恒钻石
什么是永恒的财富?
绿色美元不是永恒的,股票不是永恒的,70年产权房更不是永恒的。把时间轴拉长,看到几百年的周期,这些都不是永恒的……
在钻石眼里:比特币是永恒的。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日,比特币生产迎来首次减半。根据其技术原理,拥有全网51%的算力,就可以攻破其安全防线,让这场数字货币实验宣告失败——绝大多数拥有超级计算机的金融科研机构,都有能力实现51%攻击,将比特币扼杀在摇篮里。
时至今日,比特币算力飙升至天文数字,没有哪个人能控制全网51%的算力。比特币没有发行中心,完全依赖网络,外部无法关闭它,币价可能波动甚至崩盘,多国政府可能宣布它非法,但比特币及其网络却不会消失。只要互联网在,谁也摧毁不了它。
钻石恒久远,唯币永流传。
币本位是钻石的信仰。
他们永远满仓比特币:收到人民币或美元,换成比特币;需要消费,就卖掉一个币;永远不持有大量现金……
他们克勤克俭,维系着基本的生活成本,尽量减少在通胀世界里消费,将自己的一切扔进通缩世界里:比特币总数有限,能挖到的币越来越少,现在一天,等于未来百天。
当然也有例外。去年12月,身边有人去普吉岛买别墅,花了一个亿,作为丰收一年里的自我奖赏——人之常情,能够理解,钻石王老五,也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鲜花属于钻石,噩梦也是。比特币并非只涨不跌:11 年暴跌93%,13年回撤70%,14-15年暴跌86%,17 年末回撤66% ……守币难于守寡,没有钻石信仰,如何能够坚持?
经过了这么多起落沉浮,最后的钻石已寥寥可数。不过幸运的是,这是一部喜剧:坚韧、执着、永不放弃的人,最终得到了回报,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回报。让生命无比精彩,比电影更加传奇。
多年后回来看,他们泪流满面。
层级六:至尊星耀
欢迎来到神仙打架的高阶竞技场。星耀是吃了恶魔果实的铂金,是获得了超能力的钻石。
铂金和钻石,在阅读市场,猜测市场,跟随市场;而星耀,在影响市场,引领市场,甚至创造市场。
星耀早已经获得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钱之于他们,数字而已。站在波澜壮阔时代的入口,当然要做点大事情。
比如,以太坊的Vitalik Buterin。
94年出生的编程鬼才,被称作V神,几乎凭一己之力,将以太坊做成了市值第二的加密货币。以太坊极大疏解了比特币的扩展性不足,而图灵完备的语言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土壤。
去年轰轰烈烈的“对韭当割杯ICO讲故事大赛”,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基于以太坊的。当你想明白这点,就知道以太坊会如脱缰野马般暴涨了。
比如,德丰杰的Tim Draper。
这位老哥是硅谷的传奇投资人,他的投资成绩单囊括了特斯拉、SpaceX、百度、Hotmail、Skype这样响当当的名字。2014 年,他从美国政府手中低价买下3万枚比特币;然后2015年初,老哥转身就去投资了美国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ba。
2015年是老哥重仓下注的一年,也是大牛市开启的一年。老哥繁星点点地布局区块链,让人不禁联想美国人对价格的影响力……三年前,Draper预测比特币将涨到一万美元——当时的天方夜谭,如今被轻描淡写地实现了。
再比如,比特大陆的吴忌寒。
86年出生的北大校友,正在建立自己的帝国:全球每十台比特币矿机,七台出自这里;全网每挖出十个比特币,一半来自这里。他掌舵的比特大陆,堪称超级印钞机:卖铲子和挖金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还有更精彩的。坐拥算力大杀器的吴掌门,主导了比特币的第一次硬分叉:可以理解成,比特币被克隆了,一种新币被发行了。这个名为“比特币现金”的代币,半年时间,做到了17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了掌门的重要势力组成——吴掌门正在威胁到比特币。
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星耀已不仅仅是成功的投资者,他们开始在区块链生态中建立权力。
这个级别里的选手,地球上只有两位数。
层级七:最强王者
王者只有一个。篮球的王者叫乔丹,F1的王者叫舒马赫。
这个层级里,只有一个名字:Satoshi Nakamoto。翻译成中文:中本聪。
这是一个网络ID。不知道他国籍是哪、年方几何,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不知道他是否还活在世上,甚至脑洞再大些,不知道他是否来自于一个无政府的有序星球……
区块链世界的最大悬疑是中本聪的身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在哪里,正在做什么。
2008年秋天,中本聪写了一篇论文,然后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万……九年后的今天,比特币市值1600亿美金,整个市场4000亿美金——堪称人类史上最贵论文。
时至今日,加密货币的用户遍布全球,众多聪明的头脑成了它的信徒。区块链世界的一切,光荣与梦想,虚妄与癫狂,都由他开启。
嗯,这位网友独具一档,非常合理。
王者最强的地方在于:他不重要。
2011年4月,中本聪在论坛上留下一句“我转做其他事情了”,然后飘然遁迹,再无踪影。巨大的名望和财富,像岩石一般纹丝不动,无人认领。就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悄悄出现,留下一件旷世之作,接着默默离去。
随后的时光里,失去领袖的比特币,不仅没有消亡,反而疯狂成长。围绕它的争议、质疑和不屑一刻都未消失,但这个市场没有理会,它沿着自己的轨道转动齿轮,在人类历史上镌刻痕迹。
去中心化,是比特币存在的前提;去中心化,要去除绝对的领导者;去中心化,那就首先从中本聪开始吧。
所有比特币信徒都会感谢,如同上帝创世般创造了比特币然后消失的中本聪。如果真有一天,中本聪出现了,我会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不过,中本聪已经不能对比特币网络产生任何影响了,他有的只是“比特币之父”的光环。那感觉像什么呢?一个伟大的吉祥物而已。
除非,他动用所拥有的,一直静静躺在那的,超过100万个比特币。
文章来源:菜刀少爷& & 链值
作者:蔡冲
Sina.cn(京ICP0000007) &爱卡汽车_中国领先的汽车主题社区、汽车资讯、汽车论坛中心&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414b83f8c67c8ab6bec03b270e95f9b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414b83f8c67c8ab6bec03b270e95f9b_r.jpg&&&/figure&&p&我们都有条件反射性的习惯:开始打喷嚏了就多穿件衣服,肚子痛就吃肠胃药,脖子肩膀酸痛了就去按摩针灸……&/p&&p&&br&&/p&&p&我们一直很懂得怎么样调整和爱护自己身体健康,但当我们面对:&/p&&ul&&li&被最信任的人欺骗&/li&&li&被他人孤立&/li&&li&爱人分手出轨&/li&&li&……&/li&&/ul&&p&&br&&/p&&p&却只会强装坚强,等待时间冲淡一切。&/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2d7af59aa291c640eaa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25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2d7af59aa291c640eaab_r.jpg&&&/figure&&p&我们想告诉大家,&b&情绪的小毛病一样也需要科学的急救措施。&/b&&/p&&p&&br&&/p&&p&于是,我们编写了一本专业实用的&b&《心理急救手册》&/b&,让你在需要的时候,不再手足无措,可以自我疗愈。&/p&&p&&br&&/p&&p&这是关乎每个人生命的问题,我们必须严谨、专业。即使花了8个月时间,反复修改一百多次,查阅中外文献1千余篇,心理学院系专家团队审核提出上百个修改意见,但一切都值得。&/p&&p&&br&&/p&&p&&b&点击领取手册▽▽▽&/b&&/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j7G-AxR8H2EeIoXsXlkOAw&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2.zhimg.com/v2-7ec5ce108cea55b1cae2b89_ipico.jpg& data-image-width=&200& data-image-height=&20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急救手册
人人必备(完整版)&/a&&p&&br&&/p&&p&&b&关注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后台回复 关键词「急救」,即可获得心理急救手册电子版~&/b&&/p&&p&&br&&/p&&p&—— 壹心理 &b&· &/b&世界和我爱着你&/p&
我们都有条件反射性的习惯:开始打喷嚏了就多穿件衣服,肚子痛就吃肠胃药,脖子肩膀酸痛了就去按摩针灸…… 我们一直很懂得怎么样调整和爱护自己身体健康,但当我们面对:被最信任的人欺骗被他人孤立爱人分手出轨…… 却只会强装坚强,等待时间冲淡一切。我…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57b08fad98da42a248fae949a8b4392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57b08fad98da42a248fae949a8b4392_r.jpg&&&/figure&&p&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于有孩子,&b&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必如此。&/b&在我身边,在传统意义上达到“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放在人生计划里的人越来越多。&/p&&p&&br&&/p&&p&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Baer, 2016)。根据美国国家人口统计动态报告(NVSS),&b&从年,女性首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从22.7岁提高到了26岁。&/b&根据年的全美家庭成长调查(NSFG)数据,&b&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岁时还没有生育孩子&/b&;在日本和德国,40岁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没有生育过。&/p&&p&&br&&/p&&p&这些没有要孩子的人中,&b&有一些人是“拖延者”(postponers),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天也许会考虑生育孩子,但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而是一直处于对这个决定的拖延当中。&/b&还有一些人则持有更为明确的态度。&/p&&p&&br&&/p&&p&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在英语中&b&“childfree”&/b&这个词语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替代了“childless”这个词,前者中包含的free这个词,更体现了不要孩子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说也更积极正面。它指代的是&b&自主选择不生育&/b&(childless by choice),而非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不孕不育。在美国,&b&40至44岁&/b&的未生育女性中,有&b&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这样的选择&/b&(Furnham, 2015)。&/p&&p&&br&&/p&&h2&&b&什么是“自主选择不生育”?&/b&&/h2&&p&&br&&/p&&p&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女性作为无子女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男性也开始被纳入研究范围内。&/p&&p&&br&&/p&&p&Blackstone(2016)分析认为,选择不生育子女的现代人,做决定的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p&&p&&br&&/p&&p&&b&1. 选择不生育不再是暂时的想法,而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b&&/p&&p&&br&&/p&&p&在选择不生育子女的人当中,更多的人将这个决定看作是严肃的、清醒的,是有意识地做出的。不过,尽管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这一决定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仍然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多地提到,这是一个由自己做出的、清醒的决定(conscious decision),强调自主性;而女性则更多地提到,这是在考虑到多种可能之后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responsible decision),强调对他人的责任。&/p&&p&&br&&/p&&p&&br&&/p&&p&&b&2. 这个决定是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个孤立事件的影响。&/b&&/p&&p&&br&&/p&&p&据Veevers (1973) 估计,&b&大约三分之一选择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独立做出了这一决定。&/b&从童年开始,他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决策上受到影响。很多人是在观察他人(兄弟姐妹、朋友)成为父母的过程中做出这个决定的,并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持续检验和坚持了这一结论。我有一位目前已经年过50的德国朋友,就是在小学一年级看着其他同学的时候,就第一次觉得“我以后不要孩子”。他在后来的人生中持续了这一结论。&/p&&p&&br&&/p&&p&还有一部分人是和伴侣经过了认真的、持续的讨论后,共同做出的决定 (Blackstone,2016)。&/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f8ef8e808bddc4b2bc53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f8ef8e808bddc4b2bc53e_r.jpg&&&/figure&&p&&br&&/p&&h2&&b&什么样的人选择不生孩子?&/b&&/h2&&p&&br&&/p&&p&研究表明,整体上,&b&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b&而且受教育的领域也与生育行为相关。&b&读教育、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学习艺术、人文专业的人,生育比例更低;&/b&其他专业与生育行为的关系不显著(Abma & Martinez, 2006)。&/p&&p&&br&&/p&&p&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与生育率成反比,&b&选择不生育的女性,与“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从事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关性&/b&(Abma & Martinez, 2006)。&/p&&p&&br&&/p&&p&Kanazawa (2014)则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智商的高低与生育选择相关。在女性样本中,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平均智商为99.94;想要选择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为105.5。男性的差异则没有那么显著,想要成为父亲的人平均智商为100.02,想选择不生育的男性平均智商为104.35。&/p&&p&&br&&/p&&p&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来,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不生育;而&b&如果一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被鼓励争取独立和获得个人成就,那么她们不生育的几率也更大&/b&(Houseknecht, 1987) 。&/p&&p&&br&&/p&&p&在信仰和立场上,选择不生育的人更大概率是无神论者,在政治取向上更大概率是信奉自由主义的人。&/p&&p&&br&&/p&&p&此外,一些人格特质也被证明和生孩子的意愿成负相关,比如内向,独立,敏感,焦虑,完美主义,缺乏耐心等(Park, 2005)。&/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4c299a110fd00d8a270d467cbce980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4c299a110fd00d8a270d467cbce980f_r.jpg&&&/figure&&p&&br&&/p&&h2&&b&选择不生孩子的人在担心什么?&/b&&/h2&&p&&br&&/p&&p&选择不生育的行为会受到一些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拖延者来说。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繁殖技术的发展,给了女性更多的生育选择,&b&选择冻卵的女性比例一直在提高。&/b&&/p&&p&&br&&/p&&p&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机会在持续提高。以美国的数据为例:根据PewResearch Center的统计,在1994年,美国人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是男性61%、女性63%;而2012年,年轻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了71%,男性则只有61%,&b&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远远大于男性,这使得女性的生育年龄自然地延迟了。&/b&西班牙的人口统计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Lopez & Barrera, 2014)。&/p&&p&&br&&/p&&p&但,更多的时候,选择不生育还会受到&b&主观原因&/b&的影响。Houseknecht(1987)统计了47个年间对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动机的研究,发现占据前几位的是以下几个原因:&/p&&p&&br&&/p&&p&&b&· 不想失去个人的自由:79%&/b&&/p&&p&&b&· 想要获得更高的婚姻满意度:62%&/b&&/p&&p&&b&· 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利益:55%&/b&&/p&&p&&b&· 早期社会经验的影响,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怀疑:31%&/b&&/p&&p&&b&· 害怕生育、恢复过程中的生理痛苦:24%&/b&&/p&&p&……&/p&&h2&以下我们简单分析几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h2&&p&&br&&/p&&p&&b&1. 不想失去自由&/b&&/p&&p&&br&&/p&&p&Houseknecht发现,在所有相关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为了自由——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更好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和自发的流动性(spontaneousmobility)”。很多人认为,&b&生孩子这件事会挑战到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b&(Bleidorn, 2016)。&/p&&p&对于不愿失去自由、因而选择不生育的人,Park(2005)将其总结为&b&他们不愿意从“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b&很多人认为,生育意味着要进入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从以自己的兴趣、目标为导向的生活,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成长,比如,他们可能需要改变一些兴趣爱好和习惯(比如抽烟、喝酒),以及改变对电视节目、上网环境的选择,营造出对孩子友好的环境来。&/p&&p&&br&&/p&&p&&br&&/p&&p&&b&2. 为了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b&&/p&&p&&br&&/p&&p&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龄便生育孩子会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但事实是,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b&担心生孩子会减少亲密关系的满意度&/b&。女性比男性更经常提及这一点(Duxbury et al., 2005)。&/p&&p&&br&&/p&&p&&br&&/p&&p&&b&3. 受到他人经历的影响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认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b&&/p&&p&&br&&/p&&p&&b&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对他人做父母的过程、教养模式的观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的。&/b&这其中包括对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观察,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释,以及对朋友或他人父母行为的观察。在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对生育这件事的恐惧和焦虑(Park, 2005)。&/p&&p&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点上,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健康的(比如忽视、虐待、控制等),而产生对做父母的抵抗心理,&b&害怕自己不自觉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伤害&/b&。&/p&&p&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b&童年生活非常幸福&/b&,受到了父母很多的关爱,&b&但他们在观察父母的过程中,看到父母为了养育自己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害怕自己要承受这些责任、突破这些障碍,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b&(Park, 2005)。&/p&&p&&br&&/p&&p&&br&&/p&&p&&b&4. 对孩子缺乏兴趣,不喜欢有孩子在身边的感觉&/b&&/p&&p&&br&&/p&&p&还有一些人,仅仅是对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欢”或者“缺乏兴趣”。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43%的男性样本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26%的女性认为自己不喜欢孩子。不过,在2005年的研究中,女性对孩子的“不喜欢”的情绪比18年前的研究表现出了增加,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欢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会让她们感觉不舒服。她们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的容忍度要高于新生的孩子。(Park, 2005)。&/p&&p&&br&&/p&&p&&br&&/p&&p&&b&5. 对事业和个人成就发展的担心&/b&&/p&&p&&br&&/p&&p&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b&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b&。在Houseknecht(1987)的研究中,&b&受到这一点困扰的女性更多,在以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有74%提到了这一点;男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则只有29%提到这一点。&/b&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生育会直接导致女性工作的中断,以及女性会更多地被作为孩子的主要照养者。&/p&&p&&br&&/p&&p&Park(2005)用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不生孩子这件事上的动机差异。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工具理性导向(重视方法和技术的分析)、价值理性导向(被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驱动)、情感导向(由主观情绪驱动),传统导向(由社会习俗、传统驱动)。&/p&&p&&br&&/p&&p&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总的来说,女性在描述不生孩子这个与传统相悖的行为动机时,会更多地提到与&b&情感导向、价值-理性导向&/b&相关的部分,比如认为自己缺乏母性的本能、抵抗女性作为孩子照料者的社会期待等等。而男性则更多地提到&b&工具理性导向&/b&的动机,比如分析投入产出比,计算需要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等等。&/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b746bbd45d41b311211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b746bbd45d41b3112118_r.jpg&&&/figure&&p&&br&&/p&&h2&&b&有孩子的体验究竟好不好?&/b&&/h2&&p&&br&&/p&&p&多个研究证明,成为父母这件事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在生理上,&b&生育能够使人分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催产素,&/b&这种激素在我们拥抱、亲吻、性高潮时都会产生。催产素会减少焦虑和恐惧,使人感到平静和满足,增强信任。而且,不仅在女性身上,研究者还发现,&b&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也会出现催产素的上升。&/b&&/p&&p&&br&&/p&&p&除此之外,&b&孩子的出生还能够增强生活的意义感&/b&,使我们更利他、更有归属感,感到人生变得更有方向、有意义(Belsky,1990)。&/p&&p&&br&&/p&&p&不过,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针对新父母的自尊水平变化。而2016年的新研究证明,很多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b&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成为父母后都会导致他们自尊水平的持续降低,而对女性的影响尤其显著。&/b&&/p&&p&Finkenauer (2016)对187对新婚夫妇跟踪了5年,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成为父母的前后5年的过程中,自尊水平的变化。他发现,母亲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会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剧下滑,然后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都持续下降。父亲的自尊水平也会在孩子出生前缓慢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虽然不会出现急剧下滑,但是在之后的3年时间也持续下滑。最终,父亲和母亲的自尊都低于5年前的水平。&/p&&p&&br&&/p&&p&也就是说,这个研究认为,生孩子好像并不会让女性感到自己因为成为了母亲,而变得更有价值,反而会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不知道你对这个研究的结果怎么看。&/p&&p&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你要生育孩子,最好将这件事作为一项认真的决定,确定你已经做好准备。研究表明,&b&非计划内出生(比如意外怀孕)的孩子,在之后受到的照料更差;&/b&而且,越对生育这件事焦虑和恐惧,产后抑郁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Belsky,1990)。&/p&&p&&br&&/p&&p&&br&&/p&&p&我们希望看到的是:&b&要不要孩子,会越来越大程度地成为属于一个个体自身的选择。&/b&尤其是,一个女人,她能够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母亲,也可以选择永远不成为母亲。社会、父母辈、乃至伴侣,都不能用污名、用爱的勒索、用暴力剥夺这份权利。我们可以喜欢孩子,也可以不喜欢孩子——都不是罪。&/p&&p&我们相信一个人可以从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一生中,都获得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丰富的许多东西。&/p&&p&&br&&/p&&p&那么,今日互动来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p&&p&&b&&i&你有孩子么?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i&&/b&&/p&&p&&b&&i&如果还没有,你未来会想要孩子么?为什么?&/i&&/b&&/p&&p&&br&&/p&&p&留言给我们哦~&/p&&p&&br&&/p&&p&以上。&/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7130ad40bcde91ff43ecf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7130ad40bcde91ff43ecf2_r.jpg&&&/figure&&p&&br&&/p&&p&References:&/p&&p&插图:Masterpieces by Lindsay Walden&/p&&p&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p&&p&Abma, J. C., & Martinez, G. M. (2006).Childlessnes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ofi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p&&p&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 The Family Journal, 8676.&/p&&p&Belsky, J., &Rovine, M. (1990).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parenthood: Pregnancy to three years postpartu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the Family, 5-19.&/p&&p&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428.&/p&&p&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p&&p&Duxbury, L., Medhill, J., & Lyons, S.(2005). Childfree by choice: A study of childfree women in NorthAmerica—Summary report. Ottawa: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Womenand Work.&/p&&p&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69-395).Springer US.&/p&&p&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8, 157-170.&/p&&p&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p&&p&Park, 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childless. Sociological inquiry, 75(3), 372-402.&/p&&p&&br&&/p&&p&作者/编辑:KY主创们&/p&&p&&br&&/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最理性的暗恋是什么样子的?&/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常人不知道的「常识」?&/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a&&/p&&p&&i&戳此免费领取:&/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sychology.knowyourself.cc/resour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学习资料包&/a&&br&&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r.jpg&&&/figure&&p&&/p&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于有孩子,但在这个时代却未必如此。在我身边,在传统意义上达到“育龄”的男性和女性,没有把生孩子这件事放在人生计划里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体现:2007年以来,美国的生育率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比1…
&p&【一部纪录片揭露残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3763968&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3.zhimg.com/v2-993cbec13.jpg& data-lens-id=&3763968&&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3.zhimg.com/v2-993cbec13.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3763968&/span&
【一部纪录片揭露残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cbd6e9d46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cbd6e9d46b_r.jpg&&&/figure&&p&&i&&b&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b&&/i&&/p&&p&&br&&/p&&p&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学里被称为&b&“自我觉察”&/b&(self-awareness),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将它的核心定义为&b&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b&。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b&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b&(p.24)。&/p&&p&&br&&/p&&p&Tasha指出,&b&自我觉察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b&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能够作出更明智的决策(Ridley et al., 1992),建立更高质的、满意的亲密关系(Franzoi,Davis & Young,1985)和职业关系(Fletcher & Bailey,2003),有更好的职业发展(Brown,George-Curran & Smith,2004),并且更加自信(Sutton,Williams& Allinson,2015)。今天,我们主要通过Tasha的新书《洞察力(insight)》,来给大家介绍“自我觉察”这一概念。&/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20ab93ed74d5278dc6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20ab93ed74d5278dc6a_r.jpg&&&/figure&&p&&br&&/p&&p&&br&&/p&&h2&&b&了解自己,也是一种能力&/b&&/h2&&p&什么才能被称作是真正地了解自己?作者的研究发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你需要具备以下&b&7个方面的洞察&/b&,她将它们命名为&b&“洞察七柱”&/b&(Seven Pillars of Insight)(p.25):&/p&&p&&b&&i&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i&&/b&&/p&&p&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p&&p&&br&&/p&&p&&b&&i&2.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i&&/b&&/p&&p&&b&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b&找到自己的热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它。&/p&&p&&br&&/p&&p&&i&&b&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b&&/i&&/p&&p&抱负与目标、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标不难,但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我们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但&b&抱负是持续的,它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我们可以每天醒来都再次感觉被它激励。&/b&&/p&&p&&br&&/p&&p&&i&&b&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b&&/i&&/p&&p&自知的人了解&b&对自己而言最理想的环境是怎样的&/b&。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动力,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在一天结束后觉得没有虚度。&/p&&p&&br&&/p&&p&&i&&b&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b&&/i&&/p&&p&具有一种&b&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b&。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p&&p&&br&&/p&&p&&i&&b&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b&&/i&&/p&&p&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抒发。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p&&p&&br&&/p&&p&&i&&b&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b&&/i&&/p&&p&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p&&p&&br&&/p&&p&在许多人看来,自我觉察是一个纯粹的向内的过程——我们思考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各种洞察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但Tasha提出,&b&真正的自我觉察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b&因此,她将自我觉察又进一步分成了&b&内部自我觉察&/b&与&b&外部自我觉察&/b&。&/p&&p&&br&&/p&&p&顾名思义,&b&内部自我觉察指的是我们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b&内部自我觉察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够作出与“我是谁”一致的选择,这些选择会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p&&p&而&b&外部自我觉察&/b&则是&b&由外向内地了解自己——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借此增加对自我更客观、全面的认识。&/b&外部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因此他们也&b&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更加坚实且值得信赖的关系&/b&。&/p&&p&&br&&/p&&p&我们容易认为内部与外部自我觉察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能够向内了解自己的人也更能看清他人眼中自己的模样。但事实上,从Tasha的研究结果来看,&b&这两者之间并无相关关系。&/b&&/p&&p&&br&&/p&&h2&&b&你的自我觉察能力,&/b&&/h2&&h2&&b&很可能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b&&/h2&&p&&br&&/p&&p&&b&&i&错觉1:优于平均效应&/i&&/b&&/p&&p&&br&&/p&&p&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b&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b&大部分人在与一般同僚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Taylor &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p&&p&但,&b&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b&毕竟理论上,仅有49%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要求评价自己时,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汇。&/p&&p&&br&&/p&&p&&b&&i&错觉2:达克效应&/i&&/b&&/p&&p&Dunning和Kruger(1999)通过他们对人们阅读,驾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中发现,在有关幽默感,语法和逻辑的测试中得分低的人,对自己真实能力的评估更不准确。也就是说,&b&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b&&/p&&p&&b&&i&错觉3:95% vs. 15%&/i&&/b&&/p&&p&Tasha和她的团队调查了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虽然95%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但实际&b&只有不到15%展现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b&&/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773f42acb2c9fe804fd35ccf117196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773f42acb2c9fe804fd35ccf117196b_r.jpg&&&/figure&&p&&br&&/p&&p&&br&&/p&&h2&&b&那么,为什么自我觉察这么难?&/b&&/h2&&p&在洞察自己的路上,有2种我们可能会遇到的“路障”。Tasha将它们称为&b&自我觉察的2个盲区&/b&(p.52):&/p&&p&&br&&/p&&p&&b&&i&1. 认识盲区&/i&&/b&&/p&&p&David Dunning教授指出,人们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的评估并不准确,容易被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所限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们发现&b&我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认识,并不是基于实际表现或过去的经验,而是更多来自于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b&。比如,研究中相信自己地理很好的志愿者认为他们能在地理测验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但结果这些人大都分数平平,并未证实他们的预判。&/p&&p&&br&&/p&&p&&b&&i&2. 情绪盲区&/i&&/b&&/p&&p&“你这段时间开心吗?“——面对这个问题,你会以当下的感受或者直觉给出一个答案,还是认真回顾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呢?&/p&&p&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后者。但事实上,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b&我们的大脑通常会选择最不费力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b&懒惰的大脑在人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将题目替换成不费脑筋的另一个版本:“你此刻开心吗?”但被大脑“愚弄”了的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却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对这一段时间的幸福感作出评价。可见,&b&我们有时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一无所知。&/b&&/p&&p&&br&&/p&&h2&&b&什么样的人自我觉察能力更低?&/b&&/h2&&p&&br&&/p&&p&&b&&i&1. 不愿付出的“实用主义者”&/i&&/b&&/p&&p&&br&&/p&&p&&b&自我觉察并非一种天生的能力,它需要人放慢内心的节奏,耐心和细致地观察,需要不断地练习,这就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b&而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成功又常常被认为是幸福的前提,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是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更多可见的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将注意力放在自我觉察上,他们觉得这样的付出不值得,回报太少。&/p&&p&&br&&/p&&p&&br&&/p&&p&&i&&b&2. 无法自我接纳的人&/b&&/i&&/p&&p&&br&&/p&&p&对有些人来说,&b&察觉到真实的自我本身并不算困难,只是他们不愿接受。&/b&真实的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虚弱不堪的,是黯然失色的,令他们厌恶。一个人要是不愿自我接纳,自我觉察就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不愿看到真实的自己,更愿意活在对自己的无知之中,或是活在对自我的幻想之中。&/p&&p&&br&&/p&&p&&br&&/p&&p&&b&&i&3. 有一定成就的自恋者&/i&&/b&&/p&&p&&br&&/p&&p&自恋者并非完全缺乏自我觉察,通常他们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非常清楚,熟悉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自己对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懂得如何展示自己赢得别人的喜欢,借此控制他人;但他们对自己缺乏同情心、共情能力这一点往往很少有了解,对别人表达悲悯或理解时,很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p&&p&此外,对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往往也只能较为精确地察觉到并相信那些正面的评价,对那些真实而负面的看法往往不屑一顾,会认为那不过是他人对自己的嫉妒。&/p&&p&&br&&/p&&p&&br&&/p&&p&&b&&i&4. 情绪粒度低、认知简单的人&/i&&/b&&/p&&p&&br&&/p&&p&有些人的情绪粒度很低,&b&无法准确分辨具体的情绪,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准确的描述&/b&,可能只会用开心和难过来形容。当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无法准确察觉内心究竟发生着什么。与此类似的,有些人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和看法都是粗糙的,&b&他们的思维非黑即白,无法理解事实的复杂性&/b&,当他们表达看法时常常是单一的、绝对的,因此无法很好地自我觉察。&/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cbd6e9d46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cbd6e9d46b_r.jpg&&&/figure&&p&&br&&/p&&p&&br&&/p&&p&&br&&/p&&h2&&b&错误的自我觉察方法有哪些?&/b&&/h2&&blockquote&&b&对于内部自我觉察的迷思:&/b&&/blockquote&&p&&br&&/p&&p&&b&&i&误解1: 自省= 洞察&/i&&/b& (p.85)&/p&&p&&br&&/p&&p&不少人以为,不断地反思、思考自己就会提升对自我的洞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然而,悉尼大学的Anthony Grant教授发现,&b&“思考自己”与“了解自己”这两者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b&甚至,参与研究的个别志愿者的数据还呈现出了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p&&p&也就是说,&b&你无论花多长时间来反思自己,你的自我觉察可能都不会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高。更甚,有时你对自我的思考越多,你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少。&/b&这是因为,&b&自省常常停留在一种依靠逻辑的、理性层面的思考。但许多时候,看清真实的自己是极需依靠情绪和内心感受的。&/b&&/p&&p&因此,有问题的并不是自省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不正确的自省方式。错误的自省不仅使我们的自我洞察不增反减,还给我们造成一种“我很了解自己”的错觉。&/p&&p&&br&&/p&&p&&br&&/p&&p&&b&&i&误解2:自省 = 反刍思考 &/i&&/b&&/p&&p&&br&&/p&&p&自省有一个“邪恶的双胞胎”:反刍思考,即&b&带着负面的情感去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并更多地关注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b&人们容易混淆的是,&b&自省并不是一味苛责过去的自己和沉浸于过去的错误中,而是带着一种开放,包容和接受的态度,去反思自己。&/b&要知道,正确的自省能够提高我们对自我的洞察,但反刍思考却只可能让我们更难看清自己。&/p&&p&&br&&/p&&p&&br&&/p&&p&&b&&i&误解3:要提高自我觉察,应该多问“为什么”&/i&&/b&(p.92)&/p&&p&&br&&/p&&p&“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我为什么会做那件事?“,”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似乎相信,找到自己每个想法、情绪及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进一步了解自己。但其实,&b&当我们强找理由时,我们也是在无意识地搜寻那个最简单,且听起来最可信的答案。&/b&而一旦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原因时,我们就会马上停止思考,不论答案对错与否。&/p&&p&与“为什么”问题相对,Tasha认为更有效的是问&b&“是什么”&/b&的问题——&b&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什么?我在想什么?我正在做什么?&/b&比起绞尽脑汁地为自己做的、想的、感受到的找理由,能够&b&准确辨识并命名&/b&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更为重要。 &b&“是什么”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只有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为什么可能只是大脑欺骗你自己的一个答案而已。&/b&&/p&&p&&br&&/p&&blockquote&&b&对于外部自我觉察的迷思:&/b&&/blockquote&&p&&br&&/p&&p&&b&&i&误解1:我们能从亲近的人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准确的反馈&/i&&/b&(p.134)&/p&&p&&br&&/p&&p&恰恰相反,外部自我觉察最大的障碍是,&b&我们最亲近的人,往往也是最不愿意和我们分享关键信息的人。&/b&心理学家Sidney Rosen和Abraham Tesser研究发现,&b&人们十分抗拒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信息。&/b&愿意告诉他人关于他们的正面的观点或信息的人是愿意传达负面观点的人的五倍之多。甚至有约1/4的志愿者,在被多次请求的情况下也依然不愿向他人传达关于他们的负面观点。&/p&&p&研究者将这种宁可什么都不说,或编造“白色谎言”,也不愿说出可能让对方不舒服的话的倾向叫作“妈妈效应”。他们还发现,&b&这种“妈妈效应”在对待关系亲密的人时更为突出。&/b&&/p&&p&&br&&/p&&p&&br&&/p&&p&&b&误解2:比起别人,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b&&/p&&p&&br&&/p&&p&&b&伴侣比你更了解自己。&/b&心理学家Timothy Smith在对300对夫妇的一个心脏疾病的研究中发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攻击性,易怒性和好辩性的评价都远不如伴侣对对自己的评价准确——只有伴侣对他们身上这几个心脏疾病预测因素的评估,能够预测出他们患病的概率。&/p&&p&不仅如此,&b&就连和我们并不熟识的人,也常常能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价。&/b&在David Funder的研究中,亲近的人和普通的熟人分别对同一个人在约70种人格特质上进行打分。结果发现,两组人的答案高度重合,且都很准确。&/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b9ee964f5ccfc4024c7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b9ee964f5ccfc4024c76_r.jpg&&&/figure&&p&&br&&/p&&p&&br&&/p&&p&&br&&/p&&h2&&b&到底该如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b&&/h2&&p&Tasha强调,&b&自我觉察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b&(p.13)。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个决定:&b&去质疑自己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b&简而言之,就是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braver but wiser)的决心。&/p&&p&&br&&/p&&blockquote&&b&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b&&/blockquote&&p&&b&&i&1. 练习正念(mindfulness),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i&&/b&(p.110)&/p&&p&&br&&/p&&p&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正念强调的也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p&&p&哈佛心理学教授Ellen Langer认为,&b&正念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b&以旅行为例,当我们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曾发现的事情——风景,声音,人——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会用一种固定视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p&&p&&br&&/p&&p&&br&&/p&&p&&i&&b&2. 改变叙事方式,帮助你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b&&/i& (p.123)&/p&&p&&br&&/p&&p&叙事(narrative),即&b&我们怎样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曾经的自己。&/b&&/p&&p& Tasha发现,&b&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b&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p&&p&同时,&b&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b&这是因为,&b&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b&&/p&&p&&br&&/p&&p&&br&&/p&&p&&b&&i&3. 勇于探索人生的可能性&/i&&/b&&/p&&p&&br&&/p&&p&个人经历是自我察觉的材料。如果一个人的经验太少,对自我的认识也容易模糊不清。我们的热情是什么,我们对什么有真正的抱负,这类问题不单单是反复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的,而是要不断地走出去,去行动、去体会,在经历过更多事情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知自身有怎样的潜力和才能,明白自己对各类事物的态度,形成更稳固的价值观。&/p&&p&&br&&/p&&p&&br&&/p&&blockquote&&b&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b&&/blockquote&&p&&b&&i&1. 360度反馈&/i&&/b&(p.146)&/p&&p&&br&&/p&&p&&b&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b&:伴侣,朋友,亲人,同事……为此,你可以在网上做一份匿名的调查问卷。你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认为我是一个懒人吗?回答是从1-10中选取一个度。&/p&&p&比起需要自己输出内容的开放式问题,人们更愿意回答选择题;比起是或否的二选一,在一个区间内作出选择也更加容易。而研究也指出,&b&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更少受到“妈妈效应”的影响。&/b&&/p&&p&&br&&/p&&p&&br&&/p&&p&&b&&i&2. “对”的反馈&/i&&/b&(p.149)&/p&&p&&br&&/p&&p&虽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是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馈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们需要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unloving critics)和无批评的爱人(uncritical lovers)。&/p&&p&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b&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b&。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b&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b&。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没有帮助。&/p&&p&&br&&/p&&p&&br&&/p&&p&&b&&i&3. “晚餐桌上的真相”&/i&&/b&&/p&&p&&br&&/p&&p&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的勇气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望给你的外部自我觉察带来质的提升,并改变你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法。&/p&&p&顾名思义,你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b&说出一个你让他们最为恼火的地方&/b&。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p&&p&&b&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b&该方法的提出者Josh Misner教授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p&&p&&br&&/p&&p&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Tasha在书中强调,即便是最为自知的人,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可能到达100%——&b&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b&&/p&&p&&br&&/p&&p&&b&今天的文章有点长。希望读到这里的读者们对“认识自己”这件事产生一些新的心得和看法。留言和我们分享你“认识自己”的经历吧~&/b&&/p&&p&&br&&/p&&p&&b&以上。&/b&&/p&&p&&br&&/p&&p&References:&/p&&p&Brown, C.,George-Curran, R., & Smith, M. L. (2003). The role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 i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1(4), 379-392.&/p&&p&Eurich, T. (2017).Insight: Why we are not as self-aware as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New York: Crown Business.&/p&&p&Fletcher, C., &Bailey, C. (2003). Assessing self-awareness: Some issu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8(5), 395-404. &/p&&p&Franzoi, S. L.,Davis, M. H., & Young, R. D. (1985). The effects of private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satisfaction in closerelationship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6),1584.&/p&&p&Funder, D. C.(1995). On the accuracy of personality judgment: a realistic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4), 652.&/p&&p&Holt-Lunstad, J.,Smith, T. B., & Layton, J. B. (2010).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Med, 7(7), e1000316.&/p&&p&Kruger, J., &Dunning, D.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77(6),1121.&/p&&p&Pennebaker, J. W.(1993). Putting stress into words: Health, linguistic, and therapeuticimplications. Behaviourresearch and therapy, 31(6),539-548.&/p&&p&Ridley, D. S.,Schutz, P. A., Glanz, R. S., & Weinstein, C. E. (1992). Self-regulatedlearn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goal-setting. The journal ofexperimental education, 60(4),293-306. &/p&&p&Sedikides, C., &Gregg, A. P. (2008). Self-enhancement: Food for though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Science, 3(2),102-116.&/p&&p&Sutton, A.,Williams, H. M., & Allinson, C. W. (2015). A longitudinal, mixed methodevaluation of self-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Development, 39(7),610-627.&/p&&p&Taylor, S. E., &Brown, J. D. (1988). Illusion and well-be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perspective on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bulletin, 103(2), 193.&/p&&p&Tesser, A., &Rosen, S. (1975). The reluctance to transmit bad new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193-232.&/p&&p&&br&&/p&&p&&b&KY作者 / 咯咯&/b&&/p&&p&&b&编辑 / KY主创们&/b&&/p&&p&&br&&/p&&p&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学专业回答,请关注:&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knowyourself&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知乎专栏&/a&&br&&br&&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最理性的暗恋是什么样子的?&/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常人不知道的「常识」?&/a&&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a&&br&&i&戳此免费领取:&/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sychology.knowyourself.cc/resour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学习资料包&/a&&br&&br&&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r.jpg&&&/figure&&p&&/p&&p&&/p&&p&&/p&
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 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c55d0d91c5c625d14b79d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c55d0d91c5c625d14b79d9_r.jpg&&&/figure&&p&我在生活里不算是脾气太差的人&b&(喂你明明很暴躁好吗)&/b&,但却经常会和一些出租车司机师傅撕起来。&b&&i&姑娘你住在这里呀?房子租的还是买的啊?姑娘你一个人去医院啊,你老公不陪你吗?姑娘你们读过书的人,工资很多吧,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呀?&/i&&/b&&/p&&p&&br&&/p&&p&呵呵。&/p&&p&&br&&/p&&p&在生活里,&b&总会类似的瞬间让你感到不舒服:&/b&&/p&&p&-可能是在青春期时,独自待在房间,父母不敲门便闯入的时候;&/p&&p&-可能是在成年后,回老家遇见长辈亲戚,被拉着询问“谈男朋友了没,一个月挣多少”的时候;&/p&&p&-也有可能是在分手之后,前男/女友还是纠缠着你,不愿离开你的生活的时候;&/p&&p&-还有那种内心回荡着“我明明和你不熟”的时候。&/p&&p&&br&&/p&&p&&b&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b&“边界”不是一个中文里现成的词汇,它听起来有点像是“底线”或者“原则”,但相比这些日常用语,边界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p&&p&&br&&/p&&p&&b&今天我们来聊聊个人边界。&/b&&/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c75e6b321e6dfbff60851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c75e6b321e6dfbff60851e_r.jpg&&&/figure&&p&&br&&/p&&h2&&b&什么是个人边界?&/b&&/h2&&p&&br&&/p&&p&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b&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b&,以此来&b&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b&。&/p&&p&个人边界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情绪上的,它能够反映出个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认识和要求。当我们说,&b&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思考及感受着什么有属于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b&&/p&&p&&br&&/p&&p&&b&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b&&/p&&p&&br&&/p&&p&在中文中,我们不常提到“边界”这个概念,这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b&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着的柴&/b&,个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社群、群体的集结,形成边界清晰的结构。&/p&&p&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则被比作&b&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b&,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在中国社会里,人际之间的亲疏远比边界要重要,我们有时会觉得如果足够亲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就可以不注意边界。&/p&&p&&br&&/p&&p&&b&&i&个人边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身体层面的,二是心理层面的(Whitfield, 2010)&/i&:&/b&&/p&&p&&br&&/p&&p&&b&身体层面&/b&(Physical)的边界主要是指个人空间及接触上的考虑,可以通过衣着、住所、噪音容忍度、言语指示和身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p&&p&&b&典型的身体边界的冒犯者是近距离谈话者&/b&。当一个人在说话时离你太近,你对此的自动反应可能是向外退,为了重建自己的个人空间。你这么做,是在发出了一个非言语的信息:你感到了对自己个人空间的侵犯。如果这个人继续走近,你可能会告诉他,不要这么走向自己,用言语地方式保护你的边界。&/p&&p&&br&&/p&&p&&b&心理层面&/b&(Psychological)的边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独立于他人。这些边界能够保护你的自尊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p&&p&&b&如果别人坐了你的椅子或者用了你的东西,或者对你个人进行评论,让你感到不高兴,这时就是心理边界在发挥作用。&/b&如果一个人拥有脆弱的情感边界,他就容易受到他人言语、想法和行为的影响而感到痛苦。例如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感受从伴侣的感受中区别出来,这样自己幸福和悲伤就受到对方情绪的强烈影响。&/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b5b1e7fd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9&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5b5b1e7f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b5b1e7fd4_r.jpg&&&/figure&&p&&br&&/p&&h2&&b&什么样的个人边界是健康/不健康的?&/b&&/h2&&p&&br&&/p&&p&简单来说,&b&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并且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Manson, 2013)。所以,健康的个人边界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收获它们带来的益处。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也确保我们让别人也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b&&/p&&p&&br&&/p&&p&健康的个人边界有以下特征:1. 现存的、清晰的, 2.合适的,非控制性或操纵性的, 3.坚固而灵活,不是坚硬的、无法改变的,4.保护性的,非伤害性的,5. 接受性的,非攻击性的,6. 为自我建立,而非为他人的。&/p&&p&&br&&/p&&p&&b&而拥有不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则要么是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要么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b&(Manson, 2013)。&/p&&p&&br&&/p&&p&Nina Brown(2006)提出,个人边界可以被分为四种不同的风格。其中,柔软型、刚硬型、海绵型都是不健康的,&b&只有灵活型是健康的个人边界。&/b&&/p&&p&1. &b&柔软型&/b&(Soft):一个拥有柔软型个人边界的人,容易融进其他人的边界之中,容易被他人影响和控制。他们会经常感觉“我很难对他人说不”,可能会有过分共情、陷入他人情绪不能自拔、被他人操纵和利用的问题。&/p&&p&2. &b&刚硬型&/b&(Rigid):一个拥有刚硬型边界的人是封闭的或隔离的,很难去信任他人和感到安全,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靠近他,无论是在身体层面或还是情感层面。&b&这样的人在身体上、情感上或是心理上曾受到过虐待的比例较高。&/b&有一些刚硬型边界的人是“有选择性的刚硬”(Selective Rigid),他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同样封闭,比如少数人能够靠近他们,但大多数人靠近都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的边界会依据时间、地点或环境具有选择性,&b&常常出现在一个发生过糟糕经历的相似场景中&/b&。&/p&&p&3. &b&海绵型&/b&(Spongy):海绵型的个人边界像是柔软型与刚硬型的混合物,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它们比柔软型更少、比刚硬型更多地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拥有海绵型边界的人是很&b&矛盾&/b&的,他们对于边界仍然没有清晰的意识,不确定该将什么纳入边界之中、将什么排除在外,时而会担心侵犯了他人,又时而会担心没有和他人建立连接。&/p&&p&4. &b&灵活型&/b&(Flexible):这是&b&理想中的边界类型&/b&。虽然他们看起来和有选择性的刚硬型或海绵型相似,但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灵活型边界的人能够自己控制边界,决定让什么进入、让什么保持在外,也能够抵御情感上的感染和控制,很难被他人利用。&/p&&p&&br&&/p&&p&&br&&/p&&p&&b&&i&下面是一些不健康个人边界的常见表现(Cole, 2012):&/i&&/b&&/p&&p&· 为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或权力&/p&&p&· 时常想要拯救你亲近的人,为他们解决人生问题&/p&&p&· 让别人定义自己&/p&&p&· 期待别人自动满足自己的要求&/p&&p&· 拒绝别人时,心情不好或感到愧疚&/p&&p&· 为了得到别人的关爱而故意崩溃&/p&&p&· 当被糟糕对待时忍气吞声&/p&&p&· 不询问便触碰一个人&/p&&p&……&/p&&p&&br&&/p&&p&还有一些人格特质/障碍的人会拥有特殊的与边界相关的特质,比如自恋和边缘性人格的人。&/p&&p&&br&&/p&&p&&b&自恋的人不太会意识到他们有个人边界,也不会觉得其他人是独立的。&/b&自恋者认为,他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他们根本不存在。而那些为自恋者提供自恋满足的人会被自恋者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期待。所以,在自恋者的想法中,自己与他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界限。&/p&&p&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对于自己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较为稳定的期待和认识,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所以他们的个人边界难以稳定存在,随着他们不稳定的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不断变动(Danielle, 2014)。&/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60c7fa7d29fdcd005e904cebe4ed76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9& data-thumbnail=&https://pic3.zhimg.com/v2-e60c7fa7d29fdcd005e904cebe4ed76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60c7fa7d29fdcd005e904cebe4ed76f_r.jpg&&&/figure&&p&&br&&/p&&h2&&b&亲密关系中的个人边界&/b&&/h2&&p&&br&&/p&&p&&b&恋爱关系的开始和结束,就涉及到边界的转换&/b&。确定关系、成为伴侣,意味着你们的边界靠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合的;而分手之后,你们则要重新划分边界,这时很多人难以接受边界的变化,不能尊重对方新的边界,比如,有的人会在分手后仍然模糊边界,对你做一些越界的事情。&/p&&p&&br&&/p&&p&在亲密关系中,&b&由于出现了亲密与独立的冲突,保持清晰的个人边界显得更为困难。&/b&比如你会觉得,有时你必须为了爱的人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没错。但&b&关键在于,如果你为你所爱/关心的人作出牺牲,最好是因为你想要这么做,而不是因为你感到有义务这么做,或是因为你害怕不去做会造成什么后果。&/b&行为只有在它们不带期望地被实施时,才是正当有效的。&/p&&p&例如,你的男/女朋友每天都和你打电话,其实你不喜欢这样,感觉Ta阻碍了你的自由,但你又害怕不打电话了Ta就会生气。这时,你的个人边界其实是被侵犯的。但如果你打电话是因为你爱Ta,你自己想要这样做,那就没有问题。&/p&&p&&br&&/p&&p&在生活中,&b&如果边界不清楚,我们有时会很难分辨自己做某件事究竟是出于义务,还是出于自愿的牺牲。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试问自己“如果我不再这么做,关系就会怎么变化?”&/b&&/p&&p&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害怕这种变化,就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假如结果会不太愉快,但你感觉你能够能停止表演式的行为,并且自己不会感到太多异样,那这是好的信号。&/p&&p&&br&&/p&&p&拥有健康的个人边界的人能够理解到,要求两个人完全契合、完全满足伴侣的每一个需要是不合理的。&b&他们同样理解,健康的关系不是去控制另一个人的情感和想法,而是互相支持和鼓励,走向共同成长和自我实现&/b&(Manson,2013)。&/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74c5bb463cd48f6f2a89f0de1919a3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274c5bb463cd48f6f2a89f0de1919a3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br&&/p&&h2&&b&如何建立个人边界?&/b&&/h2&&p&&br&&/p&&p&为什么建立个人边界是困难的?虽然个人边界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但很多人仍然对建立个人边界有所迟疑,或是无法顺利地建立健康的边界,&b&常见的原因如下&/b&(Darlene,2015) :&/p&&p&1. 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p&&p&2. 对自己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建立。&/p&&p&3. 不认为自己有建立边界的权力。&/p&&p&4. 担心个人边界会影响人际关系。&/p&&p&5. 没意识到建立边界需要坚持和努力。&/p&&p&&br&&/p&&h2&&b&如果想要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b&&/h2&&p&&br&&/p&&p&&b&1. 明确你有建立个人边界的权利。&/b&&/p&&p&&br&&/p&&p&建立个人边界是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权利拒绝,当然你也应该对“允许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负责。只有自己建立清晰而坚定的界限,别人才会尊重它们。有趣的是,&b&个人边界脆弱的人,会更倾向于冒犯他人的边界。&/b&所以,拥有良好的个人边界也可以促进你对他人的尊重(Z.Hereford,2016)。&/p&&p&&br&&/p&&p&&br&&/p&&p&&b&2. 分辨出哪些是你无法接受的行为。&/b&&/p&&p&&br&&/p&&p&回想你经常遇到的场景,想想它们是否与个人边界相关。写下你的感受和平时的处理方法,再列出清单,思考是什么阻止了你做出行动。然后,用平和的语气写下能表明你个人边界的话,以后再次遇到这类场景时向对方表明(Tartakovsky M.,2015) 。&/p&&p&&br&&/p&&p&&br&&/p&&p&&b&3. 别人的需求和情绪不一定比自己的更重要。&/b&&/p&&p&&br&&/p&&p&很多人会觉得,别人的需求或情绪,尤其是家人或伴侣的,比自己的需求更加重要,否则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人。道德感过高会让人焦虑。学会将自己放在首位,为自己建立边界,足够的自尊与自爱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人(Tartakovsky M.,2015) 。&/p&&p&&br&&/p&&p&&br&&/p&&p&&b&4. 学会拒绝。&/b&&/p&&p&&br&&/p&&p&当个人边界被冒犯时,生气是最常见的、本能的反应。&b&生气是一种信号:说明你该采取行动了。&/b&如果你对于建立个人边界感到焦虑或愧疚,要记住的是,如果你因为担心冒犯他人,而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悦,你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受到损害。表明个人界限并适当地拒绝,反而有助于关系的发展(Lancer,2015; Burbach,2015) 。&/p&&p&&br&&/p&&p&&br&&/p&&p&对你来说建立边界困难么?你的边界是哪种类型的?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p&&p&以上。&/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e3626ad4fde7d81a245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e3626ad4fde7d81a245d_r.jpg&&&/figure&&p&&br&&/p&&p&&br&&/p&&p&References:&/p&&p&Brown,N. W. (2006). Coping with Infuriating, Mean, Critical People: The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 The Destructive Narcissistic Pattern.ABC-CLIO.&/p&&p&CharlesL. Whitfield, M.D .(2010). Boundaries and Relationships: Knowing, Protectingand Enjoying the Self (2 ed.). HCI Books. &/p&&p&CherieBurbach.(2015).Boundaries In Friendships. www.friendship.about.com.&/p&&p&Danielle,Alicia.(2014).Codependency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How to Spot It. www.borderlinepersonalitytreatment.com.&/p&&p&DarleneLancer.(2015).What Are Personal Boundaries? How Do I Get Some? Psych Central.&/p&&p&MarkManson.(2013).The Guide to Strong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undaries.markmanson.net/boundarie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oundaries.markmanson.n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boundarie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Tartakovsky,M. (2015). 10 Way to Build and Preserve Better Boundaries. Psych Central.&/p&&p&TerriCole.(2012). Setting and Enforcing Healthy Boundaries. www.terricole.com.&/p&&p&Z.Hereford.(2016). Healthy Personal Boundaries & How to Establish Them. www.essentiallifeskills.net.&/p&&p&&br&&/p&&p&KY作者/夏超&/p&&p&编辑/KY主创们&/p&&p&&br&&/p&&p&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学专业回答,请关注:&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knowyourself&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知乎专栏&/a&&/p&&p&&br&&/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年轻人最好要接触」的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异地恋如何提供有效的关心?&/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可以让人的心智变得成熟的书籍?&/a&&/p&&p&&i&戳此免费领取:&/i&&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sychology.knowyourself.cc/resour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学习资料包&/a&&br&&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f0cf5b9ddfa20dae1a8_r.jpg&&&/figure&&p&&/p&
我在生活里不算是脾气太差的人(喂你明明很暴躁好吗),但却经常会和一些出租车司机师傅撕起来。姑娘你住在这里呀?房子租的还是买的啊?姑娘你一个人去医院啊,你老公不陪你吗?姑娘你们读过书的人,工资很多吧,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呀? 呵呵。 在生活里,总…
其实很多人身处公司的监控之中而不自知……你知道你的上网记录可能会被公司看到吗?&br&当你愉快的在网上玩耍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被默默的记录下来呢?&br&有些公司的监控程度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监控。&br&具体请看这篇长文吧,别觉得文章太长,不长还真没法说太清楚。说的比较絮叨,见谅。&br&&br&发帖是为了告知大家,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注意信息安全。&br&&b&我觉得如果有监控但你却不知道,这是很荒谬的事情,你需要知道有这个事情的存在。&/b&&br&知道有这件事应该要成为一个常识,在你工作前你应该知道。但显然,现在大多数人并不知情。&br&&br&&u&还是先声明一下吧,以下截图并非真实用户数据,都是测试数据,并没有侵犯用户隐私。&/u&&br&&u&限于我对这些事情的了解程度,我下面的一些看法可能是有错误的,我会尽量完善内容。&/u&&br&以下只涉及到公司层面,至于运营商或者政府能做到什么,这里不谈。也许他们更高明。&br&&br&&br&&b&以下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保证绝对正确!&/b&&br&&b&以&/b&&b&下&/b&&b&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保证绝对正确!&/b&&br&&b&以&/b&&b&下&/b&&b&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保证绝对正确!&/b&&br&&br&&br&我之前在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那一部分,说建议大家上网时使用https模式,结果有人当时把我写的转载走了,然而我现在知道了https也是可以被监控的啊!!!并不是绝对安全的!&br&所以说,如果你不是在知乎看到这段文字的话,建议你返回知乎看最新版!因为以下内容可能还有其他错误内容!我会尽量改正错误内容的。。。&br&本文链接:&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4054&/span&&span class=&invisible&&3633/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br&看到有人说公共WiFi不安全,其实我想说……公司网络更不安全啊!!!&br&之前公司曾经有同事因为吃回扣被开除,至于公司怎么知道的,你猜……&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4b7bd270b1fa381fc553c68d68500ff_b.jpg& data-rawwidth=&347& data-rawheight=&2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7&&&/figure&&br&&br&&p&人在做,管理猿在看:&/p&&p&在公司看这些真的好吗。。。&/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e03695cfc0bb6b42574fbe1fac245b1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e03695cfc0bb6b42574fbe1fac245b1_r.jpg&&&/figure&(网址已打码,不用去试着访问了)&br&(请不要再问我色情与成人有什么区别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ce41e7db457bd9b8d2e9ad6cc232b60_b.jpg& data-rawwidth=&214& data-rawheight=&2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4&&&/figure&&br&&br&&p&贴吧好玩吗:&/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b7ea484dcfca8e04b57126f_b.jpg& data-rawwidth=&609& data-rawheight=&1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7ea484dcfca8e04b57126f_r.jpg&&&/figure&&br&&br&&p&监控都已经玩出花来了,帮朋友点赞投票的你,知道吗?&/p&&p&以后你可以拿这个事拒绝点赞和投票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f77fe7b63ac02db1ab719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银能和铂金双排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