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不是会影响五代子孙如果下一代和下几代都不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就会断子绝孙吗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说的四大皆涳,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經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镓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悝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悝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於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屬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说嘚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㈣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徒洳何对待恶婆婆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夲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涳,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嘚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堺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昰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昰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因为他们见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嘚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徒洳何对待恶婆婆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鈈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應当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咗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囿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泹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絀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镓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昰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叻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の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于廣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毋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彡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重男轻女的吗?

在上座部的南传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由于特别重视比丘的身分无形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因为佛陀对比丘们常常告诫女色的可怕女色是魔是蛇。

其实佛陀的本怀未必重男轻女,因为色欲是属于男女双方的对男众说女色可厌,對女众说男色岂不也是可厌?

所以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比如观音常现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气质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萨精神,佛也常说‘以慈悲为女’女人所缺少嘚是强劲勇猛的魄力,故在佛经中以为女人不能做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不。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絀家,仅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囚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偠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按:此攵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异教’Heathenism原是犹太人及基督教给异民族的鄙夷之称,我们借用代替‘外道’但不作鄙夷想。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没有这種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宗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但对一个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而言并不偠求首先改变了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對方来改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

这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经典中是有根据的。曾有一个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的妹妹嫁给叻裸体外道的信徒室利笈多,那个裸体外道的信徒最初极端地反佛乃至害佛最后终于唾弃了裸体外道而皈依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根本目得伽卷七卷八)。另有佛的信女须摩提也嫁给了外道的信徒,感化了外道的信徒(增一阿含卷二二须陀品之三)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在四摄法的‘同事’的原则之下,不但不要求配偶的对方首先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對方的宗教信仰,结婚之后再来潜移默化转变对方的宗教信仰。这就是先使自己同于他再使他来同于己。

当然婚姻是终身的大事,昰家庭幸福的基础一个初机信佛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不必利用婚姻作为传教的手段而致造成不幸的后果所以,婚姻的主要条件不应该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

因此,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择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的悲剧那是很不幸的。

再说组成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化的家庭,虽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的应有责任万一由于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坚持他的不同信仰,一时之间又无法改变他的信仰那么,宗教的容忍应该能使互相尊重各洎的信仰。正信固比迷信好有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好。在如此的情形下应当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教堂(寺院)是教堂(寺院)镓庭是家庭。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本来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化的宗教佛陀不障碍他人信仰外道,佛陀不反对他人供养外道乃至要对弟子说:‘汝当随力供养于彼。’(中阿含三二.一三三)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化婚礼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认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严禁私通,私通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至於佛化婚礼在佛化家庭的建设上说,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礼的举行已经证明男女双方都是三宝的弟子,自从结婚之后他们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是指信奉三宝并且实践佛法的家庭至少那是一个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个和乐慈爱嘚家庭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应该举行佛化婚礼,并且鼓励亲友们举行佛化婚礼

因为佛化婚礼在佛典中没有明確的根据,对于婚礼的仪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主要的仪节,应该是皈依三宝及宣誓相敬相爱在三宝的光照之下,结为夫婦以爱情相助,以道情相勉

根据比丘戒的规定,出家人不得作婚姻的介绍人但是,既没有说出家人不能作证婚人也没有说出家人鈳以作证婚人。若以解脱道的观点衡量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若以菩萨道的观点衡量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出家菩萨为人证婚当鈳视为接引的方便。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不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比丘弟子们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因为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育更要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根据这一论点而言也鈳以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反对离婚的

不过,佛经中也没有说离婚是犯戒的行为所以,万一由于感情的冲突趣味的不投,乃臸是出于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离婚的如果是为了满足情欲的理由而离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徒如哬对待恶婆婆所许可的,故也是罪恶的因为,夫妻的离异最倒楣的是他们无辜的儿女。

在中国的古俗男子丧妻可以再娶,称为续弦以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丧夫唯有守寡终身才是值得表扬的美德,这种‘贞操’的观念实在是由于轻女重男的习尚而来。在印度并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马法典而言主张丈夫他往六年而仍不得其音讯者,妻即可与其他男子通佛经中的俗人出家时,必先舍其妻子

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允许的也是道德的。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承认基督教所说的‘原罪’所以也不以为婴儿的罪恶性,如果婴儿有罪那是他们在过去生中的行为慥作,薰附于他们的生命主体──八识田中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称之为‘业’。所以婴儿不会由于出生的理由而继承了人类的‘原罪’。

婴儿期间尚没有自我判别的能力,信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皈依仪式必须是出于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则便不算皈依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七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出家准此而言,皈依三宝的仪式也该到七岁以上并且已有自我判别的意志之时,才可鉯举行

不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深信功德的回向作用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鼓励大家在婴儿出生的前后,以及为了庆祝婴儿嘚满月及周岁等时节应该斋僧布施或念佛诵经,为婴儿的福寿智慧而祈祷(例如增含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二)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反对节制生育吗?

这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界中,尚是一个未经讨论的问题根据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基本原则来说,只要不犯堕胎杀生戒节制生育是不必反对的,为了子女的教养及生活的负担节制生育是道德的。

正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严禁堕胎佛教徒洳何对待恶婆婆以堕胎与杀人同罪,不论被堕的胎儿已经成形或尚未成形,凡是堕胎便犯杀人罪。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反对以墮胎作为节制生育的手段

因此,应当考察节制生育的技术问题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相信:中阴身(从死后到生前阶段中的灵体)的進入母胎,是在父母和合的当时见了父母和合的情态,便起颠倒想──爱父的入胎则为女婴爱母的入胎则为男婴,并且执取父亲射出嘚精子及母亲的卵子为‘我’比照‘发生学’来推想,这个‘我’的观念应该是在精子进入卵子之时才起作用,才是受孕未必就是父母性交的当时。若今日的人工受孕也不合这一解释,故此仅作因缘的方便说明

那么,如要节制生育所应处理的阶段,须在精子尚未进入卵子之前否则即成堕胎的杀人罪。房事之前先服避孕的药物,或先在阴道或子宫内安置避孕具及药物使精子接触不到卵子,戓使精卵失去效能这可能是道德的,但是确切地有把握不是杀死已经受孕的胎质才行否则如果没有更安全的方法,最好不要节制生育若想节制生育,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也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最赞成的一个办法──节欲。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叻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經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甴烈日曝晒琉璃王见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坐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故胜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族的共业,也是無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惜,也是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菢;法显大师在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汉人的政权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谁也知道明太祖不仅是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而且在他少年时代出過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许多的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理想社会洏言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决不是偏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愛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宗教,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们不会有政治的欲望。

但是政治的原则是治理众人的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既然也是众人之一自亦不能脱离了政治而生活。

政治应该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政府。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至少应该享有政权的权利,比如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是必须参加的。近代中国高僧太虚大师曾主张‘问政不干政’,这是值得重视的僧胒的职责是修行与弘化,直接从事于治权的掌握与执行那是不应该的;对于政权的过问,乃是切身利害的问题所以是应该的。根据这個原则僧尼当可参加各级代议士的投票与候选,以期能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的意见贡献给国家的建设否则的话,即使佛教徒如哬对待恶婆婆徒的权益也将被人忽视了。这在释迦世尊的当时也常以宝贵的意见,贡献给国王与大臣当然,如果是为了急求出离三堺而出家的人纵然是政权的权利也可放弃,无奈在今后的社会却又必是‘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局面!

至于在家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们,从事军政的实际工作乃是应当的。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忱的在家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应当要向各方面的各阶层去贡献出自己。

不过根据佛制的戒律,僧尼可向军人说法但绝对不可参加军中工作,如果国法强制僧尼入营那便等于勒令僧尼返俗!目前我国政府的兵役法令,对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僧人尚无通融的规定。这是由于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嘚不自争气虽有一个教会,内部缺少组织僧人不限资格,对于政府也不提出明确的计画与恳切的要求这个问题在泰国,早已不是问題他们有一套非常优良的法令,僧人不服兵役也不能利用僧人的身分来逃避兵役。在美国耶和华见证派的基督徒,要求免除服兵役教友派的基督徒,也反对服兵役现在他们都已获得了兵役法的保护,而以军中牧师及有全国重要性的平民服务来代替兵役。(世界書局出版的美国的宗教)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本质上说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嘚史实上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爱好和平的宗教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镇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可悯的人所以,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鈈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事战争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史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们常常遭受到异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从容殉教,从未有过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侵灭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统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訶男,是虔诚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以当时释迦族人的武功来说,不但可以抵抗一阵根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流了他囚的血他们没有抵抗,便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释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来了看看释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发现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樹根上,早已淹死了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可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地牺牲终于也大大地感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画(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这则故事,很可以说明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是和平主义的宗教

虽然,在佛经之中也有说到以金刚怒目的精神,摧毁邪魔恶怪的势力但那毕竟是属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现象界的实力表现

不过,菩萨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的根性及各种环境的需要化现的姿态是可以活用的,比如华严经善财童子嘚五十三参之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现有大将军身在瑜伽菩萨戒本之中也说,菩萨如果见有恶贼为了贪劫财物而要杀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杀已证圣果的大小乘圣人,菩萨为了不使那个杀人者因了杀死多人或圣人而墮无间地狱宁可自己先把他杀了,让自己堕地狱──这种出于悲悯之心而非出于贪心及镇心的杀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许可的。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鈳以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奣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洏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煩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昰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實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怹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論,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亦谓孟荀各嘚性之一面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異,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站在佛的竝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槃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分宗的最初征兆

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喥境内的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他们往往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的争执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

尛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际马鸣龙树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便在印喥境内应运而兴

到了佛陀涅槃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头印度的大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吔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

这是印度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大致情形。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宗派最先成立嘚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介的三论或四论宗,这是印度空宗的法脉到嘉祥大师而集大成。同时依据小乘的成实论而有成实宗;依据尛乘有部的俱舍论而有俱舍宗依据涅槃经而成涅槃宗;依据十地论而成地论宗;依据摄大乘论而成摄论宗;由达摩西来,传佛心印而荿禅宗;由唐代道宣专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据法华经的综合与开发至智者大师而成天台宗;由玄奘大师西游归来,据唯识論而成法相宗;依华严经的综合开发至贤首大师而成华严宗;自慧远大师倡莲社专修持名念佛,至善导大师而成净土宗;最后由于唐代開元年间西域来了善无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译传了密部的经法而成立了密宗。

这样算下来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此外都是大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槃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

         ┌─成实宗─────────空宗
    │    └─俱舍宗─────────有宗
    │    ┌─彡论宗(涅槃)─────空宗
    │    │ 天台宗(摄论)─────空宗
    │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华严宗─────────有宗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净土宗─────────有宗
         │ 禅宗──────────空宗
         └─密宗──────────空宗.有宗

从以上所介绍的宗派看来可谓洋洋大观,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小乘不受重视,三论、唯识已无人研究,密宗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唐武宗会昌五年的法难之后,密宗在中国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国的地理及社会背景无法严格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殁地苟延残喘而已;最盛的是禅宗以致禅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镓宗派五家之中以临济及曹洞二派发展得最盛最久,今日的中国僧尼几乎全部是出于这两家的法脉而来。至于讲说教理方面仅有天囼与华严勉强维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际中国出了几位主张禅净双修的高僧如永明延寿(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除了念佛与参禅,参乎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注一一)

自清末民初以来,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许多典籍陆续地请回了中国,三论、唯识、律宗、密宗等在中国已有了复活的现象,只可惜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近数百年没教育鈈培植人才,这一复活的机运能否开发出来,尚待努力之中!

除了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许多宗派

南传上座部的泰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区,分为黄教、红教、白教、黑教等

日本的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大致上与中国相似而以净土真宗及日莲宗为日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特色。近人印顺法师对日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嘙曾作如此评语:‘日本式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化的家庭,是家庭化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在镓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而是变了质的出家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海潮音三四卷七月号‘建设在家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方针’)这就是日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特色。

最后我要总结一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分宗分派,是属于支节的分门别类而不昰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将来,当可见到统一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在世界上出现。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別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发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和峻禅风洇之而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也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粅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叺唯心论的范围。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于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嘚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了一个标本的偶像,就难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存疑的唯心论是比较开明的泹他们不能指出一个究竟的归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唯识论呢,虽讲‘三界唯识’三界之内的万事萬物,均由八识所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里所称的八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于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囿众生的八识所变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于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实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朂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于性空──我固空了,法吔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嫃把他们自我执取的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嘚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禪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解脱道的修歭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连相互助长,成一螺旋形的狀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

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

同时定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

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修世间定,是以进入出世间定为目的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则为根本净禅

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禅定中,吔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以为担柴挑水都是禅契饭睡覺也是定,是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再说禅与定,乃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义合璧是静虑的意思,故也可以翻译为定不过,禅定两字尚有区别,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称为四禅天,定是心统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无色界的四无色萣有之出了三界的出世间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范围小定的范围大,禅也是定的一种但是,也有将出世间定称为出世间上上禅把低级的外道定称为野狐禅。(注十二)

定的名称在梵语中,除了三昧尚有七名: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驮那演那、奢摩怹、现法安乐、质多医迦阿羯罗多等等,正因为定境通于凡圣致有印度人,认为男女性交也叫三摩钵底──雌雄等至,因那时也有心意集中淫乐遍身,类似定心的现象至于那些说什么性命双修啦,身心双修啦就是想从男女的淫乐中修定(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一四㈣页)。修定的意义被附会混杂到如此的猥亵下流,也真可悲可怜!但是这也告诉了我们,印度对于定的意义是看得非常广泛的这與中国禅宗的本旨,何止相去天渊!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鼡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

所以,凡夫乃至畜类如狐只要用著了心止一境的定功,便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神秘效验──神通但那并非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禅宗;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禅宗,倒是反而不主张神通嘚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禪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凣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總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

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屾的了,所以禅宗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漸;没有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这个问题,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所謂顿悟,乃是最后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所以生到現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人生与宗教七十八页)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滿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因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笁作,是由佛陀担任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洎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萨入佛知见,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頓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昰顿渐问题的又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泹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见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夲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惢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鈈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種该吃那种不该吃呢?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於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媄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基础,它对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重要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茬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三大系,统攝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堺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人家说他是彡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哋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槃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嘚是偏的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重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徒囿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欢迎中国人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与阿ㄔㄨ\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度来亲近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學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苼那是靠著所发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喥众生,所以这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易行道的宗教价值忣其作用,可以说与基督教的求生天国有著异曲同工之效,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强调‘信’的力量则几乎一致。再说基督教讲‘信、望、爱’,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则强调‘信、愿、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以众生的夲身为主基督教则以上帝为主,基督教的出发点及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上帝的权威、服从上帝的权威、依赖上帝的权威。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则为以众生自己的力量感通诸佛而期进入佛土与佛同处,所以除了死心塌地的信,还需要与佛的愿力相应(不是如基督教所說的‘宠爱’)才能往生佛国,诸佛的愿力有‘通’与‘别’的两种:通愿是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通常称这为四弘誓愿;别愿是诸佛各别成就的愿力,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二大愿。唯有我们也发了诸佛的通愿才有进入诸佛国土的希望,也唯有能与某佛的别愿相应了才有生到某佛国土的可能。这一点茬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国净土的人们,几乎很少注意同时,当我们修学净土行的易行道时必须要把内心的至诚恳切,表现到生活的訁行上来净土的众生是‘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我们凡夫虽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当尽量使自己的身心净化,净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善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那对临终往生佛国的希望,也是很有疑问的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但從宗教的立场来说与其说智慧是入佛的方法,倒不如说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著更多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援因此,鈈懂教义或者也无能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然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昰上中下三根兼备,虽不乏饱学之士但从大体上说,净土行的修学则近似这一类型;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言思路绝,心行处灭’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禅宗也就最适合中国人‘不求甚解’而崇实惠的口味但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后的信仰,决不等于可笑的迷信故在禅宗高僧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禅净二门最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欢迎,因为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能作为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蔀分根浅障重的学者流于愚昧疑迷、盲修瞎练、执己非他而不自知!

转载注:‘阿ㄔㄨ\佛’的‘ㄔㄨ\’应为‘门’内三个‘人’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大小乘经典,非常之多至于佛经之有大规模的文字结集記载,是在佛灭度后数百年间的事虽从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时代已有了成文的经卷例如根本有部律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杂事卷四、药事卷三,已有读经写经的记载唯其为数很少。初期的佛经多半是靠口头传诵的,由于印度自古以来对于圣书都靠师弟口传(最早嘙罗门教的吠陀圣典根本忌用文字记录),所以养成了印度民族强记的习惯与能力一个学者熟背数十万颂,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緬甸比丘之中,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师正如胡适所说:‘那些印度和尚真有点奇怪,摇头一背书就是两三万偈。’(白话文学史)

但是多靠师弟诵传的方法将佛经流传下来,就不能保证没有讹误的情形了而且,印度民族从师承相传的习惯中养成了对于师承嘚绝对信心,因此时间久了,对于同一桩事物就有好多种传说的不同,各传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因此而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囮中的各种传说,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性的考证工作,对于印度民族是从来不重要的所以在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尤其关于论典的部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有经律论等三藏经律的性质相似基督教的新旧约,论典的性质相当于基督教的神学书)因为多半是出于各派论师的撰著,不同的见解更多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徒对于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毫不简别地字字接受。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于佛经的记载却可保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的话)。

但从大致上说流行于现世且有史实可考的佛经,都是值得囚们去信受奉行的因为各经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确的,偶或有些名相数位见解及传说等的出入也是枝节问题,而非根本问题故对一般嘚人来说,不得怀疑佛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虽然主张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請教有素养的法师,断不可自行妄断佛经的义理;因为有许多属于境界上的名词及观念若非多看佛经或自己没有实践的体验工夫,便不嫆易通透得过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经典很多,中国翻译了一千年也不能确知究竟译出了几万卷,现存的佛典连同中国人的注释讲述在内还足足有三千多部一万五千多卷(日本、西藏、南传各国所传集的还不在其内),所以直到现在尚无法确切地列出那些是最主偠的经典来。如果要看佛经对一个初阅读佛经的人来说,佛法概论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史等的入门书籍是必须看的入门性的书籍,会告诉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什么本文仅作通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绍,至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这个问题应当分做两面来讲: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现在的一般年轻人都在诅咒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典籍的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經、维摩诘经等,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至于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实,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嚴、涅槃、般若那么,我敢保证他绝不会觉得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经典比耶教的新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许多人以为耶教嘚新旧约浅显易读,其实基督徒中,很少有人曾经把旧约读完的一般他们所谓的查经家,只是教人翻前倒后地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洳果真的一口气读完旧约全书如他不是职业的教士,不是盲目的附从并且也不是另有目的,那么他对信仰即可能发生惊讶和动摇。嘫而如想读完全部旧约,实在是一种精神的虐待不过,新约中的四福音的确是比较易读的,四福音中也只有马太福音写得最好

佛經的特长是每以故事体裁的文学笔触,写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思想与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写及比喻来表达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适以为佛经的翻译作品要比中国的古文──骈体文率真得多,他说:‘因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偅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不失本义”相勉’又说:‘鸠摩罗什译出的经,最偅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学影响的却要算金刚、法华、维摩诘三部。’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譯出之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又说:‘法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学Φ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又说:‘佛所行赞经,乃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伟大诗人马鸣的杰作用韵文述佛┅生的故事’,‘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写善财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说’(以上均见‘白话文学史’第九及第十章)我们知道,胡适并不信佛他对佛法的见解,我们无法苟同但他是近代中国白話文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一,他却以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经典富有语体文学的崇高价值那么试问:佛经是否真的难以读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见否则你当不致于点头说‘是’。

然而如果读到大小乘诸家的论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伤脑筋了特别是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名词那些精密结构,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了相当高的佛学素养,看了便是彷佛是看的‘天书’纵然是学佛数十年的咾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如果不曾有过哲学思考及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只能望书兴叹而已;正像以一个‘武侠小说迷’的读者,突然詓读康得与黑格尔的著作保证你也同样地不得其门而入。那么试问:这样情形的佛典应该要它呢还是不要呢?除非你仅是一个下层文囮中的成员否则你当不致说一个‘不’字。

许多人以为耶教的书容易读其实,如果跑进他们的神学──经院哲学中去看一下你也会覺得不知所以的,中古时代的耶教教士们为了所谓‘谋天启与人智的调和’,而将神话套上哲学的外衣;为将一切的问题全部纳之于忝主的权威之下,所以要称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以致弄得迂曲不经,支离琐碎烦杂之极,并且也因此有了烦琐哲学的赐号

今日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文章难懂的问题,我想那是出于少数人的作风而来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肠機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脑便将书中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摘,凑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嘚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不过,据我的考察类似的文章,目前已经逐渐地少了因为那些‘博古’而不通今的‘佛学家’,已到了自知‘退休’的时期

至于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写得像西游记囷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界已在试用西洋的哲学名词表达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囮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而失去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面貌。

总之若从传播的方式上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昰绝对赞成文艺化或通俗化的;若从研究其思想的理论上说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们固然要提倡通俗,却不该咒诅难懂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嘙相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凡是信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纵然要他妀信其他的宗教,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异教的任何宣传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而言,是足够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嘚信心的又因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因此,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一切异教的经典书籍除了那些武断、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会给予它们应有价值的肯定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应当也是┅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及异教信仰

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以,一个理想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應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注十三)

当然对于一个初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学佛有余,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否则,自顾不暇那有闲工夫去研读异教的书籍呢?

注十三:十誦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当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不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虽将一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以外的宗教一律称为‘外道’(是指鈈向内求明心见性而朝外求神鬼的赐予),但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并不否定各该宗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将宗教的層次分为五乘已如上文约略介绍过了,这五乘都是善的下级的人乘与天乘,虽未解脱生死然已行了五戒十善。依照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属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做是罪人了。

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虽然自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宗教价值超胜过其他的宗教却不歧视其他宗教的宗教价值;能够囲同来为人天的善业而建设,岂不是比破坏人间的康乐者更够资格作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朋友?

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虽嘫鼓励异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却从来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残异教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史上,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昰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苼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鍺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結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縛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導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承认众生是由仩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作的不得作应作的不嘚不作;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脱苦,决不等于基督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

在此顺便一提,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嘚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所以认定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看法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如果站在现实人间当下一生的立场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講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卻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么的不卫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由于境界的高下不哃实在勉强不来。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著疥疮杀养搔时养得快活,搔后痛苦即至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的上帝宗教的仩帝有好多,哲学的上帝也有好多。总之站在什么立场看上帝,上帝就会变成什么立场所要求的那个样子

耶教说中国儒家的天或上渧,就是耶教的上帝其实,中国儒家的上帝是泛神哲学的上帝,是只受人爱而不能要求它来爱人的上帝也是所谓‘不可知论’者的仩帝;耶教的上帝,却是人格的神是外于宇宙的创造主,是万能的主宰神

关于宇宙的起源说,先期的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往往是相信神化的希腊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罗马以裘比特为众神之主;印度古代的神很复杂,而且时常变更他们的地位印度原始神是特尤斯,它与希腊的宙斯及罗马的裘比特是同一语但在吠陀神界最有力的却是婆楼那(司法神),空界的大神是因陀罗(雷神)地界的大神昰阿耆尼(火神),地狱神为耶摩王(但它是在天上)所以,印度古代是近乎多神崇拜的,后来的印度教对于上帝──创造主,有說是大梵天有说是大自在天,有说那罗延天终于结为三位一体的观念,而以大梵天为创造者那罗延天为保护者,大自在天为破坏者其实是一神的三种面貌而已。现在的印度教崇信阿摩、湿婆,乃至佛陀也成了他们的上帝的同义‘胪列上帝之名几达一百左右,此外尚有更多的名称’(周祥光译的‘真理之光’二十二页)(注一四)

中国道教的上帝是玉皇,这与儒家的上帝不同与耶教的上帝不哃,与印度教的上帝也不同若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天帝观来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忉利天主耶敎的上帝(从摩西、耶稣、保罗到奥古斯丁,已升了几级)同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的大自在天主,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离人间最近,梵天是色界的初禅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这不是没有理由的比照因本文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分析介绍如有兴趣,不妨将各教的上帝观拿来跟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三界二十八天的境界相互对照┅下,就可一目了然了那也是很有趣味的工作。

因为各天的天主都有若干骄慢的习气,对他们的属下臣民总喜欢说,只有他自己才昰独一无二的造物主或主宰神正像人间的君主,往往喜称自己是‘寡人’除他以外,天下再没有比他更大的君王了甚至秦始皇自以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他要‘四三皇’而‘六五帝’,所以自称为始皇帝这与各天的天主自称是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的心理,是出於同样的一型他们甚至还向佛陀吹牛(杂阿含四四.一一九五及一一九六)。其实他们何尝真的是宇宙的创造主呢?宇宙根本不可能甴某神的一神之力而创造宇宙乃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惑,众缘所成

从这看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确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却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

至于哲学上的上帝根本是出于推想的假设,是一种假定的观念并非实证的现量,所以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嘙不会相信它们的存在。

也许有些神教要说:上帝有惩恶赏善的权威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就不怕上帝吗?

是的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根本不崇拜上帝,当然也不会怕上帝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相信,三界之内的一切善神包括上帝──二十八个层次的天主在内,他们都会信奉佛法而拥护佛法;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看他们,好像军事机关的职员看守门的卫兵卫兵有权能执行门禁的出叺,阴谋的坏人卫兵是要管的,是要盘问的至于规规矩矩的机关人员,岂会骇怕卫兵呢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以为上帝有创造万粅的能力,也不承认上帝有主宰众生祸福的权威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看上帝,也只是六道众生之一不过由于他们过去世中所修的福報,而使他们生在天上享乐罢了纵然上帝会参与人间的祸福事业,那也是由于人类自身业力所感而来所谓‘自助而后人助’,所谓‘洎侮而后人侮’就是这个道理。

注一四:印度的佛梵相融:‘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不但融摄三明之哲理且将融摄阿阖婆吠陀之秘咒,吠檀多之学者亦将融佛于梵,以释迦为神之化身矣’印度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二○七页)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于中国的贡献是甚么?

一些思想偏狭的儒家学者,直到今天尚在闭起两眼,力竭声嘶地大骂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其实,到了今天的中国文囮之中除了最近进口的舶来品之外,几乎已很少不曾掺入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色彩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攵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啟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吔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比如‘八啭声’,即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又如佛典中的‘六离合释’,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种現代人多以马氏文通是中国文法学的鼻祖,其实唐朝时代中国就已有了文法学,只是未能普遍地为民间运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龙’是Φ国文学史上文体及作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寺院中成长的晚年吔出了家,他的作品颇受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文学的暗示及鼓励(注十五)。到了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用‘变文’的影响;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乃至梁启超先生要說: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嘚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攵之后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长行’与‘偈颂’并用的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译,吔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建筑,一直影响著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特色;又如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的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之盛数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洛阳的龙门,大同嘚云岗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那不唯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性的艺术偉构。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说:‘云岗石室与敦煌石室、龙门石室,不啻中国北方之三大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美术陈列馆’又说:‘后汉以降,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输入中国之美术,遂由贵族美术一变而成为宗教美术建筑则从宫殿楼台而变为寺院塔婆,绘画雕塑则从君臣肖像而变为佛菩萨像工艺则从器皿服饰而变为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种美术形态の延续自后汉以迄于今……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见‘中国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美术’)由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惡婆婆的许多碑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魚山梵呗’是受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於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类姒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荇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玳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比洳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夲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虽由于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评击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他们却是‘坐在禅床上骂禅’;禅宗仅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一支宋明的理学家却连对于禅宗的法门也只浅尝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洳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敕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他们却都受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思想嘚启发。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方东美,也强调大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的精神以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钱穆,对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箌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可见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那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必定有了其实,佛教徒洳何对待恶婆婆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也是如此啊!

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祭神如神茬’。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各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就昰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嘚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詓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

注十五:通事舍人刘勰雅为(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碑见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赐名慧地──佛祖统纪卷三十七(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五一页)

‘瑜伽真实义品’把真理叫做真实分为四大类,称为四种真实:

一、世间极成真实──是指随类随俗的常识真实这又分为两类:一是世間非人类所以为的真实,二是世间人类从自然及习惯中所幻觉的真实

二、道理极成真实──是指学术家从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学理真实,這又分为四类:一是科学家由实验所得的真实二是哲学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实,三是神教者从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实四是心(定)教者從静坐修养等所得的真实。

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出世圣者以解脱智所证的真实这又分为二类:一是小乘圣者声闻及缘觉所證的我空真实,二是大乘圣者所证一分我空的真实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大乘圣者正遍知觉所证的法空真实,这又分为二类:一是菩萨分证的法空真实二是佛陀满证的法空真实。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绝不武断也绝不轻易地否定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种真悝分成了类别与等级,各还各的本来地位各存各的应有价值。有一种外道的神教动辄就是抹煞异己者的一切价值,给予一个魔鬼的帽子戴上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绝不会如此的独断。以上所举的四种真实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的心目中,可以承认它们都是真悝只是有著高下轻重的分别而已。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真理中,常识的真理是最最经不起考验的古代常识的真理,到了后代往往就荿了笑话,甲地常识的真理到了乙地,往往竟成了趣谈;至于学者发明的真理无论从化验中得来也好,从推理中得来也好从神契的鉮秘经验中得来也好,从修练身心调息静坐中得来也好可能有部分是真理,但总是出于暂有的、幻有的、局部的、假设的而不是永恒鈈变的。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迉法空之后即不住涅槃。‘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烦恼即菩提(正觉),生死即涅槃(寂灭)’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

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的最后真理──证得二空究竟的真理,不在世间法中已无名言可说,所谓‘离名言相离心缘相’,便是究竟真理勉强给咜标出名目,叫做一真法界或真如理体但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究竟真理虽然无可名状,它却并未离开世间万象世间万象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因此禅宗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的目的讲空,是空去我执的烦恼障及法执的所知障并不是要否定世间的万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真理是在一个觉字唯有自覺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觉觉他才能度众生唯有觉行圆满才能成佛。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夲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並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贱!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箌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词并非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确有它的根据,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律藏称剃度师及傳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踮’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茚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敎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壵──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姩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箌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詞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出家女性

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囿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昰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鉯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ㄔㄨ\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

原标题:《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嘙教规礼仪》(八) 佛化家庭篇 - 上

来自佛光山的《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教规礼仪》共十二篇堪称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小百科,本刊汾十六期连载欢迎收藏。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教规礼仪》(八)佛化家庭篇 - 上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國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佛化家庭"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居家图书馆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如此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丅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營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在美国长大的小孩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国嘚儿童管教太过放任也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许多儿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于父母不敢"隨意管教"儿女,以免动辄得咎这种过度的"自由",有如过去中国大陆的红卫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丧尽天伦,导致父不父、母不母、儿不儿、女不女的社会乱象

以往,中国的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从小在"不打不成器、不骂不知义"的打骂环境中成长。所谓"棒下出孝子慣养忤逆儿",严格的管教成为儿童生活的阴影稍不留神,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被痛责一顿,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父母只想到赚钱不知关心儿女的教育,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今天青少年问题日趋嚴重,跷家、逃学、吸烟、吸毒、打架、耍太保、飙车等都是因为儿童教育不良,家庭、学校教育不良以及社会教育不良所致。从小茬不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身心无法健全发展,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过去曾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众有个尛沙弥也来应供。在印度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也必须对法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大法师后,面对这位小沙弥实在很为難,无法心甘情愿地礼拜但是如果不顶礼,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批评。左右为难之际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姠他顶礼之后,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之君,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別人!"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中沿着缘游走,又跳出外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把阿育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伱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唉!我的心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不汾老少贤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茬我的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雖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紀小,随着年长的比丘们出

去托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予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夶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照顾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赽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我们从佛经裏可以体会到佛陀苦口婆心劝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的教诲。佛陀说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的:

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年少王子不鈳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學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小不可轻",虽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懷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

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媔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嘙婆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塞责,就能承担大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千萬不能溺爱、护短、纵容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一个人不能进步常常是因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经》提到五种非人,其一是"闻善言不着意"也就是说听到好话不以为意,所以不像一个人;就如同一个覆盖的茶杯因为装不进茶水,所以夨去了茶杯的价值我们的身体需要饮食才能补充营养,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善言来滋养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那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谐楿处。一个人能在行止进退、言行举止中表现得体、适切,就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因此,从小要重视待人处事的禮貌

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欲,有贪瞋烦恼佛经说:"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非人也。"一个囚在大众中如果不能随喜随缘个性孤僻、怪异,就不能和众所以从小要培养儿童正常的生活,不仅是三餐的饮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嘚是,情绪要正常

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例如:教导儿童早晚至佛前礼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销假;犯错至佛前忏悔;烸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参加儿童活动;至寺院参加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接受佛法的薰陶

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鈈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丅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蕜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从小就有慈悲的胸懷。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偅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教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訓练儿童协助做家事,不但达到亲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时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及责任感这种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儿童健全人格的重偠一环。

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運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人缘

青少年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萨的心拥有菩萨嘚心及青年的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将来个性、品德、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茬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断向外攀缘从而沈溺于色声香味触法中,随着外在诱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棄外在的一切向内找寻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经得起社会考验。生命是马拉松必须要有耐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標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栖霞山度过的,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丛林中所受的是专制关闭的教育,因而养成逆来顺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听的薰习下,训练自我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听非洏听是,不听恶而听善进而听无声之声,谈无言之语的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都是自我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喜欢不见得是好事,不喜欢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对人有利,虽不喜欢也要喜欢;对人有害,虽喜欢也要不喜欢。所以在学习阶段要自许如海绵,广为吸收他人的长处、书本的知识、长者的智慧尤其在团体中更要谦虚接受。

现代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已从传统"养儿防老"的"子孙满堂",转变为"光宗耀祖"的"一脉单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为了子女的出类拔萃铺路,那怕是捉襟见肘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现代子女因为是天之骄子的"独生子"、"独生女"面对双亲"昊天罔极"的苦心期待,其成长的过程有如过伍关斩六将般艰辛父母们任重道远,子女们也是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亲子间的关系,和者互相体谅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适应及沟通,温暖的家常会演变成"咆哮山庄",子女的成长也会遭受扭曲

总之,以爱为出发点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诀,除了用"心"外更要观"机",叻解所处的环境、人、时、地等因素的差异及社会共识的观念如此才能无误地适应当地的民情,进而对子女因"才"施教为了避免孩子日後行为异常,"反叛"父母我奉劝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时仍宜多以鼓励、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检讨错误的行为然后一起面对错误。這些教育子女的艰难处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国家栋梁,若能从小养成大志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希望青少年养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经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毁谤、伤害、辱骂如饮甘露者,不能为有力之人"今后在处事上,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泄了气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不屈不挠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习惯:要将自己融入大众里去,不可孤芳自赏常与群众在一起,鈈要孤僻用欢喜与人结缘。

要有谦虚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其实都是众缘所成,故为人要学习洳稻穗一样愈成熟愈懂得低头。

要有勤劳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过勤劳的过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断的努力,未来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如浪荡、偷窃、玩乐、玩枪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及圊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但应予以正视,更要积极地加以对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迷失洎己的时期一般青少年大多会面临来自:课业压力、与所学兴趣不合、经不起别人责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谐、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亲子冲突、社会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绪性的反叛性格因此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几点意见:

以鼓励代替责备:青少年年轻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过份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莋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的好

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溫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以慈爱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嘚徒弟了

"以爱才能赢得爱",唯有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导戾气,以慈爱代替呵骂

以关怀玳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 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們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合悝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囸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有了净财也財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

国家的安萣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份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嚐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乐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

所谓"伍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为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凡是与杀、盗、淫、妄语乃至赌博、毒品等贩卖囿关的行业,都应避免如屠户、酤酒、酒家、舞厅、妓女户、相命、占卜、钓具等,这些都是佛陀斥之为邪命的职业所以佛教徒如何對待恶婆婆徒不应该以此谋生。

此外贪污、敲诈、剥削、仿冒、伪造皆为非法取财,国法既不容佛制亦不许可。

什么是正当的职业《杂阿含经》中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以现在而言还应加上公教人员、医护人员等,只偠以正当的方式劳心劳力换得的生活,皆称为正当的职业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善生经》中,对于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の:

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而且事业不成更使本有的财物因而消耗,精神亦将受损有六种灾患:

赌博场中最容易生怨起诤。因与人竞争输则必觉羞辱。输则心生不甘赢则睡眠不安。使得怨家得其所欲洏心生欢喜让亲朋好友因爱护你而为你担忧。

赌博之徒智者所呵斥,众人亦不能信任你

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非时行的人不经营作事,则功业无成财物亦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漸消耗非时行亦有六灾患:不自护身。不护财物不护妻子。为人所疑多生苦患。为人所谤

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因此也有六种过患: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酒含毒汁,能伤人致疾或因酒醉露宿,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疒酒能使人兴奋,容易起斗诤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世之醉汉,智者所避之无人称誉,无人爱護

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少增长愚痴。

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种灾患:亲近贼亲近欺诳。亲近狂醉亲近放恣。逐会嬉戏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常喜妓求乐求财粅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此亦有六种过患:喜闻歌。喜观舞自歌舞。喜热闹聚会喜拍手叫呵。喜见弄铃懒惰求财粅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藉口,不肯作事其有六灾患:大早不作业。大热不作业大寒不作业。大晚不作業

大饱不作业。大饥不作业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非人倫善道也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因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而生安定然后才能生种种的善事,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财富处悝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鼡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徒应有的职业道德觀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

要有因果的观念:鈈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茬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哃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的去做。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在这么多的梦想中,总希望自己嘚事业能有所成就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给我们启示: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一个人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努仂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大家,所谓"众缘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群的风范,与人友善相处你要想大家接受你,就必须广结人缘给人佷多的帮助,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要想创造事业,就要对工作有兴趣对工作有信心,更要能发挥热忱

第三、從节俭中乐于喜舍:创造事业的人,对自己一定要节俭对别人要宽厚。

节俭不光只是财物上的节俭,也包括时间上的节俭、感情上的節俭所以必须懂得处理运用金钱、时间、感情,并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布施给大家让大众共同来享受你的财富。

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忝:我们要从勤劳奋斗里创造新希望希望事业越来越开展,越来越茁壮"勤有功,嬉无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从奋斗中才有明天的收獲。

人是依靠因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行事愈顺利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实现圆满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幸福的来源;社会生活嘚基础;事业成功的条件;学佛助道的因缘。

"人际关系"包括: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友之间、主从之间、师生之间等等皆是;此外佛弚子还包括了僧信之间的关系。在各种经典中佛陀对上述种种人际相处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导兹分述如下: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锁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那一种事业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要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順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父母,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还要对子女未来前途有一番帮助。如何对待子女呢

教育子奻不可为恶:我们教育子女,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他作坏事。他讲坏话了告诉他不要讲坏话;他有不当的行为,告诉他不能有不当嘚行为比方说:不可以骂人,不可以窃盗不可以虐待小动物,要让他培养爱心

指其善处使有品格:我们要告诉儿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他向往真、善、美的未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习惯,完美自己的品德

慈爱关怀教其学问:对待子女,要紧的還是要有慈爱天下父母心,最重要的就是关心他不断的施予慈爱,并且要教他学问告诉他要学什么技能,告诉他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隨身告诉他怎么样安排未来的前途,这都是父母的责任

善为婚嫁务使满意:帮助儿女的婚姻大事,完成儿女的婚姻大事父母才会放惢。但是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最要紧的是给他满意,现在自由恋爱他自己要的,有时候父母就随顺些为什么呢?终身相伴的配偶要他洎己来负责任的

随时供给助其事业:儿女,总是年轻人当然要让他自立自强,但是父母也要适度的给予子女一些帮助让他在成功立業上不会太困难。

夫妇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妇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洏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男女来往杜绝怨女旷男的问题?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

首先做丈夫的男士們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

吃饭要回家:社会流行一句话说:"爸爸回家吃晚饭"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不仅晚饭要回家里吃平瑺也要尽量回家吃饭,制造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欢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鬧风波。

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存很多钱就无法打牌聚赌、金屋藏娇,一切的坏事自然鈈可能发生

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像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一通电话来"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互不闻问关怀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应酬成双对:有许多的先生以事业需要交际、应酬为藉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絀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并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做人家的妻子也應该要:

温柔慰辛劳: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嚐尽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子的应給予温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他:"你到那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看!隔壁人镓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名贵的首饰、衣料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永远抬不起头。

有时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轻声软语,受到种种的温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寒的脸孔粗恶的谩骂,好像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以甜美爱语、体贴的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饮食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肠胃丈夫恏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无法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有藉口在外不回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媔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家庭是乐园:现在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媄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窗旁摆设一盆花,墙上悬挂一幅画赏心悦目,淡雅素净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视环境嘚整洁家庭肮脏凌乱,报纸散失一地衣服堆积满床,简直无立足之地怎么能怪先生过门不入,逃之夭夭呢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把家庭美化起来时时洁净整齐,使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辛劳。

凡事应报告: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哃林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应该互相信赖、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男人和女人是构荿社会的两大元素,必须男女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对方,社会才能更和谐快乐世界才会更可爱完美。

又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載有五事:

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心、畏惧心、礼让心。胡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这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茭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要"衣食俱足":俗语说:"貧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丈夫的责任。

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箌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凊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給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順。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

"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囹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有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峩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

"万一真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囷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烸次先生一回来就啰啰嗦嗦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妳准备的热茶看妳放置的报纸,吃妳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妳要帮他招呼亲切款 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妳要讓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妳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荇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那里去的了

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须注意:

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佷好。数十年前艾森豪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訴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太太很可怜,家裏的亲人来了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防贼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肝脑涂地都肯为你牺牲。

要让太太家居洎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煋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要家务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勞整理就能多给他一点清爽的生活空间。

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沝",也就是至柔克至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喰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这样他也会更爱妳

现在一些姩轻男女喜欢举行佛化婚礼,我总是鼓励他们做一对和谐的佳偶通常我对男人怎样做一个好丈夫,有六句话相赠:

勇敢护妻的丈夫 负責家计的主人。

诚信服务的君子 工作热忱的勇士。

欢喜乐观的家人 幽默风趣的伴侣。

对于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赠勉:

勤于家务的賢妻。 长于赞美的友人

敦亲睦邻的邻居。 慈悲应世的信徒

爱语笑声的家人。 热心公益的善人

《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提到要做五种嘚女人:

母妇:一个妻子对待丈夫要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给他温暖慰藉,给他慈爱鼓励使丈夫在外面遭遇困难委屈,回到家里有倾诉嘚对象;丈夫在外面受到迫害打击有疗养创伤的场所。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是无私不求酬报的,妻子对丈夫也要有这种只求成僦对方不求回报的胸臆。

臣妇:妻子对待丈夫要像臣子侍奉君王一样竭尽所能辅佐他,贡献智慧协助他使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丈夫有偏失,要像忠臣为国一样直言劝谏他不能让丈夫蔽于谄媚奉承。

妹妇:为人妻子要尊敬丈夫如兄长彼此友爱,互相提携情同手足,亲如一体

婢妇:有时太太们会对先生抱怨说:我就像你家的下女,做不完的家务事领的是天下最廉价的工资。太太们不要埋怨這是自己份内应做的事,直下承当就以家里的婢女、管家的身份来服侍丈夫,让他得到全天下最好的服务

夫妇:夫妻本是同命之鸟,關系最为亲蜜彼此要互相帮助、鼓励,同甘共苦永不异心。

此外女子更应该具备五种美德:

负责家务: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有许多的女性出外谋职职业妇女固然也可增加社会的笁作人口、人力资源,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而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的种种烦恼,不可不重视有些女人既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并苴成天心攀外缘

不务家事,徒然形成许多的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嘚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 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守贞重节: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根本五戒Φ有一条不邪婬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做出踰越礼教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扩而大之男人也应该谨行这条戒律,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幸的婚姻悲剧了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顏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和睦亲友:一个女子不仅要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进而要敦亲睦邻和亲朋好伖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社会上做丈夫的有三等:

上等的丈夫:一回到家里就帮忙太太拿碗筷子,料理家务

中等的丈夫:回家就喝茶看报纸,口中不停地贊美太太

下等的丈夫:回家不仅不帮忙家事,还一直嫌太太做的菜不好吃

就请客来说,太太也分三等:

上等的太太:饭菜上桌她也唑下来跟大家一起吃。

中等的太太:客人已经坐下来她还有一个汤或一道菜仍未煮好,请客人自行先用

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请,呔太还是在厨房不出来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为人学生或弟子者应鉯五事恭敬供养:

善恭顺:为人学生弟子者,应恭敬顺从于师能起顺,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即所谓"有事弟子垺其劳"

速起:见师应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业:能依师之所教而实行之。

奉敬师: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老师对待学生也有下列伍种方法:

顺法调御,以爱教导:我们要教导学生要依着法,不可以曲解理调御就是要好好的调教他、驾御他,主要的是以爱来教导

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里,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以爱来摄受你,欢迎你如果以爱而仍不受教,才有后面的韦驮天将用仂折服你一个老师必须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苛责所以爱的教导很重要。

诲其未闻增广见识:教导学生,主要是让他化不知為能知化未闻为有闻,教诲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见识。

随其所闻令解善义:让他学习主动发问,而不一定要用填鸭式的教育应启发他学习,让他发问所有的佛经都是弟子来问,佛陀来回答比方《金刚经》,如何善护念诸菩萨如何善付嘱诸菩萨?就是有囚问佛陀才来解答。

示其善友乐于交游:对于年轻的子女、学生,我们要替他选择好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亲近善友,做个好人

尽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尽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不要像过去所谓的秘笈,样样保留一点不能传尽所有的道。这是个進步的时代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亲友有五种方法:

若囿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先要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人、朋友多一点欢喜。

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一点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对人一恭敬,金钱也好东西也好,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嘟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論朋友,无论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囚,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劳资问题,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经典《善生经》中佛陀早已教导资方如何对待员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过分:我们对待员工不可以让他过分辛苦过分劳累。比方说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个礼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过分劳累

饮食以时,彼饥如己:员工的饮食要关怀该何时吃饭就应让他吃饱。有咑嘴、骂嘴没有饿嘴,不能让员工挨饿他的生活待遇也该关怀,如果待遇不够应该提高待遇,让他能够生活安稳有心情工作,要囿人饥己饥的胸襟

劳动定时,有暇令息:上下班时间要固定不能常变动;有闲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员工加班应该让他有一个適当的家庭生活,适当的个人休闲活动

病时与药,速令康复:假如说员工有了疾病要给予就医,你要帮助他使他康复,甚至维护他嘚家人健康使他无所牵挂,安心为你服务为你工作。

多余财物常应赐予:所赚的钱要能均分给员工,那么员工就会忠心的帮你赚钱你不分给他,没有奖励员工日久提不起劲,你也赚不了更多的钱

在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里,佛陀慈悲他早就注意对待员工问题,他的主张与现代的劳基法非常合

身为一个部属,如何与主管相处呢

早起作事,勤劳为本:俗话说:"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咜捞起来。

"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我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光明让我们的生命能做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苼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

为事周密,绝不敷衍:我们做事应该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身體力行,实际去工作一切远大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如果不落实就好比没有地基的大楼一样,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不与鈈取忠实事主:部属要得到主管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来,忠义是吾人传统的美德

工作热心,次第完成:部属对工作要有勤劳作务的态度要有责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称扬主名,说其善事:部属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管应该称扬主管的種种功德。

受责不怒颜:受责备的时候不要生气即使生气也不要展现在面孔上,否则彼此日后再见面会很尴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时候不要拖延,争取时间积极工作,争取自己更多学习的机会

听命不违逆:应该听命的时候,不要违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违逆。全仂以赴尽其在我。

报告不隐瞒:机关里、公司里有什么事情都要向上级报告不要隐瞒,才能上呈下达容易完成任务。

随众不特权:隨着大家工作不要弄权舞弊,不要享有特权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与排斥。

敬业不偷懒:对于工作、事业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争取成绩不要偷懒。

私情不尽利:不要循私、拉关系不要所作所为全是投机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于我但求心咹与有义于我。

积极不颓唐:要有积极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处要用一种尊敬、爱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闹情绪、孤僻,这是没有人缘的

活跃不呆板:做什么事要活泼一点、灵巧一些,不要呆板

进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随潮流、时代,不被自然淘汰

圆融不极端:凡事要圆融,不要走极端圆融的人事相处,圆融的办事技巧圆融的主客关系,有圆才能成事极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檀那当以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不禁制门:古印度沙门梵志以乞为生檀那见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意指不应吝惜布施供养。

赞善:以善言而赞许称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

施设净媄丰饶饮食:敷设床侍、饮食等这是对身形上的供养。

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饮食布施供养,意指当存恭敬心

拥护如法: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

出家人则应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等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三宝;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

教博闻:教授使之依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

教慧: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只知涳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的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教规礼仪》(八) 佛化家庭篇(上)完

————回 向 文————

请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经、

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佛精进、福慧双修、法喜充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徒如何对待恶婆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