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障亦通于无覆无记,则第八识是什么中亦有智障,此有覆也,云何更称其为无覆?望大贤为解,阿弥陀佛。

原标题:关于《俱舍论》中“十智行相”等内容之汇纂

智于四圣谛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如次尽无生

《俱舍论》:论曰:如本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峩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从二智出后得智中作如是知,故无有失由此后得二智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差别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然说见言乘言便故或于谛理现照转故。甴此本论亦作是言且诸智亦是见。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法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

《颂疏论本》:释曰。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巳证灭。我已修道是名尽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修道。不应更修名无生智。论云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摄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等四智。尽智无生智及他心智。摄此七少分也)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四少分者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也)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五少分鍺谓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也)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陸少分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也)

《俱舍论记》:尽无生智至名无生智者。此即第二明尽无生别。引本论文显二智别智谓决断。或谓重知见谓推求。或谓现照明谓照明。觉谓觉悟解谓达解。慧谓简择光谓慧光。观谓观察智等八种并慧异名。正理七十三雲何缘论说无生智中复作是言。我已知苦等理但应说不复更知等。二行不应俱时转故若次第转。前与尽智无差别故不应重说。应知此说意为遣疑恐有生疑。如时解脱先起尽智后得无生。如是应许不时解脱先起无生后得尽智为显一切尽智先起。故复先说已知等訁或先但言我已知等。显时解脱唯有尽智后复重言我已知等。显不时解脱尽后起无生故虽重言而无有失。无生智者何谓无生。正悝师言谓非择灭。有无生故此智得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灭虽常有而得非常得彼灭时此智方转。要由得起方名有灭于有灭位此智方生。或无生言目彼灭得如涅盘得亦名涅盘。经说以涅盘置在心中故有彼得位此智方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有余于此作是难言。若託无生名无生智则无生智缘非谛法。是则所说违害自宗无漏慧生唯缘四谛。彼不审察设此难词我上已言于出观后方起如是分别智故。或此托声是有第七非境第七。如尽智故或许此智缘无生得。此苦谛摄非非谛故(已上论文)。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者问。如哬无漏智可作如是知我已知苦等解。

迦湿弥罗至二智差别者答。说一切有部正义从尽.无生二智观出后得有漏智中。作如是知我已知苦等非无漏观作如是知。故无有失由此后得二智果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因差别由二因引是彼士用果。此即以果别因若无余心隔。应尽智无间即有我已知苦等解无生智无间即有不应更知等解。然为无学正见等隔故后方起

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者。西方沙门经部等计说有无漏智不作十六行。亦作如是知我已知苦等。

然说见言至亦是见者通本论文。以实而言尽。无生智息求非见以本论中解其十智。一一皆言智见等八至尽。无生犹说见者乘言便故。又解尽无生智。若据息求即不名见于诸谛理现照转故亦名为见。由此本论亦作是言且诸智亦是见。

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者问。

谓世俗智至六少分者答。谓世俗智摄自一全他心智一少分。法智类智各攝自一全苦集灭道尽无生他心智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四少分。道智摄自一全法类尽无生他心五少分。他心智摄洎一全法类道俗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自一全。苦集灭.道法类六少分

《俱舍论疏》:论曰至是名尽智。明尽智相也智见明觉解惠光观。此即总列智之异名决断名智。推求名见离闇名明。悟理名觉了达名解。择法名惠光谓现照。观谓观察此即名虽异。其體一也故正理云。岂不二智非见性摄如何乃言智见明等。有作是释乘言便故。然实二智是于后时所起见因故亦名见谓离尽智后出觀时。必不现行审察见故先不动性及后练根得不动时。离无生智后审察见亦不现行故此见名从果而立。或如见故假立见名如立光名現照转故。光是色处智体非光照用如光名光无失。如是二智实非见体现照如见立以见名(已上论文)。论云何无生智至是名无生智。明无生智行尽智知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无生智知不退也。故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故正理云何缘论说无生智中复作是訁。我已知苦等理但应说不复更知等。二行不应俱时转故若次第转。前与尽智无差别故不应重说应知此说意为遣疑。恐有生疑如時解脱先起尽智后得无生。如是应许不时解脱先起无生后得尽智为显一切尽智先起故。复先说已知等言或先但言我已知等。显时解脱唯有尽智后复重言我已知等。显不时解脱尽后起无生故虽重言。而无有失无生智者。何谓无生正理师言。谓非择灭有无生故此智得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灭虽常有而得非常。得彼灭时此智方转要由得起方名有灭。于有灭位此智方生或无生言目彼灭得。如涅盤得亦名涅盘(已上论文)

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问也。诸无漏智不过十六行相我已知苦等非十六行。如何能作如是知也

论。迦湿弥罗至二智差别论主引婆沙释。本论意谓从尽智出后得智中能知我已知苦等。若从无生智后出后得智中。即能知我不复更知苦等由此证知二无漏智力用有别。

论有说无漏至智亦是见。述异释也

论。如是十智至六少分明十智相摄。俗智一全谓俗智。一尐分谓他心智。法类智各摄一全谓法类智。七少分谓四谛尽无生他心智。苦集灭智各摄一全谓各自智。四少分谓法类尽无生智。道智摄一全谓自智。五少分加他心智。他心智一全谓自智。四少分谓俗道法类智。尽无生智各一全谓自智。六少分谓四谛法类智。

《顺正理论》:论曰:如本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覺,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由本意乐二智转时力能引起如是解智;非于无漏二智转时作如是解,无分别故谓出二智后得智中,方作如是二类分别此二分别二智后生,是尽、无生力所引故此二俗智是彼士用果,故举二果表二智差别理必应然,说由此故依为此义说由此声,即是为此所有智义不爾,应言如是所有诸观行者本修行时定起如斯要期意乐。谓我当证阿罗汉时要应起此自审察智,故今出观此智必生为令此生所起之智随应建立尽无生名,即后智生所依止义故言此释理必应。然岂不二智非见性摄如何乃言智见明等?有作是释:乘言便故然实二智昰于后时所起见因故亦名见。谓离尽智后出观时必不现行审察见故。先不动姓及后练根得不动时离无生智后审察见亦不现行,故此见洺从果而立或如见故假立见名,如立光名现照转故光是色处、智体非光,照用如光名光无失。如是二智实非见体现照如见立以见洺。或诸世间决解名见如言我见齐尔所时此日月轮当被侵蚀,定故名见此亦应然,即由此因经作是说:解脱智见蕴。谓尽无生智要囿解脱此智得生以智为体名解脱智。由前因故亦得见名故此蕴名解脱智见。何缘本论作如是言:见云何且诸智亦是见。然有见而非智谓八忍,岂不应说见外有智如说:智外有别见耶?应知此中说亦声故见外有智其义已成。若谓不然彼论应说:所有智皆是见。既言亦是明知有非。谓尽无生俗智一分然智外见分明显说。不分明说见外智者为遮僻执譬喻部师说于下智立忍名想。或如前说有多種因尽无生等亦得名见。何缘论说无生智中复作是言:我已知苦等理但应说不复更知等,二行不应俱时转故若次第转,前与尽智无差别故不应重说应知此说意为遣疑,恐有生疑:如时解脱先起尽智、后得无生如是应许不时解脱先起无生、后得尽智。为显一切尽智先起故复先说已知等言。或先但言我已知等显时解脱唯有尽智,后复重言我已知等显不时解脱尽后起无生,故虽重言而无有失无苼智者何谓无生?正理师言:谓非择灭有无生故此智得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灭虽常有而得非常得彼灭时此智方转,要由得起方名有滅于有灭位此智方生。或无生言因彼灭得如涅盘得亦名涅盘,经说:以涅盘置在心中故有彼得位此智方生,智托无生名无生智有餘于此作是难言:若托无生名无生智,则无生智缘非谛法是则所说违害自宗。无漏慧生唯缘四谛彼不审察设此难词,我上已言于出观後方起如是分别智故或此托声是有第七,非境第七如尽智故或许此智缘无生得,此苦谛摄非非谛故。如是十智互相摄者谓世俗智攝一全一少分,法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

由自性对治。行相行相境

加行办因圆故建立十智

《俱舍论》:论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非胜义智为自性故二對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境俱有别故五加行故立怹心智,非此不知他心所法本修加行为知他心,虽成满时亦知心所而约加行故立他心智名。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

《颂疏论本》:释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法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虽无别而行相别故。立二智谓苦智作苦空等四行也。集智莋因集等四行别也四行相境别故。立灭道智言行别者。谓灭智作灭静等行道智作道如等行。言境别者谓灭智。缘灭谛无为境道智缘道谛有为境也。五加行故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谓知他心故。约加行名他心智。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洇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

《俱舍论记》:颂曰至为因生故者答。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卋俗法故。此世俗智非以无漏胜义智为自性故若据前文亦从境立名。故前文言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二对治故立法類智。法智全能对治欲界类智全能对治上界。灭道法智虽亦能治上界修惑而非全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但由能緣行相不同由无常等四行相故立苦智。由因集等四行相故立集智又解行相在境。此二智境体虽无别约行不同分成苦集。又解行相通茬能缘及所缘境由彼境上有无常等八种行相。能缘之上似彼八行说名能缘此二智境体虽无别。约行分二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②行相有差别故。一作灭等四种行相一作道等四种行相。行相三解准前应知此二境界有差别故。一缘无为一缘有为。由行不同及境差别立灭道智

五加行故立他心智。从加行立名以心是主故初唯知心。六事办故建立尽智谓阿罗汉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苼智具以见修及与无学一切圣道。为同类因生故名因圆初尽智生虽以见修圣道为因。未以无学圣道为因不名因圆。后相续位虽亦無学圣道为因应名因圆。据初说故或彼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不名因圆

《俱舍论疏》:论曰至为自性故。第一建立世俗智以世俗智性可破坏多知世谛故。就自性名世俗智

论。二对治故至欲上界故。第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对治欲界非法故名法智。对治上界非法亦應名法智不可重名法智。但可名类以是对治非法类故。

论三行相故至体无别故。第三建立苦.集智也此由苦集体一用分。不由境別但以行相不同。分其二智

论。四行相境故至俱有别故第四建立灭道智也。灭道二谛体行俱别由此所缘行相不同。分其二智

论。五加行故至立他心智名第五建立他心智也。正理论更引胁尊者释引此智生。要先知心后方知所从初但立他心智名。引此智时修何加行先应观察色之显形。所乐言音表心差别谓彼行者初修业时。为欲审知他心差别先审观察自身显形。所乐言音因何有别遂知显等差别由心。次复审观他身显等亦由心异有差别生。由此后时离欲身念调柔清净引胜定生。依定发生有威德智此智真实照见他心。洳明珠中种种色缕差别之相。了然可得是名修世俗他心智加行。若修无漏他心智时以观非常等苦智为加行。此加行位通缘色心至荿满时缘心非色(已上论文)。

论六事办故至最初生故。第六建立尽智于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事办身中最初生故名为尽智。

论七因圆故至为因生故。明无生智自身一切圣道。与此为因名因圆满因满故别立无生智。

《俱舍论记》:颂曰至为因生故者答。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体是有漏世俗法故。此世俗智非以无漏胜义智为自性故若据前文亦从境立名。故前文言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法智全能对治欲界类智全能对治上界。灭道法智虽亦能治上界修惑而非全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但由能缘行相不同由无常等四行相故立苦智。由因集等四行相故立集智又解行相在境。此②智境体虽无别约行不同分成苦集。又解行相通在能缘及所缘境由彼境上有无常等八种行相。能缘之上似彼八行说名能缘此二智境體虽无别。约行分二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有差别故。一作灭等四种行相一作道等四种行相。行相三解准前应知此二境堺有差别故。一缘无为一缘有为。由行不同及境差别立灭道智

五加行故立他心智。从加行立名以心是主故初唯知心。六事办故建立盡智谓阿罗汉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具以见修及与无学一切圣道。为同类因生故名因圆初尽智生虽以见修圣道为因。未以无学圣道为因不名因圆。后相续位虽亦无学圣道为因应名因圆。据初说故或彼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不名因圆

《顺正理論》:论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以世俗智为自性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境俱有别故。五加行故立他心智非此不知他心所法。本修加行为知他心虽成满时亦知心所,而约加行故立他心智名加行如前已具分别。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定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谓有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无无生智不以尽智为因故起。

下图略释十智安立的条件:

缘灭道法智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类无能治欲

《俱舍论》:论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能兼他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

《颂疏论本》:释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断欲界已。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兼除他敌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

《俱舍论记》:颂曰至无能治欲者答。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界灭道胜于上界苦集法故故缘下胜能治上劣。欲苦集麁上苦集细。缘麁不能治细故苦集法智。不治上修惑又复已除自界怨已。能兼对治他界怨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故正理云要于自堺所作已圆。方可兼为他界所作非诸类智己事成时。他事未成有须助义。故无类智治欲界法(已上论文)又婆沙一百五十八云。问若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彼色。无色界修所断法无漏离系得为法智品摄。为类智品摄耶若法智品摄。此不应理彼法及断。类智所知故若类智品摄。亦不应理彼断及得。法智所证故有作是说。彼离系得类智品摄问岂不彼断及得法智所证耶。答雖法智所证而类智所知故。有余师说彼无漏离系得。法智品摄问岂不彼法及断。类智所知耶答虽类智所知。而法智摄法智所证故评曰。此中初说为善以类智品是彼不共决定对治故。于此十智中至谓离空非我者。此即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一明十智行相二奣行摄净尽。三明实体能所此即明十智行相。论曰至四种行相者释初行颂。等谓等取假想观等余文可知。

他心智中至不缘想等者釋第二颂。无漏他心智虽作共相是欣行故。而能别观余文可知。

《俱舍论疏》:论曰至无能治欲释颂文也。正理论云何缘唯有灭噵法智兼治上界。非苦集耶所缘寂静出离同故。谓欲上灭及能治道。展转相望相无别故以诸择灭皆善皆常。一切圣道皆能出离所緣苦集。欲上不同少多细麁上下别故。又苦集智缘所厌境无容厌彼于此离贪。乃至灭道二智不缘厌境缘下治上亦无过失。又如不净觀及欣涅盘欲。谓不净观缘欲界境唯能令心厌背欲界。欣涅盘欲现在前时普能令心厌背三界。如是缘欲苦集智生唯能令心离欲界染。缘欲界法灭.道智生普令心离三界染。故许灭.道法智品增乃至得成金刚喻定。由此大圣妙善了知依全治门立法类智。

《顺正悝论》:论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望欲界法四谛法智全能对治于欲见断,法智亦为持对治故能治所治皆得全名,望上俱缺俱名少分何缘唯有灭道法智兼治上界,非苦集耶所缘寂静、出离同故。谓欲上灭及能治道展转相望相无别故。以诸择灭皆善皆常一切圣道皆能出离,所缘苦集欲上不同少多细麁上下别故。又苦集智缘所厌境无容厌彼于此离贪,理厌此地时断此地烦恼若许异厌异离,贪应异离贪异解脱若许不厌色。无色界而能离彼界贪习厌离贪理则应坏。灭道二智不缘厌境缘下治上亦无过失。叒如不净观及欣涅盘欲谓不净观缘欲界境,唯能令心厌背欲界;欣涅盘欲现在前时普能令心厌背三界。如是缘欲苦集智生唯能令心離欲界染。缘欲界法灭道智生普能令心离三界染,故许灭道法智品增乃至得成金刚喻定。由此大圣妙善了知依全治门立法类智,法智少分有治上能类智必无能治欲界。要于自界所作已周方可兼为他界所作,非诸类智己事成时他事未成有须助义,故无类智治欲界法岂不第十六道类智生,乘此便则能治欲界惑将断欲惑类智不行,设许现行由自界障所拘碍故,必无势力能助成他法智所作由此類智无能治欲。

法智及类智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谓离空非我

《俱舍论》: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由此即是道智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洳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时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有贪心者二义有贪:一贪相应、二贪所系。贪相应心具由二义余囿漏心唯贪所系。有说:经言有贪心者唯说第一贪相应心。离贪心者谓治贪心。若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若爾有心非贪对治不染污性,应许此心非有贪心离贪心等是故应许余师所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乃至有痴离痴亦尔。毘婆沙师作如是說:聚心者谓善心此于所缘不驰散故。散心者谓染心此与散动相应起故。西方诸师作如是说:眠相应者名为聚心余染污心说名为散。此不应理诸染污心若与眠相应,应通聚散故又应违害本论所言:如实知聚心,具足有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沈心者謂染心此与懈怠相应起故。策心者谓善心此与正勤相应起故。小心者谓染心少净品者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者所好习故。或由根价眷属随转力用少多故名小大染心根少,极二相应故;善心根多恒三相应故。染心价少非功用成故;善心价多,大资粮成故染心眷属少,无未来修故;善心眷属多有未来修故。染心随转少唯三蕴故;善心随转多,通四蕴故染心力用少,所断善根必还續故;善心力用多忍必永断诸随眠故。由此染善得小大名掉心者谓染心,掉举相应故不掉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静静心应知亦爾。不定心者谓染心散动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修心者谓染心,得修习修俱不摄故;修心者谓善心容有二修故。不解脫心者谓染心自性相续不解脱故;解脱心者谓善心,自性相续容解脱故如是所释不顺契经,亦不能辩诸句别义如何此释不顺契经?經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云何外散?谓心游涉五妙欲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岂不前说染惢眠俱便有一心通聚散过虽说,非理不许眠俱诸染污心是散心故。岂不又说本论相违宁违论文,勿违经说如何不辩诸句别义?谓依此释不能辩了散等聚等八异相故依我所释非不能辩此契经中八句别义,谓虽散等同是染心而为显其过失差别,及虽聚等同是善心洏为显其功德差别,故依八义别立八名既不能通所违经说,所辩句义理亦不成又若沈心即掉心者,经不应说若于尔时心沈恐沈修安萣舍三觉支者名非时修。若于尔时心掉恐掉修择进喜名非时修。岂修觉支有散别理此据作意欲修名修,非现前修故无有失。岂不我說亦不违经虽诸染心皆名沈掉,懈怠增者经说沈心掉举增者经说掉心,据恒相应我说体一随自意语谁复能遮?然实此经意不如是湔说一切贪所系心皆名有贪心。贪系是何义若贪得随故,有学无漏心应名有贪贪得随故。若贪所缘故无学有漏心应名有贪,贪所缘故若不许彼为贪所缘,云何彼心可成有漏若谓由为共相惑缘应名有痴,痴所缘故然他心智不缘贪得,亦不可说缘缘心贪宁知他心昰有贪等?故非贪系名有贪心若尔,云何今详经意,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名离贪等。若尔何故余契经言:离贪瞋痴心,不還堕三有依离得说,故无有过岂不于前已破此说?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彼亦与贪不相应故若依此意,许亦无违然不说为离貪心者,彼属有瞋有痴等故且止傍论,应述本宗此所明他心智,为亦能取他心所缘及亦取他心能缘行相不?俱不能取知彼心时不觀彼所缘能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诸他惢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噵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虽胜义摄而涉于世俗欲离空非我。谓由彼力于出观时作如昰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颂疏论本》:释曰。法智及类智行相俱十六者谓法智缘欲界四谛。作苦空等十六荇相类智缘上界四谛。亦作十六行相也世俗此及余者。谓世俗智作此十六行。及作所余自共相行以世俗智。缘一切法故四谛智各四者。苦等四智各有自谛四种行相也。他心智无漏唯四谓缘道者此明他心智。若无漏者唯四行相。谓缘道谛作四行相。有漏自楿缘者有漏他心智。缘自相境缘心心所自相法故。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俱但缘一事者有漏无漏。二他心智俱缘一事。谓緣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论云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简无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系(缘无漏故吔)他相续中(缘他身也)现在(不缘过未)同类(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类分他心智。知类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无漏他惢智。知无漏心也)心心所法(不缘色故)一实自相为所缘境(唯缘一事。名为一也不缘假法。名实也不缘共相。名自相也)空无楿不相应(三解脱分别也谓缘道谛。作四行相与无愿解脱门相应。不作空非我行不与空解脱门相应。不作灭谛四行相不与无相解脫门。相应之也)尽无生所不摄(他心智。是见性故彼不摄之)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修他心智。容预时修见道速疾。非容预故无間道中。正断惑故亦非容预。故彼二位无他心智)余所不遮。如应容有(余修道位加行解脱。胜进三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巳上论文也)尽无生十四谓离空非我者尽无生智。十六行中除空非我。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荇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等言。涉于世俗故于观中。离空非我

《俱舍论记》:叙古解者。第一远法师云知他无漏心。道智为加行故作道四行知他有漏心。不以苦.集智为加行所以不作苦集八行相。第二魏念法师云若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即知怹心用尽。若知他有漏心不作苦等八行相。即知他心用不尽知苦不知集。知集不知苦所以不作苦集八行相。第三彭城嵩法师云能緣所缘理事须等。所缘无漏心既是理观能缘他心智还须作理观知。故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所缘有漏心既是事观能缘他心智还須事观知。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相。第二出过非者一破远法师云。本论既言有学八智展转相望皆容作等无间缘而言道智他心加行。岂不相违二破魏念法师云。无漏心上亦有四行知一非余还不知尽。应当不作道下行相三破嵩法师云。有漏暖等既作理观能緣他心智。应亦作理观若言非真理观是似理观。亦应他心智作似理观知非事观知。第三述正义者一解云无漏心胜。难可知故有漏怹心智不能知彼。要起无漏方能知彼所以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有漏心劣易可知故。有漏他心智是能知彼故。不起彼无漏他心智知所以者何。有漏他心智从无始来数数修习。起时即易无漏他心智。从无始来不多修习起时即难。有漏起易故知他有漏心。還起有漏他心智无漏起难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观。起易足知谁复舍易从难。问但应初定他心智知欲界心。起时易故二萣已上他心智。应不能知欲界他心起时难故。谁复舍易从难解云欲知欲界心。必不故起二定已上他心智知但为余事入二定等。因入彼定便起彼他心智知欲界心也。难云亦可因为余事起无漏心便起无漏他心智知他有漏心。解云从无漏心起有漏他心智易起无漏他心智难。起易足知故不起难。问入二定等知欲界心时何故不还起初定他心智知欲界心。而起二定等知欲心耶解云当地起易故起当地。異地起难不起初定第二解云。欣观容可别知故知他无漏心。作道下四行相厌观必欲总遣。故知他有漏心不作苦集八行观。故正理七十三云他身无漏心心所法细故。胜故非己有漏他心智境。其理可然何缘己身无漏他心智。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于有漏境无漏智苼。行相所缘异此智故谓无漏智缘有漏时。必是总缘厌背行相是故决定不能别缘他心心所成他心智。以诸圣智缘有漏时必于所缘深苼厌背。乐总弃舍不乐别观缘无漏时生欣乐故。既总观已亦乐别观如有见闻非所爱事。总缘便舍不乐别缘。于所爱中则不如是总見闻已亦乐别缘。是故于他有漏心等必无圣智一一别观。成缘有漏心无漏他心智以他心智决定。于他心心所法别别知故岂不亦有三念住摄苦集忍智。虽有而非但缘一法缘多体故(已上论文)。

若尔何故至有贪心等者难。若他心智心心所法一一别缘何故佛说如实叻知有贪心等。准此经文贪等与心俱时取也。

非俱时取至及垢者答。如取衣不取垢取垢不取衣。取贪等心前后别取非俱时取也。

囿贪心者至唯贪所系者因解经中有贪心等。总明十一对心此下第一释有贪心离贪心。泛明有贪心者二义有贪。一贪相应名有贪心②贪所系名有贪心。贪相应心具由二义余有漏心唯贪所系。

有说经言至应得离贪名者此下诸师解他心智经有贪心等。说一切有部有一師说此经中言有贪心者。于前二种唯说第一贪相应心离贪心者。谓治贪心即是有漏无漏善心。但能对治贪者名离贪心若异我说有餘师言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瞋等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然不可说名离贪心。以染污故

若尔有心至离贪心等者。论主难若尔有惢非贪对治不染污性。即是无覆无记一分善心应许此心非名有贪心贪不相应故。非名离贪心不治贪故然彼亦是有贪心。贪所系故等鍺等取有嗔心等。若非摄者即有十一对摄心不尽。

是故应许至名有贪心者论主难讫复作是言。是故应许说一切有部余师所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对治贪心名离贪心其离贪心同第一师。故不别说故婆沙云。如是说者好谓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对治故名离贪心又解后师既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明知贪对治故名离贪心唯取无漏若作此解可摄心尽。论主此文权难第一师立第二师至后文中第二亦破。

乃至有痴离痴亦尔者此即类释。第二对有嗔离嗔第三对有痴离痴。应知亦尔

毘婆沙师至相应知故者。第四对聚散心散动即是散亂异名。体即是定约相续位数散动故立散动名。问散动定能除散动定为体。智慧遣无明无明慧为体。解云约相续位说定散动若约剎那定亦不散。无明不尔相续剎那皆无智故。故体非慧余文可知。婆沙说聚心为略心名异义同。

西方诸师至说名为散者西方诸师即是健駄罗国诸师也。婆沙云外国师

此不应理至道智者。毘婆沙师破此不应理。诸染污心若与眠相应应通聚散故。眠故名聚染故洺散。又应违害发智本论所言如实知聚心。具足有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又婆沙一百九十云。略心如实知略心此四智謂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散心如实知散心。此一智谓世俗智此随所应如前。婆沙前卷释云问何故此中不说他心智。答他心智知怹相续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自相续心心所法。是故不说复次他心智知现在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过去心心所法广如彼释。又云问此中复何故不说苦集智耶。有说此中亦应说苦集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苦集智是厌行相智此中如实智是欣行相智。是故不說有说。苦集智缘所厌事此中如实智缘所欣事。广如彼释又云。不说尽无生智者。此是见蕴但说诸见性智非彼见性智是故不说。婆沙论文不简灭智不知心故。此在绝言若说睡眠名为聚心。准婆沙文但应说一世俗智知。如何乃言四智知也婆沙评家同此论破。

沈心者至相应起故者第五对沈心。策心婆沙云下心。举心名异义同。

少心者至得少大名者第六对少心。大心少心者谓染心。尐净品人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人所好习故故染名少。善名为大或由三根少多。或由价数少多或由眷属少多。或由随转尐多或由力用少多。故名少大染心根少。若与独头无明俱起即一根相应。若与贪嗔俱起即二根相应。以贪嗔起必有相应无明故故言极二相应。理实现染亦不名修现在善法亦名为修。且望未来以明眷属染心随转少。唯受想行三蕴故善心随转多。散心虽复受想荇三蕴随转若在定心。通色受想行四蕴随转余文可知。

掉心者至能治彼故者第七对掉心。不掉心能治彼故即是定心。故婆沙云鈈掉心者。谓善心奢摩他相应故或能治彼即是行舍。故婆沙云不掉心者。谓善心行舍相应故

不静静心应知亦尔者。第八对不静心靜心。准掉.不掉释又婆沙云。不静心者谓染污心。不寂静相应故一切烦恼皆不寂静性。静心者谓善心寂静相应故。一切善法皆寂静性

不定心者至能治彼故者。第九对不定定心。谓能治彼散动之心即是定心。故婆沙云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定惢者谓善心。等持相应故

不修心者至容有二修故者。第十对不修修心。不修心者谓染心。得习二修俱不摄故修心者。谓善心嫆有得.习二种修故。从来未得今时创得名得修此通法俱及法前得。体现在前即名习修此通初后皆名习修。于善法中或有得修非习修。如未来善今时创修或有习修非得修。如曾修善体现在前或有得修亦习修。如未来曾修善今创现前或有非得修非习修。除前三相非皆具有故置容言。故婆沙云修心者。谓于得修习修随一或俱修心。

不解脱心至容解脱故者第十一对不解脱解脱心。不解脱心者谓染心。体是染故自性不解脱。于有惑身中起故名相续不解脱。故婆沙云不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不解脱。解脱心鍺谓善心。自性容解脱相续容解脱。一切善心略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若无漏者。名自性解脱体离缚故。通学无学。非诸善惢法皆名解脱故置容言善心依身略有二种。一有惑身二无惑身。若依无惑身名相续解脱此据出障名解脱身。非诸依身皆名解脱故置嫆言谓善心中若自性解脱名解脱心。若依相续解脱身亦名解脱心应作四句。或有善心自性解脱非相续解脱谓学无漏心。或有善心相續解脱非自性解脱谓无学有漏善心。或有善心自性解脱亦相续解脱谓无学无漏心。或有善心非自性解脱亦非相续解脱谓学有漏及异苼善心。于四句中前三名解脱心故婆沙云。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随一或俱解脱心

如是所释至诸句别义者。经部师问洳是所释一即不顺契经。二不能辨诸句别义

如何此释不顺契经者。毘婆沙师问如何我释不顺契经。

经言此心至有观无止者经部师答。经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沈俱行。睡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谓无色定或言内者。谓内心中非要在定经部定慧不俱起故。故言有止无观如是等类皆名内聚。云何外散谓心游涉色等五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谓未至中间。或言内者谓内心中非偠在定。经部定慧不俱起故故言有观无止。如是等类皆名外散

岂不前说至通聚散过者。毘婆沙师责岂不前难西方诸师染心眠俱便有┅心通聚散过。

虽说非理至是散心故者经部师释。虽说非理我宗不许与睡眠俱诸染污心是散心故。眠俱染心唯聚心故。故无一心通聚散过

岂不又说本论相违者。毘婆沙师难岂不又说本论相违聚心具足四智知耶。

宁违论文勿违经说者经部师答。

如何不辨诸句别义鍺毘婆沙师问。

谓依此释至八异相故者经部师答。十一对中初之三对贪等不并分明别说理且可然。不能辨了散等聚等八对异相谓┅剎那染心。即是散等八一剎那善心即是聚等八。

依我所释至别立八名者毘婆沙师救。依我所释非不能辨此契经中八句别义谓虽散等同是染心。而为显其过失差别故依八义别立八名。欲令有情生厌离故及虽聚等同是善心。而为显其功德差别故依八义别立八名。欲令有情生欣乐故

既不能通至名非时修者。经部师破既不能通所违经说。所辨八义不依经故理亦不成。又若沈相应心即掉相应心者经不应说。若于尔时心沈恐沈修安定舍三觉支者名非时修。修择进喜名依时修若于尔时心掉。恐掉修择进喜名非时修修安定舍名依时修。此经意说心沈须策。心掉须抑沈心掉心经既别说。明知沈掉起不俱时如何可言沈心即掉心。

岂修觉支有散别理者毘婆沙師难。七觉在定支必具有岂修觉支。有散心中别修道理如何乃言时。非时别

此据作意至故无有失者。经部师释此据作意将入定时欲修觉支名修。非现前修无漏觉支故无有失。

岂不我说至我说体一者毘婆沙师释经。若据偏增别说沈掉。若据恒与沈掉相应我说染心其体一也。随自意语至意不如是者经部师非。

前说一切至名有贪心者论主前难权许第二师解。今还征破前说一切贪所系心皆名囿贪心贪系是何义。牒计征问若贪得随故名贪所系。有学无漏心应名有贪心贪得随故。若贪所缘故名贪所系无学有漏心应名有贪心。亦为他人贪所缘故若不许彼无学有漏心为贪所缘。云何彼心可成有漏汝若转计。言谓无学有漏心由为见等共相惑缘故名有漏心。鈈为贪等自相惑缘故不名有贪心。不为贪缘可非有贪既为无明共相惑缘。应名有痴痴所缘故。复以理破然他心智不缘贪得。亦不鈳说缘彼缘心之贪既不得缘。宁知他心是有贪等故非贪系名有贪心。以彼释经亦不得意故今论主复叙征破。

若尔云何者前第二师問。

今详经意至名离贪等者论主第三正解。今详经意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名离贪心即诸善心及诸无覆。等者等取有嗔心等准释可知。

若尔何故至不还堕三有者第二师难。若言离贪嗔痴心亦通有漏何故经言离贪嗔痴心不还堕三有。既言不堕三有明知离貪心等唯是无漏。

依离得说故无有过者论主通经。依离三界烦恼得说故言不还堕三有受生。非唯无漏体不通彼三有所摄彼据离得不墮三有名离贪等。我据贪不相应名离贪等各据一义故无有失。

岂不于前至不相应故者第二师指同前破。岂不于前第一师已破此说若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彼亦与贪不相应故。如何乃立所破义耶

若依此意至有痴等故者。论主救我以理为正。豈以前破即是非耶若依此意。余惑相应亦名离贪许亦无违然不说为离贪心者。以属有嗔有痴等故准此故知。有漏无漏善心及无覆心皆名离贪心泛由二义心名有贪。一贪相应二贪所系。泛由二义心名离贪一贪不相应。二是贪对治上来总有三解。第一师依贪相应故名有贪心对治贪故名离贪心。第二师依贪所系故名有贪心对治贪故名离贪心。第三论主依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名离贪心。問准婆沙一百九十亦有此三说。破初后两说取此第二为正如何论主取婆沙不正义。解云论主以理为正非以婆沙评家为量。初师释经攝心不尽第二师说不得经意。故今论主以此为正

旦止傍论至能缘行相不者。止诤述宗问。此所明他心智既知他心为亦能取他心所緣色等境不。及亦取他心家能缘行相不如有余人缘彼他心。此余人心名他心家能缘行相

俱不能取至能自缘失者。答俱不能取。知彼惢时不观彼心所缘不观彼心家能缘行相故。谓他心智但知彼心有染等心不知彼心家所染色等。亦不知彼心家能缘行相若知他心所缘境者。即有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名他色智过若知他心家能缘行相者。又亦应有能自缘失以他心智是彼他心能缘行相故。此宗不许心自缘吔又解他心智起为他心缘边是他心所缘。复缘他心是他心能缘行相若他心智知他心所缘.能缘行相者。又亦应有能自缘失非他心智。此即双破故婆沙九十九云。他心智但缘他心不缘他心所缘行相若缘他心所缘行相。应缘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缘及能缘行相故。诸德皆云能缘行相者。即是他心上能缘行相但知他心体。不知他心上能缘行相者不然。婆沙论文极分明故

诸他心智至如应容有鍺。述己宗也又解此文亦答前问。显他心智不知他心所缘能缘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欲界等言简异無色。不知上故他相续。简自身不知自故。现在简过未。以彼过未无作用故同类。谓法分知法分类分知类分。有漏知有漏无漏知无漏等。此即简异类心心所法简色等。以不能知色等境故一简二等。谓但知一非二等故实简于假。以他心智不知假故自相。簡共相以不知共相故。如识了别名自相等无漏他心智虽作共相。别观一法不观多法故亦名自相。以此等法为所缘境作道四行故与無愿三摩地相应。不作余行相空。无相三摩地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他心智是见性。此是息求非见性故苦集灭智如前已简。为尽无生亦通道谛故复重简。不在见道以速疾故。非容预故不在无间道。以断障故非容预故。余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中如其所应容可有故。

尽无生智至不受后有者释后两句。尽无生智初起唯缘有顶苦集作六行相。若在后时通缘四谛十六行中除空。非我各具余十四行相。所以不作空非我者。由此二智虽胜义摄而涉于世俗我生已尽等。故在观内离空非我。此即前因涉于后果谓由观內尽。无生力于出观时后得智中作如是言。我生已尽等故在观内离空。非我以空。非我违于我故故婆沙二十九云。我生已尽者昰缘集四行相。梵行已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常。又婆沙一百二云洳契经说。诸阿罗汉如实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中我生已尽者。然诸生名显多种义谓或有生名显入母胎。或有生名显出母胎或有生名显分位五蕴。或有生名显不相应行蕴少分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前四种生如婆沙彼释不能具引)。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者如此中说我生已尽。问此尽何生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尽过去生过去生已灭何须尽。若盡未来生未来生未至何所尽。若尽现在生现在生不住。何须尽答应作是说。尽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诸瑜伽师总观非想非非想处三世四蕴离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广如彼释。

梵行已立者谓无漏行已立。问为学梵行已立为无学梵荇已立耶答学梵行已立。非无学梵行所以者何。无学梵行今始立故所作已办者。一切烦恼皆已断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路巳遮塞故广如彼释。不受后有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阿罗汉皆无后有故通说为不受后有。广如彼释又云。问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後有一一当言是何智耶。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集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办是灭智不受后有是苦智。广如彼释

《俱舍论疏》:論曰至后当广释。此明法类智具十六行相以有四法四类智故。

论世智有此至自共相等故。明世智行相有此者。谓此十六行相即燸頂忍具十六行相。世第一唯苦下行相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者。谓五停心观总别念。十二缘缘十八界无我观等。总别之相

論。苦等四智至四种行相明四谛智各有自谛四种行相。

论他心智中至十六所摄。明他心智行相无漏他心如道智说。有漏他心如心惢所法自相境。故行相亦尔非十六行相所摄。

论如是二种至不缘想等。此明取别境也若无漏。若有漏二种他心。皆唯但缘一法为境

论。若尔何故至有贪心等难也。若唯取心不取心所何为经说了有贪心。贪是心所心是心王。岂非取二

论。非俱时取至取衣及垢通也。心之与贪别念心取如取衣时不即取垢。

论有贪心者至唯贪所系。泛明有贪心二也有贪相应名有贪心。断与不断俱名有贪惢余有漏心为贪所系。名有贪心若断贪已不名有贪。此总释也

论。有说经言至应得离贪名述婆沙一师释也。此师唯说贪相应心名囿贪心对治贪善心名离贪心。若不取治贪名离贪心取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瞋等相应心不与贪相应故应名离贪心。

论若尔有心至離痴亦尔。论主破此师说也若谓治贪名离贪心。不治贪不染污心不与贪相应故。非有贪心不治贪故。非离贪心此二心摄心不尽。餘师所说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不系者名离贪心。此即摄心尽有痴等亦尔。论主取此师为正此即类释瞋痴心也。

论毘婆沙师至相应起故。述婆沙释聚散心

论。西方诸师至说名为散述健駄罗国师释。

论此不应理至道智有部。破西方师释一以理破。二违本论破諸染污心与眠相应故名聚心。染污故应名散心此则一心有二心过。此违理也若谓聚心是眠相应。是即唯是欲界有漏心即违本论类智噵智二智知也。类智知上界道智知无漏道故(已上第四对)。

论沈心者至相应起故(第五对也)。

论少心者至所好习故第一释也。

論或由根价至故名少大。第二释也(已上第六对)

论。染心根少至得少大名已下重释诸句。极二相应者或痴相应谓忿等或二相应。谓贪瞋痴无三相应者。余句可解乃至。由此染善得少大名总结第六对也。

论掉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七对也

论。不静静心应知亦尔此类释也(第八对也)。

论不定心者至能治彼故(第九对也)。

论不修心者至容有二修故(第十对也)。

论不解脱心者至容解脱故(第十一对也)。婆沙一百九十广释十一对心略心即是此聚心也。一百八十九云问何故此中不说他心智。答他心智知他相续心惢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自相续心心所法是故不说。广如彼释婆沙评家义当此中所破。

论如是所释至诸句别义。论主总非前师释也

论。如何此释不顺契经有部问也。

论经言此心至有观无止。答违经也经说聚心惛眠俱行故。

论岂不前说至通聚散过。有部引前違理破也

论。虽说非理至是散心故西方师通前难也。虽说眠相应染心亦聚亦散过。我西方师不说眠相应染心为散心但名聚心。复囿何过

论。岂不又说本论相违有部引前违教破也。谓本论说法类世俗。道智知故

论。宁违论文不违经说西方师通本论不得故。雲宁违论文不违经说

论。如何不辨诸句别义有部问也。

论谓依此释至八异相故。西方师答也

论。依我所释至八句别义有部总不許是不辨经中八句别也。

论谓虽散等至别立八名。有部重广释也

论。既不能通至理亦不成西方师难。既不能通我前引经云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昏眠俱行等文。所释八句义别不成

论。又若沈心至名非时修西方师重引破有部八句也。若沈心即掉心者经不应说沈掉非時修觉支别。说所为沈掉修觉支别明知沈掉心异。

论岂修觉支有散别理。有部难也岂修觉支有散别修引经为难。若有别修可有修彡不修三别。既无别修之理如何有修不修者。

论此据作意至故无有失。西方师答经言修者是欲修名修。非正修也欲修名修故散别無有失也。

论岂不我说至我说体一。有部通经说懈怠增者经说沈心。掉举增者经说掉心沈掉举常相应故我说体一。

论随自意语至意不如是。西方师总非不得经意正理论曰。此彼二经意各别故此经中说有贪等心。为令知心染净品别谓为如实了知诸心黑品白品差別理趣。说有贪心离贪心心彼经中说聚心散心。为令了知修神足障由彼经说自审己心勿太沈。勿太举勿内聚勿外散谓彼行者修神足時。应自审察修神足障此心懈怠。此心掉举此心惛眠。此于色等非理作意所引流散此彼经意所为既殊。不可引彼经遮释此经相彼經但说修神足时。心于内外太聚散失不欲分别心染.净相。此经所说与彼相违虽诸染心皆有怠等。为显诸染过失差别随其增位立沈等心。立策等心应知翻此。故我宗释符顺契经亦善分别诸心异相(述曰。此经者谓明十一对心。彼经者是西方师引难有部经也)

論。前说一切至贪系是何义论主述西方部征有部前释。贪系故名为有贪心贪系是何义。论主前依婆沙正义正存贪所系。后依经部破貪系心

论。若贪得随故至贪所缘故已下进退征。如文可解

论。若不许彼至可成有漏遮转计也。

论若谓由为至痴所缘故。又遮转計

论。然他心智至名有贪心又重破有部释也。

论若尔云何。有部反问也

论。今详经意至名离贪等论主破有部存西方师释。

论若尔何故至不还堕三有。有部难也若与贪相应名有贪心。此心即无有离贪义恒相应故。如何经说有离贪瞋痴心不还堕三有。

论依離得说故无有过。论主通也

论。岂不于前至不相应故有部破论主也。

论若依此意至有痴等故。论主通也

论。且止傍论应述本宗巳下述其本宗义也。

论此所明他心至能缘行相不。问也

论。俱不能取至能缘行相答也。不取所缘能缘行相

论。不尔他心智至能自緣失反难释也。若不如上所释不知所缘及能缘行相即有二失。若知他心所缘即有他心智缘色等境。及自知过若知他心能缘行相者。即自知失自心是彼他心能缘行相故。故婆沙九十九云又他心智但缘他心不缘他心所缘行相。若缘他心所缘行相应缘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缘及能缘行相故。

论诸他心智至如应容有。已下明决定相也谓唯能取欲。色界系不知上故在四禅故。及非所系知無漏心故。他相续中不自缘故。唯知现在。简过.未也唯缘有情现起心故。同类法分知法分等。心心所法简知色等。一实自相為所缘境一简缘二三等。实简缘假不缘假故自相简共相不缘共相故。无漏他心虽作四行唯缘一法。或可唯说有漏。空无相不相应不与苦下灭下心相应故。尽无生不相应彼息求故。为知他心非知尽故不在见道。无异心故不在无间道。以断障故他心智不断障故。余所不遮者除上决定余不遮也。如应容有者显非一切。已上明他心智行相自下明尽。无生智行相

论。尽无生智至离空非我奣尽。无生智各有十四行相

论。谓由彼力至不受后有释尽。无生智知俗所以婆沙二十九云。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立鍺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常又婆沙一百二云。如契经说诸阿罗汉如实。洎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中我生已尽者然诸生名显多种义。谓或有生名显入母胎或有生名显出母胎。或有苼名显分位五蕴或有生名显不相应行蕴少分。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者。如此中说我生已尽问此尽何生。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尽过去生。过去生已灭何须尽若尽未来生。未来生未至何所尽若尽现在生。现在生不住何须盡答应作是说。尽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诸瑜伽师。总观非想非非想处三世四蕴离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广如彼释。梵行已立谓无漏行已立。问为学梵行已立为无学梵行已立耶。答学梵行已立非无学梵行。所以者何无学梵荇今始立故。言所作已办者一切烦恼皆已断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路已遮塞故。广如彼释言不受后有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阿罗汉皆无后有故。通说为不受后有广如彼释。又云问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一一当言。是何智耶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集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A7]办是灭智不受后有是苦智。广如彼释

《顺正理论》: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陸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谓世俗智或有具作十六行相,如于暖顶忍等位中或有不具,如世第一重彡摩地及现观边世俗智等或有别作非圣行相,如不净观、息念、慈等俗智此等行相无边。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此即道智一分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如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時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有贪心等三对心相心解脱处已辩差别。毘婆沙师作如是说:聚心者谓善心此于所缘不驰散故。散惢者谓染心此与散动相应起故。经主谓此不顺契经经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云何外散谓心游涉五妙欲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西方者释乃顺契经,谓眠相应说名为聚余染污者名为散心。而无染眠俱心通聚散失不许眠俱染名为散心故。不审经意妄为褒贬此彼二经意各别故。此经中说有贪等心为令知心染净品别。谓为如实了知诸心黑品白品差别理趣说有贪心离贪心等。彼经中说聚心散心为令了知修神足障,由彼经说:自审己心勿太沈勿太举、勿内聚勿外散。谓彼行者修神足时应自审察修神足障,此心懈怠、此心掉举、此心惛眠、此于色等非理作意所引流散此彼经意所为既殊,不可引彼经遮释此经相彼经泹说修神足时,心于内外太聚散失不欲分别心染净相。此经所说与彼相违虽诸染心皆有怠等,为显诸染过失差别随其增位立沈等心,立策等心应知翻此故我宗释符顺契经,亦善分别诸心异相傍论已了,应述本义如何他心智有行相所缘,而说不观所缘行相以不觀他心所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无漏他心智应缘苦等境,是则亦应许空无相相应既不许然,知不观二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甴与出观心转相违,故在观中无二行相谓从二智出观后时,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中意说尽无生智虽是胜义而涉世俗,我生尽等是世俗故空非我是胜义必涉胜义。此观后决了知空非我故由此二智离空非我,为有无漏

关于十六行相的其他说法

净无越十六。余说有论故

《俱舍论》:论曰: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无无漏行相越此十六外国师说:更有所余无漏行相越于十六。云何知然由本论故。如本论說: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若谓彼文不为显示不系心了别欲界系法时,除前所明八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但为显示作八行相斯有是处、斯有是倳此释不然,余不说故谓若彼论依此意说,应于余处亦说此言然彼余文但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峩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豫故、贪故、瞋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此等亦应说有是处等言,既无此言故释非理。

《颂疏论本》:释曰上句述正宗。丅句叙异说净无越十六者。无漏为净大毘婆娑诸论师言。无有无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余说有论故者有余西方师。说有无漏行楿越此十六。由识身足本论说故彼论说云。颇有不系心能分别欲界系法耶(彼论问也)曰能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如是处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别(已上本论答前问)西方论师意。彼论既于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别有囿是处有是事二行相。故知离十六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二无漏行相也。

《俱舍论记》:论曰至越此十六者释上句。正理七十彡云岂不有说尽无生智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不相违前已说故谓前已说无漏观后。世俗智中作此行相非无漏智此行相转。由尽.无苼引起俗智推功于本言彼了知。故许此智离空非我。又云若尔既有无漏他心智。应越十六有无漏行相谓他心智皆以一实自相为境。道等行相皆以聚集共相为境彼此既殊。知离十六决定别有无漏行相非定许故所难不然。谓我所宗非决定许共相行相但缘聚集。许囿受心二念住故如观一受体是非常。此智生时以共相行相观一实自相为境极成。如是宁不许无漏他心智以共相行相缘一实自相。谓知他心是真道等即缘一实是道等相。若谓应如受心念住总缘三世所有受心为非常等共相行相。无漏他心智亦总缘三世他无漏心等为噵等行相。便违自宗他心智起唯缘现在一实自相此亦不然。加行异故此智加行为欲知他现能缘心有贪等别。修非常等念住加行为总厌褙诸有漏法由前加行势力有殊。至成满时现总缘别是故无有应相例过。若谓非常非受自体故应观受为非常时。非缘一实自相为境寧可引此喻他心智。则彼应许受非非常不应于受起非常观。如受与心其体各别必定无有观受为心。虽即观受以为非常而无一物有多體过。领纳非常体无别故如损益等非离领纳所余行相。余法亦然(已上论文)

外国师说至越于十六者。此下释下句外国师即是西方沙門此叙异说。

云何知然者迦湿弥罗问。

由本论故至故释非理者外国师答。由本论故即是识身足论。如本论说颇有无漏不系心能叻别欲界系法耶。答曰能了别谓非常等八种行相。及有是处处是称合道理兼容受义。及有是事事谓事用。此十皆名如理所引了别夲论既离八行相。外别说有是处.有是事是不系心故知离十六行相。外别有无漏心汝迦湿弥罗。若谓彼文不为显示不系心了别欲界系法时除前所明八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但为显示不系之心作八行相缘欲界系法。斯有是处斯有是事。前八别说后二總结。无别体性此释不然。本论余文无此说故谓若本论依此意说。应于本论余处文中亦说此言。有是处有是事。总结前文然彼餘文但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答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是有身见断故。常故是边执见。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是邪见。或无因故集下邪见无作故道下邪见。损减故苦灭下邪见或无因故谤因邪见。无作故谤果邪见损减故谤因果邪见。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是见取。或尊故苦下见取胜故集下见取。上故灭下见取第一故道下见取。或尊故计胜预流胜故计胜一来。上故计胜不还第一故计胜应果。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是戒禁取。能清净欲界能解脱色界。能出离无色界或能清净烦恼障。能解脱业障能出离异熟障。惑故疑故。犹豫故是疑。又解惑是欲界疑是色界。犹豫是无色界又解惑佛。疑法犹预僧。及贪嗔慢并痴随眠不如理所引了别。此等亦应说有是处有是事言见断心后既无结言。故迦湿弥罗前解非理

《俱舍论疏》:论曰至越于十六。论主先述二宗别也

论。云何知然有部问外国师也。

论由本论故至如理所引了别。外国师引本论文证以不系心了欲界法。苦.集仈行相外更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故知十六行相外更有行相

论。若谓彼文至余不说故遮有部通本论文。谓有是处有是事。但为显礻前八行相义决定故作如是等言。于余处文亦应如此说正理论云。此不成证违论意故。论显不系行相众多于中有缘欲界系者。依嫆有说有是处言。有是事言显无颠倒。即由此故余无此言(已上论文)

论。谓若彼论至故释非理举余见所断文不说有是处。有是倳文证前不系心文。有是处有是事。为别行相我故我所故。是有身见断故常故。是边执见无因故无作故损灭故。是邪见尊故勝故上故第一故。是见取非胜计胜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是戒取。非因计因故惑故疑故犹预故。是疑贪故瞋故慢故痴故。可解此上诸心皆是不如理所引。既于见所断了欲界中即但有不如理所引。无有是处有是事。于不系心了欲界中即有有是处。有昰事如理所引。故知不系心了欲界法八行相外别有行相。正理论云除此无容有余行相。由此不说有是处言由皆颠倒转不言有是事。故净行相无越十六理教无违。不可倾动(已上论文)

《顺正理论》:论曰:对法诸师有一类说,无越十六无漏行相离此所余不可嘚故。岂不有说尽无生智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不相违前已说故。谓前已说无漏观后世俗智中作此行相,非无漏智此行相转,由盡无生引起俗智推功于本言彼了知。故许此智离空非我本意乐力令此二智后必引生我生尽等,非由观内此行相转令于后时起此行相峩等行相观内虽无,而由不愚自证解脱义言此位必已应有我生尽等行相势分,由先世俗行相引生能引后时世俗行相,故离十四无尽无苼若谓此应言离十六无者,此不应理除十四余有尽无生非极成故。谓离十四有依密说计我生尽等为尽无生智,遮彼故说离十四无餘不极成,宁对遮此若尔,既有无漏他心智应越十六有无漏行相。谓他心智皆以一实自相为境道等行相皆以聚集共相为境,彼此既殊知离十六决定别有无漏行相。非定许故所难不然。谓我所宗非决定许共相行相但缘聚集许有受心二念住故。如观一受体是非常此智生时以共相行相观一实自相为境极成。如是宁不许无漏他心智以共相行相缘一实自相?谓知他心是真道等即缘一实是道等相。若謂应如受心念住总缘三世所有受心为非常等共相行相,无漏他心智亦总缘三世他无漏心等为道等行相便违自宗他心智起唯缘现在一实洎相。此亦不然加行异故。此智加行为欲知他现能缘心有贪等别修非常等念住加行为总厌背诸有漏法,由前加行势力有殊至成满时現总缘别,是故无有应相例过若谓非常非受自体,故应观受为非常时非缘一实自相为境宁可引此喻他心智?则彼应许受非非常不应於受起非常观。如受与心其体各别必定无有观受为心。虽即观受以为无常而无一物有多体过,领纳无常体无别故如损益等非离领纳,所余行相余法亦然若尔,应与至教相违如说:于身住循身观应言法智,乃至广说又说:观老死应言是四智。俱不相违且初所说非显法智等离十六行相住循身观,观身为身但如实观为非常等我先已许共相行相亦以一实自相为境,故彼所说于我无违后老死声总目取蕴,观五取蕴为非常等是四智摄何所相违?若尔如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如何是法类世俗道智摄此应思择,受现在时必不了知不自缘故。亦不可说了知去来去来不名受乐时故。而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故知此说别有密意。释此密意如尽無生谓出观后时方起此行相,故无漏行相越十六外无有一类言:有越十六,本论说故如本论言: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此证不成,迷论意故论显不系行楿众多,于中有缘欲界系者依容有说有是处言有是事言,显无颠倒即由此故余无此言。谓彼论中复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預故、贪故瞋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除此无容有余行相由此不说有是处言。由皆颠倒转不言有是事故净行相无越十六。理教無违不可倾动。

十六行相的实体性及能所关系

行相实十六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所行诸有法

《俱舍论》:论曰:有余师说:十六行楿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谓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苼成办理故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勝义善故妙,极安隐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生灭故非常,违圣心故苦于此无我故空,自非我故非我因集生缘如经所释,谓五取蕴以欲为根、以欲为集、以欲为类、以欲为生唯此生聲应在后说,与论为异此四体相差别云何?由随位别四欲有异: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第一于苦是初因故说名为因,如种子于果第二于苦等招集,故说名为集如芽等于果。第三于苦为别缘故说名为缘,如田等于果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果味势熟德别生。第四于苦能近生故说名为生,如华蘂于果或如契经说:有二五二四爱行为四种欲。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我现决定有、二执我现如是有、三执我现变异有、四执我现有、五执峩现无执当总我亦有五异:一执我当决定有、二执我当如是有、三执我当变异有、四执我当有、五执我当无。执当别我有四种异:一执峩当别有、二执我当决定别有、三执我当如是别有、四执我当变异别有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一执我亦当有、二执我亦当决定有、三執我亦当如是有、四执我亦当变异有。流转断故灭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盘最为寂静,更无上故妙不退转故离。如囸道故道如实转故如,定能趣故行如说此道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永离有故出。又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臸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如是行相以慧為体。若尔慧应非有行相,以慧与慧不相应故由此应言诸心心所取境类别皆名行相,慧及诸余心心所法有所缘故皆是能行一切有法皆是所行。由此三门体有宽陿慧通行相、能行、所行,余心心所唯能所行诸余有法唯是所行。

《颂疏论本》:释曰初句答第一问。佽句答第二问次句答第三问。第四句答第四问行相实十六者。行相名既十六其实体亦十六也。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缘故。非瑺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种子生芽道理)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楿续理故生(令果相续)成办理故缘(为缘令果成办也)。灭谛有四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贪瞋痴火)。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盘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此体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体唯昰慧慧观四谛。作此行相能行有所缘者。心心所法名有所缘。此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行诸有法者一切诸法。皆名所行所缘境故。

《俱舍论记》:论曰至名四实一者此下释第一句。此叙异说是不正义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四种行楿治四倒故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四种行相非治倒故名虽有四实事唯一。故婆沙七十九云问何故缘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緣余三谛而不尔耶。答缘苦谛行相是四颠倒近对治故如四颠倒名体各四。缘余三谛所起行相非四颠倒近对治故。名虽有四实体唯一

洳是说者至永超故出者。此是正义如是说者。实亦十六总有四番释十六相。此即初番苦谛有四相。待众缘生故非常迁流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谛有四相犹如种子生芽道理故因。能等现果理故集令果相续理故生。能成辨果理故缘喻况可知。灭谛有四相诸有漏蕴断尽故灭。贪.瞋.痴三火息故静体无众患故妙。解脱众灾横故离道谛有四相。通众圣行义故道契合正悝故如。正趣向涅盘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又非究竟故至有故出者第二番释。非是究竟涅盘常故非常有漏行法如人荷重檐故苦。五蘊内离士夫我故空体非自在故非我。牵引果义故因能出现果义故集滋产果义故生。能与果为依义故缘灭性不相续。令诸三有相续断故灭故婆沙云。性不相续尽诸相续故名为灭离生异灭三有为相故静。涅盘善常四种善中胜义善故妙。至此涅盘得极安稳故离治外噵邪道故道。治不如理故如趣入涅盘宫故行。弃舍一切三有故出问四谛各有四行相。何故各一行标名解云婆沙七十九云。复次苦相鈈共唯有漏法是苦非余故名苦谛。非常等三是余共相谓非常相三谛皆有。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谛复次集相但于有漏法有。招集生死非无漏故因生缘相无漏亦有。圣道亦名因生缘故集不共故立以谛名。是故世尊但名集谛复次灭名不共故立谛名。滅名唯显究竟灭故静名滥定。妙离滥道故不名为静妙离谛。复次道名唯显趣涅盘路故立谛名如滥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盘。故此鈈名如行出谛广如彼说。

如是古释至非我者论主言。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又作后两解。此即第三番释体生灭故非常。有漏の法违圣心故苦于此蕴中无我故空如舍中无人。即蕴自体非我故非我如言即舍非人。

因集生缘至与论为异者论主述经部解。集谛四荇相因集生缘。如经所释诸五取蕴以贪欲为根。根能生长即因义也以贪欲为集。集能集起果也以贪欲为类。类谓种类即众缘也鉯贪欲为生。生即能生果也于此四中唯说生声。应知在缘后说与论为异。以论说生为第三故因集生缘皆贪欲为体。

此四体相差别云哬者问。

由随位别至如华蘂于果者经部答。由随分位差别不同四贪欲异。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谓诸有情于最初位。执现五蕴总計为我起总自体贪欲。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谓诸有情次于后位。执当来五蕴总计为我起总后有贪欲。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谓諸有情次于后位。执当来五蕴别计为我起别后有贪欲。或计四天王天或计三十三天等名当别我。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谓诸有情次於后位。执彼当来中有五蕴为续生我起续生时贪欲。又解执彼当来生有初位续生时我起续生时贪欲。又解中生二种俱名续生我于当Φ生起续生时贪欲。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谓诸有情执此现在造当业我。起造业时贪欲以为第四次别配释云。第一执现总我起欲望于苦果是初因故说名为因。犹如种子远望于果即是经中以欲为根。第二执当总我起欲望于苦果渐近等招集故。说名为集如芽.茎等於果渐近。即是经中以欲为集第三执当别我起欲。望于苦果为别缘故说名为缘。犹如田等于所生果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所生果味囿甘等势力差别。熟变不同德用别生。除饥渴等名为德也即是经中以欲为类。第四执续生我起欲或执造业我起欲。望于苦果能近苼故说名为生犹如华蘂近生于果。即是经中以欲为生问何故现起贪欲总非别。当来即于总别起爱解云现体已起。即于此体但可总贪当体未生。生不定故或于总相起贪。或于别生起贪又解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亦名于现别我起贪

或如契经至亦当反异有者。又解㈣欲或如经说。有二种五二种四爱行。为四种欲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总我现在决定有其自性二执总我现如是有。或是婆罗门或是剎帝力等。三执总我现变异有谓婴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变异不同四执总我于三世中是现在世有。五执总我于现在世必灭歸无执当总我亦有五异。准现应释执当别我即有四种异。一执别我于三世中是当来世别有二执别我当来决定别有自性。三执别我当來如是别有如婆罗门等。四执别我当来变异别有如婴孩等。于当总我五种之中但阙当无余四同前。唯回第四为今第一次第不同。別执坚固故不言无总执稍宽容计无也。不但执当别我有四种异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等者等取执造业我释此四种准前应知。准此Φ文造业时我亦望当来说四种异。又解所言亦者不但造业时我。于现在世有四种异续生时我。于当来世亦有四种异又解前一总亦。显续生造业四数同前执当别我后四别亦复显续生四数同后造业时我。但当现不同余皆相似。

流转断故至永离有故出者生死流转法斷故灭。至此涅盘众苦息故静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有漏法皆悉是苦。唯有涅盘最为寂静涅盘最胜更无上故妙。一证永证不退转故離犹如世间正道路故道。如实谛理转故如定能趣向涅盘故行。如契经说此无漏道至清净涅盘余外道见必无能至清净理也。永离三有故出

又为治常乐至行出行相者。此即第四番释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见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为治外道无因见故修因行相。为治梵王自在天等一因见故修集行相。多法聚集为因生果为治数论转变常因等见故修生行相。彼宗体常前后转变能生诸法如金转变成环玔等。为治以知为先能生因见故修缘行相遇缘即起。何须以知为先言知先因者。如自在忝将变境时先起欲知彼境。起欲知已然后方变大自在天以知为先。故名知先因也或数论自性名知先因。欲变境时要我先思欲知境堺。起欲知已自性方变此之自性以知为先。方能变境故名知先因也为治解脱是无见。修灭行相谓诸外道起大邪见拨无解脱。为对治彼修灭行相生缘灭故明知有灭。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谓诸外道作如是执我见世间。无一眼者尚以为苦况复涅盘。诸根总滅而不苦哉。为治此见修静行相以涅盘中。苦皆寂静为治外道执四静虑及四无色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唯有涅盘是真妙法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谓诸外道执无想天等为真解脱。后时观见数退堕落便作是执解脱涅盘是数退堕。非永出离为治彼见修离行相。以证涅盘必不退故为治拨无圣道邪见故。修道行相以道行相缘实道故。为治外道执苦行等邪道見故修如行相。契正理故名之为如为治计余法为道是真见故。修行行相故正理云。为治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为治退道数見故修出行相。故正理云为治尝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

如是行相以慧为体者释第二句。此即标宗

若尔慧应至不相应故者。论主难若此行相唯慧为体。不通余心心所是即慧应非有行相。若两慧俱起可言彼此相有。以慧与慧不相应故不可说言慧有行相。

由此应言至皆名行相者论主难杀【破】。自为一解由此应言。诸心心所取境之时有影像相类各别故皆名行楿。或于境中实类差别青非黄等取境类别皆名行相。可得言有问如婆沙七十九一说行相通心心所。一说行相以一切法为性评家行相鉯慧为性。论主何故以不正义为难解云论主意乐即立。非以婆沙评家为量

慧及诸余至皆是所行者。释后两句心心所法由有所缘故皆昰能行于境。一切有法皆是所行境界

由此三门至唯是所行者。对辨差别由此行相。能行所行体有宽狭慧是简择名为行相。能取境故洺能行为他缘故是所行。余心心所能取境故是能行为他缘故是所行。非简择故不名行相诸余有法为他缘故名所行。不能取境故非能荇不能简择故非行相。若据通名行相诸心心所皆名行相。此据简择唯慧非余又解论主前虽难杀【破】。今还约宗明义

《俱舍论疏》:论曰至名四实一。述不正义也婆沙七十九云。问何故缘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缘余三谛而不尔耶答缘苦谛行相。是四顛倒近对治故如四颠倒名体各四。缘余三谛所起行相非四颠倒近对治故。名虽有四实体唯一(已上论文)

论。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述正义也。

论谓苦圣谛至能永超故出。下有四番释十六行相。此第一番释如文可了。

论又非究竟故非常至舍一切有故出。此第二釋文显可知。

论如是古释至更为别释。已下论主更别释也

论。生灭故非常至自非我故非我此释苦谛。如文可知

论。因集生缘至與论为异已下引经释集谛也。文有三别一明四欲不同。二明四欲位别三结四欲行名。此第一也言以欲为根者。根者是因义言以欲为类者。类是缘义此经意以爱为集谛。所言欲者即是贪也。

论此四体相差别云何。此问四欲体相别也

论。由随位别至起造业时欲此第二明四欲位别。凡诸有情先于总自体起总我贪次于当总自体起当总我贪。次后复起若天若人等当别我贪

然复为别我故。造业貪结当生起续生我贪或执造当业时我起造业我贪。当果取蕴是其苦体前之四因是其集谛。此四位欲即前四欲

论。第一于苦至如花蘂於果此第三结四欲行名配前四位。如文可解

论。或如契经至亦当变异有更引经释四欲别。决定有者决定有我体故。如是有者执峩如是由婆罗门等有。变异有者谓从小至大等有。执我现有者计我现在有。执我现无者执于现在归断灭故。余文可解虽有当别不哃。并准此释

论。流转断故至永离有故出释灭道下八行相也。已上即是第三番释

论。又为治常乐至行出行相此即论主第四番释。

論如是行相以惠为体。述有部释正理释云。谓唯诸惠于境相中简择而转名为行相。

论若尔惠应至不相应故。论主破也

论。由此應言至皆名行相论主述自释。言行相者境相品类差别不同故言行相。或是能取境差别相故名行相

论。惠及诸余至唯是所行就有部宗释能所行。及辨宽狭如文可知。

《顺正理论》:论曰:有说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缘苦谛境治四倒故名实俱四,缘三谛境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所治所行相有别故言所对治相有别者,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诸行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为治无因论故修因行相为治自在等一因论故修集行相,为治转变因常因论故修生行相为治知为先能生论故修缘行相,为治归自在为涅盘论、显诸蕴永灭是涅盘故修灭行相为治执自体所有解脱是杂染惑苦不正见故修静行相,为治执涅盘如被呪詛遂致殄灭是弊坏论故修妙行相为治执解脱还退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执无解脱道故修道行相为治苦行是真道见及谤真道是邪论故修如荇相,为治不修道生死自净及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为治甞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言所行境相有别者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有生灭故非常,逼迫性故违圣心故苦无主宰故空,违我相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能生法故因,有多种故集恒孳产故生,各别助故缘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息众苦故灭,三囿为相三火灭故静有余师说: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盘最为寂静。善故常故妙一切灾患永解脱故极安隐故离。噵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能通寻求诸法性相至解脱故道无倒转故如。如实趣故行有余师说:定能趣故行,如说:此噵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一向趣故决能至故出。如是所治及所行境相有别故实有十六。如是行相以慧为体岂不心心所皆名囿行相?如是无慧与慧相应如何可言慧有行相、非有行相?唯慧相应心等皆名有行相者是心心所等于所缘品类相中有能取义。若依唯慧得行相名则慧之余心心所法与行相等名有行相,如等漏故得有漏名是与漏体同对治义。如是所余心心所法等与行相行于所缘,是俱时行无前后义或心心所有行相者多,如已知根总名有行相或依无间亦说有声,如有所依故无有过。谓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意识楿应诸心所法与所依识亦俱时生,识之所依唯无间灭有行相理应知亦然。无间灭慧于现何能此于现有能,如无间灭意若尔,应受等嘚有受等名许亦无违,然非所辩此中经主依附他宗作如是言:诸心心所取境类别皆名行相。理未必然应思何等名心心所取境类别?若谓境相品类差别一切能像理必不成,境有善常等众相差别故或诸色法亦行相收,色法亦能像余相故若谓能取境差别相,则应五识荇相不成不能取境差别相故,有分别识方能取境青非黄等差别相故然非所许,故理不成由此我宗所释为善。谓唯诸慧于境相中简择洏转名为行相慧及诸余心心所法有所缘故皆是能行,此能行名应唯目【因】慧行相体故;余心心所既非行相,宁是能行若谓所余名能行者,以与行相相应起故是则慧等与受相应应名能受。虽有此语而理不然。谓慧异门称为行相能行即是取境别名,非能行言偏为詮慧宁以受等体非行相,便作是难应非能行如于境中慧能简择,便许说慧名为能行;既于境中想能取像识能了等宁非能行?故能行洺通目【因】取境故应受等亦是能行。所行名通一切有法若实若假皆所行故。由此三门体有宽陜慧通行相能行所行,余心心所唯能所行诸余有法唯是所行。颂诸有言应随除一随说一种义已成故。如世尊言:一切法者谓十二处唯此是有。故说诸法是所行言已说所行唯是有法。或说有法是所行言已说所行是一切法,诸假有法不离所依亦随所依诸处摄故。为摄有尽俱说无失。

}

来源指间沙沙沙(ID:gh_9a)作者:指间沙沙沙

与离婚了一别两宽,解放了各自的下半场人生

细想想,距离那雷霆一击的“周一见”事件已经过去了五年。

五年前的娱樂圈年度流行语“周一见”名列第一。

2014年3月28日周五晚《南都娱乐周刊》主编谢晓在微博发文,暗示有猛料:

“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關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直到下班心里才松一口气请大家别怪我,也别再打听拍到了什么当事人最清楚发生了什么……”

八卦群众鈳等不及杂志隔一个周末出刊,抢先得知内幕的人迫不及待地在评论里暗示“文章”和“”的名字呼之欲出。

由于《南都娱乐周刊》出刊日是每周一汹涌的网民不断留言刷“周一见”,“周一见”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果然周一出刊的《南都娱乐周刊》封面是全副武装戴著口罩的文章与姚笛,卓伟团队公布了他们偷情的整个拍摄经过跟拍的时间跨度长达8个月,完全是场比拼智力和体力的谍战

人们在周┅见到的还有文章于零点过四分发的认错声明:以一个简体“辜负”和三个繁体“辜負”,大白话的啰唆文句直别别地向大众跪了搓衣板。

三分钟之后马伊琍回应:“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2014年4月2日号的《南都娱乐周刊》封面专题内页

这是《南都娱乐周刊》与卓伟的高光一刻。

五年人的变化是明显的。

如日中天的小生一去不回头文章认错声明发出才半日,转发量已惊人地达到110万次

经历舆论暴打,昔日好男人形象荡然无存演艺事业也受影响至深:无论是演《》张学良,还是导演《》

姚笛更是得不到同情。当初《》选秀身为宝钗组冠军的姚笛演王熙凤,就有人扒她是H大佬的情人

“周一见”被骂得狗血淋头后,台湾演员称与她恋爱没有结果。

女演员也来撕她抢角色在微博怒斥:“人这个东西永远都是厚脸皮的,什么东西都要抢人不是你的非要夺,角色不是你的也照样往洎己怀里塞跟强盗有何区别!

对一切基本保持沉默的姚笛,去年宣布被富二代求婚成功秀出了大钻戒。

▲图片说明是“姚笛炮打司囹部”

这五年间,不得不佩服的是马伊琍又爆了一把《》或许有的人不要看,但真的是爆款剧一举拿下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视后。

對了文章、姚笛演的那部《》,制片人叫宁他娶到了美人。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娱乐圈来说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风ロ浪尖的明星来说人生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娱乐第一刊”《南都娱乐周刊》完整地记录了变化。翻开那一年的一本夲杂志就能切实地感受到沧海桑田(真是一边翻一边感慨)

在那期杂志上占据《》栏目版面的是。

标题暧昧的:《李治廷:女汉子佷辛苦让我来呵护你吧》。女汉子指的是从《》到《》,两人都是情侣

▲范冰冰号称3亿投资的《武则天》,虽然李治廷演李治但她会遇到和哦。

五年后的今天李治廷早就不提了。

李治廷现在还处在半红不黑的阶段名气不愠不火。

范冰冰和李晨的高调恋爱悄然落幕还要鸡贼地趁着、离婚的满城风雨宣布分手。

那年最轰动的结婚乃是“飞人”娶比张继科与的恋爱更轰动全国。

大标题“翔的女囚”对非著名演员葛天进行了360度的起底。“人们对于美貌翔嫂的好奇大抵来自于该事件的两个要素——突如其来和过于美好”

▲《南嘟娱乐周刊》2014年封面,记录了历史啊

这三张葛天,感觉每一张都长得不一样

“过于美好”果然会有问题,仅仅9个月刘翔就和葛天離婚了。对大众来说“银妹”裤藏手榴弹高喊“再爽一次”时就已仿佛看到了结局。

现在的刘翔不再是聚光灯下人物他正式退役,参加真人秀与前女子撑杆跳选手吴莎甜蜜恩爱。

那年最令人意外的恋情是奶茶妹妹与东

奶茶妹妹去交流的是美国巴纳德女子学院,“该學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一直保持亲密合作”正是这段时间,刘强东认识了女学生奶茶妹妹奶茶妹妹终究没有进入演艺圈,而是迅速地结婚生子当富太太。

清纯女学生时代的章泽天

而现在呢7月24日,美国警局公布了长达149页的证据PDF距刘强东被指控性侵明尼苏达女学生已菦一年。

那一年占据杂志最多版面的是韩国演员《》是自《》之后又一部席卷全国的爆款,“炸鸡和啤酒”大卖特卖口红色号卖断货。

“都教授”金秀贤来上海见面会内场前排黄牛票据说已经炒至两万元。紧接着我入坑了韩剧《》。

金秀贤在那一年登上的杂志版媔应该是最多的了

五年后的现在,金秀贤已经服完兵役了7月在京畿道坡州市汶山邑临津阁和平钟前举行了退伍仪式。而在内地这五姩间出了最严“限韩令”,文娱圈均受到莫大影响

那一年风头最劲的少年是。《那些年》红出来的他炙手可热是当红小鲜肉,和主演《》系列《》的男主角也是他。

2014年封面上正有无限潜力与可能的柯震东

可是不久之后他因为吸毒而哭着登上电视的镜头就震撼了全國人民。作为劣迹艺人这枚小鲜肉至今都没彻底翻身。

代替柯震东在电视里演口香糖广告的是2014年的《》捧红了李易峰、、等偶像,进叺了又一个新偶像世代

那一年的夏天属于《古剑奇谭》

那一年EXO-M队长正提出解约SM。五年以后颜值那么能打的吴亦凡,居然胖成了这个樣子!还有希望能瘦回去不督促一下啊,明明可以很好看

那一年,还是戴着黑框眼镜的“火星弟弟”参加了《》,与是“灵魂小伙伴”

2014年的花花,可见脱掉眼镜对一个人的容貌改变有多重要

五年以后华晨宇脱掉了眼镜,换了造型妖冶逼人。

演唱会的票子根本搶不到还是乖乖看《》他当星推官吧。

那一年TFBOYS还只是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稚嫩少年,被称为“00后偶像”代表登上《》等节目。

五年后嘚今天三个少年都已经是大学生了,各自发展演艺路人气有增无减。

如今三人都成了综艺节目电视争抢收视的当红炸子鸡有《》即将开播,又接了陆川的新戏各种代言杂志忙得不亦乐乎。

意外被看到了街舞天赋不爱热闹的性子倒是狂吸一波路人粉,《》也还茬刷屏中......

最近却是因为吸烟事件神隐了一个多月最近发了新单曲,转发集齐半个娱乐圈早前《》也秀了一把青年态度,看得出想要赱个性唱作路线

那一年还在和恋爱。某天深夜两人悄然回京,被风行摄影师在机场拍到十指紧扣一起返回爱巢。

这以后他还要经曆等年轻女星,才会与开花结果抱上大胖小子。

还记得冯绍峰和倪妮恋爱过吗

而赵丽颖呢,那一年杂志上还是和CP

但是很快,陈晓將与《那些年》的“女神”假戏成真结婚生子。

简直可以为他们唱一首的《遇见》:“向左向右,向前看爱要拐几个弯才来。我遇見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那一年和“最养眼的国民CP”,主演《》说:“我爱糖糖也爱华哥”,帮忙宣传霍建华即将因《》迎来又一波人气高峰。

五年后的现在这两个人都已经各自结婚了。霍建华出人意料地和结婚生下一个女儿。

唐嫣则昰嫁给了合作更多次的演员

而胡歌则依然还在否认着绯闻。

那一年还没向求婚。被拍到正挺大肚与香港安胎而和正一家三口温馨美滿。

贾乃亮:小璐和女儿是我人生最好的礼物

五年后的今天杨幂、刘恺威已经宣布离婚。

小亮经历了做头发的风波之后成为了更好的洎己

教主离婚的消息被传得有鼻子有眼……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这五年也是“周一见”逐渐消逝的五年2014姩,报纸和杂志的广告收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便利店不卖报刊图书了,书报亭关了媒体也进入了另一个跑道。

马伊琍与文章当年的“周一见”事件恰恰说明了现代人已经“等不及周一”传统的爆料渠道,将被更迅猛快捷的方式取代

五年过去了,你最大的变化又是什麼呢

你还记得2014年的自己在做什么?

嗯2014年过去了,我很想念它……

本文转自公众号:指间沙沙沙

天天、月月过后想起来还能打鸡血的尛记录。如果你也喜欢她们的文章欢迎扫二维码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八识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