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论述经济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作文

论亲子之间的关系作文600_百度宝宝知道政论文写作要点
我的图书馆
政论文写作要点
政论文写作要点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章的逻辑性反映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思考能力强的人其写作能力也必定高人一筹;反之,思考没有广度和高度,写作也不会有广度和深度,思考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其文也不会振人心魄。但一个人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淀和潜心研究。政论文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其主要任务可以说是议论“为什么”,在写作上具有主旨突出、结构简明、行文流畅等特点。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而且是写好政论文的必备要素。
一、主旨突出。
这是写作政论文的目的。主旨是写作文章的主要目的,文章开头要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同说话一样,观点一定要明确,否则,说一千道一万,也会不知所云。所有政论文都有一个主旨,并且主旨一定要突出,观点鲜明。说什么,想怎么说,都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从头到尾都要为中心观点服务,要用清晰的语言文字阐述观点,详略得当,重点部分重点突出,泼墨如洒;次要部分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结构简明。
&政论文必须结构简明,结构简明要做好二个方面:
&1、逻辑严谨。
这是保证政论文结构简明的前提。逻辑之所以有力,就在于它毋庸置疑的严谨性。一个人说话要条理清楚,写文章也应文理通顺、思想清楚,有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并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也就是要讲究条理性。政论文融议论和说理于一体,它的写法就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要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和方法于字里行间,凡事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论述,见到其利,也要能预见其弊;行文时能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先抽象后具体,先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后着力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样才能使文章逻辑严谨,思想深邃,力透纸背。也只有把文章写得言之成理,行之有据,才能更好地说服读者,更好地阐明自己观点。
&&2、文章整体框架结构明晰。
&政论文整体结构要由简驭繁。政论文要能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一篇政论文不要超过七个点进行论述,一般3-5个点足以说明主旨,因为三段式逻辑是逻辑中最基本的结构,最简单最有力,当然,这种简单是正确逻辑前提下的简单。
政论文整体框架要能俯视全篇。政论文整体构架要脉络清晰,统领全篇。引、议、联、结四个层次之间要详略得当,要联系实际,重点议论,重点问题要能上升理论高度重点论述。
&&文章局部论述要能逐层深入。整体框架明晰是言之成理的基础,局部条分缕析是重要保证。没有清晰的局部结构,整体框架再好也显空泛。因此,政论文局部论述应该能够鞭辟入里,抽丝剥茧,逐渐具体,层层深入。如对企业党组织和行政关系的论述,无&
非就是人和事,因为,事由人做,而且事本身对人也会产生影响,要抓住二者之间辩证的统一关系深入论述。
&&局部和整体要能相互呼应。整体和局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局部构成,局部是整体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局部应该时刻为表现整体、为充实整体服务,整体也应该充分发挥出宏观指导性的作用。
&&以《厂务公开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为例:在论述要以人为本解决“三权”问题时,从知情权到发言权,再到执行权,层层入理,丝丝入扣,既符合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具体论述知情权问题时,再行逐层深入,由要给知情权,到敢给知情权,再到善给知情权,由应该给,到敢于给,再到怎么给,整个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由思想认识到胆量气魄,再到实际措施,也符合新闻学what、do、how典型的三段式逻辑理论,一步一步引领读者展开深思,也阐明了自己观点。
&&三、行文流畅。
行文流畅,这是写好一篇政论文的重要手段。主旨明确,结构简明,但要恰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接受,必须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简明扼要的行文就是写好政论文的有效手段。要做到行文流畅,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过渡自然。文章是由多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有一定逻辑性的整体,各个局部之间起、承、转、合要如行云流水,笔随意至,而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横生枝节,否则,就会出现叠床架屋,拖沓冗长的弊病。
2、要有强烈的理论性。这是写作政论文的基本要求。政论文以议论和说理为主,但文章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感情用事,也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政论文论述应该加以归纳和提高,丰富和深化一般的原理,要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认清本质。这样就能使政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3、语言要具有高度概括性。这是写作政论文的客观要求。中华民族语言博大精深,具有表述的多样性和传意的丰富性,也具有范围的针对性。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族群,不同文体对语言用法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要求用词规范、典雅、贴切、生动。政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在理论上有独到分析,它要求语言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往往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文章的理论性越强,则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要求越高。
理解并掌握政论文的主旨、结构、行文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写好一篇有份量有力量政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党务工作者,只有从这三点的达成上狠下功夫,定好位,敢吃苦,才能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实际能力,从思考到成文均走向成熟。
政论文写作,给你一点建议
看到有朋友提出“政论文写作”的问题,我介绍一点我的经验,仅供参考。
最开始知道要写政论文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可怕。因为《人民日报》上那些又红又专的稿子,我如果可以看懂就已经哦米托佛了,更别说写了——我想,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可真的写了,其实也没这么可怕。
2003年的“口香糖现象”,我当时考完就感觉自己这个作文写得很好,我的综合考试是130分,我想作文帮了很大忙。
记不太清楚了,我的作文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1.利用给出的材料开篇。给出一组假设,如果这笔清理口香糖的费用拿来做其它的事可以干吗。比如可以建多少个希望小学,可以买多少平米的商品房,可以什么什么……;(新闻写作很讲究用事实说话的,给一点具体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且材料给的那笔钱,换算过来干这些事数量是非常大的,视觉上看着也很震撼)
2.扣题说明乱丢口香糖的危害;
3.进一步阐述,如何解决问题?
4.引用另一段材料,比如其它国家的罚款,或是进监狱之类说明可以采用强制的方式解决;
5.反方向论证:可是,如果我想吃口香糖了,怎么办?仅仅因为乱丢口香糖就禁止销售的办法,是不是因噎废食?十多年前,吃口香糖是文明的标志,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了;十多年后,吃口香糖反而被视为“不文明行为”?是口香糖的错吗?不是,是文明在进步,是人们对待口香糖的态度有问题。以前提“以法治国”,现在提“以德治国”,进而说明,如果人们能够从自己做起,从道德的角度约束自己,吃完口香糖包好之后在丢到垃圾葙里,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么?
6.最后结尾。我实在回忆不起来了,但是当时我的确对自己这个作文很满意的。从中或许也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政论文并不是想象那么可怕,它其实还是没逃离出我们从小写到大的议论文的范畴。什么夹叙夹议,什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什么先抑后扬,什么欲擒故纵……这些我们用得烂熟的方法,还是可以用的啊:)
另外,我觉得平时看电视上网或是做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的搜集一些写政论文的论据。把一些经典的段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没事儿翻翻,没准儿考场上用得着呢!总之当年我是把什么“南丹事件”什么“高位揭贪”什么“态度决定一切”都当成半成品一样留在了旁边,可惜没使上。多找一些小论据,这样你的政论文显得很丰满,而且如果都是当年时政的话,也显得很专业啊。再透露一个小方法,每到年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报刊杂志会做“一年盘点”,那些小条条,就是最好的论据啊。你只需要好好看一遍,记一些数据什么的,就足够啦:)另外,这些东西对你考政治的时事不是也有用吗?还有,政治背得这么辛苦,别考完了就完了啊,写政论文的时候,把那些政治套话使劲儿往作文里帖啊,反正你都背得烂熟了,干吗不使啊?
以政策、时事为写作内容的议论文,与平常言论文写作要求基本一致,论点、论据与认证过程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策论文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立论后,其认证过程必须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
策论文写作是机关公文写作的重要课目,是机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主要手段。
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具体题目见上面的文章),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
政论写作:鉴古论今,犀利警策
  炳然回国后,陆续撰写了大量文章。在重庆时期,他除在《反攻》半月刊上发表文章外,也为重庆的《中苏文化》《中国青年》《边疆月刊》等刊物写稿。还经常交稿给范长江主办的“国际新闻社”,由他们推荐给各地报刊发表。从国内大后方各省分、各大城市,直到南洋各国,都有炳然的文章见诸报刊。
  炳然离渝前,对稿件进行了整理,编为三个小册子:《寄东北青年》《反攻集》《海外集》,分别托于毅夫和董林阁办理在重庆和香港出版。
  炳然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者、情报工作者,又是抗日群众团体的负责人,还有国民政府军政组织官员的公开身份。这使他的目光,不能不注视着前方与后方、政府与民众、政治与军事、各党及各派,也关注着国际风云的变幻。而这一切关注,又都集中于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中国的政治进步,乃至在更远的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他的笔,是随着他的关注点、他的思想而挥洒的;他的文章,是他的思想、智慧的体现。他的所写,主要是政论和时事评论文章。
  鉴古论今,是炳然政论文章的一种类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战争的教训》和《从“叩马书生”说起》两文。
  《甲午战争的教训》一文,起笔即不寻常:
  假使没有甲午这一战,中国现在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假使甲午战争的战胜者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国际,尤其是远东的历史,将沿循何种途径演进?
  这样的问题,让平时从未就此思考过的读者不能不为之一震。接着,作者的推论就更出人意外了:
  甲午战争不幸的结果,对于我们中国当时及后世,都有异常重大的影响。甚至我们今天的抗战,又何尝不是远远地造因于甲午战争呢?!……由甲午战争,引起了三国干涉还辽;由三国干涉还辽,引起了列强纷纷侵占我国各海口;由列强纷纷侵占我国各海口,激起了庚子之乱;由庚子之乱,演成了帝俄之侵占我们东北;由帝俄之侵占我们东北,掀起了日俄战争;由日俄战争,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特殊地位”;于是,日本便向着吞灭整个中国的目标,步步加紧地迈进——什么“二十一条”,什么专为制造中国内乱的“西园借款”,进而有“济南惨案”“皇姑屯炸车”,然后便是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一直到标志着全面侵华开始的“七七”事变。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可以说,都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后果。
  在向读者揭示了百年来的历史演进的内在因果关系后,炳然把笔触锁定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举征史实,指出清廷一方面出兵,一方面又不敢多出兵;一方面作战,一方面求和;国家的重任,担在无远见、无决心者流的肩上,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危险。当时宫中府中,帝后两派,暗斗于内;枢臣之中,翁同和、李鸿章两党倾轧于外;虽在国家危机关头,还不能同舟共济。甲午当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本拟用来扩建海军的经费,竟被移做颐和园的建筑费。自开战到媾和,历经九个月的时间,日本的力量已到强弩之末,而清廷不懂得“胜败取决于最后五分钟”的道理,未把战争延续下去,致使日本侥幸获胜。
  在这样的分析中,文章总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几方面原因:一是优柔寡断;二是离心离德,不能集中力量;三是政治上腐败,不求进步;四是不能坚持到最后,不懂得“持久战”的道理。
  文章通篇在讲历史,直到最后的“几句结语”一节,才豁然点明了写作意图:“‘往事不忘,来事之师’,在我们全面抗战的今天,来温习甲午战争的教训,唯一的愿望,只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而已。”炳然此文,实际上主要是对国民党当局的告诫——要他们比照历史教训,反省他们抗战中的失误,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实行团结全国一切力量抗日,并坚持抗战到底。对于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也具有历史的启迪与现实的鼓舞作用。
  当年,重庆《大公报》是以对国民党政权“直言进谏”的姿态出现的。该报的《星期论文》专栏,作者都是些名流学者。那些文章,议论时政,奉献“刍议”,好不热闹;但是大部分或平庸无力,或荒谬不堪。很少有像炳然这篇文章那样论史清晰透辟、警时振聋发聩的。因此,这篇文章一出,就在舆论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从“叩马书生”说起》一文,先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金兀术叹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准备认输撤军。这时,冒出一个无耻的书生,叩金兀术的坐骑,献上“反间计”。于是金国实施了“以宋制宋”,收买了秦桧等权臣……结果使岳飞被害、抗敌成果被断送、南宋朝廷偏安难保。
  炳然抨击了无耻的书生,更抨击了密谋于“东窗”的士大夫们。然后笔锋一转,批判了当代投敌的卖国贼,批判了隐藏于内部的汉奸。对于他们散布的“岳飞不过是个鲁莽的军阀,秦桧才是有远见的政治家”的谬论,进行痛斥:“岳飞终是岳飞,秦桧终是秦桧,后人的景仰与痛恶,西湖岳庙中的一副楹联表现得何其透澈——‘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文章还揭露了某些以“学者”面孔出现的政客的本质,提示人们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欺骗。
  “我们对倭寇的抗战,就是我们求自由、求平等的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只有成功或失败,断无中途妥协之理。现在,我们只应有一种信念,就是抗战的最后胜利、民族革命的彻底完成。”这些语言斩钉截铁,坚定不移。
  从现实因由入手的时政评论,在炳然作品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如《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感言》一文,结合抗战的现实,阐发中山先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训。《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迈进》一文,是对国民参议会第三次大会中“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决议,表示赞许,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文中说:
  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不可否认政治是远落在军事之后了。那么,若想使政治长足地进步,使之足以与军事相配合,就必须及早而且彻底地实行民主政治。这样,才可以使全国民众更广泛更牢固地团结,才可以使全民族的力量整个地用在抗战上。
  文末说,“根据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训示,我们请求政府不但要‘知’,而且要‘行’”,无疑是预警国民党当局应不放空炮,切实实行这一决议。
  鉴古论今也好,直议时政也好,炳然文章都是潜移默化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都是抨击投降,抨击汉奸,警示、鞭策国民党当局实行民主政治,实行全民族团结,不搞摩擦与内耗,实行坚定地抗日;都是鼓舞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精诚团结,不屈不挠,把抗战进行到最后胜利。
  基于对中外历史的深湛研究,炳然在作品中引用史实,剖析因果,评判得失,举重若轻,恰切自然。作品中不但畅谈中国历史(尤其是南宋、清、民国史),还论及欧洲史事,如:
  假如第一次欧战在第一二年以内媾和,无疑的,胜利者一定是威廉二世了;甚至比利时和法国的领土,恐怕将有一部分割让给德国的。就是在1918年的夏季媾和,德国至少还要向英、法提出要求。可是英、法坚忍的战略,终使德国因物资缺乏而溃败。
  这是在谈及“胜败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时的援例。这些史实,让人联想到当时中国的抗战,获启尤深。炳然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深厚,又受到欧美文学的熏陶;他的作品中,时见诗文名句、格言,不仅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也使文章文采斐然。例如,“将军方破敌,宰相竟和戎;白马盟将订,黄龙饮已空。”“冤沉三字狱,泪洒十年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当时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帝后两党暗斗于内,翁李两派倾轧于外。”“暴霜雪,斩荆棘……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些引用,表意精练深刻,读来痛快淋漓。
  把引证与自己的议论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以增大文章的哲理深度和感染强度,也是炳然常用的手法。如:
  谈到死,古人曾区分为“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我以为,为真理、为正义、为争取现实和将来的光明斗争而死的,便是“重于泰山”;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毫无贡献而死的,便是“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死,正所谓“虽死犹荣”;“轻于鸿毛”的死,正所谓“与草木同朽,随烟尘俱化”。
  这与几年后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引证,不约而同地出自一源。关切时政,有的放矢,内涵丰富,见解深邃,笔触犀利而文辞华美——这就是炳然的文风;因而他的文章在当时为各阵营、各阶层的人们关注,影响颇广。
  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许多文章,仍受到历史研究界的重视。如《甲午战争的教训》一文,几十年来一直被史学界珍视,列为甲午战争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文章之一。
策论文和政论文是申论文章中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属于申论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议论文,都要求有鲜明的观点、完整的结构、清晰地逻辑、流畅而规范的表达。它们的区别在于,策论重点是写对策。而政论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下面是两篇范文,也是2008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的答案(具体题目见上面的帖子),都是围绕“潜规则”的主题展开的,分别是策论和政论。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收获。
政论范文: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潜规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品质”,是讲诚信、公平、秩序和法治。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或服务的个别市场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上,而是“走捷径”,通过金钱或提供其他利益的方式,打通关节,从而使自己的利益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得到实现。这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公平、法治的“品质”,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的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理的竞争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市场的基本情况,企业将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生产,并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但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不仅不能使市场准确地发出“信号”,而且经常“反映”出一些“假象”,使得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晴雨表”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势必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阻碍生产发展。可以这样讲,不从根本上破除“潜规则”,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潜规则”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潜规则”的一方如果是不法经营者,另一方往往是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潜规则”的通常模式是:公权力与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公权力“寻租”,不法经营者“买租”,二者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利益均沾,但牺牲的往往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们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很多涉案人都与“潜规则”脱不了干系。原本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营活动,由于“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企业经营人员、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上的便利,“官商勾结”,假公济私,不惜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唯利是图,暗箱操作,搞不正当交易,得实惠、捞好处,使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变为行贿受贿、人情世故和关系网的恶性较量。如此,势必滋生腐败歪风。
“潜规则”败坏了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潜规则”为法律所不容,自然为道德所不允。在“潜规则”的作用下,在市场上博弈的不是质量、效率、技术和服务,而是看“规则”运用得如何。如此,导致的将是物价虚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受害;少数人因得利一夜暴富,贫富差距加大,人们仇富、仇官等。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仅败坏了社会道德,也将使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对道德评判标准发生颠覆,对公平价值理念的认识发生错位,歪风邪气将盛行于社会。“潜规则”不除,不仅社会难得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局恐怕也难以保障。
破除“潜规则”,刻不容缓!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这是向“潜规则”吹响的开战号角,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行动,展开一场围剿“潜规则”的攻坚战。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总之,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和抓手,切实破除行业“潜规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实现“四保”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对策是什么。
二、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1.首尾句原则
2.关联词原则
3。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P21
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三、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l.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实行典型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利益相关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几种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领导或上级监督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八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示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当试题反应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只有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抓住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涉及各个问题,才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案。
2.对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决现实社会重存在的问题,由谁执行,执行步骤(怎样去执行),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执行,总之,要通盘考虑,尽量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脱离世纪,坐而论道。
3. 对策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合法。
四、论证写作的基本套路
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整体把握试题,从所获得的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作为论点。论点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质,有预见性,概括,立场正确,态度鲜明,有创见
突出论点的方法有:将文章的论点摄制为题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单独成段,点名论点,每段分论点紧扣总论点展开,开头结尾照应总论点,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要注意应该采用并列句,条件句等句型,灵活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申总论点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义。
论据:真实,典型,全面,新鲜。包括具体或概括的事例,统计数字或图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公理规律等等。
可采用例证,引证,理论论证(通过分析,判断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问题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演绎和多角度演绎,常用没有。。。就。。。),假设论证,比较论证(横向,纵向,对照),比喻论证,归谬论证。
三种结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
1.提出问题:引用资料,开门见山。
2.分析问题: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3.解决问题:由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五个得分突破点
提纲:标题 开头 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结尾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P42万能标题
开头:交代事件的缘起,揭示主题,谈主题的影响。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P44,模板。
结尾:概括总结,强调深化主题(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上升到理论高度,一般可以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万能句式P45。
过渡段:在三个部分之间,可使文章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前半部分概括上一段,后半部分引出下一段。
过渡句:可以用于某个段落句首,总结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或概述材料,或表示转折,或提出问题。
过渡词:转折词,连词。
万能八条口诀: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一)“万能八条”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
(2)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
(2)具体措施举例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实行典型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2)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例如,一个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
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
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而管理学中“热炉”法则则能说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
①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②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③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④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2)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利益相关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2)具体措施举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2)具体措施举例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
(2)具体措施举例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具体措施举例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名言警句——辩证法
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才能改变落后;要学习先进,学习先进才能赶超先进;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才能赢得人心。(摘自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坚持协调渐进,注意整体效应。古人说:倾国宜统体,谁来独赏眉。五官单个虽好,但相互不协调,也是丑八怪。(摘自日听取珠海市领导班子汇报时的讲话)
因为着急,往往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国情,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盲目冒进;因为着急,难免急中有乱,急中有错,欲速不达,事与愿违。(摘自日听取珠海市领导班子汇报时的讲话)
按规矩办,循序渐进,看起来慢,实际上快。(摘自1988年3月《谈城市协调发展》一文)
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摘自日在中共天津市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坚持量变,不能停顿;同时把握突变,在时机成熟时不要犹豫,敢于突破。(摘自1988年3月《谈城市协调发展》一文)
应该说,不是我们选择的路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脚以及穿的鞋还不适应所走的路。我们要千方百计研究如何克服我们自身不适应的东西,而不能因为自身不适应,就想把向前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往回拉,重新回到老路上去。(摘自日—5日在承德市考察工作时的谈话)
有些人形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定性,先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讲过,先生孩子后起名。孩子生下来,先起个小名,这小名不讲究,叫阿猫、阿狗、铁蛋都可以,关键的问题是孩子要养得好,要结实,要聪明,要有本事。(摘自日同温州市领导和企业界人士座谈时的讲话)
知道变、想着变和敢于变,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能胡变、乱变,要顺乎潮流、合于发展方向地变,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地变。有同志说,现在老百姓就怕变。其实,老百姓怕的是胡变乱变。按照客观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发展、人民富裕的变,人们是翘首盼望、拍手欢迎的。所谓“人心思变”,说的就是这样的变。(摘自日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变革中,部分地牺牲局部和眼前利益,换取全局和长远的利益,这是常有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志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要斤斤计较。唐代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陆贽有句名言:“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就是讲人们要看大局,看发展前景,不要鼠目寸光。(摘自日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要注意局部利益,只有局部活了,整体才能充满生机;局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只有整体保住了,局部才能生存和发展。孟子有句话,叫做“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只想从国家挖一块,结果必然是损害了国家利益,保不住全局,到头来你那局部的利益也难以维持。(摘自日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中国的小勺多,你别看小,锅再大也经不起捞。(摘自日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我们的改革要坚持多数人受益、少数人过得去的原则。(摘自日在地方政协主席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人人都是改革者,人人都在被“改革”。(摘自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的《对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要统一认识》一文》158.不能因为改革开放是好的,就不正视不足之处。也不能因为纠正改革开放中的某些不足,就看不到改革开放的主流和好的方面。泼污水不能把孩子也泼掉。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常讲的“扬弃”。(摘自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的谈话)
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摘自日会见巴西总统卡多佐时的谈话)
开放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就像吃一点补药,为的是使自身机能得到提高。自身机能不提高,完全靠吃补药,健康得了吗?(摘自日听取延安地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取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取诸家之长,最终是为了走好自己的路。(摘自日会见智利总统弗雷时的谈话)
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四准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外有用,对内也适用。(摘自日在出访亚洲三国总结会上的讲话)
古人讲,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了,就会一顺百顺,一顺百兴。(摘自1987年2月在研究起草天津市政府全体会议讲话时的几次谈话)
地球是慷慨的,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地球是无情的,她也报复了恣意施虐、过度索取的人类。地球是我们唯一的栖身之所,糟蹋地球就是糟蹋我们自己。(摘自日会见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时的谈话)
自然界所有东西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东西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就有主张自然与人类亲契合一,主张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内容。(摘自日看望政协文艺界委员时的讲话)
在环境这个问题上,必须对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如果只顾当前、不看长远,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就是“吃祖宗饭、造于孙孽”,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摘自日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阿托帕尔时的谈话)
中国古话讲,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如果老百姓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民不聊生,就一定会怨声载道。一个国家最可怕的是老百姓失去信心,执政者失去民心。(摘自日会见秘鲁总统藤森时的谈话)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执政的要领是把最困难的人安排好。基层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稳住群众、稳住人心、稳住全局的关键是稳住最困难的那部分人。(摘自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天津代表团会议上的发言)
在我们的社会里,富的可以更富,但穷的不能更穷,尤其不能穷到不能生活的地步。(摘自日听取辽宁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谈话要点)
中国古话讲,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富就是老百姓丰衣足食,民乐就是老百姓高兴顺气。有了民富、民乐,社会就和谐稳定,事业就兴旺发达。(摘自日会见秘鲁总统藤森时的谈话)
&&&&&&&&&&&&&&&&&&&&&&&&&&&
听群众意见要真心真意。要找确有意见并敢于提意见的人而不是一味说奉承话的人;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而不要让人把话憋在肚子里;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对待提意见的人不是反感而是感激,把能听到不同意见当作莫大的好事。(摘自日听取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过去我们配班子,主要靠组织上了解,这当然很重要,今后也还需要;但实践证明这种单靠组织上或少数人的方法有月限性,有时不容易看准。孟夫子曾经讲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把大范围民主推荐或评议干部的方法坚持下去,普及开来,形成制度,使干部的发现、任用、考核、奖惩放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不但可以避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还会增强干部的民主意识。(摘自日为《天津日报》“您心目中的领导者形象”专题讨论做的总结)
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同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对于决策者来说,决策错误是最大的脱离群众。(摘自日同津冀鲁三省市党委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缺乏警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个真理,我们应该牢记。(摘自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古人主张“每有大事,必相咨访”、“用人之言,若自己出”;并认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们共产党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应当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摘自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中共组联组讨论会上的讲话)
古人讲“忠直之忤于主,独立之负于俗。”我们这个国家小资产阶级的影响很深,“笑人之无,气人之有”的嫉贤妒能现象广泛地存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到举贤与能,理应反对和抵制干部政策上的宗派主义,使不琢磨事、光捉摸人的人不能得逞。(摘自日为《天津日报》“您心目中的领导者形象”专题讨论做的总结)
任何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实践有限,思想认识总难免都有局限性、片面性,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帮助,批评就是帮助。人人都要帮助人,人人需要人帮助,也可以说,人人都要批评人,人人需要人批评。(摘自日在天津市基建系统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纠正错误、改进工作、完善自我的重要方法。古人讲:“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最聪明的人就是那些能够看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人。(摘自日听取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结合新情况,落实老精神。(摘自日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国各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都有弃恶扬善的内容。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基督教的“荣神益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宗教界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应有的贡献。(摘自日同宗教团体负责人迎春座谈时的谈话)
&&&&&&&&&&&&&&&&&&&&&&&&&&&第三编
我们讲变,不仅是要追求物质上的丰富,由穷变富,而且要讲究精神上的提高,要变得文明、变得可爱,使人们有一种“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自豪。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变。(摘自日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我们要特别提倡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高尚精神,先富的人应该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胸怀,用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去帮助未富的人、贫困的人。(摘自日在接见光彩事业表彰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孟子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你若帮助别人,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当你发财的时候,周围的人会替你高兴。如果你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你越发财别人越穷,别人就不会支持你,你的发展也不会顺利,你的心情也不会舒畅。(摘自日在会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时的讲话)
过去交朋友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看他对父母的态度,如果这个人对老人、对父母不好,你就不要去结交他。这个标准听起来似乎简单了一些,仔细想来有道理。因为你跟他再好,也没有办法达到他母亲对他关心的程度。假如他连自己的老母亲都不去照顾,那么他对你能有什么诚心诚意可言呢?(摘自日在天津市尊老敬老报告会上的讲话)
对古文化遗产抱残守缺、照般照抄,是不可取的;而妄自菲薄,数典忘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更是极其有害的。(摘自1989年6月为《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撰写的序言)
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大特点,一是连续性,在时间上、纵向上讲,知识要由上往下一辈一辈地传;二是社会性,在空间上、横向上讲,知识的来源常常不是一个人的。要善取诸家之长,刻意综合创新。(摘自日在天津青年京剧团拜师会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经受了种种磨难,总是能够衰而再兴,分而必合,压不垮,打不散,隔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有特殊而悠久的文化纽带。(摘自日会见台湾玄奘顶骨舍利迎请团主要成员时的谈话)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持它的个性,因为这是它存在的理由。你把它完全普遍化了,它存在的理由也就失掉了。(摘自日在文化部“梅周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汇报会上的讲话)
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融人世界而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弄坏了弄丢了。也就是说,改革、改进、改善都可以,但是不能改行、变种。(摘自日看望政协文艺界委员时的讲话)
中国有句老话,叫“志逾鸿鹄,行若赤金”。志,有远大、高尚的追求;行,有坚定、闪光的实际行动。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应当有这样的修养和素质‘(摘自日在天津市文艺创作座谈会±的讲话)
四.宣传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最后都要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对消极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摘自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
尊重人,就是要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人们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宽厚,为人排忧解难。(摘自日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
当运动员,个子高的人去打篮球、排球;个子矮的人去搞体操、跳水。唱京戏,个子大唱武生,扮姿帅;个子小,就去演武丑,半径小,折跟头方便。这是个比喻,所有的工作都要研究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摘自日在接见全国各省区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全体人员时的讲话)
许多比赛之所以不能取胜,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自己,因为自己身上的包袱太重。骄傲是包袱,急躁是包袱,气馁是包袱,想得太多、患得患失、不动脑筋、马虎大意也是包袱。(摘自日为第十二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送行时的讲话)
中国人常把本事叫做功夫,把有本事叫做有功夫。功夫是掌握本事的过程,本事则是下功夫的结果。人们之所以把功夫叫做本事,就是因为本事和功夫成正比,不下苦功夫就不会有真本事。(摘自日在接见第四十六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时的讲话)
&&&&&&&&&&&&&&&&&&&&&&&&&&&&&&&&&&&
主要矛盾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决定着全局,带动着其他。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其他矛盾就可以不抓,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实践证明,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妨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转化为前进的障碍。整个工程是一盘棋,车马炮和小卒哪一个也不应少,哪一个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作用。(摘自日察看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后在工程指挥部的讲话)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只讲连续性,不讲阶段性,就是否认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从工作上讲,也就否认了一定时间内的具体目标,这样做必然是没有波澜,没有起伏,没有必要的集中突击,也没有应有的间歇和休整,平平淡淡,“老和尚帽子平塌塌”。而只讲阶段性,不讲连续性,就是割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从工作上讲,也就丧失了科学的预见性,只顾眼前任务,看不到长远目标,这样做必然是“干一阵歇一阵,打打停停不接气”,是“发疟子式的工作方法”,“抽风式的指挥”,“蹦一蹦歇三歇的战术”。(摘自日在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
常想缺点不足处,少犯错误多进步。(为一位青年同志的题词)
我常讲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这包含两个意思,既不要超越历史,去干那些办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推卸历史的责任,该干的事情也不去办。(摘自日在京剧“梅花奖”评委座谈会上的谈话)
坚持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在坚持中前进;继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结合新情况,创造新经验,在继承中发展。(摘自日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摘自1985年5月为《天津日报》撰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关键在干实事。实事干得多,空话就会少。(摘自日在天津市区县具领导干部会议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有许多成功的工作,凡成功的就一定有许多正确的东西,只有通过认真总结,不占糊涂便宜,才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打一仗、进一步,用以指导实践,使之成为宝贵的财富;我们也有许多失败和挫折,有些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有通过认真总结,不吃糊涂亏,才能找出它的内在原因,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使之成为成功的先导。(摘自日在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总结经验主要不应是文字上搬来搬去,而应是脑子里想来想去。(摘自日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
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摘自1987年2月在研究起草天津市政府全体会议讲话时的讲话)
离开了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了群众,我们无往不胜。(摘自日在天津市增产节约、增支节收动员大会上的报告)
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摘自1989年第9期天津《支部生活》杂志)
敢于让群众讲真话、讲批评的话,这不是坏事,而是自信与力量的表现。(摘自1989年2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一文)
&&&&&&&&&&&&&&&&&&&&&&&&&&&第六编
对领导来讲,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什么叫本事,本事就是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群众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什么也搞不成,调动起来,发挥得不好,比如我们过去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就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什么是威信,就是让群众满意、高兴和拥护。(摘自日听取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摘自日在大港油田大龄青年集体婚礼上的祝辞)
我们是历史中的人,我们也是历史中的一段,我们现在评价历史,将来历史也会评价我们。(摘自日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文艺、教育、特邀联组会上的讲话)
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对路的实招,可以下活一盘棋,可以开辟一条道,可以影响一大片。(摘自日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比较是认识自己、了解别人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知长短、见优劣、辨方向。比较,不仅要纵比,而且要横比;不仅要经常比、反复比,而且要多方面比、多角度比。(摘自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多搞几个方案,多想几种可能,多做几手准备,多有几分把握。(摘自1982年5月在引滦工程施工现场的讲话)
考虑问题,不但要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而且要颠来倒去、反反复复。这看起来是麻烦,但实际上可以减少麻烦。(摘自1989年2月在天津市委扩大会议起草组的讲话)
凡属大事,都要慎重。第一要分析,方方面面的分析,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分分类,排排队;第二要比较,逐类逐项比较,不同角度比较,多种方法比较;第三要综合,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综合,从总体和发展上权衡,得出结论,产生方案;第四要反复,任何方案只要时间允许都要反复几次,反复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把情况搞全弄准。(摘自1985年10月同天津市政府研究人员的谈话)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摘自日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具体的分析并不是孤立地看问题,是为了找出这个问题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把事物各个方面掰开揉碎地来分析,也不是单纯看这个事物的片面和局部。离开了相互关系,就谈不上全面的分析,也无法确定事物。(摘自发表于《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的文章《要精心再精心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讲原则而不空泛,讲具体而不琐碎。(摘自1985年5月为《天津日报》撰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重点对一般有制约和决定作用,反过来,一般对重点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工作的同时,必须照顾好其他矛盾,以推动主要矛盾的顺利解决。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头来还得照顾全一般。(摘自发表于《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的文章《要精心再精心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说什么事情不行、不对容易,而说怎么行、怎么对很难。(摘自日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
一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我们工作方法的不当或简单而无事生非、惹是生非;二要敢于负责,有事必须敢于面对、敢于担当。这就叫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摘自日关于做好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谈话)
困难有两重性。一方面,困难可以给工作带来不利因素,阻碍我们前进,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困难也可以激励斗志,磨炼意志,提高本领,增长才干。(摘自日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全体会仪上的讲话)
困难中包含着胜利,艰苦中孕育着光荣。困难越大,成绩越大;艰苦越多,荣誉越高。(摘自日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无数事实证明,困难不可怕,克服了困难就是胜利;问题不可怕,解决了问题就是前进;失误也不可怕,总结了经验就变为成功的先导。可怕的是心不齐、气不顺、力不合。(摘自日在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风好,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比较周全,贯彻执行就比较顺利;作风不好,高高在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虚华漂浮,不仅政策不能落实,还会产生其他许多问题。(摘自日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言行相悖,则一文不值。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摘自日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的讲话)
如果不是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高质量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为人民服务喊得再多、再响,也只是一句空话。(摘自日在天津市职工技协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正处在百事待举的时期,事多事难。多,应该是拼命工作、讲究科学的理由,而不能作为大而化之的托辞;难,应该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根据,而不能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摘自1985年5月为《天津日报》撰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要防止两种倾向:——种是葫芦掉在井里一一到下边漂着,等于没下去;一种是瘫子进茅房一一蹲下起不来,只看到局部,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问题。(摘自日在听取关于服务队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要勇于自以为非,不要自以为是,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进行纠正。人的成长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纠正错误过程中实现的。(摘自日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
难听的话使你难受,但常常可以治病;好听的话使你受用,但往往让你吃亏。(摘自1984年5月在天津市政府整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现实生活中,强者、富者、大者处于优势地位,弱者、穷者、小者处于不利地位,讲尊重应特别提倡强的尊重弱的,富的尊重穷的,大的尊重小的。这是一种道德、一种品格、一种文明。(摘自日会见斯洛文尼亚国民协商会主席赫罗瓦特时的谈话)
不忘别人的好处,想着别人的难处,这是中国人的立身做人、处世交友的重要原则。(摘自日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时的谈话)
要胸襟开阔,平心静气,听得进不同意见。要懂得真理不是哪个人的专利,别人讲话即使有错也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要求大同存小异,孔子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自日在出访亚非四国结束午餐会上的即兴讲话)
不要忽视零碎时间,理发、洗澡、散步、坐车等头脑空闲的时候,都可以用于思索;要把零碎的事情捆起来办,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肢解时间;要想方设法挤留出大块的整块的时间,使自己静下来,翻点材料、读点书,系统地想点问题。(摘自日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
五.办实事
要办好实事也不简单,究竟选哪些实事,我在天津曾讲过“五线交一”的办法:第一,要办那些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第二,要办群众急需的事;第三,要办长远起作用的事;第四,要办具有两个文明意义的事;第五,要办力所能及的事。这五条交在一起,这事一定能办成,而且结果也一定会好。当然,这五条一下都具备很难,但起码要具备两三条,你所办的事应是急需的或多数人受益的,力所能及的而不是脱离实际兑不了现的。(摘自日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生活的事有大有小,大事固然要抓紧,小事也要尽心办。“于细微处见精神”。群众的困难,在你则小,在他则大。(摘自日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帮最有困难的户办事,要给最有意见的人拜年。(摘自日在河北省六大班子成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六.和为贵
“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调味晶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不同的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和为贵就是一切以和为依归,以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争论也好,谅解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和,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渐进。而这些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一致的。(摘自1996年1月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大会文稿起草人员的谈话)
关系是可以协调的,矛盾是可以调节的,我们不但要讲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要讲矛盾的特殊性;不但要懂得斗争的绝对性,还要懂得斗争的多样性。筷子与肉斗,肉到了嘴里;手术刀与人斗,可以去除病灶;扁担与肩斗,可以把水挑到家里。这些都是斗嘛!为什么一说斗,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你整垮呢?(摘自日在《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捐前嫌,解旧怨,弃小隙,全大局。(摘自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申论独门秘笈
——笔试贵州省纪委第一,湖北省发改委第二在下在07贵州省考中报考贵州省纪委纪检监察岗(该职位报考比例2:2000),笔试总分第一,领先第二名14分,申论分第二。在随后的湖北省考中,亦斩获湖北省发改委世行办(该职位报考比例2:500)笔试总分第二的理想战果,申论分第一。现将个人的一点心得详述于下,不当处请朋友们不吝指正:
第一步,阅读材料
申论一般三个题目,分值比例2:3:5(这里主要是说省考,国考题型比较灵活,间或夹有选择判断等。个别省考也有只出两个题目的。为便于阐述,下文分析均针对“2:3:5结构”),答题应通盘考虑。
先通读所有材料,重点字句勾画出来。其中往往涵盖了材料反映的问题及各方的反应和解决的措施。所谓“申论解题在题中”,全面耙梳材料是很重要的。全面耙梳就是你要把材料每一段的核心词句都勾出来。然后初步浓缩。几句话的,压到一句话;一句话的,压到一个词或词组。然后竖列排好并编号。这样做好处有两个,一是你一眼看去就能对材料有个整体把握,多看两眼之后,整个材料就在你脑子里了,做题的时候就不用在卷子上翻来覆去的找寻,又耽搁时间又容易迷糊,效率效果双低;二是你立马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和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就有一个直观的大体上的条理性把握,问题有六个,对策十条……诸如此类。事实上这步完成后,三个题怎么做,你心里已经有个框架脉络了。
概括起来,这一步要依序完成如下几步:“通读材料、勾画重点句段、初步浓缩、排列编号”。
第一题一般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行文一定要简洁,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口水话是申论大忌)。返看刚编好号的竖列,拎出问题部分,扩充成句。但,倘若就这样一条一条写上卷子,哪怕你总结得很全面,语言很简洁很准确,顶多及格分(我不是阅卷老师,这只是我的看法哈。下同)。因为“有条理”没体现出来。比如勾画出来十二条,经比较,有几条重合,于是成九条;二次归纳,九条可以归为三到四条;三到四条要写上卷子了,又有个顺序,分清主次,问题的严重性依次,问题由内而外依次,这体现逻辑性。“全面”和“条理”都有了,内在的逻辑顺序也理清排好了,就是表达的简洁准确,这就要考文字功夫了。平时扎实的文字训练很重要。由于第一题字数限制较少,所以可以不分段。段中行文体现出层次也是可以的。这是第一题。
举个例子,我们看2006年国考第一题:
题目: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阅。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原题材料请自行搜索)。
日,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