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修行圈混,什么儒释道三教合一啊,什么新时代

贯通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人文情结与修行(上)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经过相互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三教合一,三教一体,相合而用,又独立共存,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人文思潮与观念。师公
上离下欲禅师自觉传承这一思潮,运用于自身之修行与弘法,开辟一条自觉觉他的行践之路,蔚然而为巴蜀佛教的
贯通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人文情结与修行(上)&
&&纪念师公& 上离下欲禅师圆寂二十周年
四川乐至圆通寺&&& 释隆谦
师公& 上离下欲禅师(1885&1992年),法名觉空,号离欲,重庆合川泥溪侯氏子。初入道门,后归释家,醉心于临济禅法,得法于师祖& 上思下摩禅师座下,契悟广大,道法兼备,遂成一代禅门硕德。考其修行之路,以禅法而明了其心,以儒道而广大其用,然实源于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历史人文情结,自觉加以运用,躬亲实践,乃成就其非凡的修证功德。本文试从分析这一人文思潮入手,展现其生活、修行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得窥其运用三教合一而修行的独特历程,以为后世学人之启迪。
一、贯通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人文情结
儒释道三教一体,并非泛泛空言,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修证体验,故历代朝野人士多有倡导,或穷理精微,或身体力行,或知行并重,渐次形成国人的人文情结与民族观念。
1、儒释道三教一体的理论渊源与行证体验
中国固有人文思想以儒道为本,儒家以孔子为至圣,道家以老子为鼻祖,四书五经为儒之核心,老庄为道之精髓,二者交相发挥,完成自上古而秦汉之历程。殆两汉之交,佛教自异域传入后,儒释道三家虽纷争不息,但融合吸收却是主流。故上至宫廷士夫,下至民间百姓,多有倡导,或穷理精微,或身体力行,或知行并重,遂使普天之下,无处不见三家之影响,共筑人文之基础,渐次形成国人的人文情结与民族特性。且我华夏民族欲永久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继续以儒释道三家主导我国人文思想,辅以吸收外来文化,以完善自身,方使我华夏文明历久弥新。考其交流与融合之根源,在于三教内蕴共同或相似的理念与法则。今分两点,略述如下:
⑴儒释道三教皆以体悟大道为其主旨精神
我国人文优秀,自上古三皇五帝始,即以仁心爱物为本,民族众多,部落林立,而咸归顺,民族平等,礼仪教化,胸怀慈悲,心包十方。若开杀戒,亦实不得已而为之,此从诸多文献和传说可知。
国人根本思想,深信宇宙间有一本来存在之法则。即为先天地而有,是必然之含蕴,非造作而有,非言说而显;可含天地而不过,育万物而不遗。原本真实,以为道体。孔子之易、老子之五千言,无非欲发明此法则而已。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我浩然之气。&《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十一章又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甚中有物;窈兮冥兮,甚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去除污染,也能显现其光明德性;而且精益求精,以达最完善的境界。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意为,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遵循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称为教化。此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便非正道。
&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我善能培养浩然正气,其气光明、正大、刚直、广阔,可充塞于天地之间,故能万物皆备于我。
&道,可道,非常道&:大意为,道若可以言语来表述,便非永恒之本源。实际上,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大意为,&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清楚实体。虽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虽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虽深远微妙,不可见测,其中却有性体。此性体真实存在,可以体会而信知。古今一如,其名不变,不可废除。此言形而上的本体是真实之存在,但不可以眼见,不可以测知,唯可体悟契入。
如是种种,旨在描述证知此一法则。后世学人广为演绎阐释,率皆不出此道也。
佛教源于天竺释迦牟尼,其教义以小乘四谛十二因缘、大乘六度万行为核心而展开,显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之特征。小乘为基础方便,大乘为究竟指归,而小大一体,不偏不离。经论万千,法门无量,悉要我人明白天然有一本来之性体,无贤无愚、无大无小,非青非黄、非内非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是本有之功能,故曰&法尔如是&也。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首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大意为,一切众生本来皆有佛性,即觉悟的性体,具足佛的圆满功德。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大意为,此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大意为,内而色身,外而山河、虚空、大地,皆是此妙明真心中所显现的万物。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意为,自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具足一切功德,无动无摇,又能缘现万法。
如是种种,皆言此形而上之道体,而形而下之差别万象皆不离此性体也。
可见佛教主体精神与我国根本思想一致不二,正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也。所谓&同&者,指所见与佛不异,佛曰自性、真如、佛性、本来、实相等;儒道则以意象名之,曰明德、无极、至善、无声无臭等。但证知之法,佛教则法有千般,如中印大小乘皆有诸多宗派,即或同一宗派中,亦有种种方法,灵活施设,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是也;儒道则乏办法,多原则性之纲要,而少具体下手处。概心法高深,直指而见,实属不易,非有方便入手处不可也。此为佛教入主汉土,而能为人信奉之根本原因也。
⑵儒释道三教的心性培养皆是由内而外的行证历程
心性培养在于显发光明正大的品性,涵育德操,保养身心安康,发掘智慧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增强人类的整体素质,以归宿于烦恼的解脱。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证,也是目的,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概莫例外,儒释道三教亦复如是。
就三教的心性培养上而言,儒释道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皆是由内而外的修身养性的行证历程。今依据相关经典,略言如下:
①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对&道&的重视是显然的。《论语&里仁第四》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既可以生命相抵,此道断非思辨之学、世俗之功,必定是我人安身立命的性体本原,方能彰显生命的真实,其依于生命,又高于生命。故《论语&公冶长第五》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知识文化是可以学到的,而性理&&生命的本真、万法的源头,是无法学到的,必须是用心体悟的途径。夫子的体悟途径,不外两端:
一是克己反省的体察功夫。《论语&述而第七》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者,无思无为;识者,读志音,明了觉察。道绝思维,离文字相,须默契而知。而《论语&学而第一》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第十二》云:&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断加以规范,必使合乎礼义之道,是默契体悟的基础。
二是克念作圣的存养功夫。《书经&多方》云:&克念作圣。&克制私欲,破除昏愚,贯穿忠恕的存养功夫,是成圣之道。《论语&里仁第四》云:&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破我执的妙方,存养浩然之气,终于成就如《论语&子罕第九》所言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故《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
正是已经&毋我&,绝我之执,方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否则必有厌倦之时。&学而不厌&是自修,&诲人不倦&是教人,自修教人,贯彻始终,必须无我,方能克之。这里业已贯穿内圣外王的说明,下再进而述之。
《大学》所言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内圣外王的梯次;而所言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成就内圣外王的开展。其中的知止、定、静、安、虑、得,既是内圣之法,也是外王之方。
知其所止,确立目标与方向,心志方能坚定不移,然后心不妄动,方能随遇而安,进而思虑周详,方能处事精当,达成目标。
②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之道
道家的主旨精神见于《老子》与《庄子》二书,其中就有很多对于道体的描述。在此仅略述一端: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为,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业已存在。无声无形,寂静空虚,不依外力,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其名,故勉强名为&道&,再勉强名之为&大&。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故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乎自然。道法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故道先天地而生,不是逻辑上的推理,是原本的状态。
《老子》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者在于日日增加其知识学问,思辨分别亦愈分明;而求道者在于日日减少其知识思辨,智慧因而分明,减少再减少,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契悟生命的本原,依于无为的本体而开显无所不为的大用。这是由内证道体而外显大用的描述,其次第如是。
道家的用功之道就是性命双修。修命作为神仙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古代方士之术的一脉传衍。至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成就纯阳之仙体,则是后来道教丹道发展的产物。而服食、药饵、吐纳、静坐、符咒等,是自古就有的成仙途径,且促成中医岐黄之术的产生与发展。
修命虽为羽化而登仙,然亦为体悟大道。换言之,体悟大道,清静无为,也为成就仙体。二者相辅相成,和合而为性命一体。保持清静无为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在《老子》一书中,描述很多,此不赘述。
③佛家的&自觉觉他&之道
佛是大觉之意,乃就其德性而立尊号也。无具体之人,而造像供佛在于表法,无非应化众生之方便,以完成众生之大觉也。凡夫只是不觉,小乘自觉而未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而功行不圆,佛则圆觉也。
可见,成佛之道就是自觉觉他之路。自觉是为觉他,是基础,觉他方可究竟完成自觉,以至于觉行圆满。此正是由内而外的修行途径,故于本无次第中而假立次第:一是先破无明,了知根本,以明心见性为主;二是去除习气,在人事上磨练心性,以保任功夫为主;三是断除余习,意境活泼,勿执取于法,以放任自在为主。或将后二者归为一种,亦无不可。
《首楞严经》卷十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正是说明修行的一般次第。大道至简,法尔如是,故可顿悟,证知此心即佛心,是名自觉。然无始业习,非一时而可净尽,故悟后起修,在觉他中,渐除积习,方能圆满大觉。
上述是就禅宗而言。其他如天台宗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之五十一位次,虽判分次第有别于禅宗,然皆是自觉觉他的途径。任何一宗,皆是如此。
同时应知,自觉觉他是一体的,不可断然分开。自觉之前也可觉他,只是功行有限,不能真正的觉他,而自觉之后的觉他,方可起修广大的六度万行,故名悟后起修,方为正修。
总之,在心性的培养上,儒言明明德,佛则明心见性,道归无为,此为完成自身的心性培养;之后儒必亲民至善,佛则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道起无所不为之用,此为完成众生的心性培养。
2、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历史人文情结之脉络
国人的天人合一之理念,是吸收、消化、融会各种文明的基础,是儒释道三教的共同理念。儒释道三教虽修心方法各有不同,然皆归于天人合一之境界。孟子所云,&万物皆备于我&;《维摩诘所说经》所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诸多言句,皆是阐释描述天人合一之观念。
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见于《庄子&齐物论》,大意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
佛教既来华夏,就在与儒道激烈碰撞的东汉时代,依然有仁人志士进行比较会通三教的工作。譬如,牟子著《理惑论》,用儒家经典与《老子》,来证成佛教学说。
按:时人非难佛教的言论,主要有三,一是佛教乃&夷狄之术&;二是&出家毁容,不合孝道&;三是&妄说生死鬼神,非圣贤之语&,不信因果报应。于此,《理惑论》一一回应,一是&君子博取众善&,儒家亦有圣人无常师之言,学佛并非是&舍尧舜周孔之道&;二是出家毁容,只是应缘小节,其&修道德&、&崇仁义&,与儒家正同,&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便是大孝大仁。三是至于&人死复当更生&的因果学说,牟子则以民间招魂的习俗和儒家《孝经》所言&为之宗庙,以鬼享之&等,说明我国古来就有类似学说与事实。可见,&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不可对立。
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曾有多次论争,就所涉及的根本内容而言,不曾超出《理惑论》的范围。就佛教自身来说,化解彼此间的碰撞与融合,大体运用《理惑论》的思路,既维护佛教的特性,又适应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
降及魏晋六朝,玄学的兴起推动佛教全面发展,而佛教般若学的译传又推动玄学的发展,玄学与佛教紧密结合。至于东晋,玄学发展达到高潮,上层士大夫与诸多著名文士成为清谈的名士,与名僧过从密切。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不拘礼法的传统,近于般若空宗,桓彝、谢琨等为其代表;二是调和儒佛,重视因果、佛性等学说,近于有宗,孙绰、郗超等为其代表。
隋唐一统天下,从思想格局上而言,朝廷倡导以儒家为主体,佛道二教为辅助,作为政治上的需要,已基本稳定。虽时有论争,却无碍于整体。在朝廷调和三教的政治背景下,隋代李士谦的三教鼎立说与王通的三教合一说,唐朝的&三教谈论&,自然就应运而生,并奠定后世发展的基调,以后历代朝廷大体延续此政策。
按:三教鼎立说以为,三教的关系,犹如&三光在天,缺一不可&。
三教谈论:唐代李氏妄追老子为宗祖,故崇尚道教,为平衡、安抚三教而诞生,旨在增进三教之间的交流。
经过历代的多方引导与努力,三教一致,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在广阔的民间尤其如此。劝善之书的广泛流行,便是最好的说明。
按:善书原是在道教信仰的基础上,揉合三教之说,以劝人向善,这是三教合一的观念在民间深入发展的结果。
总之,三教一体的观念,是历代朝野人士不懈努力的结果。就朝廷的思想意识形态而言,平衡三教,利用三教,安抚人心,以便于治理国家,是其目的;就三教本身而言,比较融合,相互吸收,完善自身,是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固步自封只能是愚昧的表现;就民族心理而言,广大民众是三教发展的源泉,各取所需,寻找各自的心理诉求,慰藉心灵,排解压力,形成民族性格与习俗礼仪,是法律规范所无法替代的。于是乎,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教一体成为我国的人文情结,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表现为生活的全部,这便是华夏文明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马云的儒释道情怀,揭秘那股神秘力量!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马云的儒释道情怀,揭秘那股神秘力量!
&&马云的儒释道情怀,揭秘那股神秘力量!
你可能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儒释道修行最高窍要及次序
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讲,除去佛经以外,就是以“三玄”“四书”“五经”为主。三玄是指:《老子》《庄子》《易经》,有的人认为是《老子》《黄帝内经》《易经》,都可以,因为一般都是“老庄”并称。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部书中,还有几本都是重复的,《易经》这里面有重复的,《大学》《中庸》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后来把它们提出来当做单独的经典来学习。也就是说,我们一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十二本书,除去三本重复的以外,还剩九本书,这九套书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后来浩如烟海的经典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这九部经典中流出来的。这九部书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你要是掌握了这九本书,就能成为中国文化的大家。读点这个书,那个智慧如海,这个人就越活越明白。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在那里瞎读书,瞎读书就是会读得满脸漆黑。古人说的读书就是读这些书,然后你才会读得脸上有光彩,然后你才会觉得心中很富有,这叫颜如玉、黄金屋。我们看看自己的内心富足吗?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要么贪色、贪爱情。
&古人说:天下第一等好事,莫如读书;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修道。所以中国人千古以来,对人生的品味——莫如读书,读书真的是享受,你即便失去了这个世界,还能够栖身于书的境界,什么都影响不了你。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有钱,而我们内心还那样的可怜,就是因为不再读真正的书了。现在学校里的孩子都看什么灵异小说,大人们都学管理学,那背后都是竞争啊,已经没有什么人读书了。如果你读书,那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修道。
这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认识:三玄,这个基本上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四书、五经基本上代表了儒家的思想;一儒一道,那么佛教是后来流传进来的。那么你说诸子百家呢?其实诸子百家是或佛或儒。你看法家,法家是从道家出来的,我们后来知道的诸子百家都是从道家或者儒宗流出来的。这是我们说的中国文化,希望大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虽然,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我得原原本本、老老实实的把这个文化知识一一给大家介绍清楚。
&我们经常说到文化就是:儒、释、道,但是我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儒、释、道呢?他们分别讲什么?为什么叫三家呢?他们的同异在哪里呢?为什么几千年下来,这几本书还流传着?还被中国人称之为“玄”?玄就是很深奥的,到底深奥在哪里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帮助意义呢?所以我们要了解儒释道文化的特点。在讲儒释道的文化之前,我们讲一个人的生命,活动了几十年,其实人到底活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这三种:一个,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这一层人跟人的关系的学问,就是儒家所讲的学问,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去处理?怎么样才能达成人和人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个就是儒家的学问所讲的了。二个,人怎么和自己相处?人与自我的关系;有时候我们好像和别人的关系也相处的还不错,但是我们内心里面总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烦恼和疑惑、孤独、寂寞,所以牵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怎么和谐的跟自己相处?佛家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一个人怎么样安宁自己的心,能够很和谐的与自己相处。最后一个,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的运行产生了万物以及人类,那么人们如何与环境相处?其中主要的就是人如何与天地自然环境相处?你不要狭隘的理解了这个环境就是环境污染,房子风水,不是这个小风水,是讲这个人如何跟天地之间相处。所以道家的学问就是讲人怎么样跟天地相处,你在天地这样一个大环境,该如何跟它相处?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就形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总是说生命,那什么是生命啊?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嘛,过程用什么东西来代表呢?每时每刻的、交织复杂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些关系高度归纳起来,就这三种。我们讲中国文化——儒释道——就是这三种关系的学问。这是我的体会啊,你们可以有别的看法,我觉得这样简单明了的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在实际上完美的关系之中,它有个次序,而且这个次序还乱不得。其实我们这个时代讲庄子,是有点像童话一样,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都乱套了。人现在破坏大自然是一等高手啊,人和人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心堕落到什么程度,早就已经没有什么底线不底线的问题了,我们人和自己,内心里的平静,早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所以都乱了。所以各位,活在这个世间上,真的是很苦啊!人前光鲜华丽,一转身,那个无奈烦恼,那个内心的纠结挣扎焦虑只有自己知道啊,难道真的不想解脱一点吗?
如何理顺这个关系,它是有个次序的。这个次序是这样的:道、儒、释。你看这个时代很奇怪,人生只要有点不如意就学佛,只要受了挫折就到庙里皈依了,所以宗教现在越来越廉价,而在过去,宗教是很高贵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了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把次序弄颠倒了,那你就学无所成。现在外面有很多身心灵的课程,都标榜着从佛教里面来的,怎么可能呢?你前面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能搞好后面的问题?你都没有播下种子,然后空中开了花、结了果,那果实能吃吗?那是一个幻果啊!所以这个时代,佛教越流行,越兴盛,越说明佛教堕落了,成了人追求功名利禄,实现这些的一个工具手段,成了人生挫折的一个避难所,而不是一个很高贵的灵魂在修炼一种超越和解脱,而是一个猥琐的灵魂在那里做买卖。
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先明了,我们人要如何跟天地相处,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讲的——人天相应。人要跟大自然相应,跟它迈着同样的节奏和韵律去成长,最简单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天相应讲得最详细的是什么呢?《黄帝内经》。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的健康是每况愈下,钱是越来越多,医疗,据说是越来越发达,人的健康是越来越差,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我们不能遵循“人天相应”的道理,最后只能自己受罚。这个规律不是你们家订的,你还没有出声以前,这个规律就是这样的。所以《黄帝内经》就是道家讲“人天相应”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一个注脚。《黄帝内经》不仅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中医的书,其实是道家的。所以人跟环境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天相应,最后到达——人天合一。
那么人和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说的怎么样做人?中国人是最早提出这样一个学问的,因为儒家在中国,它是站在文化和政治的主导地位的,可以说,在一两千年的历史中,儒家一直处于一种主流、主导地位。但是即便这样,我发现,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做人。我们在座的年纪大一点的人,自己扪心自问,这么几十年,我们的人心是怎么样的在堕落,因为你知道怎么做人。这个社会上又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道理、见解,该这样该那样。其实中国人早就说明白了,你为什么不去向古人去求教一下呢?很简单,就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怎么样子的对你,你就不要这个样子的去对别人:你希望人家原谅你宽容你,那么你就去学会原谅别人;你不希望别人用这种口气去跟你说话,你就不要用这种口气对人家说话;你不希望人家伤害你,你就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可以随便说随便做,然后有很多知识文化的道理在那里作为自己的借口和理由。可能你把天下都说动了,但是最后受苦的是你自己。因为这些都不是人为的规定,这是人心的规律。这是一个人内心自证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现在人都那么聪明,但是都活得不快乐?就是你的那些聪明都在作为自己的一种辩解和理由。我们总是去要求别人,我们可以尽量犯错,但是别人一定要原谅我们,中国的人都把聪明用在这个上面去了。你要是想免于受欺负,做人简单的很,就这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你读读《论语》就知道了。我们都希望别人做圣人,我们永远被理解,永远被原谅,永远被呵护,告诉你,天道不是这样的。
最后在经历了这个文化的洗礼以后,什么时候学佛啊?中晚年学佛最好,什么都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经历了,包括我们这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这些都经历了,得失成败经历过了,这个时候才能死心塌地的去学佛。学佛干什么啊?是出世。那么人和自我的关系,最简单的表述,如何能够达到完美和谐?三个字:观自在,观自己在不在。什么是自己,什么叫做在,我是谁?
&所以儒释道的文化讲完了,就这么简单。所以大家今后出去,谈到国学的时候,别丢人。
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一定要懂得养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现在都不懂的。《黄帝内经》里面就讲了我们睡觉的时间,不是我们现在人说的睡八个小时,而不管白天黑夜,我们要根据人天相应的道理来睡觉,这样才有用。你要是白天睡觉,晚上玩,一个月身体就垮了。我们现在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很多人还夏天喝冰啤酒,喝的时候很爽,可是脾胃坏的很快的,脾主肌肉,冰啤酒喝多的人皮肤都黑。我在这里只是给大家做一个概述,因为我们现在是要讲道家的东西,就是这样的。这些都算是基本常识,但是这个常识在这个时代讲起来去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几十年都没有人讲过这个东西,讲的都是那些功利的、算计的知识、学问、技巧,都是些投机取巧,没有厚道的文化。
明代有一位大师,名叫憨山德清,他是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他的道德文章、佛法智慧、禅的境界,在当时的朝代乃至于现代,都是无人能比。我们经常会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按照憨山大师的说法,人生一个完整的意义应该在这三个方面不可或缺:不读春秋,不知入世;不读老庄,不知忘世;不学禅,不知出世。什么叫入世呢?就是怎么做人。你从小为人之子,长大为人之夫,为人之妇,在社会上为人之友,也可能是为人之员工或者老板等等,你怎么样做人,你不读春秋,你不知道。这个《春秋》其实是儒家学问的一个代表,所谓春秋,讲的就是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一个历史记载一样,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婚丧嫁娶、风土人情,从这些记录中,你就能看得出来,人应该怎么样去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好人有坏人,孔子就会做一个点评。所以你要想学会怎么样做人,一定要读儒家的书。
&所以怎么样做人,这个好重要哦,其实说重要也就那八个字,我们自己细细的去品味品味,你就知道了,我们做人是很亏欠的,至少我反省自己的人生,我是做的很亏欠的,所以我现在在尽量的校正,尽量的做好。我做不到帮助别人,至少我不去害人;我做不到成就别人,至少我不去不去骗人。
&不读老庄,不知忘世。不读老子庄子,你不知道怎么暂时的遗忘、回避我们天天在这个社会上的奔波、算计,读老庄就是可以暂时的把这些尘劳放下,只是逃避一下,可是这个逃避的境界高的不得了哦。我们有可能活了三辈子都没有忘过世。那你必须读老庄才能做到这个样子。
最后,不学禅,不知出世。不被这个世间的纷扰纠缠,要超越出来。这就是憨山大师认为的三个人生的境界,如果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的话,缺一不可。这是憨山大师对儒释道三家作的一个认识和概述。那么我们学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活着的这几十年,人生有那么多的烦恼和遗憾,我们怎么样不断去超越这些东西?
&谈到中国的文化,以儒家、道家为主,其实儒家也是从道家来的。也就是说,谈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也就是道家一家了。为什么儒家也是从道家来的呢?我们看《庄子》就知道了: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老子也讲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现在已经失礼了,失礼以后,人伦纲纪就没有了。礼就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礼节,最起码是尊重,你们看现在还有吗?正在崩溃。你看我们现在人的贪婪,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地球越来越像个大动物园了。是因为“道”没有了,才有后面的德仁义礼。
&那么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的呢?从老子那里来的。老子还没有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孔子向老子求教,在《庄子》《韩诗外传》里面都有记载。孔子赞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孔子每次见老子都是一身冷汗,因为孔子摸不透这个人,太深了,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所以真正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道家的文化,当然这个道家是广义的道家。知识是滋养我们的生命来生存的,你看,你有一个技能,就能凭借这个能力找到一个谋生的手段,但是人并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人还有追求生命这样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啊?人活着的意义何在啊?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痛苦啊?怎么样超越这些痛苦啊?这些问题不是知识能够解决的,是文化的使命。这么些年很多人推销知识,少有人讲文化,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灵魂;知识是培养我们生存的手段,各位要搞清楚哦。
(文:王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释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