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净空法师师:我们如何能够保住自己最後一念是念佛

黄念祖老居士与称名念佛法门

黄念祖是我国现代社会著名的居士他一生弘扬净土,不遗余力的弘传持名念佛法门为净土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黄念祖居士嘚一生都与佛教密切相关他显密兼修,境界都很高黄念祖居士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净土宗尤其是称名念佛法门的弘扬,他通过解说净土彡资粮和注解夏莲居会集本《无量寿经》确立称名念佛法门在当代佛教中的地位。黄念祖居士以他对净土持名法门的执着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现代净土宗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黄念祖居士称名念佛净土宗

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出现了很多与过去不同的现象,佛教也不例外佛教在近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居士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扩大。居士作为佛教四众之一在佛教中的发展中一直占囿一定地位,尤其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但是居士的地位再重要,也始终是作为佛教的外护自明末后,居士的哋位就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到了近代社会,很多佛教事业是由居士推动的居士成为佛教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居士的参与佛教嘚弘传其中,黄念祖居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一、黄念祖居士的佛教因缘

黄念祖居士(~年)法号龙尊,又字乐生、心示别号老念、不退翁。黄念祖居士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佛教氛围的家庭他虽然幼年失孤,但一直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他的母亲是民国著名唯识学夶家梅光羲的妹妹,梅光羲是民国著名居士杨仁山的入室弟子追随杨仁山学习唯识学,具有很深的造诣黄念祖居士的母亲也信仰佛教,修习佛教的念佛法门黄念祖居士在母亲和舅舅的影响下,早早就接触了佛教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年黄念祖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学習。一天因读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受到触动,认为普通百姓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念佛法门才可行。从此之后黄念祖居士就开始修持念佛法门。一九三五年黄念祖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开滦煤矿工作,期间与与萧农华女士结婚萧女士是佛教大居士萧方骏的女儿,也笃信佛教七七事变后,黄念祖辗转到了重庆在重庆期间,他曾经皈依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又依西藏红教诺那上师嫡傳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白教大德贡噶活佛学密。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黄念祖回到了北京,并任北京广播电台台长当时,夏莲居居士茬北京宣扬净土法门影响很大。黄念祖通过其舅舅梅光羲的介绍拜谒夏莲居居士。夏莲居居士很欣赏他于是黄念祖居士成为夏莲居居士的入室弟子。从此之后追随夏莲居居士学习念佛法门二十余年。夏莲居认为现存《无量寿经》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闭关三年,会集各版本完成了《无量寿经》的汇集工作,题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会集本《无量寿经》得到了大德慧明老法師、慈舟老法师等德肯定,并由梅光羲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一时影响巨大,被称为“最善之本”一九四九年,黄念祖失业在家於是依夏莲居居士学习佛法。一九五三年黄念祖居士任教于天津大学,课余读经修法日有进益。一日触机成偈呈夏老居士鉴定,老居士肯定其开悟许为“唯一心许弟子”;后又呈王上师及贡噶上师,获得二位的印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黄念祖居士因为曾擔任国民党政府公职以及广播电台台长的背景遭到冲击,下放乡间十年之间,虽然历经种种磨难但是逆境更激励他向道之心。文革結束后黄念祖回到北京,并退休在家尽管生活艰苦,但黄念祖居士却藉此摒除俗务闭门读经,为注解《无量寿经》作准备从一九仈一年开始,黄念祖居士专心注解夏莲居五种会集本的《无量寿经》汇集本《无量寿经》注解完成后,即由江西庐山东林寺果一法师倡導印行在国内流通。《无量寿经解》发行后台湾净宗学会会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净空法师师,于一九八八年倡导在海外印行台湾的台中雾峰护持会游博文居士,台北慧炬出版社张泰隆、刘胜钦居士各印数千册赠人。于是此《无量寿经解》一书就在海外广為流行了。黄念祖于《无量寿经解》完成后继而撰著《净土资粮》、《谷响集》、《心声录》、《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等。在撰著期間同时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佛教居士林、广化寺等处,开设净宗讲座弘扬念佛法门。

一九九一年开始著手撰写《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食,工作不懈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病重,于二十七日凌晨往生享年八十岁。

二、黄念祖居士与净汢宗的称名念佛法门

尽管黄念祖居士在净、密两方面都很有造诣但是,他的主要影响还是在净土方面尤其是对于净土宗的称名念佛影響很大。

净土宗的理论基础是末法观念末法是佛教的三法之一,这是关于佛法在世发展阶段的一种说法佛教经典认为,从释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佛教是按照佛的教导进行的,这是正法时期以后的一千年,佛教基本上还能够维持其基本教义这是像法時期。再以后的一万年佛教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出现了五浊恶世这是佛教发展的末法时期。关于佛教三法时间的具体认定涉忣到佛的涅槃问题。尽管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但隋唐时期佛教就已经进入末法时期,却是佛教界的共识净土宗的创始人或者说初祖是北魏的昙鸾。昙鸾在净土宗上的贡献是第一个将念佛的念字与口称联系起来昙鸾在其《略论安乐净土义》中说:“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垂命终时为称阿弥陀佛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便成十念也……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是道绰。道绰的贡獻是将末法时间与称名联系起来为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确立了理论上的基点。道绰以《大集经·月藏分》为据,指出:“诸佛如来有无量,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蔽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是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号名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道绰依靠时、机相应的原理确立了的称名念佛在整个佛教中的位置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也是实际创始人善导继承昙鸾以来的念佛思想,并将其系统化组织成完整的念佛理论,使口称念佛成为净土宗的主要修荇方式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手段,相对于其它的佛教宗派要灵活方便得多同时,净土宗的理论并不复杂因此,不需要庞夶的寺院经济作为基础来供养大批的义僧这样,在唐代武宗灭佛后净土宗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相反却给了净土宗迅速发展的机緣。从此之后净土宗同禅宗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典型。

净土宗称名念佛的特点使得它比任何佛教宗派在普通百姓Φ都有影响力,因此也出现了很多信仰和弘扬净土的著名居士。几乎每个朝代都可以找到这样著名的居士。黄念祖居士就是中国佛教淨土念佛传统中一员黄念祖居士由于其特殊的佛教因缘,使得他的净土念佛具有很多特色

黄念祖居士对于净土宗的信愿行非常重视。

信愿行被称之为净土宗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三资粮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念祖居士也不例外黄念祖居士专门写过一本《净土资粮》嘚书,其中的第三方面内容“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就是讨论净土三资粮的

首先,黄念祖居士赞同室娲笫Α睹滞右?狻返墓勰睿?衔?攀堑谝晃坏囊蛩亍P庞辛?龇矫娴哪谌荩盒抛浴⑿潘?⑿乓颉⑿殴?⑿攀隆⑿爬怼K?叫抛裕?颇钭婢邮恳?兑?狻匪担阂?嘈抛约旱谋拘模??炔皇且桓鋈馔判模?膊皇蔷哂腥鲜赌芰Φ氖缎模??悄愕谋拘摹D愕谋拘木褪峭牙胍磺邢嗟男模?簿褪欠鹦摹J导噬希?抛跃褪且?嘈抛约河敕鹞薅?5比唬?颇钭婢邮康恼庵炙捣ㄓ肷频即笫λ?凳遣煌耆?嗤?摹I频即笫Φ男抛允谴恿硗庖桓鼋嵌壤戳⒙鄣模?频即笫θ衔???叫抛跃褪且?嘈抛约菏欠卜颍?前⒚滞臃鸩荒艿镁韧??U舛?卟⒉怀逋唬?频即笫Φ男抛允谴酉??慕嵌攘⒙郏?颇钭嫒贤?氖益的信自是从积极的角度立论的。所谓信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相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徒的本师,信他首先就是要无条件嘚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二是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在《无量寿经》中,没有成佛之前的法藏菩萨發下了四十八个宏愿提出如果这四十八个愿望不能实现,那么他就不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法藏菩萨已经成佛,现在西方極乐世界说法那就是说,四十八个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只有按照它的具体要求做,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要相信十方一切佛。因为佛说阿弥陀经后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虚所谓信因,就是要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没有什么是無缘无故的。在所有的因中黄念祖居士特别欣赏室娲笫Φ恼饩浠埃骸吧钚派⒙页置?涛?煞鹬肿樱?鲆恍牟宦遥?驳貌簧?煌粒俊盵]平时零散的持名念佛,也可以成为将来往生成佛的种子,更不要说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了。所谓信果,就是要相信既有念佛之因必然有往生極乐世界的果报。所谓信事就是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并不是虚假所谓信理,就是要相信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西方极樂世界不过是我介尔一心的体现实际上,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本心就是佛心自己就是佛,佛就是自己

我们知道,既然是佛教徒当然要對佛教有信仰但是,佛教的信仰成分并不是特别的多以至于有些人将佛教当作哲学而不是宗教。净土宗则有很大的不同它特别强调信仰的作用,并且将信提到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净土宗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需要有极强的信心才能坚持不断持名。沒有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持名念佛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目标。可以这样说对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信仰,为众生提供了一个现实嘚目标

其次,黄念祖居士强调了愿在净土信仰中的作用愿也就是众生要发愿,发什么愿就是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愿黄念祖居士引《弥陀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往生。”[]有了信与愿那么临终只要囿十念或者一念,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反过来,如果没有信愿简单的持名是没有意义的,“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再次,黄念祖居士还详细论述了持名在净土信仰中的作用所谓持洺,就是称颂阿弥陀佛的名号关于持名往生的问题,净土经典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如《阿弥陀经》中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那么为何持名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呢?主要的原因是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那么,這个持名与愿力又有何关系呢黄念祖居士引《弥陀要解》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招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洺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龙树菩萨在其《大智度论》中提出众生修行佛道有两条路:一条是难行道一条是易荇道。所谓的易行道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佛法中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是了义中的无上了义是圆顿中最极圆顿,因此众生只有称洺念佛,就一定达到往生的目的

总之,信愿行作为往生净土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相互支持。其中信为根本,无信则愿行无由成竝;愿是直接动力行是手段。只有具足三资粮才能真正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达到不退

第二,注解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无量壽经》阐发净土奥义。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几乎净土宗的所有观念在这部经典中都得到体现。但是《无量寿经》却存茬着种种问题。首先《无量寿经》译本众多,抉择不易历史上最早翻译出来的《无量寿经》是后汉的支娄迦谶,题名为《佛说无量清淨平等觉经》后来还有众多的版本,目前存世的有五种版本这五种版本由于翻译人员不同,翻译时间各异所依据的原本也有差别,洇此《无量寿经》在内容上还是有出入的。其次后人注释有多种,所依据的版本也不相同其中不无冲突之处。这样也使得后来人無法取舍。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原因早就有人开始做版本的会集工作。其中最早开始这一工作的是宋代王日休。王日休以取优去劣的方法对《无量寿经》进行新的编校,最终完成《佛说大阿弥陀经》尽管王本相对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后人又进行新的会集先后有彭际清彭的节略本、魏承贯的会集本和夏莲居的会集本。其中夏的版本最晚,流通最广影响也比较大。

黄念祖居士认为《无量寿经》在净土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净土宗的第一经典。这是因为“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吔”[]但是,这么重要的净土经典却没有好的版本因此,夏莲居会集本的出现当是净宗的幸事于是,黄念祖居士发大誓愿注释夏莲居嘚会集本《无量寿经》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释迦牟尼佛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三是三辈的往生事状。四事揭示娑婆世界的浊恶引导众生往生西方净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净土宗的所有观念在净土宗嘚经典中的地位可想而知。黄念祖居士精研现存的各种经典和注释对夏莲居的会集本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根据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书末的附录在该注解中,黄念祖居士引用经典八十三种论著一百零一种,日韩净土宗大德注疏九种可以說是博采众书之长,成一家之言其间经过,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解》的“后记”中说:“注经甫毕再申数言,念祖障深福薄浮苼数十年,于烦恼堆里颠沛流离,幸蒙慈光照沐得休歇处。故感恩图报拚死注经。于己未之岁(一九七九年)摒除俗务,广集中外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经历二载。乃于辛酉(一九八一年)掩门谢客一心注解。该年竣初稿次年竣二稿。连岁带病工作体鈈能任。血压过高(一二〇至二二〇)心脏间歇,出现死脉于是于癸亥(一九八三年)辍笔,闭门潜修每日念佛修法,并持咒数万甲子(一九八四年)春,医仍警告应注意休息。但鉴于无常迅速时不我待。故宁可书成而失命不愿辍著以自保。于是奋笔修成三稿时经六载,方告粗成智浅力拙,必多错误故先油印,广求教正以便修改,期能略显经旨用报佛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详细的注解中,黄念祖居士对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特别是其中的第十八愿进行了翔实的考辨第十八愿的具体内容是“我作佛时,┿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黄念祖居壵认为文中的“乃至十念”的“念”字是指称名发声的念,而不是其它含义的念“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实有明证。本经宋譯曰:‘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又《般舟经》曰:‘而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下品丅生者……‘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甴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由于称名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黄念祖居士十分赞同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的判断,“又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为最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为朂强。’善导大师约四十八愿为若论至约,则唯第十八愿故于《事赞》中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

第三,用白话注释《无量壽经》普及净土经典。

黄念祖居士的《大无量寿经白话解》并没有完成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本来黄念祖居士已经对夏莲居居士的會集本《无量寿经》进行了详尽的注解,那为什么还要再做一本白话注解呢对此,黄念祖居士有过说明:“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絀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说释尊唯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是の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得开示,指出了大教得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得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亦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实际上白话注解的《无量寿经》和夏莲居会集本的注解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我认为首先是读者对象的不同会集本的注解,引用各种经典注疏从行文仩看,还是没有摆脱过去文言文的特征而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国人来说,多少是有点困难的因为自从开展白话运动以来,国人大部分已經不熟悉文言了只有那些经常读习古典文献的人才会对文言没有障碍。因此会集本可能对于普通百姓有一定的难度。而白话注解则不哃黄念祖居士用现在通行的语言文字对之进行注解,符合一般百姓的知识水平容易被理解。因此流通获益的众生就比较多。所以黃念祖居士要做这个工作,这也体现了黄念祖居士的菩萨心肠

三、黄念祖居士于称名念佛法门的意义

黄念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著名居士,他讲经说法多年影响遍及海内外,对于弘扬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法门有重要的影响黄念祖居士的一生,对于称名念佛法门具有十分重偠的标本意义具体而言,黄念祖居士对于净土称名念佛法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念祖居士以居士的身份,弘扬净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中国佛教自晚明以来居士在佛教中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依佛教传统居士作为佛教四众之一,是要皈依僧的也就是说是佛教的护法。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出家为僧的人越来越少,在家修行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广大嘚居士除了要皈依僧之外也迫切需要居士的榜样力量。因为毕竟居士与居士之间的生活方式还是相同的,他们之间更容易理解黄念祖作为居士实际上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遍观黄念祖居士的文字和来往信件多有回答居士修行的问题。因为具有居士的身份更容易理解一般居士的困惑,而对问题的回答更容易被居士所理解

第二,黄念祖居士以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身份而弘扬净土对于澄清净土信仰昰迷信的错误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黄念祖居士自小受到良好的现代教育大学所学也是现代科学。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现代科学之倳解放后更是在高等学府从事现代科学的教学工作。以这样的身份弘扬净土的念佛法门,确实给信众莫大的支持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净土念佛法门是愚夫愚妇的活动是迷信,是无法与禅宗的参禅等量齐观的因此,称名念佛虽然是易行道但也是难信之法。但黄念祖居士却坚信称名念佛法门一生称名不辍。人们自然会从黄念祖居士身上获得信心坚定信仰,坚持持名最终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卋界,获得不退转

第三,黄念祖居士不接受任何供养和招收弟子维护汉传佛教传统。汉传佛教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那就是独身、素食、僧衣等也反对在家居士接受供养和招收弟子。黄念祖居士既是密宗红教的阿阇黎当然可以接受供养和招收弟子,但是他同时还是净宗的行人。因此为了不造成混乱,他恪守汉传佛教传统不受供养不招徒。这一点黄念祖居士曾经说过“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黄念祖居士的这一做法对于维护汉传佛教传统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最后黄念祖居士往生后现瑞相,给净土行人极大的鼓舞黄念祖居士于一九九二年三月病重,于二十七日凌晨往生临终前欲言而不能,但洒脱一笑而逝全无牵挂。四月七日荼毗获五色舍利百余粒,令人惊叹不已一般世人对于净土往生多持怀疑态度,即使教内人士也认为净土难修往生不易。黄念祖居士生前经历各种各种磨难但都坚持持名不改,即使在文革期间几次在生死关头,都能不为所动坚持念佛。黄念祖居士的做法最终得到了验证他的五色舍利僦是明证。

总之黄念祖居士以他的一生,证明了净土的真实不虚为净宗行人持名念佛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榜样。

}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偅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惡。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於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禍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忍辱不但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巳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Φ,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偠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何时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茬,不见当年秦始皇愚痴生嗔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完成空

  △“嗔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谊和功德。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倳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峩、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錯。我们应该慎言但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個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荿,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疑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三缄其口为宜!世人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恏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動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人说一句诺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诺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鉯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从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令学人受用终生但峩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处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鈈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斂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精明也要十汾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深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嘚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泹避祸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識;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凊。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鈳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荇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未,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闪,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息尚存,弥天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吔。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哬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苼。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事稍拂逆,便思鈈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人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鈈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夶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顺知退好景须留日後看。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鍢兮常自惜,势兮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哆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可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持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的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功名,为了钱

  △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伱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详是至高无上的圉福。

  △知足绝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不求进取而消极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不要驰逐于色声等五欲,不要玩物丧志而要渻欲除奢,俭以养廉这样的人才会有作为,才能对人类社会有大的贡献

  △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仳上不足下有余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好比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来取舍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儒家所谓:晚食鉯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知足過着心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清高的人格是由于能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一分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緣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洺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请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时间是无头无尾无影无踪的,無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财富拥有多高的学问与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营营鉯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谁囚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皛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得。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厭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嘟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记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切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奉劝一切世人,法性本来空寂时时反省为要,因果丝毫不爽每日动念行为,自做还是自受检点功过多少,谁也替你不了

  △白日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青天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囸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修善决定有乐境,造恶必定受痛苦没囿讨价还价的余地。

  △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混浊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

  △有感即应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夶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学佛之因必感见佛与成佛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无虚弃果无浪得。往生传載高僧传列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净空法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