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汉字日本算不算殖民地文化挪用?

回旋镖惹争议 涉嫌“文化挪用?”回旋镖惹争议 涉嫌“文化挪用?”0asd百家号近日,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一款售价高达1460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0元)的“回旋镖”在网络上引发论战。这款木头和树脂制成的跨界产品被指侮辱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回旋镖是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传统武器,是土著文化象征符号之一,曾被应用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设计当中。澳大利亚土著群体表示,这是又一个愚蠢至极的文化挪用典范。但是冒犯甚至侮辱整个土著文化的指控就另当别论了,而香奈儿的确招来了一些愤怒。“土著艺术规范”组织首席执行官加布里埃尔沙利文告诉BBC:“这是擅自挪用土著文化。”“香奈儿是一家大企业,他们真的应该更好地了解土著文化。我不明白这和机场里贩卖的山寨廉价回旋镖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价格更高而已。”自古以来,澳大利亚土著人就将回旋镖当作狩猎的武器。土著部落的艺术家们仍然在制作回旋镖,在澳大利亚,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但是大多数游客带回家的回旋镖都不是当地部落制作的,而是批量生产的,甚至很多并非产自澳大利亚。那么,香奈儿该怎么应对呢?自从该品牌的回旋镖出现在其官网之后,两天内就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香奈儿也首次给出回应。该公司发声明称:“香奈儿非常致力于尊重所有文化,对某些文化可能产生的冒犯表示遗憾。”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0asd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0asd传媒,抓住你的内心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文化挪用还是剥夺?林书豪的事情没那么简单
文化挪用还是剥夺?林书豪的事情没那么简单
本文为腾讯体育独家撰写在中国,2012年的农历春节和往年并无不同,北京长安街又开始了临时交通管制,预备着突然稀释了的人群涌入。不过5公里脚程的广渠门内大街80号通正国际大厦内,中国篮协的办公室电脑里,静静躺着一封来自国际篮协的征询意见函。因春节七天长假期间中国篮协不办公,等时任中国篮协运营部主任的宫鲁鸣上班打开来看时,一切已成定局:国际篮协已为肯扬-马丁开出澄清信,他可以火线加盟洛杉矶快船队。所以还能怎么办呢?纵使篮协这种半吊子“民间组织”,彼时也只能上行下效地发布一则“愤怒谴责”,然则宫主任的愤怒也无法改变既定事实,只能收获“国际篮联和NBA的理解和尊重”。NBA国际篮联的规定,如果征询意见函7天内得不到正常回复,就会被认定为没有反对意见,而此前被新疆飞虎队裁掉的马丁,也便可顺利拿到澄清信,签约NBA球队。而根据CBA的规定,如果赛季尚未结束,任何外援无法获得澄清信,这也是限制外援说走就走的一道利器。你家篮协的规定是规定,人家国际篮联的规定也是规定,恰如你家春节不上班的规定同样也是白纸黑字,谁不要面子的啊?而马丁,无疑是个聪明人,在背后高人的指点下,在中国打了12场球,松松拿走265万美钞,从此和二进宫的蒋兴权指导永隔太平洋,不必再理会后者“从未见过训练如此懒惰之人”的怒斥,安心继续追逐自己的美国梦。那里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文化,雷吉-掏裆圣手-埃文斯正在等着和他组成发带兄弟,一齐与黑白双熊在季后赛里鏖战七场胜出,虽然他们最终也没能在西部半决赛里赢下马刺哪怕一场,总算也是血性了一回,反正一切进不了西决的因果都有圣炮兜着。但这一次充斥着“沉浸式体验异国文化”风味的神操作也没有拯救聪明人马丁的职业生涯,三年之后,这位曾经的2000年NBA状元秀宣布退役,但他在文化方面的灵敏嗅觉并未退役。日前这位老哥又在自己的INS上发布小视频,一脸呵呵地谈到了林书豪的新发型:“我是否需要提醒下这个男孩姓‘林’?拜托了,停止搞脏辫吧,就算你再怎么弄,你也不是黑人。我明白你想弄成黑人的样子,但是你姓林。”林书豪很快作出了回应:“嘿,老哥,你不喜欢我的发型没有关系,你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我很感激你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归根到底,我很欣赏自己的脏辫,也很欣赏你的中文纹身,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尊重的标志。我认为作为少数群体,我们越去欣赏彼此的文化,我们就越能影响主流群体。”马丁的中文纹身是“患得患失”,没人知道林书豪究竟欣赏这几个字哪一点,也许他作为一名ABC是无法体会到我们这些甲乙丙们初次看到这个纹身时哂笑的表情的。林书豪应该并不能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贬义,拿出来说只是因为它是四个汉字,是华裔代表性符号,以对仗上自己头顶的那个黑人群体的符号:脏辫。脏辫并非黑人文化中独有的符号。实际上这种发型遍布亚非拉澳各地原住民群落,只不过各民族对此的称谓不尽相同。印度教大神湿婆神被描述为“戴着头发辫的锁”,用它们来控制泛滥的恒河,该教中只有圣徒才配得上这种“纠结的头发”。如果你留意,古西藏佛教文化里,就有一类僧侣是留脏辫的,而西藏对成年少女的“上梳”仪式,实际上就是从少女时期的五六条辫子,改为几十条小辫,如果再往北边去看到新疆维吾尔族的小姑娘们,那更是以辫子多为美,最少也不能低于9根,一般都说自己有40根辫子,据说凑齐这么多辫子,是为了COS传说中美丽的仙女。当然,传说都是美丽的,满头小辫的真相可能涉及到当地的卫生水平,据传这样编上一头紧紧的小辫,可减少头发内生存寄生虫的概率,所以内地无此飒爽文化,理应归咎于中医。欧洲甚至可能更早。在3600年前,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人就有壁画流传至今,上面画着的俩男女莫辨行迹诡异的人物,就赫然梳着脏辫;而克里特文明又能溯源至6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是古巴比伦人对这个“来自东方的黑发种族”称呼的音译,而他们创造的文明被古希腊人称为“米索不达米亚文明”,后来这个事儿被周杰伦写进了歌里。多少年这些歌里唱着的这些古老文明留下的遗迹中,都可见脏辫形式的发型。据不靠谱的民族沙文主义民科们意淫,所谓“来自东方的黑发种族”,没准就是咱们古老的华夏民族,甭管时间点是否能对得上,如果林书豪能拿出“脏辫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传统”这一条去怼一下马丁,那这个哈佛高材的名头岂不是更显辉煌?当然,如果真要这么搞事情,首先必然不如林书豪自己那番所谓不卑不亢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与中华传统中庸之道暗合的嘴炮来得让国人击掌称快,其次如果马丁豁出去搬出东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老祖来,岂不大事不妙。所以谈文化这种事情,还是得缩小地缘关系和时间节点,在美说美,在今说今,用上下五千年浓缩到小70年的中式思维去套240多年的美国文化,那就多少有点驴鞭不对马尻的意思。在美国,脏辫,或者玉米辫等发型不一而足,基本上就是黑人特有的文化符号。虽然脏辫形式在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有孤立起源的意味,流传迄今原本的防蚊防虫的功能也消失殆尽。但在当下的文化中,这种由非洲黑人族群携带拉斯特法里宗教去美洲传播的文化特征,辗转又由起源牙买加地区雷鬼音乐的艺术小船,折回北美,风靡全美黑人群落,也算别样的叶落归根。毕竟,黑人作为北美少数族群,对寻根这件事的执着并不亚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要寻求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文化是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而文化中符号的意义显然非凡,而勿论符号真正形成时间的长短,更何况是脏辫这等历史悠久的民族符号。实际上脏辫只是内陆中文语境下对此发型外观临摹的拟态词,和其原生英语词DREADLOCKS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相比,简直天差地别。DREAD这个词最早就是出自于牙买加拉斯特法里教派中的术语,表达的是对上帝耶和华的敬畏,代表着年轻的黑人信仰,而牙买加的拉斯特法里教派,本身就是在被边缘化的穷困黑人族群中广为传播。所以,尽管DREADLOCKS发型在各地各宗中的含义不尽相同,却无一例外拥有着神圣的精神内涵,也许你可以将其看成黑人民族文化的内核外显,又或者看成一种亚文化(NEW AGE时期或嬉皮士时期很多人以这样的发型来表达对政治控制和庸众文化的对抗),甚至你可以仅仅将它看成一种流行符号……无论如何,它不脏。关于它的一切,也并不简单。所以马丁喷林书豪,也算是空穴来风,有的放矢。不能说马丁的聪明脑袋里立即就能想出上面这一大篇民族大义,只是这种敏感性早已代代相传,融入美国黑人族群的血液之中。你眼中的“傻X”或者“歧视”,可没有那么简单。马丁状似无知莽夫的言论基础,乃是由几代人甚至几十代黑人血与泪的寻根之旅所构建。事实上,林书豪并非第一个因为使用它族文化符号而被喷的,早在纯种白人贝克汉姆留玉米辫的时候,北美黑人就已经叽喳一片。而黑人也不是唯一对此敏感有加的种族。凡妮莎-哈金丝,美国演员、歌手,多好的小姑娘,歌那么好听胸那么大。有一天她穿了一袭半透长裙,头戴一羽冠,小风中摆个pose,美得紧,完事儿和许多网红一样,拍照不发朋友圈就等于没拍,于是她在社交媒体上po出美照,下面写着一句自我赞美且毫无意义的小句子:“飞扬吧,公主……或者,请叫我羽冠传人。”但这样简单的晒图却招来一片谩骂,多数夹杂着以F打头K结尾的问候语,即便有粉丝支持的,也不过劝她“不用这么高调吧,不如去喝杯卡布奇诺?”为什么?少女用柳条编个圈圈套头上,对于咱们来说简直萌蠢,但美国印第安人可不这么想。在布瓦族人为首的北美原住民群落传统里,这种形式的圈圈加羽毛,代表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守护,基本上也已经成为整个大概念印第安人的团结标志,他们管这圣物叫做:“追梦者”。一看这名字,就知道地位之崇高。所以哈金丝,你是谁?你也配?而且,实际上哈金丝小姐还是有五分之一印第安血统的,都被喷成这样,而和黑人八竿子打不着的林书豪仅仅得到一个马丁的质疑,实属幸运。马丁也不是第一个为了发型开喷的NBA球员。贾巴尔大家都知道吧,那比马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2015年,他老人家还特意写了一篇雄文发表在《时代》杂志,大5000字的文章,也不知道熬掉彼时年近古稀的贾巴尔多少精血,光这长度和这年纪,不用看文章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浩然正气和字字血泪。文章的标题就叫做:《论玉米辫和文化挪用:种族身份被盗用的真相》。他老人家表示,玉米辫本来不算什么话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白人名人开始留这个发型,这事儿就变味了,这就类似于你把战俘的牙齿穿起来当成美丽的项链去炫耀一样。贾巴尔观点鲜明,留这种黑人特征的发型,然后宣布这是一种文化挪用或者美而言之“融合”,基本上就等于在剥夺黑人群体的身份特征,而且他还历数了白人在音乐、电影、服饰、语言等层面进行的所谓“融合”,基本上就是拿来就用,然后告诉大家,没错,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最终都被我们拿进来,最终都是一家人咯!这种看起来非常公允的民族观,在贾巴尔看来却是绝对意义上的厚颜无耻,因为,当某一民族的传统被异族以肤浅的模仿、借用甚至剽窃的形式来展示并逐渐沦为市场上的大路货时,荣耀何存?当黑人或者印第安人的民族特征被以融合的名义一层层剥去的时候,他们未来除了越来越模糊难辨的肤色,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互相认同的纽带?当原本严肃的传统内涵沦为它族娱乐产物并广为传播的时候,传统还从何谈起?黑人们看着辫子头成为代表酷文化的流行符号,而印第安人看着自己的羽毛花冠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正在遗忘的,是他们追随父母为人权抗争背后的真实民族情感。这才是最可怕的存在,一个民族如果逐渐遗忘或者模糊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他们是不会有未来的。如果你不信,可以去问问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消失的少数民族。从我们汉族的角度来看,这种过程就叫做同化。我们素来认定这种同化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光荣,实际上却是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版图上民族的悲哀,他们当然不会断绝血脉,却早已忘却一切。对于林书豪们的脏辫,马丁或者贾巴尔们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反应,都是一种抗争的形式两种表达。不过,话说回头,血浓于水固然不假,但番茄酱还浓于血呢,讲道理,所谓文化挪用,往往发生在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剥夺,但林书豪的情况完全不同,华人在美国地位还不如黑人,更不用提以黑人球员为主的NBA。所以马丁或者其他我们没有听到的针对林书豪发型的声音,纯属黑人民族主义的无情扫射,而书豪,不幸中弹。幸好林书豪早有准备。在马丁开喷之前,林书豪实际上就已经收到了相关的质疑,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也专门提到了“文化挪用”( 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问题。起初林书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文化挪用”,他知道脏辫这种形式很特别,但一开始也没有想到那么深远,直到有朋友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冒犯到黑人的民族感情。但他最终在黑人队友(黄蜂沃克和篮网朗戴)和朋友的鼓励下,还是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林书豪真正聪明的地方不在于后来他说马丁“你也不懂我家中文瞎用什么”的反唇相讥,而在于他在这篇更早的文章里早就为自己打好了预防针,他首先表示自己是无意冒犯,“我并没有想得那么深我只是单纯喜欢这个发型”,而后又强调自己作为另一个更少数的民族,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也曾经被肤浅定义过,“大家以李小龙或者“虾仁炒饭”来看待我背后的文化的时候,我也会感到很不爽”,他希望用这种感同身受的站队方式来表达自己和黑人兄弟“同甘共苦”的情操。但这些话术显然不会那么容易打动黑人“兄弟”,否则也不会有马丁后来的揶揄。林书豪继续在文章中强调自己并非“轻易拿来一种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学习了解另一种文化的机会”,以及对此展开来说,希望大家都是美国人,“我们必须要小心,我们从其他文化所拿走的东西并不就是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社会上有了更多的分裂、政治动乱和无谓的暴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交流。”看着林同学说了那么多不转不是美国人的软话,我都快感动了,可惜以美国黑人多年来战斗出来的强硬,我看这事在黑人群体中最多被忽视,很难被反转,倒是林书豪更为低调的回应风格以及“请大家不要去骂马丁我们应该团结”的低调风格为自己吸了不少粉。但在真正的政治正确面前,林书豪也只能低调,自己洋洋洒洒一大篇,也仍不敢对该行为的正确性打包票,他在文中强调自己“也许多年后会为此而后悔,到现在我仍对此(留脏辫)有所保留”,以及,在文章最后又一次强调:“我做脏辫的决定可能是错误的。”欢迎转发、关注我的微信公号:猫三的大排档(cathird)。我需要更多粉丝,和更多的钱。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信息过载年代的干净阅读日本的洛丽塔文化是文化挪用吗?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被浏览118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日本的lolita难道不是一种对中世纪欧洲穿衣风格的文化挪用吗?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被浏览405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观点 | 文化创新,到底该不该文化挪用?
文化挪用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元素(物品、风格、主题等)的行为。挪用者和被挪用者分别被称为“域外者”(outsiders)和“域内者”(insiders)。而权力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伦理因素甚至法律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谈论文化挪用的复杂语境。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种种理论相互缠绕,也为我们提供了切入文化挪用的不同视角。这一切都说明了:立场不同,对待文化挪用的态度就会不同。
原文:《文化革新离不开积极的文化挪用》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林萌
美国: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挪用当中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和热议,在第三世界所引起的轩然效应,被认为是一次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实践和文化输出的重要事件。泰玛·利贝斯说:“霸权信息在洛杉矶被预先包装,然后被运往地球村,最后在每一个天真的心灵中被解开。”这种“编码-解码”式的文化输出在当今世界更加普遍与寻常,形式也变得多样。从传统的文学创作,到新近的影视传播;从单一的艺术展示,到多样的消费景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从没放弃过任何一种媒介方式以展示其文化价值。他们还会以消费、娱乐与艺术的托词,通过修辞学的手段收编曾作为抵抗形式的边缘文化。一旦一种具有激进意义的实践形式变得景观化并可以随意复制与消费,它便丧失了固有的光晕和活力。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帝国主义不怕抵抗,它就像贪婪的野兽,越有斗志的猎物越能激发起它嗜血的本性。
但野兽也有长大的过程。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作为世界上历史最短的国家之一,美国曾是文化最贫瘠、身份最飘零的殖民地。但它不仅没有因身份的挣扎而封闭自我、抵制交流,反而不断包容和吸收外来者,成为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并发展出了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今,美国文化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娱乐产业走向了世界,影响了全球。囿于短暂的国史,好莱坞更擅长处理超现实主义的超级英雄题材电影,但就是在这些超现实电影中,美国文化依然展现出了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鲜明的“美国性”。它们既具有商业气质,又饱含人文精神,在传统的正邪对立神话模式中注入了诱人的现代气息与隽永的时代隐喻。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们对美国文化充满了崇敬和向往,而是希冀在对它的分析中获得启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正在于它积极地参与到了文化挪用当中,虽然好莱坞的中国文化挪用之路依然历经了从傅满洲到陈查理再到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东方主义”坎坷,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丰满和生动,西方人固有的种族主义偏见和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在逐渐削弱。这既是其自身纠偏的结果,更源于中国文化的积极介入。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主动走出去,参与到这些电影的制作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由中国人来演中国人、由中国人来写中国故事渐成常态。
共同参与文化编码避免“表征偏误”
这些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双重的。第一,文化的革新和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文化挪用。一种文化从来都不会在固步自封中走向辉煌。巴赫金早就说过,与其认为文化存在自治的边界,还不如说:“它整个儿都分布在边界上,边界纵横交错,遍于各处,穿过文化的每一要素。”弗朗索瓦·朱利安也认为,文化的本性正是改变,“不再自我转化的文化将是一种死的文化。犹如我们说起一种死的语言:一种语言之所以会死,乃因为人们不再说这个语言,它就不再变化了;它胶着固定了,因为它不再为人使用了。”这也是“文化”的“化”的本意——“变化”。
第二, 抵制文化挪用只能传达边缘群体的焦躁与不安,这一行为实质上改善不了任何现状。文化挪用的抵制者显然在低估自己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后殖民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上的彻底收编从不存在,相反文化杂交才是文化碰撞的常态。而这个杂交的世界又是以彼此融合却不融化、对立却又对话的姿态存在的。积极地走出去、对话不仅不会深化“傅满洲”对于中国人的伤害,反而会有效地推动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在这个意义上,走到一起来,积极地开放各自的文化边界,共同参与文化编码才能有效地避免“表征偏误”。
形成双焦点、双重关注点的公共空间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能够走出去的基础。那种隐藏于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能够抱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保障。但特色不意味着保守、不意味着自闭,特色只有在与外界的碰撞、交互和对话中才能展示和发展自己。文化自信更不是文化自负,走出去的文化必然涉及到对自身特殊性的超越,金惠敏教授说:“这种‘超越’不是对自身特殊性的摈弃,而是留置,它仍然留存于其原初所在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被实际地触动和改变,但同时在概念上将其置于与其他文化的表接之中,由此特殊性便不再是那孤独的个体性,而是位处于‘文化星丛’之中的特殊性。”
文化的超越性意味着我们要以自信的姿态去和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正是高扬着这种超越的姿态。“我用世界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原来的文化之外流通的文学作品。它们或者凭借翻译,或者凭借原先的语言(很长时间,维吉尔以拉丁文形式被欧洲人阅读)而进入流通。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可以包括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的文学作品。”达姆罗什的意思是,要想成为世界文学,创作者必须走出去,借助翻译的力量,借助对于世界价值和观念的体悟,进入到公共空间中,超越民族空间的固有束缚。所以,世界文学严格意义上指的并不是文学文本,而是进入世界文学场域的实践,是文学关系。这才是达姆罗什的名言“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elliptical reflection)”的根本含义。椭圆折射意味着会形成双焦点、双重关注点的公共空间。当然这一过程也意味着,民族文学的“本来”面目会发生变化。但达姆罗什批判性地指出,坚守“本来”面目只会缩减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这便是双焦点的存在意义,它既能避免以西方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读解模式,也避免了文化圈封闭式的“自转”模式。双焦点并不意味着对立,就像光线不断贯穿其中的形态一样,双焦点能提供来自不同文化的折射点与立足点,使世界文学不断地发展下去。在这个层面上,建构双焦点的工作与其让域外者来完成,还不如域内者自发地实践,因为没有人能比他们更加胜任。他们既知道自身文化的特质,又能避免文化走出后的雷区。不过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超越自身文化的禁锢,去了解世界文化的其他面目,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意识的文化融合下的创作者。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3期第6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算不算大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