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如何看待事业,弟子迷茫

  在北京密云的一家寺院里,有一名叫妙文的和尚,是该寺庙的监院,其自称会“舔功”和“金刚功”,以帮女子伯寒(化名)治疗内疾为名,先后多次与其发生关系,并导致伯寒怀孕。  伯寒告诉前街一号记者,日,她第一次去该寺院,是因当时自己爷爷去世,她请寺内的僧人做法事超度,因此结识了妙文和尚。8月18日至8月22日,她在做法事期间,在寺院住了三天。这三天里,妙文和尚经常主动过来和她聊天,双方互留了微信号、手机号等联系方式。  8月23日,伯寒返回家中后,妙文和尚经常在微信里和她聊天。8月29日,妙文和尚提出,伯寒与自己有缘,愿意让伯寒认自己为“干爸”,认寺内知客师圣慧和尚为“干妈”。8月30日,伯寒再次前往寺内,在妙文和尚的屋内举行了简单的认干亲仪式,并于当晚住在了寺内。  8月31日凌晨1点多,妙文和尚打电话告诉伯寒,他会一种“金刚功”,可以排解伯寒内心的抑郁,让她来自己的房间接受治疗。伯寒轻信了妙文和尚的话,立刻前往。伯寒说,进入房间后,他在妙文和尚的诱导下发生了关系。  伯寒今年30岁,称自己一直单身,也未与人发生过关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与妙文法师发生关系的时候,并不真正清楚在做什么。整个过程显得稀里糊涂。“接受治疗”结束后,伯寒也没有感到抑郁情绪减轻,还是持续精神恍惚。  发生关系之后,伯寒就返回了自己居住的房间。凌晨3点多,妙文和尚再次给伯寒打电话,称自己还会一种“舔功”可以治疗伯寒的病症。伯寒信以为真,便再次进入了妙文和尚的房间,二人随后再次发生了关系。一位不愿透露法号和姓名的寺内僧人证实,8月31日凌晨,确实看到伯寒进入了妙文和尚的房间。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38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则消息已经发布,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又借势抨击佛教。现在末法时节,佛教究竟怎么了?
  这其实简单,因现在是末法时节  这其实也复杂,你怎么知道这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原因?  也许是有不明的势力欲毁灭我国的文化  难道各位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宣传的多是恶俗文化,什么凤姐求包养之类的。  为什么国家要倡议共守网络“七条底线” ?  说明有人发现有人在利用网络。  聪明的人可以联想到更多。佛教之所以这样,有些是因为人性,有些或许有更深的原因。  看看释永信的事情,许多人可能关注的是释永信法师本人。  但是我关心的是,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是有不明势力在背后钞作这个事情。  如果是国内的人在搞这个事情,也许不是什么大事  如果是国际势力在干,那么这就不是什么小事了。  “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不管外面的环境如何,佛子当宏扬正法。以身践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必管他人如何,也不必管世人如何议论,学佛的人最需要的是管好自己  自己的身正了,天下皆非议之,又能怎么样?  如果自己不正,那被别人议论不是活该吗?
  @无尘K
22:27:25  这其实简单,因现在是末法时节  这其实也复杂,你怎么知道这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原因?  也许是有不明的势力欲毁灭我国的文化  难道各位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宣传的多是恶俗文化,什么凤姐求包养之类的。  为什么国家要倡议共守网络“七条底线” ?  说明有人发现有人在利用网络。  聪明的人可以联想到更多。佛教之所以这样,有些是因为人性,有些或许有更深的原因。  看看释永信的事情,许多人可能......  -----------------------------  先生,自古以来,妄谈末法者皆是邪魔。
  @无尘K
22:27:25  这其实简单,因现在是末法时节  这其实也复杂,你怎么知道这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原因?  也许是有不明的势力欲毁灭我国的文化  难道各位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宣传的多是恶俗文化,什么凤姐求包养之类的。  为什么国家要倡议共守网络“七条底线” ?  说明有人发现有人在利用网络。  聪明的人可以联想到更多。佛教之所以这样,有些是因为人性,有些或许有更深的原因。  看看释永信的事情,许多人可能......  -----------------------------  @太虚万象
18:14:34  先生,自古以来,妄谈末法者皆是邪魔。  -----------------------------  怎么说,为什么说妄谈末法者皆是邪魔?在下虚心受教,佛法博大精深,我只是懂得些皮毛啊
  其实,发生的这种事情,佛陀2500年前就有预言。  公元前543年,八十岁的佛陀在毗舍离城病倒了,年轻时大雪山的苦修,常年累月的布道,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佛陀)的身体已到风烛残年。  这位睿智的老人此时背痛难忍。但是,以大迦叶为首的弟子们正在印度各地传教,  “要等着他们回来,要见他们最后一面,再离开这个世界!”老人在心里默默的坚持着,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带着弟子们向拘尸那伽城进发,在半路佛陀受了铁匠纯陀(Cunda)供献的食物,不想食物中的蘑菇有毒,佛陀身体彻底垮了,病情更加严重,并且出现便血现象。  当时阿难等人非常的愤怒,他们指责铁匠纯陀。佛陀制止了众人,他说:“铁匠纯陀并不是故意的,他是一片诚心供养僧人。这是大功德啊,不要去训他啊!”佛陀再也走不动了,就在拘尸那伽城附近的一条河边,老人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著右手侧身卧著。  佛陀在人间最后的时间到了!  在人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那么多人的不理解,那么多的非议,佛陀在默默的忍受。为了指导世人走正道,佛陀透支了自己的所有体力!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阿难想挡住他,佛陀知道了,忍着病痛,唤跋陀罗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  就在这时,黑暗中一个邪恶的身影出现了——他是魔王波旬。佛陀即将步入涅槃,佛陀要走了,波旬又可以胡作非为了!这时候,波旬的感觉非常好:“怎么样,佛陀?等你走了,就没有任何人再来阻止我,破坏你的佛法了!”  佛陀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照样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陀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玩完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  佛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陀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陀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陀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团内,穿上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让世人对正法彻底失去希望....”  佛陀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佛陀流泪了。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刚才在群里看到,有的同学提到佛法,认为佛法是隐晦的,是不阳光的,我感觉他的说法是偏执的,不究竟的,我没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我也不善于辩论。我想通过金刚经的分享,跟大家来交流佛学的问题。
  本文献给我有志于学习佛法的朋友们。祝您能福慧双修,脱离烦恼苦海,到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把一勺盐放进水杯,你喝起来会咸苦难当,但是,你把一勺盐放到湖水里,你再去品尝,你会发现湖水清凉可口,没有任何咸味。  ——索吉达堪布   《六祖坛经》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佛家公案:  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得到衣钵时,为了悟道的修行而来到南海。当时因为广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惠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这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远近驰名,因此大批的人从各地涌到。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  其中一人说:“是幡动”。另一个人刚说:“不,是风动”。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而引来了人潮驻足围观。这时惠能大师也赶到,他一看便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二位心在动。”  正在争论的两人,一听到惠能大师的话以后即刻恍然大悟。在这个世间,心静则万物静止,心动则万物皆动。其实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动你则不会感到什么了,心不动则天下万物皆静止,心一动,则无物不动。  我们每天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为了生活而疲于挣扎,时而遇事高兴而激昂兴奋,时而又觉社会黑暗而心灰意冷。激昂之时,觉得困难重重也能轻易跨越;心灰意冷时,就会觉得前途一片迷茫。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无论大家怎样烦恼,天依旧是那片天,地依旧是那方地,人也还是那个人,事情还是那件事情,什么都没有改变,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其实没有什么改变了我们,变的只是我们自己那颗心。  2000年前,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和忧郁,往往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质所产生的,因为无论任何事本身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感情色彩融进事件中,所有的事情不是这个人有多坏,这个人有多好,这件事有多坏,这件事有多好,“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只是你的心在动。”  因此释迦摩尼佛告诉世人,所有世间的苦恼和烦乱,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大家用智慧才能让自己已模糊的双眼渐渐清晰起来,那样你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清现在的你自己(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学是大般若之学,它告诉世人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脱离苦海到达幸福彼岸的方法!佛经是大智慧,中间有脱离苦海,得道安乐的智慧,但是佛经一般是用文言文书写的,通常佛理深奥难懂,我们要学会理解佛经,学会处理苦难的方法。小树是位初学,我愿意发心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各位有志于佛学的同学,希望能给所有有志于向佛的人带来一些启示。  这次分享的是金刚经中谈心得,希望能够跟大家共同研讨。  金刚经在佛学文化中,是一部影响非常大的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我来分享《金刚经》的心得,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有兴趣的同学,要想深入了解,可以再去请教真正的老师。我这个心得只是通俗读物。我没有悟道,只是从表面上分享,不能作为学法的依据。  千万,千万!  人们不大懂佛经,最重要的原因是——佛经之所以难懂,关键佛经翻译成中文是文言文,现代人看的是白话文。再加上很多高僧大德讲经都是引经据典,佛云佛语。我以前学法的时候,就这样,我属于蠢人。往往达不到那个层次,初学金刚经时,经常被浩如烟海的专业名词,搞得晕头转向。另外,很多大德讲经,跟雨果先生写的文章一样,喜欢拿腔论调,喜欢旁征博引,离题万里,啰啰嗦嗦一大堆,讲了很长时间,我是实在搞不清楚,他到底再讲什么?  既然我没有那个根器,我也就用老百姓的大白话来分享。朋友们可以做为参考性阅读。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我一个一个名词来进行解释。解释次序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先说金刚这个词,金刚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金刚石——就是今天的钻石,但是,佛家的金刚石人间可没有。各位想想钻石,有什么优点呢?  1. 体:非常硬,钻石是天然矿物质中硬度最高的,其他矿物质根本不能破坏它。而佛家的金刚呢?更加坚硬,永远不坏;  2. 用:钻石非常的尖锐,可以用来切割其他器物。  3. 相:钻石非常的明亮。(因此一般的女人买的钻石戒指就是它)我国历史中记载,古代曾有外邦向我国朝廷进贡金刚宝,据说能照亮几十里道路。这简直太神奇了!  金刚在这里是个比喻,我个人认为是个形容词。形容什么呢?佛家用金刚石来比喻佛家智慧,象金刚石一样,坚固无比,永远不坏,是永远的真理。同时,金刚石又锐利无比,任何邪门歪道的障碍都可以击破。最后,金刚石的光明,可以照亮一切阴暗的角落,可以让我们看清真实的自我。
  金刚大家理解了,我再说“般若”。说到这里,我想给各位提一个醒。佛经中的很多文字的发音,跟现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不一样的。  你比如般若两个字,它的发音就是梵语的音译。般若不念“ban ruo”,它的正确发音是“bo re”。大家可能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中国多音字中也没有这个音啊!  前些日子女儿曾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她穿越到古代,别人能听懂她说的话吗?我给女儿说,如果穿越到明清可能还行,如果再往前,恐怕就不好办了!  女儿很好奇,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的读音在不断的改变。比如我们要生在《诗经》的时代,我们去读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绝对不是现在的读音。它的发音更近似现在的广州方言和闽南的客家话。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是标准的胡语。现在普通话的发音,以东北和内蒙古话为原版,以北京发音为主调,这在古代是标准的少数民族发音(所以,我说叫做胡语)。  而真正古汉语发音,为什么在南方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战乱不断,北方汉族百姓向岭南和福建一带避祸,当他们定居广东和福建时,就把自己的母语带到了那里。所以,粤语和福建的客家话发音,最近似古代汉语的发音。民国初建的时候,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度曾想将国语,定位为粤语。在议会投票的时候,仅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话。所以,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北京话的改进版。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会知道汉语发音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的,从古至今读音是不同的。  般若这个词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的发音出现了多次的改变。在古代佛经的翻译中,有保持原来发音不翻译的原则,这个“般若”就是保持了原来的梵音(古代印度语言),进行了音译。  由于般若是梵音音译,当时的翻译者就按照当时标准国语的发音进行音译。金刚经是姚秦时期翻译的(从姚秦到唐朝的发音都一样)。姚秦和唐朝时首都是西安,那时候帝国的标准国语就是陕西话,当时梵语般若就发“bo re”这个音。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将首都搬迁到河南开封,宋朝的国语又变成河南话。河南人对“般”字,不念“bo”念“ban”,对“若”字,不念“re”念“ruo”。这以后,就有了现在的般若——“ban ruo”的读音,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平时念佛经的时候,还是要遵从它的梵音,这样最好。所以般若念“bo re”。诸如此类的读音,还有“南无”,其实应该读“na
mo”(后面我会挨个提醒)。  般若如果翻译成中国话,勉勉强强可以称为智慧,但是,它不等同于世间的智慧,它是真正的大智慧。我们社会上一般认为智慧等于聪明。这句话大错而特错了。各位,聪明跟智慧不一样,聪明的格局很小,一般都叫小聪明。而智慧的格局却很大,因此叫大智慧。  为什么说般若不能翻译成智慧,只能按照梵音原音记录呢?因为般若涵盖的内容太多了,太丰富了,在汉语的文字中,没有一个词能够涵盖,于是翻译者按照原来的梵音进行音译。  般若到底涵盖了哪些含义呢?简单来讲,般若有三个含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首先我们先来看文字般若,我们知道,文字也就是书面的语言;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文字本身就传递着智慧的信息。  文字般若是佛陀语言传下来的智慧。佛陀是佛教这所大学的校长——释迦摩尼的另一个称谓,这个词不是官衔,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的人。文字般若这个智慧可以让人开悟啊,可以破除无明,可以让人真的看清这个大千世界啊。  2500年前,佛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每天为了生活而疲于挣扎,每天会遇到众多事情,孩子、工作、恋爱、家庭、周围人群,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人被世事坎坷而感到痛苦不堪,很多人怨声载道,哭诉世事带来的烦躁与不安。大家都觉得人生痛苦颇多。你们知道吗?这一切痛苦的根源说白了,就是这样几个字:  由不得  爱离别  怨憎会  (我的解释就是,得不到、已失去、留不住)  什么叫做由不得?举个例子说,我们一生下来,我们就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我们到底出生在富翁之家,还是出生在贫民之家,这些由不得我们的。人生在这里就出现了苦,比如说由于你的出身是草根,要想做事成功,你就要比别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即使付出,你也未必能够达到出身好一些人的效果!这就叫“由不得”。  什么叫做爱离别?比如男女相爱,人一旦对于自己所爱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贪心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但是不见得事物一定由你得到,事物只有一个,许多人在追求,怎么能保证一定是你得到呢?结果,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正所谓爱之越深,失之越切!人们越爱越执著,男方把女方当成了“自己”的。但是,你越把它当成“我”的之后,就越容易失去。结果可怜啊!无情棒总打痴情鸳鸯,梁山伯终究娶不成祝英台,沦落到最后,天涯相隔,劳燕分飞。  如果恋爱成功了呢?又出毛病了,又容易留不住。我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女的,这个女的跟另一个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结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于不同意,她心里就特别特别地难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药。吃了整一个小盒的安眠药。唉,这父母着急得不得了。把她带到医院里面去,马上就急救。好不容易抢救过来,女孩一醒过来,父母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同意,我们同意你的婚事,你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事……”产生如此大的深爱,两人该不该白头到老呢?当然!按道理是应该的。可是过了三年之后,两人又开始吵架,闹不和了,结果又离婚了。哎——,人生就是这样已失去、得不到、留不住。就象李宗盛唱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什么叫怨憎会?就是越不想碰到的东西就越容易碰到。人这辈子挺滑稽的,在原来单位碰到了一个不讲理的,总是找你麻烦的,结果换了个单位。本想这下好点了吧,结果……咦?又碰到个更不讲理的,你说这跟谁讲理去?  佛陀这样给学生一说,学生们的眼睛就瞪大了,I 服了 YOU! 老师,你说的太精辟了,对啊,人生就是有太多这样的苦难了。这究竟怎么办呢?(这个答案就在金刚经中,需要自己去悟道)。前面所指的这些烦恼,在佛教中就属于“无明”。所以,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做——无明烦恼。  大家想想看,你眼前总是被这些无明烦恼所障碍,在烦恼痛苦圈子里转,你怎能看到大千世界的真相?怎么办呢?那就要多多诵读金刚经了。当您的文字般若修行到一个程度之后,会带来观照般若。  什么是观照般若?大家有没有发现,无明烦恼实际上是个没有体性的东西,是空的。比如说有一天,你被领导批评了,非常痛苦。这个时候,你追求了很久而没有追到手的一个漂亮女孩,突然给你打来电话,邀请你去看电影。这下子可把你高兴坏了,你换上最笔挺的西装,按时赴约,然后看完电影,大家又一起出去吃冰激凌。一晚上过的开心热闹,当晚上休息的时候,你惊奇的发现,咦?领导批评你的痛苦没了!你忘了!对吗?  其实世人都害怕痛苦,害怕失败。有时候,我们被痛苦和失败的恐惧吓得什么都不敢尝试。就像我们深夜进入一个黑洞洞的屋子,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很烦恼,也很害怕,太黑了,周围会有鬼吗?只要一想,这屋子里稍微有点动静都会吓的我们汗毛竖起来,对吧?  这个黑屋子,在你的意识中还能是屋子吗?早就想象成白骨精的魔窟了!  如果这时候,你顺手打开屋内电灯的开关,灯亮了!这个时候,你举目一望,好大的一个四室一厅的房子,沙发、电视、鲜花,应有尽有,好漂亮啊!就这一瞬间,黑暗消失了,障碍你视线的黑暗消失了,什么鬼啊,魔窟的都没有!你看到的是屋里的真实景象!观照般若的功用就是这样的!它就是黑屋中的光明,一旦被点亮,大千世界的真相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还记得佛陀用的形容词金刚吗?观照般若就是这样,它可以击破任何不好的东西,它又是最明亮的,能够照亮大千世界!   所以,只有诵读佛经,你才会产生文字般若,当功夫达到一定的程度,文字般若会产生出观照般若,那也就是先天智慧被启发出来了。先天智慧被启发出来,那可不得了。它能断一切无明烦恼,所有的无明烦恼,被先天智慧一照,全部消失!(佛家叫做回光返照),障碍你的所有无明就会全部消失了,烦恼没有了,痛苦没有了,清净心自然起来,大千世界的真相就全部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您会真正的明白,哦,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你就见到实相般若——看到那个真实的真理之体了,真正懂得宇宙万物的大道了。
  2500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目睹明星终获得大彻大悟,得到破除人生无明黑暗的大智慧。近代虚云大师悟道,他记录下来当时的情景,观照般若升起的时候——一刹那整个世界都透明了,房屋透明了,黑夜消失了,他能够看到从屋里透过墙壁看到江上的船帆……  波罗蜜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是梵语,直接音译了过来,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做“到彼岸”。彼岸也是一个比喻,我们依靠文字般若而起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无明烦恼都照空了,我们看到大千世界的真实景象,刹那间我们就离开了生生死死的此岸,渡过了烦恼痛苦不绝的苦海,而到达不生不死永远快乐的彼岸。  最后我们来讲,什么是经?经就是记录佛陀讲课时候的讲义。中国所有的经,都是指老师讲的话。比如说论语,就是儒家的经书。他就是记录孔子授课时候的内容。古兰经就是记录先知讲过的话。道德经例外,它反过来了,这是老子写给学生的讲义。当时,老子西游路过函谷关,官吏尹喜知道老子是得道的圣人,说死了不放老子出关。老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自己一生的感悟记录下来交给尹喜。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经——最早的意思是布的纵线,它能够把布匹的架构撑起来。佛教中的经的意思——就是把佛陀讲的修行方法集中起来,用一条脉络贯穿起来,永远的流传下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翻译过来就是,用能够照亮世界,能够破除一切坏事,属于绝对真理的般若智慧,破除人类所有的无明烦恼,使我们真正的看到自己的佛性,使我们脱离生死的痛苦,到达清净快乐永远不生不死、永不烦恼的、幸福的彼岸的方法。这就是经题的意思。
  下面我来分享金刚经的翻译者,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著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大师。  其实,鸠摩罗什大师在座的不懂佛法的同学,也可能听说过。如果各位喜欢看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间有个人物,您印象一定会非常深刻——他就是吐蕃国国师鸠摩智。你还记得他出场吗?鸠摩智身是个穿黄色僧袍的僧人,年纪五十岁不到,布衣芒鞋,绝无半分与众不同之处,但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自然生辉,人称「大轮明王」。  鸠摩智为人聪慧过人,能过目不忘。即使段誉假假真真的教他六脉神剑,鸠摩智也能冲破玄关练成一脉。不过,鸠摩智表面上祥和友善,但是,内心却阴险奸诈,工于心计,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小说最后,鸠摩智尝尽武功尽失的苦痛后,才豁然明白佛家真理,大彻大悟,从此改邪归正,宣传佛法,终成中国一代高僧。小说中的鸠摩智实际就是金庸先生将姚秦高僧鸠摩罗什与藏僧金刚智合二而一,并加以演义而创出的虚构人物。  历史上的鸠摩罗什大师为人豁达,跟小说中的鸠摩智阴险狡诈不一样,不过金庸先生引用了历史中鸠摩罗什大师的一个特点,来描写鸠摩智。那就是——聪慧过人,能过目不忘。  鸠摩罗什大师聪慧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据史籍记载,大师七岁的时候,就能每天能背诵佛经千偈(按:偈是梵文“偈陀”的简称,义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约三万二千字(每偈三十八字),对偈言的义理能无师自通。  厉害吧,我们要有这个本事,东营电话号码簿都可以倒背如流。  后来,鸠摩罗什大师跟着母亲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当时是佛教大乘派发源地。),拜礼盘头达多为师。罗什大师当时不到十岁的年纪,就曾利用佛理同外道较量辩难,(超级天才啊!)外道没有不被他的辩才折服的。  当时的国王每天供养他最上等的食品。罗什大师住在寺内,每天有五位大僧人和十位小沙弥为他服侍、洒扫,如同弟子一样。可见罗什大师当时曾受到的待遇是何等的尊荣!  因此鸠摩罗什大师的名字又被义译为童寿,意思是说在他的童年,已经有耆老一般的德行了。  罗什大师二十岁受戒,已经精通佛家经典,当时在西域非常著名。这个时候,罗什大师的母亲要去印度修行,在临别的时候,她对罗什大师说:“甚深的方等教义,要传到东方去,应当在震旦(按: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大大地弘扬,只有你才能办得到,但是对你自身是没有什么利益的,你看怎么办?”  罗什大师回答说:“佛教的道理,应该是忘我利人的,我必定要使佛教大大地流传开去,使那些不觉的人能够醒悟过来,也能够得到启蒙。我即使遭到炉镬之苦,也是毫不悔恨的。”  鸠摩罗什大师生活的时代位于中国历史上三国统一之后,当时的西晋昏庸腐败,结果导致五个少数民族入侵中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的前秦皇帝苻坚——这个人大家熟悉吗?就是成语中草木皆兵的主角,当时的苻坚很牛叉,为人绝对介于牛A和牛C之间,他率领大军统一了中国北方,当时苻坚的信心满满,准备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据说,在前秦建元九年(373年),有异星出现在西域的原野上空,太史官便向苻坚奏称:“这颗异星的出现,必定有大德大智的人来到中国,来帮助我们。”苻坚说:“我曾听说龟兹(音丘慈,即现在新疆的库车县一带,很多人念成鬼子?简直成了笑话),有个名叫罗什的僧人,具有大智慧,异星出现莫不就是指的他?”  于是,苻坚准备礼请鸠摩罗什大师。当时的龟兹王不放大师到中原来,这下可把苻坚惹恼了,妈了个歘冰的,老子把整个中国都快打下了,问你要个人,你居然推三当四的,靠!老子灭了你!  结果,为了得到罗什大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马七万人去攻打龟兹;结果龟兹王大败,吕光便把罗什大师带走,当返回到西凉时,吕光才得知苻坚在淝水吃了大败仗,近百万大军被几万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大战。连苻坚也被姚苌所杀,于是吕光便割据西凉自称三河王,并把罗什大师留在那里。  姚苌杀了苻坚接位称帝后,也曾多次请罗什大师,但是吕光不同意。后来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接位,又去请罗什大师,吕光还是不答应(这孙子脾气够倔的!)。  姚兴看软的不行,就直接派兵攻打西凉国,灭掉这个西凉国之后,姚兴把罗什大师迎请到了长安,奉罗什大师为国师,派僧睿、僧肇等八百多人,集合在罗什大师的门下,大兴翻译佛经的事业。这是在姚秦弘始三年的事情。  在我国的佛教史上,这段时间是佛教发展的非常好的时间。为什么呢?姚兴这个皇帝他信奉三宝。  佛教中,凡能弘扬佛法的(出家人)称做法师;凡对“经、律、论”三藏都能精通的可称三藏法师,表示极为隆重的称呼。因为鸠摩罗什是精通三藏的法师,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当迎奉罗什大师到了长安后,姚兴非常高兴,便请罗什大师在“逍遥园”译经,并命僧睿、僧肇等咨受什师的旨意,协助译经工作。  罗什大师看到中国从汉明帝以来,历经魏、晋几朝,所翻译的的经论,往往文滞、义格——什么意思?就是秀才按字译经文,风牛马不相及!就像某些人,把龟兹念成鬼子,把破绽念成破腚一样,翻译的经文不但文字不通顺。而且一些佛教学者为了易于传播,往往用中国哲学,主要是老庄哲学中固有的辞汇和义理来比附和解释,结果很多译经的道理跟梵文本不相应,罗什大师当时发心,率领弟子僧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将佛经按照梵文,根据中国古文的书写习惯进行翻译。先译出《大品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经文。  当时的皇帝姚兴自己也动手对经文进行“雠(音仇)校”,厉害吧,人家姚皇帝都懂印度语,而且水平极高!瞧人家这水平,绝对不是庞宝宝,动不动说的卡其吧和偶吧那种舶来语。  结果这个时候翻译的佛经,经义融通圆满,人们从心中感到满意和信服,无不欣赞。由于姚兴带头提倡崇佛之风,中国佛教进入发展阶段。姚兴又经常请罗什大师在长安大寺,讲说新经(新译出来的佛经),罗什大师精通汉语,他所译的经论,约有三百余卷。当时的名僧道生和庐山的高僧慧远(334—416年),或亲自入关,或写信给罗什,向他请教解析经中的疑义。  姚兴感觉罗什大师是位奇才,深恐“法种”没有人继承,便送给罗什大师十名伎女(不是小姐!!庞宝宝不要理解错误!),强迫什师接受。厉害吧,这要是换了庞宝宝不乐疯了??不过,在别人看这是好事,但是罗什大师是出家人,不能近女色,怎么办?  不接受,姚兴一怒,一刀下去!脑袋搬家了!接受,佛家的斯文全部扫地。  罗什大师不怕死,不过杀头是小,翻译经文的事情是大,人头落地,恐怕佛学就要从此断档。  罗什大师苦不堪言,但为了译经大业,只得忍辱偷生。从此之后,罗什大师不住在佛寺僧房,另外迁往他处。每逢升座讲说经义,时常语重心长地说:“譬如臭泥中生长莲花,只须采撷莲花,不必沾取臭泥啊!”  中国人的毛病就是学好不容易,学坏容易的很,有些僧人很羡慕也妄想仿效。罗什大师便集合大众,来到盛满铁针的钵前,他面色凝然说:“如果各位能学我将这一钵的针吞下,就可公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那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庞宝宝,如果你看见这段,你试试看,我敢保证,你当场就会让我们大家尝尝……化悲痛为力量的感觉)  大众看见这稀有的示现,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  有一位杯渡比丘,在彭城随缘度众,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竟喟然叹息:“我与他戏别三百余年,未能相逢,恐怕要等到来生再聚。”  罗什大师年老后,心知世寿已尽,但还希望继续译经弘法,当他稍觉得身体不行了,便为自己持咒三遍,又请外国的弟子共同诵念,然而回天乏术。圆寂之前,罗什大师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 409 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时,他的形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从前的誓愿,现在大师已去世千年,留下的就是我们阅读的金刚经,所以,现在真的是读经思人啊!
  现在开始分享金刚经经文。  【如是我闻】  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意思?涅盘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当时是这样说。  阿难是谁?如果大家去过寺庙,大雄宝殿中释迦摩尼佛的身边有两个侍者。年长的是大迦叶尊者,年轻的那位尊者就是阿难。  阿难(ānanda,生于公元前463年-?),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他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是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称为多闻第一。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我当时听到佛陀亲口说的。  在佛经之中,我很喜欢阿难尊者,我感觉他其实就是很多现代男孩的化身。善良、长得帅气,很受女孩喜欢,好动,也好惹些小麻烦。  首先,阿难长得英俊潇洒,文殊菩萨曾用“相如秋满月,目似净莲花”来称赞他。放在今天的社会阿难绝对是高富帅的典范。阿难陀的父亲是白饭王,阿难也是王子,属于官二代系列。  年轻的阿难,他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他总是隐恶扬善,尽力帮助人,尽力给人方便,阿难就像和暖的春阳,慢慢的溶解冰块。  因为阿难为人非常的暖男,他的人缘好,在俗的朋友,在僧的比丘,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他肯听人说法,也肯说法给人听,佛陀曾说过,阿难一见到人的容貌与风采,就能预知其人性情,他对在俗的人,像慈母一般的爱护,对于上首的长老,他是如父亲一样的敬重。  阿难尊者是继佛陀、大迦叶之后,第三任佛教的领导人,他对佛陀的功劳,对佛法的贡献,他那温和善良、谦虚忍让的圣格,每在春风秋雨之际,更增加人们的怀念!
  金刚经开篇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经文是我很喜欢的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中,究竟在尘世中如何修行佛法?佛陀在金刚经开篇就给大家做了个很好的演示。  我们来看经文,我一段段来分享。  【如是我闻。】(我阿难)当年是听佛陀亲口这样讲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般寺庙里都会讲经说法,但是讲经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字讲半天,翻来覆去的重复,也许这样讲法,对佛经的研究很有好处。但是,对初学者,则很容易讲迷糊。我不是大德高僧,我就按照普通人的理解进行阐述。  【一时】:季羡林大师研究,古时候印度人不大注重时间和历史的记录,他们称呼某年某月发生的事情时,往往就说一个词——一时,这个一时就是当时的意思。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其实应该称之为舍卫城,它是北憍萨罗国的首都,位于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现在印度考古已经发现了舍卫城的遗迹。为什么把舍卫城称之为舍卫国呢?关键是古代印度除北憍萨罗国外,还有一个南憍萨罗国。两者梵语发音近似,为了区别两个国家的名号,北憍萨罗国又称舍卫国。  舍卫国是佛陀讲法的重要场所,佛从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这四十九年的时间,他的授课工作,大部分都是在舍卫国完成的。  【祗树给孤独园。】这是佛陀带领弟子修行的一个园子,相当于当时佛教最主要的大学校园。这所大学的名字是由当时两个著名人物的名字组成的。  【给孤独】这是舍卫国一位年高有道德的老者,他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给孤独」长者请求佛到舍卫城去说法,答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  佛陀同意了,「给孤独」长者回到舍卫城后,发现一处很适合讲学修行的场地。但是,这园子属于舍卫国祗陀太子所有。祗陀太子是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的太子,袛陀在古印度语中为战胜的意思。原因是在袛陀太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波斯匿王在对外战争中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波斯匿王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胜利。波斯匿王的做法和当代中国人非常相像,1953年,当新中国
胜利后,中国很多出生的男孩,都取名为援朝。  当时,「给孤独」长者提出购买太子的园子。祗陀太子一边纳闷,一边生气,这个很好理解,买国王太子的花园,这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这就好像大清朝的时候,谁敢对康熙大帝提出购买避暑山庄的问题?那脑袋不是被驴踢了吗?不被满门抄斩才怪呢!  袛陀太子倒是没想要给孤独长者的脑袋,他提出一个古灵精怪的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园子八十顷的地,袛陀太子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是个大富翁,他真的把家中的黄金,打造成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当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祗陀太子,太子纳闷极了,就问给孤独长者为什么这样做?给孤独长者说:「我供养的人,那真是世间觉悟的圣人啊!」就这样,袛陀太子被给孤独长者的诚意所打动。他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这个园子算我们两个人共同供养佛陀的礼物吧!这个园子土地算你捐献的,园子里的树算我捐献的!」于是,这个讲堂就是祗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简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学专有名词——比丘特指男性僧人,比丘尼是指女性的僧人。一般佛经上讲,佛陀授课讲法的时候,总是有1250名学生追随听法。这里的1250人不简单!他们是大比丘,也就是学佛的级别都很高。最起码研究生一级的。  如果把这段经文译成现代语,它的意思是这样的:这段经文,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这样讲的。当时,佛陀居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讲经说法,有大比丘,一共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在那里听佛陀讲法。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食时】,意思就是中午佛陀吃饭的时间到了。  佛陀制订的戒律是日中一食,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每天中午吃一餐。佛家认为: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是人道吃饭的时间,晚上是鬼道吃饭的时间。  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古代佛教的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教的制度。不过,这个制度到了中国之后就改了,因为古印度实施的化缘制度,印度僧人是接受老百姓施舍供养的。所以,中午吃饭的时候,僧人出去化缘,百姓供给食物,他们自己是不做饭不种田的。  佛法传到中国后,随着佛教的兴盛,皈依的僧人越来越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食品相对比较匮乏(中国也是人口太多!),僧人吃饭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中国的高僧大德将化缘制度改为丛林制度。中国的僧人自己种庄稼,自己养活自己。由于干农活付出的体力很大,一天吃一顿饭自然顶不住。所以,中国丛林实施一日三餐(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日两餐)。现在晚上这顿饭佛教叫做药食,意思是吃药。意思这顿饭当药吃,用来治疗饥饿。  我发现中国式聪明确实不得了,中国字改个字,意思没变反而可以变变味道。现在这种习惯还存在,比如说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告状不叫告状叫上访!呵呵,很有意思。
  【著衣持钵】著衣——佛陀穿好他的衣服。  现在僧人穿的衣服叫做袈娑,它一共有三件,分别叫做五衣、七衣和大衣。五衣是平时生活穿的,相当于中国服装中的小褂和中褂。七衣是参禅打坐时候穿的,大衣也叫福田衣,大家如果去寺庙做过法事,僧人们穿的大红的、一格格的衣服就是大衣。由于它的摸样象农田,所以又叫福田衣,意思是为众生培福。佛陀准备出去化缘,他穿的就是福田衣。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5度以上,普通的印度人,穿衣的时候都把膀子露出来。可是,我们看到金刚经中的佛陀,他没有象普通人一样,光着膀子穿着大汗衫、大裤衩子摇着蒲扇溜达出来,而是中规中矩的穿好他的福田衣。  为什么??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说过:“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其意为:主人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官员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节,政令就不可能施行。  由此可见,衣冠不整绝对不是小事,这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只有。 只有“仪态”正,才能净化自我、影响他人,才能上下相亲,才能让别人起敬仰之心!“正衣冠”才能正“仪态”,2500年前的佛陀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
  @无尘K
22:27:25  这其实简单,因现在是末法时节  这其实也复杂,你怎么知道这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原因?  也许是有不明的势力欲毁灭我国的文化  难道各位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宣传的多是恶俗文化,什么凤姐求包养之类的。  为什么国家要倡议共守网络“七条底线” ?  说明有人发现有人在利用网络。  聪明的人可以联想到更多。佛教之所以这样,有些是因为人性,有些或许有更深的原因。  看看释永信的事情,许多人可能......  -----------------------------  @太虚万象
18:14:34  先生,自古以来,妄谈末法者皆是邪魔。  -----------------------------  @无尘K
19:33:29  怎么说,为什么说妄谈末法者皆是邪魔?在下虚心受教,佛法博大精深,我只是懂得些皮毛啊  -----------------------------  我也所知不多,只是自己的领悟。  但佛祖曾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知现在就是末法?  我认为:法源于道,道在,法就在。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因此,道长存则法长存,无非得“法”者不同而已。不能说张三家的“法”无人继承,就称世上“末法”  再看西方模式的“末法”——“末日说”。历史上以“末日”为名行丧尽天良之事数之不尽,引世人失心失行,但末日真的到来了吗?即使到来了,也是那些邪魔的末日,而非世间的“末日”。  所以,在不可证的情况下说“末法”岂不是“妄谈”?以“末法”之名惑乱众生难道不是“魔”?
  【持钵】佛陀拿好他吃饭的饭碗——钵。钵是梵语。它的形状是口小肚子大。钵是僧人吃饭的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因为印度的僧人需要出外化缘要饭,钵口小就不容易把饭洒出来,肚子大,容纳的饭菜就多。现在中国的僧人一般不用钵。因为中国的僧人是自种自吃,他们不用出去化缘。每天都是在斋堂中用斋,斋堂中有专人洗碗。钵口小肚子大,一是不容易清洗,二是吃饭的时候不如饭碗方便,三是不好存放,饭碗可以叠起来,而钵则不能。所以,钵这种佛家饮食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佛教举行仪轨时的道具,不再是吃饭的用具了。  【入舍卫大城乞食】佛陀穿好衣服端好饭碗到舍卫大城。干嘛呢?【乞食】就是要饭,也叫做化缘。化缘一方面是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也是跟大众接个善缘。不要忘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啊,结了这个善缘,不管以后多长时间,僧人都要来度化你。  我曾遇到一位出家师父,他对我说现在僧人化缘只能要七家,如果过了七家都不给吃的,僧人就不化缘了,干嘛?回来饿着。为什么呢?这证明你这个僧人修行不够,善行不够,今日的福报太小,僧人回来忏悔,增加福报,明天接着要饭化缘。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有意思吧,如此重要的一部金刚经居然是从吃饭开始的!不要忘了《金刚经》了了五千言,字字珠玑,哪能有废话可说?可是,这部诸佛之母的大经,居然是从大家认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吃饭开始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于其城中。】佛陀到了在舍卫城,他挨门挨户的去化缘,恭恭敬敬的一家一家去要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谢谢施主!”佛陀带着微笑,当百姓把施舍的饭倒在他的饭碗里,佛陀微笑着感谢着。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化缘到了,佛陀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经常见到的某些女汉子,几个女孩买个肯德基汉堡包,走在马路上,就啃了起来!左手来瓶可乐,右手拿着汉堡包,一边走,一边吃,还一边说,一边大笑!结果弄得唾沫与面包渣齐飞,口水共可乐苍天一色!  而我们伟大的老师——佛陀,他没有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人会很轻浮,会作践了僧人的德行。僧人是人天之师,要事事做表率,要做凡夫的老师,要事事带头做模范的!  【还至本处】,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到规定的地方吃饭。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饭食讫。】佛陀吃完饭。  【收衣钵。】佛陀吃完饭,自己把饭碗洗了,把碗上的水用布擦干净,放到自己平时盛放钵的布包里,挂到一个不碍事干净的地方。然后,把化缘时候穿的福田衣换下来整整齐齐叠好。把自己随身带的小包拿过来,把衣服工工整整的放进去(以免压出折子来)。  【洗足已。】古代印度人是不穿鞋的,进城化缘的时候,脚上沾了泥巴,佛陀自己提来水,自己把脚洗干净。   【敷座而坐。】佛陀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座垫好好铺一铺,抖一抖,把座垫弄得板板整整,整整齐齐,这样坐的时候可以舒服些。这样佛陀坐了上去,准备打坐休息休息。  普通人休息的时候是睡觉,而佛教中的僧人是打坐入定。科学证明,打坐的休息效果要比睡觉的质量高非常多。我有个中医朋友曾跟我说过,打坐可以实现自己和身体的沟通,心中的杂念慢慢的减少,让气血得到最自然的运转,这样身体的气机就会缓缓而动,逐步去恢复不断消耗的生命能量,让五脏六腑得到充分的休息。
  阅读佛经我们会发现,佛陀一般从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陀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进行着刻苦的修行;只有在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就跟我们睡个午觉一样)。时间大概有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从下午一两点到傍晚五六点钟佛陀开始说法教学,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教学院讲课,听课的是1250位研究生大弟子。中午吃饭的时候,佛陀老师穿好福田衣拿好吃饭的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进入舍卫大城化缘要饭。在城里要好饭后,佛陀老师端着饭碗,回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教学院,吃完饭,收拾好衣钵。打水把脚上的泥巴洗掉,收拾好坐垫,准备打坐休息。  这段看完了吗?  各位感觉怎么样?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完这段的时候,我诚心赞叹——佛陀伟大!阿难尊者在金刚经中记录的佛陀伟大啊!  大家平时对佛陀的认识是怎样的?是那个大雄宝殿中,金光闪闪,体积高不可攀,只能供人膜拜,供人瞻仰祈祷的金身佛陀?还是那个西游记中,脚踩莲花,腾云驾雾,一巴掌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如来佛。  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是这样的。阿难记录的佛陀是那样的普通,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他是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是位年高的长者,他出家前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可是出家之后,佛陀是那样的谦逊平凡。
  佛陀身边带着1250个弟子,可是他吃饭的时候,没有指派任何人去帮他化缘,而是自己亲身托钵入城化缘。进城的时候,他没有让学生们前呼后拥,在街头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前些年众所周知的某位领导买个包子,都弄得媒体大呼小叫的宣传。好像领导买个饭,是天大的亲民,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是我们现在看,这是谁?这是佛陀啊!这是世间的圣人啊!他是万人敬仰的大觉悟者啊!2500年多少人学习,多少人膜拜的老师啊!  可是,我们现在在金刚经中看到的是佛陀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他微笑着走在大街上,一家一家的去化缘,诚心诚意的感谢别人的施舍,给施舍的人鞠躬敬礼。吃完饭,佛陀没有告诉侍者阿难:“阿难!你去给我把碗洗了,顺道给我打点水,我来洗个脚,对了,洗完碗之后,把我的衣服叠起来,把我的座垫收拾收拾,我准备休息了!”他没有这样大呼小叫的去指使别人,而是自己默默的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做好,把自己的事情如理如法的、尽善尽美的做好。  什么是佛法?就是佛陀亲身实践传授了我们佛法的真谛。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在清华的历史上和中国的教育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奇迹的梅贻琦先生曾经对他的莘莘学子说过一句话:“清华学生每个人都具备出将入相的能力,但是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  为什么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梅先生高屋建瓴,一语道破天机,凡人害怕失去机会,害怕平庸,每个人都渴望轰轰烈烈,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愿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呲牙咧嘴,大呼小叫,这恰恰跟修行是背道而驰!  中国几千年来的贤圣早就讲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修道的境界,在最平常的事物上。平常就是大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  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所以古代大德高僧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在古代大德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什么叫修行?要学佛,先做人。我无法想象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修行者,今生能够得到大道。修行是什么?象佛陀学习,就像佛陀在金刚经第一段所做的那样去修行。
  我以前曾经写过金刚经的分享,不过我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来写的,结果被部分师兄笑话,说《金刚经》好一部出世间法,让我写成了世间处事法。你这不是哗众取宠吗?  究竟如何在红尘中修行?在《金刚经》的一开始,世尊就给我们做个好榜样;他通过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些入世弟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应该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  世尊现身说法,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如果你经商,你要广结善缘,善待员工,努力工作,要做的优秀,要成为整个商界里面的第一,要成为精英模范、成为众人效仿的榜样!  你是工人,你要努力工作,成为技术大咖,成为工友中的好榜样!你做学生,要刻苦学习,在学校同学当中成为好榜样!事事都要认真努力,物来则应,做到最好,善始善终!物去不留,绝不沾沾自喜,绝不居功自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是样样如法,如理如法的去学佛,这才叫做修行,这才叫做学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你叫学佛之人?不会吧,你成为连学佛的福报都没有,没有福慧双修的资粮,你岂能学佛?  学佛不是偷懒,学佛不是好逸恶劳,学佛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古来大德就曾说过,佛法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这个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法。)佛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生活在尘世之间,我们有家人需要赡养,我们有义务需要去完成。这是人之常情,佛法怎么会不顺人情?不顺人情就不是佛法,佛法也是生活之法,要以智慧顺人情,佛法就是要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佛法,应用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这样才能才真正得到幸福美满。佛法在世间法中修行,你不迷,那是佛法;以迷情顺人情,那是世法。  你若学佛就不近人情了,把人都得罪光了,让人远你而去,这是不通佛法! 
  早上,我看到一位同学写的我信佛三年的帖子,他说,他信佛三年只感到隐晦,只感到没有精神,没有奋进的目标。  你错了,你错了,佛陀没有说过让你颓废的话,相反,从金刚经中你会看到,佛陀永远告诉弟子的精进,要如同坡道推车,遇挫越劲!  这位同学说佛法是消极的,佛法宣扬的是阿Q精神,宣扬精神胜利论!还有人说佛家讲究放下,这个理解就太偏了,佛家讲究放下,前面还有一个词叫做——看破!  你什么都没看破,你放下什么?  佛法不是逃避,佛家讲究的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不是去逃避!恰恰相反,看透明白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好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不要斤斤计较!
  所以说,事是一桩事情,迷是它,悟也是它,既然是一,为何又分世法、佛法?佛说:‘迷悟不二。’世间人追求五欲六尘,五欲六尘是不是佛法?觉了就是佛法。每天诵经、念佛、拜忏是不是佛法?世间人不能通情达理,迷惑在里面,迷了就不是佛法。佛学教育,没有什么装神弄鬼!学佛就是这样朴朴素素!  惠能大师讲:“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什么意思?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你把生活给佛法分开,那就搞笑了,上殿磕头烧香,弄得神头鬼脸。下殿该怎样就怎样,妄语、恶口,出口伤人。你是学佛吗?你是在演戏!!口口声声你说学佛,你是在贬低佛法!!  世法、佛法在迷中悟道,不在事相,不在吃素,不在烧香磕头。谁说烧香磕头就是佛法?别忘了,憨山大师就说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烧香磕头,那是仪轨!如果不悟迷在其中,你照样俗人一个!不迷,那才是佛法!  因此,我认为学佛不在事相,在一念之间。一念觉,为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佛法;一念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是世法。所以,世法与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因此,佛法要在生活当中行,不是在口头上念的,口头上念不能成就,要做出来;果然做出来,你身心清凉自在,天天智慧增长,法喜充满,这才得无量的受用。因此我说,道不远人,在万丈红尘中修人生大道!
  同时,大家可以看到这部诸佛之母的大经,居然是从大家认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吃饭开始的。大家觉得有意思吧,不要忘了《金刚经》了了五千言,字字珠玑,哪能有废话可说?不懂佛法的同学,应该认为金刚经最起码应该教大家一点秘法,能够脚踩祥云飞起来,或者实现时空穿越!  你错了,人这辈子吃饭这件事,哪有那么简单。白云观有副对联,上联是:世人都知神仙好,下联是:万事没如吃饭难。  同学们,你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没有解决,就别想三想四,感觉解决吃饭的问题吧,因为这个谁也替代不了你。什么争执空啊,有啊,佛法真实的,假的,你闲着啊,你不吃饭试试看?六天连命都没了。  佛陀在《金刚经》一开始,就给我们显示出,学佛要有资粮,什么呢?要福慧双修啊!  福在先,慧在后,也就是说先修福再修慧。  修福消除业障,消除疾病、灾难、障碍这些不好的东西,让学佛之人拥有六道中天人的福气。
  释迦牟尼佛驻世几十年,就讲了两个法。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  什么是法?法的意思就是方法。所谓世间法,就是指在当今社会普通人,生活修行的方法。所谓出世法,就是跳出六道轮回,实现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  通过世间法的修习,有志之士可以暂时或者现前得到人天之快乐。而通过出世间法的修行,才可以让你彻底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安乐及安乐因的菩提果位。
  我估计又有同学又会跟我吵,学佛就是为了放下,人间如同大梦一场,梦里哪有真实的,谈什么福报?你这不是胡扯吗?  阿弥陀佛,我真的是吵不起。  我服了,你是佛。  来,试试看,6天不吃饭你会怎样?  来试试看,你这尊大佛,3天不喝水,又会怎样?  来试试看,您这尊大佛,10天不拉屎,又会怎么样?  .......  佛法和世间法是一法不是二法,如果一个人修炼佛法的话,那么首先,应该修“增上生”的法。什么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间法。然后再修“决定善”,就是出世间的法啊。  先修“增上生”的世间法,能够使人脱离什么苦,得到什么快乐呢?  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灾难、障碍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让人今生中能享受荣华富贵,及福、禄、寿、财、智慧和慈悲等等,这些福报不但今生今世享受,它还能让你来生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的痛苦当中,让你继续享受人天的快乐。所以说“增上生极乐”。  所以啊,佛法不是空口说白话。学佛要福慧双修,不是抛开生活胡扯淡的,福报是学佛人的资粮啊,你没有福报,天天处于吃不上饭,要下岗的局面,你怎么静下来心来?要不然就是疾病丛生,天天跑医院,你别说消灭烦恼了,你天天烦恼不断!业障不绝,心不静,身体也不静,你如何能够修习佛法啊?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对宝行王说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他说:  “先生增上法,后生决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决定善,  增上生极乐,定善为解脱。”  看到了吧,学佛之人必须修福慧。佛家讲究福慧双修。如何修法?多看佛经,多懂得佛学的道理。多做功德事,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尽力而为之,这是修福(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了凡四训》,各位好好读读,袁了凡先生明朝人,最高职务曾经做到过明朝抗日援朝远征军的参谋长(兵部军营赞划)。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够修福惜福的道理。浅言之,多立功德,就有福报。听经说法,就有智慧。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以大家静下心来,好好修修福报,让自己的生活舒心起来,让家庭生活好起来,让家庭和谐起来,让孩子的学习好起来,看看我写的分享吧。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静下心来,从经文往下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先看这一段,【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时】佛陀吃完饭,正准备休息的时候。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老须菩提】须菩提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叫他长老,不仅是岁数大,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  须菩提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为什么熟悉呢?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师叫什么吗?菩提长老!哈哈,他就是须菩提,天才作家吴承恩把须菩提演绎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当时佛吃完饭,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正准备休息。长老须菩提从弟子群中站了起来,偏袒右肩,这是印度的规矩,披着袈娑,把右边的膀子露出来,单跪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这跟中国近代一样,如果向老师问问题,必须先鞠躬再说。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双手合十,恭恭敬敬的请教佛陀说。  【希有世尊】须菩提说什么?他说:“真是太稀有的老师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来】如来是个佛教名词,是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简称菩萨。   佛教的级别中,分为佛、菩萨、罗汉。  如果一个人悟道了,不愿意度人就走了。这个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叫做罗汉。  而菩萨境界则不然,他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就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所以,菩萨的境界比罗汉高。  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有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家去寺庙有没有发现,除了地藏菩萨是比丘形象之外,其他的菩萨都很漂亮,各个带着项链啊,首饰啊,衣服也非常的华贵。有人会纳闷,出家人不是四大皆空吗?怎么菩萨们各个打扮的珠光宝气的,又擦胭脂又涂粉的,各个象贵族一般。这是菩萨在表法,三大菩萨都显在家人的摸样,所谓在家,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摸样。修行不见得是出家啊,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啊!所以,菩萨的装束就是当时社会上人的摸样。他们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处处以身作则,处处都会获得别人的好感,获得世人的敬仰。  所以,菩萨显示的像,身在家中,而心似菩提,在世间广度一切众生。   【善护念、善付嘱】历代高僧大德对此都有注解,但是我对南怀瑾师的解释情有独钟,我觉得他老人家的解释精辟,通俗易懂。  【什么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护,就是照顾;念就是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连在一起,它的意思就是好好照应你的心念,你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简单吗?我们在家人能够始终如一的善护念自己的思想吗?咱们普通人能够时刻保持让自己的心念保持在善念上吗?不烦恼、不嗔恨、不恶毒?不去诋毁别人,不去嫉妒别人,不去胡思乱想,真正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吗?太难了,太难了!  佛家讲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不信各位试试看,只要一静下来,各种想法就会涌上心头。好的,坏的,今天谁骂我了,我靠,我又没得罪他,他凭什么骂我?结果呢,越想越生气!  想学佛,甚至想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都需要时刻善护念自己的思想啊!大家还记得这首禅诗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就是说的是善护念。善护念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啊,真的做到善护念可是不简单啊!那需要功夫啊!
  【什么是善付嘱?】善,好好的;付,付者,付以物也;嘱者,以言语托所思也,它的意思(佛)以种种言语耐心不断的叮嘱。  干嘛啊?好好护佑自己的思想,不要胡思乱想,勤奋修行学习,早日脱离生死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清净幸福彼岸的方法啊!  须菩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佛啊(老师啊!),你自己现身说法,来告诉我们需要好好照应自己的心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或以种种言语耐心不断的叮嘱我们,要我们善护念自己的心灵,(让我们懂得能够脱离生死的此岸,到达不死不生彼岸的道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这句话,我翻译过来,就是一个有善心的好人,发心树立成佛的目标开始学佛,想要脱离生死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清净、幸福、快乐的彼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发,想要脱离生死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清净、幸福、快乐的彼岸(简称学佛)的心。  想要学佛,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师兄从经文中透露给我们一个消息,也是学佛必须知道的要领——学佛要发心,也就是要设立目标。就跟我们小时候立目标一样,我准备考上大学!我准备每天如何如何去做!  你看看,佛法跟世间法又吻合了。现代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必须都要发心,都要立目标!
  佛学中的发心在管理学中叫做目标管理,如果一个团队没有目标,你这个团队就成为无头苍蝇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发心很重要,换言之立目标很重要,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  所以,我说佛法跟世间法是相通的!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你比如基督教认为,只有听神的才可以,我们只有等到‘神’来帮忙,自己才能救赎,单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要想救赎只有一遍遍的祷告,一遍遍的忏悔,天天看神的脸色行事。  而伟大的佛陀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人人都可以平等正觉,每个人都能成佛。每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到,而不是有第二个人把你提到佛的位置上。  所以学佛法,要勤奋努力,而不是一曝十寒,需要自己觉悟,自己成佛。所以,修行佛法不单纯是去拜拜祈祷一下,那真是迷信的做法;您不做好事,不利于他人,就跟那位天天烧香拜佛的大官一样,贪污腐败,又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可能吗?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老师啊,这些人发了成佛的心,但是他们遇到一个大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是他们修行的时候,)思想总是停不下来,心里总是乱七八糟,心根本静不下来!老师,他们这些烦恼妄想怎么才能降伏下去?!(老师啊,您能教我们个方法,如何让这个学佛的心能够安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  我一开始读金刚经的时候,看到这一句,真的是仰天长叹!须菩提尊者,您真的是阿弥陀佛么么哒!须菩提么么哒!
  你把我们这些凡夫的问题全说出来了!你别说修行打坐了,就是我们平时想静下来,都根本做不到!遇到问题,我们只要一闭眼睛,满脑子的事情,满脑子的烦恼问题,不是想到父母,就是女儿、钞票……简直是眼睛一闭,万念齐飞。  当烦恼来时,你越想让它走开,它越不走开!撵也撵不走,打也打不跑!其结果是越想静心,越烦恼!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但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大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但没有办法‘降伏其心’。所以,曾国藩曾叹息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佛陀吃完饭,正准备休息的时候。)长老须菩提从弟子群中站了起来,偏袒右肩,把右边的膀子露出来,单跪右腿,合掌向佛陀行礼说:“真是太稀有的老师啊! 老师啊!你自己现身说法,来告诉我们需要好好照应自己的心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种种言语耐心不断的叮嘱我们,让我们懂得能够脱离生死的此岸,到达不死不生彼岸的道理!   老师啊!我发现现在 ‘善良的男子、善良的女人’,他们虽然已经树立了成佛的目标,现在准备开始学佛,想要达到痛苦生死的此岸,到达不生不死的清净、幸福、快乐的彼岸。 但是,他们遇到了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他们修行的时候,思想总是停不下来,心里总是乱七八糟,心静不下来!老师啊,您能教我们个方法,如何才能把他们这些烦恼妄想的心降伏下去?!如何让这颗学佛的心能够安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呢?
  须菩提代表我们这些人问了一个好问题,佛陀是怎么指导的呢?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本来想休息的,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直指人心。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就像你所说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  (须菩提说:是。)  佛陀说:‘汝今谛听’——谛’是仔细、小心注意的意思!  佛陀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你现在注意啊!我现在就要答复你这个问题了,我应当给你讲。”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唯然】,“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这句话是须菩提说的,翻译过来就是——“就是太好了,我太高兴了。”  有些人的解释就是说——须菩提高兴极了,但是,我发现这样说不对。佛陀什么还没说完话,怎么须菩提就开始抢话了呢?佛陀现身说法,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要有威仪。这个道理是佛陀教育自己学生必须做到的戒律,怎么这个学问最高的须菩提这么浮躁?佛祖还没说完,他就会无缘无故的抢话说呢?  我认为须菩提没有抢话说,而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发生了。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章,必须知道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古文所有的句子都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距今几百年才有的事情。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你必须平心静气的去读,不能太快,要能感悟文章,读出句读来。  什么是句读啊?古时称文词语气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  本文唯然前面的句子,明显是句读,所以,佛陀说完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后,佛不吭声了,他把眼睛闭上了。  须菩提低头等了半天,结果佛陀一声都没吭,须菩提沉不住气了,他抬头一看,咦?世尊,又把眼睛闭上了!  须菩提心想,老大!你还什么都没说,怎么又开始闭目养神了?你倒是说啊?所以,须菩提才来了句——‘唯然。世尊’,老师啊(世尊),我高兴极了,我准备好好的听,您倒是讲啊!
  须菩提孰却不知,此处无声胜有声,佛陀已经把道理讲完了。大家注意,很多的大道理不是写在纸上,是需要您去参悟的。刚才佛陀说你仔细听着,我讲给你听。然后他老人家把眼睛闭上了,这个时候,他老人家用实际动作告诉你,就在你问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念头已经止住了。(所以,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佛陀告诉你,就是这样住了,象我这样做,这个妄念就已经下去了,就是这样嘛!  搞不懂?呵呵,我也是理论上的功夫,这个需要修证,只有学习和实践才能得到,我到不了那么高的境界。  我先来做一个科普,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论做人或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弟子怎么称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