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末和民国在世界上经济军事中国国民生活水平平什么实力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_百度知道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历史教科书上的民国史基本压缩成了军事史,充斥着成王败寇的味道,希望能客观回答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农业、现代工商业及影响交易效率的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几个部分来记述。  总体而言,年间,中国的总产出增加得非常缓慢,人均收入几乎没有增长,但也没有下降,但年的战争期间,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可能还是显著下降。  19世纪末出现的规模仍小的工业部门及运输业有相当可观的增长,但却影响有限。劳动分工和职业结构的变化非常不平衡,沿海和大城市与国际市场相联,有较高的分工水平,很多新的职业和产业在这些地区出现,而广大农村和内地基本是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只有占收入比重很低的产品在大约70,000个地方性集市中交易。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大约分成7万多个地方性基本自给自足的社区,社区内有一些互补余缺的贸易,但社区之间及它们与大城市及国外的分工和贸易极其有限。因此外国商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由于没有全国性统一市场,沿海城市与其说是国内分工的交易网络的中心结点,不如说是与外国经济分工和贸易的延伸结点。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城市人口增长率是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0万,占5亿人口的 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进交易效率,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城市化的长足发展是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年间高达13.4%,年有一短暂萧条, 年,为 8.7%, 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年,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传统的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外国产品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压力,因而使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有机会发展的看法是武断而没有根据的,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下降,使很多工业项目因缺乏所急需的设备不得不延缓。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 1936年是$6.97,比印度 ($20)和拉丁美洲 ($86)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  而抗日战争时外国投资比重最高的是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其经济发展是二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部分,当时整个中国的投资率是5%,而东北1937年高达17%, 1939年高达23%。这主要是日本经济法律制度对私人企业产权的保护很好,政府不办国营企业,没有什么机会主义行为。日本人在东北的高投资率也刺激了中国私人企业的发展。  但是不幸的是,抗战胜利后,这些日本私人资本大多被转化为中国的官僚资本,不但在接收过程中因贪污和不同单位争夺资产而受损,而且以后成为官商不分、制度化国家机会主义的工具。这使得1947年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经济部控股的中国纺织公司)控制了当时纱锭的36.1%,织机的59.4%,及大部分重工业。二、民国的农村经济  民国时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颁布而较清末更为成熟。但由于缺乏长子继承权,战乱连绵,制度化的土地市场仍不发达,所以每户土地分割为很小的数块。1910年户均土地为2.62公 顷 , 1933年为 2.27公顷。民国时土地所有权分布虽然不平均,但比其它落后国家要平均,73%的家庭平均每户拥有15亩地,他们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28%,而5%的家庭户均拥有50亩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的34%。民国时期资本主义式的雇工租地大规模商业化农业经营并不普遍。  1930年代,50%的农业人口与租佃制有关,30%的佃农耕作的土地完全是租佃的,20%以上的佃农耕种自己的土地同时租佃部分耕地。  长江流域细密的水路运输网被用来形成区域性粮食市场,因此此区域的分工专业化、城市化、原始资本主义自宋朝以来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这里专业性的租佃经纪人出现了。佃农并不一定非常贫穷,有的佃农大户反而比小自耕农富有,他们已形成资本主义式租佃,雇工商业化农业经营的萌芽。  中华民国内政部1932年对849县的调查记载了租佃契约的多样化, 220县租地压金非常普遍,租金主要采取现金、实物固定地租和分成地租三种形式。国民政府1934年的调查报告说50.7%的佃农以实物付固定租金,28.1%付分成租, 21.2%付固定现金租,而年的土地调查显示这三组数字分别为 60%、15%和24.62%,而劳务租占0.24%。分成地租的多少依地主是否提供种籽、工具、耕畜而不同,分成地租的租金高于固定实物地租12.9%,其又高于固定现金地租11%。在地主不提供种籽、工具、耕畜的情况下,平均地租约为43.3%。固定实物地租在佃农比例高、产量高的产区较为普遍。土地制度的多样化非常符合现代信息经济学和租佃理论的预期。这些理论证明,当生产中风险很高,生产者的努力水平很难测度时,分成地租为最有效率,而当风险很小时,固定地租最有效率,而生产者努力水平测度费用低时,雇佣关系最有效率,当风险不太大也不太小时,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会在合约中同时出现,而分成地租由于地主与佃农分担风险,所以租金水平会高于地主不承担风险的固定地租。所有这些土地制度都在特定条件下是风险分担和提供激励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最优折衷,所以不存在一种制度在所有条件下比所有其它制度坏,也不存在一种制度,在不同条件下比所有其它制度好。  因此整个二十世纪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耕者有其田&可以说是人们对现代经济学无知而接受的一些政党的机会主义口号。一些政党(例如国民党)用这种口号利用人民对经济学的无知,为一党之私利服务,其后果是破坏了有效率制度形成的机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类口号给国家以超越法律之上侵犯财产和公民人身安全的权力,它为以后导致经济灾难、政治动乱的政治游戏规则的盛行开了一个恶例。  1930年的土地法中有一条款给予佃农无限期续约权,除非他主动收回土地自耕。这种条款并不利于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形成。虽然这一条款在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治理区域并未严格执行,它却为后来的土改开了侵犯财产权的先例,因而对经济发展有长期负面影响。国民政府在30年代还制定了将租金限制在37%的政策,这一政策只是少数省区于1949年实行。国民政府的限制租金政策在抗日战争时的八路军控制地区也普遍实行。  这些政策也因破坏人们对自由契约制度的信心,而对经济发展有长远负面影响。3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以水稻亩产量而言,稍高于明治革新的日本,比30年代的日本低30%,小麦单产相当于当时的美国,但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14。这都说明当时的中国农业虽没现代化,但也不是非常落后。  但是整个民国时代,财产权由于民法、土地法、公司法的通过和实行而逐渐现代化。清末政府可任意侵犯财产的行为成为非法,中国传统的佃农的永佃权概念,及地主卖地后永远可以以原价赎回土地的概念都被现代土地自由买卖概念和司法案例所代替。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着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基本自给自足的农村人口占人口的75%,农业产出占产出的65%。卷入较高分工水平的人口,主要是大中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6%。  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土地改革(其长期效果往往是负面的),而在于交易效率的改进,对财产权和自由契约、自由企业的保护,这方面的改进会促进分工网络的扩大和生产力的进步 。  所以我们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民国时期商业、交通运输、金融业和法律制度的变化。  三、民国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  民国时期的农村,虽然基本是自给自足的,但专业商人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比一般落后国家要发达,这被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或原始资本主义。上海、宁波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国内贸易和主要在最终消费品生产中的分工是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  这种商业资本主义不但导致商业分工的加深,不同的专业商人处理贸易的不同环节,专业货栈的出现,专门协调,规定商业活动的行会和商会的出现,而且产生了相当发达的中国自己的金融网。山西票号就是这样一个适应商业发达后所需金融服务的网络,它发行发挥货币功能的票据及信贷。各种钱庄和当铺也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形成网络。各种习惯法和私法也发达起来,以调节发达的商业和金融活动中分工和相关交易以提高交易效率。  长江流域的丝织业中已有相当发达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之间的计件外包制。与清末不同的是,现代金融和贸易制度在民国时代发展起来。政府于年摆脱了固定的关税额必须偿付战争赔款的束缚,完全获得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关税率。30年代政府也收回一些租界,但收回租界的经济效果是负面的。1930年进口税从银本位改为金本位,1928年盐税统一于全国财政系统,各种苛捐杂税统一成中央政府的税收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税,1933年统一货币,几乎停止使用银两,1935年政府用外汇储备为支持建立起现代化纸币制度,银两完全被禁止用作货币。官方的中国中央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正式发行了纸币,政府开始试行年度预算,税收和财政报告制度都大大改进。现代政府债券制度也于年发展起来。债券主要由国家政府银行及上海私人银行购买。  国家政府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贪污和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化。大私人银行通过与四大官方银行的人事交叉安排,也使官商勾结等坏资本主义的特色出现。但是与1949年以后的制度相比,私人银行业在民国时期相当自由和发达, 年间,共有160家私人现代银行建立,它们拥有1,597个分支机构。现代银行资本从1928年的1.86亿元增至1935年的4.47亿元 , 存款从11.2亿增至37.8亿元。但由于四个官方银行的垄断地位,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为政府提供统一战争的军费,用于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太小,四大政府银行由于官商不分,也不能按市场竞争的规律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和纸币制度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促进分工的演进,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但是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统一,年中央控制的财政收入70%用于统一战争,而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在1929年只到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和河南五省。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于年间只占国民收入的3.2-6%,大大低于美国政府1929年的8.2%。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将大量日本私人企业收归国有,使官办企业对重工业的垄断大大加强,为日后中国工业国有化和扼制私人自由企业的制度发展创造了经济结构上的条件。  民国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失利,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  民国时代交通条件也表现了二元经济的特征。大部分货物仍是由落后的传统运输方式运输,1933年传统手工、木船、兽力运输方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现代运输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东北生产的焦煤5.74元一吨,运到汉阳是24.54元一吨,交易费用是生产成本的3.27倍。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不安定,铁路建设迟缓造成。  清朝末年共修铁路9,618公里,民国共修15,00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东北建设。清朝基本没有公路建设,国民政府部分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公路建设,共修成116,000公里,大部分是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所建。从海关记录,非机动运输的货物于1920年代开始下降 。  在一个自由经济制度下,由于分工增加生产力的好处和增加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两难冲突,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极低时,最优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其生产力低下,也没有交易费用。当交易效率在沿海地区稍微提高但又没有高到足以将所有人都卷入分工时,则发达地区的人会卷入分工,而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仍然自给自足。如果有两个国家,国家之间没有移民自由,则交易效率高的国家中所有人卷入高分工水平,没有二元经济,交易效率低的国家,沿海运输条件好的居民与外国贸易, 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自给自足,产生二元经济。在这种二元经济中,贸易条件对落后国不利。落后国可以用保护关税改进贸易条件,但这却以抑制分工的发展为代价。如果落后国进一步改进交易条件,则可与发达国通过关税谈判达成多边自由贸易,使国内国际分工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民国后期和1949年后和1980年代前,中国是采用的前一种经济发展方法。中国1980年代后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采纳率:38%
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权更替看,先后经历了清朝后期统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帝国主义侵略与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现代化的主线。始于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是中国现代史的主线。以下我们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讲几个问题:一、中国近代前期80年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简言之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晚清和民国初年的中国在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1.序幕的揭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少数先进的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萌发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王干写了《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但它只是洪仁王干个人香港经历的产物。师夷也好,《资政新篇》也好只是提出了思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只能说刚刚揭开早期现代化的序幕。2.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的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兴起的,它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其性质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派还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教育。作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的最终目的,但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它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3.第二阶段: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是资产阶级维 新运动和民主革命兴起的阶级基础和时代背景。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康梁维新派主张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核心是兴民权、设议院),旨在救亡图存。并使中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从此,中国的现代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尽管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未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戊戌变法在顽固派镇压之下也很快失败,但是他们的主张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既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照欧美近代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4.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独裁专制,主张引进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之,至191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西方播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步步深入。此后的30年,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虽然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大,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距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仍十分遥远。[NextPage]二、中国近代后期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创建新中国而斗争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这里所说:两大历史任务的后一任务,其实就是中国要走现代化之路。从中国近代前期80年现代化历程来看,工业化的进程举步维艰,资本主义方案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存在。所以,当历史发展到近代后期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这两大问题,就越来越成为打开中国现代化前进之路的主要问题。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后,在党的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两次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的完成,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工农运动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并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代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于是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分化瓦解革命阵营。1927年春天当北伐军推进到长江流域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同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国民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大革命的失败也表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2.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集团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时期,国共对峙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被迫上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走上了依托农村广大地区进行武装割据的道路。此后,他又总结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星火燎原的大好形势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巢失败,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的对峙和内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出现由内战走向抗战的发展趋势。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政策到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实现国内和平,抗日救亡而斗争。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民党也在调整政策并与共产党秘密接触。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实现了国内和平,团结抗日局面初步形成。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浴血苦战赢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日问题上存在原则的分歧,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执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是由于两党所处地位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决定的。中国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重要的特点之一。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推以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执行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这两上战场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开始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战争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抗战后期,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127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有1亿人口。1945年抗战胜利。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②抗战胜利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国进入世界大国地位的道路;③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④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为即将到来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人民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而进行决战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的既定方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与民主而展开积极斗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和方针,历时一年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1948年9月,战略决战开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总之,从1919年至1949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解决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奋斗,终于创建了新中国,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共党一天到晚教育却老是从老百姓身上拿利益没多大贡献。有几个方面,1.民国时期教育比现在好2.人淳朴较团结现代较自私3.苦难是因为战争,而带来战争的是东西方列强4.几十年前和几十年后比然后说几十年后先进和富裕?这样公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民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 厅直水利网站 -
省水文水资源局
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省汉江河道管理局
省漳河工程管理局
省高关水库管理局
省富水水库管理局
省王英水库管理局
省吴岭水库管理局
省樊口电排站管理处
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
省金口电排站管理处
&&&&&&&&- 市州水利网站 -
武汉市水务局
黄石市水利水产局
十堰市水利水电局
襄阳市水利局
宜昌市水利水电局
荆州市水利局
荆门市水务局
鄂州市水务局
孝感市水利局
黄冈市水利局
咸宁市水务局
随州市水利局
恩施自治州水利水产局
仙桃市水务局
潜江市水务局
省洪湖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
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
荆州市长江河道堤防管理局
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
&&&&&- 全国水利网站 -
中国南水北调网
水利宣传与水文化网
中国水利网
长江新闻网
中国水文信息网
长江水利委员会
黄河水利委员会
淮河水利委员会
海河水利委员会
松辽水利委员会
珠江水利委员会
太湖流域管理局
北京市水务局
天津市水务局
河北省水利厅
山西省水利厅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
辽宁省水利厅
吉林省水利厅
黑龙江省水利厅
上海市水务局
浙江省水利厅
福建省水利厅
江苏省水利厅
安徽省水利厅
江西省水利厅
山东省水利厅
河南省水利厅
湖北省水利厅
湖南省水利厅
广东省水利厅
广西省水利厅
海南省水务厅
重庆市水利局
四川省水利厅
贵州省水利厅
云南省水利厅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
陕西省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宁夏自治区水利厅
青海省水利厅
新疆自治区水利厅
- 省政府及省直网站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湖北省公安厅
湖北省民政厅
湖北省司法厅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农业厅
湖北省林业厅
湖北省商务厅
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湖北省审计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
湖北省体育局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版权)局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湖北省粮食局
湖北省物价局
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湖北省监狱管理局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湖北省公务员局
湖北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湖北省移民局
湖北省地质局
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
湖北省南水北调管理局
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湖北省文史馆
湖北省政府采购中心
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
湖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湖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 综合网站 -
湖北省纪检监察委员会
湖北日报网(荆楚网)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省水利厅
承办:湖北省水利厅宣传中心
电子信箱:xczx@hubeiwater.gov.cn
网络维护:湖北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Copyright 2013 slt.hu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 &&&& 总访问量 :
&&&&今日访问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北京生活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