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中国少数民族生活情况是哪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境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辖一市两县,境内以傣族为主,同时生活着13个其他少数民族,民族特色旅游发展较好。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18℃-22℃之间,最冷月(11月)平均气候11.8℃-15.6℃,相当于长江中下游凉爽的秋天的温度,所以西双版纳又被称作“没有冬天的乐土”。&&基本资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中文名称: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勐海县、勐腊县  面积: 19582.45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人口: 100多万&  车牌:云K&  电话区号:0691  机场: 西双版纳景洪机场自然地理位置地形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国的西南部。地处北纬约21°10’,东经99°55’至101°50’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东西面与江城县、思茅市相连;西北面与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山水相连,邻近和,与泰国的直线距离仅200余公里。东距的北部湾400多公里,西距的600余公里。边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约等于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  西双版纳地区属滇南峡谷——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为无量山、哀牢山余脉之尾稍。纵贯全州,南流缅甸老挝、泰国、、而入太平洋称为,是一条被誉为“”的黄金水道。  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5.1%,盆地(平坝)占总面积的4.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下,景洪市海拔仅551米。气候概况  运动形成了以澜沧江为中心的,由北向南、由两面三刀翼向中心降而页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马蹄形”地势,使西双版纳成为寒气易进难出,没有台风肆虐的高原盆地,构成了独特的古热带的环境条件。全州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为勐海县的桦竹梁子,海拔2429.7米,最低点在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点,海拔477米,相对高差1952.7米。  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只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则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  西双版纳属于太阳直射地区,入射角度高,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属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控制地区,故终年温暖,夏长无冬。4月至10月下旬气温在22°C以上,11月至次年三月为春秋季,气温在13°C——12°C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8°C——20°C,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地区间差异大。极端最高温达41°C,极端在最低温达-4。5°C,年温差为10°C左右,但日温差竟达18°C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全州年辐射总量平均值达130。7千卡/CM2。全州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在82——85%之间。地质构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在地质史上的新生代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地壳构造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使喜马拉雅山从海槽升起,由于上升力量十分强烈,使喜马拉雅山跃居世界屋脊之上,同时台湾岛也脱水而出,终于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也形成了以澜沧江为中心,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递降而南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似如“马蹄形”地势,使本区成为“寒气难入易出、没有台风肆疟的高原盆地,构成了西双版纳独特的古热带、亚热带的环境条件”。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继续沉降拗陷的东部勐腊地区,长期处于古热带环境。从未遭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成为各个地质时期得以保存繁衍、发展的古植物,古动物的“避难所”,成为了古生代物区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古老动植物的发源地区,至今保留下来的热带雨林的生物孑遗种(活化石)、珍稀植物种、特有种,都是本地区古老的连续的充满活力的生态演变史的有力见证。也是地球演变史中典型发育地带的活史迹、活标本。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野生生物是遗传育种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种质资源,因而被誉为“热带珍稀动植物的荟萃地”,“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自然资源西双版纳  地热资源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占云南省第二位,仅次于,共有热泉、矿泉149处。热水泉多出露于澜沧——勐遮——勐海主干断裂带及景洪坝子。分布在景洪市的嘎洒有16处、小街至大勐龙5处;勐海县的勐阿8处、勐往至蚌岗11处、勐满5处;勐腊县的勐捧、关累等地。水温最低25度,最高达103度,流量0.1—3.9公升/每秒。盐卤泉多分布在勐腊县东部,密集于勐伴、尚勇、大荒坝、曼隆等地。含有丰富的钾盐与盐,故称“盐泉”。  西双版纳的地热资源尚待有识之士来开发利用。一旦开发,即可建成旅游胜地、疗养胜地、科研基地。  矿产资源  西双版纳不仅地上资源丰富,而且地下资源也丰富。现已查明有金属、非金属矿点131处。具有相当储量的矿种有铁、铜、铅、稀土、锡、钨、锰、硫铁矿、石盐、钾盐、煤、汞、银、砷、金、化工灰岩、绿柱石等19种。  铁矿储量1.18亿吨,分布在景洪市疆峰、惠民、大勐龙、曼养、勐腊县新山、勐海县西定、曼来、吉良等地。  盐矿储量250亿吨,含盐层面积约54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勐腊县东部勐伴、尚勇、磨歇等地。  煤矿储量1450万吨,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大河沟、曼养、勐岗、勐往,景洪市勐养、普文、景讷和勐腊县勐远、尚勇等地。  铜矿储量10530吨,主要分部在景洪市三达山、大勐龙,勐腊县瑶区、易武、象明等地。  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勐海县三棵桩、勐板、旧豪,景洪市勐岭山,勐腊县的铸锅河、易田、曼康等地。  生物资源热带雨林  1997年,西双版纳森林覆盖面为59.26%,有森林面积1753.5万亩,林产品十分丰富。近年来,十分重视林木保护工作,实行采育结合方针。建成了大龙山、勐养、普文、勐仑轻木林场。营造思茅松幼林1万亩、轻木1万亩、铁刀木炭薪林20万亩、依兰香1万余亩、油茶1万余亩。  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平坝区稻谷可一年两熟,粮食总产保持在每年30万吨以上。全州已建起16个水稻生产基地,种植橡胶187万亩、甘蔗29万亩、水果13万亩、南药7万亩、香料1万亩、水产养殖4万亩、并开发了香夹兰、澳洲坚果等新品种。农业开发还处在起始阶段,深度开发大有可为。  除天然、茶叶外,还有药用植物920种、油脂植物160种、香科植物200多种、热带水果110多种,还有大量的各具特色,美丽迷人的热带花卉植物。  西双版纳种植天然橡胶最早在1947年,1956年后大力发展橡胶业,现有大型国营农场10个,总人口15万。全州橡胶种植面积187.14万亩(其中民营90.98万亩),开割面积104.67万亩,年产干胶12.35万吨,平均亩产干胶101.4公斤,跃居世界高产前列。西双版纳植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30%。三十年来,累计产干胶60余万吨,今后每年可投产16—18万吨。西双版纳已成为我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  水力资源  西双版纳水资源极丰富。全州地表水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澜沧江干流过境水量,径流总量555.2亿立方米;二是发源于境外的河流汇入本州境内,总量为23.6亿立方米;三是州内降雨产生的地表水,总量为119.2亿立方米。从西双版纳流出国境的总水量达69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2.52亿立方米。西双版纳水能理论蕴藏量5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463亿度。  西双版纳人均占水量为全国人均占水量的7.7倍。现有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47座。库容总量达2.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03千公顷。有中小型电站80余座,发电量达28814万度。为加强水能源开发,西双版纳正计划在澜沧江下游景洪市旁,兴建大型水电站——景洪电站。历史沿革州史  西双版纳从远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在员,“西双版纳” 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但西双版纳的傣族历史,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据《后汉书》记,公元一、二世纪,傣族首邻曾先后几次派遣使者到东汉首都洛阳承受汉朝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至公元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大理)所管辖。  汉代时期属永昌郡(今保山)管辖。三国时设置过南洁县。唐宋时期归“南诏国”统治。傣文《泐史》记载,傣历542年(公元1180)傣族首领帕雅真经景洪为中心,把各部统一起来,建立“景龙金殿王国”,被授予“虎头金印”。13世纪,元朝在景洪建立彻里军民总管府,正式在西双版纳建立地方政权,委任傣族首领为地方政府官员。1384年明朝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进一步建立了完备的土司制度。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应勐将所辖区域划为十二个提供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西双版纳。此后,西以双看到纳区域内的行政单位虽多次变化,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却一直保留至今。  1661年清朝继续在景洪设“车里宣慰使司”。1925年国民党政府又将西双版红领巾改设为车里、佛海(今勐海)、五福(今勐遮)镇越(今勐腊)象明、普文、庐山(后为六顺)等七县和宁江行政委员会(今勐往)、普思殖边总办公暑(含江城县景董乡)。解放前夕归并为车里、佛海、南峤(今勐遮)、镇越(今勐腊)四个县。  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根据宪法,1956年6月改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整糯、勐阿、安康等五个区一个乡重新分为十二个版纳,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日正式改为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至今。名称由来  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行政区划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日,是云南省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辖一市两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三区(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有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221个村民小组。辖区内驻有1个农垦分局、10个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为107.6万人。  景洪市  景洪市是西双版纳自治州的首府,是一座具有亚热带风光和民族特色浓厚的边疆城市,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景洪的早市最有特色。每天拂晓,是早市的高潮,热闹非凡。天色大亮,人们便纷纷离去,准备下田劳动。早市的街道两旁摆满了蔬菜、瓜果和其他土特产品,还有藤器、药材、皮毛、乐器以及各民族的特需用品等。如赶上水果成熟季节,在早市还能买到椰子、芒果、柚子、荔枝、杨桃等各种新鲜水果。每逢节假日赶早市的人倍增,除傣族外,还有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也纷纷前来赶市。  景洪,历史上曾称景咏、景陇、车里(彻里)。1982年,景洪批准为国家级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景洪市素称“黎明之城”,是云南省走向东南亚通道上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1999年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洪市地处东径100° 25’至101° 31’,北纬21° 27’至22° 36’。北接思茅市,东北接江城县,东接勐腊县,西接勐海县,南与缅甸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境内有国家级口岸景洪港和西双版纳机场,还有“240”边贸区。景洪市辖13个乡镇,86个村公所,辖区内有5个县级国营农场、4个中央和省属科研单位。全市面积6958平方公里,东西横距98公里,南北纵长112公里。全境山地占总面积的95%,在山间有10个盆地(坝子),其中勐龙坝79平方公里,景洪坝77平方公里,橄榄坝65平方公里。坝区为粮食与热带作物橡胶的主产区。辖区境内有河流71条。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景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干季为11月至次年4月,湿季为每年的5月至10月。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境内森林覆盖率66.16%,有155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全国少有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有高等植物3000种、珍贵树种340多种、脊椎动物580多种、鸟类400种、兽类60种,有全国最大的灵长类中心和蝴蝶养殖场。  景洪市为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傣族、哈尼、基诺、布朗、瑶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6.17%。景洪在西汉时为哀牢地,东汉时为南涪县,(唐)南诏时为茫乃道。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建立景陇王国。元贞二年(1296)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设车里宣慰使司,隆庆四年(1570),宣慰使将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民国16年(1927)改设车里县。1950年,车里全境解放。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后改州)。1958年设景洪县。1993年12月撤县设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观  景洪市物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煤、锡,还有外露热泉15处。景洪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计有耕地面积533798亩,1993年产粮11723.5吨,总产、亩产、株产均居全国之首。有茶国71714亩,产干茶4251担。另有砂仁、水果、香料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景洪市的经济、文化、教育、邮电、科技等项事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进步。景洪市正以其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迈向21世纪。  勐腊县  勐腊县是中国云南省最南端的一个边境县。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面与思茅地区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 740 . 8 公里(中老段 677 . 8 公里,中缅段 63 公里)。县城距省城昆明 868 公里,距州府景洪 172 公里。  勐腊属浸蚀山地,系横断山纵谷南段,无量山南延尾梢。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呈梯状下降。平均海拔 1000 米。全县土地面积 7093 平方公里,山地占 95 . 6% ,山间盆地(坝子)占 4 . 4% ,年平均气温 21 ° C ,年均降雨量 1540 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勐腊县辖 5 镇 8 乡, 70 个行政村, 544 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近 18 万人。勐腊县 1927 年建县,时称镇越县,后易名为勐腊县。勐腊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勐伴和大树脚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傣族人民在这里生活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是孔雀公主的故乡,是抗清名将李定国长眠的地方,是蜚声中外的热带植物园所在地,是 " 名重天下 " 的普洱茶的原产地,是珍稀动植荟萃栖息的场所。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70 万亩,县级保护区 32 万亩。保护区内已查明植物 4000 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43 种。  勐腊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通向东南亚的通道。中、老、缅三国交界于南腊河汇入澜沧江处。澜沧江流出境即称湄公河,是一江连六国的 " 东方多瑙河 " 。陆路国境线上有大小通道 46 处,边民互市点 14 个,有 5 条公路直通老、缅边境。磨憨口岸已列为国家级口岸,至老挝,延伸到泰国的旅游线路已开通。勐腊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份之一,共有 26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2% 。主要少数民族有傣、哈尼、瑶、彝,还有未定族称的克木人。各民族组成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共同开发和保卫着勐腊这块热土。 1948 年勐腊获得解放,各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事业获得迅猛发展。主要工业企业有勐捧糖厂、勐远水泥厂、尚勇茶厂、磨歇盐厂、尚冈煤矿等。  勐海县  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56 公里,地跨东径 99 °56 '—— 100 °41 '北纬 21 °28 '—— 22 °28 '之间。面积 511 平方公里,人口 28 万余人。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 93.5% 。境内有大小河流 159 条,属澜沧江水系。位于县境中部的流沙河全长 92 公里,流经勐遮、勐混、勐海 3 个坝子,是主要灌溉河流,下游水利资源丰富,已开发 5 级电站。县境北部有南朗河,西部有打洛江。在江河流经之地区,共有大小坝子 15 个,最大的勐遮坝子,面积 23 万亩,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为稻谷主产区。打洛、勐板、勐往、勐满 4 个坝子是橡胶产区。勐海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全县植茶面积 17.4 万亩,年产干茶 7 万担。勐海茶厂生产的名茶,享誉国内外。勐海还盛产樟脑 、甘蔗。矿产有铁、铜、金、锡等。  勐海全县有 30 个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彝、回、汉、佤等 8 个世居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 99% 。勐海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后晋(大理)时属彻里地。宋淳熙七年( 1180 ),帕雅真入主勐泐建景陇金殿国以后,勐海县一直作为西双版纳的一部分。勐海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对敌,曾多次击退缅甸军的进攻,抗日战争时期支援远征军抗战,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0 年 2 月,勐海县获得解放,各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1990 年,粮食总产 12541 万公斤,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工业总产值 4559 万元,茶叶生产、教育、卫生、科技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运输迅猛发展,现有国道公路两条 173 公里,县道公路 9 条 258 公里,乡村公路 73 条 672 公里,专用公路 12 条 99 公里。打洛是 214 国道和昆洛公路的终点,为省级口岸,是通往缅甸的重要通道,亦是边境旅游的热点之一。景真八角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曼短佛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巴达的茶王树等都是中外游客必到的旅游景点。人口民族&  总人口约83万余人,居住着、、、、、、等13个民族 。傣族是主体民族,约30万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称傣仂,说傣仂语。  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版纳,由于临近老挝、缅甸等佛教国家,上座部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充满东南亚风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县(市)面积与人口数据(2007年末)&&& &区划名称&&&面积(㎞?)&&&&&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107.05&&&1,064,500&&&904,292&&&景洪市&&&6,862.89&&&476,800&&&384,309&&&勐海县&&&5,367.72&&&330,900&&&307,180&&&勐腊县&&&6,876.44&&&256,800&&&212,803经济概况  西双版纳是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等自然与人文多姿多彩的特点,是“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水果  西双版纳的基本州情可概括为四点:一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优美。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约21°08’至22°36’,东经99°56’至101°50’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被称作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热带沟谷雨林为全国独有。二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点的自然资源富集。有勐养、勐腊、勐仑、尚勇、曼稿、纳板河流域6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3%。全州国土面积不到全国的五百分之一,生存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6的野生植物物种。三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浓郁。西双版纳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悠久璀璨。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13种民族及尚未识别族群老品人、八甲人。全州93.4万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7.3%,是全国唯一的傣族单一民族自治州。四是以与东南亚国家毗邻为特征的地缘区位优越。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国境线长966.3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近四分之一。西双版纳州是云南省唯一的水、陆、空齐全的口岸大州,有4个国家级一类口岸。  2009年,全州生产总值138.64亿元,同比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86亿元,同比增长3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4亿元,同比增长19%。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3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7.3%;旅游总收入50.34亿元,同比增长22.3%。对外经济贸易总额7.67亿美元,同比增长44.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0亿元、同比增长19.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23亿元、同比增长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5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同比增长16.7%。交通概况  西双版纳与、接壤,毗邻,全州国境线长966.3公里,占边境线近四分之一,其中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677.8公里,占中老边境线的95.5%;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占云南省近三分之一。一江连六国(中、缅、老、泰、柬、越)的·从西双版纳出境,上湄公河航道是国家5级航道,中、缅、老、泰四国可常年通航250吨的客货轮;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也从西双版纳出境;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3 条国内航线和老挝、泰国的国际航线。  西双版纳距省会昆明约560余公里,乘汽车7-8小时可到达。版纳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空客319”飞机,每天有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直达航班,空中飞行时间约50分钟(费用:全票780元/位), 另外辟有从、、、、等城市到西双版纳的直达航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航空  西双版纳景洪机场是省内仅次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距景洪市区5公里。机场自1990年通航以来,先后开辟了至、、、、、、等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1996年开通了至曼谷的国际航线。昆明至西双版纳、丽江至西双版纳都开通了机场。  公路  昆明至西双版纳在日全线开通了高速公路,公路里程550公里,可在昆明火车站旁的昆明长途汽车客运站购票,每天有20多班卧铺班车和普通班车开往景洪,车程9小时,票价约110-150元,春节期间会上浮15%-20%。&  水路  西双版纳景洪港——国家一级口岸  水路有澜沧江航道,景洪港是国家一类水港口,由景洪、橄榄坝和关累三个码头组成。景洪港为水运口岸,现已开辟了景洪至泰国清迈、老挝万象等地的国际水运航线。  在景洪客运站乘坐到勐仑、勐腊的车,到勐仑下车,行程1小时左右。 从昆明、思茅出发可以乘坐开往勐腊方向的车到小勐仑镇下车。 从勐仑客运站步行到吊桥需10分钟,买票后过吊桥需20分钟才到景区。旅游地质奇观  在勐遮、勐海、勐混周围的山地上,可以看到冰蚀的地貌。如冰蚀的刀脊、槽谷、冰斗、凹型谷羊背面冰蚀洼地;在勐罕坝、曼法一带,可以看到冰碛堤,冰碛侧碛、冰碛砾石。其中冰碛砾石又有压坑石、擦痕石、扭裂砾石、马鞍石、灯盏石、漂砾等。这些都是第四纪山岳冰川的遗迹。  西双版纳的地热资源之丰富,仅次于前。目前已发现的温泉、热水泉有54处,除少数向处是钻孔喷出来的温泉外,其余都是天然矿泉,它们绝大部分分布在澜沧江深断裂带西侧的景洪、小街、勐阿、勐满等地。其中有两处是过热温泉,水温分别是103℃和104℃,众多的热泉群系是控制地壳活动的标志。  西双版纳分布着零星的喀斯特地貌,如勐腊中部的仙人台、三石峰、翠屏峰等,山热雄伟挺拔,与邻近绿色的热带季雨林组成了石灰山季雨林。地下的喀斯特溶洞景观也很多,如宝角牛洞、藏物洞、旱洞、佛爷洞、花蛇公主洞、天生桥等。  在景洪县西北部谦迈地区海拔1050米的上更新世坡积层中曾发现亚洲象牙齿化石,这说明这里数万年前就是水热条件适宜的热带雨林区;在澜沧江及其支流两岸的全新世残破和层中,曾发现大量石斧、石器及穿孔陶器,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一些的文物,说明澜沧江两岸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这些,对研究西双版纳古脊椎动物的栖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古代人类的活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考古资料说明,西双版纳地处、、“三江褶皱系”的末端,夹怒江、金沙江深断裂带之间,7亿年来地质活动频繁。  由于澜沧江深断裂带纵贯西双版纳全境,断裂深度达42-44公里以上,而且5亿年来活动不息,有各地质时期、各种成因、各种类型的地层形成,因此导致了断裂带东西两侧经历了迥然相异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勐海隆起,景洪断裂、勐腊凹陷的三位一体的地质构造格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观  西隆东凹的地质构造,使西双版纳的西部长期上升隆起,岩浆沿断裂带上浸,形成了勐海花岗岩岩基,古老岩层变质,成矿作用活跃。由于地势长期上升,这一地区多次受到了第四纪山岳冰侵袭。  西双版纳的东部地壳长期沉隆,沉积了古生代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总厚度达23000米。海水时进时退,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相对稳定。勐腊地区分布着上古生代浅海相泥质碳酸岩——火山碎屑岩建造,其中含有海生瓣鳃类、腕足类、苦藓虫、珊瑚、蜓、有孔虫、海百合、菊石等化石;古滨海沼泽地中有大量的水生植物繁衍;中生代浅海相泥质碳酸岩——火山岩,海相泥质屑建造,其中含有大量的陆生和浅海生物化石,蕨类和裸子植物等;新生代以红色盐沉积建造为主。喜马拉雅运动(距今500万年)的结果,使这一地区地热抬升,海水退出,水热条件相宜的古热带气候定型,呈是形成了亿万年来连续演化、充满活力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数千万年生态环境的复杂变化,使西双版纳成为枝植物交汇、发展、演化的中心。在中生代,西双版纳位于古地中海的东岸。中生代末期,古地中海消失,印度次大陆的枝植物通过西双版纳进入亚洲腹地;在第三纪欧洲大陆准平化的时期,这里又有欧亚各地动植物的交汇;在第四纪喜马拉雅山地升起时,西双版纳是印度支那半岛与东西地区动植物交汇的唯一通道;在第四纪山岳冰川时期,西双版纳处于亚洲部川的南缘,是亚洲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退却和最北界,在间冰期则是巽他古陆热带动植物向北推进的北界;在现代,由于横断山脉南北走向,耐寒的动植物可沿脊南下到西双版纳,热带动植物又可经过西双版纳沿河谷向北推进。这些特殊条件就是当今西双版纳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景区景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日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占地面积1100公顷,海拔570米,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具有亚洲多瑙河之称的湄公河—澜沧江支流罗梭江在这片土地上划出了一个葫芦形半岛,植物园就坐落在这个景色如画的小岛上,“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形”。当年,蔡希陶教授为她取了“葫芦岛”这个很形象的名字。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已经与世界上有数百年历史的重要植物园并驾齐驱,成为国际著名植物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户外栽培保存植物最丰富的植物园,成为抢救和保存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的“”。13000多种热带植物遍布在百花园、榕树园、民族植物园、榕树园、奇花异卉园、名人名树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等35个专类园区,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立体画面:百花的绚烂、龙脑香的俊朗、棕榈的妩媚、苏铁的神韵、百竹的清逸、百香的薰袭将会令您眼花缭乱;“板根现象”、“老茎生花”、“绞杀现象”、“独树成林”和“空中花园”等热带雨林奇观比比皆是。  漫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呈现您眼前的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世界:树木葱茏,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闻歌起舞的跳舞草、消渴解暑的旅人蕉、使酸变甜的神秘果、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抗癌奇树美登木、心心相印的海红豆、似大象鼻子的象鼻棕、能产糖的糖棕……珍奇的热带植物、罕见的生态景观一定会让您目不暇接、惊喜连连。  如果说云南是“动植物王国”,那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是植物王国凤冠霞帔上最璀璨的绿宝石。纯美多姿的热带植物及自然风光,周围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精气将植物园塑造成纯天然氧吧;年均温21.5℃,使这里成为理想的避寒胜地;长达半年的雾凉季里乳汁般的薄雾让人感觉置身天堂;森林—石林复合的奇观使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罗梭江穿境而过,如玉带、如彩绸;昆曼国际大通道将植物园纳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黄金旅游圈;贝叶文化博大精深、“香发公主”传说亦幻亦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轻松与愉快,充分感受边陲“世外桃源”的情趣。  您在这里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参加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热带雨林探密”、“绿岛历奇”、 “押花”、“我是大力士——轻木与重木的比较”、“我的王莲我的船”、“我的秘密花园”、“体验造纸”、“拼图挑战”、“观鸟”、“乌兰魅影夜观”等等。您在快乐参与的同时,也能充分体会 “寓教于游,寓游于教”的科普旅游乐趣,为您的西双版纳之行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有我国唯一的展示热带雨林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拥有一支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极具民族风情的导游队伍;园区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别墅型宾馆、游泳池、旅游纪念品市场等旅游设施,使得植物园成为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度假休闲理想之地。不管您是来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或是参加商务会议,您都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充分享受内心的宁静,体验“热带天堂”的神奇魅力。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天树景区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仅分布在州内勐腊县的补蛙、景飘等地。望天树属龙脑香科,常绿高大乔木。因它长得挺拔笔直,高达七八十米,如利剑般直刺蓝天,有“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之美誉。望天树适应能力强,寿命长,用途广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勐腊在傣语中是产茶的地方,史书上记载的生产普洱茶的六大古茶山中的五座在勐腊。望天树景区占地面积为397公顷,其中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面积有150公顷,其余为西双版纳地区最大的水域面积--望天湖,由南腊河、南沙河、南杭河三条河流汇集而成。其间还分布有7个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有傣族、瑶族、哈伲族、彝族等。其中曼陇代、曼陇勒为上百年历史的傣族村寨,若你在傍晚时分到达,至今还可见到傣女沐浴的景色。在望天湖中生存着比恐龙还老的,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奇怪的是每到雨季,南腊河水变浑时,它就象冬眠般失踪,到了冬季,湖水清澈见底时它又会出现。  勐腊补蛙望天树景区,坐落在勐腊县城东北方补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20公倾。距县城约十多公里,现已有六公里铺设成柏油路面。景区内建有旅馆、空中走廊,既可游玩,也可住宿。交通及景区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之中。如果你到望天树景区游玩,首先一定要去“空中走廊”体验一下那种令人既惊又险的感觉。这走廊长2。5公里,是用粗大的铁索在高大的望天树之间连接建成,用钢绳悬吊,尼龙绳、网作护栏,铝合金梯子作踏板,每一段均与修在树干上的木质平台相连接。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是国内第一条空中走廊。走廊高36米,游人尽可在走廊上舒心漫步,极目饱览欣赏原始森林的美景,欣赏百态千姿的热带植物群落。接着您可在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景区尽情观赏自然界的种种奇观。漫步林间,清澈的溪水叮咚作响,树上鸟儿欢歌相迎,林层中间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蕨类植物,特别是残酷的绞杀现象令您目不暇接,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亲手摘到三桠果、橄榄等野果一饱口福呢。  在勐腊县的南腊河里,生长着一种六七厘米长的小鱼。这种小鱼平时与一般鱼在无不同。但一当被人捉到,它的身体就会像汽球一样鼓胀起来,同时发出叽叽的响声,一会儿就胀成一个圆形小球,被称为“汽泡鱼”。  如果说西双版纳的神秘、美丽,是造物主对这块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的莫大恩赐,那么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内大片自然生态村寨能够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则得益于这里的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眷恋与执着,得益于他们深植于血液与灵魂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傣族园景区内的五个傣族村寨,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同属于勐罕镇(橄榄坝)曼听办事处,距州府景洪市28公里。五个村寨共有309户和1487人。世世代代,这里的傣族村民都以农耕为业,用勤劳、智慧创造和丰富了灿烂的贝叶文化。这里的杆栏式竹楼群古朴、雅致、壮观;这里的村民纯情、朴实、好客;这里的民风民俗独特而浓烈;这里的热带田园风光旖旎迷人;这里的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完美融合,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中国,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村落群,实属罕见,把西双版纳傣族园称为中国第一自然生态村,并无丝毫夸大之处。  傣族园南临热情奔放的澜沧江,北依宁静、秀丽的龙得湖。自古以来,环绕的江湖孕育了园内村寨壮观而又极尽秀丽的孔雀的尾巴,而傣族园则是孔雀尾巴上最靓丽、最夺目的羽翎。  西双版纳傣族园  西双版纳有13个民族,傣族为主体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5%。傣族园作为代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主体景区,在保留原有杆栏式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通过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民族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傣民族文化,把傣族园建成杆栏式建筑典范之园;礼仪、习俗文明之园;佛教气息浓郁之园;傣家生活温馨之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观  园区内曼春满、曼听两个自然村寨,其名称分别是“花园寨”和“宫庭花园寨”的意思,在过去一直作为州、市政府接待上级领导和国外贵宾视察、参观及学者们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景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总理,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副总理,姜春云、彭佩云副委员长都曾亲临视察。园内还遍布文人墨客的足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散文家冯牧在曼听到曼乍的林间小路上,幸遇蝴蝶盛会,写下名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四十年代作家邓子华在《滇云散记》中,描绘了园内风物;摄景家徐肖冰、候波和著名美籍画家丁绍光等以园内风物为题材也都留下了永恒的佳作。这些厚重永恒的文艺作品,与傣族园神奇的自然、从文景观相印成趣,相得益彰。  走进傣族园,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让人对古老的傣族文化肃然起敬。塔包树、公主井、孔雀坟寨心、母子岛等与相伴的一个个优美传说,令人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一座座壮观、精美、古老的佛寺、佛塔昭示着佛家的久远,也昭示着它们在傣家人心目中非同寻常的地位。曼春满佛寺、曼听佛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佛寺中保存有著名壁画《如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  走入傣家,仿佛是到了另一个时空,游人不禁陡生隔世之感。傣家竹楼造型美观,简朴而又不失雅致,且有冬暖夏凉和防潮防震的特点。宽敞的庭院洁净、舒适。院落子里种满了各种热带四时果树,爱美的傣家人还广种奇花异草,各种花草奇斗妍,竟放芬芳,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到傣家竹楼上作客,傣家人一整套待客礼仪令人产生由衷的感动和许多感想。傣家菜肴,绿色食品比重较大、禽蛋、山珍、野菜等丰富而又味道鲜美、纯正。这可能也是傣家少女身材苗条、面容清秀俊美的缘故之一吧。  来到傣家村落,人们自然不能忘记观赏地道傣家人的舞蹈艺术。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从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的土地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文艺舞台之后,人们对傣族的舞蹈艺术魅力无不为这倾倒。傣族园内勐巴拉纳西歌舞剧场是云南省最大的露天剧院,向游客展示傣族各支系的舞蹈艺术,其代表节目有《傣王招亲》、《赶摆路》。此外,赞哈献歌,民间舞蹈拳舞、刀舞、纹身舞等让人耳目一新。  傣家人的文化艺术与大自然心心相映,从乐器到文字的载体——贝叶,无不显示出浓重的大自然色彩。傣家的象脚鼓就象一只巨大的象足;傣家的葫芦丝就取用瓜架上的葫芦和细竹管精制而成;傣家竹编饭碗、餐桌、凳子即用蔑条精心编织;傣家人的历史、传说、佛教经典刻在一片片的贝叶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贝叶经。  与傣家人生活密不可分的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重大节日或是寻常日子里,都随处可见。就连民俗活动,亦不难看出傣家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傣族园里的泼水、婚俗活动、丢包、抢亲、傣拳、斗鸡等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游人在娱乐中轻松愉快地加深了对傣族文化的了解。如果有时间参加傣家乐活动,吃在傣家,住在傣家,乐在傣家,亲历纯朴、自然、热情的傣家生活,做一天傣家人,那就再好不过了。  傣族园是西双版纳傣民族的缩影,浓缩了傣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现了典型的热带田园风光。这枝孔雀上最绚丽夺目的羽翎,浑身散发出熠熠光彩。“到昆明游世博园,来版纳游傣族园”,正如诗人曰:“一日作客橄榄坝,夜夜梦回傣族园”。  一、常设旅游活动项目:  1、寨门迎宾: 每天100人的傣家小卜哨参与迎宾活动,给游客跳迎宾舞、唱祝辞、洒水祝福,使游客感受傣家人的热情、质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2、傣族村寨参观:欣赏亚热带傣家庭院风情,观赏品种的热带水果及傣家干栏式建筑。  3、曼春满古佛寺参观:在曼春满古佛寺游客参加拴线、念经、烧蜡条香、抽签等佛教活动。  4、傣族民间音乐演示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尽略的领略观看葫芦丝演奏、 赞哈表演、巴乌独奏、竹楼恋歌等生活情景。  5、傣族手工艺展示:根据五个自然村寨的特点,各有侧重开展织锦、傣首饰制作、榨糖、制陶、贝叶经的制作等民族工艺品的加工参观。  6、傣家民居参观、傣家做客:向游客展示傣家干栏式建筑特点,体验傣家的待客礼仪,了解傣族居住环境和竹楼文化。  7、赶摆: 赶摆场上,游客可以尽兴品尝傣家风味烧烤和四季新鲜水果。  8、歌舞表演:勐巴拉纳西艺术团以优美的舞蹈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亮丽多情,反映傣族多彩的民族歌舞形式。  9、天天泼水节:开展100——200人参与的大型泼水活动,使游客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气氛。  10、傣家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丢包、赛鼓、燃放贡菲、赶摆、赕佛等活动。  西双版纳喃呢温泉  四季花香浴:作为四季常青的花卉王国,地处热带的版纳更是花的海洋。喃呢温泉选用经特种加工的原生花瓣,泡浴后肌体留香,可提神醒脑,顺畅呼吸缓解疲劳,减轻压力,美容养颜。  傣药浴:历史悠久的傣族人的傣药正逐步走向世界。用傣药放入温泉浴中浸泡可补气养血、预防感冒、清热泻火等疗养功效  硫磺泉浴:能软化皮肤、溶解角质、灭菌、对各种慢性关节炎、风湿病等有独特疗效。  版纳椰奶浴:采用新鲜椰奶,与本身富含多种维生素的纯天然温泉完美结合,浴后能美白肌肤、补充水份,达到细腻香体之功效。  云南小粒咖啡浴:喃呢温泉全部引用原生态的版纳小粒咖啡,浸入浴中可以排除身体多余的水份,消除水肿,咖啡生物碱还能兴奋中枢神经,促进肌肤光滑细腻。  普洱茶浴:一边品尝着云南的名茶,享受着普洱茶温泉浴,此时茶香扑鼻,入口后,醉人心魂。同时可达到纤体紧肤、降低血脂含量,使血管舒张,加强血液循环,光滑肌肤。  鲅儡怡情—鱼疗泉:喃呢温泉中最难可贵的是在硫磺水高温泉中不怕烫,而且能够畅游自如,不仅能够畅游自如,而且还能够专门咬您身上的老化死皮,神奇的鲅儡情怀(鱼疗泉)。那种享受的感觉,比您平时的按摩更加增添一番趣味。  石板浴:当你躺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享受来自地心热力的温柔理疗,一不小心就会沉沉的睡去。在您在温柔的梦乡里时石板浴可以促使身体从内部进行新陈代谢,使身体负担减轻,有明显的排毒效果。还可以消除疲劳,减轻关节疼痛,降低血脂。 可以提高免疫力,减缓衰老,促使凉性的改善。对关节炎、风湿病、肠胃病有显著疗效。  傣族盐浴:作为欧美传统医学中的自然疗法,盐浴傣族温泉结合,把身体掩埋在盐浴之中既可以灭菌消毒,还能去脂减肥、对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病有独特疗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观  水疗功能池:在喃呢温泉,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硫磺池里,我们添加了十多种世界先进的水疗设施,让您在享受温泉滋养的同时快乐无比。&  野象谷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地处东西两片林区结合部的河谷。在这片上百万亩的热带雨林里生长着多种植物,层绿叠翠、郁郁苍苍,热带竹林连成一片,为亚州象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最适宜生长,繁衍的栖息之地。现存亚州象近300头,野象三五成群经常出没在河边、密林,甚至到公路上徜徉,踱到人们视野内觅食、饮水、洗澡、散步、嬉戏。 目前,已被省、州政府列为重点森林旅游景眯来建设。现在景区内已完成100门程控电话通讯工程,4。08公里游道铺设,三贫河道钢索吊桥,1400米的停滞不前车场,188平方米的宾馆,200平方米的傣式竹楼餐饮部,600平方米的水上综合娱乐场。 三岔河自然保护工以其特有的热带原始森林景观和数量较多的野生亚洲象,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是集旅游、度假、林业科普、会议和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此外,这里膛有国内第一个人工繁殖饲养蝴蝶实验场,可向游客展示蝴蝶恋花生长的全过程,并提供标本作纪念。&  勐远仙境景区  勐远仙境景区地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部,海拔平均高度720米,景区距离景洪市区100公里,距离勐腊县城30公里,距离昆曼国际通道只有两公里。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处于勐腊县自然保护区东西两个片区的结合部。  景区内聚居着三个傣族和一个瑶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由于景区地处属于石灰山热带季雨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汇聚了众多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物种,景区内石灰岩分布较广,多达24个溶洞群落。  由于溶洞内部歧洞较多,是洞穴探险的极佳选择,主溶洞宝角牛洞洞内气温为21℃,由于这一温度值终日不变,堪称“永远的春天”;与洞外30多度的夏季高温相比,洞内的温度被专家称为“低温能源”。同时本景区即将拟建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度假区,将成为旅游者的最佳休闲度假体验圣地地。目前景区已被批准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景区正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的标准和生态旅游及休闲度假区标准进行全新打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仙境。  勐远仙境景区是集山、水、石、热带雨林、溶洞群落等自然景观和傣族、瑶族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  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位于勐海县景真地方,距县城14公里。因这座亭子在景真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景真八角亭。八角亭,傣语中称撐阉谂,大意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或是高难僧侣活动的经堂。  景真八角亭高15.42米,亭身分8个大面,容31个小面,交汇为32个角,由亭座、亭身、刹顶三部分组成;24面墙亭室,室内立有释迦牟尼的铜像一尊。东南西北各开门户,正南门有木梯、石阶、与地面相连。亭的内壁用金粉绘制有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其间还镶嵌着多种形状的镜片。亭子的顶部呈八角状蓼色硫璃瓦建筑,十个导面逐层收缩后成锥形尖顶,毕盖上立起一根4米长的铁杆,铁杆顶端挂着一面三角形的小旗。亭檐四周悬吊无数铜铃,每当清风指来,叮铛作声,清脆悦耳。景真八角亭造型玲珑华丽,装饰精美、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古代西双版纳傣族建筑水平的一个标志,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和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八角亭以它婀娜的姿态,屹立于流沙河畔。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蓊郁葳蕤,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在版纳众多的佛亭中,景真八角亭可谓是集傣族建筑工艺之大成的精品。从下到上,层层收拢,错落有致,一如佛祖释迦牟尼的金丝台帽,顶部光彩夺目的饰片,昭示着佛光的神圣、佛法的无边。葱葱郁郁的菩提树,固守在八角亭的一侧,盘根缠绕,象一个睿智的老者,叙说着几百年的繁荣与沧桑。  在八角亭,环目而视,山丘下的流沙河蜿蜒而行;碧绿的孔雀湖如一颗含水的珍珠,镶嵌在那满是苍翠的山林中,伴着河水的潺潺,似乎还有《葫芦信》中景真公主与勐遮王子爱的呢喃,在湖波漾起的水纹中,似乎还有孔雀公主与召树屯王子的深情凝望。江南那自在的陶然亭,南疆这灵动的八角亭,虽都是亭,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韵致。民族文化民族宗教  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世代居住这里的各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着反映自己民族特征的风俗习惯。一个民族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美丽。傣族姑娘艳丽的穿着,哈尼人五彩的服饰、拉祜族古朴的长衫、基诺族素雅简朴的穿戴……,无不显示出西双版纳民族服饰的多彩。如诗似画的傣家竹楼、哈尼族的母房与子房、基诺父系氏族留下的大长房,拉祜族家族共居的长廊……,既展示出不同民族的不同居住习惯,又镌刻着各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深痕。傣族青年在凤尾竹下的爱情、哈尼族的抢亲、布朗族的三次婚礼基诺族的树叶信到瑶族的咬手臂相爱……,是如此地独具特色,令人激动不已。  傣族欢度新年的、哈尼族的到基诺族的等节庆活动又是那样的热烈,有趣而令人向往。  版纳的原野隔绝了中原文化的教化,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诸国却近在咫尺,于是小乘佛教随风潜入,版纳境内,人人都是俗家子弟,(男子少年之前都必须剃度侍佛,成年后还俗)。佛塔寺庙与傣家竹楼、翠竹古木交相掩映,一派神圣景象。  版纳佛风有别中原而酷似东南亚,又融入傣族人的文化风格,从寺庙建筑可见一斑。飞龙白塔是版纳佛塔的典范,圆形尖顶,塔身如玉,塔尖金黄,到过曼谷的人们可似曾相识?景真八角亭亦是版纳有名的佛教建筑,基座高筑,锥型屋檐,又酷似傣家竹楼。  版纳人笃信佛教又不拘泥细节,因此,版纳的寺庙并没有很多清规戒律,对佛的信仰更体现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真正是时时有佛,处处是佛。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傣族的章哈调、孔雀舞、象脚鼓舞,哈尼族的咚巴查、竹筒舞,布朗族的弹唱、软术舞、拉祜族的跳歌,基诺族的大鼓舞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傣族宗教  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据说,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简直就有点去镀金的感觉。不是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小乘佛教有着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赕“毫瓦萨”(关门节),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阴历七月中旬),“翁瓦萨”(开门节),时间在十二月十五日。在这两个节日之间,各寨的傣族人都一齐来到佛寺向佛祖敬献佳肴、鲜花和银钱。在这段时间里,傣族人是不能结婚和离开寨子的。只有到了“开门节”后,斋戒解除,才能娱乐、谈情说爱、举办婚礼、盖新房等。“赕萨拉”,实际是祭死者,时间在傣历九~十二月间。傣族的各户人家做一幢冥房及衣物、用具等模型送进佛寺,请和尚念经,百姓滴水祭祀死去的亲属。还有如“赕坦”,即各户抄录一部经书献到佛寺,请和尚在佛像前为献经书者诵念,经书内容涉及到佛教经典、教规教义、宗教神话、天文历法、医药知识等等。通过“赕坦”,使佛寺保存了丰富的傣文文献,傣族的历代文化典籍得以承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泼水节  哈尼族宗教  哈尼人没有具体的宗教信仰,他们信仰多神、信鬼灵,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十分突出。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公山神、母山神、雷公、电母、树 神、寨神、家神等。 他们有搞宗教祭祀活动的首领嘴玛和师娘。嘴玛担负寨子的管事人和宗教祭祀主持的双重身份。 师娘要搞算卦、跳神送鬼。由 于信仰鬼神,他们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有“竖竜巴门”、“切卡阿必罗祭祀活动”、“沙沙康祭祀活动”、“朱可朱捏铁祭祀活动”等。竖竜巴门:巴门是村寨的大门,竖竜巴门,爱尼话叫“裸慷翁”,一般每年要举 行一次,时在阴历三月间。  竖竜巴门那天,全寨家家户户杀鸡舂糍粑,先在家中举行祭祀活动,然后由嘴玛带领到寨边去制作竜巴门,做好后将它竖起来。竖竜巴门是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全寨男人不论老少都必须出动,一 起砍树,分头做门框,修栅栏。竜巴门两旁的栅栏上还要插上一些专门削出 来的花棍作为装饰。竖竜巴门时,嘴玛要念这样一段祭祀:门外是山,门内是寨,请竜巴门把灾难挡在门外,把疾病也挡在门外,保住寨里的人无疼无病,四季平安。 朱可朱捏铁祭祀活动:有些村寨又叫“丫鸡鸡”,意思是赶恶鬼,活动在阳历9月举行。举行活动时,每户人家捉一只鸡在男女室门口各拔下三撮鸡毛,将鸡杀死祭鬼。  男人们在祭完鬼后手握一把刻有花纹、涂有鸡屎的木刀边砍边吼叫,把家中 恶鬼赶出大门,然后又拿木刀在寨内边舞边吼叫,再将寨内藏着的恶鬼赶到 竜巴门外,祈祷竜巴门把鬼拦在门外,保护寨人的平安。  布朗族宗教  布朗族的宗教信仰比较杂乱,他们既是多神信仰者又是小乖佛教的信仰者。在小乖佛 教传入布朗山区之前,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  在布朗人的心目中,风、雨、雷、电、山、地、水、火、树、谷皆有神灵主宰,神与 鬼不计其数。祭神鬼的活动也十分频繁。在每年的春耕之前要举行祭山神仪式,砍树要祭 树神,种地祭地神、水神,放火烧山祭火神。另外布朗族还有祭竹鼠、祭祖先和给人、谷 叫魂的宗教活动。  传说以前布朗人并无谷种,一位叫雅枯酸的妇女获得一粒大得像南瓜一 样的谷种时正好怀有身孕。一天,雅枯酸身感疲乏,体力不支,未将有谷种的谷仓盖严, 谷种便从仓内滚出来,并且越变越大,把雅枯酸的屋子撞得水泄不通雅枯酸十分生气, 举棍狠打谷种,将巨大的谷种打得粉碎,被打碎的谷子一粒粒逃出屋子躲藏起来。谷种逃 走之后,人们东找西找,想找上几粒进行播种,可是谁也没有找到谷种的下落,后来是竹 鼠从土洞里把谷种一粒粒衔出来撒在地里,让它发芽、成长、抽穗,使人们终于获得了种 子,因此布朗族十分敬重竹鼠,如果要捕食竹鼠便要举行仪式进行祭祀。  在小乘佛教传入布朗山区后,群众渐渐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理论,普遍信仰佛教,并 对佛虔诚膜拜。布朗族每个男人都是从小出家在佛寺内修行。不出家修行的男人被视为没 有教化的生人,受人歧视,也很难找到对象,因此村寨里几乎找不到没有当过和尚的成年人。 男人出家一般从7岁开始,第一阶段先当科勇,到佛寺内见习,并学点傣文字母和佛 教的清规戒律。第二阶段是举行仪式,正式受戒出家为僧。受戒之后就变成了小和尚,开 始静心修行。然后再按修行情况和年龄一步步晋升为大和尚、二佛爷、大佛爷……。决意 终身出家的人,将一级级晋升。 绝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半途还俗。  布朗族“赕”日和“赕” 的形式和傣族地区一模一样。在傣历9月15日这一天要赕毫瓦萨(即赕关门节)。在9月 到12月期间要赕萨拉,祭祀死者亡灵。在11月间要赕坦,按照个人的心愿抄经书送进佛 寺,在12月15日这一天要赕帕(即向僧侣施舍袈裟)。这一天还赕翁瓦萨(开门节)。此外,还有赕打疗、赕孝伦坝、几光罗、升和尚、松山卡、考刚、外塔、拜仙人迹等等。民族节庆  美丽的版纳,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此世代居住,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橄榄坝、民族文化村里,民族歌舞让你如痴如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傣族关门节、开门节  公历七月中旬(傣历九月十五日)是傣族的关门节,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祈福。从此到开门节的三个月里,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  公历十月中旬(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的开门节。“开门节”,傣语叫“奥瓦萨”,是傣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 月中)。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 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 男女问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 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 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 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 丰收的节日。  傣族泼水节(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由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持续三天。届时,人们先到佛寺浴佛,然后以互相泼水来表达真诚的祝福,把过去一年的烦恼辛劳冲洗干净。  传说:有关泼水节,还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远古的时候,傣族聚居的地方遭遇了一场灾难,季节混乱,瘟疫不断,民不聊生。村里有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了挽救众人,决心与恶魔对抗。她们乘恶魔醉酒之际,用他的头发丝割下了他的头颅。但是恶魔的头颅落在地上便会喷火,所到之处又是一场火灾。于是,七位姑娘轮流抱着魔头,直至它腐烂,每次轮换都要泼一次水,冲洗身上的污迹。由此换来的代价是,可怜的姑娘也被烧死了。但是,从此人间迎来了风调雨顺。人们为了纪念七位勇敢的姑娘,将这一天定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也就是现在的泼水节,泼水同时又是寓求吉祥的意思。  哈尼族嘎汤帕节(公历元月二日至四日)  嘎汤帕节是哈尼族的新年,时间在每年元月二日至四日。节庆期间,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  基诺族特懋克节(公历二月六到八日)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的新年,每年二月六到八日,基诺山寨会举行盛大集会,男人们击鼓剽牛,妇女们载歌载舞。这时到基诺山寨的客人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传说:特懋克的传说饶有趣味。相传远古时候,地上发生了特大洪水,有一对夫妇把自己的儿女放进一个大木鼓里,给他们留下一把刀和一个铜铃,让他们顺水漂流,并要他们每天击鼓,只要鼓响了,说明水已退,便可用刀划破鼓皮出来。木鼓漂了七天七夜,漂到基诺山时,洪水退了,兄妹俩从鼓里出来,就在基诺山上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了基诺族的祖先。每年的特懋克节就是为了纪念他们。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  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区瑶族乡境内的瑶族支系,由蓝靛瑶和顶板瑶组成,独特的热带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从很早以前,就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服饰饮食、民俗风情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支系文化。盘王节就是他们众多节日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生日)。每年公历12月上旬举行,节日期间,人们杀鸡宰猪,喝陈年老酒,唱盘王歌,跳盘王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场面之恢宏,人数之众多,节目之丰富,民俗之原始,都达到一定高度,并对云南、中国各省乃至东南亚分地聚居的其他瑶族支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经千百年传承衍化,云南勐腊瑶族盘王节逐步发展成以祭祖为主、庆祝丰收的联谊会为辅的民族歌舞盛宴,瑶族人在这天除了欢舞庆祝外,还宰猪杀牛,酿造美酒,烹制丰盛食品,邀朋唤友共同聚餐,族内青年男女亦借机盛装对歌道情,寻觅佳偶。近年,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远古时代,高王率部入侵统领瑶山(望天树热带雨林附近)的平王部落,揭开一场远古部落之间的弥天大战。战争中,平王部落渐感力竭,遂诏告天下,能取高王首级者,以三公主相许之。翌日,一条名叫盘瓠的五彩神犬衔来高王首级。平王诺言相兑,赐地会稽山,封盘王。新婚之夜,彩犬人语:蒸之七日夜,方成人形。三公主六日夜打开蒸笼,彩犬盘瓠已然人形,仅头足之处犬毛未除,以布裹之,繁育六男六女。部落首领平王,各赐一姓,成为瑶族最早十二姓。盘瓠虽王,生活俭朴,授子女劳动狩猎,艰苦营生。一次,盘王率六子上山猎物,不慎被羚羊所伤,坠崖身亡,挂尸于树。儿女捕羊砍树,剥皮蒙枝,制成长鼓,愤然起舞,边敲边泣,追悼盘王。盘王节由此衍生,每逢这天瑶人汇聚,以歌舞盛事祭祀先祖——盘瓠。  西双版纳·望天树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附近,有一支至今仍然依靠原始狩猎、捕鱼和农耕的古老民族,是为瑶族支系。他们能歌善舞,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更虔诚的崇拜着原始彩犬图腾。于是,“盘王节”瑶人汇聚,将这种来自远古的文化,在隆重的祭祖庆典中,用神秘的祭祖仪式和原始歌舞盛宴,引领每个身临其境的人走向数万年前的洪荒世纪。民族婚俗  傣族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的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婚礼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到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主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挂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钱,表示祝贺。  ·傣族的串姑娘与纺场谈情  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串姑娘,傣语叫做“邀少”,是伙子主动追求姑娘的主要方式。傣族女青年,一般不主动到男青年家中串访,她们寻求伴侣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夜间到寨场上纺线的机会,与中意的伙子幽会谈情。  按照傣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青年人公开谈情说爱的时间,是在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前。特别是开门节之后的几个月里,秋收已过,谷物归仓,春耕时间不到,农活较少,是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伙子换上干净衣服,披着毯子,怀揣手电筒,握着竹筇?或?琴,三五相约,去寻找姑娘谈心。对本寨姑娘无意的伙子,往往会穿越田野,到外寨去寻访意中的人。串姑娘的伙子一般不贸然登楼,只在姑娘的竹楼下吹竹?或拉?琴,用委婉的琴声倾诉爱慕之情,召唤姑娘下楼幽会。姑娘如果有意与伙子相会,便收拾打扮一番走下竹楼与伙子相见,对伙子有意者,会在父母进入卧室之后,邀请伙子登楼,在火塘边倾心交谈。  无意与伙子相见的姑娘,则走进卧室装睡。执意要见姑娘的伙子,遭到冷遇也不灰心。他会不停地在楼下转游,吹竹?、弹舌头,想方设法逗引姑娘。有的还会用竹竿木棍去顶撞姑娘床下的楼板,表达不得相见决不离去的决心。本来不愿下楼的姑娘,会被伙子顽强坚韧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梳妆打扮,走下楼来。有的姑娘被逗弄得无可奈何,只好下楼照个面,打个招呼,委婉拒绝伙子幽会的请求。有情有意的男女在楼下相见以后,越谈越亲近,渐渐坠入情网。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便同披一条毯子坐在楼下,不知不觉地度过一夜,真有点“无情之人嫌夜长,有情之人怕夜短”的感受。  欲寻找伴侣的姑娘,虽然没有主动上门到伙子家串访的习惯,但她们常在秋末冬初的夜晚,以傣语称为“儒控”的形式与伙子相会。“儒控”,就是在寨子的空地上设置一个纺线的场所,点燃篝火,集群纺线。“儒控”的姑娘在天黑时梳洗打扮,端上一张纺车,带上两只竹凳到自己参予布置的那块场地上纺线。她们的长筒裙下各藏着一只凳子,以纺线为名招引伙子。欲串姑娘的小伙子,见到寨场上的火光,也会梳洗打扮,披上毯子,带上手电,或吹竹?或拉?琴走进纺场。与纺线的姑娘初次照面的伙子,一进入纺场便打开手电筒,照射姑娘的脸。姑娘们半遮半掩,忸忸怩怩地让伙子照来照去。伙子看中某个姑娘以后,便主动靠拢用?声或?声倾诉爱慕,或对着姑娘耳语,进行挑逗。姑娘若对伙子有意,便会抽出筒裙遮掩的竹凳,让伙子坐在自己身边;如对来者无意,任其挑逗也决不让坐,只是一个劲摇车纺线,对面前的伙子熟视无睹。遭到冷遇的伙子,便知趣地离开,重新找寻中意的姑娘。纺线的姑娘,一旦让某个伙子坐在跟前,便与之热情交谈,时而停住纺车,逗乐嬉戏。夜深人静之后,一对有情的男女便合披一条毯子窃窃私语,直到黎明。  村寨中间的那些纺线空地,不知成全了多少男女,使多少有情人终成眷属。  ·丢包传情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集娱乐与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汉文史籍上有记载说:“丢包为沿边游戏之一,亦为促成婚姻之媒介,来场者均为未字之女郎,自制花团,其大如桔,外皮用颜色之布,内装棉花绷子。”这段记载,说明沿边(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丢包活动,早已成为传情求爱的一种形式。  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的丢包活动,早在明代便已盛行。如今曼听公园所在地,就是当年最活跃的丢包场所。那时候,西双版纳已设立了宣慰使司,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时,宣慰使都要带上文武官员到曼听娱乐,附近村寨的傣族青年姑娘便赶制花包,集中到曼听开展丢包活动,取悦于宣慰使召片领及文武官员。召片领对前来丢包的姑娘们要给予一定的赏钱。由于参加丢包活动的女子都是待字闺中佳女和英俊青年伙子,丢包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色彩。一些土司头人的公子哥儿,也趁丢包之机选美,使丢包从单纯的娱乐活动,变为集娱乐和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而流传至今。昔日丢包活动的精彩场景,清代流官柯树勋写下了一首《抛球》诗:  时样衣衫趁体艳,绣球抛物早春天,邻家姊妹齐声贺,恰有多情美少年。  这首载于《普思沿边治略》中的《抛球》诗,产生于沿边西双版纳。  佤族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的。过去,佤族的婚姻是自由选择加父母媒妁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看对方是否身强力壮、勤劳朴实、相貌相当,其次是看家庭经济条件。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人若发生关系,或者同姓人要成婚,全寨人要罚他们进行“扫寨”(祛)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过去佤族认为姑表婚才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优先选择权。在婚姻问题上,舅父权还高于父母权。过去,佤族还有转房现象,如:大哥去世了,小弟可以继娶嫂子为妻,反过来,若大姐去世,小妹也可以再嫁给姐夫。佤族婚姻要经过“串姑娘”自由恋爱,定亲送酒后才能结婚。婚礼一般在秋季后举行,过了春节不宜再举行婚礼。  1.串姑娘佤族小伙子一般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独个进行。姑娘的睡处也不固定,今天在自家里睡,明晚又到别家跟伙伴睡,有时是一个人睡,有时是三五一群宿在一处。“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去玩。姑娘对于来“串”的小伙子,不管对小伙子是否中意,都要起来陪坐。若不陪坐,会被视为没礼。小伙子串姑娘一般是晚上10点钟以后,这时若姑娘正在做如切猪食、煮猪食一类的家务,小伙子就要帮忙。老人见小伙子来串也不会干涉,其实父母亲也喜欢小伙子来串自家姑娘。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出嫁,若小伙子都不来串自家姑娘,父母亲就会不高兴,若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也很担心,一是怕姑娘出什么丢脸事儿,二是怕自家姑娘嫁到别寨。佤族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嫁给本寨小伙子,有句俗话说:“好喝的菜汤不要泼出来,好姑娘不能嫁到别寨。”串姑娘,一般是坐在火塘边谈笑。若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床上)串,就被视为不道德。若来串的时间晚了,姑娘已经睡觉,小伙子进屋后就先烧火,然后再把姑娘叫醒。姑娘起来后即坐在火塘边,跟小伙子谈笑。一般串姑娘的礼仪是这样的:姑娘小伙坐在火塘边开始搭话问长问短,说说笑笑,但不会马上涉及恋爱问题,谈熟之后,双方在攀谈中自然会流露出爱慕之倩,说出倾于恋爱方面的话语。说什么“你眼高,看不起我们”啦,“我长的丑,没有别人漂亮”啦,“我们家里穷,你怎么看得起我”啦。坐在火塘边仅仅是说说笑笑,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来的还有几个伙伴。那么,有情者的希望就寄托在梳头的时候。  男女青年相互谈熟了以后,小伙子就拍着自己的头“请”小姑娘给他梳头。若姑娘是一个人,小伙子是几个人,姑娘就轮流给几个伙子梳头,若是几个姑娘几个伙子,就由姑娘自己选择给谁梳头,或者是让小伙子请中意的姑娘给自己梳头。梳头一般在阴暗的屋檐下,一人坐一只篾凳,彼此窃窃私语。一般是小伙子先开口:“我最喜欢你!”“你是否已有心上人?”“有件礼物,假如给你,你愿意接受吗?”姑娘就会说:“你骗人!”“人家看不起我。”“我攀不上。”送给姑娘的东西,多种多样,有一把梳子,一条毛巾,银镯、耳环、戒指、或者几块钱。若姑娘接受,她不会介意小伙子送的东西是否贵重,这只仅仅是作为真情的见证,爱的信物。如果姑娘不愿意接受,小伙子硬塞给她,她也只好收留下,几天后再归还给小伙子,这样小伙子也不会见怪。佤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自由的,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跟几个姑娘谈恋爱,一个小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的求爱。通过长时间的交往,经过相互了解,小伙子认定一个姑娘最适合后就可以与其他姑娘分手。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一个小伙子之后也就统统退回其他小伙子的礼物。佤族青年男女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恋爱才结为夫妻的。这也是佤族婚姻比较牢固(很少离婚)的原因之一。如果小伙子,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人以后,他(她)并不注重对方的家庭贫穷富贵,而是注重感情融洽,即便男女两家有冤仇,只要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父母是无法阻挡的。若父母极力反对,两个情人可以相约逃出寨子,野宿几天,“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这样双方父母也就没有办法,只好为他们举行婚礼。  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梦,常使恋爱终止。佤族认为,谈恋爱时,若是梦见大树林、芭蕉林、或者水槽流水,梦见摘瓜果等,认为是吉兆,婚后美满幸福。由于梦预示吉兆,恋爱就更加密切。若梦见老虎、树倒、桥断、被水冲走或者梦见与情人身着新装,相亲相爱,则认为是凶兆,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妻。如果硬要结成夫妻也是好景不长,所以在恋爱过程中必须趁早分手。过去,佤族也有脱包头的习俗,小伙子若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把姑娘的包头脱下,(当然小姑娘对小伙子也是中意的),拿回到家中,向父母宣告,家里就可以杀鸡占卜看鸡卦,吉凶与否以便定婚事。  2.订婚,佤语叫“朵帕克”。佤族订婚仪俗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是由一两个能说会道的人,带着一两斤酒到女方家向姑娘的父母提一下有这么一桩亲事,倾听女方家对这门亲事的意见。这次媒人带去的酒叫“串酒”。第二次是送小礼。这次要带一斤茶叶、几包香烟、一坛水酒、一串芭蕉、一棵甘蔗。和上次的媒人一起去的有四五个人,主要是召集女方的父母、舅父及一些老人和亲戚。男女两个情人要当着父母亲、舅父的面,说明他们是自由恋爱的,是情投意合的,并愿意结为终身伴侣。这时女方的父母当着大家的面假装极力反对说:“我们家这个丫头是个懒丫头,不配做你们家的儿媳妇。”“我家姑娘年纪还小,还不懂事,你们还是回去吧,重新找一个比她好的姑娘”等。女方家找客观,说自己姑娘这不行,那也不行,这是常理。即使女方父母喜欢男方,也不能一来就满口答应,还是要故作反对一下。其实女方父母是怕别人说他们把女儿撵出去,另一个意思是怕以后男方家说儿媳妇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再一个意思是想看看男女双方的爱情基础是否牢实。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即送大礼。这次所带的东西要比第二次多些,去的人数也要更多。带一只大公鸡,十多斤大米,一砣盐巴,另加水酒、香烟、芭蕉等。到了女方家,由媒人酹酒,把所带的东西全部给女方家。这次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要到齐,要杀大公鸡,煮鸡肉烂饭。宾主吃喝畅谈,最后商定结婚日期,以后男女双方便可以互相帮助劳动;订了婚的姑娘就不能再参加“串姑娘”活动了。若发生这种情况,姑娘会受到未婚夫的惩罚,甚至会被未婚夫抛弃。佤族婚姻虽然说是比较自由的,但是有时候父母的包办程度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对女儿的婚事。由于父母、舅父的干涉,有些男女青年恋爱到了中途也就终止了。若女儿一定要与一个父母不喜欢的男子结婚,父母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让他们订婚成亲。  3.结婚经过自由恋爱,订婚后便可以结婚。过去,佤族男女青年结婚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8岁左与。订婚后,由男女两家商定结婚日期,作些准备,如:酿制一两坛水酒,备好鸡、猪等。姑娘家要备好女儿的嫁妆。女儿的嫁妆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富有的家庭要多些,贫穷的家庭则少些。嫁妆多少男方也不在乎。过去,男方还要给女方付聘礼,这也是要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男方所付聘礼,有的是银币,有的是盐巴,女方家的亲戚一家分一点。姑娘的嫁妆一般是行李、衣服、背箩、锄头、镰刀、掇铲等,有的父母还分给女儿一蓬竹子,女方父母回赠给男方父亲一个筒帕、男方母亲一条裙子作为礼仪。有些地方在结婚时,新郎要给女方舅父送礼,送礼一般是3元5角,或者7元5角,要付单数,同时还加一双鞋子,一个筒帕,有钱的还可以加送一条躺毯子。有的地方结婚时,新郎还给新娘的母亲送奶汁钱,因姑娘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如今姑娘长大要嫁到别人家去,所以,给母亲付一点奶汁钱作为礼仪。  佤族家庭形式上地位平等。共同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家庭里,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家务全由妇女承担。妇女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妇女不得参加家里、村寨的宗教活动或议事参政,即便妇女在场也没有发言权。妇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唱调、打歌等。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若有儿女,儿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佤族男子结婚后,可以分家另立门户。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与父母同住,若有几个弟兄,由老人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心地最好的儿子同住,其他儿子则分出独居。留在“老房子”里的儿子是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过去,有些地区的婚姻习俗,舅父之子娶姑母之女为常见之事,可以说是一种定制通例。姑母之子娶舅父之女则很不多见。舅父之子有优先娶姑母之女为妻的权利。姑母之女若要嫁给其他人,必须征得舅父的同意。但这种近亲婚姻所带来的不幸早已被佤族人觉察到。佤族有句俗语:“盐酸树不开在马草山,外甥女不回嫁到舅父家。外甥女回嫁到舅父家命运不幸!”这句俗语表明佤族对这种近亲婚姻的不满和反对。  布朗族  布朗族的婚姻习俗在两种类型区亦有差异。在临沧地区者实行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同姓人不婚,姑表姨表可以通婚。婚前都要经过托媒送礼,女方父母同意然后订婚。男方还要出 很多聘礼聘金给女家才能把新娘接到自己家里,如云具邦六乡布朗族的聘礼一般是大米二斗六升、酒四十斤、肉一百斤、礼钱二十六元、手镯、耳环、戒指、别针各一个。婚后,女子住男家过夫妻生活,双方都要守贞操,否则受罚。离婚到像很少。在西双版纳和澜沧县糯福等地的布朗族一殷也实行氏族外婚,但不太严格,例如有些树寨的氏族在两代以外即可通婚。青年男女恋爱活动先是成群集队地互相走访,有时是齐火销边大家说、昭、淡、笑或男女互相用黑烟染牙齿。当其中有一对男女互相有所表示,互送秋波,伙伴们就都知趣地一个个悄悄离夫,最后只剩下一对情侣。此后男方虽然也要托媒求亲,但双方父母很少干涉。西双版纳山区布朗人盛行随妻居的习俗,男予结婚以后,有的是终身生活在女家,有的是在妻家居住三年,三中期间男子吃饭和劳动都在自己父母家,只是晚上去岳父母家睡觉。三年期满并生育了了女,还要举行一次婚礼,才把妻子接到男家长期居住。  布朗人在从妻居的婚制下,不但结婚自由,而且离婚也根自由。如果夫妻反目,各自带走自家的东西就算离婚。有的地区是由夫妻二人各持蜡条的一端,夫或妻用刀砍断蜡条,各人拿走一截,从此使各自分手,互不干涉。砍(或剪)蜡条时,可请一两个证人在场,动刀前证人照例耍问:“你们二人都同意吗?”如果女子十分生气,她就一把抓过刀子抢先把腊条砍断。在西双版纳渤海县的曼做等寨,不论是从妻居或从夫居,夫妻都是各备铺盖。一旦离异,便各自抱走自己的铺盖,从此互不牵扯。若是从妻居,首先最男子回到自己父母那里,若是从夫居,便是女子回到她的娘家。此后,若是从妻居的妻子不去接回丈夫,从夫居的丈夫不去接回妻子,这样就意味着他们肯定地离婚了。  西双版纳布朗族的“邀贯奇”,有如汉语的谈恋爱和寻女友,是年轻伙子追求女性的统称。  布朗族长期实行自由恋爱,父母对子女的婚恋一般不干涉,但需严格执行卡滚(家族)外婚制,姨表、姑表之间不许婚恋。不同家族之间的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结为夫妻。  青年们的邀贯奇活动,只能在举行过“波即”仪式的男女间进行。男女青年年满15岁以后,要举行一次以漆齿为主要内容的“波即”仪式,将牙齿染黑,女孩子还要更换耳塞(耳环),用彩穗、彩缨装饰包头巾和耳塞,精心打扮。青年们只有在举行过波即仪式后,才能谈情说爱。  布朗族青年求偶,通常都是男青年占主动。每年秋收结束以后(通常是开门节以后),伙子们便开始在夜晚邀贯奇。他们三三俩俩相互结伴,一起去寻找姑娘谈心。伙子们或吹竹、或弹四弦琴在姑娘居住的竹楼下转游,到夜深人静以后,一起登上姑娘的竹楼串访游玩。对伙子们的来访,姑娘不论中意与否都要以礼相待,陪着交谈。姑娘的父母则避入卧室,让年轻人们自由交谈。几个年轻人围着火塘而坐,窃窍私语。大家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发觉姑娘对某个伙子特别亲呢,或已有情人,便知趣地离开,另选串访对象。有些外寨来访的伙子要求留宿,姑娘会安排他们在火塘左侧就寝。  对于来访的伙子,姑娘的父母,也会偶作暗示。他们如果知道来访者有什么劣迹,不太中意,会在卧室内不断地无故咳嗽,或连续起床佯装下楼小便,作出不高兴的反映。遇到这种情况,来访者应有礼貌地向姑娘辞别,若姑娘不加挽留,伙子即下楼离去,永不再来串访。若姑娘对伙子有意,便会高声挽留,向父母表明态度,暗示父母不要故意干扰。  姑娘一般不主动串访,但和傣族姑娘一样,有“儒控”风俗,常借在寨场中纺线之机,与伙子们交谈,选择意中人。  布朗族青年有用鲜花求爱的风俗。准备寻找对象的姑娘,不仅常用红色颜料涂染面颊,而且尤爱戴各种鲜花。邀贯奇的伙子们上门的时候,便到处找花,把自己中意的姑娘喜爱的花采来,当面送给姑娘,或托弟妹送到姑娘手中。姑娘一旦接到伙子送来的鲜花,便当着伙子的面,把他送给的鲜花戴在头上,即表示对伙子有意,同意伙子与她幽会。如果姑娘接到鲜花,随意评论花的好丑,或将花丢进背篓,那就是表明拒绝伙子的求爱。如果接花后反复观赏而不戴,那是主意未定。有些漂亮的姑娘,在同一天内会接到几个伙子送来的同一种花,她只好将花装在挎包内,带在身边,碰到中意的那个伙子时,迅速取出鲜花,插在包头巾上,让伙子看上一眼,过后又摘下装人挎包,以免让别的伙子看到而产生妒意,惹出麻烦。  恋爱中的青年,一旦爱情关系明确,就要互赠礼物作为信物,伙子送给姑娘的多是漂亮的耳塞或银链;姑娘送给伙子的多是挎包。互换信物以后,若姑娘发现伙子有劣迹,可将信物退还伙子。如果是伙子变了心,姑娘则不必退还信物,亦不再与其往来。决意结婚的男女,应将情况告诉父母。男方父母托媒求婚,得到应允方可结为夫妇。 布朗族举行婚礼的时间,也和傣族一样,只能在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才能举行,举行婚礼的方法,往往依地域的不同而异。  布朗族主要聚居地布朗山区的布朗族,婚礼十分特别,从恋爱到完婚,要经过“甘伯”、“甘内木”、“甘教特”三个阶段。要举行三种不同形式的婚礼,需经历几年时间才能真正完婚。  “甘伯”是一种类似汉族定婚的简单仪式,一般在女方父母收下男方媒人送去的礼物,应允儿女婚事后举行。举行“甘伯”仪式时,准备作新郎的伙子,在几个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带上一筒茶叶、一壶米酒、一包旱烟、一包盐巴、一包米饭、一包小菜,亲自登上女方的竹楼,向未来的岳父母表白自己和姑娘的爱情关系和愿当女婿的心愿。女方父母,将礼物分送给本家族的长辈,公布女儿和伙子的关系。从此,伙子便可与姑娘同床共宿,夜来朝去,但不参与女方的任何家庭事务和生产劳动,也不在女方家中进餐。  “甘内木”是一次较为隆重的仪式,一般在男女同居一年后举行。“甘内木”有如汉族的成婚仪式,男女双方如条件允许都要杀猪,备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寨内乡亲。举行仪式的头天,新郎新娘一起送一包旱烟和礼钱给达曼,由达曼在寨内宣布某某与某某于次日举行婚礼。第二天,即宰猪设宴,并向寨内所有住户各送一小块猪肉,表示宴请。举行婚宴时,男方要蒸一甑掺有猪心、猪肝的米饭招待全村儿童,祈求神灵让新婚夫妇尽快生儿育女。举行过这次仪式后,夫妻仍然只在夜间会面同宿。白天,丈夫回自家干活。如遇妻子歇田歇地,两人可在田地里食宿,但不能在女方家中进餐。这期间若生儿女,属女方“卡滚”(家族)成员,由女方抚养。这种生活形式,学者们称其为望门居。  “甘教特”是一次夫妻俩人从望门居改为从夫居的婚礼,一般在过了3年望门居生活后举行。举行“甘教特”仪式要择吉日,选好日子以后,男方宰猪设宴,由亲友前往女方家中迎接新郎、新娘,女方也由几个亲友送亲。女方父母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赠送陪嫁物品,常见的陪嫁物品有衣物、农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丽的西双版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