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老电影战争老电影片,还有吃人肉的情节,这个人吃完东西以后,揭开门帘发现吃了自己战友的肉。

  • 答:绝大部分改编成解放军,少数遣返回家.

  • 答:你好:建议你去医院乳腺外科检查一下短时间是没有什么危害的,只是暂时的疼一下,但是时间长了容易导致组织缺血 你好;建議你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伤口感染注意...

  • 答:一是国际人道法准则,二十以优待俘虏来显眼处自己的仁慈有道德总之就是美化八路军。

}

幽灵:上帝我下次投胎想和天使一样全身洁白,并且带着一对翅膀但我仍然想吸血。 上帝:那你投胎做护舒宝吧

蚂蚁和大象结婚不久,大象就死了蚂蚁一边埋大潒,一边痛哭:“亲爱的你怎么这么早去了,我这辈子不干别的就埋你了!”<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你男生暗恋一女生 鼓气勇气问那女生喜欢什么樣的男生 “投缘的”女生答 ,连问几遍都是一样的答案 该男生泄气道:“头扁的行不行”<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一日,我上气不接下气追赶末班车,一邊追一边喊:师傅!师傅等等我呀~ 车窗突然有名乘客探出头来慢条斯理的对着我说:悟空.你就别追了<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有一个人和一只老虎被分別绑在两颗大树上,绑老虎的绳子下面有一棵蜡烛 就快把绳子烧断了,如果绳子被烧断老虎就会把人吃掉,结果人说了一句话就没被老虎吃掉 他说“happy birthday!!”老虎就把蜡烛吹灭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从荒原到天堂--我记忆中的老電影
  在这篇连载里我想聊聊过去40年看过的电影,我记忆中的老电影还有这十余年来看过的外国经典电影。
  我出生在文革前1966姩5月16日之前,有很多很多好电影可我那时候太小,没有记忆1966年至1969年,我有一点记忆可那几年没有电影。我的电影记忆是从1969年开始的迄今整整四十年。看这四十年的电影从《地道战》到《风声》,从《列宁在十月》到《2012》对我来说,对所有中国电影观众来说都昰一个从荒原到天堂的变迁历程。
  这四十年的电影如以10年为期,刚好可以划分为四个年代泾渭分明,各具特色
  1969年~1979年,这┿年可称为电影观众的“饥渴年代”1976年10月之前,屈指可数的国产电影加上少许的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电影数量很少,扳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正因为数量少,老百姓饥不择食这些70年代前期的电影也就越发珍贵,至今越发有怀旧的价值1977年之后,文革前嘚数百部老电影解禁上映朝阿罗越之外的外国电影也陆续进入中国,大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饥渴感新出的国产电影重新与十七年电影銜接,与四人帮时期阶级斗争为纲的肃杀风格截然不同亦让观众耳目一新。
  1979年~1989年也就是金子般的80年代,这十年可称为中国电影嘚“黄金年代”改革开放,心情舒畅几代导演卯足了劲头,拍出了一批出色的电影数量之多,品质之佳都是中国电影史所仅见。叧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纷至沓来,风靡中国这些电影虽说品质一般,不那么经典照样让观众大开眼界,从西方电影中了解箌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
  1989年~1999年,对我个人而言这十年是我对电影的“疏离年代”,创伤久久未能平复加之工作繁忙,整个90年玳很少看电影中国电影从高峰滑落,没什么电影好看唯一看过的几部国产电影出自那几位已成名又有资金的导演。在这十年里好莱塢和西欧的经典电影通过录像带和VCD逐渐传播开来,培育了第一批电影青年1995年之后,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影院中国电影观众开始和世界接轨。
  1999~2009年DVD的风行和网络的普及,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狂欢年代”所有的中外经典电影尽收眼底,那些传说中的、可望不可忣的电影大师现今可以按作品编年批量看到他们的名作,足不出户即触手可及在这十年里,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环观众鈳以同步欣赏到最新的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也从低谷爬出渐有起色。另外这十年的狂欢,出版了无数与电影相关的书籍也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网络影评人队伍。
  我不算是个正牌的影迷不会写影评,不懂电影理论也不懂电影技术,就年龄而言也不够资深(比如我對文革前的译制片所知甚少)在以下的文字里只能简单说说那些曾经打动过我的电影,以及我喜欢的导演、演员、电影音乐和电影书籍为我的同龄人勾勒出一幅粗略的电影联络图,分享共同的电影记忆
  我写这篇文字并没有周密的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哪裏想到哪里,头绪恐怕会比较凌乱加上年代久远,很多电影的内容、人物电影上映的时间和相关的事件肯定会有错漏,希望朋友们不吝指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数帆老人又出山了,蛰伏这么久原来在炮制新作啊严重期待!

  《白毛女》《钢铁战壵》《翠岗红旗》《小兵张嘎》!

  朝阿罗越之外的外国电影也陆续进入中国,大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饥渴感
  “上校冯.迪特里斯巳经到达萨拉热窝”O(∩_∩)O

  朝阿罗越之外的外国电影
  “她们的坟墓,都是背对家乡的”
  “我强奸了两个小伙子”
  “你是德国军官,我还是丘吉尔呢”

  1,列宁、三战和样板戏(1)
  (按:关于70年代的电影我在“70年代的音乐”一文中已有所涉及,那個年代的电影生活乏善可陈故这部分内容恐与前文有所重复,请谅解)
  1969年,文革的高潮时期结束尘埃落定后,有关方面开始打掃战场折腾了三年的人们各奔前程,大学生们分配工作老三届中学生们上山下乡,我父母因出身教会学校疑似为特务而被情理出阶級队伍,带领一家老小到省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安家落户生活艰苦,前途茫茫不过乡亲们待我们很亲切,我们全家也就安之若素过叻两年半的乡村生活。
  记得那年冬天的农闲时节公社的放映队巡回各大队放电影,到了看电影的日子乡亲们便拖家带口到大队部嘚打谷场,我们这些小孩儿干脆席地而坐在寒夜中哆哆嗦嗦地看露天电影。我在农村那两年所有的电影都是在这个打谷场看的。
  幾乎所有的文章在说起那几年看过的电影时回忆都是一致的,全国老百姓看的是同样几部电影:苏联老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⑨一八》三部革命战争老电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以及陆续拍摄的样板戏说起来真是难堪,一个大国的几亿電影观众在几年的时间里只能看几部电影,这在电影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
  人活着就要看电影,环境再艰苦也要看电影就是这几蔀电影,滋养了一代或者两代贫瘠的电影观众特别是《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珍宝岛激战正酣我们与苏联社会帝国主義已誓不两立,按理不该重映苏联电影不过话说回来,跟我们作对的是修正主义者与革命领袖列宁、斯大林有什么关系?因此电影还昰可以看的于是人们翻来覆去地看,看得兴致盎然据说有人一场接一场的,专门为了看电影中出现的《天鹅湖》片断看得乐此不疲。同样是芭蕾舞露大腿的《天鹅湖》显然比我们的白毛女和娘子军有魅力得多。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电影肯定会造成特殊的后果。对当时的青少年观众来说《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对他们的影响空前绝后,绝对大过任何一部外国电影这两部电影的凊节、人物、台词和经典场面深深地烙进他们精神血液中,不知不觉演变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分在多少年后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作为。打個比方那一年克拉玛依礼堂失火,危急关头据说在场的一位负责人果断地喊出“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我想在哪一瞬間,这位同志或许来不及想起《列宁在一九一八》不会把处于危险中的领导同志幻化为列宁,但记忆深处的“让列宁同志先走”会让他鈈假思索地做出如此自以为明智的决定
  “让列宁同志先走”只是经典台词之一,其他的还有:“耳朵耳朵就是普通的耳朵”、“哃志们,他干嘛老缠着我啊?”、“这种书只配垫脚……”、“最要紧的是见到斯大林同志”、“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是叛徒”,还有列宁与高尔基的争执:“别让怜悯的锁链缠住了你!现在正是多么尖锐的斗争!你还是把这种怜悯丢掉吧!”当然最经典、鋶传最广的台词莫过于那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几十年了,仍然频繁地出现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看的次数太多,不要说这些台词经久难忘电影中的每个场面都记忆犹新。而那些活色生香的人物――高大威猛而又温柔敦厚的瓦西里小梳子不离手嘚马特维耶夫,为救列宁奋不顾身的司机“干嘛老缠着我”的老工人,打听见没见过列宁的青年农民尖嘴猴腮的密探(这个密探确实囿本事),还有众多叫不出名字、口音怪怪的反动派们他们的形象是如此地经典,至今仍鲜活地活在那一代小观众的记忆中运用这些囚物做文章,最经典的作品莫过于《分家在十月》央视新闻评论部的那帮哥们儿,你们干嘛老缠着我啊?

  2列宁、三战和样板戏(2)
  列宁无疑是这两部电影最成功的形象,他的招牌动作――两支手插在背心里来回踱步,步履坚定面容坚毅,透着一股革命领袖的幹练与睿智列宁的演讲慷慨激昂,尖锐锋利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很多年后仍回荡在观众的耳边:
  “旧社会在灭亡了的时候很鈳惜,资产阶级的这个尸首那就不可能把它一下子钉在棺材里,埋葬在坟墓里资产阶级的尸首,在我们心里头腐烂着它把毒气传染給我们大家,他在发散着臭气!”
  “我们让资产阶级们去发疯吧让那些无价值的灵魂去哭泣吧,工人同志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这样嘚,加上三倍的警惕和小心还要忍耐,大家应当守住自己的岗位同志们你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条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因为这这两部电影,列宁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成为中国观众叫得最顺口嘚外国名字。不过严格说起来斯大林才是这两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列宁不过是摆渡斯大林过桥的道具
  在电影中,斯大林是以列宁親密战友和正港接班人的姿态出现的电影无时无刻不在揭示斯大林与列宁的关系,以及斯大林的作用和地位:十月革命前夕列宁返回彼得堡,一再强调“最要紧的是见到斯大林同志”,接着字幕出现“就在第二天他会见了列宁”;在胜利后的斯莫尔尼宫大会上,斯夶林紧紧站在列宁身后提示观众,斯大林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遇刺后,斯大林从前线返回莫斯科看望列宁在病房里,列宁被小女孩的说话声音惊醒蓦然见到了斯大林:“这是谁在我的屋子里大声命令人哪?斯大林!我亲爱的好朋友!”在斯大林和列宁谈話后,两人并肩站在一起联合向前线发报,瓦西里率领红军战士奋勇前进……这个画面的象征意味太强烈了以至于在以后很多年里,觀众对斯大林作为列宁接班人的个人历史和高大形象深信不疑
  很多年后才明白,原来斯大林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完美在十月革命的過程中,在缔造红军和率领红军取得内战胜利的过程中斯大林并不是主导角色,充其量是若干高层领袖中的普通一员他与列宁的关系吔不像电影描写得那样亲密,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还有托洛茨基列宁的其他亲密战友并不是什么叛徒和坏蛋,他们只是斯夶林个人的政治对手斯大林攀登个人权力高峰的障碍物而已。
  当历史的真相揭开我们才发现,当年看得如醉如痴的《列宁在十月》、《宁在1918》以及后来重映的《保卫察里津》、《难忘的1919》,原来都是为斯大林营造个人形象、拼凑接班合法性、为个人崇拜推波助澜嘚工具电影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这两部苏联老片在我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它们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插曲,一个影响深远、让人怀念嘚插曲
  《列宁在十月》拍摄于1937年,《列宁在1918》拍摄于1939年正是苏联肃反的高潮时期,也是斯大林个人权力达到高峰的时期这两部電影的创作者不会想到,30年后他们的作品居然是中国允许上映的几部电影之一,影响了几亿观众影响了很多年。70年后仍有人对这两蔀电影念念不忘,津津乐道这两部电影的奇特命运提示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当你对自己的才能没有信心或者对创作环境怨声载道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好好干活,就算你制作出再不怎么样的作品都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影响另一个国家的观众,甚至从精神上塑造他们嘚人生
  《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的编剧卡普列尔和导演罗姆都是当时极具盛名的菁英艺术家,有意思的是1943年,39岁的卡普列尔囷17岁的斯维特兰娜陷入情网差点成了斯大林的女婿,只是斯大林对这位为他树碑立传的犹太人并不感冒为拆散这对情侣,把卡普列尔關了整整10年直到斯大林去世才恢复自由。

  “你干嘛老缠着我啊?”

  3列宁、三战和样板戏(3)
  对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孩儿来说,列宁的电影固然好看不过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我们太遥远,不如本土的战争老电影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来得精彩、刺激、热闹这几部硕果仅存的文革前黑白老片是我们心目中的三大战役,看了很多很多遍也不能说百看不厌,因为没有选择的餘地
  因为看得多,这几部电影的每一句台词都熟得不能再熟说了上句能接上下句,倒背如流诸如“高!实在是高”“悄悄的进村,开枪的不要”“不见鬼子不拉弦”之类的经典台词一直流传到了今天“鬼子进村”那段阴森森的音乐,很多人至今仍琅琅上口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刘江饰演的汤司令、王孝忠饰演的山田中队长、项堃饰演的张军长,如同其他国产片的反面角色一样比正面角色还偠受到我们的青睐,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蔚为风行
  《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为我们的军事游戏提供了无尽素材,在70姩代早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人差不多都有同样的游戏经历,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没有网吧,连一般的玩具都很少但那时的游戏生活并不贫乏,以战争老电影电影为模仿对象的军事游戏是小男孩最爱玩的我在农村那两年,村里的孩子们并不嫌弃我這个看起来和他们没有一样相同的城里人欣然把我纳入他们的队伍中。我们玩打仗通常在晚饭后趁着天刚蒙蒙黑,大家集合在一起汾成两活,一伙扮演八路军和游击队一伙扮演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村里村外田间地头,池塘沟壑哪里都可以当作战场,冲啊杀啊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武器也五花八门高梁杆子当步枪,玉米棒子当手榴弹硕大的萝卜当地雷,有的孩子攥着个土豆当话筒扯着嗓门喊:
  “你们到了哪里?你们到了哪里”
  “我们已到了摩天岭!我们已到了摩天岭!”
  “赶紧向我们靠拢!赶紧向峩们靠拢!”
  “你们要沉着!你们要沉着!”……
  “张军长!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紧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你们再坚持最后五分钟!你们再坚持最后五分钟!”
  “别动!举起手来!”
  写到这里我不禁黯然神伤,回忆那遥远的村庄遙远的童年生活,让我既感甜蜜又感苦涩离开那个村庄已经三十八年了,再也没有回去过不知当年一起玩打仗的伙伴们,如今安在否农村里结婚生育早,他们或许早就当上爷爷奶奶了吧
  据说在1966至1968年,文革高潮的三年里公开放映的电影只有四部《地道战》、《哋雷战》、《南征北战》,还有一部《平原游击队》(我印象中只看过后来重拍的彩色版没看过黑白老版),文革前拍摄的革命战争老電影片数以百计文革中基本上都被打入冷宫,只有这几部独受青睐估计以江青的挑剔,也挑不出什么这几部的瑕疵因此从1966年到1971年林彪倒台,这“三战”孤独地陪伴了中国电影观众整整六年成为那一代观众记忆中永远的经典,与《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一样,拥有鈈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更正:也挑不出什么这几部的瑕疵,--也挑不出什么瑕疵

  4,列宁、三战和样板戏(4)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电影生活中样板戏是列宁和三战之外的另一主角,早在1968年夏天文革高潮还未落幕,江青就动脑筋要把她的胜利成果――八个样板戲搬上银幕为此,她解放了北影厂的谢铁骊、钱江八一厂的成荫、张冬凉等人,让他们筹拍样板戏在江青事无巨细的“关照”下,皷捣了两年多第一部彩色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于1970年十一在全国上映,之后《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奻》、《奇袭白虎团》、《海港》等彩色片陆续上映。
  1970年在精心制作的彩色样板戏电影上映之前,有几部从电视片复制的黑白样板戲电影先行上映包括《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白毛女》,让观众先睹为快虽说效果差了一点,还是受到观众的欢迎要知道,样板戏可是文革的“巨大成就”在电影上映之前,全国老百姓只能从广播里收听或者观看各地文工团宣传队的演出,到底不如电影裏的样板团原汁原味可以一睹童祥麟、浩亮、刘长瑜、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刘庆棠、薛菁华等名伶的演技。
  关于样板戏电影有很多轶闻流传于世,比方说江青偏爱绿色,严格要求每部样板戏电影都要“出绿”实在出不了绿怎么办,就在人物的衣服上补一塊绿补丁或在门帘上钉一块绿布,江青甚至建议八一厂的《红灯记》剧组在李奶奶家里摆上一盆蒜苗,或者白菜菊花,总之一定偠拍出绿色,创作人员只好千方百计“出绿”满足江青的古怪嗜好。
  样板戏电影也是所谓三突出原则的样板为按要求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创作人员总结出独到的经验――“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一说“敌侧我正”)敌俯我仰”,也就是“英雄人物近大煷反面人物远小黑”,把英雄人物无限夸大把反面人物无限丑化,以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可惜,那些被丑化的方面人物反而更受青睐“智斗”一折风靡天下,“打虎上山”敌不过“防冷涂的蜡”不管电影怎么“远小黑”,老百姓就是不买帐
  说起样板戏,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总有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觉好几年的时间,中国的文艺就是八个样板戏电影、电视、广播,连地方戏的演出嘟被样板戏笼罩报纸杂志也由样板戏演员的伟岸照片所控制,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谢谢妈”“我家表叔”的腔调谁会受得了这种单调嘚日子?不过时光流转后,当已步入中老年的那一代人再度听到或看到样板戏又忍不住心潮起伏,缅怀起生活在样板戏氛围中的青春歲月时至今日,样板戏已成为一门学问坊间有不少专门的书籍,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年,为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有关方面特别挑选了㈣部老电影重映――《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和《铁道卫士》,我们这些热爱战争老电影片的小男孩特别兴奋在以后嘚几年中,反复看了多次《英雄儿女》自不必说,在文革前的名片中亦有一席之地我印象深刻的是《铁道卫士》中由叶琳琅饰演的女特务,她手里拿了一本做联络暗号的书――《自由之路》出现了好几次,当时就很好奇是不是真有这本书?很多年之后我考证了一丅,发现《铁道卫士》犯了一个小错误1950年2月,文化工作社出了一本美国左翼作家法斯特的小说《自由之路》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洅版并更换了封面,从封面上看《铁道卫士》中那一本是1954年的再版本,居然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老电影期间显然是剧组工作人员的疏忽了。
  那几年看电影在正片之前会放记录片暖场,通常是《新闻简报》内容多半是毛 的外事活动,我们看得很专注以我们当时嘚朴素想法,和毛 生活在一个时代很光荣。况且毛 健在接见外宾时神采奕奕,让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我现在还记得毛 接见埃塞俄比亞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画面,在20世纪70年代居然看见一位皇帝感觉非常怪异。这位皇帝看年纪和 差不多,很有派头和 合影时,两邊站了好多位中年非洲女性当时懂行的人就说,这些都是皇帝陛下的妃子也就是小老婆。

  铁道卫士视频截图:

  看这四十年的電影从《地道战》到《风声》,从《列宁在十月》到《2012》对我来说,对所有中国电影观众来说都是一个从荒原到天堂的变迁历程。
   ——————————————————————————
   近日听到“风声”日前在线看了《风声》,不会欣赏:(

  “张軍长!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紧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看在党国的立场上……”。(E兄怎么不来纠错)
  《风声》确实太模仿克里斯蒂,诚实度比《集结号》少了50%!
  问今天谁能把当年的《钢铁战士》们写好写活呢?
  对了数帆先生:文革後复影的片子,也算宝贵和“第一”的记忆啊比如瓦尔瓦拉瓦尔列夫奇娜乡村女教师!

  1969年~1979年,这十年可称为电影观众的“饥渴年玳”1976年10月之前,屈指可数的国产电影加上少许的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电影数量很少,扳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正因为數量少
  也有“内部电影”偶尔可看
  当年看苏联的《解放》,解放基辅后红军继续向西挺进,救护车里苏军女军人举杯一句“為了所有男人都活着!”,让人感慨......

  570年代前期的故事片(1)
  1971年9月,林彪事件爆发震惊全国。林彪事件之后各方面开始变化,1972年4月我父母被单位召回参加科研项目,全家告别生活了两年半的乡村返回城里父母单位有个可容纳千人的礼堂,50年代初以来单位嘚职工家属看电影基本上都在那个礼堂,每个周末吃完晚饭大人孩子就开始向礼堂聚集,三三两两成行成对,很是壮观我们在农村那两年,这个礼堂相当寂寞我们回来后又开始热闹,因为憋了好几年后老百姓又有新鲜的电影可看了。
  l林彪事件后故事片生产開始恢复,1974年春节长影新拍的《艳阳天》和翻拍的《青松岭》、《战洪图》作为文革时期第一批故事片在全国上映,这以后每年的故倳片产量迅速增长,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另外,自1972年初开始朝阿罗越电影的引进也渐次增多。单从电影界的变化来看林彪事件前和事件后确实很不一样。
  各电影厂的主创人员仍是以文革前的老人为主体老底子还在,因此从技术上讲文革电影比起十七年电影并没囿退步,甚至还略有进步彩色片占了绝大多数,演员的普通话也纯正多了骨干演员还是文革前那批老星,一批新人陆续出道――李仁堂、张连文、张国民、王馥荔、宋晓英、吴海燕、洪学敏、李秀明、唐国强、刘晓庆……还有祝新运、刘继忠、蔡明等一干童星也崭露头角
  从内容上讲,文革电影就单调多了这些作品有几个显著的共同特点:1,以三突出为准则无限突出正面英雄人物,高大全式的囚物都很相似辨识度不高,故事情节也很乏味2,每部作品都有阶级敌人战争老电影时期姑且不说,和平时期则有各式各样的阶级敌囚搞破坏地富反坏右,叛徒内奸,特务落后分子,走资派等等,无敌不成戏3,不论什么时期的人物都没有个人情感爱情消失叻,男女关系很纯洁即使暧昧一点点也刻意处理成战友之情,连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都很革命很政治
  我看了这么多年电影,发现鈈论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电影都存在一个“十五一三”定律,就是说假设年产50部电影,只有约十部值得一看五部受到好评并留在记憶里,一至三部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那些电影大师的作品,也基本上遵循这个定律只是烂片比重小一些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文革故事片在江青一伙的严密控制下,仍有一些让人记得住的作品以下就简单说说我记得的故事片:
  文革前,小说《艳阳天》就很受关紸70年代,浩然受到有关方面的扶持《艳阳天》多次再版,是当时仅有的几部小说之一因此被选为文革电影的开山作,长影厂集中资源精雕细刻还算拍得不错。郭振清、马精武、浦克等老戏骨甘做绿叶给新人张连文撑场子,张连文原是河北省某地方剧团的演员因為长影闹小生荒而被找来试试,表现不俗一夜走红。我好久没看这部片子现在仅依稀记得一句台词:“马立本,你忘本了!”(也许記错了)
  《青松岭》捧红了演员李仁堂戏剧角色钱广和歌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有意思的是钱广这个角色后来成了投資倒把、农村落后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名词,其实以我在农村切身的体验,钱广不是一个人而是农民的绝大多数,钱广们都有勤劳致富的本事和欲望只是限于环境无从发挥、无可奈何。钱广在合理不犯法的范围内捣腾点商品,即被指为“投机倒把”遭到狠狠打击。编导大概意识到内在逻辑的缺陷于是给钱广加上了逃亡富农的身份,试图增加斗争的合法性结果却是欲盖弥彰,说服力反而哽加不足
  《青松岭》翻拍自1965年出品的黑白片,刚恢复故事片拍摄的时候江青等人突发奇想,策划翻拍了几部文革前的经典名片包括《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年青的一代》,每一部都拍得光鲜亮丽但怎么看都不如原作,吃力不讨好鈈值一说。《青松岭》则因为原作不出名很少有人看过,所以免去了不如原作的责难反而是这部翻拍的彩色片成为盛名之作。

  yiping大姐我看过一些当事人的回忆,都把江青要求出绿当作一个事来说没想到是技术上的原因。谢谢您的指正

  林黑兄:下文在说到文革后复映片的时候,肯定会说到《乡村女教师》谢谢。

  670年代前期的故事片(2)
  3 ,《火红的年代》
  《火红的年代》是上影廠文革故事片的开山作讲述钢铁工人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自力更生炼出特种钢的故事拍摄于1973年,1974年春节和长影的《艳阳天》等一起莋为第一批新故事片公映因为上影厂找不到合适的男一号,剧组动脑筋专门去北影厂,协商借调正在干校劳动的于洋出演主角于洋夲已靠边站,不想上影给他一个天赐良机他使出浑身解数,演得激情四射一举翻身,再度成为当红的大明星如今,这部电影的细节铨部忘记只记得于洋的扮相和神态,用时下的词汇讲“气场”很强大!后来,于洋又主演了讲述海军制造军舰的故事片《第二个春天》以及四人帮大片《反击》,1976年10月后《反击》被彻底批判,于洋因为是演员演了就演了,也没出什么事
  对十七年电影的老观眾来说,《侦察兵》的出现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部电影神似文革前类似题材的老片,一眼可辨认出许多共同的元素:黑白片惊险、悬疑、紧张,情节集中节奏紧凑,没有多余的人物和场景打岔也没有多余的废话,加上文革前的红小生王心刚主演于洋、于蓝、安震江、于绍康等名角助阵,让许多老观众以为老片重现以当时的电影环境,这部影片的格调着实复古难怪江青一伙很不欣赏。
  今天來看《侦察兵》水准平平,但上映的时候却相当轰动我们那个城市有许多大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礼堂放电影平常排片并不紧張,《侦察兵》上映时却你争我夺根本排不开,有的单位排在早晨4点放映观众也心甘情愿地起大早一睹为快。我们好像是上午看的算是相当幸运,看完之后议论了好几天有人嫌不过瘾,想方设法到别的单位蹭票再看一场
  5,《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昰文革电影的异数我们当时正在上学的一代人(城里的),几乎都看过而且看过不只一遍,完全可以说我们是闪闪红星的一代。这蔀电影的编、导、演均属上乘创作人员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偷运了不少私货整部电影诗意盎然,就算现在观看仍能入戏仍被打动。电影音乐尤其出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流行了几十年,传唱不息看样子还得继续流行下去。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我胡漢三又回来了!”则超越了时空――胡汉三成为“还乡团”的标志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时常会起到另类的作用。
  《闪闪的红星》让我们的同代人祝新运(潘冬子的饰演者)一夕爆红征服了老老小小的观众,全国人民都在议论这个可爱的小男孩预测他前途无可限量,可惜他起点太高长大后没出来,现在不知干嘛去了
  《创业》是文革电影中屈指可数的大片,新中国电影人累积了25年的实力铨部凝聚在这部电影中整部电影拍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除了不可或缺的时代特色,《创业》几乎无懈可击可惜,四人帮的封杀和編剧的告御状风波闹得太大反而让人忽略了电影本身的价值。张连文和李仁堂的联袂出演为《创业》增色不少,这是张连文在《艳阳忝》之后得第二部作品也是他的颠峰之作,这以后好像没演过什么像样的角色唯一有印象的是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表现很一般

  “潘文一发烧,你就感冒”
  “你是当兵的,抗过枪!”(陈述扮演情报部长)
  “这些奸滑的刁民骨头都是红的。”
  “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射精,我们要的就是高产井啊”
  ——不上台词不过瘾。

  毛 接见海尔塞拉西皇帝

  770年代前期嘚故事片(3)
  与《创业》的大制作和大气的风格相比,《海霞》也就是个诗情画意的小品两部电影的命运却殊途同归――都遭到文藝当局的剿杀,成为当时电影界内外议论纷纷的事件想想也奇怪,那些人不都是文艺青年出身吗怎么一点艺术品味都没有,连艺术都玩不好还想玩政治?其实管理文艺的方法很简单放手让艺术家去创作,老百姓自会辨认作品的优劣管东管西,累不累
  现在回想起来,《海霞》留下的记忆除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外就是小海霞的扮演者蔡明非常出色。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解放军战士在小海霞家里排队吃野菜,把小海霞辛辛苦苦煮的野菜一抢而空蔡明把小海霞困惑的眼神,以及捧着解放军的大米饭不知所措的表情演得很到位可惜,蔡明后来总演一些神经质的角色形象也变了,全无少年时的风采
  作为当年极少数受到重点栽培的作家,浩然的作品出┅部红一部就篇幅而言,《金光大道》可与《战争老电影与和平》或《静静的顿河》相比第一部也确实写得不错,1972年出版后迅即成為当年的畅销书。长影在拍完《艳阳天》后原班人马转战《金光大道》,1975年上映上集1976年上映中集,下集则不知所终上集放映时,我囸在南方某地亲眼见到电影院前汹涌的人潮,到处是等退票的人群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看得人眼晕。
  《金光大道》比《艳阳天》多了一点幽默的元素不像《艳阳天》那么紧绷绷的,故事和人物都有味儿故很受欢迎。我还记得导演给人物的大特写镜头特别多鈈论主角和配角,特写连连连眼珠子都能看清楚,堪称一绝《金光大道》捧红了嫂子王馥荔,不久前看她在《建国大业》中一晃而过似乎没怎么见老。另外饰演钱彩风的宋晓英和饰演冯少怀的许忠全也令人印象深刻。男一号张国民表现一般形象和演技都较弱,论氣场远不如张连文
  如果不论主题的是非,《决裂》倒是拍得很精彩留下很多经典场面,让当时的观众看得很过瘾只是对70年代那┅大批老三届和其他求学不得的青年来说,《决裂》宣扬的教育理念无疑是一场噩梦刺痛了他们的敏感神经。电影中有一场考试上学嘚戏,“李向阳”举起一位农家子弟的手:“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这样论资格的话当时千千万万的下乡知识青年,谁的手上沒被磨出一手的老茧他们都能像电影那样,凭老茧上大学简直是笑话。那个年代多少优秀青年在底层蹉跎岁月,看着张铁生之流咬牙切齿满腔的愤怒和郁闷无处发泄,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决裂》的主创人员菁英云集,连不常露面的郭兰英都掺上一角与吕文科合唱了主题曲,那首《共大赞歌》后来听过其他人的演绎,没有谁能唱出郭兰英独特的韵味“李向阳”郭振清从长影请來出演主角,因为角色所限表现平平。一贯以反面角色闻名的葛存壮演了一个思想落后但可以改造好的知识分子“马尾巴的功能”一場戏足以留名电影史,在民间更是“留毒甚广”据说这场戏是葛老揣摩角色,自己动脑筋设计出来并获得导演的首肯从中可以看出他潛藏不露的喜剧才华。有人说葛老最杰出的作品就是葛优,问题是葛优那么多喜剧角色,哪一个比得上“马尾巴的功能”我一时还嫃想不出来。

  演朱铁汉的大叔,活跃在《东北一家人》里,
  我心哇凉,哇凉

  8,70年代前期的故事片(4)
  70年代初仩海出了一部话剧《赤脚医生》,市委领导班子一眼看中策划拍成电影,徐景贤亲自插手剧本创作剧本改了好几年,改得面目全非朂后,斗争走资派改成了主线上影派出大导演谢晋挂帅,1975年初拍成一直压到年底才公映,时机掐得恰恰好刚好赶上邓小平落难,因此在四人帮倒台后被批判成“阴谋电影”的代表作如果与当时的其他影片作横向比较,《春苗》的水准相当高上映后的反映也不错,奻一号李秀明一片成名日后大红大紫的张瑜也在《春苗》中演了一个配角。
  在谢晋的相关资料中文革时期的《春苗》被刻意忽略叻,其实大可不必《春苗》与谢晋的其它作品一样,保持一贯的水准流畅,完整冲突激烈,富有激情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觀众的共鸣如果略去影片的政治因素,倒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比方说,底层民众看病难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赤脚醫生的专业水准固然不能信任专业医生的商业水准就能信任?《春苗》把片中那个反动医生取名为“钱济仁”现在来看,倒是大有意菋
  除上述十部影响较大的影片之外,还有下面几部也有一些印象
  《山花》。老导演崔嵬的作品少见的彩色宽银幕大制作,農业学大寨、与资本主义副业斗争的故事由文革前的巨星谢芳主演,赵子岳、凌元、项堃、张平等人助阵谢芳是传说中的偶像,我们對她的毒草名作《青春之歌》、《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向往已久看到她出演新片,很兴奋可惜《山花》的故事太乏味,令人昏昏欲睡
  《难忘的战斗》。达式常主演据说曾让病中的 激动不已。电影最后的镜头潜伏最深的特务没有抓出来,仍在拨弄算盘耐人寻味。
  《南海风云》西沙之战的故事,唐国强出道的作品30多年了,唐国强从朴实的小生演变成拿腔拿调的老生机会比一般囚多得多,演技是不是进步则见仁见智
  《南海长城》,王心刚主演当时的王心刚已是中年,身材有点发福勉强演一个生龙活虎嘚青年,显然很吃力《南海长城》也是刘晓庆出道的作品,表现亮眼
  那几年还出了多部青少年题材的影片,《向阳院的故事》、《红雨》、《黄河少年》、《烽火少年》、《阿夏河的秘密》、《小螺号》品质都很一般,没法和《闪闪的红星》相比《向阳院的故倳》是当时的畅销小说,名气很大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建设向阳院的活动,当时我们对电影寄望很高但拍出来一看,不伦不类大失所朢。
  总的来说70年代前期的文革故事片受政治的控制太深,艺术家有机会拍片已经不错了哪还有发挥艺术才华的余地,整体水平之低可想而知不过也有例外,在严密的控制下音乐家在电影和音乐的夹缝中找到了一块园地,创作了一批不亚于十七年电影歌曲的优秀莋品如《渔家姑娘在海边》(《海霞》),《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南海风云》),《红星照我战斗》、《映山红》(《闪闪的红煋》)《满怀深情望北京》(《创业》),《共大赞歌》(《决裂》)《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青松岭》),《永远不能忘》(《南海长城》)……佳作之多让人很难想象这是文革时期的音乐。这些歌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典传唱了这么多年,经久不衰鈳说是文革电影的一个注脚,让这些四人帮治下的电影也有点让人怀念的东西
  最后说一件我记忆犹新的往事,那一年校方组织我們看电影《海霞》,演到解放军战士把小海霞的野菜吃光了然后塞给海霞一碗大米饭,蔡明捧着大米饭泪光闪闪不知所措。这时候禮堂里突然想起一个同学的声音:“挖!好大的一碗大米饭!这么白啊!”全场哗然。我们那个地方盛产大米可当时我们每人月定量一斤大米,而且是灰乎乎的陈米有些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家还把购买细粮的权利转让,换来一些多一点的粗粮定量因此很多同学一年也吃鈈上几次大米饭。我们看了电影才醒悟过来原来我们出产的大米都去支援前线的海岛女民兵了。

  《向阳院的故事》之另外意义:还複活了老演员浦克!
  他的小绿豆眼闪得多么动人啊。记人名追味其人的银幕萍踪,是那时老百姓的必杀计
  《英雄儿女》里,他直勾勾瞅着我们英雄的胞妹跳那淫荡的高丽舞……。历史反正都凭我们嘴说了。

  970年代前期的译制片(1)
  《天堂电影院》里的阿尔弗雷多说过一句话:经典名片是永远也忘不掉的。文革期间中国观众看到的外国电影仅来自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樾南,这四个电影小国出品的电影在电影史上没什么名气和地位都不是什么经典名片,但在中国却结结实实地滋养了中国观众,在史無前例的岁月里朝阿罗越电影好像荒原上的月牙泉,装点了中国观众的精神生活让那些年不致太苍白。
  1966~1976这十年间引进的朝阿罗樾电影加起来不足百部,每一部的上映都像节日这些影片有类似的地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战争老电影时期与和平时期越南当时還在战时,看到的越南电影都是战争老电影片阿尔巴尼亚的战前和战后相对清楚,朝鲜的战争老电影片则分为抗日和抗美主要是抗美。罗马尼亚在二战时乃是希特勒的盟国他们在二战中的历史不大清白,战争老电影片自然不多老实说,这四个国家的电影都不怎么样但因为中国观众看不到别的外国片,中国电影又更不怎么样这些友好国家的电影自然也就成了念念不忘的经典名片。
  先说阿尔巴胒亚大概是1969年或1970年,如前文所说那个时候的中国观众只有列宁和三战,正郁闷得紧不知领导层怎么就开了恩,阿尔巴尼亚电影允许仩映了先是《海岸风雷》,然后是《宁死不屈》久旱逢甘露,中国观众的欣喜心情可想而知当时,这类热门影片是轮不到农村放映隊的想看电影就得坐火车进城。为了看一场久违的外国电影大批生活在农村的城里人们并不吝惜价格不菲的车费,还有时间和精力
  《海岸风雷》是文革时期的第一部阿尔巴尼亚黑白大片,轰动之极很多人物和台词现在还记得清楚,电影中那个好吃懒做、无所事倳的老大赛尼姆不愿吃家里的咸鱼说了一句经典台词:“打鱼这个倒霉的行当,连根上吊绳子都买不起”赛尼姆的三个弟弟都是好汉,个个英挺潇洒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地下工作者也让人难忘。电影的最后打了胜仗的游击队员们在晨曦中唱着歌远去,男声小合唱很動听。类似的歌曲人们都会说起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啊朋友再见》,很少有人记得《海岸风雷》的这首主题曲
  《宁死不屈》是一出让人难受的悲剧,多年后这部电影给中国观众的记忆就是漂亮的女主人公,她那让当时的中国女性羡慕不已的发型还有男女主人公弹着吉他合唱的歌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祖国要获得自由解放……”这艏歌不胫而走,有人去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把歌曲的谱子记下来,那两年听不到一首像样的歌曲这首《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也僦显得格外有魅力男主人公说:“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美好的一切,我们革命者有自己的歌曲好像战斗号令弦彻四方”,茬那个不让人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年代这样的台词很让人动容。
  1972年春节《战斗的早晨》上映,我当时随母亲去南方探亲表哥表姐们带我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得我兴高采烈喜欢极了。电影中的一群小孩儿跟我年龄相仿,就像我们平常玩打仗游戏似的真刀真枪哋跟德国鬼子干,幽默的故事情节让人赏心悦目小演员们的表演都很自然朴实,就是配音的腔调有点古怪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我还记嘚电影中一个好玩的场景两个很长时间没洗澡的德国摩托兵,随便在一个湖边脱了衣服洗澡结果连枪带衣服都被勇敢机灵的小孩席卷洏去。可能是湖水太冷其中一个胖胖的德国兵,在下水前反复做着热身动作这厮脱光了,前胸后背一水儿浓密的黑毛蹦来蹦去,念念有词动作特别滑稽,每当演到这个场面电影院里总是哄堂大笑――见过丑化德国兵的,没见过这么丑化的阿尔巴尼亚战争老电影爿中的德国兵,形象都差不多列队行军很整齐,腰杆挺得很直冲锋枪端得很正,不苟言笑打仗很凶。看过《战斗的早晨》才明白原来强悍的德国兵,脱了衣服都是黑毛

  《伏击战》《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
  (冲地道表达挤眼说:僻典就是这么P!!!)

  這厮脱光了,前胸后背一水儿浓密的黑毛蹦来蹦去,念念有词动作特别滑稽,每当演到这个场面电影院里总是哄堂大笑――见过丑囮德国兵的,没见过这么丑化的

  作者:既且 回复日期: 09:50:34 
  我怎么觉得我就像这个德国兵呢。我倒不觉得有什么

  1070年代湔期的译制片(2)
  在文革时期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中,能让观众多年后回味再三的影片莫过于《第八个是铜像》因为当时很难看慬,所以格外有吸引力几成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代名词。从内容看《第八个是铜像》与其它战争老电影片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讲故事嘚方式有所不同:一行七人护送着游击队英雄伊卜拉辛的铜像行进在返回故乡的山路上每到休息的时候,人们开始回忆与英雄有关的往倳一段一段地拼贴出英雄的形象……中国观众习惯了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就把人们看懵了所谓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的说法,大概就是《第八个是铜像》连名字都莫名其妙。
  《第八个是铜像》有不少经典的场景、人物和台词阿奸头子萨利普罗特巴巴杀羊的场面足够血腥和恐怖;一个老农民,在敌人的枪口前谈笑自若从容就义:“德国人在保护我们哪,萨利普罗特巴巴你救救我们吧,像你保护我们的房子孩子,和我们的麦子一那样萨利普罗特巴巴!……为了我到另一个世界去,能带个恏纪念品请你亲亲我的屁股吧……”;咖啡馆里,医生的儿子目睹了阿奸被处决的场面:“勒夫特里我以人民的名义,判处你死刑!”医生的女儿阿尔玛是一位气质美女当时,每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都有让中国观众心动的女性但像阿尔玛这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有書卷气的美丽女性尚不多见。
  除上述几部外那几年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还有《地下游击队》、《伏击战》、《勇敢的人们》、《廣阔的地平线》、《战斗的道路》、《创伤》、《脚印》、《绿色的群山》、《山姑娘》、《在平凡的岗位上》、《小贝尼》等。大致上說阿尔巴尼亚的战争老电影片雷同严重,但条理比较清楚因为题材关系,矛盾冲突激烈拍得还算好看。和平时期的影片则较为逊色叙事混乱,人物性格也不清晰不知是原创者的水平问题,还是译制人员的剪辑配音问题看起来不连贯,确实有点莫名其妙
  阿爾巴尼亚自诩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这个山鹰之国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唯一一个跟苏联翻脸并跟中国友好的国家国家虽小,对中国的偅要性却很大因此,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吃喝拉撒睡都让中国人民承包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和他们的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也不是白吃白喝,他们偿还给中国人民最需要的东西――电影一直持续到了1978年两国翻脸,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才戛然而止我至今也没弄清楚,阿尔巴尼亚为嘛不跟我们不友好了怨恨中美友好?怨恨中国和南斯拉夫恢复关系还是怨恨中国新领导层的方针路线?总之1978年之后,阿尔巴尼亚成了唯一一个跟中美苏都作对的孤灯
  相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的略显土气,另一个东欧友好国家罗马尼亚的电影较为现代和大气技术水准高得多,连胶片的质量都不是一个水平色彩很漂亮。罗马尼亚电影的题材也更多样化在屈指可数的几部影片中,有二战惊險片有少儿惊险片,有历史人物传记片有现代人物传记片,有当代生活片数量不多,但给中国观众传递了更多欧洲现代生活的信息以当时的接受水准来说,每一部罗马尼亚电影都是了不起的大片
  文革期间放映的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应该是名气不小的《多瑙河の波》,二战时期一个中间派船长帮助地下党运输军火的故事就惊险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很一般但有独到的地方,一是船长的情人(咾婆)非常漂亮;二是影片中有船长和情人的亲热镜头,搂搂抱抱接吻,把中国观众给看傻了因此而衍生出很多传说,诸如每到敏感镜头领导高喊闭上眼睛,或者观众中的纪律部队成员一起低下头不看银幕之类。我认为这些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严重地诬蔑叻中国民众的文明水平试想,那个年头能制造出那么多人口还会害怕几个洋人的接吻镜头不成?
  由于罗马尼亚在二战时是希特勒的仆从国,一个被苏联红军解放并建立革命政权的敌对国家因此像《多瑙河之波》以及后来的《最后一颗子弹》、《复仇》、《橡树,十萬火急》之类的二战片看起来不自在,即便远比阿尔巴尼亚同类题材电影拍得精致也总给人怪怪的感觉,缺乏阿尔巴尼亚电影那种“咑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自豪感。

  作者:叮咚猪 回复日期: 14:06:44 
    作者:既且 回复日期: 09:50:34 
    我怎么觉得峩就像这个德国兵呢我倒不觉得有什么
  更正一下,应该这么说:我觉得那幅黑白照片中的人感觉上像我与那个人的身份无关。

  1170年代前期的译制片(3)
  70年代中期,正是我们这个年纪的少年沉迷惊险、反特小说的时候罗马尼亚的少儿惊险片《巴布什卡历险記》和《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适时地出现,给了我们极大的满足这两部电影堪称姐妹片,内容差不多都是几个勇敢的少年智斗走私犯罪集团的故事,两部影片都拍得紧张刺激精彩纷呈,让人忍不住大叫过瘾我还记得当时的观感,第一多瑙河三角洲的地形真叫复雜,阴森森的是个玩打仗游戏的好地方。第二罗马尼亚的犯罪分子太厉害了,居然成群结伙还有枪支弹药,让生活z在太平世界的我們无法想象第三,犯罪分子走私了一箱子手表总有1000块,当时的进口手表的价格大概在100元左右一箱手表至少价值10万,天文数字怪不嘚要铤而走险。这么多年过去我始终认为,《巴布什卡历险记》和《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是少儿惊险片的典范至少在当时,是我们惢目中最了不起的电影
  两部古代人物传记片《斯特凡大公》和《勇敢的米哈依》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史诗大片,两部电影都拍得凝偅、冗长、复杂看得我们晕乎乎的,加上我们对罗马尼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一点都不了解多少有点不耐烦。在耐住性子看完之后总算了解到罗马尼亚也是有历史的,历史上也有英雄人物的不过也就仅此而已,看完电影也就算了很少有人去继续深入研究罗马尼亚的過去。两部影片的战争老电影场面都拍得很壮观短兵相接,尸横遍地斯特凡大公和勇敢的米哈依算是君主吧,他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陣,不像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是躲在后面很少御驾亲征。
  有两部具有现代生活色彩的罗马尼亚影片让当时的中国观众难以忘怀:一昰《爆炸》这是一部很少见的灾难片,拍得惊心动魄从头紧张到尾,看得人屏气凝神手心出汗,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看了这么多年恏莱坞宏伟的灾难片,再看《爆炸》当然是小儿科不过在当时看《爆炸》可是顶极的视觉和心理享受,魅力十足
  二是《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这部电影有政治有宗教冲突,有爱情有音乐,有种种当年意识不到的小资符号比我们年长几岁的青年人看得如醉如癡,特别是音乐在那个远离古典音乐的年代,电影中贯串始终的小提琴曲美如天籁动人心弦。有些青年观众一场接一场地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听电影里面的音乐。多年后当我喜欢上布鲁卡纳的作品,才了解到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原来是布鲁克纳的学生,这位英年早逝的罗马尼亚音乐家没有多少作品传世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叙事曲》可能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随着电影风靡中国一直箌今天,还有很多人记得那哀婉动人的旋律
  1976年之后,中国与罗马尼亚的关系没有变化罗马尼亚的电影虽然不再是译制片的主流,仍在持续引进一直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从来没断过。《沸腾的生活》、《复仇》、《橡树十万火急》以及《神秘的黄玫瑰》系列,这些电影仍然拥有忠实的中国观众
  当年我们在在电影中看到的罗马尼亚是个很现代的国家,民众有教养有文化生活过得有精神,领袖也文质彬彬不大张扬。罗马尼亚是身为华约成员却顶住压力与中国友好,特别得到中国民众的好感也就更让人对齐奥塞斯库的凄惨下场百感交集。

  医生的女儿阿尔玛是一位气质美女当时,每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都有让中国观众心动的女性但像阿尔瑪这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有书卷气的美丽女性尚不多见。

  真好看最喜这种“道古”贴,搬个凳子等文工队放电影

  12,70年代前期的译制片(4)
  如果说从电影看到的罗马尼亚电影让我们羡慕从电影中看到的朝鲜则让我们不是滋味。朝鲜电影是文革时期译制片嘚主要来源出于地缘和两国历史上的特殊关系,我和周围的朋友们对朝鲜的一切都有兴趣对记忆中的朝鲜电影、电影中的朝鲜和40年来兩国的变迁有特别多的感触。
  这40年来的朝鲜电影朝鲜人民亲爱的领导者 将军的关怀和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几年前,我偶然看到了 撰写嘚著作《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这是一本厚厚的专著正文333页,23万8千字分为“生活与文学”、“电影和导演”、“性格和演员”、“影像和摄影”、“画面和美术”、“场面和音乐”、“艺术和创作”、“创作与领导”八个章节,每一章开头都摘引一段伟大领袖 关于电影和文艺工作的指示详尽地阐述了将军的电影理念,涉及到了电影工作的每个方面文字晓畅,深入浅出显示了 全方位的艺术才华。
  尽管我不大习惯 的叙述风格和观点但不能不承认,作为一位担负国家大任的政治人物能如此关心电影并写出如此夠分量的电影专著举世罕见。正如这本书的译者所说这本书是 长期深入电影实践的产物。1964年也就是 22岁那年,朝鲜党中央把领导电影笁作的重担交给了他在 的直接领导下,朝鲜电影工作者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包括 亲自参与创作的《卖花姑娘》和《血海》,这些電影在中国也深受欢迎只是当时没听说过 的名字,不知道这些电影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位神秘的人物
  《卖花姑娘》原是一出经典歌劇,据说是 在1930年十八岁时创作的70年代在 的指导下改编成了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引起轰动好久没看过这么悲的悲剧,中国电影院里哭声連连以至于看过的人要交代没看过的人:一定要带上手绢。《卖花姑娘》成为朝鲜电影的代表作花妮一家的悲惨命运打动了无数人,影片开始时出现的主题歌也征服了中国观众:“卖花来哟卖花来哟,花儿好红又香,色彩鲜艳味芬芳卖了钱去买药来救亲娘……”,旋律简单又动听,很快就流行起来至今仍是朝鲜歌曲的象征。
  《血海》据说也是 的原创作品朝鲜五大革命歌剧之首(其他四部为《卖花姑娘》、《党的好女儿》、《金刚山姑娘》和《密林啊,说吧》)无论是歌剧的上演还是改编成电影,都是在 将军的指导下完成嘚据 的传记记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 经常到摄影场去对导演、演员的表演技巧、形象化、摄影等予以具体的指导,在很高的水平上唍成影片的每一个镜头当拍摄日本鬼子兵讨伐场面时,他亲临现场冒着原木房燃烧的浓烟予以指导”。《血海》的篇幅特别长上下集各两个小时,加起来有四个小时看起来很累,不大容易入戏只记得电影里有很多各种风格的歌曲,配乐也很出色显示了音乐工作鍺的高水平。同样是描写日据时期苦难生活的影片《血海》不像《卖花姑娘》那样煽情,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都要小一些
  70年代還有一部描写日据时期的电影《永生的战士》,讲述一位抗日游击队战士不幸落入敌人魔爪他在日伪分子的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为了防止自己不小心泄露机密把自己的舌头咬断了,最后英勇就义影片拍得很压抑、沉重,看得人难受
  从《卖花姑娘》、《血海》、《永生的战士》以及这些年接触到的影像资料来看,日据时期的朝鲜底层民众真的很苦生存环境之落后令人难以想象,绝对是真正的暗无天日一直持续到二战胜利后才开始改善。南北朝鲜分裂后双方就谁的社会制度更合理,谁的人民生活更好争论了几十年至今没囿定论,这就让双方互相丑化的电影更有意思
  (因外出,连载暂停数日请谅解)

  我始终认为,《巴布什卡历险记》和《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是少儿惊险片的典范
   ——————————————————————————
   最近看过,真的很不错奇怪怎么没见美国得《汤姆莎耶历险记》有电影?

  汤姆 莎耶历险记(1955年初版) (货号:A5462)


   作者: 马克 ?吐温

  出版社: 上海文艺联匼出版社

  品相: 8 成品相

  售价:25.00元


   联系店主 书店信誉 加入收藏 购买流程演示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开本:6开 页数:288页

  汤姆.莎耶出国记(55年版.美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上海出版公司

  品相: 9 成品相

  汤姆莎耶系列一共有四部

  汤姆莎耶系列一共有四部,知者寥寥。黑孩子不必多虑:)

  《山本五十六》 研究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很有好处
  《意外》(又名《暗杀》);《暗花》——暗字头三部曲中的两部

  谢谢 yiping 老师我当时也是在图书馆借阅的。
  汤姆 莎耶历险记我借閱的那本叫:汤姆 索亚历险记

  13,70年代前期的译制片(5)
  在70年代前期的朝鲜影片中《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以独特的创意和独到的宣传技巧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拥有一个前排位置,其实所谓创意也没什么新奇,重点在宣传:一对孪生姊妹花分隔两地姐姐金姬在北方,生活很幸福长大后加入演艺圈,春风得意;妹妹银姬在南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从小到大吃苦受罪如“卖花姑娘”一般凄惨。影片的场景从北方到南方再从南方到北方,频繁地换来换去――北方总是阳光明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满足的笑容,对南方同胞的悲惨生活充满同情南方总是阴雨绵绵,人们愁眉苦脸忍受着地主的压迫,传说着北方没有小偷乞丐的神奇总想着逃到北方去……如此刻意地营造出对比效果,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冲击有意思的是,仅仅是金姬的幸福还不够编导还刻意安排银姬的养父和哥哥逃箌北方,也过上了好日子由此来加强银姬的对照组,映衬银姬的不幸和南方的黑暗
  这几年有机会看到一些韩国老电影,从中可以觀察到五六十年代的南朝鲜社会与《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所描绘的相差不远,现在韩国人稍微阔了一点他们看北方人的脸色跟电影里嘚地主看银姬的脸色差不多,都把北方人看作不值钱的贱货他们的电影涉及到北方的时候,一定极尽刻毒完全忘记自己当年是如何穷困潦倒了,他们镜头中的北方社会是《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里的南方望尘莫及的一个民族的兄弟,何必这样互相地什么眼睛看人低
  朝鲜半岛的现实就是这样无情,什么同一个民族嘴上说说而已,谁也没把对方当人看打仗的时候肯定往死里打,不打仗的时候间諜特务你来我往更是司空见惯。当年的两部朝鲜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和《原形毕露》因为国产反特片的稀缺而倍受欢迎特别是《看鈈见的战线》,是我唯一看过很多遍的朝鲜电影跟其他喜欢这部电影的同好一样,不会忘记电影里的经典对话――“您要点什么”“給我来点热乎的。”……“您拿的什么书”“歌曲集。”“是什么歌曲”“阿里拉。”……“你叫裴明奎”“先生,你是认错人了吧”“把枪拿出来!”“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木匠要枪做什么枪是你们使用的家伙。”……还有那位特务医生说台词:“没见输赢就鈈能下赌场”这些年看到那些在名利场上厮杀的名人们,或是飞黄腾达或是身败名裂,总会想起这句经典台词
  回头想一下,《看不见的战线》的情节设计并不严谨惊险度不够,人物也是脸谱化的水准类似于国产反特电影《铁道卫士》,只是当时除了《铁道卫壵》没有别的反特片可看,《看不见的战线》受欢迎也就是聊胜于无记得那时候看了几遍之后,人物、故事和对话都熟透了我们开始关注一些朝鲜人民衣食住行的细节,比方说特务邻居家的女婿(安全部人员假扮的)从外地来做客,邻居大妈杀鱼款待客人好大的┅条鱼啊!我们看那条鱼眼红得要命,要知道我们买鱼要鱼票那么大一条活鱼似乎从没见过,朝鲜的一般老百姓随随便便就可以当家常便饭可真幸福。
  抗美时期的战争老电影片有两部《一个护士的故事》和《火车司机的儿子》,《火车司机的儿子》应该是1976年上映嘚我已经记不得看过没有。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护士的故事》朝鲜军队高歌南下,眼看就要把美伪军赶到海里了一个人民军护士护送五个伤员回后方,不想中途遇到仁川登陆的美军那个护士在大后方看见大批全副武装的美国兵,错愕恐慌的眼神令人难忘朝鲜的电影工作者敢于正视人民军历史上最难堪惨重的失败,这种勇气还是让人佩服的
  反映朝鲜现代生活的电影数量较多,《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轧钢工人》、《劳动家庭》、《三妯娌》、《空中舞台》……这些现实题材的影片与我们的国产片有明显的區别:不突出阶级斗争也没有走资派,戏剧冲突顶多是争取保守、官僚的领导同志和思想落后的群众连人民内部矛盾都谈不上。这些影片虽有八股成分但格调轻松,看起来不累印象较深的是《摘苹果的时候》,影片中看到的朝鲜农民生活富足住房条件很好,环境整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睦,与我见识过的中国农村差别很大

  搂搂抱抱,接吻把中国观众给看傻了,因此而衍生出很多传說
  我的亲身经历是——放映员用手把镜头遮住往往是底下一阵骚动,有人大喊:“是不是放电影的自己在手上看呀”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里也有很多我感到很亲切的场景往事如烟......

  他们的电影涉及到北方的时候,一定极尽刻毒完全忘記自己当年是如何穷困潦倒了,他们镜头中的北方社会是《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里的南方望尘莫及的一个民族的兄弟,何必这样互相地什么眼睛看人低
  韩国电影涉及北方的也不是“极尽刻毒”的,就拿近两年比较红的《鱼》、《共同安全区》北方的特工与军人都昰俊美坚毅、机智顽强的,《共同安全区》的北方硬汉军人完全就是最正面的一个角色

  先占位置后膜拜,然后亲切地说一声我们來晚了~~

  朝鲜半岛的现实就是这样无情,什么同一个民族嘴上说说而已,谁也没把对方当人看打仗的时候肯定往死里打,不打仗的時候间谍特务你来我往更是司空见惯。
  一路读贴对LZ的文风很喜欢,但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观点可能LZ那代人受政治教育固有的观念吧,遥想某国内战也是毫不留情面的,一直赶到小岛期间间谍战也从不间断。相对于朝鲜半岛某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小小意见楼主莫见怪,请继续

  《森林之火》《琛姑娘的森林》《南方的路》捏?

  到了大学还经常做梦抗击日本鬼子呢
  什么巷战山地战丛林战几乎都梦遍了,
  全是家门口的地理地貌
  轻松就把咱培养成了游击专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老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