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县金华镇白果村四组村民从零七年三月份举报反应至今还享受他们个别党员干部腐败人员至今未解决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县部门 - 县政府办公室 - 信息公开目录 - 法规公文 - 文件
新津府发(2018)1号 (关于公布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的通知)
www.chengdu.gov.cn  填报时间:  责任单位:新津县政府办公室
文  号:新津府发(2018)1号 签发单位:
签发时间:生效时间:
新津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新津县文物博物馆
事业发展白皮书的通知
各镇乡(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将《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予以公布。请各单位认真履行依法承担的保护文物职责,加强协同配合,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成南副中心,滨江花园城”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
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
发展白皮书
新津县人民政府 编
二○一八年三月
《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推动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把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是当下文物事业发展的时代使命,也是一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长期任务。
新津,平畴沃野,山水相依,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拥有4500年的文明史,1460多年的建县史,素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胜上河图”的美誉。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甘露,滋润着新津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淳朴善良、勤劳智慧的新津人民代代创造,世世传咏,积淀下信息丰富和价值丰厚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灿烂绚丽、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是新津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建设文化强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深刻领会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论述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促进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提质增效“升级”发展,新津县文体广新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四川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内容,编制完成了《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
《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是目前国内文博领域首次面向公众发布的白皮书,是新津县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文物工作新要求的具体行动,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重要举措,也为探索符合国情县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新津实践!白皮书全面涵盖了新津县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简要总结了我县文博事业的既有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近期我县文物事业发展目标。通过本书可以全面掌握新津县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状况,为提高地方政府文物管理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制定新津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和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 新津县文物资源概况
一、历史沿革概述
新津地处成都南大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繁衍于此,孕育了优秀的宝墩文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属蜀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开西南夷,分巴、蜀,置犍为郡,新津地属犍为郡。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新津县自此定名。一千多年来,由于朝代更迭,各个时代行政建制不一,新津县分属犍为郡、益州、蜀郡、蜀州、唐安郡、崇庆府、崇庆州、成都府、温江专区、眉山专区、成都市等,但新津县名从未变更。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在新津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二、文物资源概况
新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4500年的文明史,1460年的建县史。在迄今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新津大地处处散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迹、散发出“蜀风津韵”的芳香,积淀了信息丰富和价值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根据新津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结合2017年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结果,县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9处。从文物价值来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一般文物点2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从文物类型来看,古遗址22处,古墓葬43处,古建筑67处,石刻及石窟寺5处,其他类1处,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71处。
根据新津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县域内国有收藏单位共五家,共收藏可移动文物共1195件(套),其中馆藏文物1164件(套),文博系统外收藏单位藏品31件(套)。馆藏文物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328件(套),一般文物有512件(套),未定级文物有32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有23件(套),三级文物302件(套)。馆藏文物涵盖瓷器、绘画、雕塑、石刻、石器、书法、陶器、铁器、铜器、砖瓦等诸多种类,尤以书画为大宗,以汉画像最有特色。
除上述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新津县也涌现出张商英、张唐英、张庭坚、任渊、侯宝斋、谭绍文等历史名人,创造形成了端午龙舟会、新津火牛阵、新津灯谜、传统手工择花窨制茉莉花茶、金华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出宝墩农耕文化、五津码头文化、纯阳忠孝文化、老君道教文化、场镇商贾文化、三唐廉政文化、河鲜美食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中的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也是“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清道光版《新津县志》将新津山水风物汇集为“新津十二景”(堰堤春涨、牧马秋成、驿路桑荫、花桥蚕市、西溪晓渡、南港晚渔、修觉诗碑、宝华钟梵、莲华接翠、稠粳出云、琴堂古柏、凤尾丛篁),这些人文经典乡愁记忆,至今仍吟咏传唱,成为新津传统文化的深厚沉淀和形象展示。
三、文物资源梳理
(一)不可移动文物
新津县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9处,分别位于所辖的12个镇(乡)中,包括永商镇(共78处,占登录总量的25.24%)、邓双镇(共63处,占登录总量的20.39%)、新平镇(共62处,占登录总量的20.06%)、花桥镇(共43处,占登录总量的13.92%)、文井乡(共13处,占登录总量的4.21%)、花源镇(共12处,占登录总量的3.88%)、五津街道(共12处,占登录总量的3.88%)、兴义镇(共3处,占登录总量的0.97%)、金华镇(共4处,占登录总量的1.29%)、方兴镇(共8处,占登录总量的2.58%)、普兴镇(共6处,占登录总量的1.94%)、安西镇(共5处,占登录总量的1.62%)。(详表一)
1、文物价值划分
从文物价值上看,新津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一般文物点2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包括观音寺、宝墩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纯阳观、邓双崖墓群、胡家大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包括老子庙、邓双窑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包括白云渡隋唐窑址、东汉砖室墓(三女坟)、朱友瑮墓、黄州馆、万年戏台、杜甫诗碑、禹帝宫绿瓦殿、通济堰、金华古驿道、孙家大院、慈善公所照壁、修觉寺双井、杨家祠堂、瑞林寺摩崖造像、新津机场油库碉堡以及梨花溪古梨树群。(详表二)
图一 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所占比例示意图
2、文物类型划分
从文物类型上看,新津县现存古遗址22处,古墓葬43处,古建筑67处,石刻及石窟寺5处,其他类1处,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71处。
图二 新津县不可移动文物类型划分示意图
(1)古遗址
22处古遗址包括洞穴遗址1处、聚落址9处、城址1处、窑址2处、驿站古道遗址1处、寺庙遗址7处以及其他古遗址1处。(详表三)
图三 新津县古遗址类别统计示意图
(2)古墓葬
43处古墓葬包括名人或贵族墓和普通墓葬。其中贵族墓1处,占该类总量的1.8%,分布在普兴镇;普通墓葬数量最多,共42处,占该类总量的98.20%,广泛分布,以邓双镇崖墓数量最多。
图四 新津县古墓葬类别统计示意图
(3)古建筑
67处古建筑包括宅第民居30处、坛庙祠堂8处、驿站会馆4处、牌坊影壁1处、亭台楼阙2处、寺观塔幢3处、桥涵码头2处、堤坝渠堰1处以及池塘井泉16处。(详表四)
图五 新津县古建筑类别统计示意图
(4)石窟寺及石刻类
5处石窟寺及石刻包括石窟寺造像2处,占该类总量的40%,仅分布在邓双镇;碑刻共3处,占该类总量的60%,仅分布在五津街道、永商镇和金花镇。
图六 新津县石窟寺及石刻类别统计示意图
(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17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括传统民居155处、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共1处、金融商贸建筑共4处、文化教育建筑及属物共1处、医疗卫生建筑共1处、军事建筑及设施共1处、交通道路设施共1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1处以及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6处。(详表五)
图七新津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统计示意图
(二)馆藏可移动文物
1、文物价值划分
从文物价值上看,新津县目前国有收藏单位共收藏文物1195件(套),其中馆藏文物1164件(套),文博系统外收藏单位藏品31件(套)。(详表六)
新津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1164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328件(套)(实际数量447件),一般文物有512件(套),未定级文物有32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明文彭草书横推、明文嘉山水扇面、明董其昌山水扇面)、二级文物有23件(套)(实际数量36件),三级文物302件(套)(实际数量408件)。另新津县房管局可移动文物数量为14件(套)、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可移动文物数量为4件(套)、观音寺可移动文物数量为12件(套)、老子庙可移动文物数量为1件(套)。(详表七)
表六新津县国有收藏单位一览表
表七新津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柱状图(按文物年代、级别统计)
2、文物类型划分
从文物类型上看,新津县的可移动文物涵盖瓷器、绘画、雕塑、石刻、石器、书法、陶器、铁器、铜器、砖瓦等诸多种类,尤以书画为大宗,以汉画像最有特色。
表八新津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统计表(按文物来源、级别统计)
新津县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建成了新津县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资源库,建立了新津县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
新津县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完善国有可移动文物档案,建立瓷器、绘画、雕塑、石刻、石器、书法、陶器、铁器、铜器、砖瓦等诸多种类的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初步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通过制定《新津县馆藏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安全操作规范》,对瓷器、绘画、雕塑、石刻、石器、书法、陶器、铁器、铜器、砖瓦等文物藏品按照标准逐一登录,并实行动态管理,每件文物都可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文物登记备案和安全监管得到有效加强,可移动文物藏品管理标准体系也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房管、国资、图书、档案、宗教等系统和行业的可移动文物认定、登录工作,一大批具有价值的文物得到发现和认定,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管理总体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可移动文物统一资源库的建立,打破原有个别部门的信息资源垄断和交流障碍,避免重复建设,为各镇乡、各单位文物信息资源整合与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 新津县文博事业发展现状
一、工作成就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新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人大、县政协的倾情关注下,县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下,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津县文物事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文物保护共识不断深化、保护能力不断提升、保护现状不断改善,文物保护利用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文物工作日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日新月异,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在符合新津县情的文博保护、管理和利用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文博事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文博事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社会保护文物的共识初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保护责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全县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稳步推进,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纯阳观民俗庙会文化品牌不断壮大,纯阳观博物馆、新津抗战纪念馆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工程、重要展览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与热点,群众的文物保护认知度越来越高,文博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全社会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化
文物资源家底基本廓清,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更加拓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完成,新公布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迹、遗物总量大幅度增长。构建并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安全网络,与镇乡(街道)、村(社区)签订三级网络目标责任书,逐级逐处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已初步建立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文物保护安防、消防、防雷设施逐步完善,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野外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成效突出。宝墩大遗址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宝墩遗址被确定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重点区域,成立宝墩遗址文物管理所,编制完成《宝墩古城址保护规划》,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新发现不断涌现。文物保存状况有效改善,观音寺、胡家大院、纯阳观灵祖楼、黄鹤楼等文物保护修缮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完成观音寺防水止水、安消防、白蚁防治等文保项目,夯实观音寺安全防护基底。城乡建设中文物考古和抢救保护协同推进,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有序开展。
(三)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全县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体系日益完善,安全设施得到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建设蓬勃发展,全县博物馆总数达到9家,均列入国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序列。其中国有博物馆1家、非国有博物馆8家,全县平均4.1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宝墩遗址展示厅建成开放,扶持成立文宝轩博物馆、成都蜀江博物馆、香米园汉陶艺术博物馆、成都宬玘陶瓷博物馆、成都石韵石雕博物馆、成都刻韵木雕博物馆、成都市九百村奇石根雕博物馆、成都岳汉古器博物馆等8座民办博物馆。国有博物馆安全设施和文物保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纯阳观博物馆消防用水安装工程、白蚁整治工程。纯阳观博物馆被列入省、市、县廉政教育基地。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忠孝教育、廉政教育等各类教育基地作用,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显著。
(四)文博事业发展社会效益明显
依托自身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纯阳观民俗大庙会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品牌,累计参观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持续抓好文化地标设置工作,整理编撰《新津县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收录新津县历史地名201处,数量居成都区市县首位),有效保护“新津记忆”。编纂完成《新津县文化体育志()》,编辑出版《中国历代孝子故事集》、《中国历代精忠传集》、《儒林撷英》、《新津名胜楹联选释》、《新津文物博览》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出版物。依托观音寺、纯阳观、胡家大院、梨花溪古梨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了一批文物景区、休闲度假区,实现了文物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新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面临机遇
(一)政策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文化遗产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国范围内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日益上升;从四川省层面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提出统筹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巴蜀文化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成都市层面看,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强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从新津县层面来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重大部署要求,强调坚持“以文筑城、以文化人”,加强观音寺、宝墩遗址、纯阳观、修觉山、老君山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和整体打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成南副中心、滨江花园城”,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二)经济基础
新津县经济较为发达,综合实力较强,是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位居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16位。随着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的实施,新津作为“南拓”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入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布局,成为“西控”与“南拓”区域经济往来的门户。境内有大件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雅(乐)高速、成绵乐客专、成昆铁路等多条交通动脉连接成都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到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核心区车程均在25分钟以内,形成了与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全方位、无缝对接的轨道交通网络。旅游业基础较好,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向旅游强县跨越,已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社会需求
新津县人口37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工业时期居民对文化产品消费进入高发期,消费倾向逐渐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需求的满足,对文化遗产需求强烈。与此相适应,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将加速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总体而言,在我县文化遗存家底基本廓清,文化遗迹、遗物总量大幅度增长的新格局下,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在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压力更加艰巨;在人民群众要求共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的新期待下,肩负的文物利用与传承的责任更加重大。
三、现状问题
(一)文物保护工作方面
一是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亟需改善。初步统计,新津县30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态一般的共计92处,保存状态较差的共计124处,保存状态差的共计51处,三项累计267处,占总数的86%。
二是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每年拨付的日常保护经费,只能保障观音寺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的实施,文物保护经费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全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是文物建筑保护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新津县不可移动文物(胡家大院、黄州馆、杨家祠堂等)的所有权和实际使用权情况复杂,管理部门权责不对称、不明晰,管理权分散混乱,影响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文保人才和队伍结构匮乏。新津县文物保护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的队伍结构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当代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所迫切需求的、一专多能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县内文物人才配置上的总量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二)文物利用工作方面
一是文物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深度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对新津历史文化特点提炼不足,缺乏核心标志,特别是对新津独有的城市文化缺乏深度挖掘。
二是文物利用途径渠道不多,宣传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文物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在城市建设中与历史文化融合度不紧密,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很好转换为经济资源优势。
三是我县较为成熟的高品质文化遗存景区较少且布局分散,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
第三部分 新津县文博事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践行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成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17〕12号)等文件要求,围绕新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做好我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为新津在“南拓”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卫星城积极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以推动“新津城市文化新塑造”为引领,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内涵挖掘阐释及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利用三大行动,积极推动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传承的有机结合。到2020年,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基本形成,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完善全县文物保护体系,全面落实复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级各类文物,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实现向公众开放;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完善国有博物馆体系,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博物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聚集发展;形成共建共享、惠及全民的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建设质量和博物馆库房及展示文物的保存环境,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提升馆藏文物利用效率;加大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力度,实现文物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彰显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加强文物安全和法制工作,完善执法督察机制,建立科学完备、基础完善、责权明确、特色高效、执法力强的文物法律及安全责任体系;加快引进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文博人才队伍,改善文物行业人才紧缺现状。
三、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注重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长久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城乡规划委员会决策机制成员单位,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将全县23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城市法定规划,编制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并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编制我县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
(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
全县建设项目在开工建设前须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新津县土地出让前置以及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事项,所需经费列入土地整理成本或由项目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文物、经科、国土、规划、财政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地面和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旅游开发建设规划要与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凡涉及文物保护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要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意见,把依法保护文物、确保文物安全作为文物旅游景区评级、达标和监管的刚性要求。
(四)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社会事业的关系
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外部风貌整体保护和内部有机更新利用相结合,彰显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五)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下,依托新津县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旅游资源,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整合与创新开发,促进我县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四、工作举措
(一)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1、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建立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体系,推动文物保护由注重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建立县、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完善保护管理制度;文物保护工程应遵循其特殊规律,依法实行确保工程质量的招投标方式,避免按照非文物工程的模式进行招投标,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防止因维修不当造成保护性破坏;加强文物日常巡查和检测,加强岁修,减少大修;对存在险情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完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工作并开展险情排查,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要制定保护措施并落实保护责任。
2、加强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完善博物馆体系,推进新津县县级综合历史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展示品质以及文物藏品管理水平,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藏品信息化管理。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完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监测和调控设施。完善博物馆藏品安防设施设备。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重点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反映新津县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
3、推动大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加快推动宝墩大遗址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宝墩遗址环境整治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纯阳观片区改造提升,使纯阳观成为中华忠孝文化展示体系的重要载体,再现“武阳盛景威震全川”风采;做好观音寺、黄州馆等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整体推进观音寺片区改造提升,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和天府文化的重要标识;做好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永商镇、传统村落宝墩村、历史建筑侯宝斋宅、邓氏祖宅等保护管理工作;胡家大院、黄州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畅通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文物保护。鼓励、支持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保护管理使用区域内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开辟为文化室、文物展示室等公益文化场所。出台鼓励、扶持捐献文物及捐赠资金投入文物保护行为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保护修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鼓励性政策,明确界定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物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切实加强文物市场管理。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对低票价或自行免费开放且社会效益好的非国有博物馆适当给予经费支持。
5、加强文物管理与责任机制。坚持把文物安全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位,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安全监管,实施平安工程。对重要的文物开放场所,要制定相应的安防预案,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保证文物安全。推动实施一批重点文物安防、消防、防雷项目,完善文物建筑防火和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防盗防破坏设施,提高文物安全科技防护水平。切实降低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风险;健全我县文物安全责任体系。积极落实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的属地管理责任、文物部门的监管责任、管理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根据已签订的《新津县文物保护三级网络责任书》,构建并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安全网络,逐级逐处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建立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基层文物安全管理,明确镇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的文物保护职责,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文物保护员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保护员补助经费;严厉打击涉及文物活动的各种犯罪活动。
6、完善执法督察机制。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文物执法力量。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切实履行好文物执法职能,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建设文物执法管理平台。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的突出问题,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二)实施城市文化内涵挖掘阐释行动
1、以文筑城传承新津文化基因。依托宝墩古城遗址、观音寺、纯阳观、老君山、永兴场、修觉山等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宝墩文化、佛教艺术、忠孝文化、养生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等新津特有的文化元素,充分植入城市营销、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及全域旅游的各个环节领域,设计整治城市重点街区和主要节点建筑物文化元素,持续抓好文化地标设置工作,提高新津城市品位,提升新津城市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
2、以文化人展示新津文化自信。围绕历史文化弘扬传承,编印《新津馆藏精品文物图录》、《新津印记—新津县历史地名集萃》及《四川新津出土汉画像辑录》,唤起城市记忆,打造一批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形象标识,彰显新津地域文化魅力,展示新津文化自信。
3、以德润城共铸新津城市之魂。优化完善新津文物陈列室、宝墩遗址展示厅、纯阳观忠孝文化教育基地,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传播“忠孝廉洁”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利用行动
1、加大宣传展示力度。加强文物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社会环境。将《文物保护法》纳入全民普法教育,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和宣传活动,使相关部门熟悉文物法规要求,广大群众了解文物保护法规的基本精神。大力倡导支持文物科普读物、影视、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制作。强化文物“走出去”战略,推动宝墩文化与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古蜀文化的交流合作,错位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域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宝墩古城遗址、观音寺、纯阳观等文化旅游品牌内涵和品质,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休闲旅游线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物保护与延续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条件相统一。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博物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新津文物陈列室、宝墩遗址展示厅、纯阳观忠孝文化教育基地,加大民办博物馆扶持力度,提高展示服务水平,宣传展示新津历史文化,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推动新津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发展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探索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新机制,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效果评估,实施免费开放资金动态管理。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予以资金保障或补贴。推动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博物馆临时展览。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长效机制。
4、加快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利用新津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挖掘新津县文博创意产业潜力。探索社会资本进入文博创意产业的渠道,发展文博产品创意设计,开展产品开发;构建文博创意产业的研发、营销、推广交易平台,实现文创产业从藏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有机转化;建设文博创意产品研发展示展销中心,统筹协调文博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管理,以打造文物资源品牌为着力点,充分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文物资源或文物服务产品,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助力西部文创中心城市建设。
5、加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依托新津丰富厚重的历史遗存,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主题,构造古蜀文明、忠孝文化、佛道文化三大体验圈,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线路,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一是依托宝墩文化,建设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复原展示古蜀先民原始聚落形态,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遗址内涵价值,同时利用原生态的林盘聚落,开发川西林盘文化,推动文博产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建成以古蜀文明的保护展示与开发利用为主题的复合型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二是依托观音寺佛教文化、老君山道教文化,并结合梨花溪、南河等周边自然人文景观,打造川西养心休闲、佛道祈福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三是依托纯阳观忠孝文化,整治周边环境,修复故事塑像,修缮文物建筑,建设忠孝文化博物馆,培育发展忠孝文化相关衍生业态,建成融文化创意、国学传播、市民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博览等为一体的忠孝文旅项目,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忠孝文化中心,重现“武阳盛景威震全川”和“古今第一忠孝儒林”风采。
五、工作责任
(一)各镇乡(街道)责任
各镇乡(街道)要切实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敬畏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根据签订的《新津县文物保护三级网络责任书》,建立和完善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文物安全管理,明确镇乡(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的文物保护职责,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文物保护员。要摸清辖区内文物家底,做好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严禁随意拆毁、破坏文物行为。要加强我县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外貌保护、局部保护。
(二)部门职责
县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依法承担的保护文物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优化职能配置,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文物管理工作,同时要在发展旅游中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把依法保护文物、确保文物安全纳入旅游景区质量标准管理体系。
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管委会,对各项文物保护规划进行决策和管理分工安排。主要涉及部门如下: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经科部门要加大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投入,把好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关;财政部门要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强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用地的不动产权登记管理;住建部门要注重城乡建设规划中的文物保护,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中的文物保护力度;人社部门要在文博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宗教部门要督促宗教界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落实好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交通、环保、水务、农林等部门要做好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公安、市场和质量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保持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高压态势,完善严防、严管、严打、严治长效机制,结案后应及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移交涉案文物;公安、安监、消防、气象部门要对文物的安防、消防、防雷提供技术支持并做好日常监管。
建立文物、公安、民宗等部门参加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适时开展联合检查和整治行动。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建立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在有关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项目中,经科、财政、交通、住建、国土、文物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三)文物管理(使用)单位职责
各文物管理(使用)单位要切实履行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各相关单位要全面落实治安、消防等各项安全管理要求,实施安全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把文物安全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评估。要健全完善消防、防汛、重大活动等文物安全预案,立足实战,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把文物保护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纳入县政府对县级部门和镇乡(街道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建立完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文体广新、经科、财政、人社、国土、住建等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协调机制,争取部门的积极支持,形成上下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文物工作格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
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筹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将国有尚未核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措并举,落实保护资金的投入。探索对文物集中区域、历史古街、传统村落的财政支持方式,不断完善文物保护补偿办法。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和监督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开发文物保护保险产品,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的渠道。
(三)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执法督察队伍建设,切实依法履行好行政执法职能。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博干部教育培训,培养引进我县文物工作亟需的专业人才。各镇乡(街道办)要建立以业余文保员、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为主体的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督促各村(居)委会和文保员加强值班与巡防,负责防火、防盗、防拆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强化宣传培训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员教育培训,增强文物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整体提高文物场所预防和处置安全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和降低各种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效应。
一、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观音寺
观音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史载其有一百零八重殿宇,规模宏伟。历史上几经毁损、更修,现仅存明代的毗卢殿、观音殿及清代山门等建筑。故有“莲花接翠”之称,为原“新津十二景”之一。史学大师顾颉刚曾赞叹其古建、壁画、雕塑为三绝。其中毗卢殿壁画绘制精细,色彩华丽;观音殿塑像眉目传神,创意高妙,堪称我国佛教艺术瑰宝。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殿建于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单檐歇山式建筑,正脊两端置吻,殿内塑释迦牟尼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佛像,两侧墙上各绘6幅壁画,为十二圆觉、二十四尊天。观音殿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此殿正中塑文殊、观音、普贤观音三大士。背后为峨眉山、普陀山和五台山全景深浮雕像。其中普陀山胜景中雕塑的足踏鳌鱼的飘海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上较为少见,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观音寺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建筑技术对研究四川古代建筑及南方木结构建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寺内毗卢殿的壁画及观音殿的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佛教壁画、造像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2)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遗址
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县新平镇宝墩村、双石村、龙马村,俗称“龙马古城”。遗址距今约年,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城址之一。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在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和确认对于探索古蜀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成都平原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关键证据。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纯阳观
纯阳观又称“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位于新津县纯阳大道313号。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扩建,民国年间续建。建筑总面积约8143平方米,占地43.5亩,坐北向南,开东西仪门,现存吕祖三丰殿、武圣文昌殿、启圣关岳殿、大忠亭、至孝亭及40余间廊房等建筑。主体建筑大忠、至孝两亭,三重檐八角攒尖盔顶式,高33米,为四川第一大亭。大忠亭内塑历代忠臣24尊,至孝亭内塑历代孝子24尊。吕祖三丰殿延伸所构成的中轴线建筑古朴凝重,与忠孝二亭形成品字形格局。纯阳观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园林特色和其儒释道合一的世俗庙观特性,使之享有“武阳胜景、威震全川”之盛誉,为川西名胜。
(2)邓双崖墓群
邓双崖墓群位于新津县邓双镇境内,始凿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及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邓双镇境内的石厂湾、宝资山、大云山、木鱼山及瑞林寺周围。分单室和多室,一般由墓道、墓门、墓室、壁龛等组成,部分崖墓在墓门、墓壁以及石棺上雕刻有画像和图案,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3)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位于新津县金华镇五星村,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系新津地方乡绅胡玉笙修建的私人居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进制四合院,坐东向西,由门厅、过厅、正房、厢房等组成。大院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布局巧妙合理,文化内涵深厚,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老子庙
老子庙原名老君庙,庙周古柏环立,肃穆幽静。庙始建于唐,现存庙宇建于1928年,依山布局,由灵祖楼、混元殿、七真殿、斗姆楼、三元殿、三清殿组成,逐殿升高,气势巍峨。正殿三清殿居山顶,殿前有八卦亭一座,下有通天梯,陡峭险绝。清晚期,老子庙入列槐轩学派传道点,闻名西川,为蜀中道教胜地。由是庙内多知名文人手迹,今已然为一道文化景观。
(2)邓双窑址
邓双窑址位于新津县邓双镇金龙村3组,窑址地处南河南岸、宝资山东侧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785平方米。龙窑形制,废弃品堆积层为南北走向,长48米,厚2.2米,内含灰青瓷罐、敛口莲瓣碗、饼型圈足、饼型内凹圈足、龙把柄壶残片及5足支钉、垫圈、匣钵的窑具。1958年又在距堆积层约10米处东南方发现宽约6米,高约3米的窑壁,密结的红烧土上布满烟熏火燎的痕迹。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南朝—隋唐时期窑址。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双窑址对研究我国南方青瓷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4、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白云渡隋唐窑址
白云渡窑址位于新津县花源镇白云村,窑址占地面积620平方米,系隋唐时期烧制民间瓷器的民窑。窑包高3.5米,内含大量窑具和陶瓷片,窑具有五角支钉、垫圈、匣钵,瓷器为灰白色胎,施黑釉,器形有饼足深腹碗等。白云渡窑址对研究新津县隋唐民窑瓷器的烧制工艺、制作水平等有一定的价值。
(2)东汉砖室墓(三女坟)
东汉砖室墓(当地人称三女坟),位于新津县邓双田湾村,该墓形制为卷拱砖室墓,墓长17.6米,宽8.6米,封土高5米。墓拱、墓道、墓壁皆为菱形等图案的花边砖嵌砌,墓内出土残瓦棺和残陶佣,另有刻有“永平元年”的残砖模具。
(3)朱友瑮墓
朱友瑮墓位于新津县普兴镇前锋村8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封土高约5.6米,平面近椭圆形,长约80米,宽约50米,墓主为明蜀王朱椿庶孙朱友瑮。墓内有墓道、玄宫,左右有侧室,门楣上有“双龙抢宝”浮雕,主室前有石刻“盘龙但樨”图,出土有“隆庆三年”、“万历年号”的字砖。
(4)黄州馆
黄州馆位于新津县新平镇太平社区太平下街,系清代咸丰七年(公元1858年),由湖北黄州客居新津的棉花帮商人,为使其行业兴旺,特广络同行、同乡集资修建。会馆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256.32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建筑形制,穿斗式梁架结构,门墙布局为宫墙式排列。另有大小四合院四间,前四合院占地320平方米,后四合院占地125平方米,左右小四合院占地45平方米。该馆为研究湖北黄州客居新津的棉花帮商人在川期间生活状况及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5)万年戏台
万年戏台位于新津县五津街道纯阳观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17.86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位于新津县普兴镇,1993年因公路建设需要将戏台异地迁建至纯阳观。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戏台由正中戏台和两个耳房组成,主台面阔三间8.45米,进深7.75米,高7.8米,明间普柏坊上有6组浮雕戏曲人物,台口沿雕刻山水,花卉图案,檐下悬透雕雀替及垂柱。该戏台为了解成都平原清代戏台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6)乌尤寺石刻香炉
乌尤寺石刻香炉置于新津县邓双镇文峰村乌尤寺内,明代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雕刻,放置在大殿“西方三圣”座龛前,石炉长0.7米,宽0.6米,高1.14米。须弥座式,炉口西镂空雕刻缠枝牡丹卷草纹饰,雕工细腻,手法娴熟,石炉背面铸有寺内僧众、艺匠及明代成化年号。现保存情况较好。
(7)杜甫诗碑
杜甫诗碑,原称修觉寺诗碑,位于新津县五津中学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0.08平方米。青砂石质,卧碑形,碑座素面,碑身高1.5、宽0.78、厚0.1米。碑面为清乾隆年间,新津知县徐尧所书唐代诗人杜甫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和上元二年两次游新津修觉寺并登北桥楼吟咏新津风景的五言律诗3首,字径6厘米,字距1厘米,行距2.5厘米。其字用笔苍劲挺拔,布局错落疏朗,颇有柳欧神韵,故又被后人赞为诗、书、刻“三绝碑”。
(8)禹帝宫绿瓦殿
禹帝宫绿瓦殿位于新津县新津中学校内,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398.5平方米,绿瓦殿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重建。面阔五间24.6米,进深四间18米,高8.5米,硬山顶,覆琉璃瓦,抬梁式梁架。其附属建筑占地面积209.3平方米,坐北向南,为单檐悬山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25.7米,进深3间8.15米,屋面卷蓬顶,铺筒瓦,有装饰垂脊,撑弓有雕花,抱鼓式柱础。
(9)新津机场油库、碉堡
新津机场位于新津县花桥镇长春村、五津街道桥津社区。始建于1928年,抗战开始后被指定为空军基地。解放后,五津机场为空军军用机场,现改建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机场,专门用于培养民航飞行员。其中机场碉堡共3处,位于机场南部及西南部,混凝土修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上方有两个瞭望孔,侧面有高射机枪射孔。机场油库分布于机场东部和北部,现存4座,呈圆柱体,穹隆顶,墙体下层用红砂条石堆砌而成,上部内凹,壁厚0.4—0.8米,用红砖嵌砌抹灰,开有格子窗。五津机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研究机场建设史、中美联合抗战史、航空学校发展史等史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0)梨花溪古梨树群
梨花溪古梨树群位于永商镇梨花村,属于蔷薇科,梨属,分布面积约47972.49平方米,植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40年,共计326株。由新津县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管理。为新津发现的首处活态文物点。
(11)孙家大院
孙家大院位于新津县永商镇永兴社区建设街17号,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294.3平方米,修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槐轩门人孙星五故居。四合院布局,保存较完整,建筑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由正房、厢房、门厅组成,正房面阔3间11.75米,进深6.1米。厢房面阔3间11.4米,进深4.15米。正房明间落地罩雕刻精美,有寿字图案,天井和房屋地面已改变为地砖,部分墙体已改为砖墙。平开窗分为两段,上段可以自由推出,下段和裙板相连,柱础为鼓盘式。配置得体,简洁素雅,宁静安详,颇具匠心,使之成为一处有特色的川西民居。孙家大院对研究本地区清朝时期民俗民风、生活状况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建筑本体也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12)慈善公所照壁
慈善公所照壁位于新津县五津街道,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3平方米,建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现由新津中学管理使用。照墙长25.4米,高8.5米,厚0.5米,用砖砌,顶上铺筒瓦,壁上雕刻花纹,与门前空地相呼应,连成一体,下用砖基,上用砖额枋,四角用砖岔角,壁心施雕饰,颇为华丽。慈善公所照壁是本地区清代末期颇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墙。
(13)瑞林寺摩崖造像
位于新津县邓双镇金龙村3组村民文四春家小院后崖壁上,造像长13.5米,高2.5米,深0.4米,为宋淳熙年间开凿。坐北向南,有4龛16佛像。其中1号龛高2.5米,宽3米,深0.8米,龛内主像高1.3米,天尊、力士像高0.85米,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造像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对研究本地区宋代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14)修觉寺双井
修觉寺双井位于新津县邓双镇五津中学内。唐开元年间修建修觉寺,于寺北山门两侧开凿两井,后井毁弃,于清代重砌。井口六边形,井腹为瓶胆形,自上至下渐宽,上砌砖,下用条石嵌砌,井口直径0.7米,井深8.5米。井台六边形,径1.1米。现1号井已经回填。2号井井口用水泥新砌,直径1.5米。修觉寺双井为了解清代时期古井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15)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位于新津县邓双镇何店村1组,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198.4平方米,清代咸丰六年建造,现无人居住,由杨氏族家族族人对其定期维护。祠堂由门厅、厢房、正厅组成一个四合院,建筑形制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结构,正厅面阔三间,面宽10.3米,进深4.9米。照墙由红砂条石作基,上堆砌青砖,开左右门,中间照墙上有一幅残存的浅浮雕图,左右门枋上均刻有楹联,左门楹联字迹模糊,右门楹联字迹清晰可见,上联为“山雪高风无惭祖宗功德”,下联为“辞金雅范看子贵孙荣”。整个建筑檐枋上有雕刻吊瓜,祠堂正厅梁枋上刻有“清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杨廷碧建修”字样,正厅和厢房墙壁上残存有十余幅孝子图。杨家祠堂为了解成都平原清代时期祠堂建筑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16)通济堰
通济堰,古名远济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邓双镇邓公社区宝资山山麓处,南河、西河和岷江汇流处。其灌区跨成都、乐市两市,灌溉新津、彭山、眉山、青神四县8个镇、27个乡之320个村。西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在蜀郡太守文翁主持下,修筑了通济堰。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宣德和崇祯年间,曾多次治理、维修。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失修,堰坍渠毁,荒废一百多年。清代雍正十一年,总督黄延桂派人仿照都江堰的作法,修复堰堤引水灌溉农田。乾隆二十年春,再次维修治理通济堰。民国29年,四川省政府命令成立通济堰管理处,加强了此堰的管理、利用。1999年起至2005年,通济堰工程整治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逐年实施。通济堰是成都平原仅次于都江堰的又一岷江灌溉工程,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金华古驿道
金华古驿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金华镇红岩村1组,当地俗称“驿店”,修建于清初,地处金华通往牧马山区的必须之地上,现仍在发挥交通连接作用。驿道长约204米,宽约2米。中间为车道,砂砾石铺设,两旁为人行道,青石板铺就,上有明显的车辙痕迹。金华古驿道为了解清朝以来本地区交通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
表一新津县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统计表
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表二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永商镇宝桥村
宝墩古遗址
新石器时期
新平镇宝墩村
纯阳观(含黄鹤楼)
新津县城西
(第七批)
邓双崖墓群
(第八批)
金华镇五星村
清、中华民国
新津县老君山
邓双西藏军区三所
白云渡隋唐窑址
花源镇白云渡村
1981-10(第一批)
东汉砖室墓(三女坟)
邓双镇田湾村
普兴镇前峰村
清咸丰七年(1857)
清乾隆年间
普兴镇(1993年异地搬迁至纯阳观)
表二新津县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续)
1981-10(第一批)
乌尤寺香炉
明成化七年(1472)
邓双镇文峰村乌尤寺
1981-10(第一批)
新津县城南五津中学
1981-10(第一批)
禹帝宫绿瓦殿
五津街道新津一中
西汉、唐、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津县邓双镇
金华古驿道
新津县金华镇
新津县永商镇
慈善公所照壁
新津县五津街道新津中学
修觉寺双井
新津县邓双镇五津中学
新津县邓双镇
瑞林寺摩崖造像
新津县邓双镇
新津机场油库、碉堡
新津县花桥镇
梨花溪古梨树群
清乾隆年间
新津县永商镇
表三新津县古遗址统计表
驿站古道遗址
军事设施遗址
桥梁码头遗址
水利设施遗址
宫殿衙署遗址
其他古遗址
表四新津县古建筑统计表
其他古建筑
表五新津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统计表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名人故、旧居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工业建筑及属物
金融商贸建筑
中华老字号
水利设施及属物
文化教育建筑及属物
医疗卫生建筑
军事建筑及设施
交通道路设施
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物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之际,梳理文物工作的前进历程,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博领域的县情特点,更加自觉地把握未来文物事业发展的科学路径,可谓顺应大势,恰逢其时。
《新津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公布,有利于推动新津乡镇(街道)基层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凝聚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共识,争取新津民众支持形成共建共享文物工作新格局;有利于提升新津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让珍爱文物、保护文物逐步成为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有利于推动文物保护与公共服务、国民教育相结合,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相结合,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
在此,谨向为编制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以及为本白皮书提出宝贵意见的文物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白皮书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提出批评与建议。
新津县人民政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 3月2日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新津县公证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