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佑良乡村检察官心德体会论文《论德日刑法的虚拟性》的几点观感

论德日刑法理论的虚拟性

内容提偠:三阶层、四要件都有优势都有缺陷。经过修改后它们是内容相同的犯罪论体系,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了

什么是刑法上的行为?对於这个问题的回答西方文化的德国与东方文化的中国完全不同。德国人的世界观是两个一个内部世界,代表主观一个外部世界,代表客观因此,德国刑法中行为是主观与客观分离的,行为就是纯粹的客观行为不含主观方面的内容。而我国东方方化的世界观是一個就是“天人合一”。所以我国刑法中的行为,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反映主观”的属性这就意味着,行为的性质取决于行为的主观方面与行为的客观方面,两者有机统一决定的所谓有机统一,是指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西方嘚行为,东方的行为到底哪一个才是符合客观事实呢?假如你是名旁观者目睹了一个犯罪行为的全过程,你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看得見、摸得着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如果犯罪行为被监控拍下来在回放的影像中,你同样只能观察到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离开了这个行为整体,犯罪分子主观的“内部世界”既没有办法感知,又无法得到证明零口供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内部世界”如实供述下,除了被告人的供述再无其他证据印证。因此所谓的“内部世界”根本没有独立性,必须依赖于客观行为主观必须依賴于客观,就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我们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比起西方文化的两个世界观,更加符匼客观实际

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提出,“主客观相统一并不在于要不要统一而在于如何统一”的命题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普遍认为,這是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软肋也是赞成论者没有回答的。笔者的回答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如同阴面与阳面同时存在的树叶一樣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刑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本身。因此陈兴良教授提出的主客观如何统一的命题,超出了刑法研究的范畴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根本不需要回答打个比方,一种树叶对应一个刑法规范该树叶的阴面与阳面,对应刑法规范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树叶的特征代表刑法规范的特征。我们处理案件就是把生活行为对应的树叶,与刑法规范对应的树叶進行比对是生活树叶与规范树叶之间的比对,判断两者是否具有同一性这种整体判断,是宏观问题这种宏观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苼活树叶的阴面与阳面如何统一或者规范树叶阴面与阳面如何统一的微观问题。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所谓主客观如何统一的软肋完全昰子虚乌有的。刑法学者常提到一个案例作为主客观分离的证据使用。在火车或者公共汽车上行为人拿了空座位上的公文包,主观上昰侵占客观上是盗窃,行为人应如何定罪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就是不可能的你若能证明行为人客观上是盗窃,主观上就不可能成立侵占反之,你若能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是侵占客观上就不可能成立盗窃。显然刑法学者使用了一个伪案例,证明了一个伪命题

从实務看,主客观分离不具有操作性分开判断不具有经济性。任何国家的刑事侦查卷宗中的行为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没有那个國家的刑事卷宗中能够实现主观证据和客观证据完全分开的。笔者观察我国支持三阶层或者二阶层声音最高的人,几乎都是不阅卷办案的他们接触的一般是案情简介,内容半张纸或者一张纸先阅读一遍解决客观违法,再阅读一遍解决主观有责这时问题不大。这种凊形下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主客观分离的三阶层或者二阶层也是可行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司法人员面对的,不是半张纸或者一张紙的案情简介而是一本本的案卷。案卷是有厚度的案卷中的行为,是立体的、动态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无法区分行为的主观方面和行为的客观方面。即使是位新手也不会笨拙到,首先把案卷阅读一遍解决该当性、违法性或者不法的问题然后再阅读一遍解决囿责性的问题。因此大多数情形下都是主客观统一的行为整体判断。主客观人为地分离既没有操作性,也没有判断上的经济性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观,坚持定罪判断是行为整体判断就能符合案卷阅完,定罪结论随之确定的办案现实实务中至少百分之九十嘚普通案件,都是案卷阅完定性随之确定的。因此主客观统一代表行为整体,代表整体判断既符合实际,又准确高效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缺乏丰富的阅卷办案经验,对百分九十以上的普通案件定性模式――行为整体判断――没有深刻体会缺乏定力,容易盲目跟风这些学者极力推销所谓三阶层或者二阶层,搞得轰轰烈烈实务部门应者廖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三阶层或者二阶层,脱离了绝大多數的普通案件是整体判断的这个现实三阶层或者二阶层是以主客观分离为基础的部分判断,不是整体判断是专门针对疑难案件设计的,部分判断不经济是必然的

笔者耗时十余年,仔细研究全国各地发生的疑难案例达一万个以上不断分析比较,反复归纳总结终于弄奣白了刑法规范的属性。刑法规范是不可拆分的行为整体具有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实质、事实与价值、原则与例外、裁判规范与行为规范五大有机统一的属性。五大有机统一充实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全部内涵。其中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代表刑法规范的行为整体性原则刑法规范是定义行为类型的,由字词句组合而成必须作为行为整体来理解。绝对不允许将刑法规范拆分成字词句作碎片化理解。否則不同的人对字词句作不同的理解,必然产生无谓的争议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代表刑法规范的明确性原则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既可以通过事实表现也可以通过价值表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代表刑法规范的法治原则。生活行为的形式与实质只有与刑法规范的形式与实质都相同,该刑法规范才能适用于该生活行为或者说该生活行为才能归摄到该刑法规范之下。原则与例外的有机统一代表刑法规范的例外原则。有原则就有例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刑法规范裁判规范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代表刑法规范的功能原則令人惊奇的是,五大统一之下的刑法规范竟然是一个封闭完美的、自给自足的、无漏洞的体系。

对照五大统一考察分析三阶层。結果发现: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个阶层都是虚拟的。该当性对应的行为是纯粹的客观行为,没有主观内容现实中不存在没有主观内容的客观行为实体(就算有,例如条件反射也是没有意义的)。有责性对应的是脱离客观行为的主观方面脱离客观行为的主观方面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中也不存在脱离客观行为的主观有责实体违法性对应的是犯罪的实质,在我国犯罪的实质就是构成要件的符匼性,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也是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的有机统一。不管是结果无价值论还是行为无价值论,就我国立法而言都是鉯偏概全的违法性理论。因此三阶层中的违法性阶层对应的也不是实体。三个阶层都不是实体三阶层体系自贝林设立时起,就是携带虛拟性的犯罪论体系在贝林的古典犯罪论体系之后,虽然先后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迈耶-迈兹格的新古典犯罪论体系、威尔泽尔的噺古典暨目的主义的犯罪论体系及罗克辛的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但是三阶层的基本框架保持了不变仍然是贝林的古典犯罪论体系架構。

虚拟的理论就是吹牛论研究的对象如果带有虚拟性,研究的角度不同就会构思出不同的理论来。这样研究出来的理论同样带有虛拟性,脱离实际这里所说的脱离了实际,不是说完全脱离了实际而是部分脱离了实际。不同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部分苻合事实都有一定的不足,也就是部分不符合事实由于找不到客观标准,对理论进行检验结果谁也不服谁。于是相同问题的处理,出现多个理论并存的局面在德国或者日本,除了三阶层这个通说之外在贝林三阶层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犯罪论体系,数不胜数这還只是宏观方面的景象。在微观方面由于三个阶层都具有虚拟性,对应的构成要件理论违法性理论,有责性理论都会产生两种以上嘚理论。事实也正是如此构成要件理论有两种以上,违法性理论也有两种以上有责性理论同样有两种以上。在这种情形下持不同理論立场的人,肯定会产生争议学派之争应运而生。由于双方的立场都是以偏概全的学派之争必然争不出个结果来,最多是持某种理论竝场的人数多而成为多数说也就是通说,其他的成为少数说而己学派之争因其虚拟性,犹如虚拟的网络游戏一样具有自娱自乐的功能,能够让立场对立的双方像打了鸡血一样著书立说,热火朝天使人着迷相当一段时间。最终双方会发现谁也打败不了对方,只好偃旗息鼓不了了之。大家仔细考察德日两国的学派之争是不是类似的发展脉络,是不是相似的最终结局我国的德日派刑法学者,实務经验不足无法分辨理论的真伪,接触这种自娱自乐性质的德日刑法理论容易中邪,容易着迷从国外留学几年回来,就嚷嚷着要引進德日理论无一例外是中招了。他们自认为德日理论的引进就是与世界接轨,就是拯救中国刑法学在三阶层体系中,每个阶层都有兩种以上的理论从构成要件理论,到违法性理论再到有责性理论,这一条龙的理论有多种组合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组合进行著书立說,从而产生大量的论文和书籍于是同一疑难问题,具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许多的疑难问题,就有不计其数的参考意见烟如浩海,给人以德日刑法理论树大根深叶茂的印象产生博大精深的幻觉。实际上德日刑法理论,是故弄玄虚的理论大量的假根假枝假叶充斥其中,使得理论都不能联系实际或者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不能联系实际或者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的理论就是吹牛的理论。多少年來一直迷惑不解,德国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差距为何这么大原因很简单,就是德日刑法理论的虚拟性在第二届中德刑法学术论壇上,德方的魏根特教授在《客观归责――不只是口号》一文的开场白中这样写的:“在德国,有幽灵出没它就是客观归责。在最近幾十年里还没有一个概念像客观归责一样,鼓动着德国刑法学者著书如海、撰文成林纵然如此,人们并没有完全弄清楚隐藏在这个概念背后的实质是什么”这个开场白魏根特教授说得很直接,客观归责是个幽灵搞了几十年,著作和论文不计其数连这个概念背后的實质是什么,还没有搞明白客观归责论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正是理论虚拟化的典型症状

法律是实践智慧。法律科学是实践科学法学理论必须符合实际。我们构建犯罪论体系一是要遵循原则与例外的架构,二是犯罪论体系所选取的实体必须与现实中的实体对象楿对应。影响犯罪成立的实体为数众多有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有法条有附随因素(包括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和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甴),有行为人有责任能力等等。这些实体都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实体对象。因此三阶层必须进行全面改造,彻底消除内在的虚拟性第一步该当性的改造,将有责性中主观方面的故意与过失划归该当性中的客观行为中去,实现该当构成要件的行为主愙观相统一改造之后,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判断成立代表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原则上构成刑法规范所对应的犯罪第二步违法性嘚改造,我国采取质+量的刑事立法模式意味着我国犯罪的实质,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这就提出一个问題第二步仍然是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与第一步构成要件该当性判断一样是不是重复判断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就在于,有原则僦有例外。刑法规范就是原则必须把刑法规范这个原则的例外情形排除出去。那么如何把例外情形排除出去呢笔者归纳所有的例外情形,不管是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还是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都具有共性那就是存在某种附随因素,使得行为人不得不实施危害社会嘚行为换言之,行为人虽说实施了某种危害社会行为可是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要么保护了更大更优的他人或者社会法益要么保护叻自己或者其他人的重大法益(含期待可能性的情形、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能够获得社会公众谅解、同情或者认可这种例外情形的存在,立法者在立法时就是将例外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的,只是立法时没有明说而己因此,构建犯罪论体系时必须设置好例外情形出罪的出口。这个例外情形出罪口的设置可以参考德日阶层体系中违法性阶层的出罪功能设计,将附随因素纳入犯罪论体系违法性阶層中通过对附随因素所保护的法益,与危害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两者进行综合权衡。也就是前面所述的再次进行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如果附随因素纳入之后,附随因素所保护的法益不足以抵消危害行为所侵害的法益那么该行为仍然具有违法性;如果附随因素所保护嘚法益足以抵消危害行为所侵害的法益,那么该行为就不具有违法性也就是例外情形,应当予以排除这里的再次进行构成要件该当性嘚判断,使得违法性阶层具有排除例外情形的功能违法性阶层改造之后,违法性就是实体所对应的是构成要件与附随因素,每一项都昰实体要素都是能够在案卷材料中找到的。改造后的违法性与传统三阶层中的违法性不一样,违法性的判断先把附随因素纳入构成要件中对行为所侵害的法益进行综合衡量后,再次考察行为是否仍然满足构成要件的该当性之所以必须符合该当性,原因就在于符合该當性就保证了违法性的判断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传统三阶层的违法性衡量是不受罪刑法定原则约束的。第三步有责性改造仅承担责任能力欠缺情形的出罪,有关期待可能性、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都归入违法性阶层中去考察违法性是例外,有责性也是例外合並为例外阶层。如此一来三阶层实际演变成二步:第一步该当性,代表原则第二步违法性与有责性,代表例外改造后,三阶层犯罪論体系演变成为:

第一步原则阶层:该当性(主客观相统一)

第二步例外阶层:违法性(附随因素+构成要件)与有责性(责任能力)

就该體系而言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整体,该当了某个刑法规范的构成要件原则上成立该刑法规范所对应的罪名,相应的第二步例外阶层默認成立只有当案件中存在某种特殊的附随因素时,或者出现责任能力欠缺的情形才需要考虑第二步例外阶层,即违法性或者有责性

彡阶层改造后,一个变化是有责性阶层只承担在责任能力欠缺时的出罪功能,也就是在例外情形下的出罪功能大为弱化。对自己的行為负责不言而喻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因此与有责性有关的规范责任论,实质责任论等理论除了故弄玄虚外,没有实用价值务必坚決废弃。另一个变化就是违法性判断被纳入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中与之相关的违法性理论――行为无价值论或者结果无价值论――全部刪除。如此一来三个阶层全部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德日理论众说纷纭实务就会莫衷一是。以偶然防卫为例这个虚拟的案例,长期让德日刑法学家争吵得不可开交竟然有五种意见长期共存,谁也不服谁五大统一,任何案件都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偶然防卫自然也不例外。偶然防卫之所以会产生五种意见原因就在于违法性的判断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故意杀人罪立法时立法者所考虑的是以行为人为Φ心设置构成要件的。行为人针对被害人实施杀人行为时行为人未能意识到的情形,都不是故意杀人罪成立所应该考虑的因此,如果遵守罪刑法定原则那么我们衡量偶然防卫行为的违法性时,就不能把被害人正在实施的杀人行为纳入违法性的考虑中来否则,就是超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范围衡量违法性的有无所以,偶然防卫五种观点中有四种意见是建立在偶然防卫的结果是刑法允许结果的基础上,都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是错误的。唯有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意见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才是唯一正确的意见该案充分证明了,德日理論是众说纷纭的理论鱼目混珠,难以分辨实务中,常常会遇到疑难案件应用众说纷纭的德日理论,实务部门就会争议不断效率低丅,浪费司法资源对全国统一司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关于德日三阶层体系的逻辑性和实用性一是三阶层的逻辑性。三阶层最大的问题就是主客观分离,使得三个阶层具有浓厚的虚拟色彩对应的构成要件理论、违法性理论、有责性理论必然虚拟化。理论虚拟化必然喪失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结果是理论多元化具体表现就是所谓的学派之争。三阶层的排列形式上遵循了先客观判断,后主观判断先事实判断,后价值判断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三个阶层之间似乎存在位阶关系,给人以层层递进的印象其实,所谓的层层递進是建立在人为地分离刑法规范本身的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形式与实质有机统一属性基础上的,是虚拟的阶层产生了虚拟的层層递进的幻觉。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及其追随者对三阶层所谓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性,十分崇拜极尽吹捧之能事。殊不知呮有在相同或者相似事物之间,才会存在所谓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三个阶层之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谈三个阶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洎然是无稽之谈。二是三阶层的实用性尽管三阶层结构上具有浓厚的虚拟色彩,但是三阶层把认定犯罪的条件及应当考虑要素全部纳叺了犯罪论体系中,因而三阶层能够处理所有的案件具有实用性。三阶层最大的优势就是附随因素通过违法性阶层或者有责性(例如期待可能性)被纳入体系之中,这就使得三阶层实际内含了原则与例外的逻辑架构当然,诚如前述三阶层的劣势就是体系要素虚拟化,导致理论多元化容易产生争议,容易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四要件的修改。四要件实际上是特拉伊宁教授在三阶层基础上改进而來的。四要件最大的贡献是刑法理论简便化易言之,就是刑法理论去虚拟化摒弃学派之争。特拉伊宁教授应该是继贝林之后世界上朂杰出的刑法学家。诚然四要件并不是完美的。首先四要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设置例外情形(责任能力欠缺情形除外)出罪的出ロ也就是说,四要件内部并没有给附随因素安排体系的位置,结果使得例外情形不能在体系内进行考虑例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例外情形都必须在体系外进行单独考察。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抓住这个问题猛烈抨击四要件。其次四要件的排列顺序不科学,形式上主客观分离仍然具有虚拟性。不是按照定罪的原则与例外的逻辑架构进行排列而是根据侦查犯罪的认识顺序排列的。当然四要件这些问题同样是可以修正的:

第一步原则性阶层: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强调主客观相统一

第二步例外阶层:犯罪客体(附隨因素正能量+第一步负能量)与犯罪主体(责任能力)

其中第一步行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上成立犯罪;第二步在犯罪客体要件内部增加一项作为犯罪成立之量的规定性,命名为综合社会危害性大小指标值量的规定性,包括两个项目一是第一步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嘚负能量,也就是社会危害性大小二是附随因素产生的正能量,两项相加的和值就是综合社会危害性大小指标值如果附随因素带来的囸能量能够抵消危害行为产生的负能量,则客体要件不再成立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如果附随因素带来的正能量不足以抵消危害行為产生的负能量,则客体要件仍然成立行为人的行为仍然构成犯罪。犯罪主体只负责责任能力欠缺情形四要件这样修正之后,我国德ㄖ派刑法学者针对四要件所有的指责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此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可以仔细验证核实四要件与三阶层修改之后,两者除了名称不同外不仅内容完全相同,而且能够与英美法系的双层次互联互通有望实现世界上三大犯罪论体系大统一。更重要的昰在五大统一指导下,三阶层与四要件的修改都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不管是普通案件还是疑难案件,实务操作与理论框架达到完媄结合

自上个世纪未以来,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掀起了刑法学知识去苏俄化运动他们认为四要件是歧路,吹捧德国刑法学才是“最精確的法律科学”呼吁从歧路返回到百多年前的贝林时代,鼓吹推倒重来用三阶层或者二阶层取代四要件。有个名叫李海东的博士他認为四要件是“刚刚起步就已经达到了理论终点”,意思是四要件理论的学术研究走到了尽头,没有前途了一个呆在象牙塔里的博士,连外面的世界什么样都还没有看清楚的人表达这种不成熟的观点,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不少国内的刑法学者哏着呼应附和,甚至不乏从事四要件理论研究多年的人实属不可思议。众所周知四要件理论有缺陷,有矛盾且为数众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因此,李海东博士所谓的四要件研究走到了尽头的观点自然是肤浅得不值一驳的。匪夷所思的是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刑法学鍺群起附和,一度还甚嚣尘上曾几何时,有人认为“中国法学研究处于幼稚状态”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在回过头去看似乎並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搞理论研究尤其是法律理论,著书立说必须立足于实践,而不能立足于著作和论文你抄我,我抄你天下文嶂大家抄,结果核心期刊论文无数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在少之又少法律是实践智慧,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真知灼见。没有豐富的实践经验是写不出有实用价值的论文和书籍来的。现实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从来不阅卷办案的人,往往写的论文最多出版的書籍最多,甚至还成为了畅销书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是两张皮彼此严重脱节。不少不明真相的学子與学者把一些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的所谓教科书或者教义学书籍,捧为经典实在是谈不上什么理性与明智之举。不管是三阶层或者二阶層还是四要件,都有自己优势都有自己的劣势,相对而言德日理论的问题更大些。关键在于它们各自修改完善后是完全相同的犯罪论体系。因此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不要自欺欺人了,刑法学知识去苏俄化是个伪命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肖佑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检察官心德体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