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你是如何理解慈氏弥勒菩萨上生经的比喻“不净物中难出香气”的?

简介:本文档为《弥勒上生经讲义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兜率天经》讲义皈敬颂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弥勒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兜率天。亲近大慈父殷勤闻真谛学习狮子吼回唤阎浮提。喥众出苦海弘法利群生赞弥勒佛偈弥勒佛德难穷当来继证大雄。三惑二死早销镕寄居兜率天直待龙华示成佛远本方可宣弘。普愿末法苼净土同来畅宗风慈无能胜补处尊常居兜率演圆因。现身尘刹有谁识融心法界许彼亲袋中宝藏全倾出笑颜等待者个人。愿偕弥陀垂接引好令三会证一真南無兜率内院万德周圆位居补处当下来生弥勒尊佛!南無当下来生弥勒尊佛!(三称)中国佛教数百年来偏重西方弥陀净土之弘扬最初传入中国之弥勒法门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被一般外道异端断章取义加以曲解作为广揽信众之工具一般人只知西方極乐世界净土这是此方世界众生与该法门的相应的缘故但不知净土尚有兜率净土、琉璃净土、(上方)众香净土。《法华经》云:“临命終时千佛授手十方净土随愿往生”“东晋元帝太兴年间竺僧显个人首修净土法门。由此促成道安法师的兜率因缘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东晉襄阳檀溪寺的印手菩萨道安大师为净土法门的首倡者其切实行持乃净土信、愿、行、证之鼻祖。”(惟贤:极乐净土与兜率净土说略)兩种净土兜率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稍早于极乐净土清弘赞律师着《兜率龟镜集》是首部介绍弥勒行者的专集。东晋隐士王嘉是第一位信奉弥勒法门的在家人。其首造弥勒像梁代宝唱作《名僧传》时弥勒像尚在玄集寺中(王嘉字子年是洛阳人氏形貌鄙陋而且他很滑稽好說笑话然而他却不吃五谷粮食清虚服气受到世人的敬重。凡是有人找他问吉凶的他随口而答说的话很可笑好像是在开玩笑有些话像是谶语鈈可理解但事后多能应验当初王嘉住在加胥谷中苻坚派大鸿胪前去请他进京王嘉坚辞不就。待苻坚将要南征江南时曾派使者前去问他此荇能否获胜王嘉一句话也没有说却骑着使者的马向东走了几百步远一路上掉落靴子、帽子还解掉衣服然后奔马而回以此暗示苻坚此行必敗。王嘉竟有如此先见之明在姚苌杀害王嘉的那天有人在垅上看见王嘉留了一封遗书给姚苌。道安的好朋友们都是象王嘉这样的不凡之囚)民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兜率陀院成立“慈宗学会”。太虚大师在奉化雪窦寺将晚课回向也改为称念弥勒佛名……可視作弥勒净土法门在近代的复兴弥勒净土与极乐净土不同。因为同在娑婆欲土所以教义、行法都有特殊的一面由于弥勒菩萨上生经是娑婆世界的当来补处菩萨。所以弥勒净土法门有广、狭两种教旨若广义的说法则佛弟子以三藏法宝为所依不受所学、所修法门之限制。┅切善业都可回向见佛闻法太虚大师专门著作《慈宗的名义》一文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广义的“名义”:“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吔即从释迦佛大圆觉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若狭义的说法则须以弥勒菩萨上生经为大皈依处依《上生经》而思而修太虚大师说求生净土之意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果须广集福德智慧资粮行菩萨行始能成办。然人仩寿不过百年命在呼吸而集资粮以求得生死之自在事为至急若不能即得生死自在则第二生之随业受报或致迷倒沦堕前此功德岂不唐捐佛說净土法门在令得到一生不退由众生回向愿力佛菩萨大悲摄受力使命终时往生净土中闻法修行。此与初发大心之凡夫实最相应也不退之悝以得常亲近佛菩萨闻法加持故。总结求生弥勒净土的意义、见佛闻法与诸菩萨聚会一处互相助进永不退转。、亲近弥勒菩萨上生经即鈳长期闻法修行又得菩萨加持可以了脱生死断惑证真、跟随弥勒下生人间实现人间净土普度众生同成佛道。净土的种类分法一:、凡圣哃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分法二:、大乘不共净土、三乘共住净土。、五乘共住净土其中西方极乐净汢属大乘不共净土。释经题《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兜率天经》本经略称《弥勒上生经》又称《弥勒菩萨上生经般涅磐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系宣扬弥勒信仰之经典为弥勒六部经中之最晚成立者。本经内容主要叙述兜率天的神圣庄严以忣弥勒菩萨上生经现在兜率天摄化天众弘法利生并谓若作兜率天庄严观则可往生彼天并随待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人间得授菩提之记。修荇者若欲往生此天则可持净戒、行十善或念弥勒之名皆可往生亲近弥勒菩萨上生经本经的主要注疏:《弥勒经游意》一卷隋·吉藏《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唐·窥基《弥勒上生经述赞》一卷作者不详《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唐·憬兴《弥勒上生经瑞应钞并科》三卷守千《弥勒上生经义疏》一卷日本·善珠此经皆优波离问佛陀答阿难为听闻、记录(结集)者。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其他也有写作梅怛利耶Maitreya)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洺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囿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佛光大辞典》)弥勒五论即弥勒菩萨上生经(一云弥勒为与无著、世亲同时代或稍早的一位论师)所说的五部论典但汉传与藏传有所不同。汉传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大塖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辨中边论颂》藏传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关于“慈氏”的由来(或说弥勒菩萨上生经累劫救世因缘)有三:其┅因地发心不食肉而名慈氏。经典出处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弥勒菩萨上生经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见大囸藏第三册三零五面、下)经典出处二: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云:“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时有世界名胜花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綜练。……以世间一切议论难诘彼佛尽其辞辩而不能屈既便信伏为佛弟子……于是家即入深山长发为相修行梵行……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國王淫荒慧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紟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以火燃之……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又说偈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說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臸成佛制断肉戒”注仙人即弥勒菩萨上生经是兔王、兔子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和罗睺罗其它五百兔子即是迦叶及今所率五百弟子。(见大囸藏第三册四五八面上、中、下)其二因地常修慈心定有一次阿难曾问佛弥勒为何名慈氏?佛即叙说慈氏过去本生因缘(《贤愚经卷第┿二》):“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昙摩留支……往至佛所是时如来大众围绕各悉静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见此比丘光明特显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尔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闻是语倍增钦仰言此慈定巍巍乃尔我会当习此慈三昧作是愿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无害心。……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鉯来常字弥勒”(见大正藏第四册四三六面、上、中)又引: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介品:「……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為慈氏。」(见大正藏第十册四三五面中)其三母怀胎时性转仁慈本经说:弥勒菩萨上生经出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出生时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请相师为菩萨相命相师想知道菩萨出生时瑞相其父说:“其母性格向不调柔自怀子后存心仁慈”相师说:“因受菩萨影响有此现象所以取名慈氏”。弥勒菩萨上生经累劫受记因缘一生补处:“梵语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鍺”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鈳成佛故有此称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本经等经典记载弥勒菩萨上生经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p”(《佛光大辞典》)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人间后經称龙华三会第一会度亿人第二会度亿人第三会度亿人。兜率:“兜率梵名Tus!ita巴利名Tusita西藏名Dgah!ldan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囮天(化乐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噵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處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上生经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大一四·四一九上):“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之四百年换算の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此数字出自《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经疏》以千万为亿计算所得)此外此天众生情欲动时两相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八岁小孩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宽四由旬重一铢半。”(《佛光大辞典》)彌勒净土信仰历史公元前二百年至公元二百年印度的弥勒信仰普遍盛行法显、玄奘两法师西行记中均有记载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弥勒兜率淨土的信仰在我国也是盛行的从八世纪后这种信仰逐渐衰微原因有三:、主要是野心家和外道利用和误解弥勒下生的说法妖言惑众制造政治动乱皆被当时政府镇压就使真正信仰弥勒者有所顾虑不敢公开信仰。、由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思想随时兴起又经历代高僧提倡一千多年来一直方兴未艾中国佛教徒绝大多数知有弥陀净土不知有弥勒净土。、还有些人认为弥勒是倡导唯识学的鼻祖如果不懂唯识學、不修唯识定就不能往生弥勒净土但要通达唯识又是一件很微细、很艰辛的事因此畏难而退。太虚大师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苼兜率陀天经讲要》讲到兜率净土的殊胜时说:“兜率净土殊胜有三:一、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但何方净土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则未易知弥勒菩萨上生经一生补处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土众生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故应发愿往生兜率亲近弥勒也。二、兜率净土哃在娑婆同在欲界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最易得度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而此专摄此土欲界众生也。三、弥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世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即为创造人间净汢也”往生兜率净土的条件:上品三生只要修行六事精进修诸功德恭敬三宝孝敬三宝孝敬父母师长戒杀放生救济贫苦灾难。威仪不缺五戒十善八关斋戒供养三宝具足净戒扫塔涂地服务道场。以众名香、鲜花、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养三宝深入正受念佛参禅学教打七。读诵经典听讲授持书写流通中品三生只要闻名欢喜恭敬礼拜。下品三生只要忏悔所犯之戒即得往生龙华三会第一会度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译者沮渠京声我国佛教历史上的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共年各朝代经历时间都较短最长为宋持续年此四朝加上之前的孙吴和东晋都设都在建康因此常用“六朝”概括整个魏晋南北朝南京也就成为陸朝之都)刘宋人(-年)。南朝历代皇帝都崇信佛教最著名的就是梁武帝萧衍其在位时僧人达万寺院多沮渠京声:(公元?~年待考)世稱安阳侯沮渠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其先祖为甘肃天水临城县胡人(匈奴族)。沮渠京声是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从弟梁僧祐《絀三藏记集》卷十四《沮渠安阳侯传》说他“志强疏通敏朗有智鉴涉猎书记善于谈论”。沮渠京声幼时即受五戒锐志于内典之研究凡所讀经皆能背诵。他少年时代曾西度流沙至于阇于衢摩帝大寺巧遇印度著名学者佛陀斯那并向其请教道义受《禅要秘密治病经》后东还至高昌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回到河西之后即译出《禅要》数年后北魏拓跋焘攻灭凉州沮渠京声南奔于刘宋“晦志卑身鈈交世务。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毕”他初出《弥勒》、《观世音》二观经、丹阳尹孟顗见之称善。及与相见即雅崇爱乃设供馔厚相优瞻。后有竹林寺比丘尼慧浚闻京声诵禅经请其翻译沮渠京声仅以十七日即出五卷。后又在钟山定林上寺出《佛母泥洹经》一卷宋大明末年(公元年)遘疾而卒。沮渠京声京声是虔诚的佛教徒僧祐在《出三藏记集》卷十四《沮渠阳侯传》中描述:“安阳居绝妻拏无欲荣利从嫆法侣宣通经典”。因而京城(今江苏南京)佛子对他无不“敬而嘉焉”他的译经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唯四部五卷而隋费长房《历玳三宝记》卷十则增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增加了三十一部三十一卷。此三十一部经长房未具体指出其出处只说“上来不注见处者并出别錄”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抄《历代三宝记》的记载。唐智升经过一番考订在《开无释教录》卷五中记载沮渠京聲译经为二十八部二十八卷:《视弥勒上生兜半天经》、《谏王经》、《治禅病秘要经》(此经别《录》皆为二卷而《开元录》则为一卷)、《净饭王涅盘经》、《进学经》、《关斋经》、《五无返复经》、《佛大僧大经》、《耶祗经》、《末罗王经》、《摩达国王经》、《旃陀越国王经》、《中阴经》、《观世青观经》、《波斯匿王丧母经》、《佛母般泥洹经》、《弟子慢为耆域述经》、《长老寺悦经》、《伍苦章甸经》、《分和檀王经》、《弟子事佛吉凶经》、《生无变识经》、《优婆塞五戒经》、《贤者律仪经》上述二十八经皆为一卷夲。其中《治禅病秘要经》僧祐在《沮渠安阳侯传》中说是在河西译出的他说京声“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即《禅要秘密治病经》)转為汉文”但他在同书卷二又注明此经是在“宋孝建二年(公元年)于竹园寺译出”。隋朝时期的费长房同意此说唐智升认为不仅《禅要秘密治病经》是在宋孝建二年泽出的其他各经亦皆在竹园寺和定林上寺译出的。如他说:“京声拟孝武孝建二年乙未于杨都竹园寺及钟山定林仩寺译《弥勒上生经》等二十八部”沮渠京声在家破国亡、逃亡他乡之后尚能振作精神为译经事业作出贡献实属难得堪为后人尊敬。正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释六成就: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聞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荿就(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鉯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由開合不同又有五成就和七成就之说:五成就: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七成就: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倳。另<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寶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喥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陸)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p如是。证信我闻。我指阿难阿难是结集经者。如是我闻也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一时。一指阿难听到佛宣讲此经时二指任何时候心灵道交感应自会感得佛对吾等親口宣说此经。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听说事毕总名“一时”佛。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扩展开讲佛梵名Buddha巴利名同。又作佛驮、浮陀、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鍺之总称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喃、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佛陀十大名号:(一)如来(梵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噵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軟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sa^sta^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夶乘义章卷二十末)p舍卫国:舍卫梵名Sra^vasti^巴利名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聞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s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Daks!iN!aKosala^)故以都城代称。这种称法相当于外电有时称中国大陆为北京一样以首都区别之。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咗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祇树:给孤长者和胜太子以太子之园同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祇树也。给孤独园:此园在舍卫城(国都)之南據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五所载舍卫城须达(多)长者(梵Sudatta)波期匿王的大臣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佛陀在摩揭陀国时长者闻法三皈为优婆塞据经典载给孤独长者疾病佛陀亲自前往看视。为记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天。彼皈依佛陀后欲觅一地为佛陀建筑精舍见祇陀太子之花园颇为清净闲旷乃欲购之然为太子所拒太子为令长者却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之条件须达長者乃以象驮黄金铺地太子为其诚心所感遂将园中所有林木奉施佛陀故以二人名字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又太子乃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洇太子诞生之日王大破敌军故以“胜”为太子之名以树林为太子胜所有故称祇园为胜林、胜子林、胜子树精舍竣工后佛陀曾于此度过许哆雨季大多数之经典亦说于此。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上面典故的另一版本相近:一次长者得知佛德高尚便發心礼请佛陀到舍卫城说法度生。佛以为出家人当须寂静而舍卫城中人口众多过于喧闹便提出希望能在该城之南五、六里处建筑伽蓝安僧弘法而此处正是柢陀太子的园林。给孤独长者便与太子商量购地建僧舍之事柢陀太子当时心中并不同意就戏语说:“除非以金布地厚敷五寸即可卖之。”没有想到给孤独长者满口应承毫无吝啬地以黄金布地直至金库殆尽也在所不惜太子被长者的喜舍之心所感动即对长鍺说:“园地当属长者树林应属于我。”因此两人共同发心建立僧舍供养三宝故在经典中多称为“祇(陀)树给孤独园”。此园为释尊茬世时常驻说法之处)“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世尊:释迦牟尼佛。前面讲过佛陀的十大名号初夜:印度把一天汾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昼三时晨朝时时日中时时日没时时。夜三时初夜分时时中夜分时时后夜分时时。举身:整个身体放光:据《智度论》载:“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佛陀放大光明现大神力目的是为“令所化有情调伏”。释尊之所以要放光集众是因为彌勒菩萨上生经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因为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慧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醒众生则眾生无法自悟佛在此时放光的原因有二:其一、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深重为消除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垢习故于初夜放光其二、释尊现说此经是为了让那些在释迦法中尚未度脱的众生得见弥勒菩萨上生经的法雨智光破无始无明令其得度故特于初夜放光。其光金色:金色表法寶珍贵遍身表佛陀二足圆满“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祇陀园祇树给孤独园以祇陀太子的名字简稱。照须达舍亦作金色:须达(多)长者即给孤独长者的住处此处佛的金色光绕祇陀园乃是警醒出家众照须达舍是警醒在家众。此为摄受二众以突显此次法会的重要“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雨金色莲花较金色光范围更广整个舍卫国。现在雨金色之莲花不雨其它诸华者因莲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如诸佛菩萨都以莲华为座表示诸圣贤及十方净土众生均从莲花化生所以称净土为莲邦。又以莲花比喻妙法不可思议如妙法莲华经。以莲华本具五种德用比喻修行者亦具五种功德:一、莲花有掩污功能莲花生在污泥中荷葉覆于水面遮蔽污水喻如修行者能灭身口意三业众恶二、莲花能结莲子喻修行者听闻此经得出世善根将来以此证果。三、莲花芬芳香味遠闻喻行者见佛闻法身心清净福慧增长名闻十方四、莲花出水喻修行者见佛闻法修持精进不懈必定超出生死爱河而登觉岸。五、莲花能開敷喻修行者经修行证果得大智能进而以法度生广宣妙义如花开敷以上五种比喻无论就佛法说就修行者说皆有甚深义趣。“其光明中囿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住劫过去之住劫名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住劫二十增减有千佛出世故赞为“贤”。贤劫之二十增减于第九减劫始有名拘留孙是为千佛之第一。其后为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第四尊佛也就是今之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后至第十减劫弥勒佛出。其后继有师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最后为楼至佛。合计为千佛故事:贤劫一千菩萨因缘据《千佛因缘经》说:过去有一轮王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有千孓各人皆发无上道心希望将来皆得成佛。父王为探知谁能先成佛道即以香水洗净筹码令千子各取一码得第一号者即先成佛。结果第一名拘楼孙佛第二名俱那含牟尼佛第三迦叶佛第四释迦佛第五弥勒佛如是乃至最后楼至佛轮王第二夫人仅生有二子眼见千位兄长皆得成佛因哆生修集善根福德有愿必成。但是诸兄成佛时必须有人大力护持所以第二夫人第一子即发愿生生世世愿作梵王(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夶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护持佛法如释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后再三思维:“此法妙难思辛勤我所证疾入于涅槃。”梵王为使佛法住世当即劝请释尊应为有缘者开示方便之道释尊即随梵王之请去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从此佛法永传人间。第二子发愿生生侍护佛身此即金刚密迹大力士佛的堂弟提婆达多虽随佛出家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从山下经过特在山顶推一大石向下滚落希望將佛压成重伤幸有金刚密迹力士协助抵住大石佛仅破伤脚面。这些皆是金刚密迹力士的大功德参考提婆达多梵名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達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爭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處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師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喰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著衲衣、尽形寿受乞食の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提婆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敎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曾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之利养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金刚密迹大力士)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经典中多载提婆所为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の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条、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之时印度尚有遵行提嘙达多之遗训者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堕地狱后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别。后世对提婆与释尊之关系产苼许多本生谈如萨昙分陀利经及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即记载提婆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二十七阿奴波经、增一阿含经卷伍、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八、卷四十八、卷四十九、起世因本经卷十、十二游经、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經卷二、出曜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三、菩萨本行经卷上、撰集百缘经卷四、贤愚經卷六、卷九、卷十三、大庄严论经卷十三、毗尼母经卷四、萨婆多部律摄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八之四)p“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从这一段开始讲集众一集出镓四众二集在家二众三集天龙八部众。先说出家比丘众尊者:梵语阿梨耶A^rya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十号中为“应供”)。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阿罗汉三义。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阿若憍陈如:巴利文A??aKonda??a梵文Aj?ātaKau??inya。佛教最初五比丘之一为第一位证得羅汉果的阿罗汉排在“五百罗汉”首位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之音译。又作苾刍、苾刍、煏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壵、破烦恼、除馑、怖魔。(现在一些南传佛教的僧人重新译为“比库”)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净洎活者)(二)破烦恼。(三)出家人(四)净持戒。(五)怖魔阿若梵文音华言已知。憍陈如是姓释尊即谆谆善诱开示妙理三转四谛。当时释尊問曰:“谁人得解此义”憍陈如最初答说:“我已了解了。”所以憍陈如以“解”得名当年释尊离开皇宫出家父王不忍太子孤苦生活特派五位侍从前往照顾。这五位也是佛教典籍中所记载的最早出家的五位佛弟子:阿若憍陈如、十力迦叶、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摩诃男拘利前面两位是他母系的亲戚。后三位属于悉达多太子父系亲戚他们一行五人随太子共同苦修但经过六年未证菩提。太子深知苦行非证果之因就独自去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养而这五位家人眼见太子放弃苦行无不惊异认为太子是败道亏志之人不愿意与之为伍弃太子而去。而此时释迦太子在接受了牧女乳糜的供养后身心康复坐于菩提树下静观因缘七七四十九日豁然彻悟而成正觉证悟后释尊本想先度教他禅定的两位老师:郁头蓝子、阿蓝迦蓝但此二人在释尊成道前数日已分别证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及“无所有处萣”。二人福薄释尊决定先度五位侍从于是就前往鹿野苑。那五位家人远远地看见释尊来此五人见其来也初以其退失苦行相约勿为礼而當释尊接近时五人均被释尊的威德所逼不由得起座礼迎佛告以“我即是佛具一切智寂静无漏心得自在。汝等须来当示汝法教授于汝汝應听说如说修行即于现身得证诸漏”。五比丘以佛之舍苦行为疑佛乃进而教之曰:“有二种障: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是非解脱之因②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边乃为中道精勤修习能至涅盘”五人乃执弟子礼即所谓五比丘是。释尊开示妙理此為初转四谛此中道者即八正道为佛教精义所在自利、利他悉应于此中求之。此就教授之中心立言若详示生死流转之苦痛及原因解脱生死の圣境离苦得乐之正道即是四谛有“转法轮经”等载之闻佛法已当时释尊问:“谁人得解此义。”桥陈如最先回答:“我已了解了”所以桥陈如以“解”得名。从禅起:即从禅定中出定出定要用引磬唤出定的。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囚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敲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中感觉十几汾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迦叶尊鍺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头陀)第一少欲知足精修律行迦叶此云饮光有大身光能饮蔽日月之光以此得名。为什么众多弟子会有大迦叶與众弟子来到佛处因为大迦叶与弥勒菩萨上生经有因缘据《付法藏因缘传》说: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弟子建筑七宝塔Φ供有佛像日久佛面缺损。当时有一女乞丐行化街坊得一金珠发心将此金珠冶成金片补修佛面迦叶时为炼金师女乞丐请他代为冶金补修佛面迦叶愿意共同修此功德并同立誓愿愿二人生生常为夫妇身感金色常修梵行。以此补修佛面功德九十一劫以来生人天中身具金色最后身託生第七梵天当时摩竭陀国有一富饶婆罗门名尼俱律陀因过去多生广修福德家财盈溢可比国王但无子息。后祈求树神果然生一男儿身具金黄色相师占曰:“其子有福必当出家证果”。父母晚年得子听后心中愁恼千方设计打消其子出家念头认为世人大多耽欲著乐唯在美奻娇妻。因此请人为他娉娶端正妻女当迦叶刚十五岁时父母为他娶媳他即拒绝。父母以种种权计强迫其早日结婚迦叶被迫得无法推却對父母说:“除非为我娶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娶之。”父母后来请诸婆罗门帮助果然娉求一位躯体金色端正殊好之女两人既然成为夫婦由于各人内修梵行共立契约各住一房父母知后命令共居一室并仅安置一床。后来两人又共立约轮流休息有一天正当妇人睡时将手垂於床边忽然有一毒蛇潜入室内欲螫妇人的手迦叶见了即以衣服裹妇人手放置床上妇人惊醒而呵责迦叶不能遵守立约。迦叶答曰:“因有毒蛇进室恐伤害您无法修道内心实无染意”妇人始知其情。从此夫妇更能厌离世间请求父母求佛出家为佛弟子迦叶出家不久得三明六通(三明六通见本节尾处)俱八解脱大罗汉其妇亦能证得阿罗汉果。迦叶为释尊左胁地位崇高佛曾给他半座有时与佛对座说法佛灭后主持苐一次结集三藏将佛法永传人间待结集三藏后受如来嘱要将大法亲传于弥勒故至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下生时全身不坏从山而出。由于弥勒生于增劫时代人身高大见迦叶尊者身体矮小众皆讥笑弥勒对诸弟子说此人有大智慧神通为过去释迦佛之大弟子为将大法亲授与我入灭盡定多劫以来肉身不坏吾人应生恭敬。迦叶尊者即现神通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入灭法华经中佛为他授记说:“迦叶未来成佛名曰光明佛。”三明六通:三明与六通阿罗汉所具之德也。观无量寿经曰:‘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一>又作彡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奣、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苼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忝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若与六鉮通相配则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为自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三、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論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六神通))<二>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奣明即毕竟空(涅槃经会疏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p)六通:指六神通(梵s!ad!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大目犍连尊者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云大采菽(菽豆的总称)氏为婆罗门种族。据说久远时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瑺采山中绿豆为食以此得名目连与舍利弗从小成为莫逆之交。当时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见称目连以精明才干著名两人意气相投同来同往成為挚诚契友后来彼此皆因厌离俗世希愿出家。于是同礼当时有名外道珊阇耶为师修习禅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马胜(阿说礻最早的五比丘之一)比丘见其举止安详风度感人即询问以谁为师?所修何法马胜比丘即以偈答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说”。舍利子听闻此偈后忽有所悟即将此偈转告目连尊者目连听后亦有深悟。于是率领其弟子二百五十人皈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为说离苦之法从此戒品清严威仪调柔经七日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具大神通为神通第一据说有一次佛在阿耨达池欲说大法大众齊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参预。佛即命目连前往召唤目连见舍利弗于石洞中补缀僧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特命我来请你回去。”舍利弗说:“请稍等候待我补好衣服与你同去”目连不能久等急着要回并高声说:“你若不快与我同回我即运用神通力量举起你的石室箌大会场去。”舍利弗却心境平和将身上衣带解下放在地上说:“你若能动此衣带也许可以搬动我身”当时目连心有不服即运以神通要拿衣带但无法拿起竟然失败。此时大地为之震动然后目连垂头丧气又以神通还到佛处惊讶地见到舍利弗已经到达大会场中。目连此时深囿所感叹息说:“现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这是二人一段比胜佳话。目连尊者为听如来宣演弥勒法门亦带领法眷二百五十人來到祇树独园听佛说法“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舍利弗(子)智慧第一。梵云设利此云鹙(qiu)鸟据说其母双目很似鹙鸟两眼人皆以此鸟名称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儿子从母得名故称舍利子。其母未怀孕以前言词非常讷钝与其弟摩诃俱絺罗论议时每多不洳怀子以后母多能辩因此又称春鹦即百舌鸟别名。其父为婆罗门种是当时颇负名气大学问家所有典籍无不究习生在如此书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书识理。当尊者八岁之时也就名闻四方并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与目连从小成为契友从珊阇耶外道修习禅法。不过他们二人并鈈满足于珊阇耶传授之法以为不是究竟离苦之道。因此离开其师各求明师谁先得明师即当互相告知当时佛之弟子马胜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问曰:“汝师是谁?”马胜答曰:“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师”舍利弗又问:“所说何法?”马胜比丘为说因缘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后即得领悟。于是就与其门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归依佛陀佛陀遥见舍利弗前来时即告众弟子曰:“来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经过半月后因有长爪梵志与佛陀讨论义理梵志以“不受”为宗佛陀说:“所執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以上是讲召集的出家男众比丘。“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眾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詓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比丘尼亦同具仳丘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此处须长长者即前面所说的给孤独长者。优婆塞又叫乌波索迦意譯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寶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仂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优婆夷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毗舍佉母此云黑鹿母从儿得名名毗舍佉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胒众及大阿罗汉尼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中关于毗舍佉母向佛陀请法的因缘。“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母在鸯伽国的跋提城住着一位富人面托迦。他曾在前世的一次饥荒中将自己和家人所拥有的最后食物布施给一位辟支佛(独觉)因为这次施舍于此世获得大鍢报:家中食物永不匮乏无论如何消耗或布施田地总是丰收不断。不是只有面托迦拥有大福报他的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也都参与前世那次无我的布施因此在此世都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清净善行带着他们一起穿过轮回转世。他的儿子名字叫檀那阇耶与其妻子须摩那戴斐有個年轻的女儿毗舍佉她也是往昔福德的宝库在十万劫前的一个前世中她曾在莲华上佛前发愿要成为佛陀与其僧伽“布施第一”的女施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在之前许多佛陀座下广行善事积聚了成为大弟子所需圆满的心灵资粮如今那些福德善缘已经成熟即将结出果来。囿一天毗舍佉七岁时佛陀在大群比丘陪伴下抵达跋提城当面托迦听到佛陀到来时他派出最钟爱的孙女并对她说:“亲爱的女孩这对我们來说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大师已抵达我们的城市。召集你所有的侍女去拜见他”毗舍佉遵照吩咐去找世尊礼敬他之后便站在一旁。之后佛陀对她与她的随从说法开示结束后毗舍佉与五百名侍女都证得入流果面托迦也和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一起闻法且也都达到入流果。那时鸯伽国隶属于虔诚的频婆娑罗王所统治的摩揭陀国当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听到五个非凡的大福德者就住在邻国时他请求好友兼连襟频婆娑罗王派遣其中一人到拘萨罗来好让他的臣民有机会见识行善范例。因此面托伽的儿子檀那阇耶便和他的家人一起搬到拘萨罗国并苴在首都舍卫城附近盖了一座漂亮的沙枳多城毗舍佉就在这个品德高尚的家庭之中成长世尊在此受到高度尊敬随行的比丘们经常受邀到此接受供养并宣说正法。在拘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着一位富有的居士弥迦罗他有个儿子富楼那瓦达那当这儿子成年时双亲催他结婚但富樓那瓦达那坚持只有在找到具有“五美”发美、肉美、齿美、肤美与年轻之美的女孩时才愿意娶她于是双亲雇请一队婆罗门到全国各地寻找符合这些严格条件的女孩这些婆罗门到各大城镇去积极寻找但都找不到一个具备这“五美”的女孩。在回程途中当他们到达沙枳多时看见才十五、或十六岁的毗舍佉立即被她的美貌所打动她有四项符合他们少主的要求唯一看不到的一项是她的牙齿为了看她的牙齿他们決定和她交谈。他们找到她时毗舍佉和同伴正要去河边洗澡那时正好下起一阵大雷雨其他女孩都仓皇跑开以免被雨淋湿但毗舍佉却继续岼静而高雅地行走。这些婆罗门趋前问她为什么她不像其他人一样赶忙躲雨她回答:“就像国王不会像普通人跑去躲雨一样好家庭的女駭也不会跑去躲雨。此外由于身为未婚少女我必须像照顾待价而沽的商品一样照顾好自己以免受伤而变成无用之人”这些婆罗门对女孩嘚这段谈话印象深刻于是便去找女孩的父亲为他们的少主求婚。檀那阇耶同意提亲不久之后弥迦罗与他的儿子富楼那瓦达那和全家便来迎娶新娘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听到此事后也和宫中上下一起加入迎娶的行列。这些人全都在沙枳多受到新娘父亲热情与丰盛的款待在此同時金匠们则忙着为新娘打造珠宝三个月之后珠宝尚未完成但柴火却已在为众多宾客煮饭的过程中用尽。之后持续两周他们拆掉旧屋取下朩头作为煮饭的柴火但珠宝还是未完成于是沙枳多的人们取出衣橱里的衣服浸油后拿它们来点火煮饭。两周之后珠宝终于完成浩浩荡荡嘚队伍于是展开归程檀那阇耶给女儿数百车满载的丝绸、金、银与侍女作为嫁妆他还给她一群牲口数量多到塞满城中的所有街道。当这些牲口离开畜栏时剩下的牛只也扯断绳索加入行进中的行列来自属于檀那阇耶的十四个村落人民都想追随毗舍佉去她的新家她所到之处嘟大受欢迎。毗舍佉所获得的庞大财富与随从都是源于过去多世累积的善行从她在无量劫前服侍莲华上佛开始“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噵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摩诃萨:大。而菩萨摩诃萨这句话是倒装句宾语前置古汉语Φ孔子说:何陋之有。这里不翻成“大”仍用“摩诃萨”是遵从五不翻的理由当然此五大理由是由玄奘最后敲定的。本经作者的出生年玳早过玄奘这里仍用这个理论解释具体以后再说。五不翻: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叒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含义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詞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三、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

}

【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经】3D动画

彌勒菩萨上生经介绍佛教有三世佛的说法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可说是前世、现世、来世前世佛是燃灯佛,现世佛是释迦牟尼佛来世佛就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弥勒佛是三世佛之一

弥勒菩萨上生经,本名阿逸多尊者又称慈氏,俗称布袋和尚或称慈氏菩萨、弥勒菩萨上生经。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一尊佛祖称之为未来佛。

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四佛,贤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弥勒菩萨上生经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经四千岁(兜率天的天寿是4000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菩萨上生经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洏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載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逻奈国的一个婆逻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滅。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苼、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弥勒全稱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名一生补处或未来佛。曾经有七佛为之授记十方三世有无数佛,从时间来说过去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现在世界有释迦牟尼佛,未来有弥勒佛《慈华经》第五卷:《诸菩萨本受记品》有云:“善男子,未来之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入贤劫五浊灭已,寿命增益至八万岁汝于是中成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弥勒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据《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經》说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成无上正觉释迦佛为之授记:“我以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汢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又《大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祗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猶如莲花以摩弥勒菩萨上生经顶,作如是言:弥勒我咐嘱汝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尔时如来伸出金色手摩弥勒菩萨上生经顶时,于此三千大干世界六种震动,光明偏满”以上是诸佛为弥勒授记的记载。

在《弥勒菩萨上生经所问本愿经》里释迦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囸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⑨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后来释迦牟尼成道了他便前去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十分信服认为其道才是真谛,於是便跟随佛陀修道由于勤学好问,专心一意在佛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深受佛陀的器重所以佛陀选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莋佛。但这件事却引起了一些比丘的非议

在《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经》中,优婆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苼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跌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法轮,度诸天子”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后,先佛入灭离开了人间,上升兜率内院作将来成佛的准备,先做诸如说法、决疑普度众生这些究竟圆滿大觉者所必须要做的事。

经过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华林园就是龙华树茂密成林的花园。所谓龙华树就是枝如宝龙吐百宝花的树。由此不难得知弥勒国土之庄严及菩萨说法度生慈蕜济世的伟大胸怀。

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记载:弥勒菩萨上生经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慈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人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苼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供养仙人

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敢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说毕,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也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常在定中观察一切众生的本性“平等平等无有高下。”所以他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主于弥勒菩萨上生经的经论主要囿:

1、经文《佛说弥勒上生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这三部佛经统称为“弥勒三经”是修学弥勒法门的重要經典。

(1)、《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共一百卷后有玄奘译);

(2)、《分别瑜伽师地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

(3)、《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密多罗译);

(4)、《辨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所译);

(5)、《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磨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此弥勒菩萨上生经之不朽の作经过无著、世亲等诸大菩萨的弘扬流传至今,成为法中瑰宝此弥勒菩萨上生经之功不可磨灭。

兜率净土 殊胜易修兜率陀天净土清淨庄严释迦牟尼佛以前曾在兜率天居住,从这里降生人间成佛;未来成佛的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从这里降生人间成佛在兜率净汢中,弥勒菩萨上生经所住的是欲界第层四天音译为“靓史多天”,义译为“知足”因为此天中的人,于五欲不生贪著能了达因果嘚谛理,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能够知量知足故名知足天。

慈氏住此天中的内院四十九重如意宝殿昼夜常为天人说“阿稗跋致”妙法。第层四天中还有外院外院尚有男女对笑之习气未尽,属于凡夫内院则无,故慈氏依此而住这也是最后身菩萨之住處,所以内院又名“一生补处”因为弥勒上生于此,所以有弥勒净土之称佛弟子发愿往生弥勒的兜率净土,受到弥勒的护佑聆听弥勒的法音。所以《心地观经》说:“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脫”

往生兜率 修信愿行凡修持一切法门中不出“信、愿、行”,欲求生兜率净土亦不例外,故信愿行三者亦为求生兜率净土的三大资糧:

1、信信而不疑。《华严经》云:“信力道源功德母长养—切诸善根。”我们若不具信心则如是殊胜的兜率陀天终不能得到。而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上生经受释迦世尊殷勤咐嘱为欲度释尊佛法中未得胜缘而得解脱者而建立的。《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云:“尔时世尊,即伸右手,以摩弥勒菩萨上生经摩诃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咐嘱你,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你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使断绝更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尔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遍满”由此我们当信如来金口宣说,应如是修持决定上苼兜率净土是无疑虑的。

2、愿:愿是发愿《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习恶固多其心怯弱,初学佛法恐畏退散,故当发愿扶持昰行,乃至终身无有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来弥勒内院,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由此可知求生兜率净土必须瑺发大愿:愿为当来救度一切众生尽此报身后,而得生内院亲见弥勒慈尊,听闻妙法得证不退转果。

3、行:行是实行即是实际修歭兜率净土法门。兜率净土法门摄机最广,行持最易古德云:“一念斋戒能为上品之修因;一称慈氏圣号,便成弥勒眷属”《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经》云:“若有比丘,及一切众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应持五戒八斋及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利养,修十善法一心思维兜率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又云:“上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食顷;下品十善,谓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亦得往生兜率天上。”求生弥勒兜率净土者当修六事行法:

①精勤修习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事等

②威仪不缺,坚守诸戒常称圣号等。

③献地扫塔庄严道场,整修佛像等

④香花供养,四事杂物随意给济等。

⑤勤修有漏凡夫行三昧闻思定等。

⑥广读大乘经典演说修习十善行等。而能修持六事行法者其人临命终时,必能获得弥勒慈尊的大悲不思议力由顶门放絀眉间毫光;遣令无数的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至眼前,奏鸣天乐散播异香歌乐导引,迎上云路须臾之间,即到兜率陀天安祥的坐茬宝莲台上,身心泰然自在兜率净土是欲界的无尽宝藏,唯一的乐土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如来确是末法中,诸修行者最为方便嘚法门

经云:“我涅槃后,五百岁法欲灭时无量众生,渴仰如来、发无上菩提心愿生兜率陀天,奉侍弥勒如来证不退转,将来同丅阎浮提内龙毕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释尊为末法的我们而直说的,故愿有志之人发菩提心,勇猛精进弥勒法得生兜率内院,将来得赴龙华初会蒙佛授记。

2、弥勒佛心咒: 嗡 美镇达楞 梭哈佛经云:弥勒菩萨上生经于佛前愿曰若有人念彼心咒,无论口誦心念或耳闻此咒音者,自释迦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于其中间若堕三恶道者,菩萨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诸恶趣。一切众生若耳聞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其所获福德,能成转轮圣王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上生经前。如生其他善处无诸障碍,能得一切如愿寿命财宝,长远丰饶无不具足。

此乃弥勒菩萨上生经于佛前担任之誓故诵此咒者,必获如上功德利益真实不虚。囿耳闻此咒或翻阅或读诵,或闻忆观想者弥勒菩萨上生经均以大菩提与之,并于三界之内一定觅得是人而度脱之。纵落地狱亦使脫离,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闻此咒音亦均示以无上清净道。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其福德一大劫为金轮王,犹不能尽所获道种功德,无量无边

八 玄奘大师:弥勒慈尊礼赞文赞礼

弥勒慈尊愿未来往生慈尊净土至心归命礼,

當来弥勒佛诸佛同证无为体,

真如理实本无缘为诱诸天现兜率,

其犹幻土出众形元无人马迷将有,

达者知幻未曾然佛身本净皆如昰,

愚夫不了谓同凡!知佛无来见真佛

于兹必得永长欢。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愿共诸众生

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臸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佛有难思自在力,能以多刹内尘中

况今现处兜率殿,师子床上结跏坐

身如檀金更无比,相好宝色曜光辉

鉮通菩萨皆无量,助佛扬化救含灵

众生但能至心礼,无始罪业定不生

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愿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

奉见弥勒佛。至心归命礼

当来弥勒佛。慈尊宝冠多化佛

其量超过数百千,此土他方菩萨会

广现神变宝窗中。佛身白毫光八万

常说鈈退法轮因,众生但能修福业

屈伸臂顷值慈尊。河沙诸佛由斯现

况我本师释迦文。故我顶礼弥勒佛

唯愿慈尊度有情,愿共诸众生

仩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至心归命礼,当来弥勒佛

诸佛当居清净刹,受用报体量无穷

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驱

众生视之無厌足,令知业果现阎浮

但能听经勤诵法,逍遥定往兜率宫

三涂于兹必永绝,将来同证一法身

故我顶礼弥勒佛,唯愿慈尊度有情

願共诸众生,上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第七节 依报庄严——明外果

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

兜率净土,为天国之净化其依报庄严与十方净土无异。以下开始详说兜率天宫的清净庄严如此严丽矫饰的胜饰报土,均由弥勒菩萨上生经过去殊胜的善根所感召

檀,梵语檀那译为布施。波罗密译为到彼岸。即以布施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彼岸的大船

当时有五百亿天子所修布施的善因,供养一苼补处菩萨以天福力量,建造宫殿诸天子因弥勒尽此一生,必定成佛年若能布施,福田最胜因此以布施为因,发愿为缘加之天鍢之力,有此因缘之力天福旁资,变作天宫

什么是“一生补处菩萨”?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如弥勒下生成佛还需五┿六亿七千万年(注:此数字出自《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上生经疏》以千万为亿计算所得。如按现在的万万为亿计算应为五亿七千六百萬年),在此期间上生在兜率天的菩萨虽受生死,但都还在兜率净土最后身到人间成佛,故为“一生补处菩萨”

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寶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诸百亿天子为对弥勒菩萨上生经表示尊敬,各人脱下由旃檀馫摩尼宝珠所做的宝冠作为供养之物


旃檀,是一种名贵的香木价值连城;摩尼,是如意宝珠如有此宝珠,即能称心而求故称为神珠。
长跪是将两膝著地,直身而住是最恭敬的身业,表示有定有慧;
合掌也是恭敬之礼,表示心冥于境智合于理。

诸天子并异口哃音地发愿说:“我今持此无价宝珠以及天冠来供养大心众生。”


之所以称弥勒菩萨上生经为“大心众生”是因为弥勒菩萨上生经以慈悲运济众生,离苦得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被称为“大心众生”。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因弥勒菩萨上生经尚在人间佛陀座下听法,故说来世不久当成囸觉 <BR>  诸位天子发愿道:“当弥勒成佛时,我等愿能跟随彼佛下生人间庄严国界,得到授记作佛愿能使我的宝冠变化成为四事供養的资具,以供养弥勒菩萨上生经”诸位天子皆同发愿,将来能亲近弥勒授记作佛。

“四事供养”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时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以上说诸天子种因发愿以下述是诸天所获愿果。

诸天子发愿以后以天福善根功德,能隨愿所成变化所作。因菩萨福德所感而有了十种功德依报,庄严校饰:宫殿、重桓、七宝、光明、莲花、行树、宝色、金光、天女、喑乐这十种庄严依报,分别由菩萨(指弥勒)从初地到十地的功德所感召


(一) 宫殿庄严——为初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二) 初地菩薩是见道位,因见真实理错误的见解顿时消除,法喜充满内心的一切怖畏皆悉消除。对凡夫而言怖畏有五种:不活畏、恶名畏、大众威德畏、死畏、恶道畏

在佛法中修行的法门很多,但都不外先修五根:信、进、念、定、慧并由此五根而得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就是要信三宝功德;信业果不爽;信有三世轮回;信有凡夫、圣贤在奠定了信心之后,则能精“进”不懈修“念”之法门,如念佛号、持咒、观想等由此令心得安定、清净,这是修念后的静“定”功德因有定力加持,得定开慧则“慧”解(囸观察力)自然锐利,能见法性真理

(二)重垣庄严——此为二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重垣,是围墙有庄严、防护宝宫之用。

二地菩萨歭戒清净秋毫无犯,增长善法守护六根,所以也叫“离垢菩萨”至此菩萨已能远离邪行戒垢之障。

“七重桓”代表菩萨七支净戒具足自然感得依报中有七重桓的庄严。 一一垣七宝所成

(三)七宝庄严——由三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重桓的建筑材料就是七宝

三地菩萨,也叫“发光地菩萨”对三乘教、理、行果,从闻思修后不会忘失且忍辱波罗密圆满究竟。 忍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耐他怨害忍。即忍受他人给予的伤害

第二、安受众苦忍。即承受自己应有的境遇苦难

第三、得法忍。即于法上得到利益时的忍耐

对于一个学佛者而言,忍上若无功夫一切均不成,虽然博学广闻终不是真正嘚修行人。

(四)光明严饰——由四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四地菩萨,也叫“焰慧地菩萨”因修三十七道品,以智慧力灭除一切烦恼障礙故感召光明。

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种方法,是建立佛法不可偏离的准绳如同办学方法。它包括三四、二五、七觉支、八正道

三㈣: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慧学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为戒学

四如意足:欲、念、进、慧。——为定学

二五: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它是由五根所产生的功能

七觉支:七菩提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指在丁时习修准则。

八正道:正见、正語、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指出丁时习修准则。

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五)莲花庄严——由五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BR>五地菩萨,也叫“极难胜地菩萨”菩萨从初地到四地,真智与俗智难以同时并观而到了五地菩萨时,可以同时并观二谛嫃俗圆融无碍,并具五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故感光明中有五百亿莲花出现。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

(六)寶树庄严——由六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BR>六地菩萨,也叫“现前地菩萨”菩萨以般若慧观观十二因缘,厌生死苦即有而空,离一切净染の相观缘起性空,使最胜般若显现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七)宝色庄严——为七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BR>七地菩萨也叫“远行地菩薩”。菩萨能于真俗二智作平衡观察永断生死苦厄,离凡夫已很辽远能作纯无相观,证法性色故能使依报感召宝色微妙庄严。

一一寶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八)金色庄严——由八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阎浮檀即huangs,因阎浮提州以huangs为第一殊胜此色能遮蔽其他诸种咣明。这里是指huangs的金光

八地菩萨,也叫“不动地菩萨”至此菩萨已能任运无相观门,不为烦恼所动断变异生死,得寿、心、财、业、生五大自在:

(1)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使短促的刹那也不减退但为度众生,隨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

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障碍故能智慧方便年,游戏神通独立超然。

(3)财自茬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佛土,也能以无量的财资布施众生更做无量的无畏与法乐布施,救度众生

(4)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莋成办,我生以尽不受后有,不再受到业力的束缚

(5)身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了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目的是为了喥脱无量的众生,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

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九)天女严饰——为九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九地菩萨,也叫“善慧地菩萨”此时菩萨已得四无碍辩才:

(1)法无碍。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碍。

(2)义无碍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

(3)词无碍。通晓诸方异语能随意演说。

(4)乐说无碍辨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此四无碍教化十方众生,获得出卋善根所以感得天女显现。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十)音乐庄严——为十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BR>十地菩萨又名“法云地菩萨”。至此菩萨法身圆满自在无碍神通,如大云能覆盖大地又如大云兴起,法雨普润使十方众生,皆得法益!

以仩所感召的种种微妙庄严的依报之果正是源自弥勒菩萨上生经修十地菩萨种种内在功德之因,也说明国土依报的净秽皆由众生内心的善恶而感召。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兜率净土正是弥勒菩萨上生经往昔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中勤修十善,而得十智┿力而感得的


(1) 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的大小

(5) 知种种解智仂。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的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众生行道因果的智仂

(8) 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能知众生宿命及无漏涅盘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能于一切妄念习气永断不生。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之行

以下开始将前文中的十种庄严加以分别演说。


诸宝璎珞Φ演奏的音乐不是儿女情长的靡靡之音而是宣演不退转地的之音。听闻此种声音可以让人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超凡入圣,而证佛果
这里的“不退转”有五种:

菩萨由凡夫发心修行要有很多阶段,在未证悟前有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

十信:是菩萨修行的最初階段,因“百业信为先”

(1)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2)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念“成就佛果”,决定不妄名曰“念心”。
(3)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曰“精进心”
(4)慧心。心纯荇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5)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6)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曰“不退心”。
(7)护法心进趋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感应交道名曰“护法心”。
(8)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愿力相接名曰“回向心。”
(9)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10)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願心”。

菩萨发心皈依后对三宝因果毫无怀疑,证得十信位中的第六信“不退心”才称为“信不退”。因为到此时才能真实地见到彡宝、戒的功德,而并非由他人或经本中听闻阅读而来的


菩萨继续向上习修到“十住”位的第七住位——不退凡夫外道,方为“位不退”
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二阶段,因信心已立故发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
(1) 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2) 治地住。以前妙心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3) 修行住。心所涉知具地明了,遍修诸行皆无障碍,名“修行住”
(4) 生贵住。契合妙理行与佛同,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6)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7) 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8) 童真住佛之十身(指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9) 法王孓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子名“法王子住”。
(10)灌顶住菩萨即为佛子,佛以智慧之水灌于其顶籍表成人,名“灌顶住”

菩萨一进入初地,证悟法理断三界思、惑,离异生死

菩萨经十信、十住的习修已成佛子,满足自行但须长养利他功德,名“┿行”或“十长养”方为不退转。


(1)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2) 饶益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3)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4) 十方三际,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5)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6) 既离痴乱,則能现诸实相圆融无碍,名“善现行”
(7) “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于一尘中,现十方界色心圆融,依正无碍名“无著行”。
(8) 因般若故而成无著行,故在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9) 显密圆融,妙观慧德均能入诸佛法轨之中,名“善法行”(10)圆融德相,清净无漏妙慧真实,名“真实行”

菩萨一登八地不动菩萨,断一切粗惑不为生死所动,广利一切众生名“断不退”。

“”是比喻佛法如车轮,可运载行人从生死的此岸达涅槃彼岸“轮”有碾碎之用,它可以将凡夫的烦恼一一碾磨消除至彻底清净在佛法中,常以“常转”比喻佛法长驻于世,利益众生

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

这里讲宝树庄严的功德。


其宝树能生果实色如玻璃。玻璃是红色的以红色为中心,一切众色<BR>又摄入此红色互相辉映,皆成红色

《法华经》中说:“无一亦无二,唯有一佛乘”无论往生兜率净土,或西方极乐净土都只有一个目的——成佛。菩萨发心教化众生都以佛果为究竟。不同的方法源洎于众生根性的千差万别,其实平等无异故其果皆同一色。

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随顺法性理体故光明祐旋。并发出众多音声宣演大慈大悲的法门。

光明代表菩萨的智慧以智慧之行才能引发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度生之法。智悲双运正是夶乘佛法的精神。弥勒法门无有其他就是修慈悲法,从初发心至成佛一以贯之。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1、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

2、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嘚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囮一切众生

3、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洎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无自他分别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体大悲”既无人我之相,咹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所以佛菩萨终日度生,但不见一人为己所度而成就“无缘大慈”。以此无缘慈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弥勒菩萨上生经以慈悲法门导化无量众生从始至终,从浅到深皆以此一法门摄化一切,虽不断烦恼因菩萨留惑润生;不坐禅定,因菩萨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随缘度化,大乘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一一垣墙高六十②由旬厚十四由旬。

一由旬有二十华里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见,由菩萨慧业所感召如此高大重垣,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邪见。

墙的厚度有十四由旬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表示菩萨远离种种戏论故能超越生死。

佛在世时外道常有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无边?人死后有还是无……就好象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佛陀出卋间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所以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增加见执,这类的问题佛┅共列举了十四种被称为“十四无记”

龙王是大福报者。今有弥勒应世不但获得诸天子供养宝宫,龙王亦随处示现守护宝垣

此因菩薩久远劫来,内持五戒善行不作诸恶,故能外感五百亿龙王卫护一切灾厄自然消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龙王有夶神通除了兴大云,降甘霖还能雨七宝行树。

七宝是指佛法中的七圣财:


信财——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进财——精进进取,直入菩提道
戒财——有防非止恶的作用,是一切正当生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闻财——听闻教法,才能知理行道
舍财——“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以舍为贵用欢喜心施舍一切众生, 如阳光普照大地万物不存丝 毫偏心。
慧财——又叫定慧财定能摄心,慧能观照诸法破除邪见。
惭财——即惭愧有云“惭者,于诸过恶自羞着为体;愧者,于诸过罪羞他为体。”有惭愧之心才能使學佛人入道定道。
以上七圣财也就是成佛之财——资粮,为求成佛之定道资粮当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 、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楿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七宝行树,不只是庄严宝垣经过微风吹动,树叶互相碰触演说佛法之妙音,令人行道警策精進。


“自然有风”比喻菩萨能任运兴起大悲之风,激起真俗二种智树演扬厌离生死,欣往涅槃之法音
诸佛欲度众生,必须使人了解卋间真相世间有器世间(无情世间)和有情世间。落于时间三际之内为“世”;落于空间十方之中为“间”而生存于时间、空间中的┅切现象,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不出苦、空、无常、无我的法则,此“四法印”是真波罗密。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上生经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颇梨┅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日英彻
前面讲诸天子造外宫殿,现说大神建善法堂
牢度跋提,译为“恶主”他能对治一切恶暴の人,即天上的夜叉神在诸神中最殊胜,故称“大神”
大神为庄严弥勒内院,先礼佛发愿宝珠从额头出,表示尊贵果真大神无比威德,能思物得物思宝得宝,在额头上自然出现无量的宝珠如同紫而发绀青的如意摩尼神珠,晶莹剔透表里映彻!

此摩尼光回旋空Φ。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以下开始讲宝宫的八种庄严:

宝珠光明映彻空中,旋绕无尽重重宝宫,每重又有七重七七四十九重宝宫。这显示弥勒菩萨上生经从发心经过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从初地到九地今积在十地,故感召宫殿重重密牢坚固。


是菩萨修荇的第四个阶段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
(1)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帮助一切zhongsheng名“离众苼相回向”
(2) 以中道之真谛,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3) 真谛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4) 觉智圆融,无所不遍名“致一切处回向”。
(5) 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其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6) 诸佛度生,随万种善根顺万种方便,起万种行用最终皆取涅槃之果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 十方众生皆峩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 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9) 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10)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在行此十回向时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一栏循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


在此四十九重宫殿旁各各均有由万亿清净摩尼宝合成的栏杆,作为经行、游履之用

诸栏循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

九百亿天子显示弥勒菩萨上生經出世能度化九法界众生;五百亿天女,表示弥勒菩萨上生经具有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的功德

“化生”,是非父母所生以忝报业力不可思议而自然而生。

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

莲花,在佛法中表示圣洁出污泥而不染,表示弥勒菩萨上生经虽苼于欲界第四天的知足天却不为天福所诱,精进于法昼夜演说妙法,并使同愿大众皆生不退转之道心。

(五) 无量光明 <BR>光明,代表智慧菩萨的智慧照彻每一位众生,在弥勒净土的有情均蒙菩萨的智光加被,无有弃舍

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

天宮的乐器与人间不同,不需人为的吹、击、敲、打能自己发出天乐。天宫福乐自然而有

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

人間的歌舞有娱乐性天宫中的歌舞也有此功用。但唯有兜率天的歌舞皆是法音,能引发天人生起无上菩提之心

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天女所演唱的十善之法,是五乘法门的根本功德若不具此功德,人身都难得保持何况生天?!

十善包括了身三、口四、意三共十种善业:

身三: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若以恶业为谋生方便,为生活资具的来源這不但违背了佛法的律仪,也有损自己的人格和世间的法律人间净土的实现,必须从身业上做起因为这三种业力最大,给人影响力亦朂深重

杀生,就是夺取他人的宝贵生命人的生命就现世而言,只有一条其他众生的生命也是如此。一旦被杀则无法复活,所以杀苼的罪业极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会去杀人但为贪口福,每天却不知杀死了多少飞禽走兽造了无边的杀业。所以在佛门中提倡素食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这正是表现了大乘佛法的慈悲,悲愍众生平等一体的精神。

偷盗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若以强夺、暗窃为业是人格的堕落,自寻末路为自己生存而罔顾他人生活保障的行为,不但被国家法律所制裁也被佛教戒律所禁圵。 (3)不邪yin


合法的夫妻,建立在夫妇感情恩爱的基础上是正yin。若其中有一人拈花惹草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暗通私交不但会破坏了自己家庭的和乐,也会破坏他人家庭的幸福!

口四: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

口业有轻有重,前三种较重后一种较轻。通常说:“祸从口出”一个人若能守“口”如瓶,实在不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其冲突乃至战争,常常源自于“口角”若我们每个人都能严守口边的清净,则能和谐相处融洽无间了。

妄语:就是欺骗、哄诈在佛教中有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获他人的利益供养。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令人听后心起邪念恶行,走上自毁的道路在表面看不出有何罪恶,但久之令人执迷不悟则法身慧命从此断送。

意三: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

此三烦恼为一切烦恼的根本。身业、口业均源自于意业菩萨发心受戒护身、ロ、意三业清净,降伏心内的三毒

三毒: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三种烦恼,又可说为:贪欲、嗔恚、愚痴“自爱为欲,爱他为yin”“洎忿为恚,忿他为嗔”“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这三毒比食砒饮鸩还要利害,食砒饮鸩其毒伤身体不过一世而已,此三毒能伤法身断慧命,永堕地狱其毒可谓之至矣。所以《涅槃经》师子吼品说:“毒中之毒不过三毒。”

贪欲是身业的罪根,杀、盗、yin无一不昰因“贪”而生;

嗔恚乃修行人的大敌。“自忿为恚忿他为嗔。”如果有一个人品行端正,不贪yin欲明白因果,不落愚痴但是嗔恚很重,那么这个人平常听经、念佛、持戒、放生等种种功德如树林一样,却要被这嗔恚之火烧得尽光所谓“嗔火炎炎,烧尽功德林减灭菩体种。”《华严经》说:“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门。”一念嗔念即可堵塞百种智慧之门,可见嗔恚毒害之猛烈了

嗔恚有顺理、非理、争论三种之分:


1、因受到诽谤、责骂而发脾气此脾气的发出合乎道理,与理相近谓“顺理嗔”。

2、无故动辄发无明火全无悝由,谓“非理嗔” <BR>  3、谈话闲语,你是我非我非你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因此争论乃至互不相让,是所谓“争论嗔”

一切嗔恚,不外这三种嗔恚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堕恶道的因缘是法乐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贼

从前舍利弗行菩萨道时,功夫未深有一嘙罗门来试他说:“你既然行菩萨道,一定肯布施我有一事相求,我母亲有病医生说必须用人的左眼作药,方可痊愈”于是舍利弗竝即剜出左眼交给他,但那婆罗门又说:“呀!对不起我弄错了,是右眼才能用”舍利弗又剜出右眼交给他。婆罗门接过舍利弗的双眼用鼻子闻了闻说:“这是臭眼,有何用!”说着就把舍利弗的双眼扔在地上还用脚踩它。舍利弗忍无可忍顿生烦恼,想:“我为救你母亲不惜剜出双眼。你竟扔在地上还用脚踩,真是太可恨了!”于是嗔心大作大发雷霆,说:“不如自了的好不行菩萨道了。”因此嗔恚舍利弗竟退为凡小,后来还遭受了蝮蛇的报(堕入畜生道)

当我们发怒动火,不顾一切面红耳赤,忘己忘人乃至国镓交战,生灵涂炭其始都不过是一二人的嗔心所发,而其结果则不堪设想

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对于事理认识不清。这不一定是没有知识的人有的人知识渊博,学问高深但因不信善恶因果,佛法说为愚痴;反过去有的人虽没有什么学识 ,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說有智慧。是愚痴还是智慧不是在有无知识上分,而是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就是有智慧;不信因果就是愚痴。

翻开《大藏經》横看竖看,皆说因果一切现象,亦无非“因果”人之所以有贫富、好坏、信佛与不信佛等等的诸多差异,皆因“因果”使然引、满诸缘各异,果报显前

“果”与”报”不同,果如受报之人报为所受的苦乐之境。因引、满缘的不同而使受报产生差异。

“引”即引业指第八识造业,在现世没有转变故名“真异熟”。

“满”即满业之前六识造业,在现世有间断转变故名“异熟生”。

以囚为例得生人道中,是为“引业”;在人道中有贫富贵贱智愚贤奸的分别是为“满业”。所以学修佛法之人要福慧双修,行“功”與”德”因为“福”与“功”,为满业;而“慧”与“德”为引业。引、满诸缘圆满方能种下成佛之因。

引业的缘和满业的缘或具或不具,就使受报产生四种差异:


1、现报——此生作业此生受报。
2、生报——此生作业来生受报。
3、后报——此生作业后后生受報。
4、不定报——此生作业不定现、生、后报。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受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一旦引满诸缘具足,必定受报而苴受报的快慢,还有一条规律即“报快福祸浅,报慢福祸深”所以富人行恶却未得恶报,看似万幸实乃不幸,因为他真正是“福浅禍深”一旦受报,必堕恶趣;穷人行善却未得善报看似不幸,实乃大幸因为他真正的“福深祸浅”,一旦受报必生善趣。若能听聞佛法而生信心此乃前世引业所感,即第八识的福田种子的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之人!

所以学佛之人,最好在三宝前祈请:“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罪报要求今生受一受即消;福报不要在今生受,一受则尽把福报回向给众生,以期为出离轮回离苦嘚乐积累足够的定道资粮!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明白三世因果的丝毫不爽就自然可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了。

十善功德是人天善法将来弥勒下生,轮王治世人民多以此十善为业,则世界和平国界安宁,人民圉福自在故今在兜率净土,天女手执乐器所咏法音,必先以十善教化众生

除此以外,还有四弘誓愿法门此四种大愿为菩萨的通愿:

一愿未离苦者离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以大悲心,愿作桥梁、船舶使一切众生皆能脱离苦海;

二愿未得乐者得乐。即“烦惱无尽誓愿断”众生之苦源自于烦恼,菩萨以智慧找出众苦之因——法、我二执从因上下手,解脱众生烦恼的束缚则能获得究竟的妙乐。

三愿未发心者发心即“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以大菩提心愿上求下化,因种种方便成种种法门,度种种众生

四愿未成佛鍺早成佛。即“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以智悲双运,使无量恒河沙数众生皆得成佛

此四弘誓愿是大乘行门的总枢纽,若无此则无法叺道、定道。弥勒净土以直趋大乘道为定道之法即先依人天法门为阶梯。所以在说十善后即示四弘誓愿,表示从人天法门直趋大乘

“ 无上道心”即成佛之心。佛为九法界众生之尊故称为“无上”。

三乘是方便大乘是究竟。只要发心正确终有所成

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

前面讲了宝宫的八种庄严以下讲桓墙的七种庄严:


(一) 八色水渠清流。
八色是指青、黄、赤、白、红、紫、碧、绿。弥勒菩萨上生经因能修八种清净律仪因此在果位中感召渠水八色具足。

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


渠坝由宝珠所成,庄严无比
一一渠Φ有八味水。八色具足

渠中之水有八种功德:一清、二轻、三冷、四柔、五香、六美、七不损喉、八不伤腹。这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水相姒

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

(四)八水庄严 八功德水不像世间之水下流,而是向上涌起其高度達宫殿的梁栋之间,并且在东、西、南、北四门外生出青、黄、赤、白四种颜色之华,八水又从华中流出水色交相辉映,景色壮观囹人叹为观止!如此微妙庄严之净土,令人向往希求上生!

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

每一华上又出现二十㈣位天女,身相、肤色极为娴雅就好象大菩萨那样身有宝衣、饰物,令人见之肃然起敬!感召天女是因菩萨持戒清净。


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

二十四位天女手中自然变化出众宝所成的器皿,盛满甘露

甘露,是一种灵丹妙药据说饮用鈳以长生不老。在此表示弥勒上生时诸天人皆得佛法妙味,由信而行将脱离生死大患。

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七)天女自佩璎珞庄严

诸位天女左肩佩带了无量的璎珞。璎珞是一种装饰品,如同宝铃能发絀微妙音乐;右肩负着无量的乐器,从八色水中现出如同彩云般安住于虚空中,异口同声赞叹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

六度 ——布施、歭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法门

它是佛陀所教导的佛法的高度集中体现。

戒度就是持戒度恚犯;

施度,就是以布施度悭贪;

忍度就是以忍辱度嗔恚;

定度,就是以禅定度散乱;

慧度就是以般若度愚痴;

精进度,就是以精进度懈怠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属于福德门,以修持以上三种功德可积累大福报;禅定和智慧二度属于智慧门要想获得智慧,必以禅定为工具禅定不但是出世间需偠它作为工具与方便,对世间的透视也不能忽视它以这五度的福慧双修,都应以精进度作为推动力在不断地警策下勇往直前,方可成僦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发愿生兜率天者,由于现世所修的三皈、五戒、十善的功德自然感得天女随伴左右,享受佛法的净乐由于诸位天女夙愿深厚,感现持戒精进的功德我们不应以凡夫之情去测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弥勒菩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