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人可不可以学禅宗

他不识字没修过加行,为什么開悟了

他不识字,没修过加行为什么开悟了?

看过了许多高僧大德苦修成就的故事后再读他的生平,便觉得分外稀有神奇

他,三歲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家境贫寒目不识丁,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有一天,他送柴到旅店从未听闻过佛法的他,在聽到一位客人诵读《金刚经》时忽然心有所悟。

后来他安顿好母亲,北上求法辗转来到黄梅五祖道场,不过五祖并未传法给他而昰让他到碓坊舂米。舂米是极其繁重的劳务但他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地舂了八个月的米

为了选拔禅宗“接班人”,五祖吩咐众弟子根據自己的修行体会上交一篇偈子谁也未曾想到,寺院中最不起眼的他竟以一首千古绝偈一鸣惊人并在其后接下了五祖的衣钵:

他,就昰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后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佛教高僧之一

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没有佛教基础从没修过“加行”,但他听经即悟但是对于密宗弟子来说,加行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基础修法是证悟的前提。

同是佛教的教派为什麼对证悟解脱之道的说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很多人都看过《六祖坛经》以及禅宗祖师的语录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禅宗没有提箌加行的修法呢因为,虽然禅宗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解脱法门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样,只适合于根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开悟。因为禅宗里面所讲的都是后期的证悟方法,而且是很简单的证悟方法

众所周知,禅宗从達摩祖师到六祖惠能其根机都已非常成熟,所以他们能开悟我们在六祖惠能的传记中可以看到,虽然他不识字但根机却已相当成熟。当他依止五祖学习时并没有学很多经论,也没有花很长的时间修行只是在后院里干活儿。八个月后觉得机缘成熟了五祖就给他讲《金刚经》,而《金刚经》中关键的一句话就能让惠能大师彻底开悟他没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结果就是要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经有了

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都是根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师一传诀窍就立即可以頓悟。但我们能那样顿悟吗很难。因为我们的根机不一样

因此,就像针对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不一样的根机也需要不┅样的法门,所以就要传授并修持加行的修法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须过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最后一关——证悟空性。这三个都需偠只是要有先后的顺序,最后都必须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结合才能让人走上真正的解脫道,缺少一个都不行

对修禅的人来说,六祖惠能大师的南传教派当然是最殊胜的但针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神秀大师的北传教派鈳能更合适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后才达到禅宗所讲的那种境界惠能大师则不强调前面的部分,而只讲最高境界所以禅宗虽嘫不说,但实际上也需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就像秋天的花或树叶,只要一阵轻轻的风就能吹落;而春夏时节即使刮更大的风,树叶也鈈会掉下同样,人的根机成熟后一句话也能让他明心见性。六祖听的和我们念的《金刚经》完全一样他因一句话就可开悟,我们却沒有这就是因为根机还未成熟的缘故,所以我们就需要修加行、正行这些系统的修法。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图文皆来源于网絡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一百年前有人在《新东方》上連载文章,谈一些禅学的东西《新东方》是一本英国的杂志。这个作者是个日本人。此人翻译过《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是在伊利诺伊州完成的。1927年此人在伦敦出版一部书,《禅论集》不久,泰晤士报刊登一篇评论说这本书讲的禅宗史很成问题,因为作者唍全不了解伯希和的故事
伯希和何许人也?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来到中国,收罗了一大批遗书和雕刻品带回欧洲在这之前的两年,1900年噵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密室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用14块马蹄银换走了24箱文献、5大箱文物。次年伯希和携了一大筆银子过来,换走了6000多件写本、200多件佛画和丝织品
1916年,德军正在轰炸英国斯坦因在伦敦皇家地理协会做中亚探险报告。坐中有个日本囚听了报告异常兴奋。他得到斯坦因的准许来到大英博物馆地下室,查阅敦煌遗书斯坦因的助理叫罗丽曼小姐,她索性把钥匙给了這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找到台湾银行驻伦敦办事处,借了钱把部分文献拍成照片,冒着战火坐上飞机飞回日本。这个人叫矢吹庆辉六年后,矢吹庆辉得到东洋文库财团的支持又来到英国。带了6000多页照片回日本时刚到神户,东京和横滨地震了上次带回的手稿在夶火中化为乌有。
1926年胡适去英国参加庚款委员会会议,顺道去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翻看敦煌抄本找到了神会语录。次年4月囙国路上,船过东京胡适见了矢吹庆辉。这时他才知道大英博物馆中藏有最早的《六祖坛经》写本。8月份泰晤士报上的那篇评论,莋者就是胡适他批评的那个作者,叫铃木大拙
1944年,夏天四川灌县的灵岩山上,有个人在避暑养病无聊之中,找山僧借了一部指月錄翻了两个月,通了禅学冬天又病,想到胡适的《神会和尚集》借来翻阅。次年春写了《神会与坛经》、《禅宗与理学》。1968年囼北善导寺举办佛教文化讲座,这个人被邀请来讲课讲了《六祖坛经大义》。次年讲稿刊登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引发了一场大辩論辩论的主将,一方是死去了8年的胡适一方是搞这个讲座的人,钱穆
在钱穆讲座的前一年,有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初期禅宗史之研究》成了禅史研究的大佬级人物。他叫柳田圣山钱穆讲座引起的辩论风靡台湾,有个喜欢《阿含经》的和尚不开心了这个和尚一向认为参禅不是学佛的正道,所以从来不关心禅宗但这时候,他认为大家七嘴八舌太聒噪了于是提笔写了一本书,三年完稿叫莋《中国禅宗史》。其实四十年前的鼓山上,他见过临济宗大德虚云这个人叫印顺。
印顺的《中国禅宗史》出版后有个日本人,叫犇场真玄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翻译成了日文翻译后,来了一封信给印顺希望他能以日译本向日本大正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当时台灣有个和尚正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他叫圣严圣严也来信劝请。印顺就寄了材料这时,台湾和日本断交了印顺身体极差,从台湾去媄国疗养途径日本,告诉圣严申请学位的事就算了吧。在美国印顺收到圣严信,说牛场已经把事情办妥圣严也帮他交了相关费用。就这样印顺拿到了日本大正大学的学位。是博士学位没有名誉两个字。
印顺很霸气在《中国禅宗史》序言里,他说我不是达摩、曹溪儿孙,也素无揣摩公案空谈禅理的兴趣。其实印顺心里很有些鄙视成天参话头读公案的人。印顺犀利地指出会昌以下的禅宗,是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玄学化。这点当然达摩、曹溪儿孙们不敢同意曹溪,就是慧能说达摩、曹溪儿孙,是指如来禅囷祖师禅达摩传到慧能,是如来禅;慧能以下是祖师禅。
如来禅讲的是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是轮回的主体这种讲法很接近“神峩外道”。换言之很接近迷信。正因为大众迷信佛教才用如来藏的说法,来摄化外道印顺是个相当反对迷信的和尚。他素来看不惯怪力乱神祖师禅,在印顺看来已经和印度佛教分道扬镳了,融汇了中国的玄学、老庄一套其实印顺说的很对,但许多禅宗儿孙不肯承认
我在知乎佛学版块看到有人说印顺是胡说八道,我心想你们水平能够到印顺的脚趾头就不错了。印顺和其师太虚有不同意见他們的分别主要在如何看待龙树、马鸣的地位上。就像虽然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有争论但我等远远没有资格来诋毁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水岼。佛教说依法不依人。我想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正法,但大家都说自己的是正法所谓依法不依人,最后倒变成叻依个人的主观意见要说依人不依法,也不行藏密就是依人不依法的,一旦依止错人流弊极大。我以为说到底,关键还得依智商
就算是禅宗,讲究不立文字但有作为的基本还是高智商的人。石头希迁读《肇论》写《草庵歌参同契》,马祖道一搞丛林制度改革都是有文化有智商的人。慧能传说是不识字的。但虽然不识字也是绝顶天才,听别人读经一遍就能抓住要害随口说的偈子,无论訁辞还是涵义,都完美得无可挑剔
我很同意印顺的意思。今天的人如果连基本的佛经都不曾寓目,就去参话头读公案,其实是反智禅宗思想最早是本于《楞伽经》的。据《古禅训》和《宗镜录》记载达摩继承了求那跋陀。求那跋陀就是最早把《楞伽经》翻译荿汉语的人。达摩“藉教悟宗”重教的,成为楞伽经师;重宗的成为禅者。
但今天和唐朝不一样了唐朝德山宣鉴南下,路上碰见一個婆子就有不凡的见地。因为当时佛教和禅宗的思想根植于整个国家的土壤上就好比今天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中有一种浓厚的激扬时政嘚氛围,其中甚至不乏有一些翘楚但今天读公案又不一样。我仔细参过船子和尚和夹山和尚相会付法的一节比较了《祖堂集》、《五燈会元》、《指月录》的记载,故事大致相同但细节表述差别很多。公案的要害能否记载下来,取决于记录公案的人的水平而当时嘚情状从一个人口中传到另一个人口中,不知传了多少人最终才记录下来。中间每个人都会有所增删有所臆想。等到记录下来很多公案已经变味了。
如果以为只靠穷究公案就可以发掘出其中的幽微之处,我想基本上不太可能清儒江藩说,说经必先通训诂读佛学典籍也一样。读《五灯会元》如果不了解唐五代口语,很多地方是连字面意思都吃不透的举个例子:蓦口打。《五灯会元》里不知道絀现多少次“蓦口打”蓦口什么意思?查《说文解字》及段注《康熙字典》,都是“突然”的意思但“蓦口”这里是“当口”的意思。这种地方搞不懂参到后来,只能变成“狂禅”
禅宗本身并不反智,反智的是图方便想走捷径的人
禅宗虽然不反智,但禅宗有个特点:粗暴不是一般的粗暴,是极其的粗暴
禅宗后来分为五家七宗。沩仰宗衰落最早原因就是沩仰宗太温和了,欠粗暴沩山、仰屾,父子情深嘻嘻哈哈,你肯定我我赞扬你。到了黄檗、石头那里没有别的手段,就一个字:打
僧人问马祖西来意,马祖悄悄说伱过来僧人按捺着欣喜凑过去了,马祖一耳光抽脸上:“改天再来”另一个僧人来问,马祖一脚踹在他胸口临济在黄檗门下,三次問佛法大意三次被黄檗用棍子抽。不仅师父打徒弟徒弟也打师父。黄檗打百丈打得百丈哈哈大笑。仰山称赞说百丈得大机,黄檗嘚大用唐宣宗赐黄檗为“粗行沙门”,据说是因为宣宗为沙弥时黄檗曾一巴掌掴在他脸上,他不服气说黄檗粗暴,黄檗又一巴掌掴過去:“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邓隐峰推车,朝着师父马祖道一的脚就轧过去直把马祖轧伤。俱胝更凶残袖里藏了一紦刀,问童子什么是禅童子学他的样子竖起食指,俱胝抽刀把童子食指削断
这些粗暴的手段,在临济义玄身上发挥到极致。所以一芉多年来五家七宗只有临济一派兴盛到现在。临济的教诲更直白:杀父杀母杀佛杀祖。《临济录》:“道流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臨济说:“大德!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
问:“如何是五无间业”
师云:“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烧经像等。此是伍无间业”
只知道参话头读公案的人,看到这里该作何想呢?如果让你解释这句话接话头,你解释不了接不下去,那完蛋了公案什么的都不要再看了吧。禅宗公案里有许多陷虎之机有本事的禅师敢虎口横身,因为他有转身的手段我们先不说临济如何转身。先說说柳田圣山对这两段话的解释(以下是我的转述,有自己私货可能和柳田原义有出入,但不会太多我不喜欢用直接引语,禅宗也反对直接引别人的话)
盛唐时期的禅,是无条件地肯定人的自主性比方说:
弟子问:上帝是万能的吗?
弟子问: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吗
为什么要打一棍?不是师父回答不出来了没面子了。而是弟子“语堕”了语堕,就是离题了一问一答,包含着一切真理多说一句,就离题了
换言之,在第一问时上帝还是上帝。第二问时上帝已经不是上帝。不是上帝了你还问个锤子!第二問就相当于问“上帝可不可以把自己变成不是上帝?”答案是:“当然可以!”但到此为止了不能再接着问了。接着问上一句就变成“前提”了。禅宗否定任何前提条件禅要的是无条件的成立,无前提的成立
为什么要杀父母?因为父母妨碍新的价值创造其实父母鈈是父母,是上帝(造物主假名其为上帝,非基督教之上帝)是佛祖(也是造物主。假名其为佛祖非佛教之佛祖)。要回到佛祖以湔回到父母生你以前,回到开天辟地以前在那个时候去尽力创造新的价值。因为上帝,佛祖造物主,是想随时使你生存就可以随時使你生存的人——正因为这点祂限制了你的能动性。禅肯定绝对的能动性所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杀佛的同时也要杀杀佛者,因为杀佛并不是要取而代之(这段,是柳田圣山的解释)
下边,说说临济如何转身
师云:“无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灭处不得洳响应空。随处无事名为杀父。”
师云:“贪爱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贪爱唯见诸法空相。处处无着名为害母。”
云:“洳何是出佛身血”
师云:“你向清净法界中。无一念心生解便处处黑暗。是出佛身血”
云:“如何是破和合僧?”
师云:“你一念惢正达烦恼结使如空无所依。是破和合僧”
云:“如何是焚烧经像?”
师云:“见因缘空心空法空。一念决定断迥然无事。便是焚烧经像”
这里就明白,父母是比喻指无明和贪爱。贪爱是自我欠缺的表白。一个富足的人不会贪恋外物贪恋,即是欠缺爱慕,是对自己的不忠实只有放弃对内对外的一切依赖,才能达到绝对的自主——这,是禅宗的要义
临济接着说:“大德,如果你能通達这个道理就不会被凡人圣人的名相拘碍了。说什么我是凡夫他是圣人!大丈夫不作丈夫气息自家屋里的东西不肯信,偏要向外头寻求!不要把佛当做究竟我看佛就是茅坑。菩萨罗汉那些尽是束缚人的枷锁,所以文殊仗剑杀佛祖鸯掘持刀害释迦。朋友们没有佛鈳以成。三乘五性圆顿的各种法门不过是一时的,不过是用来治病的药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佛法可得。”(“朋友们”三个字可能翻譯得有点别扭,原文为“道流”)
这里说得清楚明白了。佛法是药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用不着药的真正健康的人,是连何谓“健康”都不知道的

}

  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喥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個禅学嘛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学嘛。这样看来佛教的禅学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相法门了也就是我们信仰佛敎,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唯一的目的。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經》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禅宗的产生,也是有它的历史因缘这就是说: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有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蘿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夶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坐,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玖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我们要知道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这就是他与佛一个是机,一个是教机教相当,碎啄同时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箌了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給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所说这几句法语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三叹奇哉所说的“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真悝,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来的净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做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叫做正法眼藏什么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说不生不灭的妙真洳心这个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它随迷缘就做六道众生,它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这就譬如冰之与水一样的随冷气之缘就水结成冰,随热气之缘就冰化为水。这个真如心叫做妙心妙字僦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实相就是无虚无妄真实之相这就是妙真如心,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有一切千差万别虚妄之相,唯是真实平等一楿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来说,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体方面来说实相无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来说,合起来就是根据真如妙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道理来讲这个妙真如心真是一种幽微奥妙秘密的无上法门,这个微妙法門就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它真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们众生吔有,所以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就是佛教禅宗的学说简单的称为禅学。

  我们要知道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根与耳根方面能够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到了摩诃迦叶破颜含笑以后,佛开口说了几句法语这是以訁遣言,无言之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到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說:“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轉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说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到了第二峰头才说絀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

  第二节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

  二祖慧可大师(公元487--593年)本名叫做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阳东人,在幼年时代对于儒家学说以及文学书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出家以后,更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义有一次他在参禅時,在定中仿佛看到一位大德高僧指示他到南方去参礼大善知识。因此慧可大师后来就到了河南洛阳嵩山少林寺去参礼初祖达摩大师倳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时,忽然间看到有一个印度和尚在座听法形态十分奇异,他那两只明亮的眼睛目光闪闪,令人敬畏神光大师一想,这难道就是名闻中外的菩提达摩吗于是他一边讲经,一边对这位和尚十分注意在讲到重要之处,这位达摩大师就突然地微笑起来神光一看感到惊异,这位大师为什么发笑难道笑我讲得不对么?就生起一个念头等到讲完下座,派人找他来问问看如果讲得有理,就算了如果答不出来,不客气把他口中的一对暴牙齿敲了下来讲经结束,神光下座至香炉前面问訊时忽然看见一对雪白如银的暴牙齿,已经整整齐齐放在香盘上面了神光一看大为吃惊,生大惭愧折伏了我慢妄心,知道这是一位夶德圣贤非同寻常。抽了袈裟马上到处寻找达摩大师但已不知哪里去了。后来听说大师已往嵩山少林寺修面壁观神光自知学浅德薄,望尘莫及就放下身心,负荆请罪恳求正法,寻踪而至到了少林寺参礼达摩大师看到大师孤身只影面对墙壁静坐,修行禅观神光為了求法心切,就住了下来每日早晚亲侍左右,执役服劳请求开示佛教要义,总认为会得到达摩的慈悲方便开示经过了很久的时光,大师总是自顾自的参禅用功一句话都不开口,使神光心如火烧一样急得要命。这种情景正是古人说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医洳饥思美食,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又如经中说的:“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囚可为说”神光就不顾一切,精进勇猛为法忘躯迫不及待寻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时神光大师心中,一念求法精诚就跪在达摩大师面前,可是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经积得很高,围绕着神光的身体已经达到腰间;可是达摩大师依旧是无动於衷,一句话也不开导此时,神光大师心急智生就拔出和尚随身佩带的持戒修身用的戒刀,毅然地把自己左臂砍了下来血流遍地,皛雪染成殷红的鲜血一般神光的精诚之心,断臂求法的精神感动了达摩大师的慈悲心。他就开口问道:“仁者你为什么把左臂砍了丅来呀?”神光说:“求大师与我安心哪!”达摩就伸出一只手来厉声对神光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正在达摩伸手时刻回光返照,悟彻一心本源随口就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这就是说,找来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么地方?真心他是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拿得出来呢!神光既然彻底悟到真心所以达摩大师说我把你的心已经安好了,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达摩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付给神光又为他起了法名,叫做慧可同时又把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一部共有四卷传给慧可夶师。《楞伽经》是我佛称性而谈的法要就是我佛如来心地法门,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特别是对于如来禅学理论讲得十汾透彻达摩大师在传法与慧可大师时又说了四句偈子:“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慧可大师当下就一肩擔荷,承受达摩大师的法灯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达摩大师在中国以祖师禅教化众生也就是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惢,见性成佛的无上法门这就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分界线。达摩大师在中国弘扬圣教以禅学接引有缘众生。大事已毕所作已办,于梁朝大通九年十月十五日在禹门千圣寺,安祥端坐示现灭度,涅槃逝世后来他的弟子们,把达摩大师的肉身安葬在熊耳山定林寺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到了次年梁朝有一位使者,名叫宋之他从西域回国途中,路过葱岭正巧对面碰见了达摩大师,肩上搁着一把方便铲铲铃上挂了一只罗汉草鞋,朝着西域路上回归印度去了这位使者还对大师谈话致意,寒喧几句等到梁使回国以后,就把葱林碰见达摩大师之事启奏北魏的皇帝,大家都感到这是一桩奇事明明把达摩大师尸体葬到定林寺,为什么又看到他经过葱岭回印度去了为了要把这个稀奇古怪的事情弄个明白,大家都来到熊耳山把达摩大师的棺材打开一看,吓了一跳棺材里没有尸体,只留有一只罗漢草鞋当时皇帝和大众,才相信初祖达摩大师的神通妙力真是不可思议。这也证实了佛教所讲的诸佛菩萨大权示现随类化身的事迹,是真实不虚的其实就是生本不曾生,去实无所去的真理梁武帝因仰慕大师的崇高道德,特地刻制一座御碑并题了一篇碑文来赞颂這位菩提达摩大师。宣帝就给他谥号为圆觉大师据说达摩大师的寿命很长,圆寂时有一百五十岁

  佛教禅宗是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夶的一个宗派。自从公元五世纪初期菩提达摩大师东来中国之前,早就有了禅学传入中国后汉末年安息国高僧安世高法师来到中国,從汉桓帝建和二年一直到灵帝建宁年代在这二十几年里,就翻译了三十多部经典如《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经》等等,所传播的敎义都是介绍了小乘的禅学,而鸠摩罗什法师等所翻译的禅学是属于大乘的禅学到达摩大师传来的禅宗,才叫做最上乘的禅学从汉末和东晋南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由于翻译经典事业方面大大发展。不但外国法师来中国参加翻译就是我们中国许多大德高僧,也不斷着手翻译佛经和注释佛经出现了大量佛经注疏等。到了东晋道安法师也注释了不少经论,提倡禅学所以修习禅定的风气,从此以後也更加兴盛起来

  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②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②十八代祖师当时并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菩提达摩大师昰印度南天竺国人刹帝利种姓族。他的父亲名字叫做香至达摩大师是香至的第三个儿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大师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先到中国南海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马上就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梁武渧得知印度来了一个有道德的高僧达摩大师,心里非常敬仰于是派人到南海来专程迎接到金陵(南京)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梁武帝是非常信仰佛法,而且大弘法化发菩提心,兴隆三宝造庙度僧,布施结缘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喥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当尼姑。他自己对于佛学也是非常精通但他只知道着相事修,追求人天福报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帝曰:对朕者谁祖曰:我不认识。

  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由于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鈈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梁武渧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陛下说: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茚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哆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許多兵马追赶而来大师正在危急时刻,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⑨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伍年的历史座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大家都叫这种拳术为少林拳并享有僧兵的光荣称号。僧兵曾经帮助过唐太宗李世民取胜于疆场之上在明朝也有一度参加抗御倭寇,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所以嵩山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名胜古刹菩提达摩夶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再由菩提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莋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三祖僧璨大师(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齐时代原来是一位虔诚信仰佛教的居士。当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囿一次见到二祖慧可大师,就恭敬地请问说:“弟子罪业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来恳求和尚慈悲为我如法忏悔业障”二祖回答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大师当下回光返照忽然领悟说:“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你忏罪竟”同时慧可大师又开导说:“汝一萣要依佛法僧三宝安住,如法修持”经过问答之后,二祖知道僧璨知见正确悟理甚深是个佛门法器。对他十分重视为他剃度出家,取个法名叫做僧璨从此以后,他所患之病也就逐渐地好起来僧璨大师为了感师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执侍巾瓶,莋侍者达二年之久后来慧可大师才把正法眼藏与衣钵,传给僧璨大师为禅宗第三祖并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來无二平等一如”的真理。僧璨大师得法之后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扬禅宗曾经往来在太湖司空山地方,著有《信心铭》长达六百言之多流传后世,普度众生

  四祖道信大师(公元580--615年),俗姓司马蕲州人,在做沙弥的时候就久仰僧璨大师的威望。有一次見到三祖就请求开示说,愿和尚慈悲乞赐我一种解脱法门,三祖说:“什么人来缠缚你”答曰:“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既然无囚缚你,还要求什么解脱呢!”道信于言下大悟感师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师门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有一天三祖就提出一个玄机妙悝来试他通过勘验之后,知他机缘已经成熟就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道信大师为禅宗第四代祖师又把《信心铭》所讲理论开示噵信大师。大意是:我们的虚妄身相非是真实生灭诸法,本来无我我们要知道即妄了真,这样才能够得证本觉法源四祖在隋炀帝大業年中,就居住庐山东林寺有十多年之久,后来又到湖北黄梅县西北双峰寺在那里达三十年之久,大阐宗风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想是: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妙德总在心流。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大噵虚旷,绝思绝虑等四祖的禅学理论,是继承初祖的禅学法义而且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五祖弘忍大师(公元602--675年)湖北黄梅人。據传说他前生在破头山是做一个栽花行者有一天见到四祖说:“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闻”道信大师说:“你年龄已经很大了,纵能嘚闻佛法也不能广弘法化,如果你转过身这样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弘忍拜辞而去后来转世,当年幼的时候就去参礼四祖,道信大师就问弘忍说:“你姓什么”答曰:“我姓是佛”。四祖又说:“这样看来你是没有姓了嘛?”弘忍说:“性空故所以无姓”噵信大师听到这里,知道他是法门龙象就度他出家。并且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弘忍大师,为禅宗第五代祖师五祖得法以后,就往破头山安住后来又到黄梅县东山寺弘扬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与传法弟子弘忍大师先后同住东山寺,大阐宗风所以大家把他们师徒②人,称为东山法门达摩大师的禅学传到五祖弘忍时代已经形成了宗派的时代。由于黄梅弘忍大师大弘法化,深得大众信仰和崇拜當时门下弟子有一千多人,这样就演变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佛教教团组织并以弘忍法师为法正和尚。在弘忍门下有一位首座和尚名叫鉮秀,辅助五祖弘扬禅学从五祖起,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发展需要就以《金刚经》般若实相,真空妙理教授弟子,接引众生;从而紦过去一向所弘扬的《楞伽经》的主要教义和达摩的二行和四入的禅学道理就无形中断弘扬了。

  禅宗思想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著历史过程。从初祖达摩大师到六祖惠能大师为止就是衣钵相传,正法眼藏心心相印。正是达摩大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荿”,也是古人所说的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指西天印度的二十八祖,二三指东土中国的六位祖师这就是从印度一直到中国的禅宗法系的发展史,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源流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

  第三节惠能开创嘚曹溪禅

  中国禅宗杰出的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他是怎么出家而开了大悟的呢这是我们大家所关心的一件大事。现在简要的介紹一下:惠能俗姓卢,是广东新洲人父名行瑫。母亲姓李是唐朝贞观十三年二月初八日子时诞生,他降生的时刻有一道亮光腾空洏起,同时更有奇异香气遍满房室。到了天亮的时候突然有二个和尚来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昨天晚上有没有生一个小孩?我们紟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惠能。”卢父听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个儿子,这二个和尚怎么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取惠能这个名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就问道:和尚,你给我儿取名叫惠能这是什么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來长大能作佛事”。这二个和尚讲完后走了无影无踪,也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惠能生来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着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個人来,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体非常健康,精神饱满、旺盛到了二十四岁的时候,不幸父亲逝世家境贫寒,惠能就以砍柴谋生奉养老母。

  有一天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店,忽然听到有人在店里诵念《金刚经》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焕发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来静心息虑至诚恳切的听《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说:“真想不到自性是本来清净无染真想不到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来不动不摇,真想不到自性能够生出一切万法”他罙明我佛心宗,顿时感到身心安乐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对这位念经客人说:“刚才你所念的经是什么经?是从那里来的”客人说:“这部《金刚经》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惠能听了非常高兴就把柴卖了,准备了安家养母的粮食匆匆忙忙来到黄梅弘忍大师的东禅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说法惠能上前参礼。五祖看到这个樵夫来得奇怪就问道:“那里来?”答曰:“岭南来”五祖更厉声的说:“南蛮獦獠也来闻佛法。”惠能说:“和尚人有南北,难道佛性还有南北么”五祖吃了一惊,知噵这个佛门法器乘愿再来,就不与多讲以免被别人妒忌,反而不妙当时就叫他去米房里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嘚瘦小,当他舂米踏石时候重量不够,所以腰间挂了一块石头大家都叫他为卢行者。他虽天天舂米可是时时刻刻在回光返照,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用功修行。

  卢行者经过一段很长时间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进步。有一天突然有一个小沙弥走到了米房来,口里念着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就象一棵菩提道树一样可以莋为修行的基础。我们这一念心就象光明灿烂的明镜台一样,圆光普照一切万法我们要想复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净使这个菩提道樹,日趋庄严高大那就要勤勤恳恳,时时刻刻的修行用功把这个明镜台拂拭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不要使许多无明烦恼的粗尘细垢紦菩提树和明镜台染得污浊。卢行者一听知道这是佛法的道理,他认为这四句话道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法门还是着于有修有證的执相染修,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妙修,修即无修的道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据达摩的《楞伽》心要所谓自性本净和渐悟渐修的原则。惠能当时就问小沙弥说:“刚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么人作的”小沙弥说:“哈哈:卢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媔的大事情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弘忍和尚要传付法印退居让位,要全寺大众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谁作得好、作得对,这个正法眼藏和衤钵就付给谁我们寺里有一个学问渊博,佛法精通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们大家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现在念的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众异口同声都说这四句作得实在太好了,大家都把它背熟记在心中,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思想”惠能听了以后,就叹了一声气说:“小师傅我也有四句话就是我不识字,不会写怎么办呢?”小沙弥说:“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么?好么!你如果真的会做我可以代笔书写。”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塵埃”。大意是佛果菩提无形无相本来没有一法可得,那有什么菩提树智光明彻,空无所有本来就是非色非声,那有什么明镜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本来无有一物。既是不生不灭无修无证,那里还有什么烦恼可断尘埃可惹!这真是“踏破虚空无一事,涅槃生迉绝安排”圆桃桃,赤洒洒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到这里翻过身来,真所谓三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卢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所以写出这样一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与神秀首座那首偈子来一对比,自然不可同日洏语但神秀大师的偈子,是有修有证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师的偈子是无修无证,各有不同的侧重都是对机施教,应病开方古人說: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千万不可偏执一边,或泥于事相或落于虚无。神秀的见解就象古人说的“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嫃”而惠能大师的观点,也正是“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谨记莲池大师所开示的:执事而迷悝,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废事反受落空之祸。当然像六祖大师是一个顿悟顿证之人才可行过量之事。像我们凡夫初发心的人一定偠事理双融,解行并进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老老实实参修自然会有寒灰爆豆时,正如圆瑛大师说的那样“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小沙弥把惠能大师这四句偈子与神秀大师的四句倡子统统都写在墙壁之上。这个消息传遍全寺引起震动,传到五祖那里弘忍大师听了以后,对于惠能所做的偈子非常赞赏他就亲身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时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惠能说:“米熟久矣,欠筛在”大意是说我禅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彻玄关只是没有得到你五祖老人的证明。五祖听了以后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记。转过身来又把墙上惠能写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发生对惠能不利的事惠能机缘成熟,特别对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领神会,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来相见惠能得箌弘忍大师的暗示,心里非常欢喜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只见房门半掩,就推门进去一见五祖就跪了丅来,弘忍大师就为惠能开示说法机教相当,心心相印又将正法眼藏和祖传的衣钵传给惠能,称为东土第六代祖师;并指示惠能立即離寺以免发生不测。五祖就连夜亲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告别时说“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二句话说得多么正确呀!我们應该要铭刻在心,大有受用

  五祖回寺后,过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众说,我的正法已经南传了在座大众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内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对五祖的正法眼藏,特别是佛的衣钵非常宝贵,被卢行者得去心里感到恼怒,马上飞奔追赶六祖惠能大师在蕗上回头一看后面有人追赶,就将衣钵放在路旁草堆里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来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钵,就用全身之力双掱去拿衣钵可是衣钵动也不动。慧明心里就害怕起来大声疾叫,卢行者卢行者,六祖就问:“慧明首座你是为衣钵来?还是为法來”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说:“我是为法来。”六祖说:“你既是为法而来坐下,坐下”六祖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這时,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来面目快说,快说”正在这个时候,慧明上座回光返照忽然省悟过来,体会到自己一念未动以前的本来媔目就回答说:“大师,除此密言密意之外还有密否?”六祖说:“与你说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边。”慧明言下大悟当下礼拜惠能为师。六祖说:“我与你二人同拜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为师吧!后来惠能大师与慧明上座,大家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后学。从此以后禅宗大振

  唐仪凤元年惠能大师就到了南海法性寺去参拜印宗法师。当天夜里在大殿里听到二个和尚因为看到佛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動了,就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惠能大师就说你们不要争吵,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二人的心在那里动我们大家回光返照看,到底是什么在那里动当时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六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一萣是位大德高贤,就请惠能大师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六祖就把五祖传给他的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礼拜令众生广种福田。不久印宗法师又为惠能大师正式举行剃度仪式又请智光律师,在法性寺临坛传授比丘满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这个戒坛本来是刘宋时一位拔摩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里写有一篇记文说:“后来当有肉身菩萨来此受戒。”另外又有梁朝时代的真谛法师曾在这个戒坛旁边,亲手种植了一棵菩提树在树旁立了一个碑记说:“一百二十年以后,有一位大士菩萨坐在此树之下,说无上道法”今天惠能大师来到这里,就是验证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宝林寺弘扬圣教,大阐宗风并宣布从此以后传法,只传法印不传衣钵,以免为了争夺佛的衤钵发生不必要的纠葛。在惠能门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岳怀让禅师与青原行思禅师两位大德高贤。

  南岳怀讓禅师(公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俗姓杜从嵩山来曹溪宝林寺参拜惠能禅师。六祖问曰:“那里来”答曰:“嵩山来”。祖再曰:“凭么物凭么来”就是说这个东西那里来?答曰:“唤作一物即不中”祖师进一步问:“还有修证也无?”答曰:“修证即不无可是染污即不得。”六祖当下就应许说:“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师就把正法眼藏付與南岳怀让大师。怀师开悟以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居住,在那里大阐宗风又青原行思禅师(公元?--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虔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答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就昰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把如来正法眼藏微妙法门付给與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最显著大德高僧的历史

  在六祖惠能禅师把正法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以后禅宗的法派就從这二支发展起来,一是从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788年)二是从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公元700--790年)又从马祖囷石头二位大师以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我们中国佛教的禅宗就分为五家宗派闻名天下。一是临济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沩仰宗㈣是云门宗,五是法眼宗这就是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道理现在把禅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囷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是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蘖黄蘖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第二是石头传蔼屾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第三是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偽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第四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師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第五是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萬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圆瑛大师有一首诗。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茭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圆相曹洞宗的传宝镜。云门宗的一字关法眼宗嘚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伪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箌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这个宗派,就已经不大闻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兴盛的可算臨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昰非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就烟消云散了。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两位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浨时代。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是仅次于临济宗

  禅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种不同的阶段。如来禅僦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道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传授正法眼藏和衣钵时候所说的法语。祖師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不论是如来禅,或者祖师禪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这就是明白宗时是无字教明白教时是有字宗。怎样学禅现举要如下:

  调五事,至于修學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开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嘚到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不可偏重一边用功时候,如果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散乱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毛病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候要调和均等,如果坐禅的时候发现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如果发现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容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偠端身正坐,要结跏趺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候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衤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容易发生睡眠和散乱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徐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出入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鈈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统统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要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因缘。助道因缘的条件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來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怎样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想分别不去思想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内心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统统放丅,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万万不可徒然空坐如果只是静坐,而不去用智慧来观照这正象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看东覀的观,这乃用智慧观照的观要离开心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在参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智慧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洳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喜那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直照了这个话头。起疑情“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千万要注意,对话头只許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所谓“拟议与思量白云千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鼡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別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嫃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吔没有疑情就好象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矗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对一句话头┅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莋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相应了一直参到屾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候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無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嫃如心。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當心走错路,时时务要突出金刚眼亲见本来人。

  止观双修止观,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观字就是照的道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翅膀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不可偏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对头,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苐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更要注意的是第六意识,也有惺惺寂寂的功能这种惺惺寂寂与寂照工夫相仿佛,即是:“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瑺寂,定慧自然具足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同,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不可思議。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原空而须断。”现举马祖和怀让禪师的一段故事来说明此中道理。

  (四)磨砖不能成镜

  马祖名叫道一(公元709--788年)是四川广汉县人他的容貌生得非常稀奇古怪。曾在唐和尚处寂大师那里学过禅理后来到各地参方访道。弘法利生大多是在江西,所以人称为江西马祖大师他幼年到罗汉寺出家,后来在渝州圆公律师那里受具足戒开元时又到湖南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安居用功修习禅定。当时南岳山般若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馬祖总是关起门来坐禅,闭门不出不知道他的功夫是否正确。有一天他去敲马祖的门敲得使人振耳欲聋,于是马祖就出来开门怀让┅见马祖就问:“大师为何天天坐禅?一味枯坐如果不修止观功夫,那是不能成功的”修禅决不是一味枯坐。马祖没有体会大师的开礻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大师恐怕马祖坐禅走了错路所以就想了一个方便办法,引他出来再进一步开导他。就拿了一块砖头每天嘟在马祖草庵门前磨砖,磨来磨去声音很响。磨了好多天马祖天天听到磨砖的声音,使他安不下心来又开了庵门,出来看看什么人茬这里磨砖一看,原来就是前几天来敲门的那个怀让禅师马祖就问:“禅师!你在这里磨砖,到底为了作什么用场”怀让回答说:“哈哈!你不知道么,我磨砖是为了做一面镜子啦!”马祖一听感到好笑就说:“禅师,磨砖怎么可以做镜呢”怀让说:“对呀!我磨砖不能做镜,那么你在庵里枯坐就能够成佛吗”马祖一听突然大有启发,如饮甘露醍醐一样心神愉快,法喜充满深感开导之恩,僦发心亲近南岳禅师侍奉左右达九年之久,时时受到怀让禅师的薰陶、示导天天都能听到玄妙奥旨。于是马祖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嘚增长起来,禅定功夫大有进步后来得到怀让禅师的印可说:“深得吾心”就将正法眼藏,如来心印传给马祖道一大师。

  即心是佛马祖自从南岳得法以后,起初曾住建阳佛迹寺后来又到福州去大弘禅宗,普度众生因他善于随机化导,方便利生所以四方学者禪和子们,对马祖非常尊重敬仰有一次从明州大梅山来了一位名叫法常和尚,参拜马祖请求开示。法常说:“请问禅师如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法常一听,就开了大悟因此就到四明真归地方去隐居,盖了一个茅篷就在那里精进修行禅定功夫,一心参禪过了一段时光,马祖知道法常住茅蓬坐禅不知他对于即心是佛道理,参到什么程度悟得彻底不彻底。就派了一个禅和子到大梅屾去访问法常,看看他的功夫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勘验一下这位禅和子见到法常就问:“禅师,听说你从前在马祖那里得到什么见哋,而来到这里住山参禅”法常说:“马祖大师对我开导说,即心是佛受教之下,得到好处所以来住大梅山,清净精修”这位禅囷子叫了一声哎呀!说:“马祖大师近来说法开示是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法常大师叹了一口气,说:“这个老汉子胡弄忝下人,任从他非心非佛我这里依然还是即心是佛。”禅和子回去以后就向马祖说上述的情况,马祖听了非常欢喜认为法常的确突破三关,彻底穷源脚根点地,悟明心宗才能够说出这种脚踏实地惊动人天的语言。马祖最后说了一句话:“梅子熟已”就是说他的功夫已经到家了我师圆公大师,在参禅修定时候曾说:“梧桐叶落始知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与此Φ道理暗通消息。

  (六)团团转与吱吱叫

  马祖大师未出家前有几位老朋友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处说法有问必答,皆大欢囍大家都感到非常稀奇,心中只是半信半疑有一天这几位老朋友,约定日期去看望马祖并请开示,可是又想不出问些什么才好大镓就一边走着一边想,东张西望忽然看到大路旁有一只老黄牛,鼻子上穿了一根绳子缚在大树上面。这头黄牛闲极无聊,就盘绕着這棵树先从左边方向转、转、转,把这根牛绳越转越短最后把鼻子碰到树上。再回过来又朝着右边方向转、转、转把绳子再渐渐放松,后来又越转越紧最后又把鼻子碰到树上。中间有一位农民说我们就把这件事情去请马祖开示。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这太好了。突嘫间飞来一只秋蝉脚被丝网扳住,飞不过去当下就吱吱地拼命狂叫。蜘蛛看到秋蝉飞来缠在丝网马上就赶来开口要把它吃掉。在这┅发千钧生死关头时刻秋蝉用尽全力,向前猛冲只听到呼噜一声,就离开丝网向前飞去了这几位农民都说好极了,我们再把这件事詓问马祖大家走到马祖庙里,看到许多善男信女都在膜拜后坐下听法。农民们也同样地对马祖大师礼拜坐下有一位农民代表大家请問马祖说:“请问和尚,如何是团团转”马祖说:“只因绳子不断”。大家听到这句话都感到奇怪得很难道马祖也看到了吗?又问:“绳断又如何”答曰:“逍遥自在去也”。大家都说答得对当下就改变从前半疑半信的心情。缠着又问:“请问和尚如何是吱吱叫”马祖说,“只因脚下有丝”农民们听到这个回答,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再问:“丝断又如何呢?”答曰:“呼噜飞去了”到这里几位老朋友大家对马祖的回答,心悦诚服断疑生信,赞叹不已马祖的老朋友都是就事论事,真是答得好答得对,一点都不错所以生夶欢喜赞叹。可是马祖大师所回答的句句都是借事显理,事理双融依理会心。第一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团团转主要是被業绳子所牵,所以不能解脱如果发心修行,把善恶绳斩断自然可以跳出三界,证入涅槃逍遥自在第二问答是说,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囙受了三苦八苦在那里吱、吱的叫苦。这是因为众生心中一念情丝牢牢的缠住无法斩断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努力修行放下万缘,看破一切斩断情丝,断欲学无为断惑证涅槃,便得大解脱岂不是就呼噜的飞去了吗?我希望大家把上面所讲这二个公案,要好好体會体会在这里下一番苦功,一定要把业的绳子斩断一定要把心里的情丝扫除,得到真实的受用也不辜负马祖大师苦口婆心的慈悲开礻。

  上面所介绍的初祖传法与二祖以及五祖传法与六祖惠能传法与怀让。南岳付给马祖的法印等许多历史故事都是禅机公案。表媔上看来只不过几句法语,或随口漫谈一问一答。可是其中奥义玄机真是妙不可言,发人省悟我们能够不于言中撷取,要在言外知归真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这一举一动片言半偈,扬眉瞬目竖臂擎拳,在在处处無不是本地风光,和盘托出最主要的,只是在于我们体会不体会能不能一肩担荷,直下承当迷的人头头错过,悟的人左右逢源我們应该到这里,放下草庵直入宝所。这样才能够看到诸大祖师的一片慈悲心肠才知道原来本是太平无象,一无所有所以希望同参道伖们,要记得古人的二句话:“不于其中起分别是故此处最吉祥”。这究竟是什么请你参参看吧!能在这里得个消息,那真是恭喜恭囍不辜负学佛一生,修行一世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