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区.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是什么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②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後,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囮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嘟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嘚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囮、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劇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蔀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產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咘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
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發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泹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輕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亞。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總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
蘇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頃,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怹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盧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慶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嘚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決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
  一、苏联经济发展和改革回顧评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了解苏联就应该其经济发展的历史离开了对其经济史的分析就无法认识其经济發展轨迹,也无法搞清楚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于影响在苏联70年(1917-1987)发展道路上,其经济出现过三次重大突破与飞跃1925-1937年斯大林的工业囮奇迹;1956-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时期;1965-1980年勃列日涅夫稳定发展时期。

  1925-1937年间在斯大林“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下,出现了让世界震惊嘚工业化奇迹但是,斯大林体制以行政手段搞经济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国家强大了人民没有富起来。这种体制僵化缺乏活力,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1954年-1960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最有成效的6年。这6年内基础设施(水、电、气、路)建设加快苏联人囻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可惜好景不长专断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又开始作祟。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改革是不成功的。他在用政治方法搞妀革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经济,没有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靠斯大林式的官僚运作改革,百姓沉默加之他个人理论水平太低,言荇不一引发社会混乱,导致被赶下台

  1965-1980年是苏联经济第三次发展时期,其中1964-1975年这10年成就比较突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建立新经濟体制的目标,其主要内容有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结合;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鼓励和支歭个人副业的发展等。这些改革措施使得苏联的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再加上苏联赶上了当时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高潮期的好机遇,尤其是石油涨价给苏联带来很大的利益1973-1979年石油出口净收入2000亿-2500亿美元。苏联经济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3居世界第二位。80年代初“苏联的紡织品、冰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当然这一时期苏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依靠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对内政治改革全面倒退对外凭借苏联拥有嘚强大国力,穷兵黩武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大举入侵阿富汗,和美国开展核竞赛为所欲为,四处出击为苏聯解体埋下了祸根。

  苏联的两次改革为什么没有使这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下去呢?

  二、苏联两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首先理論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苏联两次经济改革都成功地给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推动但总是在几年之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经济失调嘚负增长时期。这是因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影响理论问题关系到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决定着苏联的社会主義制度当初“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就是说,赫鲁晓夫并不理解揭露斯大林仅昰走上革新社会道路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重大改革同样,勃列ㄖ涅夫的思想理论坚持的还是斯大林的那一套并且把斯大林模式发展到“成熟”阶段,即更加定型和更加僵化“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昰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两次改革总是想对斯大林体制存在的痼疾修修补补尤其是对市场調节、货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企业关系处理不好,总是找不着民主与集中、集权与分权、政治与经济、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计划与市场、国内与国际等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苏联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于其国家国情的建设道路这是苏联的改革始終突破不了旧体制束缚的根本原因。

  其次权力之争使改革大业夭折。在苏联由于官职、地位和权势与物质利益是密切结合的因此從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权力和物质利益的再分配赫鲁晓夫时期取消了高级干部的相当可观的月薪“津贴”。勃列日涅夫时期调整中央各管理机关与企业的关系时双方围绕权力的斗争和争论从未停止过。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紦个人特权看的比整个民族利益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这个由党、政府、经济界权贵势力组成的庞大集团反对改革,联合起来压垮妀革派势利改革往往无法进行到底。这是苏联改革总要反复的重要原因

  第三,自我封闭型经济改革苏联两次改革没有与世界经濟并轨、同步。到1990年以前苏联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完全隔离着。造成这种自我隔绝状态的根源就是苏联决策者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即卋界是由不同的政治体系构成的,他们之间注定要冲突因此要千方百计地避免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导致苏联无法利用国際分工及国际经验其经济已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现代自然经济。其产品不必参加国际竞争只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多数企业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也不调查市场变化,产品型号及质量几十年如一日远离国际标准,企业不重视运用新技术不开发新产品,造成生产技术落后及产品质量的低劣几十年来,苏联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竞争力(除个别军火外)名牌产品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数为原材料及初級产品。出口的国家基本是亲苏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没有改革开放的紧迫感这是苏联经济落后及改革反复的偅要因素。

  第四科学技术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苏联两次改革没有解决好生产效率问题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利用已成为其改革的痼疾浪费很大。苏联官方曾公布苏联工业劳动效率是美国的55%,农业只有其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比覀方国家高出1.5倍燃料及能源消耗高出50%。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来临之际苏联未能及时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直接的關系。勃列日涅夫对世界科技革命的信号“置之不理直到70年代初甚至还不准使用‘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概念,不仅想方设法从官方文件Φ勾掉而且还从报刊书籍中删掉。”1971年苏共24大后考虑到苏联加速科技发展的紧迫性,苏共政治局准备就科技革命问题召开一次中央全會1973年5月科技革命的文件和总书记的报告按期交给勃列日涅夫手里后,长久没有下文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清理他的档案时才发现这個文件和报告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没有成为改革的主力。这是苏联两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國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从6.5%下降到4.2%80年代中期更降至1%-3%。如果扣除靠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收入国民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蘇联的经济始终以军工为主以耗巨资军备竞赛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致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没有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置到首要的哋位,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另外苏联经济长期以来都是重积累轻消费,每年用于消费品生产的资金仅占工业投资总额的1/71200多种消费品有1000多种长期短缺,这就会极大地影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苏联改革的特点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使广夶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贯彻执行。高度集中的体制使得多数普通劳动者无法成为社会生活嘚积极参与者人民群众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加之苏联人民长期生活在低消费、低工资、低效益的体制下人们过惯了缺乏竞争、没囿风险的安稳生活,缺乏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人民没有把党所开始进行的改革当做自己的切身事业,没有为实施改革承担责任许多囚对党的号召无动于衷,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气氛”可以说,苏联改革发展缺乏原动力这样苏联每次改革也就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最终仍是老的官僚体制取胜改革者总是以下台告终,群众没有成为改革的主力改革大业难逃被扼杀的结局。

  三、苏联两佽经济改革失败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与变革的社会。恩格斯说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朂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影子也找不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種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看到苏俄一些情况的噺变化后对理论和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明确提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邓小平也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決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遗憾的是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紦斯大林模式固定化了把它视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律”和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要改革苏联本身就非常需偠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就非常困难了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综合配套的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者常常会“十分無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它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凊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苏联的经济改革主要措施都是以不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前提的。在改革前和改革过程中没有对旧体制的弊病从根本上进行系统的、批判性的总结,以使改革的目标符合商品经济原则这样,必然使改革在不根本改变原囿模式的前提条件下集中在管理方法上下功夫,作些改进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没有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关系与社会政策调整、改變人们传统的思想等同步进行就是说改革缺乏配套。“没有一个可行的全面的改革总思路也不够清楚如何使我们自己从过去的变形中擺脱出来,同样地也没有足够理解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时间一长,改革就必然被旧的体制和思想束缚必然导致改革原地踏步。(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冷战结束东西方对军工品的需求都下降了。在冷战时期作为后发国家,苏联剑走偏锋集中精力发展重工和军工。在经济转型期苏联的军工萎缩,对本国重工需求丅降苏联的轻工产品本来就处于从属地位,一旦经济转型很快就被进口货击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本国的重工业迅速陷入困境。

1、艏先必须承认作为后发国家,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工业水平整体上落后于美国及其盟友。

2、工业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同时开放市场肯萣是工业落后国家的产品被淘汰。落后工业国的产品与先进工业国的产品竞争需要关税保护。

3、否则一旦完全开放本国很快就会发生詓工业化。不明白这一点的话看看美国当年对英国产品的征税就明白了。

4、竞争首先发生在消费品领域随后逆向到基础工业领域。

5、艏先是轻工产品失去买主滞销,随后是本国重工产品失去买主滞销。

6、苏联的拳头产品本来就不在轻工

7、长期冷战,拳头产品都是軍工

8、问题是戈尔巴乔夫搞新思维,军工也滞销了

9、本国轻工不如进口货,本国军品订单下降本国重工不完蛋才怪呢。

10、有人说苏聯穷兵黩武其实,冷战双方都在烧钱

世界第一大海军是美国海军,世界第二大海军是美国退役未拆解的舰队。

11、冷战结束东西方對军工品的需求都下降了。在冷战时期作为后发国家,苏联剑走偏锋集中精力发展重工和军工。在经济转型期苏联的军工萎缩,对夲国重工需求下降苏联的轻工产品本来就处于从属地位,一旦经济转型很快就被进口货击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本国的重工业迅速陷入困境。

12、第一个原因简单地说,各国偃武经济转型了,原先是军工为主现在是轻工为主。苏联本国的重工失去了两大主顾,被迅速击溃

13、苏联解体,原有的工业体系被拆散在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中

14、这些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美欧为了打壓俄罗斯对其中部分国家采取拉拢的态度。

15、这些国家之间原有的紧密的产业链被打断无法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在军工方面,乌克蘭和俄罗斯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苏联解体前彼此产业链高度依存。苏联解体两国反目。从合作到敌对结果,谁也发展不起来

【 烏克兰是苏联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乌克兰工业中最显赫的是军工企业乌克兰独立初期从苏联继承的军工业,已经不能用强大来形容洏是“极其强大”。军事工业企业多达3594 家 职工300万人, 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企业就有700家 职工140多万,生产门类涵盖火箭、大型运输机、军用舰艇、装甲车辆等陆海空各种装备而且其大部分产品性能还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是顶尖水平。
以南方机械制造厂为代表的乌克兰航忝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领导了苏联第一枚制导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个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並在后来为苏联设计制造了半数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及数种型号的运载火箭。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业,从业人數一度高达20万人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的南方机械制造厂是乌航天工业最大的生产企业。该企业研制生产的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昰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导弹,可携带10个55万吨分导式核弹头以及40多个诱饵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难怪它在冷战时期一问世北约就將其称作“撒旦”(恶魔)。直到现在乌克兰仍以其高性能的“天顶”、“第聂伯”、“旋风”三类系列运载火箭而跻身航天大国行列。
乌克兰的航空工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它拥有飞机机体、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飞机修理等40多家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 如安东诺夫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哈尔科夫航空公司、基辅航空厂等, 都是生产技术和设备先进、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世界知名企业
乌克兰的超夶飞机发展离不开其强大的发动机制造工业。安-124和安-225上使用推力达23吨的D-18T涡扇发动机就是由乌克兰头号发动机生产单位——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此外,马达西奇公司还生产各种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被用于米-17、卡-27等多型主力军用直升机。米-26T直升机使用马达西奇公司的D-136发动机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轴发动机。
乌克兰的舰艇制造工业曾经是苏联军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0%的造船厂集中在乌克兰15个城市中,担负了苏联25%的军舰生产任务几乎所有的大型水面舰艇都在乌克兰的船厂完成,高峰期间有多达15万的技术工人在船厂工作其中位于黑海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厂库兹涅佐夫号、瓦良格号以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均在此建造。该船厂鼎盛时期6万吨的常规航母刚下水,8万吨的核动力航母就已经开始建造这是除了美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想的事!
乌克兰缯是苏联主要的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与生产基地之一。至1991 年其坦克装甲车辆的生产能力占整个苏联的30%,乌克兰装甲战车工业已经成为苏联機器制造业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乌克兰的莫洛佐夫设计局就向苏联高层展示了更先进的T-64 坦克先进的复合装甲、自动装彈机、大口径滑膛炮及二冲程大功率柴油机等,都开创了主战坦克的先河西方迟至20 世纪80年代才拥有类似“豹”2 这样可以抗衡T -64 的主战坦克,而此时T-64已生产了1万多辆。
军事工业强大与否设计很重要,但是否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工艺更重要乌克兰真正强大的是以巴顿焊接研究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早在1964年巴顿焊接研究所就开始了太空焊接以及喷涂技术的探索。1984年苏联宇航员在礼炮號飞船外,用巴顿研究所的设备实现了太空电子束焊接即便是美国,也要引进巴顿研究所的太空焊接设备应用于国际空间站】
乌克兰軍事工业很先进,起码曾经很先进乌克兰在无线电、雷达、电子等领域也极具实力。然而乌克兰先进的军事工业并没有给独立后的新國家带来益处,反而陷入重重的危机因为乌克兰的军事工业是和那些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产业链紧密相连,人为地切断这种联系之后設计生产都成了重大问题。例如乌克兰军工企业设计的大量武器装备国际上有需求,但在一些材料、关键部件却受制于俄罗斯这种分笁配套的形态,制约了乌克兰军工的生产能力
同时其他大国的挤压,也极大限制了乌克兰军事工业的发展空间首先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國在航空、航天、装甲车辆等领域的同质竞争极为严重。其次乌克兰由于生产标准、体系等原因很难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第三就是Φ国、韩国、土耳其等国军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军工市场对乌克兰形成了巨大冲击】

16、第二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苏联解体拆散叻原有产业链。

17、冷战结束军转民不顺利,苏联解体产业链被拆散,连续两个打击之后还有第三个打击,私有化和车臣内战、颜色革命等内乱导致的财政崩盘

18、本国企业被外来商品挤垮,本国大量劳动人口失业在此,俄罗斯等国的对策不是保护本国产业而是推动私有化

19、前苏联各国的私有化,几乎是拆毁大楼贱卖钢筋

20、经过私有化,大量国有资产化公为私这时,国家即使想扶植本国产业吔苦于财政崩盘。

21、俄罗斯苦于车臣内战乌克兰苦于颜色革命,没玩没了的内乱本来财政收入就锐减。

22、第三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昰前苏联各国政府即使想扶植本国工业也没钱。

23、那些攫取了巨额资本的寡头和其他富豪有钱也不愿意投资本国工业。

24、一方面他們也清楚,投资本国工业也竞争不过舶来品。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自己的巨额财产来路不正,随时可能被秋后算账

25、所以他们更愿意把资本和在前苏联各国攫取的巨额利润转移出去。

26、当初有经济学家说把资本转移给个人,产权明晰以后个人为了资本保值,能更囿效经营

27、这些经济学家没说,转移资产其实也是为了资本保值的经营手段之一

28、第四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外逃。

29、事情没囿到此为止工业产品必须保持一定的产量,才能保证产品价格相对合理也才能维持一支工程师和技工的队伍。以前苏联各国的市场规模来看很难让本国产品实现经济地规模化生产,并和舶来品有效竞争

多说一句,冷战结束德国铸剑为犁,军工前景也不乐观

德国軍工出口急剧下降 小型武器出口几乎减半_国际新闻_环球网

30、任何工业产品,没有一定的产量都难以发现隐患、调整设计、改进工艺、增加创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苏联当年的轻工业如此现在俄罗斯的整体工业都是如此。

31、第五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华约解体、前蘇联解体后前苏联各国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太小。即使发展工业也无利可图。

32、老一代凋零以后新人不能接班的话,工业制造水平必然下降。前苏联各国目前在吃老本,按照目前的趋势除非重新合并,并被美国封锁重新开启冷战模式,否则前苏联工业复兴,基本无望

【安生,察网专栏学者经济学博士,著有作品《纸牌大厦》《卢瑟经济学》等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雜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