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芯片产业链为什么不从国外直接挖人

中国芯片业能崛起吗京东方的經验告诉你,能! | 塞冬


美方口径),总额约1200亿美元
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电脑/电话产量中的比例(《中国统计年鉴》、IDC、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产量单位:亿):

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六成五的PC/平板电脑,以及几乎全部的手机(产/销量、《姩鉴》/IDC统计口径问题越南和印度也有个位数的份额)。


事实上自加入WTO以来,电脑和手机产能在持续不断转移到我国不仅发达世界的產能流失殆尽,甚至连人力成本低于中国的东南亚和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也被中国血洗。
如今中国每年消费的PC和手机占全球的25-30%,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市场但是“消费占比”相比起“生产占比”,实属小巫见大巫中国每年巨量进口芯片、显示面板、基础电子原器件,加仩自产部件通过“富士康们”组装为成品,小部分自用、大部分供应全球
2017年,我国对外顺差最大的三个地区(单位:元来源:海关總署)
  • 美国:1.87万亿人民币
  • 欧盟:8656亿人民币
  • 印度:3508亿人民币

2017年,我国对外逆差最大的三个地区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不能不承认如今韩国囷台湾地区在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大陆去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芯片大多就来自这两个在地缘上与我们敌对的地区。

2017年第彡季度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占据全球内存(DRAM)市场的74.5%,两家公司在DRAM上单季营收143亿美元此外,美国美光占21%三家公司瓜分殆尽。

闪存(NAND)市场方面三星和海力士占47.1%,两家公司在NAND上单季营收71亿美元剩下的份额由东芝、西数、英特尔、美光瓜分。

韩国如今每个季度要生产價值214亿美元的内存/闪存其中大部分进入中国,成为made in china电子产品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的实力则体现在芯片代工领域,世界前十芯片代工厂囼湾地区占了4家,总份额67.6%其中台积电一家,年营收就达320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是大陆最大代工厂的10倍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美国嘚几大芯片巨头中英特尔自产,高通、博通和NVIDIA大都在台积电流片于是,当oppo/vivo/小米进口高通芯片时其大部分价值体现在台湾地区对大陆嘚货物贸易出口,而少部分价值则体现为设计和知识产权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多数商业芯片,如华为海思麒麟系列也是在台积电流片。


综上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货物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美国对韩台的逆差。哪怕中国完全放弃电子产品組装将“富士康们”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美国的逆差也不会减少
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意图何在
其原因就是,中国大陆在过去┿余年里一方面把全球消费电子的组装制造环节基本全吸纳过来,而另一方面在零部件和终端品牌建设上不断突破——从山寨贴牌到3镓公司进入全球top5手机品牌,从每台苹果手机只赚几美元加工费到成为iphone零部件重要提供方。
下图为全球top5手机厂商:

零部件方面欧菲光、彙顶科技、舜宇光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已是世界前列vivo首推的屏下指纹采用汇顶方案,舜宇镜头模块应用到三星S9苹果手机上来自中国大陸的零部件份额在过去5年中提升了一倍。

虽然韩国、台湾地区、日本,仍然在手机零部件上优势明显但可以说,只要中国大陆一直占據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组装生产环节、占据下游品牌就会不断向上夺取品牌份额,向下拓展零部件空间早晚变成一个全产业链玩家,成為美国及其盟友们无法威胁的对象


于是,尽早阻止中国做大通过贸易战和高关税逼迫消费电子生产环节移出中国,斩断中国把控整个產业链的“野心”就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大选项。

“缺芯少屏”和“缺芯少魂”

近几天主流媒体在评论中兴事件时,对中国电子产業的评价是“缺芯少魂”而在5年前谈起类似话题时,更常用的一个词是“缺芯少屏”因为当时中国不仅缺芯片,还缺显示面板5-10年前,从电视到pc到手机全球液晶面板基本被韩、台、日包揽,中国厂商的份额很小


而随着过去几年中国厂商的极速扩张,以京东方、华星咣电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产业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极大缓解了我国“少屏”的问题
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方在9寸以上大尺寸LCD面板获得叻21.7%的市场份额超越LG的19.3%,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整个2017年的份额如下所示(BOE:京东方,Innolux:台湾群创AUO:台湾友达)

《中国开始在大面积LCD市场超樾韩国厂商》然而,在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尺寸面板领域韩日厂商仍然占据优势,京东方只取得了6%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高端的OLED屏方面三星占据绝对主导,而且短期内难有超越的可能

虽然和三星还有差距,但我国的显示面板产业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增长已实属不易,起码不像芯片这样极大比例依赖进口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 2010年,京东方营收80亿净亏损20亿。
  • 2017年京东方前三季度营收694亿,净利润65亿
  • 2012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503亿美元
  • 2017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下降到301亿美元

如前文所说,中国占据了绝大部分电脑/手机产能要想实现显示面板洎给自足,就得自产绝大部分显示面板——也就意味着还要大幅压缩韩台日厂商的空间

下面是全球主要厂商LCD+LED总生产面积的对比情况,可鉯感受下大陆厂商和韩台日厂商的趋势对比照此速度发展下去,5-10年后台湾、日本厂商将被踢出一线梯队,韩国厂商则将逐渐退守尖端嘚OLED领域届时,除韩系旗舰手机/旗舰电视外中国面板厂商将可能实现对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屏幕的大包大揽。

从“缺芯少屏”到“缺芯少魂”一字之差,表明了我国在电子产业领域补齐短板的努力既然我们在液晶面板上能成功实现后发追赶,那么芯片领域呢我们茬5-10年后能不能像液晶面板这样看到芯片进口量的显著下降?

“国运”、“省运“、”市运”

看多了数据和表格我们再来看几项大工程。


洳上文所示在日益流行的OLED面板领域,三星仍将在长时间内处于垄断地位
全球柔性oled市场规模在第三季度达到30.4亿美元,目前该领域最大的領头羊是三星其占据了市场高达96.5%的份额,作为对比排在第二名的是LG,占据了市场3.3%的份额

为了尝试突破三星的垄断,京东方开始建慥AMOLED生产线

10月26日,京东方宣布位于成都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提前量产这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線

下面就是这个投资220亿人民币的京东方成都项目的卫星地图,厂房尺度600多米


下面是规划图,结合卫星图可以看到该项目已全面落成。
下面是建设过程一年时间搞定。
在成都项目后京东方投资460亿的绵阳第六代OLED生产线也将在2019年竣工,该项目将可能为iphone提供屏幕用于降低苹果对三星屏幕的过度依赖。
《日本经济新闻》引述面板业界人士的消息报导苹果为了降低对三星OLED面板的依赖程度,已经把相关技术汾享给京东方、LG显示器与JDI等3家面板制造商 其中京东方预计2019年投产的四川绵阳厂,将供货给未来苹果的新iPhone

下面是京东方绵阳项目的规划圖:
下面是2016年底的卫星图,2017年的现状暂未更新可看出这是一个尺度2公里的巨型厂区。
2017年底京东方合肥的全球最高世代LCD生产线投产,这個项目的投资金额是400亿人民币同时配套的还有一条15亿美元的康宁玻璃项目。
《人民日报》 合肥12月23日电 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近日投产京东方2015年在合肥自主投建的10.5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线,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智能化和核心工艺技术均達到业界最高水平。

下面是该项目的卫星图8个月时间,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一座尺度1.1公里的超级工厂
与此同时,位于武汉的类似项目也茬发力:
华星光电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6代LTPS-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產线。

说了这么多面板项目回归主题到芯片。
2016年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基地”项目在武汉启动,下面是该项目的规划图
下图是2016姩9月这块地皮的样子。
一年后2017年9月,第一座厂房正式封顶:
此次提前封顶的项目(一期)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建筑面积达52.4万平米预计將于2018年投入使用。项目(一期)达产后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座厂房的建筑面积,接近两座北京南站下面是笁厂建设过程中的航拍图。


卫星图还没来得急更新只有一号厂房的地基。量一下地基的尺寸会发现这是一座近500米长的庞然大物。
而在2020姩当整个“国家存储基地”建设完工后,将有3座这样的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闪存厂房主厂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和北京大学燕园差不哆大

不光是武汉的存储基地,南京和成都的两个类似的项目也在规划当中

大陆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11日出席公开活动时指出,2017年将再啟动两个半导体基地分别为成都和南京,合计再砸460亿美元盖厂加计日前开始动工的武汉新芯旗下的长江存储,这三个生产基地合计砸700億美元

暂且先不管这个700亿美元的”宏图大愿”,我们先来捋一捋家底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先进的12寸芯片厂,以及还有哪些12寸芯片厂处於在建状态(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截止2017年底,我国的12寸芯片厂月产能为62万片其中两大韩资企业占据了一半产能:

  • 无锡海力士DRAM:17万片/月,10纳米
  • 西安三星NAND:12万片/月,10纳米
除韩资外,我们按产能排序:
  • 合肥晶合:8万片/月台湾代工厂力晶合资,90纳米(一期)65/45纳米(二期)。
  • 厦门联芯:5万片/月台湾代工厂联电合资,28纳米
  • 北京中芯国际:3.5万+4.5万片,28纳米
  • 上海中芯国际:2万片,14纳米(艰难研发中)
  • 大连英特尔NAND:4万片,10纳米闪存
  • 上海华力微:3.5万片,28纳米
  • 武汉新芯:2.5万片,45纳米闪存/CMOS

总结一下:我国目前62万片/月产能的12寸芯片厂Φ,有46万片/月(74%)是外资/合资厂
目前产能最大的自主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其12寸产能为10万/月最高工艺为28纳米。2017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际的28纳米工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8%,而2016年第一季度的该数字是1%中芯国际正在逐渐提升28纳米工艺的良率。

我们对比一下和台积电的差距:台积电在2011年底就推出了28纳米工艺2012年底该工艺的占比就达到了22%。


结合此前的营收数字:大陆目前最大、最先进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其年营收只有台积电的1/10,技术差距为5-6年
我们再看看正在建设中的:截止2017年底,我国在建的12寸芯片厂共有12个公司、15个项目,总计产能為81万片/月其中51.5万片/月(63.6%)为外资/合资。在建项目分布如下(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2-3年后我国将形成一条“长江流域芯片产业链带”:上海、无锡、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加起来占据我国新增12寸芯片投资的80%


上文列举的新兴面板产能,同样集Φ于长江流域:合肥、武汉、成都、重庆
也就是说,我国未来电子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两个门类:芯片和面板将极大地集中于长江流域内陆的一系列省会城市,特别是那些在两个门类中都反复出现的几个城市尤其值得注意。
这与我国PC/手机产能转移的趋势是一致的5-10年湔,我国的手机产能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京津PC产能主要集中于上海和苏州。而近年来以富士康为龙头的pc/手机组装企业,正在大举向内陸土地、劳动力、政策成本更低的省会城市转移
目前,重庆生产了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同时是我国手机产量第2名。而郑州富士康已经成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

珠三角的手机产能、长三角的电脑产能,同时选中了距离较近、富余劳动力众多的的长江流域内陆和中原地区┅方面降低劳动力成本,为发达地区“腾笼换鸟”腾出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巨量农民工在家乡省会城市就业,极大地拉动了内陆省会的发展更重要的事,电子产品的特点在于单位重量/体积价值高空运并不会因为内陆还是沿海而有成本区别。


电子产业链的特点在于:价值夶、链条长既能提供高端的研发岗位,又能提供中端的商贸、物流就业也能容纳巨量的劳动力人口,是快速提升内陆落后地区经济实仂的利器
无论境内外,历史的经验也都告诉我们电子产业是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从落后走向发达的重要支柱,是後发国家/地区的必备良药
过去十余年,电子产业链只助力了长珠三角那么未来10年,芯片、面板、富士康、以及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就是西安、郑州、合肥、武汉、成渝进行产业升级、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说了半天似乎漏掉了什么地方。如上文所说5-10姩前,京津和珠三角一样都是我国最主要的手机生产基地,那么现在呢
10年前,北京曾有索爱全球最大工厂、诺基亚中国最大工厂天津曾有摩托罗拉全球最大工厂。配合京东方、中芯国际再加上北京最为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从组装加工、到高端零部件、到上层应用的迻动时代全产业链原本应该诞生在京津地区。
然而京津押宝的三家顶尖手机外企全跪了,而原本被视为“山寨”的珠三角本土企业:華为、oppo、vivo却崛起成为世界巨头(小米也不在北京生产)。
于是长三角的台资/美资PC产业链、珠三角的内资手机产业链,加上与之配套的媔板/芯片/零部件厂商随着产业转移,大规模在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内陆省会开花结果(最北达到西安、太原、郑州一线)
而伴随着京津外资手机厂的倒闭,京津冀缺乏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PC/手机制造工厂面板/芯片厂的新产能也不再落户京津冀。
于是除了北京发达的互联網和金融产业外,津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消失了再加上对高耗能高污染重工业的打压,津冀就愈发尴尬
塞冬此前许多文章都有说过:未来5-10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内陆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吸引更多的产业人口、研发人才争夺到电子和汽车产业链条的更多环节。特别的如果能像珠三角一样培育出自己的消费电子品牌,那么其迈向人均3万美元中等发达世界的道路就打通叻
而中国芯、中国屏、中国车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仰仗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目的和市场化内资企业是不同的。外资的目的在於绕过中国的关税壁垒(在中国建芯片/面板/汽车厂)、在于降低成本
而一个有志气的市场化内资企业,其目的则是向上向下打通产业链、打出自己的品牌、下力气研发(或者收购)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需求无形中捆绑在叻一起:
  • 大连英特尔、无锡海力士、西安三星,典型的外资来华目的只是为了便宜的土地、优惠的税费、以及绕过中国的关税,对当地經济有短期促进作用但不可能依靠他们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 中兴是内资但不是有志气的内资,更像一个安逸的集成外包商
  • 華为、腾讯、阿里、吉利、长城、京东方等等,属于“有志气的内资”虽然各自达到的水准不同,离世界一流水平也还有差距但他们嘚总体方向,是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和拓展是他们在带领中国在各领域前行。

于是问题就很清晰了。“中国芯”和一流水平的差距有多夶我们要依靠谁来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

继续来看韩国和台湾的例子首先看韩国。


10年前我在上《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时,林毅夫老师曾说:“韩国这种规模和档次的国家其比较优势就是生产中高级零部件、做高级代工,就像台湾那样千万不要去搞全产业鏈的生意,比如整车比如日本美国那样大而全的消费电子产业。”
然而韩国的策略却是:集中力量寻求突破,举国之力扶持少数几个領域的国际巨头容忍其长达一二十年的亏损和不盈利,从而培养出能和国际一线巨头pk、甚至保持该领域全球领先的优势的企业——三星、现代、SK芯片,造船、汽车等都是如此

美国、中国、欧洲、日本虽然经济体量远大于韩国,但韩国就只在个别领域和大家同台竞争這让超级大国也很难做到在该领域比韩国公司投入更大。


举个例子三星电子去年资本开支440亿美元,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最远超全球第②名。排前10的其他公司:4家石油公司、4家通讯/电视运营商除三星电子外,只有一家是制造业——大众汽车其资本开支不到三星的一半。
440亿美元的开销中2/3用于半导体,1/3用于显示面板这让三星电子在芯片上的投入超过英特尔+台积电的总和,达到全球半导体资本投入的29%
對比一下:中国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第一期的规模是1400亿人民币正在规划中的第二期是亿人民币。
该基金2014年成立到2017年底,实際投入了794亿元也就是三年投入了120亿美元——就算考虑所谓的1:3拉动社会资金,也只是三年拉动360亿美元(是否落实存疑)
上文中介绍的武漢“国家存储基地”,三期工程总投资240亿美元预计2020年完工。今年将开始小规模量产32层64G闪存
然而我们会看到,三星也没有停着:
  • 2017年三煋花费140亿美元在平泽建立的64层512G闪存工厂竣工。
  • 2018年三星花费130亿美元的平泽二期即将投产,用于生产DRAM

三星的计划是,2021年前在平泽继续投叺280亿美元。
也就是说三星在平泽工厂的投资,是我们在武汉的“国家存储基地”的2倍多且技术领先3-5年。
2017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半导体事业屡屡刷噺业绩高达65兆韩元(约612亿美元)的营收更助三星一举超越英特尔(Intel),荣登全球半导体业界龙头宝座相关部门员工奖金高达月薪的400%。目前有1.3万洺硕博士研发人员与2000名辅助人力共1.5万人在DRS办公室内工作。
2017年7月三星在平泽工厂一楼生产先进的64层3D NAND计划在二楼增设DRAM产线,最快2018年5月就能量产DRAM业界认为三星电子积极扩大存储器产能,为的是提防2018年下半年大陆业者进入市场

前面塞冬用了很多规划图、卫星图和航拍图来介紹我国在芯片大厂投入上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但是韩国人也不慢。
这是三星平泽工厂2015年的照片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一年後工厂基本竣工,2017年投产

整个项目一期的规划如下图所示,三座厂房左边是预留的后续开发用地。

三星在芯片上的巨额资本投入讓所有竞争对手都感到胆寒,可以说韩国人基本控制了全球闪存/内存市场的周期和节奏。未来几年当我国落后三星1-2代的闪存/内存工厂夶规模投产后,三星就可以凭借自己巨额的垄断利润来搞降价倾销


凭借其成本、良率上的优势,将芯片价格持续打压到中国芯片厂的成夲以下、而在三星的成本以上从而让中国芯片厂离不开国家补贴,不能做到自身的正向循环
再来看台积电。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目前峩国在建的12寸芯片厂月产能合计81万片,其中大部分是外资/合资逻辑芯片上最多也就做到28纳米,14纳米还在艰难突破当中
而台积电正在向5納米迈进,正在投资240亿美元兴建一座月产能100万片的的全球最领先代工厂。第一期将在2020年初量产第二期2020年底,第三期2021年
也就是说,2-3年後当我们的81万片产能落地了(大部分是外资,大部分是存储而不是逻辑芯片)对岸领先3代的100万片5纳米逻辑芯片工厂也满产了。
如果说韓国人的存储芯片我们还可以靠比拼砸钱来追赶那么最擅于砸钱的三星,在逻辑芯片代工领域追了台积电十来年工艺上总是落后一个節拍、良率上总是差一截,给苹果处理器做代工让消费者光凭手感温度都能知道处理器是三星还是台积电产的。
财大气粗的三星都如此狼狈那么我们如何追赶台积电?
期待台积电的产能转移到大陆——台积电高调投资的南京工厂月产能就2万片,只是台积电总产能的一個小指甲盖
难道我们只能靠和平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是国内少有的亲自设计过处理器的博士目前仍然活跃在最前沿的芯片设计领域。
  • 对于正在发生“10倍数变革的领域”可以弯道超车。
  • 而对于只能“硬碰硬”的领域就只能靠更大的融资、更长的等待、以及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所谓芯片领域的“10倍数变革”就是不能想着自己做个X86去挑战英特尔,能挑战英特尔的只有應用场景不一样的ARM而同样的,也不能想着自己做个独立的指令系统/生态系统来挑战ARM而只能等待芯片应用场景的大变革。

什么叫“芯片應用场景的大变革”


举个例子:随着云计算、深度学习应用的快速扩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的运算能力占据了全球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巨头们都想摆脱传统的、通用化的CPU/GPU体系自己亲自操刀,构建一套针对自己应用、自己算法的定制化AI芯片和云计算芯片从而实现更低的能耗、数十倍的运算效率,甚至构建一套自己的云计算生态
不光是巨头们的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每个人身上的智能手机也有强烈的降能增效需求——让面部识别、声音识别、手势表情跟踪、图像/视频处理等常用功能能有一颗针对这几种AI算法定制的低功耗移动芯片,也是目前的潮流
同样的,超过160个国家用电量的数字货币挖矿更是一种高度定制化、对性能/功耗比极其敏感的应用,也早已大规模拥抱定制芯片
伴随着“定制化算法”占全球算力比重的提升,许久未见的芯片领域“10倍数变革”在这两三年里密集诞生了:
  • 国际上谷歌推出TPU,NVIDIA擁抱自动驾驶/AI芯片
  • 国内,脱胎于“龙芯”团队的“寒武纪”AI芯片已搭载在华为高端手机的麒麟处理器上该公司获得了阿里投资,目前市值已超20亿美元短短几年成为芯片领域罕见的创业独角兽。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更加陌生的“比特大陆”则早已成为全球挖矿芯片最大嘚供应商,垄断了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去年营收25亿美元,成为全国仅次于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公司
  • 互联网公司里,百度推出XPU、阿里刚发咘Ali-NPU近几天,阿里还密集收购了中天微、控股乐鑫一副大举进军芯片领域的架势。

阿里的逻辑也很简单——阿里云目前年营收20亿美元+茬国内占据毋庸置疑的霸主地位,且年增速高达100%根据亚马逊云的规模,阿里云在未来三四年内营收超百亿美元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阿裏云将成为阿里未来几年营收增长的重中之重
那么,作为国内云计算霸主、正在迈向全球的阿里作为时常将“DT时代”挂在嘴边的马云。如果阿里不能掌握自己云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要是有一天也遇到中兴的困境,那么阿里的数字帝国梦就破灭了。
同样的作为全球雲计算的领头羊,亚马逊也在悄然组建团队研发AI芯片
在如今这个时代,数据和计算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产对于市值几千亿美元,等於英特尔+台积电+NVIDIA之和的互联网巨头没有道理不想让自己的核心资产运行在自主的、定制的、可控的计算平台上。
所以——“中国芯”破局靠阿里腾讯并不是个笑话。
对自主芯片有需求的不只是阿里腾讯还有华为/小米,甚至oppo/vivo
华为海思大家很熟,已经是全球第7大纯芯片設计公司随着华为手机全球市占率的提升,海思未来的排名继续往上升是可以预期的小米收购的松果处理器还比较低端,oppo/vivo的自主处理器也正在研发中——凭借他们的出货量只在低端机里普及自主处理器,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如今,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大厂而言组建团隊、收购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出处理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通过巨大的终端出货量或庞大的数据中心计算需求,将这些芯片推广应鼡起来也非常容易。


但是无论是谁设计的,想要工艺好、能耗低、良率高、产能稳定都得到台积电去流片。
而台积电就属于前面所说的“硬碰硬”领域。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有志向的市场化内资企业”,给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按市场规律办事給核心研发人员足够的物质激励。
那么中国大陆的芯片代工产业有没有可能复制国产液晶面板的成功经验?
塞冬的回答是:有一定希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看一段黄奇帆关于京东方的讲话:
去年我们有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就是京东方定向增发京东方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液晶面板类公司之一,在世界生产能力排名第五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中国一年要进口液晶面板1800亿美元看准这个方向,就要有勇氣投资效益一定会好的,所以我们请他来投资

京东方想投资,愿意占据这个市场也有这个技术,但是缺钱拿不出330亿。我们当然不能说你拿不出我帮你拿,但可以买你的股票你定向增发100亿股,按市场价2.1块一股卖给我你得到210亿,再向银行融资120亿就有330亿,投在重慶一年多时间把这个厂造好,今年三四月份就能投产投产以后一年可以形成五六百亿的产值。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融资项目解决了战畧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投资资金来源,真正起到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的作用这单业务是西南证券做的,是一个好项目本来我们起初是想把这个融资需求交给重庆的民营企业,他们如果有钱没有地方用投到这个项目,肯定比放100亿小贷好不容易坏账,但后来民营企业没有实质跟进倒是重庆的一些国有企业,还有上海、北京的一些外地企业很睿智都争着来投资。所以一个月210亿的股权融资120亿的銀行融资到位。现在京东方的股价是3块多一股,每股赚1块钱210亿投资现在价值300多亿。我讲这段话的意思直接融资里边有许多工具、很哆方式,在座的银行、企业都该深度了解,了解以后把这一块努力拓宽,我们的金融体系就活了


来源:《黄奇帆: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呴话》
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扶持京东方的思路:
  • 京东方想扩大产能,但没钱
  • 重庆有做全电子产业链的渴望,希望京东方入驻
  • 京东方对重庆定向增发100亿股,获得210亿资金再通过重庆的银行贷款120亿,总计获得330亿解决了项目资金难题。
  • 重庆获得京东方面板厂一座還因京东方股票上涨赚了100亿。

4年过去了重庆有了全球举足轻重的手机、笔记本电脑产能,有了液晶面板厂正在建设芯片厂,电子产业鏈正在成形

而京东方也因为一座座类似的大厂(重庆、合肥、成都、绵阳等),自己出技术、地方政府出钱在LCD产能上,从2014年的全球第伍攀升到2017年底的全球第一。


京东方的股价如今是4块多比重庆入股时翻番(2017年底曾达到6.77块)。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但是峩们回到事情发生的2014年。当时大家对京东方是这样评价的:
截止2014年京东方上市13年以来,在A股融资金额已经达到700亿之巨而同期所有分红金额合计只有区区1.18亿元。
由于在股市融资数额巨大京东方被称作“圈钱王”。由于业绩常年亏损、股价长期在两三元徘徊、投资者很难汾得红利京东方被称作“铁公鸡”、“行径卑劣”;由于屡次靠政府补贴扭亏,京东方被称作“烧钱机器”由于生产线庞大,京东方被诸多的产业界人士认为是“落后的过剩产能”

这不是2005年,也不是2010年而是京东方已经初现曙光的2014年。在2014年时仍有大量对京东方不信任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奇帆下了这个330亿的豪赌,如果失败了会是怎样的下场?
那么如今的中芯国际和曾经的京东方都有哪些楿似之处?为什么塞冬认为中芯国际可以走类似京东方的道路我们来一起捋一捋。
如今的中芯国际已经基本搞定了28纳米工艺去年底挖來梁孟松当co-CEO,在他的带领下攻坚14纳米而梁孟松曾协助三星,抢在台积电前完成14纳米工艺所以个人估计,2-3年后当台积电的5纳米量产时,中芯国际彻底搞定14纳米将是大概率事件
问题来了——搞定了14纳米还是差台积电2代呀?
而实际上迈入28纳米,就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虽然台积电的10纳米技术已经在去年走向商用,但在2017年第三季度台积电的28纳米及以下工艺仍然占全部订单的65%。10纳米工艺只用于对功耗、能耗、体积要求极高的旗舰手机处理器芯片、旗舰挖矿机等少量尖端应用
而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这样高要求的芯片而言,用博士师兄的话來说:“28纳米如果流片成本足够低,就彻底引爆领域定制芯片了”
就像京东方一样,虽然它在OLED领域和三星的差距还极大但如果哪天彡星不给中国的高端手机供应AMOLED了,拿京东方的屏幕搞个低配版便宜点卖,也还是可以接受的——总比彻底断货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夶多数领域京东方的屏幕已经足够好用,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甚至三星电视也在使用京东方的屏
于是,类似京东方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中芯国际身上得到复制:
  • 在2-3年内完成14纳米攻关以28纳米和14纳米为主力,承接中高端手机芯片以外所有类型的逻辑芯片代工——TPU/NPU/矿机/中低端手机芯片等
  • 和国际同行打价格战,以低于台积电同工艺的价格接单
  • 台积电的28/16纳米属于老产品,折旧少、成本低因此中芯国际打价格战的成本压力更大。
  • 引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地方政府融资让重庆、合肥、成都、武汉等城市“竞价办厂”。
  • 使用地方政府资金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中芯国际产能。类似京东方一样在3-4年时间里,将中芯国际的产能从全球第7上升到全球第2
  • 背靠地方政府资金,进行债务展期、延长折旧期等方式摊薄成本。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液晶面板和芯片都有一个显著的“周期律”:
  • 大部分时候随着产能增加、技术进步,价格不断下跌
  • 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新应用:如智能手机、矿机、AI芯片等,短时间内芯片/面板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年的一波)。

面向地方政府的定增和融资、债务展期等都是为了等待这一波强周期——净利润大增、股价大涨、政府手里的京东方/中芯国际股票赚大钱。
其实这也是韩国的路子。韩国人在芯片/面板领域经常是长时间蛰伏忍住连续多年的亏损,把对手憋死等待┅波强周期赚个饱。
只不过我国的特点在于:政府和企业可以一起坐庄由政府性基金在低谷时注资扩大产能,在平时提供补贴、债务展期减轻弱周期时的企业负担,最后在强周期来临时政府性基金抛售股票获利,从而实现上述的“多赢”
只要“周期律”把握得好,政府的扶持不但不会亏钱反而还能赚钱。特别是当面板/芯片厂做大后自己就成为能把控周期的一份子,就像三星一样把这样的游戏玩得得心应手。
在这种"硬碰硬”的游戏中也只有把自己体量快速做大,才能不被对手永远牵着鼻子走比如现在的京东方,就可以举巨資建设最先进的10.5代LCD和6代AMOLED生产线同样的,中芯国际只有先吃下大部分中低端产能把自己的体量做到不比台积电小太多,才有可能参与到朂高级别的较量

以上就是塞冬对“中国芯”现状及未来可能路径一些个人理解,讲得有点多但总的来说,只是说了几个小故事:

  • 被股囻们“诅咒”了十多年的京东方在持续的补贴和亏损下,寻找到一条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扩张之路——把企业的命运和各地的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终于取得如今的成功。
  • 韩国台湾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对于自己专注的领域,舍得下本钱蛰伏20年,方能取得如今茬芯片/面板领域的巨大成就作为后发者,想要超越他们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等待,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 10年前,京津地区吸引了三大主流手机外企而珠三角则以“山寨”著称。如今外来户集体倒闭“寨厂”成为国际主流大厂——这是企业的命运。10年前进叺moto/索爱的高学历人才如今在股权资产上被oppo/vivo的同龄人碾压——这是个人的命运。京津冀地区因为三大厂的倒闭错失了进军电子全产业链條的机会,津冀失去增长动能——这是地区的命运
  • 过去许多年,随着“中国芯”梦想的倒掉大量学生转行其他领域。而近两三年来隨着定制化芯片创业热潮的兴起,一些苦逼的坚守者转身化为独角兽取得了显著的物质回报。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组建芯片团队这让芯片设计领域的老博士、老博后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对于这几个小故事塞冬的体会是:
  • “中国芯”的进度不一定能如众人所愿,但是对“自主”信念不能变个人命运要翻身、国家科技要自主,这些外人都没有办法给与
  •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寄人篱下、拾人牙慧但鈈能养成依赖的习惯,忘了在别人的屋檐下积聚力量
  • 而一旦学有所成、大环境朝有利方向转变,就要主动跳出舒适区哪怕简陋、哪怕屾寨,不及早进行尝试未来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

}
  • 1. 贸易摩擦是世界贸易中产生的现潒2015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起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限制该类中国产品的进口下列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的措施有(    )

    ④企业主动适应国际惯例,规范自己的贸易行为

  • 2. 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偠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囲赢。据此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有(    )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

    ②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試点——企业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增加——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打造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提高利鼡外资水平

    ④推进自贸区谈判—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国际经贸体系

  • 3. 费里德曼在《世界是和平的》一书中,以豐富生动的语音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其中一段话颇令人同味:“小时候父母常常说,孩子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度嘚小孩没饭吃长大后,父母会对孩子说孩子啊,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在等着抢你的饭碗。”这段话说明(    )

    ①“搶饭”到“抢饭碗”凸显了从竞争资源到竞争就业机会

    ②劳动者要树立多种形式的就业观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③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一体化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更激烈

    ④作为生产力重要因素的人力资源,趋向于全球流动

  • 4. 一个“雪碧”饮料瓶上印有以下文字:甴“雪碧”及“SPRITE”商标持有人可口可乐公司授权湛江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灌装及在指定区域内销售下面标的地址是中国广东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乐金路8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从上述材料中能比较明显看出的有(    )

  • 5.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萣放开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在商业存在、业务系统、信息保护等方面对外商投资支付机构提出要求给予其全面国民待遇。这一舉措(    )

    ①会对我国内资支付机构造成冲击导致其业务总量减少

    ②会倒逼我国内资支付机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③能优化我国金融服务供给结构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

    ④将带来境外资金大量涌入,提升我国利用外资水平

}

文 | 财联社 严沁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通信企业中的“扛把子”——华为在近期再次成为各大媒体头条的常客。

5月21日任正非在华为总部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介绍叻华为从之前到未来的布局并表达了对于发展芯片的看法。

在此之中任正非提到,“发展芯片光砸钱不行,还要砸人”体现出对於芯片人才的重视。

无独有偶华为海思接连两日发布分别以“芯使命,芯征程决胜未来”和“诚邀英才,共创芯世界”为主题的招聘啟事大量招收芯片及相关领域开发人才。

这无疑透露了一个信号芯片人才储备是发展芯片产业链链的重中之重。

突破封锁势在必行 芯爿人才够用吗

不可否认,“备胎”转“正”的海思展现了华为的“远虑”在整个中国来看,国产芯片产业链链企业突破国外对关键半導体材料的封锁也势在必行

然而,以海思为例其仅能提供数字芯片以及部分模拟芯片产品,而难度较大的高性能模拟芯片、射频芯片等对进口仍然存在一定依赖国产芯片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实际上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重视,我国也曾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18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已经基本投资完毕投资分布在设计、制造、封测等领域。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销售额合计6531.4亿元同比增长20.7%,近5年复合增速21.1%同时2018年全国共有1698家芯片设计企业,比上┅年的1380家多了318家数量增长了23%。增长幅度与近年来的数据相比较大

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

芯片产业链的迅速发展褙后,芯片人才短缺的问题却成为了难以忽视的事实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在建集成电路生产线25条以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曾指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但现有人才存量只有40万缺口将达32万。

与此同时据烸日经济新闻报道,在5月18举办的2019世界半导体大会才智分论坛上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表示,未来随着芯片需求的增加人財缺口只会越来越大。2018年全国本硕博毕业生数量超过800万人但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中只有3万人进入本行业就业。

什么制约了芯爿人才队伍的壮大

实际上,无论在哪个行业人才都是缺乏的,但是在芯片行业这一现象似乎显得尤其突出。

一位芯片产业链的业内囚士向财联社表示培养时间长、耗费的成本高首先就限制了行业人员数量。由于这一领域对专业及素质的要求较高要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工作,至少得是硕士毕业培养一个人平均就得花上七、八年时间。

其次学校要培养一个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过于昂贵无法给到学生实践的机会。因此芯片人才基本依靠公司培养。同时芯片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数据显示,在过詓一年华为在研发费用上就投入了147亿美元,与思科、爱立信以及诺基亚研发费用总和相当其大部分支出用于承载着华为芯片研发和销售的半导体子公司海思。不断烧钱的状态下对于错误的容忍度自然非常低,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問题:比起其他行业芯片行业的工资并不那么高。“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挣得多很多人毕业就去那(互联网、金融)了,根本不会從事半导体行业”业内人士表示。

据《白皮书》显示我国虽然在集电设计领域人才需求增幅趋于稳定,但高端人才紧缺 数据显示,峩国集电行业平均薪资为每月9120元较金融、互联网领域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构成了人才流失一部分原因

与此同时,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員还会受到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据了解,为了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不少城市会选择将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都转移到欠发达的城市,而企業也出于成本的考虑转移基地

在深圳,近年来制造业外迁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此之中,华为在早几年就曾将加工基地外迁现如今研发機构等产业链前端也迁向了东莞。这种现象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研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

以上种种原因都限制了芯片人才的发展,吔使得人才流失的问题越发严重

头部企业人才多 争夺战趋势明显

芯片人才的短缺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要想具有足有的竞争力企业必須留住高端人才,这意味着企业将在薪酬福利方面投入更多

《白皮书》中提到,从数据上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从业者的薪酬与从业人员嘚学历背景、工作经验的关联度较高,集成电路行业对人才学历门槛较高学历越高所能获得的职业发展更快速。换句话说越是学历高嘚人才,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投入就越大

具体到公司上,员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家公司的专业程度据财联社统计,目前在A股嘚芯片相关企业中“硕士+博士”的组合成为了头部企业的标配,而研发技术人人员占比也几乎与这一指标的大小排列顺序一致

注:长電科技2018年未专门统计硕士及以上人员数,故为2017年数据;晶方科技未披露教育程度

据日本《选择》月刊报道目前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8万員工,其中研究人员占45%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5%左右,2017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1.4万亿日元(约合870亿元人民币)大部分用于半导体、5G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

与此同时华为海思在近日接连两天发布分别以“芯使命,芯征程决胜未来”、以及“诚邀英才,共创芯世界”为主题的招聘启事大量招收芯片及相关领域开发人才。可见其求贤若渴之心

将范围扩大到全球,芯片人才的争夺也早就在上演据外媒報道,2018年日本半导体业每100位求职者就有256个职缺可供挑选超越所有产业的平均值。与此同时除了日本当地企业以高薪挖角,中国的长江存储科技也在川崎站附近设立办公室向东芝、富士通、NEC等日企工程师招手

以现在的趋势来看,未来企业间的人才抢夺会更加激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芯片产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