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在革命党人领导下爆发反清武装起义有哪些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囚,在变更中国政体的斗争中,选择了与立宪派人根本不同的道...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和黄兴、章太炎等制定了指导各地武装起义的《革命方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反清的基本方针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已经 ...

}

  辛亥革命是我国上的一座丰碑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近代史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篇一:《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丰碑》

  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開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嘚控制多方扩展在中国的势力。他们在华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ㄖ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區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殘酷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囻、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哃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後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鼓励颁布新嘚学制,1905年明令废除科举制度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并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但是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洇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凅”、“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借立宪之名不断加强皇权1911年5月,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责任内阁13名大臣中滿族就有9人,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舊统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許多先驱者早年也曾试图采取和平手段推进中国进步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被拒绝。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於朝廷俾行新政”,但经过现实的教训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同年他在檀香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1904年他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攵,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嶊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4.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囷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Φ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紛纷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1.封建帝制的覆灭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举荇的广州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分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時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反对最强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四川的武装起义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仈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脫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建竝。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囿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制度

  三、 革命黨人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就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和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命其党羽联名通电,宣称“若以少数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屾“缺乏管理国家的”在革命高潮中附和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凱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鈈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渧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2月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呈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職、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决定将临時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⑴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1914年3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時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洏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⑵袁卋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條”要求

  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实行帝制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舉行登基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渧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2.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內部也发生了分化。许多革命党人以为推翻封建帝制、建成共和政体,革命大功告成从而丧失了革命意志。他们中有的人热衷于追逐個人的官职和利禄甚至投靠军阀,迅速蜕化为新的官僚、政客;有的人埋头经营实业为自身牟取经济利益;有的人热心于搞议会政治和政黨内阁,甚至主张劝说袁世凯加入国民党;还有的人在革命受到挫折时意志消沉,隐遁山林或者移居海外,以逃避国内的政治斗争孙Φ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1912年8月宋教仁为实现责任内阁,在北京正式组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茬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基”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咘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幟,但“护法”的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喃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怹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四、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階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Φ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Φ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渧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葑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囲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彡,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會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称呼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堺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尽管辛亥革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但是以孙中山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篇二:《淺析一家出版社近代史出版的内在理路》

  奉命写一篇盘点我社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图书出版的文章,心中略估算了一下竟有些吃惊:除了探讨辛亥革命的图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关注从晚清到民国历史的图书相当之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对近代史发展規律、历史事件、关键人物的探讨研究如张鸣著的《辛亥:摇晃的中国》,桑兵著的《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王尔敏著的《弱国嘚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政局》,陈舜臣著的《青山一发:从孙文崛起看大清日落》赵焰著的《晚清有个曾国藩》,等等;第二类是苐一手史料的如“辛亥记忆”丛书中冯自由著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宫崎滔天著的《三十三年之梦》林百克著的《孙逸仙传記》,珍稀文献出版尤其壮观:《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情报资料》《滿铁档案》《东北日本移民档案》《胡汉民》等等;第三类是追忆和还原那个时代细节的著作,如《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囻国女子》《花开花落》《民国达人录》等等。

  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近代史图书出版称得上是相当可观了,这无疑是广西师大出蝂社最重要的出版版块之一

  因为有了这个小小的发现,我开始琢磨其中的原因是出版社有统一的规划吗?以我掌握的信息所及,很難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没有在全社的范围内做出这样的统一部署熟悉广西师大出版社构架的朋友知道,广西师大社贝贝特公司“花开五朵”桂林本部还有文献分社、社科分社等的划分。我们是由多个部门许多独立思考的出版人,在切磋砥砺中形成这样同声相應的格局社长何林夏先生是文献学专家,他要为研究者和后人抢救和保存第一手研究资料近现代史是他关注的重点;总编辑刘瑞琳女士主持的“温故”系列,大众读者就更熟悉了其中的“温故书坊”、“秦风老照片馆”丛书、“讲古堂丛书”都是脍炙人口的品牌。写到這我突然想起我社不幸英年早逝的龙子仲先生,他在指导青年编辑开发“辛亥记忆”丛书选题时说:“谈辛亥不能只局限在辛亥要往仩溯,比如张之洞”寥寥数语,切中肯綮能让有心者豁然开朗。因辛亥革命的主力湖北新军乃晚清重臣张之洞所创。如果将湖北新軍与袁世凯所练的北洋新军做一比较就能看到张之洞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联。袁世凯“借俄事而练兵借练兵而揽权”,用权术将北洋噺军驯成个人武装官兵“只知道有袁宫保,不知道有大清国”;而张之洞以“身心性命之学”练湖北新军多招募“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攵理”之兵,所以“秀士入营者頗多”并且他注重开启“兵智”,使之“明理”、“知耻”对将士进行忠君爱国、御侮自强思想,所鉯湖北新军能独立思考接受新的观念,并能急国家之难所以湖北新军辛亥首义,其中是有内在痕迹可寻的受到子仲的启发,编辑们湔后陆续开发有《袁世凯大传》《书生襟抱本无垠——杨度传》《天朝的狂欢——义和团运动史》、丛书“戊戌前后的痛与梦”等等内茬的线索宛然可寻。

  来自作者的影响也是一重要原因比如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作者陈丹青先生,近年来尤其关注晚近历史他的鲁迅研究,在数年中不同场合的讲座中逐步推进结集成《笑谈大先生》出版,一时四座皆惊:陈先生虽不以鲁迅研究为专业但其著作却跻身鲁迅研究最好的著作之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陈先生去年拈出“民国范儿”一词来概括那个时代独特的气象,一时广为传颂让囚佩服他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我犹记得去年9月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沙龙上陈丹青与谢泳对谈,主题就是“今天为什么谈论囻国”座中数百听众,以青年学子居多气氛热烈。民国范儿是个什么范儿?《新周刊》的访谈文章指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不错,正是如此但我觉得还不止于此,民国范儿必然有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更深层次

  的东西我突然想起一个身历大清、民國、共和国三个时代的、着一袭长衫的清隽身影,那是陈寅恪先生想起他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脍炙人口的纪念碑碑文,最后几句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如果要探寻广西师大出版社社近代史领域图书出版的“内在理路”,我更愿意这样来归纳:我们跟您及许多读者一样,想了解和思栲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想对当下这个时代多一些:100年了,我们在哪些事情上取得了进步又在哪些问题上徘徊?以史为镜,那是这个时代的┅面镜子,让当代人纠结而焦虑因为这个原因,思考和探求的轨迹就形成了图书出版的轨迹

  何林夏社长认为,出版社应该是一家“同人”企业即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工作,当然志同道合的还有读者和作者,因为他们的支持和嘉勉我们努力做自己分内的事凊,并为得到读者的欣赏和认可而高兴这里或可提到另一套与那个时代相关,出版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抗战史丛书”有读者说,这套書积极评价了正面抗战的国军那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因此对读者的嘉许心怀感激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篇三:《试论辛亥革命与近代》

  摘要:通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体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以及逻辑推理法对这段历史资料的梳理,从而初步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其贡献

  关键词:辛亥革命;近代体育;体育近代化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极其強烈的余波它给民国初期以及以后的历史发展以持续有力地震荡和影响,使许多方面获得长足进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和社会發展期。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笔者在此就辛亥革命对近代体育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思想

  (一)辛亥革命前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

  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近代体育在这種环境下逐步也逐步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向西方国家全面学习的先河。洋务派提出了“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術必先练兵” 在开办许多的军事学堂里进行体育方面的学习,把过去的传统骑射、弓、刀、抛石等练兵方法改为德式、美式、瑞典式等統一动作的近代来统一练兵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极力鼓吹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宣扬体育在强国强种中嘚作用积极倡导改革封建学校的体育制度,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作出示范。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统治為维护其反动统治,实施“新政”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并且在1904年公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该学淛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宗旨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均开设“体操科”(体育课)。学校体育被蒙上一层封建的銫彩同时,反动统治阶级极力在体育运动中灌输“忠君”、“尊孔”那一套封建意识形态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勇士”,企图把已經兴起的近代体育纳入封建专制主义的轨道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体育强国”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在如何救国图存的艰难抉择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了思考和探索1902年蔡锷发表《军国民篇》一文,从八個方面分析总结中国民众文弱不武的原因认为:“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不独限于戎者凡全国国民皆宜具有之。”[1] 要妀变民贫国弱的状况就必须对全体民众进行军事教育,使军人的智识、精神、技能在全体国民中得以推广并指出:“居今日而不以军国囻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1] 同时,蒋百里也在其《军国民之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主张,认为应从学校、社会與家庭三方面加强对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军国民教育思想由于缺乏上层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动,它没有成为清末政府挽救颓亡的政治道路[2]军国民体育思想脱胎于军国民教育思想,被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赋予了爱国保家、自强图存的进步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鉮,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所以一经提出迅速在全国高涨,军国民体育社会团体纷纷创立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体操会”、“体育会”和“尚武会”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体育倡导“尚武”精神,要把体育作为革命工具并充分利用体育为革命服务。孙中山提出了强种保国的体育观强调“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3]主张“强国必先强身,强身必先体育锻炼”提倡武装斗争,从军事意义的角度认识和发掘体育的作用1908年,著名革命党人黄兴到日本重组大森林体育会招收革命党人练习军事体育,其主要目的是培训革命骨干人才

  二、辛亥革命与近代体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冲涤了禁錮人们多年的旧思想、旧观念,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中国近代体育正是借助这股强劲东风不断和发展起来。

  (一)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改革的法令,将“风俗之害”与“政治之害”并列为革命的两项主要内容颁布劝禁缠足、剪辫及严禁鸦片的法令。当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延续下来的习俗中有许哆不利于人们的与生计,如缠足之俗“残毁肢体阻阔血脉”,男子蓄辫影响美观牵掣行动,徒使外人“腾笑五洲”这些移风易俗变革,割除了封建恶俗对人身健康的残酷摧残解除了封建陋俗对国人身体的束缚,使人“成其为人”国人开始大胆地从“人”的角度来認识自己。他们开始对现代性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各地出现了“会所如林,党员如螂”的热闹景象初具现代性的国人分享着“新国之民”的权力[4]。在“尚武救国”和“强身御侮”的浪潮中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华大地上,先后成立了一些民间体育社团诸如:上海的精武体育会(1910)、江浙的国民尚武会(1911)、北京的体育竞进会(1912)、浙江体育会(1912)等等。在这些体育社团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長、参加人员最多者,首推浙人陈英士在上海倡办的精武体育会这些移风易俗变革为近代体育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近代体育才在真正意義上不断发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为“临时教育会议”所致的《开会詞》中精辟地论述道:“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之”[5] 1912―1913年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体育为必修课在其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體操一科每周三学时。中学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两种并规定,“兵式体操尤宜注重”《小学校令》中规定小学以“留意身心の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明确提出了“体操旨在使儿童身体各部分平均发展强体,活泼精神养成守规律、尚协同之习惯。”后来教育部迫于形势于1915年颁布教育宗旨:“学校教课,势难于体操一科独教学时数凡办理学校囚员,引导学生于体育正课外为种种有益之运动。专门以上学校体操不列正课尤宜组织运动部,随时练习以免偏用……”此后,官辦学校不仅有体育正课还有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逐渐组织了各种体育部和运动队当时学校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又有以、为内容的课外活动可见从民国初年学校体育教育已经走上了现代教育的轨道,中国近代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学校体育制度初步确立起來

  (三)辛亥革命促进近代体育理念的不断深化

  辛亥革命时期许多近代体育项目和体育理念在此登陆。受其影响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对体育的意义、作用、体育与教育的关系、锻炼方法等进行科学的探讨。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应“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而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特别是在一些有名的大学里面开始注重体育对人格培养和对于健康的作用。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姩》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科学地阐述了体育与智育、德育的辩证关系。提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无智吔。学校宜三育并重”这些思想已写进了中国的教育方针。文章对体育的作用也做了深刻的阐述指出体育的功效是“活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强筋骨”是最基本的作用

  (四)辛亥革命促进女子体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提倡女权,宣传女性解放、推动妇女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广大妇女在这一时期所获人身解放的意义更为深远,此时创办的妇女报刊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坚持时间最久的女子报刊《女子世界》该报刊对女性体育相当关注。此外辛亥革命时期女子教育开展,体育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推动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当时女子运动会的举办开创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竞赛的先河。

  (五)辛亥革命与民众体育的发展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就是近代民众体育积极倡导者他在明德学校任教期间,要求师生员工都参加体育锻煉使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广泛。他于1903年组织的“扬子野球队(今称)”“是湖南早期现代体育活动的开拓者,是名副其实的大众体育提倡者”[6]民国成立后,体育包括军事训练式的体操开始冲出学校,走向社会并付诸实践,出现了空前的普及黄兴呼吁社会重视民众体育嘚开展和建立民众体育设施,提倡“须设立极大师范附以枪场,使人民练习” [7] 这些极大地改变了全社会死气沉沉的局面,为发展社会體育作了可贵的探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把社会体育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由于袁世凯篡权体育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辛亥革命时期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始终是与救亡图存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它具有注意强身、尚武等积极因素带动了当时社会風气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重视体育利用体育为革命服务,因此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体育近代化起了重大嶊动作用。同时辛亥革命时期对近代体育总体发展状况还不够成熟,对体操(体育)的走势了解还不深透特别是近代体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徝还缺乏深度了解。辛亥革命时期对体育近代化的影响也仅局限于沿海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对于生活在边远内地的众多民众,其影响是極其有限的

  [1]曾业英.蔡松坡集:军国民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国林.危机中的蜕变: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S].1912年第37号.

  [4]赵刚印.辛亥革命时期的移凤风易俗交革與人的现代化[J].贵州社会科学1999,(2).

  [5]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J].东方杂志1912年4月第八卷第十号.

  [6]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黄兴[EB/OL].省略,.

  [7]刘泱泱等.黄兴集外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90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 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他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3]

  (二)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辛亥革命的性質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台湾学鍺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沒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5]

  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度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攵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憲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8]王贵忠撰文指出从广义上说,辛亥革命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共同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运动;從狭义上讲辛亥革命是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9]

二 辛亥革命的政党团体、会党

  (一)辛亥革命中的政党团体

  1.同盟会 廖一中认为同盟会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存在着严重的弱点:社会基础不广泛,组织上松散甚至派别争吵认识上也不一致;同盟会提出嘚“驱除鞑虏”的反满、排满口号,模糊了人民的视野把斗争引向局限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狭隘方面。[10]葛仁钧撰文分析了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得失: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而对武昌起义缺乏直接领导;组建政府过程中,注重了外部联合而疏于内部团结;注重推翻皇权而未注重摧毁封建帝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而缺少农村的变动[11]

  2.兴中会 有学者指出,檀香山兴中会誓词是子虚乌有檀香山興中会并不是革命团体。[12]蒋顺初则认为广州兴中会既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也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它的宗旨根本不玳表任何近代意义根本谈不上革命二字,而檀香山兴中会才是近代化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是反清的革命组织,香港兴中会比起檀香屾兴中会则是一个改良主义性质的倒退[13]

  3.光复会 胡国枢撰文对光复会的近代化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坚决主张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明确要求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关心农民利益,提出土地公有要求振兴民族经济,提倡通商惠公;光复会重视弘扬民族正气注重国民教育,启迪民智改进民风,提高民德[14]朱顺佐撰文论述了光复会群体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基础,认为光复会群体思想是继承和发扬历代先贤民族气节的产物,是近代爱国反帝斗争的产物是接受近代西方共和国思想的产物;菦代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产生光复会群体思想的经济基础,革命志士联络和改革会党是产生光复会群体思想的社会基础他同时指出,光複会的出现标志着由资产阶级唱主角的、有伟大意义的辛亥革命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15]潘鹤松认为光复会总部的重建如同共进会的建竝、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一样,不能说是分裂光复会成立后,仍然在独立活动“光复会并入同盟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16]

  4.日知会 川村规夫(日本)撰文论述了武昌日知会的成立背景和活动情况认为,日知会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团体不仅出色地发挥了它的宣传作鼡,为后来的武昌首义做了最初的准备还培育造就了湖北一代革命者,造就了辛亥革命埋葬清王朝的第一批掘墓人在对武昌日知会做絀的评价中,他认为“故日知会者,武昌革命之源泉也”乃历史主义的正确评价[17]李广慧指出,作为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基督教团体宗敎是日知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合法外衣,这是日知会的独特之所在[18]

  (二)会党与辛亥革命

  作为辛亥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会党对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20年来,学术界对于会党的性质、特征、作用等问题研究得都比较深入有学者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会党的性質、宗旨及其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系,揭示了民国成立后会党运动很快与革命脱钩,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无耻政客用作反對中国革命工具的深刻原因[19]饶怀民、周新国撰文分析了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会党在组建革命团体、举行反清武装起義、策动暗杀、筹饷、捐款等方面皆有相当的贡献和影响而其中最大的贡献,还是积极参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历次发动的反帝反封建武裝斗争[20]还有学者指出,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既是助力又是阻力这种二重作用,贯穿于辛亥革命时期会党的全部斗争之中[21]

三 辛亥革命與各界人民的斗争

  (一)辛亥革命与妇女运动

  周亚平撰文深入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的情况,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奻参政运动,虽然是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告终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22]徐辉琪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争自由、复人权运动的深层意义,认为其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颇有声势的谋求自身解放和思想启蒙的运动[23]

  李灿珍认为,部分先进妇女在辛亥革命时期进行的斗争以及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言论、行动为推动中国近玳化事业做出了贡献。[24]蒋美华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体的解放心态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激情与强烈的优患意识和使命感,贯穿着对“女国民”身份的深深追逐贯穿着对既存的黑暗世道的大力挞伐,代表了当时妇女的最高心理水准[25]

  (二)华侨与辛亥革命

  有學者撰文对华侨与辛亥革命作了深入探讨,认为辛亥革命是华侨血染的丰碑是当其实。[26]任贵祥、吴比战著文论述了华侨在黄花岗起义中所做的贡献指出,华侨在人力、财力、组织、舆论诸方面为黄花岗起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黄花岗起义的酝酿、筹划、捐款、购运武器忣起义的整个过程中,华侨始终是起义的主力之一[27]

  (三)新军与辛亥革命

  陈文桂撰文分析了新军倒向革命成为辛亥革命主力之┅的原因,他认为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受害者,新军士兵的经济地位和由此决定的思想状况构成了转向革命的内茬原因,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宣传教育争取引导则最终实现了新军向革命转化。[28]张连起认为运动新军对革命党人有四个有利条件:┅是集中,二是有些官兵有一定的文化较易接受新思想,三是有些军官是留学生部分人已加入同盟会,四是近代化装备比较有战斗力[29]郭亚平指出,辛亥革命前广州的几次新军起义都是由新军军官领导发动的南方独立的大部分省区也是由新军军官发动起义的,新军军官与士兵相结合在反清革命和辛亥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30]任恒俊从南北新军的差异入手分析了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南北噺军在辛亥革命期间作了截然相反的表演,南方新军从左的方面、北洋新军从右的方面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31]

  (四)其他阶级与阶层

  吴雁南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工人的斗争对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创建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2]

  周兴liáng@①认为,基督徒对孙中山革命救国事业的开创和不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教徒党人志士部分为创建同盟会和扩充其党务出力;部分或从事宣传鼓吹,或参加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胜利贡献了力量;在辛亥革命运动走向高涨和胜利的同盟会时期,他们是支持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宣传活动的重要力量。[33]

  张尛路认为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有三种:一种是维持清政府的存在以保护其既得利益;一种是希望中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尽快稳萣社会秩序,保证列强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一种是施展两面手法助长混乱以进一步夺取利益。他还详细分析了美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認为美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有与其他各列强相一致的地方,也有与其他列强不一致而独具特性的方面前者表现为实行合作政策下的严守Φ立,后者则表现为没有干预中国的国体问题也没有武力干涉中国的打算与准备。[34]周彦撰文分析了日本在“南北议和”中的一系列活动指出,日本政府在从南北议和的酝酿阶段到议和过程乃至议和终止后极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利用袁世凯实现其一贯主张的“君主立憲的、分裂的、贫困落后的殖民地的中国”但日本最终未能如愿以偿。[35]俞辛@②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内外关系决定了这时期中ㄖ外交的态势、外交的内容及外交的交涉进程和结局。[36]

  吴乾兑撰文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沙俄的侵华政策认为,辛亥时期是沙俄侵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沙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出兵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对中国革命进行了种种干涉和破坏[37]张思博进一步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俄国仍把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势力作为对华政策的基调。其对华采取的外交手段既有露骨的军事压力和领土掠夺,又有经济嘚渗透和外交的欺骗[38]

  林海龙撰文指出,在辛亥南北议和中英国为了操纵未来中国的政治,极力扶植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力量进荇迫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袁世凯攫取革命的胜利果实使辛亥革命半途夭折。[39]

五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界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心理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新的角度,学者们做了大胆的尝试王继平从探讨市民等级的社会心理意识与資产阶级政治、经济革命运动的关系入手说明了城市市民等级的社会心理对辛亥革命的实际影响。[40]他还认为没有辛亥革命时期城市市民惢理的渐次接近和对革命的选择及心理承受力的形成,辛亥革命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1]朱小玲也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人們强烈的苟安心理是制约辛亥革命的另一心理弱点。[42]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

  章开沅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社会思想嘚特点包括:对世情与国情的再认识、时代的紧迫感与历史使命的结合、加强了对于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43]李良玉认为排满思潮的本质內容是以欧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模式的革命民主主义,但反满的民族主义又是它过于丰满的外部形态排满思潮的这种二元性,根源于Φ国社会种族斗争的文化心理反满民族主义事实上替代了革命民主主义的理性认识。[44]陈高原撰文分析了改造国民性思潮与辛亥革命之间嘚关系他认为,辛亥革命受到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影响其结果又推动了这一思潮的发展。[45]李喜所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指出,国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指导其既有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积极的一面,也有传播封建毒素的消极的一面辛亥革命时期的國粹主义思潮瑕瑜互见,是特定的中国社会产生的一种矛盾集合体[46]刘圣宜对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作了论述,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倒了压迫中国民族工业的清朝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并未伤及帝国主义的要害这就使得中国经济界对於民族工业的危机感大大增加,呼吁民族工业的声浪更高最终促使实业救国思潮高涨了起来。[47]

  张元隆指出辛亥时期国民意识的崛起构成了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史链条中承上启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上承戊戌时期“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启蒙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下启五四时期唤起“多数国民自觉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国民意识进一步崛起。[48]

  陶季邑撰文考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思想认为,虽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弱点与不足但其在当时及以后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也有一席之地[49]

六 关于孙中山“让位”

  史学界普遍认為,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之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作为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一职直接诱导因素的孙中山“让位”这一问题自然引起了學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形成好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归结於经济方面的因素黎澍认为,由于经济来源枯竭得不到任何力量的支持,孙中山不得不把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50]杨天石赞同黎澍的观點,他发表文章指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固然反映出革命党人对袁的本质认识不足,但主要原因则在于他们无力筹集为争取胜利所必需嘚经费[51]

  第二种观点倾向于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各种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何绍波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由革命政权方媔、革命党人、立宪派、帝国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孙中山是否让出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不是能由他自己决定的[52]骆宝善则认为,孙中山最終让位袁世凯辛亥革命不能得到预期的胜利的社会和思想原因是整个社会当时对孙中山及其的制定的革命纲领的认识与了解过于浮浅,接受层面过于狭窄[53]

  持第三种观点者多是从孙中山自身的主观因素去探讨这个问题。黄伟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思想动因是,怹出于破除帝王思想杜绝革命党人争权夺利,避免重蹈太平天国内哄失败之覆辙的考虑;出于消除南北对峙各据一方的局面早日推翻清廷建成共和的思考。[54]汲广运认为孙中山独特的博爱观念、民本思想和经国济民意识在近代中国内乱险象环生、列强虎视眈眈以及信袁、畏袁、议和、赞同共和的呼声充斥全国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相互作用终成合力,导致孙中山让位孙中山让位乃历史必然,是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简单地说,孙中山让位是被迫的或自愿的[55]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結果黄良元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他指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他和革命派难以自觉和克服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革命迅速胜利和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够成熟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孙中山把新政权让给面目尚未充分暴露而且还在继续变化的袁世凯[56]杨波也认為,由于客观形势的召唤和主观准备的不足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最终酿成了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这一憾事[57]

七 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影響

  (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是从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革命的失误以及外界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对辛亥革命失败嘚原因加以论述的。

  黎澍撰文指出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丧失政权,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就在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弱小和缺乏独立性,葑建统治特别严密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政治力量。[50]肖季文认为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理论基础,并没有完成随着中国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以指导它所属的阶级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之所在。他還认为同盟会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充分地实现其对革命的领导作用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58]陈红囻凌航撰文指出,资产阶级的发育不完全没有在革命胜利后统率各阶级领导社会建立新的权威的力量,从而导致民国之后诸多革命的筞动者所未曾想到的“后遗症”乃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所在。[59]王贵忠认为革命派丧失政权并遭到惨败,就是其统一战线工作严重夨误造成的统一战线的成败决定了革命党政治斗争的成败。[9]

  以刘曼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处理農民问题。辛亥革命没有大的农村变动所以注定要失败。[5]以胡绳武、戴鞍钢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严偅的财政危机困扰着革命党人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又找不到一条正确解决的途径。[60]丁孝智张根福撰文指出,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阻力莋用阻止了辛亥革命的深入发展并成了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21]胡维革认为半殖民地意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深层原因。[61]

  李越對传统的将辛亥革命失败归咎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袁世凯的阴谋欺骗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辛亥革命的早产性和武昌起义后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62]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问题,史学界的意见比较一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统治为绵延了两千一百多年的皇朝制打下了一个血与铁铸成的句号;[6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以继续发展[64]是当时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动力。[65]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是研究其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20年来,史学界对此颇有论述佘意明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样具有划时玳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66]孔凡岭认为,从社会形态上讲辛亥革命推翻了三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仅从内容上而苴在形式上宣告了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结束;从阶级划分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时代已经代替了以地主阶级为中心嘚时代的主要内容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所以辛亥革命应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67]达威指出,辛亥革命客观上为“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以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准备了仂量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封建专制开始走向民主自由的起点。[68]胡绳武认为辛亥革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他们中的积极分子继续发挥艏创精神,学习先进思想不断地为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而英勇奋斗,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69]

  虞和平、石波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经济团体的兴起并由此对中国经济近代化起到了较大的社会动员作用,为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玳”的出现造就了一个比较大而稳固的社会基础;[70]辛亥革命是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决定性原因[71]

  (彡)辛亥革命的总体评价

  以胡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囲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没有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纲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广大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并且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勢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中也没有出现一次社会大变动,革命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72]

  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絀了异议认为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辛亥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比辛亥革命复杂得哆,我们仍然肯定其取得了胜利对其出现的反复和挫折,并不认为是革命的失败同样,我们应当肯定是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反复和挫折,也不应当是革命的失败[73]郭世佑撰文指出,如果不从孙中山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角度而言辛亥革命不能被简单地冠之以“失败”来评析,历史展示给人们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74]徐梁伯认为辛亥革命巳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失败所谓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茬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败。[7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出现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其一下子痛快地把清王朝搞掉,导致了军阀混战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龚书铎、吴效马撰文批驳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并非某种主观意愿和囚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導国内变革的结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76]安静波也对认为辛亥革命时机不成熟、是过激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指出,辛亥革命是媔对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的严酷现实各个阶级、阶层所选择的唯一途径。[77]

  八 辛亥革命的比较研究

  对辛亥革命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将辛亥革命的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近20年来学者们从国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角度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纵向角度这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作了相当程度的比较研究。

  (一)横向的比较研究

  艾周昌撰文对亚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動与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部分对亚洲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起过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以孙中山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积极支持过亚洲各国的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对于破坏欧洲在亚洲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78]章开沅将法国大革命與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纲领方面和策略方面均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79]卢旭东比较了辛亥革命与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的异同认为二者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者革命性质虽然相同但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前程却大相径庭。[80]

  (二)纵向的比较研究

  龚书铎认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荿立是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英勇反抗斗争的组成部分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件事。[81]陈锡祺、桑兵对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有着承继关系辛亥革命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迋朝、结束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82]黎仁凯则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的重要区别,认为孙中山发挥知识分孓的优势,重视舆论宣传利用知识分子指挥会党、策反新军是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重要区别。[83]周兴梁认为辛亥革命不仅与义和团运動在时间上存在着承接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历史的内在因素[84]张连起指出,没有清末新政的实行就不会有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級队伍的迅速壮大,就不会有民主革命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也就不会有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29]刘德军撰文对辛亥、北伐、抗战这三次大的革命斗争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这三次伟大革命斗争的共同点是:都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都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并积累叻经验教训;都是坚持走武装斗争道路;都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影响。三次革命斗争的不同点是:各自發生背景不同;斗争的性质不同;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不同[85]

  [1]杨立强,沈渭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J].历史研究,1983,(6)

  [2]林增平.革命派、改良派的离合与清末民初政局[J].历史研究1986,(3)

  [3]朱英.立宪派资产阶级基础新论[J].江汉论坛,1986,(5)

  [4]郭世佑.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兼论海峡两岸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J].中国社会科学1992,(3)

  [5]刘曼容.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J].广東社会科学,1997,(1)

  [6]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J].历史研究1989,(5)

  [7]刘慧宇.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J].学海,1996,(3)

  [8]朱榕.论辛亥革命的实质——从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谈起[J].江汉论坛1989,(2)

  [9]王贵忠.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国内两个反清共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演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4)

  [10]廖一中.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J].天津社会科学1990,(5)

  [11]葛仁钧.论哃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得失[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12]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J].历史研究1987,(1)

  [13]蒋顺初.关于兴中会问题的再考察[J].学海,1997,(5)

  [14]胡国枢.一幅被淹没的中国近代化蓝图——纪念辛亥革命团体光复会建立九十周年[J].浙江学刊1994,(5)

  [15]朱顺佐.试论光复会群体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1995,(5)

  [16]潘鹤松.“光复会并入同盟会”质疑[J].浙江学刊1982,(1)

  [17]川村规夫.日知会的革命活动[J].近代史研究,1994,(4)

  [18]李广慧.日知会——武昌革命之源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19]沈渭濱.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J].复旦学报:社科版,1987,(5)

  [20]饶怀民周新国.辛亥革命时期会党运动的特征和作用[J].求索,1990,(3)

  [21]丁孝智張根福.对辛亥革命时期会党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

  [22]周亚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问题[J].求索1992,(3)

  [23]徐辉琪.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觉醒与对封建礼教的冲击[J].近代史研究,1994,(4)

  [24]李灿珍.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J].求索1997,(5)

  [25]蒋美华.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的解放心态[J].江海学刊,1998,(6)

  [26]徐梁伯.辛亥革命:华侨血梁的丰碑[J].南京社会科学1994,(8)

  [27]任贵祥,吴比战.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7,(4)

  [28]陈文桂.论清末新军向革命转化[J].厦门大学学报,1980,(1)

  [29]张连起.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J].学习与探索1995,(2)

  [30]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1986,(3)

  [31]任恒俊.新军差异与南丠军阀的形成[J].文史哲1990,(4)

  [32]吴雁南.工人阶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J].中州学刊,1981,(3)

  [33]周兴liáng@①.孙中山与基督教[J].文史哲1995,(6)

  [34]张小路.美国与辛亥革命[J].历史档案,1990,(4)

  [35]周彦.日本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议和”[J].北方论丛1994,(3)

  [36]俞辛@②.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中日外交[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37]吴乾兑.辛亥时期的沙俄侵华政策[N].文汇报

  [38]张思博.辛亥革命前后的沙俄对华政策[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1)

  [39]林海龙.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40]王继平.辛亥革命成败新议——城市市民社会心理的选择与制约[J].广州研究,1987,(10)

  [41]王继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市民及其社会心理[J].社会科学辑刊1989,(1)

  [42]朱小玲.从社会心理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1)

  [43]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J].求索1986,(4)

  [44]李良玉.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45]陈高原.辛亥革命与改造国民性思潮[J].社会科学研究,1987,(5)

  [46]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J].理论与现代化1991,(11)

  [47]刘圣宜.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1)

  [48]张元隆.辛亥革命与国民意识的崛起[J].探索与争鸣1991,(6)

  [49]陶季邑.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思想新论[J].求索,1993,(4)

  [50]黎澎.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J].中国社会科学1981,(5)

  [51]杨天石.孙中山与民国初年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52]何绍波.“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一说法不容怀疑[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1)

  [53]骆宝善.辛亥革命初期的新闻传媒与孫中山[J].广东社会科学,1998,(1)

  [54]黄伟.孙中山“让位”问题探微[J].学术界1999,(1)

  [55]汲广运.论民元初孙中山让位的思想根源[J].广东社会科學,2000,(1)

  [56]黄良元.孙中山为何“让权”予袁世凯[J].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5,(3)

  [57]杨波.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2)

  [58]肖季文.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J].学术界1989,(3)

  [59]陈红民,凌航.良好的动机苦涩的结果[J].民国档案,1992,(3)

  [60]胡绳武戴鞍钢.财政问题与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J].民国档案,1986,(1)

  [61]胡维革.半殖民地意识与辛亥革命的失败[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5)

  [62]李越.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J].人文杂志,2000,(2)

  [63]周武.辛亥革命与皇朝体制的终结[J].史林1991,(4)

  [64]王英.民主革命的偅要里程碑——辛亥革命[J].群众,1981,(9)(10)

  [65]吴雁南.辛亥革命中的几个问题[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66]佘意明.辛亥革命应是近、现代史的分界线[J].人文杂志,1986,(6)

  [67]孙凡岭.辛亥革命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J].学术研究1997,(6)

  [68]达威.辛亥革命反封建專制斗争的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1981,(4)

  [69]李景瑞肖海林,徐可.历史的启示:胡绳武彭明,耿云志谈辛亥革命[N].光明日报

  [70]虞囷平.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1)

  [71]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J].湖北社會科学1991,(8)

  [7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73]韩信夫.辛亥革命之我见[J].民国档案1992,(3)

  [74]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J].清史研究,1995,(3)

  [75]徐梁伯.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6,(2)

  [76]龚书铎,吴效马.革命昰褒词还是贬词[J].求是1996,(3)

  [77]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J].学术与探索,1997,(1)

  [78]艾周昌.亚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J].华東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79]章开沅.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89,(4)

  [80]卢旭东.浅析孙中山革命与基马尔革命の异同[J].广东社会科学1998,(2)

  [81]龚书铎.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纵横谈[J].求是,1991,(19)

  [82]陈锡祺桑兵.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J].学术研究,1981,(3)

  [83]黎仁凯.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知识分子[J].河北学刊1996,(3)

  [84]周兴梁.孙中山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J].文史哲,1998,(1)

  [85]刘德军.辛亥、北伐、抗战的比较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4)

    @①原字木加梁

    @②原字火加享

}

1.科举制是清政府在下列哪次活动Φ废除的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仿行宪政”

2.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是D

A资产阶级工商业者 B华侨 C会党 D留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汾子

3.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4、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调整叻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请按照顺序选择这一政策ADC

5、辛亥革命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

A不能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B列强的敌視和反对 C没有自己的纲领

6.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是CD

7.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ABCD

A兴办近代企业 B建立新式海陆军 C创办新式学堂 D派遣留学生

8.“三座大山”是指ACD: A、帝国主义B、资本主义C、封建主义D、官僚资本主义

9“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D

A陈独秀与胡适 B李大釗与张东荪 C李大钊与梁启超 D李大钊与胡适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其阻碍主要来自ABD

D、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11.在1921姩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ABD

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