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的意义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6日上午,清远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国际会展中心礼堂开幕。
来源:南方日报
魏金锋 赫鹏翀
(原标题:清远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郭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6日上午,清远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国际会展中心礼堂开幕。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16日上午,清远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市国际会展中心礼堂开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大会执行主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长伟主持会议,市长郭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清远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0亿元,增长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8%和19.5%。
郭锋表示,2018年,清远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1112”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广清一体化“十三五”规划,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发展新要求大力实施“南融北康”计划
报告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科学谋划未来一个时期的政府工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清远振兴发展的具体举措,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清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大力实施“南融北康”计划;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把握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主要矛盾转化新要求,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动广清两市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进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大广州城市群。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完善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大力探索发展特色农林、休闲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
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提升清远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加快打造粤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推进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水泥、陶瓷、再生金属等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品牌规模效益发展。拓展农业产业形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农业电商、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确保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今年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左右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降碳及安全生产完成省定目标。
报告提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省、市重点工作部署,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与珠三角产业共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北部地区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城市提质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落实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同时,清远将全力办好今年的十件惠民实事:继续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提高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学前教育及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加大力度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切实改善农村交通安全环境;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活动;为边远山区基层群众“送戏下乡”;进一步加强消防公共安全能力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休闲去处。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新闻热线:16281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台州日报编辑部
台州,台州!共和国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牵动台州民营经济敏感的神经。落后时,我们迷茫:敢问路在何方?如今领跑全省、高歌猛进,我们却有另一种焦虑:这弯道超车的加速度能持续多久?台州经济在经历一段空前的高速增长之后何去何从?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让我们对台州未来充满期待。
道路决定命运,战略指引未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台州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以创新引领发展新境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台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万亿级”经济强市是台州不懈的追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对台州来说,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再创发展新奇迹,同样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绕不开面广量大、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只有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台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台州传统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脊梁,传统制造业是台州最厚实的家底、基本盘和立市之本。它们今天是台州引以为傲、再创新辉煌的资本,今后仍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台州传统产业仍是振兴经济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支柱,是台州综合实力的主要源泉
台州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主业,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过去就来自于传统制造业。回望征程,我们的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品,都书写了台州制造业的传奇故事。有些产业现在看来是“脏乱差”“低小散”“野蛮生长”,但过去也是新兴产业、新兴产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蕴含着我们台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筚路蓝缕,可歌可泣。
经过三十多年的砥砺奋进,目前我市有40多万个市场主体,10多万家企业,7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无论风云变幻,其强劲而富有韧性的表现,一直让外人津津乐道。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传统产业支撑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宏大格局,形成了医药化工、汽车、模具、泵与电机、鞋业、橡胶塑料制品、智能马桶、缝制设备、休闲用品、农副产品加工等10大传统制造产业。这些产业虽然规模不是很大,均在一二百亿左右,但制造水准、市场占有率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依托扎实的产业体系,我市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产品,是中国化学原料药、模具、低压铜阀门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可以说,台州经济发展得益于传统制造,它奠定了今天台州“制造之都”的根基。
进入新时代,推动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仍然要依托这份“家底”,决不能低估传统产业持久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不重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台州今年以来的高增长就后继乏力;如果不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十三五”期间就难以缩小与标兵的差距。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抓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做好这项工作,会成为我市裂变扩张、赶超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从发展历史看,产业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优化升级,与时俱进。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台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已经初露锋芒,初见成效。许多企业通过整合、嫁接、改造、转型,点铁成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许多行业、产业出现“集群式”变革,“梅开二度”,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甚至是爆发点
工业革命的浪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科技的进步,让台州过去的新兴产业、新兴产品,变成了今天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但依靠新的科技,把这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同样能成为明天的新兴产业、新兴产品。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科技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消灭传统产业,而是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产业结构之中,使之成为某些新兴产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许多发达国家,尽管新兴工业和服务业已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但经过新技术提升的传统产业仍然是其经济基础。全球几百家著名品牌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传统产业。即使是新经济高速增长的美国,传统产业仍然是其经济的重要一翼,金融危机后更是致力于实体经济的华丽转身。台州之所以推崇并学习德国模式,就在于德国把传统产业做得出神入化、独领风骚。
从我市实际来看,传统产业虽然举足轻重,但如果墨守成规、放弃改造,原有的路径依赖将成为创新发展的巨大隐患,最终将成为包袱,只有不断蜕变才是出路。通过优化升级,不但能浴火重生,而且能产生裂变扩张的巨大成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各地各部门下大力气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冲抵传统动能减弱带来的影响。一是抓集群试点成效明显。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示范区试点,温岭鞋业列入国家级提升示范项目,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业基地成为国家“城市矿山”示范基地,医药产业获批全国第六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抓质量提升走在前列。台州是全国最早创建国家级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的地区,现有国家级示范区8个,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居全国首位;拥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3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7个。三是抓整治倒逼动了真格。椒江医药化工整治让我们感受到壮士断腕的气魄;温岭的鞋业整治,从一万多家降到5000多家,从业人员减少了37%以上,产值、税收却得到提升;三门大力整治橡胶产业,脱胎换骨,重振雄风。四是抓股改上市全面发力。今年,我市新增A股上市企业11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2家,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中小板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二。
实践证明,除了少数“僵尸企业”,大部分传统产业可以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机制、新业态实现优化升级。当然,传统产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当地党委政府的认识高度、工作力度亟待提升,企业缺少长远眼光、求变意识,还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再谋划,补上工业2.0到3.0的课,推动全领域改造、全要素激活、全方位提升。
压力就是机遇,问题就是潜力,不足就是空间。台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势在必行,而且是经济主战场,意义重大、潜力巨大、空间无限。台州实施《县市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将使传统产业打一个“翻身仗”,重塑竞争新优势,再造一个“制造台州”,再创台州新辉煌
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下,全球价值链正在深度重组,“落后就要淘汰”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即以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造,使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遗憾的是,各地喊了多年的“转型升级”,大部分企业的反应是担心“早转早死,不转等死”,无所适从。“转型升级”成为全国都在求解的时代命题、企业困局。
企业为什么如此悲观呢?不是企业自身经济理性与政策导向的错配,这里有个时机问题、条件问题。如果时机条件不成熟而“硬”转,往往捉襟见肘、弄巧成拙、加大风险。只有改造政府的服务,击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难点、痛点、堵点,重塑营商环境,才能引导企业义无反顾地“下水”。
那么,现在有什么利好呢?首先,发展大环境的氛围不一样。包括“高质量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倒逼各级政府必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下决心改造落后产能、扶优扶强。我市围绕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工业用地配置、加快工业地产开发、扶持企业直接融资、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基地)建设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先后制定了人才新政、股改新政、上市新政等,为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创造了最优环境,使企业如鱼得水,增强变革的信心。其次,技术转化不一样。高新技术曾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民营企业引进难度大、成本高、配套缺,而且相应的产业工人跟不上。随着国家研发高新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台州科技新长征的开启,科技孵化平台的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加快,企业引进新技术轻车熟路;企业的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直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三,人才供给不一样。没有人才,力不从心。这几年,我市大力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千人计划”硕果累累。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数量的激增,以及灵活的用才模式,基本满足企业优化升级的需要;随着大量企业优化升级的深入推进,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台州。第四,金融和投资的流向不一样。台州银行业进一步发达,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指引下,金融逐步回归实体经济;深化产融对接,拓宽了融资渠道;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帮助化解“两链”风险,企业融资难得到有效缓解;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加强,直接融资风生水起。同时,由于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建新厂房难度较大,立足“老企业”积极技改扩张,成为资本新选择。第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转型、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三改一拆”的推进,大量“老企业”要整合或转移,企业借机优化升级可减少成本。第六,最重要的,我市适时发布了《县市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这是我市要激活全局的顶层设计,集中了各地优势资源要素,一看就是“攻坚战”“持久战”的阵势,非常鼓舞人心。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开创新局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昌荣立足新坐标,更具洞察力,他强调指出:“台州发展的裂变扩张,关键还是依靠传统产业的裂变。紧盯中国制造2025,把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本地发展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正当其时。这不单是中央的要求、省里的要求,也事关台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事关台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事关台州现代化建设。”
知行合一,道在力行。广大企业家要提高站位、居安思危,要看清大势、把握趋势、厚植优势,以打造“百年老店”的自信和自觉,发扬创业初期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乘势而上,将优化升级进行到底,力促科技提升、品牌提升、管理提升和市场提升,奋力在新一轮“重新洗牌”中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雄辩的数据表明,当台州7万多家制造业企业全面开花、全面改造、全面提升,实现“倍增翻番”规划,一个“万亿级”经济强市就能巍然崛起。
2018,共和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台州发展的新起点。新起点,新使命,让全面优化升级激荡起台州裂变发展的春潮!让人民书写的历史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走向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泮非非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nbsp&nbsp
第07版:知与行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认真贯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具有针对性,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 其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跨入世界强国之列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整体竞争力稳步提升。但突出特点是“大而不强”,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中期我国是以规模扩张为主来赶超发达国家的话,那么,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规模很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其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社会矛盾增多,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拉美一些国家最为典型,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国家虽然人均GDP在提高,但整个社会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着力破解“有增长但无发展”的悖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换增长动力,进而促进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的解决。 当前,河北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我们要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要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发展思路、确定目标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在考核上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淡化经济增长的数量要求,更多关注是否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更多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最终成效。 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需要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协调推进 高质量发展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看,高质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方面,包括了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等;社会方面,包括了就业、失业、居民消费行为、需求趋势等多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我们,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研究、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二是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有效机制,形成包括政策制定、任务分解、协调推动、科学评估、反馈完善、整改提升在内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建立考核体系。着力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研究设计。 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的特色性,要求每个区域根据自己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协作、整体优化的推动系统 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性,是指不同区域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这是因为:其一,中央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从宏观上来考虑的,制定的目标、思路、任务、措施等是国家层面的,更侧重指导性。这就需要全国各区域分工协作,在国家框架下承担相应责任。其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每个区域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增长动力、人文环境等差异较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路径、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也会有所差异,这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的。 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性要求我们,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区域实际,在高质量发展中用足用好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形成有本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准确分析现实变化与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跟进并有效应对 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主题。仅从技术场景来看,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工业2.0阶段,更多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3.0阶段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而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成为颠覆式创新的技术,已经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打破了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模式,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社会革命。所以,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点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对技术场景、体制机制、突出矛盾、国际趋势等进行综合研究预判,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政策,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要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的关键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障碍、问题很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系统设计、统筹推进。 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性,创新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重要标志,要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路径:一是通过提高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增长动力转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这三个路径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创新驱动,即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这样突出的位置上,是因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投资等要素向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转换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通过创新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性。 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以创新破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聚集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高质量发展具有普惠性,发展成效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付出持久艰辛的努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更优,能够更好适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人们能够享受高品质生活;意味着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从商品到货币的一次惊险的跳跃,能够获得丰厚、持续的回报;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可以得到较多的产出,对环境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少;意味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性要求我们,既要全面谋划、统筹推进,也要对目标、指标、政策、标准等进行细化、具体化,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各项工作中,落实在一项项举措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抓,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位置:
&>>& &>>& &>>&
高质量发展来了!萧山经济靠什么“进阶”?
来源:杭州日报
  站在“后峰会、前亚运”风口上的萧山,正奔跑在从传统工业大区向创新创业新城加速转变的最佳跑道上。初春时节,这个传统经济的“老树”,再次萌发出创新发展的“嫩芽”。  3月21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萧山召开产业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两带两廊”和中央创新区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央创新区,追求一个有更多“绿色GDP”经济活动的更好、更高质量的增长。  萧山将通过规划建设钱塘新兴产业带、机场临空经济带、风情科创走廊、时代智造走廊,进一步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创新转型、强化开放引领,加快“7+1”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培育未来八大产业,力争将萧山建设成为科技要素集聚、研发创新活跃、创业氛围浓厚、生活服务完善、交通出行便捷、生态环境优美、产城创深度融合的中央创新区,加快推动萧山“制造”迈向萧山“创造”、“智造”。    四条“融杭”产业大通道  处于“后峰会、前亚运”的重要时期,萧山的城市化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城市化带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行。  萧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敏说,萧山编制的“两带两廊”产业发展规划可谓汲取经验、集思广益、反复讨论、几经修改,是对萧山未来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的科学规划,目的就是要让萧山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科学、更稳健。  “两带两廊”包括钱塘江新兴产业带、机场临空经济带、风情科创走廊、时代智造走廊,从杭州市中心出发,分别沿着钱塘江南岸、机场城市大道、风情大道、时代大道这四条“大动脉”向萧山的“四面八方”扩散创新的能量。  某种意义上讲,“两带两廊”既是城市“骨架”,撑起萧山打造国际城区、建设杭州新中心的大格局,又是“未来产业的架构”,关乎萧山“三区融合”的示范与榜样意义。  比如钱塘江新兴产业带,西起亚运村,东至南阳,沿线拥有地铁二号线、彭浦大桥、九堡大桥、下沙大桥等跨江通道与杭州主城相连,是杭州绕城内仅剩的连片待开发滨水岸线资源,是杭州“拥江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钱塘江金融港湾的核心区。在这条产业带上,萧山重磅落子了钱塘江金融城、奥体博览中心、图灵小镇、亚运村、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测试基地、万向创新聚能城、中英产业新城和红山科创园8个重大产业载体平台,可谓集聚了最重要的城建与产业资源,萧山要将其打造成为萧山总部、金融、会展、贸易、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带,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大数据、云计算、节能环保等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带,以及杭州拥江发展先行区、国际滨水创新岸线。  这样的“划时代意义”同时发生在南部。时代智造走廊,从滨江出发,沿着时代大道一路往南,直抵楼塔。这中间,未来智造小镇、亚太科创园、三江口文旅小镇、戴村银泰农旅小镇、河上绿色新材料小镇、楼塔文创小镇等重大平台串珠成链,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欠发达区”戴村、河上、楼塔开始迎接全新的产业周期。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条南部崛起、乡村振兴的关键大通道,直接把南部与杭州市中心串联起来,成为杭州市重要的科技转化承接走廊、生态制造集聚走廊和军民融合特色走廊,这将进一步实现萧山东部中部南部区域的均衡发展。”  当然,“两带两廊”也是对萧山做大做强“平台经济”的战略深化。进入新时代,萧山特别重视“平台经济”的谋划,将这一“发展的经济学”为高质量发展“赋新能”。沿钱塘江南岸从西往东,萧山依次布局了湘湖旅游度假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萧山科技城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它们犹如冲在“拥江一线”的五位战士,撑起萧山的国际化新征程。  如果说“平台经济”是萧山高质量发展发展的“主平台”,那么,“两带两廊”则为萧山的“平台经济学”刻画了四条重要的“生命线”,将把各大平台串点呈线,构筑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链。“沿路沿江”开发,实现发展的资源聚焦、空间聚焦和政策聚焦,一个面向全球、示范全国、引领浙江的“中央创新区”迅速萌发新动能。  新格局、新动能,撑起萧山发展的新梦想。萧山对“两带两廊”更是倾注更多的心血、更高的期盼,和更持久的战斗力。比如“两带两廊”的产业准入,萧山就提高了“门槛”,突出“亩产效益”。以普通工业用地类项目为例,要求亩均固投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均产值不低于600万元、亩均实缴税收不低于50万元、企业年实缴税收超1000万元;对于创新型产业用地,相应的要求更高,亩均固投强度不低于800万元、亩均产值不低于1000万元、亩均实缴税收不低于80万元、企业年实缴税收超1600万元;另外,“总部经济用地项目”的门槛更高,要求企业年实缴税收超8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10亿元。    更“绿色”更“均衡”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萧山的经济发展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其GDP多年位居全省县区市首位,也曾以两位数的增速迅猛发展,令萧山真真正正成为杭州发展的领头雁、先行者、排头兵,特别是以“萧山制造”为代表的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让萧山工业腾飞并成为杭州的、浙江的“工业大区”。  但曾经的“块状经济”面对大湾区、拥江发展战略时显得“苍白无力”,更无法支撑起萧山快速挺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正因如此,萧山审时度势提出“三大主线”“三化联动”战略,打造“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建设杭州的国际城区。  这当中,萧山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务实做法,仍然具有“产业导向”,“两带两廊”和中央创新区的产业布局也正好契合这一导向。可以说,“两带两廊”是萧山未来五年重要的产业“生命线”,让萧山的整体GDP带有更多“绿色”的成分,并由此构建出一个更可持续的新“生态”。  当然,实现高质量发展,萧山也采用了“脚踏实地”的举措。第一步,便是从2017年开始的低小散行业整治,直面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去落后产能”问题,开启全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年初,萧山更是启动十二大行业“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有了“第一步”的发展空间,“第二步”顺势而来。“两带两廊”便是“调结构”的重中之重,萧山将为其注入“7+1”的新兴产业体系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金融、新能源汽车、健康旅游和文创产业等,以及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等八大未来产业,进而改革萧山的产业体系,加快“萧山制造”向“萧山智造”的转变,加快服务业主导、传统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产业的布局发展。  而“两带两廊”用来“调结构”的正向作用之一,还有“均衡发展”。曾经,萧山的经济中心在中部和北部区域,而南部甚至东部部分区域的发展表现较为“弱势”,但“两带两廊”战略给这些“欠发达区域”注入了全新的产业基因,激活其创新活力。  比如新街,作为曾经的“花木之乡”“钢构名镇”,它的产业体系在新形势下凸显出“无力”的一面。而机场临空经济带的出现,为它打开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时间窗口”。新街提出,全面融入萧山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力争与信息港小镇左右呼应,共同打造开发区平台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如果说“均衡发展”是“两带两廊”战略制定的“准则”之一,是为推动萧山的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城区国际化。那么“两带两廊”的能量聚焦点,便是打造一个在杭州乃至浙江都具有标杆意义的中央创新区,为杭州的高质量发展“赋新能”。这又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在“两带两廊”产业规划中,萧山显然已经做出战略布局。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智能网联汽车。  此前,国家级智能网联平台正式成立,这家由工信部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打造的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将把跨产业、跨学科的多方资源融合起来,形成更大合力,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萧山企业亚太集团就是重要参与者之一。对亚太来说,在它的“萧山大本营”,时代智造走廊的战略枢纽上,它正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标准研究基地,目前已经完成了主动安全控制+环境感知+移动互联集成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布局,形成了目前国内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驾驶产业链。  不止亚太,处于钱塘江新兴产业带的“核心”位置,依托万向集团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萧山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将合作打造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测试基地”已浮出水面,将大力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相关产业,建设包括国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测试基地在内的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特区,争取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某种意义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两带两廊”上的“四面开花”,也可谓萧山智造的重塑。不仅时代智造走廊、钱塘江新兴产业带,还有机场临空经济带的“末端”益农,也在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萧山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重镇。而“智造业”在“两带两廊”上的分布式“落位”,也体现出一种“均衡发展”的思维,一个全域发展的新萧山,正冉冉升起。    对区域发展形成更强辐射力  当然,“沿路沿江”开发,四条不同的产业“大通道”,却指向同一个命题,城市资源的重新组合,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更为重要的是,萧山也把最好的资源布局在这里,极大增强了萧山对城市内部区域甚至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比如从钱江世纪城、萧山中心城区到萧山南部,中间还有相当面积的“空间”,如何把国际城区的能量迅速传送到南部,“两带两廊”大通道上的战略节点尤为重要,它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链接”作用。  以时代智造走廊为例,它的“战略节点”,就是“三江口区域”。今年年初举行的“区两会”上,萧山首次提出谋划“三江口”的区域发展。在“两带两廊”产业规划中,它再次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三江口”区域所在的湘湖,不仅有湘湖公学、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基地,更有“院士岛”,这令湘湖成为萧山重要的“科教科研”资源集聚地之一。这群“创新资源”也将迸发出强劲的能量,推动三江口区域的发展,更辐射至萧山南部。  另外,“两带两廊”产业规划也提出,时代智造走廊上的“三江口”区域还将布局文旅小镇、军民融合小镇、东方文化园文创集群等,这让萧山的发展真正意义上跨过浦阳江,让浦阳江成为萧山的“城中江”,并对相邻的富阳等区域形成强劲的“产业辐射”。某种意义上来说,“三江口”区域将成为萧山南部打造“杭州南花园”的重要门户。  而同样的“节点”逻辑在四条“大通道”上均有表现,辐射周边的柯桥、诸暨、大江东等区域。  当然,沿着“两带两廊”,萧山也依托“XOD”(以各类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让重量级的城市配套“沿路沿江”布局。比如钱塘江新兴产业带上的惠灵顿公学,机场临空经济带上布局的省妇保钱江院区,杭二中、崇文学校、学军中学等名校、萧山第二个区级体育中心、中法航空大学,风情科创走廊上投资27亿元的青少年中心公园,以及时代智造走廊上的“院士岛”甚至远在戴村的威雅国际公学,它们都有着高度一致的逻辑,让萧山的城市公共配套向外扩散,引领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  另外,萧山也正在快速构建平面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路网,进一步迸发外联外畅的交通区位优势。去年,萧山已全面打响总投资达2000亿元的“12588”交通工程建设大会战,打通现有主干路网,确保所有交通建设项目在亚运会前建成投用,加快实现萧山“半小时交通圈”。  而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逻辑,也影响着萧山未来。其中最显著的正向效应之一,就是带动人口沿着“两带两廊”转移,未来这些“产业大走廊”上的区域,将成为萧山重要的人口吸纳区。    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不过,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一个以竞争力和生产力为导向,具有“活力”的宏观经济环境来支撑。而其最大的“指向”,便是支持高质量增长的政策配套,就包括了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新政。  2017年以来,萧山通过搭建“大平台、科技城、科创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五位一体的创新载体,引进了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网易,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一批优质企业,涌现出微医集团、先临科技、九州量子等新兴产业代表,入驻了浙商产融、丝路国际联盟和中铁投等一批千亿级基金。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名校名院合作,引进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清华公管学院实践基地、浙大互联网金融学院和中俄人才创业园、中法航空大学、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另外,萧山也正谋划钱江世纪城国际人才街区、湘湖“院士岛”等创新平台。  这中间,自然有萧山的发展“规则”,即一种“螺旋式”的发展逻辑,用特色优势吸引标杆团队,让标杆团队扩大平台影响,让平台构筑产业基地,让产业和城市环境帮助人才安居乐业。当然,这条思维逻辑也并非单向流动,它更是一种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能够形成更大的产业发展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标杆团队慕名而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  此次“两带两廊”产业规划发布会上,萧山再次重磅推出“人才新政”,这是萧山专门针对“两带两廊”产业规划研究制定的新一轮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人才新政,包括人才创业就业、人才创新研发、人才发展成长、人才生活安居等多方面政策,惠及对象既有处于“塔尖”的院士专家,又有作为“塔身”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也有作为“塔基”的广大高校毕业生,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干货很多,着力构建人才“金字塔”。萧山力争五年内引进10万名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引进培养5万名国内中高级人才,引进1万名国(境)外高层次人才。  萧山此次更把引进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等国家院士、中国“两院”院士等在内的高端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比如全职引进的院士专家,每人可获500万元生活补贴,或者一套面积200平方米左右的免租10年的住房(全职工作满10年并贡献突出的,可无偿获赠所租的人才租赁住房)。  院士专家全职在萧山创办企业的,创新项目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对萧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认定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扶持,这当中包括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项目启动经费、不超过3000万元的院士人才基金、不超过5000万元的平台建设基金。  另外,萧山也开创了院士举荐制度的先河,设置院士人才基金,探索由院士本人亲自举荐优秀青年人才来萧工作,突破了传统的评审机制。  除了高端人才,针对国内中高级人才、高校应届毕业生、实习期间在校大学生、国(境)外高层次人才,萧山也都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比如国内中高级人才可以获得相应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生活津贴三类补助,1名博士到萧山创业就业,最多能拿到将近60万元各类补贴和贷款;1名本科大学生落户萧山,能拿到10万元以上生活补贴和贷款;如果是在校大学生,在萧山实习期间也能拿到补贴。  据了解,萧山新一轮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5213”计划中,分别给予卓越类、领航类、新锐类或雏鹰类项目最高600万、450万、300万、150万资金扶持,给予“一事一议”项目最高1500万元资金扶持。实行快速启动资助,创业人才最快1个月内就能拿到首笔资金,大幅提高了政策兑现效率,解决了项目初期资金缺口问题。注重持续跟踪扶持,对自主培养入选国家、省 “千人计划”和市“521”计划创业类人才,将再给予人才创办企业最高600万元的重奖,给予个人最高400万元的各级配套奖励;如果入选“萧山区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项目,将给予最高2000万元项目扶持,特别重大的给予“一事一议”最高1个亿扶持。(本站编辑 沈佳骏摘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质量发展重大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