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佛教对治散乱污整治的方法,它们一样吗

对治烦恼的五种修行法门-五停心观
我的图书馆
对治烦恼的五种修行法门-五停心观
对治烦恼的五种修行法门-五停心观&&佛陀于是为弟子说示对治贪瞋痴惑障的五种修行法门: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以缘起观对治愚痴,以念佛观对治我执,以数息观对治散乱。这五种修行法,称为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对治心理烦恼的五种方法,以五种正念来降伏五种妄念,勘破烦恼的虚妄性,对境不起迷惑。(1)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梵语lobha)。(2)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梵语pratigha)。(3)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梵语moha)。(4)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梵语karmavarana)。(5)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一、不净观:不净观,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之一;不净观与数息观,合称二甘露门;此外,观身不净,也是四念处之一。不净观通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键方法,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法门。(一)修持原因:佛教认为,修持禅观,获得解脱,必须首先断除贪淫,否则不能得到成就。如《楞严经》中,佛祖释迦牟尼嘱托弟子阿难:“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禅法要解经》说:“若淫欲多者,应教观不净。”又如鸠摩罗什所译《思惟略要法》指出:“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着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嗔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禅法要解经》:“不净有两种,一者恶厌不净,二者非恶厌不净。何以故?众生有六种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仪,四者著言声,五者著细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种欲者,令观恶厌不净。著人相者,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若坏若不坏。观不坏者断二种欲,威仪、言声;观已坏,悉断六种欲。习不净,有二种:一者,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如是观已,心生恶厌。取是相已,至闲静处,若树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观不净。处处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驰散,还摄缘中。二者,虽眼不见,从师受法,意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发毛爪齿、涕泪涎唾、汗垢肪(注:本字网页不能显示,左“月”右“册”,可读xian,指脂肪)、皮膜肌肉、筋脉髓脑、心肝脾肾、肺胃肠肚、胞胆痰癊(注:癊,同"饮",体内液体,较痰清稀)、生脏脓血、屎尿诸虫,如是等种种不净,聚假名为身。自观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观。”佛教认为,淫欲是贪欲的根本,不净观则是对治的法门。如《宝云经》说:“于贪欲处,生对治法;能起欲处,皆悉除断。云何是贪欲?处于美色边,能起欲因缘。…诸菩萨等,常观是不净。云何当复起于欲想。菩萨摩诃萨,见所爱色适意之时生染心。初见色时,即自念言:如佛所说,色如梦响,无有实事。云何智者妄于梦中而生欲想。是故菩萨能生欲处悉皆远离。(二)修持方法:今提供四种不净观的修法,也叫“身至念”、“三十二身分”。下面的“念”字是念、诵、常常忆念、观想、熟读的意思。第一种:念:发、毛、爪、齿、皮。一念一观照。念“发”观照“发”,念“毛”观照“毛”等,反复念诵直到证得近行定。第二种:依《清净道论》所说,分六道念诵作观,第一至第四组各五种,每念完一组后,再逆序念诵,而第五、第六组念六种。应按顺序、不急、不缓,一种一种明确地念诵与观想。先念第一组:发、毛、爪、齿、皮;再逆念:皮、齿、爪、毛、发。接下去念第二组:肉、筋、骨、髓、肾;再逆念: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接下去念第三组:心、肝、肋膜、脾、肺;再逆念:肺、脾、肋膜、肝、心;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接下去念第四组:肠、肠膜、胃中物、屎、脑,再逆念:脑、屎、胃中物、肠膜、肠;肺、脾、肋膜、肝、心;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接下去念第五组:胆汁、痰、脓、血、汗、脂肪,再逆念:脂肪、汗、血、脓、痰、胆汁;脑、屎、胃中物、肠膜、肠;肺、脾、肋膜、肝、心;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接下去念第六组:泪、油、唾、涕、关节液、尿。再逆念:尿、关节液、涕、唾、油、泪;脂肪、汗、血、脓、痰、胆汁;脑、屎、胃中物、肠膜、肠;肺、脾、肋膜、肝、心;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这样念诵百千遍,使纯熟、不散乱,作观身体的三十二种成分,可达到初禅;若作观其本质,可获得果位。《清净道论》还说到要有七种把持善巧:以语言念诵、以意念观想(通达其特相),并确定颜色、形状、方位(脐之上或下)、处所(正确位置)、界限(自与他有别)。第三种:缅甸唐卜陆西亚多(TAUNGPULUSAYADAW)使用的观察方法是,从第一组发、毛、爪、齿、皮开始,一组念诵与观想五天,念完六组,共花三十天。再来,每一组逆序念诵与观想五天,念完又花三十天。重复前面的顺序,再做一次,花六十天。之后,行者依序由第一组开始,每次增加一组、二组、三组,最后六组一起念诵与观想,再作逆序念诵与观想。共花六个月的修持时间。(详见新雨编译群译、圆明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第十章)第四种:依缅甸帕奥禅师(Pa-Auk Sayadaw1934年生)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监品》(Anguttara nikayaⅢ.100.Lonaphala-vagga)里,佛陀有谈到奢摩他和毘婆舍那两者的修习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当这光在第四禅极明亮时,禅修者应该做什么呢?这就是转修遍禅的好机会。在还未转修遍禅之前,他们应该先把光修得更强、更稳,然后以此光观照自身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这些是身体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应先把它们分为五个一组,再逐组一一观察。若已成功逐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那么应能同时遍观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从头发至尿,再从尿至头发,然后又再从头发至尿。当你能够如此持续不断正逆向反复地观察时,那就像从屋子里去看篱笆的三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数,那将会很花费时间,所以不必计算地看到所有三十二支柱子。同样的,迅速地去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将会变得很熟练。接着转观(在禅堂里)坐在你前面的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迅速地从头发至尿地观察。若能够如此外观,应再内观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后再外观(即观照你前面的禅修者),如此不断地交替观照。若成功的话,应逐一去观照在禅堂里其他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像,必须以光去观照,就好像用手电筒去照东西一样。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应逐一地去内观及外观。过后,把光照向禅堂外的人及动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观,能把光照得越远越好。假如能够成功的话,你可以转修遍禅。根据对禅修者体验的研究,从三十二身分转去修遍禅比较容易,帕奥的禅法是须修禅定至第四禅之后,才出定作观。&二、慈悲观:慈悲观,是突出修行的目的,佛法的目的不是求自利而是讲自利利他,大慈,就是爱护众生,给予一切欢乐;大悲,就是怜悯众生,拔除一切苦难;仅仅自我解脱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帮助烦恼苦痛中的众生解脱才是我们的目的。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所以,我们不能恼怒他们。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观,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就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众生都向他们顶礼,认为他们是将来的佛,应该给他们顶礼。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骂他,甚至打他。他便离远一点向人家顶礼。他一直这样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骂。常不轻菩萨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过来,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摩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罗蜜的思想基础。总起来说,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缘观和慈悲观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们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度生。(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对治之道: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对治之道: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对治之道: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三、因缘观:经说,愚痴偏多的人,宜修因缘观。此所谓愚痴,是指不明因果法,也不信因缘法。对于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能了解,醉生梦死,而又烦恼终身。传统的因缘观,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观成即知生死虚妄,若知虚妄,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初习行者:初习行者,当教其观想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心缘他念,若缘他念,立即令还,续观:生缘老死,无明缘行——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即是观想:人既有生,必将有老死;因有无明,必将有心意的行为,而带动身口的行为。此处的“缘”,是指关系、原因、要素的意思,即是由于有了“生”的关系,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生”也就是“老死”的要素;若要无“老死”,先当无“生”。同样的,“无明”是“行”的原因,由于有了“无明”的关系,所以一定会有“行”的结果;若希望无“行”,先当无“无明”。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若盼今生无生、无老死,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而其行为的产生,是因无明而来,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本无实体,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即是无我的智慧现前,无明顿时消失。若无无明,即无行,无行即无生,无生即无老死。若能如此观成,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二)已习行者:已习行者,初阶段观成后,当教其观想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外念诸缘,即摄之令还,继续观想,反覆观想如上八目。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此即是说,由于有了过去世的“行”为,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称之谓“识”。有了识的关系,便入胎成为胎儿,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质的结合,精神称为“名”,物质称为“色”,故当胎儿初成,称为“名色”。胎儿成形出生之时,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由此六根门户,可以接受六尘的事物,而产生烦恼,故名为“六入”。出生之后,用身体接触到世界的事物现象,名之为“触”。有了接触,即有感“受”,有了感“受”,便对欣喜者产生“爱”著,有了爱著,便有追求的争“取”了,有了取(及舍)的行为,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名之为“有”。于是生死流转,受苦受难。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取舍”的执著,若要无取无舍,先当对于所受的不起爱著;若盼不起爱著,先当不要执著苦乐诸受。若想不执著苦乐诸受,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若想根尘无触,先当不用六根;若想六根无用,先当名色不现。若盼名色不现,先当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造作。若作如此观想成功,即会明确地知道,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了。(三)久习行者:久习行者,当教其观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见,初习因缘观者,观十二支中的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已习因缘观者,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久习因缘观者,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若对三世十二因缘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都了然于心,作此因缘观时也不困难,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做连续的次第观想。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无明”。对于解脱者而言,无明已明,故为智者;身为凡夫,则尚未明,故称无明,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乃是可怜愍者,因由无明,能造后世果报而有生死。痴人不知生死起于无明,无明是从生死之间的造业受报而存续,一旦不造生死业,无明及业中断,生死亦了。佛说所谓痴人有两种类型:一如牛羊无知,二是外道邪见。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四、念佛观:五停心观,应该只有五种禅观法门,但在诸经论中,对于“界分别观”则或有或没有,没有者乃以念佛观取代之,例如《坐禅三昧经》卷上的“第五治等分法门”,即是举的念佛观,教人一心修念佛三昧。《五门禅经要用法》所云五门,即是安般(数息)、不净、慈心、观缘、念佛。其次第与本文所取者相同。因此有人说五停心观可以称为六门观。故在中国净影的《大乘义章》列出观佛观,天台的《四教仪》列出念佛观。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言,念佛观是为“等分行及重罪人”而设的观行法门。初修行者,当教其至有佛像处,专心一意,观看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忆持,还至静所,则以心眼,观佛像相好,系念在像,不令他念生起,若起他念,立即摄念,还住于佛像相好。若心不住,其师当教行者,自责其心,既责心已,心不散乱,此时便得以心眼见到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进而要将佛像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忆持,用心眼一一观想,能见一佛,接著便得见二佛,乃至得见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既得见佛,又得闻佛说法。既得念佛色身,又复念佛功德法身的无量大慧,无崖底智。如若以心眼念佛色身相好,而空无所获,仍当勤心专念不忘,以报佛恩。 另据《五门禅经要用法》所言:“若心没者,教以念佛,若行人有善心已来,未得念佛三昧者,教令一心观佛。”此书对于观佛念佛,说明相当详细,现在将之分层次第介绍如下:第一、初步观佛相好,观佛像的三十二种相好,了了分明之后,即闭目忆念相好在心,若不明了,再开眼谛视佛像,至心明了,还坐静处,正意系念佛像相好,在感觉上如对真佛色身无异。第二、已见佛像相好,了了分明,如见真佛色身后,次当还坐静处,系念自己额上,一心忆念佛身相好,额上即有佛像出现,从一至十,乃至无量。如斯佛像从额上出后,去身不远而还者,此修行者为求声根性;去小远而还乾,此修行者为求辟支佛根性;去甚远而还者为求大乘根性。第三、次见额出诸佛还近修行者身,地作金色,诸佛尽入于地,地平如掌,明净如镜,修行者自观已身,亦明净如地。此名得“念佛三昧境界”。第四、继续系念在心,然后再观整体佛像相好,即见诸佛从心而出,手执琉璃杖,杖头出三乘人。末后一佛执杖在行者心前,正立而住,接著转身还入于行者心;先出诸佛,一一回转入心。若此行者是小乘人,诸佛入尽即止;若是大乘人,诸佛尽入心已,又从遍身毛孔中出,诸佛光明满于四海,上至有顶天,下极风轮,如是照已,还来入身,如净琉璃。如此观成,能生诸定,故名“一切念处”。佛所执杖,乃是定相;光明相者,乃为智慧。此非外道神仙所见,乃是“内凡境界”之相。第五、舍前二境界,系念在脐,一心观脐,不久之后即觉脐有动相,而心系不乱,逐见有鲜白色物,大如雁卵。继续用心眼谛视,即见有莲花,茎似琉璃,台为黄金,有佛跌坐台上;此佛的脐中也出莲花,花台有佛,第二佛的脐中又出莲花,花台有佛,如是辗转层出,乃至形势如大海;末后一佛还入脐中,乃至最初一佛入行者脐中已;此时行者自身诸毛孔,遍出莲花满于虚空,此等莲花又一一还入行者脐中。到此时,行者身体,自觉柔软轻悦,自见身体明净如杂宝色。第六、行者次观自己顶有五色光焰,更观五光有五瑞相,见有一佛在光明中结跏趺坐,更观五光之中各有一佛,一一口中皆出莲花,遍满大地。更观五光中佛,一一皆从其脐中出一狮子,吞食诸莲花尽,还入五光中佛脐中;最后,五光及佛,皆入行者之顶。此名“狮子奋迅三昧”。第七、次观五光五佛入顶之后,行者自见己身作金色,并见脐中有物,圆满明净犹如日月。更观即见佛出,满腋下及腰***有四佛出现,一一佛出无量圆满明净日光;以此光明,即见四天下一切景色,上至有顶天,下极风轮,悉皆明了,如见掌中,无有障碍。此名“白净解脱境界”。第八、见此境界之后,四佛还入行者腋下及腰中。然后复见白焰诸光,从行者身体的前入后出、后入前出、左入右出、右入左出。如是四种入已,行者即见自身明净,及水四边,圆满净光。此名为“明净境界”。见此净光之后,即名为“成念佛三昧”,在四禅中。以上所介绍的念佛观,必须是在已有经验的贤者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修炼。而且在每得一种新情况后,必须立即禀告老师,时时都在老师的照顾之下修炼,才会正确安全。这里的念佛观,是观像及观想的念佛,与宋明以后中国佛教从所熟悉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五、数息观:梵语为“安那般那”(anapana)。数息观是最普遍而基础的佛教禅定方法之一,不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皆视之为初学者最好的入门训练,因为数息观对治散心及妄心,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个初学者必定会碰到的问题。虽然如此,数息观并不只是一个粗浅的基础方法而已,因著每个人修习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浅至深,含摄一套完整的解脱道进程。在中国佛教天台宗,讲述修禅的要典《六妙门》中,指出数息观的六种层次为:(1)数呼吸——数,(2)跟随呼吸——随,(3)定或集中——止,(4)识别——观,(5)还,(6)净。而所谓净,即是解脱或开悟的境界。以下介绍三个基本的数息方法,大致等同于六妙门的前三门,即为:数息、随息、集中在身体上特别的一点或能量的中心,即中国传统所称的观丹田。(一)数息:数息就是计算呼吸的数目。一般而言,以数呼吸为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觉上面,每感觉到气自鼻孔出去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十为一个循环,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平常人的呼气较入气舒缓,时间也较长,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气是较为容易的,而吸气的时候,则须了了分明地知觉气息的进入,保持著觉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时。若数息的功夫用上了,呼吸会渐渐变得缓慢而深长,甚至也不大感觉到气息的出入了,则可以进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还是专心于呼吸某鲭,但可不必计数?有几个问题是初学者常常发生的,如数息时伴随著许许多多的妄想杂念,特别是在出息、入息的中间或是正在吸气的当儿。此时只要立刻把注意力从妄念上拉回来,继续数下去即可。另外,初学的人可能会头痛、头晕、呼吸困难,那是因为头脑紧张、求好心切,所以气上头部,无法自然地呼吸了。呼吸应该是放松而自然的,数息的功夫要绵绵密密,但身心则是轻轻松松,不可刻意的控制呼吸或极力地想排除妄念,那会使得呼吸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者越来越紧迫,便造成更多的阻碍。还有,数久了之后,初学者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数数目的情况,或者变成昏沉无记的状态。此时应奋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的和醒觉。或可暂时改用倒数的方法,从十数到一;也可以跳著数,如一、三、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如果每次都数不到十就中断或忘失,也不必焦躁。有的人妄想很多,可用出息与入息同时都数的办法,一个数目接著一个数目,以减少念头的滋生。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其实,数自然呼吸稍久,横膈膜下降后,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若故意控制,则不健康。经行时亦可数息。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只脚掌的举起、落下的知觉上,跨出一步时吸气,这脚再提起来时呼气,数一个数目,一到十为循环。此方法亦可理解为跨出一脚时吸气,再跨另一脚时呼气,呼气同时数一数字。经行时的呼吸亦可不数数目,只要配合呼吸的出入,注意脚掌的起落。在妄念很多的时候,就加上数目,以自己觉得最自然的经行方式来数即可。(二)随息:& &随息可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孔,清清楚楚地观照每一次呼吸的出与入,但不数数目。气息自鼻孔端部呼出去的时候,心中很清楚明白,气息自鼻孔端部吸进来的时候,也很清楚明白,念头随著呼吸的出入而紧紧地系在鼻孔上,不到其他地方去,这是随息的第一个阶段。通常若是数息的方法已经用得不错,更进一步用随息方法的人,即能将呼吸的出入观得很好。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感觉非常疲倦了,没有办法集中心力来数呼吸,此时用随息,可能时而迷糊,时而清醒。第二阶段,即因随息用得了力,呼吸渐渐深沉,吸气时直往下去,沈到丹田,小腹自然而然地有起伏的动作。切要注意的是,不是故意地控制呼吸,不是把气往下逼,并用头脑指挥小腹起伏蠕动,那样做是不安全的,甚而对身体有害。若气是自然地沈到小腹去的,便没有问题。此时虽然知道小腹随著呼吸在动,注意力仍宜放在鼻端。有人已把数息数得好,在数息时气已降到了小腹,到随息一开始,便已在用小腹呼吸了。第三阶段,虽然仍是在用小腹呼吸,但在自己的感觉上,每吸一口气,会输送到全身,如同整个身体都在呼吸似的。每一条血管、每一支经脉、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连脚趾尖、手指头等,都在吸气似的,觉得极为舒畅。又好像在一间本来闷塞的房间里,当用抽风机,把室外的新鲜空气一抽进来,整个房间便充满了新鲜的空气;在吐气时,则似将身体里用过邮的浊气通通排出去了,也像房间内的废气全被抽出去了一样。此时还是随息,但自己会觉得,随着气息的进出,全身上下,通体内外,就像一个气球般地充满气又放气,放完气又充气。而且不管充气也好,放气也好,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好享受、好舒服。如能持续著这种状态,到最后一定能得轻安,轻安以后就会入定。所谓轻安即是身体非常的轻松安定,好像是一点点烦恼也没有了,一丝丝妄念也没有了,一些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不在鼻孔,是在全身,随著呼吸的感觉而贯透到了全身。一般打坐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常常会把呼吸气往外往内压挤。因为压气闭气的时候,妄念似乎会减少一些,也由于压气闭气的缘故,腹部便会一起一伏,这里要非常注意,如果随着气息的出与入而故意动自己的小腹,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发生:(1)会有小腹胀痛的现象;(2)若是女性,也许会影响到经期的提早。另外,在打坐的时候,有的人会感觉到身体发热或发冷。如果身体发热,应注意入息,不要注意出息,体外的空气较体内冷些,所以入息的感觉是凉的。反之,如果身体发冷,则应注意出息,出息是暖的。冷暖的感受在鼻孔,只要去感觉它和注意它,不一会儿,身体的情况便会改善。还有人会觉得头部发晕发胀的,那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头额部位的关系。如果只注意鼻孔的出入息,不会产生问题,可是由于吸气必定经过脑门这个地方,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脑门的位置上去,加之以自己太过于用力,因此觉得头胀而痛。若有这种情形,宜暂时放下随息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到脚掌的中心。先观盘著腿的上面一只脚掌心,注意力集中后再同时观两只脚的掌心。观脚掌心,使得我们身体上半部的压力,慢慢地解放、松弛,把胀著头部的气导引到脚上去。这个时候,仍然是随息,但是渐渐地可能会感觉到,随著每一次的一呼一吸,脚掌心的部位会一涨一缩,彷佛胀大了一点。最初只是有个感觉在那里,但慢慢地觉得暖,也有人觉得清凉。观脚掌心是在身体不舒服时才用的方法,并不需要一直用它。(三)观丹田:丹田,在佛教的天台智顗撰《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另有一个名词,称为“气海”。修止的初门,共有身的五处:顶上、发际、鼻柱、脐间、地轮。脐间又名气海,即是脐中之下、关元之上的小腹部位,即是中国道家所称的丹田。观丹田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法门,而且用这个方法也达不到禅定的最终目的,但可以将之当作修定的基础。丹田有三个: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于整个头面最中心的部份,即两眉的中间。中丹田,在胸部的两个乳头之间,横隔膜的上面。下丹田,则是肚脐眼下三横指处。通常所观丹田,即是将意念系缘于气海的位置,唯不可故意随着呼吸蠕动丹田,若丹田自然随著呼吸上下起伏,则是正常现象。首先讲上丹田的观法。此即一般所称的眉心或印堂,是在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有昏沉感觉时,可以用此法,但观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头痛,或有得通的幻觉,似会向上飞升,也是不好。刚开始先假想在眉间的地方有一个光点,像颗珍珠般,晶莹明亮,是很清凉的光。起先仅是米粒般的一点,然后渐渐地扩大,整个头部都变成光团,再继续从头往外发展,全身成为一个光团,你的存在就是光,其他都消失了,除了光没有余物。其次,当我们胸部不舒服,呼吸不畅,身体虚弱而没有精神的时候,观中丹田,此在针灸穴位名为“膻中”。观中丹田时,想象它整个部位是一轮满月而不是身体。最先,在两乳头之间,画一个十字,于十字交叉点上观想有一轮满月,离我们好远好远,像是在太空之中一样。逐渐地,月亮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大到中丹田的部份都是月亮,后来,甚至自己整个成了月亮,周围的环境也不见了。本来月亮在心里,结果自己消失在月亮里了。至于下丹田的观法,男女有别,应特别留心。下丹田以脐下三指为中心,男性在作观时,不要低于肚脐眼下三个手指宽的距离,否则,观的部位太低,易产生生理上性欲的反应。女性则因为脐下三指处是近子宫的位置,若观久了,可能使得月经提早,或是在月经来时,一直观它而导致流血不止。所以作观时,男性不要超过脐下三指,女性以观自己的肚脐为佳,或观肚脐眼下一或二指为宜。而且不要用专注的方式,当用若有若无地系心该处。如果每天打坐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或是早晚各坐一小时,观下丹田大致上仍是安全而容易摄心的好方法。& &佛教把观丹田视为修止的初步方法(系缘止)里的一种,故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说,修成五种系缘止的方法之后,接著当修制心止及体真止,到第三种止,始开智慧。观下丹田时,由于气向下沉,重心在下部,便能把所有的能量储蓄在这里,所以于人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得轻浮的人、紧张的人和讲话讲得很快的人,觉得稳重、沉著,也能使胆小而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以及没有自信心的人,性格改善。智顗大师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下丹田观到稍得力时,可能会产生几种现象:首先是发暖,再则,这个暖的感觉会傅到你的全身;暖流或向后通过肛门,顺著督脉从脊椎上达头顶;或从小腹,顺著任脉,向上经过胸口到达喉咙,若以舌舐上颚,便易接通督脉,道家即谓打通任督二脉,唯与发慧无关。第二种现象,则是从小腹局部的温暖感,渐渐扩散到全身都觉得柔和的暖感。经过暖的阶段以后,身体所有的不舒服和紧张都没有了,最后连身体的负荷感也没有了,所以能治病健身;坐在那里,已经忘掉自己在作什么,但其享受轻安和舒服的感觉还在。观丹田的极致是只能到这样的程度,它可使你获得到粗定的经验,故尚不知深定何味。就佛教而言,尚未到初禅定境的离生喜乐地。观上中下三种的任何一个丹田,到最后观成时,情况皆同,其中尤以中丹田和下丹田较易得定。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乱污治理有效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